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道德情操大全11篇

时间:2022-11-28 11:30:51

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篇(1)

世人误解斯密深矣!其实,《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都把人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都注意到并承认人的两面性——利己和利他。斯密肯定人从利己出发行事的合理性,但同时又指出,“利己”不等于“自私”或“贪婪”,利己是个人行为的出发点,而自私或贪婪却会把社会带入“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他认为,人都有同情心,都能适当抑制利己的本性,而发扬利他的精神。两部巨著的结合点应该是,斯密设想和倡导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有道德的市场经济,没有同情、仁慈、公正、责任心等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

过去当学生时,导师开列的书目中就要《道德情操论》,当时读此书带着任务,且感到斯密的道德理论与现实有点脱节,但是,在目睹了这些年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之后,才悟出斯密思想的精髓,感到斯密的超凡、伟大之处。要真正理解市场经济,“《道德情操论》,这才是基础,是根本。”

最近读报看到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跟文学艺术家的一次“谈心”中,特别提到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里所说的话,即“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而在这样的情感和道德氛围中,我们该如何自处。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读则已,读过之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在正向着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大步前进。

不可否认,30年的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我却从中看到了诸多隐患和不安,心里不禁为祖国的未来而担忧。社会发展到现在,中国人将自私和贪婪发挥到了极致,社会生活中大量充斥着贫富差距过大、医疗教育腐败、贪污受贿成风,等等,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宁胶囊假药案,何不都是由此而生?

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繁荣的同时我们却忽略了学习更为重要的《道德情操论》,导致各种威胁社会稳定和谐的事件三番五次的出现。时至今日以总理为首的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就象许多武侠故事里的情节一样,某某人修炼绝世神功,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突破最后一层!其实道理很简单,往往离最后成功最近的一个阶段,需要的反而是你的宽容与慈悲。也只有领悟到这一点你才能真正的修成正果!可惜的是,我们当时由于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始终没能成功!

道德情操篇(2)

今天,我们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之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事业单位转制改革、房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三鹿奶粉事件后,国家质检部门对所有奶粉进行检查,发现有奶粉问题的多系人们认为完全可以信赖、绝对安全的名牌企业和免检产品,于是人们的安全心理大厦立即倒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不仅只是奶粉产品和企业,而是整个奶制品以至整个食品安全,不仅只是对企业的信任危机,而且产生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了《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受到剑桥学子热烈欢迎。演讲中,他批评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在于道德缺失,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并进而倡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无论是三鹿奶粉事件还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它使得某些行业某些企业某些个人道德的丧失和情操的低下被暴露无遗,说明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千万不能丧失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否则,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因为斯密设想和倡导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有道德的市场经济,没有同情、仁慈、公正、责任心等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富之路”与“德之路”必须统一。

弘扬道德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道德情操可以没有上限,但是不能没有底线,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更加要注重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目前公务员队伍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之处,道德失衡、情操失守、行为失范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表现有:公仆意识淡化、创新精神失落、本位主义严重、腐败现象蔓延等。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和当前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紧迫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当作全社会职业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来加强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道德情操篇(3)

前阵子读了亚当?斯密的伦理专著——《道德情操论》,在书中,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研究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及和谐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尽管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但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也还存在另一种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之一。

所谓同情心,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看到他人遭受不幸时,会因他人的悲哀而感伤的这种状态。不过感伤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停留在情绪上,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践行于行动上,通常在人们眼里,前者是自私的,后者是正义、仁慈的。我们没有批判自私的坚定立场,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人们必须履行行善的义务,但是道德会谴责自私的人。

自私的人并非没有同情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很难磨灭的,我坚信人性本善,只是受后天生长环境的影响,一些人的谨慎心超过了他们的同情心。当年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等,在群众心里留下了"做好事要付出代价"的阴影,这使得许多富有同情心的群众不敢行善,他们害怕被冤枉,害怕被讹诈,害怕受牵连。

"谨慎也是一种美德,但是谨慎的人不愿意承担任何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责任,不在与己无关的事务上奔忙,不参与到他人的事情中去,不向他人提出意见或做出劝告…"他们的谨慎心促使他们小心翼翼地顾全自己的利益,漠视他人的不幸,当这种谨慎心越来越普遍,社会道德便渐渐滑坡,社会冷漠也会紧逼社会正义而来!

2011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将社会道德缺失这个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了民众眼前。一时间媒体上充斥着对那18个路人冷漠行为的谴责,以及对拾荒阿姨以微爱举起道德希望之光的称颂。这是因为"作为一个旁观者,如果为他人的灾难感到悲伤,为别人受到的伤害表示不平,为别人的好运感到高兴,这样的人看上去是何等的和蔼可亲啊!相反,如果他只是同情自己,对别人的处境显得冷酷无情,对别人的幸福或不幸无动于衷,这样的人看上去又是多么的令人厌恶啊!"之前对于"小悦悦事件",我的看法基本同上,但是在读了《道德情操论》之后,我的观点有了变化。

我们不能一味置身事外地去看这件事,因为只要我们还能够置身事外,我们便无法体会到他人的纠结和痛苦,即便是至亲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陌路人?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想象,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境遇中,想想自己正经受着同样的事情,我们才能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他人的感受。人总是习惯在主观意识上把自己的品德高尚化,不能与人感同身受,又何来资格说长道短?倘若18个路人能用这种方式去体味小悦悦的绝望和无助,他们不会如此默然离去;倘若我们能用这种方式去体味18个路人的谨慎小心,我们不会一味地谴责他们,而是深刻地反省自我,去客观思考,假使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是会托起这奄奄一息的小生命还是叹气离去?

道德情操篇(4)

写作《道德情操论》时,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道德哲学教授,这本书便是根据他在课堂上的讲义加工而成的。

在当时的英国,道德哲学是一门非常广泛的学科,涉及的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还一般包括了神学、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等。

《道德情操论》的重点在狭义的伦理学,但是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广义道德哲学的体系框架,与斯密的法学思想和经济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无论人们对于他的经济思想与法学(包括政治、伦理思想)之间的关系作何种理解和解释,这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斯密作为一个大思想家的特色。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说,不了解他的伦理和法学思想,也就难以把握他的经济思想;不了解《道德情操论》,就难以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的斯密,也就难以准确地理解《国富论》。

斯密伦理学的主题

作为道德哲学的基础部分的伦理学,在斯密看来,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美德或美好的品行究竟是什么?一是美德依托人们心理中的哪些机制才能形成,或者说,依托什么样的机制,我们会赞许某一种行为取向,又会责备另一些行为取向?

《道德情操论》是从第二个问题切入的。该书开宗明义就说: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天赋中明显地存在一种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之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同情。斯密把这里所说的“同情”称之为“原始的情感”,也就是一种普通人都有的平常心理活动,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它是“人与人之间的激情上的共鸣”,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感同身受”。比如,我们看到有人受伤了,头上血流不止,也会心惊肉跳,也会对伤者的痛苦情绪感同身受。

由于具备了“同情”这种原始情感,人们在社会生活的经验中会习惯于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于是,人们在内心中就有了一个“公正的旁观者”。久而久之,就有了一个内心的法官和仲裁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良心。它可以使我们看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对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作出合宜的比较,使我们能够保持一种合宜的情感和感觉,从而有是非之心,有追随、赞许美德并谴责恶行的道德情感。

斯密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整套学说,来论证美德和美好的行为得以形成的心理机制?这主要同英国的社会状况有关。18世纪的英国,市场经济已经兴起,中世纪被禁锢的个人的经济动机在相当程度上得以解放,个人追求利益和权利的愿望十分迫切。这时,人类传统美德还能不能维系、或者要不要维系,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传统基督教以“仁慈”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在此问题面前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学说:一类学说坚持原有的伦理观念,对腐败、奢侈、欺骗的盛行忧心忡忡,认为商业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必将使整个社会伦理衰败、道德情操堕落,人类文明面临衰退的危险;另一种学说则是惊世骇俗地为私利和各种罪恶辩护,尤其以孟德维尔的“私恶即公益”说为代表。一旦人们摈弃邪恶,社会就萧条、贫困,即使不完全毁灭,也一定会没落。在孟德维尔看来,那些被人夸耀为美德的东西只不过是谄媚和虚荣的产物,一切公德心或爱国心只不过是对世人的一种蒙骗。

与上述两种对立的观点不同,斯密既试图肯定市场的繁荣和工商业的进步,又试图在个人经济动机得以解放的条件下,为美德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做出论证。

所以,他在《道德情操论》中专辟一章批判孟德维尔的学说,把它称为“放荡不羁的体系”,认为它使罪恶表现得更加厚颜,是十分有害的。要真正克服和抵制这种否定美德的“放荡不羁的道德体系”,重要的就是要对人类的各种激情及其合宜性做出恰当分析。这就是斯密在情感论的立场上把合宜性作为其伦理学主题的重要原因。

美德的基础在于情感的合宜

斯密在伦理学上持情感论立场,认定美德的基础在于情感的合宜性。

在《道德情操论》最后一卷中,斯密把历史上的那些体系归纳为四类:一类认为美德存在于合宜性之中,也就是对所有感情的控制和支配之中;第二类认为美德存在于对个人利益和幸福的审慎追求之中,也就是利己主义的体系;第三类认为美德只存在于以促进他人的幸福为目标的感情之中,仁慈是唯一的动机,也就是利他主义的体系;最后一类是“放荡不羁的体系”,也就是极端利己主义的体系。斯密最推崇的就是第一类体系。对于利己主义的体系,斯密并不赞同,认为它“同我所要建立的体系是完全不一致的”。它只注意一种合宜性,也就是对肉体欲望的合宜性,而将对知识,对亲朋、国家的幸福的追求都置于人的基本需求之外,并将美德仅仅当作一种手段。

可见,将斯密视为伦理上的利己主义者,是没有充分依据的。对于利他主义的体系,也就是基督教推崇的将仁爱、仁慈等利他的精神视为道德的唯一合法动机的体系,斯密认为这是一种仅仅被表面现象所证实的观点,它既不能说明像自我克制、坚持不懈等等美德从何而起,也没有对于合宜地追求个人幸福和利益的德行被人赞许做出说明。由此可见,把斯密看做是利他主义者也是没有依据的。也许,斯密的本意就是要超越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两极对峙。

斯密将美德区分为两类。第一类美德,可以说是出自对自己的幸福(如身体、财富、地位和名誉等等)的关心。这种关心的合宜性,就是谨慎之德。其要旨是:以谨慎求得安全。具体地说,要增进财富,就要依靠在自己的行业或职业中的真才实学,在日常工作中的乐观和勤勉,以及花费中的节约,甚至某种程度的吝啬。为此,就要认真学习,掌握真才实学。不欺骗,不夸示自己的才能,讨厌骗取信任的胡吹乱扯,依靠真实的本领和知识来取得职业中的信誉。所有这些,都需要有自我控制的合宜运用。

斯密还认为,这种谨慎之德仅仅用于指导个人的时候,虽然被认为是值得尊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可爱的,但并不被认为是最高贵的。还有一种较高级的谨慎:将军、政治家等等的审慎与明智。总之,“谨慎同其他的美德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所有品质中最高贵的品质,不谨慎同其他坏品质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所有品质中最卑劣的品质”。

第二类美德涉及对别人有益或有害,主要是指仁慈和正义。仁慈和友好的激情,主要包括宽宏、人道、善良、怜悯、相互之间的友谊和尊重等等。如何与不同的人保持合宜的感情,就是仁慈之德要回答的问题。为此,斯密做了细致分析。首先是家庭或家族。在他看来,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不是如有些人想象的是自然联系的结果,而是道德联系的产物,所以,家庭伦理是重要的。职业中的同事关系、贸易中的伙伴关系等等,都存在如何友善仁慈的问题。对陌生人也同样存在同情和友善的问题。

在仁慈之德上,最富特色的是,斯密把社会团体作为慈善的首要对象和主要对象,国家和政府则是最重要的社会团体。在他眼里,为国家牺牲的爱国者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最合宜的行为”。由于牺牲非常困难,能够做到的人非常少,所以,人们都普遍赞美杰出历史人物。由此可见,斯密对仁慈之德的解释,不是泛泛的仁爱,而是具体切入到家庭、职场等各种人际关系,切入到社会和国家。

在斯密笔下,“正义”是比仁慈更加重要的美德。这是因为,不义行为直接危害或破坏他人的幸福。社会成员处在需要互相帮助的状况中,同时也面临相互之间的伤害。哪里有互相帮助,社会就兴旺发达;哪里出现相互伤害,社会就不可能维系和存在下去。没有仁慈心,社会也能存在于一种不是很愉快的状态中,但是,如果不能维系最基本的正义,不义之举盛行,那么,社会肯定就会被彻底毁掉。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支撑社会秩序的支柱。此其一。

第二,仁慈是不受约束的,不能以外力相逼;而正义则不同,可以强迫人们遵守,谁违背正义就会招致愤恨、受到处罚。正义往往与法律结合在一起,按照正义行事,会比按友谊、仁慈、慷慨行事受到更加严格的约束。也就是说,正义比仁慈更有约束力。

在市场经济与道德

之间寻求两全之道

从斯密对美德的阐释中,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的良苦用心。一方面,他肯定个体觉醒、个人合法追求幸福生活的条件下,道德既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另一方面,他又要肯定在这种条件下,关注他人的幸福也是重要的,爱国之心是值得追求的。一方面,他要尽力避免把市场看作是一个非道德的场所,反对那种认为市场不需要道德来维系的道德虚无主义;另一方面,他又要避免以维系道德为由来否定经济动机解放的进步意义。这是他试图为解决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尝试。

与那些完全否定传统、甚至否定道德本身意义的偏激思想家不同,斯密尽力去论证,在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时代,道德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维系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道德秩序的途径。《道德情操论》强调的谨慎之德,以及对仁慈之德的重新阐释,保留了传统伦理所重视的个人操守、亲情和家庭伦理,突出了爱国心和公益精神。与那些声称自私是人的本性的学问家相比,与那些倡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彻底摈弃传统伦理的虚无主义者相比,斯密的学说更符合实际,也更具有社会责任。它对于我们在250年后的今天清楚认识市场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仍不无启示。

与那些故步自封的道德家不同,斯密直面现实,力求创新。他的创新之一,就是顺应时代变化,重新阐释了谨慎之德。一方面,他肯定了人们对自身利益和幸福的追求有其合理性;另一方面,他强调这种追求必须是合宜的,也就是必须符合社会一般规则,而不是无节制和贪婪的。为此,人们必须同时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行为,经由自我克制,形成道德情操,同时要受正义之德和体现社会正义的法律的制约。

斯密期望,经由市场达致富国裕民,必须与道德的维系和提升一致起来。他对此持乐观的态度,相信“富之路”与“德之路”能够统一。遗憾的是,后来的一些新自由主义者(包括他们在中国的信徒),将这种乐观情绪加以夸大,得出了“富之路”就是“德之路”的推断,甚至认为市场就是道德修养的场所,市场本身就有一个伦理机制,他们进而将“看不见的手”的学说解释为:只要让个人在市场中追逐一己之利,无需任何道德人文的教化,就可以达到道德改善。对于这种不切实际的妄想,斯密本人其实早有察觉。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写道:“通往美德的道路和通往财富的道路二者的方向有时截然相反。有的人用邪恶的手段,获得晋升。充满野心的人追求的是已经曲解的荣誉,而不是快乐和舒适”。当下的经济危机所暴露出来的金融大鳄的无度贪婪及其对公众的欺诈,以严酷事实证明了斯密的清醒和睿智。

斯密的另一个创新,就是高度重视“正义之德”在市场经济时代的重要地位。对于体现在法律之中的正义的重视,正是《国富论》关于市场经济运行理论的基本前提。斯密从两个角度来解释“正义”:一方面,它是一种消极的道德,也就是坐着不动,安分守己,不去触犯法律;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积极的道德,主要是在市场竞争中,采取公平竞争态度,善待其他竞争者,不得伤害他人。可见,“正义”最主要的是保护私人的财产权。这种正义观,对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非常必要。斯密之后,250年来世界上所发生的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几乎都与竞争的不公平以及法律监管不到位息息相关。眼下的全球经济危机只不过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而已。

必须指出的是,斯密的正义观依然有重大的缺陷。最关键的就是“分配公平”问题在斯密那里是不存在的。国外有评论家曾经指出,这也许是斯密刻意回避的问题。尽管斯密多次提到要关心穷人,要通过市场机制使劳动者有讨价还价的权利,从而提高收入,但是,他最为关注的还是不让穷人侵犯富人的财产权。至于当代哲学家罗尔斯等所倡导的“作为公平的正义”、要顾及最少受惠者的利益等等观念,则都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诚然,我们不能苛求斯密这位生活在18世纪的思想家,但是,他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学说和相应的道德哲学依然存在致命缺陷:一方面,他无法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在社会分配极为不公的条件下,无论是“谨慎之德”还是“仁慈之德”,都无法遏制社会上的贪欲旺盛和道德败坏。

道德情操篇(5)

关键词:学生道德情操教育

场景1:张同学向奶奶要钱,奶奶说:“不是才给你10元吗,才隔一天就用完了”。张同学非常生气,大声地吼:“你凭什么克扣我的钱,那是我爸妈打工留给我用的,你有什么资格扣我的。”说完扬长而去,气得奶奶浑身发抖。

场景2:刘同学因为与其同学打架,请家长来解决问题。因为其父母外出打工,只有爷爷在家,爷爷代替家长来学校。爷爷见到孙子对其进行教育,还没有说上三句话,刘同学就开口就骂:“不要你管。”还满口脏话。

场景3:大街上,穿着校服模样的青少年,三三五五,成群结队地游荡,口叼香烟,满身酒味地逛来逛去,嘻嘻哈哈,高声喧哗。

场景4:校园内,公共场所,随处可见一些学生将小吃袋,果皮纸屑,一次性饭盒等随手丢到地上,然而这些老师屡讲学生屡犯,公共卫生保持问题真让老师头疼。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会是这种面目表情,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会如此肆无忌惮?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如此之差?归结起来,我认为现在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1、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做事说话不顾别人感受。

2、学生娇宠任性,不怎么听得进别人的意见。

3、缺少尊老爱幼的思想,学生不良习惯较多等。

4、拿来主义思想较重,总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得的,缺少感恩意识。

这些学生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在我看来,有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的教育存在某些问题:如在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文化教育、应试教育,而道德情操教育较为忽视,或许重视的程度不够深化。

第二,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农村的一般也最多两个,家里长辈较为宠爱。

第三,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学校留守儿童较多,特别是农村学校较为突出,没有家长很好的管理和教育,导致现在部分学生品德较差。当然,也许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社会影响等。

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既文明礼貌,又懂得感恩呢?我认为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操教育势在必行,必须重点加强对中小学生道德情操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从小没有教育好的话,否则我国未来的国民道德素质将不容乐观。

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呢?对于这点,我们可以先了解走在世界前列的日本,它在这方面的教育做得较好,也许会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1)日本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1988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其发表的教改报告中指出,“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证明,之后的日本也是这样做的。

(2)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情相结合

日本在广泛吸收各种文化的精华的同时,在大量吸收、引进中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根据本国的国情,对外来文化加以改造。例如,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虽以中国儒学为母体,但又不是中国儒学的翻版,而是经过改造了的中国儒学的变异物。如中国儒学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最重要的美德,但日本强调的五个最重要的美德则是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没有突出地考虑到“仁慈”这个中国儒学所独具的特征。

(3)日本还注意国际意识教育

日本的国情是地小人多,资源匮乏,如果离开了国际社会,它就难以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在深入了解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广泛了解异国文化,主动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以此取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强调“只有做―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所以,日本特别强调对青少年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

(4)日本对青少年感恩教育抓的很好

在日本,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孩子们最崇拜的就是自己的父母,这是家庭教育的成功。在教育中,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让学生知道感恩师长,是他们给了自己知识,启迪了自己的智慧;让孩子知道感恩自己的朋友,是他们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给了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自己排忧解难,渡过难关。

除了以上这些外,还有其他很多方面,比如注重体验教育、民主主义教育、团体和集团主义教育、耻辱感教育等

我们可以从日本上次大地震中其国民的淡定,又一次感受到日本道德教育的成功。在震后如此严重缺乏食物的情况下,日本的大街小巷没有见到任何混乱的景象。例如:加油站一辆辆汽车井然有序的排列着等待加油;在体育场,避难所,没有一件因为缺少食物而出现斗殴的事件。又如1994年,日本广岛亚运会结束时,六万人场上没有一张费纸。因此,全世界的报纸都登文惊叹:“可怕的日本民族!”这不能不佩服日本教育的厉害。可见日本的国民素质怎样,他们能有这样的表现,归根到底离不开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操教育。

我们常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可如果不对这些孩子加强道德情操教育的话,我们的花朵会能结出优良的果实吗?我们的希望会在哪里呢?现在的学生品德如此,可以推想我们以后的国民素质将会怎样。日本的道德情操教育的成功,使日本人在任何公共场合都会注意公共道德,注意公共形象,值得全世界公认。

道德情操篇(6)

人,作为连接“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桥梁,负责着整合世界的工作,是维系“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微妙平衡的关键力量。我们不能说道德哲学完全担当了定义、解释和说明人与人关系的任务,但人与人关系很大程度上需要道德哲学来概括、解读和指引。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任道德哲学教授时必然认识到了这份责任与担当,所以才会“试图建立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系统地阐明生存在宇宙中的这个无限而又联系着的人类活动体系的整个过程,以及人类社会这架大机器的运行机制;揭示作为自然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的本性及其生活的终极目的、过程和形态”[1]8。《道德情操论》正是亚当?斯密所构想的庞大理论体系的一部分,简明扼要地说,该书负责“阐明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怎样控制他的感情或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或行为,以及怎样建立一个有确立行为准则必要的社会”[1]3。更简单地说,该书就是在定义,解释和说明一个内容:克己利他。

二、“克己利他”与道德坐标体系

克己不是损己,利他是为了更好地利己。首先,在亚当?斯密看来,利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而且,因为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适合关心自己,所以他如果这样做的话是恰当和正确的”[1]101。其次,因为“对他来说,自己的幸福可能比世界上所有其他人的幸福重要,但对其他任何一个人来说并不比别人的幸福重要”[1]102,所以,尽管所有人都毫无疑问地奉行着利己主义,但是利己要有限度,“他会发觉,其他人绝不会赞成他的这种偏爱,无论这对他来说如何自然,对别人来说总是显得过分和放肆”[1]102,这就是所谓的“克己”,就是要“收敛起这种自爱的傲慢之心,并把它压抑到别人能够赞同的程度”[1]102。不过,亚当?斯密没有说克己就要牺牲自己,因为这是与人的利己天性相违背的。最后,这样的克己行为,就使得他人主动赞同个人的利己行为,从而使利己变得更有效率,“他们会迁就这种自爱的傲慢之心,以致允许他比关心别人的幸福更多地关心自己的幸福,更加热切地追求自己的幸福。”[1]102

在保护社会利益的立场上,亚当?斯密提出了牺牲个人利益,甚至是生命的观点,“他只是把自己看成是大众中一个仅仅有义务在任何时候为了大多数人的安全、利益甚至荣誉而去牺牲和贡献自己生命的人”,“这种牺牲显得非常正当和合宜”[1]295。可是,牺牲个人利益毕竟与人的利己天性相违背,“虽然人天生是富有同情心的,但是同自己相比,他们对同自己没有特殊关系的人几乎不抱有同情”[1]106,这就需要有一种外力保障人们行善,首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必要时能够牺牲自己利益,保护大多数人利益,因为正如亚当?斯密所言,社会的存在不会因缺少利他行为而消亡,但却一定会因为人过分的利己而崩溃,所以“有必要利用人们害怕受到惩罚的心理来保障和强制人们行善”[1]106。这个强制力的执行者就是正义,“强迫人们尊奉正义,造物主在人们心中培植起那种恶有恶报的意识以及害怕违反正义就会受到惩罚的心理,它们就像人类联合的伟大卫士一样,保护弱者,抑制强暴和惩罚罪犯”[1]106。

至此,亚当?斯密建立了一个道德坐标体系。它的纵轴是“同情”,作为构建道德的必要元素,贯穿道德的各个方面,“被称作感情的东西,实际上只是一种习惯性的同情”[1]284。对他人行为赞同与不赞同,或者是对合宜性的评价,也就是道德的评判,都源自是否可以同情,正如亚当?斯密所言“我们对行为合宜性的感觉起源于某种我将称为对行为者的感情和动机表示直接同情的东西”[1]91,同时“我们对行为不合宜性的感觉起源于缺乏某种同情,或者起源于对行为者感情和动机的直接反感”[1]91。这个坐标体系的横轴是“合宜性”,或者可以称作“合宜感”,作为把握道德的重要尺度,由亚当?斯密所说的“公正的旁观者”所掌握。当衡量个人道德水平时,“合宜性”表现为“谨慎”;当衡量社会道德水平时,“合宜性”表现为正义与仁慈。

三、公平缺失是道德缺失的重要诱因

《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认为,真正值得尊敬的应该是“智慧与美德”,真正需要轻视应该是“罪恶与愚蠢”,而“富裕”与“贫穷”、“有地位”与“软弱”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智慧与美德”或者“罪恶与愚蠢”的标准,也就是说富人和大人物也会具备我们理应轻视的“罪恶与愚蠢”,穷人和小人物也会拥有我们理应尊重的“智慧与美德”。

在亚当?斯密看来,人们的可悲之处在于,他们不关心富人与大人物们是否真的具备“智慧与美德”,而只在乎财富与显贵,而且“往往是不具偏见的钦佩者和崇拜者”[1]73;可悲之处还在于,“罪恶与愚蠢”对富人与大人物的影响小,对穷人与小人物的影响大,“上流社会人士的放荡行为遭到的轻视和厌恶比小人物的同样行动所遭到的小得多”,“后者对有节制的、合乎礼仪的规矩的仅仅一次违犯,同前者对这种规矩的经常的、公开的蔑视相比,通常更加遭人愤恨”[1]73,所以人们更加的钦佩富人与大人物,轻视穷人与小人物。

亚当?斯密认为这样的道德缺失状况是可以得到纠正的,因为“取得美德的道路”与“取得财富的道路”对于中低等阶层来说,是一致的,并且中低等阶层可以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财富美德双丰收,即“在所有的中等和低等的职业里,真正的、扎实的能力加上谨慎的、正直的、坚定而有节制的行为,大多会取得成功”[1]74;而对于较高阶层来说,“取得美德的道路”与“取得财富的道路”是截然相反的,“追求财富的人们时常放弃通往美德的道路”[1]76。

道德情操篇(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191-01

多年来,我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但是,在教育实践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我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矛盾,一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矛盾。比如,学校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不打人,不骂人,而有的家长则以“他给你一巴掌,你还他一脚”,打架不能吃亏为原则教育孩子。二是学校教育与社会不接轨。小学生单纯幼稚、好奇,正处于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很强的阶段,自制力差,判断是非能力弱,处事易莽撞冲动,因而,电视、书刊、网吧等媒体的凶杀、、色情及其它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被学生无选择的接受下来,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三是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和某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弱化了对孩子的正规教育,为学生放纵自己提供了一个“宽松环境”。如:在学习上,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远大的理想,学习不刻苦;在生活上,学生怕苦怕累,盲目攀比,挑吃挑穿,经不起挫折,不懂礼仪,道德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从2006年8月开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行了探讨,实践使我认识到 :要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必须创建四大德育活动阵地,从而全方位的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创建学校德育活动阵地,优化学校德育环境

总书记在致少先队建队60周年的贺信中,对当代少先队员提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殷切期望,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是当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方向和指南。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真正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

学校德育阵地建设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础环节,起主导作用,只有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做好了,才能充分发挥优势,辐射带动家庭、社会环境,为此,我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承受能力,将学生道德培养目标确定为基础目标、基本目标和远大目标,可依次简单概括为:做个好学生、当个好公民,成为二十一世纪的英模创新人才,这样,学生的“理想”便不再是空中楼阁。真正把道德教育落实到学生的实际活动中,将理想变为学生的内部动力。为使道德教育规范化,我追求“一砖一石显文明,一草一木能育人”的潜意识育人境界,力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校布局和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文化内涵深厚丰富,品位高雅,70多条名人名言和对联警句不断鼓舞学生发奋进取,就连丁香树上都有挂牌,载以育人格言,冬青树牌上的“严寒酷暑永葆生命本色”,发人深省。使学校处处时时有教育,学生处处时时受教育。在软环境建设上,我创构了“三风”、“一平台”,形成了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建立起了学生成长档案袋,搭建了学生自我管理平台。团结友爱,遵纪守法,刻苦学习的精神在我校蔚然成风,真正实现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优化控制。

二、创建家庭德育活动阵地,净化家庭育人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生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我提出:“净化家庭德育环境,大手牵小手,文明路上同步走”的口号,规定家庭要尊老爱幼,团结和睦,文明勤俭,科学教子,家长不、不酗酒、不迷信,不吸毒等,并通过家访、家校联系册、一封信活动、三个一活动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号召学生开展向父母“学礼貌,学勤劳,学节俭,学文明用语,学孝心”五学活动,在学孝心时,先让学生回家问父母孝敬老人,关心子女的事,然后召开家长、学生座谈会,在座谈会中,每位学生都要向家长发誓:“一定要以爸爸妈妈为榜样,爸爸妈妈现在怎样孝敬爷爷奶奶,我将来就怎样孝敬您”,这一招可真灵,引起了强烈的社会震动,使家长都认识到了家庭文明和家长美德对孩子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净化,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创建社会德育活动阵地,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环境

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广泛开展形势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协同各级领导把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的育人环境,让学生走向社会,健康成长。严格执行“六不”规定,即:不看黄色录像,不进网吧,不看不健康的读物,不打架骂人,不吸烟喝酒,不拉帮结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如:成立“送温暖小组”,每月一次到敬老院清扫卫生,帮助老人洗衣服。成立“卫生小队”定期到公共场所清扫垃圾。到革命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社会性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为每个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创建“两类”课程特色德育活动阵地,全方位净化学生的心灵

1.优化学科课,体现教书育人。

我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找准各科教学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融道德教育与智育于一体,各学科教学中做到:有意、有机、有序、有情、有效。如体育课上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竞争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美术课正确审美观形成等,特别是作为道德教育主渠道的《品德与社会》课,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大胆创新,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让学生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直面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探索做人的真谛,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真正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境界。

道德情操篇(8)

(2011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阅读下文,完成1~6题。

水边的文字屋

①小时候在田野上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就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唤的小工。一边盖,一边想象着这个屋子的用场。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回到家,还会不时地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时间后,又跑回来看看,仿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回到他的屋子、他的家的面前。

②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③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建了一座又一座屋子,与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屋子不同的是,我可以不停地盖,不停地推倒再盖——盖一座不一样的屋子。我很惊讶,就是那么多的木块,却居然能盖出那么多不一样的屋子来。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④屋子就是家。

⑤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⑥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是和家有关的。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的。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像高高的槐树顶上一个鸟窝不可侵犯一样。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到的一个情景:一只喜鹊窝被人捅掉在了地上,无数喜鹊飞来,不住地俯冲,不住地叫唤,一只只都显出不顾一切的样子,对靠近鸟窝的人居然敢突然劈杀下来,让在场的人不能不感到震惊。

⑦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⑧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而变本加厉。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⑨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⑩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11}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

{12}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上的。

1.联系全文看,“文字屋”指什么?本文标题“水边的文字屋”有什么含义?

2.选文共写了哪几种屋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第⑨段、第{10}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4.第{11}段中,作者说“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又说“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说法?

5.本文在语言和结构上都具有显著特色,请就其中一个地方举例分析。

6.冰心的文字屋明丽典雅,晶莹剔透,闪耀着爱与美的光辉;沈从文的文字屋,古朴厚实,如诗如画,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气息……虽然现在的你还没有建好自己的文字屋,但在亲近文字的过程中一定也有独特的感悟,请将你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解析:《水边的文字屋》属于典型的道德情操类文。作者先用细腻的笔墨,回忆童年时代在水边建造泥巴小屋和后来盖积木屋的趣事,继而点明家在自己心中的位置,指出“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并由此拓展,引出自己爱好文学,并陶醉于搭建“文字屋”,去寻找心灵慰藉的故事。

在本文中,作者实际上是按时间顺序,通过叙写现实生活来反映自己的精神追求。因此,考生解题时必需依照这种由浅入深的思路,来品读作者内心美好的追求。前两题重在考查考生从原文中提取、加工文字信息的能力,故不赘述了。而第4题、第6题则需要考生随文入境,了解作家的人生经历,感悟作家的思想情感。虽都是探究题,答案却并非可随意写出,考生应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脉络,并结合自身的感悟来作答,两者缺一不可。

就道德情操类现代文阅读而言,2011年明显升温,像《弱种子也要发芽》(浙江省丽水市)、《还原善意的本来模样》(河北省承德市)等现代文阅读篇目便格外抢眼。

【解题妙招】

道德情操篇(9)

组织弱文化 团体文化

1.适当的行为产生近似感情观,继而产生愿景,形成团队文化

亚当 斯密在适当的行为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同情和激情,我们先来讨论同情

1.1同情

同情在这里理解为对于相同或近似的事物或情况,不同个体表现相似态度,或者说同情的人具有相似的感情观。当组织中的个体都具有同情时,组织容易产生一个共同目标,即愿景;而当组织不具有同情时,组织不会产生愿景。而上述两种情况,是组织同情的极端表现,而大多数组织趋于两者之间,愿景的统一程度,和同情个体的多少有相关性,相关性如图一,

1.2激情(passion)差异程度构成团体文化

激情由于身体的某种状态或欲望而产生的情绪【1】,而激情的控制程度可以改变组织文化背景,由于组织内个体的激情具有很大的差异,而会造成同情的偏移,激情差异越大,组织文化背景越复杂。因此,激情差异的个体表现是不同的,假设有10个个体,他们的激情程度不同,如图二,

从图中我们了解到,个体a、f、l具有相同的激情,在面对同一目标时,他们有同情的可能性,而拥有愿景,从而形成团体,如果他们的文化背景近似,可以形成团体内文化,即团体文化。团体文化往往受到其他个体的激情的影响,个体与团体激情差异越大,团体文化受该个体的影响越大;相反的,个体与团体激情差异越小,团体文化更容易为个体所接受。

我们在图中发现组织中h、m两个个体同样具有相同的激情,也同样可能形成团体文化,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hm团体的受众群体要比afl群体要多,两种团体文化在一个组织当中加大了组织文化背景的复杂性,而复杂性大部分来源于‘次生情感’和野心【1】。

2.团体文化的优点和缺点造成团体分化。

2.1团体文化的优点和缺点

团体文化的优点在于团体内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同时还可以吸引具有近似激情的个体靠拢和加入团体文化,虽然这样增加了团体文化背景的复杂程度,但可以进一步形成团体愿景。

团体文化的缺点在于在一个组织中很可能不是只具有一种团体文化,而团体文化的种类和组织大小是相关的,组织越大,团体文化的种类就有可能越多;这个结论来源于个人的心理差异。

2.2组织文化的团体分化

由于团体文化的差异造成团体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团体文化的个体与其他的团体文化个体对立,继而产生思想碰撞,我们称之为团体文化冲突。这种冲突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两者出现的概率取决于冲突团体的激情指数,差异越大,隐性冲突的概率越大;反之,显性冲突的概率越大(图三)。而在一个组织中团体文化冲突越激烈,该组织文化越趋向于组织弱文化,反之,组织文化越趋向于组织强文化。

另一方面,相同或相似团体文化的个体尽量相互融合,形成团队,而为达到某一组织目标。在组织中往往有一种团体文化占主导地位,被称为决策团体文化。

而其他团体文化称为冲突团体文化。

在图二中,我们发现组织中除了两个文化团体之外还有5个个体是独立的,其中b、c分别贴近两个文化团体,极易被争取可以被称为团体文化跟随者;e贴近两个文化团体,是两个团体争取对象称为团体文化兼者;d、f由于差异大,与两个团体都有冲突,因此称为团体文化冲突者。

3.组织中的责任感团结冲突团体文化及独立个体文化,形成责任性同一愿景。

在组织中我们为了团结冲突团体文化及独立个体文化,我们往往建立一个涉及组织全体成员利益的长期目标,该目标的将建立每一个人对于实现目标的责任感,该目标就会称为所有个体的阶段性愿景,而该愿景的实现是每一个组织内个体责任感的体现而形成的责任性同一愿景。而该目标的建立首先要组织全体成员的参与;其次,目标具有长期性;最后,目标可实施【2】。这时,组织文化开始初具雏形,它是由决策团体文化为核心,其他文化对其进行微调的文化形式。关于组织责任感如何团结冲突团体文化及独立个体文化,如图四

责任性同一愿景的建立,有时也会受到冲突团体文化的负影响,冲突团体文化的负影响一般会降低决策团体文化对责任性同一愿景的期望值,而独立个体文化一般会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准确性,而造成责任性同一愿景的偏移。但在责任性同一愿景的作用下,三者形成相对固定的组织文化。

4. 团体文化习惯及个体文化风尚和习俗往往在管理方面造成极大地影响

4.1团体文化习惯对组织文化的形成造成影响

首先,团体文化习惯形成一种文化惯性,对事物拥有相对固定的想法,这种思维无法将新的愿景需求加入到团体文化之中,这里面愿景的实现就涉及到团体文化和愿景的契合程度。

其次,团体文化习惯扼杀新文化思维,当一个组织没有强烈的外力干扰下,它的内部的决策团体文化往往坚持原有的团体文化习惯,而冲突团体文化极易接受新文化思维,而当冲突团体文化吸收新文化思维,成为新文化的决策团体文化时,在同一组织内具有两种决策团体文化,他们的冲突的根源在于两种文化的冲突,最终导致组织文化的决裂。当然如果旧的决策团体文化能够在外部压力或内部自主调节的作用下接受新文化思维,有可能融合冲突团体文化,形成新的组织文化形式。

最后,良好的美德是解决团体文化冲突的最好的方法。

4.2个体文化风尚和习俗是不可逆的文化因素

风尚和习俗是组织内个体本身在固定的文化氛围下成长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即使团体文化内部个体之间也不能互相影响的因素,苏格兰男子结婚时不穿kilt,一名虔诚的伊斯兰信徒不读《古兰经》是不可能存在的,是本体文化,不可打破,不可逆转。团体文化对本体文化的尊重程度,影响个体倾向性。

5.权威与正义决定组织文化的主流、方向及影响力

团体文化的权威的影响力的不同,使组织文化更倾向于决策团体文化的方向,而决策团体文化会进一步确定组织文化的主流。决策及决策团体文化的权威影响力,对冲突团体文化和独立个体文化产生不同的吸引,而权威的影响力和后两者的契合点在于同情的契合程度,契合程度越高,影响力越大;契合程度越小,影响力越小。(图五)

在图中我们发现我们利用权威的影响力,可以将三种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组织文化,而形成的文化是组织强文化还是组织弱文化取决于权威的影响力的强弱,权威影响力越强三种文化结合的越紧密,组织文化越接近组织强文化;权威影响力越弱三种文化结合的越松散,组织文化越接近组织弱文化。

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决策团体文化的权威的影响力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 提高决策团体文化在三种文化的同情契合程度。使用的方法是 故事、仪式、有形信条、语言。【2】

二、 提高决策团体文化权威的包容心,容许不同的文化思维的存在,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样的自由度往往增加组织文化的背景的复杂程度,管理中有一定的难度。

三、 提高决策团体文化权威的正义,我们应该奖赏任何理应受到感谢的行为,同样应该惩罚任何理应得到怨恨的行为。[1]

6.结论

我利用亚当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适当的行为 优点和缺点 责任感 习惯和风尚 权威与正义等理论进行深层次分析,讨论建立组织文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及解决方法。在如何建立组织强文化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道德情操篇(10)

要有秉公用权的廉洁风范。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是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也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坚持依法用权。权力运行中,从决策到实施、评估、监控,都有明确的规定,如议事有《党委议事规则》,用人有《干部任免条例》,大至大项工程,小至士官套改,都有法规、制度管着。既然有法规,就要把自己的所作所为控制在法规制度范围之内,保证用权不出格、不违规、不越线。坚持公正用权。公正处事,公正待人,一碗水端平。要做到办事公开,防止和纠正随意性和“暗箱操作”现象。坚持审慎用权。明确一分权力一分责任,要有对权力的敬畏感,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努力工作,按照组织的嘱托、官兵的意愿行使权力。

要有埋头苦干的敬业精神。当领导就要有做不好工作、带不好部队无法向党和人民交待的强烈责任感,夙夜在公、敬业进取,热爱本职、钻研本职、精通本职。当前,部队建设的任务繁重,党员干部必须具有任劳任怨、忍辱负重的优良品质,主动挑重担,在大项任务中摔打磨练,经受考验。领导和机关带头苦干,才能更好地带动群众干好工作。行动是无声的号令,领导和机关怕苦怕难、惰性很大,就没有号召力。

道德情操篇(11)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充满天真和灿烂。幼儿又是家庭的宝贝和未来,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如何针对幼儿的特点,结合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培养幼儿的思想道德情操,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通过认识家乡美,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幼儿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来源于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了解和认识。幼儿的理解能力比较差,要通过他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事,使他们了解家乡[1,2]。

(1)唐山市的地方特色。

唐山市南临大海,北依燕山,西与北京市、天津市毗邻,东与秦皇岛北戴河接壤,是首都北京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优越,物产非常丰富。这里有全国最早的开滦现代化煤矿和京山铁路线,有闻名遐迩的冀东水泥、唐山陶瓷、河北钢铁和冀东石油;这里盛产迁西的板栗、柏各庄的大米、玉田的金丝小枣,有丰富的海产品如螃蟹、对虾、皮皮虾等,还有各种水果;这里有清东陵、唐山地震纪念碑、京唐港等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有美丽的南湖公园;这里是评剧、皮影戏、乐亭大鼓的发源地,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还是我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同志的故乡,是节振国等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

(2)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首先,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幼儿介绍唐山市的自然风光,介绍唐山市的文化特色,激起幼儿要亲眼看一看的情趣和欲望,进而组织幼儿参观游览。如带孩子们游览美丽的南湖,观看皮影戏等,使他们在划船、游玩、看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家乡唐山的美,留下深刻的印象。参观之后,及时组织孩子们观看录像,进行讨论。孩子们在讨论中高兴地说:“唐山真美,南湖真大。”“皮影戏真好看,我爱唐山。”这些天真可爱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如通过回答爸爸、妈妈的工作单位,让他们了解唐山市煤炭、水泥、钢铁、陶瓷等产业的情况。如小朋友回答:我爸爸在唐山矿工作,老师可以讲:你爸爸可真了不起,唐山矿是咱们国家的第一个现代化矿井,有100多年的开采历史,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做饭、取暖都用的是地下煤炭。如小朋友回答,我妈妈在陶瓷厂工作,老师可以讲:你妈妈的工作真伟大,我们吃饭用的盘子、碗都是陶瓷厂生产的,唐山市又被称为北方瓷都,生产的陶瓷可受欢迎呢。通过这些交流,孩子们对唐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热爱自己的父母和家乡。

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认识,如介绍北京的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长城等,介绍山海关的老龙头、天下第一关和美丽的北戴河、黄金海岸,介绍杭州的西湖、南京的中山陵、上海的外滩、武汉的黄鹤楼,介绍泰山、黄山、峨眉山等。通过这些交流和活动,孩子们就会培养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和向往,从而激发起对家乡、对祖国的无限热爱[3,4]。

2.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思想道德情操

(1)听评剧、学评剧,培养幼儿的文艺爱好。

唐山是评剧的发源地,其优美的旋律植根于家乡传统文化的土壤,饱含着乡土浓浓的气息。评剧唱腔委婉动听,服饰造型独特优美,所传唱的故事更是感人肺腑,有古装戏,有现代戏,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达到美育的效果。评剧曾涌现出新凤霞、赵丽蓉等一大批艺术大师和艺术家。幼儿通过看、听、赏,有一种快乐的视听觉体验,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对戏曲艺术的兴趣。通过学唱评剧,孩子们领略了家乡的艺术风貌,对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激发幼儿的爱国热情。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当时伤亡惨重,损失巨大。地震后,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唐山人民通过10年恢复重建,26年快速发展,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唐山,目前唐山市的GDP名列全国前20位。

针对唐山市这一特点,组织孩子们参观地震纪念碑,讲述唐山市的抗震救灾过程。尤其让孩子们了解党和政府对唐山人民的关爱,全国人民对唐山人民的无私支援,叔叔在抗震救灾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孩子们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新唐山的来之不易,感受到祖国的伟大,认识到是最可爱的人。

(3)学习剪纸,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唐山剪纸是多民族文化艺术发展交融的结晶,不仅在题材上延续着传统的艺术特色,还由唐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独特的风土民情、民间传说、文化底蕴等作基础,形成了独特的民间剪纸分类。

幼儿学习剪纸,不但能够培养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审美情趣、合作意识和高尚情操,既需要有充分的耐心、细心和毅力,又需要有不断创新、探究的精神。通过学学、玩玩、做做、想想,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感的发展。

3.结语

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唐山市地方特色,采用游览参观、课堂教育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学唱评剧、弘扬抗震精神、学习剪纸等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幼儿的文艺素养、爱国热情和动手能力,从而培养思想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王炳仁.道德启蒙教育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