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育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5 06:37:05

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篇(1)

要说我们的教育没有问题是不客观的,有些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但是这些问题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哪些是教育自身的问题,哪些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似乎需要作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需要透过这些被许多人称之为“个案”的事件,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如果从网上搜寻一下学生自杀和教师自杀以及弑师之类的信息,就会发现有两个字像幽灵一样总在眼前闪现,那就是“压力”。它和许多极端行为或明或暗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和学生的压力从何而来?为何会导致极端情况的发生?当下的一些问题到底是“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这些都有必要逐步厘清。

长期以来,人们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批判应该说从来没有停止过,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今的教育早已不是教育系统的教育,也不是教育部门的教育,而是整个社会的教育。学校应该怎么办,学生应该怎么教,考试应该怎么考,已经不是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能够完全说了算的,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深度介入,已经成为左右教育走向的一股巨大力量。

从各级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到基础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没有人不被这种巨大的压力所笼罩,教育现在面临的许多问题,客观上讲,其根源都不完全来自于教育本身,教育的现状和困境,很多时候都是社会现实的选择,而不是教育自身的选择。

比如由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教育问题,几乎让所有家庭承受着“输不起”的精神焦虑,从而奠定了重智轻德的应试教育的强大社会基础;比如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他们缺教少育的成长风险,很大程度上都要由学校教育来承担;比如网络和游戏对学生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往往使教师付出的很多心血付诸东流;比如整个社会价值导向严重偏差给师德师风带来的冲击,使得为人师表者常常成为众矢之的……凡此种种,都不是教育和教育者所愿意看到和承受的。我们提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从教育的角度对各种社会问题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的正面反馈。

教育问题篇(2)

所以,他们需要我们。

问题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还包括思想品质、日常行为处于一个越轨的边缘。也许他们不在乎学习,不在乎成绩,甚至不在乎父母的打骂和老师的责备,但是,他们内心始终有一种渴望,那就是一种成人式的理解和尊重。如果班主任能放下架子,真心诚意的与他们交流、沟通,本着关爱的精神,细心的观察,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进步,哪怕是很小的光点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帮助他们建立信心,让他们感觉到有人在关心和帮助他们。但是这种建立起来的信心是相当脆弱和不稳定的,处在随时都能崩溃的边缘。需要长时间小心翼翼的呵护与维持。如果一个闪光点或者一个进步只能建立千分之一的信心,那么十个闪光点或者十个进步就能建立百分之一的信心,而现实中,往往是班主任先丧失了信心,不愿为了百分之一的信心的建立而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如果班主任能认识到问题学生的教育是一份长期而复杂的工作的话,并能始终保持信心进行关爱和教育,我想那是学生的幸运。问题学生的教育任重而道远,贵在坚持。我们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大多数问题学生的内心都存在错误的认识而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而陷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轨道,大家只要稍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问题学生很容易和问题学生成为好朋友,因为他们在思想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相似性。这无疑给班级的管理带来难度。对于问题学生的管理,往往正面的批评教育和劝导教育收获甚微,甚至,有些问题学生因为逆反心理的影响会变本加厉,使班主任认为这是个铜墙铁壁的学生,无从下手,从而放弃教育。当正面的教育行不通时,我们不妨换一个切入点,进行侧面引导。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学生,上课不听讲,总是讲话,不写作业,我总是批评他,他家长也经常到学校来,但效果不明显,我和家长都很无奈。在偶然的一次交流中,我知道了他心中的错误认识,他认为,老师、家长总是批评他,自己是个没有用的人。曾经也想学好过,但是过一段时间就放弃了。于是我就转变了一种教育方式,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批评他了,而是坚持在每次考试后给他爸爸打电话说他进步了,尽管有时候是假话,并且时常在班级表扬他,并经常通过小纸条来互相交流自己的一些想法,还取得了其他任课老师的支持。我这样坚持了一个月左右,我发现他思想上有了一些转变,开始完成作业了,尽管其他方面还有待提高,但我认为,他已经脱离了问题生的群体。

教育问题篇(3)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人口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7.2%,每万人口大学生数为4名,平均文化程度为4年,这种状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 

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并对普及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保证与推动作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了地方政府主要是县乡两级政府的积极性。在这种体制下,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实际上是由县乡政府和农民共同负担。过去提倡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农民说实际上是“人民教育农民办”,县级以上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主要承担了城市的教育投入,而农村教育经费则主要落到了县级以下政府和农民身上。 

并且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据90年代中期的统计,全国只有40%左右的小学和50%左右的初中达到了原国家教委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标准,由此推断农村中小学绝大多数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在有些城市投入上亿、甚至数亿元建设所谓“标致性学校”或“示范性学校”的同时,乡村不少学校却在危房里上课;城市有的学校建设超标准的健身房、温水游泳池等高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准的豪华设施,而不少乡村学校的学生买不起必需的书本,教师得不到必要的教学材料。当然,这些现实是现阶段城乡差距的反映,但是教育体制和政策在缓和还是加剧这种差距上是有重要作用的。我们这里讨论的重点也就是这方面的现实。 

由此可见,中国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还是非常严峻的,如何有效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满足人们接受教育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把人口压力有效转换成人力优势,是非常重要的。 

二、问题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农村教育水平的根本原因。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由于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且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所以相对的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没有城市的投入力度大。并且国家对城市的投入较多,对农村的投入相对较少,且附加条件多,加上程序复杂,层层盘剥,真正能投入到农村教育中,得到实际使用的资金不多,不能满足农村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而且,关于教育,家庭需要投入很多经费,就算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对于有些家庭仍旧是很困难的,所以不得不中止学业。对教育的投资,受家庭收入的限制,并且,农村家庭的收入受一定的限制,不向城市收入那么高,高昂的学费,制约教育的继续。 

(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未能建立有效的农村教育体系。 

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勉强成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质量令人担忧;而农村职业教育只有一些零星教育,根本未能形成体系。農民受教育程度受制于这样的农村教育体系,不但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半文盲率难以降低,而且现代意义上的文盲无法扫除,至今仍然在增加。其结果,贫困农村农民的素质低下就是铁定的事实。在这种现状下,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就成为一种空想。 

(三)师资力量薄弱,骨干教师流失。 

伴随着城乡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拉大,农村的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不断的流失,向城市流动,造成了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一般县城的教师比乡镇教师的收入高出三分之一或一半,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中西部城市的教师向东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流动,县城的向中心城市、乡镇的向县城流动,而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如四川省德阳市2001年已流出高中高级教师61人,有的部级骨干教师在参加部级培训时,就给沿海大城市挖走。与此相对应,农村又大量增加了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地方政府和农村中小学宁愿用代课教师,而不用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农村教育仍将不断滑坡,将会失去持续发展的条件。

   (四)社会风气,落后观念的束缚。 

不少农村家长抱着读书无用论的观念,且由于教育的投入力度太大,还不如不上学,认为上学与不上学都一个样。意识不到接受教育不仅对提升自身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够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 

不仅家长有这样的思想,而且不上青少年也不能意识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枯燥,无用,认为就算考上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干脆就不上了。还有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带动,迷恋网络,旷课,打架斗殴……以至于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三、解决方案 

(一)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加大投入力度。 

仍旧大力发展经济,为教育的投入做强大的经济基础。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大中央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发达地区继续发挥乡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管理和投资作用;在基本实现小康目标的农村地区,地方政府财力不能充分满足教育需求的阶段,继续实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例如义务教育适当收取杂费、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单项教育集资等。当然,鼓励发展民办教育也是增加教育投入,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途径。这里就增加中央政府对农村教育主要是贫困地区教育投入问题提些建议 

(二)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逐步缩小城乡知识差距。 

城乡知识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现在的是首先不要继续拉大这种差距,然后逐步创造条件力求缩小差距。跨地区的城乡差距有待于全国的均衡,而现在需要努力的首先是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据一些成功的地区的经验,现在有可能做到的,首先是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和其他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给每一所学校,农村“示范性学校”的建设既要有适当的超前性,更应有现实的可效仿性,即公平的竞争性,而且政府的教育经费不应只集中在个别学校,人为地制造不公平竞争的局面,就现阶段而言,政府的重点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更多地关注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对于那些条件好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适当放宽政策,让他们增强自我造血的功能。其次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师定期轮换的制度,可以先从年青教师做起,即规定城市年青教师要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才能晋升职务或职称;还可以规定高中等院校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要先到农村学校任教。与此相适应,应实行在一个城市和县域范围内城乡教师工资标准统一(包括地方补贴),以便于城乡教师流动,有条件的地方(如江苏省江阴市)实行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提高工资待遇,并计入退休工资之内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改变农村教师素质低下的状况,为提高农村教育的总体水平提供基本的条件。此外,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的学校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包括校长、教师之间的交流任职,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对农村学校、同时对城市学校都会有帮助。 

(三)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创新。 

处在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中的农村正在和将会发生性的巨变,农村教育也必将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创新过程。如果说我国长期形成的农村教育传统与教育经验基本上是适应小农经济基础与社会环境的话,那么,当我国农村正在进入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新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将会发生激剧的变化,农村教育的对象、功能、机构和体系都将需要有调整和变革,尤其需要有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教育创新。这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创新的主要与使命,需要几代人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坚持不懈的探索。以下就几个实际问题提出一些想法,供研究讨论。与农村紧密结合、协调发展,要从新世纪的实际出发,探索不同地区的新思路、新模式。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尤其是“公司加农户”以及各种专业经营、规模经营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农村教育将扩展其内涵,不仅要增加农业生产与农业教育的含量,促进农业生产走向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还需要适应农村化的发展,培养和培训制造业和服务业需要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并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提供多种教育服务。在有条件的地区,各种教育机构应该逐步成为当地社区文化传播和科技扩散中心,带动地区化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在推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包括中小学的“校校通”工程,最好能通过政府拨款、城市支援、银行贷款和社会捐助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逐步增加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并且不断探索与丰富适合农村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把重点放到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意识,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接受现代文明,现代文化知识,扩展视野,促进人的现代 

(四)调整并逐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投资体制。 

农村义务教育应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明确新体制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对于改变基础教育管理权限和经费分担责任层层下放,农村學校经费难以保证的状况,提供制度的保障。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形成体制实现的制度模式,从全国范围而言,最终应该制定包括农村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投资法规。作为过渡性措施,首先建立教师工资由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分担的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教师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然后按照不同地区义务教育生均成本的额度,确定不同地区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并以法律形式保证实施。为此,需要从现在就开始着手进行调查研究,确定不同地区义务教育的生均成本,并按不同地区财政收支状况,确定各级政府分担比例,作为制定投资法规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教育经常性经费的按时足额拨付,农村教育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亟待解决,通过解决中国农村教育问题,不仅对于提高整体国民水平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 

[2]严文奎,方荷生:《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4]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鉴2000》.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5]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教育问题篇(4)

现代民主精神要求每一个公民都有享受基础教育的权利,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必须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与提供教育服务。其中,基础教育领域的公平乃是具有根本性的底线公平。但城市中的公办学校不但对民工子弟筑起了高不可攀的“门槛”,更没有为民工子弟留出足够的“座位”。各种民办打工子弟学校虽然只能提供恶劣的硬件设施与质量低下的教学服务,但它们毕竟能够以民工兄弟们可以接受的价格提供聊胜于无的基础教育。不要让事实竟然变成这样:对于民工子弟而言,以维护教育公平为法定职责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非但不能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而且连他们最低限度的受教育权居然也要毁掉!(文/毛飞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莫忘农村的娃娃

20年前的2月16日,上海展览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亲切地摸着一名娃娃的头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20年后的现在,这句话产生的威力已经在城市中随处可见,各种电脑的广告没完没了,面向娃娃的培训班多如牛毛。由此衍生的新名词层出不穷:昨天还是ADSL,今天又是10兆以太网,明天又变成迅驰加无线宽带…… 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上,在云贵的藏苗山寨,在湘赣的大山谷中,在内蒙古的草原深处……许许多多农村的娃娃还不知道什么叫PC,什么叫软件,什么叫硬件,他们很少见到真正的电脑,更别说会使用了。许多娃娃见过的,还只是书本上的图片或者电视里的图像。我国农村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农村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在计算机普及这个关系到中国未来的重要事业上,可不要忘记农村的娃娃们!(文/赵亚辉 摘编自《人民日报》)

教师为何最关心“自己的待遇”

一项调查表明,在3390名受访的高校教师中34.66%最关心“自己的待遇”,而关心“国家大事及国际形势”的只有1.68%。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在逐步增加,然而,毕竟“僧多粥少”,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不可能享受到相同的“甘露”。一边是教育资源的极度浪费,一边是教育资源相当紧缺。一面是条件好的城市学校,教师享受到丰厚的待遇,一面是贫穷的农村学校,教师连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生活都成问题。目前的教育状况是不乐观的,“富”教师要比“穷”教师少得多,怎能不让教师关心自己的待遇呢!(文/张魁兴 摘编自《光明日报》)

审慎看待大学生就业“大众化”

就业观念的“大众化”首先必须以大学教育的“大众化”为基础。然而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内地仍有1/4的县没有普及小学教育,中学升学率只有10%,全国平均中学升学率只有44%。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何宪也表示,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5%。大学教育尚处于“精英”阶段时,就业步入“大众化”非常突兀,而显得像个怪胎。 在目前城乡教育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一个农村家庭要培养出一位大学生所付出的相对成本要远远高于城市。并且农村中本来就已经有很多家庭放弃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对于学子们来说同样遇到类似的困境,读大学是否有用,也遭到越来越广泛的怀疑。(文/陈丰 摘编自《燕赵都市报》)

教育为何成了西部农民心头最大的痛

仔细思考“教育支出是甘肃农民返贫的第二大因素”这个现象,笔者认为农民投资教育收益率低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无可否认,我国实施的城乡对立的二元模式,以户籍制度、用工制度把人死死地束缚于所在之地,对农民更是如此。实行的学校教育是着眼于城市和工业化社会、立足于精英选拔的教育,高考制度配合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培养了城市所需的大量人才,但却对农村教育造成了冲击和负面影响。由于升学考试制度的存在,一小部分人得以离开农村,而大多数人却不得不生活在农村,可怕的是学校并没有给他们传授能够在农村环境中生存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农村的学校教育对提高当地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大量有才能的农村青年离开农村,而农村发展日益艰难。(文/朱四倍 摘编自《工人日报》)

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当重视

为了讨回600元工钱给开学的儿子交学费,一位装修工打碎13楼的玻璃爬出窗户,悬挂在空中。 各地在春节前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清欠行动,帮助不少民工兄弟讨回了工钱。然而,尽管如此,依然有部分民工工资没有追回,一些单位将去年的旧债带到了今年,春节过完了,历史遗留问题

仍旧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民工家庭子女入学问题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孩子的受教育权是平等的,是不应因为拖欠工资而被剥夺的。(文/朱茂文 摘编自《京华时报》) 享受高教的权利应该全国平等

教育问题篇(5)

一是推进教育改革。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鼓励试验,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现阶段我国确实出现这种情况,各类竞赛在最初提出的时候是为了选拔一部分在学科方面有天赋的人,而现在却出现全民竞赛的现象,一些学生的升学均与学科竞赛挂钩,而且教学内容虽然进行了改革,而内容与同阶段的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内容超前,学生升学压力很大,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童年为何物,因此教育体制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改造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尽快使所有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资达到规定标准。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合理布局的问题也是现阶段城乡矛盾的一个反映,在边缘和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教师进入当地的教学系统,我们村上的村小学就在撤点并校的政策中倒闭啦,使得部分学生上学难,有好的年轻老师叫也很难,而且村小学的硬件设施也很差,不过最近三年由于教育投入的增加开始好转,但应注意不要重复建设,因此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现阶段确实缺少技术类的人才,因此增加职业学校的投入,为国家相关企业培养一部分技术人才是相当必要的,可以达到人才的优化配置。

教育问题篇(6)

     所谓问题,就是客观事物间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问题是由“已知”通向“末知”的桥梁。教育科学研究是对教育末知领域的探索,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认识教育规律的过程。所谓教育科研的课题,就是针对教育科学领域内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进行研究的题目,而且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和任务。

课题和问题的区分不仅表现在含义上,而且表现在形式上。问题都是问句形式,课题除个别特殊情况下用问句表述,一般都是陈述句式。

课题和问题虽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区分,但二者之间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问题是课题构成的主要因素,是课题的前身,提出 问题就是课题研究的开始;另一方面。课题来源于问题,课题中含有科研性的问题,研究课题就是对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回答。

 

[1]

教育问题篇(7)

高校德育课程,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和思想战线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及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即德育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1高校德育教育的目的和影响因素

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即大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达到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掌握和运用,并在实践中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等。高校是各种意识形态交汇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思维活跃、熟悉互联网并掌握英语,能够很容易的从网络获取信息,这其中既有正能量的内容,同时也有负面的信息,各种潜规则、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思潮走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并冲击其既有世界观。如果一些学生没有接受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并坚守原则,那这些思想就会腐蚀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时甚至会动摇整个社会的安定发展和公共利益。综上可见,影响高校德育效度的因素,主要应包括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手段(理念、技术、方法)三个基本方面。

2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忽视受教育者的诉求

当今社会的多元利益诉求,使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和价值诉求都可以而且必然多样化。但高校德育教育过多强化了来自社会层面的同一要求,缺乏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化设计。这样不但忽视了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现实性,也脱离了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这使得德育教育本身变得冰冷、僵硬、缺少“人本化特征”。虽然高校德育教育在工作名义上得到强化,而实际中却呈现出弱化现象,德育教育停留在研究问题表面,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当前高校德育已经异化成以理论传授为主的知性德育,知识以绝对真理的样式呈现给学生,而这本身就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而且这些理论在传授过程中也相对枯燥,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没有用理论手段没能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惑,无法对很多社会现实问题作出合理、时效的解释,使德育教学口号化、标签化、功利化,这显然是被动和缺乏说服力的。

2.2德育教育理念和手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高校德育教育本质上要求尊重大学生的能动性与合理的个性需求,在此基础上可采取多样和灵活的方法推动其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但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主要阵地仍然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上,教学过程中也多采用“灌输”和“填鸭”方式,对教育内容当作纯知识传授,且这种纯知识教学还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在这一过程中,德育本身被异化为工具,教师成了教书的工具,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德育教育的实质发生了偏离,既抑制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力和创造性人格,又禁锢了自由、压抑了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感到德育与现实生活结合不够紧密,难以走入内心、引发共鸣,甚至令其对德育持有一种排斥和无所谓的态度,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德育教育效果,无法将道德意志内化为个人道德需要和行为准则。

3完善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建议

3.1落实“人本化”的德育教育

高校德育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内容必须符合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体现出价值理性和方法论意义,让大学生自觉将崇高理想和社会道德规范践行于实际生活。此外,高校德育教育要做到“回归生活”。如果想要改变德育课程枯燥乏味、冰冷僵化的既有印象,就必须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以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案例作为教育素材,帮助大学生答疑解惑,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2完善德育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虽然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但理论课课堂教育依然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加强课堂教学主渠道途径的同时,要把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学习和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不可或缺的必要补充。德育教育途径应包含但不限于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依托并利用党、团校组织定期举办学习、研讨、演讲、辩论、座谈、讨论、征文等活动,营造理论学习氛围,读原著、看经典、听辅导、查报告、观摩微课、关心时政、参加社会实践、交流学习体会、写调查报告、开展科研活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教育手段多元化、学习形式多样化。尤其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发挥其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实效性强的优点,通过网络、广播、报纸等媒体查阅马列主义文献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网络公开课,充分发挥微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就时政热点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及时进行解说,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校园舆论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提高德育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覆盖面,把集中宣传和常态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置身于正确的舆论环境之中。高校德育教育必须创新方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参与性,凸显其主体地位,扩大德育教育的空间存在感和影响力。为此,要打破传统课堂上的单纯说教方法,在课堂上引入学生喜闻乐见、关注度强的内容、不回避现实问题,尤其对负面信息的讲解,要把握好分寸,积极运用价值澄清、辩论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对负面信息进行客观分析并作正面引导,引导大学生主动判断、体验和反思,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另外,还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道德实践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学习参观、调研考察、法庭旁听、模拟法庭等方式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帮助他们澄清误区,纠正“偏知”和“误知”,正确理解“真知”和“灼知”,达到加深理论理解、形成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免疫力的目的。

3.3高校德育应主动结合其他学科,做好德育渗透工作

高校教师作为“民族灵魂的构建者”,需深刻认识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做好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和制度化建设,尤其在涉及国家安全、是非观念、道德法律底线方面,鼓励思政教师对接其他学科研究,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以便在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中,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方渗透和多点支撑,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感召并吸引学生。

【参考文献】

[1]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教育问题篇(8)

关键词:

农村;小学;体育教育;问题

当前社会对人才德智体美劳不同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学校的体育教育必不可少,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需要重视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由于农村体育教学受到现实条件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存在很多不足,以下进行细致的阐述。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小学体育管理体系建设不全。

在整个农村小学教学工作体系中,并没有突出体育管理体系的作用,导致农村体育教学组织机构成为空壳,也没能明确体育教学教师、体育场地建设、体育教学要求等事项的目标,另外,在管理方式上也不符合当前小学的发展现状。因此,现有的管理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

2.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观念落后。

体育教学的功能性较强,除了具备一般学科德育、智育、美育的功能,还具备增强体质和锻炼身体的功能,对整个社会产生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很多农村小学并没有深入认识小学体育教学的功能,只是片面地认为小学体育教学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没有重要的影响。这种观念的存在是小学体育教学发展最大的阻碍[1]。

3.农村体育教学设施建设上的欠缺。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场所及其设施的建设不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农村小学建设了自己的篮球场,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和年龄特点,所建篮球场为成人型的,小学生很难进行运动训练,导致篮球场成为了摆设。另外,还有一些农村小学并没有在体育教学场所及设施建设上投入充足的资金,学生实际可以开展的体育活动过于简单,未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场所及设施的建设上,需要对其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行加强。

4.农村体育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

现阶段农村存在小学体育教学无法开展的状况,一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小学在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上严重不足,导致相关体育活动的进行相当缓慢。不能因为缺少专职体育教师就不设置相关活动,农村小学解决这方面问题可以从现有教师团队中发现可体育课的教师。当前师范学校培养出的教师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才,他们不仅学到了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知识,而且学到了体育理论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体育活动能力。针对这一特点,农村小学可以在现有教师中选择能胜任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这种由其他教师兼职的方式为学校节约了一定的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育教学师资不足的问题[2]。

5.农村对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在整个农村的教育工作中,学校的培养目标中并没有把体育教学视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体育教学的功能和地位也没有落实。小学在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上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并且开设了相关的知识竞赛,但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上却没有进行丰富,并且学生成绩考核也没有体现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项目。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学生普遍比较好动爱玩,也乐于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并渴望在体育比赛中表现自己,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没能得到满足,所以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上,首先需要对学校的体育意识进行加强,重视小学体育教育后,设置丰富的体育活动以满足小学生的发展要求。

6.国家相关政策贯彻不彻底。

国家虽然颁布了相关的政策规范,但是真正实施的农村小学却很少,一方面由于农村体育场地、器材以及体育老师等条件落后;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对体育教学工作认识不足。现阶段教育在不断改革,农村小学也应该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1.完善农村小学体育器材的配备。

在体育器材配备方面可以自制一些简易的器材,比如,可以利用用过的饮料瓶制作健身哑铃、标志杆、沙漏、手榴弹等;可以利用稻草制作不同的跳绳、靶子、垫子等。这些器材的制作并不会花费过多的成本,值得推广应用。在利用体育器材的时候,可以进行多功能的利用,比如,标志杆也可以用来当球门或其他小型障碍物;跳绳可以用来进行三人角力或拔河等活动,还可以用来做起跑线或者终点线;跨栏架除了其本身的功能,还可以用来在游戏中当障碍物[3]。在制作体育相关器材时候尽可能使用暖色调,以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定期清洁体育器材,及时对损坏器材进行维修,保证不同年级学生的使用。设置专门的器材室合理存放体育器材,并随时提醒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要爱护这些器材。

2.开发农村小学体育场地。

考虑到农村现有经济条件的限制,可以设置一些小型的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等,对这些运动的赛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可以多举行一些三人制的比赛;还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建立合作小组,结合场地进行分组分块训练;充分利用有限的场地,学生可以在篮球、足球等场地进行环绕跑等体能训练。由于农村现有的体育场地不足,因此不利于投掷等项目的进展,针对这一问题,小学体育投掷项目的开展可以利用学校周围围墙,可以对投掷项目进行角度训练;体育场所的边角地带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利用,制作一些爬绳、平梯、梅花桩等;除了体育场地,还可以利用远离教学区的场地,比如,利用一些台阶区域,开展一些跳台练习。当然,也可以进行一些室内的体育训练,比如,学生身体平衡力的训练,可以设置单腿支撑、屈膝下蹲等动作。农村周边的环境不同于城市,因此体育活动开展的地点可以进行灵活的选择,比如,农村周边的小树林,可以开展带队耐久跑训练。学生在该环境中不会感到枯燥,还能和大自然亲密的接触。

3.合理改善原有的授课模式。

根据每堂体育教学人数适当调整授课模式,如果人数过多,可以进行分组训练,这种方法不仅能使教师关注到不同小组学生的活动情况,而且在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增加了更多的互动交流机会,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交流,更有助于保障教学效率的提高。分组对学生的自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对自己严格要求,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小环境中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也不会表现得很紧张,每个学生都更能积极主动参与,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

4.合理配置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资源。

在这方面就需要国家人事制度方面进行更加细致的落实,平等对待城市和农村教师的培养及配置工作,不断加强对在农村师资薄弱的地方进行教育事业的教师的鼓励政策,从而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到农村工作。对于农村小学现有的体育教师,设置一定的培训活动,重视体育教师的短缺问题。另外在选择培训单位上,不能只选择专业的师范院校,这些院校虽然在专业知识上比较丰富,但是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农村小学体育现有的教学不够了解。所以只进行专业师范院校的培训,会造成所培训的内容不符合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的结果。所以,可以尝试参与一些专业机构的培训,真正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4]。

5.加强农村小学的体育管理。

保障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进展,必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强管理,其中体育器材以及相应设施就是管理的一方面,除了体育老师定期检查体育器材以及相应设施的完整和完好,学校还应该专门设置相应的监管团队,全方位保证体育用品保存的完好。无论是课间操还是平时的体育课外活动,体育教师都要坚守自身的岗位,保证师生都能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对于学生课间操和不同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进行一定的评价,老师对所负责的学生进行评价,而学校教务处对老师工作的概况进行评价,层层保证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落实。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对体育器材、场地等辅助准备活动进行落实,其次要清楚每一位同学的身体状况,当然也要在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问题的选择上提前准备,保证每堂课都能完成教学任务。在每次体育课堂结束后,体育教师要保证体育器材完好地归还到器材室,并对该节课堂进行总结,不断改善优化课堂。

6.不同丰富小学体育活动。

对于农村小学体育活动,不能局限在以体育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上,还应该适当地增加一些比赛或者竞赛,如果经济条件有限制,可以开展一些小型的体育竞赛活动,可以是游戏类的竞赛,也可以是趣味性的竞赛。比赛的对象可以只在本学校的不同班级内,也可以和临近外校进行,以此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农村小学课间活动中,也可以体现出一定的教育功能,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条件,设计符合本学校特色的课间操,并把该课间操设置为体育活动项目之一。另外,还可以开展一定的业余训练活动。农村小学受到自身经济条件和学生家长两方面的影响,并未开展较多的业余训练活动。但是业余项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深入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发展,值得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推广。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小学应该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针对农村小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发展的需求,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途径,不断突破阻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消极因素,为农村体育教育事业开拓出新的局面。

作者:冯文霞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上官乡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胡惠奇.农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4.

教育问题篇(9)

第三种,展开个别谈话,秘密调查。

上午第一节课前,我到教室检查学生到班情况时,意外发现教室一扇外开钢窗的固定拉杆已经严重扭曲变形了!这肯定是昨天下午放学后哪个同学的“杰作”。

我深深地吸一口气,平息下心头的怒气,边徘徊边思考:怎么办?摆在我面前的有三种方法:第一种,不管不问,课后请校工来维修;第二种,威逼“肇事者”主动承认;第三种,展开个别谈话,秘密调查。我再想:三种方法分别会有怎样的效果呢?第一种方法,实则是默认这种破坏行为,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第二种方法,根据当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肇事者”不一定肯当众承认,弄不好反而会造成老师的尴尬;第三种方法,这种打小报告的做法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和睦,不利于稳定和谐的班集体建设。

怎么办?有没有第四种解决的办法?

有了,何不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呢?

“同学们,静一静。请大家分别欣赏这两扇窗子的固定拉杆。”我指着相邻的两扇窗子对大家说。教室内一阵哄笑过后,立即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

我立即申明:“同学们,我现在不追究谁是‘肇事者’。我只想提醒大家思考这样三个问题:第一,这两根拉杆,哪一根更美?第二,是谁在享受着我们美好的环境?第三,我们应该如何来保护美好的环境?”

一阵议论之后,教室内安静了下来,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第三个问题,许多同学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

第二天早晨上班时,更意外的事情出现了,那根扭曲变形的拉杆竟基本恢复了原状!尽管疙疙瘩瘩,但已能正常使用了。

我心中高兴,昨天的教育已经有了效果,我想趁热打铁,再来一次深化。“同学们,请大家再来欣赏这根拉杆。”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的目光一齐集中到这根拉杆上。“帮它矫正的同学肯定花了不少力气,这位同学是不是原先的‘肇事者’呢?”我说,“请大家思考,如果是,你怎么评价这位同学;如果不是,你又怎么评价这位同学?”

教育问题篇(10)

随着我国搞个的深化,我国职业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职业院校办学多样化造成学生生源复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综合素质差异也相差甚多。要想知己知彼解决德育问题,首先要分析当前学生的学习及道德情况:

一、中职学生的学习、道德状况

(一)学习基础差、缺乏兴趣缺少主动性。中职生多数因未考进高中,父母看其年龄小不希望过早进入社会因此选择了职业学校。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属于后进生,在学习方面很少得到老师家长肯定,厌恶学习同时由于家庭的宠爱往往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意志力薄弱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

(二)无视纪律,德育欠缺。中职学校学生多数属于留守儿童,父母不管,爷奶溺爱,老师管不住进而在初中阶段形成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等坏习惯。到了新学校,明知不可以违反校规但自控能力差又开始违反纪律。

二、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现状

(一)德育的课程单一化,内容重复性。一方面德育的教学单一化,目前职业中学德育的课程的设置主要是通过德育课程来完成。采用的教材,使用周期长,教材的内容滞后于时代,很多社会主义建设新理论未能纳入教材。另一方面课程重复性,首先职业院校的德育课程与初中阶段的课程重复,其次已有的课程内容重复,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与《职业生涯》还有《邓小平理论》与《经济政治基础知识》在内容上有很大的重复性。

(二)德育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中职德育教科书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无法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社会生活而开展教学,对经常困扰他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如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爱情与友情等这样的关键而又敏感的问题,要么是点到为止,要么是回避,这种脱离实际的宣讲,会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甚至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德育工作内容要不断更新要转变思路,要跟上时代跟上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德育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缺乏专业性。多数职业院校对于德育课教学不重视:首先,任课老师由班主任及后勤人员担任,缺乏专业老师影响教学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工作方法单一,手段落后,采用“我讲你听”“一根粉笔,一张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引起学生的反感更谈不上教学效果。

(四)德育体系不健全。德育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完成。在中职学校,家庭和社会却成为盲区,中等职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寄宿制,周末又倾向集体生活,因此很难保证定期回家,缺乏家庭的德育教育。社会的教育,对中等职业学校往往是凤毛麟角,能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之类的社会活动机会甚少,德育工作收效甚微。

三、德育问题的解决

鉴于学生的实际问题,借鉴国内外一些经验,德育的教育应坚持社会家庭学校为一体,采用各种方式深入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进而提升道德修养。

(一)学校领导重视,成立德育工作领导机构。为保障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专门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计划和部署,并进行督导、检查和总结,小组每季度召开德育工作布置、分析、检查总结会议,从而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有人管、有人做、有人查的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保证了校园德育工作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德育工作从德育教师团队抓起,增强教学的专业性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以专业的德育老师为主体,并且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考核才能担任,并要定期对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和班主任开展经验交流和业务培训,增长知识,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三)德育工作从德育课教学改革创新入手,不断提高德育教学的效果

1.创新德育教学新教法。德育课堂教学的设计围绕“创新”二字,把德育课教学渗透到各专业的教学中,根据各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教学设计方案,德育课课堂采用情境教学、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关注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加强社会实践课的内容。德育课应从课堂内搬到课堂外,利用周边资源,带学生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少年犯管教所等培养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情操。

3.融入中华德育故事。德育课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合理利用课上课下的时间,播放中华德育故事,并联系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教育问题篇(11)

关键词:

分析;幼儿教育;教学;问题

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它需要在教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天性进行开发。孩子在幼儿时期,主观学习的意识几乎不存在,需要从游戏中获取知识,因此,幼儿教育应该在乐趣中进行教学。可是我国现在的幼儿教育对幼儿有着较强的约束力,使学生的天性得不到发挥,也不能进行自主学习。本文在以下内容中阐述和分析了当前幼儿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存在于幼儿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1.1没有规范地开办幼儿园

现在,我国幼儿园没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主要就是因为幼儿园的开办不够规范。而之所以会出现幼儿园开办不规范的现象,是因为目前有很多私人开办的幼儿园,这种幼儿园很多都不符合幼儿园开办标准,都是在私人住宅中设置幼儿园,根本没有建筑在正规的学区。引发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只有市、县级才有公办幼儿园,而数量还不是很多,致使对幼儿园数量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逐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私立幼儿园。

1.2没有先进的教学方式

幼儿教学过程中,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方式不够先进。主要就是因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教师为主,而忽视学生这个主体。在幼儿教学时,幼儿作为获得知识的主要个体,需要全面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动手能力,同时提升创新能力。而现在的幼儿教学中有着较为陈旧的教学内容和落后的教学方式,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智力的发育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1.3幼儿教师素质较低

幼儿教学中,幼儿年纪非常小,不能分辨对和错,所以经常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做事情。针对这些孩子,教师通常都是警告孩子不要做什么,甚至对它们进行严厉批评,而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孩子当中,对他们进行引导。教师如果持着这种态度进行教学,学生不但不能主动学习,还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幼儿教师慢慢的也会产生倦怠情绪。这样幼儿教师对工作没有了热情,对职业规划也变得茫然,开始疑惑自己的价值以及事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幼儿园创办的不规范,培养教师的能力也跟不上社会发展脚步,并且对教师也不存在正规的考核标准,教师教学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都得不到相应的提高,致使幼儿教师的素质逐渐降低。

2针对幼儿教育提出几点策略

2.1规范幼儿的行为

幼儿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规范幼儿的行为。幼儿通常都是按照自己个性对自我进行表现,表现行为都较为自我。想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幼儿园需要让教师积极参与到幼儿行为活动中,成为幼儿的朋友,并以这种身份在教学中对幼儿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总结,并用自己的行为来指导学生行为。幼儿园还要制定规范教师和幼儿的行为准则,然后由教师来指导幼儿的行为,这个过程中学校一定要时刻关注和监督教师的行为,使幼儿的行为得到规范。

2.2应用多媒体对幼儿进行教学

现在,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多媒体教学备受人们关注。应该在幼儿教学中能够合理的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应用,有效利用声音、图像以及视频等,让幼儿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使幼儿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绵羊”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绵羊的图片,还可以找些绵羊视频在幼儿面前播放,然后设置一些关于描写绵羊的问题,让学生观看完视频和图片后回答问题。幼儿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将很快地把问题解决。在幼儿教学中合理的应用多媒体,可以很形象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3对幼儿的德育加强重视

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活动较为枯燥。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该应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幼儿对其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到其中。同时,教师还要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并构建正确的规范准则,从而使幼儿道德情感得到培养,并得到相应的提高。

2.4激励幼儿勇敢去做

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对教学情境进行设计,激励幼儿在教学中勇敢去做。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按照自己和幼儿长期接触的经验选取适合的教材,构建手脑一同应用的教学环境。在实际教学时,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事先制定的教学情境中,鼓励学生单独进行操作,不对幼儿进行限制。表扬那些表现突出的幼儿,鼓励那些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一直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并选取合适时机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幼儿好胜心理加强重视,从各个方面肯定他们,让幼儿可以主动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增强。

3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使幼儿教育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定要对目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考虑,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让其与新时期的教育要求相适应,促进幼儿教育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作者:王艳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东环幼儿园鼎尚总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