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5-05 21:07:13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篇(1)

国外国立研究机构的薪酬制度受各国宏观科技管理体制和经济实力的影响,不尽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这里我们分析了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国立研究机构薪酬制度以及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特点并与我国进行了比较,目的是为完善我国科研机构的薪酬制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国外国立研究机构薪酬制度的特点分析

1)薪酬制度规范化、透明化。

在国外,国立研究机构的R&D人员占全社会的比重很小,大部分集中在企业。如1998年,美国国立研究机构的R&D人员占全国总量的6.2%,这一比重在英国为11.5%,日本为5.9%,俄罗斯为29.8%。国立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与政府职责密切相关,因此,国外的国立研究机构大多通过立法的方式设立,法律规定其目标、经费来源、人事和薪酬制度,使国立研究机构目标明确、经费来源稳定、人事和薪酬管理有法可依。

在日本,国立研究机构于2004年4月全部完成了法人化改革,成为独立行政法人。作为独立行政法人,国立研究机构要接受两部法律的直接约束。一是《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该法规定了独立行政法人的设置及撤销、负责人的任命及管理、营运及考核、财务及审计制度、政府预算拨款、人事和薪酬制度等等。二是由国会为每一个研究机构制定一部法律,规定其名称、业务范围、资本金、管治等事项,每个国立研究机构都由某一个省厅负责管理,职工工资待遇及福利标准比照公务员,同时机构负责人也有一定的裁量权。

在美国,国立研究机构员工属于联邦政府雇员,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规定联邦系统内的机构设置及其行政职责、经费来源、人事和薪酬制度,联邦政府各部门根据有关法律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命令具体实施相关法律。

在印度,国立研究机构依照《社团注册法》注册设立,并根据社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按照《社团注册法》的规定,科研机构应该制定社团管理章程和建立相应的理事会和管理委员会。社团章程通常包括:机构设置及其行政职责以及人员管理、财务管理、雇员补贴、出国进修、养老金、福利待遇、雇员离岗等具体的办法和规定。在英国,由各研究理事会为国立研究机构制定统一的薪酬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

在我国,没有以立法方式设立的研究机构,但公益性研究机构所执行的任务与国外国立研究机构基本相同,因此,本文用这部分研究机构与国外国立研究机构进行比较。

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以政府政令的方式设立,其工作目标、工作计划、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依赖于政府的行政管理。1993年以来,在我国研究机构实施的薪酬制度改革中,建立由固定薪酬和可变薪酬组成的薪酬制度。固定薪酬由现行工资制度中的职务工资、标准津贴和各种补贴组成,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可变薪酬由岗位工资和绩效奖励构成,但国家对可变薪酬的分配没有规定实施细则,分配规则由单位自行确定,再加上国家允许事业单位依据所拥有的资源创收,使薪酬预算来源多渠道,这种薪酬管理模式致使各研究机构改革方案不一致,操作上存在不规范的现象,甚至造成分配秩序混乱。

在国外,政府雇员实行公开透明的薪酬制度。如在日本,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和员工的薪酬以及国立研究机构的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要上报主管大臣,并向社会公布,便于社会对其绩效进行监督,同时也确保薪酬分配公平合理。

2)在人员遴选中引入竞争机制,加强薪酬与任职者能力、资格的匹配。

在国外,国立研究机构不仅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遴选普通雇员,更注重在机构负责人遴选中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岗位职责、岗位价值与任职者的资格和能力的相互匹配,增强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和激励性。

在美国,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像其他大多数联邦职位一样,原则上是通过公开招聘的程序产生,美国联邦雇员的招聘与录用基本上遵循两条原则,即“公开招聘”和“择优录取”,各联邦机构一般将所属院所负责人职务空缺在联邦系统中招聘或公开向社会招聘。在英国、印度、韩国,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采用国际公开招聘的方式遴选,由专家组成评议小组对应聘者进行评议,最终由理事会任命。在日本,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实行任免制。根据《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日本国立研究机构的高层管理者由理事长、理事与监事构成,其中,理事长与监事由主管大臣任命,理事由理事长任命。

2000年以来,在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实施的人事制度改革中,推行全员聘用制,科技人员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竞争上岗,有些单位还向海外公开招聘高级研究人员,但对院所长,有些单位仍然实行任免制。

3)通过工作分析、工作评价确定薪酬差异。

国外国立研究机构大多采用岗位薪酬体系,并通过工作分析、工作评价确定岗位职责、任职者资格以及各岗位的薪酬差异,保证了薪酬制度的内部公平性。

美国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联邦系统中的岗位级别划分原则和薪酬确定原则。法律规定联邦雇员岗位级别划分的依据是其任务与职责和该项工作所要求的资格。为此,联邦人事管理办公室(OPM)制定了岗位工作分析、工作评价的要素及评价标准,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不同岗位的薪酬差异。虽然联邦雇员的岗位级别划分本身并不是确定薪酬的唯一依据,但在薪酬确定中起关键作用。根据1990年的“联邦雇员薪酬”可比法,影响薪酬标准决定的其他因素还包括绩效、服务时间等。

目前,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虽然实行了岗位管理制度,但是缺乏科学的手段,导致岗位分析比较粗糙,岗位价值不能得到合理的评价,岗位工资实际上是根据岗位的行政级别或技术职称来确定,而不是真正根据岗位价值来确定,使岗位价值与岗位工资相关性不强,形成新的分配不公平,降低了岗位工资的激励性。

4)重视对机构负责人的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其薪酬和职位任免挂钩。

绩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是确保员工的工作行为对组织的战略目标实现产生积极支撑作用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绩效加薪、职位晋升的主要依据,因此,绩效评价公正与否会对薪酬制度的激励性产生影响。

国外的国立研究机构不仅重视对普通员工的绩效评价,更重视对机构负责人的绩效评价,因为机构负责人是机构的核心成员,对机构实现其战略目标有重要影响。

在日本,根据《行政独立法人通则法》,主管大臣每3~5年对其所管辖的国立研究机构提出中期目标,相关研究机构依据中期目标编制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报主管大臣批准,并向社会公布。《行政独立法人通则法》还要求各主管省厅设立“独立行政法人评价委员会”,协助主管大臣对各独立行政法人执行“中期计划”的情况进行定期评价,评价结果反映机构负责人的工作业绩。在机构负责人离职时,评价委会要对其任内工作表现进行评价打分,这一分数将直接决定其退职金的多少。

在美国,每年对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至少进行一次绩效评价。每个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在得到任命后部应按固定格式制定各自的工作计划,明确其在考核期内的绩效目标,这些目标不仅反应其个人的业绩情况也应体现整个机构的绩效目标。对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的年度评价信息将被用作薪资调整、绩效奖励、免职和权力削减的依据。

在英国,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每5年对国立研究机构的绩效进行一次评价,评价结果与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的绩效挂钩。在印度,根据理事会章程,理事会设有绩效评价委员会,每3年负责对国立研究机构的绩效进行一次评价,在各研究所内部设立评价委员会,负责对科技人员的年度绩效进行评价。

然而,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偏重于对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轻视对机构负责人的绩效评价。对科技人员采用严格的绩效评价制度,并根据评价结果决定绩效奖励及下一年度的岗位聘任,有些研究机构甚至采用末位淘汰制;对机构负责人由上级主管部门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进行定性评价,但在实践中缺少评价实绩的客观标准,对绩效评价结果也缺乏运用。这种绩效管理模式不仅使绩效评价的重点本末倒置,而且致使科技人员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影响薪酬制度的激励效果。

5)薪酬形式:以稳定的基本薪酬为主。

通常情况下,薪酬由基本薪酬、可变薪酬和间接薪酬构成。基本薪酬是根据员工所承担的工作或者是所具备的技能而向员工支付的稳定性报酬,可变薪酬则是与绩效挂钩的不稳定性报酬,间接薪酬包含福利、有型服务等一些具有经济价值但是却是以非货币形式提供给员工的报酬。

在美国、英国,国立研究机构员工的薪酬以稳定的基本薪酬为主,不存在可变薪酬,如果业绩突出,则可绩效加薪,但这增加的薪酬是在基本薪酬的基础上增加,属于稳定性报酬。在英国,研究人员不得从课题经费中提取收入,但技术转让收入,发明者、研究室和研究院可以按规定的比例提取一部分报酬。

在日本,国立研究机构员工的薪酬以稳定性基本薪酬为主,稳定性薪酬、可变薪酬和间接薪酬之比大约为10∶1∶2。每年绩效评价后发放一次奖金,如果专利成果实现了产业化,研究组可以获得转让费的25%,课题经费必须全部用于研究,课题组成员不得提成。

在印度的国立研究机构,员工收入以稳定性基本薪酬为主,但研究人员可以从合同研究、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所获得的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奖励。

上述国家国立研究机构员工的薪酬以稳定性基本薪酬为主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国立科研机构的薪酬预算绝大多数来源于政府预算拨款,除印度外,其他国家国立研究机构的课题经费全部用于研究,不得提成,所以用于薪酬预算的资金来源稳定、渠道单一。

在俄罗斯的国立研究机构,员工的收入以可变薪酬为主。主要原因是国家财政预算拨款的科技经费严重不足,远不能维持正常运转,缺口部分需要从课题经费、技术服务收入、房屋出租以及其他经营开发收入中弥补,因此科技人员的薪酬与课题经费挂钩,随课题经费的多少而变动。

在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中,科研人员的薪酬也是以不稳定的可变薪酬为主,约占工资总额的60%,稳定的基本薪酬占40%左右,这种薪酬形式与其经费预算来源方式密切相关。2000年研究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国家财政增加了对公益性研究机构科学事业费的投入,作为对其运行经费和科研项目的补助,但对运行经费的补助增幅不大,主要是加大了对科研项目的支持。运行经费与实际所需相比仍存在很大缺口,科学事业费基本用于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为提高在职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稳定研究队伍,缺口部分只能从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究项目经费以及房屋租赁等经营性收入中弥补。这就造成了科研人员的薪酬随科研经费而变化,但在科研项目中,竞争性项目占大部分,致使科研人员的薪酬稳定性差,可变性强。

6)建立宽带薪酬结构,加强薪酬与绩效的关联性,增强薪酬制度的激励性。

美国在2004财年的国防授权法中,针对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建立了一套新的与绩效挂钩的宽带薪酬制度,并于2004年1月正式生效,之前采用了25年之久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六级薪酬制度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可上下浮动的薪酬制度。

这套新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薪酬制度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开放的工资幅度,最低薪酬相当于一般工作人员最高薪酬的120%,最高薪酬相当于行政首长类(级别高于高级行政主管类,共分5级)二级或三级水平,并且取消了按年度薪酬自动上浮和按地区的薪资调整,而是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实施绩效加薪,增加的幅度根据贡献的大小决定。可见,新的宽带薪酬结构延长了工资等级线,并且不同类别的工资标准有交叉,使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能够随着绩效的改善而得到增加,而不仅仅依靠职位的晋升,加强了薪酬与绩效的关联性,增强了薪酬制度的激励性。同时,也给管理者更大的薪酬决策权,增加了薪酬制度的灵活性,有利于管理者利用薪酬杠杆引导组织实现其绩效目标。

宽带薪酬结构强调的是业绩而非职位等级,所以有效的绩效评价制度是宽带薪酬结构实施的先决条件。为此,美国联邦政府对各部门实施更为严格的绩效评价制度。各国立研究机构采用的绩效评价系统需要得到联邦人事管理办公室(OPM)和联邦预算管理局(OMB)的鉴定。OPM和OMB就鉴定标准和程序联合规定,对优秀绩效评级系统的要素和操作办法做出描述,并特别强调单位绩效状况与个人岗位职责之间的联系。

美国国立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一般实行固定薪酬,但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联邦机构实验室也开始通过绩效评价的方式为业绩突出的研究人员加薪。这类实验室将原有的15个薪酬级别改为5个,以使薪酬增加能够与绩效挂钩。此外,还有一次性奖励,类似于年终奖,但不是人人有份,并且受制于OPM规定的薪酬上限。

2000年以后,我国进一步深化科研机构的分配制度改革,目前,公益性研究机构普遍采用“三元结构工资制”,其中岗位工资是根据设立的不同岗位而设定,虽然不同岗位之间的岗位工资拉开了差距,但实行一岗一薪制,同一岗位不同绩效人员的岗位工资没有区别,薪酬与绩效的关联性不强,因此,激励性亦不强。

7)充满人文关怀的福利计划具有很强的激励性。

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的国立研究机构除对员工提供法定的福利计划外,还提供种类繁多的组织内部福利计划,以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吸引和保留高素质的员工。这些国家的国立研究机构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并将培训作为满足员工精神需求、吸引和激励人才的重要手段。如在印度、韩国和日本,国立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可以享受带薪学术休假制度。在美国,法律对联邦雇员的培训有明确的规定。按照法律规定,联邦雇员在职期间有权享受一些与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培训,而联邦雇员所在部门也有义务提供这种培训。培训期间工资照发,关于培训费用,根据法律规定单位可视情况承担全部或部分费用。

国外国立研究机构除对其员工提供完备的福利计划外,还对员工的家属提供保险计划。如美国的“联邦雇员健康利益”保险项目中的受益人不仅包括联邦雇员、退休人员、原雇员还包括雇员的家庭成员和原配偶,保险费的75%由政府机构负担,25%由个人负担。充满人文关怀的福利计划无疑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

与国外国立研究机构相比,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实施的福利计划种类少,目前,只实施法定福利计划,包括公费医疗、失业保险、住房补助、住房公积金和带薪休假等,激励性也不强。主要原因是在实施福利货币化改革后,取消福利分房,但与之相配套的工资制度改革还未跟上,增加了员工购买住房的困难。

8)非经济性报酬具有很强的激励性。

报酬可以分为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经济性报酬即是薪酬,非经济性报酬是指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本身所提供的乐趣、成就感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传统的薪酬理论只对直接经济报酬,特别是货币薪酬感兴趣,现代薪酬管理则越来越重视非经济性报酬的激励作用。

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国立研究机构员工的薪酬水平并不高,只相当于市场的中等偏上水平,或中等水平,但是稳定的工作、允许自由探索的科学研究环境、自身爱好以及个人的社会荣誉感还是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加盟。可见,在国外的国立研究机构,薪酬并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非经济性报酬亦有很强的激励性。

9)结论:薪酬制度与国立研究机构的任务相匹配,有助于其实现组织战略目标。

薪酬管理的目的是支持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因此,选择何种薪酬管理技术,要依据组织的任务性质而确定,即薪酬制度要与组织任务相匹配。

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印度,国立科研机构的薪酬管理大多采用或比照公务员的薪酬制度,薪酬预算绝大部分来自政府预算拨款,支付高比例的固定薪酬,营造了稳定的工作环境,这种薪酬预算方式与国立研究机构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主,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市场回报的特点相适应,同时,稳定的工作环境,对于需要长期知识、技术积累的国立研究机构员工来说,无疑具有激励作用。在薪酬管理中,突出效率原则,薪酬与绩效挂钩,增强了薪酬制度的激励性。虽然薪酬位于市场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但非经济性报酬和优厚的福利待遇,增强了薪酬水平的外部竞争性。这种薪酬管理模式提供了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吸引、稳定、激励人才,因此,上述各国国立研究机构的薪酬制度有助于其提高组织绩效,促进其实现战略目标。

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的薪酬制度与公务员脱钩,薪酬预算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课题经费及其他经营性收入,稳定性差,导致科技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申请课题和进行创收活动,这些无疑会挤占科研经费和科研时间,长此以往,易造成科研质量的下降以及影响其公益性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薪酬管理中,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增加了激励成份,但在实际操作中薪酬与绩效的关联性并不十分强,因此,不能有效地激励科研人员。可见,目前我国公益性科研机构的薪酬制度与其任务性质不相适应,不能有效地支持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

2对我国的启示

1)应进一步深化公益性科研机构改革,筛选出一批与国家利益相关的研究机构,并明确其任务。

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经过2001年的分类改革,其R&D人员所占比重有所减少,目前为15%,低于俄罗斯,但与美国、英国、日本相比,依然偏高。应进一步深化公益性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筛选出一批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和社会秩序以及国家长远利益的研究机构,明确其任务,保证其经费来源稳定,规范其人事和薪酬制度,从而确保其活动的公益性以及国家意志和政府职责的实现。

2)建立稳定性薪酬占高比例的岗位绩效薪酬制度。

岗位绩效薪酬制度主要由岗位工资、年功工资、绩效工资构成。岗位工资、年功工资是稳定性报酬,应占高比例。各岗位的薪酬差异应通过工作分析、工作评价确定,岗位工资标准应参考市场薪酬水平,充分体现各岗位的价值,确保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在人员特别是机构负责人的遴选和绩效评价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加强绩效与薪酬以及岗位聘用的关联性,充分体现薪酬制度的激励性。

3)注重发挥福利计划的激励作用。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篇(2)

国外国立研究机构的薪酬制度受各国宏观科技管理体制和经济实力的影响,不尽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这里我们分析了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国立研究机构薪酬制度以及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特点并与我国进行了比较,目的是为完善我国科研机构的薪酬制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 国外国立研究机构薪酬制度的特点分析

1)薪酬制度规范化、透明化。

在国外,国立研究机构的R&D人员占全社会的比重很小,大部分集中在企业。如1998年,美国国立研究机构的R&D人员占全国总量的6.2%,这一比重在英国为11.5%,日本为5.9%,俄罗斯为29.8%。国立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与政府职责密切相关,因此, 国外的国立研究机构大多通过立法的方式设立,法律规定其目标、经费来源、人事和薪酬制度,使国立研究机构目标明确、经费来源稳定、人事和薪酬管理有法可依。

在日本,国立研究机构于2004年4月全部完成了法人化改革,成为独立行政法人。作为独立行政法人,国立研究机构要接受两部法律的直接约束。一是《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该法规定了独立行政法人的设置及撤销、负责人的任命及管理、营运及考核、财务及审计制度、政府预算拨款、人事和薪酬制度等等。二是由国会为每一个研究机构制定一部法律,规定其名称、业务范围、资本金、管治等事项,每个国立研究机构都由某一个省厅负责管理,职工工资待遇及福利标准比照公务员,同时机构负责人也有一定的裁量权。

在美国,国立研究机构员工属于联邦政府雇员,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规定联邦系统内的机构设置及其行政职责、经费来源、人事和薪酬制度,联邦政府各部门根据有关法律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命令具体实施相关法律。

在印度,国立研究机构依照《社团注册法》注册设立,并根据社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按照《社团注册法》的规定,科研机构应该制定社团管理章程和建立相应的理事会和管理委员会。社团章程通常包括:机构设置及其行政职责以及人员管理、财务管理、雇员补贴、出国进修、养老金、福利待遇、雇员离岗等具体的办法和规定。在英国,由各研究理事会为国立研究机构制定统一的薪酬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

在我国,没有以立法方式设立的研究机构,但公益性研究机构所执行的任务与国外国立研究机构基本相同,因此,本文用这部分研究机构与国外国立研究机构进行比较。

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以政府政令的方式设立,其工作目标、工作计划、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依赖于政府的行政管理。1993年以来,在我国研究机构实施的薪酬制度改革中,建立由固定薪酬和可变薪酬组成的薪酬制度。固定薪酬由现行工资制度中的职务工资、标准津贴和各种补贴组成,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可变薪酬由岗位工资和绩效奖励构成,但国家对可变薪酬的分配没有规定实施细则,分配规则由单位自行确定,再加上国家允许事业单位依据所拥有的资源创收,使薪酬预算来源多渠道,这种薪酬管理模式致使各研究机构改革方案不一致,操作上存在不规范的现象,甚至造成分配秩序混乱。

在国外,政府雇员实行公开透明的薪酬制度。如在日本,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和员工的薪酬以及国立研究机构的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要上报主管大臣,并向社会公布,便于社会对其绩效进行监督,同时也确保薪酬分配公平合理。

2)在人员遴选中引入竞争机制,加强薪酬与任职者能力、资格的匹配。

在国外,国立研究机构不仅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遴选普通雇员,更注重在机构负责人遴选中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岗位职责、岗位价值与任职者的资格和能力的相互匹配,增强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和激励性。

在美国,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像其他大多数联邦职位一样,原则上是通过公开招聘的程序产生,美国联邦雇员的招聘与录用基本上遵循两条原则,即“公开招聘”和“择优录取”,各联邦机构一般将所属院所负责人职务空缺在联邦系统中招聘或公开向社会招聘。在英国、印度、韩国,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采用国际公开招聘的方式遴选,由专家组成评议小组对应聘者进行评议,最终由理事会任命。在日本,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实行任免制。根据《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日本国立研究机构的高层管理者由理事长、理事与监事构成,其中,理事长与监事由主管大臣任命,理事由理事长任命。

2000年以来,在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实施的人事制度改革中,推行全员聘用制,科技人员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竞争上岗,有些单位还向海外公开招聘高级研究人员,但对院所长,有些单位仍然实行任免制。

3)通过工作分析、工作评价确定薪酬差异。

国外国立研究机构大多采用岗位薪酬体系,并通过工作分析、工作评价确定岗位职责、任职者资格以及各岗位的薪酬差异,保证了薪酬制度的内部公平性。

美国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联邦系统中的岗位级别划分原则和薪酬确定原则。法律规定联邦雇员岗位级别划分的依据是其任务与职责和该项工作所要求的资格。为此,联邦人事管理办公室(OPM)制定了岗位工作分析、工作评价的要素及评价标准,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不同岗位的薪酬差异。虽然联邦雇员的岗位级别划分本身并不是确定薪酬的唯一依据,但在薪酬确定中起关键作用。根据1990年的“联邦雇员薪酬”可比法,影响薪酬标准决定的其他因素还包括绩效、服务时间等。

目前,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虽然实行了岗位管理制度,但是缺乏科学的手段,导致岗位分析比较粗糙,岗位价值不能得到合理的评价,岗位工资实际上是根据岗位的行政级别或技术职称来确定,而不是真正根据岗位价值来确定,使岗位价值与岗位工资相关性不强,形成新的分配不公平,降低了岗位工资的激励性。

4)重视对机构负责人的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其薪酬和职位任免挂钩。

绩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是确保员工的工作行为对组织的战略目标实现产生积极支撑作用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绩效加薪、职位晋升的主要依据,因此,绩效评价公正与否会对薪酬制度的激励性产生影响。

国外的国立研究机构不仅重视对普通员工的绩效评价,更重视对机构负责人的绩效评价,因为机构负责人是机构的核心成员,对机构实现其战略目标有重要影响。

在日本,根据《行政独立法人通则法》,主管大臣每3~5年对其所管辖的国立研究机构提出中期目标,相关研究机构依据中期目标编制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报主管大臣批准,并向社会公布。《行政独立法人通则法》还要求各主管省厅设立“独立行政法人评价委员会”,协助主管大臣对各独立行政法人执行“中期计划”的情况进行定期评价,评价结果反映机构负责人的工作业绩。在机构负责人离职时,评价委会要对其任内工作表现进行评价打分,这一分数将直接决定其退职金的多少。

在美国,每年对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至少进行一次绩效评价。每个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在得到任命后部应按固定格式制定各自的工作计划,明确其在考核期内的绩效目标,这些目标不仅反应其个人的业绩情况也应体现整个机构的绩效目标。 对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的年度评价信息将被用作薪资调整、绩效奖励、免职和权力削减的依据。

在英国,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每5年对国立研究机构的绩效进行一次评价,评价结果与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的绩效挂钩。在印度,根据理事会章程,理事会设有绩效评价委员会,每3年负责对国立研究机构的绩效进行一次评价,在各研究所内部设立评价委员会,负责对科技人员的年度绩效进行评价。

然而,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偏重于对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轻视对机构负责人的绩效评价。对科技人员采用严格的绩效评价制度,并根据评价结果决定绩效奖励及下一年度的岗位聘任,有些研究机构甚至采用末位淘汰制;对机构负责人由上级主管部门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进行定性评价,但在实践中缺少评价实绩的客观标准,对绩效评价结果也缺乏运用。这种绩效管理模式不仅使绩效评价的重点本末倒置,而且致使科技人员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影响薪酬制度的激励效果。

5)薪酬形式:以稳定的基本薪酬为主。

通常情况下,薪酬由基本薪酬、可变薪酬和间接薪酬构成。基本薪酬是根据员工所承担的工作或者是所具备的技能而向员工支付的稳定性报酬,可变薪酬则是与绩效挂钩的不稳定性报酬,间接薪酬包含福利、有型服务等一些具有经济价值但是却是以非货币形式提供给员工的报酬。

在美国、英国,国立研究机构员工的薪酬以稳定的基本薪酬为主,不存在可变薪酬,如果业绩突出,则可绩效加薪,但这增加的薪酬是在基本薪酬的基础上增加,属于稳定性报酬。在英国,研究人员不得从课题经费中提取收入,但技术转让收入,发明者、研究室和研究院可以按规定的比例提取一部分报酬。

在日本,国立研究机构员工的薪酬以稳定性基本薪酬为主,稳定性薪酬、可变薪酬和间接薪酬之比大约为10∶1∶2。每年绩效评价后发放一次奖金,如果专利成果实现了产业化,研究组可以获得转让费的25%,课题经费必须全部用于研究,课题组成员不得提成。

在印度的国立研究机构,员工收入以稳定性基本薪酬为主,但研究人员可以从合同研究、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所获得的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奖励。

上述国家国立研究机构员工的薪酬以稳定性基本薪酬为主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国立科研机构的薪酬预算绝大多数来源于政府预算拨款,除印度外,其他国家国立研究机构的课题经费全部用于研究,不得提成,所以用于薪酬预算的资金来源稳定、渠道单一。

在俄罗斯的国立研究机构,员工的收入以可变薪酬为主。主要原因是国家财政预算拨款的科技经费严重不足,远不能维持正常运转,缺口部分需要从课题经费、技术服务收入、房屋出租以及其他经营开发收入中弥补,因此科技人员的薪酬与课题经费挂钩,随课题经费的多少而变动。

在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中,科研人员的薪酬也是以不稳定的可变薪酬为主,约占工资总额的60%,稳定的基本薪酬占40%左右,这种薪酬形式与其经费预算来源方式密切相关。2000年研究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国家财政增加了对公益性研究机构科学事业费的投入,作为对其运行经费和科研项目的补助,但对运行经费的补助增幅不大,主要是加大了对科研项目的支持。运行经费与实际所需相比仍存在很大缺口,科学事业费基本用于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为提高在职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稳定研究队伍,缺口部分只能从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究项目经费以及房屋租赁等经营性收入中弥补。这就造成了科研人员的薪酬随科研经费而变化,但在科研项目中,竞争性项目占大部分,致使科研人员的薪酬稳定性差,可变性强。

6)建立宽带薪酬结构,加强薪酬与绩效的关联性,增强薪酬制度的激励性。

美国在2004财年的国防授权法中,针对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建立了一套新的与绩效挂钩的宽带薪酬制度,并于2004年1月正式生效,之前采用了25年之久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六级薪酬制度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可上下浮动的薪酬制度。

这套新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薪酬制度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开放的工资幅度,最低薪酬相当于一般工作人员最高薪酬的120%,最高薪酬相当于行政首长类(级别高于高级行政主管类,共分5级)二级或三级水平,并且取消了按年度薪酬自动上浮和按地区的薪资调整,而是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实施绩效加薪,增加的幅度根据贡献的大小决定。可见,新的宽带薪酬结构延长了工资等级线,并且不同类别的工资标准有交叉,使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能够随着绩效的改善而得到增加,而不仅仅依靠职位的晋升,加强了薪酬与绩效的关联性,增强了薪酬制度的激励性。同时,也给管理者更大的薪酬决策权,增加了薪酬制度的灵活性,有利于管理者利用薪酬杠杆引导组织实现其绩效目标。

宽带薪酬结构强调的是业绩而非职位等级,所以有效的绩效评价制度是宽带薪酬结构实施的先决条件。为此,美国联邦政府对各部门实施更为严格的绩效评价制度。各国立研究机构采用的绩效评价系统需要得到联邦人事管理办公室(OPM)和联邦预算管理局(OMB)的鉴定。OPM和OMB就鉴定标准和程序联合规定,对优秀绩效评级系统的要素和操作办法做出描述,并特别强调单位绩效状况与个人岗位职责之间的联系。

美国国立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一般实行固定薪酬,但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联邦机构实验室也开始通过绩效评价的方式为业绩突出的研究人员加薪。这类实验室将原有的15个薪酬级别改为5个,以使薪酬增加能够与绩效挂钩。此外,还有一次性奖励,类似于年终奖,但不是人人有份,并且受制于OPM规定的薪酬上限。

2000年以后,我国进一步深化科研机构的分配制度改革,目前,公益性研究机构普遍采用“三元结构工资制”,其中岗位工资是根据设立的不同岗位而设定,虽然不同岗位之间的岗位工资拉开了差距,但实行一岗一薪制,同一岗位不同绩效人员的岗位工资没有区别,薪酬与绩效的关联性不强,因此,激励性亦不强。

7)充满人文关怀的福利计划具有很强的激励性。

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的国立研究机构除对员工提供法定的福利计划外,还提供种类繁多的组织内部福利计划,以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吸引和保留高素质的员工。这些国家的国立研究机构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并将培训作为满足员工精神需求、吸引和激励人才的重要手段。如在印度、韩国和日本,国立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可以享受带薪学术休假制度。在美国,法律对联邦雇员的培训有明确的规定。按照法律规定,联邦雇员在职期间有权享受一些与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培训,而联邦雇员所在部门也有义务提供这种培训。培训期间工资照发,关于培训费用,根据法律规定单位可视情况承担全部或部分费用。

国外国立研究机构除对其员工提供完备的福利计划外,还对员工的家属提供保险计划。如美国的“联邦雇员健康利益”保险项目中的受益人不仅包括联邦雇员、退休人员、原雇员还包括雇员的家庭成员和原配偶,保险费的75%由政府机构负担,25%由个人负担。充满人文关怀的福利计划无疑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

与国外国立研究机构相比,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实施的福利计划种类少,目前,只实施法定福利计划,包括公费医疗、失业保险、住房补助、住房公积金和带薪休假等,激励性也不强。主要原因是在实施福利货币化改革后,取消福利分房,但与之相配套的工资制度改革还未跟上,增加了员工购买住房的困难。

8)非经济性报酬具有很强的激励性。

报酬可以分为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经济性报酬即是薪酬,非经济性报酬是指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本身所提供的乐趣、成就感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传统的薪酬理论只对直接经济报酬,特别是货币薪酬感兴趣,现代薪酬管理则越来越重视非经济性报酬的激励作用。

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国立研究机构员工的薪酬水平并不高,只相当于市场的中等偏上水平,或中等水平,但是稳定的工作、允许自由探索的科学研究环境、自身爱好以及个人的社会荣誉感还是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加盟。可见,在国外的国立研究机构,薪酬并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非经济性报酬亦有很强的激励性。

9)结论:薪酬制度与国立研究机构的任务相匹配,有助于其实现组织战略目标。

薪酬管理的目的是支持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因此,选择何种薪酬管理技术,要依据组织的任务性质而确定,即薪酬制度要与组织任务相匹配。

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印度,国立科研机构的薪酬管理大多采用或比照公务员的薪酬制度,薪酬预算绝大部分来自政府预算拨款,支付高比例的固定薪酬,营造了稳定的工作环境,这种薪酬预算方式与国立研究机构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主,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市场回报的特点相适应,同时,稳定的工作环境,对于需要长期知识、技术积累的国立研究机构员工来说,无疑具有激励作用。在薪酬管理中,突出效率原则,薪酬与绩效挂钩,增强了薪酬制度的激励性。虽然薪酬位于市场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但非经济性报酬和优厚的福利待遇,增强了薪酬水平的外部竞争性。这种薪酬管理模式提供了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吸引、稳定、激励人才,因此,上述各国国立研究机构的薪酬制度有助于其提高组织绩效,促进其实现战略目标。

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的薪酬制度与公务员脱钩,薪酬预算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课题经费及其他经营性收入,稳定性差,导致科技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申请课题和进行创收活动,这些无疑会挤占科研经费和科研时间,长此以往,易造成科研质量的下降以及影响其公益性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薪酬管理中,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增加了激励成份,但在实际操作中薪酬与绩效的关联性并不十分强,因此,不能有效地激励科研人员。可见,目前我国公益性科研机构的薪酬制度与其任务性质不相适应,不能有效地支持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

2 对我国的启示

1)应进一步深化公益性科研机构改革,筛选出一批与国家利益相关的研究机构,并明确其任务。

我国公益性研究机构经过2001年的分类改革,其R&D人员所占比重有所减少,目前为15%,低于俄罗斯,但与美国、英国、日本相比,依然偏高。应进一步深化公益性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筛选出一批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和社会秩序以及国家长远利益的研究机构,明确其任务,保证其经费来源稳定,规范其人事和薪酬制度,从而确保其活动的公益性以及国家意志和政府职责的实现。

2)建立稳定性薪酬占高比例的岗位绩效薪酬制度。

岗位绩效薪酬制度主要由岗位工资、年功工资、绩效工资构成。岗位工资、年功工资是稳定性报酬,应占高比例。各岗位的薪酬差异应通过工作分析、工作评价确定,岗位工资标准应参考市场薪酬水平,充分体现各岗位的价值,确保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在人员特别是机构负责人的遴选和绩效评价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加强绩效与薪酬以及岗位聘用的关联性,充分体现薪酬制度的激励性。

3)注重发挥福利计划的激励作用。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篇(3)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薪酬设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已逐渐被企业管理者所接受。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薪酬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关系到企业人才的吸引、保留和激励。良好的薪酬设计不仅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而且从长远看来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不少企业沿袭了传统经济体制下的薪酬设计体系,即以行政级别及资历作为薪酬设计的主要依据。这种过分强调等级与相关制度的设计体系,导致同一级别下岗位工资差异较小,没有体现不同员工贡献度的差异性,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公平性。现代人力资源理论认为,薪酬设计体系要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考虑不同员工的贡献度,以最大程度上达到薪酬的激励效果。现代企业正逐步由传统资历为导线的薪酬设计体系转变为岗位为导向的薪酬设计体系,但在具体内容、模式、标准等环节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及时修改并完善,以设计出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岗位薪酬体系。

一、岗位薪酬设计概述

(一)岗位薪酬的概念

岗位薪酬具体来说是指,通过员工岗位评价而发放的劳务报酬。岗位薪酬设计的主要环节是对岗位的评价,包括该岗位的性质以及员工在该岗位的业绩等,不同岗位、不同业绩的员工获得的报酬不同。

岗位薪酬看重公平交换,其本质上是员工通过让渡劳动而获得相应的报酬和补偿。通常来说,企业的岗位薪酬主要由岗位工资及绩效工资两个部分组成。岗位工资确定的主要基础是岗位,通过岗位评价来实现。企业管理人员综合衡量岗位的性质、岗位的重要性、岗位职责、同行业工资水平、企业战略目标以及企业的发展情况对不同岗位进行评价,从而确定相对合理的工资水平。绩效工资是一种浮动工资,是影响员工工资差异的重要因素。此外,岗位薪酬还包括奖金、津贴及福利。

(二)岗位薪酬设计的原则

岗位薪酬设计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第一,公平性原则。企业的薪酬设计首先要做到公平。即企业员工为企业做出的贡献要与员工所获得的薪酬相符合,薪酬设计制度只有坚守公平性原则才能最大程度上带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积极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战略引导原则。战略引导原则要求企业在制定薪酬设计政策时一定要符合企业的战略规划,使得薪酬设计不仅仅促使那些有利于企业战略发展的因素有效发展,同时遏制那些不利于企业战略规划的因素。

第三,价值原则。薪酬设计的价值原则要求企业的薪酬设计要体现员工的价值,合理协调企业发展与员工待遇之间的关系,全面协调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员工的职业发展,实现员工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统一。

二、当前企业薪酬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薪酬设计中岗位评价、绩效评价等标准模糊

岗位评价是岗位薪酬设计的重要环节。岗位评价者需要考虑劳动的复杂程度、劳动环境、繁重程度等各个方面,对不同的岗位进行评价,划分不同的薪酬等级,从而确定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仅是岗位评价的标准要合理的确定,员工薪酬中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也要合理确定。比如,目前大部分公司采用的薪酬制度是基本工资加浮动工资,也就是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的模式。一方面,基本工资方面相对固定,且很多不同工种的员工采用相同的基本工资,忽略了不同工种之间劳动复杂、繁重以及对企业贡献程度的大小。另一方面,绩效工作的确定标准又比较模糊,尤其是管理方面人员的绩效工资没有一个明确的评判标准,导致员工绩效评价标准随意性大、不合理,极大地影响了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公平性。

(二)薪酬设计中福利制度的激励性较低

薪酬设计中福利制度也是现代企业薪酬设计中一项重要环节。福利政策虽然不等同于货币激励,但其在激励员工积极性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福利政策不仅仅有助于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同时也助于企业合理避税。在福利政策方面,不少企业采用的是上下统一的、十分单一性的福利政策,比如员工所享有的福利政策仅仅只有五险一金。大部分企业采用的福利政策既没有做到对不同岗位有针对性地设立福利政策,又显得十分单一,容易引发员工的抵触情绪,对员工的积极性十分不利。

(三)薪酬设计缺乏对公司战略的思考

现代企业在进行薪酬管理时必要遵守的一个原则就是战略引导原则,即企业的薪酬管理政策要符合企业的战略规划。这就要求,企业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也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现实情况和发展需要来合理的实施薪酬管理,通过合理的薪酬管理从而为企业战略实施提供动力,提升企业竞争力。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对自身发展状况的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相应的薪酬计划脱轨,通过薪酬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愿望也就无从谈起。片面而单一的薪酬制度造成核心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降低,不利于企业未来战略的发展。

三、现代企业岗位薪酬设计步骤

(一)岗位评估与分析

岗位评估与分析是岗位薪酬设计的前提,也是岗位薪酬设计的基础性工作。企业需要明晰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对各个岗位的职责与内容进行梳理,保证前期准备工作无偏差。

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与各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整理各部门工作内容与职责,并根据调研内容撰写企业岗位说明书。第二步,明确基准岗位。此时需要对各个部门岗位职责进行整理,确定企业的基准岗位。第三步,进行岗位评估。岗位评估需要企业高级和中级管理人员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企业所处阶段、企业发展目标等方面对不同岗位上进行宏观把握,对岗位的不同重要性进行评估。此外,岗位评估与分析还要考虑不同岗位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岗位的具体职责、岗位工作的劳动强度与难度以及岗位工作环境等。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形成岗位不同等级。岗位评估等级确定之后,要对评估结果进行量化打分,以科学确定不同岗位的薪酬水平。成立相应的评估委员会,评估委员会成员应包括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行业专家、员工代表等,在前阶段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岗位说明书,对不同岗位进行打分。具体打分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先对岗位大类进行打分,再对分层指标进行打分。最后结合各指标打分所占权重以及打分结果进行计算,加权求和之后得到最终的结果。

(二)员工能力评估

即使是在同样的岗位,不同员工的工作能力也有差异。岗位薪酬设计不仅考虑不同岗位对企业贡献程度的差异性,同时也考虑同一岗位下不同员工工作的差异性。对员工能力进行评估。

首先要确定员工能力评估的标准。员工能力评估的标准通常涵盖两个方面,一个是资格标准,另一个是能力标准。资格标准是指员工完成该项工作所具备的专业技能、经验以及相关知识。能力标准是指员工的工作行为以及其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在对员工能力评估时,要合理确定资格标准与能力标准在标准体系中所占的权重。此外,还应考虑不同岗位的性质,将企业岗位划分为管理、科技、操作、服务与辅助等岗位类别,以此来设定各岗位的能力评估标准。

(三)岗位绩效考核

岗位绩效考核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绩效工资的激励性。岗位绩效考核应与配套的岗位薪酬一起实施,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岗位薪酬的激励作用。

岗位绩效考核主要环节包括岗位绩效考核办法、绩效考核分析以及绩效考核等几个环节。绩效考核办法的确定是绩效考核的前提,需要综合考虑员工业绩的影响因素,不仅考虑工作能力,同时将员工对企业的正面效应进行多角度评估。企业所处阶段以及岗位性质的不同会导致不同岗位考核办法略有不同。根据企业当年发展目标以及企业经营情况,企业对各个部门确定业绩目标,并将目标下分到各个员工,采用关键业绩指标的方法对各个员工绩效进行考核,并及时根据企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整,尽可能使各个指标具有可量化性、科学性及合理性。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对员工岗位绩效进行考核,形成最终的考核结果。最后,将岗位绩效考核结果与岗位薪酬结果香结合,形成最终的岗位薪酬考核体系。

四、结论

现代企业管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人的管理。把握好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而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核心也是员工最关心的问题,薪酬设计的好坏是维持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竞争力的有力武器。良好的薪酬设计帮助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有效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反之,薪酬管理工作不到位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岗位薪酬以其科学、合理的特点正逐渐在现代企业中进行推广,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合理引用此薪酬设计体系,实现企业薪酬激励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白瑞林. 企业薪酬制度效能管窥[J].现代经济信息,2015(18).

[2]何蕊华. 拓宽员工激励空间 促进员工职业发展――建立宽带薪酬体系的探讨[J].上海商业,2012(06).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篇(4)

A公司是从事高科技生态健康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科技生物企业。公司营销网络遍布全国16个省市,下设60余家门店,营销类岗位员工近百余人,年销售额位居同行业前列。近年来,A公司凭借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先进的营销理念和高素质的营销团队不断发展。但随着公司的日渐壮大,传统的基于职位的薪酬体系也远远不能适应公司和员工发展的需要。因此,营销类岗位员工的薪酬激励成了现阶段的突出问题。

一、A公司营销类岗位现行薪酬体系及存在的问题

A公司营销类岗位现行薪酬结构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年功工资+奖金+津补贴+年度分红+单项奖励。其中:奖金分为季度奖金与年度奖金两部分。通过对A公司营销类岗位现行薪酬体系的实地调查及营销岗位人员的访谈,发现现行的薪酬体系存在如下问题:

(1)公司的薪酬策略不清晰。A公司的发展战略通过销售目标等关键指标适时的传达到公司员工层面,而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和薪酬策略却没有明确的设计与呈现,致使公司人力资源的发展处于战略不清、目标不明的状态。

(2)薪酬水平缺少市场竞争力。大部分营销岗位员工反映现有的薪酬水平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不具有市场竞争力,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薪酬结构缺乏激励性。现有营销岗位人员薪酬结构中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的比例不合适,而且公司总体薪酬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员工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并在运行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灵活性。

(4)奖金体系设计不合理。A公司现有奖金体系设计不合理,一是奖金系数设计方面,一线市场督办的奖金系数低于区域市场督导、大区经理及公司销售管理部经理等岗位。二是奖金计提基数不合理,一线市场督办根据自身销售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季度或年度奖金的计提基数,而市场督导、大区经理及公司销售管理部经理的计提基数则是所辖区域季度或年度销售目标的完成情况予以计提。

(5)薪酬体系对员工的职业发展与能力提升的导向性不强。A公司营销岗位现有的薪酬体系是以岗位为基础的职位工资体系。职位工资体系强调职位的等级结构,公司建立了严格的“职位金字塔”体系,缺乏薪酬体系应有的灵活性与弹性;同时,公司营销岗位高级职位设置基本上达到了职数上限,低级职位现阶段无法向更高一级的职位晋升,造成了部分工作能力强且经验丰富的一线优秀的营销人才离职。其次,公司未设置各岗位合理的职业能力提升通路,更无配套的薪酬体系予以支撑。

二、A公司营销岗位宽带薪酬体系构建设计

营销岗位宽带薪酬体系构建目标体现在下述四个方面:第一,提升营销岗位整体薪酬水平,提升薪酬外部竞争力,为吸引与保留优秀营销人才提供保障。第二,实施岗位工作分析与职位评估工作,提升薪酬内部的公平性与激励性。第三,完善营销岗位薪酬结构设计,特别是奖金的设计,体现薪酬的激励作用。第四,构建与员工任职能力相结合的薪酬调整机制,激励员工关注自身工作能力提高。第五,制定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合理控制薪酬总成本,实现公司发展与员工成长的双赢。

(1)确定公司人力资源战略与薪酬策略。A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是以公司核心价值观为依托,通过任职资格、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激励、亲情关爱五大支柱为支撑的选、育、用、激、护体系。A公司营销岗位的薪酬策略定位是追求匹配市场平均水平的薪酬体系。

(2)营销岗位工作分析及职位评估。考虑A公司营销岗位的组织结构与人员构成情况,根据各岗位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进行职类划分,分为销售管理、市场拓展、运营支持和客户服务四大职类(见表1)。其次,对26个营销岗位采用佐佳的七因素分析法进行职位评估。职位评估因素分别为能力要求、工作影响力、工作独立性、沟通技巧、工作控制、失误后果与思维要求,对应的比例分别为22%、10%、16%、13%、13%、18%和8%,职位评估结果(见表2)。

(3)营销岗位宽带薪酬等级设计。依据评估结果进行职等职级的划分。对现有岗位进行梳理,按职位价值大小进行归类,形成不同的职位组合,划分为即核心层、中坚层、骨干层和基础层四个职层,用字母A、B、C、D予以表示。在确定宽带薪酬等级的基础上,测算每个等级的标准分值。测算办法为:(D4-D1)/(n-1),D1为D级职位最低得分,D4为D级职位最高得分,n为该职位层级中薪酬等级的数量,进而得出D级平均级差为17。以此类推,得出其他职位的薪酬等级标准分值(见表3)。

薪酬等级设定后,需要进行薪酬区间设计。将同一职等层级内,以标准薪酬等级为基准,上下浮动两个等级,拉大薪酬等级之间的薪酬范围。对不同等级岗位薪酬的重叠度适度设计,提升同一等级的薪酬区间,进而达到“同岗可不同薪、同薪也可不同岗、未升职也可加薪”的效果,激励员工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得到薪酬的提升。

(4)营销岗位宽带薪酬水平设计。为保证营销岗位薪酬的外部竞争力,依据中华英才网的薪酬数据库和所属地区人才市场的薪酬数据,结合生物保健品行业的2014年度薪酬水平报告,对营销岗位的薪酬平均水平、最高值、最低值进行了调查,并选取部分代表岗位进行了薪酬水平对比。最后,根据公司薪酬策略并结合所在市场薪酬水平,确定了营销岗位的薪点表(见表4)。

(5)宽带薪酬结构设计。考虑公司产品的销售模式与销售周期,按照岗位性质不同,依据职类划分,分别设计对应不同职类的薪酬结构模式(见表5)。

三、营销岗位宽带薪酬体系的实施与调整

(1)营销岗位宽带薪酬套入。根据员工的学历、入职年限、从事岗位的任职时间、半年内工作业绩情况及本岗位适岗度等项目进行评分,根据分值标准套入新的宽带薪酬体系中。套入时,薪酬标准原则上不低员工现有工资标准。即按照岗位所属职等,就近就高予以套算。

(2)营销岗位宽带薪酬的调整。为保证宽带薪酬体系的动态平衡,需要进行必要的薪酬调整。薪酬调整主要分为整体薪酬水平的调整、公司内部机构设置调整与个人薪酬调整三个方面。第一,整体薪酬水平调整是根据公司的盈利状况、所属行业的薪酬策略及当地政府的政策与物价水平影响而进行的薪酬调整。第二,公司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对现有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对于新增设的岗位进行岗位评估,并纳入到现有宽带薪酬体系内。第三,个人薪酬调整主要是针对员工任职能力提升、工作业绩达成及工作岗位调整而进行的个人薪酬标准调整。

(作者单位为上海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芳.企业普及宽带薪酬之困境研究[J].思想战线,2013(s1):76-77.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篇(5)

二、薪酬管理及其原则、目标

1.薪酬管理的概念。所谓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员工所付出的劳动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水平做出决策。作为一种持续的过程,企业要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进行沟通,还要结合自身战略目标持续不断地制定薪酬计划,同时对薪酬系统进行不断完善。

2.薪酬管理的基本目标。薪酬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鼓励员工提高工作所需的技能,使得员工高效率的工作,创造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薪酬要发挥基本的激励作用,薪酬管理就必须要达到三个基本目标,即为公平、效率、合法。

第一,保证在区域、行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以便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第二,对员工态度、业绩和工作能力的认可,让员工在付出劳动的同时得到企业相应的回报;第三,通过薪酬激励,将企业与员工利益捆绑,众志成城,谋求员工与企业共成长。

3.薪酬设计的原则。一般来说,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是企业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的首要原则,也是设计薪酬方案和实施薪酬管理的首要原则。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即薪酬制度开始实施后,所体现的薪酬水平与工作性质、工作质量和员工所付出的努力的客观公平性;(2)竞争性原则:竞争性是指在人才市场上和社会上,企业的薪酬水平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其他人员来讲具有强大的吸引力;(3)激励性原则:激励性是指在企业内部各类、各级岗位职务的薪酬水平上,适当拉开差距,秉承多劳多得的原则。激励性主要强调将员工的报酬与个人业绩挂钩,根据绩效水平的高低来对薪酬进行调整;(4)经济性原则:企业在提高薪酬水平的同时还应考虑企业自身承受能力的大小,要遵循经济性原则,把人力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5)战略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设计薪酬制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企业的战略需求,通过薪酬制度体现企业的战略;另一方面把实现企业战略转化为对员工的期望和要求,进行员工的薪酬激励实现对员工的期望和要求。

三、YB公司薪酬管理现状

YB公司是一家经营化学药制剂、医疗器械、中成药、疫苗、计生用品、生物制品等各大门类医药类产品的医药批发公司,经营涵盖了全部常用剂型,品种规格达6000多个。公司现有仓储面积16000多平方米,及用于储存疫苗等生物制品的冷库100多立方米,办公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公司拥有员工300多人,其中药学及药学相关专业的人员168人,占公司全体员工总数80%以上;执业药师5名,主管药师3名,药师16名,是一支非常专业化的员工团队。同时,公司按GSP规范要求建立了完善的药品检验体系与质量控制,深得客户和监督管理部门的好评。

1.薪酬设计思路。为激发员工活力,促使员工共同分享YB公司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把员工每月的薪资与公司经营效益挂钩,即员工薪资根据每月销售毛率、销售回款等总额乘以一定的比例计发。

2.薪酬结构。薪酬结构按照公司岗位类型划分为两类:行政岗和业务岗。

行政岗每月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工龄工资+其他福利津贴

业务岗每月工资=岗位工资+提成+工龄工资+其他福利津贴

岗位工资:根据岗位工作的要求,完成基本工作的最低收入,不同的岗位基本工资不同。同时,岗位工资根据绩效考核划分为三级:初级、中级、高级,每一个等级所对应的岗位工资不一样,以每月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评判。

效益金:将年度总任务划分到各非业务部门的各岗位,按实现金额的大小乘以一定的比率进行计发。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任务和计发比率在年初已经制定。

提成:业务部门的业务考核指标,在总任务目标的指导下,各业务岗位的销售额和回款额考核。销售额和回款额目标都划分为不同的区间等级,达到相应等级则提取相应比例的提成。

工龄工资:为增强员工忠诚度而设的工资组成部分。工?g工资统一标准为50元/年。

其他福利津贴:企业为员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办理各项社会保险、餐费补贴等。

3.工资调整。(1)整体调整:是否对薪酬进行整体调整,需要结合企业年度实现的经济效益及外部行业市场工资水平变化而定,每年最多只可调整一次;(2)岗位变动调整:若因工作需要进行部门间借调,则会设计工资调整,借调确认后,以员工借调岗位工资为准;若因工作表现差而调整岗位,则以人力资源部和部门经理商量讨论后的工资为准;(3)非岗位变动调整:原则上岗位不发生变化或工作性质上没发生变化的,工资是不予以调整的。如有特殊原因需调整的,以人力资源部的为准。

四、YB公司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薪酬制度与企业战略管理脱节。YB公司薪酬体系自2009年变动后,一直未做调整。2012年年底在有几个骨干员工连续离职的情况下才对整个薪酬体系进行了局部调整,也仅仅只是满足部分岗位人员的需要,没有从企业内部战略实施的角度去规划薪酬工作。只是对薪酬管理表面上的修复,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更不用说能够与战略管理契合。公司员工也逐步认识到公司薪酬管理存在的不足,致使他们都在观望和等待外部出现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就会主动离职,公司的弊端也越积越深。即便如此,但鉴于家族企业的特殊性,公司行政总监和几任人力资源经理都不敢打破现有的管理体系。

2.薪酬结构不完善、奖惩不明确。公司非业务部门,在进行薪酬设计时基本是以岗位工资和效益金两个构成部分进行均分。公司经营以业务驱动为主导,各个部门都应该以支持业务流程为主而开展工作,但是,对于行政、人力、财务、质管等非业务部门,他们不直接参与业务工作,在业务推进中无法发挥能动性,将其工资与公司业绩进行深度关联,对这些部门而言相对不公平。同时,根据查看2016年10月、11月的工资表,几乎每个岗位每个员工的效益金都不一样。问及当事岗位人员,他们自己也算不清楚。另外公司制定了大量的奖惩制度但没有一定的规范性,因此奖惩问题有很大的人为因素,随意性很强。这体现在对奖励方面显得态度消极,而对于违反公司相关制度的惩罚却异常积极。

3.缺乏员工需求分析,绩效考核对薪酬的关联错位。公司在激励管理中没有深入了解到员工的实际需求。公司对销售人员、管理人员和内勤人员采用的是统一的岗位工资核算方式,从根本上就忽略了岗位的差异和员工实际的需求。无论是业务类岗位还是非业务类岗位,岗位工资都采用三级制,对于岗位工作所进行的绩效考核得分决定岗位工资的等级。非业务类岗位的效益金则由公司月度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决定,业务类岗位的提成则由个人业绩决定。简言之,绩效考核决定的是员工的岗位工资而并非绩效工资。这对于非业务类岗位不公平,但是对于销售岗位员工而言,他们几乎就不将岗位工资放在眼里边,加上一些老业务员的固定客户群定期下单,这一制度不仅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还由于绩效考核的其他问题给许多员工带来不满情绪。

五、YB公司薪酬管理改良

1.薪酬体系调整的总体思路。(1)完善管理机构、职责以及权限。①建立薪酬管理委员会,作为薪资管理集体决策机构,负责薪资政策的组织拟订和修订;职位评价的组织管理、员工晋升;薪酬整体水平方案的制定、审批;其他需要公司整体协商决策的相关事项;人员组成:总经理、部门经理、员工代表若干名;②建立专业技能评定工作小组,负责对不同职位等级评定;人员组成:部门经理、技术骨干和HR部门,或者根据需要组成。

(2)确定薪酬管理的目标。建立基于员工职业多向发展的宽带薪酬体系:人事结合是薪酬决定的依据,以岗位为基础,以个人能力为导向,把岗位划分为不同等级水平,按照员工实际职务、岗位能力确定薪酬,结合绩效量化考核,实现对员工的有效激励。

2.薪酬结构。在职务等级的基础上,设定基于宽带薪酬的基本工资。即一个职务等级有多个岗位工资水平,即等级区间。(1)确定公司的职务等级。

(3)薪酬结构。员工的月工资由基本工资、工龄工资、绩效工资和附加工资构成。

薪酬计算公式为:

每月工资=基本工资+工龄工资+绩效工资+附加工资

①基本工资:每个月固定给员工发放,与企业经营状况无挂钩。基本工资主要取决于当前的岗位性质和内容。

②工龄工资:工龄工资统一标准为50元/年/月,上不封顶。

③绩效工资:同步实行宽带绩效。即一个岗位有多个绩效等级。具体根据员工的年度表现来确定其绩效等级。

对于具体的月度绩效工资,则分为业务类和非业务类。

对于业务类岗位,实行绩效量化工资。例如:业务员的销售提成和回款提成,拣货员的搬运、拣货件数提成等。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篇(6)

我国高校现行的工资制度是岗位绩效工资制,但这一制度并未得到真正执行,高校教师薪酬体系存在岗位管理不到位、绩效评价体系缺失等一系列弊端。通过对相关理论和高校教师及其工作特殊性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以岗位和绩效为基础,在确保高校教师薪酬稳定的前提下,突出薪酬的激励功能的高校教师薪酬体系构建原则,对基于岗位绩效工资制的高校教师薪酬体系理论构想,并对该薪酬体系的配套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

1 高校教师薪酬现状

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后,高校教师的薪酬内容得到了进一步规范,薪酬项目得到了统一。但是由于没有指导性的绩效工资设置模式或办法,绩效工资仅仅从名称上取代了原来的校内津贴,各高校仍旧保持着之前的收入分配体系,形成了事实上的国家工资和校内津贴双轨并行的薪酬发放模式,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岗位绩效工资中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津贴补贴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按照规定拨款发放,绩效工资(事实上的校内津贴,一般由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两部分构成)由高校在国家政策范围内自定办法并自筹资金发放。大多数高校均未认识到间接薪酬(即保险和福利、服务)在薪酬体系中的重要性,只是满足于执行国家规定的保险以及补贴制度,福利和服务内容单一,比重偏低。

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仅仅执行了

国家法定执行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极少的福利保险项目,而服务也仅仅停留在设立子弟学校、开通校区通勤车等项目上。

基于此,高校教师现行薪酬体系存在了以下主要几方面的问题:

* 岗位聘任和管理机制不到位。

* 绩效评价体系缺失。

* 绩效工资的作用没有发挥。

* 忽视间接薪酬(福利、服务)的作用。

* 长期激励效果不足。

2 以岗位和绩效为基础构建薪酬体系构建思路

针对绩效薪酬体系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岗位绩效工资制的高校教师薪酬体系理论构想。

2.1 薪酬体系的构成

在高校教师基础薪酬体系中,基本薪酬部分按照国家标准和教师依据个人职称(学历、资历)、能力、前期业绩水平而受聘的岗位向教师发放;绩效工资部分的基础绩效工资也根据教师所聘的岗位发放。基于此,笔者对高校教师薪酬体系进行了调整,整个薪酬体系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固定薪酬:基本薪酬、基础绩效工资、法定保险, 注重保障功能的实现;浮动薪酬:奖励绩效工资、自主福利服务,注重激励功能的实现。

(1)固定薪酬。其中基本薪酬和法定福利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基础绩效工资所占的比重需符合不低于总薪酬5%、且固定薪酬占总薪酬60%的标准。

岗位绩效工资制对高校岗位进行了合理的分等和分级,等级的设置比较符合高校实际,基础绩效工资的等级可以按照国家的岗位设置确定。对于基础绩效工资的等级,确定原则应该是等与等的差距大、每一等内部的级差小,以合理拉开各收入档次,确保薪酬激励功能发挥。也可采取固定期限调整的方式进行增减、资,增减、资与国家发放的薪级工资调整同时进行。增资对象只限定于年度考核优秀的教师,且增资标准固定,只在同一岗位聘期内有效;聘期结束后按照其所聘的新岗位兑现新的基础绩效工资,若新岗位的基础绩效工资低于原基础绩效工资,按照原基础绩效工资执行。减资对象为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减资标准与增资标准等同,在同一聘期有效;聘期结束后按照其所聘的新岗位兑现新的基础绩效工资,若新岗位的基础绩效工资高于原基础绩效工资,按照新基础绩效工资执行。

按照需要层次理论的原则,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因此年度考核优秀增加基础绩效薪酬的标准设置原则应该是等级越高,增资额越小,二级教授及以上岗位的教师可以只象征性的进行增加。对于副教授以下岗位的教师应该是等级越低,增资额越高。二级教授及以上岗位的教师大多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其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收入也相对较多,处于工作中的黄金阶段,生活也相对稳定,他们所追求更多的应该是专业的发展和同行的认可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处于起步阶段,前期人力资本投入量大,但还没有到人力资本价值最大的阶段,其面临的工作生活压力都非常大,尤其经济需求比较强烈。因此,这一薪酬体系对基础绩效工资的增加作这样的设计,这也符合构建这一薪酬体系时想要实现的有针对性地激励年轻教师的目标。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削减基础绩效薪酬的标准,与增加标准等同。

基础绩效工资每一等的增资次数,应该进行限定,达到一定次数后不再予以增加,对次数的规定应该与教师岗位上升的时间相对应。根据目前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以及岗位聘任的实际来看,以不超过5次为最佳。这样可以在保证有效激励教师工作绩效的同时,督促教师向更高的学术职位和岗位努力,有利于高校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至于基础绩效工资的增资额度,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财力具体制定。基础绩效工资每一等的减资次数,也应该进行限定,同一岗位出现两次减资的,应该降一档次兑现薪酬待遇,降档后再出现减资现象的,调离教师队伍。

(2)奖励绩效工资。25%的奖励绩效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不高,是这一薪酬体系要确保稳定性的必然结果。但是,这一薪酬体系同时还要达到突出薪酬激励功能的目的。因此,科学、合理设计这部分薪酬的发放原则和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是这一薪酬体系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和可行性的关键。

教师在从事这部分工作时对薪酬的期望值并不高,薪酬在这时对其的激励作用也不明显。所以,奖励绩效工资的激励重点应该是教学,同时兼顾研究和社会服务。奖励绩效工资的发放应该依据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只需与绩效评价标准对应即可。其重点发放对象应该是:一、教学效果良好,得到学生、专家、同事一致好评的教师(即注重教学质量),对其进行教学质量奖励;二、超额完成教学任务,且教学评价合格的教师,对其超额完成的教学任务部分予以奖励(这一前提是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科学设定各岗位教师的额定工作量,额定工作量应是能够维持学校教学任务正常完成的、教师工作量比较饱满的);三、取得突出教学研究成果的教师(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标准);四、取得突出研究成果,在顶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的教师(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标准);五、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做出显著贡献,提升学校知名度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规定)。

奖励绩效工资可采取当期发放和延期发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高校可以建立以股权和基金为主的长期激励机制。将教师奖励性薪酬的一部分转为高校控股或经营企业的股权或者建立专门基金进行管理,并规定一定的抵押期。抵押期间教师若有违反学术道德、破坏学校名誉的行为,学校可根据约定收购或转让其股权和基金。这一奖励绩效工资的发放模式可以有效地规避教师为获取当期利益而采取的短期行为,同时增加了教师的收入预期,而且将教师个人的利益与学校利益联系在一起,增强了教师工作的责任心核对学校的向心力。

(3)自主福利服务。间接薪酬是薪酬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设立占有相当比重的、满足需求多样化的福利和服务,可以使教师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增加教师工作、生活的稳定性,同时有效地激励教师。重视自主福利、服务的功能,扩大福利服务在薪酬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这也是薪酬体系设计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福利与工资的比例几乎接近1:1,并有超过工资的发展趋势。

高校的自主福利与服务应该建立在教师自愿基础之上,且与高校自身特色有效结合地进行设置,可以包括:学习进修计划、住房补贴计划、购车购房补助计划、健身保健计划、学术休假计划、旅游疗养计划、教师子女教育辅助计划、商业保险等。这些自主福利服务计划应该有长期固定福利服务计划和一次性福利服务计划之分,而且应该在固定核心福利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提供可选福利服务项目,允许教师因其需求不同进行自主选择。同时,可以把部分福利服务项目设为奖励性福利服务项目,根据工作绩效向教师提供。奖励性福利服务计划属一次性福利服务计划,教师获得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享用的时间。

设置自主福利服务项目时,应多设计与教师个人成长发展和解决其后顾之忧的福利与服务项目,以帮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保障教师的生活状态稳定,同时促进学校绩效目标的实现。

2.2 各部分薪酬的比重

因办学层次、战略目标和财力状况不同,各高校对教师薪酬投入的成本也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应使本校的薪酬处于当地的中上水平为宜。

结合对高校教师工作特点的分析,按照薪酬体系应以岗位和绩效为基础,以确保高校教师薪酬稳定为首要目标,在分析国内外高校教师薪酬构成及比重的基础上,固定薪酬部分的比重应占总薪酬的60%比较适当;按照确保高校教师薪酬稳定的前提下,突出激励功能的设计原则,奖励绩效工资的比重应以不低于总薪酬的25%比较合适;自主福利服务部分以不低于总薪酬的10%比较合适。

这样的比重设计充分考虑了高校这一组织的工作特殊性以及高校教师这一群体人力资本的特殊性,符合人力资本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均衡工资理论的设计原则,也符合我们分析国内外高校教师薪酬体系所得出的启示。

2.3 保障和配套措施

(1)严格的岗位聘任和管理制度

岗位聘任和管理是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实施基础,要使基于岗位绩效工资制的高校教师薪酬体系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有严格的岗位聘任和管理制度作保障。岗位绩效工资制推行时,国家把岗位设置的权力给了高校,高校应充分运用这一有利条件,认真研究科学做好岗位设置工作。其次,要按岗聘任,加强在岗管理。在岗位设置时,应注意对“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情况予以充分考虑。

(2)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包括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方面,具体的有: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教改项目、科研项目、核心期刊论文、学科建设成果等。好的绩效考核体系应该能够协调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做到质与量并重、以质为主,科学计量教师劳动成果,有效促进教师成果产出。因为基于岗位绩效工资制的高校教师薪酬体系建立在绩效考评的基础之上,因此要使薪酬体系的效能发挥最大化,就必须要有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作保障。从理论上讲,考核评价也是薪酬管理的逻辑起点,因此必须重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周荷芳.浅析高校分配制度改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第15-17页.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篇(7)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23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多元化、集团化程度加剧,企业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经营环境。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数量、质量及潜能的发挥程度。薪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问题之一,更值得关注。建立科学的、系统的薪酬管理系统,对于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生存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而改革和完善薪酬制度,也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试图通过A集团的薪酬改革案例,探析如何设计有效的薪酬体系以促进多元化集团公司的发展,以期为我国多元化集团的薪酬管理提供借鉴。

一、案例:A集团的薪酬体系现状

A集团是一家多元化民营企业集团,主要业务涉及磷化工,现拥有子公司14家,员工3000余人,大多集中在云南省内。目前,公司正积极筹建三期建设,力争扩大生产规模和业务范围,形成集火力发电、黄磷、PVC、烧碱、磷酸、三聚磷酸钠、水泥、煤矿生产于一体的多元经营模式。随着集团的迅速扩张,薪酬管理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A集团目前实行了四套薪酬体系即:自备电厂体系、磷电公司体系、电化公司体系和行政后勤体系。除了集团少数外聘人员实行年薪制外,在册正式员工均实行岗薪制,工资结构为岗位工资、绩效奖、年终奖和各项福利补贴。四套薪酬体系均由集团公司统一制定,彼此相互独立,每个体系下的岗位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设定相应的薪酬系数,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及年终奖均按薪酬系档谋壤进行发放。

在此薪酬体系下,各公司员工抱怨不断,其中以磷电公司表现最为突出。磷电公司是A集团下属的“老资格”,自A集团成立初始就已存在。磷电公司的薪酬水平处于当地同行业薪酬水平的中高分位,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在电化公司没有组建前,员工的满意度还较高,但当集团兼并了某家电化公司和自备电厂后,磷电公司中那些A集团的老员工们就开始表示不满,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环境最恶劣,对集团利润贡献最大,但工资却比其他体系的员工少很多,相当不公平,有些员工甚至认为集团是“卸磨杀驴”。自备电厂是A集团薪酬体系中工资水平最高的,但是仍然有许多员工认为,与云南省内其他电力行业的公司相比,收入差距甚远。电化公司的薪酬水平在当地市场处于中分位,大部分员工基本满意,但是员工的抱怨心理依旧存在,他们表示与自备电厂相比收入较低,同样是公司设备管理员,在两套体系下岗位系数却不同,薪酬差距也有300元左右,同时绩效奖和年终奖也相应较少。

近年来,由于集团薪酬体系的原因,导致了大量员工纷纷流失到其他公司,特别是一些核心技术员和熟练工的流失给A集团造成了巨大的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同时还影响了集团正常高效的生产运行。此外,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明显下降,工作积极性也大大降低,通过访谈了解,A集团的一些老员工在工作中还存在很大的抱怨情绪。

随着A集团的迅速发展,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煤矿和水泥项目正在推进中),跨行业的薪酬体系设计问题日益突出,A集团亟需建立适应未来战略发展的现代薪酬制度。

二、A集团的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

按照现代薪酬理论,对于企业或者雇主而言,薪酬应该成为能够带来收益大于人工成本的投资,成为实施组织战略、实现组织目标的工具,成为挖掘员工潜能、调动工作积极性的手段;对于员工而言,薪酬应该成为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主要来源,热情工作的动机。但是A集团的薪酬体系并没有充分发挥上述功能,通过对集团相关文件资料的研究、与各子公司中高层(班组长及以上)员工的深入访谈及薪酬市场调查分析认为,A集团现行的薪酬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统一的薪酬体系,违背了薪酬的一致性。企业在集团化的过程中,由于各公司之间的差别、薪酬政策不统一,导致集团内部薪酬体系缺乏一致性,易引起集团内部的不平衡和矛盾。A集团制定的四套薪酬体系考虑到不同行业的薪酬水平应不相同,但是没有考虑到集团内纵向体系薪酬设计的合理性和统一性。各薪酬体系下的岗位等级划分、岗位薪酬系数、等级之间的薪酬差距都没有科学的依据,也没有执行统一的标准,各自分离。例如,自备电厂的运行班长在该体系中处于第8等级,薪酬系数为1.35;电化公司的运行班长处于该体系的第6等级,薪酬系数为1.20,磷电公司的运行班长处于该体系的第5等级,薪酬系数是1.25。很明显,A集团对于岗位等级的划分和岗位薪酬系数的制定未从集团整体角度思考,磷电公司运行班长的薪酬系数比电化公司的高,薪酬反而低,极大地引起了磷电公司员工的抱怨。电化公司员工也表示极大不满,薪酬系数为1.35的岗位在电化公司应该为车间副主任,而非运行班长,那么,同为运行班长,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差别也不大,工资差距为何如此悬殊?可见,各自为政的薪酬体系成为各公司员工相互攀比的根源。

2.薪酬差距不合理,违背了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于上个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也称社会比较理论,理论认为人们往往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所谓横向比较,就是将“自己”与“别人”相比较来判断所获报酬的公平性;所谓纵向比较,就是将自己目前与过去相比较来判定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其中横向比较的结果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最大,当自己得到的报酬与投入之比低于他人时,员工往往会减少对组织的投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A集团薪酬制度的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新老行业、新老员工的薪酬差距不合理。电化公司和自备电厂是A集团后期兼并的公司,由于行业性质和历史原因,造成了电化公司和自备电厂员工的薪酬水平高于A集团成立已久的磷电公司。特别是目前电化公司和自备电厂正处于生产规模迅速扩大阶段,人才需求量特别大,较多新入职员工的薪酬比在A集团多年的老员工薪酬还要高,如上所述,自备电厂的运行班长基本工资为每月1350元,电化公司的运行班长为950元,磷电公司的班长仅为750元,虽然行业性质是有不同,但是不合理薪酬差距使得员工抱怨不断、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

三、A集团薪酬优化方案

通过对A集团薪酬现状的诊断分析,项目小组做了如下薪酬设计,并收到了预期效果。

1.采用美世薪点法对集团所有的岗位进行统一评价。岗位评价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岗位背后隐含的付酬要素,确定他们的相对价值,并根据此确定岗位薪酬。它是建立薪酬结构内部一致性和解决薪酬分配内部公平性的前提。

在参阅员工填写的岗位说明书和深入访谈后,组成了5位外部咨询专家和13位对岗位比较熟悉的内部员工的岗位评价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最终确定采用改进后的美世薪点法进行岗位评价,选取了对组织的影响、管理监控(下属人数、下属种)、工作职责(独立性、多样性)、知识技能(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工作难度(工作复杂性、创造性、工作强度)、任职资格(学历、经验)和工作环境(安全性、舒适性、时间特性)7个要素,15个维度,结合A集团的实际情况,对各因素进行赋值打分。然后,分别计算出外部专家的评价结果以及每个岗位的个体评价结果的离散度。对于内外部专家评分差异较大、或个体评价离散度较大的岗位,外部专家将进行再次评价,最终确定这些岗位的评价结果。

2.归级并档。所有岗位分值确定后,项目组成员进行归级并档,即将岗位评价薪点值接近的岗位列入相同的薪酬等级,而将价值明显不同的岗位列入不同的薪酬等级。根据A集团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所有岗位划分为管理、技术和工人三大系列。根据上述职级划分的方法,管理系列可以划分为8级:(总经理级――副总经理级――科长级――副科长级――主办级――专业管理――一般管理――辅助管理),同理,技术系列和工人系列根据情况划分为5级和6级。三大系列内部归档完成后,项目组外部专家根据各个系列各等级薪点值大小,对三个体系的等级进行均衡比较,实现三个系列的统一,如图1所示。

3.岗位工资的确定。岗位工资的多少取决于集团的薪酬策略和该岗位的当地市场价值。集团的薪酬策略又取决于集团的发展战略,对于实施成本领先型战略的企业,适宜采用薪酬领先策略;对于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适宜采用薪酬追随策略;对于实施集中化战略的企业,适宜采用薪酬滞后策略;对于实施创新型战略的企业,适宜采用混合型薪酬策略;对于实施客户中心型战略的企业,适宜采用权变薪酬策略;基于A集团的发展战略、历史背景及所处的偏僻地理环境,项目组建议实施混合型薪酬策略,混合型策略是指企业在确定薪酬水平时,根据职位的类型或者员工的类型来分别制定不同的薪酬水平策略,而不是对所有的职位和员工均采用相同的薪酬水平定位。比如,有些公司针对核心管理层和技术员采用市场领先的薪酬策略,针对基层员工实行市场追随型的薪酬策略。其优点在于灵活、针对性强,不仅有利于控制企业的人力成本,而且还有利于企业保持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岗位工资制定的指导方针确定后,集团可参考当地同岗位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对手的薪酬制定相应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同行业的公司内部,同薪酬等级的岗位工资是相同的;不同行业的公司,同薪酬等级的岗位工资是不尽相同的,其间的差距取决于市场价值的大小,但总体而言,同薪酬等级的岗位工资差距不宜过大,如图2所示。例如,上述自备电厂、电化公司和磷化公司的运行班班长可被统一划定为工人系列的第四等级,其在三个公司下可分别获得950元、850元和750元的岗位工资,统一的薪酬标准将大大降低员工的不满情绪。

4.设置行业补贴。各等级的岗位工资确定后,参考当地市场价格和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可以给予员工一定的行业补贴,以弥补不同行业之间薪酬水平的差距。例如电厂运行班班长调整后的岗位薪酬为950元,2006年云南省相似岗位的工资指导价高位数为48048元,中位数为22615元,低位数为9634元,集团公司为了降低这些员工的流动性,项目组最终确定参考60分位的指导价,即32788元,由此推算,每月应增加1782元,由于A集团绩效奖占工资总额的30%左右,除去每月绩效奖的金额,每月应设置963元的行业补贴,才能保证该岗位在当地市场的60分位。依此类推,不同行业间的薪酬差距可以用行业补贴进行调整,既保持了集团薪酬的一致性,又体现了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美]乔治・米尔科维奇・杰里・纽曼著,董克用等译.薪酬管理(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集团薪酬体系的构建.企业管理,2005(11)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篇(8)

A公司营销类岗位现行薪酬结构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年功工资+奖金+津补贴+年度分红+单项奖励。其中:奖金分为季度奖金与年度奖金两部分。通过对A公司营销类岗位现行薪酬体系的实地调查及营销岗位人员的访谈,发现现行的薪酬体系存在如下问题:

(1)公司的薪酬策略不清晰。A公司的发展战略通过销售目标等关键指标适时的传达到公司员工层面,而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和薪酬策略却没有明确的设计与呈现,致使公司人力资源的发展处于战略不清、目标不明的状态。

(2)薪酬水平缺少市场竞争力。大部分营销岗位员工反映现有的薪酬水平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不具有市场竞争力,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薪酬结构缺乏激励性。现有营销岗位人员薪酬结构中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的比例不合适,而且公司总体薪酬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员工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并在运行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灵活性。

(4)奖金体系设计不合理。A公司现有奖金体系设计不合理,一是奖金系数设计方面,一线市场督办的奖金系数低于区域市场督导、大区经理及公司销售管理部经理等岗位。二是奖金计提基数不合理,一线市场督办根据自身销售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季度或年度奖金的计提基数,而市场督导、大区经理及公司销售管理部经理的计提基数则是所辖区域季度或年度销售目标的完成情况予以计提。

(5)薪酬体系对员工的职业发展与能力提升的导向性不强。A公司营销岗位现有的薪酬体系是以岗位为基础的职位工资体系。职位工资体系强调职位的等级结构,公司建立了严格的“职位金字塔”体系,缺乏薪酬体系应有的灵活性与弹性;同时,公司营销岗位高级职位设置基本上达到了职数上限,低级职位现阶段无法向更高一级的职位晋升,造成了部分工作能力强且经验丰富的一线优秀的营销人才离职。其次,公司未设置各岗位合理的职业能力提升通路,更无配套的薪酬体系予以支撑。

二、A公司营销岗位宽带薪酬体系构建设计

营销岗位宽带薪酬体系构建目标体现在下述四个方面:第一,提升营销岗位整体薪酬水平,提升薪酬外部竞争力,为吸引与保留优秀营销人才提供保障。第二,实施岗位工作分析与职位评估工作,提升薪酬内部的公平性与激励性。第三,完善营销岗位薪酬结构设计,特别是奖金的设计,体现薪酬的激励作用。第四,构建与员工任职能力相结合的薪酬调整机制,激励员工关注自身工作能力提高。第五,制定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合理控制薪酬总成本,实现公司发展与员工成长的双赢。

(1)确定公司人力资源战略与薪酬策略。A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是以公司核心价值观为依托,通过任职资格、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激励、亲情关爱五大支柱为支撑的选、育、用、激、护体系。A公司营销岗位的薪酬策略定位是追求匹配市场平均水平的薪酬体系。

(2)营销岗位工作分析及职位评估。考虑A公司营销岗位的组织结构与人员构成情况,根据各岗位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进行职类划分,分为销售管理、市场拓展、运营支持和客户服务四大职类(见表1)。其次,对26个营销岗位采用佐佳的七因素分析法进行职位评估。职位评估因素分别为能力要求、工作影响力、工作独立性、沟通技巧、工作控制、失误后果与思维要求,对应的比例分别为22%、10%、16%、13%、13%、18%和8%,职位评估结果(见表2)。

(3)营销岗位宽带薪酬等级设计。依据评估结果进行职等职级的划分。对现有岗位进行梳理,按职位价值大小进行归类,形成不同的职位组合,划分为即核心层、中坚层、骨干层和基础层四个职层,用字母A、B、C、D予以表示。在确定宽带薪酬等级的基础上,测算每个等级的标准分值。测算办法为:(D4-D1)/(n-1),D1为D级职位最低得分,D4为D级职位最高得分,n为该职位层级中薪酬等级的数量,进而得出D级平均级差为17。以此类推,得出其他职位的薪酬等级标准分值(见表3)。

薪酬等级设定后,需要进行薪酬区间设计。将同一职等层级内,以标准薪酬等级为基准,上下浮动两个等级,拉大薪酬等级之间的薪酬范围。对不同等级岗位薪酬的重叠度适度设计,提升同一等级的薪酬区间,进而达到“同岗可不同薪、同薪也可不同岗、未升职也可加薪”的效果,激励员工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得到薪酬的提升。

(4)营销岗位宽带薪酬水平设计。为保证营销岗位薪酬的外部竞争力,依据中华英才网的薪酬数据库和所属地区人才市场的薪酬数据,结合生物保健品行业的2014年度薪酬水平报告,对营销岗位的薪酬平均水平、最高值、最低值进行了调查,并选取部分代表岗位进行了薪酬水平对比。最后,根据公司薪酬策略并结合所在市场薪酬水平,确定了营销岗位的薪点表(见表4)。

(5)宽带薪酬结构设计。考虑公司产品的销售模式与销售周期,按照岗位性质不同,依据职类划分,分别设计对应不同职类的薪酬结构模式(见表5)。

三、营销岗位宽带薪酬体系的实施与调整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 电力企业 薪点制 薪酬 设计 评估

一、电力体制改革推动薪酬体系优化

随着我国建设智能电网进程的深入推进,为了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发展精神,国家电网公司对电力企业精益化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升。此外,近年来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电力行业融入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需要构建更加科学的薪酬体系,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电力行业具有天然垄断性特征,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电力企业内部薪酬体系相对保守且平均,在凸显个人绩效方面效果不明显。电力市场体制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薪点制薪酬体系具有岗级明晰、极差合理、引入适度竞争的特点,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前电力企业薪酬体系优化的需求,因此,在电力体制改革推动薪酬体系优化的背景下,薪点制薪酬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二、电力企业薪点制薪酬体系的设计

薪酬体系优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改革,对电力企业的整体模式都会产生影响。根据上文分析可见,薪点制薪酬体系在电力企业应用可行性强,且对于推动电力企业体制改革有积极作用,现对其在电力企业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

岗位薪点工资主要是以劳动岗位为对象,通过岗位和薪资级别来划分工资标准的一种工资单元。企业薪点制工资通常由岗位薪点工资、绩效工资和辅助工资三个工资单元构成。其中,岗位工资占工资总额比重 30%~40%,根据薪点和薪点点值确定的;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 50%左右,根据员工绩效考核的结果来确定;辅助工资一般不超过工资总额的 15%,属于岗位薪点工资和绩效工资外的其他工资单元,如年功工资、加班工资等。

(一)岗位价值评价

电力企业薪点制薪酬体系建立的关键,在于员工的薪点数(包括岗级、薪级)的确定,因此,需要对工作岗位进行价值评价,并根据岗位评价结果确定岗级和薪级。岗位价值评价是以岗位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薪酬评估机制,它所依据的标准就是所在岗位对企业的价值,并以此建立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评估体系,该评估的根本目的就是确定岗位自身价值以及相对其它岗位的价值,并且通过价值对比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提高岗位的价值性,完善单位职工的薪酬等级。

在岗位评价过程中,有多种评估方式方法,其中较为通用的是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方法,所谓定性分析法就是根据工作的性质进行评估,主要有工作分类法、专家评估法、工作排序法、配对比较法等,而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劳动评估要素分析法、点数法、岗位因素评分法以及海氏评估系统等。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考虑到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和评价方案的实用性、可行性,可以选择采用劳动评估要素分析法进行岗位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根据专业测评工具以及预先规定的评价标准进评估,对“劳动强度、技能、责任、环境”四种因素进行测评打分,最终测评打分总数分布在相应区间内的岗位列为相同的岗位等级,形成岗位等级指标。

例如,电力企业的岗位有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技能岗位、服务岗位四类,对于不同岗位而言影响的指标也不相同的,如技能岗位对设备责任以及安全责任要求较高,管理岗位主要对协调、沟通等管理方面要求较高,技术岗位注重技术的研究深度与创新性,服务岗位则致力于提升服务水平,因此,要根据职能特点确定相应的评估标准。

(二)确定薪点数

根据岗位价值评价结果,通过具体统计、分析将岗位等级进行划分,形成最终的工资等级,根据每个岗位的岗位评分对应岗位分数区间,确定最终的薪资。通常情况下,在确定岗位薪资的时候需要先行计算出最低岗位评分的薪资,然后根据等级依次确定各个岗位的薪资点位。

比如,某电力企业根据自身岗位需求以及等级划分最终确定了25个岗位级别,然后又根据岗位技能以及技能层次确定了不同岗位的薪资点位区间,一共设置了109 个薪级,1-8 岗设置 7 个薪级、9-10 岗设置 6 个薪级、11-12 设置 5 个薪级、13 岗设置 4 个薪级、14-16岗设置 3 个薪级、17 岗及以上设置 2 个薪级。不同岗级之间薪点工资可以交叉,一岗第1薪最低,二十五岗第 2薪最高。

(三)根据薪点值确定岗位薪点工资

每年初人力资源部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制定年度工资总额预算及工资发放计划,并根据年终工资状况以及企业经营效益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薪点制薪酬体系中,岗位薪点工资相对固定,可按照年度工资总额预算及工资构成比重,计算出岗位薪点工资总额,再按下列公式计算得出薪点点值,从而计算出员工岗位薪点工资:

点值=岗位薪点工资总额/∑(岗级薪点×岗级员工人数)

员工的岗位薪点工资=岗位薪点×点值。

由上述分析可见,通过薪点值能够将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实现企业利益的同时满足员工的需求,实现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的共同发展,能够极大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除了岗位薪点工资外,薪点制薪酬还包括绩效工资单元、辅助工资单元等部分。其中,绩效工资主要通过对员工绩效进行横向、纵向考核,有利于提升员工危机意识,极大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辅助工资单元是岗位薪点与绩效工资外的有效补充。基于篇幅限制,以上工资构成单元在此不做深入探讨。

三、电力企业薪点制薪酬体系的评估

薪点制薪酬体系的设计与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定期进行考核与评估来分析薪点制薪酬体系的实施效果,寻找薪点制薪酬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动态的调整与优化。能够用于薪酬体系评估的方法众多,满意度调查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一)实施薪酬满意度调查

在薪酬评估体系中,可以通过薪酬满意度调查进一步的了解员工对当前薪资的满意度,通过分析满意度状况进一步提高薪酬管理体系。具体而言,通过满意度调查能够找出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及时的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提高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性和一致性,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存在感,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人才。

在进行薪酬满意度调查时,通常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满意度的调查,薪酬满意度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福利制度、薪资满意度、岗位薪资满意度、奖罚机制合理性等。另外,还可以借助专业的咨询公司,对企业的薪酬体系进行诊断,结合员工的薪酬满意度开展辅助分析。薪酬满意度调查具体实施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薪酬满意度调查通常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抽样,以此保证满意度调查的合理性。同时,抽样调查的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要将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员工均考虑在内,包含一线员工、中层管理、高层领导等人员,才能有效的反映整体的状况,以及各个阶层员工对薪资待遇的满意度。

根据抽样结果分析员工对薪酬制度的满意度,加以总结与归纳,分析现有薪酬体系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根据员工的反馈找出现有薪酬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依据调查结果进行评估和优化

对薪酬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相关调查数据可以通过柱状图、饼图、折线图等进行分类整理与对比。例如,某电力企业根据2015年度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从薪酬体系的公平性、薪酬体系的激励性、福利制度的合理性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对调查问卷中“自我努力与工资回报公平性的感受”进行分析时,得出67%的员工认为“基本公平”,25%的员工认为“不公平或非常不公平”,二者比例差别不悬殊,员工总体对薪酬公平性较为认可。然而,在进一步分析时发现,在受访的20名生产一线员工中,有14人选择了“不公平或非常不公平”,认为薪酬体制不公平的一线员工比例较高,达到了70%,这说明了企业生产一线员工的整体自我公平感偏低,需要考虑薪酬体制中一线员工薪酬的合理性。

根据最终的薪点制薪酬体系评估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细节优化。在优化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操作性。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体现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一体性,通过合理的薪酬体系实现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最大化,确保实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第二、挽留企业人才。在制定薪酬制度的时候,一定要能够反映出对企业人才的重视,通过相应的奖罚机制挽留企业优秀人才。

第三、薪酬分配以价值评估为基准。依据科学的岗位价值评估、有效的业绩、能力评估,尽可能公平地进行薪酬分配,使员工收入与其价值贡献相对等。

按照上述原则,根据薪酬体系评估的结果,进一步的提高员工的薪酬满意度,优化岗位薪酬制度,具体优化措施如下:

优化措施1:进一步完善员工的薪点数,使得工资级差与岗位价值更加贴合。一方面,岗位薪点应该适度向关键技术岗位和关键管理岗位倾斜,对给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精英员工及时给予薪酬激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薪酬制度应兼顾公平性,针对不同工作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价值测评方法,例如,对于上文中分析的某供电企业生产一线员工岗位满意度低的情况,考虑进一步对其薪点工资进行合理优化,使之能够更好的反映一线员工工作量,还可以考虑在辅助工资单元中增设基层突出贡献奖等环节,对一线员工中的特殊贡献者进行嘉奖。

优化措施2:进一步优化薪点值的预测方法,不断引入新的预测思想和数学算法,提升年度工资总额预测的准确率,从而进一步计算出精确的薪点值,进而对每个岗位的薪资点进行精确计算,相关的薪点值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个人岗位价值,实现企业效益与员工利益的有效融合。

优化措施3:进一步完善薪酬激励机制,丰富薪酬激励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经济性薪酬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员工食堂、水电补贴、单身宿舍、健身娱乐、生日祝福等,推动电力企业薪点制向人性化、合理化、公平化进一步发展,提升员工对薪酬体系的满意度。

四、结语

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和员工的互利共赢。薪点值薪酬体系在电力企业的应用,能够解决企业的岗位差别、工资、福利、人员差别等问题,体现员工付出和回报的一致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做好电力企业薪点制薪酬体系的设计、评估和优化,可以更好地服沼诠家电网公司“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建设,推动电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崇旭.建立国有企业激励性薪酬体系[J].合作经济与科学,2011.02.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 薪酬体系;民营企业;企业管理

Key words: salary system;private enterprise;business management

0 引言

民营企业从最简单的因事设岗,依岗定资的模式到现在专业化的薪酬管理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原来一直套用的国有企业工资晋升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不能充分发挥薪酬杠杆的管理作用,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尤其对于用工形式灵活的民营企业来说,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够体现员工进步的薪酬体系更为必要。

1 薪酬杠杆的作用

人是企业资源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资源,其他如机器设备、原燃材料、各种规章制度等资源都是通过人来联系在一起,由人来操作控制,而薪酬作为人力资源的劳动回报,因此薪酬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有效工具。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可以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可以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的挖掘人员潜力,实现人力资本最大化。

①薪酬杠杆的资源配置作用。在薪酬体系设计中,工资分配向生产一线和重点岗位倾斜,引导员工向生产一线和重点岗位流动,保证生产一线和重点岗位员工队伍稳定。对高层管理人员通过增加期权收益,确保企业能招聘到行业高端管理人才。

②薪酬杠杆的激励作用。在薪酬组成中,固定薪酬主要是对员工付出劳动的报酬,主要保障基本生活需要。激励薪酬主要作用则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工作,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③薪酬杠杆的调节作用。一个企业内用众多岗位,各个岗位工作性质不同,有体力型工作、技能型工作、管理型工作、服务型工作,薪酬标准的差异能有效调节各种岗位之间的合理流动。

④薪酬杠杆能引导员工的职业规划。高技能岗位的薪酬水平高于低技能岗位,技能岗位高于普工岗位。因此,结构合理的薪酬体系能够引导员工通过学习培训、岗位实践向技能型岗位努力,并不断地提高技能水平,从而实现个人的职业规划。

2 民营企业薪酬体系现状

①薪酬标准在设计之初,没有专业人员参与,由于个人认识偏差、个人感情、家族化管理等因素影响,导致薪酬标准产生时就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依此为基础进行调整,随着调整次数增加,偏差越来越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②这种简单的“薪酬体系”实际上就是一套工资标准,根本够不上体系。不能够反映每个人的工资晋升走向和幅度,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③因人设岗,因人定薪,出现同岗不同薪,人变工资变的现象。这不利于发挥人力资源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充分挖掘人员潜力,产生干得好不如跟的好,整天找背景,寻靠山,不能引导人力资源正确的发展方向。

④人员未进行分类,各类人员共用一套方案,对岗位工人有效的薪酬方案不一定能适合技术工人、管理人员,不能有效体现类别差异。一味的套用,让员工觉得工作效果内有得到认可,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

⑤薪酬设计没有考虑员工个体的职业发展规划,导致员工没有发展方向。

薪酬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篇(11)

0 引言

市场竞争实质就是企业间的人才竞争,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资源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而企业薪酬管理能否真正地兼顾效率与公平,“公平地对待所有员工”,是关乎到员工忠诚度与组织绩效的重要问题。就企业服务价值链的视角而言,薪酬设计的内部公平与员工满意度、客户满意度乃至于客户忠诚度均存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行为学家亚当斯(j.s.adams)即在公平理论中指出,薪酬制度具有明显的背景依赖性,能否促成企业组织效率的提高,需要从多角度加以分析与解决。

1 薪酬设计内部公平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薪酬的内部公平,员工通过自身“收入——付出比”在组织内部的相对价值认可,判断所获薪酬是否具备公平性特征。相比较薪酬设计的外部公平来说,内部公平概念的特征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更注重于企业文化中员工薪酬的公平观建设。薪酬管理要大力建设与企业文化、薪酬制度相符的公平观,防止由于存在偏误的公平标准引起内部不公平感。其次,体现出员工劳动的能动性与多样性。一是关注与确定职位的相对价值,岗职薪酬水平在排列形式上应具备公平性、一致性,同工同酬,即薪资带、薪酬级差的划分须与职位相对价值相同或相似;二是薪酬设计更加重视个人绩效即员工单个生产周期内的劳动边际效益等值,按绩效分配;三是强调薪酬制度公正的执行程序,防范薪酬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变质异化。

2 实现薪酬内部公平的主要途径

从薪酬设计内部公平的内涵与特征来看,薪酬的内部公平更多地体现为员工的主观感受;内部比较主要是薪酬带的科学区分应当是产生内部公平的基本途径;薪酬内部公平强调过程与结果的公平性相统一。要满足薪酬内部公平的要求,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2.1 建立并营造公平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战略重点往往与员工的价值判断存在一定的偏差或冲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尽管多数强调薪酬决策应考虑到员工资历、累计贡献等因素,但企业也不能排除高学历、创新精神的激励政策。这样一来,以大部分员工的判断准则作为薪酬设计的依据,一味地追求内部公平,就会与组织战略目标相悖,反之亦然。

要最大程度地缓和二者间的冲突,就必须通过培训、沟通等企业文化建设途径来确立企业员工的公平观;以规章制度明确薪酬标准,强化组织内部的薪酬公平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应就收入与部分、全部收入,付出与有效付出等相应薪资概念作出明确地辨析,指出员工的“收入”除企业薪酬外,培训、晋升、发展机会等也属于一揽子薪酬的重要构成。总之,就是要在薪酬设计方面倡导公平主义原则,通过员工间的薪资档次的划分,切实有效地缓解员工与企业关于薪酬间的矛盾。

2.2 科学的职位评价:确定标准薪酬级别

职位评价(job evaluation),指依据职位对组织经营目标的贡献综合评估出职位的相对价值高低,以此为基础,确立工作价值的等级制度以及相关职位的薪酬级别与待遇。

在职位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借鉴现有的成熟或通用模式,设计出科学的岗位评估模型,这是职位评价的关键性步骤。通过咨询专家设计的岗位评估模型,应针对企业各部门岗位作初步的价值评估,进行价值分数的聚类分析,评定岗位薪酬等级,进而按照工作性质将不同岗位归并入同一薪酬宽带。此外,在同一薪酬宽带还须划分出若干不同的薪酬级别,用以激励员工的能动性。具体而言,就是在职位的标准薪酬级别上下设定出浮动的薪酬级别,对相同岗位上存在能力差距的员工给予不同的薪酬待遇。换言之,职位评价还需要与对员工的准确定位相结合,定位依据就包括下文提到的绩效考核与岗位胜任力评价。

2.3 岗位胜任力评价:定位薪酬级别

岗位胜任力评估,主要是将任职者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等纳入任职能力的考核要素,并与岗职要求相对比,评估任职者能力是否满足岗位素质要求。企业人力部门应就此设计出任职能力评估量化表,客观细致地对员工能力作出评估,准确定位宽带内的薪酬级别,确保薪酬设计的内部公平。

譬如客服部经理的岗位薪酬在a4~b3的区间内浮动,其任职能力评分也须对应地处在101~132(分)的范围内,高出或低于此能力区间,都应对该员工作出岗位调整。同时,根据岗位胜任力评价的要求,评估者应将得分范围进一步划分为四个相等分区:b3(101~108),b2(109~116),b1(117~124),a4(125~132)。通过对评估量化表中诸项要素的打分,即可确定相应岗位人员的薪酬级别定位。通过岗位职能力的评估,员工薪酬在同级宽带内也出现了一定差距,这不仅能够增强宽带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对于组织内部的良性竞争也较具促进意义。

2.4 合理的绩效考核:调整薪酬级别

薪酬级别的不同定位是公正评价员工岗质胜任能力差异的最佳反映。但员工的薪酬定位并不能成为薪酬设计的结束,薪酬设计应当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宽带内的薪酬级别应依据员工能力的发展与工作绩效上下浮动与适时调整。

就此来说,在科学的考评体系下,企业需针对员工考核与薪酬级别的升降制定出合理公平的规定,划分出与薪酬级别升降标准相对应的考核等级,并将员工业绩融入到薪酬体系的设计中来,充分展现宽带薪酬的能力、绩效导向特征,在保证企业薪酬设计内部公平性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员工致力于企业发展的动力。

3 结语

总体而言,企业薪酬设计时必须有机、动态地处理好公平、效率以及企业战略目标间的内在关联,在应用上述薪酬设计手段之外,还可采用如秘密薪酬等管理手段,以效率为目标、以公平保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积极稳固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方政.关于企业职位薪酬设计的公平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