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04 11:57:21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篇(1)

二、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依旧,效益意识普遍淡薄

1.重视“社会效益”,轻视经济效益。与已树立市场意识,实现由社会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变进而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企业相比,公立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所谓的“社会效益”观上。岂不知,一所经济管理欠缺、效益低下的公立高校,又怎能肩负起社会重任。更何况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本身就应当追求精细化、精确化、规范化、效益化管理,而不是在重视“社会效益”的幌子下,为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缺乏动力寻找借口与推卸责任。2.缺乏有偿使用观念,没有成本核算要求。一是无偿使用。长期以来,公立高校形成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无论是政府财政拨款与公立高校服务收入,还是社会捐赠等,都是无偿投入,无偿占用。二是不匹配。既没有固定资产配置标准,更不能做到固定资产配置管理与效益管理的同步化。三是固定资产难以共享。在固定资产配置上,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不求人”的观念依旧普遍,导致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且利用率偏低,固定资产浪费严重,办学成本不断攀升。

(二)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划分不清晰

一般各公立高校都建有代表学校从宏观上负责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固定资产管理领导组或委员会,负责固定资产具体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以及校内各部门兼职资产管理员三级管理机构。但问题在于第二层级机构在职能上缺乏全面完整负责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功能。如各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由于涵盖过大,所以有的与财务部门合署,有的则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合署,几乎没有将所有与资产设备相关的业务统一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做法。又如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其业务一般不包括房屋资产。再如资产与设备管理部门,其业务虽然涵盖了所有与资产设备相关的业务,但由于基建后勤等设备仍然是归囗管理,所以其也不具备全面完整负责全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

(三)制度不科学,执行不严谨

1.产权制度不健全。从法律上讲,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产权属于国家,高校只是受国家委托管理与使用,受托的高校理应肩负看管责任,但是,在实践中,一是无法将这种国家所有变成人人负责监管的个体内在动力。二是制度上虽然明确了公立高校法人拥有的固定资产使用权、占有权、经营权,却并未明确其处置权及一定的收益权。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是管理责任不明。主要是管理权过于分散,使用权过于部门化和个人化,各部门的责权利不明,难以追究。二是计量口径不同。《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第三版)》将高校固定资产分为16类,公立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一般执行此规定。而财务部门执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则将高校固定资产分为6类,导致了账账不符与账物不符问题的发生。三是使用制度不合理。使用者对数量的重视与追求远远不能与使用质量及效率同日而语,导致设备利用率偏低。四是缺乏配置标准。尽管教育部规定了生均仪器设备值和年最低增幅,有关部门也制定了办公用房及设备配置标准,但是如何确保生均仪器设备的品种结构科学化和是否认真执行办公用房及设备配置标准却无人问津。五是购置制度不合理。主要是缺乏有效论证,采购不按规进行,使用不考虑绩效,缺乏问责机制等。六是赔偿制度不合理。尽管学校出台的文件界定了赔偿范围与标准,并写明由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解释,但执行中却缺乏责任认定及赔偿范围和标准。七是没有实行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制度。以邓小军、杜永宏(2011)调查为例,当问及该问题时,竟有9所高校作了否定回答。3.执行不严谨。目前,在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方面,虽然制度完整与合理,现有制度的权威性却得不到体现,有制度但管理部门不提议与坚持执行。如公立高校普遍制定了固定资产损坏、丢失赔偿处理的管理制度,但并未真正执行。由此导致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越来越不被重视。再如国家要求实施资产管理“三结合”,但执行者很少。可见,无论是上级文件,还是校定制度,在执行上确实存在着不严谨、不严格的现象。

(四)资产清查虽已常规,存在问题依旧普遍

自2006年高校启动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以来,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已成为一项常规工作,但存在问题却依旧普遍。如账物不符、资产损坏与丢失、资产闲置、随意拆卸、资产流失、资产共享及利用率低、资产陈旧老化等现象一直比较严重。

(五)缺乏使用绩效考核,资产使用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在固定资产使用管理中,一直没有建立健全使用绩效考核机制,导致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首先,学校缺乏合理统一的配置标准,配置参差不齐,有的部门短缺严重,而有的部门却不断优化升级。其次,学校缺乏合理统一的共享机制。由于各部门追求资产数量多、设备全且“独用化”,导致资产无法校内共享,资产效益最大化难以达到。

(六)队伍不精干,专业水平低

长期以来,因认识偏差,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资产管理队伍一般由资产管理部门的专职人员与使用部门的兼职人员组成。在专职人员中又以财务专业背景的人员为主,特别是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有相当部分由财务或审计部门负责人转岗而来,他们虽然懂得资产管理,但由于缺少工科背景,并不懂设备管理。其他人员中也存在专业不对口,学历不高,加之缺乏有效的培训、进修机制,队伍现状与事业发展很不适应。

三、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评价指标设置

构建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关注量化结果,更要重视定性之因。从领导重视、管理体制、制度保障、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共享资源到高效使用,分析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只关注定量指标,只重视统计数字,却不研究其成因。因此,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管理环境(20%)

1.领导重视(10%)主要指学校主要领导以及分管校长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非常重视的得20分,重视的得15分,比较重视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重视的不得分。2.体制管理(3%)主要指学校设立完整全面与唯一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非常科学的得20分,科学的得15分,比较科学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科学的不得分。3.制度保障(7%)(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4%)。主要指学校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全程制度体系,包括资产配置(配置标准、配置预算、可行性论证、资产采购、验收等)、登记、使用、变动、处置、收益及评估、资产清查等。非常健全的得20分,健全的得15分,比较健全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健全的不得分。(2)严肃执行管理制度(3%)。主要指学校要保证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制度一经出台,不论何人只要不是无法避免的客观原因,都要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非常严格执行的得20分,严格执行的得15分,比较严格执行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严格执行的不得分。

(二)队伍建设(10%)

1.肯(敢)于负责(3%)责任是良知,是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动力。因此,在队伍建设中必须首先考核其责任心。非常肯(敢)于负责的得20分,肯(敢)于负责的得15分,比较肯(敢)于负责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肯(敢)于负责的不得分。2.专业(学历)匹配(2%)主要指学校配备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既要注重数量,更要重视专业匹配度。非常匹配的得20分,匹配的得15分,比较匹配的得10分,一般匹配的得5分,不匹配的不得分。3.年龄合理(2%)主要指学校配备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在年龄结构上,要做到老中青三结合。非常合理的得20分,合理的得15分,比较合理的得10分,一般合理的得5分,不合理的不得分。4.服务能力(3%)(1)服务及时性(1%)。主要指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对工作开展的及时性。非常及时的得20分,及时的得15分,比较及时的得10分,一般及时的得5分,不及时的不得分。(2)服务有效(正确)性(2%)。主要指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及正确性。非常有效(正确)的得20分,有效(正确)的得15分,比较有效(正确)的得10分,一般有效(正确)的得5分,不正确的不得分。

(三)全程管理(20%)

1.资产配置(8%)(1)固定资产配备标准(4%)。有固定资产配备标准且非常科学的得20分,科学的得15分,比较科学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科学的不得分。(2)资产配置年度计划(4%)。有科学的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并认真执行的得20分,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的科学性与执行性均一般的得15分,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科学但不认真执行的得10分,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不科学也无法执行的不得分。2.科学论证(6%)大型仪器设备配置经过专家论证并编制可行性论证报告。非常科学的得20分,科学的得15分,比较科学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科学的不得分。3.日常管理(2%)固定资产采购、验收、登记、入库、领用、保管、维护、核销等进行规范管理。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4.对外投资(2%)高校固定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并按规定报批。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5.资产处置(2%)对拟处置资产要经过论证、评估、技术鉴定等程序,并按规定报批。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

(四)信息化管理(10%)

1.系统的建立和使用(5%)基础信息录入真实、准确、完整、规范,系统运行正常并配备专用设备和设施。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2.信息化管理(5%)对资产的现状以及配置、占用、使用、处置等进行动态管理并及时更新数据;固定资产条形码管理符合规范;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职责和权限明确;资产信息系统在本单位资产管理中发挥平台功能。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篇(2)

高校的国有资产是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越来越大,同时投资主体也由政府一元向社会多元发展变化,因而高校资产也逐渐形成多元化的局面[1].在这种复杂形势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2015年底,财政部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财资〔2015〕90号)中,提出了高校资产管理应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有效支撑,“要依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面、准确、细化、动态”的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库.推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的效率,实现财政部门要求的“保障履职、配置科学、使用有效、处置规范、监督到位”目标,是高校资产管理的重要的工作,也是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支撑.

1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财政部已经建立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配套建立了相应的系统.随着主管部门对资产管理信息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高校国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也显得更为迫切了.高校与先进信息技术的具有天然联系,信息化水平也比较高,高校加强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也是适应学校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高校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资产管理资源整合的需要.高校内部各项国有资产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大数据平台后,管理层从宏观随时监控,把握高校国有资产总体数据情况.通过建立、对比、分析国有资产大数据高校资产管理者可以清楚看到高校内的设备、教室等资产的利用情况,根据其利用率的高低决定资产购置、更新和淘汰,避免可能产生的重复购置和不当淘汰、避免可能的浪费,充分提高资产的利用率[2].高校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业务流程规范性的需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等多个环节.在现实的管理中,管理人员对于资产的数量、成本、分布、权属等基本情况认识模糊,不能真正了解国有资产管理、不按业务流程操作或是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依托于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开展工作,通过明确工作流程,基于国有资产数据库进行的国有资产管理流程,使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理解与操作偏差变小,流程化、程序化的操作就会使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得到有效保障.高校需要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解决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发展性问题的需要.高校国有资产量在不断增大,如2007年清华大学国有资产总价值为117.56亿,固定资产35.01亿,到2015年底达到了479.42亿.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日益庞大的高校国有资产进行日常处理越来越显得必要.高校庞大的资产数据能够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管理,建立统一的学校资产数据库,可以使高校与主管部门之间的数据联系由静态转向动态,由数据汇总转向数据明细,可以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这不仅可以使高校资产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也能使高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充分了解到资产配置、使用等情况,进而对资产管理绩效进行有效的评价.

2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讲,高校在信息化工作方面还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到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1)高校对国有资产管理单纯重视实物管理现象较为普遍,对资产账目等价值管理流程重视不足.对实物管理的单方面重视会导致资产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手段行政化,还易形成条块分割的局面,局部自成体系,忽视资产管理与效率的提高[3].从实物流来看,真正实物流入高校是从设备采购开始,进而设备在使用单位被使用、折旧和维修,最终报废流出高校.从价值流看,固定资产的价值流动始于财务部门的付款,随着使用部门的使用,在价值接近于零时,由使用单位提出报废申请,最终报废流出高校[4].在这2个过程中,由于忽视了价值管理,导致很多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产账账不符、账卡不符、账实不符的现象,甚至有些资产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在国有资产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资产管理将资产的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2种意识相结合,能更好地体现出资产信息系统的特点.(2)高校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分散化、多头管理现象.高校国有资产形态多元,仅固定资产就有房屋、土地、仪器、设备、家具、图书、文物、陈列品、构筑物、动植物等分类.资产形态多元化导致资产管理部门的分散化,对资产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就出现条块化.虽然不少高校都成立了资产管理处,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不同的资产有着不同的需求,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大而全的系统,将所有部门的工作流程、需求都覆盖在内.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根据自己的日常业务特点,在部门本身业务范围内进行开发.由于开发人员不同、数据结构不同,系统之间不能互联互通,缺乏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机制,所以部门软件之间很难交流与共享数据,完全是独立的体系.在不同类型的国资管理系统之间传递数据,还要通过人工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转化与倒入、倒出,问题和差错在所难免.另外,学校财务信息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之间也存在此类问题.具体表现是财务部门对于资产的入账信息过于简化,不能集成在一个平台,基本上就是汇总数据,最多细化到教育分类的大类的汇总数据.这些资产在办理财务入账后,财务部门没有资产的明细作为数据的有效支撑,无法实现后续的资产运行效率和效益分析,使学校固定资产进入、使用和退出的各个环节没有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进而不能适时反映资产动态变化.(3)高校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从理论上讲,高校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应当属于财政部相应系统的末端,是整个行政事业性单位国有进行资产管理的必要手段.资产系统运用效率取决于国有资产管理队伍水平的高低,资产管理人员不单单要及时将资产各类信息录入系统,还要对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环节把好关,实行动态管理,使资产处于一个合理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做好国有资产统计、信息报告,并开展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等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主要采取的是“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类负责”的方式.归口管理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匮乏是普遍现象,很多管理人员为兼职或临时调任的形式存在,难以专业的态度和水平管理单位国有资产[5],有效地发挥资产信息系统应有的作用.

3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原则与框架

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推进实质上反映了高校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资产管理成为由相对粗放式管理转向相对精细化管理,由数据报表式统计转向资产数据流程化管理,从分散管理到支持学校整体决策管理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充分考虑贯彻财政部等上级部门对资产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考虑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才能使资产信息系统的建设更贴近实际.

3.1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要体现数据全面的原则

高校资产涉及的种类多,每一类的资产日常管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学校资产大数据平台可以对学校各类资产基于财政部等上级部门标准进行分类存储,通过校级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学校具体的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过程中数据处理过程相衔接.建设高校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要兼顾不同类别、不同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应用系统,将资产基本数据库与应用系统数据有机地结合起来.北京科技大学资产管理处钱大益等人认为[6],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应该包括资产采购、仪器设备管理、大型设备共享、房地产管理及实验室管理数据统一共享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哈尔滨工业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姜山等人认为[7],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当涵盖土地、房屋及构筑物不动产信息化管理,在建工程信息化管理,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管理.从清华大学实践情况来看,国有资产信息系统建设分为如下3个层面开展:第一个层面是归口管理部门的资产管理应用系统.目前学校有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仪器设备家具资产管理系统、图书资产管理系统、无形资产管理系统等.这些归口管理部门的系统基本上都基于学校信息门户运行,主要作用是在于开展学校各级单位日常的资产业务管理,包括资产卡片的建立、变更、调拨、处置等业务流程,是整个学校资产管理的起始节点.第二个层面是学校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与相关归口资产管理系统的衔接机制.相关系统主要包括附属单位资产数据系统、学校财务系统、教育部等上级管理部门的资产管理系统.除了校本部之外,清华大学还有10多家的附属单位,与附属单位的资产管理数据进行衔接,是保证资产管理数据全面性的重要内容.与财务系统对接,可以实现资产数据与账务数据协调一致,通过资产卡片数据,可以解决总账与明细账的对应问题.第三个层面是学校校级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校级系统定位于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数据平台,以归口部门建立的资产卡片为基础,建立起校级的资产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通过与归口管理部门的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更新、维护各类资产的资产数据卡片,实现资产管理各部门之间的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进而实现学校的数据平台与归口管理部门系统数据的一致性(见图1).学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数据与教育部等上级管理部门的数据对接,在数据平台上形成财务类、资产类及各种综合资产数据运用等资产数据全口径各类报表.

3.2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要体现准确原则

随着资产总量的逐渐增加,资产信息管理的难度也图1清华大学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框架图会相应地增大,准确性的问题成资产信息系统建设解决中要充分考虑的因素.以清华大学仪器设备为例,截止2015年底,学校140家校内单位在实验室与设备处资产管理系统中开户并进行仪器设备日常管理,120多家单位开户并进行家具日常管理.仪器设备年终存量28.5万件,家具年终存量39.3万件[8].由于仪器设备、家具类资产具有数量多、存放地点分散、领用人员较多、部分资产移动性较强、资产处置量大、实物和账务处置不同期、操作不及时等原因,要求准确地反映这2类资产的真实状况困难较大.根据学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实验室与设备处在系统建设中建立年检对账、闲置资产调剂以及资产处置网上审批等功能,并与学校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对接,使归口资产业务管理内容更完整、准确.学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与接口单位、教育部系统进行对接,基于资产卡片进行数据交换,使系统与系统之间进行校验、控制,重点解决数据与资产卡片明细对应的问题.

3.3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要体现动态原则

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的管理过程中,资产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会呈现出递减趋势,会越来越难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产生失衡.在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中,要对资产的这种过程性的特性有所体现.以清华大学为例,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清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已开发完成了“清华大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同时该平台也已经与教育部的CERS全国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和科技部的大仪共享平台对接.管理部门还制定了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流程及审批规范,未开放共享的设备依照流程可以方便地入网并开展开放共享服务.在资产配置环节,学校还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完备了资产处置的工作流程,使处置管理与学校国资委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相关联,使资产动态过程更为规范.3.4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要体现评价原则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行绩效评价,是近年来国有资产主管部门的一项工作要求,也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优化财务支出结构的一个手段.财政部行政政法司课题组在相关绩效评价课题中提出,可以按资产投入和产出过程分为资产管理活动指标、资产管理产出指标.其中资产管理活动指标分为组织管理、账目管理、配置管理、使用管理、处置管理,产出指标分为资产配置公平、资产安全安好、资产利用效率和社会目标实际等方面[9].华南理工大学自2010年起,连续5年撰写了“华南理工大学国有资产发展报告”,利用校内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管理处、财务处等19个部门提供的基础数据,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了国有资产配置状况,分析展示了各类资产的规模及结构的发展变化情况,设立学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学院进行绩效评价,形成各学院投入产出的薄弱分析诊断报告,对学院的资源配置方向和数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支持[10].这种评价工作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在进行国有资产信息化过程中充分调研、细致谋划.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信息化优势,利用数据库常用的数据仓储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数据分析系统,进而根据高校资产管理不同的需要随时进行资产大数据分析.

4结语

由于高校资产管理的特殊性,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行政部门有很大的不同,高校间由于资产类型、资产配置、资产规模、管理体制等方面也存在不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也会千差万别.围绕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和要求,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作者:张军民 连彦青 单位:清华大学资产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刘小奇.高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选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2):133G134.

[2]腾雪松.大数据时代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03G204.

[3]吴红卫.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19G220.

[4]王晓燕.基于管理节点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7(1):81G82.

[5]谭静.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6]钱大益,杨超华,刘仁霖.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构想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363G366.

[7]姜山,毕远强.关于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74G176.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篇(3)

2RFID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运用

2.1为提升工作效率对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

为了让资产全生命周期过程实现智能化全程跟踪管理(全生命周期包含有采购、验收、入库、领用、使用变动及报废),且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不需要任一人工,这就要对RFID技术进行利用。在校园网络的基础上,整合RFID技术,可将资产管理拓展到校园的角角落落,将分散的资产统一起来,集合到资产管理平台上,致使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与具体使用部门能够实时核对固定资产账目,对资产使用部门的使用职责加以强化,让其功能尽可能的发挥。

2.2为优化固定资产的监控对固定资产实现动态管理

日常工作所进行的监控资产数量、质量、流向等信息,对工作流程进行有效地实时记录监控与记录,皆为系统实时的,它让管理员在办公室内就可轻松及时的掌握资产的调拨与使用,对管理流程有所简化,且对资产日常管理的压力减轻不少,让繁琐的人工记录工程得以避免,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加以提升。

2.3为加强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责任,实施多级管理

资产管理在各所高校中成为了综合性、系统性、操作性都较强的系统工程。在资产管理系统中引进RFID技术,将会考虑到每一个资产管理者的不同职责,从而制定不同的操作权限为每一个资产管理者,在登录操作时可以采取用户的身份、密码来分别识别。比如:资产管理部门在对负责的日常工作进行组织、协调与实施时,需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设备、行政办公设备、房屋、土地等进行一级管理和监督;财务部门为了对一级核算进行强化,需侧重掌握固定资产总值,实行总量控制;各使用部门要负责资产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工作。

2.4为提升资产使用效率强化资产的日常管理

资产日常管理工作中,由于财务部门、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的)缺乏业务联系以及沟通,导致账面不能反映出资产的存在;有的单位即使拥有许多的贵重资产,却无集成的信息系统,无有价值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致使固定资产管理难,工作效率低;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资产卡片与资产实物不相符;对于固定资产流失很难有效控制;资产清查费时、费力,效果不佳,经常出现前清后乱的现象;不能及时、准确的核算运营成本,时间一长,也就出现了财务固定资产账、设备台账、固定资产实物账之间的分离,也导致了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若是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引入RFID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效率。利用反馈的信息及时查清资产使用情况,对资产的监控有所强化,学校闲置的资产也可以进行合理的配置,资产使用效率得到提高。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篇(4)

二、财务存在账实不符

各高校的财务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实际问题。例如将采购的物质一次性计入到支出项目,而不考虑资产的折旧计算;如果出现设备的维修,只记录了维修费的支出,但是并没有把设备增加的固定资产价值进行计入账目,这样导致固定资产的价值没有变化,与实际固定资产的价值相分离,这样也就形成了高校在教育成本上核算困难的问题。对于该问题,参考国外情况来看,国外的高校固定资产是由政府来投入建设和监督的,由于资产管理经验的丰富,会让高校资产管理得到更为专业合理的操作,而我国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还是缺乏一定专业性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不仅仅是高校资产管理形式的不同所导致,很大程度上是与国家的基本体制有关。在很多欧美国家,学校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因此政府对于高校的具体资产管理工作有决策和监督权力,且管理非常的严格。

三、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缺失

虽然各高校也对固定资产管理有相关制度进行规范,但更多的是宏观规定,缺乏细致执行的要求,因此制度会有更多的不明确和可操作空间,在执行中会有一定困难,甚至很多制度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实际管理的作用和水平。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篇(5)

1、管理职能分散,资产预算管理职责范围不明确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需要高校多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才能充分发挥效用。然而高校往往由于组织体系庞大、结构层次过于复杂,而很难形成明细的管理分工,导致资产预算管理人员职权不清、基础工作不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新型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2、高校资产管理意识薄弱,资产配置标准不完善

高校对资产管理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很多高层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的理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对资产管理设定的范围过窄,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完整的资产配置标准,或受“重钱不重物”的思想误导,对一些闲置的固定资产没有加以利用和保护,造成资源浪费。

3、预算编制体系不健全,预算执行缺乏科学性

高校预算分配不合理或预算控制不力均会造成预算管理失调,从而难以形成科学完整的预算编制体系。一方面,受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影响,在预算编制和执行时,对资产存量考虑不足,并且容易把重点偏向即将发生的支出或收入方面,而忽略过去事项中产生的资源差异。另一方面,部门之间往往缺乏合作,而是自顾自地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完全置现有学校资产存量于不顾。

4、配套制度和工作机制尚未建立,管理工作可靠性低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念虽得到一些高校重视,但在执行上仍流于形式,没有建立具体可行的工作机制和配套制度。在资产管理上缺乏相关联的预算控制和评价体系制约,则容易导致资产处置和使用的任意性和盲目性,造成高校资产流失、浪费,甚至滋生腐败。

二、促进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途径与措施

高校资产的有效管理应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才能从源头上消除资产管理中的隐患,这要求各层级的财务部门相互协调、一起努力,同时需要全校师生共同监督和执行。促进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资产管理工作制度,规范基础工作

高校管理层要强化资产管理意识,根据高校自身发展特点和不足来加强资产管理制度的细化和完善。从资产清查开始,不管是钱还是物,都要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并对所有资产的数量、规格、价值、年限、保管人等信息作详细记录和归纳,力求完整、准确、真实反映出学校现有资产的具体情况,便于下一步分配、预算、管理等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为建立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动态管理体系提供基础依据。此外,学校要结合国家颁发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对现有的资产管理工作制度进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从而确保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强化预算管理意识,健全预算编制体系

健全预算编制体系是实现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前提。预算编制不单是财务金额方面的收支预计,高校管理层应鼓励各单位、各层级人员共同参与预算分配、控制、实施的全过程,树立全员管理资产预算观念。预算编制要具有全局性和合理性,不仅要重视投入控制,也要将资产存量纳入编制范围。做预算编制前要对物资财产进行全面盘查,确保账实相符;编制过程要坚持实事求是,剔除虚假、夸大成分,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预算编制完成后,要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对预算执行进行全程实时监控,确保预算编制体系落到实处。

3、健全管理评价机制,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科学完善的管理评价机制能够对资产使用率及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实时考核,是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能充分发挥效用的有力保障。高校的预算执行结果评价机制应以资产使用情况为基础,将预算形成的资产使用情况与预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预算管理及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但切不可过度追求细化,以至于事倍功半。通过评价机制的全方位监测,还可以促进高校预算编制、资源配置、成本控制等财务管理手段的高效率执行。此外,高校还应结合相关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以提高相关人员的执行力和积极性,进而促进资产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

4、推进信息化管理的实施,促进资源共享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已趋于成熟,但在学校这种营利性较低的事业机构中应用还不是很普遍。就目前形势来看,高校不断在扩招,办学规模加大,导致资产数量急剧增多、构成愈加复杂,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不足以应付庞大的数据量。因此,积极引入计算机技术以推进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共享资源、共同监督,进而促进资产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化、预算编制更加完整精细化,从而为实行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创新管理模式奠定扎实基础。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篇(6)

二、明确高校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有效的结合

(一)对绩效审计、资产配置、预算编报管理工作进行强化,确保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结合

第一,在年初对预算进行编报之前,必须要对高校的国有资产的收益情况以及资产的存量进行编报。将资产管理中重要的内容与相关部门的预算进行结合,使预算管理工作与资产管理工作相结合的目的得到实现。第二,在对高校的发展规划进行预算时必须要与年度预算进行有效的结合,使中、长期的预算与年度预算互相印证、互相促进,以此来使年度预算的准确性得到保证。第三,以高校的资产配置为突破点,找到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结合点,使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能够进行结合。第四,必须要构建一个良好的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制度。

(二)建立资产信息化和管理平台,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结合

对高校的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其中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构建一个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这也是保证预算管理工作与资产管理进行有效结合的一种方法。对符合当前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的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开发,对资产信息的共享以及这个过程进行实时的跟踪与控制,这样就能够确保实现动态化的资产管理以及精细化的预算编制。将摸清资产的存量系统作为基础,提供大量有效的信息来支撑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以及部门预算等工作。此外,还必须要提供动态、细化、准确的信息来为资产的日常管理以及预算的编审工作进行服务,这样就能够对高校的国有资产监管方法起到促进的作用,使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管理的成本得到降低。

(三)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核实清理,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结合

对高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核实与清点,就可以使高校管理部门对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了解,要使资产的账面价值可以准确的反映出来,以此来使高校固定资产的账目能够与实际相符,为相关部门的预算提供准确的依据。此外,在对高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与核实的过程中,如果在清查结果中发现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可以及时的对问题进行解决。所以,资产清查工作其实就是对预算管理工作的结果以及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结果进行验收,是预算管理工作与资产管理工作互相结合对资产存量进行夯实的重要基础。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篇(7)

1.2国有资产日常管理环节薄弱,家底不清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在高校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在日常管理中缺乏必要和健全的管理体制,缺乏产权管理、产权界定、产权保护等责任意识,对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缺乏重视,以至造成下列情况发生:①账实不符。学校有多少资产说不清楚,对一些物资、设备、办公用具等资产存在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现象,使大量的国有资产及其权益脱离了国家监督管理;一些单位管理人员调动时不办理所管资产的交接手续,引起账目不清和后续人员对所管理资产心中无数;②存在账外资产现象。目前,为数不少的高校都有部分账外资产。账外资产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用账外非法资金购买的,有的是其他单位和个人捐赠的,有的是向下级单位收费购买的;③产权意识淡薄,资产处置缺乏规范,随意性较大。有些单位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处置程序不规范、不申报、不评估,不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审批,就随意处置或低价转让,造成资产流失。

1.3国有资产购置浪费较严重,利用率低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多数为财政拨款,其使用不计成本,存在着重复购置,各单位片面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现象,缺乏统筹安排,没有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在多个部门购建相同的设备和设施,造成资金浪费和资产利用率不高,甚至存在已经购置的设备长期闲置存放在仓库不用,或者因技术过时遭受淘汰等闲置浪费现象;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购建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可行性论证,投资盲目性较大,资金浪费较严重。这些现象一方面归结于高校资产管理者缺乏主人翁精神,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另一方面则源于缺乏完整,有效的资产数据以避免重复购置,缺乏对资产的使用状况的及时跟踪,以及时更新资产数据,比如一些单位旧的仪器设备实际已经多年不用,甚至使用中已解体或者下落不明,而各院系不报损,这些都造成账物管理脱节,财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随意性较大,重复购置较多。

1.4产权意识淡薄,经营性资产管理松懈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已是大趋势,为此,有的高校将其使用的非经营性资产投入到经营性行业。例如:用非经营性资产作为原始资金兴办工厂、公司、商店、饮食业等经济实体,或用非经营性资产作为资本对外投资,以及将学校的房屋进行门面出租或转为经营性用房。而高校原来的这些校办企业,经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已经是独立核算的单位,但是这些单位仍然无偿地占有学校的土地、设备、房屋等国有资产进行经营活动,没有严格按规定办理资产转移手续,一些承包经营者,受个人利益的驱使,短期行为严重,有的尽管给学校象征性地上交部分利润,但对资产使用得不到应有的价值补偿。还有的经营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致使经营不善亏损倒闭、关门散伙,使大量国有投资资产无法收回,其遗留下来的“亏损”、“清算损失”和连带“债务”则由学校的国有资产填补,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部分学校的国有资产经营,形成了“物资国有,利益私有”的后果,使学校投入的经营资产得不到合理的回报,实际上形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的隐形流失。

2加强高校资产管理思路

2.1建立高效国有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各高校应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领导要亲自抓,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国有资产即自己的资产,真正健全与落实每一物都有人管理,有人负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使资产保值、增值,应当把部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纳入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需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力量。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成立国有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由校长(或副校长)直接领导,对学校的国有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在人员组成上不仅要有行政管理人员,还应有财务审计、工程技术等人员,各二级单位还要确定兼职的资产管理人员,建立一支有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把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纳入正常化轨道。学校还应当建立国有资产监督与责任体系。各院系、研究所、职能机构乃至课题组确定资产管理使用负责人,应同代表学校行使国有资产管理权的资产管理处签订资产使用及管理责任书。责任书中,应明确规定设备完好率、设备利用率等综合性考核指标及使用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如对使用资产进行安全保护,维修保养,并在其发生闲置、报废、丢失、损坏等情况时,及时报告资产管理处进行分析处理等。当某负责人离任时,学校应当对其负责的国有资产进行离任审计。

2.2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资产购置、资产登记和评估以及资产统计和资产分析等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的日常性和基础性管理工作,为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做到科学化、制度化,高校应根据有关规定和财经法规不断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研究制订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情况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的细则,并做到违规必究。具体应着重以下方面:①购置制度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对部门、单位提出的配置设备或采购要制定规划和标准,防止无计划购置、重置或闲置而造成浪费,同时在购置方式上积极推行集中采购和公开招标办法;②严格做好资产验收和入账手续。严格实行采购和验收两条线,对于用各种资金购置的资产严格验收,对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资产要坚决予以退回。对于自制、接受损赠取得的资产在验收后也应登记入账、纳入全校资产管理范畴,登记总帐,分类组账,填写实物登记卡,须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对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和房屋要还要建立相关档案。③制定和完善资产转让和处置制度。转让、处置关系到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因此应持慎重态度,要经过专家领导小组的评估和论证,写出书面鉴定报告,经学校领导研究决定,并报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或批准)后方可实施;④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和监督,对全校资产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同时还要经常性地进行资产核算分析。另外要采取必要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将国有资产管理落实到具体单位或个人。

2.3加强现有资产合理分配使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高校本身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做到投入大量资金购置资产,因此管理出效益就显得更为重要。对于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必须确立主人翁意识,勤俭节约,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针对高校内部有些单位资产严重不足,有些单位资产闲置凝固,利用效率不高这些资产分布不均、占用不合理现象,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闲置不用或不需用的资产统一调配,要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促进内部资产合理流动、促进资产存量优化的配置,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对高校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计划、分配、协调,实现高校办学的最佳效益。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篇(8)

在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专业素质方面,高校的大部分的财务和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都是非专业的人员。因为,管理者认为这类工作不需要太多的技术以及专业方面的知识。然而,这种观念是一个误区。对于当前大多数的高校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中,他们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其提供的相应的报告中数据的准确性和其完整性通常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在处理大规模的数据信息时,由于其专业素质相对比较差,很容易在其过程中出现差错,如做成录入的信息不准确等。高校的固定资产和财务的管理需要运用许多相关的专业知识如运筹学,管理学以及信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在高校中,尤其是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迅速发展的今天,非常缺乏这样具有综合专业素质的固定资产和财务管理人员。

1.2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不合理

当前,在高校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中,由于其未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很多仍然停留在人工的管理模式水平。因此,会出现很多账外资产的情况。这些账外资产的出现,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信息登录的不及时或者是信息管理的力度不够而引起的。这些账外的资产,由于不在资产管理的记录中,因此,很多情况下会造成这些资产的闲置以及对于这些资产的维修和管理的不足。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还会出现个人的非法占有等现象。对于这些账外资产的闲置,有的设备闲置几年也没人使用,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设备还在很新的情况下就已经在技术上被淘汰。因此,造成了很大的财产的浪费和损失。

2.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优点

在高校中实行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涵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高校中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如从设备的购置到其维修报废等的一系列过程利用信息网络系统进行管理。从而能够实时掌控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维修等相关信息。高校的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方便对于固定资产信息的了解

使用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有助于相关人员对于固定资产信息的了解。当前,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低以及其重复购置的浪费现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够及时。实行了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之后,相关人员可通过网络查询的方式很容易地了解到高校的固定资产有哪些,以及这些固定资产当前的使用情况等。如果,其想使用的仪器现在正在被别人使用中,也可以在上面查询到该使用人的联系方式。

2.2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高校中,每年的学期末和开学的时期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工作最多的阶段。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整理和核对大量的数据和统计信息,并且需要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来生成报表,上报给学校,学校根据其上报的信息统筹规划下一步的资产购置计划等。计算以及统计相关信息是计算机的一个主要功能之一,实行了高校的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之后,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时期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

2.3有助于资源的共享

高校的固定资产实行信息化管理以后,相关部门的固定资产例如大型的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等在网络上给以公开。学校内部之间以及不同的高校之间可以通过账户查询到其所需要的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因此,不但有利于设备的管理部门对于这些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调配,而且对于其他的高校,如果查询到了其所需要的设备并且该设备当前处于闲置状态,其可以通过租借的方式使用该仪器设备。因此,大大增加了资源的共享以及其利用率。

3.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其管理的水平是很必要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增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提高其业务素质水平,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在管理人员的意识和业务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加上健全的管理机制,双管齐下,做到管理流程有一个统一的主体,并且分级负责。2)在技术方面,要注重创新,善于将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引进到该领域,取长补短,不断地发展提高相关的管理水平。例如,目前各大高校采取条形码的技术来管理图书,同样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管理桌椅和其他的大型仪器设备。因此,有利于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其管理效率。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篇(9)

由于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校资产管理工作难以获得全方位的开展。一方面是当前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普遍存在基础数据差、管理程序不畅、资产账实不符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虽然已将高校资产的购置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但实际编制部门预算时,往往只强调预算经费的控制分配,而对学校固定资产的存量、资产分布以及使用状况缺少管理信息。因此资产管理难以实现资产的全面管理,也难以对开展资产合理投入和资金有效使用形成相互制衡。

(二)资产核算缺乏健全财务制度

目前,高校固定资产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核算不全面、管理不规范导致财务预算工作难于满足资产管理的需要。首先,学校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资金筹集、预决算普遍较为重视,但缺乏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资金使用效益受到一定影响;其次,资产入账和销账不及时,入账价值不准确,形成大量帐外资产,没有定期盘点核对制度,学校资产有物无账或有账无物,账实不符现象严重。另外,固定资产一直惯例不需要进行累计折旧,因此容易造成虚增资产价值、成本核算失真等系列资产价值反映不实的问题。

(三)资产管理缺乏系列创新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项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对资产的管理模式也应随时而变。但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意识上存在的不良问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一直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在管理机构设置、责任划分、产权关系、管理理念、内控制度等方面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这些都是涉及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手段创新和机制创新等问题。

(四)资产处理缺乏审计监督机制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处置房屋建筑物、土地及单位价值在一定范围以上的仪器设备需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处置。由于目前高校资产管理基本脱离了预算管理的范畴,管理工作脱节严重,导致有些部门擅自处置国有资产,资产处置行为随意性大;常常存在不按规定办理资产“非转经”核准转移申报审批手续,需要评估的资产而不聘请评估机构开展评估,低价出租或低价处置给关系人等等,使单位资产的调拨、报废、减少等过程不仅脱离了资产自身管理,甚至成为腐败的根源。

(五)资产预算管理缺乏统筹执行力

虽然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进行了一定的工作衔接,但大多数高校只是强调资产购置行为的预算管理,“重结果、轻过程”,“重投入、轻管理”和“重增量、轻存量”现象严重,而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两者的相互关系和长效机制结合缺少一定的认识,缺乏两者之间的统筹执行力,没有真正做到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调剂和处置等变动过程的动态管理,更缺乏资产日常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过程的有效结合。

二、构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预算创新模式

(一)优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运行机制

高校固定资产主要由学校预算分配形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预算管理影响资产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行为选择,而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资产状况会对预算收支产生影响。因此高校资产管理必须创新管理运作体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高校固定管理运作体制至少包括机构服务保障、资产信息共享和管理监督控制等三方面工作机制。

(1)机构服务保障机制。

优化资产管理的组织结构,通过分管业务部门的校领导牵头,统一由学校财经领导小组统筹和管理固定资产,实行统一规范管理,避免交叉和多头管理;同时强调财务、资产和审计部门分别对固定资产行驶不同的职能,确保高校固定资产经费保障、资产管理、绩效管理监督运作机制的顺利进行。

(2)资产信息共享机制。

该机制内容要体现出共享系统平台和信息分类报告两个部分;其中,共享系统平台可分为内部共享和外部共享,内部共享主要是集合校内各部门的资产,进行内部服务共享;外部共享是通过横向单位之间沟通协商,实现外部资源共享,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资产信息共享;资产报告具体包含资产期末存量、性能分布状况、增减变动情况以及相关原因分析等内容。

(3)管理监督控制机制。

主要涉及监察审计和内部控制,是对学校资产的计划配置、使用管理和处置流程等工作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资产管理系列行为进行监控,相关监察审计是对资产管理结果进行检查,检查资产的使用效益,存在形态和人为流失等方面问题。

(二)构建高校固定资产预算管理模式

固定资产作为高校事业支出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形势下高校事业发展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不断深入,高校应当构建以管理目标为具体导向,职能部门为服务基础,财务预算为工作主线,绩效评价为管理核心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全面实现以固定资产的综合绩效为抓手,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绩效管理和日常管理相结合,并完善资产管理体制,细化日常管理活动,通过一个完整的资产管理运作系统,从资产需求到绩效控制各过程的协助和支持,最终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

(三)建立资产预算评价绩效管理目标

固定资产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优化单位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西方国家总结的绩效评价理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3E”原则,高校固定资产预算评价绩效管理目标可以从固定资产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来反映,从而实现资金投入的经济性、资产管理的有效性、资产使用的效率性以及资产运作的发展性。

(1)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考核对象为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考核部门对固定资产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例如可以通过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考核高校管理机制运行状况;通过固定资产的投入依据,考核资产采购程序是否合理;通过固定资产账实相符情况,考核资产管理的账实相符情况,掌握日常管理效果等等。

(2)定量指标。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评价指标可以为:可用固定资产率=已使用或即将使用的固定资产总额/全部固定资产总金额,该比率越大,表明可用的固定资产越多,反映固定资产的性能状况和效益情况;固定资产率=固定资产总额/全部资产总额,该比率越大,说明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率越大,反映固定资产在学校各个使用部门的具体分布情况;部门资产占有率=各个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数额/单位所有固定资产数额,通过该比例可以对资产使用部门的占有率进行分析,了解固定资产在部门的分布情况是否合理,便于及时做出资源调整;仪器设备利用率=本年实际使用工时数/核定年度适应工时数,是指单个仪器设备的使用频率在所有仪器设备中的使用比例,依据这个指标可以处置闲置淘汰的资产,避免资源浪费;固定资产共享率=已调拨共享的固定资产数额/可共享的固定资产数额,反映使用部门之间共享固定资产的状况,通过该比例调节资产使用效益,尽可能实现效用最大化。当然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不同,如何应用定性和定量指标开展绩效考核,定量指标的数值为多少合理,因校而异。

三、加强新时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一)完善预算编制内容,建立固定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加强资产预算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固定资产配备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存量资产和使用效率的报告信息,导致部门预算只是简单地经费分配,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资产管理部门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资产配备和使用年限等标准体系;资产使用部门依据相应标准杜绝超标、重复购置资产的闲置浪费现象;财务部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在全面摸清资产“家底”,合理安排资产购置和维护的预算经费,并建立存量资产与增量预算的挂钩机制,使预算分配和资产价值在管理环节协调一致,真正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

(二)强化预算执行控制,建立固定资产监察管理机制

为了增强资产预算的导向和约束,单位应要加强资产预算的执行控制,注重跟踪资产预算执行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执行管理机制。实行部门预算后,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资产使用部门可根据现有存量资产状况,结合工作需要提出资产的增减计划;资产管理部门要综合资产总体情况,在合理调配资产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经费预算进行资产配置,如有需要调整资产预算的,应按规定程序报批,强化预算执行约束力;财务部门要对资产预算把关审核,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尤其是把握好资产购置过程中的资金动向以及资产购置、调配及处置的账务处理;审计监察部门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前对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资产经费的使用效益。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篇(10)

二、改善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领导重视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学校领导要加强对固定资产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固定资产管理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学校要组建固定资产管理领导班子,负责固定资产重大事项的决策。定期召开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固定资产管理不只是职能部门的事,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与每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职工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将固定资产管理与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网络,健全制度

完善管理网络是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应明确各职能部门在资产管理中的职权和义务,条件成熟时可设立资产管理专门机构,负责固定资产采购、入账、保管、使用、处置等环节的管理与协调,逐步形成由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资产管理员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以专职人员主、兼职人员为辅的资产管理员队伍。健全规章制度是提升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学校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完善固定资产的采购、保管、使用、处置等管理制度,制订定期核查、维护保养、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明确职责,做到有章可循,奖惩分明。

(三)强化管理,抓好落实

强化管理、抓好落实是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有力手段。1.加强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根据校情合理配备资产管理人员,定期对专兼职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2.严格大宗固定资产采购审批管理,对购置的必要性和产品可靠性进行充分论证,防止购置后闲置或无法使用的现象发生。3.完善资产管理台账,对固定资产进行动态管理,对管理人员和资产发生变动的要及时进行更新,防止工作脱节造成资产流失。4.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和抽查工作,及时了解并掌握资产的使用、维护保养以及盘盈盘亏等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加以改进,对造成固定资产流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5.加强对出租、发包、借出固定资产的管理,明确责任;要规范固定资产的报废流程,防止,低价出让、变卖国有资产,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改善手段,提高效益

1.加大投入,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纳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改变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提高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固定资产信息数据库,对固定资产实行动态化、信息化管理。2.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固定资产的价值大小、使用频率、可移动性等因素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根据固定资产的类别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做好重点固定资产的维保工作,确保在寿命期内的正常使用,提高使用效益。3.加强固定资产的二级管理,明确固定资产二级管理的责任主体地位,将固定资产管理的成效列入部门负责人的考核内容。完善资产交接手续,推行大型固定资产属地管理,无特殊情况,不易经常搬迁的固定资产分配到二级单位后,位置应相对固定,不得因人员的变更而搬迁,减少固定资产的损耗。完善校内固定资产的调拨与管理,不同二级部门之间的固定资产要充分共享,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4.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成本核算。固定资产要合理配置,有效使用,杜绝盲目求大、求全,造成资源浪费。寿命期内的采购、使用、维修保养等成本要综合考虑,对使用频率较低的固定资产可尝试通过租、借等形式得以满足,减少投入,降低综合成本。逐步淘汰高耗能的固定资产,使用清洁、高效、节能产品,降低学校运行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益。5.扩大校内公共资源对社会公众开放程度,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发挥应有的使用效益。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篇(11)

(1)以科研项目来源为依据的分类管理体系导致管理关系多头,存在管理盲区。

按照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分类,主管部门将科技成果视为一般性国有资产,相关工作应归属于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但大部分高校都是按照科研经费来源和项目分类体系来设置相应管理机构,绝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而是将其纳入科研管理的大范畴,附属于科研院或科技处,具体的工作则交由技术转移中心或应用技术研究院之类的机构。由于各管理部门相互之间关系是并行、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竖向垂直为主,缺少横向的协调和合作,从而造成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管理多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存在机构设置重叠和管理盲区,整体工作效率偏低。

(2)对科技成果的国有资产属性认识不足,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淡薄,造成科技成果的低效利用或流失。

由于对高校科技成果的属性认识模糊,相应的资产及产权的概念也属于混沌不明的状态,高校的科技成果从创造、认知和保护的体制尚需完善。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核心是要将科技成果资源化、商品化,在资源的产权不清、属性不明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隐患:转化工作没有法律保障,科技成果面临着被侵权、占用、流失的风险;缺乏系统客观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使得科技成果的价值不能很好地体现,优质的科技成果往往被低估价值;缺乏完善的产权保护策略而不能很好地在后续的开发实现研发成本的增值,科技成果收益低或无收益甚至亏损;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多、方式多样,在老师与企业之间、校企之间、各地研究院承担的与政府、企业之间等的合作中,科研人员或技术持有者自办科技企业,利用国家或政府扶持政策取得科技成果等等都会涉及到科技成果转化,由于过程中信息的非对称性、创新成果交易合约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科技成果的资产属性及价值得不到明确,从而造成资产的大量流失。

(3)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能很好地平衡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的关系,成果转化的主体积极性不高。

由于科研项目投资的多元化等因素,关于科技成果无形资产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始终未形成统一意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参照现行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执行。关于无形资产的使用和处置审批程序繁琐,审批周期过长;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未能体现,各参与者享有的权、利不统一;学校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相对有限;学校科研人员、教师的绩效激励机制主要以科研提成为主与成果转化的关联性不大;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享有的收益比例偏低,且无统一规定、操作性不强、执行难;成果转化的主体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也给隐形转化提供了空间。

(4)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必要的融资手段。

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具有高收益性、高风险性等特点,把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变为有竞争的商品必须有资金的支持,从创新研究到产业化需要完整的资金链,科技成果的熟化、中试、孵化以及商业的策划也都需要大量资金。由于科技成果还具有时效性,资金介入不及时,也会影响转化实现。从资产和资本的融合角度,按照国有资产的使用、处置办法和规律有效的利用金融手段,激活资源价值,将资金与技术成果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从1985年我国出台第一个风险投资国家政策,到1991年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始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后,相关制度滞后,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科技金融融合度远远不够,手段相对简单。

2基于国有资产管理角度的解决路径

2.1明确高校科技成果产权性质,依法规范国有资产管理

高校科技成果多表现为无形资产,一些科技成果虽然也有实物形态但实物价值与其作为科技成果的价值没有关联,因此必须树立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转化过程即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过程的概念。广泛宣传,改变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而轻视无形资产管理现象,强化科技成果属于“无形资产”的概念,纳入国有资产清查和财务账目。

2.2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纳入资产管理体系

建立以资产管理为主线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工作体系,全过程地统筹考虑,将科技成果的评价、申请、保护等贯穿于授权许可、作价入股、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等各种方式的转化过程中。建立专门的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交易、孵化、产业化的完整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避免目前管理机构设置的叠加和盲区现象。

2.3减政放权,提高效率,确定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利益和地位

除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科技成果,应进一步赋予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赋予高校科技成果自主经营权,允许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合理处置科技成果权益。简化申报、审批流程,提高转化效率。应给予发明主体人更大的收益权,激励对科技成果创造做出重要贡献的机构和人员,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深度全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2.4针对高校科技成果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由于科技成果具备价值实现不确定性、高收益性、时效性等,其保值、增值的形式表现为产权保护、持续研发、产业化等等,因此不能照搬照套有形资产管理办法。要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工作流程,制定产权确权、价值评估、作价入股、企业创办等系列制度、建立独立的管理办法绩效考核体系,包括工作人员聘用、激励、转化收益分配等制度促使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

2.5推行资产标准化管理,建立科技成果优质资产筛选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科技成果的质量息息相关,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就是一种优质资产。通过专业的、标准化的资产管理,优质资产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升值。从科研立项开始,将先进性、成熟度、产业化前景、市场需求等纳入资产管理标准体系,以高收益、产业化可行性等指标作为优质资产的最终评定目标。对于科技成果则从市场需求出发、技术成熟度、产业可行性等方面制定标准进行筛选,建立优质资产资源库,引导资金投入优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开发。对于成熟度不高、市场需求不旺盛、产业前景不明但有较大发展空间或潜在贡献的成果以及阶段性成果,通过储备进行保护,进一步的包装和熟化等。

2.6树立资产经营管理的观念,完善科技金融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是资产的使用、处置过程,要以资产经营管理的理念,按照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激发资产原值采取商业手段取得收益的最大化,而在转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也是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科技成果要有效地转化为高新技术,高新技术有效地实现产业化,需要大力推动风险投资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

(1)高校很多科技成果因为缺少资金无法转化,成了闲置资产,围绕科研成果的转化链完善资金链。设立成果转化基金,利用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理调配,盘活这些长期闲置的无形资产,发挥其最大效益。

(2)通过设立技术期权或股权,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