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8 11:45:40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1)

一部文学作品的好与坏,常常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并且在创作者本身所选主题已经下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为了更加透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我们不仅要掌握作品本身的创作内容,还要对作品中所用语言文字进行详细地揣摩。语言环境是文学作品构成中的核心要素,不同作品对语言环境提出的要求也不一样,深入探讨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可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

一、语言环境概述

广义上来说,语言环境即指说话时,人所处的状况和状态;狭义上来说,语言环境即人说话时的状态。语言环境主要指语言活动赖以进行的时间、场合、地点等因素,也包括表达、领会的前言后语和上下文。语言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从交际过程来说,听、读是理解语言的过程,属于接收信息;说、写是语言表达的过程,属于发送信息。理解和表达虽属于交际过程的不同阶段,但都受制于语言环境。近年来语言环境不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学作品赏析中需考虑的一大要素,透过语言环境也能更加清晰地掌握文学作品内涵,感悟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种种形象。

二、语言环境的特点分析

相比于行为活动中产生的语言环境,文学作品对语言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要符合作者创作时的意境要求,才能彰显出作品本身表达的主题思想。语言环境并非简单的语境构造,而是要根据整个编排后形成相关的环境,进而表达出文学作品内在的文学元素。新时期人们对文学作品理解层次进一步提高,语言环境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更加明显,主要包括语言性、文学性、针对性、多边性等。

1、语言性。汉语言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基本构成要素,文学语言同样是有不同形式汉语言组合而成,这是文学作品语言环境的本质特点。为了更好地彰显作品文学理念,创作者常常根据作品内容选择不同风格的语言环境,与作品形成相互对应的衬托关系,进而展现更多的语言文化特色。塑造语言环境必须遵循语言性准则,对字、词、句及语法等均详细琢磨。

2、文学性。发展至今,我国汉语言文学作品主要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类型,其中散文、小说是主要文学载体。从现当代文学创作历程可看出,小说、散文等在中国文学变革阶段占据主导地位。语言环境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意境,具有文学性的特点。这种特点来源于文学作品的类别、内容、主题等,在不同作品条件下产生的语境效果也不一样。

3、针对性。按照时间划分,中国文学经历了古、近、现、当代等四大历程,这一时间段内文学作品所处的创作环境不一样,决定了语言环境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过程。但是,作者们无需考虑语言环境变动会影响到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因而语言环境具有针对性特点,可这对不同作品、特定条件等起到艺术性作品,帮助作者塑造文学语境条件。

4、多变性。与文学语境针对性相比,当代文学语言环境更具有多变、多样等风格,这是多变性特点的具体体现。一般情况下,文学作者不会拘束于某一个题材的创作,起作品最终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姿态。语言环境可随着作品小说人物、诗歌元素、散文故事等灵活调整,进而为书写作品之人给予更多的文学思路。

三、对文学作品“表现力”的影响

分析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作用,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题探讨的主要内容,也是广大读者理解文学作品内涵的必然要求,只有掌握语言环境带来的艺术效果,才能更加客观地体会作品寓意。笔者认为,“表现力”是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的主要影响之一,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表现出来的效果,而表现对象可以是一个人物、一个主题、一个情节。当然,表现力并非随便书写语言文字便能呈现出来的,而是要按照作品本身构思去逐一摸索,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结构体系,注重“语言场合”是增强语境表现力的关键。同样一句话,在这个场合由这个人说出,与在另外一个场合由同一个人说出,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同样一个意思,在这个场合对这个对象说,与同样在这个场合对另外一个对象说,使用的语言也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在口语交际中,有了狭义的语境,再加上谈话时的一些辅的非语言手段,如表情、手势、态度、语调等,要达到相互理解并不难。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写出来这个动作,母亲是“迎着出来”,八岁的孩子则是“飞出”,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年龄特征和动作特点。如果说成“我的母亲早已出来了,接着八岁的侄儿宏儿也出来了”,语言不仅单调、呆板,而且不足以表现出宏儿年龄小、动作快、活泼、天真等人物特征。从鲁迅文学创作方式可以看出,语境环境对于人物动作表现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描述人物时选择与人物相对应的语言文字,可以把故事情节展现的更加精彩,这是现代文学创作比较重视的一点。

四、对文学作品“文字寓意”的影响

无论是散文、小说、诗歌或其他类型的载体,文学作品总是在表达着某个主题、寓意,为文学作品艺术价值提供了语言方面的保障。语言环境是贯穿作品全部的核心要素,文字语言塑造环境促进了寓意的客观表达,让作者个人思想意识与文字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文学作品表述过程来看,作品人物与语言环境基本处于“同步”状态,这种同步是相互统一、协调利用的表现,即语言环境随着文学作品的变化而变化,时刻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借助语言环境发挥创作寓意,让小说作品内在渲染更加多样,读者们对作品产生的阅读兴趣更加浓厚,在品读文字语言时也掌握了作者的文学寓意。

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先驱者”,其在创作散文、小说等作品时,则擅长于把语言环境跟人物情节相互联用,让个人创作意图在小说里得到充分展现。例如:“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人物描写,鲁迅对“教书先生”的描述颇具内涵,首先,从文字语言上描述了先生的容貌,“高而瘦、须发白、戴眼镜”等是对教书先生最直观的表达;其次,在行礼前后,教书先生都给予相应的答礼;这些都是对作品人物的详细描述。进一步分析,鲁迅所用的汉字、词语,都是按照当时年代教书先生的实际形象来写的,同时利用语言交流环境表现了先生的和蔼、礼貌等,以对中国传统教育给予了认可,这也正是鲁迅在三味书屋度过快乐时光的潜在要素。

五、对文学作品“词义”的影响

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词语的理解和选用上。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这时就要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准确的理解。一个句子,表达的可能只是很简单的字面上的意义,也可能是语境所赋予的一种深层的含义,还有可能是一种言外之意。字面义的理解比较容易,只要弄懂每个词的意义以及词与词组合起来的意义就可以了。字、词、句是汉语言文学的三个语言层次,每一个层次可灵活选用汉字、语言进行组合,而语言环境对“词义”表达的影响也是颇为明显。正常情况下,文学作品词义都有固定的模式,但在语境变化状态中,词义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在变化中提升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回顾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乏词义多样性的表现方式,这些都是借助语言环境才能体现艺术魅力的作品典范。例如:“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词义的掌握十分精准,用了两个“英雄”,前一个作“有”的宾语,受“这样”修饰,指英雄的人;后一个是定语,修饰“国度”,是指所具有的英雄品质。另外,“骄傲”是相对英雄说的,又与下文的“自豪”对称使用,表达的也是自豪的意思。实际上,魏巍之所以构造如此巧妙的语境,关键在于其对汉语言词义的透彻分析,把“英雄、过度、自豪”等词语设置在特定的语境下,才使得作品显现出不同的艺术姿态。

六、对文学作品“意境补充”的影响

语境对语言理解的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的理解上。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则不同,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透过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去深入理解。多数情况下,由于语境所起的补充作用,人们都能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意境补充”是文学创作革新的常用方法,借助革新方式摆脱了传统文学的固定语言模式,为现当代文学创作与突破提供了意境指导。仔细说来,意境补充也是符合了中国人语言表达的习惯,常常会在语句表述之后,又重新补充对某个事物的描述语句。

在文学作品里,作者也习惯用意境补充来表达主观思想,前提是必须有语言环境作为补充条件。朱自清《荷塘月色》:“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描述荷塘之后,作者又用“曲折、幽僻”补充说明了核桃周边的环境,对小路进一步描述,让读者有了更加详细的认识。然而,语言环境对文学意境补充需要读者细细品读内容,否则很难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路怎么会“寂寞”呢?这就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作者对现实不满,幻想能够逃避,在苦闷中彷徨。“寂寞”一词正是作者当时这种心境的写照。因此,从这一点来说,语言环境用作意境补充必需做到“精、准、好”才能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真正塑造符合作品情节的意境形象。

七、结论

文学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注重文学作品内涵分析有助于提升文化涵养及文学素质,满足现代人生活中的精神文明需求。我国从古展至今,已有无数文学作品诞生,每部作品都在其特定历史条件下彰显出时代特色,都是作者个人主观思想的表达。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影响力,其介于汉语言文学理论下呈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也恰恰是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1]王汶成.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研究的五条路向――兼论其对当代文学语言研究的借鉴意义[J].齐鲁学刊.2002(01)

[2]王汶成.西方20世纪文论中的文学语言研究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3]王培基,秦红月.文学语言的丰富性特征综探──文学语言特征研究之四[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0(01)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2)

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就如同所有的建筑物不能离开最基本的建筑材料一样,儿童文学的城堡是用形象、生动的、多彩的语言砌成的。离开了语言,文学便不能存在,因此人们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1]。

陈子典认为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相比,儿童文学语言具有表达内容、提供学习语言典范的双重意义。儿童文学作品要担当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与训练的任务,他们从中学习语言、丰富词汇,懂得如何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客观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语言教材中儿童文学语言修辞特征的分析探讨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前对儿童文学语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儿童文学语言特点的研究,强调语言要浅显、易懂、口语化、形象性、音乐性等,除了郑荔在《学前儿童修辞特征语言研究》一书中论述了儿童文学创作中语言应符合儿童修辞特征外,对儿童文学语言修辞研究的鲜少。修辞性语言反映了语言运用高位能力,有利于扩展学前儿童语言经验,挖掘语言美的潜能,激发学前儿童的美感,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交际质量[2]。鉴于此,本文从修辞学的视角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进行研究,发现教材中语言的以下修辞特征。

一、以形象性比喻为主,与幼儿自身经验相结合

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即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比方另一事物或情境的辞格,被比喻的事物通常被称为“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称为“喻体”[3]。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以形象性比喻为主,所选用的喻体多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并且符合幼儿文学诉之于听觉的特点,比喻句中口语化倾向显著。

儿歌《下雪天,像过节》出现比喻四次:停着的小车像鼓鼓的面包,圆圆的屋顶像涂满奶油的蛋糕,树枝像胖乎乎的薯条,下雪天像过节一样热闹。所使用的喻体“面包、涂满奶油的蛋糕、薯条”这些食物都是幼儿生活中很喜欢吃的食物,形象生动,与阅读作品的幼儿的经验直接相关,所以幼儿在阅读中倍感亲切,同时为幼儿提供认识事物的新视角。谜语《猜猜我是谁》中出现比喻两次: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把大象的耳朵比喻成蒲扇,身子比喻成小山,用词口语化,符合幼儿接受语言的特点。并且通过这种创造相似性的比喻,将新的词汇“蒲扇、小山”纳入原有的语言系统中,幼儿对新词汇的理解更形象化、熟悉化,学习语言对于幼儿来说变成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二、拟人符合幼儿“泛灵论”的思维特点

拟人,又称人格化,是指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的语言表达手段[4]。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多是篇章化拟人,并且拟人的对象具有普遍性,除了人以外的事物都是被比拟的对象,如秋弟弟、春姑娘、燕子姐姐、青蛙妈妈等。林小杯的儿童诗《我被亲了好几下》通篇用拟人的手法,把阳光、风、衣服,甚至石头和水滴都赋予生命和感情,使作品呈现一种天真活泼的稚拙美,在读者的心理上产生激荡,引发读者对美感的体验。究其根源与学前儿童“泛灵论”的思维有关,学前儿童往往将自身的感情投射到周围的事物上,被人格化了的世界,在幼儿看来却是最本真的最自然的。

拟人修辞是幼儿文学创作中的宠儿,可以说拟人是幼儿文学的灵魂,没有了它,幼儿文学便是死的文学,没有了它,幼儿文学便如同折断了翅膀的小鸟,不能在儿童的心空上飞翔。两套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语言注意到幼儿对拟人修辞的喜爱,拟人化语言符合幼儿“泛灵论”的思维发展特点。

三、以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反复为主,情节反复为辅

教材中作品语言的重复多以词语、句子的反复为主,情节反复为辅。反复可以给幼儿安全感和舒适感,也可以让幼儿获得内在秩序感,形成最基本生命的秩序感。如南师版儿童诗《欢迎》中:“欢迎!欢迎!大树真好。”词语反复出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跃然纸上。故事《鼠小弟的背心》,通过小鸡、海豚、狮子、大象反复试穿鼠小弟的背心,最后鼠小弟的背心成了一个布条。情节反复增强作品的趣味性,让幼儿在兴奋、高兴之余,无形地融入作品的情境。

但儿童文学的反复是有细小变化的重复,不是单调的重复,苏教版有些作品语言反复单调,没有趣味性。如中班上的儿歌《我爱上幼儿园》:“念念儿歌,跳跳舞。动动蜡笔,画画图。举起手儿数一数。有趣故事读一读。上学快乐又幸福。”中班下的儿歌《上学最开心》:“唱唱儿歌,跳跳舞。动动蜡笔,画画图。举起手儿数一数。有趣故事读一读。上学快乐又幸福。”这两篇儿歌内容除了名字和内容中的“念念”和“唱唱”不同外,其余是完全重复的。

修辞性语言代表语言运用的高位水平,修辞的运用有利于儿童认知、情感及审美的发展[5]。幼儿教师应做到顺应儿童修辞天赋,引导儿童分析儿童文学作品中国语言的修辞特征,鼓励儿童自由使用语言,并不断加强自身关于儿童文学修辞学的知识学习,促进学前儿童修辞性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卫平,王坤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4.

[2]郑荔.学前儿童修辞特征语言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7.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3)

    一、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批评

    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丁(J.Austin)于1962年首次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指出语言的功能除了陈述、描写、说明外,还可以实施某种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分为三类:言之所述,言之所为,以及言之后果。其中,言之所为是该理论的研究重点。通过施为动词(performativeverbs)、祈使、疑问及陈述三种句型来表达命令、请求、疑问及叙事的是直接的言之所为;间接言之所为是指通过实施一个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行为。听话人对言语行为的理解主要依据常识及一般推理能力,评价言语行为则要通过适合条件。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在语言学界引发巨大反响,继而成为语用学的基础核心理论之一。此后,美国语言学家舍尔(Searle)进一步把适合条件归纳为:根本条件、命题内容条件、前提条件和诚意条件。他还把言语行为放在一组对话交际中分析,比较充分地考虑到了语境因素,并进一步将言语行为分为五个大类: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及宣告类。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国外许多学者对该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的可行性作了深入的理论性研究:玛丽·普兰特(M.Pratt)指出用来研究普通语言的理论可以用于文学批评中;范代克(VanDijk)建议“将文学当作具有自己的恰当条件的一种具体言语行为”,并区分出文学作品中决定整个语篇的宏观言语行为和语篇中单个句子所执行的微观言语行为。我国学者朱小舟认为,“宏观言语行为实际上是指作者通过文学作品与读者所进行的交流,即作品的主旨;而微观言语行为则指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所执行的言语行为。”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反讽

    反讽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文学作品中惯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平均每4页就有一例反讽。文学作品中的反讽不仅体现在语言的修辞技巧上,也隐含在人物刻画、情节安排和主题表现上。反讽的使用属于间接言之所为,其言外之意是对其命题内容的对立、否定或矛盾。海佛凯特(Haverkate)特别指出“对诚意条件的反讽性的操作是实施任何反讽性的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

    三、《傲慢与偏见》中宏观上的反讽言语行为

    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继承了欧洲文学的反讽传统,为读者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反讽艺术。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在讲述青年男女迂回曲折的爱情故事的同时,用反讽手法批判了19世纪初英国中上阶层一味追求金钱和地位的婚姻观。

    作者在小说一开场就通过反讽点明主题。“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作为卷首第一句话,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无疑会影响读者的认知思维,进而博得读者的广泛认同。但随后的一句“这样的单身汉……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又不动声色地推翻了上文的“真理”——不是有钱的单身汉想娶太太,而是尚单身的女儿非要嫁个有产业的男子不可。这便将句中“人们”的代表人物班纳特太太的真实心态表露无遗:一心要把五个待在闺中的女儿嫁给有钱人。经过“真理”的陈述及推翻,讽刺意味一目了然,令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不禁为作者含蓄展现其智慧魅力拍手叫好。在小说结尾,书中的“智者”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等人都受到了现实的嘲讽,而可笑的“愚人”班纳特太太、科林斯先生等却被证明是正确解释了这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奥斯汀通过形式多样的反讽抨击了当时英国中上阶层错误的婚姻观,这既是这部小说的主旨,也是作者所执行的宏观反讽言语行为,为整个语篇定下了反讽的基调。

    四、《傲慢与偏见》中微观上的反讽言语行为

    文学作品中,微观上的言语行为主要体现在人物对白中,由小说人物执行。反讽作为《傲慢与偏见》中最出彩、最显着的语言艺术手段,在人物对白中贯穿始终。小说人物的反讽言语行为不仅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与整部作品的反讽基调相得益彰,令读者回昧无穷。

    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反讽也可分为五种类型,即:阐述性反讽、指令性反讽、承诺性反讽、表达性反讽和宣告性反讽。反讽言语行为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主要见于阐述类。

    1.阐述性反讽。阐述性言语行为主要包括陈述、描绘、报道、说明等。其目的是说话人保证所表达的命题是真的,适应方向是言语到世界,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信念。舍尔指出阐述性言语行为的根本条件是,“说话人(在不同的程度上)对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实性做出承诺”。在这个前提下,如果说话人在不相信命题真实性的情况下仍然发出话语,则该话语就含有言外之意,具有反讽意味。

    当班纳特太太得知有钱的单身汉彬格莱搬到了附近,便匆忙将此消息告知丈夫,并敦促他即刻去拜访这个新邻居。班纳特先生不堪其烦,故意气她说:“我不用去。你带着女儿们去就得啦,要不你干脆打发她们自己去,那或许倒更好些,因为你跟女儿们比起来,她们哪一个都不能胜过你的美貌,你去了,彬格莱先生倒可能挑中你呢?”“我的好老爷,你太捧我啦。……”

    班纳特先生假意赞美妻子的美貌,是希望班纳特太太能依据语境或句子的语义结构从反面领会其言外之意。然而,班纳特夫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丈夫的嘲笑,反而信以为真,令读者忍俊不禁。 2.指令性反讽。指令性言语行为主要包括建议、要求、请求、命令、邀请等。其目的是说话人试图让听者去做某事,适应方向是世界到言语,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愿望,命题内容是让听者做某事。它的言之所为是说话人试图使听话人去做某事。当说话人发出一句话语要求或命令听话人做某事时,如果听话人根据语境认为命题内容不合情理,他会依据关联原则从命题内容的反面去判断说话人的真意。此种情形下,话语就具有了反讽意味。

    班纳特先生故意不断地提到彬格莱,不明真相的班纳特太太感到厌烦,迁怒于咳嗽的女儿。但是,当她得知丈夫已经拜访了彬格莱,立刻兴奋异常,对丈夫说道:“你真是个好心肠的人,我的好老爷!……”“吉蒂,现在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咳嗽啦。”

    班纳特先生一面说,一面走出房间"“。班纳特先生的回答就是一个指令性反讽。该言语行为并非针对女儿吉蒂,而是对一心只想着把女儿嫁给有钱人、智力贫乏、喜怒无常的妻子的嘲讽。

    3.承诺性反讽。承诺性言语行为主要包括允诺、答应、打赌、发誓、保证等等。其目的是说话人保证做某事;适应方向是世界到言语;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意图;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做某事。它的先决条件是说话人对所承诺的行为有能力去完成。通过许诺,说话人就自觉承担起做某事的义务。如果交际双方都知道说话人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而又主动承担义务,承诺便赋予了反讽的含意。

    班纳特太太听说有钱的单身汉彬格莱先生租住了附近的内瑟菲尔德庄园,急于抢先结识,便试着说服丈夫尽快去拜访他:“……你的确应该去一次,要是你不去,叫我们怎么去。”“你实在过分心思啦。彬格莱先生一定高兴看到你的;我可以写封信给你带去,就说随便他挑中我哪一个女儿,我都心甘情愿地答应他把她娶过去……”。。

    班纳特先生所说的“写封信给你带去”,承诺性反讽言语行为。由于受到当时社会习俗的制约,班纳特太太是不可能去拜会那位新邻居的,班纳特先生的许诺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毫无诚意的口头许诺,其实是对班纳特太太一门心思寻找有钱婿的挖苦讽刺。

    4.表达性反讽。表达性言语行为主要包括感谢、祝贺、道歉、欢迎、哀悼等。其目的是表达由真诚条件说明的心理状态,这种表达式无适应方向。此类表达式所表达的命题的真是预设的,命题内容的真实与否是判断话语是否具有反讽性的前提。

    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他那傲慢的神情和居高临下的口吻令对方感到反感,以致遭到拒绝。当伊丽莎白以犀利、刻薄的语言历数他所犯下的罪恶时,达西再也不能保持沉默:“这就是你对我的看法!”达西一面大声叫嚷,一面向屋子那头走去。“你原来把我看成这样的一个人!谢谢你解释得这样周到。这样看来,我真是罪孽深重!’,达西所说的“谢谢你……”就是一例表达性反讽。凭借其优越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达西一向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当他决定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丝毫不曾料到会遭拒绝。此刻突遭意料之外的指责和拒绝,达西内心的震惊和沮丧是不难想像的,但他毕竟是有教养的绅士,不便有过激的言行,于是他在房间里飞快地来回走动,并以这缺乏诚意的“感谢”来表达他当时的心情。这一反讽言语行为使得这一幕成为小说开篇以来最强烈的冲突。

    5.宣告性反讽。宣告性言语行为主要包括任命、辞职、命名、解雇等。这种言语行为与诚意条件的联系不是特别密切,因而较少出现由于违反诚意条件而实施的反讽言语行为。但是,海佛凯特强调指出“宣告性言语行为如果违反了合适性条件,同样可以表达反讽”。实现宣告不仅需要语言规则,还必须有超语言惯例——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条件的人。另外一个适合条件就是可接受性,即交际双方都清楚说话人所承诺的行为将给听话人带来益处,所以听话人从内心愿意接受说话人的承诺。如果违反了该条件,话语就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所谓的“宣告”变成了实质上的“威胁”。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4)

3、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5)

二、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意义

笔者多年来对海明威的作品及其笔下硬汉形象颇感兴趣,一直想探索出一种先进的方法来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海明威的主要文学作品,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以往,我们通过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文学批评,从海明威的作品的人物中的“硬汉式”人物身上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群体特征。我们发现,首先,“硬汉式”英雄在肉体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勇气。第二,“硬汉式”英雄具有极强的意志力。与其体能相比,其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正是这种意志力使人物在被打碎被重创后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显示出人的尊严。第三,海明威的“硬汉”另一重要特质是忠诚。“硬汉式”英雄内心充满激情和忠诚精神,这一特质使得人物显得可信可靠,让人感到温暖可亲。第四,“硬汉式”英雄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崇高荣誉感,总能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人的尊严。第五,“硬汉式”主角总是精通某种专门的技艺,如钓鱼、斗牛、打猎等。这种技艺上的精通使得“硬汉”能直面生活中各种环境而不会束手无策,同时也是构成他内在的勇气和约束力必不可少的原素之一。最后,海明威的人物的考验都发生在怯懦和勇敢的瞬间,他们任何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而正是由于死亡,人的态度才开始变为一种纯粹的东西,而正因为其纯粹,方显得意味深长。所以,死亡这一主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死亡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必然的,活着相爱是暂时的。这些观点使他的作品很少有良好的结局。但是可贵的一点是,他的人物并不轻易放弃生的欲望,他们敢于与死作斗争,力图争取自己的命运,因此他的悲剧仍焕发着生的光彩,预示着明亮的前景。海明威笔下“硬汉式”主角的力量来自其体质、精神、心理和社会能力诸种因素的合力,这些特质构成了海明威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一旦这些素质被放在与其难以抗衡的力量的冲突中,它们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显示出“硬汉子”的英雄本色。综上所述,海明威作品的思想内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以及海明威的创作艺术是一个永远不尽的研究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研究内容。

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在我国的兴起,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老人与海》等名著进行文本解读和对文本中词语、句法、节奏及篇章结构的检索和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进而对作品及人物进行评论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我们对20世纪美国重要作家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种新的突破,将会对海明威作品文本分析,文学理论的验证、构建,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海明威重要作品的方法和手段

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的重要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进行文本解读和语料检索与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构建海明威“硬汉式”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体系,并试图把文学作品分析与文学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文学教育中应用价值。我们可以将整个研究工作方案可分为三步:(1)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的搜集、整理,形成规范的电子文本格式;对作品的创作时期和体裁进行标注,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语料库;选择适当的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2)通过文本解读和语料库参照分析检查和验证相关的结论,并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3)探讨和研究这种分析和研究之于文学教学的意义及应用途径。

海明威一生都在创造CodeHero,该文学形象贯穿海明威各个重要时期的多部作品,其基本特征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该形象的变化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是研究中要突破的重点。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索引软件,通过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等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挖掘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我们还可以用语料库语言学量化的、统计的、描述的方法,从文本着手,发掘‘硬汉’形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探讨这一主体形象的产生和塑造,论述海明威的“硬汉式”主角在桑提亚哥身上的基本归宿。

【参考文献】

[1]WangShouyi;“Hemingway’sLinguisticsStyleandArt”,ForeignLanguages2,no48(April):41-45,1987.

[2]RobertP.Weeks;“Hemingway:ACollectionofCriticalEssay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62.

[3]PhilipYoung;“ErnestHemingway:AReconsideration”,UniversityPark,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Press,1966.

[4]Robert.O.Stephens;“ErnestHemingway:TheCritical”,NewYork,BurtFranklin,1977].

[5]JamesNagel;“ErnestHemingway:TheWriterinContext”,Madison: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52.

[6]Carol.S.Baker;“ErnestHemingway:TheWriterasArtist”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52.

[7]JeffreyMeyers;“Hemingway:TheCriticalHeritage”,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82.

[8]MilesDonald“TheAmericanNovelintheTwentieth-Century”,NewtonAbbot,England:LevidandCharles,1978.

[9]CharlesMolesworth;“Hemingway''''sCode:TheSpanishCivilWarandWorldPower”,Salamagundi,no.76-77(Fall--Winter):84-100.1987.

[1]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2]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9。

[3]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4]李宜,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5]龙毛忠,颜静兰:《.英美文学精华导读》(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

[6]吴然.:“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演绎(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6)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

在跨文化视角下,要想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就必须要对语言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化的特点。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文化进行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对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研究,对于文化交流以及语言学习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基础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大都源自于宗教和神话,《圣经》和希腊神话都是英美文学语言的重要来源,所以在进行语言特点分析的时候,必须要对《圣经》和希腊神话进行阅读和理解,这样可以有助于促进跨文化视角下,对英美文学语言的理解。

首先,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代表《圣经》,里面的一些长诗等,经常作为英美文学中的重要引用。例如,在《农夫皮尔斯的幻象》中,就对《圣经》中的文化和思想进行了传播,所以在阅读此类文学作品的时候,必须要对《圣经》有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背景和语言特点。

除此之外,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与古希腊神话之间也息息相关。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对英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大部分的英美文学作品中,都会看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子。一批著名的近代欧美作家,例如但丁的《神曲》都是对古希腊神话体系的探索与分析。英美文学中对自我的追求以及追求自然之美的思想,都可以从希腊神话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所以,在进行跨文化视角下,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的研究,就必须要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基础和来源进行分析。

二、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一)重视引用经典

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不难发现,大部分的英美文学作品都会去选择一些神话故事或者是典故来进行文学创作,加深作品的深度,使作品的语言更具特色。例如对希腊神话故事阿基里斯英雄事迹的引用,借助简单的故事寓言,来增加文学作品的深度。通过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更加耐心和深入的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和语言特色。由此可见,英美文学作品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借助简单朴实的故事寓言,通过平凡的Z言,来表达深刻的含义,这是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语言特色。

(二)在现实基础上的艺术创作

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往往是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所以在分析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的时候,就需要对作品所描写的社会环境进行查阅和分析,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语言特色。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可以看出,英美文学作品重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在语言表达上面更重视体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虽然英美文学的语言风格是多变的,但是反映的主题都是与现实相关。采用多元化的语言表现特色,来展现作品的丰富语言特色。以英国作家詹姆斯・巴里文学作品《彼德・潘》中船长胡克出场时语言描绘的片段为例。作者之所以可以将船长的形象描写的如此生动,最主要原因就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形成了现实与艺术相结合的语言特色。

(三)重视戏剧独白的效果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视戏剧独白的作用。通过借助语言独白部分的描写,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中的主人公思想,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例如在《威力神父的祷告》这部文学作品中,不仅可以听到作品主人公的内心描写,还可以欣赏到作者对主人公的评价,这样可以借助文学语言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描写意图,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而且借助戏剧独白的语言设计,还可以给读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三、促进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赏析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

为了更好地促进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赏析,就必须要加强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首先,在跨文化背景下,必须要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只有多读一些文学名著,才可以提升自身的阅读感觉,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读者对英美文学语言的理解和认知;除此之外,读者还需要加强对作品的作者经历以及文化背景进行分析,这样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对语言的欣赏准确度。

(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跨文化视角下,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研究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语言特色。除此之外,读者还要加强对英美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这样有助于更加深入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促进对不同文化的欣赏与分析。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跨文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分析,必须要以了解文化背景以及作者写作风格为基础,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才可以更好地欣赏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分析作品深度。

参考文献: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7)

    引言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大量的海明威作品译本,有关海明威作品及海明威本人的研究论文也到处可见。海明威及其作品在中国读者群和学术界能引起如此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专题。作为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师,我们在讲授某个作家的作品时,总希望尽可能搜集到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以及对作品文本简释性的评论,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切更全面的把握。但是,当我们翻检所搜集到的各种评论资料时,发现真正能用于课堂作品评析的东西并不太多。如何使学生从作品本身(甚至作品原文)体会到人物的塑造过程,情节的发展脉络,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以及作品的修辞特色,通过文字语言这一可视媒介体现出来的呢?我们认为这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大凡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情节预设,以及冲突的安排与修辞手段,无一不是通过选词、句法、节奏、比喻、象征及篇章结构得到实现。文学作品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我们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作品,必须重视对其作品文本本身的研究和改进研究方法,运用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手段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论。

    一、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

    世界文学研究出现两种重要趋势:一是语言学分析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文学分析中;另一个就是现代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文学与语言学的融合形成了独立的语体学学科,应用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研究。语料库的应用从最初的版本学研究,发展到为各种文学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及参照。英美文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关系引起了语言学、文学界研究人士的广泛关注。研究和实验证明:文学批评是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而语料库方法则是量化的、描述性的,以概率为基础的语料统计分析。二者的结合能够使文本的分析描述更系统,也更为可靠。语料库语言学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工具,使人们对文学作品可以进行更详实、更深入和更具体的描述。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研究不仅可以从理念、假设到事例分析,还可以从文本实证入手,通过特征分析建构假设和理论。由于文学语料库可以包括单个作家所有作品,构成某个作家的语料库,也可以包括多个作家的作品语料,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也可以建成英汉两种平行文本的语料库。从作品语料中人们可以得到充分的例证,以验证或说明某一文学批评理论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是利用文学作品语料库和语料库分析工具,以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用词分布分析、文体特征分析、情节分析等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拓展传统的文学研究,提炼文学修辞、文学叙事的规则,考察作者的写作风格,甚至鉴别作品的真实作者。主要分析手段包括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文学作品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该作品要表达哪些主题,反映何种思想内涵。

    二、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意义

    笔者多年来对海明威的作品及其笔下硬汉形象颇感兴趣,一直想探索出一种先进的方法来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海明威的主要文学作品,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以往,我们通过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文学批评,从海明威的作品的人物中的“硬汉式”人物身上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群体特征。我们发现,首先,“硬汉式”英雄在肉体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勇气。第二,“硬汉式”英雄具有极强的意志力。与其体能相比,其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正是这种意志力使人物在被打碎被重创后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显示出人的尊严。第三,海明威的“硬汉”另一重要特质是忠诚。“硬汉式”英雄内心充满激情和忠诚精神,这一特质使得人物显得可信可靠,让人感到温暖可亲。第四,“硬汉式”英雄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崇高荣誉感,总能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人的尊严。第五,“硬汉式”主角总是精通某种专门的技艺,如钓鱼、斗牛、打猎等。这种技艺上的精通使得“硬汉”能直面生活中各种环境而不会束手无策,同时也是构成他内在的勇气和约束力必不可少的原素之一。最后,海明威的人物的考验都发生在怯懦和勇敢的瞬间,他们任何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而正是由于死亡,人的态度才开始变为一种纯粹的东西,而正因为其纯粹,方显得意味深长。所以,死亡这一主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死亡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必然的,活着相爱是暂时的。这些观点使他的作品很少有良好的结局。但是可贵的一点是,他的人物并不轻易放弃生的欲望,他们敢于与死作斗争,力图争取自己的命运,因此他的悲剧仍焕发着生的光彩,预示着明亮的前景。海明威笔下“硬汉式”主角的力量来自其体质、精神、心理和社会能力诸种因素的合力,这些特质构成了海明威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一旦这些素质被放在与其难以抗衡的力量的冲突中,它们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显示出“硬汉子”的英雄本色。综上所述,海明威作品的思想内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以及海明威的创作艺术是一个永远不尽的研究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研究内容。

    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在我国的兴起,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老人与海》等名着进行文本解读和对文本中词语、句法、节奏及篇章结构的检索和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进而对作品及人物进行评论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我们对20世纪美国重要作家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种新的突破,将会对海明威作品文本分析,文学理论的验证、构建,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海明威重要作品的方法和手段

    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的重要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进行文本解读和语料检索与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构建海明威“硬汉式”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体系,并试图把文学作品分析与文学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文学教育中应用价值。我们可以将整个研究工作方案可分为三步:(1)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的搜集、整理,形成规范的电子文本格式;对作品的创作时期和体裁进行标注,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语料库;选择适当的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2)通过文本解读和语料库参照分析检查和验证相关的结论,并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3)探讨和研究这种分析和研究之于文学教学的意义及应用途径。

    海明威一生都在创造Code Hero,该文学形象贯穿海明威各个重要时期的多部作品,其基本特征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该形象的变化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是研究中要突破的重点。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索引软件,通过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等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挖掘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我们还可以用语料库语言学量化的、统计的、描述的方法,从文本着手,发掘‘硬汉’形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探讨这一主体形象的产生和塑造,论述海明威的“硬汉式”主角在桑提亚哥身上的基本归宿。

    【参考文献】

    [1]Wang Shouyi; “Hemingway’s Linguistics Style and Art”, Foreign Languages 2, no 48(April): 41-45, 1987.

    [2]Robert P. Weeks; “Hemingway: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2.

    [3]Philip Young; “Ernest Hemingway: A Reconsideration”,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6.

    [4]Robert .O. Stephens; “ Ernest Hemingway: The Critical”, New York, Burt Franklin, 1977].

    [5]James Nagel;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in Context”,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52.

    [6]Carol. S. Baker;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

    [7]Jeffrey Meyers; “Hemingway: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8]Miles Donald “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Newton Abbot, England: Levid and Charles, 1978.

    [9]Charles Molesworth; “ Hemingway's Code:The Spanish Civil War and World Power”, Salamagundi, no.76-77 (Fall--Winter): 84-100. 1987.

    [1]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2]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9。

    [3]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4]李宜,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5]龙毛忠,颜静兰:《.英美文学精华导读》(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

    [6]吴然.: “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演绎 (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8)

【关键词】语料库;文本;思想内涵;艺术成就

引言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大量的海明威作品译本,有关海明威作品及海明威本人的研究论文也到处可见。海明威及其作品在中国读者群和学术界能引起如此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专题。作为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师,我们在讲授某个作家的作品时,总希望尽可能搜集到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以及对作品文本简释性的评论,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切更全面的把握。但是,当我们翻检所搜集到的各种评论资料时,发现真正能用于课堂作品评析的东西并不太多。如何使学生从作品本身(甚至作品原文)体会到人物的塑造过程,情节的发展脉络,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以及作品的修辞特色,通过文字语言这一可视媒介体现出来的呢?我们认为这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大凡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情节预设,以及冲突的安排与修辞手段,无一不是通过选词、句法、节奏、比喻、象征及篇章结构得到实现。文学作品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我们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作品,必须重视对其作品文本本身的研究和改进研究方法,运用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手段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论。

一、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

世界文学研究出现两种重要趋势:一是语言学分析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文学分析中;另一个就是现代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文学与语言学的融合形成了独立的语体学学科,应用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研究。语料库的应用从最初的版本学研究,发展到为各种文学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及参照。英美文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关系引起了语言学、文学界研究人士的广泛关注。研究和实验证明:文学批评是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而语料库方法则是量化的、描述性的,以概率为基础的语料统计分析。二者的结合能够使文本的分析描述更系统,也更为可靠。语料库语言学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工具,使人们对文学作品可以进行更详实、更深入和更具体的描述。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研究不仅可以从理念、假设到事例分析,还可以从文本实证入手,通过特征分析建构假设和理论。由于文学语料库可以包括单个作家所有作品,构成某个作家的语料库,也可以包括多个作家的作品语料,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也可以建成英汉两种平行文本的语料库。从作品语料中人们可以得到充分的例证,以验证或说明某一文学批评理论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是利用文学作品语料库和语料库分析工具,以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用词分布分析、文体特征分析、情节分析等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拓展传统的文学研究,提炼文学修辞、文学叙事的规则,考察作者的写作风格,甚至鉴别作品的真实作者。主要分析手段包括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文学作品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该作品要表达哪些主题,反映何种思想内涵。

二、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意义

笔者多年来对海明威的作品及其笔下硬汉形象颇感兴趣,一直想探索出一种先进的方法来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海明威的主要文学作品,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以往,我们通过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文学批评,从海明威的作品的人物中的“硬汉式”人物身上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群体特征。我们发现,首先,“硬汉式”英雄在肉体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勇气。第二,“硬汉式”英雄具有极强的意志力。与其体能相比,其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正是这种意志力使人物在被打碎被重创后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显示出人的尊严。第三,海明威的“硬汉”另一重要特质是忠诚。“硬汉式”英雄内心充满激情和忠诚精神,这一特质使得人物显得可信可靠,让人感到温暖可亲。第四,“硬汉式”英雄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崇高荣誉感,总能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人的尊严。第五,“硬汉式”主角总是精通某种专门的技艺,如钓鱼、斗牛、打猎等。这种技艺上的精通使得“硬汉”能直面生活中各种环境而不会束手无策,同时也是构成他内在的勇气和约束力必不可少的原素之一。最后,海明威的人物的考验都发生在怯懦和勇敢的瞬间,他们任何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而正是由于死亡,人的态度才开始变为一种纯粹的东西,而正因为其纯粹,方显得意味深长。所以,死亡这一主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死亡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必然的,活着相爱是暂时的。这些观点使他的作品很少有良好的结局。但是可贵的一点是,他的人物并不轻易放弃生的欲望,他们敢于与死作斗争,力图争取自己的命运,因此他的悲剧仍焕发着生的光彩,预示着明亮的前景。海明威笔下“硬汉式”主角的力量来自其体质、精神、心理和社会能力诸种因素的合力,这些特质构成了海明威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一旦这些素质被放在与其难以抗衡的力量的冲突中,它们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显示出“硬汉子”的英雄本色。综上所述,海明威作品的思想内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以及海明威的创作艺术是一个永远不尽的研究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研究内容。

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在我国的兴起,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老人与海》等名著进行文本解读和对文本中词语、句法、节奏及篇章结构的检索和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进而对作品及人物进行评论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我们对20世纪美国重要作家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种新的突破,将会对海明威作品文本分析,文学理论的验证、构建,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海明威重要作品的方法和手段

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的重要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进行文本解读和语料检索与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构建海明威“硬汉式”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体系,并试图把文学作品分析与文学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文学教育中应用价值。我们可以将整个研究工作方案可分为三步:(1)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的搜集、整理,形成规范的电子文本格式;对作品的创作时期和体裁进行标注,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语料库;选择适当的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2)通过文本解读和语料库参照分析检查和验证相关的结论,并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3)探讨和研究这种分析和研究之于文学教学的意义及应用途径。

海明威一生都在创造Code Hero,该文学形象贯穿海明威各个重要时期的多部作品,其基本特征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该形象的变化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是研究中要突破的重点。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索引软件,通过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等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挖掘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我们还可以用语料库语言学量化的、统计的、描述的方法,从文本着手,发掘‘硬汉’形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探讨这一主体形象的产生和塑造,论述海明威的“硬汉式”主角在桑提亚哥身上的基本归宿。

【参考文献】

[1]Wang Shouyi; “Hemingway’s Linguistics Style and Art”, Foreign Languages 2, no 48(April): 41-45, 1987.

[2]Robert P. Weeks; “Hemingway: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2.

[3]Philip Young; “Ernest Hemingway: A Reconsideration”,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6.

[4]Robert .O. Stephens; “ Ernest Hemingway: The Critical”, New York, Burt Franklin, 1977].

[5]James Nagel;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in Context”,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52.

[6]Carol. S. Baker;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

[7]Jeffrey Meyers; “Hemingway: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8]Miles Donald “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Newton Abbot, England: Levid and Charles, 1978.

[9]Charles Molesworth; “ Hemingway's Code:The Spanish Civil War and World Power”, Salamagundi, no.76-77 (Fall--Winter): 84-100. 1987.

[1]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2]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9。

[3]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4]李宜,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5]龙毛忠,颜静兰:《.英美文学精华导读》(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

[6]吴然.: “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演绎 (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9)

引言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大量的海明威作品译本,有关海明威作品及海明威本人的研究论文也到处可见。海明威及其作品在中国读者群和学术界能引起如此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专题。作为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师,我们在讲授某个作家的作品时,总希望尽可能搜集到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以及对作品文本简释性的评论,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切更全面的把握。但是,当我们翻检所搜集到的各种评论资料时,发现真正能用于课堂作品评析的东西并不太多。如何使学生从作品本身(甚至作品原文)体会到人物的塑造过程,情节的发展脉络,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以及作品的修辞特色,通过文字语言这一可视媒介体现出来的呢?我们认为这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大凡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情节预设,以及冲突的安排与修辞手段,无一不是通过选词、句法、节奏、比喻、象征及篇章结构得到实现。文学作品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我们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作品,必须重视对其作品文本本身的研究和改进研究方法,运用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手段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论。

一、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

世界文学研究出现两种重要趋势:一是语言学分析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文学分析中;另一个就是现代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文学与语言学的融合形成了独立的语体学学科,应用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研究。语料库的应用从最初的版本学研究,发展到为各种文学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及参照。英美文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关系引起了语言学、文学界研究人士的广泛关注。研究和实验证明:文学批评是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而语料库方法则是量化的、描述性的,以概率为基础的语料统计分析。二者的结合能够使文本的分析描述更系统,也更为可靠。语料库语言学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工具,使人们对文学作品可以进行更详实、更深入和更具体的描述。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研究不仅可以从理念、假设到事例分析,还可以从文本实证入手,通过特征分析建构假设和理论。由于文学语料库可以包括单个作家所有作品,构成某个作家的语料库,也可以包括多个作家的作品语料,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也可以建成英汉两种平行文本的语料库。从作品语料中人们可以得到充分的例证,以验证或说明某一文学批评理论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是利用文学作品语料库和语料库分析工具,以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用词分布分析、文体特征分析、情节分析等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拓展传统的文学研究,提炼文学修辞、文学叙事的规则,考察作者的写作风格,甚至鉴别作品的真实作者。主要分析手段包括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文学作品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该作品要表达哪些主题,反映何种思想内涵。

二、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意义

笔者多年来对海明威的作品及其笔下硬汉形象颇感兴趣,一直想探索出一种先进的方法来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海明威的主要文学作品,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以往,我们通过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文学批评,从海明威的作品的人物中的“硬汉式”人物身上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群体特征。我们发现,首先,“硬汉式”英雄在肉体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勇气。第二,“硬汉式”英雄具有极强的意志力。与其体能相比,其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正是这种意志力使人物在被打碎被重创后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显示出人的尊严。第三,海明威的“硬汉”另一重要特质是忠诚。“硬汉式”英雄内心充满激情和忠诚精神,这一特质使得人物显得可信可靠,让人感到温暖可亲。第四,“硬汉式”英雄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崇高荣誉感,总能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人的尊严。第五,“硬汉式”主角总是精通某种专门的技艺,如钓鱼、斗牛、打猎等。这种技艺上的精通使得“硬汉”能直面生活中各种环境而不会束手无策,同时也是构成他内在的勇气和约束力必不可少的原素之一。最后,海明威的人物的考验都发生在怯懦和勇敢的瞬间,他们任何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而正是由于死亡,人的态度才开始变为一种纯粹的东西,而正因为其纯粹,方显得意味深长。所以,死亡这一主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死亡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必然的,活着相爱是暂时的。这些观点使他的作品很少有良好的结局。但是可贵的一点是,他的人物并不轻易放弃生的欲望,他们敢于与死作斗争,力图争取自己的命运,因此他的悲剧仍焕发着生的光彩,预示着明亮的前景。海明威笔下“硬汉式”主角的力量来自其体质、精神、心理和社会能力诸种因素的合力,这些特质构成了海明威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一旦这些素质被放在与其难以抗衡的力量的冲突中,它们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显示出“硬汉子”的英雄本色。综上所述,海明威作品的思想内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以及海明威的创作艺术是一个永远不尽的研究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研究内容。

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在我国的兴起,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老人与海》等名著进行文本解读和对文本中词语、句法、节奏及篇章结构的检索和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进而对作品及人物进行评论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我们对20世纪美国重要作家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种新的突破,将会对海明威作品文本分析,文学理论的验证、构建,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转贴于 三、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海明威重要作品的方法和手段

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的重要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进行文本解读和语料检索与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构建海明威“硬汉式”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体系,并试图把文学作品分析与文学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文学教育中应用价值。我们可以将整个研究工作方案可分为三步:(1)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的搜集、整理,形成规范的电子文本格式;对作品的创作时期和体裁进行标注,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语料库;选择适当的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2)通过文本解读和语料库参照分析检查和验证相关的结论,并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3)探讨和研究这种分析和研究之于文学教学的意义及应用途径。

海明威一生都在创造Code Hero,该文学形象贯穿海明威各个重要时期的多部作品,其基本特征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该形象的变化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是研究中要突破的重点。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索引软件,通过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等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挖掘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我们还可以用语料库语言学量化的、统计的、描述的方法,从文本着手,发掘‘硬汉’形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探讨这一主体形象的产生和塑造,论述海明威的“硬汉式”主角在桑提亚哥身上的基本归宿。

【参考文献】

[1]Wang Shouyi; “Hemingway’s Linguistics Style and Art”, Foreign Languages 2, no 48(April): 41-45, 1987.

[2]Robert P. Weeks; “Hemingway: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2.

[3]Philip Young; “Ernest Hemingway: A Reconsideration”,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6.

[4]Robert .O. Stephens; “ Ernest Hemingway: The Critical”, New York, Burt Franklin, 1977].

[5]James Nagel;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in Context”,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52.

[6]Carol. S. Baker;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

[7]Jeffrey Meyers; “Hemingway: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8]Miles Donald “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Newton Abbot, England: Levid and Charles, 1978.

[9]Charles Molesworth; “ Hemingway's Code:The Spanish Civil War and World Power”, Salamagundi, no.76-77 (Fall--Winter): 84-100. 1987.

[1]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2]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9。

[3]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4]李宜,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5]龙毛忠,颜静兰:《.英美文学精华导读》(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

[6]吴然.: “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演绎 (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10)

引言:

中国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发展,长时间积累的历史文化,让我国成为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中汉语言文学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做好语言意境的研究对更好的理解汉语言文学必将具有帮助。

1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的形成

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对于探索语言意境有着执着的追求,由此逐渐演化的语言组合给后世子孙带来了触类旁通、柳暗花明的奇妙感受,在汉语言文学当中的语言意境的源头主要是生活,由于生活文化是一切的源头,所以不同的人对生活中各类生活的感触也必然不同。其中古代诗词当属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营造最佳者。通过对诗词意境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已经大多来自诗人对生活的感受与品读,这种意境的渲染,让诗词所描绘的事物更加生动、活跃。另外,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已经还多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另类表现,因为自古就有“诗言志”的说法,作者在作诗的时候往往都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语言已经当中,因此后人可以通过对语言已经的分析,观察作者的所思所想,这也给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增添了生命力。

2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的作用

2.1通过语言应用和已经分析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文知识素养:灵活准确的运用语言是语言的生命,只有为语言填注生命的活力,才能够让他闪闪发光。所以,语言意境需要语言应用进行促成。因此语文知识素养的提高和强化就得益于此。比如,我们经常说“风景秀丽”,但是如果说成“风景艳丽”,就会觉得很无语,因为用“艳丽”形容风景,总是觉得不妥,尽管“秀丽”与“艳丽”是一对近义词,用法却大有差别。可见,语言的应用直接影响了意境,说“风景秀丽”,我们很快会想象出秀丽所传达出的意境,如果说“风景艳丽”,我们很难找到感觉,很难找到想象的突破口。

2.2语言应用和已经分析可以培养学习者的作品鉴赏能力:当前社会发展速度极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不经意间都在发生改变,人们在利用言语沟通外,还应该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修养。所以,品读文学作品要了解语言的运用,还要深入分析语言的意境。例如,在阅读戴望舒《雨巷》的过程中,如果单一的品读诗歌,必然无法理解诗歌的内涵,所以还应该深入的体会诗歌的意境,将当时的场景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之中,让自己更加深入的理解诗歌的含义。从而帮助我们提高健身能力与优化审美观念。

2.3语音应用和意境的分析可以提升学习者的书写能力: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过程中,还包含对学习者文字数学能力的培养。只有学习者的文笔功力提高,才能够进一步使其发挥语言功能。所以,要正视汉语言文学在语言应用意境中的作用。因为文字属于语音表达的必备方式,虽然可以口头表达,但是也可以书写。正因为如此,只有懂得语言应用的人,才可以进一步深入的领会语言意境。例如把“沏茶”过程作为文章的表达主旨,然后在进一步提升立意,势必会让人想到这一生所经历的风雨,正因为如此人生才更加精彩,从而用语言文字感染品读的人。

3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的应用

语言是通过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一个一个组成的,语言意境也是我国历史长河流淌下来的民族胸怀,他有无尽的纸上繁华,同时也有举世无双的意境之美。语言已经的分析是了解、学习汉语言知识的必备过程,准确的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

3.1在文学理解层面的应用: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有效学习,将进一步提高学习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让学习者在品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从品读文学作品的字面含义升华到品读文学作品作者的内涵所在。然后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语言意境的研究与分析,深层次的、有深度的去理解、剖析文学作用。所以在汉语言文学的理解中,语言意境的存在已经成为了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有效的把控了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意境,才有助于我们对汉语言文学文化及知识的理解。

3.2在写作方面的应用:汉语言文学涉及的领域十分的广泛,写作当然也是汉语言文学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字面理解,就可以确定语言与汉语言文学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且在写作中对语言的组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写作的格式及规律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及规律。在写作中,除了语言表达要到位外,语言的意境营造也是其中重要内容,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研究后,人们便会对汉语文章中的具体结构有所掌握。但仅仅掌握结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语言对恰当的写作意境进行营造。一个良好的意境是创作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同时也是让作品发光的源头。

3.3在语言规律上的应用:我国人口众多,存在各种各样的语言体系,并且每一种语言体系的运行也存在各自的运行规律。虽然我国制定了普通话普及政策,但是由于国土幅员辽阔、人口中国,所以无法有效的快速进行普及。若单一的分析语言是很难理解对方表达的含义的,不过如果将其放在特定的语言已经当中,就可以降低理解的难度,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彼此所表达的含义。结束语:汉语言文学的主要载体就是语言,语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工具,所以,做好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的探讨与研究,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华夏文化的精髓,提高学习者的汉语言文化及语言意境的运用能力,使学习者感悟到语言意境中的“美”。

参考文献

[1]曹炳惠.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6(23).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11)

品鉴语言,基本意思就是对语言加以品味分析与鉴赏,哪怕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式,细细品味,就会从词中理解意思,从句子、句式中明白意义与情感。因此,对所有的语文人而言,品鉴语言不可忽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读与指导,学生的品读与思悟,步步指向的都是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理解作者蕴藏在其中的深层含义与内在情感。通过品析语言,学生能从中学到学语文的方法或技巧,也可以应对考试中的试题。所以,品析语言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其引导下,学生就能较好地把握文本内容、主旨与作者情感态度,这种方法对语言理解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它更能体现与造就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品鉴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品析语言,不仅需要把握词义、句式等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我们的想象与联想。一些富有诗意的凝练的句子,如果缺乏想象与联想,那么它的“诗意”的味道将不复存在,对句子的品味也就不会到位。因此在品析语言时,我们常常会“思接千载”、“神游词外”。根据语言而丰富为一幅生活的画面,再透过“呈现”眼前的生活画面中来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与“丰富的情感”。同时,我们收获的副产品是通过想象与联想,既可延伸拓展语言的意境,又可丰富读者(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想象的“生活画面中”来对接或反思自我的“生活体验”,使之与作者同呼吸同感受。因此,品析语言除可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外,又可丰富学生的“生活”感,使生活的情景再现而触及学生的内心情感。语言浓缩了生活,语言又拓宽了生活,让学生明白了“语言”更是一种“生活”的体现。语文即生活。亦可言;语言即生活。

三、品鉴语言,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

对语言的品鉴不仅可以感受到语言中所蕴含的内在的深刻意义,而且可以感受其表现下的作者的情感及思想。文以载道,又何尝不是“言以载道”。因此在语言的赏析与品味中,我们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似乎可以触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深厚情感,可以呼吸到作者蕴藏在语言内层的“清香”,可以触摸到作者那些深邃的思想,在赏析与品析中,浸润在语言的意境下而洗礼着我们的情感与思想。在日积月累的积淀下,我们的情感、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升华了起来——那就是文化素养、语言素养。长久地欣赏、品鉴、领会及训练运用,“底子”就逐渐夯厚了。

当语言隐藏于内核外表下的思想情感积蓄在我们内心深处,渐渐地盈满就能薄发,不知不觉中我们所使用的看似平淡的语言中也会蕴含着我们的情感与思想,那时的语言也像我们阅读的深邃意味的语言一样,值得把玩琢磨。那时,我们的语言就不会是枯淡无味而是“丰腴有致”了。因此品鉴语言,带给我们的既是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又有从语言中吸取精神思想的素养,这种素养就是语文素养。

四、品鉴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