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预防接种门诊周大全11篇

时间:2022-06-29 21:48:09

预防接种门诊周

预防接种门诊周篇(1)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加强行业监管,着力提升预防接种服务水平,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行为,保障接种安全,努力构建和谐接种服务关系和工作秩序,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预防接种服务,为保障适龄儿童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三好一满意”既是对卫生行业自身的工作要求,也是对每一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又是本次活动开展需要达到的目标。

(一)服务好。以人为本,服务态度热情周到,服务流程简洁明快,服务行为文明规范,服务措施便民利民,服务环境舒适安全,服务信息公开透明,努力实现服务零投诉。

(二)质量好。各接种门诊要以质量为核心,依法执业,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高标准、严要求履行职责,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执行到位,确保预防接种安全有效,努力实现质量零缺陷。

(三)医德好。改进作风,真情服务,廉洁自律,务实高效,认真兑现社会服务承诺,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四)群众满意。各接种门诊形象有新改善,群众感受有新变化,社会、家长满意度有较大幅度提高。

三、工作任务

(一)端正工作态度,增强服务意识

各接种门诊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转变观念,认真纠正服务态度不够好、服务行为不规范、服务用语不文明、首问负责制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耐心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问,合理安排接种时间,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各区市卫生局要不断加强接种门诊综合管理,优化接种服务流程,切实解决疫苗公示不完整、便民服务设施不齐全、接种现场混乱等可能存在的问题,实行预约接种,合理分流接种对象。要充分利用预防接种信息平台,推广实施数字化管理,提高预防接种效率,延长开诊时间,方便群众。城区接种门诊要求工作日全天开诊,提供疫苗接种服务,每周五下午可集中办理新生儿建证建卡及适龄儿童迁入迁出服务;镇接种门诊要求每周开诊1次以上。

(三)规范接种行为,保证接种安全

各接种门诊要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坚持以受种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安全为宗旨,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接种前的询问、检查、告知和“三查七对”等安全注射制度、留观制度。要通过公示栏等多种方式宣传安全管理制度,争取群众支持,确保群众满意。二类疫苗接种要严格遵循“知情、自愿、自费”原则,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展,不得用二类疫苗替代第一类疫苗接种,禁止以“二类疫苗比一类疫苗免疫效果好、接种副反应小”等为由有意推荐或暗示受种方使用二类疫苗。

(四)加强岗位培训,提升业务素质

各区市要按照逐级培训的原则,定期对接种门诊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掀起一个比学习、比技能、比服务的热潮,打造一支基础扎实、业务熟练、技术过硬的预防接种队伍。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4月中旬-4月底):宣传动员阶段。组织开展宣传启动工作,让全市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了解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要意义和目的,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各级重视、全员参与的浓厚活动氛围。

第二阶段(5月初-12月底):组织实施阶段。以“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目标,以提高素质、提高质量、提高效率为主线,认真梳理预防接种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找出差距,及时整改,实现接种门诊整体素质、服务能力和作风建设水平大跨越。

第三阶段(2012年1月):总结表彰阶段。总结全年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在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区市要加强对“三好一满意”活动的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切实将这次活动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同时,要依托免疫预防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等组织机构,加强辖区免疫预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到位。

预防接种门诊周篇(2)

自1978年儿童预防接种实行计划免疫以来,儿童预防接种证和接种卡等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沿用手工抄写,免疫程序全部由人工推算,各种接种数据报表手工统计分析,手续繁杂,人为影响较大。虽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但仍不能避免笔下误、预约时间推算错误、报表数据不准确、流动人口管理难等问题。

儿童接种档案微机化管理,是疾病控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通过刷卡自动计算儿童接种疫苗的免疫程序,自动记录接种信息,各种报表由电脑自动生成,改变手工管理模式,具有操作快捷、信息准确、管理高效、程序符合率高的特点,能提高接种率,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缩短儿童家长接种时的等待时间等,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1 软件介绍

基层金苗卡系统的主要功能有:(1)为儿童建卡,对新建和迁入迁出儿童进行管理。儿童的基本情况信息包括出生日期、性别、体重、居住地、出生情况、过敏史,父母的姓名、单位、联系电话、是否乙肝携带等。(2)对儿童进行接种登记管理,对接种疫苗情况记录。包括接种日期、疫苗名称、批号、生产厂家、费用、接种者等。(3)生物制品管理:包括疫苗出库、入库及库存的数量、日期、批号、生产单位、规格等信息。(4)辖区人口及行政区划管理情况。(5)各类报表的生成与统计。(6)各类数据的查询。

2004年7月我们将沈苏公司的基层金苗卡系统,在全省率先首次应用到龙口市防疫站、中医院、龙口二院的预防接种门诊,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研究怎样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更加完善方便快捷地完成儿童接种记录的所有过程。经过一年的运行,我们在省内率先将微机化管理的工作推广使用到全市所有的预防接种门诊,在全省内率先实现了全市3周岁以内儿童接种个案电子化,免疫预防档案微机化管理,替代了延用近30年的手工操作,解决了手工时代的各种难题,使我市的计划免疫管理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 具体做法

2.1 实施微机化管理前的准备工作 (1)任何一项新技术、新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领导支持。所以就这项技术的优越性、可行性、紧迫性与政府部门各级领导、各镇医院院长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各级政府给予政策、财政等各方面的支持,使这项工作能顺利进行。(2)制订详细、可行的方案。我们在全省内,率先对微机化管理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根据本市的经济基础和现有的各预防接种门诊的条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决定先小面积试点,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在全市进行推广应用。(3)加大宣传力度,广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宣传儿童电子接种证的好处,儿童接种档案微机化管理的优越性,取得儿童家长的配合。

2.2 实施阶段

2.2.1 物资配备 首先各预防接种门诊要配备一台512M以上的微机、针式打印机、UPS、U盘,读卡器由防疫站统一配发。

2.2.2 人员安排及培训 为了保证微机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求微机操作员年龄在45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水平。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时间2天。有个别不会的再强化培训,务必达到所有人员回去后都能开展工作。

2.2.3 总结经验试点先行 首先在计划免疫工作较好的防疫站、中医院、二院三个预防接种门诊开展此项工作。第一步首先进行计算机的系统维护,录入各单位的各项基本数据,例如单位编码、接种周期、行政村名称、人口资料等。每个预防接种门诊都有一个全国唯一的用户编码。然后利用2004年12月和2005年1月强化服苗的有利时机,将前来服苗的2000年以后出生儿童的接种证全部收到接种门诊,利用周末和夜间,采取歇人不歇机的办法,1个月内将所有儿童的有关信息全部录入微机。包括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家长姓名、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以及所有的以往的疫苗接种记录、过敏史。之所以用接种证作为录入电脑的本底资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接种证的信息记录更加真实可靠。录入完毕后,为每名儿童发放了电子接种证,这个电子接种证就保存着该儿童的全部预防接种信息。每名儿童在电脑里有一个唯一的地址,这样儿童接种数据实时上传时,就不会造成混乱。

2.2.4 刷卡接种 2005年2月份开始,在全省率先使用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卡。在接种日儿童家长开始用信息卡到预防接种门诊为儿童进行疫苗接种,用信息卡记录了所接种疫苗的接种日期、种类、批号等所有的相关信息,并自动进行下次接种时间预约,达到了方便、快捷、高效、准确无误,使儿童家长体会到了现代化管理的优越性,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儿童家长的好评。

2.2.5 试点成功,全市推行 2006年,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全省内率先实现了以一个市为单位,所有预防接种门诊,全部实行了儿童接种信息化管理。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儿童携带着电子接种证,在所有的预防接种门诊,都可以进行接种,而绝不会出现人为的计算错误,或漏登、漏记现象。

3 效果

3.1 提高了工作质量

3.1.1 卡证符合率显著提高 儿童接种微机化管理,减少了手工抄写时登记大卡、小证的笔下误。2006年年终工作检查时,对全市19处接种门诊的120名儿童进行了卡证符合率调查,结果发现,卡证符合率由未使用微机前2003年的72%提高到现在的98%。

3.1.2 儿童接种的免疫程序准确无误 由于各种疫苗的免疫程序,均由电脑控制,避免了人工推算免疫程序所导致的时间误差。

3.1.3 对流动儿童管理更加有效 减少了流动儿童因流动性大,接种记录不全而导致的错种、漏种、重复接种现象的发生。全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联网后,对于到外地暂时居住而又忘记带信息卡和接种证的儿童,可以在数据库里查询后,给予补发接种证,既能使儿童及时接种疫苗,又不用家长回家取接种证,减少了儿童家长因此而产生的误工费用和往返的旅程费用。

3.1.4 接种率报表更快捷、准确 实行微机化管理后,各种接种统计报表由电脑自动生成,报表时间由过去的1天时间,减少为现在的5min,并且绝无差错。

预防接种门诊周篇(3)

自1978年儿童预防接种实行计划免疫以来,儿童预防接种证和接种卡等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沿用手工抄写,免疫程序全部由人工推算,各种接种数据报表手工统计分析,手续繁杂,人为影响较大。虽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但仍不能避免笔下误、预约时间推算错误、报表数据不准确、流动人口管理难等问题。

儿童接种档案微机化管理,是疾病控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通过刷卡自动计算儿童接种疫苗的免疫程序,自动记录接种信息,各种报表由电脑自动生成,改变手工管理模式,具有操作快捷、信息准确、管理高效、程序符合率高的特点,能提高接种率,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缩短儿童家长接种时的等待时间等,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1 软件介绍

基层金苗卡系统的主要功能有:(1)为儿童建卡,对新建和迁入迁出儿童进行管理。儿童的基本情况信息包括出生日期、性别、体重、居住地、出生情况、过敏史,父母的姓名、单位、联系电话、是否乙肝携带等。(2)对儿童进行接种登记管理,对接种疫苗情况记录。包括接种日期、疫苗名称、批号、生产厂家、费用、接种者等。(3)生物制品管理:包括疫苗出库、入库及库存的数量、日期、批号、生产单位、规格等信息。(4)辖区人口及行政区划管理情况。(5)各类报表的生成与统计。(6)各类数据的查询。

2004年7月我们将沈苏公司的基层金苗卡系统,在全省率先首次应用到龙口市防疫站、中医院、龙口二院的预防接种门诊,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研究怎样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更加完善方便快捷地完成儿童接种记录的所有过程。经过一年的运行,我们在省内率先将微机化管理的工作推广使用到全市所有的预防接种门诊,在全省内率先实现了全市3周岁以内儿童接种个案电子化,免疫预防档案微机化管理,替代了延用近30年的手工操作,解决了手工时代的各种难题,使我市的计划免疫管理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 具体做法

2.1 实施微机化管理前的准备工作 (1)任何一项新技术、新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领导支持。所以就这项技术的优越性、可行性、紧迫性与政府部门各级领导、各镇医院院长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各级政府给予政策、财政等各方面的支持,使这项工作能顺利进行。(2)制订详细、可行的方案。我们在全省内,率先对微机化管理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根据本市的经济基础和现有的各预防接种门诊的条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决定先小面积试点,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在全市进行推广应用。(3)加大宣传力度,广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宣传儿童电子接种证的好处,儿童接种档案微机化管理的优越性,取得儿童家长的配合。

2.2 实施阶段

2.2.1 物资配备 首先各预防接种门诊要配备一台512M以上的微机、针式打印机、UPS、U盘,读卡器由防疫站统一配发。

2.2.2 人员安排及培训 为了保证微机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求微机操作员年龄在45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水平。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时间2天。有个别不会的再强化培训,务必达到所有人员回去后都能开展工作。

2.2.3 总结经验试点先行 首先在计划免疫工作较好的防疫站、中医院、二院三个预防接种门诊开展此项工作。第一步首先进行计算机的系统维护,录入各单位的各项基本数据,例如单位编码、接种周期、行政村名称、人口资料等。每个预防接种门诊都有一个全国唯一的用户编码。然后利用2004年12月和2005年1月强化服苗的有利时机,将前来服苗的2000年以后出生儿童的接种证全部收到接种门诊,利用周末和夜间,采取歇人不歇机的办法,1个月内将所有儿童的有关信息全部录入微机。包括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家长姓名、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以及所有的以往的疫苗接种记录、过敏史。之所以用接种证作为录入电脑的本底资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接种证的信息记录更加真实可靠。录入完毕后,为每名儿童发放了电子接种证,这个电子接种证就保存着该儿童的全部预防接种信息。每名儿童在电脑里有一个唯一的地址,这样儿童接种数据实时上传时,就不会造成混乱。

2.2.4 刷卡接种 2005年2月份开始,在全省率先使用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卡。在接种日儿童家长开始用信息卡到预防接种门诊为儿童进行疫苗接种,用信息卡记录了所接种疫苗的接种日期、种类、批号等所有的相关信息,并自动进行下次接种时间预约,达到了方便、快捷、高效、准确无误,使儿童家长体会到了现代化管理的优越性,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儿童家长的好评。

2.2.5 试点成功,全市推行 2006年,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全省内率先实现了以一个市为单位,所有预防接种门诊,全部实行了儿童接种信息化管理。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儿童携带着电子接种证,在所有的预防接种门诊,都可以进行接种,而绝不会出现人为的计算错误,或漏登、漏记现象。

3 效果

3.1 提高了工作质量

3.1.1 卡证符合率显著提高 儿童接种微机化管理,减少了手工抄写时登记大卡、小证的笔下误。2006年年终工作检查时,对全市19处接种门诊的120名儿童进行了卡证符合率调查,结果发现,卡证符合率由未使用微机前2003年的72%提高到现在的98%。

3.1.2 儿童接种的免疫程序准确无误 由于各种疫苗的免疫程序,均由电脑控制,避免了人工推算免疫程序所导致的时间误差。

3.1.3 对流动儿童管理更加有效 减少了流动儿童因流动性大,接种记录不全而导致的错种、漏种、重复接种现象的发生。全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联网后,对于到外地暂时居住而又忘记带信息卡和接种证的儿童,可以在数据库里查询后,给予补发接种证,既能使儿童及时接种疫苗,又不用家长回家取接种证,减少了儿童家长因此而产生的误工费用和往返的旅程费用。

3.1.4 接种率报表更快捷、准确 实行微机化管理后,各种接种统计报表由电脑自动生成,报表时间由过去的1天时间,减少为现在的5min,并且绝无差错。

预防接种门诊周篇(4)

二、实施范围

全镇18个自然村、2个社区的所有城乡居民。

三、领导小组

成立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中心卫生院院长,分管公卫人员为副组长,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乡村医生、村干部为成员。

四、主要任务

201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是严格按照卫生部和省相关管理规范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11项免费服务项目,全面落实项目内容。乡、村服务人口由所在地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提供服务。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在自愿的基础上,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主要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等;健康档案要及时更新,并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为确保健康档案的质量,此项工作在中心卫生院开展。村医生负责宣传、动员、组织。健康档案的建立应做到标准化,档案中的所有内容必须如实填写,尽量不留空缺。

(二)健康教育。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

1.宣传资料。全年印刷、发放宣传资料不少于12种。

2.宣传专栏:中心卫生院健康教育宣传专栏不少于2个,村卫生站不少于1个,每个专栏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每个专栏至少每两月更换一次。

3.播放影像资料。全年播放影像资料不少于6种。

4.健康教育咨询。全年开展9次健康教育公众咨询活动。

5.健康教育讲座。中心卫生院全年举办12次,村卫生站举办6次健康知识讲座。

①宣传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②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0~36个月儿童家长等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

③开展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限盐、戒烟、限酒、控制药物依赖等健康生活方式和可干预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

④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结核病、肝炎、艾滋病、流感、手足口病和狂犬病等重点疾病健康教育。

⑤开展食品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戒毒、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

(三)预防接种。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1.儿童预防接种证管理。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

2.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根据传染病控制需要,开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和应急接种工作。

3.利用电话、书面通知等多种方式进行预约,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

4.接种前的工作。接种工作人员在对儿童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薄)或电子档案,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可采用书面或(和)口头告知的形式,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

5.接种时的工作。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接种月(年)龄、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

6.接种后的工作。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留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上记录,有条件的地区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网络报告。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7.处理、报告和登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报告和处理。同时应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

(四)传染病防治。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

1.发现、登记。建立并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x线室和检验检测结果登记、发热门诊登记、肠道门诊登记。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时,应严格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2.传染病报告:

①报告程序与方式。门诊、住院医生、乡村医生以及辖区内的其他医生(简称“法定报告人”,下同)发现传染病时应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及时向中心卫生院防保科报告,中心卫生院防保人员应在规定时间内将收集到的传染病进行网络报告。根据疫情,当怀疑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时,法定报告人应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利用电话及时向中心卫生院专业防疫医生报告,专业防疫医生应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报告。

②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通过电话和网络直报系统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③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工作,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3.传染病处理:

①病人处置。对传染病患者,原则上要求就地隔离治疗,不具备隔离条件和相应救治能力的单位,应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移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②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③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重点管理的传染病居家病人的随访工作。

④密切接触者管理。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做好管理工作。

4.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

(五)儿童保健。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新生儿访视至少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至少4次,第2年和第3年每年至少2次。进行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1.新生儿家庭访视。新生儿出院后1周内,医务人员到新生儿家中进行,同时进行产后访视。了解出生时情况、预防接种情况,在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地区了解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等。观察居家环境,重点询问和观察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脐部情况等。为新生儿测量体温、记录其出生时体重、身长,进行体格检查,同时建立《婴幼儿保健手册》。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护理和常见疾病预防指导。了解预防接种情况,发现未按规定程序接种时,应提醒家长尽快补种。如发现新生儿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应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

2.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新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在乡镇卫生院进行随访。重点询问和观察新生儿的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等情况,对其进行体重、身长测量和发育评估。

3.婴幼儿健康管理。满月后的随访服务均在乡镇卫生院进行,偏远地区可在村卫生站(室)进行,时间分别在3、6、8、12、18、24、30、36月龄时,共8次。有条件的地区,建议结合儿童预防接种时间增加随访次数,特别是2、4、5、15月龄时。随访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之间的儿童喂养、患病等情况,为儿童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进行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在儿童6~8、18、30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测,对发现有轻度贫血儿童的家长进行健康指导。

4.根据低出生体重、早产、双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实际情况增加访视次数,根据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和健康状况增加随访次数。对低体重、消瘦、发育迟缓、中、重度贫血等发育异常儿童分析原因,及时转诊。

5.每次预防接种前,均要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禁忌症的评估。同时为满足生长发育监测的需要,除上述规定的访视和随访时间外,在儿童每次接受免疫规划范围内的预防接种时,应对其进行体重、身长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生长发育监测图上。

(六)孕产妇保健。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

1.孕12周前由孕妇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为其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进行1次孕早期随访。

2.孕妇健康状况评估:询问既往史、家族史等,观察体态、精神等,并进行一般体检、妇科检查和血常规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建议进行血型、尿常规、肝功能、阴道分泌物、梅毒血清学试验、hiv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检查。

3.开展孕早期个人卫生、心理和营养保健指导,特别要强调避免致畸因素和疾病对胚胎的不良影响,同时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宣传告知。

4.根据检查结果填写第一次产前随访服务记录表,对具有妊娠危险因素和可能有妊娠禁忌症及严重并发症的孕妇,及时转诊到上级医疗保健机构,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5.孕16~20周、21~24周各进行1次产前随访,对孕妇的健康状况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

6.孕妇健康状况评估。通过询问、观察、一般体格检查、产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对孕妇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评估,识别需要做产前诊断和需要转诊的重点孕妇。

7.对未发现异常的孕妇,除了进行孕期的个人卫生、心理、运动和营养指导外,还应进行预防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宣传告知。

8.开展自我监护方法指导、分娩准备教育和母乳喂养指导,并落实孕24周后到有助产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继续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

9.对发现有异常的孕妇,要及时转至上级医疗保健机构。出现危急征象的孕妇,要立即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急诊。

10.孕25~36周、37~40周各进行1次产前随访,重点孕妇应在有助产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并酌情增加次数。

11.询问前次产前检查之后有无特殊情况出现,特别要关注孕期并发症和合并症的表现特征。

12.测量体重及血压,检查有无水肿及其他异常,建议复查血常规和尿常规。

13.复查胎位,听胎心率,测宫底高度、腹围,并注意胎儿大小与孕周是否相符。

14.对孕妇进行孕期保健教育,并督促做好自我监测。

15.产后访视。中心卫生院、村卫生站在得到分娩医院转来产妇分娩的信息后,应于3~7天内到产妇家中进行产后访视,进行产褥期健康管理,加强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同时进行新生儿访视。孕产妇和新生儿随访工作由乡村医生开展。

16.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了解产妇一般情况、、子宫、出血和恶露、会阴或腹部伤口恢复等情况。

17.对康复正常或出现母乳喂养、产后便秘、痔疮、会阴伤口等问题的产妇要进行产褥期保健指导和相关问题处理。

18.发现有产后感染、产后出血、子宫复旧不佳、妊娠合并症未恢复以及产后抑郁等问题的产妇,应及时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治疗。

19.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了解新生儿的基本情况。

20.产后42天健康检查。

21.为正常产妇做产后健康检查,异常产妇到原分娩医疗保健机构检查。

22.通过询问、观察、一般体检和妇科检查,必要时进行辅助检查对产妇康复情况进行评估。

23.对已康复者进行性保健、避孕、生殖道感染、纯母乳喂养6个月等方面的指导。

(七)老年人保健。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1.每年进行1次老年人健康管理,包括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指导和干预等。在健康体检方面,今年主要开展的健康体检对象是2011年建立的电子健康档案中尚未接受体检的城乡居民,争取用2—3年的时间体检完已建档对象。

2.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包括体育锻炼、饮食、吸烟、饮酒、慢性疾病常见症状和既往所患疾病、治疗及目前用药等情况。

3.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腰围、臀围、皮肤、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检查以及视力、听力和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

4.辅助检查。每年检查1次空腹血糖。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增加血常规、尿常规、血脂、b超、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以及认知功能和情感状态的初筛检查。

5.告知居民健康体检结果并进行相应干预。

①对发现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等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

②对存在危险因素且未纳入其他疾病健康管理的居民建议定期复查。

③告知居民进行下一次健康检查的时间。

6.对所有老年居民进行慢性病危险因素和疫苗接种、骨质疏松预防及防跌倒措施、意外伤害和自救等健康指导。

(八)慢性病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高血压筛查

1.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到中心卫生院、村卫生站(室)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

2.对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非同日3次血压高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如有必要,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确诊,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对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对可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时转诊。

3.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

4.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卫生院、村卫生站(室)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此项工作主要由乡村医生开展

5.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如出现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同时血压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镇中心卫生院、村卫生站(室)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6.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7.测量体重、心率,计算体质指数(bmi)。

8.询问患者症状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等。

9.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10.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和症状体征,对患者进行评估和分类干预。

①对血压控制满意、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时间。

②对第一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即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mmhg,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性,必要时增加现用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压药物,2周时随访。

③对连续两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11.对所有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12.高血压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较全面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增加血钾浓度、血钠浓度、血常规、尿常规(或尿微量白蛋白)、大便潜血、血脂、眼底、心电图、b超等检查,老年患者建议进行认知功能和情感状态初筛检查。

2型糖尿病筛查

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和1次餐后2小时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

1.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卫生院、村卫生站要提供每年至少4次的面对面随访,此项工作由乡村医生开展。

2.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如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有意识改变、呼气有烂苹果样丙酮味、心悸、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饮、多尿、腹痛、有深大呼吸、皮肤潮红;持续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体温超过39度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妊娠期及哺乳期同时血糖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中心卫生院、村卫生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3.若不需紧急转诊,应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4.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5.询问患者疾病史、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吸烟、饮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

6.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7.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和症状体征,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①对血糖控制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

②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性,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周时随访。

③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8.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9.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足背动脉搏动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增加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或尿微量白蛋白)、血脂、眼底、心电图、胸部x线片、b超等检查,老年患者建议进行认知功能和情感状态初筛检查。具体内容参照《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健康体检表。

(九)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

1.建立健康档案。在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管理的时候,除需要由家属提供来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外,还应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除个人基本信息外,还包括患者监护人姓名、监护人电话、初次发病时间、既往主要症状、既往治疗情况、最近诊断情况、最近一次治疗效果、患病对家庭社会的影响、关锁情况等。

2.随访。对于纳入健康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紧急处理。具体内容如下:

①危重情况紧急处理:询问和检查有无出现暴力、自杀自伤等危险行为,以及急性药物不良反应和严重躯体疾病。若有,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②分类干预:若无上述危重情况,则进一步对患者原有的病情进行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并根据患者的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以下分类干预:

a.对病情稳定(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b.对病情基本稳定(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医生可在现用药物基础上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剂量,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调整过一次剂量后,可连续观察4~6周,若患者症状稳定或虽然明显但比上次已有好转,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仍无效果,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若同时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要查找原因对症治疗,2周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若有必要,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c.对病情不稳定(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社会功能较差,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的患者:建议转诊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③每次随访应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

(十)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

1.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指导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人后,按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3.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①报告程序与方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按相关要求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进行报告,同时向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②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③订正报告和补报。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等进行订正;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进行补报。

④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a.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b.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协助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追踪、查找,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

c.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d.疫点疫区处理。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工作。协助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e.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协助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应急药品和防护用品分发等工作,并提供指导。

f.宣传教育。根据辖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5.协助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

(十一)卫生监督协管工作

1.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发现或怀疑有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或可能造成危害的线索和事件,及时报告卫生监督机构并协助调查。

2.职业卫生咨询指导。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现从事接触或可能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服务对象,并对其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治咨询、指导,对发现的可疑职业病患者向职业病诊断机构报告。

3.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城市二次供水和学校供水进行巡查,协助开展饮用水水质抽检服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协助有关专业机构对供水单位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

4.学校卫生服务。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定期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开展巡访,发现问题隐患及时报告;指导学校设立卫生宣传栏,协助开展学生健康教育。

5.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定期对辖区内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开展巡访,发现相关信息及时向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五、检查与督促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期间,中心卫生院将对村卫生站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中心卫生院年初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村级考核细则,此项工作结束后对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兑现劳务报酬。

六、资金安排

依据屏卫办(2011)5号文件,拟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安排。

(一)设备实施、资料费以及主要消耗性器材按实计算。

(二)11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分配情况:

1.健康体检:包括一般检查及辅助检查(含b超、心电图、化验、x光等),130元/人。

2.健康教育:村卫生站每办一期宣传专栏8元,每开展一次健康知识讲座15元;中心卫生院宣传专栏,按工艺美术社实际收费计算,每开展一次健康教育咨询活动100元,每开展一期健康知识讲座80元。

3.预防接种:每针次4元,中心卫生院对预防接种点相关资料验收合格后方可发放。

4.传染病防治:按要求建立和填写、完善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发热门诊登记、肠道门诊登记、传染病报告卡等资料,资料齐全,数据一致,无漏报、迟报现象。经考核村卫生站150—200元/年.站;中心卫生院150—200元/年.人。管理一例结核病、艾滋病10元/人。

5.儿童保健:开展0—6岁儿童保健,包括儿童健康检查(含化验),随访、指导,每人次25元。

6.孕产妇保健,开展孕期服务或产后访视:30元/人次。必须有规范和完整的随访记录。

7.老年健康管理:15元/人次。

8.慢性病管理:20元/人次。必须有规范和完整的随访记录。

9.重性精神病管理:30元/人次。

10.完成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工作,工作经费5000元。

预防接种门诊周篇(5)

我国自实施扩大免疫后,疫苗品种、接种剂次都明显增多,预防接种门诊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容易出现医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1。因此有效地沟通和细致的健康教育尤其重要。在工作中我们针对儿童预防接种的特殊性,将人性化服务融入预防接种全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服务载体有效提升

全面使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严格实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制度。信息系统的全面运用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的发生,方便接种情况的统计分析,并能通过短信提醒第一时间追访迟漏种儿童。同时,考虑众多上班族家长常集中于清晨及幼儿园放学后的时间段进行预防接种,我们将预防接种门诊的作息时间调整为上午上班时间比平常提前半小时,下午下班时间延迟半小时,按需、按时段人性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服务需求,有效缓解了预防接种候诊时间长和拥挤现象。

2 服务功能有效提升

预防接种门诊设立候诊、登记、接种及休息等功能区。在门诊设置了明显的标识和指示标志。宽敞明亮的候诊大厅,整个空间布置得充满童趣,添置了足够数量的休息椅,为了防滑防撞,接种门诊区域内全部采用塑胶地板,给儿童提供了更安全的接种环境。门诊启用叫号等待系统,保证了接种秩序,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休息室粉红色的墙面布满卡通装饰画,配备了液晶电视,购置了动画碟片、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碟片,并备有儿童喜欢的玩具等儿童娱乐设备,减少儿童接种等待的烦闷感。同时,为了方便家长准备了冷热开水、纸杯、纸巾、电话等以供使用。积极营造温馨和谐的预防接种环境,给接种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1。

3 服务质量有效提升

3.1 开展健康宣教,提高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认知度 我们每周五定期举办“妈妈班”预防接种知识讲座,重点讲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接种禁忌症、接种后副反应的处置、一类苗二类苗的区别等疫苗相关知识。缓解了门诊接种日时因工作人员少、接种儿童多、时间限制等情况下工作人员无法全面详细解释的压力,也消除了家长的困惑和顾虑,又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使家长更积极主动地配合疫苗接种,有效提高了疫苗接种率。同时预防接种门诊开通咨询电话,积极、耐心地回答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针对接种后引起的各种副反应,对家长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对症处理,既有利于消除家长对预防接种工作的误解,也有利于儿童早日康复1。

3.2 注意沟通技巧,针对不同对象做好个性化的护理 接种人员不仅要学会如何将信息清楚地传递给受种者及儿童监护人,使他乐于接受,更要善于改善受种者对各种信息的反馈,只有通过交流沟通,才能增进情感。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根据不同心理采取不同措施,消除儿童接种时的紧张情绪1。新生儿、婴儿期这个时期的小儿比较娇嫩,对外界刺激只能形成比较简单的反射,尚无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亲情有极强的依赖性,指导家长用非语言方式如亲抱患儿、微笑或亲切称呼来营造亲情氛围,吸引其注意力,以减轻患儿的疼痛,便于注射操作;3—4个月以上的婴儿容易被周围的环境转移注意力,接种人员就采取微笑和温馨的话语去逗乐并转移其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注射,减少哭闹。学龄前儿童情绪易受感染,谈一些愉快和新奇的话题,及时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分散注意力,接种人员通过对儿童善意的身体接触如抚摸小朋友的头,握小朋友的手,可以使儿童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促进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取得他们的信任和主动配合,从而在愉快的气氛中敏捷、熟练、轻巧地完成注射。

3.3 注重自身管理,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理论学习,反复学习规范化门诊的评估标准,加强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责任心,力争做到规范接种、安全接种。

4 体 会

预防接种门诊周篇(6)

中图分类号:R7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067-02

当前,院内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学的一大重要课题。无论是国内或国外虽然已对院内感染加强了各种预防措施,但医院内发生的感染比率却一直居高不下。目前院内感染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住院病人发生的感染,而对于一些特殊的科室,如口腔科门诊,其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尚在探讨之中。口腔门诊患者数量多、流动性大,且多数传染病可以通过口腔就诊过程传播,故控制口腔科门诊感染在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中举足轻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切断造成口腔科交叉感染的各个环节,防止污染与污染扩散是控制门诊感染的一个重要任务。

1 口腔科门诊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1.1 口腔门诊的环境污染

口腔门诊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病人密集在有限的空间内,极易造成院内感染,有口腔医院调查口腔诊室的空气合格率仅为61.14%。病人咳嗽喷出的带菌飞沫,口腔治疗使用的高速涡轮手机!超声洁牙机产生的水雾飞溅(水雾中不同程度地混有病人的血液!唾液及龈沟液),还有修复义齿打磨的粉尘都是构成诊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1.2 口腔诊疗自身的特点

口腔科的特点决定了其操作大多数在口内进行,包括唾液、血液在内的体液为多种病原体的载体,如HBV、HIV等,且口腔门诊病人中,多数其口腔粘膜因病变的原因或治疗中操作的原因而使完整性遭到破坏,从而导致了高度的易感性,易于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1.3 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不严密

如果在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消毒隔离观念不强,频繁接触患者的诊疗器械,消毒不严格,手套未作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手套。医护人员的手可能成为医院感染的媒介,这些极易造成感染的传播和病毒的扩散。

1.4 口腔医疗器械的污染

口腔器械种类繁多,形状复杂可直接被患者的血液、唾液或分泌物污染,尤其是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高速涡轮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沾上患者的唾液、血液。因手机及其附件包括机头、机头内的涡轮腔、水气管道等,存在着复杂的腔隙和难以探入的管道;在钻完牙齿后会产生一种回吸力,将患者的唾液、血液吸进机头的内腔中,如消毒不彻底往往导致口腔治疗中的交叉感染,此外根管治疗器械、拔牙钳、牙挺、凿子、手术刀、牙周洁治器、牙颌模型和正畸治疗器械等也是传染疾病的工具。

2 预防和控制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措施

2.1 诊室和空气消毒

净化及消毒是切断空气传播途径。每天保持空气流通,同时使用湿式清洁,避免菌尘飞扬,做好各诊室的清洁卫生。每天用紫外线室内空气消毒2次,每次30min,后开窗通风。诊室的工作台、灯手柄及开关、痰盂、地板每天使用有效氯含量5g/L的速消净擦拭或消毒二次。

2.2 加强隔离措施

由于慢性传染病不可能通过问诊或口腔检查确定,因此应按“标准预防”原则,即假定每位患者均有血源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在诊治过程中一律按严格的防止交叉感染原则进行。

2.3 加强口腔科医护人员感染的预防: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每3~6个月进行胸部X线检查、肝功能及经血传播的病原抗体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感染和动态观察健康情况,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和鼻咽部带菌检测以防其成为感染病人的传染源。

对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及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指标阴性者进行疫苗接种。如果被疑有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针或其他瑞其次上,立即注射抗HBVIgG(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可提高保护率至95%。

在口腔诊疗操作中带手套和口罩,防止在操作过程中病人的唾液溅入口咽部及手的皮肤破损处。防止在诊疗操作过程中手被锐器刺伤,使用过的针头等锐器应立即放耐刺的容器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口腔科病人,在诊疗操作前采集有关病史及必要的检查,以了解病人的其他健康情况。妊娠期牙科工作人员尽可能避免与风疹、麻疹、疱疹、肝炎、病人接触,或戴双层手套、口罩及保护眼睛。

2.4 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

2.4.1 一般口腔器械消毒灭菌 使用过的非一次性口腔器械要按“消毒-清洗-灭菌的程序处理。各类车针、扩大针、拔髓针、牙周刮治器、洁牙器等小器械使用后先用2%戊二醛浸泡30min,再用清水冲洗擦干。分类包装采用小型高温蒸汽灭菌器灭菌。拔牙钳、牙挺、非一次性弯盘、探针、镊子、牙龈分离器、牙凿、骨凿、持针器、剪刀、玻璃调板、剔挖器、取模托盘、银汞充填器、金属雕刀、三用枪等使用后用含有效氯500mgL浸泡30min,清洗擦干分类包装采用高温蒸汽灭菌。口腔检查器材一律使用一次性物品,如一次性口腔器械盒、吸唾器、漱口杯、注射器、手套等,使用后浸泡于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30min,浸泡的容器要加盖,初消后由供应室回收集中毁形分类装入黄色塑料袋再装入专用密封桶定点上锁放置,每日由当地环保部门指定的特种医疗垃圾回收公司上门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交接登记,禁止回流市场。

2.4.2 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的消毒灭菌

高速涡轮手机,是口腔门诊使用最多、污染最严重的医疗器械,其内部较难消毒。治疗完毕将水汽开关开启,冲洗水汽系统1s,用2%戊二醛棉球将钻针周围的残垢擦掉,将钻针卸下,然后将手机卸下,再用2%戊二醛棉球擦拭手机外部,用清水冲洗擦干,从管口喷入牙科手机清洁剂,袋装封口注明灭菌日期, 再放入小型预真空高温蒸汽灭菌器,接通电源,启动消毒器,选择程序及灭菌温度和时间。

2.5 预防措施

预防接种门诊周篇(7)

自1978年儿童预防接种实行计划免疫以来,儿童预防接种证和接种卡等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沿用手工抄写,免疫程序全部由人工推算,各种接种数据报表手工统计分析,手续繁杂,人为影响较大。虽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但仍不能避免笔下误、预约时间推算错误、报表数据不准确、流动人口管理难等问题。

儿童接种档案微机化管理,是疾病控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通过刷卡自动计算儿童接种疫苗的免疫程序,自动记录接种信息,各种报表由电脑自动生成,改变手工管理模式,具有操作快捷、信息准确、管理高效、程序符合率高的特点,能提高接种率,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缩短儿童家长接种时的等待时间等,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1软件介绍

基层金苗卡系统的主要功能有:(1)为儿童建卡,对新建和迁入迁出儿童进行管理。儿童的基本情况信息包括出生日期、性别、体重、居住地、出生情况、过敏史,父母的姓名、单位、联系电话、是否乙肝携带等。(2)对儿童进行接种登记管理,对接种疫苗情况记录。包括接种日期、疫苗名称、批号、生产厂家、费用、接种者等。(3)生物制品管理:包括疫苗出库、入库及库存的数量、日期、批号、生产单位、规格等信息。(4)辖区人口及行政区划管理情况。(5)各类报表的生成与统计。(6)各类数据的查询。

2004年7月我们将沈苏公司的基层金苗卡系统,在全省率先首次应用到龙口市防疫站、中医院、龙口二院的预防接种门诊,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研究怎样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更加完善方便快捷地完成儿童接种记录的所有过程。经过一年的运行,我们在省内率先将微机化管理的工作推广使用到全市所有的预防接种门诊,在全省内率先实现了全市3周岁以内儿童接种个案电子化,免疫预防档案微机化管理,替代了延用近30年的手工操作,解决了手工时代的各种难题,使我市的计划免疫管理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具体做法

2.1实施微机化管理前的准备工作(1)任何一项新技术、新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领导支持。所以就这项技术的优越性、可行性、紧迫性与政府部门各级领导、各镇医院院长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各级政府给予政策、财政等各方面的支持,使这项工作能顺利进行。(2)制订详细、可行的方案。我们在全省内,率先对微机化管理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根据本市的经济基础和现有的各预防接种门诊的条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决定先小面积试点,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在全市进行推广应用。(3)加大宣传力度,广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宣传儿童电子接种证的好处,儿童接种档案微机化管理的优越性,取得儿童家长的配合。

2.2实施阶段

2.2.1物资配备首先各预防接种门诊要配备一台512M以上的微机、针式打印机、UPS、U盘,读卡器由防疫站统一配发。

2.2.2人员安排及培训为了保证微机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求微机操作员年龄在45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水平。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时间2天。有个别不会的再强化培训,务必达到所有人员回去后都能开展工作。

2.2.3总结经验试点先行首先在计划免疫工作较好的防疫站、中医院、二院三个预防接种门诊开展此项工作。第一步首先进行计算机的系统维护,录入各单位的各项基本数据,例如单位编码、接种周期、行政村名称、人口资料等。每个预防接种门诊都有一个全国唯一的用户编码。然后利用2004年12月和2005年1月强化服苗的有利时机,将前来服苗的2000年以后出生儿童的接种证全部收到接种门诊,利用周末和夜间,采取歇人不歇机的办法,1个月内将所有儿童的有关信息全部录入微机。包括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家长姓名、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以及所有的以往的疫苗接种记录、过敏史。之所以用接种证作为录入电脑的本底资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接种证的信息记录更加真实可靠。录入完毕后,为每名儿童发放了电子接种证,这个电子接种证就保存着该儿童的全部预防接种信息。每名儿童在电脑里有一个唯一的地址,这样儿童接种数据实时上传时,就不会造成混乱。

2.2.4刷卡接种2005年2月份开始,在全省率先使用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卡。在接种日儿童家长开始用信息卡到预防接种门诊为儿童进行疫苗接种,用信息卡记录了所接种疫苗的接种日期、种类、批号等所有的相关信息,并自动进行下次接种时间预约,达到了方便、快捷、高效、准确无误,使儿童家长体会到了现代化管理的优越性,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儿童家长的好评。

2.2.5试点成功,全市推行2006年,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全省内率先实现了以一个市为单位,所有预防接种门诊,全部实行了儿童接种信息化管理。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儿童携带着电子接种证,在所有的预防接种门诊,都可以进行接种,而绝不会出现人为的计算错误,或漏登、漏记现象。

3效果

3.1提高了工作质量

3.1.1卡证符合率显著提高儿童接种微机化管理,减少了手工抄写时登记大卡、小证的笔下误。2006年年终工作检查时,对全市19处接种门诊的120名儿童进行了卡证符合率调查,结果发现,卡证符合率由未使用微机前2003年的72%提高到现在的98%。

3.1.2儿童接种的免疫程序准确无误由于各种疫苗的免疫程序,均由电脑控制,避免了人工推算免疫程序所导致的时间误差。

3.1.3对流动儿童管理更加有效减少了流动儿童因流动性大,接种记录不全而导致的错种、漏种、重复接种现象的发生。全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联网后,对于到外地暂时居住而又忘记带信息卡和接种证的儿童,可以在数据库里查询后,给予补发接种证,既能使儿童及时接种疫苗,又不用家长回家取接种证,减少了儿童家长因此而产生的误工费用和往返的旅程费用。

3.1.4接种率报表更快捷、准确实行微机化管理后,各种接种统计报表由电脑自动生成,报表时间由过去的1天时间,减少为现在的5min,并且绝无差错。

3.2提高了工作效率

3.2.1登记、预约一次完成在省内率先实现了由手工登记接种证改为机打接种证。节省了时间,减少家长等待时间,每登记一名接种儿童,由过去的家长平均等待8min,降为现在的2min。接种和预约记录均由电脑一次打印在接种证上。

3.2.2强化免疫或大面积加强接种时,更显示出信息化管理的强大优势我们在省内率先使用机打预约接种通知单的方法,进行了大范围的人群接种预约。在电脑中“强化接种”模块内,选定应种人群,短时间内即可大批量打印预约接种通知单,比手工时代一份一份的填写,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

3.2.3未接种儿童查询快速、方便对于应来接种而未接种儿童的姓名、住址、出生年月日等信息的查询,在电脑的“接种管理模块内”,一击完成,省去了过去人工翻阅大卡或现场登记一页一页查找的麻烦。

3.2.4短信、电话通知对于数次预约不到或流动人口、临时接种疫苗通知有困难的人群,在国内率先采取群发短信、电话语音提示预约的方式通知。改变了过去由多名防疫医生或乡村医生骑车上门通知的传统方式,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节省了时间,还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2006年12月,我站接种门诊强化免疫服糖丸时,开始的服苗率只有65%,对于没来服苗的儿童,如果采取送上门通知或挨个打电话的方式通知,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由于采取了微机化管理,所以就从微机上调出所有未种儿童的电话号码,与电信运营商联系,通过网络发送了短信和电话语音通知,只用了很小的费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上述任务,使接种率上升到98%,圆满地完成了接种任务。

3.3提高了疫苗接种及时率,降低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由于实行了儿童预防接种档案信息微机化管理,使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对未种儿童的查询更加及时,对各种疫苗接种的管理安排更加科学。因此提高了疫苗的接种及时率,特别是显著提高了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降低了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

4小结

预防接种门诊周篇(8)

*1957年甲2亚型流感在北京市广泛流行,导致约50%市民受到感染,迫使一些工厂停工,学校停课。

*1968年甲3亚型流感在中国流行,至今该亚型仍持续存在。

*1977年甲1亚型流感病毒再现,在青少年中又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

*1998年北京市又经历了一场甲3亚型流感的流行。虽然流行强度小于前三次,但却是近20多年来规模较大的流行,人群感染率约在10%以上。

*今冬明春,依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原体特点、传播途径等因素,有专家预测,SARS还有卷土重来的可能。由于SARS与流感在症状和体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北京市决定扩大和强化秋冬季节流感疫苗的接种,严防流感流行。

流行特征: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年,由于国际交往频繁、交通运输便捷等,流感的传播更快、更广。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又分为甲1、甲2、甲3等亚型,容易变异。流感病毒变异后,可以逃避人体免疫力的攻击,结果导致人群普遍易感。流感流行具有周期性,并容易迅速导致世界性大流行。

流感的潜伏期短,起病急,首发症状是发热(38℃以上),同时伴有咳嗽、畏光流泪、无力、肌痛、头痛等,诊断的主要依据为病毒分离。流感的致命危险是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等,并发症是造成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症状和体征上,流感与SARS有许多相似之处,明确诊断都需要一定时间。同时,由于SARS诊断目前尚无“金标准”,为避免发热病人在发热门诊就诊时造成交叉感染,今冬明春流感的预防更为必要。

接种行动: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方法。1996年经我国卫生部批准,一种纯化灭活三价流感疫苗进入市场,并在北京市一部分人群中进行接种。7年的观察证明,流感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生物制剂,已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说,定期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佳措施。今冬明春,北京市在加强完善发热门诊监测系统、排查SARS传染源、发热病人在发热门诊集中就诊等工作同时,并将10月作为全市流感疫苗集中接种月,以期通过接种疫苗降低流感的发病率,减少发热病人的聚集,既减轻发热门诊和鉴别诊断的负担,又避免发热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今冬明春接种流感疫苗,可起到预防流感、减低感染SARS危险性的双重作用。

接种时间:接种流感疫苗后,人体可产生具有保护作用的抗体,抗体一般在疫苗接种后两周左右产生,但抗体有效期最长只能维持一年。因此,流感疫苗要在每年的流感高发期前接种。我国北方地区流感高发期一般在冬季,而南方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流感病例,发病高峰期在夏季和冬季。适宜的流感疫苗接种时间因地而异,可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下设的保健(防保)科咨询。

接种对象:在今年特殊的情况下,建议在以往推荐疫苗接种人群基础上,重点强调高危人群的接种。具体地说,首先是60岁以上、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其次为幼儿、青少年等易感者。值得一提的是,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和为公众服务者,如公安干警、公交司售人员、出租司机,民航、铁路、商业、服务业等从业人员,以及人员集中的集体单位工作人员,罹患流感后,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能迅速将流感疫情扩散,加大流感防治的难度,因此最好能接种流感疫苗。

安全性能:流感疫苗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流感毒株,通过鸡胚培养纯化、灭活制成,同时可抵御三种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它不是血源疫苗,不必担心接种后会染上其他疾病。

预防接种门诊周篇(9)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68-01

1 健康教育

随着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的预防保健意识已大大增强,把一般的健康教育与免疫规划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联系起来,使健康教育渗入到免疫规划工作中。具体工作的思路是,在开展免疫规划宣教时,首先宣传国家免疫规划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介绍国家规定的一类疫苗是免费由政府埋单; 二类疫苗是自愿接种费用自理,说明免疫规划工作是儿童预防保健的一个重要部分。

2 健康教育方式与对象

2.1 健康教育方式

2.1.1 宣传栏 每两个月 1 期,其内容时常更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儿童及家长易接受,并针对季节开展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宣传及儿童保健知识宣传。

2.1.2 设立固定的宣传展板上墙 如 《家长接种须知》, 《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程序及接种注意事项》, 《疫苗接种流程》,《儿童接种后注意事项》,《免疫接种禁忌证》等内容。

2.1.3 音像 在预防接种门诊的健康教育室或候诊室反复播放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宣传形式直观性强,教育性广而活,易于人们接受。

2.1.4 宣传横幅,宣传画、宣传单,宣传活动 通过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活动的开展,在接种门诊及社区居委会悬挂横幅和张贴宣传画、散发相关免疫规划宣传资料、让每个儿童家长了解并深深体会到 “免费接种疫苗是每个孩子都应享有的权利”,“即时接种疫苗,保护儿童健康”等知识和国家政策。

2.1.5 开展短信通知、电话咨询业务 设立咨询台和热线电话,主要由预防接种人员负责。由于接种对象或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知识普遍缺乏了解,特别是对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不熟悉,担心孩子漏种、重种、早种、迟种等等,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对前来接种的 0 ~7 岁儿童纳入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施计算机管理,使儿童及监护人获得一系列优质服务。

2.1.6 对家长的培训 利用每周一次办理预防接种证的机会,对儿童家长进行免疫规划知识培训。不定期组织儿童保健专家讲授儿童保健知识。

2.2 把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日门诊 充分利用接种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预防接种门诊的有力阵地,在每天接种的各个环节做好口头和书面的健康教育宣传。

2.3 建立一支合格的健康教育队伍 对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可提高其开展教育的实际沟通能力和宣教能力。对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和医德的教育,可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医院的免疫规划人员仅有 4名,辖区流动人口 1 万余人,特别要提高流动儿童的接种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是保证和提高接种率的有利因素。

2.4 宣教对象 以新建卡儿童及流动人口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也包含辖区内的高危人群人群如老年人等。

3 结果

由于采用了以上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免疫规划工作相互渗透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免疫规划健康教育,为家长提供更多的儿童预防接种保健知识,同时将国家的免疫规划相关政策传达给家长,使每一个儿童都能享受到免费接种的疫苗。预防接种门诊的年建卡人次由 2004 年的 100 余人到 2010 年的 200 余人,由开展周门诊到日门诊接种,由原来接种 “五苗”,再扩大接种到 14 种免费疫苗和目前的 20 余种二类疫苗的接种。

4 讨论

4.1 免疫规划和健康教育是相互独立又互为相关的学科,健康教育是促进免疫免疫工作的重要手段,而免疫规划预防接种门诊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在免疫规划接种门诊开展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和重要。

4.2 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家长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预防接种不仅是一种方便、有效和经济的手段,而且是控制以至最终消灭某些传染病最根本的措施。

4.3 预防保健工作特别是免疫工作是综合医院一项重要的任务,而且这项任务政策性强,工作量大,需要家长和辖区居民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4.4 对接种儿童的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既可提高预防接种效果,又可减少医疗纠纷。

4.5 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和医德的教育,可防止预防接

种门诊接种医生出现接种差错事故。

4.6 通过健康教育渗入预防接种工作中,促使辖区儿童预防保健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辖区内相应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结核性脑炎、乙脑、流脑等疾病,从 2004 年至今无一例发生,麻疹也控制在 1/10 万以内。

实践证明,将健康教育融入免疫规划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建立一支培训有数的健康教育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是促进免疫规划工作,提高预防接种率,防控传染病,保障儿童健康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曼秀,曹翠明,刘小强.健康教育在乡镇学生预防接种工作中的作用及分析[J]. 现代护理. 2009(13)

预防接种门诊周篇(10)

200909/12初广西南宁巿各大医院出现大量患儿就诊,尤其是以学生呼吸道感染病例为主,由于本院位于南宁西乡塘区大学路段,周边院校众多,发病人数为全南宁市之最,疫情形势严重。现对此期间来本科就诊的患儿调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来源 20090901/123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院急诊科收治的0~15岁呼吸道感染病例,通过分诊登记本及本科设计的发热患儿调查表进行统计。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发热患儿接触史、有无流感样症状、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情况、抗生素及激素使用情况等;对流感样病例[1]即发热体温(腋温)≥38 ℃,伴有咳嗽或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者进行血常规和(或)胸片检查,对连续3 d体温≥39 ℃的流感样患儿,采集咽拭子,送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感病原学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对发病高峰月份所获的数据采用Access 2007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流感样病例暴发时间分布 9月份急诊人数2 713人,10月份3 484人,11月份5 794人,12月份3 435人。结果显示,11月份患儿就诊人数激增,其中呼吸道感染病例5 620人,占11月份就诊人数的97%。

2.2 流感样病例性别与年龄分布 11月份流感样病例为2 753人,占11月份呼吸道感染病例总数的49%,其中男1 486人,女1 267人,男女比例1.17∶1;年龄最大15岁,最小5个月,平均5.5岁,其中3岁以上2 285人,占83%。

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11月份流感样病例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增高860人(占发热总数的31%),白细胞总数不增高1 544人(占发热总数的56%),拒查血常规349人(占发热总数的13%),经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而来就诊32人,其中3人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收住院。

2.4 流感样病例激素应用情况 高热患儿(腋温≥39 ℃)根据情况给予激素治疗,高热患儿1 293人,采用激素治疗589人(占高热患儿45.6%),未用激素704人(占高热患儿54.4%)。

2.5 儿童流感疫苗接种情况 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8人,多为11月底和12月份接种,其中接种2 d内发热3人,1周内发热3人,2周内发热2人。

2.6 疫情控制措施 流感样病例在发热门诊就诊、输液;一般病例在家隔离,停止上学及到共公场所,控制其活动范围;甲流重症患儿收住院隔离治疗。在学校确诊有甲流患儿的班级亦停课2周以防疫情扩散。

3 讨论

流感样病例的常见致病菌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军团菌等,其中病毒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2]。因其症状类似流行性感冒,故暂称流感样病例。患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接触空气飞沫传播。各地报道发病季节性不同,此次在本地暴发的高峰期为11月份,人群普遍易感,男女无明显差别,平均年龄5.5岁,3岁以上占83%,可能原因是0~3岁小儿活动空间较小,一般由监护人看护,极少到公共场所活动,被传染的概率小;另一方面,小婴儿还可从母体中获得特异性抗体暂时形成被动免疫,对抗感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3岁以上儿童常参与群体活动,接触面较广,且对流感病毒抵抗力相对其他人群较低,又对传染病的预防意识不强,一旦有病原体传入即可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极易在各类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流动性大、居住与活动空间拥挤的地方发生流行甚至暴发[3]。

由于流感样病例包括很多细菌性感染、其他病毒性感染及普通感冒患者,而真正分离出流感病毒的病例只占一小部分[4]。本调查结果有32人经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其中3人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只占所有流感样病例的少部分。目前大部分的临床医院,尚不具备快速流感病毒的检测技术,而各地的疾病防控中心只能对学校上报的流感样病例进行抽样流感病原学检测,对来就诊的患儿要高热3 d以上才做病原学检测。而国外学者对快速检测技术的经济性做过全面的评估[5],结论是经济可行的。经济的快速病原学诊断技术为临床一线防治流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流感样患儿是否应用激素治疗,目前存在争议,其焦点在于病毒性感染是否用激素和激素用量如何把握。目前倾向于对明确病毒性感染的患儿不用激素,但对重症病毒性感染患儿可用激素短期突击治疗,为抢救生命争取时间。但临床上由于无法第一时间得到病原学诊断支持,难以及时确诊为病毒性感染,大多医生根据经验用药,导致临床使用激素的比例偏大。

在流感流行前1~2个月接种流感疫苗能有效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本次流感样病例暴发期间仍有少数接种流感疫苗的患儿发病,可能跟接种到发病时间太短或者非接种流感疫苗的病原体感染有关。流感呈一定的季节性流行[6],由于既往未普遍推广流感疫苗的接种,人群普遍缺乏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而且每年流行的优势株不同,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种当年度的流感疫苗。

如何做好流感的预防和控制,是目前医疗界热门的课题。在处理疑似流感疫情时应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一旦疫情发生,如能及时隔离治疗现症患者,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重视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流动性大地方流感的防控,则能有效和迅速地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此次流感样病例暴发期间,凡经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儿的班级,一律放假2周,以防疫情的扩散,所以12月份患儿就诊人数回落明显。此外,根据流感季节性特点可在每年9~12月份进行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以减少被流感病毒感染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Monto AS,Gravenstein S,Elliott M,et al.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predicting influenza infection[J].Arch Intern Med,2000,160(21):32433247.

[2] Kelly H,Birch C.The causes and diagnosis of influenzalike illness[J].Aust Fam Physician,2004,33(5):305309.

[3] 刘艳,刘革光,郝晓洁,等.保定市儿童医院0~7岁门诊流感样病例监测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2):125126.

预防接种门诊周篇(11)

1.1冷链设施和消毒及抢救药品本次调查发现,仍有3家门诊的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未存在于专用冰箱内。而在65家把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存在于专用冰箱内门诊中,分别有1家(1.5%)门诊的冰箱温度未保持在2~8℃、21家(30.9%)门诊的冷冻室及冷藏室未配备测量计。54.4%的门诊配备了20%的肥皂水,100.0%的门诊配备了2%~3%的碘伏或75%酒精;100.0%的的门诊配备了急救药品,急救药品的种类主要为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阿托品等。

1.2公用设施犬伤门诊公用设施配备情况,多项设施配备率远不足50.0%,如电脑(47.1%)、打印机(26.9%)、移动存盘设备(26.9%)、宽带网络(31.3%)。而空调和候诊区与留观区休息椅的配备率也仅为70.6%和86.6%。

1.3人员情况60.3%的犬伤门诊均配备5名以上工作人员,其中最小的配备2名,最多的配备11名。全市75.0%的犬伤门诊配备3名以上专职医生,其中最小的配备1名,最多的配备6名。全市60.3%的犬伤门诊配备2名以上专职护士,其中最小的配备0名,最多的配备5名。全市犬伤门诊医护人员上岗前均经过狂犬病暴露后处置相关知识培训,1家门诊的医护人员上岗前未经过狂犬病防治知识培训,5家门诊医护人员在岗时未穿戴工作衣帽和佩戴上岗证。

1.4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管理制度全市犬伤门诊均配备了接种登记本,均对空气、物表、医疗用品和器械定期消毒,有1家门诊未配备知情同意书,有1家门诊未按月统计并与次月3日前上报。仅有70.6%的门诊没有疑似异常反应(AEFI)报告制度。19.3%门诊内未张贴悬挂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图画、工作人员职责和工作制度。

1.5狂犬病疫苗及其被动免疫制剂以及注射器材的管理22.1%的门诊诊室或就近配有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2讨论

狂犬病是一种致死性疾病,可防可控不可治,目前对犬类管理不规范,狂犬病疫苗市场不规范,暴露前免疫未能普及的情况下,加强对狂犬病暴露者的伤口处理,及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及有效的疫苗接种,是公认的最有效的预防狂犬病发生的3项措施。暴露后能否及时处置及处置是否规范是狂犬病预防控制的关键。部分狂犬病暴露者虽进行了暴露后预防处置,但如果处置不够规范及时,仍可发病导致死亡。卫生部于2006年10月印发了《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中国CDC也于2007年12月印发《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操作指南》,为暴露后伤口处理和免疫制剂使用等操作做了规范指导。而犬伤门诊则是狂犬病暴露后伤口处理和免疫制剂使用的主要场所,犬伤门诊的规范设置,可为狂犬病暴露后有效的处置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