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城市轨道交通下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方法

时间:2022-11-30 16:59:36

城市轨道交通下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方法

1职业院校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发展背景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后,国家推行“交通强国”“数字强国”等重点战略;随着二三线城市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城际交通压力逐渐增大,通过实施新基建工程可以有效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及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国家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在《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明确指出:“在百万以上城市,要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作为快捷便利的绿色交通方式,已成为世界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主流。截至2021年末,内地累计有50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里程超过9192.62公里,2021年全年新增运营线路长度1222.92公里[1]。区域的城际交通系统也开始建设,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导作用逐渐显现,已进入高速发展时代。山东省提出,在2025年前构建综合立体交通布局,交通运输质量质量和效益大幅跃升,基本建成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数字化、绿色化、人文化发展达到新高度,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水平持续保持国内前列,交通运输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截至当前,山东省共有10个市编制完成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并通过专家技术审查会。作为一个城市快速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一个城市文明的符号。轨道交通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按照山东十四五轨交规划,到2025年山东的城市轨道交通营运及在建里程要达到700公里。随着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和投入运营,必将需要大量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国内各大城市存在较大的以地铁为主的轨道交通人才需求,各大高校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但是随着交通技术不断进步,各需求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时,要适应时代要求革新本专业核心课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作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实施教学内容的方式与手段,不能避开教学现状和教学目标单纯谈教学方法。

2职业院校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2.1教学模式单一且传统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名义上是职业教育,但教学模式上、教学过程中基本仍沿用传统的学术型教学方式,虽然有的采用线上线下、理实一体化等信息化教学方式。但是多数教师的教学过程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仍然以教师讲述为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考核仍以理论考试为主,不能体现岗位技能考核,与实际的岗位需求相脱离。教学评价系统使用效率不高。不管是采用什么教学方式、拥有什么教学理念,能够全面、客观、科学地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是发现教学问题,探究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发展动力。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对的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以量表式评分方式,“异课同构”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即使是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程设置,比如:实训课和理论基础课,却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评价表格中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这种方式流于形式,缺乏预警和激励作用。与此同时,虽然涵盖学生评教,但是学生评价必须实名制,而且是在期末考试之前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大多数同学为求心理安慰,对所有的任课教学都打满分,所以学生评教基本上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应有的评价作用。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存在关系分,认识比较熟悉的打高分,不认识不熟悉的随便打分,存在不能客观反应事实的现象,不能有效发挥应有激励效应。

2.2课程定位不准确

针对操作型较强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具体分析发现,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虽然课程地位不一样,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仅仅体现在文字上。实际的授课过程基本是一致的,即使有的课程开设实训课,但是存在把专业课当成学历教育的现象,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考试而教学,为了学位而教学,而基于城轨工作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淡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认知能力比较薄弱,基本职业核心能力更无从谈起。

2.3核心课程实训效果不好

本文根据在具体A高职学校调研发现,城市轨道交通学科专业技术更新较快,但是现有的实训设备相对比较落后,满足不了实际的教学需求,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相脱离。教师缺少相应的企业锻炼经历,授课的过程中很难把最新的技术和职业核心能力传授给学生。另外实习岗位有限,校企合作的企业过少,无法实现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之间的有机衔接,无法在教学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岗位需求。

2.4科研团队结构不合理,学术基础条件差

本文主要围绕A职业学院的教师及人员结构开展分析,该校院系各个职称的教师比例严重失调。近三年以来学校引进大量高层次人才,虽然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后续备足了师资队伍,但是近几年刚入校的青年教师职称大多数都是助教,虽然应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比较强,但是实操能力,企业经历、实际的教学经验相对来说比较缺乏。虽然该学校采用结对帮扶的措施,让教授、副教授帮扶年轻教师,但是存在师傅少、学徒多的现象,一名教授或者副教授基本上帮扶5-6名讲师或者助教。另外,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比赛的现象,科研条件相对不足。在该专业具体实践条件上,据了解,该城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远期方案共由5条线路构成,呈现棋盘放射状,线网总长度126.8千米。共设车站107座,其中换乘站13座。近期(2019-2023年)建设1号线全线和2号线一期工程,共43.7km,新建车站42座(换乘站1座),车辆段(场)3座,控制中心1座,主变电所3座,估算总投资约105亿元(不含征拆费用)。该市相关部门已按照预审意见完成建设规划主报告及专题报告的修改工作,项目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但是目前基本处于建设初期,相关的企业几乎没有,无法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

2.5学生基础差,学习的自主性不强

学生生源参次不齐,高职院校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中职毕业升学进来的,一部分是高中毕业生升学进来的,普遍特征是文化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差,自律性不强,多数处于叛逆期。不仅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就业方向,而且存在逆反的心理,认为不违反纪律就是好学生,存在混毕业证的现象。传统模式的填鸭式教学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存在上课走神、听不懂、玩游戏,甚至个别学生一上课就瞌睡。这样学生走出校门后,即使就业也很难适应岗位需求。

3解决措施

当前正推行的1+X证书制度,通过把握职业教育的内涵和逻辑,以开放、多维、整体、交互的视角,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等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对症下药”,探索优化城市轨道交通在教育课程、班级设置、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体系重构的实践路线。基于目前的教学现状,建议采用以下措施:

3.1明确摆正教学目标,扎实开展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责是为国家解决适龄青年专业技能提升,妥善就业,并满足需求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各类企事业公司需求。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时不能关起门来。尤其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贴合企业需要,与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及岗位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偏重知识体系讲教材。首先,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信息化时代,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学校的实训设施难以紧跟技术发展,仅仅依靠教师去教,是很难培养出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新型技术型人才的。加强校企合作不仅仅是让学生进企业进行实习,让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更重要的是要发挥企业的主动性,校企双方双向奔赴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校企双方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共同制定有效且针对性较强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比如教材的编制、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训项目的跟进监督与考核,激发企业参与培养人才的积极性,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缩短学生的上岗适应时间。其次,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多元办学格局,积极引导并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和院校联合办学,融合发展。来有效补充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贴近人才需求。最后,各级政府给予适当政策支持,做好引导与扶持。

3.2推广小班制教学,强化岗位能力培养

所谓“小班制教学”重点不是强调的人数少,而是注重要让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能强化岗位能力;不是班级人数的要求,而是强调的要有教学效果。大班上课,尤其是上实训课时,一个或者两个实训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保证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结果是,教师比较关注积极主动、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这部分学生越来越主动、岗位能力越来越强,而其他相当一部分同学浑水摸鱼,整体教学效果不佳。在职业教育中探索推广小班制课堂,尤其在交通工程等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在上实训课堂时,教师更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会有更多的实操练习机会。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教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时,可采取课堂讲授法、分组讨论法等,更易于学生投入课堂学习中。特别是对职业院校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知识储备与课堂纪律执行力存在一定不足,采用大班制集中教学,教师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时通常是以结合教程教材为主,对班级学生基础情况,地方特色需求展开较少,单纯讲授为主,很难开展讨论激发大家学习积极性,同时大班制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维持秩序和纪律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教师的课堂教学精力。采取小班教学模式,授课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及课堂讨论,更易于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推动老师更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2]。就案例学校而言,当前交通工程系的班级通常有30-50人构成,在教学实践中探索12-15人的小班制教学。从实践角度分析,学生是在初中、高中阶段考试成绩不理想,基础知识储备相对不尽完整的的学生群体,通过在职业教育阶段针对性的培育,在教学中凸显对学生的关注度,如课堂讨论与参与度,实践操作由老师逐个把关等形式,让学生在专业上进行一次重要的学习价值观、人生观、实践观的重塑,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不仅能提升技能,而且能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可度、提升社会价值观。同时,积极推广互联网智慧教学,让企业人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轨道交通行业环境和主要的适岗企业实践环境纳入专业教学场景和实践场景的构建中。来着力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协同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协同,通过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企业等各方面的协同来提高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质量。

3.3落实课程思政,强化职业素质培养

由于当前不同省市区的教育发展现状存在差异,而各文件对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建设方法没有进一步细化和深入,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在已有文件的基础上,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职教课程思政工作进行更详细的部署、规划和指导。首先,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开展思政工作现状调研,充分了解各学科遇到的困难和瓶颈问题,及时反馈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从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和教学设计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课程思政详细发展规划和工作要求;在物质保障层面,应根据专业的发展情况,给予一定的科研实践经费支持,保证专任教师能将思政教育落地实施。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学生对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知,进而认可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方式,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职业素养等,促进德育和智育协同发展。

4结论

我国职业教育中教学方法研究经历了移植借鉴、摸索徘徊、独立探索这条曲折之路后,在新时代走向了空前的繁荣。未来既要基于已有经验,“返回国情、返回历史、返回实证”,更应抓住机遇、超前布局,把握教学方法研究变革与发展的创新之魂、动力之源、成事之基和长久之道。本文从A职业学院轨道交通学科现状出发,定位基层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开设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有效满足地方发展需求,扎根该市地方经济及交通事业发展实践,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有轨交通行业实践人才需求,重点开展小班制教学,锻造实用性强的适岗人才,全程围绕课程思政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培养合乎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牛涛,张辉.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系统方案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44(04):99-100.

[2]杨洁文.中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现状调查与优化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3]国冬梅,刘彦尚,常秀娟,么艳.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基于类型教育视角[J].现代职业教育,2021(07):142-143.

[4]韦彩芬.“大班额”背景下教育教学的困境和对策[J].广西教育,2020(33):72-73.

作者:贾淇惠 周希正 陈晓阁 王弘毅 盛文君 单位:菏泽职业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