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大全11篇

时间:2024-03-12 16:19:47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篇(1)

作者简介:王兢(1968-),女,河南郑州人,河南财经学院统计学系讲师,主要从事数理统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5-0014-04 收稿日期:2007-05-28

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讲,就是要分享经济成果。问题是:人们在如何分享这些成果?这是我们不容回避的“分配”问题。

一、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的状况分析

我国的统计年鉴从1985年至今一直有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指标的数据,而从1997年才开始使用平均每人年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城镇居民收入的指标。出于统计指标的可比性,我们取城镇居民全部年收入作为分析收入的指标。经济发展成果用人均GDP表示。

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可比价格的指数,按方程式法(刘定平、赵乐东,2005)计算得到,从1985年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到2005的21年间,我国GDP平均增长速度为9.57%,人均GDP的平均增长率为8.25%,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极大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整体上也随之增加,根据定基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方程式法计算得到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5.596%,明显低于人均GDP的平均增长率8.25%。通过回归分析可知人均GDP每增加1元,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将增加0.810元(显著水平为0.95)。而且,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不同收入阶层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程度是不同的,差异到底有多大?差异是否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笔者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有哪些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为了研究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对经济发展成果分享的差异程度,就根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分为1985年~1991年、1992年~1996年、1997年~2001年、2002年~2005年4个阶段进行分析。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从1985年起全面展开。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重要的南巡谈话;1992年10月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1年11月11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2002年,国家统计局将城市住户调查对象由原来的非农业人口扩大为城市市区和县城关镇区(李春琦,2006),同时到2002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走过一段路程,2002年是一个分水岭。因此,笔者决定分以上4个阶段讨论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对经济发展成果分享的变化情况。

按通行的收入等级的七分法,城镇居民收人由低到高可以分为最低收入(比重10%)、低收入(10%)、中等偏下(20%)、中等(20%)、中等偏上(20%)、高收入(10%)、最高收入(10%)七层。根据定基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方程式法计算得到,从1985年~2005的21年间,由低到高以上7个收人阶层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依次分别为2.88%、3.63%、4.35%、5.05%、5.8%、6.45%、7.79%,都低于人均GDP的平均增长率8.25%。笔者根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分4个阶段分析1985年~2005年间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的收入随着人均GDP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对于我国城镇最低收入阶层,人均GDP每增长1元/人,收入平均增加在1985年~1991年、1992年~1996年、1997年~2001年、2002年~2005年4个时期依次分别为0.508元/人、0.381元/人、0.167元/人、0.182元/人。并且2002年~2005年间的城镇最低收入关于人均GDP的回归直线比1997年~2001年间的明显向下移动。同理,我国城镇低收入阶层在以上4个时期人均GDP每增长1元/人,全部年收入平均增加依次分别为0.626元/人、0.499元/人、0.292元/人、0.292元/人。可以看出,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10%城镇最低收入阶层和10%低收入阶层在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中呈现急剧减少的趋势。

同理,由中等偏下、中等和中等偏上收入阶层的分析,可以看到这00%的居民在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中在4个时期也依次呈明显减少的趋势。因此,自1985年以来,我国80%的城镇居民对经济成果的分享都在呈明显的减少趋势。

城镇居民中10%的高收入阶层对经济成果的分享呈稍有增加的趋势。高收入阶层在4个时期,人均GDP每增长1元/人,全部年收入平均增加依次分别为1.208元/人、1.155元/人、1.35元/人、1.303元/人。10%最高收入阶层却呈急剧增加趋势。最高收入阶层在4个时期,人均GDP每增长1元/人,全部年收入平均增加依次分别为1.607、1.59、2.226到2.349元/人。并且2002年~2005年间的最高收入人均GDP的回归直线比1997年~2001年问的明显向上移动。

因此,整个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呈现一个喇叭状,高收入和最高收入分享到的越来越多,其他收入阶层分享到的越来越步。

这种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其直接后果如下。

1、收入差距拉大。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常见的有基尼系数和不良指数(10%最低收入阶层的人均收入比10%最高收人阶层的人均收入)等。首先考察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根据切块法(王庆石、卢兴普,1999)和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城镇居民全部年收入的基尼系数由1985年的0.1119拉大到2005年的0.2936。世界通用判断标准为:0.3~0.4之间为相对合理,0.4~0.6之间为差距较大,以0.4为“警戒线”水平。因此,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为相对合理。但是前面由“七分法”分析各个收入阶层的收入随着经济发展趋势可知有急剧拉大的趋势。按这种趋势发展,定基人均GDP(元)每增加100元,城镇基尼系数G就增加0.01。其次我国城镇居民贫富差距的不良指数由1985年的2.87到2005

年的9.25,稍低于“警戒线”水平10。

2、造成内需严重不足,整个经济链条脆弱(颜鹏飞、唐轶昂,2002)。消费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因素,消费也让民众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得到实惠。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的66%下降到2005年的51.9%,居民消费率也从1985年的51.6%下降到2005年的38.0%,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居民消费率低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在降低,消费不足。中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和外贸。我国资本投资率从1985年的38.1%上升到2005年的42.6%。投资其实是一种中间需求,在建成之前它是需求,而建成后转化为产能,变成了供给。如果消费不足,就会造成产品过剩、价格下滑、企业亏损,由此引发的企业倒闭、职工失业更是会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很高,按照国际惯例,用出口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85年的8.91%上升到2005年的33.56%。而出口易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因此,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的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因此,收入低的80%的城镇居民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它不仅影响了低收入者的利益,也损害了中高收入阶层的长远利益。

我国城镇居民的不同收入阶层的分配现状最终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使各个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能够基本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这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二、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的差异的影响因素模型

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可以用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表示,记为y。可根据切块法和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计算出1985年~2005年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人、转移性收入四部分,其中工薪收入所占比重各年均在68%以上。因此,选择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如下:

X1是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国有、集体和其他所有经济单位的职工工资总额。因此,工资总额反映了按劳分配的程度,所以也反映了初次分配的情况。

X2是政府转移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转移性支出是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的所有权无偿地转移出去而发生的支出。根据对城镇居民的转移性收入的影响大小以及统计年鉴上数据的可获得性,这里讨论的政府转移性支出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主要支出项目中的行政事业单位离退金、政策性补贴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以及企业亏损补贴。

X3是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表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引致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罗楚亮,2004)。

X4是城镇人口比重,表示我国城镇化水平。

X5是定基平均货币工资(元/人)。

X6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根据单个影响变量与基尼系数的拟合的多项式方程,建立多元高次回归模型如下:

根据切块法和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1985年~2005年的城镇居民全部年收入的基尼系数,其他影响变量的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主要年份数据如下:

通过SPSS的逐步回归法对影响基尼系数的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通过以上分析,得到基尼系数的多元高次回归方程为:y=0.223-16.733x31-1.01x4+1.499×10-4x5-1.36×10-8X25+3.886x6,调整的判定系数R2=O.991,回归估计的标准误为S=0.005935746;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统计量F=457.770,相伴概率值p<0.01,说明回归方程高度显著;回归系数均显著,相伴概率值p<0.05。因此,该回归方程有意义。

由以标准化预测值为横轴,以标准化残差为纵轴得到残差图可知,模型的基本假定是满足的,模型拟合得很好。 模型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的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X1(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4(城镇人口比重)、X5(定基平均货币工资)、X6(城镇登记失业率)。而X2(政府转移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X3(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对基尼系数的影响并不显著。

三、对模型结果的分析

1、多元回归方程显示对收入差距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4个

(1)随着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下降,基尼系数在增大。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次分配是生产活动形成的净成果(即增加值)在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及政府之间的分配。初次分配主要解决国家、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衡量一国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分配率,即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邓聿文,2005)。根据统计年鉴分析,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4部分,其中工薪收入所占比重各年均在68%以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总额(1998年及以后工资总额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却在逐渐下降,由1985年的15.3%下降到1998年的11%,从1998年至今一直维持在

10%~11%之间。可见劳动所得相对经济发展来讲呈现持续下降的局面。同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22.2%一直下降到1995年的10.3%,转而又一直增加到2005年的17.3%。资本所有者所得比重最高,由1985年的62.4%一直上升到1991年的70.3%,从1991年至今一直维持在71%以上。除了10%的高收入和10%的最高收入阶层,其他80%的收入阶层的收入主要靠工薪收入,投资少,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的份额随之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因此,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初次分配中,资本所有者所得占国内生产总值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者所得比重持续略低的局面,初次分配显得很不公平。不重按劳分配,而重按生产要素分配。初次分配不公平是导致对经济成果分享差异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

(2)城镇人口比重增加有助于缩小城镇居民对经济成果分享的差距。城镇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促使资金和人力资源的聚集,发挥资金和人力的规模效应,促进经济发展水平,进而给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就业岗位。翻开世界社会发展史,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就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

(3)随着定基平均货币工资水平的提高,基尼系数会下降。平均货币工资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劳动者所得增加,自然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更合理了,因此有助于阻止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

(4)随着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增加,基尼系数呈现线性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基尼系数平均增加3.886个百分点。对城镇居民而言,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工薪收入,工薪收入占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的比重历年均在68%以上,尤其对中低收入阶层。失业率成为影响城镇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加城镇就业率是阻止收入差距扩大的有效措施。

2、x2(政府转移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x3(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对基尼系数的影响并不显著。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1)我国政府转移性支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效果不明显。低收入阶层通过政府转移性支出获益不大。

政府转移性支出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进行分配的过程。二次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宏观性调节,解决社会意义上的不公平。由于我国城镇初次分配不合理,政府转移性支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是“杯水车薪”;而且我国的政府转移性支出不是按国民资格平均分配,而是按不同身份加以区分的,非公有制单位的人不能或极少享有政府提供的福利。因此,现行的政府转移性支出体制不能有效减缓基尼系数上升的趋势。数据表明,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985年的15.3%下降到1998年的11%,从1998年至今一直稳定在10%~11%之间的低水平。在1998年~2005年,政府转移性支出一直维持在15%左右,但基尼系数却从1998年的0.186074垂直上升到2005年的0.293618。目前,我国政府转移性支出不能减缓基尼系数上升的趋势。

(2)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对基尼系数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是可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效率。但随着所有制结构变化,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逐年下降、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上升,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的工资水平低、就业人员的权重大,才导致了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连年下降。因此,关键是要做好相应的工资指导政策、配套社会保障机制,以及相应的经济运行监督机制。

四、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就如何缩小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差异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政策建议是改善初次分配,力图使其公平。通过制定提高最低工资水平、计时工资水平等工资指导政策,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

2、有效地发挥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再分配作用。一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开源――税收。二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有效使用,建立起按国民资格分配的公平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教育体系,才能使政府转移性支出体制有效地减缓基尼系数上升的趋势(赵人伟、李实,1997)。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22.2%下降到1995年的10.3%,转而又一直增加到2005年的17.3%。从绝对数看,2000年国家财政收入是1.3395万亿元,2005年为3.1649万亿元,是2000年的2.36倍。财政收入不论从绝对数和相对数都有显著增加,政府有能力建立起按国民资格分配的公平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教育体系。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民族地区应尽快顺应全球化的潮流,抓住机遇,转变发展战略,使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经济不断的相互交织,相互融合,逐渐形成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货物,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诸如科学技术,人才教育,文化都会受到很深的影响。

从科学技术上来看,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其存在的差距很大。全球化带来了科学技术,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发展机会。但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不可全部照搬西部的发展模式。因此,民族地区应立足于当地,创建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在不需大量资金的事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如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产业。只要从此方面解决这一问题,再加上好好利用全球化所带来的科学技术,民族地区的发展会在短时间内赶上并超过东部地区的发展。

从人才教育方面来说,全球化给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在当今知识经济形态下,知识人才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地区带来了机遇,新的观念也随着全球化进入了民族地区,重视人才培养,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民族地区只有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接受新观念,重视人才教育,那么,才会在一些领域有所突破。

从文化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地区在改变观念,制度完善等方面都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文化因素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新观念应结合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心理等因素,而且也应当重视民族地区文化所特有的价值观,道德观。在民族经济的发展中,民族文化功不可没,但民族文化的发展既要有全球化的带动,又要保持其民族特性。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西部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事实上,西部民族地区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并且,经济全球化并非是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相伴发生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经济全球化并非都是福音。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我国面对的是全球化下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竞争。尤其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必须站在新的发展战略上,解放思想,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使之融入全球化的体系之中,抓住全球化的机遇来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当今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经济全球化导致了竞争的日益激烈,民族地区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发展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民族地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水平总体不高,这进一步影响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就要立足于本地,引进更多的人才,或者将本地人才输送出去接受培养,最后回到本地区做贡献。并且,民族地区要重视基础教育,多为劳动者提供学习的机会,逐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地区应立足于本地实际发展特色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民族地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民族地区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抓住机遇,立足于本地的优势来发展特色经济产业。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稀有金属储量都位于世界前列,可以利用其资源优势来发展特色经济,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冶金业。民族地区仍有许多优越的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如西藏,内蒙古的畜牧业。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十分丰富,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这些可发展为特色旅游产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旅游,这可带动该地的经济发展。民族地区应尽可能立足于本地区的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并使这些产业成为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投资不足是阻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障碍。一方面,民族地区要加大投资力度,并且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要改善投资环境,利用政策争取国家资金,防止重复建设,加强重点产业建设。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利用外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我国民族地区所吸引的外资比重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

加速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地区应着力于制度创新,要进一步加快市场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加强政府的宏观调空,改善生活服务环境。我国西部地区之所以落后于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发展,其原因之一是东部地区受到了制度创新所带来的利益。民族地区要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民族地区应致力于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

经济全球化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亦然。民族地区只有立足于现实,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快制度创新,改善投资环境,使民族地区的人才,科技,教育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的全面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黄健英,萨如拉.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篇(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民族地区应尽快顺应全球化的潮流,抓住机遇,转变发展战略,使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经济不断的相互交织,相互融合,逐渐形成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货物,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诸如科学技术,人才教育,文化都会受到很深的影响。

从科学技术上来看,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其存在的差距很大。全球化带来了科学技术,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发展机会。但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不可全部照搬西部的发展模式。因此,民族地区应立足于当地,创建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在不需大量资金的事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如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产业。只要从此方面解决这一问题,再加上好好利用全球化所带来的科学技术,民族地区的发展会在短时间内赶上并超过东部地区的发展。

从人才教育方面来说,全球化给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在当今知识经济形态下,知识人才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地区带来了机遇,新的观念也随着全球化进入了民族地区,重视人才培养,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民族地区只有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接受新观念,重视人才教育,那么,才会在一些领域有所突破。

从文化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地区在改变观念,制度完善等方面都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文化因素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新观念应结合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心理等因素,而且也应当重视民族地区文化所特有的价值观,道德观。在民族经济的发展中,民族文化功不可没,但民族文化的发展既要有全球化的带动,又要保持其民族特性。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西部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事实上,西部民族地区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并且,经济全球化并非是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相伴发生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经济全球化并非都是福音。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我国面对的是全球化下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竞争。尤其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必须站在新的发展战略上,解放思想,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使之融入全球化的体系之中,抓住全球化的机遇来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当今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经济全球化导致了竞争的日益激烈,民族地区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发展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民族地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水平总体不高,这进一步影响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就要立足于本地,引进更多的人才,或者将本地人才输送出去接受培养,最后回到本地区做贡献。并且,民族地区要重视基础教育,多为劳动者提供学习的机会,逐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地区应立足于本地实际发展特色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民族地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民族地区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抓住机遇,立足于本地的优势来发展特色经济产业。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稀有金属储量都位于世界前列,可以利用其资源优势来发展特色经济,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冶金业。民族地区仍有许多优越的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如西藏,内蒙古的畜牧业。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十分丰富,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这些可发展为特色旅游产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旅游,这可带动该地的经济发展。民族地区应尽可能立足于本地区的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并使这些产业成为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投资不足是阻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障碍。一方面,民族地区要加大投资力度,并且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要改善投资环境,利用政策争取国家资金,防止重复建设,加强重点产业建设。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利用外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我国民族地区所吸引的外资比重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

加速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地区应着力于制度创新,要进一步加快市场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加强政府的宏观调空,改善生活服务环境。我国西部地区之所以落后于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发展,其原因之一是东部地区受到了制度创新所带来的利益。民族地区要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民族地区应致力于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

经济全球化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亦然。民族地区只有立足于现实,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快制度创新,改善投资环境,使民族地区的人才,科技,教育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的全面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黄健英,萨如拉.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篇(4)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事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事业,是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与重视的民族理论政策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是中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一、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原因

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坚持加快发展(包含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政策。这是依据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的状况和整个国家的状况采取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具有重要的原因。

1.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来看其相对落后

中国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前因为受到国内发动统治阶级与本民族剥削阶级的严重剥削,社会生产力遭到很大的摧残与束缚,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充分、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中国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处在极度贫困与愚昧落后的状态。大部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停滞在前资本主义阶段,没有现代工业,农业生产也非常落后,全部靠天吃饭。交通运输特别落后,就连公路也很少,全部依赖肩挑背扛,牛拉马驮,文化教育在很多地方还是空白状态,文盲比重占到总人口的绝大部分,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医药稀缺,经常发生流行疾病,人口发展迟缓。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成功地开展了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然而,因为自身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和汉族地区发展相比较,差距依旧较大。在这种差距较大的情况下要想赶上先进民族,那就得要加快自身的发展速度。在自身发展基础差的状况下要想调动自身发展的活力和加速自我发展的能力,那就得在自身奋发努力的基础上,需要国家与先进民族给予相应的帮助。半个多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与技术力量等诸多方面全面地支援与帮助了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与国家的帮助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加快”分不开的。

2.从少数民族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来看其占有重要的地位

少数民族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发挥少数民族经济中的优势、发挥它的重要作用,才可能有高速度的发展。例如,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草原、森林、水利资源等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占绝对的优势,煤、石油、天然气等储量也很丰富。这不但是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而且也是加快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再如,畜牧业、林业等是某些少数民族的重要经济部门,同时也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讲的,“没有畜牧业的经济是不完全的经济”。

3.从少数民族地区在国防建设中的地位来看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中国21 000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大多都居住有少数民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就约有30多个居住在边境线上,从东北的黑龙江,到北部的内蒙古,西北的新疆,西南的西藏、云南,南部的广西,都是祖国边防第一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周边15个国家接壤,有很多少数民族是跨国界居住的,像苗族、傣族、俄罗斯族、蒙古族、朝鲜族等。要巩固国防,把边防建设成为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就得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与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首要的是要把边境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发展起来。这是改善边境地区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激起少数民族群众的爱国热情,夺得反对境外敌对势力颠覆阴谋斗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因素,也是保卫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的物质条件。为此,为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安定的国内社会局面,必须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把经济文化建设发展起来。尤其是在当前,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因而,解决好经济发展方面呈现出来的民族问题,实际关系到当前社会安定团结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总而言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情况、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民族问题的重要性等原因,体现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

二、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事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既是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又是中国的根本利益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篇(5)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认定是指政府适时确定并颁布低收入标准,由职能部门对特定的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定,认定其是否属于低收入家庭,并将认定结果作为申请人享受政府救助和保障的准入条件。开展这项工作,是进一步做好现代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提高社会管理公信力的重要保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关注民生民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充分认识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相关工作,主动配合民政部门开展调查、核实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正确使用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果,确保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年起,我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以及其他县政府规定须经低收入家庭认定的专项救助,必须经过县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经济状况核对后方可进入专项救助审批程序。

二、切实加强对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领导

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牵涉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多部门的职能和资源相关联,认定结果有广泛的用途。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工作领导。县政府成立全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主任、县民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编办、县银监办、县监察局、县财政局、县人保局、县房管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工商局、县公安局、县公安局交管大队、县文广局、县统计局、县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县人民银行和9个乡(镇)等部门和单位分管负责人为成员。各成员单位均应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承办人,并于年3月15日前将相关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报送至县民政局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全县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不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专门机构。

三、全面整合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所必需的信息资源

全面、真实、准确、实时地掌握申请人家庭的基本情况和经济状况是做好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关键。为有效整合资源,确保认定结果准确无误,各相关部门要克服困难,顾全大局,积极配合。及时、准确、全面、无偿地向民政部门提供必要的申请人家庭信息。

(一)公安部门提供户籍信息、机动车辆信息;

(二)房产部门提供房产信息、住房保障信息、住房补贴的发放和领取信息;

(三)人保部门提供社保、补助和就业信息;

(四)民政部门提供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信息、婚姻登记信息、社会救济(补助)发放信息;

(五)金融机构提供银行存款、股票红利、债券利息、基金红利、有价证券等金融性资产收入等相关信息;

(六)公积金中心提供家庭成员的公积金的缴存和领取信息、房屋贷款等信息;

(七)工商部门提供家庭成员的工商营业证照注册登记、生产经营等工商信息;

(八)国税、地税部门提供个体工商、私营企业等经营活动的纳税信息。

上述各部门要迅速与民政部门的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对信息系统链接,实现在线即时数据比对。在实际链接以前,各部门通过加密U盘的方式,按要求定期向民政部门提供信息。

四、分阶段、分步骤稳步推进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

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现有条件分步组织实施。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前期调研阶段(年3月-4月)

主要包括:3月上旬,组织成员单位赴外地考察调研,搜集资料;借鉴各地经验和做法,草拟和完善我县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3月中旬,组织召开全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并确定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确定我县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

4月中旬,召开成员单位收入核对专职联络员会议,研究确定部门间收入核对的具体内容和系统对接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开始“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

(二)第二阶段:工作准备阶段(年4月~年5月)

主要包括:4月,提升建立全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建立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制度;制定出台《全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规程》(试行);

年4月下旬,根据研发结果,开展“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

年5月,县民政局完成“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管理系统”的研发和建设,各相关部门完成系统的对接开发。开展“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管理系统”的试运行。

(三)第三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年6月起)

主要包括:召开全县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启动仪式;举办业务培训班,对具体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软件操作培训;开展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对申报对象逐级进行核查、比对,出具书面认定报告;建立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数据库。

五、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权威性

各相关部门、成员单位和基层组织要积极配合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负责任地提供申请人的基本信息和经济状况信息。民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全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细则》和其他法规的要求,按程序开展核对工作。与社会救助和保障无直接关系的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不予受理。除需要保护的个人信息以外,核对工作的各个环节和阶段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要通过严格的工作制度和程序,确保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为各项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提供可行的依据。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篇(6)

核算信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贡献作用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用来衡量居民消费支出的指标有很多,例如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调整后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部门综合账户等账户,这三个账户中,涉及到最终消费和总储蓄指标,是进行国民消费支出分析的基本原始数据,居民消费支出分析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物价变动和各类价格变动的指标,通过对各类价格指标的结合,可以分析当前消费变动状况,实现消费的动态考察。在政府消费支出中,运用国民经济核算中部门综合账户,通过价格体系,可以分析政府消费支出在整个国民支出的结构和比例,还可以通过政府消费支出结构特点,分析社会消费支出的主要方面,更有利于进行国际消费支出比较。

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储蓄和投资的贡献作用实现我国货币供给和需求平衡,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国民储蓄和投资的宏观管理问题。国民经济核算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增加、土地购置之和与储蓄总额相比,投资储蓄率等指标,是进行国民经济宏观管理最需要的指标,通过这些相关指标的衡量,能充分了解当前货币供给和需求状况,当前投资形式,对指定投资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参考意义极大,同时通过时间变量的动态分析,可以了解其变化趋势,为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目标,制定可行的预期政策提供借鉴。

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价值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投入产出分析的贡献作用很大。国民经济核算中,具有专门的投入产出表,1974年,中国有关部门编制了第一张投入产出表——实物型投入产出表。80年代初,国家统计局同有关部门合作开始编制MPS体系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先后编制出1981年和1983年全国投入产出表。80年代中期,适应改革开放以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和制定第三产业发展政策的需要,国家统计局开始研究SNA体系的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有供给表、使用表、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供给表又称产出表,使用表又称投入表;其主表为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投入产出表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一个十分重要的参考表,投入产出表反应了我国各个经济部门生产要素投入的总量状况,投入结构状况,以及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状况。通过投入产出表,可以明确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形成过程,产品的初次分配方向,分配结构;还可以通过该表了解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情况,这对宏观经济管理中,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产品分配和再分配提供基本管理信息;另外投入产出表不仅仅详细描述了各个产业之间的发展状况,他还能反映各个产业之间的间接联系,通过直接投入系数组合,可以完善可以明确产业之间的间接联系方式和密切程度;投入产出表还能描述产业部门之间的影响关系,因此,通入投入产出表描述了产业之间的关系,产业之间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关系,以及总产出与中间投入的关系等等,这对我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整,制定产业政策,分配政策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民经济核算对经济增长分析的贡献价值国民经济核算信息,有利于分析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国民经济核算有利于加强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实现。国民经济核算采用平衡表、帐户、矩阵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全面地、系统地、结构层次分明地反映从生产、分配到交换、消费的全过程,科学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和国内外经济往来活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间的经济技术关系,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信息,为实现我国经济的适度和均衡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分析数据,我国经济增长过程必须以确保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要实现产品供给和需求实现平衡发展,产业结构相互协调,产品技术实现不断进步和更新换代。我国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就是要求经济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发展要求,满足瓶颈部门经济增长速度需求;我国国民经济的均衡增长,就是要求积累和投资规模要是均衡发展,积累和消费之间均衡发展,生产和流通之间实现均衡,经济的发展满足生产发展,科技进步,人口发展需要。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篇(7)

1.对单路径效应分析的假设

金融外环境中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与信用环境两因素可能通过小微企业活力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这种影响效应是单路径发挥作用的。

(1)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是反应一个国家经济运行是否健康的标志。宏观经济对金融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重要的影响,因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主要的三架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三者对经济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可以使经济和谐发展,对小微企业能够起到利好作用。

假设1: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的正向作用是完全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2)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本文中的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是指区域经济中的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原因,造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存在较大差距,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已成为客观现实。在一定的地域文化、社会心理和民众价值观念中,由于经济条件的综合性和多元性的影响,小微企业也深深带有了特定的区域性特质,这些特质造就了小微企业不同的发展状况和诚信理念。

假设2: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正向作用是完全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2.双路径、部分中介变量分析的假设

金融外环境中的经济政策取向和政府认同度能够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模型,同时这些影响因素也对小微企业正常经营产生有利或不利作用,这些利好或者负面因素会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

(1)经济政策取向。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取向就是国家针对经济增长的态势,以及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因素采取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当然,经济政策取向采取的最重要的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政策的制定者不同、内容不同,效果的即时性和持久性也不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的,它们通过不同路径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

假设3:经济政策取向直接正向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是显著的;

假设4:经济政策取向对微贷客户经理的间接正向作用是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2)政府认同度。政府认同度是政府和监管当局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大量小微企业是有活力的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公共性、社会性,它们不仅对经济总量、就业有贡献,而且由于其机制灵活,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有贡献。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就会逐渐成长为具有规模的中型或大型企业,将来对国家的税收和就业就会具有更大贡献。正是由于小微企业发展的正外部性,政府和监管当局高度才重视和关注,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国家的政策支持表现在放宽市场准入门槛、优化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建立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以及法规创新方面,这些政策同样直接或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

假设5:政府认同度直接正向显著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

假设6:政府认同度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间接正向作用是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3.中介变量分析

发挥小微企业的活力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也是微贷实现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动离不开金融外环境,而其经营状况又会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产生利好或负面影响。所以,小微企业的活力也就决定了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小微企业的活力决定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是其内生动力。

(1)市场竞争。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体现在集群发展、市场潜力和应对市场能力三个方面。产品和服务转向产业集群,小微企业通过集群化的发展,实现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小微企业天生具有挖掘市场的潜力,从事的行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科技含量,属于节能环保、战略型新兴产业和民生工程。小微企业能够积极开拓新市场,并且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具有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2)自主创新。小微企业的自主创新表现为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小微企业围绕战略改进内部管理,增强品牌意识,培育和壮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通过自主创新,小微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力度,就会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3)发展战略。科学的发展战略包括市场定位、竞争战略和组织制度。小微企业应该适应新形势,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导向,走“小而专”、“小而特”的特色化道路,开发有自己特点的特色产品,在细分的市场找准位置。小微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目标和战略愿景。小微企业选择的组织制度应因时因地而异,因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过程和不同历史背景的企业有适合于自己情况的企业制度,适合的组织制度够降低总成本,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

(4)现金流。良好的现金流包括正常的销售现金流、持续盈利以及预测良好未来的现金流。如果小微企业销售正常,现金流能够支持正常流转,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比合理,盈利能力就较强,未来的现金流向好。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的,2012年第一季度选择一家全国性的中小银行为研究对象,该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全国分布有14家分行104个基层支行,其中东部3家分行,中部10家分行,西部1家分行。从其全国的分支机构选取500个从事专业小微贷款的客户经理为研究对象,样本具有代表性。本次研究共发出530份,共收回500份,回收率94.34%。在500份问卷中有470份来自专业小微贷款的客户经理,有20份来自小微企业贷款的主管,有10份来自分管小微企业贷款的高级管理人员。被试男性29%,女性71%。23岁以下和28岁以上23.2%,24岁至27岁76.8%。97%没有职称,工龄在1年以下和3年以上占16.4,2年至3年之间占73%,学历大学本科占94.1%,未婚64.2。

2.变量的测量

(1)问卷的编制。由于国内、外很少见到金融外环境的实证研究成果,可供参考的文献又几乎没有,所以在编制量表时,条目收集过程非常重要。本文在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关键事件法,借鉴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微贷工作绩效模型和传统金融环境的特点,收集尽可能详尽、全面的条目。邀请了3位长期从事金融工作的高管对开放式问卷的结果进行汇总,并在项目中重复进行合并。根据这些条目,结合文献、访谈和开放式问卷,有心理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和经济学博士组成5人项目组对项目内容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估,经过多次试测修改,形成了正式的量表问卷。

(2)变量的选取。①国民经济状况。国民经济状况包含3个子维度,共有9个项目,其同质信度是0.754。数据显示,“国民经济状况”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国民经济包括3个因素,即投资、消费和出口。本文从宏观经济出发,从经济运行角度测量国民经济状况。②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包含3个子维度,共有9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872。数据显示,“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包括区域小微企业经济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量表根据区域小微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和区域信用环境编制。③经济政策取向。经济政策取向包含2个子维度,共有6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801。

自变量经济政策取向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运用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运用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量表根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问题出发,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角度测量经济政策取向。④政府认同度。政府认同度包含4个子维度,共有12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699。数据显示,“政府认同度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政府认同度包括4个因素,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融资环境、税收支持和创新法规。⑤小微企业活力。小微企业活力包括4个子维度,共有12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791。数据显示,“小微企业活力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中介变量“小微企业活力”包括市场竞争,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和现金流四个维度。从小微企业内在因素出发,本文主要挖掘小微企业具有的活力首要条件来测量小微企业活力。⑥工作绩效。工作绩效包含5个子维度,共有15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699。数据显示,“工作绩效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工作绩效包括5个因素,胜任绩效、促进绩效、可持续绩效、安全性绩效和尽职绩效。[6]

(3)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本研究使用的工具Spss15、EXCEL2000、AMOS16.0和Lisrel8.70软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测量,并使用16.0版本的AMOS软件进行统计测量。分两步对假设进行测量。首先,使用测量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的效度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使用结构模型对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验证。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的拟合优度,然后以此模型为基准模型,与其它的非中介模型和部分中介模型进行比较,并判断假设模型是否最优。采用回归分析对假设的中介作用做进一步测量。首先,以金融外环境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小微企业活力”为因变量,分析中介变量关系中的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的关系。其次,探讨中介变量关系中的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采用层次回归分析,研究当控制“小微企业活力”后,金融外环境对工作绩效模型影响的强弱变化。

统计与计量分析

1.测量问卷质量分析

对样本质量和相关分析用于验证变量之间相关关系,为后续模型验证性分析做好铺垫。表1显示变量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这与本研究的理论构想相一致。相关系数检验的结果表明,问卷是可靠且有效的,结果为假设的证明提供了初步证据。上述采用主成份法对金融外环境的4个自变量、小微企业活力和工作绩效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对量表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为了证明模型存在中介变量,本文使用结构方程进行验证。首先,将金融外环境的4个因子和小微企业活力因子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其次,把小微企业活力的4个子因子视为一项指标,4个子因子作为问卷的条目,与其它因子作为所验证的观测变量。最后,按照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对提出的构想模型验证,并比较竞争模型,确定最佳的匹配模型。见表2,结果表明6因子的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2.结构模型分析

由于金融外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不是互为嵌套模型,因此不能放在一起直接比较,必须分别验证。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使用结构方程式模型对“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对数据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684.40,df=290,x2/df=2.36,CFI=0.92,RMSEA=0.06,NNPI=0.92;“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构想模型的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751.10,df=290,x2/df=2.59,CFI=0.98,RMSEA=0.07,NNPI=0.95。接着,以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为基准模型,比较了另一个竞争模型,也就是部分完全中介双路径模型,该竞争选模型与基准模型互为嵌套模型,因此可以直接比较优劣。

此模型是部分完全中介模型,作为第一竞争模型,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到工作绩效的直接路径。将这两对竞争模型的拟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完全中介此模型明显优于部分中介模型,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972.95,df=305,x2/df=3.19,CFI=0.80,RMSEA=0.11,NNPI=0.76;“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997.35,df=305,x2/df=3.27,CFI=0.74,RM-SEA=0.23,NNPI=0.83。根据模型最简化原理,结构模型的结果显示: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与数据拟合优于部分中介竞争模型。本文把非中介模型作为第二竞争模型,这种模型与完全中介模型不是嵌套模型,因此不能直接比较。但是,通过检验其对数据的拟合优度,可以判定是否为非中介模型。非中介模型在完全中介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到工作绩效的直接路径,并删除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到“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路径。结果显示:此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较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1466.57,df=287,x2/df=5.11,CFI=0.55,RMSEA=0.37,NNPI=0.65。“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443.61,df=287,x2/df=5.03,CFI=0.43,RMSEA=0.29,NNPI=0.59。从三个模型拟合度指标来看,如表3所示,完全中介模型有较好拟合优度,因此是最佳模型。“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通过“小微企业活力”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验证了单路径完全中介模型,假设1和假设2得到初步验证。笔者采用同样的方法,对“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假设的部分中介模型对数据具有良好的拟合度,“经济政策取向”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863.58,df=222,x2/df=3.89,CFI=0.90,RMSEA=0.41,NNPI=0.76;“政府认同度”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456.99,df=367,x2/df=3.97,CFI=0.94,RMSEA=0.08,NNPI=0.74。

本文继续以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为基准模型,比较了另一个竞争模型,也就是单路径模型,该竞争选模型与基准模型互为嵌套模型,因此可以直接比较优劣。此模型是部分中介模型,作为第一竞争模型,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到工作绩效直接路径。将这两对竞争模型的拟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部分中介此模型明显优于完全中介模型,也就是双路径模型优于单路径模型。在部分完全中介模型中,“经济政策取向”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625.40,df=212,x2/df=2.95,CFI=0.92,RMSEA=0.07,NNPI=0.95;“政府认同度”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037.53,df=347,x2/df=2.99,CFI=0.98,RMSEA=0.08,NNPI=0.93。

根据模型最简化原理,结构模型的结果表明,假设的部分中介模型与数据拟合优于完全中介竞争模型。本文依然把非中介模型作为第二竞争模型,这模型与完全中介模型嵌套模型,因此不能直接比较。但是,通过检验其对数据的拟合优度,可以判定非中介模型是否合理。非中介模型在完全中介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到工作绩效的的直接路径,并删除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到“小微企业活力”中介路径。结果显示:该竞争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较差,“经济政策取向”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1,102.20,df=220,x2/df=5.01,CFI=0.75,RMSEA=0.17,NNPI=0.56.“政府认同度”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862.19,df=363,x2/df=5.13,CFI=0.83,RMSEA=0.19,NNPI=0.63。从三个模型拟合度指标来看,如表4所示,双路径部分中介模型有较好拟合优度,因此是最佳模型。“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工作绩效模型的影响有两条路径,一是直接路径,金融外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工作绩效;一是间接路径,金融外环境因素通过“小微企业活力”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

双路径部分中介作用模型,初步验证了假设3、假设4、假设5和假设6。3.回归分析本文在结构方程建模中采取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仅对提出多个假设模型的优劣进行初步比较,根据初始构想模型与观测数据的拟合情况确定最佳模型。下面本文根据Baron和Kenny(1986)的方法,对于模型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进一步研究,采用回归分析进行检验。采用回归分析进行验证。对金融外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相关效应采用回归分析进行验证。首先,在回归1中,“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小微企业活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73,p<0.01)和(β=0.333,p<0.01),结果表明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关系。其次,在回归2中,“小微企业活力”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57,p<0.01)和(β=0.213,p<0.01),结果显示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最后,在回归3中,采取两次回归。

第一步的回归结果显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影响因素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回归系数为(β=0.285,p<0.01)和(β=0.216,p<0.01),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第二步回归中,控制“小微企业活力“后,然后检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对工作绩效的回归结果。第二步的回归结果显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回归系数仅为:(β=0.008,p<0.01)和(β=0.002,p<0.01),而“小微企业活力“对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亦显著,回归系数为:(β=0.155,p<0.01)和(β=0.231,p<0.01)。对比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回归结果,即(β=0.285,p<0.01)和(β=0.216,p<0.01)与(β=0.008,p<0.01)和(β=0.002,p<0.01)比较,“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工作绩效的回归系数显著降低,并接近零。使用Sobel公式检验是否存在中介效应,结果表明,(Z=3.456大于0.9,p<0.01)和(Z=4.372大于0.9,p<0.01),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该模型存在单路径完全中介效应。由此可以得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是通过“小微企业活力“中介变量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该模型是单路径完全中介模型。如表5所示,因此,回归分析结果更加清晰验证假设1和假设2。

“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相关效应同样采用回归分析进行验证。首先,在回归1中,“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小微企业活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21,p<0.01)和(β=0.364,p<0.01),表明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其次,在回归2中,“小微企业活力”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13,p<0.01)和(β=0.233,p<0.01),表明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最后,在回归3中,分别两次回归。第一步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回归系数为(β=0.232,p<0.01)和(β=0.297,p<0.01),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第二步回归中,控制“小微企业活力”后,然后检验“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作为自变量对工作绩效的回归结果。第二步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仍显著,回归系数为(β=0.211,p<0.01)和(β=0.267,p<0.01),而“小微企业活力”对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亦显著,回归系数为(β=0.102,p<0.01)和(β=0.131,p<0.01)。比较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回归结果,即(β=0.232,p<0.01)和(β=0.297,p<0.01)与(β=0.211,p<0.01)和(β=0.267,p<0.01)比较,“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工作绩效的回归系数有所降低。使用Sobel公式检验是否存在中介效应,对照sobel检验公式输入对应项,查非正态临界表,计算结果显示,(Z=4.456大于0.90,p<0.01)和(Z=5.372大于0.90,p<0.01),中介效应显著,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由此可以得出,“小微企业活力”是“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与工作绩效之间部分中介变量,“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工作绩效正向显著影响。该模型是双路径部分中介模型。具体如表6所示。因此,回归分析结果清晰验证了假设3、假设4、假设5和假设6。图2展示了最终模型中所有显著的回归系数,结构方程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了金融外环境各个因素与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正向相关。影响效应呈现出复杂的路径,有单路径完全中介作用效应,也有双路径部分中介作用效应。

讨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通常,商业银行经营离不开国家宏观经济大背景支撑,而小微企业活跃程度与国民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本文探讨了金融外环境如何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并对中间机制进行研究,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扩大再生产可以促进经济加快发展,而投资是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这样大范围内的投资,在产业链上必将产生大批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也是大中型企业的补充,弥补市场空缺。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货币的流动性,给大中型企业带来生机,同时给小微企业带来活力,从而激发小微企业融资的需求。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则形成了消费,消费需求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三家马车中,消费是最主要的马车,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商业零售业、饮食业零售业和工业零售业中,分布着大批小微企业,有效消费不会使工业产品大量过剩,使大中型企业上、下游的小微企业维持合理的商品库存,促进其经营发展,保持社会再生产正常循环。在一定程度,消费是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维护零售市场的合理规模状况,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出口贸易是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出国外市场销售。出口贸易一旦形成,国内的资本会发生流动,资金会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生产更加专业化,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出口贸易进军国际市场,企业的单位成本不断下降,提高利润率,获得规模经济利益。围绕国内出口产业的小微企业很多,因为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大中型企业和与之相关小微企业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有利于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传播,从而促进小微企业在国内产业中的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状况直接表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并相互促进。经济增长会带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增加,国民经济的良好状况对最终居民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有显著影响,而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协调发展可以提高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带来更多的现金流,增强小微企业活力,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

2.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

中国的疆土幅员辽阔,区域小微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民众创新创业意识比较强烈,小微企业所占地方经济总量的比重很高,而且大多形成了一定产业集群。行业分布较为明显,在企业规模上,东部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大于中部和西部。同时,当地小微企业的有关协会组织数量较多,而且企业能够进入一个有序的、活跃宽松、自由竞争的经营氛围当中。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小微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都处于优质状态,这决定它们具有活力,具有活力的小微企业的融资行为也是健康的。区域经济的不同,区域信用体系运行的文化环境、体制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也反映差异。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和经济效率。因此,区域信用环境培育小微企业的活力和层次。区域经济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成就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和现金流不同的表现,由于区域性特质,增添小微企业不同的动力,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而且正向的显著影响。

3.经济政策取向

财政政策一般运用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它是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方式,不论采取积极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取向,政府都要动用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对实体经济和居民收入的增减,以及市场不同程度产生影响,同时也要影响小微企业的正常经营。如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加大采购,需求旺盛,市场繁荣,小微企业快速发展;若采取紧缩财政政策,市场萧条,小微企业经营步履艰难。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的中介,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手段有两种即紧缩货币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动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信贷规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实体经济中的小微企业社会融资总量,信贷资金得到的容易程度和融资渠道的畅通也决定小微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如果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小微企业容易得到融资,现金流充裕,企业欣欣向荣;如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信贷规模稀缺,融资门槛提高,小微企业很难获得资金,发展缓慢。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实施双管齐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实施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运行中的积极或消极因素在变化,企业稳定发展向好或向坏的势头也在变换,必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时,很快传导到实体经济中的小微企业,这一传导直接,效果明显,决定小微企业的活力。通过“小微企业活力”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间接正向显著影响工作绩效。实施货币政策后,货币的供给取向发生变化,也就是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发生变化,那么客户经理发放贷款的笔数和金额发生变化。客户经理执行政策客观存在一定的惯性,政策取向发生改变,执行政策也会带来偏差。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调控,必将给客户经理的执行效率带来不利因素,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这是直接正向显著影响工作绩效。因此,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取向直接和间接对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4.政府认同度

政府切实加大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和规范小微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引导小微企业联合参与一些国有企业改革,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开采领域。允许小微企业、社会资金以资本形式进入国企改革;推进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办好资本市场中小企业创业板块;逐步建立中小企业监测体系等。无疑,政府放宽小微企业的准入门槛,可以延伸小微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大资产规模,增强抗风险能力,给小微企业带来活力。

优化融资环境着力解决外部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对微贷的抵押质押登记、评估、公证、担保等中刘洛,陈树文: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与相关变量关系的实证研究介收费标准给予优惠,切实降低小企业贷款的外部成本。结合小微企业在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特点和融资风险,政府培育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担保公司等多种市场主体,逐步建立完善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政府优化融资环境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增强小微企业活力,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政府完善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体系。设立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落实和安排微贷贴息资金到位,实现政策向培育市场竞争力转移。放宽商业银行给予小微企业呆坏账核销政策,能够促进微小企业的发展。微贷是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但金融的创新必须符合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微贷创新设立的组织架构、独特技术、和授权机制都要得到监管当局的认同,因此决策层要创新法规,建立符合微贷的法规制度,从法规上认同这种小微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微贷可持续发展。

政府和监管当局重视和关注小微企业,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融资环境和建立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都能增强小微企业活力,推动小微企业的健康经营,这些影响因素通过“小微企业的活力”间接正向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而监管当局创新法规传导过程比较复杂,金融外环境通过金融内环境影响组织架构、独特技术、和授权机制,再经金融内环境影响工作绩效。所以,政府认同度可以使金融内环境和金融外环境共同导致工作绩效发生变化,这是双路径部分中介影响途径。政府认同度与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呈现较复杂的传导路径。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篇(8)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一、前言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富强不只是依靠城市的带动,还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为最终目的。我国农民人口远多于城市人口,只有农村经济发展强大,农民才能够有更多的财富,才能够享受国家富强带来的美好生活。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非常曲折和艰难,农村的经济发展绝大多数都是靠土地、资源或者劳动力来维持的,而且村级经济发展过程中缺少具体的规划和方针政策,没有一个科学合理、适应农村现状的经济管理方案和制度[1]。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日益迅速,越来越多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但是村级经济相对于城市经济或者是预期的村级经济发展目标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村级经济管理虽然在逐渐完善,并且也有在逐渐进步,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现在我国村级经济管理,需要一些改革和完善措施,使其知道农村经济发展走向正规,让农村资源和劳动力的付出都得到应有的回报。

二、村级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村级经济发展总体趋于上升的趋势,农村经济水平提高也有着很大的提高,但是村级经济在发展进程来说,村级经济发展还是非常曲折和艰难的,村级经济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2]。

1.村级经济管理起到一定规范作用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不能够放任自然,现在我国村级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管理措施的,农村经济发展进程总体上还是处于上升阶段。村级经济管理能够使农村经济发展有短期的目标,能够使村级企业和经济活动有一定的方向。而且在党的方针政策扶植和指导下,村级经济管理能够起到规范作用,使农村经济发展不至于处于混乱状态,并且能够使农村的土地资源、劳动力投入有一定回报,村级企业能够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但是村级经济管理只是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并不是非常完善和健全,不能够对农村经济进行全面管理,农村资源、劳动力和企业的投入和产出不能够符合农民心理需求,还需要进行完善和改革。

2.村级经济管理认识不到位

我国的村级单位数目众多,而且规模大小,经济实力和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很多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非常艰难和曲折的,村级经济管理认识不到位。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处于上升的阶段,并且人们生活水平相对以前有所其高,但是现在由于经济管理认识不到位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生产劳动脱节,农民对村庄的经济状况了解很少。村级经济管理认识不到位体现在没有一个较为正确和与时俱进的管理模式,并且农村经济状况量化不到位,农民对村庄经济发展目标认识不明确。另一方面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局面,农村的资源和劳动力没有更多自,出现投入大回报小的局面。

3.村级经济管理差距较大

我国农村众多,但是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有的村级单位经济实力非常强,但是也存在很多村级单位甚至不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生活水平和认识较低,村级经济管理差距也就会出现较大差距。许多发展较好的村级单位,由于资源、政策、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原因,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模式,村庄经济管理水平较高,村庄的经济运转处于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但是有些村庄由于地理位置、政策和生产力水平等原因,经济实力非常薄弱,所以经济管理也就被忽视,走向一个恶性循环的经济发展状态。

三、村级经济管理优化措施

村级经济管理要根据每一个村庄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到村庄存在的不足和优势,摸索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方式,使农村经济良性发展,让诚恳朴实农民的劳动和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3]。

1.加大村级经济管理的政策扶持

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国家非常重视城镇化建设,所以注重对某些大城市或者地理位置优越城市的发展,并且给予相当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但是农村经济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村级经济管理关系到每一个农民的生活,每一个村庄都有着自身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国家需要加大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政策扶持,让村级经济发展有一个更广阔天地,让农民掌握更多主动权。这样才能够使农村经济在科学管理下走可持续发展路线,让农村资源、劳动力投入和产出成正比,企业真正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强化经济管理理念,引入管理人才

农村经济管理不能够一成不变,也不能够都以相同的管理模式和理念经营所有的村庄,并且现在农村没有素质较高,认识全面的管理人才,所以村级经济管理需要强化经济管理理念,引入管理人才[4]。只有引入高素质管理人才,村庄经济管理才可能有一个适应村庄发展的经济管理模式,有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对村庄经济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够让所有农民参与到村庄经济管理和建设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亮化村庄经济状况和管理措施

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村领导、城市和国家,所以村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了解村庄经济状况和管理措施的权利。也只有亮化村庄经济状况和管理措施,才能够团结村庄成员,是村级经济管理制度的实施更为高效,每一个村庄成员都有一个共通的目的,并且为了村庄和个人经济发展努力奋斗。

四、结束语

农村经济发展是国家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的,是国家建设的重要部分,村级经济管理是指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每一个村庄都必须有科学合理、正确前卫的经济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使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迅速,更加科学,农生生活有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武德.创建村级财富积累机制探索与实践[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2]陈洁.中国村级债务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篇(9)

引言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贯彻和落实,为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建和实施带来了新的机遇。根据国家政策的科学指导,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中应积极转变落后的消费模式、思维模式、增长模式,开展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在新时期背景下,开创蓬勃发展的民族地区的繁荣局面。

一、相关概述

(一)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又叫作少数民族地区,是指由少数民族进行自治的地区。目前我国民族自治的地方共有155个,包括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130个)。可以看出民族地区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而我国在解决民族问题时的创新之举就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民族管理的方法。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战略的不断发展,以及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民族地区的逐渐出现不适应财政经济相关举措的情况,因此需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经济战略调整,促进民族地区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1]。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学的视角下制定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基于一定的资源环境不断改善当代人的经济福利,还能够保证后代人也能享受到同等福利。也可以说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的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经济与环境、资源、人口的协调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的可持续承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三)战略构建的选择

战略构建是指在发展中进行的政策调控、制度创新。在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原有的经济发展策略呈现出不适应的情况,因此需要根据其实际发展态势构建科学合理的战略。主要从战略构建内容包括: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协调国内外、区域间、产业之间的关系;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对不适应的经济发展制度、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做出调整和改革;根据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特征,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制度、资源环境进行改革[2]。

二、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

(一)土地和资源状况

从土地状况来看,我国民族地区的土地总面积有611.73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国土面积中所占比重较大,达到63.72%。在民族地区土地面积中,面积最大的是内蒙古(土地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为122.84万平方公里)、新疆(土地面积为166.49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最小的地区为宁夏地区(土地面积仅有5.18万平方公里)。从资源情况来看,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得以发展的有利条件就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地区的资源分布广、总量大,在全国资源总量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中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2.2%,共5648万公顷。水利资源占全国66%,蓄藏量为4.46亿千瓦。而民族地区的矿产资源具有伴生矿多、品位高、分布广泛且集中、品种齐全、储量大等特点,为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独有的有利条件。而在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中如何转换这些资源优势将成为关注的重点[3]。

(二)人口和教育状况

从民族地区的人口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总人口数量达到17507.1万人,民族地区受长期以来实行特殊的人口政策等影响,与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普遍较高。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民族地区的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不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从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情况来看,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并制订了许多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较大的教育成就。例如举办民族预科、民族班、民族高等学校等;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工程等[4]。

(三)专业人员在城镇中的分布情况

我国民族地区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城镇中的分布总人数为427.5万人,在全国城镇专业技术人员分布总数中占据13.34%。专业技术人员分布的行业主要是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4.5万人)、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以及水利(14.6万人)、制造业(36.8万人)、采掘业(9.3万人)、农林牧渔业(22.3万人)。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中,采用现代化管理和基础设施、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措施,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技术梯度。民族地区由于工业化发展缓慢,技术中介服务结构的数量不多,造成生产与科研相脱节。相关技术人员也较少,使得民族地区的技术发展处于落后位置,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5]。

(四)经济发展情况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从经济总量的角度来看,民族地区经济受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即使民族地区的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也没有摆脱不发达的经济现状。据相关数据显示民族地区的财政收入为1574亿元人民币左右,生产总值达到21345亿元,占据全国GDP的10.45%。从民族地区的财政汲取能力角度来看,由于长期处于不发达的经济状态,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从而导致民族地区财政汲取能力较弱的现象。以宁夏、青海、、云南、贵州、广西、内蒙、新疆地区为例,财政收入在全国GDP中所占比重不足44%。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形式严峻,经济处于不发达状态,需要采取相应的战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6]。

(五)资源环境情况

民族地区的资源环境情况,从污染总量和资源消耗情况角度来看,民族地区的能源消耗总量、建设用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用水总量等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比较低,而“三废”的排放总量则较高。从资源环境指标与单位GDP进行对比的情况来看,形势比较严峻,单位GDP各项指标与全国的倍数相比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污染总量与资源消耗的对比情况看,民族地区的用水量、建设用地面积、耕地面积呈现负增长的情况,能源消耗量则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从“三废”的排放量角度来看,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三废”排放量还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民族地区的资源环境情况不容乐观[7]。

三、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

(一)在区域政策上的发展

首先实行区域非均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民族地区之间存在投资经营环境、社会经济特点、资源禀赋、自然条件等差异较大的特点,导致地区间投入产出的效果也存在差异。为了提高民族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应当重点开发集中有限的资源,并侧重于对重点产业和开发地区加大政策投入、资源分配。同时保证政策倾斜适度,实现各产业和地区的协调发展。另外民族地区的市场容量有限、集聚规模相对较小,只有实行该战略才有利于区域资金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适度集中区域产业,防止出现“撒胡椒面”现象。例如新疆地区,在发展中实行天山北坡经济带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了天山南北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和经济交流合作,从而推动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次,对民族自治地区财政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主要方式有: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国家的税收倾斜政策,大力扶持民族地区开展对外贸易,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区、特色经济发展较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设立保税仓库、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进行财政体制改革,保证民族地区的税收分配科学合理性,遵循双赢的原则,全面考虑民族地区承担的资源不可再生、移民搬迁费、农业用地的萎缩、环境污染等应承担的资源开发成本,给予相应的税收份额。提高民族地区的财力优势。

最后,开发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政策,利用货币政策工具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利用国家风险投资,发展民族地区的创新型行业。如环境友好型企业。借助政策性银行,通过直接贷款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在产业竞争上的发展

首先增加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促进民族地区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目前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增长规模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增加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通过直接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强化民族地区的财政实力,并引导其进行产业转移。其次,培育民族地区发展优势产业,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民族地区可以在对文化产业、旅游业、清洁工业、生态农业等方面进行开发的时候明确自身的发展优势。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园更能凸显其竞争力和特色。在发展文化产业园过程中还要主义规避产业化水平低、定位不准确、规划论证不充分、政府干涉太多等误区,保证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安全长远上的发展

首先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法相关法律规范,确定在开发自然资源中应履行的修复义务、补偿标准、引发的生态损害的责任等。同时还要遵循破坏者负担原则严格制定相关制度;建立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避免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不履行生态补偿义务的行为,减少区域生态发展中赤字的问题,推动民族地区生态发展的供需平衡。其次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制度,民族地区在开发自然资源优势的同时应加大对开发人力资本的重视,优先解决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问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有效降低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差距、科技差距、知识差距,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最后实行人力资源生态化发展,目前民族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较多,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引导剩余劳动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劳动力转移,另外加大对剩余劳动力的知识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使其能够尽快投入到实际生产活动中,减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保障民族地区的人们都能够尽快的参与到经济发展活动中,向人力资本型经济方向发展。

四、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建研究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篇(10)

从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运行状况来看,外贸进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纪末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出现顺差现象。进出口贸易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留下了一系列的问题,后遗症的出现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系列问题。特别是进几年我国日益扩大化的经常项目和相关的金融项目、资本项目出现了双向顺差。导致我国与其他国家产生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愈来愈高。

    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双顺差现象导致国际经济出现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很严重,同时产生宏观经济的外部失衡问题。所以要解决当前的问题,我国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进行改革,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扩大内需来带动我国经济增长,达到进出口贸易的和谐、平衡发展。此方法的具体实施必须依靠国家相关政策来支持,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从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外汇盈余情况明显且在不断增加,持续增长的外汇导致我国的物价一直不稳定,从控制通货膨胀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当前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扩大内需的力度远远不够。所以为解决和纠正外部经济失衡的状态,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采取积极相关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税收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内在因素是深刻的,失衡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大,从内在因素分析要解决此种矛盾仅仅依靠一些财政措施是很难实现的,如当前的金融体制效率低下、不健全等,一些地方官员的相关考核体系不完善、政绩考核不科学等。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宏观经济外部失衡的问题、缓解矛盾,必须把财政和税收政策同时利用起来。

    一、提升公共消费的能力,通过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

    首先,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政府消费,所以政府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内需从实现形式上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依靠投资来扩大内需,另一种依靠消费来扩大内需。二者只要有一个方面扩大需求,都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以往通过投资方式带动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很明显的效果。

    从当前状态看政府消费是集中式的,我国居民消费比较分散、很难起到明显效果,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从我国居民实际消费状况来分析,居民的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收入,居民的收入可以分为短期收入和长远预期收入二种。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一直不健全、不完善,导致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拉大,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的水平,此状况导致我国很有消费愿望的人没有能力消费,购买能力、消费能力相对很弱,此部分在我国人口比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我国依靠居民消费来带动经济发展的压力是巨大的,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居民的未来收入很难保证,因此其消费愿望更加难以实现。所以从带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来看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好于消费,但由于我国的钢铁、房地产、水泥最近几年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导致原材料供不应求,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导致煤、电、油等出现紧张的局面。因此,从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实现当前经济发展,必须把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从投资转移到消费。从消费的形式来分析,消费主要有二种,一种是居民消费,另一种是政府消费,从我国的实际国情来看居民消费的效果不是很明显,自然把消费的问题落在政府身上。从长远角度来分析整个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必须依赖国家好的公共财政政策。所以,政府在整个消费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我国的居民消费之所以如此难以启动,主要原因是我国居民未来的一些消费是必须的、具有刚性的特征。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没有完善,居民的未来收入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当前要想扩大居民消费支出,必须从政府入手,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消除广大的居民的担心,解决他们的未来若干问题,如此状态下居民可以放心消费、大胆消费、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外资税收政策,提高外资利用效率

     我国当前的外资导向不合理,主要体现为对区域导向比较明显而对产业的导向比较弱。对我国的沿海地区投放力度比较大,而内地的关照程度较低。从经济特区到经济开发区再到经济引导区逐渐递减投放,从我国的东部到西部投放也是依次降低。此种不均衡发展状态导致我国的外资税收政策具有很强的不合理性,我国的东部税收政策优惠比较明显,中西部很难享受到更好的优惠政策。我国外资利用的区域不平衡状态导致其产业导向较弱,我国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导向不平衡,从高新技术产业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优惠政策大都体现在沿海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基本享受不到。外资的投放具有很强的不合理性,部分外资还流入投机性较强的股票、房地产等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的行业和一些基础设施领域很难享受到好的待遇。我国的外资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向保险、银行、电信、证券等领域流入,而这些领域对国民经济发展一般起到操控的作用。

    我国加入wto已经很多年了,但是流入我国的外资依然在享受超国民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此状况在国外是很少见的,也给内资本带来了很大的不公平性,因此出现内资通过国外注册公司,最后把资金通过国外转入国内,形成所谓加外资现象。我国的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和国际社会倡导的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的局面是不一致的,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外资税收优惠政策给我国产业发展和升级带来了很多问题,产业无法转型,外资优惠政策不一致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因此我国当前必须积极调整外资优惠政策,达到有效利用外资的目的,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减轻资本贸易顺差给我国人民币造成的升值压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若干问题,为提升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调整产业发展方式。对于一些具备优势但又缺少资金的产业,要通过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扶持,防止所谓假外资现象的产生。对于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进行逐步淘汰,促进整个社会的产业升级。

    三、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优化调整,保证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协调发展

   我国持续贸易顺差的局面要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调整税收政策,达到进口贸易出口贸易的平衡。从我国与美国欧洲等国的贸易摩擦来看,日益增长的贸易顺差对我国的发展来看不仅不是福音,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因此西方国家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其实从本质来看我国贸易顺差的加大,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内需不足,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我国经济出现降温的一种表现。因此我国的未来一段时间如果内需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净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依然会很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更加明显。如此下去导致与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争端和摩擦会进不断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更大,所以我国政府必须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

    对我国当前的对外贸易状况,如何更好的调整对外贸易的方式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认真思考,全面分析,必须通过优化对外贸易的方式来达到贸易的协调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注重自主创新品牌产品出口,加大自主创新品牌的出口力度,控制高污染高消耗产品出口比例。进口方面我国更加重视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国内短缺资源。我国采取的对外贸易若干政策中,出口退税对我国经济运行起到很重要的杠杆作用。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更好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强了我国出口贸易的质量,有效的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发展。我国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限制高污染、高消耗产品的出口,其中最显著的措施就是通过控制出口退税,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在特殊情况下还要对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产品征收出口税,为我国出口高质量、高技术含量产品提供重要的税收政策支持。因此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从具体实施状况来看,无论是对出口退税还是对出口增税,都是调整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的手段,通过政策的调整可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际社会风云变幻,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在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上找到平衡点,才能减少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才能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其实就是一个杠杆,通过此杠杆可以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同时我国产业结构需要优化和调整,才能促进结构优化和升级,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是人口大国、资源大国,只有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才能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篇(11)

工作绩效影响因素研究一直是绩效理论与环境经济学共同研究的焦点。以往研究认为,影响个体工作绩效的因素主要有员工个体特质和心理定向两个方面,而对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较少。1990年Campbell[1]等人提出绩效影响因素理论,绩效受到决定因素和前件因素影响。决定因素代表产生绩效行为所必需的人的因素和组织因素,它是绩效的直接原因。而前件因素是导致每一种能力之不同的因素,它是通过对决定因素产生作用而间接影响绩效。受Campbell [2]理论启发,一些学者探索把对绩效结构与对绩效影响因素结合研究,提出绩效影响因素构想,并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3]。因为绩效的实现不能脱离所处环境,不同的环境导致差别的绩效。不论是组织的内环境(组织机制、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等)还是组织的外环境(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市场竞争状况等),都会通过影响员工的行为、过程和结果[4],进而影响员工和组织的最终绩效。

近年来,学界将生态系统理论和观念运用于金融领域,提出了金融生态概念,它强调金融体系的重构不仅着眼于金融系统内部在政策、制度和管理方面的改革和完善,还要加强外部环境的健全和建设。目前,学界尚未对金融环境作全面、详细的界分与实证。本文认为,金融环境随着金融主体与客体的变化而变化,微贷客户经理的行为活动与工作绩效是受组织、环境影响的,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因素具多样性。如果将微观金融作为金融内环境,那么金融外环境就是宏观金融,它包括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制度。小微企业贷款所处的金融环境必须紧扣小微贷款特点和机理,突出现实来展开分析。近年来小微贷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商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渠道,国家宏观的经济金融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愈加明显。商业银行同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经济政策取向、政府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区域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影响因素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外部金融环境。外部金融环境在影响商业银行整体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对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带来影响。[5]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拓展了金融环境的传统理论,探讨了小微企业贷款涉及的金融外环境。其次,本文探讨了金融外环境因素影响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产生作用传导途径。本文在研究小微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和金融外环境之间多种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其中的中间机制及其中介效应。最后,本文为决策层培育小微企业发展、改良金融外环境提供了建议。图 1 描述了本文的研究框架。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微型金融离不开金融体系和经营外环境的支持,金融外环境包括微贷外部影响因素和外部支持因素。

1. 对单路径效应分析的假设

金融外环境中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与信用环境两因素可能通过小微企业活力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这种影响效应是单路径发挥作用的。

(1)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是反应一个国家经济运行是否健康的标志。宏观经济对金融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重要的影响,因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主要的三架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三者对经济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可以使经济和谐发展,对小微企业能够起到利好作用。

假设1: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的正向作用是完全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2)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本文中的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是指区域经济中的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原因,造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存在较大差距,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已成为客观现实。在一定的地域文化、社会心理和民众价值观念中,由于经济条件的综合性和多元性的影响,小微企业也深深带有了特定的区域性特质,这些特质造就了小微企业不同的发展状况和诚信理念。

假设2: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正向作用是完全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2. 双路径、部分中介变量分析的假设

金融外环境中的经济政策取向和政府认同度能够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模型,同时这些影响因素也对小微企业正常经营产生有利或不利作用,这些利好或者负面因素会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

(1)经济政策取向。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取向就是国家针对经济增长的态势,以及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因素采取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当然,经济政策取向采取的最重要的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政策的制定者不同、内容不同,效果的即时性和持久性也不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的,它们通过不同路径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

假设3:经济政策取向直接正向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是显著的;

假设4:经济政策取向对微贷客户经理的间接正向作用是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2)政府认同度。政府认同度是政府和监管当局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大量小微企业是有活力的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公共性、社会性,它们不仅对经济总量、就业有贡献,而且由于其机制灵活,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有贡献。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就会逐渐成长为具有规模的中型或大型企业,将来对国家的税收和就业就会具有更大贡献。正是由于小微企业发展的正外部性,政府和监管当局高度才重视和关注,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国家的政策支持表现在放宽市场准入门槛、优化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建立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以及法规创新方面,这些政策同样直接或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

假设5:政府认同度直接正向显著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

假设6:政府认同度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间接正向作用是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3. 中介变量分析

发挥小微企业的活力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也是微贷实现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动离不开金融外环境,而其经营状况又会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产生利好或负面影响。所以,小微企业的活力也就决定了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小微企业的活力决定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是其内生动力。

(1)市场竞争。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体现在集群发展、市场潜力和应对市场能力三个方面。产品和服务转向产业集群,小微企业通过集群化的发展,实现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小微企业天生具有挖掘市场的潜力,从事的行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科技含量,属于节能环保、战略型新兴产业和民生工程。小微企业能够积极开拓新市场,并且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具有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2)自主创新。小微企业的自主创新表现为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小微企业围绕战略改进内部管理,增强品牌意识,培育和壮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通过自主创新,小微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力度,就会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3)发展战略。科学的发展战略包括市场定位、竞争战略和组织制度。小微企业应该适应新形势,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导向,走 “小而专”、“小而特” 的特色化道路,开发有自己特点的特色产品,在细分的市场找准位置。小微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目标和战略愿景。小微企业选择的组织制度应因时因地而异,因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过程和不同历史背景的企业有适合于自己情况的企业制度,适合的组织制度够降低总成本,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

(4)现金流。良好的现金流包括正常的销售现金流、持续盈利以及预测良好未来的现金流。如果小微企业销售正常,现金流能够支持正常流转,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比合理,盈利能力就较强,未来的现金流向好。

三、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的,2012年第一季度选择一家全国性的中小银行为研究对象,该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全国分布有14家分行104个基层支行,其中东部3家分行,中部10家分行,西部1家分行。从其全国的分支机构选取500个从事专业小微贷款的客户经理为研究对象,样本具有代表性。本次研究共发出530份,共收回500份,回收率94.34%。在500份问卷中有470份来自专业小微贷款的客户经理,有20份来自小微企业贷款的主管,有10份来自分管小微企业贷款的高级管理人员。被试男性29%,女性71%。23岁以下和28岁以上23.2%,24岁至27岁76.8%。97%没有职称,工龄在1年以下和3年以上占16.4,2年至3年之间占73%,学历大学本科占94.1%,未婚64.2。

2. 变量的测量

(1)问卷的编制。由于国内、外很少见到金融外环境的实证研究成果,可供参考的文献又几乎没有,所以在编制量表时,条目收集过程非常重要。本文在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关键事件法,借鉴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微贷工作绩效模型和传统金融环境的特点,收集尽可能详尽、全面的条目。邀请了3位长期从事金融工作的高管对开放式问卷的结果进行汇总,并在项目中重复进行合并。根据这些条目,结合文献、访谈和开放式问卷,有心理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和经济学博士组成5人项目组对项目内容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估,经过多次试测修改,形成了正式的量表问卷。

(2)变量的选取。①国民经济状况。国民经济状况包含3个子维度,共有9个项目,其同质信度是0.754。数据显示,“国民经济状况”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国民经济包括3个因素,即投资、消费和出口。本文从宏观经济出发,从经济运行角度测量国民经济状况。②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包含3个子维度,共有9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872。数据显示,“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包括区域小微企业经济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量表根据区域小微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和区域信用环境编制。③经济政策取向。经济政策取向包含2个子维度,共有6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801。自变量经济政策取向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运用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运用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量表根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问题出发,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角度测量经济政策取向。④政府认同度。政府认同度包含4个子维度,共有12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699。数据显示,“政府认同度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政府认同度包括4个因素,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融资环境、税收支持和创新法规。⑤小微企业活力。小微企业活力包括4个子维度,共有12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791。数据显示,“小微企业活力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中介变量“小微企业活力”包括市场竞争,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和现金流四个维度。从小微企业内在因素出发,本文主要挖掘小微企业具有的活力首要条件来测量小微企业活力。⑥工作绩效。工作绩效包含5个子维度,共有15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699。数据显示,“工作绩效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工作绩效包括5个因素,胜任绩效、促进绩效、可持续绩效、安全性绩效和尽职绩效。[6]

(3)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本研究使用的工具Spss15、EXCEL2000、AMOS16.0和Lisrel 8.70软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测量,并使用 16.0 版本的 AMOS 软件进行统计测量。分两步对假设进行测量。首先,使用测量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的效度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使用结构模型对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验证。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的拟合优度,然后以此模型为基准模型,与其它的非中介模型和部分中介模型进行比较,并判断假设模型是否最优。

采用回归分析对假设的中介作用做进一步测量。首先,以金融外环境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小微企业活力”为因变量,分析中介变量关系中的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的关系。其次,探讨中介变量关系中的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采用层次回归分析,研究当控制“小微企业活力”后,金融外环境对工作绩效模型影响的强弱变化。

四、统计与计量分析

1. 测量问卷质量分析

对样本质量和相关分析用于验证变量之间相关关系,为后续模型验证性分析做好铺垫。表1显示变量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这与本研究的理论构想相一致。相关系数检验的结果表明,问卷是可靠且有效的,结果为假设的证明提供了初步证据。

上述采用主成份法对金融外环境的4个自变量、小微企业活力和工作绩效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对量表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为了证明模型存在中介变量,本文使用结构方程进行验证。首先,将金融外环境的4个因子和小微企业活力因子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其次,把小微企业活力的4个子因子视为一项指标,4个子因子作为问卷的条目,与其它因子作为所验证的观测变量。最后,按照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对提出的构想模型验证,并比较竞争模型,确定最佳的匹配模型。见表2,结果表明6因子的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2. 结构模型分析

由于金融外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 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 不是互为嵌套模型,因此不能放在一起直接比较,必须分别验证。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使用结构方程式模型对“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对数据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684.40,df=290,x2/df=2.36,CFI=0.92,RMSEA=0.06,NNPI=0.92;“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构想模型的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751.10,df=290,x2/df=2.59,CFI=0.98,RMSEA=0.07,NNPI=0.95。接着,以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为基准模型,比较了另一个竞争模型,也就是部分完全中介双路径模型,该竞争选模型与基准模型互为嵌套模型,因此可以直接比较优劣。此模型是部分完全中介模型,作为第一竞争模型,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到工作绩效的直接路径。将这两对竞争模型的拟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完全中介此模型明显优于部分中介模型,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972.95,df=305,x2/df=3.19,CFI=0.80,RMSEA=0.11,NNPI=0.76;“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997.35,df=305,x2/df=3.27,CFI=0.74,RMSEA=0.23,NNPI=0.83。根据模型最简化原理,结构模型的结果显示: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与数据拟合优于部分中介竞争模型。本文把非中介模型作为第二竞争模型,这种模型与完全中介模型不是嵌套模型,因此不能直接比较。但是,通过检验其对数据的拟合优度,可以判定是否为非中介模型。非中介模型在完全中介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到工作绩效的直接路径,并删除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到“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路径。结果显示:此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较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1466.57,df=287,x2/df=5.11,CFI=0.55,RMSEA=0.37,NNPI=0.65。“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443.61,df=287,x2/df=5.03,CFI=0.43,RMSEA=0.29,NNPI=0.59。从三个模型拟合度指标来看,如表3所示,完全中介模型有较好拟合优度,因此是最佳模型。“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通过“小微企业活力”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验证了单路径完全中介模型,假设1和假设2得到初步验证。

笔者采用同样的方法,对“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假设的部分中介模型对数据具有良好的拟合度,“经济政策取向”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863.58,df=222,x2/df=3.89,CFI=0.90,RMSEA=0.41,NNPI=0.76;“政府认同度”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456.99,df=367,x2/df=3.97,CFI=0.94,RMSEA=0.08,NNPI=0.74。本文继续以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为基准模型,比较了另一个竞争模型,也就是单路径模型,该竞争选模型与基准模型互为嵌套模型,因此可以直接比较优劣。此模型是部分中介模型,作为第一竞争模型,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到工作绩效直接路径。将这两对竞争模型的拟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部分中介此模型明显优于完全中介模型,也就是双路径模型优于单路径模型。在部分完全中介模型中,“经济政策取向”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625.40,df=212,x2/df=2.95,CFI=0.92,RMSEA=0.07,NNPI=0.95;“政府认同度”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037.53,df =347,x2/df=2.99,CFI=0.98,RMSEA=0.08,NNPI=0.93。根据模型最简化原理,结构模型的结果表明,假设的部分中介模型与数据拟合优于完全中介竞争模型。本文依然把非中介模型作为第二竞争模型,这模型与完全中介模型嵌套模型,因此不能直接比较。但是,通过检验其对数据的拟合优度,可以判定非中介模型是否合理。非中介模型在完全中介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到工作绩效的的直接路径,并删除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到“小微企业活力”中介路径。结果显示:该竞争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较差,“经济政策取向”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1,102.20,df=220,x2/df=5.01,CFI= 0.75,RMSEA=0.17,NNPI=0.56.“政府认同度”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862.19,df=363,x2/df=5.13,CFI=0.83,RMSEA=0.19,NNPI=0.63。从三个模型拟合度指标来看,如表4所示,双路径部分中介模型有较好拟合优度,因此是最佳模型。“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工作绩效模型的影响有两条路径,一是直接路径,金融外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工作绩效;一是间接路径,金融外环境因素通过“小微企业活力”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双路径部分中介作用模型,初步验证了假设3、假设4、假设5和假设6。

3. 回归分析

本文在结构方程建模中采取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仅对提出多个假设模型的优劣进行初步比较,根据初始构想模型与观测数据的拟合情况确定最佳模型。下面本文根据Baron和Kenny(1986)的方法,对于模型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进一步研究,采用回归分析进行检验。

采用回归分析进行验证。对金融外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相关效应采用回归分析进行验证。首先,在回归1中,“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小微企业活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73,p

“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相关效应同样采用回归分析进行验证。首先,在回归1中,“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小微企业活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21,p

图2展示了最终模型中所有显著的回归系数,结构方程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了金融外环境各个因素与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正向相关。影响效应呈现出复杂的路径,有单路径完全中介作用效应,也有双路径部分中介作用效应。

五、讨 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通常,商业银行经营离不开国家宏观经济大背景支撑,而小微企业活跃程度与国民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本文探讨了金融外环境如何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并对中间机制进行研究,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扩大再生产可以促进经济加快发展,而投资是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这样大范围内的投资,在产业链上必将产生大批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也是大中型企业的补充,弥补市场空缺。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货币的流动性,给大中型企业带来生机,同时给小微企业带来活力,从而激发小微企业融资的需求。

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则形成了消费,消费需求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三家马车中,消费是最主要的马车,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商业零售业、饮食业零售业和工业零售业中,分布着大批小微企业,有效消费不会使工业产品大量过剩,使大中型企业上、下游的小微企业维持合理的商品库存,促进其经营发展,保持社会再生产正常循环。在一定程度,消费是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维护零售市场的合理规模状况,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出口贸易是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出国外市场销售。出口贸易一旦形成,国内的资本会发生流动,资金会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生产更加专业化,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出口贸易进军国际市场,企业的单位成本不断下降,提高利润率,获得规模经济利益。围绕国内出口产业的小微企业很多,因为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大中型企业和与之相关小微企业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有利于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传播,从而促进小微企业在国内产业中的发展。

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状况直接表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并相互促进。经济增长会带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增加,国民经济的良好状况对最终居民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有显著影响,而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协调发展可以提高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带来更多的现金流,增强小微企业活力,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

2. 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

中国的疆土幅员辽阔,区域小微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民众创新创业意识比较强烈,小微企业所占地方经济总量的比重很高,而且大多形成了一定产业集群。行业分布较为明显,在企业规模上,东部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大于中部和西部。同时,当地小微企业的有关协会组织数量较多,而且企业能够进入一个有序的、活跃宽松、自由竞争的经营氛围当中。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小微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都处于优质状态,这决定它们具有活力,具有活力的小微企业的融资行为也是健康的。区域经济的不同,区域信用体系运行的文化环境、体制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也反映差异。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和经济效率。因此,区域信用环境培育小微企业的活力和层次。

区域经济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成就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和现金流不同的表现,由于区域性特质,增添小微企业不同的动力,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而且正向的显著影响。

3. 经济政策取向

财政政策一般运用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它是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方式,不论采取积极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取向,政府都要动用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对实体经济和居民收入的增减,以及市场不同程度产生影响,同时也要影响小微企业的正常经营。如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加大采购,需求旺盛,市场繁荣,小微企业快速发展;若采取紧缩财政政策,市场萧条,小微企业经营步履艰难。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的中介,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手段有两种即紧缩货币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动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信贷规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实体经济中的小微企业社会融资总量,信贷资金得到的容易程度和融资渠道的畅通也决定小微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如果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小微企业容易得到融资,现金流充裕,企业欣欣向荣;如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信贷规模稀缺,融资门槛提高,小微企业很难获得资金,发展缓慢。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实施双管齐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实施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运行中的积极或消极因素在变化,企业稳定发展向好或向坏的势头也在变换,必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时,很快传导到实体经济中的小微企业,这一传导直接,效果明显,决定小微企业的活力。通过“小微企业活力”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间接正向显著影响工作绩效。实施货币政策后,货币的供给取向发生变化,也就是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发生变化,那么客户经理发放贷款的笔数和金额发生变化。客户经理执行政策客观存在一定的惯性,政策取向发生改变,执行政策也会带来偏差。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调控,必将给客户经理的执行效率带来不利因素,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这是直接正向显著影响工作绩效。因此,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取向直接和间接对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4. 政府认同度

政府切实加大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和规范小微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引导小微企业联合参与一些国有企业改革,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开采领域。允许小微企业、社会资金以资本形式进入国企改革;推进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办好资本市场中小企业创业板块;逐步建立中小企业监测体系等。无疑,政府放宽小微企业的准入门槛,可以延伸小微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大资产规模,增强抗风险能力,给小微企业带来活力。优化融资环境着力解决外部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对微贷的抵押质押登记、评估、公证、担保等中介收费标准给予优惠,切实降低小企业贷款的外部成本。结合小微企业在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特点和融资风险,政府培育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担保公司等多种市场主体,逐步建立完善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政府优化融资环境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增强小微企业活力,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政府完善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体系。设立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落实和安排微贷贴息资金到位,实现政策向培育市场竞争力转移。放宽商业银行给予小微企业呆坏账核销政策,能够促进微小企业的发展。微贷是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但金融的创新必须符合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微贷创新设立的组织架构、独特技术、和授权机制都要得到监管当局的认同,因此决策层要创新法规,建立符合微贷的法规制度,从法规上认同这种小微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微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