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1 17:14:36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1)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Www.133229.CoM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童虽其来源不一,但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二、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随着现代化的文化浪潮进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瓦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机械化、自动化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在这种状况下,许多民间艺术品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被很多人摒弃了。

当代的民间美术保护者和美术理论家多是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古代生活形态的活化石来进行研究和保护,民间艺术品已经成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而保存在博物馆之中,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曾经出现的辉煌。民间美术虽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被人们保护和学习着,但实际上,它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很多人对它的喜欢只是出于对一个存在着文化隔膜的逝去年代的怀念,民间美术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其实用性,它和当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文化状态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在这种缺乏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民间美术变成了一种针对西方文化的入侵,而被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们所重新提起的“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很多专家对已经衰落了几十年的民间美术进行了重新整理与研究,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不分精华与糟粕的保护方式使我们看到的民间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民间美术的真实发展状态。甚至有些艺术工作者为了西方媒体对于“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对“他者文化”的观赏需求,而制造了一些“伪民俗”的艺术作品,混淆了媒体的视听,使我国的普通民众不能产生文化的认同感,而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处于漠然的状态。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2)

地方高校主要指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的省、市属高校或省市共建高校。这些高校大多处在地级城市区域,以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地方高校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是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中国的传统美术是由民间美术、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和宗教美术四大部分共同组成的整体,彼此之间既相互独立、排斥,又相互影响和渗透,最终构成了中国美术的总体面貌。民间美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至少应该与其它三大部分相并列,而居于不容忽视的地位。

中国的美术教育,从李叔同、刘海粟、徐悲鸿等人海外回国兴办美术院校始,就逐步形成了一个既包括西方艺术造型又包括中国宫廷绘画和文人绘画造型的中国特有的美术教育模式,并延续至今。中国的美术教育结构较西方高出一筹,因为它不仅在造型上涉及中西两种体系,而且在史论教学中也包含中外美术史两个部分。但遗憾的是,除少数几个美术专业院校开设过民间美术专业或课程以外,在其它院校中,民间美术教学基本上是个空白。在某些人眼中,传统的民间美术等同于没落和粗俗,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而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正如没有民间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就失去了基础一样;没有民间美术,我国的美术教育就不完善。因此,将民间美术纳入现代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完整的美术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中国的美术教育才能以名副其实、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完整面貌独立于世。

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己把乡土美术列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一般都担负着为本地基础教育培养、培训师资的任务,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也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对中国美术基础教育的促进和完善。

(二)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有利于促进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发展

民间美术主要产生和流传在民间,是劳动人民为适应并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而付诸手工生产的工艺美术,它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内容,也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审美理想追求。民间美术是社会文化习俗的载体,蕴涵着民族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具有浓厚的乡土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中国国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故有‘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之说。人们在漫长的地域迀徙中形成的不同风俗习惯,孕育了各个地方种类繁多、内涵深厚的民间美术。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品味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他们不再象过去一样喜爱传统的东西,生活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年轻人开始追求时尚,民间美术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祖国五千年文明经典的支撑,离不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本民族的民间文化遗产,振兴民族精神,己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共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国的中国,更应高度重视。抢救和保护民间美术,迫在眉睫。

保护民间美术需要国家的法律政策规定,但关键在于地方的具体实施和民间的自发保护。当前,阻碍民间美术保护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缺乏对民间美术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发展意义的宣传,没有形成必要的社会认同;二是尚未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民间美术传承体系,仍在延续原始的言传身教的家族传承方式;三是缺乏热心民间美术保护、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要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民间美术,就要尽快在地方高校建立起民间美术教学体系,使大学生系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特别是地方民间美术的产生、流变、种类、造型、色彩及其审美特点和区域特色,培养对民间美术的感情,使他们成为民间美术的欣赏者和宣传者,并使部分大学生成为民间美术的传承者和研究者。

(三)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有利于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各地纷纷挖掘推出了一批带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认真考察我国的旅游市场会发现,除了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各有特色外,工艺美术纪念品却大同小异,几乎如出一辙,鲜见独具地方特色和收藏欣赏价值的珍品。这势必影响各地旅游产业规模的发展,很难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由于民间美术依附于民俗文化而存在和发展,一件民间美术工艺品往往隐含着一个民间故事,或者象征着一种民俗活动。没有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值得回味的民俗文化活动,也就不可能有地方旅游经济的繁荣发展。

地方高校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培养熟悉当地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的专门人才,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地方民间美术,而且还可以在保护、继承的基础上,开发创新出既保持地方民间传统特色又融入现代生活内容的现代民间美术作品,从而推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另外,经过民间美术课程学习熏陶的大学生们,尽管他们毕业后大多并不专职从事旅游开发和美术设计工作,但即便是他们对民间美术无意间的宣传,也会对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民间美术教学通常包含民间美术史、民间美术作品欣赏和民间美术设计创作等内容,涉及到美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心理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民间美术的造型强调主观想象、自由表现和感情抒发,它是精神的物化产品,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更能形象地、直接地、全面地体现中国民间和民族文化,更能激发大学生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学习民间美术绝不单纯是为了艺术知识和技艺的提高,更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热爱祖国,首先要热爱家乡。学习民间美术,可以使大学生们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从而增进对家乡的感情,立志建设好家乡。有了这种乡情基础,就不难升华为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二、地方高校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般来说,地方高校无论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办学经费,还是师资力量、办学经验,都无法与重点大学比拟,但就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而言,地方高校却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一)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是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所决定的应有之举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强、面向基层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的发展必须走区域化、特色化和多样化的道路。民间美术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实用性,地方经济发展如此急需这样的人才,而重点高校短期内又难以顾及,这正给地方高校带来了难得的大展宏图的机遇。地方高校应不失时机地尽快建立起民间美术教学体系,培养适应当地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多规格、留的住、用的上的人才。

(二)当地丰富的民间美术教学资源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在服务于人民生活需要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在许多民间老艺人身上,积聚着大量的民间美术制作经验和高超的制作技艺。这些都是民间美术宝贵的教学资源。地方高校熟悉当地的历史文化演变,了解当地的文化资源分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新建民间美术教学体系,师资缺乏是首要问题,地方高校可就近聘任民间艺人承担部分实践内容的教学。社会为民间美术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实习基地,教学与实践可以随时随地灵活安排。

(三)生源本地化使地方高校更容易得到当地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支持

地方高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本地区,毕业后又大都留在本地区工作,对学习家乡的文化艺术、探寻发生在家乡的故事有着一种本能的兴趣和动力。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保证了民间美术基本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还会自发的以新的艺术眼光去搜集、整理散失在家乡的民间美术资料,使民间美术教学体系不断充实。另外,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紧紧围绕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扎根于当地的风土民情,不仅理所当然地受到当地政府的强力支持,而且也肯定会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民间艺人和民间美术收藏爱好者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

三、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构成

民间美术教学体系主要有四部分构成:

1.非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2001~2010年发展规划》的要求,“所有普通高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记入学分'非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学习宜列为限定性选修课程,也可先试行选修制,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转为限定性选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中国民间美术概述、地方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民间美术作品欣赏(就山东而言,可主要介绍剪纸、年画、风筝、泥塑、面塑、布艺、草编、根雕、奇石、陶瓷等)专科可在二年级开设,本科可在三年级开设,均为36学时左右。

2.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美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是从事与美术相关的绘画设计、教育宣传和研究管理工作,因此,应比其他专业学生有较高要求。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内容包括:中国民间美术概论、地方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民间美术作品赏析、民间美术工艺品的简单制作等。专科可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72学时左右;本科可在三年级开设,108学时左右。选修课由对民间美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选学,主要内容为:民间美术采风考察、民间美术创作设计。选修课一般紧随必修课之后开设,36学时左右民间美术的教育中心,而且也应成为地方民间美术的研究中心。因此,可通过建立民间美术研究室的形式担负起两个中心的职责。民间美术研究室可由本校民美教师组成,吸收部分民间艺人参加,其主要任务是:(1)具体组织和实施民间美术教学工作;(2)搜集、整理民间美术资料,包括各种文献、著作、画册、图片以及各类民间美术品实物等;(3)进行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4)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开发设计现代民间美术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3.建立民间美术陈列室.民间美术教学不能坐而论道,要特别突出实践性。地方高校建立民间美术陈列室,一来为教学提供了观摩欣赏作品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二来也是对当地博物馆收藏的补充。陈列室除收藏陈列师生共同搜集和社会捐赠的民间美术品及有关资料外,还可收藏陈列师生临摹仿制或创作设计的精彩之作。从某种意义讲,学校陈列室更容易征集到有收藏价值的民间美术作品。经过一个时期的积累,学校陈列室一定会越加丰富,成为地方民间美术的宝库。

(二)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条件保障

1.师资。由于我国民间美术教育相对滞后,地方高校不可能有现成的合格民美教师,因而可通过短期进修、边学边教或校外聘任等多种途径协调解决。中央美术学院等几处美术专业院校曾先后开办民美专业或开设民美课程,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地方高校可选派热爱民美专业、事业心强的骨干教师前去进修。要鼓励美术教师每人确定一个专题,专心钻研备课,完全可以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另外,也可聘请当地民间艺人、收藏爱好者和文化工作者到学校兼课、举办讲座或作技艺表演。民间美术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情感教育,学生需要带着情感学,教师更要带着情感教。只要教师的情感真正投入了,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

2.教材。关于中国民间美术的研究,近年来己有不少专家著述。各个地方的民间美术研究,也或多或少出版了一些书籍资料,我们可从中选择作为临时参考教材。地方高校组织编写具有地方特色、高质量的教材,需要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但应及早规划设计。要鼓励教师认真编写课堂讲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锤炼,待具有一定水平后再正式出版。

3.教学设备。民间美术教学既是理论课、欣赏课,又是技能课,需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如参观考察、手工制作等。因此,要有足够的专业教室和校外实习基地,配置性能质量较高的教学设备和专用工具,还应有充足的实习经费和陈列经费作保证。

(三)民间美术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地方高校建立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培养研究民间美术的学者和艺术家,而主要是借助地理优势对学生进行形象的审美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因此,在教学组织安排上,要高度重视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或限定性选修课的教学,防止单纯追求“早出成果”而出现重视美术专业学生教学、忽视甚至放弃非美术专业学生教学的偏差。当然,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提出较高的学习要求,对有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也是完全必要的。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3)

我国是一个地理环境多样、地域文化丰富、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国家,很多地区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结晶。内蒙古民间美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有着极其丰富的美术遗产。如何把蒙古民间美术这一遗产吸收到创作当中,使个体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地域特色,是内蒙古地区每一个国画创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区文化交流频繁,发达地区和城市凭借资源优势,其国画创作无论在题材选取,还是材料技法的运用,似乎都要领先于内蒙古地区。内蒙古的国画创作,只有坚持民族和地域特色,才能在国画领域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当前在内蒙古地区高校的国画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临摹古代文人山水,笔墨不能跟随时代,也不能反映地域风土人情。如果想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创新,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品,能够真正使创作源于生活,笔者以为,把蒙古民间美术融入到国画教学实践当中是一条必由之路。

一、蒙古民间美术现状

从内蒙古翁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的考古来看,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在茫茫草原上,长期雄踞在这一片土地上的游牧民族经过相互的兼并、融合与繁衍,约于公元7世纪,据《旧唐书・北狄传》记载,在额尔古纳河至呼伦湖一带形成了蒙古族原始部落。蒙古族传统文化也在这一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融合了其他游牧民族的优秀文化,最终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游牧文化。在洪荒年代,蒙古族文化以民间风俗文化的形式散落在广袤的草原大地上,其中的美术形式从民间绘画、民间剪纸、岩画、石刻、石碑、墓地石人、宗教文物、敖包到日常用品、玩具、服装刺绣、金属制品、雕刻工艺、刺绣织品、毛毡、毯子、草制品、民间图案等等,几乎体现在蒙古族人民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蒙古民间美术依附于民俗文化活动,是民俗文化的物化符号,无论是器物造型还是图案纹样,被赋予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审美特性。蒙古民间美术色彩朴素而鲜明,图案具有象征特性且强调均衡对称,器皿造型淳厚大方,艺术形态富有文化内涵。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为蒙古民间美术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内在物质基础,所有这些具有群体性质的文化,像一条蜿蜒屈曲的长河,以其脉脉清流,哺育着生生不息的蒙古民族。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族创造了悠久而独特的草原文化,蒙古民间美术是这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在深层的文化层面上,凸显出传统和现代的冲突。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蒙古民间美术受到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很多民间美术形式都在逐渐的消退。

二、蒙古民间美术引入国画教学的必要性

蒙古民间美术是由民间群众创作的,体现了民间的风俗活动,深刻的表达了民间生活的道德观念、生活信仰和理想愿望。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尤其在新时期,其创作更多的吸收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美术形式,使国画作品风格鲜明,形式多样。在内蒙古地区的国画教学中,只有把蒙古民间美术引入教学大纲,才能使得国画创作顺应时代潮流,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然而,到20世纪初,西方写实绘画艺术传入中国,成为各类艺术学校竞相学习的课程,特别是苏联美术教学模式的引入,几乎彻底打破了传统国画的教学方式,“与西方拉开距离”的论调已在大形势下显得苍白无力,直到今天,美术院校的国画教学基础课基本都采用素描、色彩等西方造型训练模式,这一教学方式演变过程,使我们丢失了许多包括蒙古民间美术在内的很多优秀传统美术形式以及其内在蕴含的文化传统。当前,内蒙古地区的国画教学还没有很好的把蒙古民间美术带入课堂,而蒙古民间美术文化对于国画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能被忽视的。

同时,国画可以将蒙古民间美术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以绘画的艺术形式展现给欣赏者,把蒙古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民间文化用中国独有的绘画形式体现出来,容易被大众欣赏者所接受。蒙古民间美术包含着广泛的文明和历史,是我们民族文化多样化的重要体现,把蒙古民间美术引入到国画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学习国画的同时了解蒙古民间美术,从而使这一民间美术形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三、蒙古民间美术如何植入国画教学

本世纪90年代,全国高校的国画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基础课多为素描、色彩等技能训练。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内蒙古的国画教学的基础课在写生对象上可以多做研究,把蒙古族头饰、服饰、马鞍马具、各类生活用具搬到课堂,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这些民间美术样式,同时在理论课中加入蒙古族历史、蒙古民间美术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教学中嵌入并使学生最终接受这一类美术形式。在国画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避开去大城市、去风景如画的南方这个潮流,而要引导学生在草原地区写生、采风,接触牧民,画马、牛、羊等蒙古高原的牲畜和人文地理环境。蒙古高原文化历史悠久,散落在民间的岩画、壁画、各类图案,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色彩方面,都为我们丰富画面提供了天然的素材。经过前期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对蒙古民间美术的研究,到学生创作课程中,无论工笔、岩彩还是水墨绘画,他们将在素材积累和题材的选择上得心应手,进而创作出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和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蒙古民间美术是来自于民间的艺术家,其内容是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国画的教学加入蒙古民间美术元素,可以增加作品的丰富性和情感性,并最终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将来学生走入创作道路打下结实基础。(作者单位:1.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美术与传媒学院;2.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本论文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本课题阶段性成果

课题立项编号:XB201404证书编号:HZLX201408

课题名称:内蒙古地区国画专业课程改革初探

参考文献: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4)

从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的考古来看,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在茫茫草原上,长期雄踞在这一片土地上的游牧民族经过相互的兼并、融合与繁衍,约于公元7世纪,据《旧唐书?北狄传》记载,在额尔古纳河至呼伦湖一带形成了蒙古族原始部落。蒙古族传统文化也在这一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融合了其他游牧民族的优秀文化,最终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游牧文化。在洪荒年代,蒙古族文化以民间风俗文化的形式散落在广袤的草原大地上,其中的美术形式从民间绘画、民间剪纸、岩画、石刻、石碑、墓地石人、宗教文物、敖包到日常用品、玩具、服装刺绣、金属制品、雕刻工艺、刺绣织品、毛毡、毯子、草制品、民间图案等等,几乎体现在蒙古族人民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蒙古民间美术依附于民俗文化活动,是民俗文化的物化符号,无论是器物造型还是图案纹样,被赋予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审美特性。蒙古民间美术色彩朴素而鲜明,图案具有象征特性且强调均衡对称,器皿造型淳厚大方,艺术形态富有文化内涵。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为蒙古民间美术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内在物质基础,所有这些具有群体性质的文化,像一条蜿蜒屈曲的长河,以其脉脉清流,哺育着生生不息的蒙古民族。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族创造了悠久而独特的草原文化,蒙古民间美术是这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在深层的文化层面上,凸显出传统和现代的冲突。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蒙古民间美术受到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很多民间美术形式都在逐渐的消退。

二、蒙古民间美术引入国画教学的必要性

蒙古民间美术是由民间群众创作的,体现了民间的风俗活动,深刻的表达了民间生活的道德观念、生活信仰和理想愿望。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尤其在新时期,其创作更多的吸收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美术形式,使国画作品风格鲜明,形式多样。在内蒙古地区的国画教学中,只有把蒙古民间美术引入教学大纲,才能使得国画创作顺应时代潮流,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然而,到20世纪初,西方写实绘画艺术传入中国,成为各类艺术学校竞相学习的课程,特别是苏联美术教学模式的引入,几乎彻底打破了传统国画的教学方式,“与西方拉开距离”的论调已在大形势下显得苍白无力,直到今天,美术院校的国画教学基础课基本都采用素描、色彩等西方造型训练模式,这一教学方式演变过程,使我们丢失了许多包括蒙古民间美术在内的很多优秀传统美术形式以及其内在蕴含的文化传统。当前,内蒙古地区的国画教学还没有很好的把蒙古民间美术带入课堂,而蒙古民间美术文化对于国画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能被忽视的。

同时,国画可以将蒙古民间美术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以绘画的艺术形式展现给欣赏者,把蒙古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民间文化用中国独有的绘画形式体现出来,容易被大众欣赏者所接受。蒙古民间美术包含着广泛的文明和历史,是我们民族文化多样化的重要体现,把蒙古民间美术引入到国画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学习国画的同时了解蒙古民间美术,从而使这一民间美术形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三、蒙古民间美术如何植入国画教学

本世纪90年代,全国高校的国画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基础课多为素描、色彩等技能训练。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内蒙古的国画教学的基础课在写生对象上可以多做研究,把蒙古族头饰、服饰、马鞍马具、各类生活用具搬到课堂,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这些民间美术样式,同时在理论课中加入蒙古族历史、蒙古民间美术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教学中嵌入并使学生最终接受这一类美术形式。在国画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避开去大城市、去风景如画的南方这个潮流,而要引导学生在草原地区写生、采风,接触牧民,画马、牛、羊等蒙古高原的牲畜和人文地理环境。蒙古高原文化历史悠久,散落在民间的岩画、壁画、各类图案,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色彩方面,都为我们丰富画面提供了天然的素材。经过前期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对蒙古民间美术的研究,到学生创作课程中,无论工笔、岩彩还是水墨绘画,他们将在素材积累和题材的选择上得心应手,进而创作出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和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蒙古民间美术是来自于民间的艺术家,其内容是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国画的教学加入蒙古民间美术元素,可以增加作品的丰富性和情感性,并最终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将来学生走入创作道路打下结实基础。(作者单位:1.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美术与传媒学院;2.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5)

二、民间艺术的表现形态

“民间艺术”起源于民间,与乡间生活、风俗民情、地域特色相辅相成,表现形态随民间生活百态多变,智慧的民间人士在寻求生活的过程中总结创作出各色民间艺术,使其在历史的进程中凸显灿烂。民间艺术的样式因其功能性可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手工、民间美术、民间建造、民间表演等形式,本文主要针对民间手工艺及民间美术进行探讨,追寻其起源发展及对当代美术教育课程中的继承与发展进行研究。《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中,涉及很多内容与本文研究相关,如: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2009.10)、南京云锦织造技艺(2009.10)、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10)、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009.10)、热贡艺术(2009.10)、中国书法(2009.10)、中国篆刻(2009.10)、中国剪纸(2009.10)、中国雕版印刷技艺(2009.10)、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09.10)等,另外还有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如浙田的石雕、江苏的苏绣、江西的陶瓷、山东潍坊的风筝等,都是民间艺术的瑰宝。以下列举几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

1.以热贡唐卡为代表的手工绘画类

“唐卡”一词是藏文音译,《藏汉大词典》中的释义:画有图像的布或纸,可用轴卷成一束者。唐卡的绘制复杂,用料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物和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最小的唐卡仅有巴掌般大小,画在纸上、布上或羊皮上;而大的唐卡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热贡唐卡以笔法细腻、匀净协调著称,画面给人以雄浑、博大之感,艺术效果非同凡响,画法上一般采用单线平涂略加烘染和色块填勾的手法,构图上都采用散点透视。画面上的神、佛、山水、花草、楼台亭阁、各种鸟兽等都绘得很细致、生动而色彩鲜艳,特别是一些被夸张变形的密宗造像,性格鲜明、形态各异,不同身份的神形态千变,姿态各异,各尽其妙。热贡唐卡在取景布局上视野广阔,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把同一主题而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一幅作品犹如一本连环画,使画面有咫尺千里之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热贡唐卡的这种独到之处,使其在同类艺术中别具一格,成为藏画艺术的一种风范,也为美术教育的各类课程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2.以中国陶瓷为代表的手工制造类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器这一造物形式从诞生之日起,就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地区、民族的差异,无论受其他何种条件的影响,无论其器形、装饰风格等有怎样的变化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它都始终反映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随着人类生活的改善,以及宗教、风俗、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人类在陶制器具的造型及修饰上,增加了许多使用功能以外的装饰处理,于是陶制器具除了实用的功能外,更表现出美观与抚慰精神的作用。美源自于生活,也反映了生活,陶工们正是从表现生活、表达美的观念的角度,直接描绘现实生活的风俗风貌,或间接地富有寓意地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从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陶瓷艺术文明。近年来,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各高等艺术院校纷纷开设陶艺相关专业或课程,陶艺人才大量涌现,陶瓷艺术成为发展传承较好的民间艺术之一。

3.以皮影戏为代表的大众娱乐类

皮影造型是中国最古老的动漫角色造型,它集绘画、雕塑、文学于一身,是中国古老的传统玩具与游戏之一,现在的皮影已不仅局限于用于影戏操作的影人,更成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皮影戏,古时称为“傀儡戏”,也可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动漫”,是现今动画片的前身,这一传统形式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悲欢离合调,人间真美善恶”—皮影戏几乎集尽其能。

4.篆刻技艺、剪纸艺术、传统木结构营造等技艺类

篆刻以刻刀为工具,汉字为表象,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能够表现书法的笔法和结构,还强调刻法的酣畅自由,在方寸间表现技艺,抒发感情。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发展至今,篆刻技艺已有3700多年历史,印石、拓纸、刻法多变,集历代文人墨客的智慧,形成全国10余派别。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能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这种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延承至今。代表作有苏州园林、北京四合院、西递宏村、蔡氏古民居等。

三、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体现、传承和发展

中国自20世纪初开始,一直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冲击,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网络化、交通的日益快捷使得全世界越来越像一个村落,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交织、冲突对抗在21世纪变得越来越难以分割且又越来越激烈。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多模仿西方,以学年制、学分制为主要体制,以分类课程为基础,其中贯穿教学实践。民间艺术因其地域性、系统性差、组织形式不系统等特点,较少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系统呈现和传承,其应用与保护也鲜见于课程体系范围之内。但随着人们对民间文化保护和继承的重视,目前各类艺术院校已逐渐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相关内容或专业。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分析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及其传承和发展。

1.作为单独专业方向或课程在美术教育中体现

中国书法、篆刻等一直以来深受国内外文人墨客的喜爱,因此也成为民间艺术中保护和传承较好的一类。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作为全国重点美术类高校,肩负振兴民族艺术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注重理念传承,艺术创新。所设书法系是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唯一独立设置的书法系科,其前身是创设于1963年的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2001年正式成立书法系,目前已设立书法理论、书法与篆刻、书法与教育等多个专业方向。该系坚持弘扬传统精神,以“固本培元、借古开今”为方针,强调国学基础,重视文化修养,突出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个性、综合与专精相结合,以培养具有较高书法篆刻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形成了富有学院特色的高等书法教育教学体系。以独立的专业设立,体现了美术教育对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视,也说明民间艺术本身在科技发展信息爆炸的当今,仍具有精神层面的重要意义。

2.在中西融合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

现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深受西方影响,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而民间艺术中大部分艺术形式缺乏组织系统,讲究随性而为,师徒授受。两者一张一弛,互为影响,在现代美术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熟知的中国画,作为典型的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国古代的美术教育中,并非正规的学校教育,即使曾出现专门的皇家美术教育机构—画院,其主要教育仍主要由民间自发进行。所以,古代中国画教育的评价标准、艺术理论、美术思潮、教育教学方法也是散落于从先秦到明清的画论、书论、印论及有关历史古籍中,以“评”“品”“断”“议”“赞”“录”“谱”“序”“跋”“记”“随笔”等形式记录下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中国画教育逐步由民间的非正规教育发展到以学校为中心的正规教育。相似情况在现代美术教育各专业或课程中都有体现,如传统印染技术、壁画艺术等。这类民间艺术在各美术教育院校既要求课程的系统性延续性,又强调传统教育中模仿、自学、领悟的教育方法,让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不仅内容得以传承,其涵盖的教育特性也发展延续;不仅自身得以传承,也为现代美术教育增色。

3.在新技术支持下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画龙点睛

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五千年历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多种多样,民间流传许多经典的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现在技术发展迅猛,世界正经历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流量和流速,国内外各种传播媒介中糅合了大量本土内容的优秀产品,基本都是根植于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之上的。不仅产生了属于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而且还让我们更直观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近年来,因人们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出现了许多源于民艺的生活用品或艺术形式。陶瓷艺术最具代表,陶瓷本是源于民间生活中使用的器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陶瓷不仅可以制作碗碟器皿,亦可应用于室内装饰、汽车工业、精密仪器、甚至医学等领域。在现代技术引领的美术教育课程中,将民间艺术单独作为一门课程似乎小题大做,但其在课程中画龙点睛的一笔不容小觑。我们在利用新技术制作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时,不仅是对民俗艺术或者文学作品等丰富资源的利用,更多的是在内容上体现一个国家的人文精神、民族文化、道德品质。要想让美术教育朝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统观全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技术引领下的美术教育课程。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6)

“十一五”期间,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较大,随着高等美术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日益普及,高等院校逐步向研究性大学转换,高校教师的研究性成果成倍增长,研究机构纷纷成立,课题申报数飞速上涨,立项数不断上升①,但高品质的学术成果却并不多见,反而在总量扩大的情况下,质的相对比率反而下降。这种情况在“十五”期间已经出现,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控制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对学术期刊进行学术评估,对核心期刊进行动态评估,加强对课题项目后期资助的审核及资助力度,出台各种对优秀著作及科研成果的奖励措施,各家出版社对优秀科研成果也在每年的出版计划中留有一定的比例,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不良的学术风气依然存在,量与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全国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学科研究的整体态势是个体性的研究增加而集体性的研究减少,专门领域内的研究向纵深发展,个案研究比较多,边缘性研究比较多,地域性美术研究亦逐渐增多,一些新兴学科的概论性著作也逐渐增加。整体上说明了学科研究领域的面在不断扩大,基础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国家项目的推动及省(市)、部门各级项目的立项与资助力度不断增强,大多数有研究前景的个人与集体项目都能获得各种不同的支持;二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成倍增加,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在总体上还是推动了学科研究的发展,因为其中的开题、评审、答辩等种种环节,在掌控论文的学术质量上还是发挥了作用,还有一些学生在认真地钻研学问。 与美术史论的传统学术研究相比,创作实践方面的研究更为活跃。美术市场空前繁荣,展览不断,当代艺术的浪潮一浪又一浪,画册、期刊及各种出版物让人目不暇接,对现状的研究也随之展开,美术批评理论也随着批评实践活动而有所发展,推动了各种创作理念;尤其是设计艺术理论研究,虽然还处于初创时期,亦初具规模,这与设计艺术教育的普及有关,与学科的基本教育规模与实践性有关,其研究成果大多还体现在教材与基础理论问题上。 现依据“十一五”期间美术与设计艺术学科研究的主要情况与基本特点,分述如下。 一、基础理论研究 “十一五”期间的美术基础理论比较薄弱。与“十五”期间相比,在研究范围上无突破,在数量上基本持平,基本上一年出版一本,还是以高等院校教材或辅助教材为主,如“美术概论”一类,有邓福星的《美术概论》(2009年版)、赵一丹的《美术概论》(2008年版)、陈美渝的《美术概论》(2007年版)及高国良的《影视美术概论》(2008年版)、肖清风的《设计艺术概论》(2007年版)、朱彧主编的《设计艺术概论》(2006年版),其特点是强调了个体性的研究,突出一家之言,走出了集体编著的大一统模式,展开了多元论述。在门类美术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近十年来还是局限在影视美术,未见其他门类美术的著述。 在博士论文方面,则有些专题性的理论研究,如王云亮的《话语的转型:以宗白华的中国画理论为解析案例》(2008年版),就在探讨20世纪中国美术理论话语的现代问题。 在“十一五”国家课题立项中,基础理论方面的选题比例也小,占美术类课题总量约17%,其中包括对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设计艺术理论、批评理论及各项专题理论研究,未见原理论研究,而且有些选题重复立项。 与美术基本理论研究现状相比,设计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略为突出,且作者队伍也趋向年轻化,其成果形式还是以教材为主。如余强主编了一套设计艺术基础理论丛书(2006年版),以及邵宏编著的《设计学概论》(2009年修订版)、胡守海的《设计概论》(2006年版)、张焘的《室内设计原理》(2007年版)、焦健等主编的《空间设计原理》(2007年版)、清华大学课题组编的《设计艺术的环境生态学》(2007年版,“十五”规划题)、何灿群主编的《人体工学与艺术设计》(2007年版)、陆小彪等的《设计思维》(2006年版)等等。专题性研究则有桂宇辉的博士论文《包豪斯与中国设计艺术的关系研究》(2009年版),以及熊嫕的博士学位论文《器以藏礼:中国设计制度研究》(2007年)。 二、美术史研究 “十一五”期间的美术史研究依然是重头戏,成果数量不少,但值得称道的却不多。其间以教材为多,特别是中外美术通史写作,虽然看似以个人撰著为主,体现研究主体的学术立场及其观点,实际上还是取通用的体例及通常的史学观,无甚建树。五年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美术史出版有13本,外国(西方)美术史出版也有13本,基本上都属于简编。②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史就出版6部,有5部是个人专著。应该说,这与“十一五”期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展开有关,与设计艺术学科的兴起与普及有关,与文化研究及新美术史学观的兴起也有关系。外国美术史写作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是陈平的《西方美术史学史》(2008年版),特别是他又主编了一套“美术史里程碑”丛书,包括《罗马艺术》、《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及《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 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是这一时期倍受关注的问题。 图像学、艺术形态学、艺术社会学及艺术心理学等研究方法,甚至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意识形态研究、比较研究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地渗入中国美术史学界,挑战传统的历史文献学及风格样式研究。 其间,较有影响的是美籍华人学者巫鸿的著作被介绍到大陆,如《礼仪中的美术》(2005年版)与《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中的思想性》(2006年版)。2007年4月,首届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学教育年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会议主要着眼于青年一代的美术史学者,而来自各艺术院校及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所提交的论文,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两天会议不时掀起讨论的热点,如华南师范大学颜勇的论文《西学语境中的传统画论:以“墨分五色”的二三种现代诠释为例》,又如中央民族大学吴雪杉的论文《清初“四僧”与历史书写———民国时期美术史的一个考察》,还有中央美术学院张鹏有关寺观庙堂绘画、雕塑的研究,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及独到之处。2008年4月第二届年会在四川美术学院召开,其研讨的主题是“美术的地缘性”,并设六个分论题,即(1)差异与融合;美术考古的视角;(2)地域性母题的图像呈现;(3)美术及其理论中的地方观念;(4)地缘性与风格流派;(5)文化地域性的价值限度;(6)地缘性理论的回顾和反思。显然,年会的学术议题已转向有关方法论的专题研究,“研究视角”比“学术立场”更受人关注。#p#分页标题#e# 2009年10月第三届美术史学教育年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召开,主题是“边界与范式”,曹意强与潘耀昌均关注到越界问题,即在全球化视野下的“世界艺术研究”;而在“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新视野”的专场讨论中,郑岩、张鹏等人所提交的论文依然注重图像分析,注意讨论具体的问题,由此及彼,由小见大。这样的研究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所接受。 中国美术史专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来自于之前的一些研究项目。如属于“十五”国家重点项目之一的“中国道教美术史”(2003年立项),其课题成果之一《论〈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仗图〉之原位》(李淞著)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2009年),与其同时获奖的还有李超的《中国早期油画史》(2001年立项的国家年度课题)及裔萼的专著《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史》(2001年立项的文化部青年项目)。 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在“十一五”期间依然是一热点③。已出版的专著有吕澎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2006年版)、张晓凌主编的《中国现代美术史文献集》第一辑(2007年版)、陈瑞林的《中国现代美术史教程》(2009年版);再版的有阮荣春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原名为“中华民国美术史”,2005年版)、潘耀昌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潘公凯负责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的课题组(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于2006年相继在香港、上海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海内外学者就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问题展开讨论。张晓凌负责的“中国现代美术史”课题组(“十五”国家重点)也相继在北京、杭州组织召开编委会,其项目将在2010年下半年结题。郑工的《民国时期美术思潮》(2001年文化部项目,原题为“20世纪中国美术大论辩”)已于2006年结题(将在2011年出版)。而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方面,数量更多,出版的也不少。 如顾丞峰的《现代化与中国百年美术》(2007年版)、薛娟《中国近现代设计艺术史论》(2009年版)、马琳的《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2007年版)、华天雪的《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2007年版)等等。相比“十五”期间,研究范围扩大了,研究深度也加强了,其特点是以现代化理论为核心,注重社会文化的整体转型,同时也在进一步整理资料,敞开学术视野,消除偏见。 中国书法史论研究在“十一五”期异军突起。说“异军”则是因为在20世纪书法渐次游离出了中国美术圈,而在21世纪,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开始有所沟通,学科建设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推出了一批成果。如丛文俊等人合著的《中国书法史》丛书(2007年版),欧阳中石主编的《中国书法艺术》(2007年版);专题研究成果可见之南方出版社的“书法研究博士文库”(第1辑,2009年版),王元军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汉代书刻文化研究》(2007年版),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 三、区域美术(含民族美术)研究 “十一五”期间区域美术研究比较活跃,正因为这一时期通史性的写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地域性的美术研究又受到地方政府及有关文化教育单位的重视,作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或有地方特色的研究项目进行扶持。区域美术研究的特点,一是文化中心区域,二是文化边缘区域。如北京的地区性美术研究就有两项成果,即邵大箴、李松主编的《20世纪北京绘画史》(2007年版)与李福顺主编的《北京美术史》(2008年版,北京市“十一五”社科规划项目)。前者聚集了国内颇有建树的美术史论家,如李树声、薛永年、水天中、单国强等人;后者主要是一批青年学者。二者体例不同,水平各异。相比“十五”期间出版的《上海美术志》(2004年版)和《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2005年版),在研究思路及具体做法上已不相同。澳门文化局近年也资助一批有关澳门美术与设计方面的研究项目,已结题并待出版的成果有胡光华的《澳门绘画史》、刘佳的《澳门设计艺术》。 由澳门基金会编辑出版一套《澳门史新编》(2008年版),收录了莫小也的《澳门早期美术史:远古至1850年》与郑工的《澳门美术史的分期与分类》。莫小也的研究课题“澳门美术史”(2003年立项的国家年度题)也基本完稿。 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有李伟卿主编的《云南民族美术史》(2006年版)、张亚莎的《美术史》(2006年版)、范晓杰等人合著的《山西美术史》(2009年版)、朱琦的《香港美术史》(2007年版)、徐文琴的《台湾美术史》(2007年版)。还有一些民族美术史的研究课题在“十一五”期间陆续立项,如彭林绪的《土家族工艺美术史》(2007年度)、张景明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2007年度)、李青的《丝绸之路与西北民族美术史研究》(2007年度)、李宏复的《中国少数民族刺绣工艺文化研究》(2008年度)及姜钟浩的《中国朝鲜族百年美术发展历程与特性研究》(2009年度)。 区域研究的性质应属于文化研究,或者说是有关地方知识及在特定空间区域内文化关系的总体叙述,故在文化边界、共时性关系、差异性论述等问题上容易形成关注的焦点。只是目前美术学界对文化研究的方法及意义认识还不明确,故在写作时容易出现视野不清。其中最大的认识误区,就是将区域美术研究作为局部范围内的一般美术史写作,即被缩小了空间范围的通史性写作。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其目的不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都不一样,要解决的问题更不相同。这一问题在2010年4月的“中国地域性美术史研究暨《北京美术史》学术研讨会”上已被提出,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边缘性的文化研究 边缘性的文化研究主要指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十一五”期间,美术学及设计艺术学处于学科的基本建设阶段,新的边缘类型学科出现不多,其队伍基本是由民间美术、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构成,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兴起后,带动了民间美术与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研究热潮,但真正理论上的带动却是文化人类学及民俗学。如乔晓光的《本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文集》(2008年版)、吴志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视野下的福建民间美术》(2008年版)、沈泓的《节庆狂欢:民间美术中的节俗文化》(2009年版)等。还有一些研究课题在“十一五”期间陆续立项,绝大部分都属于调查报告④,其立项在美术及设计艺术类中每年的比例数高低不等,如2007年有五项(其中两项为国家重点),2008年有四项,2009年有六项(其中两项为国家重点),分别为当年美术及设计艺术类总立项数(含文化部项目)的19%、10%、17%(不含工艺史研究),但重点题所占比例很大,2007年为50%,而2009年则为100%。#p#分页标题#e# ⑤随着2007年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艺术市场学也为人们所关注。有些学者开始研究艺术市场的运作规律,涉及种种与艺术品交易有关的经济现象,思考其中的理论问题,并涉及当代艺术的存在意义及其评价体系,重新判定艺术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重新判定艺术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面对艺术的公共性,面对在新的城市天空中艺术的存在方式及交流方式。艺术社会学的内容必须置换,重新书写,其研究方式也不是传统的历史学所能胜任的。应该说,这方面的研究正处于开始阶段,研究成果多是调研报告,以及建立在宏观基础上的分析判断。中国艺术市场的不规范,许多统计数字不可靠,资料来源也很复杂,给深入而客观的研究带来很大困难。有些学位论文涉及到艺术市场机制、艺术市场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发展问题,关于中国艺术市场史的研究也已起步。 2006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由赵力主持,并主编了一套《艺术财富》丛书,如《艺术财富》(一)(2006年版)、《艺术财富:全球艺术市场新格局》(2007年版)、《艺术财富: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市场》(2008年版)、《艺术财富:金融危机下的艺术市场》(2009年版);同时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还陆续出版了2006年至2010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研究报告。自2009年起,国家文化部艺术市场研究中心也连续了2008年与2009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研究报告》。2010年4月,由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管理委员会、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主办了“2010艺术经济论坛———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艺术市场与艺术收藏”,其议题有宏观经济背景与目前艺术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和艺术市场复苏、亚洲当代艺术市场是否能够走出危机以及亚洲艺术市场的前景。 五、创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美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历来是美术学研究最为薄弱的环节。大多数著述都停留在基础性技法理论教材的编撰,也有结合自身的艺术创作实践总结一些经验,提出一些看法,有的也试图建构一个系统的创作理论框架,实现自己的艺术主张。 与原理论研究不同,创作理论的研究正在于实践性及可操作性,其中技术性的成分比重较大,或者说,其解决的主要就是技术理论问题。特别是在新媒介、新材料不断出现的当代社会,艺术的创新性不断为人所重视,而创作理论与实践研究却有所不足。研究比较活跃的应属设计艺术学科,如新媒体艺术、图形创意研究、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等,论文数量较多,也有一定的见地,而那些传统的绘画与雕塑领域,创新性研究不多。但在“十一五”期间立项的一些国家课题,有望在这一方面取得发展。如2007年度的“中国画写意传统中的世界性研究”(国家重点)、“中西绘画图式与时空观念比较”(国家一般);2008年度的“书法创作理论研究”(文化部项目);2009年度的“当代中国水墨语言体系研究”(国家一般)、“中国北派山水画的自然形态与笔墨形态研究”(国家一般)、“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设计理论与方法论研究”(国家一般)、“数字传媒设计中中国元素的融入及其应用研究”(国家一般)等。 六、问题及反思 问题一: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选题规划上最突出的问题是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依然混合在一起,既不利于设计艺术学的项目规划与立项,也在挤压美术学的项目资源。在国家学科分类目录上,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都是二级学科;同样,在国家学科分类及代码表上,美术与工艺美术、书法也是并置的。 因为多项学科均囊括在“美术学”内,造成每年“美术学”类的项目申报数居高不下,从而引起项目资源配置上的问题,导致“美术学”类的申报项目被大量削减,影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出现不少学术泡沫,与规划项目扶持不当也有关系。我们往往看到社会的需求,却没有注意到项目承担者的实际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 问题二:学术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独到的见解,这一点在集体编撰的项目中最容易被中和,最终使研究成果流于平庸。这并不意味着否定集体的智慧,否定研究课题的集体行为,否认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意义,而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处理科研立项中学科的“体系化”建设与“课题性”研究的关系。所谓“体系化”建设,即指那些学科的系统性理论建构;而“课题性”研究,则是针对某一具体项目的深入研究。从目前的学科发展情况分析,恰恰需要的不是这些“通史”或“通论”,而更需要在某一课题上深入发掘研究,得出新的研究成果,拓宽研究领域。如果没有基础性的“课题”研究先行,那么,“通史”和“通论”只能停留在编撰的水平,不断重复地拼凑组合,在所谓的“框架结构”上做文章。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不需要学科的体系化建设,学科的体系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通史”、“通论”上,而应该形成各自不同的理论派别,从基础理论开始,形成“一家之言”,才能构成“百家争鸣”的大局,促进学术繁荣。 现阶段我们更需要独辟蹊径式的研究,从而加强某一选题的研究力度,以点带面,拓宽研究的领域。 特别在传统的中国美术史学领域,鼓励那些最适合个体性研究的选题系列,形成几项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如中国的宗教美术就是一个极有学术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尚且不论四大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及敦煌莫高窟)美术,论敦煌学的影响及其在国际学术上的地位,就算那些零星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佛、道美术作品,数量也极其庞大。中国古代美术遗品中,半数以上应与佛、道有关。这是其它国家和地区难以具备的文化遗产与学术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样,古代美术遗址及遗迹的保护与研究也迫在眉睫。过去,我们已经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图录与图册,相关的文献资料也陆续加以整理,但深入细致的高品质论文却难得一见,相关的研究选题也很少。#p#分页标题#e# 另外,继续鼓励少数民族美术研究,以边缘性的文化研究排解单一性的主体叙述,建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新格局。同时,由少数民族美术及边远地区的美术研究拓展至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美术研究,提升区域美术研究的学术水平,既看到历史文化在不同区域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揭示美术在地区性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及意义。 问题三:美术基础理论研究贫弱。基础理论需要较长时间的学术准备,尤其需要由创作理论沉积一段时间后再行引发新的突破。目前,艺术创作空前活跃,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度也大,但却匮乏新的理论思考及相关艺术实验的研究报告。 我们不能说美术创作中没有学术问题。过去美术家总期待着理论家帮他们解决理论问题,而理论家往往又帮不了这个忙,因为那些理论问题都与创作实践密不可分。与其他的人文学者一样,美术创作者总为范式问题所困扰,而突破范式的束缚则被认为是天才的创造力的体现。但范式的成形及传播需要知识的帮助,一个成系统的新知识才能支撑艺术的新范式。当代艺术鼓励创新,也为新的艺术理论出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这种理论又会支持新的艺术批评,促进艺术创作的实践,沟通艺术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审美联系。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7)

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感悟,多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以及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不断创新和发展,民间美术成为极富我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高校教育体系是培养祖国栋梁的重要场所,民间美术作为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对于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一)完善高校美术教育体系

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美术教育体系。然而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体系模仿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缺乏民族特色,而民间美术作为传统美术形式之一,如果将其与高校美术教育体系相结合,将有助于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美术教育体系。民间美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如建筑、刺绣、剪纸、木雕、民族服饰等,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民间美术能够为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与素材,可以作为美术教育的课堂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民间美术,亲身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民间美术不仅丰富了教学素材,而且增强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根基,丰富了文化内涵,促进了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科技产品和外来文化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人忽视了身边的民间美术。由于诸多原因,大量民间美术作品被遗失或损坏,难以找到它们的踪迹。在这种形势下,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迫在眉睫。高校作为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地方,对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美术教学体系应当引入民间美术,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和了解民间美术,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激发其对民间美术的热爱。高校学生是发展我国美术事业的栋梁,是传承和弘扬民间美术的重要力量。通过高校的引导,让学生加入到对民间美术的研究活动中,使其对民间美术产生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

(三)创新高校美术教育模式

民间美术在造型和色彩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学习民间美术能够训练学生的创作技法,培养其审美能力。学习民间美术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独特的创作经验,对专业美术学习具有借鉴作用。当代社会各种文化和思想碰撞,民间美术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应当引起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民间美术以丰富教学内容,挖掘民间美术的内涵,将其与高校美术教育相结合,并研究出适合我国学生的美术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二、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措施

(一)转变对民间美术的认识

近年来,受全球化的影响,各国文化与艺术涌入我国,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关注,而忽视了对民间美术的学习。一些教师认为民间美术相对落后,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因此轻视剪纸、刺绣等民间美术,更没有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转变思想,认识到民间美术的重要性,意识到传承和弘扬民间美术的积极意义,进而肩负起向学生传授民间美术的责任。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展现民间美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兴趣,使其加入到传播和弘扬民间美术的队伍中。

(二)丰富教学内容

当前的高校美术教师比较注重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理论,容易忽视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这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打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在课堂中加入民间美术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其魅力。高校还可以邀请一些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加入到研究民间美术的队伍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民间美术工作室,了解民间美术的制作过程,以加深认识传播民间美术的重要性。

(三)转变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美术教育更多的是沿袭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学生过于被动,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强其参与性和互动性,主动学习民间美术。作为专业美术人才,学生对于民间美术的传播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语

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民间美术的传承难以为继的形势下,高校美术教育应当引入民间美术的内容,肩负起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责任。因此,高校应当转变对民间美术的认识,传承民间美术,发扬传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构建适合我国学生的美术教育体系,以更好地为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洪文.论民间美术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意义[J].大家,2011(8).

[2]李琪.试论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J].大舞台,2013(10):211-212.

[3]周致欣.略论民间美术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5(8).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115-03

一 教学背景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之根的艺术,其中蕴涵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情感和理想,几千年来,民间艺术积淀深厚,博大精深,我们要保护它们、继承它们,让民间艺术在现代生活中光彩夺目。中国的民间美术作品极其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点。对民间美术的认识与探究,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幸福、吉祥的主题是我国民间美术的追求也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热情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祈福纳祥的希望和信念。民间美术是培养生活情趣、丰富人民生活内容的精神食粮,它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品质和审美修养。教师可以从讲解民间美术中剪纸艺术的情趣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自主表达的空间。本课我选择直观演示和问题情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讲解、归纳,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各个种类尤其是剪纸艺术有一些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深入理解民间艺术的种类、形式和意义。

二 教学过程

1.选择“民间美术的图形与寓意”进行探究的原因

选择“民间美术的图形与寓意”这一内容进行探究的原因是:中国民间美术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也很喜欢,如五华的竹马舞、上灯节、走古事等。学生能通过发生在身边的事亲身体会到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2.案例的实施过程

第一,提出问题进行探索。根据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内容,上课前老师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制定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中国民间美术(寻找身边常见的实例)?民间美术有哪些特征?生活中民间美术作品的实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民间美术有哪些表现形式?中国民间美术有哪些寓意?中国民间美术

有哪些艺术魅力?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教师积极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和主题网站(中国民间美术),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校园图书室查阅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

第二,中国民间艺术的分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编织、中国结、玩具布老虎、年画、泥娃、风筝等中国民间工艺品。这些实物比以前用图片、声像等方式展示更有直观性,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加课堂学习气氛,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美术作品的交流、讨论。学生不由自主地组成了小组,纷纷提出问题进行交流,如:老师拿的这些民间美术品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中国民间美术和其他美术作品不同地方在哪里?现代社会中如何将民间美术运用进去?这些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性、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审美氛围。同时也说明学生能主动地去研究有关中国民间美术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民间艺术专业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美术教学过分地突出和强调知识的接受与技能的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耐心地听学生的发言,要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物直观展示的教学方法。如老师带来的玩具布老虎,可能有些学生认为这件玩具很好看、很好玩,但对布老虎这一民间工艺品所代表的寓意并不清楚,教师这时就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1“百事大吉”(图案:百合花、柿子、大桔子;寓意为大吉大利,事事如意)、图2“龙凤呈祥”(图案:龙凤呈祥;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又如图3“年年有余”,用谐音的鱼来表示对生殖繁盛和生活富裕的祝福;图4“花开富贵”,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牡丹来祈求富贵平安;图5用莲蓬来寄托多子的愿望;图6用蝙蝠、鹿、鹤来表示福、禄、寿;图7五毒图案表示辟邪,保佑健康平安;图8虎的图案表示虎的威严,保佑儿童长得像虎一样威武健壮。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可以说是民俗文化中最形象、最生动的一种呈现,图文并茂、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这种教学方式拉近了欣赏者与美术作品的距离,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这种情境的感悟下获得启迪,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三,拓展与延伸教学。

比如设问:想一想民间美术在现代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环境装饰、各种设计构思中)?我们该怎样去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谈谈学习和探究民间美术后的体会,你有什么收获?

然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也可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图片进行直观的欣赏,加深理解。

简要介绍一些与民间艺术保护工作有关的资料,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讨论和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理解民间美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寓意和价值,从而树立继承、学习民间美术,保护民间美术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实际应用。布置民间美术课堂讨论题:重大节日学生们会挑选哪一件中国民间美术作品送给你的至亲好友,谈谈你的理由与看法?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运用现代手段找到资料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选取部分学生的观点进行交流和点评。这样使学生对问题有再探讨的机会,促使他们联系实际进一步思考。

第五,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手制作过程中体验民间艺术的创意和乐趣。鼓励每个学生用方形的彩色卡纸或彩色纸经过折叠、设计、剪贴制作一幅简易但有创意的剪纸作品。

课后讨论题: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成功地借鉴了中国古典的凤凰纹样,并采用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一凤一凰振翅高飞,铿锵和鸣,将媒体的特点以及品牌立意高远等寓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用两只飞翔盘旋的凤凰形象代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互补和交融,体现了荟萃南北的文化观念,具有明显的华夏文明烙印;在申奥宣传片中,导演把音乐、舞蹈、建筑、服装等中西方文化特征有意识地糅合了起来,使整个申奥宣传片具有极高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请学生结合以上事例,谈谈中国民间美术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现实社会,并在世界舞台上发扬中国民间美术的魅力?

3.教学观念转变的效果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师教学方式改变的前提,有不少民间美术专业教师,因长期从事特长生的专业教学,养成了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很少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沟通。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了以往教师讲为主、学生记为主的灌输式教学。首先,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节省了教学时间。其次,教师由主导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和鼓励者。教师积极融入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调查活动中,关心活动的过程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比以前更积极,教学效果较好,学生有些想法、见解很有创意,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探索、理解能力的培养。再次,作品实物的直观展示和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美术作品的交流。最后,课后讨论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中国民间美术被青少年接受和传承更具深远意义。

4.中国民间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校园现有条件使学生收集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上网条件、搜索速度等存在个人差异,个别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存在交流较困难的问题。

三 案例的分析

第一,中国民间美术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突破了以往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学,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学习,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的优劣,由教学思想和意识决定。这一案例的展示,正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学不以灌输知识为重,加强了对学生非技能因素的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运用综合知识进行创新实践的动手能力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9)

现代设计多元化时期,精彩纷呈的民间文化艺术无疑成为设计师们寻求灵感的宝库。中国现代设计如何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使现代设计在实用性之外给予民族精神的折射,是我们实现中国风格现代设计的重要命题。

1设计界的“中国风”浪潮

被称为工业设计界奥斯卡的德国红点奖将2007年度的最佳设计奖授予了德国家具公司Deton设计的作品:yinyang-shaped(阴阳椅)。古老的中国哲学阴阳在设计师的手下幻化成奇妙的极具美感的家居用品。设计师从太极汲取灵感,着力于表达平衡与融合的设计理念,圆润的弧线设计使这款户外使用的躺椅流露出一种自由、舒适、恬淡的感觉(见图1)。时间再追溯到1949年,丹麦家具设计大师汉斯・维格纳完成了“中国椅”的设计,这件经典之作将中国明式圈椅简化到只剩最基本的构件,但每一个构件又被推敲到“多一分嫌重,少一分嫌轻”的完美境地,被称为历史上最漂亮的椅子,在国内外均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见图2)。

从早期的古典椅到现在的阴阳椅,西方的设计师们一直都在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而近几年,无论是产品、平面、动画还是服装设计,无论是国外的奢侈品牌还是国内一张小小的名片,中国元素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媒体纷纷大呼中国元素已成为本土设计的主流理念,甚至喊出了“中国风引领世界潮流”的口号。

2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反映

应该说,向传统学习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设计思维的一种共识。从设计的“实用和审美统一的预先计划的造物活动”这一本质来看,从旧石器时代就开始的中国工艺美术可谓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设计活动。中国工艺美术中无论是以实用为主体的民间美术体系还是以观赏为主体的宫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艺美术体系,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最生动的反映。其中,民间美术更是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根基,为一切美术的源泉,任何上层的、高雅的文化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与宫廷及文人士大夫美术相比,民间美术的实用和审美统一的特点更为符合现代设计的基本原则。

民间美术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社会背景还是服务的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都是造物的文化,它们在整个民族文化系统中作为生产力的物质文化属性没有改变,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可交叉关系。先辈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表现出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审美理想,这种思想正是中国现代设计应该继承和树立“中国风格”的精神本质,即中国民间美术的美学观念和造物思想,以及它们所映射出来的民族精神与情感。

3 解读民间美术的精神本质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有着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包容的复杂体系,因此不同的民间美术类别既具有自身的美感独特性,又在审美观和造物思想方面有许多相同相通之处,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观念和造物思想。

3.1中庸和谐

中庸和谐来自于中国古老的哲学观点“天人合一” “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中华审美文化的‘中坚思想’,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华审美文化精神之发展的一种支配力量与文化底蕴”。(朱立元、王振复《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版。)无论是汉代董仲舒发展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体系,还是《易经》所确立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和谐既是宇宙万物的最佳状态又是其基本状态。

在工具发明之初,原始人类带着征服的喜悦和不可知的神秘带来的恐惧的复杂心情,小心维持着与自然的平衡与融合,从而成为造物的大背景。这种“以和为美”的追求反映出中国传统美学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体为美的审美趣味,更强调整体意识。因此,就民间美术范畴而言:从青铜器的饕餮纹到龙凤呈祥的“S”形构图,可以看出造型上对完满美、对称美、秩序美的追求;从苏州园林到徽州古民居,处处留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劳作工具均是对自然材质的巧妙利用;而外柔内刚、天圆地方、虚实相生等无不是中庸和谐思维理念在审美特征上的具体表现。

3.2质朴清新

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民间美术一直崇尚简朴的风格。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均是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李渔也将中国古代工艺设计风格归结为“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琢”。民间美术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民间艺人的质朴情怀和意象性的审美观念,使得民间美术中从生活用品如家具器皿到娱乐用品如玩具、皮影,从造型到材质都是以夸张、纯真、生动、自然、稚拙为其品格表现,充满清新自由之气。“民间美术的魅力与美正在它的原始性(广义的原始性不单指原始社会的艺术),它的稚拙、简括与认真”。(易英《学院的黄昏》,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版。)

民间美术融于民族群体的衣食住行、节日风俗、人生礼仪的社会生活,以“福、禄、寿、喜、平安、富贵”等概念为核心,形成了如“年年有鱼”、“福寿双全”等充满吉祥寓意、色彩热烈喜庆、造型生动夸张的视觉造型语言,充分体现着劳动人民对生命的真情颂扬和对生活理想的质朴追求。

3.3生气盎然

与西方理性逻辑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是古人感性直觉思维的反映。“气”不仅存在于书法和中国文人画中,民间传统工艺造物传神,同样讲究“生气”。无论是汉代欲静却动的青铜马踏飞燕、长袖善舞的陶俑,还是明清青花瓷上优美生动的缠枝纹,无不透露出生气盎然的表现生命的力与美。

事实上,对生命和生殖的信仰是民间美术的基本文化内涵之一,民间艺人创造了大量体现生命繁衍、生命护佑主题的造型艺术。这些视觉符号中“没有尊卑贵贱,万物都以生命的拥有者的身份自居狂欢,生命的力量在此蓬勃而起”。(尹笑非《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像的理论阐释》,上海世纪出版社2009版。)从抓髻娃娃、生命树、淮阳泥泥狗等这些疏密有致、形态多姿的民间美术造型上,无不体现出生命的充盈流动之美。

4 民间美术的视觉创新

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和吸收不能只重摘其“果”而忘其“根”,民间美术的美学观念和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庸和谐”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经过数千年的传承,直接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的思维观,如追求造型的完满感和对称美,追求物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民间美术的美学观念和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力也绝不仅仅局限于平面设计领域,无论是在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时尚设计领域还是在动漫设计、界面设计、网页设计等多媒体设计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图3为卡地亚推出的太极如意项链,以简洁的造型设计将无穷的宇宙纳入一块形似如意的吊饰中。天圆地方的几何图案,以白色钻石和黑色蓝宝石诠释出阴阳交融的和谐境界。而民间美术所呈现的纯真、生动、自然、稚拙的质朴清新之气和生机盎然之貌,也正是冷漠、机械化的现代工业设计所缺乏的。事实上,在当今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下,民间美术精神内涵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图3 卡地亚太极如意项链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10)

关键词:

民族文化;民艺设计;传承发展

此文为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JGA283此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自筹重点课题《传承民族文化视角的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B088此文为2015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教学研究与教改激励立项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JGY24

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是集民艺文化与设计基础于一体的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以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与发展为引导,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进行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的再设计。该专业设置丰富多彩且较为综合,使学生得以学习多种绘画技能以及设计基础,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多挖掘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其图形艺术设计与应用、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中去,为培养成应用型、专业型、研究型复合人才提供了基本的学术技能。

一、民族文化开发与挖掘

“民艺”来自于日本著名专家柳宗悦先生“民艺学”中的“民艺”一词。我国著名工艺美术理论家潘鲁生先生在其专著《民艺学论纲》中对“民艺”的界定指出:“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民艺更贴近‘民众艺术’......从艺术学和工艺科学的角度更体现‘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技艺’的特征。”“民艺设计”不专指“民众的艺术设计”,而是以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传统造物文化作为创作源泉,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精神和创造理念,打造具有东方文化品质、符合现代审美需求、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现代产品。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五十六民族,其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在漫长的岁月洗礼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给民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提炼。所以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有关艺术家深入基层采风调查,了解、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习俗、生活习惯,及创造其民族艺术品的信念和深刻的寓意。

二、民间图形艺术设计与应用

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侧重在对传统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进行开发、挖掘、研究的基础上提取图形文化元素和符号结合现代产品和设计思维进行设计和转换应用,突出传统文化应用时在设计上的传承与创新,强调设计性。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可以从广西个民族的主要器物、图案、服饰、建筑物、手工艺品等物品进行收集、整理、归纳,从其材质、工艺、造型、色彩、构图、纹饰六方面对其图形、设计元素进行提炼,结合现代设计思维与理论,对这些设计元素应用于民艺设计当中,民族图形与民艺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汲取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图形元素之精华,运用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丰富现代艺术设计思维的领域与空间,挖掘民族元素文化之广度与深度,获取更大的空间展示与视觉效果。在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中充分运用少数民族艺术语言进行创新现代设计,贯穿现代的思维、理念与民族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之产品。通过本专业的引导开拓,使学生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创造理念与创作方法,掌握民族传统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民族艺术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能力。

三、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

“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艺品之美属于亲切温润之美。”——柳宗悦。被誉为“民艺之父”的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认为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这些抚慰人类心灵的民族艺术最值得感激和弥足珍贵。如今生活节奏加速,各种机械化流水线的高效率高产量的工艺品琳琅满目。而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往往是人工或手工制作,其设备单一简练,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一件艺术品。例如广西壮族服饰,设计完成后,通过简单的机器,进行人工加工,一根根线的织布织锦,制作一件衣服需要数月上载。在当今生活当中,车水马龙,各种高效快速的压力当中,人们很难有长时间去做一件低效率的最原始、最古拙的工艺品,所以诸多民族手艺的制作频临消亡。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在思考如何去保护或者挖掘这些来自民间的艺术或者物品的制作工艺,如何去探索设计在民间工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建立起自己行动的方向和模式,侧重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弘扬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技艺,是对民族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的继承与发展,强调手艺性。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立足于民族文化和传统造物技艺的挖掘和再创造,立足于现代产业和现代产品文化品质的建构和提升,立足于民族艺术和传统造物文化的现代延伸和发展。

四、民艺设计理论梳理与总结

民族民间艺术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缺少理论书籍与相关文字记载,有部分是通过口口相传进行延续,因而有许多民族艺术相继失传。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需重视民间设计理论,通过调研采风等形式可将民族设计的有关历史传说、民俗风情及有关设计方法、步奏等知识整理成册,对相关艺术品进行拍照存档。梳理民艺技术经验所形成的理论、民间技艺品诀、典籍文献,总结民艺设计的基本原理规律以及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为民艺设计研究提供最为基础理论及价值观念。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强调的是“立文化之本源”,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挖掘传统的民族“美术造物”精神,将造物审美思维贯穿于民艺的实际造型与设计应用中。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传统文化认识、传统绘画基础的设计艺术能力的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设计师。不断的培养突出中国民族传统思想民族性与国际化、现代设计紧密相关的现代创新思维相结合的,新时代紧缺的创新设计人才,为国家设计注入设计的新生力量。

作者:韦倩 张晓翠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参考文献: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篇(1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文化层面,更加关注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在重塑国家形象,凸显国家文化的先进性上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美术理论方面,在各类艺术理论不断发展的现实下,有着传统特色的美术理论体系逐渐发展起来,美术理论的不断成长,这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美术文化的发展,美术理论研究者开始在多维视角下探究我国的美术理论,以达成文化强国的最终目标。

一、美术理论实现文化强国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术理论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经历了长期而又坎坷的过程。大体上说,能够将其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传统文化饱经摧残,相关研究者也受到心理上以及生理上的各种磨砺,国内的民族美术理论未能获得丝毫成长,这一阶段,说到美术理论实现文化强国是不存在的。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时期。在这一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一时间段的民族文化也获得了大发展,美术理论逐渐发展起来,但这一阶段,美术理论的情况仍是走的之前的老路,而且,随着国外文化的引入,国内的美术理论也逐渐结合国外的理论研究,可以凸显中国特色的美术理论未能真的构建起来,不过美术理论还是在之前的根基上获得成长,尽管不可以认为实现了文化强国的目标,但对推动美术实践发展仍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第三阶段,从20世纪末端到21世纪初。在这一阶段,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在文化层面,大家逐渐意识到文化也需要发出声音,必须凸显出本国的传统特色,这类的文化才会对民族复兴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才会真的达成文化强国的目的。这一时期的美术理论逐渐在多元化的情况下成长,其中也加入了许多的可以表现传统特色的文化符号,这类充满民族特点的美术理论逐渐成长起来。社会的前进推动着文化的前进,传统文化的成长同时在推动国家的富强,美术理论在达成文化强国这一终极目标上做出了积极的研究,尽管当前的美术理论还未能真的达成文化强国的目标,不过这一美术理论在逐渐成长的道路上大步前进着,对于最终达成文化强国的目标有着极大的帮助,必然的,伴随国内美术理论的逐渐发展,最终必定会达成文化强国的目的。

二、多维视角下的美术理论与文化强国

(一)美术理论需要走本土化道路,才能实现文化强国

美术理论本土化的发展是在国外美术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国内的美术理论系统创建,在开始的阶段就是在学习国外理论,在遭遇国外美术理论的主体价值时,国内的美术理论需要如何发展才能创建自身的美术理论的本土化,要如何发出充满中国特色的美术理论探索,就变成美术研究者必须下大力气探索的问题,加入美术理论不能积极实现我国的本土化,如此,想达成文化强国的目标也就是一个梦了。

美术理论要表现出本土化特点,在理论探索层面,就必须努力地去学习我国数千年的文化理论知识,因为美术理论的构建必须是基于民族性,必须是对我国丰富的传统美术理论去研究,当然,在某些方面,也不可以墨守成规,必须表现出美术研究的不受限制与约束,融合与宽容性,在这一根本上构建自身的本土化理论。正像孔子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所以,对我国美术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必须是基于我国本土化的根本,可以从学习国外美术理论的情况下突破出来,更多地工作是探究我国的美术品与美术问题,必须走本土化发展,不仅研究美术理论本土文化,更要促进美术理论的本土化发展。

(二)美术理论需要走现代化道路,才能实现文化强国

要达成文化强国的目标,我国的美术理论还必须走现代化的道路,要努力的加入现代特色,在国外同行不断沟通的前提下,探究当代人的文化理论看法,探究当代人对美术理论的理解,必须面向现代视界,创建自身的美术理论框架,如此的美术理论才会积极促进美术理论的发展,才会受到大众的喜欢,呈现出强大的文化价值。

在创建我国的美术理论的工作中,要将这类研究放到现代化建设的工作中去发展,当代的美术理论学者,必须要注意在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中,美术理论要呈现出一类什么样的文化价值理念,要利用美术理论如何推动美术实践,要将国人引向哪个方向,要如何实现我国人民的希望和需求,要如何利用美术理论促进人民走向美好和伟大。美术理论的创建,需要面向国内的真实,时刻注意人民需求,大众的期待,需要加入现代美术元素,以及美术文化素养,需要呈现出现代特点,才可以达成文化强国的目标。

(三)美术理论需要构建现代文化的中国模式,才能实现文化强国

在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国际一体化的趋向明显,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与矛盾下,也就美术理论呈现出民族特点,又会在全球的现代化发展下形成的新的文化理论体系,才会实现快速的发展,最终达成文化强国的目标。

从文化层面来讲,国内的美术文化不能失掉本身的传统特色,美术理论只有在呈现出明显的传统特色时,才会在全球化的文化中凸显本国的声音,而且,也不可以忽略现代性,美术理论文化只有与时代融合,可以对各种文化的融合中凸现出时代特色,才会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所以,创建现代美术的中国模式是中国美术理论文化发展的必然道路。作为美术研究者,必须以理论为基础,创建全新的评价体系,对民族美术理论进行分析,吸收优点抛弃缺点,创建充满中国特色的美术价值理论体系。同时,要构建开放性的创造观念,不断探究各类美术理论文化,在学习研究中做出革新和创造,要推动美术研究者全力构建出不但是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又有现代的美术理论,这是中国美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完成美术理论的文化强国之路,我们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只要我们有恒心,既包容世界文化,学习世界文化优势,又积极地探索我国的本土美术文化,推动时代需要,就会使美术理论呈现出民族性和现代性,中国美术理论全力创建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就一定会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最终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注释】

[1]刘畅.讨论基于多维视角下的文化强国与美术理论[J].城市地理,2014(22):20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