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4 16:34:01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篇(1)

一、活动目的  

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能力,认真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治、禁毒、反邪教、食品卫生、道路交通、消防、防震减灾、防校园欺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的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标语、家校联系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阵地进行宣传教育,积极营造校园内外关注、参与、支持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二、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学校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的重要意义,为此专门召开办公会议,研讨活动方案,把思想统一到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的高度上来,把法律进校园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同时,成立了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三、利用多种活动载体,开展丰富教育活动 

(一)作好法治安全教育宣传周活动总动员,加强普法守法观。我们利用班会时间对全校学生作了宣传周活动开展的总动员。我校法治教育工作开展顺利,一直坚持法治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使法治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法治教育与品德教育并重,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二)认真开展普法宣传、禁毒、反邪教宣传教育。在开展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过程中,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们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教育法律法规为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学习法律知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教育、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大力开展禁毒、反邪教、扫黑除恶宣传教育系列活动,鼓励师生积极举报扰乱教育教学秩序、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涉黑涉恶线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法治观念,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影响,不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不看有淫秽、恐怖等不健康内容的书刊、录像;不进营业性歌舞厅等学生不宜的娱乐场所;不做违法违规的事情,杜绝各种不良嗜好,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学生不管在任何地方都要讲公德、守秩序,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做文明的使者。主动邀请公、检、法、司部门法治副校长到校开展法治安全讲座,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安全防范教育等,让学生全面掌握法律法规和科学、规范、实效、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

(三)立足校园,服务社会。在本次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过程中,我校广大师生迅速行动起来,利用校园多种形式,紧紧围绕落实“七五”普法规划,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校园这个主题做法治教育宣传,营造普法氛围,为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治意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确保法治安全教育宣传周活动取得成效 

(一)在法治安全教育宣传周活动过程中,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做法是围绕“一条主线”,做到“两个结合”。“一条主线”就是围绕“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这条主线。“两个结合”就是把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高中生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和诚信道德意识;把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结合起来,培育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着重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素质,养成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精神。 

(二)扎实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疏散演练,加强高中学生的法治教育,着力培育法治精神。在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中,高中学生是宣传教育的重点。法律素养是高中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按照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了高中学生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结合县教育局编印的《中小学安全知识教育读本》,立足本校及周边涉生安全事故发生的规律,开展伤害事故防范和安全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校园日常生活与各学科教学安全、课间活动、体育活动、道路交通、防溺水、防火灾及食品卫生、防性侵、防校园欺凌、防网络诈骗、校园贷等安全教育,普及学生欺凌防范知识和反欺凌技能,建立家校互动机制。同时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要求,结合我校建筑布局、住校生与走读生特点、学生人数、楼道走廊疏散能力等情况,制定了演练方案,明确应对火灾、地震、拥挤踩踏及其他突发事件时的处置程序、应急队伍及有效措施,确保每位师生熟悉演练程序和疏散路线,不断提升师生应急反应能力。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篇(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为基础,加强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内容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也包括道路交通的文明建设和交通参与者的道德养成教育。各级公安交管部门多年来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社会成员的交通道德水准和文明交通意识,并收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的积极成果,但是加强交通管理道德工程建设,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都应当关注和认真做好的一项根本性、全局性、民众性的工作。

首先,重视社会公德教育,营造文明交通环境。《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作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要求全社会常抓不懈,共同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强调社会公德教育,是因为社会公德在道德范畴里,是靠先进文化、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力量来保证其公共活动的行为规范,它是社会诚信与亲和、公正与正义、规范与协调的具体体现,它所调整的范围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因此,《道路交通安全法》在总则当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社会成员单位以及新闻出版单位具有对所属人员和社会人员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这正是把交通出行的道德规范作为社会公德的一部分,摆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价值的突出地位,倡导运用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养成教育的方法,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调整作用,把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和交通出行矛盾调节到合理的限度内。通过树立交通文明典范,大力宣传和培养交通道德理念,提升全体交通参与者的道德素养,并转化为参与者自觉的交通文明行为,克服人们不良习惯和习气,减少和降低建设安全、畅通、有序、文明道路交通的负效应,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一个文明的交通环境和亲和的人文环境。

其次,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从业人员“守德”体系建设。党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要求,“在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机动车驾驶人员以及与机动车相关的各类人员是交通参与者中最大的专业性群体,也是维系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力量和直接受益者。加强对这一群体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之自我完善并能自律、自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贡献。

我们倡导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具有市场经济的时代特征。当前,应把“守德”教育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守德”就是要求我们从业人员讲德、施德、用德。强化“守德”体系建设,重点要强化“守德”教育和“守德”监管,对于驾驶人及机动车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围绕“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强调职业态度、社会责任、劳动贡献,包括对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贡献是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责无旁贷有监管和教育的责任,相关行业和有车单位(含私车)同样有对驾驶人教育和监管的责任,共同目标一致,相辅相成,进而优化行业环境,优化交通环境,优化社会环境,保证自身利益和社会整体效益相互融合,各得其所、进步繁荣。

二、加强交通管理法治工程建设,实现安全和谐

第一,交通管理法治工程需要宣传交通管理法规作先导。交通法规的普及是人们对交通法规态度和守法素养的认识所决定的。从现阶段开始,要在创新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形式和内容上下大工夫,坚持求“量”,求“质”,求“新”,求“精”。

一是增强宣传的生动性。交通出行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法规宣传要赋予生活的趣味性、情理性,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帮助人民群众在自觉不自觉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交通法规知识,并有效地支配其交通行为。

二是增强宣传的指向性。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知法的兴趣和守法的自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交通法规的宣传重点放在人们的权利观念上,即从维护公民权利和权益的角度进行交通法规宣传教育。如果我们从维护道路交通的安全有序,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自身权利的观念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不停顿的宣传教育。久而久之,它会使人们把交通法规看作是自身的需要、生活的必备和护身的法宝,交通安全就不再是人们的一种期待,而成为一种现实。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篇(3)

[中图分类号]B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6-0027-04

[作者简介]王伟(1982-),男,吉林四平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生,南昌工程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与实践。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百姓饮食境况日新月异。遗憾的是,伴随着百姓餐桌的日益丰富,一些有毒、有害食品也鱼龙混杂地潜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本应该使人开心健康的饮食,成为人们的一块心病,使人们在选择食品时多了几分禁忌和担心。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完善法律、加强监管和提升技术,更需要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刻的道德反思,加强食品安全问题道德约束。

一、道德在食品安全问题治理中的价值

道德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道德哲学的实践性品格及其对现实生活的范导使其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与气质,道德约束可以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证民生幸福筑牢坚厚的基石。

1 道德约束可以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前馈式”预防。与依靠道德约束相比,凭借法律治理食品安全问题,只有在食品生产经营者触犯法律时,法律的强制力和神圣性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和有力彰显。法律以力服人,对于犯罪者而言,是对其违法行为的惩罚,对于可能存在违法动机而尚未实施者来讲,法律的惩处会产生一种震慑,让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制造者慑于法律的压力不敢去效尤,但这种震慑很难触及到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心灵深处,而仅仅是对违法成本的精于计算。这种基于计算的信任和依靠外在监督的法律会最终导致了商业机会主义盛行。一旦面临巨大的利益诱惑,这种震慑很可能被缺少良知者凌越,他们会伺机找寻法律的漏洞,铤而走险。凭借法律治理食品安全问题,是对事件本身的一种“反馈式”应对,是食品安全治理的治标之策。在食品安全治理的过程中,法律是下游,道德是上游,一旦上游失守,再到下游去堵截,实则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行为。要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治理的关口就必须前移,发挥“制礼以崇敬”、“礼者禁于将然之前”的道德影响力和渗透力。与法律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事后诸葛、以儆效尤不同,道德约束在于规范人心,启迪灵魂,凭借良心的力量内在的、自主的促使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信守个人品德,化外在法律法规的道德价值理念为内在的品行操守。食品安全道德约束,能够实现食品安全的源头控制。食品安全道德约束的“前馈式”预防是一种治本之策。

2 道德约束可以促进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内在自律。道德对人的约束力体现在他律与自律两个方面,从他律的维度审视,道德对人行为的外在约束是一种柔性机制,属于非权力性规范;与国家强制力做后盾的法律相比,道德他律性的优势在于教化人明辨是非善恶,并在舆论引导和传统习惯的作用下,将道德的他律性升华为主体的内在良心自律。从自律的视角切入,道德最高原则在于道德主体的自我立法,就像康德指出的那样:“自律原则是唯一的道德原则”。道德血液的注入,会改变食品生产经营者被动接受管理的局面,化外在他律为内在良心自律,可以给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心灵深处镌刻上深刻的道德印迹,体悟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和“义以利取”的真谛。因为良心,食品生产经营者既不会滥用技术,更不会去触犯法律。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责任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负有直接责任;但是,食品监管者的道德品质低下,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对食品安全问题制造者的姑息纵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气焰。因此,食品生产经营者内在的道德感可以尽量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而监管者道德品质高,其敬业精神则可以加强监管的力度,让食品安全事件制造者无法逃脱法律的严惩。就监管者的职业道德品质问题,正如麦金泰尔所言:“在美德与法则之间还有另一种关键性联系,因为只有对于拥有正义美德的人来说,才可能了解如何去运用法则。’’当道德自律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内在价值诉求的时候,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自然会减少。

3 道德约束可以填补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和技术治理遗留的真空地带。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一些缺少良心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使用新技术时偏离了品德驾驭的轨道,为牟取暴利,想方设法地生产出有毒有害食品,突破了食品安全检测原有技术标准的疆域,让原有的检测技术在突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面前有些力不从心。同时,法律与监管作为外在硬性约束所呈现出的滞后性与片面性特征,使得面对“崭新”的食品安全事件时,在缺少相应制度依据的情况下,法律与监管略显无奈而变得“硬”不起来。面对花样翻新的食品安全问题,法律、监管和技术缺位的情况也将在所难免,这样往往会留下治理的真空地带。道德能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的规约性,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利益相关者的一切行为都会受到道德的规约。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一旦“道德法庭”牢固的扎根于整个社会和每个人的心中,道德因子渗透到食品供应与食品监管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也就不会留下食品安全治理的死角,食品安全就会得到保证。

二、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道德问题及成因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从未离开公众的视野,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更是牵动着百姓的心弦。透过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重重迷雾,我们可以窥见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生态,反映出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食品安全道德约束的阻碍因素。

1 食品安全道德教育缺失导致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对生命尊严敬畏的缺少。食品是特殊商品,一般商品出现问题会造成消费者经济上的损失,而食品出现问题则不仅仅是经济损失这么简单,轻者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健康,重者可能剥夺消费者的生命。基于食品商品的特殊性,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需要在内心深处形成对生命尊严敬畏的伦理情怀,食品安全道德教育正是培育这种伦理隋怀的重要一步。当前我国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是多元的,但无论是规模化的食品企业,还是零散的食品生产经营个人,更多的是把经济利益进行优先考虑,甚至是唯一考虑。在企业价值观与个体的思想深处存在经济与道德的二元对立,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而言,在企业内部轻视道德教育,甚至无视道德教育;对于食品生产经营个人而言,食品安全道德教育更是无从谈起。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人的道德教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我内在教育,二是来源于食品监管者组织的外在教育,可在这两个方面,我们都是非常欠缺的。食品安全道德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缺少对生命尊严的敬畏,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不道德行为,最终酿成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 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滞后造成了食品生产经营者机会主义的泛起。诚信是维护食品安全,保障食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道屏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一方面依靠守信者的美德自律,另一方面也需要外在诚信体系规约的他律。在传统熟人社会消解的过程中,现代陌生人社会对诚信他律性的依赖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代西方,与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相匹配的是比较发达的诚信体系建设,这对于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安全可靠食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食品生产经营者一旦出现失信行为,严密的诚信监控体系就会介入,失信的污点不仅是法律的审判依据,也是消费者选择的参考依据,失信酿成的苦果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往往是毁灭性的。而在当前的中国,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却略显滞后,食品安全诚信保障能力相对较弱,一些必要的诚信制度,如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制度、诚信效果评价制度、诚信惩奖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缺失或者不完善,没有搭建起食品安全诚信信息查询平台。外部性制度的不健全,导致诚信体系规约缺少应有的刚性,造成食品生产经营者对诚信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参与外部性诚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忽视内部诚信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来讲,我国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这给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失信留下了生存的空间和土壤。

3 食品安全道德考评机制缺乏助推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的行为失范。在我国,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考评是相当缺乏的。食品监管者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评价看重的是产生了多少经济效益,对地方经济增长有多大贡献;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管理是以法律为准绳,至于食品生产经营者遵守道德与否、履行社会责任与否则另当别论。在创造经济效益这一点上,甚至有的地方上的食品监管者与生产经营者达成了利益同盟,食品监管者为生产经营者的败德行为保驾护航。如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监管者不仅放松了正常的市场监管,而且在事发后仍在考虑经济效益优先原则和地方、部门利益,丧失了监管者应有的伦理判断,更没有履行起相应的职责。食品监管者对生产经营者缺乏道德考评同时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对食品监管者道德考评同样是缺乏的,甚或是没有的。食品监管者是保障食品安全健康的守护者。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涌现,除了食品企业没有履行相.应的伦理责任,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什么食品监管者可以不讲道德,滥用公共权力,诱发食品安全领域不道德行为的出现,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对监管者权力运用的有效监督和监管者道德素质的有效考评。

4 食品文化环境污染影响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道德生成的步伐。食品安全道德约束离不开舆论的支持与呵护。食品监管者、消费者和媒体是食品安全道德舆论的制造者,可目前这三者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道德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监管者不主动去引导舆论、消费者懒得去关心舆论、媒体道德功能的式微滋生了“炮制新闻”、“受贿新闻”、“媒介审判”等恶劣现象,更是推波助澜了部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道德约束舆论氛围不可否认的出现了弱化。与此同时,作为我们自古至今一直引以为豪的中华食品文化也受到了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冲击。中华食品文化重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有机统一,特别强调“形式美”,这也是中华食品文化闻名于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然而,一些食品生产经营者正是借用中华食品文化强调“形式美”这一点巧作文章,利用所谓的“特殊手段”加工、储存食品,似乎使食品在视觉上变得更加“漂亮”,在嗅觉上变得更加“诱人”,在味觉上变得更加“鲜美”。表面看来,这与中华食品文化并不违背,达到了食品文化要求的“形式美”,而实际上却是这些人员的败德行为,致使食品已然是金絮其外、败絮其中,食品成了,严重污染了食品文化环境。

三、食品安全问题道德约束的现实进路

’由上可知,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生态差强人意,食品安全道德约束对于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然而,由于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不良影响使得人们对食品安全治理的关注点集中于法律、监管和技术三个层面,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道德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滥用技术、价值观不正确,都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发生。要从源头上预防食品安全问题发生,还必须从道德层面对食品安全进行伦理反思。这就需要展开系统的食品安全道德约束,使道德不仅在理论上、观念上而且在实践中真正成为食品安全治理的基石。

1 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普遍的食品安全道德观念。食品承载着生命价值,关乎民生幸福与社会和谐,具有特别的道德意蕴。现代市场经济的真谛是道德经济,在经济生活中,缺少道德内涵的经济是畸形经济,这样的经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近年来,无论在观念还是在行动上,“一切向钱看”的极端功利主义阴霾飘散到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而对于直接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食品行业也未能幸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尤其在食品安全治理中需要加强道德教育,使道德观念深入到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内心,渗透到食品安全治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在食品生产、流通、消费与监管的各个环节建立起道德防火墙。食品安全道德教育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载体和丰富的教育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观念,生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行为。针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道德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思路,把强劲有力的“灌输式”教育与润物无声的“渗透式”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可以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接受相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受训时间时限,把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接受道德教育的情况纳入到相应的考核中,进而把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道德方面的软要求以硬考核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增强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道德自觉性和自律性。

2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者管理制度。富兰克林曾经直言不讳地提出“信用就是金钱”,他虽然把诚信这一美德描绘得过于功利化,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到诚信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深化的今天,诚信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诚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存在着“诚信一信誉一效益”的内在逻辑。经济诚信或诚信经济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就现实而言,少数经济主体对此却存在着认识偏差。诚信作为一种经济道德要求,其践履既需要经济主体的理念和自觉,更需要将诚信道德要求制度化,即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依靠制度的外在强制性和运行机制的科学性保障来促进食品安全诚信行为的养成。在食品安全道德约束中,食品生产经营者是最重要的经济主体,生产经营者诚信是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一方面需要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重视和加强内部诚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意识,将诚信贯穿于食品领域之中;另一方面需要由政府推动建立全面、系统且具实践操作性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档案,作为食品生产经营者道德评价的重要参照和社会考评的重要依据。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的内外兼修,可以让诚信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情境下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篇(4)

中学综合治理工作计划(一)

为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学校及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特制定2020年我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某大精神为指导,以服务师生、服务教学为宗旨,紧密结合教育实际,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研究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切实维护学校师生正常教育教学生活秩序,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平安校园的长效工作机制,改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有效防止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减少师生违法犯罪案件和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校风树立、师德学习,努力实现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制观念等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以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使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工作原则

综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齐抓共管和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严格科学的管理结合起来,要在进行治安秩序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建立整治和管理并重的长效工作机制。

四、工作重点和措施

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治理难度大。在做好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治理什么问题,什么问题反复就治理什么问题”的原则,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举措。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学校的安全稳定,关系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求,把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及时协调、解决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确保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健全责任体系

校长对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承担主体责任,副校长是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直接责任者。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原则,认真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三项制度”,要层层承诺,层层签订安全稳定岗位责任书,建立校长包学校、年级组包年级、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体系,坚持“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效性。学校每月至少组织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召开一次安全稳定工作办公会议,进行一次安全隐患排查,研究、部署、分析和解决一定时期内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活动要做到“五有”,即:有创建机构、有活动方案、有长效机制、有活动资料、有活动效果。

4、强化校园安全基础保障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校园安全基础保障,提高校园治安防范工作能力。一是增强治安保卫力量。明确岗位职责,并建立相应保障机制。二是提高技防水平。利用一定资金完善校园重点部位监控和报警系统的建设,并做好技防设施的维护与保养,确保其正常有效工作。同时,要切实将人防与物防有效结合起来,确保学校安全。三是建立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积极主动联系所在地的综治部门,协调公安、交通、卫生、消防、工商等部门定期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活动,重点治理流动商贩等非法经营和打击校园周边骚扰学生的“无业游民”,为学校创造良好的周边治安环境,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生命安全。

5、认真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活动

一是饮食卫生安全专项整治。要加大对食堂检查力度和密度,下大力提升食堂内部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并严格落实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保证食堂的卫生安全和饭菜价格:二是校舍设施安全专项整治。要认真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有关校舍工程要求和会议精神,特别是要做好危房校舍及设施的安全防范工作,严防校园师生伤害事件和不稳定事故的发生;三是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要健全消防安全的长效机制,加大对防火安全的检查力度。组织开展“四个能力”建设活动,全面提高消防安全工作水平。要加强校园用电设施的改造,及时更新陈旧老化的电线、电缆等设施,坚决取缔学生宿舍内的违章用电。要配齐配足消防器材,做到安全疏散通道畅通,安全疏散出口标志齐备、有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四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常识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抵制交通违法行为的习惯。

6、大力开展“平安校园”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纪律教育、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学生安全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二是通过法律进校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开办板报、橱窗、广播等形式,在师生中大力普及法律法规以及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三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作用,帮助学校解决法制纠纷,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水平。责任到人,快乐施教,严格管理,有效防范在校生违法犯罪的发生。紧紧围绕“六五”普法、“安全教育日”、“综治宣传月”、“交通安全日”、见义勇为主题宣传活动、法律进校园、“12·4”法制宣传日、“爱路护路”宣传周等主题教育,大力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园板报、橱窗、墙壁创设安全文化平台,悬挂校园安全条幅和标语,加大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以文化传承的力量保障学校财产和师生人身安全。

7、做好信息报送和应急处置工作

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园及周边治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到分工明确,措施到位,落实到人,并做好预案演练工作。一旦突发安全事故,要立即启动安全应急预案,参加救援的人员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赶赴现场进行有序抢救,尽可能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把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要严格落实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信息收集、处理及报送工作,对拖报、不报、谎报重要信息而延误事故处理、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中学综合治理工作计划(二)

为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切实解决我校当前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积极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保证我校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2020年某中学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某”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某大精神,上级部门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意见的精神,以保一方平安为目的,以创建“平安学校”为载体,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责任制,积极开展普法教育,着力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加强治安管理和防范,预防为主、打防结合,搞好安全文明活动,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为学校创造安定的环境,巩固我校综治稳定成果。

二、工作目标

实现“五无”工作目标,即:无校园内刑事案件,无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无造成严重影响国家安全或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无引发系统恐慌的重特大恶性案件或社会治安案件,无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师生伤害事故,努力探索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的新路子、新经验,逐步实现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着力构筑矛盾化解、治安防控、综治责任三大体系,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三、主要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综治工作

(1)、认真落实综治工作责任制

综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各处室要充分认识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切实做好本校和本处室的综合治理工作。要进一步明确综治工作责任制,将综治工作列入各校、各处室的重要议事日程,层层落实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努力形成全体教职工参与综治工作的良好局面,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稳定工作机制和制度,真正形成“校长挂帅、部门联动、各方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格局。要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把矛盾调处的重点放在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的矛盾纠纷上,依法妥善地处置群体性事件,确保学校不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稳定。各校要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倾向性苗头及时报校长办公室。要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凡发现教师家长上访、、火灾、重大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和严重疫情以及群体闹事等,在最短时间里报告校长室,发生重大事件学校将在一小时内报局办公室。

2、强化社会治安防控机制,落实各项治安防范措施

要加强校园治安防范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坚持“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措施。

(1)、增强治安保卫力量

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责任,成立了由杨爱民任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相应保障制度,切实增强学校的门卫力量。

(2)、提高技防水平

各校、各处室要切实将人防、物防和技防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将高档物品存放好,特别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偷盗事件的发生,要加强对财务室、微机房等重要部位的安全管理,适时安装好报警系统,确保学校安全。

(3)、整治校园及校园周边治安环境

要加强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依靠公安、文化、城南镇治安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防止网吧和书刊对少年儿童的侵害,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努力形成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要发挥好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和队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要认真总结校园和周边治安环境整治的经验,积极探索综合治理的工作方法,建立保持学校校园和周边良好治安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努力为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4)、采取有力措施,为师生和学校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要强化学生管理工作,要加强师生食品卫生的检查和管理,加强门卫工作,严格登记制度,落实防盗措施,贵重物品落实专人保管。要经常检查、维护、维修校内的设施、设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校内建筑物、围墙、门窗、防护设施、消防设施、交通工具等必须符合安全要求,午餐、师生饮水、水源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规范,报警求助、应急处置设备必须齐备,确保安全有效。学校要在节假日建立值班制度,同时向家长发出有关安全的公开信,学校的值班安排及时上报教育局办公室。

(5)、加大创建力度,争创“平安校园”

进一步提高“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要根据上级部门的精神,组织师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形成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相关处室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大力加强安全防范工作,提高预防、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切实加大“平安校园”的创建力度。

3、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在校学生违法犯罪

学校各部门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利用法制副校长、德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法制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1)、继续加强师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强化自护教育

要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要把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教育纳入学校法制教育计划,做到教学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要加强与法制副校长的联系,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讲座,并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法制知识和预防犯罪常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能力,使法制、预防犯罪教育活动真正收到实效。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和自护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珍爱生命、远离”主题教育,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规范学校、师生的行为,切实杜绝教职工违纪违法行为,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观念、政策水平、道德水准,在社会上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

(2)、加强校园内互联网络的管理

加强校园内互联网络的管理,要做到制度健全,责任到人,要加强计算机的管理;深入开展“热爱生命、珍惜时光、拒绝网吧、做文明学生”系列主题教育,广泛开展“绿色网络学习活动”,加强学生互联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互联网管理规定,不看不传反动、出版物,坚决抵制网上各种有害或不良信息的侵害。进一步落实校园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和监控措施,抵制各种有害信息侵蚀,筑起一道防、迷信、反动信息的“防火墙”;建立和完善“学生远离网吧”联控联防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优化育人环境。

(3)、加强安全警示教育和防范活动

要经常开展各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安全教育活动,丰富学生安全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自护自救的能力。要经常开展“防火、防盗、防中毒、防爆炸、防诱发不稳定因素”的“五防”教育活动。加强对学校门卫、食堂、教学楼、专用室等重点部位的管理和治安防范,严格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确保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4)、加强思想后进生的帮扶工作

要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网络,不断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考评方案,改进对学生品行评估、记录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要大力倡导“爱心”教育,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光荣”的观点,要通过专人负责、动态管理、定期家访,结对帮扶等措施,切实开展好思想后进生的帮扶工作,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综合治理和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学校综治工作,不仅是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而且是保一方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大事。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切实加大“平安校园”的创建力度,以“实、高、全”为创建要求,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具体措施,认真做好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切实维护校园的稳定,为打造“平安某城”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学综合治理工作计划(三)

为进一步维护学校稳定和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某精神,构建“平安、和谐”的校园周边环境,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我校以学生为本,扎实做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创造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的良好治安秩序和文明的育人环境,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深入贯彻《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关于深化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我校综合治理工作以服务师生为宗旨,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改革实际,认真研究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切实维护学校师生正常教育教学生活秩序,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2、通过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的长效工作机制,改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有效防止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减少师生违法犯罪案件和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进一步的校风建设、师德学习、学风树立,努力实现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制观念等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以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使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综合治理工作原则

1、综治工作以人为本,形成学校主要领导负责,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与当地派出所的联系与沟通,及时主动地反映存在的问题,积极争取支持和配合。

2、通过开展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严格科学的管理结合起来,要在进行治安秩序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建立整治和管理并重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综治工作主要内容

(一)组织机构

学校高度重视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完善综治工作领导和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我校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

组 长:某(校长);

副组长:某(法制副校长) 某(副校长)

成 员:

(二)制度建设

1、制定和完善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来访登记,强化规范教师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建立校园卫生安全预警、学生活动安全预警等方案,健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警预案体系,落实学校应急反应机制,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制定要害部位管理制度、夜间巡逻制度等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制度。

2、学校在物防和技防两方面加大投入,增强物质装备,在关键部位设置防盗门、防盗窗、防护栏等。加强班主任监护、教师值日等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24小时校园治安自防和巡逻、巡查制度。在校园重要路口安装摄像头。

3、积极维护师生思想稳定。在维护政治稳定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及时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通过教师理论学习、学生主题班会,学科渗透的思想理论教育等,加强师生意识形态阵地的宣传教育。

4、建设校园安全环境,确保师生安全。通过积极整治校内环境,做到校园无不洁饮食摊点和其他非法商业摊点、确保无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校内防火、防雷设施齐全有效,使师生员工对校园安全环境满意度高。

5、努力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师生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师生员工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社会公德和文明素质。通过美化校园环境、净化育人空间等途径,积极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通过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宣传校园安全文明,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通过开展法制讲座,加强学生法制教育;通过实施班主任联系电话公示制、教师家访和家长来访制等举措,打造家校一体的安全网。

6、灌输生命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掌握社会安全常识,了解相关法律和规定,尽量多积累一些处理突发情况的自救自护经验。

四、具体活动内容安排如下

2020年2—4月:了解有关情况,制定计划; 开展宣传教育。

2020年5—6月:建立健全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发放有关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宣传资料,对校园周边环境和治安环境巡查及整治,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

2020年9—10月:召开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组织学生进行防火、防溺水、防盗安全教育。

2020年11—12月:继续深入开展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整治、交通安全知识培训,搜集整理阶段性工作资料。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篇(5)

关键词:

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不断完善,社会转型期的矛盾更加凸显和复杂。在此新形势下,公安机关为了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正常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对公安队伍建设,特别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预备警察的公安院校,能否培养出政治上坚定可靠、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公安预备队伍,直接关系到今后公安队伍职业道德素质及公安工作的成效,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由此可见,公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一、新形势下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指警察在公安工作中应该遵循的,以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持的,调整警察各类职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警察自身在公安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状况。[1]公安工作中权力腐败、暴力执法、服务态度恶劣等问题的存在,说明了部分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缺失。在此,公安院校应全面发现并深刻分析在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教学效果欠佳

首先,公安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课程设置上来讲,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在公安院校没有专门的课程,一般都包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学时较少,且缺乏警察职业道德实践训练课程。短时的课堂讲授不足以让学生内化于心,更谈不上外化于行。其次,一些公安院校在警察职业道德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仅仅是对内容进行讲授和灌输,教学内容也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没有与伦理学、哲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相结合,没有把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导致课堂空洞乏味,没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一些公安院校的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过分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致使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过于生硬,缺乏感性的引导。再次,公安院校承担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缺乏实际的公安工作经验,对公安业务内容、公安实际工作情况不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未来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

(二)市场经济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经济实现迅速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们对于物质的过分追求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蔓延,同时也滋生了权力腐败等社会问题。受到这些社会负面环境的影响,公安院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还未完全发展成熟、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情况下,难免会受到社会不正之风的腐蚀。因此,一部分公安院校大学生认为德育教育不符合社会现实,对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不认同,甚至反感。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外的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也涌入中国,形成了多元的意识形态。部分公安院校大学生尚未树立坚定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容易受到西方文化和奢靡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导致其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部分大学生选择公安院校的动机就是为了享受警察职业带来的特殊权力,或者认为警察作为国家公务员是一个收入稳定的职业,而不是出于对人民警察这一神圣职业的职业认同。这种功利性价值取向必然使公安院校大学生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事倍功半。

(三)网络信息大传播的负面冲击

网络信息大传播是一把双刃剑,给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文化信息。网络没有边界,全世界不同的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在这里大聚集、大碰撞。公安院校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其辨别能力弱、缺乏抵御力,必然受到大量负面网络文化信息的极大冲击。网络中充斥的色情、暴力、犯罪、体育竞技、奢靡生活等不健康信息,大学生极易在网络文化中迷失自己,并逐步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有甚者,一些西方反动势力利用互联网大肆恶意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诽谤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进行反动宣传和思想文化渗透,误导缺乏信息研判能力的大学生,减弱了大学生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从而严重影响了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和行为导向,使大学生对警察职业产生怀疑和动摇,导致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形同虚设。

(四)警察就业体制的严峻挑战

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推进的关键时期,为了选拔优秀的公安新生力量,人民警察选拔录用体制也进行了改革,由公安机关和公安院校大学生双向选择体制代替了原先单向分配的就业体制。公安院校大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才能正式进入公安队伍。这就导致其中有一部分公安院校大学生在毕业后无法直接进入公安机关工作,就业的不稳定导致大学生思想的不稳定,因此有部分大学生对未来就业产生了消极态度,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弱化了自身与警察职业和职业道德要求的联系。公安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包括公安基础知识、法律基本知识以及警务技能等理论知识的考察和体能测试,而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等内涵素质却无法准确考察。这就使得大学生重视课程理论的学习和体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自身的政治修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由于公安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竞争激烈,滋生了就业过程中送礼、托关系等不正之风,对公安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公安院校加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策略

公安院校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培养的预备警察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才能肩负起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重要使命。在新形势下,要以国家主席和公安部部长郭声琨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针对当前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有效地提出加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策略。

(一)以思政课为主导,贯穿各学科全过程

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是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公安院校要十分重视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的素质。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师是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的品德修养、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直接影响着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引进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一支意志坚定、专业扎实、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同时要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和公安机关一线业务骨干的双向学习交流机制,引进公安工作中的优秀人才。其次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方式。在思政课警察职业道德教学中,除了警察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教师可将公安工作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案例中的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会自然而然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警察职业道德的教育,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知识的灌输,要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如组织讨论法,教师可以就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讨论,也可带领大学生走出校园,对公安工作、社会实际生活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践调查,并联系所学理论知识,展开有效研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也能更好地联系学生未来工作实际,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仅是思政课教学,在学生的所有课程教学全过程中都应贯彻警察职业道德教育。

(二)加强警务化管理,注重人文关怀

公安院校是培养预备警察的基地,要严格依据《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以“从严治警,从严治校”为方针制定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条例,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纪律作风和道德品质。加强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在需要。将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制度中,对内务、仪表仪容、队列训练、请销假制度等进行严格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念和服从意识。同时,要将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校园、教室、食堂、学生宿舍,通过横幅、广播、板报、电子屏等形式宣传国家相关理论政策、警察职业道德知识、先进人物事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基本的警察职业道德。警务化管理对学生而言是强制性的纪律规定,要想让学生对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更加主动、积极地接受并内化于心,必须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要始终以人为出发点。[2]公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时,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注重学生情感的需要。在学生遇到心理或情感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心灵抚慰,为其分析并解除困惑。在学生违反警务化管理规定时,不能单一地采取惩罚措施,要将情感教育、说服教育与惩罚教育有机结合,使其从思想深处真正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从而进行调整。

(三)营造校园文化,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要以“忠、真、智、勇”为核心精神,培养学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信仰、“唯真、认真、求真、鉴真”的价值观念、“理智、明智、机智、睿智”的工作原则、“勇于奉献、勇于牺牲、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英雄情怀。[3]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公安院校要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来营造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公安院校要建设校史纪念馆、榜样人物雕塑、大型事件纪念碑等基础设施,把前辈的先进事迹作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的楷模。同时,公安院校要组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生的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警民共建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先进人物事迹宣传活动等,让学生深切地参与和体会警察职业的崇高,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陶冶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

(四)搭建网络平台,拓展教育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工具,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公安院校要搭建专门的校园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特别是微信公众平台,将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在网络平台中要设置专门的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板块,结合当前国家的政策精神、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推送有针对性、理论性、时效性、趣味性的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相关内容,让大学生充分认识未来警察职业在国家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中的性质和功能,了解警察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从而逐渐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将警察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山西警察学院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三晋警源”和“山西警院思政部”,通过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宣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等,增加学生对警察职业的热爱和荣誉感,从而使大学生养成基本的警察职业道德,并能够在未来工作中积极主动履行警察职业道德的要求,成为一名严格执法、道德高尚的人民警察。

(五)加强警务实践,磨练道德意志

随着公安队伍专业化、执法规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警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安院校大学生作为警察预备力量,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公安院校大学生虽然有系统的课程学习、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但由于其生活阅历浅,缺少警察职业的实践过程,对警察职业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可以说是在纸上谈兵。因此,要想真正使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必须加强警务实践,践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特别是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在实践中强化警察职业道德素质,磨练警察职业道德意志。公安院校要加强与公安各实战部门的交流与学习,建设校外实习训练基地,让大学生在具体岗位实践工作中对警察职业道德进行直接而深刻地感知和强化。比如,侦察专业的学生在公安机关担任实习侦查员,参与案件侦查,协助民警进行现场勘查、技术分析和案件研判,在实践中更加热爱公安工作,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作者:白月娇 单位:山西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篇(6)

二、重点工作

把道德教育和治理活动贯穿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及监管全过程,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和行业人员存在的道德诚信缺失问题,通过加强道德宣传教育、加强道德规范引导、加强道德评议监督等方式,集中开展地产农产品生产企业和行业人员道德诚信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加强道德宣传教育

1、加强食用农产品从业人员道德教育。积极探索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行业人员中开展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企业用道德良心生产。充分发挥各类宣传媒体的作用,组织农产品生产从业人员参加道德讲堂,运用知识问答、通俗读本、宣传标语、媒体报道等方式,传播农产品质量安全道德理念,培育良好风尚。

2、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和推广。将国家、省、市标准编印成册,切实将标准集成转化为符合生产实际的简单操作手册、生产日历、挂图、明白纸等,结合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将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传授给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引导生产者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

3、组织开展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通过组织“绿色风”进社区,夏季、冬季优质农产品交易会等活动,向市民推荐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大对诚信经营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品牌宣传,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提高市民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认知度。

(二)加强道德规范引导

1、探索建立诚信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农产品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将“三品一标”企业纳入诚信体系建设对象,从企业组织管理、标准体系、质量安全控制措施、技术应用、产品监测结果、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等方面入手制定统一的诚信管理评价标准,由各地依照标准对纳入评价体系的企业进行日常评估、信用管理和动态调整,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2、全面提升行业自律水平。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深入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标准化生产知识,增强行业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对行业内存在的“潜规则”等问题及时整改,对行业内存在的见利忘义、违法生产、失信经营等行为加强规范,从源头遏制不法行为。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促进农产品企业健康发展。

3、深入开展道德主题实践。在农产品生产企业中倡导“诚敬做产品”主题实践活动,从规范农产品生产记录、农业投入品使用、农产品产地准出等方面入手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产品生产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提高企业保障质量安全、依法诚信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4、切实加大执法整治力度。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围绕蔬菜质量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日常监管和案件查处力度,提高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力,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道德评议监督

1、组织对农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明察暗访,评估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诚信经营状况,督促企业解决突出问题;落实农产品信用评价体系,对诚信生产典型企业、个人进行宣传,弘扬“以义取利、见贤思齐”的价值追求。

2、注重发挥12345、寒山闻钟、公众信箱、政务微博等多种形式的评议监督作用,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对反映的问题深入调查、及时回复,营造恪守诚信的社会环境。

3、提高公众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依法维权意识,畅通投诉举报途径,做好投诉举报案件的查处工作,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

三、活动安排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篇(7)

2006年春季学期综治和创安工作计划

学校安全关系到师生生命安全,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学校正常开展工作的保障。为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努力创造稳定和谐的育人环境,保证我校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顺利实现我校的“一、三、五”目标,特制定2006年春季学期学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以法治校、以德治校” 的总体要求,以创建“平安校园”为龙头,以普法为载体,以保一方平安为目的,巩固我校综治稳定成果,实现“五无”工作目标(即:无校园内刑事案件,无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无造成严重影响国家安全或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无引发系统恐慌的重特大恶性案件或社会治安案件,无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师生伤害事故),努力探索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的新路子、新经验,逐步实现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为学校的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环境。

二、主要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综治工作。

认真落实综治工作责任制。综治、创安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各处室要充分认识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责任,切实做好学校和本处室的综合治理工作。要进一步明确综治和创安工作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校长是学校综治和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将综治、创安工作列入学校、各处室的重要议事日程,层层落实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成立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小组、依法治校领导小组和普法领导小组等机构,努力形成全体教职工参与综治工作的良好局面,为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积极推进“五五”普法工作。

今年是“五五”普法工作的第一年,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五五”普法规划顺利开展的关键一年。实施“五五”普法,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努力做到普法工作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开展各种法制教育活动。同时,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工作,使广大教师学法、守法、用法等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在学校教育中,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以人为本,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注重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其他学科渗透教育,把法制教育与学校的德育管理相结合,与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综合实践课、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开展全校性的法制知识、安全知识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爱心托起篮球女孩》和《呵护》等有关教育光盘,使学生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组织教师员工深入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末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末成年人犯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法制水平。

2、强化社会治安防控机制,落实各项治安防范措施

要加强校园治安防范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坚持“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措施。

(1)、增强治安保卫力量。学校、各处室要进一步明确“一把手”的责任,健全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相应保障制度,切实增强学校的治安保卫力量。

(2)、提高技防水平。要切实将人防、物防和技防三者有效结合起来。特别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偷盗事件的发生,对已安装好的报警系统,要正确使用,确保学校安全。

(3)、整治校园及校园周边治安环境。要加强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依靠公安、文化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防止网吧和淫秽书刊对少年儿童的侵害,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努力形成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要发挥好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团队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要认真总结校园和周边治安环境整治的经验,积极探索综合治理的工作方法,建立保持学校校园和周边良好治安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努力为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4)、采取有力措施,为师生和学校财产安全提供保障。要强化学生管理工作,要加强食堂食品卫生的检查和管理,加强门卫工作,严格登记制度,落实防盗措施。要经常检查、维护、维修校内的设施、设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校内建筑物、围墙、门窗、防护设施、消防设施等必须符合安全要求,厨房设备、餐具和食品、水源及其制品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规范,报警求助、应急处置设备和安全通道必须齐备,确保安全有效。要健全节假日值班制度。

(5)、加大创建力度,争创“平安校园”。要进一步认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根据《河北省“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精神,组织师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形成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相关处室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大力加强安全防范工作,提高预防、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切实加大“平安校园”的创建力度。

3、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在校学生违法犯罪

学校、各处室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利用法制副校长、德育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基地等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法制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1)、继续加强师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强化自护教育。要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要把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教育纳入学校法制教育计划,做到教学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要加强与法制副校长的联系,请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讲座,并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法制知识和预防犯罪常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能力,使法制、预防犯罪教育活动真正收到实效。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和自护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主题教育活动,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规范学校、师生的行为,切实杜绝教职工违纪违法行为,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观念、政策水平、道德水准。

(2)、加强校园内互联网络的管理。我校的网站已建立,要加强校园内互联网络的管理,要做到制度健全,责任到人,网络管理人员先培训后上岗,要加强计算机的管理;深入开展“热爱生命、珍惜时光、拒绝网吧、做文明学生”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学生互联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互联网管理规定,不看不传反动、淫秽出版物,坚决抵制网上各种有害或不良信息的侵害。进一步落实校园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和监控措施,抵制各种有害信息侵蚀,筑起一道防淫秽、迷信、反动信息的“防火墙”;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优化育人环境。

(3)、加强安全警示教育和防范活动。要经常开展各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安全教育活动,丰富学生安全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自护自救的能力。要经常开展“防火、防盗、防中毒、防爆炸、防诱发不稳定因素”的“五防”教育活动。加强对学校门卫、食堂、教学楼、专用室等重点部位的管理和治安防范,严格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严密防范群死群伤事件和各种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确保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4)、加强思想后进生的帮扶工作。要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网络,不断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考评方案,改进对学生品行评估、记录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要大力倡导“爱心”教育,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光荣”的观点,要通过专人负责、动态管理、定期家访,结对帮扶等措施,切实开展好思想后进生的帮扶工作,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综合治理和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学校综治工作,不仅是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而且是保一方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大事。要进一步认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切实加大“平安校园”的创建力度,以“实、高、全”为创建要求,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具体措施,认真做好学校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切实维护校园的稳定,为打造“平安实小”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各月份工作要点

二月份

1、召开“创安”工作会议,讨论“创安”工作意见。

2、征求对“班级安全管理”的意见。

3、制定学期“创安”工作计划。

4、利用墙报、红领巾广播等,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5、开展《义教法》、《未保法》宣传活动

6、聘请检察院有关同志来校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

7、进行期初安全检查,查隐患,抓整改,收缴危险玩具。

三月份:

1、结合《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巩固发展治安网络,调整充实班级小安全员。

四月份:

1、邀请公安局同志来校进行法制知识讲座;

2、组织观看教育光盘《呵护》,撰写体会。

3、利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

五月份:

1、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

2、建立健全社会、家庭、学校相结合的安全教育网络;

3、进行学生自我防范知识讲座,提高学生自我防范的意识能力;

4、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

5、与德育处商讨配合,争取与交警部门配合,开展“安全小黄帽”活动。

六月份:

1、进行禁毒宣传讲座(6月28日国际禁毒日前进行);

2、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加强防溺水、防触电工作;

七月份:

1、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班主任分发《暑假致学生家长一封信》

并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

2、加强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做好护校值班工作;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083-03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时期正是积累知识、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思维意识对以后进入社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民主法治建设和培养法治人才作为重要议题,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面对当前高等院校的法制教育局面,高校大学生的违法犯罪案件在各地时有发生,如何改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让法制教育能够深入人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大学生犯罪现象的时有出现,让本来就备受关注的大学生族群更加受到社会的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已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这让我们不得不直面法制教育窘迫的局面。

(一)课程边缘化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能够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来完成,2005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编在一本教材中,并编制了全国统一的教材,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两门课程变成一门课程,成为全国普通高校所有在读学生的必修课。但在一些高等院校出现了“法律基础”部分课时量较少,授课内容也相对较少,法制教育在大学生中不能很好展开的现象。在学校和学生的“默契”下,该门课程竟然被逐渐边缘化了。

(二)教师非专业化

目前,在全国高等院校从事法律基础教育的教师有很多都不是法学专业科班出身,这与高校需要高学历人才和法律专业人才短缺不无关系,从事法律专业学习的学生,就业方面多会考虑法院、检察院或从事律师职业,不会把成为传播法律基础教育的老师作为自己职业的第一选择,特别是近些年进入高等院校当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需要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学历,使得各个高等学府这类专业教师更加缺乏,再加上教改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一本课,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是由思想道德修养的老师兼职讲授法律基础,这些教师又都是半路出家,对于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律思维本身就了解得不够深入,很难通过后期的短期培训或自学达到专业法律人才的水平,因此在讲课时就会有所保留,对于自己不懂不通的法律问题就尽量少讲或者根本不去触及,法律基础课就真的变成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法律概念和法条堆砌了,既不能达到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更缺乏实际价值,因此,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便因此流于形式。

(三)内容与形式的单一

无论是教改前的“法律基础”,还是教改后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我们都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探索。但不得不承认,目前我们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依然内容空泛、形式单一。首先从内容上说,无论教改前后的教材都是基础法学概念和各部门法的堆砌。包罗万象就会丧失重点,再加上有些法学概念晦涩难懂,而且部门法的法律条文中的法律语言又和普通的语言有很大差别,常常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目前,大学法制教育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法律原理的讲解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得法制教育教学形式只侧重于基本理论的解释和法条的组条注解,这对于现在已经是“90”后的学生群体,无异于“鸭子听雷”般烦闷。而且教师有时候在案例的选取上也难免会面对选择案例不当的问题,加上课时的限制,很难开展法律实践课,不要说走上街头融入社会了,就连像模拟法庭这样的模拟实践课很多高校的非法学专业学生都很难开展,这无异于让法律实践更加难上加难。不能充分的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之中,对于法律这样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就会出现“上课做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恶性循环。因此,改变大学法制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单一的现状,是我们完成法制教育、改变现在高校法制教育困境的前提。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困境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面对当今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境,特别是在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日益成为高等院校乃至全社会的热点话题的情况下,如何改变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以公民意识培养和法律信仰培育为切入点

1995年,国家教委与司法部就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的学生要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充分认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严格履行公民义务,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专门人才。”同时,要求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通过讲解和介绍法治理念和宪法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还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部门法,帮助学生了解其立法目的、原则和基本精神,培养学生知法、守法、护法、用法的自觉意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先提出了公民意识的概念,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而且在党的十七大、十报告中均强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明确了高等院校法制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而十七大、十报告更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强调公民意识和法律信仰,这些文件为大学法制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社会舆论、社会氛围的支持,并对我们改进法制教育的不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大学生法制教育要先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是指享有该国国籍并享有法律上的权利并履行法律义务的社会成员;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公民身份、公民权利义务的认同。过分关爱下的孩子会养成享受权利成为习惯,不履行义务认为是理所当然,因此,要通过公民教育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含:一是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为基本要求,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公民道德规范;二是培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帮助每个公民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三是培养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理性认同;四是培养民主平等的现代精神[1]。 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培养也会带动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加强,因为法律就是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想要明确作为公民的权利义务就不得不依靠法律给出清晰的答案,就会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带动起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动力。因此,要想改变大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应以大学生公民意识和法律信仰作为切入点最为适合。

(二)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着力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法制教育成功的有力保障。面对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老师兼讲法律基础的现状和法律学科专业性和独立性较强的特点,应该在高等院校加强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吸收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可以考虑外聘一些公检法等法律部门有着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人来承担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学校方面应改变对大学法制教育的偏见,不论从老师的选择和课时的分配都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不要让法制教育变得可有可无、谁教都行。其次是改变部分高校教师的观念。综合类大学的法学教师们积极担任本校的法律基础课程的老师,理工类学校也可以申请聘请综合类大学的法律教师来担当客座教师,完成本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同时,让大学之间,特别是同城的大学之间应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三)以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功能为立足点

大学法制教育是使大学生知法、尊法、守法、用法最终形成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教育。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但是,面对高等院校法制教育的硬件和软件环境都严重缺失的情况,教师首先更应加注重法制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性,选取至关重要的法律观念,将“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诚实信用等等”寓于法学理论之中重点讲解。同时,注重案例教学,将法条讲解与现实中的案例有机结合,通过生动形象的典型实例丰富法律教学的内容。其次是应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工夫,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传统的提问方式外,还可以采取辩论、讨论、模拟法庭等方式丰富课堂形式,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某一法律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与反对的观点进行辩论,甚至可以针对某一专题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分析给其他学生听。在注意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功能。对于实践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实践教学。例如,可以开展法律知识竞赛,针对当前法律热点问题的辩论赛,模拟法庭,针对学校内违纪违法现象的情景剧等等,还可以依托学生会或组织法律实践社团来招募一些对法律感兴趣的学生来完成这些活动,也让他们在其他学生中起到带头的作用。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报纸、宣传栏和校园网络广泛法律宣传,同时可以请知名法律人士来学校讲座,积极开展社会课堂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还可利用假期去律师事务所实习,让学生和法律实践深入接触,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达到社会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

(四)以法制教育与安全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为创新点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特别是在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问题上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课题,大学生法制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结合安全教育、心理教育、德育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发挥作用,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1.要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西方思想家康德基于人的两重性提出两种道德法则,即伦理法则(道德法则)和法律法则。在康德看来这两种法则以内外两种方式统一于人体。康德的观点形象的说明了法与道德的关系。所谓道德,指关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恶、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等观念、规范、原则和标准的总和。在人类学早期,法与道德浑然一体,逐渐分离。“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法治的价值基础,道德起作用的领域是极其广泛和深入的,法治需要道德的必要补充。道德几乎涉及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既包括行为,又包括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动机[2]。 而且法律和道德在调衡社会分工上也有普遍的联系。因此,进行法制教育一定要和德育教育将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很多大学生犯罪的案例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就是犯罪的大学生不仅缺乏法律观念,更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起一点挫折和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在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感情丰富,自控能力差,容易冲动,特别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往往缺乏冷静思考的能力;他们渴望走向社会,却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往往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3]。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非常重要,使大学生形成健康成熟的心理面对以后步入社会所承受的压力和情况,配合法制教育共同完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成型。

3.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在大学生的教育中至关重要,有时甚至关乎生命和身体健康。因此,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安全教育。安全问题无小事,特别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生活在校园内,相对集中,更加要注意安全问题,特别是防火、防盗、防突发事件等等,把这些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中,防患于未然。让学生学习安全救护、紧急避险方法,掌握自救、自护和逃生技能,加强安全教育,让大学生们警钟长鸣。

结语

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各个方面调整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注重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但能够取长补短而且能够全方位立体化的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特别是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会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法制教育,使高校法制教育攀上一个崭新的平台。从而不仅在减少大学生犯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还有利于全民法治理念的树立,为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水平贡献应有的力量。

当今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之一,正如伯尔曼的治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因此,面对当前形势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当下提倡树立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的大背景下也给高等院校提高法制教育提供了机遇和良好的环境,我们所要做到就是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完善高等院校法制教育机制,形成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共同努力开创高等院校法制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篇(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这就突出强调了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使社会主义道德更加深入人心,夯实法治中国建设的道德基础,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培育丰厚的道德土壤,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2015年1月22日中共镇安县委十七届七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法治镇安建设。在法治中国、法治镇安建设背景下镇安县如何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道德支撑法治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一、镇安县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镇安县委、政府为了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把公民道德建设同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形式多样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突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搭建平台,开展多样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镇安县搭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评选道德模范,深化“做尚德重礼镇安人”活动,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者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争做好人、争做好事的浓厚氛围。一是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宣传活动。镇安县以省、市、县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和“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为平台,充分挖掘身边感人的好人好事,抓好道德模范推荐评选活动。近年来,全县共评出了中、省、市、县道德模范45名,涌现出了“孝老爱亲”道德模范陈进梅、“见义勇为”道德模范段传进、“助人为乐”的好心人潘本锋、“爱岗敬业”模范王德兴……其中“孝老爱亲”道德模范陈进梅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为了倡导全县干部群众学习道德模范、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镇安县开辟了“道德讲堂”,陈进梅等这些受人敬慕的“道德明星”“草根英雄”,在镇安“道德讲堂”上讲述着他们真实、生动的故事,分享着他们的道德感悟。随着一期期“道德讲堂”的成功举办学习、崇尚、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在镇安逐渐形成。二是深化“做尚德重礼镇安人”活动。镇安县不断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大力推行以言谈举止文明有礼、公共场所文明有礼、邻里相处文明有礼、行路驾车文明有礼、旅游观光文明有礼、网上交流文明有礼“六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礼仪规范,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评选表彰“十星级文明户”、“文明诚信户”、“好公婆”、“好媳妇”。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评选“文明小公民”、“小孝星”、“孝亲敬老模范学生”活动。四是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者活动。为了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镇安县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为主题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全县已成立科技、文化、法律、卫生等为民服务志愿队伍83支,志愿服务队员达1万余名。

2、借助节日,掀起宣传核心价值观热潮

镇安县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载体作用,利用春节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和元宵节举办龙灯会、舞狮会、猜灯谜等传统文化习俗,掀起宣传核心价值观热潮。一是组织人员创作核心价值观主题节日习俗作品。镇安县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题,广泛动员广大文艺爱好者和志愿者,组织创作了核心价值观主题春联、灯笼,制作了核心价值观主题年画,编排了核心价值观主题小剧小戏。二是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镇安县结合春节文艺联欢、文化“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在全县城乡机关、企事业单位、村镇社区、中小学校、居民搬迁点、农家大院免费发放核心价值观主题春联、年画、灯笼,精心奉上核心价值观主题小剧小戏。同时元宵节举办龙灯会、舞狮会、猜灯谜等传统文化活动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当前镇安县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镇安县突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2年镇安县圆满举办了商洛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现场会,镇安县农电局等单位做了交流发言。但是,当前镇安县公民道德建设还面临严峻挑战,公民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

1、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想意识对公民道德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多样,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确的和错误的、先进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消极的思想相互交织。导致部分社会成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诚信缺失等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领域和一些人,价值判断没有了界限、丧失了底线,甚至以假乱真、以丑为美、以耻为荣。这些问题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对于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带来了严峻挑战。

2、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对公民道德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如今在镇安县城乡互联网、微信等新兴媒体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互联网早已走入城乡居民家中,随处可见低头一族在微信圈活动。特别是社交网络、微信圈信息传播快捷、覆盖面广泛、影响巨大,社交网络、微信圈既为先进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传播提供了新阵地,也为各种不良的低俗的信息的蔓延传播提供了新路径。不良的低俗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影响越来越大,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互联网、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加强网络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3、规则意识缺失是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又一挑战

我们国家有一个古老的说法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我们国家是一个以家庭为纽带、以老乡为桥梁、以关系为节点的人情网络社会,镇安县更是一个人情味非常浓的地方。有事要办,一些人不走正规渠道,而是下意识地找熟人、托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意闯红灯,不排队乱插队等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现象的存在显然是人们缺乏规则意识造成的。当前,镇安县要建设法治镇安,这些破坏规则的行为与法治镇安的建设背道而驰,规则意识缺失是建设法治镇安面临的挑战,也是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又一挑战。

三、法治镇安建设背景下对镇安县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共镇安县委十七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法治镇安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形成尚法守法、公平正义、文明诚信、稳定有序的法治镇安建设新格局”。建设法治镇安,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尚法守法、文明诚信的公民,为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打下坚实的基础。

1、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强化公民规则意识的培养

规则是法律的基础,尚法守法,对每个普通公民来说,就是要从守规则开始。人们在行动上是否遵循规则是公民道德建设是否真正有成效的最终检验标准之一。(1)培育公民遵守规则的意识需要把规则细化。我们一般习惯于反反复复地灌输一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再加上树立和宣传一些境界高尚的道德楷模。这些固然有益于社会风气。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更需要通过许多非常具体的细化的规则来规范公民的行为。规则要非常明确地划清“能做”和“不能做”的界限。通过这些看起来非常微小的规则,反反复复进行教育和管理,以激发起人们对规则的重视,培育起公民遵循规则的最起码的意识。(2)培育公民遵守规则的意识要重视营造小舆论。人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同学圈、同事圈或者是朋友圈。在这些生活圈里,违背规则的行为到底是受到默认、嘉许还是受到鄙视、责备,对于个体的影响非常大。人们的生活圈子是非常有约束力的小舆论氛围,很容易培育人们内在的羞耻心和内疚感。因此,培育公民遵守规则的意识要重视营造小舆论。只有把培育公民遵守规则的意识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才能为法治增强道德的底蕴,这样公民道德建设也就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强化公民契约精神的培养

契约是人类社会实现有序、文明、和谐发展的根本基础,契约精神是一个现代社会最基本的文化和底线。培育公民的契约精神,一要培育公民个人契约道德。要建立和完善个人诚信档案,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对使个人失信行为进行有效的记录和监督,对个人失信行为要给予惩罚。培育公民的契约精神,二要完善行业契约道德,通过有效的监督和评估等手段,培养各行业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从而在全社会倡导公平竞争、尊诺守信的精神。

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强化公民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强化公民诚信教育,一要深入进行公民的诚信教育,广泛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培养公民诚信观念和意识,引导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塑造培育具有诚信道德的公民。强化公民诚信教育,二要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个人诚信体系,强化协调推进制度、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为诚信道德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形成“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氛围。强化公民诚信教育,三要把诚信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诚信教育与社会管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篇(10)

“政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中国产品的国际声誉,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做好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重大,重于泰山!但食品安全问题接二连三地报出,食品安全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完善法律、加强监管和提升技术,更需要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刻的道德反思,加强食品安全问题道德约束。

一、道德现状

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也使当代中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物欲横流、信念淡薄、信誉危机、诚信缺失,见利忘义,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变形等在不少人身上表现十分突出。职业道德、婚姻道德、家庭道德以及公共道德也有了很大冲击。在商品经济大潮下,人们似乎失去了应有的道德约束,许多行业不正之风、政治腐败现象日趋蔓延。如今的中国,道德信仰呈多元化发展,道德正在被许多人作为一种外在的礼仪规则和口号在使用,而其作为个人内在生活规则及个人内在信仰的特点,正在社会层面上越来越被疏忽。很少有人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勇于承担道德责任,只要有条件或为利益驱动,很多人都在实践其一向所批评的不道德行为。这些现象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正面临着道德危机的事实。

二、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道德问题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从最初曝光的二恶英、红汞、甲醛(福尔马林)、激素、面粉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面粉漂白剂、假酒(甲醇)、洗衣粉油条、陈化粮毒米、苏丹红、瘦肉精、铁酱油、毛发酱油,到牛奶业普遍使用三聚氰胺、养殖业普遍滥用抗生素、食品工业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滥用氢化油(反式脂肪酸)、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等等,直到近几年不顾一切冒然推进转基因食品产业化。这些问题已对人民生命健康和民族生存构成严重威胁。透过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重重迷雾,我们可以窥见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生态,反映出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食品安全道德约束的阻碍因素。

1.食品安全道德教育缺失导致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对生命尊严敬畏的缺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人的道德教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我内在教育,二是来源于食品监管者组织的外在教育,可在这两个方面,我们都是非常欠缺的。食品安全道德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缺少对生命尊严的敬畏,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不道德行为,最终酿成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食品安全道德权威弱化,法律对食品安全道德没有标准。近年来,人们在致力于经济建设,关注市场经济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对食品安全道德建设有所放松,导致经营者与监管者道德道德失范的行为有上升的趋势。道德调控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一个的重要方式,在帮助社会成员形成稳定的道德心理品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归根到底要实现主体意识的道德自觉,没有道德主体的“自我立法”,道德调控的功能难以发挥出来。要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提高道德调控的有效性,加强公民的道德自律能力是必经之路。

3.社会普遍认知退步,对美德的宣扬严重匮缺。伴随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已凭借政治、科学、经济、体育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跻身国际大国行列。但传统文化的宣传似乎又落了下来。从前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以看出,对道德的重视是首当其要的。食品安全道德更是不容忽视。

三、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道德问题的对策

面对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障食品的安全。同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局和卫生部门也加大了对生产企业、市场商品的监督抽查力度。目前已形成了全国上下重视食品安全,狠抓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并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有很大的改进,但要进一步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从道德层面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治理。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普遍的食品安全道德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尤其在食品安全治理中需要加强道德教育,使道德观念深入到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内心,渗透到食品安全治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在食品生产、流通、消费与监管的各个环节建立起道德防火墙。食品安全道德教育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载体和丰富的教育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观念,生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行为。

2.让法律为食品安全道德出一份力。“道德”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字眼。它几乎如橡皮泥一样,在律己和律人时,变化万端,判若霄壤,总是能“宽以恕己,严以律人”。道德式微,法律最该亮剑。道德滑坡,法治更需要爬坡。只有在一个公正的法治社会,道德才不会被老是拿出来当万能挡箭牌。法律面前,没有避风港没有特区,只有罪与非罪。不管你是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还是执法者,谁胆敢触线,谁就要做好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准备,再无自由裁量的道德盲区。

3.加大公益宣传,弘扬传统美德。不可否认的事,尽管道德有很大程度的沦陷,但国家主体机构却从未放松对道德社会化的宣传。食品安全道德亦是如此。我们也不难发现,无论是官方或民间,仍然在通过报章杂志、公益广告、街道宣传栏、纸质倡议书等更多渠道传达对道德理想的一份坚持,努力唤醒沉睡人心的公德。

法国启萌思想家卢梭说过这样的话:“没有爱情,美丽有什么用处?没有语言,智慧有什用处?”――而没有道德,由人的智慧要素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友有什么用处呢?它带给人们的,决不会是幸福。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任何民族情感和凝聚力的努力,都会被厌恶和疏离所代替。现实的确向我们昭示一种人们极不情愿看到的悲凉画面。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深思。纠正和反省的力量正在我们中国人自己身上。

【参考文献】

[1]金木苏.道德赏罚论I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2]钱广荣.中国道德国情论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3]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刘羡.中国道德生态遇“双重门” 见义难勇为PK 草根最美[N/OL].中新网, 2011-09-06.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篇(11)

性传播疾病是一组以性活动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病,传染性强,并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和后遗症,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艾滋病的传播,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性传播疾病的蔓延是严重的全球化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可以从生物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哲学等诸多学科开展研究,本文选取的研究视角是法律和伦理的相关性,采取的方法是历史回顾,分析的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通过禁娼有效遏制性传播疾病的成功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的有机结合是禁娼、防治性传播疾病的基础性工作。

1 建国初期禁娼、防治性传播疾病的历史考察

是性传播疾病的重要传播途径,杜绝是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有效方法。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新中国建立后,这个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一起严峻地摆在党和政府面前。当时,党和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摧毁娼妓制度,封闭妓院,解放、教育、改造、安置的工作,在以后的几年里逐步消灭了娼妓现象。新中国一方面用法的力量利用国家权威封闭妓院,严惩妓院老鸨、管家,强制收容;另一方面用伦理的力量教育、感化,通过法与伦理结合的合力作用,改造,唤醒她们的政治和阶级觉悟,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她们由旧社会的被剥削者脱胎换骨成为了新社会的主人,为我们今天根治现象、预防性传播疾病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1.1 用法的力量废除娼妓制度,打击

1.1.1 政府强制封闭妓院或限制妓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各省市在完成政权接管的基础上,迅速开展各项社会治理工作,其中包括禁娼。当时的禁娼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北京等地为代表,在短时间内摸清妓院的有关情况,集中力量一举将全部妓院封闭。二是以天津等城市为代表,采取“寓禁于限”的方针,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逐步取缔妓院。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需要借助于国家的强制力量――法律来实施。

以北京等地为代表的具备禁娼条件的城市采取的是“北京方式”,即在较短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采取果断措施,将全部妓院封闭。“天津方式”则是先采取包括政治上的高压、揭露妓院老鸨对血淋淋的剥削、揭示传播疾病等多种措施限制娼妓的进一步发展,即采取“寓禁于限”的方针,由政府出台法律法规,对妓院采取了“有计划的限制和逐步取缔”的方针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待时机成熟时封闭妓院。之所以采取这种措施,是因为在这些城市掌握政权后仍面临着复杂敌情及繁重的政治、经济任务,倘若仓促取缔妓院,势必会出现大量的及附属行业从业人员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给政府财政会增加更大的困难。

政府在采取强有力手段限制公开的妓院、发展的同时,严查各地大量存在的不登记、不领证的私娼,令各地公安机关着重打击幕后操纵、胁迫私娼的私娼业主,对私娼采取驱赶、警告和收容。如1950年9月,上海公安局制订了《目前处理私娼办法》,重点打击私娼主、台基主;当年底,上海共查出私设妓院主、台基主627人次,处理私娼和嫖客7667人次。

政府通过法的强制力量,有效地遏制了妓院和的发展,为其后进一步查封妓院、改造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其他各种严重的、亟待解决的各种政治、经济问题的解决。

1.1.2 凭借法的威慑和警示作用,严惩妓院老板、领家和鸨母

在逐步封闭妓院的同时,政府对罪大恶极的妓院老板、领家和鸨母进行了严厉惩处。如上海,由公安局逮捕、法办妓院老板920名,成立审讯委员会,集中所有妓院老板、领家加以审讯和处理。如北京,对于拘押的妓院老板、领家进行严厉的处理,共收案363起,结案356起,处死刑2人,10年以上徒刑者19人,5年以上徒刑者74人,1年以上徒刑者260人,课以罚金与劳役者4人,缓刑、警戒教育释放者20人,没收房间89处,财物202件。在天津,1950年12月8日至1951年10月间,先后将恶贯满盈的数十名恶霸妓院老板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同时将他们压榨所得财产全部没收。再如云南省,在解放初期依法逮捕并严惩了41名罪大恶极的鸨母,其中2人被判处死刑,39人被判处有期徒刑。

政府的严厉惩处起到了威慑和警示作用,使许多处于观望状态的妓院老板看到妓院的取缔已是大势所趋而不得不停业,已转业或歇业的也不敢再重操旧业。

1.2 用道德的力量教育改造、安置

解决问题,法的力量是强有力的,效果显著,但是彻底解决问题仅仅靠封闭妓院、打击罪恶妓主还不够,还必须与对的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法与伦理的合力,把们从娼妓制度和封建意识下解放出来。如果说借助于法的国家强制力量救们出火坑是第一步,是去除了娼妓存在的社会形式的话,那么改造、教育,帮助她们恢复身心健康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才是最为重要和彻底的解救方法,只有把数量庞大、深受封建制度迫害的们改造成社会主义新人,才是解决娼妓问题、消灭社会现象、遏止乃至消除性传播疾病的关键所在。当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2.1 建立妇女生产教养院,收容

随着对妓院的封闭,教育和改造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如旧日的不能改变观念、不能投入新的生活中,就不能达到对她们的根本解救。当时,政府在各地成立了妇女生产教养院,实行封闭式管理,集中改造。为彻底消除社会对旧日的歧视,选拔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做帮教工作。在教养院里,工作人员称呼旧日为“学员”,积极宣传、解释党和政府对待她们和对待妓院老板、领班截然不同的政策,坚持对她们热情感化,耐心教育。

1.2.2 关心被收容的身心健康,既治心病又治身病

为使旧日相信新政府、认识新社会,丰富她们的精神世界,提高她们重新做人的信心,妇女生产教养院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北京的教养院聘请田汉、赵树理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看望、慰问学员,和她们交谈,倾听她们的心声,送给她们进步图书、文化和生活用品。全国妇联和北京市妇联的领导同志也到教养院看望、开导她们,使她们逐步感受到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她们这些在旧社会最被人瞧不起的

“下”,今天都受到了社会的尊重,第一次感受到了人间真情。

同时,教养院积极联系卫生部门为旧日们医治疾病,戒除烟毒等。这些工作在促进改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北京市政府责成卫生局从全市各大医院抽调60多名思想好、医术精的医务人员组成巡回医疗队,对教养院学员进行普查。对患病学员,医疗队精心制订治疗方案,医务人员怀着对她们的深切同情,满腔热情地为她们治疗,付出了辛勤劳动和大量心血。仅在短短的突击治疗期间,就为她们注射了13000多支治疗性病的特效药物,平均每人超过10支。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国家百废待兴,财政非常困难。为了迅速医治她们的疾病,北京市政府拨出大量财政经费为她们治疗。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许多人的疾病很快痊愈,严重的疾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亲身感受到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心、爱护的旧日们激动地说:“要不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谁会拿这么多钱为我们治病!在旧社会多少姐妹病死、烂死也没有人管,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

1.2.3 以多种方式教育启发的阶级觉悟和思想认识

政府在对改造工作中通过学习、个别谈话、组织讨论、召开对旧社会及妓院老板和老鸨的控诉会等方式,提高她们的阶级觉悟和思想认识。通过这些工作,使她们逐渐认识到她们与妓院老鸨是被剥削者和剥削者的关系,认清了封建剥削制度的罪恶和自己所受欺辱的根源,认识到只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才能使她们得到彻底的解放。在组织学习过程中,教养院以《北京妇女》、《模范妇女》、《白毛女》等书刊为教材,为她们宣讲新中国《婚姻法》,并结合娱乐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她们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和戏剧。教养院的同志还热心帮助学员们学习文化,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许多原来不识字的学员甚至能写信、读简单的文章了,这对于其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走上工作岗位有着重要意义。

经过一段时间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旧日们的思想有了很大转变,觉悟不断提高,打破了宿命思想的束缚,对新社会逐步有了深厚的感情。

1.2.4 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和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往往有着各不相同的或根本对立的人生观。人生观所表达的是人们最高的社会需要和价值目标。旧日们长期受着封建制度的剥削,也形成了畸形的享乐主义人生观。过分看重物质享受和感性快乐,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追求享乐,特别是追求感性的、肉体的享乐。这种人生观常常表现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理想追求的所谓自我陶醉,因为无力或不敢追求远大理想、高尚目标,只好以贪得眼前的享乐借以,起到逃避现实、削弱斗志的消极作用,最终往往走向了悲观主义。因此,改造旧日,必须帮助她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时,党和政府在提高旧日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她们认识到劳动和创造社会价值才是人生奋斗的目标,帮助她们彻底清除贪图享乐和不劳而获的腐朽消极思想,鼓励她们树立劳动自给的信心,通过改造成为新社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针对一些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工作人员们一方面对其进行劳动光荣教育,使她们明白妇女只有参加劳动才能解放自己的道理;另一方面根据她们的健康状况、年龄大小组织她们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聘请一些从事手工业的师傅手把手教会她们基本的生产技能。教养院还请有关方面的领导为学员讲课。如北京市领导就亲自给教养院的学员们上课,讲解《婚姻法》及人民政府的有关政策,鼓励她们通过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新人,对促进她们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坚信能够胜任社会劳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1.2.5 帮助旧日找到生活出路,让她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经过系统的帮教,旧日们的精神面貌和劳动能力彻底改观。教养院结业前,政府对学员们作了妥善的安置。部分学员由父母带回家乡参加生产劳动,部分人统一安排经营小商摊,部分人进入工厂做工人。在北京,1200多名学员得到了妥善安置。从教养院出院后,有近1000人结婚或被亲人领回家,有60多人参加了剧团和从事医务工作。200多不能结婚或回家的,政府专门为她们购置了80多台机器,办起了新生棉织厂。在上海,自1951年到1957年先后收容的7500余名,至1958年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其中,回原籍安置的2400多人,到国营农场就业并带去家属的2500多人,进工厂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1100多人,留在民政局福利工厂的600多人,去外省参加建设的300多人,由救济机关、养老院安置的200多人。各地在安置工作中,按照《婚姻法》,本着婚姻自由的原则,通过妇联干部和介绍人为她们介绍对象,感情成熟后自由登记结婚,组建家庭随后,妇联干部们还经常与一个个新家庭联系,鼓励她们珍惜幸福的家庭生活,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彻底屏弃旧思想意识。

新的工作使旧日踏上了崭新的人生道路。到五十年代中期,在中国延绵了二千多年的娼妓被彻底禁绝,人民政府领导的禁娼斗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禁娼工作是新中国建立后辉煌的历史篇章,在全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这段历史充分说明了两点:一是性传播疾病的社会防治比医学上防治更彻底,因此也更为重要;二是在社会防治中法与伦理须有机结合,不可偏废。

2 法与伦理结合禁娼、防治性传播疾病的内在规律

新中国通过禁娼有效遏制性传播疾病的成功实践提示,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有机结合治理丑陋社会现象、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基本规律。

法治建设主要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如法院、警察、监狱、军队等)起作用,属于强制性的。道德建设主要依靠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内心信念起作用,注重唤起人们的知耻心,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属于非强制性的。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表现为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合力作用。强有力的禁娼、强制性改造与深入人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耐心细致的帮扶有机结合,才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2.1 法与伦理互为基础,互相促进

法律是道德的基础。对损害他人、损坏社会行为的惩治需要法律,社会道德尊严和道德秩序需要强制力量维护,法律承担着维护社会真、善、美良好风尚的责任,为道德提供坚实的基础。道德也是法律的基础,法律体现道德的基本精神和价值,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据。道德对法律起着引航作用,背离道德的法律只能是“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认同与自觉遵守的。

法治能够促进道德进步。先进的法治具有教育和警示作用,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可给予道德行为以有力支持,可使得社会道德义务的普遍履行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道德秩序获得制度性保障。先进的道德同样能够促进法治建设。法律是建立在人们对法律规范普遍认同基础上的,而“对法律规范的普遍认同”在很大

程度上是道德价值观念。道德与法律相比较,道德发展于前,法律相随其后,先进的道德观念为法治建设导向。

2.2 法与伦理相辅相成,形成合力

法治建设的效应与道德建设的效应可以相互转化,先进的社会在于建立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和谐发展、相互转化的体制和机制。一方面,将成熟的、为大众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反映社会道德需求,促进良好的社会道德的传承。另一方面,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法律,让法律、法规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自觉行为。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相互转化机制为法的力量与伦理的力量良性互动循环提供了保障。

社会进步需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立法机构、法治教育机构与道德教育机构在职能上分工明确,但由于在终极目标设计上的一致,二者不仅相互支持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包含,形成了巨大的合力。这种规范社会秩序、教育大众的合力作用,无论是单一的法治教育还是单一的道德教育都不能启及。

3 法与伦理结合禁娼、防治性传播疾病的基本经验

3.1 在积重难返的情况下,须加强法治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这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党和政府果断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封闭妓院,解放、教育、改造、安置的工作。其中,强有力的法治是首要的、有效的。这是一个基本经验。

当时采取的一系列强制手段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封闭妓院、严惩恶贯满盈的妓院老板、遏止行为等。如1949年11月21日北京出动2000多干部和民警,分成27个行动小组,到次日凌晨,全市224家妓院全部查封,1268名获得解放,454名妓院老板、领家被逮捕审查。北京市封闭妓院的成功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随后,其他具备条件的城市如青岛、长沙等地也都纷纷效仿北京,在较短的时间内封闭了妓院。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2月份,天津市公安局就开始对全市妓院、开展调查;8月18日,市公安局颁布了《管理乐户及暂行办法(草案)》,限制乐户营业范围,只准收缩,不许扩大;11月11日,市政府制定了对“加强管理,鼓励转业,逐步消灭”的方针,结果,天津市当年有114家妓院停业,570多名脱离妓院。

政府通过法的强有力的规范力量,适时把握时机,果断迅速封闭妓院,处理嫖客,收容,集训严惩老鸨、管家,这是彻底取缔娼妓制度的第一步,也是重要、必要的第一个环节,严惩了罪恶妓主,把深受迫害的从封建社会遗留下的娼妓制度中解救出来,隔断了性传播疾病的社会传播渠道。

3.2 道德建设可以巩固法治的成果,是治本之策

建国初期,禁娼、遏制性传播疾病的另一个基本经验是,道德建设紧随法治建设之后,巩固禁娼、遏制性传播疾病的成果。人的道德品性可以由恶变善,也可以由善变恶。应当说,建国初期的一系列强制手段在禁娼、遏制性传播疾病的同时,也为新的道德观念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但法治建设毕竟不是也不能替代道德建设。要使法治规范的内容转化为全社会的价值观念、自觉行为,还要靠道德的力量。

道德教育是培育理想人格、造就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道德习惯的过程。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的时候,道德教育的作用尤其重要。没有道德教育,任何一种社会道德要掌握社会生活都是不可能的。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政府首先以强制的手段禁娼、遏制性传播疾病,树立了先进的道德观念、善恶标准。接着,开展了控诉、感化、改造等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使先进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深入人心,牢固建立起来。

人民政府在改造工作中始终坚持对的感化、教育和改造。建立妇女生产教养院收容的同时,及时组织她们回到已封闭的妓院取回财物。当她们看到自己的所有钱财原封不动地摆在原处,激动地说:“共产党真是讲信用,说到做到。要是的兵进了妓院,不抢光搜光才怪呢!现在我们放心了。”通过对的道德教育过程,使她们认识到了罪恶的封建剥削制度,认识到了妓院老板对她们的剥削。在妇女生产教养院里,工作人员组织们召开对妓主的控诉会,开展对旧日老板面对面的控诉。觉悟较高、受苦较多的学员在小组会上诉苦,讲自己的痛苦身世,讲领家、老板怎么虐待她们。诉苦的人哭了,听的人也掉下眼泪。诉苦的从一个到几个,最后形成了大家争相诉苦的局面。诉苦会变成了针对领家、老板的斗争会,控诉领家、老板的罪行,让们认识到受苦的根源。对以热情感化和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的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多数思想觉悟都有了较大提高,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重新走向社会,成为了新社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