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2 16:34:50

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1)

1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改革开放政策,我国逐步进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际市场对木材需求的加大,林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由于森林资源乱砍乱伐现象严重,我国的森林资源正在遭受着破坏,导致了极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林业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些年出现的洪涝灾害、沙尘暴等给人们提醒,必须多植树造林,才会减少这些灾难的发生。因此,我国对于林业的发展制定了一些政策,如退耕还林,“三林”工程等,这些措施的实施,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做贡献[2]。

2林业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联系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具体的计量分析,选择林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来量化不同时期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情况,林业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联,它属于国民经济的范畴,林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国民经济的推动,所以,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总的来说,林业的总产值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总体上是有关系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要同国民经济水平相互协调,这与林业经济自身的运动规律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又与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有关系。

3波动在林业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联

根据上述的探讨分析可以看出,林业经济和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关联,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下面我们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3.1传统单一的林业经济是林区难以摆脱“两危”困境的根源

林业是以森林资源作为一定的物质基础,从传统的林业经济方面来说,主要是为了培育森林资源和保护其不被破坏,这为即将要获得的林业产品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林业经济只是局限于林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环节之间的运转,从而导致了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使森林资源遭遇危机。随着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在林业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将林业进行了合理的定位,由以前单纯的木材生产,转到要兼顾着三方的效益,将生态环境效益放在第一位,改变以往林业单一的发展模式,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缩小之间的差距。

3.2林业经济发展同国民经济发展过程分析

国民经济自2002年以来经历了一次较大的经济周期,同样,林业经济在此期间也经历了一次波动,这都说明了林业经济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波动将会受到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总的来说,这种潜在的波动还是比较大的,林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有着其特殊性,在实际中,要将这个特殊性考虑进去,减少落差。

4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4.1优化产业结构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2)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民营经济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1世纪,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力量中,民营经济是中国民族经济中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坚力量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税源就相对充裕,地方财政就更加盈实,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也相应增大,而且,那里人民的生活也比较富裕,经济基础比较雄厚,需要国家财政解决的问题也较少。因此,发展民营经济也是解决财政来源的一个重要思路。民营经济上去了,还可能使国家的财政投资能够带来更大的乘数效应,形成民营经济发展——税收——财政——投资——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使民营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改革开放,而民营经济毋庸置疑将会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促进劳动力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等方面,民企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虽然有种种的缺陷和先天不足,但却有着一种外资企业永远不可能具备的东西——对祖国的一份最真诚的感情和对民族的一份最执着的忠诚。这一点,无论管理得多么优秀的外资企业都是不具备的。民营企业是社会就业的“蓄水池”,民营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是稳定扩大就业的主力军。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是这样,在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就业形势严峻时,民营企业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尤其需要充分重视。

二、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民营经济如此重要,但是民营企业的命运却让人担忧,有统计表明,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三年多一点。2006年6月7日胡润在上海揭晓了《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在上榜的100多家企业中,最长寿的已有1400多岁(日本大阪寺庙建筑企业金刚组,成立于公元578年,已传到第40代),而最年轻的也超过了225岁。遗憾的是,华人企业无一上榜。2010年,英国《金融时报》了全球500强企业排名。这张500强名单中共有21家在中国内地上市的企业,全部为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行业涵盖金融、化工、建筑、运输等。此消息出来后,各大网络媒体都在显著位置予以登载,网友们纷纷留言,各抒己见。各大媒体的评论文章多不胜数,并且被网络大量转载。集中谈论的是中石油登顶500强企业,有说中国企业越来越强,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在世界地位和实力在不断增大,一句话,是很值得炫耀和大书特书的好事情。

进入500强的全部为大型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这究竟是好现象还是坏现象很值得商榷。中国最大民企华为,总收入仅为最大国企中石化1/10,中国500强企业总利润中国企利润82%,民企18%,但国企这些利润仅上缴7.4%给国家,国企占天时地利,垄断能源、金融、地产、通讯等多个赚钱行业。而真正推动中国创新的在民企,名企技术创新占75%,产品创新占80%。国有企业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全社会资源、能源、资金必然垄断性越高,集中越快,这就导致民营企业越来越弱、经营坏境越来越差。比如:国家扶植、给予垄断经营权的中石油、中石化企业,占据着资源、石油能源的独占权,民营企业如果进入这个行业显然是以卵击石。而这种垄断经营的结果是,本行业越来越没有活力,经营者经营着只赚不赔的业务,动辄就会从消费者身上揩油。再比如,中国工商银行等四家大型国有银行占据着国内金融市场90%以上的经营份额,民营企业想进入金融领域相当困难。一个行业里资源就那么多,如果不能通过市场公平竞争分配,必然造成一些企业独大,另一些企业难以生存。国有企业越多、越大、越强对一国经济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到底有利还是不利,值得我们反思。

世界500强企业榜单里没有一家中国民营企业,已经暴露出中国经济的软肋,说明中国民营企业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正是因为做实业不赚钱,很多中小企业的老板开始“不务正业”,宁可把钱投到楼市和股市,也不愿再干自己的老本行,于是催生了楼市和股市的泡沫。这种状况以及包括中国房地产行业畸形膨胀在内,对中国经济绝不是吉祥之兆。一个国家经济的根本活力在于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好坏、速度快慢,在于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投资是否有活力和内生动力,而不是在于依靠全民的资源,依靠政策和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的几家国有大型垄断企业。在笔者看来,世界500强的榜单不但不值得炫耀和欣喜,反而从中暴露出中国经济、中国企业结构存在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很令人忧虑。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痛定思痛,做出的一些改革给其他国家以启发。奥巴马在竭力推出金融改革方案时,多次演讲说,必须解决金融乃至其他企业“大到不能倒”的问题。完全市场化、私有化的企业,美国政府也担心、惧怕其“大到不能倒”,何况对市场经济更具威胁、更容易垄断和扼杀市场活力的中国国有企业呢?如果一个国家的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得整个国家经济发生问题,就会影响到就业、民生、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财政收入,那么,这个国家经济必然迟早要发生问题,整个国家都将被这些企业、行业绑架。美国金融企业一出问题,就立刻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立刻使得美国经济跌入低谷、每天几十万人失去工作。那么,这样的企业与其说是强大,不如说是威胁。另一个值得思考的是,美国反垄断的决心之大很值得别国借鉴。此前,美国对微软多次进行反垄断调查,近年来又开始对快速崛起的苹果公司的音乐产品进行反垄断调查。美国企业不断创新,美国政府不断监管。也许正是这种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的不断循环,使得美国经济在不失秩序的前提下,始终保持着旺盛活力和强大竞争力。这很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同在市场里游泳、同在市场里竞争发展壮大的中国民营企业与欧美企业更具可比性。也许没有特权、垄断、背靠国家、国家不断喂奶的民营企业大举进入世界500强行列才值得欣慰。

三、政策建议

事实上,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打破垄断、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性。2012年2月,国务院明确提出,上半年制定出台民间投资实施细则的时限要求。紧接着,银监会、证监会、国资委、交通运输部、卫生部、铁道部6部委密集发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传统垄断性行业。密集出台的政策能否打破民间资本面临的“玻璃门”,两年前的“新36条”能否焕发出新的活力?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要从根本上推动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除了准入放开外,还需要国家给予民营资本政策上的“均等化”对待。笔者曾经听过一位企业家的讲座,他说现在中小企业自身想要得到发展,就必须依附于国有大型企业,和国企搞好关系,否则就会步履维艰,很难生存下去。暗含的意思不言而喻,国企占据了很多资源,国家的很多政策也向国企倾斜,民营企业需要依靠国企的这些资源,才能分得一杯羹。

尽管一段时间以来有关鼓励支持民营资本投资的政策出台了很多,从中央到不少地方都在谈论如何发展民营经济,但在具体政策的落实方面情况不容乐观,政策效果如何有待观察。在当前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融资难、贷款难、税负重等长期存在的困难依然未能缓解,急需的扶持政策“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尽管全国各级工商联已经成立了将近200家担保公司为民企缓解融资难题,但仍然无法满足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致地下钱庄和非法融资泛滥,典当行也因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而变得红火。许多民营企业不仅暂时性地处于经营困境中,甚至普遍性地看不到行业的预期,难以对自己的企业或对其所在行业做出中长期的趋势判断。这样的“茫然”,这样的得过且过的心态,既不利于政府“稳增长”的努力,也为就业问题的解决蒙上一层阴影。民营企业对解决就业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民营企业能够吸纳的劳动力人数是最多的,但是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的首选就是考公务员,或者考事业单位,进垄断国企,每年千军万马的大学生考公务员过独木桥就可见一斑,很少有人愿意选择进入民营企业,特别是不愿意进小企业,这说明什么问题?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经济比作一块蛋糕,政府公务员是切蛋糕的,民营企业就是做蛋糕的,人人都想去分蛋糕,那么谁来做蛋糕呢?

针对近年来沿海地区出现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倒闭或企业主无心继续经营的现象,既与这些以外贸为主的企业受国际环境和汇率冲击有关,也在于政府的扶持政策不足。政府应下大力气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给予大型国企和中小企业在融资贷款上同等的待遇,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税收,减免各种收费,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不管是在融资还是项目审批上,给予更多的扶持、简化手续,对于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项目比如环保、农业技术创新,给予更多的补贴,重视民营企业的科技进步、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对企业的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给予更多的奖励和资金支持。有人说税收减免了,政府财政收入就减少了,短期看来是这样,但是从长期来看,税费降低了,企业才能维持长久的利润,才有更多的资金扩大规模,创造更多的财富,政府也才能有更多更稳定的税源。企业发展了,利润增加了,也才能给职工更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职工才有钱消费。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谈到商业威望,没什么比长寿更值得赞许的了。长命的企业即基业常青的国外百年大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重视在经营理念上形成企业的知识积累,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的两句经典名言: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做简单的事,始终如一。做企业,最难的也是这样一种始终如一的精神。我国现代不乏叱咤风云的所谓的商业领袖,如河南亚细亚﹑沈阳飞龙﹑山东三株﹑山东秦池﹑珠海巨人﹑广东太阳神﹑深圳爱多﹑北京南德等等,这些企业领导的雄才伟略足以与历史上的任何英雄相媲美。可惜各领三五年,便无影无踪。反思起来,缺乏的就是这种恒定的精神,企业文化既是一个关于企业自身的制度知识和价值观念的不断阐释的过程,也是将这种阐释在内部进行复制的过程。企业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企业对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企业中大多数优秀成员共同的文化融合。全球很多知名品牌产品奢侈品,无一不是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国外一流企业已提出将企业做成“魅力型企业”,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在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上全面提升。

美国的苹果、韩国的三星,德国的宝马汽车公司等等全球知名大企业,无一不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自己的知识技术产权,从而能够掌握定价权,攫取高额利润。有的人说,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吸引外资到中国办厂,或者派人到国外学习,从而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但是我们需要对一点有清楚的认识,那就是核心技术只能靠自己,从别人手里是很难学到的,不是自己不想学,而是别人对此会严格保密,不让你学,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例如某企业研制了一种专治某种疑难杂症的药品,从这种药品当中企业获取了巨大利润,如果这家企业随便就把自己苦心研究的成果,药品的配制方法公之于众,那么这种药品很快就会被各家制药企业山寨,这家企业要像继续从这种药当中获得巨大的垄断利润就不可能了。毫无疑问,这家企业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随便让人山寨的。所以,打铁还是得靠本身硬,中国的企业要想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改进生产技术,培养企业文化,提升产品附加值,产业链整合,掌握核心技术,掌握定价权。就像六十年代中国的原子弹氢弹,也是完全靠我们自己的智慧研制出来。中国的发动机为什么到现在技术还是那么落后,生产不出高品质的汽车,国人买汽车,大都想到进口货,光从爱国这个角度要求大家买国货,恐怕行不通。类似的核心技术的研发,现在缺乏的就是当初造原子弹氢弹的这股劲。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除了企业自身努力外,同时也需要政府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杜绝山寨,假如康师傅变成了康帅傅,娃哈哈变成了娃娃哈,类似种种随意的山寨,人们只能一笑了之,政府对此没有严厉的打击和惩治措施,那么我们的民族企业恐怕要为此承担巨大的损失,企业也会渐渐失去创新的激情和动力。除此之外,政府采购也应支持民族工业,带头购买国货。笔者发现一个问题,大街上跑的很多政府公务车,很多都是进口货,如奥迪、现代、丰田、大众等等,国货寥寥可数。有人说,不买国货不是因为不想支持国货,是因为国货质量不行。但是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它本来就不行,不支持它,它就越来越不行,最后只能被洋货挤垮。如果政府不带头起到示范作用,就很难去要求老百姓支持国货,我们的民族工业就很难进步。就像韩国、日本、美国等国政府,政府采购都规定要优先购买本国产品,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四、小结

综上所述, 一个国家的强盛,一个民族的富裕,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没有千千万万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经济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为继。重视民营经济,如何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和优惠政策,让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注入更多的活力,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大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国有垄断企业关乎着中国基层民众的民生问题,由于它特殊的地位,以及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对中国经济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对产生这些消极影响的根源,应该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使之能适应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高速发展的宏观大趋势,能够真正的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引导中国经济的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余丰慧.《全球500强不见中国民企踪影》.《经济参考报》.2010年

[2]余立志.《关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3)

一、水里工程概述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时间段,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对于水利工程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都有各自的侧重点。例如在我国建国初期,水利工程的兴建的侧重点是水资源的利用,水利工程都以水电站和水库为主,对于环境保护这一块则照顾的非常少。而当初建设水利工程,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国家的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发展目标。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步入第三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观对水利工程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实要求水利工程必须进行改革,调整发展思路,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形势。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在探索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相互之间的关系,水利工程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我们需要肯定。但是在整体上,我们缺乏对两者的客观认识和评价,造成了评价定性,最终导致我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出现了偏差。现如今,面对新形势下国家经济发展对水利工程事业的要求,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两者之间引发的一系列重大的问题进行定量的研究,用全新的视野,从国民经济发展的高度,去分析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回答水利工程在目前阶段面临的一系列“度”的问题,例如: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调控标准如何把握;水利工程问题引发的国民经济损失与解决水问题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水利工程投资与国民经济比重的问题;如何发展与现行控制指标相符合的新模式;水利工程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等问题。所以,对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关系的重新认识,是水利工程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水利工程对国民经济发展各项分析研究概述

1.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系统的动态关系

对现行的水利统计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洞察不足,做出改进,使其能够融入到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为日后建立水利投入占用产出分析模型做好准备。我们应改进传统的投入产出分析,把水利部门扩展到12个,构建新的分析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对全国和九大流域进行系统分析统计,绘制占用产出表格,研究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部门与整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还应利用占用产出模型深入的去研究重要水利措施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2.水利工程建设的分项边际成本与效用分析

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材料,对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确立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体系。评述世界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确立典型国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然后以我国发展现状作为对比对象,进行定位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水利工程问题引发的国民经济损失、水利工程活动等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进行分析和系统的总结,为界定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利用和保护、开源和节流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提供相关的数据。

3.水资源管理的总控制指标与水利管理

采用多目标分析技术,对省级行政规划区域内的水资源使用权分配进行研究。通过对用水定额的分析,制定用水定额的标准。对现行的水资源的补偿机制和恢复机制进行调查,对比国际实例,进行相关的责任和利益关系的量化分析,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研究,并对补偿机制和恢复机制提出新的设计方案。此外,还应该根据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探索一条新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4.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关系协调准则

对于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协调准则,我们应从多方面去考察研究,例如防洪、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的多元化利用等,制定多方面的调控标准。我们应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测,提出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化发展对于水利需求的综合评判标准。发展预测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经济发展的趋势、人口增长与城市化以及农业耕植面积发展等。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防洪的需求,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建设之间的影响,参照国内已有的规划成果,制定出相应的准则。

5.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水利工程都有不一样的需求标准,我们要以国民经济与资源环境整体核算模型为工具,研究水利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协调程度,制定出合理、适宜的发展模式,研究整体的规划方案和相应的调整措施。

三、水利工程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

在上述所提及相关的研究理论和模型中,已经有很多应用于实际实践中。对于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预测、规划和协调作用,前景是令人期待的,体现出来的成果也比较显著,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重要的实践应用成果:

1.通过对我国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关系的分析,结合国外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和投入状况来看,我国水利工程在未来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投入状况会持续增加。

2.我国地大物博,自然灾害频发,水灾害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更是巨大。水利工程对于减少水灾害的影响,控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水利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应该是数一数二的。

3.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水利工程在其中都会起到保障和促进的作用,在目前阶段也不例外,而且作用更加的明显,国家在水利方面的投资,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在经济效益上得到回馈。

4.通过构建模型和定量评价体系,能够不断的去协调和完善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水利部门内部自身的协调和发展。

5.通过对水利工程投资规模的预测和分析,能够准确的设计水利工程投资的规模,分享投资成本比例以及工程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纵观建国以来水利工程投资,结合目前的理论模型,可以看到,我们的水利投资调控比例正趋于合理化,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6.在有水问题发生的流域,适宜的修建水利工程可以对该区域的水问题进行很好的控制,如果是水灾频发的流域,那么水利工程将会对国民财富起到巨大的保障和增值的作用。就目前水利工程的建设而言,任务目标是针对水问题建立安全的防护体系,兼顾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7.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对我国水资源的调配、农业的顺利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战略作用。长江流域的三峡工程和黄河流域的小浪底工程完工,对于我国洪水灾害的防范,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从水里工程的前景上看,防洪抗旱、保护自然环境以及水电资源的开发都能够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另外,我们尚可以在水利工程地区开发旅游项目。;例如三峡大坝,本身就依托三峡而建,旅游项目已经走上轨道,其他地区也应该学习经验,增加社会财富。

四、目前水利工程发展的任务

1.加强河道治理,提高水灾防范能力。虽然三峡工程已经完工,但是从近年的防洪效果来看,也出现了乏力的现象,所以说我国目前的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防洪任务依然很重,还需要加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提防建设以及分流蓄水的能力。此外还需要对部分地区河道进行治理,减少洪涝灾害发生。

2.做好抗旱工作,保障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也是国家重点项目,对于农业生产和农业创收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区域性水库的建设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旱灾的问题。

3.开发水电事业。我国可开发的水资源非常的多,要抓住这个优势,建设水电事业。我国现在电力生产,主要的能源依然是煤炭,从今年形式看,全国煤炭吃紧。所以我们要在两河主干流上兴建骨干水电站,在支流上兴建中小型水电站,缓解全国用电压力。

参考文献:

魏周龙.水利工程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J].水利电力机械,2006年第6期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民族地区应尽快顺应全球化的潮流,抓住机遇,转变发展战略,使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经济不断的相互交织,相互融合,逐渐形成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货物,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诸如科学技术,人才教育,文化都会受到很深的影响。

从科学技术上来看,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其存在的差距很大。全球化带来了科学技术,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发展机会。但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不可全部照搬西部的发展模式。因此,民族地区应立足于当地,创建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在不需大量资金的事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如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产业。只要从此方面解决这一问题,再加上好好利用全球化所带来的科学技术,民族地区的发展会在短时间内赶上并超过东部地区的发展。

从人才教育方面来说,全球化给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在当今知识经济形态下,知识人才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地区带来了机遇,新的观念也随着全球化进入了民族地区,重视人才培养,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民族地区只有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接受新观念,重视人才教育,那么,才会在一些领域有所突破。

从文化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地区在改变观念,制度完善等方面都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文化因素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新观念应结合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心理等因素,而且也应当重视民族地区文化所特有的价值观,道德观。在民族经济的发展中,民族文化功不可没,但民族文化的发展既要有全球化的带动,又要保持其民族特性。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西部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事实上,西部民族地区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并且,经济全球化并非是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相伴发生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经济全球化并非都是福音。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我国面对的是全球化下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竞争。尤其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必须站在新的发展战略上,解放思想,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使之融入全球化的体系之中,抓住全球化的机遇来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当今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经济全球化导致了竞争的日益激烈,民族地区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发展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民族地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水平总体不高,这进一步影响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就要立足于本地,引进更多的人才,或者将本地人才输送出去接受培养,最后回到本地区做贡献。并且,民族地区要重视基础教育,多为劳动者提供学习的机会,逐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地区应立足于本地实际发展特色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民族地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民族地区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抓住机遇,立足于本地的优势来发展特色经济产业。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稀有金属储量都位于世界前列,可以利用其资源优势来发展特色经济,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冶金业。民族地区仍有许多优越的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如,内蒙古的畜牧业。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十分丰富,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这些可发展为特色旅游产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旅游,这可带动该地的经济发展。民族地区应尽可能立足于本地区的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并使这些产业成为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投资不足是阻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障碍。一方面,民族地区要加大投资力度,并且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要改善投资环境,利用政策争取国家资金,防止重复建设,加强重点产业建设。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利用外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我国民族地区所吸引的外资比重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

加速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地区应着力于制度创新,要进一步加快市场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加强政府的宏观调空,改善生活服务环境。我国西部地区之所以落后于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发展,其原因之一是东部地区受到了制度创新所带来的利益。民族地区要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民族地区应致力于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

经济全球化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亦然。民族地区只有立足于现实,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快制度创新,改善投资环境,使民族地区的人才,科技,教育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的全面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黄健英,萨如拉.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5)

以来,体育一直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近几年来,体育产业默默发展起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时人们才发现体育经济原来有如此多的优点。为了使体育经济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首先需要彻底地对它进行研究和分析;其次才能保证体育经济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1国民经济发展中体育经济的表现形式

体育事业的发展可以为相关行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这种经济收入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体育经济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全民提高运动意识,人民有了通过体育运动来达到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健康状况的愿望,而人民拥有健康的体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种集体的精神力量在无形中促进整个社会健康良性发展,这种无形的表现形式体现在社会效益上;第二,进行体育运动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体育器材,一些体育项目还需要专门的辅导。购买器材和聘请教练,这些都可以带来直接的有形的经济效益。发展国民经济、体育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的扩大都需要体育经济的两种表现形式作为媒介,带动体育经济发展,最终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体育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经济效益,这种效益被称之为体育经济效益,可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每年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运动会及体育赛事等,通过售卖门票、吉祥物、与体育项目相关的体育用品等方式,主办单位可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此外,大型的体育运动盛会,如奥运会、冬奥会、世界杯、欧洲冠军联赛等,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国家旅游局可以借此机会宣传我国的旅游项目,使我国的风景名盛声名远播,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从而促进旅游业协同发展。与此同时,所产生的餐饮酒店消费都是增加国民经济收入的项目。这些链条式环环相扣的经济收入可称之为间接的经济效益。

2国民经济发展中体育经济所占的比重

国民经济是各方面经济的总和,体育经济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与国民经济紧密联系,互为辅助,互相促进。从某种程度讲,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育经济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与此同时,体育事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纵观国民经济发展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之路走过了30年的路程,在这段不平凡的历程中,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几十倍的增加,社会经济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稳固平台,而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以及自身的经济实力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单独观察体育经济方面的发展却发现,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体育产业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比重仍然不高,例如美国约为中国的十倍。中国的体育产业创造经济价值能力低下有一定的原因。首先,由于我国开始注重发展体育以及体育经济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发展历史短,尤其前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时至今日都没有一个完备的系统;其次,很多体育资源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与其配套的相关产业并没有到位,体育市场发育不完善。在现代社会,尽可能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需要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对体育的保障,需要政府部门增加在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预算,从而使体育市场的管理机制愈加完善。在体育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时可以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作用。

3我国国民经济中体育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体育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体育经济的发展必然依靠国民经济的进步;另一方面,体育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国民生产总值节节攀升,使人民在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后有余心余力来关注体育,在体育项目方面的购买力提升,所以体育经济借着改革开放的快车快速发展起来。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各行各业的投入资金以及总体运作方向通过统一调控的方式来控制。而经过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占据主体地位,经济模式的转变使人们的体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无体育不生活的理念慢慢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崇尚。而新时期下,体育经济的发展应该将眼光放得长远,不应该仅仅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越来越多的公益项目开始从体育入手,体育事业的发展应该有更大的格局、更高远的立意,追求一定的社会效益才会把这份事业长长久久地传承下去。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应该是拥有诗意和远方的。如今体育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远远超过其本身的意义,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预见的是,这种作用会越来越强大。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就为我国的经济收入带来一个不小的高潮,在筹备阶段,各种体育场馆、场地的建设给建筑行业提供很多机会,现代化的体育运作模式需要大量的信息化手段来协助,大量的工作人员需要统一着装进而帮助服装业带来新订单,体育场馆内的观众座椅等硬件设施、吉祥物的制作为制造业带来可观的收入等。在举办奥运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国的赛事观众购买门票、餐饮住宿交通各个方面都是体育赛事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这仅仅是体育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看来体育产业具有无限且强劲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将会受到政府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体育经济和国民经济共同朝着美好的明天迈进。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国民经济的宏伟蓝图必然少不得体育这一版块,并且它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体育经济发展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前时期,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总体呈现良好势头,但是经济发展进入低迷时期,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资源能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与污染,重工业发展速度放缓,而重工业经济收入在国民经济总量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GDP对重工业效益有较强的依赖性,急需挖掘新兴产业以减轻对重工业经济收入在国民经济中主体地位的依赖,此时出现的体育经济恰到好处地满足了这种需求,至少可以达到经济总量不变而能源环境负担减轻的目标,甚至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可以这样说,在静态方面,体育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锦上添花。在动态方面,体育经济的持续发展将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5结论

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日新月异,我国经过不断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在保持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上,我国的目标是更上一层楼,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带动周边友好国家共同发展。要做到这些事情,最重要的是保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而体育经济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更多经济扶持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以体育促进就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发展。体育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能够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成云.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体育文化导刊,2013(4):101-105.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6)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077

长期以来,体育一直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近几年来,体育产业默默发展起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时人们才发现体育经济原来有如此多的优点。为了使体育经济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首先需要彻底地对它进行研究和分析;其次才能保证体育经济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1国民经济发展中体育经济的表现形式

体育事业的发展可以为相关行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这种经济收入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体育经济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全民提高运动意识,人民有了通过体育运动来达到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健康状况的愿望,而人民拥有健康的体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种集体的精神力量在无形中促进整个社会健康良性发展,这种无形的表现形式体现在社会效益上;第二,进行体育运动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体育器材,一些体育项目还需要专门的辅导。购买器材和聘请教练,这些都可以带来直接的有形的经济效益。发展国民经济、体育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的扩大都需要体育经济的两种表现形式作为媒介,带动体育经济发展,最终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体育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经济效益,这种效益被称之为体育经济效益,可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每年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运动会及体育赛事等,通过售卖门票、吉祥物、与体育项目相关的体育用品等方式,主办单位可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此外,大型的体育运动盛会,如奥运会、冬奥会、世界杯、欧洲冠军联赛等,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国家旅游局可以借此机会宣传我国的旅游项目,使我国的风景名盛声名远播,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从而促进旅游业协同发展。与此同时,所产生的餐饮酒店消费都是增加国民经济收入的项目。这些链条式环环相扣的经济收入可称之为间接的经济效益。

2国民经济发展中体育经济所占的比重

国民经济是各方面经济的总和,体育经济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与国民经济紧密联系,互为辅助,互相促进。从某种程度讲,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育经济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与此同时,体育事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纵观国民经济发展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之路走过了30年的路程,在这段不平凡的历程中,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几十倍的增加,社会经济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稳固平台,而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以及自身的经济实力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单独观察体育经济方面的发展却发现,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体育产业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比重仍然不高,例如美国约为中国的十倍。中国的体育产业创造经济价值能力低下有一定的原因。首先,由于我国开始注重发展体育以及体育经济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发展历史短,尤其前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时至今日都没有一个完备的系统;其次,很多体育资源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与其配套的相关产业并没有到位,体育市场发育不完善。在现代社会,尽可能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需要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对体育的保障,需要政府部门增加在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预算,从而使体育市场的管理机制愈加完善。在体育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时可以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作用。

3我国国民经济中体育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体育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体育经济的发展必然依靠国民经济的进步; 另一方面,体育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国民生产总值节节攀升,使人民在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后有余心余力来关注体育,在体育项目方面的购买力提升,所以体育经济借着改革开放的快车快速发展起来。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各行各业的投入资金以及总体运作方向通过统一调控的方式来控制。而经过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占据主体地位,经济模式的转变使人们的体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无体育不生活的理念慢慢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崇尚。而新时期下,体育经济的发展应该将眼光放得长远,不应该仅仅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越来越多的公益项目开始从体育入手,体育事业的发展应该有更大的格局、更高远的立意,追求一定的社会效益才会把这份事业长长久久地传承下去。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应该是拥有诗意和远方的。

如今体育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远远超过其本身的意义,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预见的是,这种作用会越来越强大。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就为我国的经济收入带来一个不小的高潮,在筹备阶段,各种体育场馆、场地的建设给建筑行业提供很多机会,现代化的体育运作模式需要大量的信息化手段来协助,大量的工作人员需要统一着装进而帮助服装业带来新订单,体育场馆内的观众座椅等硬件设施、吉祥物的制作为制造业带来可观的收入等。在举办奥运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国的赛事观众购买门票、餐饮住宿交通各个方面都是体育赛事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这仅仅是体育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看来体育产业具有无限且强劲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将会受到政府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体育经济和国民经济共同朝着美好的明天迈进。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国民经济的宏伟蓝图必然少不得体育这一版块,并且它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体育经济发展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前时期,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总体呈现良好势头,但是经济发展进入低迷时期,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资源能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与污染,重工业发展速度放缓,而重工业经济收入在国民经济总量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GDP对重工业效益有较强的依赖性,急需挖掘新兴产业以减轻对重工业经济收入在国民经济中主体地位的依赖,此时出现的体育经济恰到好处地满足了这种需求,至少可以_到经济总量不变而能源环境负担减轻的目标,甚至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可以这样说,在静态方面,体育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锦上添花。在动态方面,体育经济的持续发展将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5结论

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日新月异,我国经过不断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在保持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上,我国的目标是更上一层楼,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带动周边友好国家共同发展。要做到这些事情,最重要的是保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而体育经济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更多经济扶持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以体育促进就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发展。体育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能够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7)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和重视,在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体育产业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在美国体育产业总值超过千亿;在欧洲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产值也达到百亿美元;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也迅猛发展,特别本世纪以来。通过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亚运会和国内的全运会,体育产业被誉为我国的“朝阳产业”。

体育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1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

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于通过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起到拉动市场、扩大就业、联动产业发展和增加创汇等作用;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国民体质提高。一方面通过有形的形式表现,另一种是通过无形形式表现;其经济价值的表现形式是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间接的社会效益形式。

体育的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因从事体育活动而直接所得的经济收益,如举办体育比赛的门票收入,体育场馆使用费收入、体育训练用品收入、体育纪念品收入、体育广告费收人、及其他体育衍生品收人等等。间接经济效益。体育活动的间接经济效益就是指由于体育活动及其相应的社会影响力,而表现为其他部门和行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如体育的广告效益、旅游业收入,增强国民体质,强身健体促进文化交流的社会和谐等等。有形表现不等于直接的经济效益,无形不等于间接的社会效益。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区别。有形划分主是以表现形式来划分的。有形主要是能看得见摸得到的,如举办奥运会、体育研讨会、各种类体育项目比赛,无形是没有直接实体可看可触摸的,如举办奥运会对经济拉动、大型运动会对体育产品商誉价值带来的提高、对人民体质的提高、各种类体育项目比赛给人民带来快乐等。

2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体育经济是经济的组成部分,从宏观上讲,经济发展是体育经济发展重要前提;从中观上说,经济是体育社团、组织、协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从微观上说,家庭经济收入影响人们体育参与水平和运动选择范围。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体育经济取得了辉煌与经济快速副增长分不开的,为体育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几年来北京奥运会、山东全运会和广州亚运会举办,各级政府对体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大大增强。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拉动作用,增进了文化与观众的交流与融合,为体育经济全球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和现实。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仅占GDP的0.57%,而在欧美国家这一比例是1%-3%;世界上体育产业最发达的美国,这一比例是4%。从整体上讲,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发育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在体育资源分配、体育资源综合利用、体育资源流转效和,体育资源再生能力底下。我国体育产业在实践中还存在产权关系不明,资产管理不顺和主体投入不足,市场发育不全,经纪人才不多,管理不善等问题。我国体育产业创造经济增加值仅占我国GDP的比例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该指标4%水平相比较,我国体育的产业化水平十分落后,与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极不相称。以我们国家2011年GDP47.3万亿计算,如体育经济比重占GDP的2%,就是9460万元。这将给更多的人带来了就业机会。一些体育经济强国中,国民经济尚不发达,但靠加大体育开支,扩大政府对体育产业投资比例,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可以对此进行借鉴。

3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中国在进行30多年的励精图治的政治、经济改革后,社会发展,经济腾飞,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2001年一十五开局和第一年,我国的GDP达到95933亿元(比上年增长7.3%),跃升至世界第六位;2002年,我国的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2398亿元;2003年,我国GDP为117390.2亿元,比上年增长9.5%,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一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2004年,我国的GDP达到136875.9亿元,同比增长9.5%,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GDP和人均GDP两大重要指标。根据十八大报告中阐述,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成亿元。到2011年我国经济跃升至世界第二位;这里有体育产业贡献的经济价值,当然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也必将为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物质条件,为体育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体育从属于上层建筑,一切上层建筑的活动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也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先行军”,经济领域的改革为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奠定基础,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改革模式,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体育经济是体育领域与市场经济结合较快也是最容易的部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体育经济高度集中,体育具有福利型事业性质,体育的生存和发展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人们才转变了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正确地位,体育具有公益性和商业性双重性质。1995年国家体委《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55-2010年),明确了体育产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政策,明确体育产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积极培育体育健身休闲市场、竞技表演市场,扶持体育用品的生产经营,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体育产业,等等。中共中央8号文件、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也对体育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政策性规定。

体育在经济增长中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支持,体育产业的成熟和壮大也能够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当今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特别在世界经济整体处于低迷时期,体育经济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相比,体育业具有持久发展的潜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一般产业;体育对其它产业的联动作用。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带动旅游业、运输业、商业、广告业、制造业、服务业、通讯业、信息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发展。体育作为第三产业,可以容纳较多的劳动。如我国体育用品业是一个出口很大的行业,1998年通过海关直接出口的体育用品达45.98亿美元,其中仅足、篮、排三大球的出口就达8011万美元。从国外的情况来看,1990年,英国在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中的从业人员近50万人,超过农业的从业人口。德国休闲服务业从业人数超过300万人,年营业额高达4000亿马克,体育在这个范围广泛的行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洛杉矾奥运会为洛杉矾市创造就业机会2.5万人;汉城奥运会给3.4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亚特兰大奥运会给该州带来了7.7万个就业机会;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给北京市增加接近10万个就业机会。

体育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体育经济实现的过程中在维护社会健康、缓解社会矛盾方面起到了“安全阀”效应,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向前发展的关键时期,即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社会矛盾爆发期,在这时期人们易产生过激行为,使社会矛盾易激化,危及社会稳定。体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表明:参加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压力,消除抑郁、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同时观赏体育比赛时,特别是大型比赛时。人们欢呼、吼叫、手舞足蹈,也是对心理压力的缓解,可以削弱人们的心理攻击心理,起到社会心理的“安全阀”效应。这也是体育经济中的社会效益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表现形式之一。

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是体育的主要作用之一,体育运动有利于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劳动者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平均高出0.6%至1%。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的首要要素,其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的提高,进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来达到目的。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研究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时大多认为,“九五”期间在宏观经济出现通货紧缩,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旺的经济环境中,体育消费持续火爆,体育市场曰渐繁荣,整个体育产业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都有了快速的提高。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体育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之一;2、体育经济在优化国家产业结构,带动其他行业科学发展方面的作用在提高;3、体育经济在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拉动社会就业方面有独特作用;4、体育经济也是以人为本、提高国民素质、生活质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行业。

体育经济能否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要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不在传统行业之列,或虽属传统行业但以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二是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全社会新的消费热点,投资者踊跃,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三是能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并能拉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讲,体育经济具有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潜质。

4发展体育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动力之一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每一次的社会大分工都使得人类社会向前大大地向前跨进,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分工协作。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体育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并能提供扩大需求,刺激消费;是社会劳动力生产的积极因素;体育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动力之一。

现代奥运会已有116年历史,从1896年起,经历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已举办了30届奥运会。我们从现代举办奥运会,对举办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看出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资料表明,任何一个举办国都会把奥运会作为发展并展现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舞台,也会将本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的辉煌成就作为良好压契机,来显示国家强大,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并获得国际社会大家庭认可。

奥运会职业化和商业化为被经济困扰的奥林匹克动力注入。在商业与体育双赢的策略下,体育竞技成为商业活动极为重要载体。商业化的介入,双普及了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与其商业化推广息息相关。韩国1988年利用汉城奥运会来获取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中新定位。Jeong(1988)的研究显示,韩国把1988年汉城奥运会看作改变微弱的国际形象和消除战争遗留影响的历史机遇。[5]通过汉城奥运会对经济的拉动,使其经济很快成为“亚洲三小龙”之一。2000年的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学者认为,在经济前景不是甚佳时澳大利亚的州和联邦政府热心支持申办奥运会的重要原因是:申办活动可以将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从诸如经济衰退这样的压力事件上转移开来。同时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共支出11.41亿澳元,主要是用于比赛场馆建设和选手培训。由此拉动内需,带动本国许多产业的发展。因此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有了明显提升。

我国2008年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奥运会也和其他举办国一样,涉及各行各业内国外市场都会投入竞争。北京投入2800亿元人民币用于城市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水资源、城市建设等四方面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运动场馆建设投资130亿元人民币。近3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涉及体育场馆建设、体育设施、体育用品、电信、旅游、交通等行业。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11000多名运动员,1万多名注册的中外媒体记者,10万名赛会志愿者和700多万名中外现场观众,让全世界40亿人通过电视观赏到一届成功的高水平体育盛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理念,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5000年文化传统,也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中国体育事业和体育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

“加强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应该与时俱进地转变为“加强体育运动,增加人民体质和就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伴随着商业化对人类体育运动影响的争议而不断前进,人们最终承认和顺应了体育运动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促进作用而形成,如今奥运大家庭蓬蓬勃勃不断发展壮大的可喜局面,在造就一大批体育明星的同时,依附体育运动生存的人口数量以千万亿计,并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不要以为硬性“创造需求”和“创造就业”可以振兴经济。“体育经济”鼓励人们举办更多的体育赛事以发展经济,“假日经济”鼓励人们放长假和旅游以刺激经济增长,这就像“破窗理论”鼓励顽童打破更多人家的窗户以刺激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一样。针对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面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科学发展的手段去认真加以解决。

体育比赛的竞争性与竞技性也顺应了人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人生理念。为了追求理想,实现超越自身,实现挑战极限的梦想,人们愿意投入投身体育运动,客观上也扩大了整个社会的需求,增加了消费,促进了一系列相关领域的物质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与基础。

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这笔帐我们应该好好地计算一下。投人是多少,能够产出多少,结果是得到超值享受和收获,还是入不敷出,这也是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之一,是经济学最原始的功能和要素。至于对个人而言,只要看看想想美国乔丹、中国姚明这个活生生的例子,人们就会都知道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了。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8)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国民素质指的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国家群体德、智、体、美等素质的总称,主要反映一个国家国民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精神面貌、职业素质等。在经济社会中,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素质起决定性作用,生产方式决定了国民素质。另一方面,国民素质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所以国家应努力提高国民素质,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撑。

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国民素质水平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人类生产生活,需要大量的物质材料作为生存的保障,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以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资料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的素质也不断提高,从远古时代的原始人,到现阶段人类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生产力发展,为人类超越本性,创造本性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所以说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上不去,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素质水平的提高。

2.经济发展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践证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的满足,比如重视自我教育,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整体国民受教育程度有大幅的提升。经济发展另一个巨大的变化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比如更加注重绿色环保,提倡绿色消费。如果经济没有得到发展,依然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水平,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思想观念就得不到显著提高,那么很难实现国民素质的提高。

二、国民素质是生产力,反作用经济发展

国民素质是生产力,它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有效利用,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成败。邓小平主席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达到了前人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国民素质高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国民素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就能提高自身素质,进而大幅提高生产力。

国民素质提高还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国民素质高低影响生产率水平。在相同的条件下,即使用同一劳动工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生产力的高低。他们对于生产工具的熟悉情况,使用特点的认识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最终会在生产结果上体现出来。通过过国民素质的提升,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素质提高,这样就形成的一个良性循环,达到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

从国际大环境看,现阶段国家的经济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人才,掌握先进的高科技技术,就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所以见得国民素质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三、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保持我国经济现有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就必须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综合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是人民科学素质的较量。这取决于整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取决于全民族的智力因素,只有提高全民素质,才能有效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首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降低人们接受教育的门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要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支持鼓励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同时在全社会倡导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每年需要接受相应教育的人数也是全世界最高的。经过国家三十年的努力,目前我国每年仍有百万新生文盲涌入劳动者行列。这些劳动者文化素质低,也未经相应的技术培训,这导致他们只是不熟练的低端的劳动力。国家要花大力气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减少地区差异。沿海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能够吸引大量的优质劳动力,在一些不发达的地区,比如一些偏远农村,即使有人才,也不能留住人才,只能看着他们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近几年高中生毕业填报志愿来看,一些热门的专业往往能吸引大量的学生填报,但是一些看似冷门的专业却缺口很大,在接受教育的劳动者总体上来上,高级人才较少,中级人才缺口大,无学历者过多。这导致劳动人才的结构不合理,形成人才断层,最终会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最后,重全民族在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提高人民文化科学素质的同时,也要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纠正一些人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加大思想道德宣传力度,树立道德模范,鼓励和支持向道德模范学习,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内容来抓,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民族素质的大提升,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

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国民素质高低;另一方面,国民素质高低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我国的教育事业长期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导致国民素质偏低,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应充分重视,并有责任有义务去提高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切实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只有国民素质上去了,经济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9)

一、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含义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包含着两层含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发展,前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发展,后者是民族学意义上的发展。在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如果单纯强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发展,民族学意义上的少数民族的特色经济就有可能衰退甚至消亡。

严格地说,“少数民族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前者是“从民族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后者则是“从地区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所以,于光远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提出,“少数民族经济的范围、对象是研究少数民族的人民的生活状况,少数民族家庭经济生活的特点,少数民族生活的习惯、文化传统对它的经济生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影响的一个领域。”由于少数民族经济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分不开的,还要研究少数民族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混淆了这两个概念,甚至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替代“少数民族经济”。

现实的民族经济研究也事实上主要侧重于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研究。在民族经济研究中,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问题是否能够等同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施政一在说明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时指出:“民族经济学就其研究范围来说,可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方面:从广义上来说,它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研究世界上各个民族或民族国家的经济问题;从狭义上来说,它是研究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经济问题,在我国则是研究除汉族以外的各个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按照这一定义,所谓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问题,实际上就是两个问题: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和中国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王文长认为:“狭义层面的民族经济研究,就是研究由民族内生属性所定义的民族的经济生活的特殊性,民族的行为、习惯、规则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作用,以及相应所呈现的规律、结构变迁的条件和状态等;广义层面的民族经济研究是狭义层面的进一步扩展,即涵盖民族国家概念含义的经济和民族区域概念含义的经济。”“民族国家概念含义的经济是以国家为利益整体并以其为基础构造国际经济关系;民族区域概念含义的经济则把区域特征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民族定义的经济所突出的就是民族本身。”按照这种划分方法,狭义的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问题就是指由民族内生属性所定义的中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的特殊性,民族的行为、习惯、规则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作用,以及相应所呈现的规律、结构变迁的条件和状态等问题,即少数民族自身的经济问题,广义的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问题则指包含中国各个少数民族自身的经济问题在内的中国少数民族区域的经济问题。

上述两种定义或划分方法的共同点就是:将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问题划分为中国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尽管这种划分在逻辑上未必严密,但毕竟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这两个问题区分开了。后者则更强调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中的“经济”这一概念的特殊含义。这种强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由民族内生属性所定义的”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本身,并不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或“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论断所指的发展问题,只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才存在着人们通常所说的发展问题。“由民族内生属性所定义的”少数民族经济,即具有某一少数民族特色的经济,当然也存在着发展问题,但这种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民族学意义上的发展问题,即民族的发展经济方面的体现。

所谓民族的发展是指民族的兴旺和繁荣,它以民族的存在为前提,或者说,它的负概念就是民族的衰亡。一个民族是否存在,并非仅仅指具有这个民族血统的人或人群是否存在,如果具有这个民族血统的人或人群仍然存在,但具有该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语言、艺术、宗教、心理等均已失传。世界上很多已经被认为消亡的民族,具有这些民族血统的人至今仍然存在,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不存在了,这一民族在经济生活方面的表现,即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真正意义上的该民族的经济问题当然也就不可能存在了。所以,民族学意义上的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发展问题和经济学意义上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问题,实际上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作为我们关注焦点的发展问题却往往只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问题。

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的民族关系,以及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和谐民族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应有之义务。和谐社会又为和谐民族关系及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能忽视这样两个基本事实:一是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已超过一亿,达到一个大国人口的数量。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对全国的稳定至关重要。没有民族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讲改革、发展、稳定,只能是一句空话,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只有做到这几者之间的和谐,才能达到真正完美的和谐。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民族关系的和谐,既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又包括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和谐以及民族内部的和谐。我们讲民族的团结、领土的完整、国家的统一,都是以各民族的团结为基础。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国家就会陷于动乱和分裂。应当看到,我们在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许多有利条件:

第一,我国在民族团结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之间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各民族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结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长久以来,各民族友好交往,在政治上以和为贵,互相修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互相影响;在文化上和而不同,交相辉映。从而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不断发扬光大,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强有力的精神纽带。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的精

神财富。

第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一整套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成功地解决了国内的民族问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这就为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各民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不断增多,各民族对和谐社会理想目标的认同和追求在不断增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旋律,激励各族人民去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看到还存在一些不利条件。特别是当前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下,我国的民族问题呈现出复杂的情况,总书记去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概括了“四个交织在一起”,即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外问题交织在一起。这就从大的方面揭示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民族团结是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民族团结的四个内涵: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维护促进民族团结、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以及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都对我国现阶段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一,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能最大限度激起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能使各民族人民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并且平等地享受创造历史带来的好处,这就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

第二,维护促进民族团结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创造历史的活动当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维护促进民族团结能把不同的民族的人民群众聚集到一起。假设民族不团结,各个民族之间就是分裂的,甚至民族内部也有这样那样的矛盾,这样就分散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正所谓“众人合起力,开动大帆船”,把来自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合成一股团结统一的力量,并把这一力量投入创造历史的活动当中必然能更好的创造历史。

第三,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团结的最终目的,这是符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论断的。民族团结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就是说民族团结从一开始就是出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考虑,其本身也就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保障和推动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各民族是人民群众根据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文化心理素质方面的不同进行划分,其本身也就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民族团结又以促进祖国繁荣为目的,这是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一致的。

第四,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材料,场所等都是由祖国为其提供,祖国的统一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民族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

三、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树立正确的民族发展观

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只有体现到人的发展上才是真正的发展,这也是与目前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以人为本,才是发展的本质。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它整体追求的价值观念,如何才是民族自身价值追求,只有在该民族的族群当中才会理解。正确的民族发展观是作为一个民族族群的人们对发展的正确认识,作为一个民族他们既要在物质发展上获取利益,同时也在生产生活的发展方式上能予以接受,保持他们所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目标出发,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一是经济发展为主原则,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有了物质基础才能进一步发展根本的社会主体;二是民族价值取向指导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的模式要和民族的价值取向结合,只有获得各民族群众的支持才能得到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与调查的决策依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决策,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进行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和构建,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二)促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多元化的现状,以及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情况,建立适宜的发展模式,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涉及发展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民族群体人文类型的丰富性,还涉及到文化的价值评判。在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模式时,是为他们选定还是帮他们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这涉及到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是否持有文化相对论的评价观。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现状,用一刀切的发展模式根本无法达到和谐发展的局面,所以要分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既要把握原有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又要提倡创新引入新的产业,并通过本土化吸收提升区域竞争力,还要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一个资源互补,产业链衔接,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一,总体上继续重点发展重工业,依靠老工业基地,改革现有产业结构,发展深加工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无论是整个中国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不可避免地走上工业化道路,只是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路径选择有所不同而已。工业化进程的演变规律体现为:工业发展的重心由轻工业向重工业的转移,最后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这种规律体现了工业对资源的开发由浅层开发到深层发展的进步过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要充分利用其所占据的资源优势的政策优势,以重工业为龙头,更新设备,加快技术创新,同时拓展产业链,发展深加工工业。发挥重工业的波及效应,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链,提升区域总体竞争力。

第二,根据各民族聚居点的特点,实施保护性政策,保护当地民族居民价值取向的所认可的生产方式。工业化、现代化在发展的历程中又有不同的路径选择,民族群体对路径选择是现代化进程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对一种生产方式来说,并不能单纯从经济的角度进行衡量,是要结合人文社会中进行评价,并不是能带来效率的就是最好的,任何一种生产方式或生活方式都是人所进行生存与发展的手段而已,在人的群体中进行结合评价才能得到真正的标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少数民族多聚居在比较落后偏远的地

方,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保存相当完整,当他们所面对工业化中所出现的各种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时,并不能很快适应,还可能排斥,所以我们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关注这一事实,要有步骤地进行引导,不是一刀切地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否定,针对那些适合当地民族生存的生产方式还要给予政策性保护。

第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民族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整个族群的发展上,而且也体现在单个族人的发展上。发展经济是与人的发展相结合的,经济是人的经济,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大量现代化的资金运作与技术都需要相适应的人才进行操作,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首先就需要与发展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占很大比重,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少数民族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所以首先要解决就是教育问题,要加强人才发展战略,普及中小学教育,培育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促进民族间平等。针对民族性的特殊性,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应推行双语教学,既保持该民族的特性又添加现代因素,从而达到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

第四,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具体说来,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的福利最大化。必须认识到,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基本生存需要、生活需要、发展需要,从低到高,只能有先有后、逐步解决。在科学发展观下,人的需要既是分层次的也是多样化的,环境质量同样是人的福利之一。经济实力、资源储备、环境质量都成为构成人的福利的要素,都成为稀缺资源。一切人类必不可少的经济、社会、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活动都成为创造稀缺资源的活动。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多聚居于偏远地方,存在电脑科技等高新技术与刀耕火种相并存的状况,进行产业选择时,首先就要从当地人的生存状况出发,进行人福利最大化评价。在还在为满足生存与基本生活需要苦苦挣扎的地方发展粗放型经济也是可取的,在已经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地方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促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其优势。

四、结语

不管哪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果,都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会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政治意义,它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感受到国家的力量,能增强整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保持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局面,就会增强社会主义及中国共产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让人民更多的认同中共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能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些地区的资源,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缓解资源紧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会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增强这些地区居民的购买力,有利扩大内需,发挥消费需求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就能证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本身就是整个国家及整个国际社会的一笔巨大的政治及思想财富。

参考文献

[1]徐和平,城市化与贵州少数民族社会现代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0(3):39~43。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强盛,我们的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都保持在9%左右,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实力已经和解放初期不可同日而语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财富的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逐步强盛,就是坚持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的结果。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来说,我们的经济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我们的国民经济还不够强大,我们国家还需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一、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这个范畴,包括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如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第三产业中的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内部又分为许多行业,如农业中的饲养业、林业、种植业;工业部门的钢铁、机械制造工业等;商业中的批发、零售业等。各个行业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国民经济的有机统一体。

1.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果国民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那么它的发展就会遇到波动与障碍。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原料、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大量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既要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又要同时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的合理结构,以及各产业内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农业的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农村居民自用部分外,还要提供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向部分工业企业提供充足的粮食、禽畜等产品作原料。另外,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来满足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对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再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除农业、工业之外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业等行业,也在国民经济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交通运输业,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要经过运输,才能从生产地运到销售地,运输业如果发展不够,就会有一些产品运输不出去而无法销售,会制约生产的发展,所以运输业是和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是相互联系的,需要相互的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所谓结构合理,就是它们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比例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即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相互满足需要,形成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某一种数量的商品不能满足购买者需要,它们的价格不仅会上涨,甚至购买不到,这就会影响购买者的生产;如果某一种类的产品生产过多,大量被积压,这又会造成物资和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力的大量浪费,这两种情况,都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损失。为了能使经济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处于合比例的状态,国家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处理好各产业及其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

2.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处于国际前列。然而,在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各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尽合理,有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落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只有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与全面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持久性。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11)

发展军民融合经济重要性

发展军民融合经济既有利于我国国防军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促进我国兵器装备的发展,又可推动我国民用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转型的态势下,促进西部大开发,发展军民融合经济更具重要的意义。

发展军民融合经济是增强我国国防建设的需要。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