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4 11:45:01

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篇(1)

作者简介:唐秀荚(1973-)女,甘肃临夏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I作。

导读: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旱区农业发展的热点。针对临夏州实际问题,笔者主要从技术措施和保障措施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临夏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

旱作农业是指完全依靠天然降水提供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而从事的农业生产。建立可持续的旱作农业生产体系非常重要,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各个地区、乡镇必须认真贯彻实施的基本方略。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技术措施和保障措施两个方面提出建议,主要包括积极推广优良抗旱品种、全膜覆盖技术、提高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科技素质以及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从内外两条途径进行实施,然后立足临夏实际情况,全面落实技术措施,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一、技术措施

㈠积极推广抗旱品种

旱作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水资源问题,而抗旱种子由于对水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产量相对稳定,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可以减少用水,从而减少生产劳作成本,这对旱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十分有利。长期以来,旱作农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状况因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得到很大的改善,旱作农业的根本问题是水的问题,通过技术改造,应用抗旱品种,普及农业机械,极大促进了旱作农业的发展。土地贫瘠、土壤肥力不足是制约旱作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育种技术的发展,培育出的抗旱种子可以弥补水量不足问题。因此,积极推广抗旱品种是很好的方法,特别是对于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更具观实意义。

㈡全膜覆盖技术

推广全膜覆盖技术的也是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自然降水的蓄积,增加降水的利用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全膜覆盖技术将土地径流进行富集,在干旱的时间利用起来,既减少了蒸发量,又可以使土壤的肥力获得极大地提高。

二、保障措施

㈠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

任何技术的实施都离不开技术人员的操作,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是影响整个旱作农业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传授科技知识也至关重要。科技素质作为科技元素的一种,不仅仅要求的是技术素质,更多要求人们可以理性思考,开阔视野,充分发挥优势和长处,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实力。因此,农技推广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相应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而且还要熟练各种操作技能。

㈡完善农技推广网络

建立农技推广网络是农技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乡级农技推广网络尤为重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建构乡级农技推广网络是旱作农业形成有效生产力的关键因素Ⅻ。而引进高新技术是巩固和壮大农技推广网络的重要方法,高新技术是否及时得到推广应用,是影响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农机推广部门应予以重视。

三、结语

积极推广抗旱品种、抗旱积流灌溉技术、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以及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促进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如何完善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对于旱作农业发展非常重要。旱作农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农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也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因此,提升技术和完善保障措施,对加快旱区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都有积极意义。

(编辑:宋军生)

参考文献:

[1]李生秀西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03)

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篇(2)

1农电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农电工安全意识薄弱

当前农电工作人员整体业务水平较低,作业范围也仅仅局限在简单的低压线路等方面。同时,农电工的整体年龄较大,往往都是凭借经验工作,这就造成了习惯性违章的事情时有发生。农村供电所的很多农电工作人员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识较薄弱,工作中重点关注的就是经营性指标,对于安全管理较为轻视,不关注农电网运行情况,很少进行维护管理,更提不上对相关缺陷进行登记管理以及消缺等工作。同时工作人员的职责不清,工作分工不明确,对于所发生的事故不能进行必要的分析,不会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1.2农电设施安全隐患

虽然农村电网经过了一定改造升级,但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有些线路没有经过相应的改造,普遍存在电杆受损严重、电线比较细、相关金属器具受到严重腐蚀、档距较大等问题。同时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例如家电下乡)使农村的低电压台区、负荷较大的线路越来越多,造成农村的电力设施还是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

1.3相关的安全生产制度没有得到落实

虽然电力企业制定并颁布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下发了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例如《安全工作规程》、《两票实施细则》等,但是这些好的制度在农村并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很多只是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相关的工作责任不明确、工作票与工作日志对应不上、没有进行现场勘察工作、没有对可能存在的危险点进行分析、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等。

1.4农村用户的安全意识较薄弱

虽然供电企业逐渐加大了对于用电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但是由于农村用户知识水平整体薄弱,对安全用电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透彻,普遍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具体表现包括:农户常常采用便宜的电气材料布设家中电路,私自乱接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在进行农业劳作时,也存在临时用电违章等情况,很多的小型水泵安全系数低,潜水泵漏电伤人的事故常有发生,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2农电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加强农电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首先,供电企业要逐渐建立健全农电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制度,具体的农村供电部门要针对农电工作人员的特点(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以及人员分散等)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并且要列入到供电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来。在具体的安全教育培训中可以采取岗位解答、现场指导、技术问答、危险点分析以及事故处理演习等方式进行,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提升农电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安全管理意识,提升事故处理能力。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还要将安全教育和不同时期的日常工作相结合,例如在每年的用电高峰期(夏季防热以及冬季防冷)要将培训的重点表现在人身安全以及设备完好等方面;在农业生产时期要将重点放在临时用电的安全管理方面,加大宣传以及管理的力度;同时,要为农电工作人员创造学习条件,鼓励他们多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培训,通过物资奖励的方式提升人员的学习热情。要定期的对所学习及培训内容进行相应考核,考核的内容要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2.2增强农村电网的设施投入以及管理力度,确保农村电网安全运行

农村供电部门要按照供电企业的规定,进行必要的春秋季大检查。在大检查中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根据隐患的情况作出分类,包括紧急缺陷、重大缺陷以及一般缺陷。对于紧急缺陷要快速的处理,立即处理;对于重大缺陷要按照月度计划进行实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于一般缺陷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生产计划逐渐处理。同时要加强农村电网的日常维护工作。对于高低压线路以及变频器等影响安全的重要设施每月至少要进行一次巡视,将巡视发现的问题及时登记入账,之后以书面形式通知相关责任人进行整改,如果个人没有办法解决相关的问题,要有对应的供电所或者电工组进行整改,确保隐患早发现、早处理,最终做到有病早治,无病预防的效果。对于低电压以及负荷较重的线路要重点关注,同时不要夸大事实,确保农村电网健康、稳定运行。

2.3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对于农村电网的安全要进行全方位管理,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电网的安全管理体系。要在年初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计划及具体目标,将不同区域的线路和电力设备分配到具体的班组和个人,将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到人。在不同等级(电力公司—供电所,供电所—电工班组、农电人员)之间要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通过采用安全风险抵押金等制度来提升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同时要制定有效的安全生产考核制度。上级要对相应的安全管理责任组织和个人进行定期抽查,根据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安全生产方面的考核,同时将考核与个人经济利益相连,真正意义上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的农电安全管理新局面。另外,可以成立反违章稽查组织,对农电相关现场进行监督,通过违章通报制度以及安全生产红旗制度来加强工作人员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对发生的电力安全事故要坚持四不放过原则,进行严格追责,确保相关安全规章制度得到落实。

2.4加强农村的安全用电管理,减少人身触电事故发生

农村供电所要经常性的开展安全用电检查工作,特别是对于临时用电要加大检查力度,确保农村用电安全规范进行。同时可以根据农村的特性,通过不同方式(例如:电视、电影、分发图片资料以及开办专栏等)进行针对性的安全用电宣传工作,并且要加大安全用电知识的普及力度,提升广大农村用户的安全用电常识。另外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或人员来指导农民对于用电线路的改造等工作,确保改造合理,避免发生人身触电事故。

3结语

农村电网安全管理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利益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关部门要从加强农电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农村电网的设施投入以及管理力度、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加强农村安全用电管理,规避人身触电事故发生等方面进行农电安全管理,确保农电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篇(3)

引言:林业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借助于扩大林业种植面积、增加种植资金投入等措施来增加林木数量,更重要的是做好林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杜绝滥砍滥伐等破坏。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部有关林业资源管护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管理作用。文章首先概述了当前农村地区林业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随后从法律角度,提出了加强农村林业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农村林业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完善

林业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工作,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条件落后、地理位置偏远的农村地区,因为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例如,林区覆盖面积比较大,但是林区周边以及内部道路崎岖不平,甚至没有常规性的公路及设施,管理人员只能徒步进行巡逻,管理效率极低。除此之外,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地方林业部门的管理设施也比较落后,没有与时俱进的采购现代化的管理和通讯设备,也会增加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难度系数。

2、农民法律意识薄弱

森林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应当由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进行管理,并制定每年的林区采伐计划。只有严格执行科学的采伐标准,才能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林农提供更加长久的收益。但是由于普法工作不到位,或是部分林农出于个人私利考虑,往往选择性忽视采伐标准,存在不同程度的偷伐、滥伐问题。同时,采伐后的林区没有及时进行养护,导致林木更新速度慢,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等问题。除了农民法制观念不强外,传统农业经济收入偏低,加上收地方林木加工企业高薪的诱惑,也使得许多林农参加到偷伐林木的队伍中来。

3、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

如上文所说,基于农村林区客观情况的限制,林业资源管理工作面临诸多困难。而要想真正做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和详细的管理计划,从而确保各项管理和保护工作得到切实的开展。但是目前来看,仍然有部分林业部门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在开展林业资源管理活动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难以确保整个林区得到普及化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交替不便的地带或是在森林深处,由于管理不到位,导致林业的正常生长受到抑制,给林区病虫害或森林火灾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二、农村林业资源管理

1、强化林政管理

相关部门应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农村林业管理的基本理念,林业执法部门应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实际效用,通过法律手段加强林业宏观控制。就农村林业产业而言,相关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引导林农进行科学管理,在保护森林生态的基础上,推广符合商品价值和农村生态价值要求的经济产品。

2、促进农村林业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林业资源档案管理,提高农村林业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相应的农村林业信息交流平台,可有效拉近各林业管理主体间的距离,加强不同主体间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林业管理的科学性。

三、农村林业资源保护实际措施分析

1、制定完善的林业保护制度

制度是确保林业各项管理措施得以有效落实的基础。相关部门应全面加强林业管理制度建设,依据制度进行管理,规范管理人员管理行为,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创建良性的竞争氛围,促使管理人员加强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农村林业管理水平。

2、组建一支专业化的护林队伍

相关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组建相应的护林队伍,护林人员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身体健康、思想端正并且充分热爱林业事业。组建护林队伍后,应明确护林队伍具体的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最后,需全面落实林业管理责任制度,确保每一个村、每一个镇均配置有护林员和林业站,形成相应的林业管理网络,以满足林业管理实际要求。

四、农村林业保护法律制度

1、农村林业保护法律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相关法律制度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就农村林业管理而言,政策扶持相对较少。集体林权改革之后,相应政策更新速度较为缓慢,森林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另一方面,多数林农对于林业管理缺乏重视,部分法律法规得不到有效落实,也限制了农村林业的良心发展。法律制度的缺陷在我国的林业发展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林业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现在林权流转法规的落后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不能落实到实际应用中。这是因为林地流转市场的欠缺,没有很好地发展林业市场,不能合理的使用林地资源。

2、农村林业法律制度改进措施

林业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相关部门应充分重视林业法律法规建设,促进林业科学发展。针对我国农村林业法律法规存在问题,相关部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一,完善林权流转制度。就现有林业法律而言,不能有效发挥林权流转的实际效用,因此,相关部门应通过林权流转制度改革,带动林地流转市场发展,以促进农村林业发展;二,加强集体林权法律法规建设。林权改革促进了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重大改革,因此加强集体林权法律法规建设,是当前的林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三,加强林农法律意识宣传,提高林农林业保护意识,在林业生态保护基础上,提高林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切实提高林农经济收入,从而调动林农管理热情,促进农村林业健康发展。

结语:农业林业作为我国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承载着重要的社会作用、经济作用和生态作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林业管理水平较低,限制了农村林业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从林业资源管理和法律法规两方面入手,通过相应的科学调整手段,提高林业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以促进农村林业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篇(4)

一、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1.1 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健康的发展是与农田水利建设密切相关的。[1]在可持续发展中,我国的农业和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与之相关的问题都包含在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这些因素之间都是有接触的。现在我国的人口和粮食问题都需要得到解决,于是,农田的水利设施,是基础中的基础。加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如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和使之效率高,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

1.2 我国的粮食生产所面临的问题是耕地少,农民的农业效益又比较低,而且水资源短缺,这都是农业安全生产面对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要想改变现状,是最密切相关的课程就是农田水利建设。我们国家资源短缺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例如,目前我国本来水资源就短缺,于是,以上农业用水是不太可能增加的,但要保证稳定生产农业产品,采取加强灌溉水就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要确保改善灌溉率,改善灌溉技术,要想灌溉方法的改进,我们就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1.3 农田水利建设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只有农民富强,国家才会繁荣,农村才会稳定,如果国家想要能够稳定,就必须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农产品供给,并且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为保障农民富裕和农村的稳定,就要允许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且是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

从上述的一些问题来看,我国目前农业的水利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要想将这些问题进行改观,采取必要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从水利建设对农田的产量和质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此,下面将对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探讨。

二、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备,设备老化失修是我国农田生产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且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是在我国上世纪建立的,而且我国目前最先进的设备和设施大部分是不完整和低效率的,也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程度,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最重要的灌溉项目也匹配率非常低,有大量的灌溉面积缺水,再加上盐度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是食品生产中低产的主要原因。看看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在国家的收获方面,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和不利的发展趋势。为了能够使之提高,我们国家的农业部门开采了许多措施和方案,但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解决水的问题,采取再多的措施,也发挥不出其作用。增加农田水利的建设,同时也是为了确保国家粮食的安全。加强农田水利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2]

2.2 农业生产的水、土资源浪费十分严重,而且常年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其损失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由于水土流失,造成了我国南方石化,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农业和农村水污染的增加也是因为许多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流和农业农药的使用不当或过度的使用过量,导致了我国大部分河流污染严重,对饮用水有着直接的影响和环境的生态平衡。如此多的尚未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用于灌溉,这将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问题,造成严重影响和威胁。

2.3 农田水利缺乏灌溉和资金不足都是很严重的问题,而且设备老化的现象严重,也是需要修复的,但修复农田水利领域的投资又是如此之大。设备的缺陷就无法保证饮水安全、农田排水、土壤和水潴留。要想整治这些问题是需要资金的,目前还缺乏基本建设的投资。一些地方财政困难,各相关部门要重视在这方面的状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才可以使粮食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保证。

2.4 农田水利项目的操作和维护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我国有大量的水利工程的员工,许多农民每家每户也比较繁华,但如果收水费还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操作水利项目和维护都似乎缺乏资金,有的单位工资甚至都成问题。这样水利的操作就产生了影响。

三、面对农田水利设计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农田水利工作在国外的研究中,他们有一个相对成熟和稳定的生态农业科研,我们的国家应该也不甘示弱,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然后利用最适合和最有效的方法来将我国的农业推向巅峰。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有一个良好且稳定的水利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农田水利,解决我国在这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且还有创新的精神,全面的施展相应的措施和对策。[3]

3.2 对我国水利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进行加强,对农田水利和公共利益都有很大的好处。并且还可以提高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我们可以从事的一些活动,例如加强宣传工作,动员所有的人,以及一些学校的社团活动和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和教育。让大家一起努力。通过教育工作让大家一起做这件事情,使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与不完整的现状有所改观。如果我们无法改变这些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农业生产不利因素,就不可能有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农民的生活不会有所改善。因此,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在这方面,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有非常大的帮助,可以让我国的农田水利有着质的飞跃。

我相信,我国相关的工作人员只要可以将上述的措施贯彻下去,我国的农业水利建设将会有着质的飞跃,让我国的粮食产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结语

农田水利建设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夏商时,人们就开始将土地规划成领域,这些领域被分成大小相等的块状,灌溉渠道则在每块领域的中间,在此之后,也有许多的灌溉作品,但没有修改和建设成渠道和领域。从而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上,灌溉区农田水利的建设不够完美,废水等问题也处理的不够好。古人曾经说过,没有食物将是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民以食为天,食物的重要性就决定了灌溉和水利设施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忽视。因此,要想食品有安全保证,就需要保证改善农田的设施。所以本文通过叙述阐明了我们需要一个更高、更好、更稳定的农田水利建设。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

参考文献

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篇(5)

中图分类号 S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247-01

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降水量少,降水的时间分布与作物,特别是夏粮的生长期错位,在农作物出苗、拔节、灌浆的关键阶段往往是最干旱的时期,有限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成为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1]。临夏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大多数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山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为解决地膜覆盖面积小,保墒效果差,雨水渗透不足的问题,应利用作物自身抗旱的潜力,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促使旱作农业朝着特色农业的方向发展。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临夏州农机推广部门总结周边地区的推广经验,围绕抗旱保墒,大力推广各种先进适用机具、技术。

1 具体措施和方法

结合州情,把行之有效的传统抗旱办法和推广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反复的试验,对普通覆膜机做了较大的改进和革新,研制开发了2MF-2型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机,开辟临夏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途径,在临夏州农业引发一场新的革命,彻底解决了旱作农业区农民靠天吃饭的历史。临夏州农机推广部门紧跟时代步伐,虽然技术人员少、经费紧,但一开始就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除加强宣传群众和培训机手外,着重发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和乡镇农机专干的作用,制定双垄面施肥覆膜技术规范,宣传该技术益处,让群众自觉接受、自愿推广,采用农机和农艺结合,上下结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送机具上门、送技术上门、送技术到机手,现场解决铺膜中的技术问题,严把质量关,由点到面示范推广,率先在广河县试验示范推广400 hm2,对比试验田40 hm2,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该项目由州科技局列项、州农机推广站承担,2007年辐射带动全州各县(市),推广面积达2 146.67 hm2,投入机具212台,面积逐年扩大。2007年申请国家专利,专利号为200720031508.3。2007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并办理登记手续通知书。州科技局组织省、州专家对该技术进行鉴定验收,达国内领先水平。2008年获州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解决了临夏州传统人工铺膜费工费时、质量不稳、效率低的问题[2],为临夏州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受到领导、专家和广大农民好评。

2 效果分析

机械铺膜与人工铺膜对比,机械铺膜的优点是 “一快、二好、三省”,即:一是铺的快,效率高;二是铺的平,拉的展、拉的紧,质量好;三是省工、省时、投资少。实践证明,该技术具有许多优越性。一是作业质量好。机械铺膜、地膜受力均匀,开沟、起垄、施肥、整形、铺膜一次完成,可使地膜贴的实、压的严,减少架空,防风效果好,无揭膜现象。二是开沟起垄装置采用前后双排反向安装的铧式开沟器,阻力小,不壅土[3]。三是采用地膜全地面覆盖,达到充分纳墒与保墒的目的,可保证得到大的采光面,形成的大小垄面符合农艺要求,成为蓄水的集雨面,特别适合临夏州干旱半干旱地区。四是工作效率高。在正常情况下,该技术比人工作业提高工效9.6倍。因此,大大缓解了该季节劳动力负荷高峰期的矛盾,保证抢墒铺膜,按期播种不误农时。五是作业成本低、省工省时。根据试验测定,机械铺膜比人工作业节省用工60人/hm2,节约用工投入600元/hm2。六是增产、增收效益显著。农业部门该项技术的增产情况早有定论,但为了典型引路,扩大这一技术在临夏州的辐射效果,当地农机推广站在全州各市都普遍建立了试验、示范对比田,包括2个方面的试验:①出苗期进行测试。双垄面玉米8 d出苗,人工铺膜玉米10 d出苗,“一膜两年用”玉米11 d出苗,双垄面玉米出苗高度比人工铺膜玉米高4~5 mm。②不同品种比较试验。在临夏州广河县水泉乡水泉村开展了新品种引进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重复间差不显著,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金源1217表现突出,折合产量11 340.7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1位,除与金穗5号、富试0601、金源2008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参试品种差异显著;金穗5号折合产量11 173.3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2位;富试0601折合产量10 285.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3位。根据田间长势和产量表现综合看,金源1217、金穗5号、富试0601适合双垄面栽培种植。

中国农科院“关于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对该项目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计算(方法略),2006—2007年累计完成2 146.67 hm2,均产达9 405 kg/hm2,平均增产2 022 kg/hm2,累计增产4 340 t,平均新增纯收益3 263.1元/hm2,累计增效700.5万元,直接科研费用14.41元,总科研费用复利值28.27万元,该项目已获经济效益475.73万元,预计今后2年还可推广4 666.67 hm2,还可产生经济效益991.99万元,年经济效益366.93万元,科研投资年均纯收益率为6.49%,可提高工效9.6倍,节约人工53.7个/hm2。

3 小结

双垄面施肥覆膜技术性较强,讲究配套措施(生物措施)获高产。目前,在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科学技术知识的前提下,农机推广部门的广大科技人员要加强宣传、指导、教育工作,使其认识到玉米双垄面覆膜技术增产、增收、节支的实际效果。总之,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和科技人员用事实和科学道理宣传,让农民看的见、摸的着,才能推而广之。

双垄面施肥覆膜技术的推广涉及到机械配套,种子、化肥、地膜、技术等条件,仅农机部门难以解决。因此,除在推广中得到行政部门的支持外,还需得到财政、科技、农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4]。

4 结论

该项技术在临夏州推广实施,紧跟全省旱作农业农展趋势,改写了干旱半干旱地区被动抗旱的局面,引发了旱作农业发展的重大变革,使临夏州旱作集雨节灌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临夏州玉米种植获得高产、稳产创出了新路,是旱作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实用技术,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施肥技术于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和雨水富集的效果。技术特点:一是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尤其是秋覆膜和顶凌覆膜避免了秋冬早春休闲期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又减轻了风蚀和水蚀,保墒增墒效果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增产增收;二是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5]。田间相间的大小垄面是良好的集流面,将微小降雨集流入渗于玉米根部,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三是增加了积温,扩大了玉米及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四是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的盐碱危害。其为临夏州提供了新的技术模式和技术路线,成为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应继续扩大铺膜面积,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目标而努力。

5 参考文献

[1] 黄高宝,方彦杰,李玲玲,等.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高效用水机制研究 [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6):116-121.

[2] 练宏斌,王桂英.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和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11(1):16-18.

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篇(6)

临夏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也是国扶省列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面积1212.4平方公里,海拔在1735~4636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5℃,无霜期17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628.5毫米,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匀,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全县总人口38.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07万人,总耕地面积37.5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04亩。年降雨量在450~550㎜的干旱半干旱面积达20.4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4%,主要分布在民主、井沟、红台、黄泥湾、榆林、路盘、新集、南塬、北塬、桥寺、土桥等十二个乡镇。长期以来,由于该区受自然经济条件限制,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农村贫困面大,农民增产增收困难。因此,发展高效旱作农业,提高旱作区粮食产量,对于提高我县干旱、半干旱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从根本上解决旱作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促进旱作区乃至全县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全县粮食生产安全,推动全县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临夏县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1.干旱缺水,降水分布不匀

该区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并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匀,春未夏初常有20天以上无透雨,土壤水供给不足,而年降水量的60~80%,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蒸发量大,当地主要农作物生育需水期与降水期错位。

2.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大,发展后劲不足

该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部分在10克/公斤,速效磷含量10毫克/公斤左右。耕地缺氮、缺磷,有机质含量不足,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差,降雨集中季节或大雨暴雨时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了土壤侵蚀,由此造成抗灾能力比较弱。

3.耕作粗放,农业生产水平低,由于该区大部分在浅山沟壑区,交通不便,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生活贫困,科学种田水平低,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十年九旱,广种薄收、耕作粗放,生产水平和再生产能力低。

二、发展旱作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降水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550毫米之间,据试验研究,一毫米降水量可亩生产粮食0.4~0.65公斤,降水量在400毫米的地区亩产可达160~260公斤,一亩次灌水量为40~50立方米,60~75毫米的降水量就相当于一亩次灌水量,那么400毫米降水量就相当于亩灌水6次。因此,如何利用好自然降水,挖掘增产潜力,这是旱作区农业的发展的核心问题、突破口。

2.农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临夏县旱作农业区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畜牧等产业比重低,畜牧业对种植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3.临夏县干旱半干旱区的洋芋、花椒、药材及奶牛、羊肉都是各具特色的绿色环保产品,这些产品现已具备产业雏形,但规模小、档次低、分布零散,特色优势不明显,还未打响自己的品牌,对旱作区的经济带动作用弱。

4.旱作农业新技术还没有大面积推广,由于对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不足,资金扶持力度不大,在生产中对一些抗旱新技术的应用比较单一,没有进行组装配套,没有形成集成的综合抗旱技术体系,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旱作农业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普及。

5.农业基础条件比较差,抗灾能力比较弱,坡耕地面积仍然较大,水土流失严重,集雨节灌等配套设施少,土壤瘠薄,中低产田面积大,发展后劲不足。

三、临夏县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发展的对策

临夏县旱作农业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必须要做长期艰苦努力,做到农、林、牧、水综合发展,山、水、田、林全面规划,提倡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坚持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各项技术措施,实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搭配,逐步改善农业生态条件,着力营造适宜的作物生长内外部环境,积极引进适宜当地种植的抗旱作物新品种,集成推广一系列旱作农业新技术,提高降水利用率,使农业生产走上良性循环的路子。

1.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

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各有特点,要互相配合。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农林牧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山坡耕地要逐步搞农田基本建设,进行工程改造,修建梯田,从根本上改变坡地外部形态,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水分蓄积量,保水保肥。变“三跑(水、肥、土)田为三保田”,不宜垦种的荒地和田埂路旁大力提倡种树种草。年降水量500mm以上的地区应以经济林为主,乔灌草结合。年降水量小于400mm地区应以牧草、灌林为主。沟底宜林,坡梁宜草。

2.大力发展畜牧、饲草产业,农牧结合

畜牧产业在大农业链条中处于重要地位,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积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企业、基地和农户互相依托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双赢机制,利用农作物桔杆,荒山荒坡,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做到农牧结合,桔杆过腹还田。我县旱作区饲草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为旱作区提供了大量的饲草),畜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要继续扶持和鼓励农民搞玉米桔杆青贮氨化,发展养殖业,使种植业生产的有机物质能够多层利用,增产增值。一是畜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畜多,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牧业发展。二是增加畜产品商品量,以畜牧业拉动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振兴旱作区农村经济。

3.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培肥地力,以肥调水

临夏县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壤大多为白麻土、黄麻土和大白土,土壤贫瘠养分含量少。地薄导致干旱,干旱加剧地薄,旱与薄互为因果,导致低产。生产实践表明,增施有机肥,既可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又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蓄水保水能力,起到以肥调水的作用。据测定:土壤有机质每增加1克/公斤,土壤含水量就增加10~20克/公斤,原因是高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便于作物根系向纵深方向发展,充分吸收远距离水分。合理使用化肥,可增加植物的生物产量,并提高降水的利用率,从而增加土壤有机质,为缓和饲料、燃料、肥料的矛盾提供物质基础。这也是培肥地力,改善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增养畜禽,养畜积肥,大力发展沼气,改善农肥积肥基础设施,提高农肥资源利用率和农肥积造率,增加有机肥料。在此基础上结合增施磷肥、配方施肥,用养结合、培肥地力,无机促有机,有机无机相结合,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水分利用率。

4.蓄水保墒,抗旱耕作

运用传统的优良耕作措施,按照降雨和土壤水分变化规律,适时深耕细耙,打耱保墒,纳蓄天上雨,保好地下墒,使有限的天然降水发挥最大的增产作用。在生产中吸墒的措施主要是伏耕和秋耕,保墒的方法为耙、耱、锄、碾。每年夏收和秋收,趁高温多雨时机按时深耕,晒土熟化,接纳雨水,暴雨后及时耙耱,蓄积雨水。夏田入秋后深耕一次,熟化土壤。入冬前后再打碾耙耱一次,做到茬子地、圪垯地不过冬。土壤解冻时要及时打碾、碾压、耙耱,起到提墒和保墒的作用。作物播种要根据不同墒情采用抢墒播种、提墒播种、垄沟深播、浸种催芽、整薯播种(洋芋)、干种等雨等抗旱播种技术。作物生长期间,及时中耕松土除草,保墒增湿增温。

5.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新技术

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植技术是旱作农业生产上的一项重大抗旱技术措施,它改写了旱作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由被动抗旱变为主动抗旱,实践证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非常适合我县干旱、半干旱区自然条件和降水规律,是我县旱作区提高粮食产量,发展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旱作农业发展的新突破。这项技术的核心是从集雨和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原理出发,通过大小垄面,全地面地膜覆盖,充分接纳自然降水,达到最大限度蓄纳降水,能使土壤中的水、肥、气、热诸因子互相协调,具有增温、增光、蓄水、调水、省水、保肥、灭草等抗旱保墒的旱作效果,降水利用率可提高90%,以干旱区年降水350毫米,降水利用率90%计算,亩可蓄纳土壤水分200立方米,可基本满足玉米全生育期生产500㎏玉米的水分需求。该项技术覆膜时间最好为秋季覆膜和顶凌覆膜,秋覆膜可把秋季的降雨全部积蓄起来,到了来年最缺水的季节,由于田块水分没有缺失,同时可接纳冬季和开春的雨雪水,这样完全可解决玉米、洋芋等作物因干旱播不下去或播下去不出苗,出苗不整齐及苗期生长缺水的问题。

6.因地制宜调整干旱半干旱区作物布局

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篇(7)

1澳大利亚农村卫生人力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约769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人口2000万左右,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国家。大约2/3的人口分布在沿海各大城市,1/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包括大片内陆沙漠地区[1]。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相对缺乏,这与我国情况相似[2]。在卫生人力资源方面,澳大利亚农村地区也面临卫生人员严重缺乏的问题。由于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在职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较少,收入普遍偏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家庭成员的发展均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在提供农村地区的卫生服务方面,面临着招募新成员难和稳定现有卫生专业人员难的问题,尤其是在边远地区。根据澳大利亚卫生及老龄部统计,工作在边远地区的医生数仅占全国医生的1.6%左右。这已成为澳大利亚卫生人力发展所面临的直接挑战[3]。

2澳大利亚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面对上述农村卫生人力短缺的问题,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和促进边远及农村地区卫生队伍的发展,对于我国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2.1澳大利亚农村卫生人力发展策略与项目

为了改变农村及边远地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供给难以满足需要的困境,2009年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澳大利亚农村卫生人力发展策略”[4-5],采取:(1)增加投入,在原有预算的基础上增加1.34亿澳元,通过经济和非经济手段为农村医生提供支持;(2)在增加投入的基础上,设立和开展一系列边远地区卫生人力建设的项目;(3)改进澳大利亚边远地区地理划分标准,以此作为农村卫生人力项目支持的依据。具体内容和项目包括:

2.1.1“澳大利亚边远地区地理划分标准”。新的“澳大利亚边远地区地理划分标准”(australianstandardgeographi-calclassification–remotenessareas)由澳大利亚统计局在2006年普查的基础上制定。该标准根据各地区人口、卫生、教育等各类资源的分布情况将澳大利亚划分为5类地区:大城市(majorcities)、中心地区(innerregion)、地区(outerregion)、边远地区(remoteregion)、非常边远地区(veryremoteregion)。该划分标准的建立有利于政府针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从2010年7月1日开始,澳大利亚卫生与老龄部的很多卫生项目都将以此为基础,“保证到越边远地区工作的卫生人员,可以得到更多的报酬与补助”。

2.1.2招聘海外医生及医学毕业生到边远地区工作。1997年开始,澳大利亚政府启动了“招聘海外医生及医学毕业生到澳大利亚农村及边远地区工作项目”(overseastraineddoctorsandforeigngraduatesofanaccreditedmedicalschool)。该项目面向全球招收医生,具体工作由澳洲7个洲的农村卫生人力组织负责,招收的主要条件包括:(1)通过澳大利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2)具有4—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3)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招聘的海外医生必须首先到边远或农村地区服务5—10年(非常边远地区5年,边远地区6年,地区7年,中心地区9年,大城市10年),才可以获得澳大利亚的永久居住权。同时,为了让这些海外医生能够稳定在农村工作,澳洲农村卫生人力组织帮助招聘医生解决其家庭后顾之忧,如配偶的就业,孩子的就学等。目前,招聘的海外医生及医学毕业生已成为澳大利亚农村及边远地区医疗服务的主力军,据统计,有40%的边远地区及农村全科医生来自海外。

2.1.3农村全科医生激励计划。在2009—2010的联邦预算中,对吸引全科医生到边远及农村地区工作特别出台了“农村全科医生激励计划”(generalpracticeruralincentivesprogram,GPRIP),从2010年1月开始实施,主要激励措施包括:(1)农村安置补助:根据“边远地区地理划分标准”,从城市转移到边远及农村地区工作的全科医生,可以获得15000澳元-120000澳元不等的一次性安置费用。(2)稳定的工作津贴:相比较于原来的补助额度,根据服务年限和“边远地区地理划分标准”,每年可以获得2500澳元至47000澳元不等的稳定工作津贴。

2.1.4农村地区医生临时代班计划。由于农村及边远地区医生数量紧缺,导致医生工作量大,而没有时间进行休假和进修学习。因此,澳洲政府启动了“农村地区医生临时代班计划”(NationalRuralLocumsProgram),通过短期雇佣其他地区的医生,使在农村及边远地区工作的医生获得足够的时间进行休息和能力提高。该计划由3个子项目构成:①农村地区全科医生临时代班计划,项目对象为农村地区全科医生;②产科医生临时代班计划,项目对象为产科医生;③全科麻醉师临时代班计划,项目对象为全科麻醉师。

2.1.5医学生到农村工作奖学金项目。为鼓励医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工作,澳大利亚政府设立了“医学生到农村工作奖学金项目”(medicalruralbondedscholarships),每年为在校医学生提供100个名额。参与该项目的医学生,每年将获得23686澳元的奖学金,但毕业之后必须到农村或边远地区连续工作6年。为进一步鼓励学生到更加边远的地区工作,根据“澳大利亚边远地区地理划分标准”,会对其工作的期限进行相应的缩减,其中去非常边远地区的,工作时限可缩减50%,边远地区的可缩减40%,地区的可缩减30%,中心地区缩减10%,大城市则不允许缩减。

2.1.6护士招聘项目。由于澳大利亚的全科医师属于私人执业,护士的招聘由全科医师自主决定。为鼓励边远及农村地区的全科医师积极聘用护士为其诊所工作,澳大利亚联邦政府2009—2010度预算中提出,在澳大利亚工作的全科医师,每年可以得到2.5万澳元用于招聘私人诊所的护士。这项措施将为加强农村地区护理队伍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澳大利亚农村卫生人力的教育培训#p#分页标题#e#

澳大利亚把为在农村地区工作的卫生人员提供满意的培训、教育和支持,作为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主要措施包括:

2.2.1扩大医学生招生数量。通过增加卫生人力提供的数量来减少分布的不均衡。从2000年到2009年,澳大利亚的医学生招收数量增加了1倍多,达到近3500人。预计到2014年,医学毕业生的数量还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77%。

2.2.2教育经费奖励措施。据澳大利亚农村大学生筹划指导委员会(RuralUndergraduateSteeringCommittee)报告,国家已把医学院是否实施面向农村的课程同教育经费分配联系起来,并且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农村全科医师奖励计划提供资助,以便开发医学院一级的农村医学课程[6]。

2.2.3农村医学本科生奖学金项目。由于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和农村地区学生能考上医学生的人数很少[7]。澳大利亚专门设有农村医学本科生奖学金,每年为550名来自农村并经济困难的医学生提供每年1万澳元的奖学金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虽然不明确要求这些接受奖学金的学生毕业后一定要到农村或边远地区服务,但要求他们必须要加入一个农村卫生俱乐部并有1名在农村执业的医生作为他们的导师。2010年有684名医学生申请该奖学金。

2.2.4医学生到农村医疗机构实习。为医学生提供2-4周农村医疗机构实习机会,并通过多种方法为这些实习生提供正面积极的实习体验,从而影响他们对未来职业地点的选择。为农村的医学带教人员提供支持,建立农村卫生培训基地和学术机构的联系;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澳大利亚政府近年来通过增加投入,改善可提供教育培训的农村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并建立更多的农村卫生培训基地和更新教学设施,以接纳更多的医学实习生到农村实习。

2.2.5全科医师培训项目。为改变各大学全科医学系规模小、培训基地少、培训时间短的问题,澳大利亚政府近年来设立了全科医师培训项目,到2014年将达到每年培训1200名全科医师,其中50%的人将安排到农村地区接受培训,以加强毕业后全科医师培训。必修内容包括医疗服务需求领域、土著人健康课程、急救技能(包含幼儿急救)等。项目优点包括:一是培训更贴近于当地需求;二是到农村接受培训的医学生有更多的练手机会,会接触到更多的疾病种类;三是增加了医学培训机构的数量,扩大了培训能力;四是提高了农村培训基地的服务水平;五是可改进学校教学内容,能更加符合不同地区和行医环境的需要[8]。

2.2.6农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对农村医生来说,继续医学教育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澳大利亚设有向农村医生提供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向农村的全科医师提科学、麻醉学和其他领域强化训练。

2.2.7农村医学教育卫星网。该网络的培训内容由全科医师来设计,并为全科医师所利用。培训项目常常由国际上著名的演讲者主讲,农村全科医师以小组形式集中到当地的农村医院听讲,如有问题,还可通过电话或电传同网络中心联系。由网络提供的项目,诸如骨折的早期处理和心脏生命支持课程等,对农村全科医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9]。

2.2.8农村医学生网络。农村医学生网络(nationalruralhealthstudents’network,NRHSN)由澳大利亚政府资助、澳大利亚农村卫生人力组织支持。目前,该网络分布于澳洲29所大学,拥有9000余名会员。通过该网络,所有会员可以共享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同时,学生网络通过组织澳大利亚农村地区参观、澳大利亚农村医疗机构实习、举办研讨会和提供奖学金等活动,促使更多的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到农村地区工作[10]。

3收获与启示

3.1制定农村卫生人力建设总体策略“澳大利亚农村卫生人力发展策略”是澳大利亚卫生与老龄部提出的国家农村队伍建设与发展整体战略规划,在对澳大利亚农村卫生人力科学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发展策略,包括各类项目、配套经费、边远地区地理划分标准3方面核心内容。同时,从卫生人员的招聘、吸引、教育和管理等各个环节设计农村卫生人力建设项目。我国可以借鉴,加强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的规划,通过规划指导并加大国家在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方面的长期投入。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设计一系列加强农村卫生人力建设的项目和措施。

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篇(8)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41-02

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农业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与必然选择,是实现农业与社会经济现代化的现实路径。从建国初期到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多年农村经济改革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取得了诸多阶段性成果,较好地解决了每一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更不能无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不少结构性问题的存在源自于路径选择。

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性考察

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形成和发展是一定环境和条件作用的结果。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存在不同的农业产业结构,所以农业产业结构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应不断调整,因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在先后进行了四次结构性优化调整。或者说,三十年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4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与增收。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主要措施为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发展家庭小规模的畜禽养殖。这一阶段,在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下降,相应的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较之于解放初期,开始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整个农业经济有了较大改观,农民收入在增长基础上有所增长。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政策与措施主要是改变以往单一的农业结构,着重实现种植业内部的多样化与合理搭配,适当发展农副业经营。第二阶段(1985-1991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较之于第一阶段更为具体,主要是采取措施加速粮食转化,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大幅度调减粮食和棉花播种面积。就政策效果来说,由于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和调控,农业结构确实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政策设定过于理想化并未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标即农民增收与农业经济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配套措施,结构调整没有着眼于社会经济的整体性而只局限于相对狭小的范围内。针对第二阶段的问题,第三阶段调整(1992-1997年)在“确保粮食稳步增长,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基础上,着重“把粮食生产摆在首位,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品质,提高商品率”,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这次调整基本实现了其设计构想,但是农民增收始终有限,人口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被提到日程上来。

自1998年,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其直接诱因是农产品价格出现结构性下跌,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在新形势下,农业生产面临着新的环境条件,农产品的市场条件和供需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虽在历次产业结构调整中有较大变化,但并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农业产业结构问题十分突出。加之所谓开放市场体系中竞争机制的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又面临着所谓国际竞争而缺乏相应的产业保护政策与措施,盲目追求所谓农产品贸易体制与国际接轨而又缺乏实际措施仅仅停留于表面现象。传统农业所面临的人地矛盾问题再次凸显,而与之相应的多功能选择在新形势下被错视为非现代化因素加以摒弃,导致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水土流失趋势日益严重,危机农业和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必须重新审视农业生产经营的合理选择,有选择地利用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问题与应对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第四个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的环境条件,需要解决众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以往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有新环境所决定的新问题。无论如何,必须对以往的结构调整做出总结分析。以往三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都属于资源型结构调整,应建立在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之上。经过三个阶段的调整,我国农业结构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区间资源差异较大,农业技术差异较小,因此,资源型的农业结构调整必然带来地区间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另一方面,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往往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农业技术与生产资源配置不协调,农业生产抵御风险能力显著不足。我国最大的国情在农业领域的反映便是农业人地关系矛盾,这一情况造成资源利用技术效率下降而使得农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受到根本性限制。

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根本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人口增加,农业生产资源匮乏。其中主要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紧缺。灾害多、损失大。农业生产的综合生产能力低,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率低,相应的风险抗御能力差。

一般将促进传统农业现代化作为农业经济基本问题解决的根本路径,也是整个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机构的优化调整是近三十年来实现所谓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主要措施与几乎唯一的路径选择。三十年来,尤其是第二个阶段以来,多将这一路径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真正做到让农业经营活动根据市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其次要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成果与传统技术的优势,将二者进行结合,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利用市场机制与政策倾斜相结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适当合理方式,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最关键的一点是要通过现有的市场与社会经济条件,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以解决中国农业历来最为突出的人地矛盾。市场路径的选择确实解决了我国农业经济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其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现代化的适应方面。但是也因此使农业产业结构遇到了新的问题。

但是,在市场引导下自发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这一故有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与所谓现代市场之间有兼容性的一面,更有自身较强的特点。过分强调市场导向作用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往往事与愿违。但是,历来一般的政策都强调顺应市场要求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但是这样的调整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对解决农业生产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显得无能为力至少是乏力地零敲碎打。换言之,尽管传统观点将这种现象归咎于市场机制的不足,但实际上,这是农业经济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强制性改变的措施选择是不明智的,一般情况下,发挥自身区域优势的适应性调整才是合理的。

3 县域特色经济的理性选择

解决上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之间所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传统农业本质特征的认识与路径的选择。传统农业分散经营的特点要求产业结构调整落到实处,应当主要着眼于县域之内的具体实施效果。县域经济是国家和地方经济的重要基础,为上述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条件,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突出自身特色。

县域经济是基于县域区划的区域经济,落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小单位。县域经济具有三方面的基本特征,即经济总量小,资源稀缺;资源条件雷同;经济结构富有弹性。县域经济应当是特色经济,以特色优势为特征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其关键在于特色优势与资源配置模式,特色优势强劲,环境支撑有力,主导产业作用明显。发育良好的县域特色经济一定拥有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产业以及以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而以县域作为农业的基本管理单位的传统使得二者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

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通过县域经济来实施,而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又需要借助农业结构作为现阶段的重要路径。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应以资源禀赋的空间分布依据进行划分,强调资源禀赋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同时适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以往县域经济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范围内,依托县城和中心镇,以市场为导向,以非农经济为主导进行县级政府调控,优化配置资源,协调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做法,在特定资源禀赋条件下,回归县域以农业为主,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特色经济中农业经济的主导优势。

现代市场机制并不完全适应传统农业,而调节二者关系的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往往多重视宏观整体性的全局问题,对其实现的具体性问题关注较少,这恰恰是不符合传统农业特征的。县域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最具活力与内涵的经济形式之一,是目前弥合二者关系的最佳路径之一,而县域特色农业经济是这一路径的直接有效结果。

4 结语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性历史成果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定会面对不同的历史环境,并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我国现有农业产业结构所面临的问题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更多要求。鉴于历史经验,不仅要做出政策性调整,还要对其调整还应做出新的路径选择。产业结构调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县域特色经济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理性选择与有效结果,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

参考文献

[1]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熊德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含义、关键、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6).

[3]陶开宇.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四个原则[J].农业与技术,2004,(5).

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篇(9)

日益严重的粮食高库存、进口激增等问题,凸显了改革临储等粮价政策的紧迫性。 粮食高库存隐忧

目前我国的粮食高库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与包括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在内的粮食政策连续高强度刺激、促进粮食连年增产密切相关,也与人民币汇率调整、全球粮价走低等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对粮食贸易和消费需求的深刻影响直接相连。

近几年连续大幅度提高临储价格和最低收购价所形成的市场扭曲机制,全面颠覆国内粮食市场体系和价格关系,是形成粮食高库存的根本原因。如玉米,导致其高库存的成因中,均以临储政策的市场扭曲为逻辑主线:

临储价格“大步快走”,刺激玉米全局性增产。据统计,2008年-2014年期间,全国玉米面积扩大24%、产量增加30%。2012年,玉米超越稻谷,总产量突破2亿吨,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

临储提价导致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推动玉米替代品、副产品及下游产品进口激增,形成“国外粮食入市,国产玉米入库”的局面。近年来,在美国燃料乙醇增速放缓、受前期高价刺激玉米产能扩张,加之美元走强,国际玉米市场从2012年下半年进入新一轮价格低迷的背景下,我国却连续提高玉米临储价格,导致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价差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受国内玉米高价影响,肉类产品和青霉素等玉米深加工产品生产成本抬升,由过去的出口逆转为进口,既挤压同类产品的国内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国内玉米消费。

消费不旺、出口受阻导致玉米有效需求低迷,加剧国内库存压力。由于国内价格大幅高于国际价格,国内玉米根本不具备出口竞争力,无法通过出口渠道消解库存。显然,粮价政策改革的倒逼机制早已形成。

2016年3月底,国家宣布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意味着实施了八年的临时收储政策即将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收购”。

进一步看,目前我国粮价政策改革不仅具有倒逼机制,而且在国内外宏观环境上,具备推进粮价政策改革的有利条件,是全面启动改革的最佳时机。

一是国内库存充足、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宽松,为改革临储等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足够的回旋空间。

二是具有稳定的粮食产能基础,这是推进粮价政策改革的根本保障。产能在,粮食就在。若主要品种出现供需结构失衡,即使库存已经消化,只要采取一定的刺激措施,粮食产能就能够转化为实际生产,也能确保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三是已经形成改革共识和预期。近几年临储政策对粮食产业影响深远,各方面早已期待国家改革这项政策。2015年临储价格调低以来,各类市场主体已对粮价政策改革达成共识,且普遍认为玉米临储价格调整还未到位,对今后国家政策进一步调整形成预期。

四是2014年以来对大豆、棉花实行的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探索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为新一轮粮价政策改革积累了难得的操作经验和实践基础。 粮价改革逻辑

解决粮食高库存问题,不能仅仅限于采取某些消化某个单一粮食品种库存的专项措施,而是要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政策改革方案,从根本上消除库存形成机制。

从改革的逻辑看,关键在于必须纠正价格支持政策对各粮食品种价格的过度干预,消除市场扭曲机制,建立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为什么改革难以推进?究其实质,是因为最低收购价、临储等粮价政策,目标多重、功能错位,既要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即“保供给”),也要保护农民种粮利益(即“保收益”);形成的利益关系复杂,既关乎粮食安全等国家利益,也涉及地方政府、粮食产业和农业生产者多重利益,但财政成本全部由中央负担。

若退出临储等价格支持政策,必然会导致一系列利益关系的变化和冲突,引发对政策改革的疑虑。尤其是,相对直接补贴等政策工具而言,粮价支持政策具有操作简单、受益直接、效果明显等特征,多年实施价格支持政策,已经形成强烈的路径依赖。因此,退出临储改革等,容易引发对“保供给”“保收益”以及农民种粮积极性谁来保护等担忧。

“保供给”“保收益”是我国包括粮价支持措施在内的全部农业政策的两个基本目标。在国内粮食供给不足、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时,若施策得当,两个目标可同时得到兼顾,反之,两者将相互冲突。

OECD的研究表明,与差价补贴、投入品补贴、面积补贴等政策措施相比,价格支持对农民的收入转移效率最低。

推进粮价政策改革,必须调整长期以来对“保供给”“保收益”目标二位一体、不加区分的做法,要优化政策功能配置,按照“桥归桥”、“路归路”原则,对两个目标分而治之。在此基础上,退出粮价政策的“保收益”功能,将其回归到“解决农民卖粮难”的设计初衷。如此,就可通过调低乃至取消价格支持来消除其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影响,把粮食价格形成还给市场机制,另外通过直接补贴措施来“保收益”,实现定向施策,价补分离。

退出临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储,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农民现有利益。因此,必须在改革中统筹兼顾,配套建立粮价改革利益补偿机制,使种粮农民在改革中利益不受损、收益不减少,种粮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亦即,需要配套实施既不扭曲市场,又能实现“保收益”目标的粮食收益补贴措施。

国外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经验表明,粮价等农业政策调整改革并没有固定的目标模式,也没有一项政策能够一劳永逸,“以不变应万变”,均需因时制宜,动态调整。如美国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实施农业保护政策以来,基本上每五年更新一次农业法案,对农业政策目标与措施进行动态调整、渐进式改革,逐步形成目前系统完整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实施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临时收储政策已经分别连续实施10年和7年,部分补贴政策已经实施13年,目前也到了需要总结评估、调整完善阶段。 “三位一体”路径

如何推进粮食“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促进形成“市场化收购+补贴”新机制?

建议按照“定向施策、价补分离,创新调控、综合配套”思路,采取“退出粮价支持+种粮收益补贴+创新粮食调控”的“三位一体”组合式改革,形成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以直接补贴为主体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改革的路径以及相应的改革方案为:

第一,退出粮价支持。粮价政策改革的起点是退出市场扭曲机制。如此,建议在今年全面退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同时,分阶段将水稻、小麦的最低收购价降至不扭曲市场的合理水平。调整到位后,对水稻、小麦、玉米等重点粮食品种,另行采取不扭曲市场、随行就市的托底收购措施。

具体政策设计要求如下:

玉米全面实施市场化收购,退出临时收储,分阶段同步退出水稻、小麦的价格支持措施,逐年减少市场扭曲效应。政策调整到位后,最终不再保留具有生产刺激作用的价格支持政策。今后农民根据各粮食品种的市场价格信号来决定扩大或减少种植面积。

托底收购措施作为与改革配套的市场调控措施,基本功能是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不以保障农民收益为目标。

价格调整到位后,托底收购价格须随行就市,要能够与进口替代产品的价格竞争,挡得住进口替代。

以玉米为例,按照目前的进口到岸价测算,东北产区玉米托底收购价格若在0.8元/斤,基本可以挡住进口玉米、高粱等进入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全国平均的种粮成本,将土地和劳动力机会成本均纳入计算,对于拥有承包地的农民来说,土地成本不应纳入收益测算,因此估计种粮成本时,需扣除土地租金成本。根据2014年数据,全国平均玉米成本为2129元/吨,扣除土地成本后为1680元/吨(即0.84元/斤)。

如此,既可弥补农民种粮的大部分成本,也基本挡得住进口产品竞争,还可理顺国内外以及上下游价格关系,也避免刺激产量继续增加。特别是,可以避免地租和生产资料价格的非理性上涨,有利于提高我国玉米国际竞争力。

价格调整到位后,今后设定水稻、小麦等托底收购价格,既要考虑进口产品竞争、种粮成本因素,也要考虑不同粮食品种之间的比较收益关系,避免出现新的资源集中、结构失衡问题。

第二,配套实施“种粮收益补贴”。“种粮收益补贴”是粮价政策改革的配套措施,主要用于补偿粮价改革对农民收益的影响,有效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种粮收益补贴”实质上是“目标价格补贴”的升级版,其不与具体粮食品种挂钩,任何粮食品种均有获得补贴的权利,属非特定产品补贴(即对所有粮食品种的种植补贴)。

具体有两种补贴方式:

一是,按面积进行补贴。单位面积补贴标准根据改革过程中价格下降后种粮收益减少情况确定,并随之逐年提高补贴标准。今后种粮收益补贴标准应保持相对稳定,可根据粮食供求状况以及调控总体要求进行增减调整。

按面积进行补贴,有两个具体设计要求:补贴不与具体品种挂钩;补贴只针对法定承包地的种植面积,可与土地承包权脱钩,“谁种补谁”。同时,要简化政策操作,避免出现类似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执行困难等问题。建议按省市包干补贴总量,据实补贴到实际生产者。

二是,粮农收入保险。为有效规避国际规则对粮食补贴水平的约束,进一步提高财政补贴的效率,可考虑借鉴美国等国家的经验,试点实施“粮农收入保险”。

亦即,通过保险机制来发放补贴,使补贴规避国际规则的约束。具体操作思路是,由国家在粮食播种前公布棉花目标价格(如玉米,可参照2015年的临储价格,根据供需情况适度调低),农民按平均单产和目标价格估计卖粮收入,并向保险公司投保,国家给农民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粮食收获后,农民按市场价格随行就市销售。销售季节结束后,若该地区农民亩均卖粮收入低于投保收入,则由保险公司赔付差额部分;若卖粮收入超过投保收入,则保险公司不用赔付。

第三,创新粮食市场调控机制。退出价格支持的同时,既有的粮食市场与支持政策的路径依赖关系将被打破。若不及时对调控体系进行调整,有可能引发市场主体的不稳定预期甚至是粮价的大幅波动。2015年下半年国家调整玉米收储价格后,玉米市场价格出现的剧烈波动已经证明了这一判断。

必须抓紧建立与粮价政策改革配套的新型粮食调控体系,重构粮食市场的结构关系与稳定机制。这要求必须推动政策从目前的以价格支持直接干预为主导的“增产取向”,向以“价补分离、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竞争力导向”转型,逐步形成以政策补贴为基础,预期引导、风险管理、储备调控、贸易补充等工具相结合的新型调控体系。

在粮食供给紧张时,采取综合支持措施既“保供给”也“保收益”,统筹发挥进口贸易的积极作用,提高国内有效供给水平;在粮食供给相对宽裕时,要弱化价格政策作用,以补贴政策“保收益”为基础,重点提高国产粮食竞争力,严控进口,实现国内供需基本平衡。

具体政策工具和调控机制如下:

“粮食产能补贴”是新型粮食调控体系的结构调整工具。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收益补偿,引导农民对耕地轮作休耕,退出超载粮食产能,促进粮食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该政策应按WTO绿箱政策条款设计,不与任何农产品生产挂钩。

在当前库存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建议“粮食产能补贴”标准与同期实施的“种粮收益补贴”相当。这样可以为农民在种(获得非特定生产补贴)与不种(获得产能补贴)之间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今后若出现粮食供给紧张,再相应调低或者停止“粮食产能补贴”。

从政策的可操作性看,建议以行政区划为单位,集中连片在部分地区现行试点实施土地轮作休耕计划,或停耕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计划内土地面积纳入产能补贴。对其他地区主动进行粮食结构调整的农户,也可考虑给予“粮食产能补贴”。

建立预期管理机制。这是促进政策改革措施发挥有效作用的关键。建议尽快确定粮价改革以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并在年底前抓紧通过多种途径(如官方半官方研究机构、权威人士等),对外发文发声,强化政策前期舆论解读,有效引导社会预期。在此基础上,在春节前正式公布详细政策方案和措施,并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其中,要重点组织县乡村组培训宣传,做到户户知晓、人人明白,让每个基层干部和种粮农民熟悉新政策、了解新办法,确保政策能够不折不扣落地、扎扎实实到位。

加强粮食市场风险管理。要根据粮价政策改革后的新形势新要求,抓紧开发研究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加快推出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期货、保险等产品,有效分散和管理农业生产者市场风险。

新设粮食调控储备。今后粮价政策改革到位后,对主要粮食品种实施托底收购措施,在解决农民卖粮难的同时,可将收储的部分粮食转为调控储备。建立粮食调控储备,目的在于高抛低吸、调峰填谷,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如此,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使粮食专项储备定位于保障粮食安全、应对突发事件,粮食调控储备主要负责维护市场稳定,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建议参照粮食专项储备管理办法,对粮食调控储备进行制度化、法制化管理。

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篇(10)

生于不弃成于创新

――浅谈《农业科技与信息》杂志发展历程及思路(2.04)

现代科技革命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9下.04)

浅议农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下.03)

农业经济问题研究

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和实践(6.03)

谁来组织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再论农业组织化的实现形式(6.05)

三种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比较运用 (6.08)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6.10)

我国宏观经济分析走出困境的思考 (6.12)

农村土地征用补偿费监督管理中存在的

问题与对策(7.03)

中国土地产权在土地保护中的作用与失灵(7.05)

社会安全阀机制对失地农民的重要作用 (9上.04)

对农村宅基地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及

相应对策(9上.06)

农民增收――环境、现状、难点、出路 (9上.08)

从农产品价格上涨谈保护农民利益(10下.25)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10下.28)

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11下.03)

两种土地规模化经营创新模式的调查与研究(11下.07)

试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信息化中的

作用(11下.11)

市场化条件下农业中介组织问题探讨(12上.06)

新农村建设

瓜州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村貌建设情况的

调查报告(1.07)

瓜州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探析(1.09)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 (2.53)

乡镇企业应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2.55)

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状况问题及对策(2.57)

谈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干部工作方法 (3.47)

临洮县农业经济发展探析(3.49)

我省中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状况及发展思路(3.50)

对中国农村与农业改革的成效和出现的

问题分析(4.54)

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营销策略浅析(4.56)

论发展生态农业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7.54)

解决县域经济资金瓶颈问题的几点建议 (7.56)

四川省绵阳新农村建设中村镇关系的

调查和思考(7.57)

促进农民增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7.59)

把好事办好将实事办实(7.60)

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8.52)

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对农村社会制约作用的

思考(8.54)

从农户综合情况调查分析浅谈我省农民教育(8.55)

农民工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及其对策研究(8.56)

从权利与义务认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

主体作用(10下.03)

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10下.05)

农业要进步科技要先行 (10下.06)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10下.08)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培育(10下.10)

论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10下.12)

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推动小城镇公益事业发展(11上.03)

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分析(11上.06)

现阶段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11上.08)

新时期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11下.17)

县级供电企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11下.19)

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农业科技期刊的作用(12上.06)

以农民为本建设新农村(12上.09)

政策法规

加快农业地方立法步伐健全农业法规规章体系(9上.15)

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9下.06)

评传统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和公私法划分理论的

缺陷(9下.09)

甘肃省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现状及其展望 (11下.13)

临泽县农药经营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11下.15)

产业化论坛

河西走廊种子产业问题及对策(3.11)

我国农业实施品牌化战略的制约瓶颈与对策

(4.03)

试论塔里木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5.05)

企业改制使国企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7.07)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7.09)

定西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浅析(7.11)

针对武都区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思考 (7.12)

酒泉市农业可持续增长的思路探讨 (10下.22)

浅议农业产业化(10下.23)

粮经栽培

关于甘肃省经济作物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2.17)

影响地膜玉米高产的因素及其消除 (2.19)

高台县露地小拱棚西瓜水沟套种大豆复种

大白菜高效栽培技术(2.20)

无公害水稻高产栽培技术(2.21)

临泽县棉花品种区域联合试验初报 (2.22)

水稻节水栽培配套技术(2.23)

秦安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初探(4.05)

地膜玉米――牛子套种高产栽培技术 (4.07)

栽培模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穗粒数的

影响(4.08)

浅谈间作、套种和带状种植 (6.17)

影响玉米杂交变种纯度的因素及应对措施(6.18)

高海拔地区四棱豆引种试验研究 (6.19)

早熟地膜洋芋丰产栽培技术(6.20)

渭源县马铃薯产业开发的对策(6.21)

浅谈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7.16)

发展马铃薯产业,增加农民收入(7.17)

黑龙江省半湿润区玉米研究的优先序 (8.06)

玉米套种长寿香谷栽培技术(8.08)

半干旱区双垄全膜覆盖马铃薯套种地豆

高效栽培技术(8.09)

玉米双垄面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栽培技术 (8.10)

冬小麦绿叶面积动态变化影响因子的研究(8.11)

对甘南州发展青稞产业化的探讨(9上.16)

临夏州小麦倒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9上.18)

河西沙漠前沿玉米高产优质制种技术 (9上.19)

膜上小拱棚马铃薯栽培技术(9上.20)

临夏州旱作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9下.13)

张家川地区冬油菜综合丰产栽培技术 (9下.15)

水稻无纺布育苗技术 (9下.16)

甘肃省陇东地区玉米秃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10上.03)

从植物形态指标评价看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10上.05)

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意见 (10上.07)

榆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10上.09)

旱地马铃薯秸秆覆盖增墒试验报告 (10上.10)

武山县农作物高效种植模式效益调查及发展建议(11上.10)

春性杂交油菜冬播栽培技术(11上.12)

榆中县旱地双垄全膜覆盖沟播玉米试验分析

及发展对策(11上.13)

试论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中衔接好几个作业

环节的重要性(11上.15)

景电灌区马铃薯栽培中的技术创新(11下.35)

高寒阴湿区油菜杂交种青杂3号丰产栽培技术(11下.36)

礼县大蒜栽培技术 (11下.38)刘家峡、盐锅峡库区油葵引进种植试验研究(12上.16)

临泽县“十五”粮食产业调查报告 (12上.17)

高山区地膜玉米套种蚕豆栽培技术(12上.19)

高寒阴湿区马铃薯双行垄作高产栽培技术(12上.20)

蔬菜栽培

日光温室无公害黄瓜――茄子高效益栽培技术(1.17)

河西地区西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1.19)

辣椒的生长发育诊断(1.21)

番茄人工杂交制种技术(1.22)

临夏高寒阴湿区春油菜膜侧沟播栽培技术(1.24)

日光温室的环境特点及调控技术(1.25)

日光温室苦瓜栽培技术(2.24)

水果型黄瓜的栽培技术(2.25)

有机生态番茄无土栽培(2.26)

加工番茄种子处理及生活力的测定(2.28)

大棚早春西葫芦――越夏白菜――秋延芹菜

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3.21)

麦后移栽加工番茄栽培技术(3.22)

高原夏菜西芹无公害栽培技术(3.23)

番茄杂交制种技术(4.10)

秦安县反季节番茄栽培管理技术(4.11)

反季节大白菜品种引进比较试验(4.12)

百合大畦全膜覆盖鳞片繁殖小鳞茎栽培技术(5.07)

保护地瓜菜生产遇到霜冻寒流冻害及

其防御技术(5.08)

南瓜杂交制种栽培技术规程(5.10)

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茄子栽培技术(5.11)

花椰菜品种适应性引进试验初报(5.13)

日光温室黄瓜栽培技术(5.14)

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发展前景(7.18)

彩色甜椒高效实用栽培技术(7.19)

花椰菜制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7.21)

对嘉峪关市洋葱产业发展的思考(8.13)

日光温室蔬菜几种高效种植模式效益调查(8.14)

秦安县无公害大白菜秋冬茬栽培技术(8.15)

常规番茄网室制种技术 (8.16)

平凉市崆峒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状(8.17)

三个引进抗除草剂油菜品种植物学性状及

经济性状的分析(9上.21)

洋葱育苗移栽技术(9上.22)

适宜我县日光温室种植的西葫芦品种

先锋F1及其栽培技术 (9上.24)

兰州地区西芹无公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9上.25)

秦安县蔬菜产业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9上.26)

塑料大棚春提早番茄复种大白菜高效栽培技术(9上.27)

日光温室冬芹菜+春黄瓜栽培技术(9下.17)

兰州市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与评析(10上.11)

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发展

努力提高我省无公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10上.14)

日光温室冬春茬无公害番茄栽培技术(10上.15)

试论苦马菜培植的前景(10上.16)

保护地无公害早春大白菜栽培技术(10上.17)

兰州市高原夏菜生产优势分析及发展建议(10下.33)

高寒阴湿区辣椒新品种――陇椒1号日光温室早春茬栽培技术(11上.16)

芹菜无公害栽培技术 (11上.17)

盐城市榨菜无公害栽培技术 (11上.19)

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11上.20)

无公害蔬菜生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1上.22)

武山县韭菜-甘蓝(菜花)高产高效种植技术(11上.23)

小拱棚韭菜、甘蓝、青椒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模式(12上.21)

棚室苦瓜栽培如何获得高产高效益(12上.23)

浅析正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12上.24)

冬油菜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2上.26)

植物保护

甘谷县小麦条锈病越夏区治理的示范模式介绍(1.27)

金龟子对食用玉米的为害及防治技术(1.28)

不同药剂防治加工番茄白粉病试验研究初报(2.30)

棚室作物灰霉病菌核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2.31)

温室茄子青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2.32)

不同茬口油菜菌核病药剂防治试验(2.33)

噻苯隆提高甜菜的抗病性及产量药效

试验调查初报(2.34)

西瓜枯萎病综合防治技术(3.24)

保护地辣椒疫病防治技术(4.19)

保护地蔬菜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4.20)

大白菜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4.21)

澳新农"高纯硼"在蔬菜上的应用技术 (4.22)

绿色蔬菜生产中的肥料施用介绍(4.23)

温室蔬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规律及

防治对策(4.24)

乙莠与农达混用防除免耕夏玉米田杂草

技术研究(4.25)

白星花金龟的发生与防治(5.20)

益果灵液剂不同浓度在花生田应用试验初报(5.2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5.22)

化学农药在植物保护中的注意事项(6.23)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的应用 (6.25)

春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及预防(6.26)

Sporamin引导肽基因序列与sacB基因融合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7.23)

促进我省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7.25)

皋兰县大棚韭菜主要病害的发生与无公害

防治技术(7.27)

浅谈减少蔬菜中硝酸盐含量施肥技术(7.28)

韭蛆的无公害防治技术(7.29)

日光温室番茄真菌病害发生及无公害防治措施(8.23)

东北地区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8.25)

高台县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控制对策 (8.26)

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研究报告 (8.28)

麦茎蜂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8.29)

河西走廊玉米新病害――玉米顶腐病 (8.30)

日光温室无公害番茄――大茬5种病害识别及防治(9上.31)

“天达-2116”植物细胞膜稳态剂试验(9上.32)

除草剂的施用与天气(9上.34)

多抗霉素等6种生物农药对温室黄瓜白粉病

的防治效果(9下.19)

酒泉地区野生植物资源研究(9下.20)

玉米分蘖现象的发生与防治初探(11上.24)

秦安县保护地番茄早疫病的发生与防治(11上.25)

秦安县保护地黄瓜霜霉病综合防治措施 (11上.26)

玉米矮花叶病发生与防治 (11上.27)

舟曲县蚕豆象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措施(12上.27)

白银区鼠害类型分布及其防治建议(12上.28)

果树花卉

低产苹果园改造技术(1.36)

花卉的简易扦插繁殖(1.38)

东南亚水果市场与庆阳苹果出口贸易 (1.39)

论舟曲县经济林果产业发展应注意的

问题及建议对策(2.39)

中华寿桃的栽培及套袋技术 (2.40)

花卉组织培养技术(2.42)

植物蒸腾抑制剂对紫叶小檗成活率的影响(3.25)

甘肃省庆阳市杏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3.26)

美国大扁桃丰产栽培技术(3.28)

砀山酥梨贮藏保鲜技术(3.30)

李树无公害栽培技术(3.32)

加快庆阳市苹果产业发展的对策(4.13)

日光温室葡萄延迟栽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4.14)

针对库尔勒香梨不同组织的总RNA提取方法(4.15)

透析冷(冻)害对枣树生理和生境的影响 (4.17)

油松球果小卷蛾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4.18)

关于庆城县发展苹果产业的调查报告 (5.23)

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技术规程(5.25)

浅议临洮县花卉产业的发展(6.27)

枣树绿盲蝽发生与防治技术(6.28)

浅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7.30)

如何对花木合理施用农药(7.31)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7.32)

套袋苹果斑点病综合防治(7.33)

苹果的套袋技术(7.34)

红提葡萄丰产栽培技术研究(7.35)

豫南大别山中国马褂木苗木培育及造林技术(7.36)

花椒生物量分布规律的研究(7.37)

阿克苏市主栽行道树法桐的繁殖及栽植所

注意的问题(7.38)

对秦安花椒产业逐步现代化的思考(8.18)

丁香叶斑病综合防治技术(8.20)

苹果疏花疏果技术(8.21)

花椒树整形修剪及适用树形(9上.35)

容器育苗的特点及育苗技术(9上.36)

枣树落花落果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9上.37)

阿克苏地区枣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9下.22)

枣园管理技术(9下.25)

优质枇杷果树的栽培技术(9下.26)

梨眼天牛的发生及其危害(9下.28)

日本美人指葡萄在天水的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10上.23)

核桃丰产栽培技术(10下.41)

山地核桃无公害丰产栽培技术(10下.43)

对富士苹果树早结果、增色的探讨(11上.35)

澳大利亚14号李丰产栽培技术(11上.36)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11下.39)

加强新疆红枣流通的合理化建议(11下.40)

日光温室葡萄连年丰产栽培技术(12上.29)

影响天水花牛苹果优势产业的自然环境及其治理(12上.30)

生产优质苹果“六要素” (12上.33)

幼龄红富士苹果树形成上强下弱的原因及对策(12上.34)

柑桔优良品种无公害栽培试验初报(12上.35)

西甜瓜栽培

皋兰县无公害砂田西瓜栽培技术规程(8.22)

红籽瓜无公害丰产栽培技术(9上.29)

瓜州县发展厚皮甜瓜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10上.18)

导致西瓜畸形的原因及对策(10上.20)

沼肥在小拱棚西瓜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初报(11上.28)

西瓜组织培养与再生体系的初步建立(11上.29)

日光温室西甜瓜套种番茄模式化栽培技术(11上.31)

新品种・新产品

青稞新品种――甘青3号、甘青4号及栽培要点(1.29)

大豆新品种――汾豆19号性状及丰产栽培技术 (3.34)

农田水利

杂木灌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1.46)

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加快榆中县淤地坝建设步伐(1.48)

石河子垦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几点建议 (1.49)

古浪县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与解决的对策(3.35)

浅谈农业节水灌溉技术(3.37)

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永续利用土壤资源(3.38)

甘肃节水型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3.40)

低压滴灌系统大田试验与研究(6.43)

双塔水库坝后水电站总体布置方案选择(6.44)

龙首二级水电站高压管道施工技术(6.45)

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水利工程管理研究(6.47)

静宁县梯田建设的新途径(7.39)

试论水务一体化及国内水务市场发展趋势(7.41)

石羊河流域天祝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及治理措施(7.43)

白银市城镇雨水集蓄利用(8.32)

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建议(8.34)

促进人水和谐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8.35)

田间持水量测定技术(8.37)

浅析水保在古浪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8.38)

半农半牧区水土保持工作发展新思路(9下.31)

灌溉用水定额之我见(9下.32)

浅论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9下.34)

农村人畜饮水供水安全与饮水工程管理(9下.36)

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9下.38)

加强天祝县水利工程管理的几点建议 (9下.39)

民勤县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治理对策(9下.42)

水土保持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思路与对策(9下.44)

固原市原州区集雨节灌技术初谈(10上.53)

浅谈凉州区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方向(10上.54)

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方向(10上.56)

红古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10下.48)

坚持综合治理服务农村经济(10下.50)

浅析我县农村饮水安全采取的主要措施(10下.52)

浅议水利工程施工中质量保证措施(10下.53)

从黑河调水的成果浅谈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0下.55)

人工挖孔混凝土灌注桩质量检测研究(10下.56)

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技术(10下.58)

牙塘水库沥青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 (10下.60)

临夏州小水电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1上.44)

浅析适合海原县的几种主要节水灌溉措施 (11上.46)

彭阳县红堡灌区的现状问题及相应的节水改造措施(11上.47)

论宁夏山区海原县库井灌区的现状及灌区

的节水改造(11上.49)

浅析关于灌溉系统的几种防冻措施(11上.51)

坝系在纸坊沟流域沟道洪水洪沙治理

开发中的作用(11上.52)

工程质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11下.64)

浅埋式跨河倒虹吸结构在崆峒后峡引水

工程中的应用(11下.65)

工程维修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1下.66)

田间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财务分析问题 (12下.17)

环县掌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12下.18)

滴灌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12下.20)

浅谈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 (12下.22)

红崖山灌区地下水超采对农业灌溉和环境的影响及对策(12下.24)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12下.26)

庆阳市淤地坝工程建设技术保障措施分析(12下.27)

灌溉渠道土工膜防渗设计与施工(12下.29)

什川灌区泵站改造思路 (12下.31)

兴建白龙江虎家崖水电站对泄流坡滑坡的影响(12下.32)

浅议水利工程施工索赔 (12下.33)

灌区预制混凝土U形渠槽的设计与施工 (12下.35)

复合土工膜在马尾湖水库土坝防渗中的应用(12下.36)

钢网架结构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 (12下.38)

环氧砂浆在处理混凝土裂缝中的应用(12下.39)

砂砾料水平同起碾压技术在沙漠渠道中的应用(12下.41)

复合土工膜在渠道防渗中的应用 (12下.43)

土工膜料在土坝防渗中的应用(12下.45)

高排架槽壳悬挑架支撑技术(12下.47)

浅议渠道防冻胀处理方法(12下.48)

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的因素分析 (12下.50)

水利水电工程投标报价的编制(12下.52)

喷锚支护在地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与实践(12下.53)

临夏州小水电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2下.55)

石门坪水电站动力渠混凝土施工方法 (12下.57)

改性沥青及SMA路面平整度的控制 (12下.59)

设计监理咨询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中的作用(12下.61)

VPN虚拟通道及水情接收服务系统在水情数据传输中的应用(12下.62)

湿陷性黄土地基渠道衬砌施工技术(12下.64)

对疏勒河项目工程遗留问题的探讨(12下.66)

西峰区城市水资源现状与发展思考(12下.67)

植树造林

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1.40)

子午岭林区华北落叶松球蚜发生数量研究(1.42)

浅淡对宁南山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及

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考(1.43)

提高干旱山区刺槐造林成活率的试验 (1.45)

临泽枣树发生冷(冻)害的特点及防御措施(5.26)

祁连山灌木林病害种类及发生情况调查(5.27)

西部贫困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后续发展刍议(5.28)

祁连山区中华鼢鼠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6.29)

西宁市草坪草害化学综合防除技术(9上.39)

天水地区草坪草引种初探(9上.40)

甘肃省古浪县林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9上.41)

浅议北方园林建植中的造景要素(9上.43)

油松人工林对土壤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9下.48)

大树移植养护管理技术(9下.50)

兰州地区杨树天牛灾害发生及控制对策 (10上.49)

树干打孔注药防治金丝柳蛀干害虫试验(10上.51)

浅议我国北方农田防护林带对农作物的防护(10下.45)

浅析庆阳市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

及其对策(10下.46)

乔木沙棘混交林营造技术试验初报 (11上.37)

秦岭西段小陇山林区红桦天然种群分

布格局研究(11下.48)

白银城区居住小区园林绿化现状调查 (11下.51)

中华鼢鼠在子午岭林区的危害及防治技术(11下.53)

试析园林绿化在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作用 (12下.71)

畜禽养殖

甘肃养羊业发展的思考(2.43)

拆除小农经济樊篱 实现奶业产加销一体化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而作(2.45)

畜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

发展途径(3.42)

我省中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畜牧业(3.43)

以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加快推进我市畜牧产业化建设(4.46)

做大做强牛羊产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5.31)

陇川乡畜牧业调查及发展对策(6.30)

浅谈肉羊养殖投资与决策(6.32)

早期补饲对仔猪断奶增重影响试验报告 (6.33)

对临夏州畜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7.48)

甘肃奶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7.49)

探讨新的养殖技术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7.51)

甘肃养鸡业的现状与对策(8.40)

大力发展肥羔生产 提升酒泉肉羊产业水平(8.41)

浅谈提高种蛋孵化率的技术(8.44)

玛曲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浅议(8.45)

欠发达县域的畜牧业发展建议(8.47)

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9上.45)

甘南州半农半牧区小尾寒羊的饲养管理技术(9上.47)

浅谈畜牧养殖小区建设 (9上.48)

小尾寒羊、波尔山羊与本地羊杂交一代

肥育效果效益测试试验(9上.50)

波尔山羊在麦积区的适应性报告(9上.51)

加强奶业第一车间建设走奶

牛生态养殖小区之路(10上.25)

临夏州提高家庭雏鸡成活率的关键技术(10上.26)

践行《南京宣言》构建和谐奶业(10上.27)

羔羊早期断奶与强度育肥试验(10上.28)

舟曲县奶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上.29)

甘肃省黄牛改良现状及对策 (10上.30)

如何提高仔猪育成率之浅见 (10上.31)

扎实推进世行项目做大做强肉牛产业(11下.46)

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12上.38)

农户饲养瘦肉型猪适宜规模的调查(12上.40)

兽 医 院

怎样预防狂犬病(1.53)

肉鸡腹水综合症及其防治(1.54)

真空冷冻干燥对病毒含量的影响(2.47)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诊治体会(3.45)

成县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3.46)

中西医结合诊治猪附红细胞体病和链球菌病(4.49)

哺乳羔羊2月龄断奶试验(4.50)

如何有效控制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5.30)

加强动物疫病防制工作确保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6.34)

规模养猪场哺乳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6.35)

犬瘟热的诊断治疗(7.46)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及防治(7.47)

补中益气汤加减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8.48)

古浪县动物防疫现状及对策(8.49)

肃州区黄脂猪肉的病因分析及卫生评价(8.50)

山羊寄生虫病预防和治疗 (9上.52)

应用氯本胍防治鸡球虫病投药前后的效果检查(9上.53)

常见猪瘟的类型和综合防治 (9上.54)

防疫疫苗注射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9上.56)

规模化猪场断奶仔猪腹泻防治综合配套技术(10上.32)

夏洛莱母羊胎衣不下的诊治体会(10上.33)

犬细小病毒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10上.34)

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中西医结合效果好(11上.39)

雏鸡纯“痢菌净”粉中毒的诊治(11上.40)

中西医结合治疗骡脑炎一例 (12上.41)

怎样才能有效防治鸡球虫病 (12上.42)

猪误食马铃薯中毒的诊治(12上.43)

一起猪肺疫的诊断与防治 (12上.44)

猪亚硝酸盐中毒的诊治及预防 (12上.45)

肃州区奶牛“两病”检疫情况分析及对策(12下.69)

中药材

栽培甘草氮磷钾施用水平的试验研究 (2.49)

板蓝根的栽培技术(2.51)

名贵药材藏红花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4.51)

优质生地丰产栽培技术要点(4.52)

栽培甘草灌水次数及节水效应研究(5.33)

地膜覆盖对甘草生长发育的影响(6.39)

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导意见(6.41)

中药材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方法(7.52)

甘肃花楸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7.53)

河南信阳大别山区退耕还林适宜间作的

药用植物(9上.57)

秦安县党参栽培技术(9下.46)

秦安县中药材防风栽培技术 (9下.47)

小陇山林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10上.39)

管花肉苁蓉人工种植深度对产量影响试验(10上.41)

款冬花的栽培技术(10上.43)

2006年岷县当归价格上涨原因浅析(10上.44)

白芨的生物特性及栽培技术(10上.45)

不同贮藏年限和贮藏方法对党参种子

发芽的影响(11上.41)

锁阳的特征习性及综合利用(11上.42)

中药材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2上.47)

不同种苗对黄芪产量的影响试验(12上.48)

祁连山区柴胡属药用种质资源及利用初探 (12上.49)

土壤肥料

设施蔬菜生产应防止土壤环境恶化并注重土壤改良(1.30)

膜下滴灌引起土壤盐分局部变化的实验研究 (1.31)

枸杞对盐碱地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1.33)

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规律与平衡研究进展

(2.35)

钾肥对河西走廊芹菜的肥效研究(4.43)

日光温室土壤盐害对黄瓜栽培的影响及预防

(5.16)

钾宝、摩素在黄瓜上的肥效对比试验(5.18)

新垦地加工番茄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效果及

配套措施(5.19)

天水市氮肥利用率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7.44)

微肥对提高紫花苜蓿产草量的试验补报 (8.31)

农家肥的合理积存与使用(9上.30)

浅谈土壤测定中的田间取样 (11上.32)

甘肃中部半干旱区土壤农化性状分析与改良措施(12上.33)

浅谈冬季积肥与贮肥的科学方法(12上.34)

饲草饲料

紫花苜蓿的生产技术与畜禽养殖的利用(1.51)

玉米秸秆替代冬春家畜青饲料的教学与生产(4.48)

青贮饲料的加工与调制技术(6.36)

酒泉市肃州区草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6.37)

覆土处理对草地早熟禾草坪质量的影响(9下.29)

紫花苜蓿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技术(10上.35)

节水农业

滴灌技术在日光温室黄瓜种植中的应用 (4.37)

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35)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5.37)

浅论兰州市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5.38)

用水户协会在灌区工程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5.40)

防渗渠道衬砌中现浇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

(5.41)

旱作农业丰收的保护神――“稷丰”抗旱保水剂 (6.66)

旱作农业

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3.13)

甘肃中部引黄灌区玉米杂交制种的主要技术

环节(3.14)

制种玉米氮素适宜用量的研究(3.16)

临泽县加工专用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3.18)

改良地膜覆盖早熟马铃薯复种大白菜高效

种植技术(3.19)

浅谈夏玉米覆膜栽培技术(3.20)

甘肃发展旱作农业的思路和技术体系(8.03)

沼液浸种对小麦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10下.30)

甜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10下.31)

高效农业

化学调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展望(1.11)

培育北山洋芋产业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1.14)

会宁县干旱地区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模式研究 (1.15)

优化结构提升产业榆中农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1.16)

水土保持

古浪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途径与措施(4.27)

甘肃省庆城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二期项目监测评价(4.28)

淤地坝建设更应注重与林草措施相结合(4.30)

渭源县淤地坝建设的效益与经验(4.31)

泵吸反循环工艺(4.33)

昌马灌区渠道工程渠基冻胀特性及治理措施

(4.35)

永登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与治理目标(11下.55)

提高小流域经济效益的途径与措施探讨(11下.57)

古浪县水土保持现状及发展思路(11下.58)

兰州市李家坪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11下.60)

延伸水土保持内涵做足梯田后续开发

――静宁县梯田后续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侧记

(11下.62)

甘肃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专栏

发挥职能 强化服务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2.15)

夯实基础 强化推动用“农民信息之家”

服务万户千家 (3.09)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4.53)

如何用Dreamweaver批量做网页(5.03)

无线局域网及其应用(5.04)

永靖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6.15)

正视差距,努力改进

进一步做好农业信息服务工作(6.16)

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维护 (7.14)

探索西北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的途径推进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9上.11)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促进我市农业科研推广工作(9下.11)

Excel结合AotoCAD在渠道设计中的应用(11下.32)

创建网络交易市场构筑农产品信息高速公路

试论农产品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途径(12上.14)

石羊河流域治理专题

民勤县大坝乡文二村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初探(4.38)

实行智能化管理促进地下水管理(4.40)

石羊河流域机井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与对策(4.41)

浅谈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10下.36)

古浪县发展节水农业的思路与对策(10下.38)

武威市凉州区杂木灌区发展节水农业的潜力

及浅见(10下.39)

民勤县地下水资源管理对策的初探(11上.54)

以松山滩牧草节水灌溉示范项目论牧区

生态水利(11上.55)

石羊河流域天祝源头生态综合治理的对策与建议(11上.57)

石羊河流域生态修复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11上.59)

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治理

有关问题探讨(11上.61)

提高植被覆盖修复生态环境 (11上.62)

提高农民收入专题

甘肃省农民收入情况分析(3.03)

论关于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新思路(3.06)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题试论农地均分条件下实现农业组织化的主要途径 (2.06)

小议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2.09)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古浪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 (2.13)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红古区农村饮水不安全现状与对策(10上.46)

从退耕还林谈通渭县的生态建设 (10上.48)

甘肃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探析(10下.14)

甘肃省水资源水权制度建设研究 (10下.16)

加强草原建设遏制草原退化(10下.17)

试谈2006-2007年宁夏大旱的成因与防治对策(10下.19)

天祝县生态环境治理对策与措施(10下.20)

甘肃河西走廊草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探讨 (11下.20)

厉行节水是西部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11下.23)

保证农村饮水安全的对策探讨 (11下.25)

皋兰县农村饮水不安全原因及对策(11下.27)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遥感监测技术初探(11下.28)

兰州市集雨节灌工程建设探究(11下.30)

甘肃省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分析(12下.05)

干旱山区农村人饮雨水集流工程建设与管理(12下.06)

临夏州农村饮水现状调查复核评估(12下.08)

皋兰县农村安全饮水对策措施 (12下.09)

西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施工测量监理(12下.11)

崇信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12下.12)

浅议庵里水库水源地保护 (12下.14)

国外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发展初探(12下.15)

特种养殖

甘肃蜂业面临的困境与出路(8.39)

怎样搞好獭兔的繁殖 (12上.46)

水产养殖

鱼病的综合预防技术(1.50)

池塘养鱼中细菌性疾病的防治(2.48)

养鱼如何看水色(6.42)

浅析陇南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9上.58)

无公害鲫鱼池塘养殖技术(9下.52)

加快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步伐

提高渔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9下.5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9下.56)

我省休闲渔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10上.37)

甘肃省鲑鳟鱼杂交制种及前景(11上.43)

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为推进我省渔政事业发展而努力(11下.42)

甘肃金鳟养殖技术研究(11下.44)

贮藏与加工

商品型食用甘薯贮藏技术(2.52)

不同低温贮藏对大蒜理化指标的影响

(10上.21)

农家绿色环保安全贮粮技术探索(11上.34)

农机大世界

对秦安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4.45)

挖掘机液压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12上.50)

天水市农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2上.53)

农产品质量安全

浅谈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11下.33)

农村职业教育

走农科教结合的路有所为(6.48)

数学之美(6.50)

职业学校实践技能培训中的教学方法 (6.52)

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初探(12上.55)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改革会计教学模式(12上.57)

贫困地区农村职业中学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12上.58)

农史探微

汉代农业经济研究的创新――许倬云著

《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 (10下.62)

汉唐两代西北农牧业开发及其对西北可持续发展的启示(10下.66)

扶贫开发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几点思考(5.54)

对麦积山景区农民“扶贫减困”的可行性建议 (5.56)

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协调发展(5.57)

农村能源

对张家川县沼气池建设的调查及其发展对策

(9上.61)

理论与研究

瓜州县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1.55)

农业投资项目决策论证的特点及对策(1.57)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初探 (1.59)

浅谈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1.60)

关注基层社会和谐――当前农民“话语权”浅析

(1.62)

旅游业人力资源研究的文献综述(2.60)

啤酒企业的经销商政策(2.62)

行为金融理论及其走势(3.52)

对我国审计独立性问题的思考(3.54)

中国IT企业分析与出路(3.56)

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和谐新农村(3.57)

数学在农业生产当中的应用举隅(3.59)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两个机制(3.61)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问题和对策(4.57)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的优化(4.59)

当前甘肃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4.60)

初等函数概念的歧异之探讨(5.44)

浅谈话语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5.45)

浅谈金融衍生工具会计(5.46)

掌握经济命脉加强现金流管理(5.48)

“乐”与农业民族文化心理(5.50)

论国民待遇原则与我国外资法重构(5.51)

浅谈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5.53)

城郊乡发展新视角 (6.53)

县级农机技术培训发展浅析(6.54)

甘肃省大风的危害及防御(6.55)

新农村建设与农技推广(6.57)

论西部人口对城乡二元经济的影响(6.58)

艺术教育之我见(6.60)

营养与化学(6.61)

必须强化高校教学的制度化管理(6.62)

农药残留分析研究(6.63)

浅议会计诚信问题的成本利益关系 (7.61)

我国旅行社业政府职能存在的误区及其转变方向(7.63)

论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和谐审美教育(7.65)

农村中学英语口语学习的制约性因素分析及

应对策略(7.67)

浅析兰州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对策(8.58)

农宅绿化与生态和经济效益(8.61)

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62)

浅析汽车负极搭铁 (8.63)

乡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8.65)

浅谈发展我省农业职业教育的思路与对策(9上.62)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9上.64)

陇西县农资及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调查

与思考(9上.66)

白银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9下.57)

大葱制种高效栽培技术(9下.60)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消费初探(9下.62)

新农村建设中改革养老方式的探讨 (9下.63)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9下.65)

临夏州创新人才开发机制的几点思考(9下.67)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以陇南农村为例(9下.69)

关于落后地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以陇南农村为例(9下.71)

农产品贸易逆差引发的思考(10上.58)

浅谈目前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障碍(10上.60)

浅谈高职英语词汇教学 (10上.62)

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10上.63)

让城市学校中的农民工子女借读生得到

更多的关爱(10下.69)

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尝试与探索(10下.71)

浅谈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领导干部要

走在前头(10下.72)

以系统观点看待和谐社会的构建(10下.74)

以改革为动力促进兰州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10下.76)

武威汽车维修企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10下.78)

农民科技素质与新农村建设之浅谈(10下.41)

试论针对我县均质土坝干缩裂缝的处理方法(11上.64)

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区河床深厚覆盖层

试验研究(11上.65)

浅谈工程建设中的索赔行为(11上.67)

浅谈中等农业学校生物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11上.69)

论UPVC管道在水利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11上.70)

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11下.68)

西峰区旱灾的成因及防治对策(11下.69)

关注大学生贫富分化 建设和谐地方高校 (11下.71)

污水厂微型生物监测及运行状况预测评价

体系研究(11下.73)

兰州与无锡城市旅游景区开发比较研究(11下.76)

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11下.78)

巧妙设疑培养兴趣 (11下.80)

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之我见(12上.60)

刍议扶贫开发机制的有效运行(12上.62)

“花儿”文化旅游开发刍议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莲花山为例(12上.65)

黄河上游水资源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12上.67)

国内文化旅游品牌化研究综述(12下.73)

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篇(11)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再次强调“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这对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粮食部门作为重要涉农部门之一,做好粮食收购工作,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服务“三农”的具体体现。

粮食收购对于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秋粮涉及的品种多、数量大,秋粮收购也是粮食收购的重中之重。各级粮食部门一定要把做好秋粮收购工作作为当前粮食流通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讲政治,讲大局,统一思想认识,认真分析形势,精心组织安排,加强指导协调,采取切实措施,把今年的秋粮收购工作抓好,确保收购工作顺利进行。

二、认真落实好国家已经确定的粮食收购政策措施

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在东北地区安排了国家临时储存稻谷、玉米和中央储备大豆的收购,这是稳定当前秋粮市场价格、保护农民利益而实施的重要调控措施。各地一定要抓紧和中储粮、农发行等有关方面协调,在收购库点安排、收购资金准备等方面搞好衔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尽快落实,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

特别是在国家临时存储水稻和玉米收储库点安排上,我们要求指定的收储库点名单由中储粮有关分公司提出,商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农发行省级分行后,报中储粮总公司审核确定,并由中储粮总公司及时报国家有关部门备案。因此,各地一定要积极和中储粮分公司进行沟通协调,在收储库点安排上要向重点产区倾斜,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

三、加强对秋粮收购和有关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对粮食购销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据有关规定,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好粮食市场秩序,确保国家粮食收购政策落实到位。各级粮食部门要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积极受理种粮农民和群众的举报、投诉,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及时查处各种涉粮违法违规案件。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及违反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的问题,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保证粮食合理有序流通,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