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智慧应急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4 11:46:37

智慧应急管理

智慧应急管理篇(1)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5-0103-02

1 智慧城市简介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国内外许多地区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国内的如智慧上海、智慧双流;国外如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韩国的“U-City计划”等。

2 智慧城市意义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的意义在于:

为全市建设奠定一个行之久远的基础架构平台。此平台可以支撑全市现有的应用系统及其数据的集成、整合和融合,支撑各类新应用的开发和上线运行。

综合城市现有系统、数据及其他资源,为市长及其管理者提供关于城市的统一视图,方便管理层进行科学决策;方便政府各部门及其操作人员进行跨部门的协作、日常操作和应急事件响应处理;方便市民与政府的互动、得到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

促进全市各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模式,探索有效解决中国同类城市普遍关键问题的创新特性。

3 智慧城市目标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目标如下:

部署并建立全市的基础架构平台,该平台能够有效支撑现有系统的整合和未来应用的开发和运营。

为市长及其管理者提供关于城市的统一视图,实现城市应急事件响应等跨部门的应用,在市民服务和分析决策支持等领域探索创新型应用。

建立全市各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培养技术团队和运营人才,为建设智慧城市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打基础。

4 智慧城市需求

目前智慧城市面临的挑战如下:

当前城市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不同管理领域的,缺乏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的能力。

城市的管理者需要查看不同系统,以了解关于城市内某个特定时间的实时和历史情况,没有一个集成的支持系统。

传统的系统是针对不同的管理领域设计的,其并不关心特定事件可能对其他管理领域的影响。

当前城市的日常运营会产生大量的运营数据,但目前城市同城缺乏抽取、分析和图示有意义数据的能力。

很多城市的应急响应是基于应变管理理论的,缺乏理解特定响应将产生的后果,并在城市的日常运作中应用预定义的工作流进行处理的能力。

对于城市而言,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拥抱可能的变化,理论上应该建立一个系统,记录和评估所有与跨领域城市管理、应急处理等流程改进相关的活动。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的需求如下所示:

4.1 平台需求

有效接入现有应用系统的数据,形成数据中心,并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动协作。整个系统的性能、可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可伸缩性具有极高要求。平台可配置,能够通过配置的方式适应应用的变化。有效支撑新应用的快速设计、开发、测试、部署和维护,减少新应用上线的时间。不仅支持操作型应用,还要支持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类应用。

4.2 应用需求

智慧城市要求市场和政府管理者能够充分利用来自于城市各个职能部门和机构的信息;预测问题,并把影响降到最低;并协调资源,迅速和有效地应对问题。因此需要整合城市的各种系统、信息和资源,为市长、城市管理者、城市操作者、市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跨领域的创新应用。应用包括:城市统一视图:城市KPI;跨部门的应急事件响应和处理;市民与政府的互动协作、市民服务;智能化应用:预测、分析、决策支持等。

4.3 人才和团队培养需求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属于全市信息化建设,因此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管理。包括IT技术团队和人才,业务运营团队和人才等,以此促进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4 未来发展需求

要求智慧城市建设对全是未来发展有促进作用。智慧城市建设不光是实施一个个的项目,还要求能够激励创新,包括政府、市民和企业的创新,在智慧城市基础平台和基本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演化出具有城市特色的新应用和服务。

5 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智慧城市系统设计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从用户角度来看,他提供多渠道访问,包括移动端,提供四个门户:面向市民的门户,面向市长、政府和操作人员的门户,面向企业和合作伙伴的门户和面向开发者的门户。从应用角度来看,这些领域应用是相对独立的,同时与IOC又是充分融合的,共用了一套基础架构、公用模块和流程,这样在此环境下新应用的生长就不那么困难了。当然这里的应用不只是这四个,不同城市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入新的应用。另一方面,除了操作型应用之外,还重点突出了智能分析类应用,而且他是即时的预测分析,将结果直接反馈给市长、操作者和市民。

6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步骤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智慧城市系统的项目建设需要多方合作一步一步计划、落实、实施。总体来说,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可以分为三步,两个主题。首先建成城市集成的运营处理中心,其次建成城市统一的服务和协作中心,最后建成城市综合的决策支持中心。这个过程是并行进行、逐步迭代的,先把智慧城市系统基本平台部署好了,将现有的部门应用接进来,做数据集成,实现智慧城市基本的应用,如城市KPI和应急响应等,再加上市民协作和市民服务的部分,再加上预测分析决策支持的应用,在此过程中,有更多的应用和数据整合进来,再做系统整合和特色的应用。

下面就两个关键主题作说明。

6.1 系统集成和数据交换

首先,将集成和整合作为智慧城市系统的重点,突出应急响应。被重点确定的政府部门单位被要求强制性地报告事件、警告和数据到智慧城市系统中,由智慧城市系统自动地或人工干预地生成KPI或告警,启动相应的标准工作流程或应急响应流程,进行处理。以促进市长及其管理者对各方面信息的了解和综合决策,促进对整个城市的统一整合和管理。

系统会沿着市委组织机构来梳理哪些应用要与系统内部对接,并决定交换的数据。举例来说,与智慧城市系统对接的系统和数据可以有:地理信息系统、政府网站、统计局的城市经济数据、人口库中的市民信息、其他专业领域的系统及其数据。整合的内容和采用的技术包括消息,数据库,地图,视频,图像,接口,移动应用,物联网等。

6.2 应用开发

在智慧城市系统平台上可以运行各种应用场景,例如城市整体、智慧交通、智慧水管理、市民服务、智慧港口、智慧工业园区等等。目前城市运营中比较重要也比较主流的方面有如下四点,可以放在优先实现的位置。

城市KPI和城市经济BI:包括城市统一的关键业务指标KPI呈现,以及城市经济统计图表展现和分析。

城市应急响应:从治安与维稳、火灾、水灾、交通等应急事件中选择场景,实现城市的应急响应和处理。

服务:建设市民信息库,实现市民与政府的协作互动和特色市民服务。

分析预测:从上述应用场景中选取需要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场景,并予以实现,体现智慧城市系统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的特性。

为了完成上述应用开发,需采用的设计思路是:自顶向下的业务设计,首先满足决策层的需求;设计的内容包括:关键业绩指标KPI,标准操作流程,政策,规则,事件,告警,与其他系统交换的数据,用户界面,组织结构和用户权限等。在开发时,可采用国际通用的CAP通用警报协议,该协议可以通过系统配置,减少开发的工作量。

7智慧城市系统IT基础需求

让城市管理者实时访问信息并进行分析对支持整个城市管理非常重要,使用集成式系统环境来支持这种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当城市管理者在管理危机时,这种实时信息需求通常最为强烈。他们需要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智慧城市系统包含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帮助城市管理者获得实时信息,使这些系统变得更加有效,有效支持和满足一个城市管理方面的需求。

为了满足如上需求,IT设备需能处理如下任务:

设计的系统架构非常灵活,能够处理复杂的新工作负载,并影响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增长。

确保所交付的服务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可用的。

提供安全性,防止网络攻击、恶意软件和其他潜在的安全漏洞,同时依然支持开放的环境。

处理故障,并从故障中恢复过来,同时使时间和数据的损失最小化。

参考文献:

[1] 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6.

智慧应急管理篇(2)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产业的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基础的技术支持和产业条件;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拉动和催化智慧技术和智能产业的发展。在智慧产业中,很多内容就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将直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养和发展。

在国内,尤其是近两年,“智慧城市”理念获得不少地方政府的认同,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呈星火燎原之势: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沈阳、大连、东营、南京、无锡、昆山、杭州、宁波、厦门、广州、深圳、佛山、成都、武汉、长沙、南昌、西安、昆明、廊坊……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升到战略层次。以上海市为例,“十二五”期间,上海将率先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这也是进一步延伸世博后续效应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依托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研制的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_GRAPH,创新团队围绕珠三角“智慧城镇”建设,以住建部“智慧城镇”示范试点建设为切入点,通过1年建设集成“超大数据实时三维城市呈现平台”、“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应急预案设计与展示平台”,使之成为城镇管理的指挥呈现中心和公共安全调度中心,形成示范,并逐步向其他城市延伸和拓展。

二、研究前景

(一)研究性质

智慧技术是指将计算机、信息网络和人工智慧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融合在一起,以形成机器“智慧”的综合技术,智慧城市是对现有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是实体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效结合,是信息技术的一种大规模普适应用。本项研究属于现代服务业中的科技服务业,为智慧城市数据呈现应用提供快捷的、方便易用的统一的框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研究的经济、社会效益

虚拟现实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智慧城市更是崭新的领域,但是却是有迫切发展需求的一个产业。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已有成功经验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促进规划园区内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其经济、社会效益较为显著:

1. 经济效益

①实施后3年内,主营业务的业务量预计可以分别达到1000万、2000万和3000万;

②5年内,创业团队承载企业的年市场份额预期可达1亿元人民币规模以上。

2. 社会效益

①掌握智慧城镇建设整改解决方案,可以促进区域内业镇转型升级和幸福城镇的建设;

②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能带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并培育新兴产业,拉动物联网等产业的发展;

③通过智慧城镇建设示范,利于抢占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的制高点,并向全国推广。

三、国内外研究情况介绍

国内外对构建虚拟“智慧城镇”环境都有巨大的需求,但都还处在探索阶段。通过“智慧城镇”发展所走过的道路看,一般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第二阶段是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第三阶段是政府、企业上下游、相互之间借助网络实现互通互联;第四阶段是网络社会、网络社区、“智慧城镇”的形成。目前,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第一到第四阶段的基本任务。

美国,2009年9月,美国中西部爱荷华州的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一个由高科技充分武装的60000人社区。通过采用一系列IBM新技术“武装”的迪比克市将完全数字化,并将城市的所有资源都连接起来(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因此可以侦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智能化地作出响应,服务于市民的需求。IBM还提出了未来几年内的一个计划:在美国爱荷华州的小城迪比克开展一个项目,该项目将通过使用传感器、软件和互联网让政府和市民能够测量、检测和调整他们使用水、电和交通的方式,以期打造更加节能、智能化的城市。2010年3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正式对外公布了未来10年美国的高速宽带发展计划,将目前的宽带网速度提高25倍,到2020年以前,让1亿户美国家庭互联网传输的平均速度从现在的每秒4兆提高到每秒100兆。而此前的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也曾耗资2000—4000亿美元,用20年时间建成美国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强国。

日本,004年日本总务省提出了“U-Japan”,旨在推进日本ICT建设,发展无所不在的网络和相关产业,并由此催生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在2010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上网的环境。2009年7月,日本政府IT战略本部推出至2015年的中长期信息技术发展战略“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该战略是日本继“e-Japan”、“u-Japan”之后提出的更新版本的国家信息化战略,其要点是大力发展电子政府和电子地方自治体,推动医疗、健康和教育的电子化。战略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包括设置“电子政务”,“医疗保健”和“教育人才”三大核心领域,激活产业和地域的活性并培育新产业,以及整顿数字化基础设施。为了体现以人为本,创造使国民安心和有活力的社会,“i-japan”战略有一个核心内容——“国民个人电子文件箱”。其目的是让国民管理自己的信息资料,通过互联网安全可靠地完成工资支付等各种手续,对其进行综合管理,使国民享受到一站式的电子政务服务。这一项目要求在2013年完成。日本政府已认识到,目前已进入到将各种信息和业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云计算”时代。政府希望,通过执行“i-Japan”战略,开拓支持日本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新产业,要大力发展以绿色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环境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等重大项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慧城镇”起步较晚,从国内“智慧城镇”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状况主要呈现为:通讯基础设施的进展速度比较快,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化的进展比较缓慢,且水平参差不齐,政府、企业互联互通刚刚起步,企业信息间的互联互通更需发展和提高。鉴于“智慧城镇”的建设存在很强的地域性,因此国外一些企业对国内市场不能构成强大的冲击,而我们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学习国外在此方面的长处,改善我们国家在“智慧城镇”发展的不足。

研究重点及关键技术

“智慧城镇”相关系列软件平台面向城市导航、规划、应急等应用系统的具体需求,围绕大规模、多源密集型城市可视化数据的融合、分析与交互式呈现等方面的系列关键技术,主要由三个子平台构成:“超大数据实时三维城市呈现平台”、“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应急预案设计与展示平台”。各子平台主要包括的内容如下:

4.1超大数据实时三维城市呈现平台

超大数据实时三维城市呈现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以逼真的三维效果为亮点,对城市进行三维浏览功能。该平台建立在高精度的三维场景上,承载海量数据,并且要求较高的运行效率。通过该平台可以完成“三维快速与精细建模”、“实时三维渲染”、“交互式用户操作”等功能。平台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1超大数据实时三维城市呈现平台框架图

(1)三维快速与精细建模

随着国内城市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各地基础地理数字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齐备,利用这些基础数据,可以采用shape数据自动建模及人工建模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进行快速精细的建模。

(2)实时三维渲染

由于平台建设采用数字高程模型和正射影像数据,原始地理数据量非常大。再加上整个城市上万栋3D建筑,三维系统的数据是非常庞大的。为保证虚拟场景绘制的正确性和真实性,需要较大程度地提高场景的绘制效率,主要的渲染优化算法包括可见性剔除方法(Visibility Culling)、层次细节方法(Level of Detail,LOD)、点面混合绘制算法等。

(3)交互式用户操作

与传统的城市宣传视频相比,三维城市呈现平台最大的优势之一即是具备良好交互性,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城市全貌。

4.2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

城市规划是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用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智慧城镇”平台的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三维展示方式,充分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将城市规划方案以三维的、动态的形式展示给用户。用户可以非常直观、透明的站在整个城市的角度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客观比较,降低了原有规划方案与整个城市相融合时出现的狭隘性。该平台由“规划方案展示与分析”、“六线规划展示”“地下管网分析与管理”等功能组成。

(1)规划方案展示与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可以对已有的城市规划方案进行三维展示,对城市建筑、园林绿化、道路桥梁、商业区、高新区、居民区、高校区等各种区块进行实时分层显示和管理,从不同角度观察城市规划的布局和结构,从而对城市的规划方案进行分析对比。

图2 规划方案展示于分析对比图

(2)“六线”规划

“六线”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依据。城市规划中的“六线”是指通信紫线、道路红线、轨道交通橙线、河道蓝线、绿化绿线、电力黑线。“六线”规划内容应在总体规划和已有定线的基础上,系统的确定线位、规模及相关规划控制要求。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为“六线”规划提供了一系列基于三维平台的工具,包括距离测量、面积计算、矢量图层导入等。

图3 城市“六线”规划图

(3)地下管网分析与管理

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的地下管线模块是一个基于三维环境的辅助管线GIS系统,主要是将泵站、下水道、煤气、电力、电信、上水、排水系统、街道等信息源,在基础地形图上按特定符号、线型、分区、注记等分层显示出来;对相应的设施信息源,提供信息查询、浏览、统计、分析等功能;根据管理业务的要求,定期或随时输出设施统计报告、设施分布图、设施分析结果图。可在掘路执照审批、管线单位施工配合、道路管线紧急抢修等各项业务管理中,提供详实、现势的地下管线管位三维分布图,在辅助设施管理方面,形成直观的辅助决策资料,来提高区域市政设施行业管理和运行水平。

图4 地下管网分析与管理图

4.3应急预案设计与展示平台

应急预案设计与展示平台将传统的二维应急管理发展到三维平台上,把目标区域进行三维仿真,使其具有真实坐标和地形,同时接入应急资源、危险源等实体三维模型,并将其放置在三维地图上的相关地理位置,更好的实现实时监控和紧急调度。

(1)应急资源管理

应急资源是应急平台的基础,加强应急资源优化配置是开展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合理优化的应急资源配置对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急资源管理模块主要是用于综合、集中、数字化的管理各种专题资源的所在位置、状态与分布情况等信息,并为预案制作、应急指挥提供数据支持。

图5 应急资源调度

(2)应急预案管理

预案定制管理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数字化的预案平台,用户通过增加时间节点,指定该时间点(时间段)参与的对象与参与元素,设定完毕后在三维场景里进行反复推演,直到达到合适效果后,再根据系统的最终结果,生成实际的预案脚本,用于后续演习指导。同时,用户还能对已存档的预案进行回放查看,对在编预案根据时间节点进行增删,对所有预案进行查询检索。

图6 应急图标库图7 应急预案定制

(3)协同标会

智慧应急管理篇(3)

智慧辽源建设通过各个基础设施项目和应用项目的建设实现,累计完成投资10.47亿元,到2020年将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形成完整的智慧城市运行系统。未来的辽源将走进一个数字化、物联网、智能化的城市生活时代,使政府、企业、市民深切感受到信息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安全、便捷。

率先打造“数字辽源”

从2011年开始,辽源市在全省率先提出打造“数字辽源”工程,积极吸纳大唐移动、软通动力等国内外知名软件及系统集成企业落户,为“智慧辽源”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软通动力、大唐移动、吉林移动、吉林大学等企业和高校的入驻,使“数字辽源”建设拥有了完备的技术、人才支撑体系。

辽源市政府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吉林有限公司在数字城市、基础网络、信息兴业、信息兴农和信息兴教五大工程开展深度合作,为“数字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IBM东北卓越云计算中心在辽源建成并启动运行,使“数字辽源”建设的应用项目全部具备了运行条件,重点规划的38个基础应用项目中,数字工商、平安城市、数字交通出租车监控管理平台已经上线运行,数字医疗完成了系统框架与功能建设,数字城管和应急指挥系统全面完成系统建设工作。

监督指挥系统可以对城市资源、事件等进行统一的指挥,实现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及时、准确定位,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急指挥系统提高了政府对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2011年就开始着手开展的数字城管工作,依托辽源市应急管控指挥中心这一平台,将平安城市建设、城市三维管网系统、城市管理系统、城市气象系统等建设成果纳入其中,以实现城市管理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敏捷高效处置。

数字城管系统实现了从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手段、考核评价上对数字化城市的精细化管理。

“数字城管”还对城市安防、交通指挥和应急调度等综合环境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系统集语音与GPS定位于一体,可以将不同频段、不同制式、不同地区的通信终端互联,从而保证用户能够跨地区、跨制式的统一指挥调度,对于相关问题处理极为方便快捷。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已经搭建完成,搭建的五大平台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消除了信息孤岛的重复建设,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交通、自然灾害预报等部门提供支持,提高政府的决策力和管理、服务水平。

此外,辽源市的医疗电子档案系统已经搭建完成,正在进行数字医疗的第二期建设。数字工商系统已经搭建完成,食品安全移动信息机、云计算平台,采用统一的移动信息机对商品进行销售,销售数据通过无线GPRS传输到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

在平安城市方面,通过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治安案件有不同比例的下降,交通方面的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的比例下降很多。民生服务方面实现了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食品安全实现了工商部门与食品经营业户之间的零距离监管。文化教育实现了学生之家长、老师实时的交流,实现了良性的互动。

“数字辽源”已经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迈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坚定步伐。

启动20个智慧城市应用项目

2013年8月,辽源市被确定为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中的综合试点。“智慧辽源”建设在“数字辽源”的基础上,将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社会建设、民生服务、信息兴农五大建设领域作为重点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辽源各方面的优势。目前,辽源市已经启动20个智慧城市应用项目,累计投资14.07亿元。

产业发展领域,重点推进的云端下中小企业协管平台、CPK智慧城市安全研发中心和东北袜园“智慧园区”项目已经上线应用,将为中小企业提供较为完整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平台。

社会建设领域,行政审批服务网全面开通,电子监察系统启动运行,行政审批提速提效、行政服务提质提标。“数字工商”项目已完成流通环节网络系统建设,覆盖到全市所有的食品批发业户。

辽源市的平安城市管理系统在吉林省率先完成交通管理、应急处置和公共安全服务系统整合。辽源市“治安交通卡口监控”系统投资3300万元,共安装1477个高清视频监探探头,建立了666个数字化治安交通卡口,可以对所有进入辽源的车辆实现自动报警和轨迹追踪,实现了所有公共场所点位视频资源的网络化管理。辽源市成为吉林省首个电子监控系统全覆盖的地级城市。

城市管理方面,数字集成平台、地理信息系统、集成通讯平台、智慧餐饮监管系统已经投入使用。智慧安监系统开始建设,目前,综合平台建设硬件设备已经完成安装调测,形成业务承载能力,应用项目具备了运行条件,数字集成平台建设完成,数字交通系统建成城市出租车监控平台,实现对全市1500台出租车的GPS定位监控管理。

数字城管和应急指挥系统于2012年8月末完成。监督指挥中心、数字城市体验中心于2012年9月末投入使用,地下管网普查、城市部件调查和三维建模工作也已经完成,数字社区启动建设。

民生领域,辽源市启动实施了“智慧医疗”、“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市民“一卡通”、“民生账单”、”智慧教育”等系统。住建部最新一代“一卡通”秘钥管理系统已开通,第一批共发放5万张市民卡,安装布放公共车辆刷卡机400台、商户终端100台。可实现公交、公共事业缴费、图书馆查阅、存储居民医疗健康档案、精确提送生活信息等功能。

目前,辽源市作为全国首批市民卡应用城市之一,可以实现与全国35个城市在公共交通、水电气、小额消费等多项刷卡消费服务的互联互通。

智慧辽源建设未来规划

按照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创建期为3-5年的目标,辽源市智慧城市按照“协调资源、形成合力、系统推进、广泛试点、率先达标、复制推广”的原则,从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多方面有步骤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争取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住建部规定的创建目标,达到国家三星级示范城市验收标准。

辽源市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分三个阶段实现:

智慧应急管理篇(4)

作为镇海区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特色项目,“智慧水务”对生态环境保护、全域城市化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根据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要求,宁波市镇海区确定相应建设项目。其中,结合区域经济特点,智慧水务作为智慧城区创建和生态环境改善结合的最主要项目,成为创建最大亮点。这是镇海区智慧环境保护的核心工程,将运用物联网等技术,通过建设智慧水务信息平台,对全区供水、排水及中水回用进行资源整合提升,实现区域内关键水体全方位水质监测,确保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安全性,最终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目标。

2013年年底,镇海区启动了“五水共治”专项行动计划,成立了镇海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区内二十余个部门,对污水、洪水、涝水、供水和节水开展全方位的治理工作,规划了镇海区“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规划了超过50亿的专项治理经费。

目前镇海区处于污水处理能力总体不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集污片区拓展的速度,各片区处理量分配不均,抗雨涝灾害风险大的状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在智慧大水务的发展规划上,镇海着力完善智能化城市排水系统,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率镇海区将分步扩建污水处理设施,逐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率95%、农村污水处理率80%的目标,同时通过发展智能化的城市排水系统平台,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力求处理量的城乡平衡,加强抗雨涝灾害能力。

由于镇海区水资源缺口大,再生水利用有很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建议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发展用户、分质供水”和“集中利用为主,分散利用为辅”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再生水利用设施和配套供水管网规模,同步发展智能化的分质供水调配系统,供给工业企业,反哺内河,推进智能化再生水利用系统及供水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动态智能多元化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1+3+5智慧架构

镇海区智慧水务项目,是镇海区智慧环境保护的核心工程,是智慧城区建设中重点任务。为了构建全方位的智能水务管理系统,以实现水环境、水安全和水资源管理智能化应用,镇海区搭建起了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五大应用系统的总体智慧大水务总体架构。

在架构设计中,一个中心指的是智慧大水务信息资源中心,包括客户数据、气象数据、水系数据、管网数据等基础数据库,以及用水数据、水生态数据、水情数据、水质数据等业务数据库,并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对数据存储、共享、交换统一管理。去年,镇海区梳理供水、排水、中水回用等领域的工程建设情况,通过建设智慧水务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关键水体的全方位水质监测,确保区域内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的安全性,确保污水排放在生态可承载范围内。

智慧水务水体水质检测物联网平台、排污泵站自动化平台、智慧大水务支撑平台三大平台,通过传感器技术、网络和移动系统与水务信息系统的结合,实现对镇海区关键的自然水体监测、供水监测、污水检测、再生水监测等站点的布置,建设监测站点数据集成;通过设计自动化监测系统、自动化仪表系统、通讯网络改造系统、电气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围界系统等,实现排污泵站自动化控制和管理,并建成包括监控门户、服务门户、应用平台、应用集成网关、物联网网关的支撑平台。

像关键水体水质在线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排污自动化控制系统、水务管理决策支持平台、水资源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平台、水质监测与风险预警平台五大应用系统,则实现了关键水体水质的监测数据远程收集、校验、过滤、计算和存储,并对异常数据分类别分级别进行预警和报警,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和查询,并对镇海建成区内的15座排污泵站实现了智能化控制。

及时收取、告知各灾害隐患点情况,是智慧大水务应急指挥中心平台的主要任务。当台风来临时,通过运营商的技术支持,借助智慧地理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值守应急系统、应急资源管理系统、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系统、数字化预案管理系统、辅助决策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应急评估系统,防汛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专门应用系统实现险情上报、防汛指令流转、预警信息告知等工作,提高防汛采集、监测预警、决策支持、组织指挥和抢险救灾能力,减少水灾害带来的损失。

水环境智能管理

智慧应急管理篇(5)

今天中国正在迎来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已成为近几年城市经济工作的核心,加速发展智慧城市更是“十二五”规划中,国家从战略高度提高城市化质量、推进城市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举措。

IBM于2009年正式推出“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并始终致力于通过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如今,IBM软件集团基于整体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和实施保证这三大优势,针对中国智慧城市的切实建设需求,推出了全新的“慧典先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整合全球可复用的最佳实践模型,以及适用于不同行业和信息化水平的IBM智能运营中心、智能交通、智能水管理、和谐城市、应急等解决方案,为市民和企业提供最佳的智慧城市软件和服务支持,全面促进全国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智慧城市,真正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运营效率。

其中,IBM智慧城市智能运营中心解决方案能够帮助城市决策者协调城市内部的各种机构和各项资源,提供整合的数据虚拟化、实时的协作和深入的分析,帮助城市机构为问题做好准备,协调和管理响应工作,并持续提高城市运营的效率。智慧城市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将技术和信息整合到交通基础设施中,借助交通预测模型,更好地规划交通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污染,增强应急响应能力,改善市民出行体验,并使城市交通系统及基础设施更加高效、安全、可靠。智慧城市智能水管理解决方案整合了资产维护、员工技术及工作指令数据,通过预测分析模型、优化的水资源费率制订和互动,减少水资源维护的待办事项和成本,保证企业收益并充分发挥公用事业的作用,实现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和谐城市解决方案通过建立统一指挥、科学监控、协调有序的和谐城市运营机制,在紧急情况或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反应、实施及时、有效处置,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智慧城市应急解决方案通过有效利用网络、信息、应用系统资源,构建城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帮助政府通过多行业统一监控、预测分析、资源调度指挥,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未来,IBM软件集团还将通过全球2000多项丰富的全球项目实施经验和成熟与完善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依靠IBM智慧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和实施保证优势,与更多中国城市开展深入的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并携手城市管理者和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一个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家园。

在招募合作伙伴方面,IBM大中华区方案软件集团总经理夏然表示,生态系统贵在精,不在多。“我们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把合作伙伴带起来,我希望‘智慧城市’将来的发展方向是我们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和共建的。”

智慧应急管理篇(6)

龙岗亮了:智慧触发下的城市幸福感

10月的南方酷暑依旧,百姓往返奔波于行政服务大厅的情景却从未因高温而间断过。要是能只办一次手续就在家坐等审批结果该多好啊!要是能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申报该多好啊!这些被认为只能想想的好事,如今已经变成了龙岗区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新生活,一个智慧的龙岗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一窗式行政审批服务平台”是智慧城市战略带来的最直观的改变之一。简单事项无需去现场,复杂事项一次性办结――本着这样的初衷,龙岗区打破过去部门专项窗口办理业务的传统模式,提出了“审批围绕项目转”的理念,通过先后整合50多个部门数据,优化500多项服务事项,实现了从“多地、多窗口受理”到“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办”的智慧政务转型,省去了申请人来回跑路、重复申报的麻烦。

以申请开具“二胎生育证明”为例:转型前,申请人需要先到社区窗口办理,再到街道计生办窗口办理证明审核,由街道计生办将表格报送区计生局,审核完成后再退返街道计生办,才能通知申请人员领取审核结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转型后,申请人只需到街道的“一个窗口”办理“一次手续”,就可以回家等通知了。目前,龙岗居民已经可以通过一窗式平台办理暂住证、生育证明、公积金提取等600多项政务服务,群众满意度也攀升超过95%。

这一依托华为领先的云平台建设的一窗式平台,不仅能集中处理各个窗口、不同审批环节的工作,一旦发现业务办理存在问题,系统就会自动提醒相关审批部门,同时推送到业务监督员界面进行人工核对和跟进监督。在大举提升职能部门主动服务意识的同时,杜绝了“两头受理”、“超时办结”等顽疾,政务服务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而通过对接市、区两级系统,通用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调用得以实现,既避免了数据库的重复建设,又大大缩短了材料核验时间。此外,网上办事大厅、移动APP、微信等多渠道办事通道,以及排队叫号、智慧引导、自助服务、视频监控等智能化终端设备的引入,更是为龙岗居民创造出了如影随形、全程智能化的服务体验。

综合来看,龙岗“一窗式”政务服务实现多个部门业务整合、流程优化,一个窗口受理各类业务,变“空间场所的物理集中”为“审批服务结构的重塑”,以“一窗”解决“多头跑”问题,真正做到了“简单事项无需去现场”,“复杂事项现场只去一次”的线上办理模式,可谓是“一窗惠民生”!

不仅如此,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众最关心的领域,智慧城市建设的春风同样暖人心脾。智慧教育以惠及全区93所学校达到40万名学生为目标,正通过全面推广云课堂和配套资源体系建设,推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智慧医疗方面,在线预约候诊、病历电子化和档案信息化业已实现,目前正全面部署远程医疗和居民移动健康服务;而智慧社区试点也已在多个社区初见成效,正逐步实现全区统一的智慧社区平台。

据统计,有超过80%的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将智慧城市作为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导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新技术和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度融合,体现了“以技术为引领”到“以理念为引领”,“以管理为核心”到“以服务为核心”和“以业务为驱动”到“以数据为驱动”的转变。智慧龙岗正是从智慧强政出发,在最贴近民生的地方创新耕耘,让百姓的幸福感成为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标准,让百姓的笑容成为灌溉智慧新城的不竭之源!

化繁为一:智慧为城市治理辟通途

智慧应急管理篇(7)

智慧城市先行者

2015年底,杭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杭州市推进智慧城管建设运行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全面推进杭州市“智慧城管”建设,这也意味着将现代信息技术用于城市管控和服务的智慧号角正式吹响。

但其实早在2009年,作为新媒体与新网络领域的全国领军企业的华数便与杭州政府一起智慧创新,在智慧城管建设的领域开创了先河。

6年前,华数与杭州市上城区城管局展开密切合作,创建了智慧城管的首个项目――智慧上城。该项目是搭建以街道所辖社区的行政区域为基础网格的“管理信息平台”,通过综合运用路面探头、智能监控、车载监控等信息化设备,为上城城管局提供区域内各类资源信息的可视化管理。

在智慧建设方面驾轻就熟的华数,其先行的脚步不仅为如今深入推进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打下了基础,更因出色的技术和运作,凭借“智慧上城”案例荣获了“2014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和“中国社会治理创新范例50佳”。

助力智慧城管“杭州模式”

华数集团丰富的经验与前瞻的眼光,让它始终走在“智慧城管”建设的前列。如今,如火如荼进行中的滨江“智慧城管”项目已经璞玉初现,智慧城管的建设,使滨江区面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了质的提升。同时,区域内市政部门处理问题的时效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在资金成本和人员开支方面也得到了大大的节约,信息化投资有了显而易见的效益。

与此同时,华数切实考虑政府工作层面及市民的生活疑问,特色定制智慧应急、智慧执法、智慧市政、智慧停车等流程,真正做到“智慧城管,智慧为民”。

智慧应急:以GIS、物联感知、智能控制为技术支撑,建立区、街道、巡查人员三级监管指挥体系,实现多源监管数据与专业实时数据展现相结合,全面提升城区防汛排涝现代化管理水平。

智慧执法:快速发现违停车辆、工地噪音、出店经营、犬类到期等现象,结合网格数据实现城管事件自动派单,提高违章查处的工作效率,提高执法的人性化与准确率。

智慧市政: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相关软硬件技术,通过监测、分析,实时发现井盖移位或丢失、积水点、排水口等情况并就近派单相关人员维护,提高城市政智能化管理的时效性和协同性。

智慧应急管理篇(8)

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忠厚老实,处事公道正派,能够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团结同志,作风严谨正派,在领导和同事之间有良好的口碑。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能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顾大局,识大体,思想政治素质高,能认真贯彻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二、工作作风扎实,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智慧应急管理篇(9)

云平台服务中部六省

罗英群介绍说,“数字衡阳”项目在业界第一次打破了多个部门的信息壁垒,项目一期打造了一个全球云服务共享中心和平安城市、数字城管、智能交通、应急指挥四大核心基础应用系统,通过分步实施,预计2015年全面实现“数字衡阳”。

中兴全球共享服务中心项目,在建设“衡阳云谷”的基础上,打造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全球教育共享服务中心以及商旅服务运营支撑中心,计划分三期建设、投资过10亿元,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借助于中兴网信全球共享云服务中心这一中枢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成为服务衡阳及湖南周边地市、辐射中部六省的中兴网信智慧城市中部运营基地。罗英群预计,未来10年内,湖南网信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本地引入高级人才5000人,实现累计税收总额预计将超10亿元。

应该说,“数字衡阳”是中兴第一个由规划到落地的智慧城市项目,在中兴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目前,数字城管、智能交通、应急联动三个指挥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数字衡阳”一期工程共建高清监控2000个,设备联通率达98%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其中平安城市,新建了1500个高清监控点、30个高清卡口、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报警联动系统。数字城管,发放了近400台城管通、300套车载监控系统,采集了城区100平方公里部件信息,部署了城管综合管理平台。智能交通,部署了电子警察、信号系统、道路监控、交通诱导、流量检测、高空监控等共300多套设施及管理平台。应急指挥,在市级及城区外的8个县市区、市直部门共部署了13套小型移动应急平台,建设了应急指挥、调度、图像接入综合管理平台。

罗英群表示,项目二期将基于基础支撑平台进行业务和功能拓展,推进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数字校园、数字家庭、数字办公、数字水利、数字环保等;三期要促进重要领域基础设施及应用智能化转型、深层次应用。

以云平台为核心,逐步接入数字政务、数字民生、数字产业等各类应用,是衡阳智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的基本步骤。

“接地气”的商业模式

在衡阳智慧城市建设中,中兴网信引入了BOT(Build-Operate-Transfer,直译为“建设-经营-转让”)模式,从而使得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智慧应急管理篇(10)

从物联网在智慧北京的定位可以发现,物联网是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合的催化剂或者因素。物联网以城市突出矛盾为突破口,重点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打造中国物联网创新中心和产业高地,构建统一支撑和资源共享、数据可靠传输的基础设施,推动两化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作为未来几年物联网的传输专网,设的指标包括道路智能的检测,地铁、车辆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网络覆盖,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夏天室内温度不能低于25度,冬天不能低于14度,这都是依托物联网。包括能源、环境检测、安全生产、消防、社会网格化等等,所以在智慧北京三十项关键指标当中,物联网占了一大部分,物联网是智慧北京的重要要素。

二、政府物联网应用推进思路

2011年之前北京市政务领域物联网应用特点是:自发为主、尚未规范,有所应用、未成体系,监测类多、智能类少,关键技术待突破、产业规模待提高。也就是说好多政务领域都有应用,比如水务领域有水文监测、水质监测、供用水监测、灾情监测、水工设施监控、视频监控等;交通领域有执法车辆的GPS定位、移动环境监察执法、环境质量在线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机动车绿标发放与识别等;环保领域电子收费、车辆监督、停车服务、交通检测、交通流检测、交通违法监测设备等;还有其他领域的电梯监测、一氧化碳监测、烟花爆竹销售监测、有限空间气体监测等,但这些应用未成体系,都很零散,而且监测的种类虽多但智能少。

2011年1月26日,按照国家发展物联网和“感知北京”示范建设的有关要求,北京市经信委印发《关于在政务和公共服务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的指导意见》,并给出了一个技术架构(见图3),包括用、知、传、感四个方面。传和感是前端的感知层和网络层,里面包括了感知对象,如管线、道路、车辆、商品、家电等。传输层在没有物联网之前,都是用互联网或者公众网络,今后要建设北京的物联传输专网,以后物联网的信息免费从这个网络传输。北京物联网的传输专网在全国是率先做的,统一的移动政务接通平台需要统一的规划。应用层是满足城市管理方方面面,将来扩展到为老百姓的服务。基于感、传、知、用四个环节,北京市物联网从技术角度进行了规划,物联网推进和原来传统的信息化推进有所区别,首先详细分解业务需求,确定业务模式。物联网应用不是简单的应用传感器,应该考虑把传感器和人的职能管理相结合,通过物联网解放人的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另外,技术框架必须统一建设,不能重复建设。第三要统一编码,包括感知对象要编制、传感器本身要编码,编码有很多内涵,不同类型的设备,在不同的部门,不同权属单位编码怎么编,都要有一些具体的方法论。第四是传感器设备要合理选择,更主要的是传感的信息要共享、安全。

目前,北京市政府确定重点开展十大领域应用,是城市应急管理领域、交通领域、社会安全领域、市政市容管理领域、环境监测监管领域、水资源管理领域、安全生产监管领域、节能减排监测监管领域、医疗卫生领域、农产品与食品监管领域和科技服务业领域等。

智慧应急管理篇(11)

当前智慧城市主要是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借助视频监控、GPS、移动终端等感知设备,通过交换共享、数据挖掘、主动推送、智能分析等信息系统功能,实现民生服务均等便捷、企业发展创新有力、城市管理敏捷高效、政府决策及时准确的目标。

赛迪设计认为,智慧城市不是单纯的城市信息化建设,而是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运行和管理模式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支撑和引领,打造基于历史分析、现状改善及未来规划的良性发展机制,以完备的基础设施、高效的业务运作模式以及敏捷响应的信息化环境,为公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为企业提供创新发展驱动力,同时支持敏捷高效的城市管理和及时准确的政府决策目标的实现。

当前对智慧城市理解的误区

智慧城市建设“操之过急”。当前各省市急于完成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同时学术界和咨询行业也急于争取合作项目,导致智慧城市的深层次研究分析比较薄弱,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目的、分期目标、建设路径等内容,大多停留在宏观理论层面,没有和中国的发展形势、城市发展定位等现状充分融合,缺乏可操作、论证充分的指导方法。

智慧城市建设重信息化,轻业务。当前各地出台的智慧城市规划中,尚没有脱离传统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仍然以信息化重点工程为依托,阐述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城市基础设施支撑业务运作,业务运作支撑信息化运行,而智慧城市不仅是信息化建设,而是将城市各构成要素进行充分融合和调动,以一个充满创新活力和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动态有机体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智慧城市该如何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应回答四个问题:智慧城市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谁来指导、谁来主导、阶段计划)?赛迪设计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立体的、有机的、动态的、持续改善的统一体。在既定规划期限内,从建设时间、建设阶段和建设主体三个维度考虑,可逐层细化到具体的建设方案和建设内容,最终可拆分出若干建设任务。

明确统筹协调部门,引领智慧城市建设理念。面向上级领导、中层干部、实施和技术人员及相关接口部门进行定期培训,以加强对国内外智慧城市形势、解决方案、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等内容的了解。同时借助外脑,通过专业第三方咨询机构提供的专业指导、分析评估、技术交流、技术支撑等服务,在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方面达成统一思想,保证后续机制改善、业务梳理、项目建设及运营顺畅执行。

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流程。一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运营和管理机制,包括组织机构(决策层、管理层、实施层、应用层)、监督管理机制(工作流程、点检制度、考核机制等);二是资金政策,完善适应实际情况的智慧城市资金投入和管理办法,实现集中统一、高效、低成本的管理制度;三是建立既符合国家要求、又符合实际的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

协调智慧城市建设任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归口部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各方积极参与,首先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目的、框架和路径,由此在组织协调后续规划和建设工作中,能以清晰的思路对第三方咨询公司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对各层领导、各个部门清晰灌输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和各项建设要求,充分发挥智慧城市中枢神经的作用。

清晰划分建设阶段。基于信息化和业务的融合层次不同,将智慧城市建设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可根据不同领域发展特点,拆分出多项建设内容。

一是信息化支撑业务运作,取代手工。比如支撑公文办理、会议活动(视频会议)、督查考核、档案管理、信息公开、在线办事等业务的协同办公平台。

二是信息化促进业务优化。比如物理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以智慧交通为例,包括基于信息化指导的停车场、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业务运行优化和管理机制创新等基础环境建设。通过基础设施规划、运行和管理模式优化、信息化建设三者之间的支撑引领和深度融合,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

三是信息化引领业务创新。比如以电子商务为纽带连接产业链各环节以及企业与市场,建立形成高效快速的市场开拓模式,提高行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促进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业发展壮大。合理安排建设主体。基于智慧城市建设范围不同,分为如下四类建设模式,并可分解出不同的建设主体:

统筹建设:针对光纤、宽带、地下管网等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基础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整合,以及协同办公平台等面向大多数部门的信息化项目,都由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建设。

多部门联合建设:针对城市应急、城市运行管理、政府智能决策、市民服务等涵盖多部门业务的领域,需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项目启动、业务梳理、需求分析、项目执行等整个建设过程。

行业内独立牵头建设:若某一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其他部门在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提供支持,则这类项目由该部门独立牵头建设,比如针对为公众提供出行信息、驾车诱导等服务的出行管理系统,需要交通部门在各方配合下牵头建设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