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现代工业体系大全11篇

时间:2024-03-12 14:46:30

现代工业体系

现代工业体系篇(1)

当前,我国已进入运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手段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业已到了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建设基础支撑,切实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是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的重大举措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并没有根本上改变,农业工程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较为薄弱和滞后的部分,一方面表现为我国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储藏、运输等基础条件和设施装备落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另一方面,相对于农业技术,农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人员,农业工程建设和工程技术本身的研究不深入,导致农业工程建设模式单一、技术落后、标准缺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短板。为此迫切需要构建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当前长远需要,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协调、规范的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

2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是加快现代农业工程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世界各地的经验表明,完善的农业工程学科体系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工程学科起步比较晚,其中为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等服务的农业工程技术研究就显得比较薄弱和落后,还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支撑体系将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包括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工程设计单位在内的工程建设人才资源,培养造就支高层次的农业工程研究队伍,这无疑将为我国现代农业工程学科的建设与繁荣注入强大的活力。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还将为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和研究提供广阔的舞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工程研究的良性互动,繁荣农业工程学科体系,有利提升我国现代农业工程学科的地位和研究水平,促进整个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主要以服务农业产业为目标,以农业工程技术为主体,以集成创新为特色,紧紧围绕农田基础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生产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流通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设施与装备工程、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设施与装备工程等六大农业基础设施与装备条件建设工程领域开展系统、集成研究,收集有关基础数据和技术与建设信息,形成有关技术成果、技术方案和模式标准等。

1 农田基础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针对农业部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规划提出的全国粮食主产区的12个类型区,选择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比重较大的3个类型区:东北、华北(含西北)、南方,开展调研工作;在研讨分析农田基础设施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区域条件下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土地平整与田块集中、坡耕地改造与旱地雨水利用、现代灌溉与排水技术、机井与农电、农业机械化与田间道路设置、农田防护与生态景观建设等工程技术;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理,提出不同区域条件下的工程类型、建设模式、控制指标、建设标准等。

2 种养业生产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根据全国不同区域和气候对设施农业(含设施园艺、设施养殖)的需求,选择西南、西北、华北3个区域,对设施农业装备与设施工程的现状、发展趋势展开调研,提出3个区域种养装备和设施工程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的框架和方法,形成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发展模式,并进行集成试验示范等。

3 农产品产地加工储藏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根据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以及新增1000亿斤粮食规划,在粮油、果蔬主产区各选择2~3个省分别对玉米、马铃薯、花生、香蕉的产地加工储藏装备与设施现状与需求进行调研,研究提出上述农产品产地加工储藏工程装备与设施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的框架和方法: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对比试验以及分析筛选,研究提出产地加工储藏工程装备与设施工程的典型集成模式;建立玉米、马铃薯、花生、香蕉产地加工装备与设施工程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试验示范基地。

4 农产品流通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主要以果蔬、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流通运输技术与装备及产地批发市场有关工艺技术进行集成研究,集成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物流(专用运输车、农产品冷链运输网等)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交易物流质量控制与监测工程和农产品交易物流信息化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形成农产品快捷、高效、安全交易与流通的工程建设技术体系、建设模式、建设标准与规程规范等。

5 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针对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主要针对水、土对种植业产地环境影响)的共性问题及关键技术环节,开展农业废水与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程、农药化肥减施工程等方面的调研;建立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技术评价数据库。对主要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开展农业废水和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适宜技术试验验证;筛选、集成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优化技术:形成典型区域的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优化模式;提出标准体系框架。

6 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主要建立支撑农田基础、农产品生产、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农产品流通、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六大设施与装备工程的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集成农业信息化工程、农业重大疫病防控工程、农业灾害防减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程、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工程等方面的建设技术,并开展试验示范;开展功能实验室设备配置模式与选型集成研究;提出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装备与设施工程建设的政策建议。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的预期目标

现代工业体系篇(2)

高效集约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对于后勤工作原有的管理体系提出了新挑战。过去那种各单位分散管理、自我保障、封闭运行的后勤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高速发展,高度融合的新的运营模式。后勤工作必须按照现代企业要求,加快转变服务模式,建立集团运作、集约配置、精益管理、专业分工、资源共享的新型后勤管理服务模式。要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规范各级后勤职能、机构和编制,构建总(分)部与各单位后勤工作分级管理、后勤一体化运作工作体系,建成科学规范、集约高效、保障有力、服务优质的后勤综合保障体系。在新体系中,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权责明确、统一管理、集约高效”的后勤管理体系是目标,一般总部重点是抓好“五管”,即管资产、管规划、管标准、管协调、管考核,加强对下一级后勤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调控。各基层部门及单位重点是加强本单位后勤资源统一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配合总部开展集约化管控和属地化保障。

二、构建科学化的运作体系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是后勤工作实现科学化、现代的技术保证。现代企业后勤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后勤基础管理的关键。后勤系统应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自上而下,加快构建全面覆盖后勤管理、保障和服务的统一标准制度体系。同时,充分依靠信息化提升企业后勤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企业统一的后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项目管理、资源管理、资产管理、服务业务等主要业务模块的信息化化管理,对后勤资源的信息化配置和后勤工作的在线管控,实现上下层级和横向单位之间后勤信息的合理共享,提升后勤管理水平。

三、构建法制化的制度体系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为后勤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是现代企业后勤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要全面梳理现行有效制度。对照政策法规,按照企业的新形势、新要求,对后勤工作的所有制度进行全面细致的清理,补充完善修订,构建核心制度、重要制度、专业制度层级清晰、高效协同的制度体系。二是用规章制度体系检验考核标准。按照职责流程审查各单位规章制度的覆盖性,按照考核奖惩审查各单位规章制度的深度性。三是建立规章制度执行监督机制。监察、审计等部门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常态监督,发现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形应予以纠正,对责任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四是实施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考核激励机制。明确制度管理和执行情况作为企业经济法制建设考核指标,纳入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管理范围。

四、构建实用化的标准体系

后勤工作事务繁杂,可执行的空间较大,工作的重复性、同质性明显,工作的过程、要求及目标可塑性强,构建后勤标准化体系,是提升后勤工作水平的关键。一是建立技术标准。对应企业业务体系,参照ISO9002标准体系,建立管理、技术标准体系,按照企业管理、技术标准体系构架,实现技术标准全业务覆盖。二是构建标准管理机制。明确后勤标准化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规定,建立技术、管理和工作标准的协调配套机制,以及标准体系的动态优化和持续改进机制,保证标准体系的高效运作。三是落实技术标准。结合系新的组织架构和职能分工,落实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要求,按照企业工作标准体系构架,分层级构建工作标准体系,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规定各岗位的基本技能以及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等要求,实现工作标准全岗位覆盖和岗位工作标准的统一。

五、构建精细化的服务体系

现代工业体系篇(3)

当前,金融海啸又一次波涛汹涌地席卷全球。作为我国经济主导力量的国有企业,能否经受这场考验、继续发挥支撑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抵御金融海啸的能力以及整个国民经济能否继续平稳运行。作为国企的基石——员工,其自身状态和能力,又直接关系到国企的自身发展能力和潜力,因此,构建有效的国企员工培训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国有企业培训存在的 问题

1.对员工培训重视度不够

尽管这些年来大家一直呼吁要加强培训,重视知识与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国有企业仍未脱胎于旧的组织模式,不但没有设立专门培训机构及人员,甚至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入到企业行政或后勤事务中,不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具体到管理者,有些人思想上还停留在对劳动者数量的要求上而不向劳动者素质提高方面转变,往往注重设备、人力、工作时间而忽视员工素质及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的 方法 。除此之外,一些企业领导还将培训看成就是组织 理论 学习 和 政治 思想 教育 ,没有将培训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来看。

2.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投入有大幅减少的不良趋势,根据部分国有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加强对员工人力资本投入的国有企业只占5%;20%左右的国有企业的教育培训费用人均只有10元~30元;30%的企业只是象征性的花费一点培训费,年人均不足10元;其余的就是一些亏损的国有型企业,已停止了人力资本投入”。而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有许多,大致归纳以下几点:(1)管理者的错误观念。一些管理者将聘用看作为培训,当本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不能满足要求时就直接去市场招聘来满足要求的员工,用解聘和招聘来代替培训。很多人认为培训是为他人做嫁衣,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培训不仅是提高员工技能,更在于让员工感受到本企业的文化,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忠诚度,这对国有企业适应未来国内外市场渐趋融合、企业间更加激烈的竞争是极其必要的。(2)员工的流动性高。这也决定了企业管理者不愿意对随时都有可能流失的员工实施培训。国有企业中技术、管理人员流失率高达60%,这的确是企业投资培训最苦恼的事。(3)传统培训体系的缺陷。国有企业的管理受原先计划经济的 影响 ,通常会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简单的培训以应付当前需要,导致企业培训失效甚至中途流产。培训计划的失败会挫伤管理者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4)企业经济效益下降。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有些国有企业不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企业效益下降从而阻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据国家经贸委1999年统计,全国6.78万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的有3万家,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亏损面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工资奖金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道难题,培训就更是日程之外的事情了。

3.培训机制不完善

我国国有企业在培训评估机制建设上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对培训效果的检验仅局限于培训过程,当员工回到实际工作岗位时,培训效果并不能从中体现,造成了培训与实际生产服务脱节。其次,考评方法较为单一,大多数企业都惯以 考试 成绩来说明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也没有再作跟踪调查,使得培训效果很难延续在实际工作中。第三,评估记录缺乏专业管理,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完整的员工培训记录,使培训效果 分析 缺乏数据依据,在下一次的培训中也不利于查漏补缺。

4.培训师资不符合要求

部分国有企业的职工培训学校普遍存在布局分散,各自为政,“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相当多的培训学校条件不完善,设施不配套,培训层次低,整体效益差,有的培训人员所教的知识并不适用于 现代 企业的需要,文化基础课教师多而操作技能课教师缺乏,有时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离规定的要求相差甚远,最终会影响培训效果。

二、对策与思考

1.培训观念的转变

企业要树立 科学 的培训理念,提高培训的重视度,这是建立任何一种培训体系的思想基础。作为企业管理者,在人才的管理、培养、使用和开发等方面一定要以人为本,力争做到“人、事”相宜,用合适的人才做合适的事,各尽其能,把知识、品德、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努力造就出色的人才,增强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2.增加培训资金和建设投入

随着 科技 的进步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所需的岗位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员工的素质不断地提高以适应企业变化。“据1999年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薪酬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培训费用的投入上,75%的外企每年的培训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1%~5%,其中企业内部培训预算每人每年1636元,外训3384元,其中高科技企业在人均培训费和培训时间上都排第一。有的管理者会担忧: 目前 国有企业员工流失率非常高,要是再增加培训资金投入必定会有一定风险,但企业必须认识到,培训的部分成本已由员工承担,反映在员工在培训期间的奖金、福利的减少,现行政策也鼓励企业采取与员工签订培训合同的做法,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这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由于员工流失而产生培训损失的风险。

培训的资金除了投入在员工自身的软件建设上,还要加强培训实体的建设。“职工培训学校也好,职工培训中心也好,都是培训实体,是员工培训的载体”。实体建设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员工培训的质量,所以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建立精干有效的专业化培训中心。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办学弊端,充分利用现有优良的教育资源,大力实施布局结构调整,按照专业性质分类,建立适应培训需要的专业化专业培训中心。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培训教材,使大纲 内容 与员工岗位职能要求和考核标准相一致,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第三,加强员工培训两支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要聘任生产经营单位的优秀人员为学校兼职教师,切忌将各单位的富余人员“优化”到学校。努力建设德才兼备的学校领导班子和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第四,要注重实习培训,这是培训教学与传统教学最显著的区别。根据培训需要,可开展校外实习教学基地,为培训高质量人才创造条件。第五,努力拓宽员工培训经费来源,鼓励开展有偿培训,既减轻公司资金投入的压力,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完善国有企业培训体制

(1)我们要对员工培训进行科学分析。培训需求就是员工的工作能力、绩效与工作要求及标准之间的差距,企业培训就是为了通过各种手段缩小差距。培训的需求分析是建立完善的培训体制的基础和前提。通常需求分析包括三部分:组织需求分析、岗位需求分析、员工个人需求分析。现在许多企业只注重企业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分析,而忽略了员工个人需求,这种做法既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又不利于培训过程中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我们在企业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措施:①企业培训计划必须依据于企业生产及发展的需要,不能脱离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②企业提供的培训计划必须能协调企业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③培训计划和其他管理、生产计划一样,必须注重时空上的结合。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之间应互补,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之间要相互协调。④企业应根据科技进步和发展做出有预见性的培训计划,以满足企业纵深发展的需要,使培训计划及时有效。⑤培训计划要建立在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统计分析和需求预测的量化基础上,而不是主观意愿的制定,必须要做到客观、科学和合理。

(2)采取 科学 有效的培训技术和 方法 。培训方法和技术革新将成为培训体系建设的重点。国有 企业 员工培训方法可分两大类:第一类方法是“请进来式”,即由企业出面请各大院校的教授或专门从事培训的专家到企业来,对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骨干进行专门培训。第二为“送出去式”,这类方法常用于跨国公司,尽管我国国有企业由于资金能力、企业规模等因素限制,无法为员工提供较多的出国培训的机会,但与各大高校联合办班来培训员工或将企业中有 发展 潜力的员工送到一些绩优企业接受管理培训和实习还是可行的。

(3)随着企业对培训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将 现代 化的培训技术和手段运用到员工培训中来。比如世界著名的ibm公司创立了一个叫“培训空间”的专门培训场所,员工可以通过可视电话或电脑 网络 参与各种技能训练和管理技术培训。实践证明,这些灵活、便捷的现代化培训手段不但能使企业培训计划顺利执行,提高培训效率,而且大大拓宽了企业员工的视野和接触范围,为他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机会。在国有企业的培训实施中,就可以借鉴跨国公司的先进经验和技术,通过改善培训方法和技术来提高培训效率,增加员工对培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在有先进的培训技术方法作支撑后,我们还应对员工培训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和 总结 。员工培训的评估标准可 参考 可卡帕切可提出的四个标准:①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的意见或看法;②知识标准即员工通过培训 学习 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态度等;③行为标准即员工在培训后的行为变化;④成果即培训对企业产生的 影响 。这四项标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培训信息,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 问题 ,检验培训项目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在设立培训评估标准后,应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培训评估方法和手段。具体的评估方法有:控制小组法;事前事后测试法;成本收益 分析 法;目标评价法等,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在进行评估时,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培训评估手段,如直接向上汇报、调查问卷评估、检查培训记录、跟踪调查等,在这些评估手段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训记录系统的建立,它往往是培训评估系统的基础,是整个培训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现代工业体系篇(4)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253-02

1 建设现状

汶上县是农业大县,全县总耕地面积6.26万hm2,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0.67万hm2,粮食总产连续2年突破100万t大关,实现“十三连增”。县内物产丰富,水利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近年来,汶上县围绕现代农业的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五化”建设,坚持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业与综合服务相结合,着力构建科技推广服务、改革创新服务、质量安全服务三大服务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1.1 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1.1.1 健全农技推广网络。狠抓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形成了以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农业办公室为骨干,村科技推广员、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公共农技推广网络。积极对上争取并实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稳定人员队伍,健全服务网络,增强服务能力。目前,全县有县级农技推广机构13个、乡镇级28个,共有农技人员540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25人、中级职称238人,有村科技推广员530人、科技示范户620人[1-2]。

1.1.2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围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引进与推广,建有综合实验室1处,设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4个,建设良种繁育基地4万hm2,逐步增强了农技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整合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探索出汶上县绿色高产创建技术模式。启动实施3.33万hm2粮食绿色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集成推广小麦深耕深松、宽幅精播、“一喷三防”等10项技术和玉米“一增四改”“一防双减”等8项技术,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程机械化技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引进筛选、节水节肥新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6项攻关,实现了粮食产量、质量同步提升[3-4]。

1.1.3 完善智能信息建设。强化农业物联网建设,已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查询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安装智能太阳能杀虫灯300余盏。2016年在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方建设农业四情监测点4处,在县棉花原种繁育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建设智能控制系统。强化灾害预警,建设病虫害观测场1处、观测点15处,设置土壤墒情监测点500处,年病虫害防控信息18期、土壤墒情信息20期。积极提高“12316”农业服务热线、农事气象信息平台、农业信息网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及时将农事信息、灾害预警信息、“三农”政策和实用技术宣传到千家万户。

1.2 改革创新服务体系驱动现代农业发展

1.2.1 鼓励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及时将土地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书发放到村到户。推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鼓励引导农民以转包、互换、出租、入股、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完善县乡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设立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及时收集、登记、土地流转信息。规范土地流转秩序,制定出台规范的土地流转程序,全面推行“一栏、三簿、六制度”,统一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格式,对土地流转合同内容进行规范。建立矛盾纠纷调解仲裁机制,设立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庭和14处乡镇调解庭,及时调处土地流转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2.30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6.74%。

1.2.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有效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县种植规模达3.33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564家,家庭农场238个,农民专业合作1 035家。其中,部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3家、市级1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5家,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22家,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25家。

1.2.3 扶持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围绕“一区三片多园”整体规划,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常年收获高价值经济作物1.67万hm2,食用菌35万m2,核桃、白莲藕、大荸荠、牛蒡等享誉省内外。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拓宽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渠道,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0个,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7家,金秋食品、现代牧场、欧亚木业已达到省级标准。休闲农业、会员制农业开始兴起,发展农家乐7家,休闲农庄4家,休闲农业园区7家,民俗村2个,同时苑庄镇前小秦村、白石镇相继获评省级“一村一品”特色村、“一乡一品”示范乡镇。

1.2.4 加强农产品流通。完善r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及时将农产品市场价格等信息传送到农民群众中。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博览会、展销会、招商会等活动,对农业品牌产品进行整合宣传。

1.3 质量安全服务体系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1.3.1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为依托,狠抓初级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环节的全程监管,从源头严把农产品质量关。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生产主体责任,统筹发挥县级监管中心、乡镇监管站、村级监管员的作用,构建覆盖县、乡、村的立体监管网络体系,从而确保工作中不漏死角、不留空白。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检验检测力度,依法推进农产品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检测,2016年已检测样品86个,合格率在98%以上。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追溯点26处,实现了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1.3.2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针对农业发展情况和生产实际,积极制定、修订和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截至目前,已出台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3个。鼓励、引导生产企业和基地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同时帮助其做好材料的审核把关和组织申报工作。全县“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150个,其中汶上芦花鸡、牛蒡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认证10个,有机食品认证11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7个。当前,绿科西瓜、丰泽农业的绿色食品认证正在积极申报中。

1.3.3 全面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强化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在春耕备播、“三夏”生产、“三秋”生产等关键时节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查处假冒伪劣农资和违规添加禁限用、高剧毒农药的行为。2015年全年查处农资违法案件48件,结案48件,查获各类不合格农资123 t。完善农资配送网络,建设县级配送中心1处,建设乡镇配送点14处。严格实行农药经营备案制度,备案率达到100%;实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制购买,7月起县域内全面禁售高毒农药,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 存在的问题

2.1 投入严重不足

汶上县粮食连续高产,资源大量消耗,农业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环境压力。但财政投入力度与发达农业县市区建设水平相比、与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系列新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在农业物联网建设、社会化统防统治作业、新型农机具推广、耕地质量提升等方面都亟须增加投入。县乡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普遍短缺,30岁以下农技人员仅占10.8%,存在知识断层、缺少新生力量等现象,农技推广队伍的素质和知识更新能力不高,服务水平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农业规模效益不明显

种植模式仍以一家一户为主,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占主体地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开始凸显;同时,近年来天气复杂多变,冻害、大风、干旱等自然灾害和农作物病虫草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威胁;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投入成本逐年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受多种因素影响,粮食等农作物价格波动频繁,农业比较效益低、规模效益不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挫。

2.3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农业优势产业不突出,支柱产业不强,加工转化能力较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偏小,生产基地分散,规模效应、示范带动作用不强,规范化建设还有较大差距,经营体制机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内容单一,产业链条较短,基本停留在农资供应、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上,主要经营模式是生产、销售初级农产品,在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品牌创建、营销网点等环节上还比较欠缺,从事系列产品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经营的少之又少。

3 下一步工作措施

3.1 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农业发展基础,落实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集成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绿色高产创建示范方进行技术跟踪服务,争取实现粮食生产“十四连增”。加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培养力度,确保农技人员引得来、留得住、干成事,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不断提高推广人员技术素质和区域科技水平,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增强服务效能。

3.2 发挥农业规模效益

逐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强化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各项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各项补贴政策,全力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投保率,帮助农民减轻灾害损失,解决农民种地的后顾之忧。加强土地流转监管,提升土地流转质量,鼓励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土地、劳动力、农业技术、农机设备、经营管理的组合优势,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3.3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对规模大、服务能力强的主体进行重点扶持,引导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产业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发挥其在发展特色产业、推进规模化经营方面的积极作用。范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坚持招大引强与自我发展相结合,培根基、壮龙头,增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4 参考文献

[1] 熊鹰.成都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9(9):37-39.

现代工业体系篇(5)

第一,工作重心转移导致政工工作地位下降。

改革开放之前,企业政工工作一直在国企管理中处于特殊地位,政工部门也被视为企业的“权力部门”,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总方针,国有企业开始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工作重心也开始转移到生产经营上来。在此过程中,政工工作定位和职能逐渐发生变化,政工工作逐渐被边缘化,由原来的“一线”开始退居“二线”,政治地位大不如前。由于政工工作大都是与企业生产经营不直接相关的工作,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因此改制后企业领导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视政工工作,政工部门也从主导部门变为支持部门、服务部门。由此导致政工工作资金支持减少,政工干部待遇也因不能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而低于一线职工。

第二,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政工队伍不稳定、政工干部后继乏人。

改制后的国企中,企业为节约资源,政工部门规模大幅萎缩,其他岗位兼职政工干部和政工干部一人兼管多项工作的现象日益突出,而且政工干部的上升通道已经几乎被关闭。由此导致政工部门对职工失去吸引力,其他岗位职工不想转入政工部门,而政工干部则纷纷转岗换岗。调查发现,由于工作得不到重视和认可,多数政工干部有转岗的意愿,还有不少政工干部不能安心从事本职工作,而兼职的政工干部更是不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政工工作上。这种情况使得政工队伍不稳定,政工干部后继乏人。同时,政工干部“老龄化”也是国企政工工作面临的一大问题。在目前的国有企业中,从事政工工作的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员工,年轻职工则不愿意从事政工工作,因而出现“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对未来企业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第三,政工工作缺少创新、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实效。

在国有企业中,政工部门和生产经营部门的矛盾突出表现在政治行为与经济行为的不同上,归根到底是“谁为主、谁为辅”的问题。显然,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下,作为意识形态执行者的政工部门应该是为生产经营提供服务。但是,虽然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但体现在具体管理中,企业往往过于忽视政工工作的重要性,因为政工工作是软性的,不能直接以经济效益来衡量的。政工工作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和一线职工的认可,政工干部又往往身兼数职,这就使得工作较多的停留在应付和经验上,缺少创新。

企业普遍缺少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和时展的新型政工干部,现代管理体制下中央亟需的是讲政治、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国企政工人员素质偏低,多面手少,工作方法陈旧,爱“打官腔”,难以为企业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二、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下政工工作改革对策分析

政工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也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也对政工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政工干部只有适应这些新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生产经营部门提供更好的支持,才能赢得发展和提升。

第一,强化科学理论武装。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干部职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深入开展以树立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争作新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提高干部职工的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深化思想品德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干部职工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导干部职工爱祖国、爱集体、爱企业、爱岗位。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干部职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职工群众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三,抓好形势政策教育。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和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宣传世情、国情与省情,讲解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帮助干部职工正确认识形势,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紧密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和干部职工普遍关心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热点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讲清楚,把对职工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做好解疑释惑、增进共识工作。要把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形势政策教育逐步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第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结合企业实际,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总结提炼企业文化理念、形象标识和行为准则,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符合、与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企业发展要求相统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而又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拓展精神文明创建、社会责任教育和志愿服务等企业文化活动载体,更好地满足职工精神需求,丰富职工精神世界,增强职工精神力量。坚持办好企业文化论坛,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促进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五,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认真贯彻《工会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和维护职工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劳动权益,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积极探索贴近职工、服务职工的新途径新办法,立足企业长远发展,结合职工个人实际,帮助职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真诚倾听职工呼声、真情关心职工疾苦、真实反映职工愿望、真正满足职工合理要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好思想问题。

第六,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满足职工的基本需求,尊重职工的个性发展,服务职工的幸福生活,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干部职工多方面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咨询网络,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妥善应对重大心理危机事件。积极做好对劳务派遣人员、海外员工和困难职工、农民工等群体的心理疏导工作,不断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第七,丰富精神文化活动。发扬广大职工的创造精神,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陶冶职工道德情操,培养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加强职工书屋、活动室、文化宫、俱乐部、电影院、文化广场等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为丰富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条件。

第八,实施正确舆论引导。加强企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创新利用网站、qq群、微博等新传播手段,发挥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保障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舆论支持。

现代工业体系篇(6)

如今,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是以现代突飞猛进的科技为技术支持,以提高防洪安保,对农业用水资源进行调度进行优化,保护水资源与水环境,提高农业经济利益以及实现生态综合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工程。在农业不断发展以实现突破和经济现代化、农业水利现代化的强烈需求下,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能较好的满足这些需求,助于农业水利工程发挥其作用于效益。因此对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对促进传统农业水利工程实现现代化这一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含义

要理解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含义应从其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与机制、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体现、管理人才等方面入手。

1.1 管理理念

工业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肩负发展我国农业经济、保护水资源等方面的重大职责。农业水利现代管理理念应根据新时期农业水利工程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来调整,以实现传统农业水利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指导、努力实现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农业水利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

1.2 管理体制与机制

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来说,就是要求构建权责明晰就、责任切实落实的农业水利工程分层级管理体制。需要建立起科学管理、规范经营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构建一套与市场契合、专业实力强大的农业水利工程维修与养护体系;健全合理定制水价和有效计收水费的机制;建立对工程资金从投入到各个环节使用都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的监督机制。

1.3 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体现

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投入资金引入新技术、新设备以实现现有设备的更新和改造,最终改善工业水利工程管理的条件;着重建设自动检测系统,实现监测自动化;结合IT技术推进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在监测、预报和工程决策上实现现代化管理;积极主动进行管理创新,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最终促使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1.4 管理人才

推进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主体是人才。应根据农业水利工程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加大人才的培养,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通过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来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水利人才大军,以为实现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及源源不断的动力。

2 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对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行综合的评价,必定依赖评价指标体系这必不可少的基础。由于农业水利工程现代化评价指标涉及的方面很多,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注意遵循一定的原则,搭建合理的框架,采用适合的评价方法和步骤,并与适合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能够更为客观、准确且较为全面的反映和评价不同地区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应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遵循合规原则,即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我国水利现代化方面的要求和规范;遵循系统性和协调性原则,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各部分的指标之间应相互协调;遵循代表性和可比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能抓住本质,反映本质;遵循兼顾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的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应综合对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进行管理后的成效进行衡量;遵循层次性原则,应反映社会管理和工程管理不同层次的要求;遵循可操作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被切实定性和定量化处理,并且计算不应太庞杂。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两个层级的指标。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细化。对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而言,其包括定性、定量评价指标两个方面。定性评价指标中(1)管理体制合理性及先进性其下属的二级指标包括水管但单位分类定性准确性指数,管理与养护分离方案先进性与具体实施程度指数,管护经费落实、管理机制先进性指数;(2)管理规范度的一级指标下包括检查、检测制度完备、控制运用方案与操作制度和执行规范指数,预案完备指数,岗位责任制度完备指数,人才培育制度与激励制度的完备指数;(3)管理手段自动化程度及信息化水平这一级指标下包括管理信息化、工程安全监督检查和闸站工程自动化系统先进性、农业水情检测预报系统先进性等方面指数;(4)管理法治环境的优良等级这个一级指标下还包括管理权责划分完成、依法管理程度、检查人员素质培养力度、公众参与管理程度等方面的指数;(5)安全管理水平这个一级指标下还包括反事故预案、报告责任制度的完备指数一级责任落实程度指数。

另外,定量指标包括(1)工程设施完好度这个一级指标下包括设施完好率、设计能力达标率两个二级指标;(2)水环境保护水平的一级指标下包括环境保洁、绿化覆盖、水土流失治理、建筑物保洁指数等二级指标;(3)水管单位的经营绩效和水管单位的发展能力的一级指标下还分为费用收取、土地资源利用、经营项目盈亏比率等二级指标;(4)人力资源专业水平与人力资源队伍结构合理度这一一级指标下包括大专学历以上人员比率,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结构、人数与职能相适应比率。

2.3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也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定性指标评价方法与定量指标评价方法。

在定性指标评价方法上,应结合农业水利工程管理实践与其现代化建设状况,根据定性指标的内涵,对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给出的评价意见来确定等级。具体的等级遵循五级制及分值为:优(0.9-1.0)、良(0.8-0.9)、中(0.7-0.8)、合格(0.6-0.7)、不合格(0.4-0.59)。

在定量指标的评价方法上,还应根据具体指标对应的定义来进行计算现状值。计算出现状值后还应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参照相关个科研成果来确定目标水平,或者通过汇总专家意见来确定目标水平。将目标水平做分母,指标现状值做分子,得出定性指标的具体实现程度。

由于该评价指标体系是分为一级和二级指标的,因此在计算出二级指标值后,对各项指标进行赋权,求其加权平均值,确定一级指标的实现程度,完成对一级指标的评价。

2.4 评价步骤

首先应结合具体类型和功能的农业水利工程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及权重水平;接着确定定量指标的目标水平;完成后再进行二级指标进行考核评析,当中的定量指标可以直接求出,定性指标应根据其内涵考核确定等级;第四步应根据二级指标的结果和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获得一级指标的实现程度,完成一级指标的考评;第五步应根据一级指标实现程度对该系统总体进行评价;最后应对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和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做到好的地方指出不足的地方。

2.5 评价标准

具体的评价标准分为三个层级,初步实现对应的现代化评价标准是该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在90%以上,而基本实现层级对应的实现程度水平定在93%以上,全面实现层级对应的实现程度水平应达到95%以上。

3 小结

在我国实现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不少人开始更多的关注可持续发展。制定的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构建以上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明确各各环节工作的目标和检查落实的效果,这一体系今后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高玉琴,方国华,黄显峰. 基于粗糙集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权重确定[J]. 水电能源科学. 2011(02).

[2] 柳长顺,张秋平. 关于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 水利发展研究. 2010(08).

现代工业体系篇(7)

以加强两项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和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强化三方面工作,合力推进三带百村工程建设。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为确保“三带百村”工程稳步推进,相继召开了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等会议,专题研究“三带百村”工程建设。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专题领导小组,明确目标责任,为扎实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结合市情,制定了《五大连池市三带百村工程建设方案》,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工作时限,形成了层层抓落实,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工作推进机制。

二是强化宣传引导。开展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活动。以近几年涌现出的龙镇发展村、新发乡德安村等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先进事例为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努力为推进三带百村工程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借助“心连心、促和谐”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深入农村进行宣讲、座谈,让农村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感受到发展现代农业是当前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加快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基本平台,使他们真正接受并投入到三带百村工程建设中来。

三是强化物质保障。在五大连池市三带百村工程所涉及的10个村屯中,除龙镇发展村外,各方面条件均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在物质保障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同等条件下优先于三带百村工程。第一是农业优惠政策落实优先。在落实粮食高产创建、农机购置补贴、节水增粮、测土配方施肥、深松整地补贴等农业优惠政策优先实施。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所有规模经营地块全部参加了农业保险,以通过参保来科学规避自然风险,将灾害导致的损失降到最低。截至7月末,我市共整合资金1850万元用于发展现代农业。第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对于农村泥草房改造、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村屯绿化及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实施。截至7月末,村屯建设投入资金已达1120万元。第三是技术服务优先。邀请市、乡两级农技人员到村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时,优先得到服务,先后深入到这些村屯开展了24次专题培训讲座。并加大对这些村本土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先后培训340人次,并确定其中10名优秀技术人员为本村专职技术负责人。

二、关注民生,着力解决新农村建设难点问题

为将三带百村工程建设成为民心工程、实事工程,我们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住房、道路等问题入手,将村屯建设细化为3个民生工程,今年打基础,力争三年大变样。

一是实施安居工程。三带百村工程涉及5个村共10个屯,其中4个村9个屯为贫困村屯,各方面建设均落后,农民住房砖瓦化率仅为51.5%,泥草房、危房达893户。今年通过向上争取泥草房改造项目,为农民改造泥草房233户;本级财政出资改造泥草房130户,拆除危房或无人居住房屋20座,新建节能保温房13座,统一粉刷砖房577座。今年计划改造泥草房共383座,目前已改造完成130座。墙体统一粉刷工作已完工,新建节能保温房工作已近尾声。

二是实施畅通工程。高速公路沿线村屯虽然距离高速公路很近,但是我们这10个村屯中有8个屯存在行路难现象,村内街道为土路的达到45公里,而且两侧边沟杂草丛生,垃圾随意堆放,柴草垛参差不齐,村容村貌较差。为此,我们实施以道路整修为主的畅通工程,并配合开展清理边沟、垃圾、柴草垛和绿化工作。截至7月末,硬化村内路3.4公里,砂石铺装村内路21公里,清理边沟45公里、柴草垛240座,安放垃圾箱56个,栽种各种绿化树木1.2万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三是实施文化工程。目前我市现有的村级室内外综合活动场所、文化大院、图书室等均建在中心屯,向其他自然屯辐射能力不足,导致各村屯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我们以“心连心、促和谐”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为载体,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投身农村文化建设。计划三年内为每个村屯配齐室内外综合活动场所、健身器材、读书室、村村通无线扩音设备,文化阵地建设相对完善。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市、乡、村三级分别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从物质上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基本保障,并组织30名留守儿童赴大连金州新区看望他们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给远在他乡打工的农民工们和孩子一次团聚的机会。

三、提升功能,全面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体系

为鼓励引导并发展壮大现代农业示范规模,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我们重点提升了农业科技示范带三项功能。

现代工业体系篇(8)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从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的高度,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同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的就业提供支撑。

向全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培养了大规模的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要求,要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作用,既要加大政府支持,又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更多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要走校企结合、产结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关心和帮助职业教育工作者,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合力,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讲话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优化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要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有机衔接,畅通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要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改革办学体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会上讲话指出,要把握职业教育规律,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办学导向,把提高能力作为办学目标,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制度,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努力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从学习到工作的各个阶段,适应劳动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不断完善职业培训政策,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模式,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认真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式上,受国务院委托,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代表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六部门作会议总结。会议由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主持。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的功能新定位、形势新判断、工作新部署上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为转方式、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作出新贡献。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会前,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总理亲切接见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刘延东副总理、马凯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更好地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会议强调,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要着力抓好五项重点工作。一是有序推进体系建设。要结合编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发展,重点抓好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学生“双证书”、部分本科高校转型等制度建设,在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机制、教育模式、评价模式等关键改革上加大力度、取得突破。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健全质量评价制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三是创新职业教育管理。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督导评估制度。四是着力促进协调发展。要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统筹推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五是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好职业教育联席会议作用,发挥好行业组织的指导、评价和服务功能,发挥好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

会议要求,要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抓好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和国家制度着眼,系统谋划职业教育。要选择部分地区、领域和学校开展试点,为改革提供鲜活经验和典型标杆。要分解落实任务,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攻坚,努力在解决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上取得突破。要加强舆论引导,推动形成宣传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长效机制,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6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在北京举行新闻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相关负责同志向中外记者介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介绍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有关情况。

鲁昕指出,这次会议意义非常重大。国家的重视前所未有,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部门的协作前所未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服务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服务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鲁昕表示,职业教育在改革中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坚持服务大局;二是坚持就业导向;三是坚持育人为本;四是坚持多元办学;五是坚持分类指导;六是坚持示范引领。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之前,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决定》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发展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必须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决定》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一是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二是要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和投身职业教育,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完善现代学校制度。三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四是要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健全就业和用人保障政策。五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导评估,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十年1.2万亿:助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据初步统计,2005-2013年,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达1.23万亿元。在中央财政的引领下,地方各级财政持续强力投入,促进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国家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尚方宝剑”,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投入政策。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一是职业教育经费总量年均增长18%。据初步统计,2013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约为3450亿元,比2005年的939亿元增长了近3倍,年均增长率达18%。二是职业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5%。2013年职业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约为2543亿元,比2005年的426亿元增加2117亿元,增长了近5倍,年均增长率达25%。三是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经费大幅度增长。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为9320元,比2005年的2410元增加了6910元,增长了近3倍;高等职业学校为9959元,比2005年的2959元增加了7000元,增长了2倍多。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增长了3倍以上,如湖南省中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经费2005年仅为1387元,2013年超过9000元,增加了7000多元;江西省高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经费2005年仅为1200元左右,2013年超过了1万元。

近年来,中央财政持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教育部、财政部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对于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起到了有力的导向作用。据统计,2004-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各类专项资金1113亿元,支持了四大类职业教育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主要有:(1)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2004-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78亿元,支持建设了4556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07-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21亿元,引导和激励各地对职业院校优秀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从根本上解决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不足、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3)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2011-2012年,中央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40亿元,支持全国976所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1810个专业,惠及在校生人数61万人,全面提升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4)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2010-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2.2亿元,已经立项建设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应用化工、作物生产技术等42个专业教学资源库。

现代工业体系篇(9)

会议指出,“十一五”以来,我国畜牧业科技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畜牧兽医领域获得部级科技奖励的成果35项,其中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9项;此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接近500项。“十一五”期间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比“十五”期间提高3个百分点。在重大关键领域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苏淮猪等18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和中苜4号等17个牧草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突破了赖氨酸、维生素A等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化生产技术。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取得新成效。商品猪出栏日龄缩短了5~10 d,能繁母猪年均多产1.5头仔猪;全国奶牛成年母牛单产提高约10%,肉牛个体生产能力提高15%以上,草原鼠害虫害生物防治比例分别超过80%和50%。

现代工业体系篇(1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37-02

一、引言

现代工程教育理念起源于美国,它是伴随美国工程教育的变革历程而生成的一套完整的指导工程教育改革的理论体系。现代工程教育理念非常强调工程实践训练在教育中的作用,这是对工程教育从“科学模式”回归“工程模式”的重大变革。

我国现行的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系统化传授与验证为主线,工程教育“科学化”的趋势越来越凸现,忽略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致使工程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零散。鉴于此,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宗旨是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多类型的、优秀的工程师后备军。在该计划中,工程实践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所以,探索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本文以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材成)专业为例,分析了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针对现代工程教育的要求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特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和提高工程素质为培养核心,加强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与素质、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为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保障。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活动。这些有机统一和相互联系的实践环节就构成了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四个层次、八个模块,如图1所示。

(一)四个层次

基本素质层次:其目的主要在素质拓展模块教学中实现,这一层次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创业意识为主。

综合训练层次:主要在综合实习、科研训练、科技创新模块中得以体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技能层次:主要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模块教学中达到该层次的要求,它以培养学生综合把握、运用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主。

基础技能层次:主要在综合实习、科研训练、科技创新模块中得以体现,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基本操作技能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为主。

(二)八个模块

素质拓展模块: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环节。

基础技能模块:该模块主要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块中的实验部分。包括专业实验和综合性设计实验。所有的主干课程均开设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开设率在85%以上。综合性实验确保使学生真正达到实验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训练,设计性也使得实验的过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大幅度增加实验室开放的范围与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开展实验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工程训练模块:包括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技术实习等工艺技术训练环节。使学生掌握基本工具、仪器、仪表的使用规范。如在金工实习的热加工阶段进行手工电弧焊、等离子切割等焊割操作要领,在冷加工阶段进行车、铣、刨、磨、钻、镗等加工技术训练。

专业技能模块: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细致的作风。

专业综合能力模块:包括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论文等环节。完善学生专业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评,选题要更多结合科研与生产以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专业课程设计应以项目的形式组织教学,将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个明确的“项目”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确定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考核评估-总结评比归档”等五个阶段,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查阅资料,组织实施,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现。

综合实习模块:由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两个实践环节构成,时间应不低于5周。在完成校内工程训练模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行业地域优势与大型企业合作成立的校外实习、实训与实践基地,从而拓宽学生校外实践的渠道,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为产学研结合教育提供平台,使学生熟悉现代化生产技术和装备、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检测等手段,从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实习过程中学生应深入生产一线,学习本专业相关的生产准备、工艺设计、生产操作、质量监督、储运调度等相关实践环节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知识、工程素质、工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

科研训练模块:包括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其中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应不低于12周。毕业设计应充分结合企业的产品开发、工艺准备、技术攻关以及QC问题进行立项,在学校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下完成。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申请后,得到学校给予的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资助,通过为期一年的研究训练,使参加学生的实际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得到充分锻炼。

科技创新模块:打破学生承师性的固有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包括学生助研活动、专业创新竞赛、“挑战杯”竞赛等环节。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将该计划正式纳入本专业的培养计划。

四、工程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能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能力。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工艺文件制定,参与生产工艺工装设计、设备管理、操作、维护及工装制造实践,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2.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制订工作计划、写工作日记、完成自我工作检测。

3.经验交流及信息处理能力。与企业导师、班组工人、车间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并获得多方信息。

4.阅读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继续学习能力。阅读工艺图纸、工艺文件,了解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参加技术方案会审、技术会议及各种技术活动,并做好记录、总结,针对工作查阅相关文献。

5.培养技术管理和研发工作能力。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了解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参与企业产品研发过程;参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填写、归档管理工作;收集企业研发生产相关技术资料。

五、结语

基于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的材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以现代工程教育为导向,应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专业工程实践要求与规范以及相应的考核制度。使学生通过实践与学习达到巩固和增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培养专业知识应用能力,锻炼学生对社会、环境、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出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惠,廖炼忠,郭磊.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规范的建立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

[2]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

[3]金龙.工程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

[4]叶志攀,金佩华.中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

现代工业体系篇(11)

 

伴随着internet走进千家万户,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作为当今更新最快的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普及应用的速度令人吃惊,而且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这给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点,在信息高速膨胀的今天,林业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段。种种迹象表明21世纪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将更多地依靠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未来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必将成为信息化管理。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方面的工作,加快推进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林业投资项目效益的好坏,充分体现林业行业管理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体现林业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

一、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林业行业政府决策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建设,2003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快的发展机遇,随着林业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对林业行业政府管理机构,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体系的实施建设,为林业行业政府决策提供了基本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缩短林业与相关行业的差距

随着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一系列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制度等的颁布实施,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随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量的不断增加,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对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林业的社会各界要求林业行业尽快建立林业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体系。

 (三)实现林业投资管理政务公开,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电子政务、督察督办、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加强林业工程管理,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效率、加强科学决策、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力度,增加信息透明度,约束腐败的形成,建立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系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四)改变林业定额管理制度,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的需要

工程造价管理是基本建设活动的中心环节,涉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设计与施工、工程项目监理、项目审计等各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为了改变当前林业建设项目管理是以概预算为核心的定额管理制度,缩短与其他行业的差距,规范和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建设全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信息技术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影响

当前,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迅速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所有领域,大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发展,为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采集、积累提供了可能。而数据库、分布式对象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internet上的运用,可以实现对已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分类、加工、处理、统计,提高了信息资源的质量。由此可见,建立全国林业造价信息网,将林业工程造价信息置于internet之中,可以实现林业工程造价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可以改变目前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利用现状,通过internet,将各个部门、地区、单位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就减少了由于各部门的割裂而造成的信息流失和重复工作现象。并且,通过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用户可以便捷地查询到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使林业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直接在网上实现,提高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效率。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良好地应用于林业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必然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三、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是:林业信息化建设服从、服务于林业“十一五”发展的大局,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进行总体部署。

 (一)建设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平台

根据国家林业局数字林业建设的需要,围绕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共享和信息利用,遵循数字林业技术标准与规范开发出全国林业造价网信息平台,其中包括: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安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业务应用等几部分,并建立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数据库。     

        1.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林业造价管理能力。加速林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好信息化建设资金,在机房布局、运行环境改造、网络安全、设备购置、软件系统搭建、数据传输等方面下工夫,加快建设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及管理系统、服务系统,以适应国家林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林业工程造价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信息资源共享。

 (1)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应用支撑平台,至少应具备认证和授权管理、综合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工作流管理、表单管理、数据交换平台等功能,形成可以协同工作的整体。

 (2)标准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各类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指导性价格信息的信息和资源公开,促进国家和地方各管理层次林业造价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需要在现有的各类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完善信息采集、的标准和方法;理顺数据采集和管理的机制、渠道,夯实信息利用、信息共享工作的基础。

 (3)业务应用建设:建设全国范围内的林业建设项目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全国林业造价网、林业项目申报系统、招投标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典型案例库系统、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等。

 (二)联合高校等科研单位,获得最大的技术支持

为了使项目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项目规划由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承担,组织科技人员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及建设过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了专家的论证。

  (三)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为项目的建设提供有利的人才保障

项目建设需要成立专门的运行管理中心,协调联系林业局各部门、各单位负责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工作,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和项目推广队伍,提高人员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应用技术培训,促进成熟技术的普及应用,尽快产生效益,提高各级各地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2.项目建设总体功能

     (1)全国林业造价网:这个信息门户包括造价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门户和林业行业服务门户。林业造价管理门户主要是实现造价管理内部信息共享和传递,实现行业的内部管理,从而提高内部的运作效率,节省管理成本;林业行业服务门户即林业造价网可以提供给行业人员全面的专业信息,围绕静态的政务和动态的信息交互服务而展开。

(2)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主要实现县一级林业局进行林业项目的网上申报。网上申报系统运行在互联网上为各级林业局提供行业项目申报服务。网上申报系统不但达到了行政审批改革的政务公开、办事透明的目的,而且真正实现了从申请提交、到项目跟踪等项目审批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功能。

(3)招投标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保证林业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为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大量资料查找、数据统计带来的时间消耗。同时为有不同需求的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特定的业务功能。初步实现招标流程管理、中标公示,网上进行招投标业务统计、信息汇总、信用档案查询等工作,为林业工程招投标各方的招投标业务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力的支持,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完善,更便捷的服务。

(4)政策法规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方便适用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等管理软件工具;为其他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实现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的输入、整理、,可以通过分类、文号、日期、主题词等属性快速查询,可以全文检索等。

     (5)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系统用于收集、整理各种林业工程造价资料,同时根据大量的已完成的林业工程数据,形成林业工程造价指标体系,并能进行全方位指标分析,为政府和社会投资或参与建设项目各方提供分析预测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功能。林业工程造价指标的收集和管理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完善是个长期动态的积累行为,将逐步采用计算机数据仓库、联机分析等手段逐步完善。

  (6)典型案例库系统:系统为国家林业局等政府部门提供内容丰富、资源共享的典型案例的管理软件工具;为工作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提供典型案例的整理、加工,逐步形成林业工程的典型案例信息库。系统将以共享案例库为基础,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提供资源共享和快速的信息查询服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建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两种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几方面的实现:一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上的数据处理;二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数据和资源共享;三是建立开放式的信息采集、加工、存储、的信息平台和结构化的信息模型,实现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成功地建立起可动态维护的林业工程造价及相关指标信息数据库,为林业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提供各种基础数据,同时也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今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必将更深层次地推动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行业信息化作用报告[j].it经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