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浅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时间:2022-07-19 09:04:35

浅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浅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解析

摘 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警示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战略,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及增强人们环境法律意识,政府应发挥其职能,企业也应改变其生产方式,从而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持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入手,分析现有环境资源的发展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而分析可持续性发展概念及其对环境资源利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环境资源持续性利用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1 环境资源利用的发展现状及产生原因

1.1 环境资源及其有限性

环境资源在《环境法》上作为整体性的概念,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物质的条件总和。包括天气、土地、水、海洋、森林、草原、矿藏、野生动植物以及其综合环境效益。

人类曾认为环境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1.1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可以得到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几乎不会对环境产生破坏性利用。

1.1.2人类对环境资源利用能力有局限性

不发达的生产力,近乎于自然的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量相对较小。

1.1.3人类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创新利用

使其不至于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发展不受客观物质的局限,从而产生环境资源是无限的看法。但是,伴随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上观点认知的正确性已经被事实打破。

1.1.3.1人口数量急剧增多,更加凸出环境资源的稀缺性,矿藏、土地等自然资源个人分配率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而洁净的淡水、空气等资源的也越来越难获得,人们愈加清楚地认识到可获得资源的局限性。

1.1.3.2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大幅度提高,与增长因素结合,进而对环境资源大规模利用,也使曾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逐日枯竭。

1.1.3.3创新能力不但没有为发展带来美好前景,反而因为对自然失败的控制,使发展遭受前所未有的困境。目前,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我们要利用环境资源就必须考虑环境受不确定损害后的可能性,预防其发生对将来利用造成损害。

1.2 环境资源利用的发展现状

人类对环境资源利用已经造成了环境破坏,侵害人类活动和生存所赖以生存的自然支持系统,直接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环境破坏和污染导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 全球性的气候变暖

世界能源的大量损耗使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猛增,全球气候正逐渐变暖。危害主要有:

1.2.1.1两极冰川雪山大面积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有些国家国土面积锐减,岛国将不复存在。

1.2.1.2自然灾害普遍增多,如旱涝、极端气温、台风等。都直接或间接威胁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循环体系,致使众多生物种群的锐减和灭亡。

1.2.2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存在于大气圈上部的平流层中,其起到吸收外层空间照射地球的紫外线辐射的作用。它的损耗主要是因为人类生活中排放出的众多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特别是氯氟烃。臭氧层的耗减会加强紫外线辐射,严重危及生物的生存以及人类的健康。

1.2.3 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物资源是人类食物的基本战略资源,关系到人类的粮食健康和生活质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条件之一。生物物种作为人类生存的生物资源,其灭绝终将严重影响人类生存,在某种程度上,增强生物品种多样性就是在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1.2.4 酸雨增多

酸雨是长期以来工业化国家形成的大气污染现象。煤炭大量燃烧产生的CO2所形成的酸雨,其会对森林、草地、水体、建筑物等造成严重损害。

1.2.5 土地和水资源状况恶化

土地的恶化体现在土壤侵蚀、荒漠化和盐碱化,大面积开垦引起严重水土流失,过度的放牧、砍伐致使土地沙化,地球上水资源由于人类的消耗破坏和污染,使众多人口处于严重缺水的困境里,严重制约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甚至成为冲突和战争的基本根源。

1.2.6 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现代高科技战争中,先进的武器作为获得制胜权的唯一筹码,其杀伤力无疑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如核武器、生化武器。

1.3 环境资源利用现状的产生原因分析

随着人类的发展,过多的人口造成对资源的过度需求,导致资源过度消耗,从而加重资源危机。飞速发展的经济使自然资源的急剧耗损和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考验。不完善的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从而导致了以上所述的环境资源的发展现状。下几点来分析其产生原因:

1.3.1从现实生活看

人口问题是一个对环境资源造成沉重压力的非常突出的相关因素。庞大的人口规模对环境的压力是沉重的,人口众多和很大的人口密度在环境退化中起重要角色作用。它意味着同一块土地上有更多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会有更多的国土资源系统的索取和排放。在很多方面,人口因素与环境保护及与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之间都存在着非常尖锐的矛盾。虽在人口政策方面在近几年的努力有了些成效,但这对已经形成的庞大的人口基数无疑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措施。

1.3.2从经济上看

我们处在的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在环境保护领域,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片面追求产值,很多工艺落后、管理混乱且员工素质低下,导致环境资源质量急剧恶化,污染迅速蔓延。虽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占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强调经济优先,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人员为了获得地方、部门甚至是个人的经济利益,大肆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环境监管沦为经济利益的俘虏。

1.3.3从法制上看

现行的环境保护机制的法律体系存在着众多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3.3.1指导思想的偏差,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尚未成为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

1.3.3.2环境立法中未体现全过程控制思想。

1.3.3.3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以及其他环境立法计划拥有浓重的经济色彩,缺乏市场机制建构。这主要是由于环境立法多数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创立的,基本都是采用行政控制的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

1.3.3.4《环境保护法》以及其他环境立法中大量存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空缺或重叠的问题。

1.3.3.5《环境保护法》缺乏应有的统领作用,立法体系不够完善,环境立法原应作为基本法来指导环境资源体系的建立和运作,但目前仍存在着诸多缺陷。

总之,在环境立法过程中,由于受诸多因素限制,立法效果大打折扣,这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都是非常不利的。诚如有些学者所言“在理想的民主理论里,立法是结合民意和专业的产物,强调在事实理性的基础上作集体决定,但在现实世界里,立法的进度及内容,却未必单纯是民意与事理的结果,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静态结构与动态发展的综合表现。这种现实与理论的矛盾在环境保护立法这一新兴的立法领域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2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利用关系之分析

2.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调整发展战略,以合理有效的方法调节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强有力的措施来保护环境,使得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保持生态的平衡,以确保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使发展立足于“既满足人类目前的追求和需要,又不会对未来的追求和需要造成危害。”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就在于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为将来保留之间如何保持平衡,对现有如此严重的环境破坏的改善和环境资源的持续性利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2.2 可持续发展对环境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传统发展观念的预设前提是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条件下。但是目前,人类短暂高速的发展,以使得自然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经济发展必需的资源供应日渐紧张,同时与经济发展相伴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演愈烈,成为人类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的问题之一。但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探索到一条至少在目前可行的道路,不仅可以减缓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供应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可以维持人类社会在可预见的未来延续和进步的道路。它的价值目标就在于为人类社会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即通过预防环境损害后果的发生,为将来和后代留下更多、更有用的自然资源,进而在环境资源保留和利用之间保持平衡。也就是说,保证了环境资源的可持续获得可能,也避免了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后果的发生,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人类理性并不能超越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即人类可获得的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及人类理性本身的有限性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对环境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发展无疑会带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3 环境资源利用的发展及对策探析

人类已经意识到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大量的消耗资源及破坏生存环境,必然会阻碍与制约人类文明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在自身的生存观念和发展观念中进行一场深刻转变,把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诸多要素整合到一个新的目标框架之中,以寻求和建立一种以保护人类的家园,实现人类自身持续性的生存和发展的新的战略行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与完善环境的法制建设。加强环境法规与地方区域的结合,增强环境法的可操作性。充分运用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的环保体系,协调好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尽快运用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一套环境影响评估规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广清洁生产。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真正落实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4 结论

环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实现与其和谐统一,必须在控制自身的实践活动时,又要控制生态环境,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人类认识自身与自然关系,是对自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泥泞路程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克服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间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它无疑是人类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重建和谐美满的自然家园的历程上,获得了一个正确的行动目标和纲领。

浅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浅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摘要: 2l世纪的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环境与发展的巨大挑战,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文本通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谈论了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以后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法律保障;建设规划

0引言

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要受到外部性问题的影响和政府政策的支配,而且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互相制约、互相依赖。因此,如何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1 环境保护“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保护是指为了避免环境污染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防止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使之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它包括管理和治理两大部分,即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在产生环境污染后,做好综合治理。

1.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发展质量好,市容环境景观美,生态环境状况佳,人民生活水平高,社会治安秩序优,抵御灾害能力强。发展直接关系着全国的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支撑着生命系统的延续,维系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联。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的发展与现实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人们在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之前,随着传统发展,环境与资源正在急剧的衰退,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速发展,环境与资源显得越重要。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的实现,因为现代的发展早已不是仅仅满足于物质和精神消费,同时把为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重要目标进行不懈努力。

2当前环境现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局性问题。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气污染呈发展趋势。水体有机污染加重,饮用水源水质大降。噪音影响范围扩大,影响程度加深。生态失衡问题加重,出现“热岛”、“荒漠”等问题。自然生态系统退化,进一步降低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环境污染边缘化问题日益显现。因此,我们必须研究环境的演变规律,认识环境的结构与功能,维护环境的生产、恢复和补偿能力,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以满足人类的生态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3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加强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

3.1 要制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规划是“龙头”,环境保护必须有科学的规划,以保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前瞻未来;既要强调环境保护,又要注重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既要明确战略思想,又要设计具体工程,尤其要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

3.2 要建立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法律保障体系依法加强环境管理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途径,只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3.3 要加强综合管理和治理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要建设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综合管理和决策机制及相应的体制。要建立环境综合监督制度,确定环境的综合评价标准体系。要全面推行环境质量评价,包括污染源评价、污染监测、综合评价、预测研究、模拟实验、系统分析和治理规划等内容。

3.4 要改进工业生产技术的流程和管理要加强工业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改造;加强污染的预防,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物耗少、能耗少、排污少而效率高的高新技术工业;发展并扶持环保企业和环保技术的开发。

3.5 要有效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的作用停止对污染严重企业的贷款;对环保企业和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贷款、税收方面予以扶持;对污染企业要从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中收取污染税;推广污染集中控制措施,使我国的环境保护走上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3.6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治理污染产业化。

3.7 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增强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调动全社会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浅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会计现状

[提要]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持续发展,还包括社会和环境持续发展。将环境学和会计学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企业的经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分析我国环境会计现状及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会计;现状与发展

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头疼的全球性问题。面对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的生存环境,世界各国对于环境会计也越来越重视。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政府有关部门往往无法通过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准确获知企业的环境治理与破坏情况,从而不能制定正确的环保宏观政策和微观对策,也不能引导企业走向自觉保护环境资源的轨道上来。而环境会计不但将环境成本内在化,而且给企业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信息的变化,完善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预警系统,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问题。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会计的建立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和相互协调,是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在整个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人类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也将是人类在新的世纪里继续向前迈进的唯一道路。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遵从一些基本的原则,它们分别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与协调性原则。

3、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环境会计建立的客观必然性。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唯一选择和共同选择。企业作为社会体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细胞,其生产经营活动是导致环境污染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企业应当对环境保护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必须在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履行相应的环境责任,企业环境会计的构建就有其客观必然性:其一,环境会计的构建具有现实的客观要求,世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和绿色浪潮的到来,都使环境会计的构建具有现实的客观需要;其二,环境会计的构建具有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学科也在迅速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会计理论和方法更是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环境学的日益成熟、环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在近年来的迅速发展,所有的这些使得环境会计的构建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理论、思想和技术上的支持。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会计现状分析

1、我国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不强。我国众多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观念不强,“重经济轻环境”思想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等非持续发展的行为较为普遍,企业往往只顾眼前利益,环境保护观念淡薄,对环境会计工作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没有认识到环境会计在建立健全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中的重要作用。由于缺乏强制性的准则规范,大多数企业并不愿主动披露环境信息,或者即使披露了一些,也无相关标准去衡量其信息质量,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因此,必须提高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为环境会计的实施创造良好的主客观环境。

2、企业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仍很不成熟。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科学合理、系统完整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企业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是环境会计深入研究的基础,然而这一基础在我国并未建立;从实务方法看,我国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环境报告信息披露严重不足且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严重不足且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存在规范环境信息报告的需求。目前,我国企业环境报告在目标方面过于狭隘,在内容和方式方面缺乏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透明度。

3、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会计准则尚未建立。环境会计准则是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的一个制度平台。从这样一个制度方面来看,我国目前仍不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会计准则。企业没有在财务报表中报告环境会计信息,也没有计划在未来3年内在财务报表中报告环境会计信息。这表明,企业目前没有建立相应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同时,由于没有现成的环境会计准则可依据和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规定,企业在近期内不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而信息使用者对于环境会计信息却存在实际的需求。因此,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会计准则。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

1、治理环境污染的要求。在我国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也在不断加大,污染物的排放量越来越多。据统计,我国近20年来沙化土地面积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每年沙害损失540亿元,人们已经认识到沙尘暴的危害性。由于污染和过度利用,资源正走向枯竭。此外,固体废物污染以及农药、化肥等化学用品的污染也很严重。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有限的环保投资,动摇了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也不间断地遭到了大自然的猛烈报复。目前,人们逐渐地认识到提高生活质量不仅需要发展生产,而且需要保护环境,这两者之间的利益均衡已经现实地摆在面前。国家的发展与企业的经营都无法摆脱环境活动,客观上也要求尽快建立环境会计体系。

2、完善我国会计体系的需要。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环境会计体系,而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对环境信息重视不够。按照我国现有会计制度,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对形成的环境资产有的没有确认,如栽种的绿色植物,一般形成绿化费计入管理费用,没有作资本化处理,而且由于缺乏维护管理,植物成活率低;对企业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形成的环保支出和环保收益,也没有单独反映,并且治理行为缺少长期规划。随着我国政府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以及社会各界对企业保持生态平衡的监督,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活动的核算资料及重要指标将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而且由于全世界对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向投资所在国提供环境会计核算资料在所难免。我国是资源、人口大国,自1992年会计改革以来,会计法规体系已经基本上与国际惯例接轨。虽然目前国际上尚未建立环境会计基本准则,但美国、日本等都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结合我国具体实践加以借鉴,在与国外同行不断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发展环境会计,不断完善我国会计体系。

浅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控制系统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本研究同时研究了管理控制系统和管理团队的组合如何帮助组织成功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此同时,研究还分析了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短期和长期绩效的影响。研究收集到了127个管理团队(42.33%)的数据,并使用偏最小二乘法来测试因果研究模型。研究发现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短期绩效有负面影响,而对长期绩效有积极影响。管理控制系统的广泛设计有助于组织和企业长期绩效的提升,并且管理团队多元化还能减轻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短期绩效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控制系统;管理团队;短期和

长期绩效新型的管理模式是许多企业和组织为提高效率和强化服务应遵循的标准,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为企业和组织提供巨大的财务及环境效益。企业和组织不仅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而且可以通过减少污染和资源的使用来改善国民的生活。环保举措的实施往往在短期内失会导致许多企业和组织的业绩不佳与浪费的资源。绩效收益与损失的共存可能会对执行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果产生使人迷惑不解的证据。本研究探索了公立医院管理团队多样性和管理控制系统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公立医院短期和长期绩效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企业和组织内部的协调和分散化以及激励不同层级之间工作关系的管理控制系统。管理会计研究试图确定促进战略实施的管理因素以便增强短期和长期绩效。Pondeville,Swaen和DeRongé(2013)认为广泛的管理信息有助于鼓励管理人员在战略问题上进行管理辩论和互动,并且认为这是成功采取战略政策的必要条件。Hambrick(2007)在战略管理研究认为高层管理团队的构成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实施。研究总体目标是同时分析管理控制系统和管理团队如何应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处理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相互矛盾的需求。

二、研究假设

管理团队是企业和组织实施战略、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多元化的管理团队可以更好地解决矛盾,因为管理人员可以从不同来源收集和处理更全面和更多元化的方案。在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多元化的管理团队能够更快作出反应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作出以下假设:H1:管理团队的多元化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业绩之间的关系,其对短期业绩的正面影响大于其对长期业绩的正面影响。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更加广泛的信息和更复杂的管理控制系统提供保障。更多的信息能够鼓励管理团队在战略问题上有更多的辩论和互动,并促进企业和组织实现长期目标。因此,我们作出以下假设:H2: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业绩之间的关系,其对长期业绩的正面影响大于其对短期业绩的正面影响。

三、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研究使用的数据包括调查数据和档案资料,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有关管理控制系统和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信息,并通过档案资料中获得的数据来体现绩效。研究对我国300个公立医院的管理团队成员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获得了687份有效回应。这使本研究收集到了127个管理团队(42.33%)的数据。2.变量设计管理团队的多元化按五个人口特征衡量,分别是年龄、任期、教育背景、经验和性别。其中年龄和任期的多元化通过变异系数来衡量。而对于教育背景和经验来说,调查问卷要求管理人员填写他们的学历及其实践经验年数。研究通过布劳异质性指数来衡量教育背景和经验的多元化。研究还通过布劳异质性指数来衡量团队中的性别多样性,该指数的分数越高表明管理团队中的性别多样性越大。管理控制系统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测量。问卷的问题包括四个方面:非金融类问题、未来导向、外部导向和长期导向。研究使用档案资料中的数据来衡量短期和长期绩效表现。研究采用了2013年至2016年间收集的六项非财务业绩指标数据来体现资源的使用效率。这六项指标是:入院率、手术室使用率、再入院率、住院时间、死亡率和等候时间。

四、研究分析

我们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来测试我们的假设。偏最小二乘法允许比基于协方差的模型更小的样本。表1为描述性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高级管理人员是男性,只有29.17%的管理人员是女性。表2为相关性分析,同时偏最小二乘法验证了变量的可靠性。表3显示了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短期业绩之间关系的正面影响大于其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长期业绩之间关系的正面影响。

五、研究结论

本文分析了管理团队异质性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短期和长期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团队异质性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不同。管理团队异质性有助于组织采取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实现短期绩效。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则鼓励组织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同时实现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医院和卫生机构应设计综合管理控制系统,以保证其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成功。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不同特点的管理团队能够更好地应对采用新战略与短期业绩下滑之间的矛盾,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有助于长期和短期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多元化的管理团队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有助于提高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因此,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和组织应该努力确保管理控制系统向,多元化的管理团队提供广泛的信息。

作者:王晨曦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浅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的未来共同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虽然在环境资源方面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但尚未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与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因此,修改我国《宪法》《环境保护法》及有关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并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污染税法》《环境保护投资法》和《环境与资源教育法》,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资源 立法完善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我国的环境资源立法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有11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人类环境会议”预示着人类环境时代的开始。此次会议最重大的意义是产生了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近的思想。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成熟。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共同发展的战略,得到了与会各国政府的赞同。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于1992年8月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应采取的10大对策,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94年3月,我国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调以下简称《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杜会发展过程中得以实施。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人类对于自然的态度,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法律作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立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1979年我国就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确立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现行《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此外,由全国人大通过和修改通过了许多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源管理的法律,其中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农业法》《文物保护法》等;由国务院制定并公布或经国务院批准而由有关主管部门公布了大批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单项法规,其中包括为了执行环境与资源基本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实施细则或条例以及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领域、新问题所制定的单项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森林法实施细则》《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海洋倾废管理条例》《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由地方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颁布了600多项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另外,我国还制定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样品标准和方法标准,基本上建立了环境标准的法律体系。到1995年底,我国颁布了364项各类国家环境标准。

为了加强环境资源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承担应尽的环境保护义务,我国缔结和参加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南太平洋无核区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东南亚及太平洋区植物保护协定》等几十项国际条约、公约、协定。

虽然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和以我国缔结参加的有关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约、公约。协定为辅的较为完备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主体为了达到个人的经济利益,往往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加之我国环境和资源的立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就使我国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面临严重的挑战。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我国环填与资源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20世纪里,世界环境污染公害事故和公害病显著增加。30~60年生了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俟病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疼痛病事件、美国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等“旧八大公害事件”;80年代又发生了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搏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瑞士巴塞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故、全球大气污染和非洲大灾荒等“新八大公害事件”。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7个方面:“三废”物质污染、噪音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核污染。

我国在环境污染的防治和资源保护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生态环境存在恶化现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却在恶化:大气污染居高不下:水资源持续短缺,水质污染明显加重;土地退化与耕地占用严重;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加剧,草原退化、沙化面积不断扩展;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快,污染事件不断增多。…突出的现象是:水土流失的危害已经扩大到全国耕地面积的1/3,500多条主要河流和几乎所有的湖泊受污染面积达82%以上;全国城市的居民正呼吸着总悬浮微粒日平均值比国际标准高出10倍以上的污浊空气;而被称为“母亲河”的黄河下游,一年中有200天可以被改称为“母亲沙滩”。1998年夏季长江全流域持续两个月的水灾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也与生态环境遭破坏有很大关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九五”计划期间,我国将重点解决“三河”(淮河、海河和辽河)、三湖”(太湖、巢湖和滇池)/两区”(酸雨污染区、SO2控制区)的污染控制问题。这也反映了上述“三河”/三湖”/两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到了非“重点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二)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不足

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是环境投资总量小,历史欠帐太多。“八五”期间,国家环保投入1102亿元,按1990年的价格计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0.69%,没有达到“八五”计划规定的0.85%的目标,这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目前总的环境投资缺口大约为2500多亿元,而现在的投资额仅占需要投资额的6.3%。发达国家的环境投资通常要占到GNP的1.5O%以上。例如,美国每年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在800亿美元以上,日本在700亿美元以上,美国每年用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的费用超过了1500亿美元,据一项对80年代中期情况的研究表明,我国因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82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遭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500亿元,两项合计达882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5.64%,而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料的统计,美国等发达国家因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为3~5%。可见我国的环境污染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

我国现行的环保投资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建立的。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现行的环保投资体制存在着一个如何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相配套的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环保投资体制的改革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投资体制的改革。1984年初,国家规定了环境保护的8条资金渠道,这标志着我国环保投资体制改革的开始;1986年,国家又进行了环保补助资金“拨改贷”的试点;1988年,国务院了《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同时又试点建立环境保护投资公司。从目前现状来看,这些环境投资体制改革和试点涉及的范围有限,改革的力度也不够,远远不能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环保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

(三)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存在的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尚未成为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

现行《宪法》虽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国家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则,但不足的是没有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环境保护、防治污染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然而,我国制定的环境与发展应采取的10大对策和《白皮书》以及《纲要》,都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这就说明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的法律和环境与资源的政策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

另外,在我国80年代制定的单项自然资源法中,由于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立法目的,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的规定,致使这些自然资源的法律难以适应生态的环境保护的需要。

2.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立法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于1992年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而环境与资源立法相当一部分是1992年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这些带有计划经济特征的法律规定已明显地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下,必须强化环境资源保护在政府决策中的份量,增加环保投入,为环境资源计划管理提供现实办法。现行法律确立的以行政区划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已造成了污染范围的扩大、跨区域及跨流域的污染情况严重而得不到有效遏制,以城市为主的污染正逐渐向农村蔓延。

目前执行的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只是对超过浓度标准排放污染物者征收排污费,这种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实质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资源分配、无偿使用力主要特征的产品经济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排污者只要不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就可以无偿使用环境纳污能力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另外,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中的环境保护投资条款与市场经济下环境事权分配和国民经济融资体制不尽符合,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3.我国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之间也不统一

我国环境法与资源法之间存在不统一的现象。例如,《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统管全国或地方的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和污染防治控制工作;然而在各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中只规定了各自然资源专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却未规定环保主管部门的权限。这种立法倾向显然是把环保主管部门排除在自然资源保护管理部门之外,明显与《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相冲突,从而造成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监管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清。再如,根据《标准化法》的规定,国家制定的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对违反者要处以罚款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而现行环境法只要求超标排污者缴纳排污费即可,并不认为超标排污系违法行为。这就直接违反了《标准化法》的规定,造成法律体系内部的不协调,还有,我国虽然已制定了各种环境区域的环境噪声标准,但并未将其列入《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水污染防治法》将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权划给各级政府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这些做法的结果使得大量的相关法规散见于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实质上是法出多门,重规章而不重法,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结构上的一个缺陷。

4.我国缺乏一部自然资源的基本法——《自然资源法》

我国从80年代以来颁布了几部自然资源的法律,其中包括《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比较单一和分散,不能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而迫切需要制定一部综合性的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以广泛、全面地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5.我国还缺乏环境与资源教育的立法

三、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

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现有的环境与资源法律、法规必须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一)修改有关环境与资源的法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编的《保护地球——持续生存战略》明确提出,各国应通过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宣言和盟约,使各国对可持续生存的道德准则作出承诺,并应将可持续生存原则纳入各国的宪法和立法之中;所有国家应保护人权、子孙后代利益及地球生产率和多样性的环境法综合体系;应对现行的法律和行政的控制进行审查,改进其弱点;到本世纪末,所有地方都应完成对国家法律的审查,目的是重新制定法律,适应持续生存的需要。因此,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立法应根据以上的精神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完善。

1.修改现行《宪法》

我国现行《宪法》还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条款,应在适当的时候加以修改,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因为,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在国家根本大法中得到体现。

2.修改《环境保护法》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由于制定的时间较早,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应加以修改和补充——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作为指导思想并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以适应保护环境与资源的需要。另外,《环境保护法》中还存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以致在某些方面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悖;《环境保护法》在规定综合性目标的同时,还规定了具体的法律措施,其结构中仍然保留了大量实施法的内容,其内容已经溢出了作为基本法的内容范围;《环境保护法》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自然生态和资源保护的原则性规定大少,以致于该法呈现出浓厚的污染防治法的色彩。这些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应给予特别注意。

3.修改有关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

在修改我国现行的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修改环境与资源法律、法规的指导思想,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贯彻到修改环境与资源法律。法规过程的始终。二是在环境与资源的立法中,要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对环境与资源进行管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价值规律和商品经济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环境与资源的管理也要引人市场机制,更多地依靠市场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国家应制定有利于环境的产业政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减少环境污染,建立并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要按照“排污费高于污染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现行排污收费标准,促使排污单位积极治理污染。三是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领域、新问题进行立法,四是加强环境与资源立法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上环境与资源立法的经验,引进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先进的手段、技术,使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的内容与国际条约、国际公约的内容相一致。

(二)进一步加强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的立法

1.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制定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目前,我国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自然资源保护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的目的;《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自然资源的管理主体及管理体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补救;自然资源的保护;不当利用自然资源的责任;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有偿利用及收费制度;自然资源税;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以及违反《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等。

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实现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以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满足社会经济文化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能满足下一代的合理需要。《自然资源保护法》应修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然资源无偿使用的做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经济手段的法律化来管理自然资源,做到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同时进行。

2.加强国家对环境资源投资的宏观调控,制定《环境污染税法》《环境保护投资法》

据预测1995~2000年我国在环保方面的,急投资需求将达4000亿元。根据联合国预测,2000~2025;年全世界用于环境方面的投资。如果保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可以大体上减缓环境恶化;如果上升到2%,可以便环境恶化得到初步控制;如果上升到5%左右,可以完全控制住环境恶化;如果上升到8~10%,方可实现环境的良性循环。而在我国财政中,环保的投资份额偏小、,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必须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制定有关的产业政策,并且利用财政觎收等手段作为产业政策实现的手段,加强环境保护投资的宏观调控。

要实现我国跨世纪的环保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须运用税收手段对排污者课征环境保护税,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之策。当前,急需制定《环境污染税法》。根据我国实际,该法应对以下污染进行征税:(1)水污染税,即对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为依据进行征税;(2)二氧化硫税,即以企业排放硫的数量作为课税依据;(3)燃料税,即以燃料产品的销售数量为证税依据;(4)垃圾税,即对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进行征税。

《环境保护投资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制定环境保护投资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现戈(和战略。其中包括制定全国和各地区、行业的环境投资发展战略,环保投资的总体规模、投资方向;环保投资筹集(包括政府财政预算);排污费收入;发行中长期环境债券或股票;适当利用外资,采用BOT投资方式,解决环保基础施建设资金;建立环保基金;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和援助;环保投资资金及基金的管理和投资效益管理;环境保护投资,总量和结构;环保投资的信息系统;违反《环境保护投资法》的法律责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