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0 10:41:58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篇(1)

不少学校都打小预备铃,两分钟后打上课铃。不要轻易放过小预备后这短暂而又宝贵的时间,要充分利用它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能力,“聚沙成塔、积腋成袭”。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专门安排了如下内容。

1.一两分钟演讲。学生按小组准备演讲材料,可以对身边的人和事发表看法,也可对当前社会问题谈点看法。天长日久,点滴积累,不仅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确实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方法。经训练,我班学生在校内演讲比赛中屡次夺魁。

2.利用这一两分钟进行成语接龙、名词佳句对句等方面的训练。可按座次,也可抽签定,即前一个人说出成语并加以解释,后一个就要据此造句;前一个人说出名句的上句或下句,后一个人就要对出下句或上句。若要求再高些,还可说明出处或解释其含义,甚至是对自己的启发、教育作用。这样日积月累地训练,可以大大地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经训练,我班学生在全校成语竞赛中荣获总分第一名。

二、灵活多样的阅读训练

根据中学生的好胜心理及年龄特征,我将“竞争机制”引进课堂,常常设计竞赛课: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由男生或女生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回答;也可以以组为单位。这样,学生学习劲头十足,都不甘示弱,纷纷摩拳擦掌,积极准备,认真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再也不是“坐以待灌”,甚至是“白灌”了,而是把课文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吃个透”、琢磨个透,还要比比谁设计的高明新颖、准确无误。学生自己下工夫研究了,内容也就记牢了,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自读能力也就增强了。当然也不能说每个人对问题都能解决得很圆满,这时就需要老师出面点拨导“航”。正像吕叔湘先生所指出:“语文课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这“最低限度”恰恰是最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讲究“指导”的艺术和技术。

这样,既能让学生认真地复习所学过的知识,巩固加深记忆,增强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又能培养竞争意识。

除了竞赛课外,我还设计了配画式、表演式等训练课,如教《狼》、《皇帝的新装》、《社戏》等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按情节发展给课文分别配上四幅简笔画,从而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使得他们深入钻研课文,因为只有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得准确、透彻,才能为其配上合乎要求的画面。这样的训练,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外,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甚至是再创造能力,从而提高思维品质。有些课文,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情节,当堂表演。教《变色龙》一文时,我指导学生每组设计2―3分钟的课本剧片段,当场表演,选出最佳小组予以表扬,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深受学生的欢迎,也受到了听课领导及教师的一致好评。

三、机动灵活的口头作文训练

在语文的整个教学活动中,最能体现综合能力的当属作文。作文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活动,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因此,除了正式作文课外,我在教课文时,还安排了机动灵活的口头作文训练。如:学完《七颗钻石》一文后,我安排了:“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小姑娘抱着满满一罐水摔倒在草地上以后,假设她做了一个梦,想象她会梦见什么呢?”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发言,有的说得相当好,同学们报以热烈掌声,听课的领导、老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再如:学完《多一些宽容》一文后,我安排了“我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口头作文训练,通过大家的畅所欲言,同学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今天我们在社会上与人相处,更要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要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人。

四、生动活泼的作文评讲训练

多年以来,作文都由教师详细批改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再安排评讲课,由教师认真评讲。不可否认,这的确是认真负责的态度,但却有越俎代庖之嫌。能不能改变一下,用更好的方法评讲,收到更好的效果呢?我进行了改革:批改后,发下去,由最高分依次往下排,由学生自己朗读,而后“听众”发表意见,进行评析:哪些是优点,好在哪里;哪些是缺点,怎样改正。有时还将学生的好的评析与我的评语相对照读一下,以鼓励学生。我还专门安排了教师大致浏览而不详批细改,由学生自改、互改后选出优秀者朗读、评析。刚开始,学生虽然积极性很高,但评析水平不高,经我指导、点拨、示范后,学生有明显进步。评讲时,安排的两节课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经常是要求不下课继续评,或者要求另外加时间。被选出的佼佼者有了成功的喜悦感,写作劲头更大;未被选中的,经过听评析或者参与评析,也明白了努力的方向,“知不足而后进”。总之,全体学生均受益匪浅,不但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自改自析自评作文的能力,以及初步的鉴赏能力,作文水平也随之明显提高。经训练,我班学生除整体水平提高外,部分同学还在省、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奖。

五、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

朗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朗读水平直接反映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还语文课堂以琅琅的读书声。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篇(2)

一、朗读有益于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

初中学生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通过读书,吸取间接经验是进行语文积累的有效手段。著名作家叶文玲在一次谈到积累时,说过这样一件事:她小时候写作文,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一次,老师赞誉她“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句子中的“嵌”用得好,她说:“这个‘特别准确’的‘嵌’字,是我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中国的语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流传到今天,让我们大声朗读,把经典美文充分吸收,从中领略李白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陶渊明的田园之情和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直接感知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句子、结构、情节、情感等的理解。朗读训练中,及时把字词的辨析、正音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粗读,让学生感知全文,理清脉络;通过细读,抓关键词语、句子、段落,寓分析于朗读之中;通过精读,品味,使理解更透彻,情感得以升华。

二、朗读有益于学生体会文章中渗透的情感

情感是行文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大凡流传千古的文章,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课文大多充满着鲜明、强烈、健康的思想感情。读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出来,唤起人们的想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反复朗读,就能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朗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会让人热血沸腾,朗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会陡然生起一种凛然正气,朗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会让人产生忧国忧民的情怀,朗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让人生出无边的惆怅。反复朗读《沁园春?雪》这首词时,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那种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惋惜批评之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和伟大抱负。

三、朗读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朗读形成的。朗读是促进学生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通过大量反复地朗读,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领悟文章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初中生通过朗读,不仅能充分感知文章中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精彩的修辞,还能在朗读中品味句子的语调、语气、停顿和重音等节奏的变化,不断提高汉语言的感受能力,形成语感。借助朗读时的反复揣摩、感悟、想象等,能加速语感的形成。

教学时,要注意范读,学生可以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范读朱自清的《春》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教会学生一些朗读技巧,诸如语音轻重、停顿、语气、语速、语调等,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准;教学中还要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增强朗读的兴趣。

四、朗读有益于提高初中生学生的表达能力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篇(3)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体育锻炼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同时,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受到高校教师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探索高校教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而且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内容

1.1体育知识

体育知识是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能够支配大学生的心理意识,帮助大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反映大学生的体育思想和体育精神。体育知识主要包括体育基础、体育保健、身体锻炼、体育技能讲解、身体评价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理论基础。

1.2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指大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等。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要求高校教师系统整合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实践,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督促,使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缓解压力,调节身心健康,进而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作出正确评价。同时,大学生体育比能力还包括娱乐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以及体育鉴赏能力。

1.3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内燃哦哦那个,也是人们对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的看法与观点。同时,体育意识是大学生的体育知识和体育部能力需求,是大学生对体育课程以及体育知识的评价和感受。另外,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大学生为了达到相应的体育目的需要克服锻炼困难。这种客服困难的意志就叫体育意志。

1.4体育行为

体育行为使体育文化素养的直接反应,只要于体育相关的所有动作和活动都叫体育行为。例如,购买体育器材、观看体育竞赛等都属于体育行为。具体来说体育行为包括体育活动、体育空间利用、体育消费等各个方面。

1.5体育道德

体育道德是体育行为规范的具体体现,也是人们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行为的心理情绪的外在表现。同时,体育道德是体育竞赛的基础。很多奖项都有关于体育道德的奖励,用来表彰体育道德,以提高体育运用员的体育道德。

2高校教师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

2.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高校教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为此,高校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体育教学,深入了解和分析大学生体育观念和大学生的体育水平,并针对大学生体育观念和体育意志中的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及时指正,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视,使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和体育课程学习中能够自觉培养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

2.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校教师应积极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符合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实现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为此,高校教师应积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了解大学生现有的体育水平,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构建体育教学内容。同时,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使用性。例如,体育理论知识既要包括世界体育发展现状、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方面的内容,还要包括身体锻炼方法、体育卫生保健、身体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2.3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提升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直接关系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改进体育教学方法。首先,体育教师应加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组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其次,体育教师应积极营造轻松活泼的体育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

2.4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重视体育课外活动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应积极向学生提供辅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运用体育理论知识来进行体育锻炼;其次,教师应积极建立专项体育课外活动,注重学生体育个性的培养。为此,教师可以积极利用高校社团,建立专项体育项目社团,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体育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3小结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当前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促进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教师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道德、‘体育个性这几个方面。高校教师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主要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积极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优化体育教学方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积极组织体育竞赛。高校教师积极探索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对学生的日后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篇(4)

基于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是初中科学教学的核心理念。叶澜教授曾说过:对于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教育者做的是,“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不仅要求我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解要以生为本,以生为主体,更重要的是要我们尊重生命的成长,考虑生命的发展,促进生命的创造。

在教学中,我们也必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让学生拥有对环境对自然的正确的态度,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孜孜以求的科学探索精神,拥有科学研究的方法,拥有科学地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建设世界、发展世界的意识与动力。

世界的快速变化是明显的:如全球变暖、臭氧层变薄、沙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耕地急剧减少、自然灾害不断……这些不仅使人们感觉世界的变化,更使教育者觉得担子的沉重。通过科学人文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尤其重要。

为此,我们可以尝试着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对学生渗透科学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现将做法枚举一二。流程图如下:

要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总的方针是以“知、情、意、行”为主线:

一是让学生在了解知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等)的同时,感知科学人文内涵。

二是让学生从一些时事、一些事例中感受科学人文精神、感受人类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感受如何使其和谐的方法与对策。

三是通过一些综合实践活动,以探究一些问题为方式,让学生在行动提升科学人文素养、在行动上植入科学人文精神。

一、植根教科书,在授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知科学人文内涵

通过讲述与教科书中科学家相关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感知科学家的内心世界,了解科学探索需要的方法,需要的“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甘于奋斗”的孜孜以求的精神,了解科学工作者的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治学严谨、不放疑点的科学精神,理解科学发展的真正目标是为人类造福,为世界和谐;了解科技是发展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让学生能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开发资源、能源,如何改造世界,又如何合理地利用资源,具有能源的知识、环保的知识、人口研究方面的知识等等,了解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所需要的基本内容,充实科学人文内涵。

例如:科学家和科学史对科学人文教育起到了桥梁作用。平时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读一读”,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布鲁纳、哥白尼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故事;我国的墨翟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的小孔成像实验,并记录在《墨经》一书中,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记载;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 400 多年,等等。

九年级科学下册有两章内容集中讲述生态环境问题,即《生物与环境》、《人类与环境》,在教学中更应作为重点深入讲解。不仅仅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更要让学生明白,课本中提到的所有环境问题如水体、大气污染,地面下沉,区域性的公害病等等,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我们可能已经深陷其中、身受其害了,从而在情感、科学态度上有个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此外,七年级和八年级教科书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也有不少,我们可适时渗透。

七上的第三章“动物世界”中讲到,由于滥捕滥掠,导致大量珍贵动物灭绝,也使近海鱼类面临枯竭的危险,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动物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改造和保护动物,而不能涸泽而渔,人为地破坏生态平衡。

八年级下中讲光合作用意义,其中之一是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在此我们可作拓宽,列举上世纪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几个数据:1900年,二氧化碳的浓度为300ppm,1970年为320ppm,现在已达到375ppm,而二氧化碳气体浓度的增加可以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它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严重的影响,威胁着整个人类。因此我们应珍惜每一株绿色的植物。

八年级上教材中提到电冰箱的制冷原理时,我们可以插入“绿色环保冰箱”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破坏臭氧层带来的影响。

二、依托时政实例,有效拓展人文教学内容,培养科学人文品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有较强说服力的而又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是开展科学人文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用一些身边发生的实例来让学生的情绪上有所感、有所动,并促进情感的升华,真正让科学人文精神植入心灵深处。

例如,结合时政渗透科学人文教育。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从2008年初的冰冻雨雪灾害到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从赤潮到太湖蓝藻,从洪涝到旱灾,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通过电视、报刊所能了解、也是他们十分感兴趣的事件。我们在教学这些章节时便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讨论地震、赤潮、蓝藻、洪水等等的成因,还可进一步介绍我国目前对这几方面工作的重视与对策,也了解目前的一些问题,以激发起学生保护环境、为人类发展、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结合生活实际,在行动实践的基础上,强化科学人文精神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让学生从小课题入手,去研究身边的一些小问题,去思考解决身边的一些事例,为解决一些能源、资源、环保问题提供自己的所学所思的策略。

例如,我们开展了《校园周围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研究》、《某某城中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某某河道水质变迁的成因研究》等课题,将学生从课题延伸到生活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中,以便更有效地提高科学人文素养。

随着经济发展,破坏环境的事情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发生,教师可以选择影响比较深远,破坏性较强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展开课外调查。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让学生提出处理意见,然后整理出来,写成调查报告的形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又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的某一课题是对某村附近的一家油脂厂每天向外排放大量的废气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在学习了一些环保知识后,笔者向学生提出了暗中调查这家油脂厂的要求。苦于每天被熏得头昏脑胀,学生们对这一要求显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秘密考察了油脂厂,并走访了周围的居民。回来后,凭借自己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后来经学校和镇政府的干涉,该油脂厂安装了废气装置。通过这一次调查,学生深切感到,要保护自己身边的环境,应该人人参与。

任何教育,最终都要通过行动才能得到体现,也只有通过行动才能不断地得到体验和强化。科学人文教育也是如此。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影响学生的今后,甚至更远的发展,让那些沉睡于字里行间的科学人文思想、科学人文精神通过我们教育者的努力植入学生的心中,真正影响其今后的工作与研究、生活与创造。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忽视了人的发展和科学人文性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鹏.世界最新科技[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篇(5)

一、以新颖活泼的方式导入新课,从兴趣入手,多角度培养语文素养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的开讲虽是极短的时间,却万万忽视不得。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总是精心地设计教学的突破口――导语,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一开头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创设感人课堂,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享受中提高素养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作为学生,一定向往这样的课堂情景,因为这样的课堂是一种享受。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不仅要注重启发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着力引发他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力求达到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沟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轻松自在的学语文。

三、给学生学法指导,强化鼓励作用,培养学生素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我平时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与指导,不是针对题,而是就题论法、举一反三,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增强自学能力。针对不同文体讲不同的答题方法;如仿句题,怎么写、方法在哪?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学生对语文试题不再畏惧而且也喜欢做语文试题,并且都能针对题目讲出做题的依据。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教师在评价时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大量的实践证明,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品格,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四、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提高语文能力与素养

我在布置作业时,往往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觉得做语文作业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因而产生了做好语文作业的兴趣。让学生每周坚持写两篇日志,并在日志前拟上标题,围绕标题选材,在教室中开辟一块专区用来展示优秀日志。开展多种形式的小型比赛活动,引发斗志,克服困难。在角逐中曾出现过一口气背诵三篇课文不错一字的好效果,就连背诵本事较差的学生,也能较流通顺地背诵一些课文。另外,我把学生分成三组,每月轮流出一期板报,为了出好板报,学生先要阅读书籍报刊,选定质料,计划版面,绘制图案,这项活动增强了写作本事,提高了审美情操,学会了办报本事,开发了学生视野,满足了表达欲望,积累了加入社会活动的履历。对学生的作业,我一是实时反馈,实时修正,实时发放,从不延误时间; 二是以肯定为主,课堂教学中以表彰为主,很少责怪。对差生,适当低落要求,使其得到一次好分数,从中体验到乐成的兴趣。

五、开展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多种兴趣

愉快的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的添加剂。语文素养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猜谜活动,词语接力赛,课本表演,诗歌朗诵比赛,辩论会系,课本剧表演等,这些有效的活动除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给繁重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快乐与轻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绪,同时还促使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联想空间,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逐步提升。赏、写、读综合训练与积累,为学生的文化底蕴积累、人文情感熏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钧.教师获取信息技能[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篇(6)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现代教育及语文教学提出了如下的要求:“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应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标准》还把“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确定为总目标中的十项具体目标之一。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往往由课堂到课堂,由课本到课本,由此造成学生视野狭窄,学习后劲不足,思维单纯,语言贫乏等“高耗低效”的不正常现象。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里,也把“查找资料”写进了很多课文的课前“预习”、“阅读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之中,可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而且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的需要。其实,“生活处处皆语文”,在大语文教学观的指导下,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活动课开展“信息搜集”训练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习的质量。

一、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的前提。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只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不再被动地从单一的信息源——教师那里获得知识,而应该主动地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知识。

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可以扩大眼界,提高文化素养。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1、教给方法,规范信息记录

刚开始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信息内容的记录都是杂乱无章的,时间长了,不便于学生的保存和查阅,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自己搜集的信息内容就不感兴趣了。所以,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让他们设立专门的记录本,并规范所搜集的时间、来源、内容等,使学生感到所搜集的信息对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从而提高他们对信息搜集的兴趣。

2、拓宽渠道,提高信息搜集的能力

一般小学生由于知识、能力水平的限制,搜集信息的渠道比较窄,所以,要让学生们知道,其实搜集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看报纸、听广播、关注周围的事物等等,都可以搜集到信息。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学生接受来自于网络、电视的刺激多于书本,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平台指导学生搜集信息。首先,我们应教会学生上网搜集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搜集信息;其次,还可以很好地利用电视搜集信息。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把有用的知识及时记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3、走出课堂,学会采访

在指导学生搜集信息方法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走出课堂,融入生活,学会采访。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我布置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和查找资料,让他们了解家乡环境的情况,并做成调查报告在班上展示。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的兴致非常高,不但收集了相关信息,掌握了调查的方法,也让学生更多地关心自己生活的环境,并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建议,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引导积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搜集信息的能力后,就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所积累的信息。

分析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学习者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搜集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

在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时,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课来培养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通过阅读课,指导学生如何去读,教给学生具体读的方法,并给学生以充分的阅读时间。学生的阅读活动是主要内容,从选择阅读材料,到进行阅读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等全过程中,都要充分以学生的个体为主体,让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阅读本身就是信息收集的一种途径,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的信息收集、储存和运用能力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在阅读课中,还可以教会学生读报、剪报、编报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三、形式多样,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当前社会快速节奏的前提下,信息不但数量多、传播速度快,而且更新变化极其迅速。因此,让学生加强学会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和利用信息。同时,指导学生学会信息交流,提高学生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1、充分利用班级平台,养成交流的氛围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展示搜集信息外,还要充分利用班级这个台面,让更多孩子有展示的机会。因此,除了在课堂上的40分钟,教师还要努力创设平台,为孩子提供展示机会,以促学生养成交流的氛围。我就充分利用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组织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创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收集了信息,如果没有机会展示,得不到老师、同学的认可,便会渐渐失去兴趣。积极开展信息交流活动,形养成良好的氛围,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 达能力,又促使学生养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

2、利用班级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处理信息的平台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已成为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而在营造班级文化氛围的过程中,可以提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良好契机。

首先,在每次的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布置这一块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只提供文化主题和一些简单的想法,至于班级文化布置的内容、全部由学生具体实施。

其次,结合语文课程,定期拟定专题让学生开展信息搜集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利用班级文化平台让学生用剪贴报、手抄报、调查报告等不同形式进行集中展示,让同学充分交流,从中获益。

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

在新的时期,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我们要进一步整合现代教育资源,开发良好的学习环境,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再加工的能力,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篇(7)

在不断深化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就是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若想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学生的语文知识充足,能够对语文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师一般只对学生理解字词的能力以及记忆能力予以重视,却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予以忽略,也没有在学生考核体系中加入语文素养这一项。所以,需要在明确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措施。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消除小学语文教学受到的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都在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获取高分是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教学主要目的,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其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这会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在新课改推出之后,培养语文素养有助于学生学习,对其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对小学生今后发展有很大影响

对人类文化进行传递,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将人类的思想解放,对人的综合素质进行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语文素养,其中包含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语言价值获取能力以及语文知识,在人类发展和生存的过程中,必然需要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今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人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语文素养的作用十分重要,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措施

1.对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改变

目前,小学生语文素养不高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大主要问题,教师的问题是造成这一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我国教育系统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其使用的教学方法仍为传统的方法,在此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就会被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从而无法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真正有效的提升。所以,为了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围绕着教师的教学观念,采取措施进行转变,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能够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对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进行积极学习,从而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有学生都能够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2.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首先,学校应该采取措施筛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教材,并对筛选力度进行加强。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进教材的选取,防止跟风的情况出现,对教师思想转变进行加强,对教师予以帮助,从而使其形成终身学习的想法,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更好地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和提升。其次,应该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加强培养力度,从而将语文教学应试教育现状进行改变。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专题座谈和讲座,帮助教师通过这一平台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有效提升。最后,应该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专业培训进行加强,开展讲座,邀请众多校外优秀教师参与,使其将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传授给语文教师,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本文就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随后提出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措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来说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证自身使用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对细节予以注重,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对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篇(8)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明确人文素养培养目标

以往教学观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轻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于教学目标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明确学习过程和方法,并通过语文学习树立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妈妈的爱》时,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扇、裳”等生僻字词,还要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并且使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感受到妈妈那无私的爱,学会感恩,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人文氛围

首先,打造和谐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也不能忽略老师的指导作用。其次,进行人文气息的环境布置,教室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场所,在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就要对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一定的布置,可以在教室的走廊或者墙上悬挂更多的名人字画,并附上一定的作者介绍,或者是在教室的黑板报上绘制一定的图画并附上文字,又或者在教室里布置一个“读书角”,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借阅书籍进行阅读,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加阅读量,又能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三、进行高效课前准备,精选教材中人文素养知识

在教学开始之前,老师要进行高效的备课,仔细研读分析教材,精选教材中人文素养知识。对于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老师在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也要透过文章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情感教育;而对于古诗词的鉴赏学习,其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底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人文素养的提高;对于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老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和优美语句,通过写作练习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老师高效的课前准备,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就不能一味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会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所以小学语文课堂要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样能不仅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渗透人文素养,使学生既能掌握语文知识,又能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影像视频甚至是AR影像,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身处地的感受当时危急的情形,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渗透相应的人文素养,使学生通过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的了解,进而学习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理念,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爱国主义精神。

五、进行科学教学评价,注重课外实践培养途径

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还要注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中的培养,并且要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评价作用。首先是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要使评价内容更加全面化,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既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而对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是组织语文知识竞赛,通过朗诵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可以是开展人文科学知识的讲座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不断丰富自己的眼界,开拓视野;还可以是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的实践活动,如为某小区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之,小学语文是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阶段,也是三观建设的重要渠道。这不仅需要老师更新观念,高效备课,改进教学环境,丰富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学生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学习,体会人文内涵,提高人文素养,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发展。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篇(9)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指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它是学习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这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之一。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切实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凭借,教师要利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准确理解教材中字词含义,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阅读教学要注重对字词的理解,从而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不同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教材中词语的积累,增加学生的作文词汇;品读教材中的佳句,尽情抒感;学习教材中写作方法,学会合理地布局谋篇。

例如,高中生学习文言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流利诵读课文,经典名篇熟读成诵;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批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从而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和学习习惯,这就是一种终身受益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扩大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能力,注重情感体念,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外阅读的选择上,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懂得该看什么书,学会理解和鉴赏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从生活中引入“活水”,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当我们翻开语文教科书时,会发现生活始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不竭源头。语文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用来反映并服务于生活。语文学习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从生活素材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语文不仅是要我们把课文里的文章背得多么熟练、记忆得多深刻,更重要的是借助教材这个例子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从而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学习的形式上看,今天的语文课堂应变得开放、自主、和谐,让学生在愉快和合作中学习,在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感悟中培养语文素养,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关注,学会联想,善于迁移。

让学生从教材中去联系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观念、情感、审美等,从而实现学生和课文作者的交汇、融合,甚至让学生走出文本,利用所学知识,去体验、解决社会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江苏洋思中学副校长刘金玉上语文课《窗》时,引导学生分析了小说“惩恶扬善”的主题后,在这堂课的结尾部分,他设计了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如果一位老人跌倒在地上,你上去扶吗?有的学生说要扶;有的说不能扶,担心被讹诈;有的说扶是要扶的,但是要有人作证。这个问题引起现场师生广泛而深入地讨论,使“惩恶扬善”的思想教育深入到每一位师生的心中,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引人入胜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最终进入文本的深处,在感同身受中加深了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情感熏陶,这不就是语文教师所追求的学生终身受益的最好的语文素养吗?

(四)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阵地还是在课堂。当下的一些语文教学环节的确存在一些低效、繁琐的问题,比如导入新课“冗长乏味”、小组合作“形同虚设”、出示答案“理直气壮”、课外拓展“耗时太多”,这样的课堂教学环节或效率不高,或预设太强,或虚假作秀。课堂教学环节的复杂繁冗,直接导致学生课堂学习负担的加重。这样的课堂难以培养学生熟练的语言技能,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落空。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堂面貌,让学生轻松学习;简化低效、繁琐的教学环节,腾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交流和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教无定法但也有法,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得法,运用得当,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1.勾画批注法。圈点,是在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理解的符号,在文章重点句子、词语等处做上记号。批注,即指对文章的评论、鉴赏、质疑等。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勾画批注,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影响终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2.朗读品悟法。语文教学的一切离不开读,朗读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会意、在读中品境、在读中析法、在读中体情、在读中悟理。

3.利用资源法。语文教学当然离不开一些必要的教学资源,这好比医生看病离不开医疗器械和药品等资源一样。语文课堂教学有哪些资源呢?课本、学生、教师这是三个基本的资源。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语文教学就是实现文本作者、学生、教师的有机对话。”此外,语文教学的资源还有多媒体、黑板、学案等。教育家鲍里奇认为,多样化教学是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行为之一,其方法为综合运用学习材料、设备、展现方式等,多样而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因此高效的语文课堂无疑应该综合运用学案、课件、板书等辅助教学手段,从而发挥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远不止以上方法。我们应该树立一种“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思想,把这种思想落实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为中学生的升学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247-02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以虚拟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信息环境下,信息资讯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身已经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1]当前社会,资本不再是社会的核心,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和信息,信息已成为生产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信息行业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信息产业也已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在知识经济作为时代背景的前提下,人们对知识、对信息的需求已远远超出任何一个时代,因为信息资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生产力不断革新、不断前进的强有力的动力。

那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这已然成为信息时代对人们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信息素养是一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是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它要求人们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决定了创新的能力,也决定着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对信息素养教育予以充分的重视,努力提高广大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才能不断推动科学技术人才储备库资源的丰富与发展,以确保我国2020年能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信息素养的研究,最初发端于国外。20年代60年代起,国外大规模开展的图书馆用户教育可视为信息素质教育的前身,信息素质真正开始于70年代信息素质概念的提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从最简单的信息技能掌握演进到人的整体素质重要层面,信息素质被各国广泛传播和使用。在美国,信息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数量众多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和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力地推动着学校教育的变革。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信息素养理论研究和教育活动较为落后。1984年,原国家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的意见》,奠定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作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用户教育主要形式的地位。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受国外影响,我国图书情报界对用户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逐渐演变上升为信息素质层面的研究。1993年国家开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广泛关注,成为教育界热点研究课题,但研究内容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教育。

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术界对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期刊论文方面,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图书馆建设与高校学生教育两个层面,比如闵红武的《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于维娟的《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孙建军和李君君的《基于图书馆员-教师合作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型》、王晓力的《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袁曦临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与学习模式的探讨》等。著作方面,信息素养教育包罗的研究内容更为广泛,如张厚生、袁曦临主编的《信息素养》,该书汲取了国内外图书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以信息获取和信息组织为基础,以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强调信息和信息技术在各个层次学习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信息素养在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中的作用,强调信息素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李志河主编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一书,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获得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以形成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网络安全观念、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从国内理论的内容上分析,相关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引进和介绍国外对信息素养概念的分析、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及方法等的文献,结合具体高校进行原创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的调查实证研究却寥若晨星。

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来完成对高职院校师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论述及推理。

3.1 文献调查法

文献调查法是一种效率高,花费少的调查方法,是传统的间接搜集资料的调查方法,就是通过调查文献以获得资料的调查方法。可用于访问调查、问卷调查等调查过程之前。但是文献调查存在一些局限性,它通常需要与其他调查方法配合使用。本文收集、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概念、内涵、评价标准、信息素养培养研究以及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等方面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问题展开研究。

3.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科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典型的社会问卷调查方法是“特而菲法”。调查者基于领域专家知识,经过对专家领域知识的归纳而形成问卷,通过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由于受到时间、资金、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本调查问卷间接地采用了以往信息素养领域学者在开展研究中所使用的问卷题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课题问卷。

3.3 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是利用事物的各种己知条件,根据事物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对未知事物的结果进行推理判断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文中根据调查结果采用逻辑分析法对某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本研究将通过对相关信息素养理论的梳理,结合新媒体语境的背景,对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其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新媒体语境的特殊背景出发,对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宏观层面的需求分析。传统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运用现成理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指导分析。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面对的是更加具体而实际的需求,这要求我们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研究更加贴合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也是研究的创新点之一。

第二,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本次研究将选取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力及所接受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等进行问卷调查,再根据调查数据进行推理,总结出该校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系统提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体系,将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新媒体环境三者结合在一起来整体考虑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模型,将对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选择之道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剖析。

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基于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学院作为案例调研对象,将对其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依据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提出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见解和对策。

本研究的最终研究目的是根据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的分析结果来探讨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要素和评价标准。信息素养内涵有助于更深刻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内涵的具体化就体现为评价标准。

(2)对特定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分析。根据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通过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大致了解当代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真实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能力。

(3)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本文所开展的问卷调查及对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分析最终目的在于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以及如何培养其信息素养的途径。

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以及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教师、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关于信息素养概念、内涵、评价标准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的概念表述仍没有统一,综合借鉴国内外学界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理论梳理,对其内涵和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逐层分析,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经验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标准进行阐述。

第二,新媒体语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信息素养调查能准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再根据调查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是此次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将依据文中构建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份“关于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调查问卷,对新媒体环境下该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状况展开调查。对于调查结果,笔者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产生这些状况的原因。

第三,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的教育能力。从新媒体语境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入手,笔者将依次论述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原则与目标,并提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途径。

第四,新媒体语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根据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将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理念出发,尝试提出创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内容的策略。

文学素养提高的方法篇(11)

与本科院校一样,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等公共课同样是为了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受课时、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公共课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学生厌学,教师难教。教师经常苦恼于课程内容难以完成,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不够系统,教学吃力不讨好。如何掌握“理论够用为度”,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公共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从专业培养目标需求出发,选择合适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公共课改革是目前需要进行探讨的一个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就是,以高职旅游管理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为例,探索高职公共课程教学如何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为目的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何通过改革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结合起来,培养陕西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宗旨。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作为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对提高大学生母语水平、提升人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语文理所应当地承担起这些使命和义务,而且不应该停留在一般公共课的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上。大学语文教学还更应该与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需求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母语水平的提高、人文素质的提升与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

现阶段,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以及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地位,认为大学语文应该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二是探讨如何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三是作为语文课,如何加强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口头和书面写作能力的训练,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打好基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途径是大语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服务地域的产业、行业、企业及文化结合起来,与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探讨如何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抛砖引玉,为其他专业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打下基础,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使大语的教学不再游离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之外。在学生政治素养、人文素养、人格修养、审美情趣等基本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发挥公共课特点,探索如何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优良,技能精湛,个性成长,身心健康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素养

作为本文探讨实践的专业之一的旅游管理,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企业服务和经营管理一线需要的,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旅游服务与管理技能和创新能力,能从事导游、饭店服务与管理、旅游产品营销、旅游景区景点管理和设计规划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要能适应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为区域旅游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学生除必须具备从事旅游行业企业工作必须具备的旅游知识、素质、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具备较深厚该地域的文学、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高的口头、书面表达等能力。

陕西旅游的特色就是以周秦汉唐为主的历史古迹游,从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来看,不管是导游还是景点讲解员培养方向,一名优秀的导游,绝不是把讲解词照搬给游客,而是要对景点的历史、地貌、风土人情有足够的了解和热爱,用准确生动,绘声绘色幽默诙谐的语言,甚至连带表情动作,带领游客穿越时空,走进历史,体验历史风云,感受时代风貌,才能吸引游客,才能真正让游客感受到景点的魅力,让游客有所收获。所以学生必须熟悉陕西地方历史文化古迹,不但知道现状,还应了解熟悉其渊源来历,能够引经据典地给游客讲解清楚其历史脉络,同时浓郁的地域人文风俗也是旅游的一大特色,学生也应该具备陕西地方民俗知识。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

1.大学语文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关于大学语文的性质,传统的观念认为:它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课程,以语言文学为核心,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弘扬人文精神。其作用表现在,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教育下,讲气节、讲节操、讲知耻与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感情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育开拓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等。

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表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传授。了解汉语言文字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发展,理解汉语言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认识当前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方针和任务;了解中国文学数千年来的基本发展线索,掌握各时期、各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认识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着重培养对作品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搜集材料、形成观点、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触发创造性思维。

精神提升。了解中国语言、文学及其体现的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位;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全面提升人文精神。

2.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

现行绝大部分大学语文教材厚重,篇目量大,内容繁复,追求经典。教学内容上指向性不明确,势必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高职大学语文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双重效果,这就必须在教材及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

那么如何改革?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首先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制订适应该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二是编写适合该专业的自编教材和阅读材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编写针对这个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自编教材和阅读材料。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要特色鲜明地体现大学语文对学生专业素养培养与提升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要素之一的教学目标要明确该专业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的学习所要达到的与旅游相关的文学、历史、民俗、艺术等知识积累,提高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语言能力等。其次是在教学内容上要精心编选、选择与陕西地方历史文化有关以及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的有意义的作品篇目,同时也要建议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教材和阅读材料的编写也是如此,要充分体现地域文化和专业特色。与此相应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规划设计好教学内容的知识点。

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现阶段,整个社会趋向物质化、技术化、工具化,对文学、艺术、哲学等人类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威胁和冲击。市场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大众消费文化、文化工业化、艺术商品化、泛审美化、文学边缘化等众多时尚、高频的词汇都充分体现了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可以说,社会发展到今天,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潮流影响到高等院校,其直接后果便是导致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已经很少见到上世纪80年代前期学子们对艺术、思想和学术的浓厚兴趣,学生普遍对教师煞费苦心的学术讲座漠然待之,而对诸如明星的到访等各种世俗的价值趋向却是趋之若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作为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正日益受到冷落。在校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降低,许多学生只是靠背笔记以应付考试,而不通过阅读来体味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深厚民族文化意蕴,这样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既缺乏应有的创造能力,又不能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不用说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了。在一个日趋物质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其语文诉求的弱化无论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健康发展还是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都是令人担忧的事情。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如何起到增长学生人文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能力的作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弘扬人文精神,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结合起来。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而且不仅停留在多媒体运用等一些手段的改革上。

制订适应该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适合该专业的自编教材和阅读材料,选择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并不是就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研读品味与本地域有关的而且学生感兴趣的作品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旅游管理专业,以大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为载体,深入挖掘其中与陕西地域历史文化有关的作品,特别是在周秦汉唐作品研读和赏析中整理有关陕西历史文化的题材,甚至是点滴素材,关注其中的秦人秦事,感受那个时代的秦风秦韵,引导学生探讨陕西历史古迹、历史人物、民俗演变的渊源和细节。在教学方法上,不一味停留在课堂上的作品讲解分析,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配合着进行陕西地区历史古迹考察,带领学生进行《诗经》、《史记》、唐诗等经典作品所涉及的陕西民风民俗以及各时代诗人作家在陕逸闻轶事以及长安古乐,渭南老腔,秦腔、皮影等地方戏曲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同时,说话、演讲、写作等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编、排、演等技能也得到了的锻练。又如,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可打破传统语文课程教学的单一模式,将艺术、文学与学生职业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作品的学习中获得艺术创作的灵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参考文献:

[1]王二元:《大学语文修订版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