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6-30 18:12:39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篇(1)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学校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职业学校发展具有了一定规模。学生就业情况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一条重要标准,通过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就业中对就业渠道存在不正确的认识,缺少竞争意识,就业工作中专业对口的不多,对口就业的仅为25%,且就业后的工作很不稳定,就业变动率为49%。[1]因此,更进一步研究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情况,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面对日趋激烈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既不具备学历的优势,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如何才能在竞争中顺利踏入职场,实践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学生越早接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越早清晰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能更好把握三年的学习时光,毕业后能较好较快的融入职场。因此,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据媒体及国家劳动和保障部提供的统计数据,今后几年,我国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多万人,加上900万失业人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失业人员,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总人口将超过2400万人。如果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保持在8%左右,预计2011年新增就业和补充自然减员增加就业会在1200万人,这样,城镇就业供求缺口仍然还有1200万左右,矛盾十分尖锐。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资源枯竭的城市,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生应该做好准备才能谋得一份理想职业呢?

(二)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社会上部分人对高职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认为高职是托管所。高职很多学生对学校和自己都认知也存在一定偏差,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学习中比较消极,不知道自己能否顺利获得一份理想职业。

通过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高职生在设立人生目标的时候,要根据立足整个人生来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机遇,积极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且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促进高职学校及学生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尚未受到社会、学校的足够重视,生涯教育融于职业指导或德育课程之中,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

(一)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实施效果不明显,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形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有重要影响。目前,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高职学校生涯教育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是提升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学校在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

1、学校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过程流于形式

高职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情况,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而忽视了前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高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任务一般是由德育组负责,一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教育,一方面对学生的择业、就业进行指导,提供就业服务,组织参加面试等。

长期以来,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比较多,只是学生在三年级快要毕业时候会对其进行就业指导,此外,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观念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相应的考评制度、活动制度、激励政策,使得教师对生涯规划教育也不够重视,再加上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上课的时候课程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内容、途径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高职生处于职业生涯的准备与探索阶段,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对自己不能正确认知,身心不完全成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学校对高职生主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专业实践,而职业生涯教育主要开展的是就业指导、讲座,而学生的职业活动课程、职业体验、企业参观等实践安排的比较少。高职学校教学方法、内容、途径过于单一,直接影响高职生接受内容的多少。目前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讲座或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安排的是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职场、就业指导等内容,课程结束后学生能了解规划的重要性及如何做生涯规划的一些理论性知识,但是很少能真正把这些理论具体应用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学生在这类模式的课堂教学中,以接受为主,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性和互动性[2]。纯粹职业生涯理论知识和单一的课堂讲授教学内容既不符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方式,不能轻易唤起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不能让高职生形成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3、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师较少,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目前虽然很多学校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担任该课程的老师有班主任、德育课老师,这些老师有丰富的管理学生的经验,但明显缺乏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方面的培训和专门知识,有少部分老师学习过系统的职业指导理论,大部分教师只是学习过该课程配套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根据调查发现,由于职业学校安排专业课老师去企业、行业实践的机会比较多,安排职业生涯指导教师去企业实践的比较少,因此职业生涯指导教师缺乏第一手的职业环境、就业环境等资料,所以在教学工作中缺乏鲜活的职业生涯教育素材,影响职业规划课程与实践接轨的效能[3]。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等,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一般拥有教育、心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职业经历。并且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培训后才可上岗。而我国职业学校由于缺乏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及系统的职业生涯课程,难以在教学工作中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工作[4]。

三、高职学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贯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有了提升职业生涯课程的层次作为基础,可以在高职学校推进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意识。在高职生的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对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做出一定的调整,突出职业认识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对各种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更新,保证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第一,在专业课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认识。高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安排大量专业课的学习。高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对于该行业的就业方向和发展空间是比较了解的,同时专业课教材中有很多职业生涯成功的案例,高职专业教师抓住教育契机,巧妙的在专业课课堂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于学生树立切实的职业目标,提高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将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在实践环节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真实的企业中进行实习,不仅能学到专业实践知识,还能在顶岗实习中体验职业生涯,切实体会感受到的以后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的实训指导教师更应该抓住社会实践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理性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激发学生的热情,进而提高职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注意,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面向全体学生,有重点、有步骤的向高职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职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技能。使中职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具体步骤,科学地开展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我们把生涯规划课分解为以下几个主题:兴趣探索、性格探索、能力探索、价值观探索、工作世界探索、职业生涯决策与行动计划、求职准备模拟面试、团队合作与有效沟通八个主题。

可采取以下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活动课程。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将课堂延展到课后的实践活动。活动课程的安排,根据教学内容都采用“科学的多感官学校法”,即包括深度对话、分组探究、场景再现、角色扮演、辩论比赛、活动指南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自己的亲身体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有较快进步。具体的教学方案包括以下三个环节:体验:活动第一步:由教师设计一些活动课程让学生参加,如“异性人缘”活动课,学生评价出自己班级中的人缘较好的“男神”“女神”,让同学体验为什么有些人在职场人缘好受人欢迎?成长:活动第二步,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总结出你们所欣赏的异性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让每个小组的组长分享小组同学欣赏的异性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最后大家一起讨论总结出异性欣赏的优点和缺点,每位同学反思自己身上有多少异性欣赏的优点和缺点。升华:活动第三步,通过今天活动,总结自己的收获。

(三)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

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首先必须具有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格管理、社会学等方面相关背景知识,学习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知识,具有专业化的职业指导能力。其次,参加企业实践,了解职业就业环境,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在企业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素材。

目前高职学校普遍存在的情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师多是由德育课教师来兼任,缺乏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所以,要想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的顺利开展,培养一批熟悉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知识的教师队伍,是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高职学校教师队伍情况,我们可以对现有的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参考文献:

[1] 侯振营,中职生就业现状调查[J],学园(教育科研),2013(3)。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篇(2)

[作者简介]李忠岘(1977- ),男,云南普洱人,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在读硕士,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讲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教育;郭显林(1985- ),男,四川宜宾人,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在读硕士,四川省长宁县花滩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云南 昆明 65003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85-0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传入中国后,近年来发展虽然很迅速,但据笔者在CNKI信息平台上检索后初步统计,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体系建设”的文章截止到2012年10月2日仅检索到30余篇,虽然这些文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基础理论,具有实际意义的方案欠缺。本文将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在介绍职业生涯规划内涵的同时,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得出现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提升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通过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和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提供对策,也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心理学家萨柏认为职业生涯是个人规划未来职业发展的过程;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指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一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的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方案。按时间的维度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按性质分为内职业生涯规划和外职业生涯规划。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评估和目标设置的过程,是实现继续专业成长的必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的文献都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作了阐述,并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高职学生尽早进行个人规划,尽快找到人生目标,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发潜能,弥补不足,为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打好基础。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

1.国外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状况。在国外,特别是美国和日本,青少年很早就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中小学时期就开始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未来生涯。美国纽约州库克大学校长、生涯管理学教授黄天中等在2010年北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指出,美国学生在幼儿园就开始有生涯辅导,到中小学时,学校就开展多种多样旨在扩展生涯经验和增进自我了解的职业探索活动和教育活动,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已经融入个体自我发展的全过程。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终生学习及职业研究教授、著名职业咨询师宫城真里子指出,日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同美国一样早,而且在学生上学期间,不单是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也要对家长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对生涯规划类课程的教学实行定期开放,邀请家长参与生涯规划教育,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率。

2.国内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状况。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于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尚属于新鲜物,现虽然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但在高等教育领域,仅有少数高校和部分咨询机构开展系统的教育指导。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虽然开设此课程,但大多只是流于形式或应付上级教育主管理部门的检查而出现在课表上,很多院校即使开设了也只作为讲座课,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开展一两次全校性的讲座。笔者走访和电话访谈了内地13所高职院校(以公办为主),将此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形成课程体系的学校较少(包括一些本科院校)。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也没有得到重视。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地位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是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学校需要通过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从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维度达到既定目标。

1.态度层面。树立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主动意识,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和就业理念,把个人长远发展与国家、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确立利于个人发展的、宏观的职业概念和意识。

2.知识层面。让学生了解当前市场经济形式下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国家与当地的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全国及个人职业目标区域内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及基本的创业知识。

3.技能层面。基本能掌握探索自我的技能、信息检索与管理能力、生涯目标决策能力和各类求职技能等,还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各种社会通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协调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4.预期目标。通过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评价和定位,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当前形势下的就业问题,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理想,并积极谋划个人发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层次、质量和就业率,树立学校的就业品牌,提高学校整体形象和声誉。

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分为:自我分析环境认知确定目标战略性生涯规划策略的制定目标的评估与修正。

四、内地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个案调查与结论

1.调查对象的背景。该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8年,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起步阶段:2005年以前,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学,10~20学时,无教材,教学内容及课程组织由各系自行安排;第二发展阶段:2005~2007年,在原“就业指导”课程组织安排不变前提下,增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课时分别为36时、20时,教材为自选教材;第三稳定阶段:2007~2012年,按照教育部教高厅[2007]7号文件要求,学校成立了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管理,并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合并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一门课,总课时40学时,分为“职业导航”“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拓展”“就业与创业指导”四大教学模块,分四个学期完成。同时,结合校情自编并出版配套教材,经过三次修订出版,课程已成为覆盖学校所有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通过学校对课程的大力投入和建设,使学校在就业工作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专业就业对口率达95.7%,就业层次对口率达97%,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居于同类院校前列。自2004年以来,该校连续八年被教育厅授予“云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和“就业工作优秀奖”。通过几年的教学积淀,该校已经初步形成“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为导向”的学生就业工作体系,为学校的就业工作打了坚实的基础。

2.问卷调查分析及结论。第一,问卷分析。第一次调查对象为2005~2007级的部分经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的学生,发出问卷2960份,2008年7月31日收回问卷2068份,经确认1400份有效。具体分析如下:(1)生涯规划指导方面:05级学生的需求着重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情绪管理与人际关系处理;06、07级学生看重求职与面试技巧、就业政策等;(2)职业目标制定状况:05级学生制定职业目标清晰可行率比06、07级学生高得多;(3)生涯规划认知方面:05级学生认为生涯规划对就业择业、个人心态、个人意义、个人职业成功影响程度非常大的比重比06、07级学生多;05级学生愿意对职业生涯规划投入的资金(投入3000元以上占21.44%),远远高于06、07级的(投入3000元以上占14.43%)。可见,经过社会实践后,学生的职业定位更加理智、明确,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增加了社会阅历,选择对象增多,对当初制定的职业目标是一种考验。

第二次调查对象为2008~2009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的学生,此次问卷共发出1740份, 2009年12月16日收回问卷1635份,经确认全部有效。对涉及生涯规划教育的15个问题进行分析如下:(1)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对职业和未来有了较大的认识,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2)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未来职业及人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调查结论。首先,新入学学生普遍对专业了解不够,尤其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不明确。因为对行业及专业的认识不足,致使学习兴趣不高,对所学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的了解及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缺乏主动性,在调查对象中只有37.25%的学生把所学专业设定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

其次,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但缺乏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尤其是涉及课程内容的问题沟通更少。在校期间最想得到的就业指导内容是求职面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情绪管理与人际关系处理,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学校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展面对面,一对一或以班级为单位的就业指导。

最后,高年级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之后,个人在制定职业目标和人生规划目标时有很大的改变,如心态变得稳定、平和,无所适从的情况减少,对职业定位与目标的选择,已经变得相对从容。就业观念较之前有了明显的转变,不再只盯着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不放,选择利于个人长期发展的用人单位就业的学生占大多数。并且普遍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全方位的发展很重要,即便是踏入工作岗位后也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为自己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五、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通过调查研究结果知道,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基本能找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切入点,抓住重点内容,发现自己的强势和弱点,缩小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便于他们更加明确今后的努力重心和职业发展方向,也便于他们适应社会及就业市场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状况。

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也应针对教学、专业及学生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指导内容要紧扣企业岗位和就业市场需求,要紧扣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需要。在大学一年级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不少于20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第三学期开设不少于10学时的就业指导课程,第四学期开设不少于10课时的创业指导课程,第五学期,视学校教学安排一系列就业创业的成功人士进校讲座、报告。这样对稳定大学生专业思想、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改变大学生学习态度,塑造学习型风格,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利于学生明确人生使命,树立职业理想,使其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探究能力得到锻造,从而确定人生发展目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体现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育人功能。

借鉴国内外职业生涯专家、教育行业及社各界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和总结,结合笔者的个案调查研究,发现开发和加强职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将使学生和学校实现双赢。第一,学生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激发个人潜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适时自我觉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明确人生目标,促成自我实现。第二,学校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高职学院树立自己的就业品牌和增加社会美誉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个性,促进学风建设,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形成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提升高职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层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益,使就业工作体系得到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六、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内现状研究和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国内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取得预期效果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从学生与学校两个层面着手,相互协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定会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所以一方面,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如“人-职匹配”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类型论”“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等。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学习、个人职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软硬件方面的建设,帮助大学生自进校起就着手制定一个既有个性化,又能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树立学校的就业品牌,提高学校整体形象和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付晓,陈永磊,任雷.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创新就业指导模式[J].现代商业,2010(18).

[2]李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现状调查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篇(3)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受到密切关注。任何人想要在事业上获得良好的发展,都需要在就业之前或就业之初对自身职业生涯做一个良好的规划。每年大学生就业都会存在当年毕业生没有解决的就业问题推到第二年,从而加重了第二年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如此循环,就业局面日益严峻。据相关统计,2014年中国应届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00万人次,就业压力不言而喻。

笔者认为要改善大学生就业困局,应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入手,去深入探究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高校的课程设置,到教师的专业指导,以及学生自身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的现状,从而问题的突破口,进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职业生涯规划及其研究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指个人在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结合时代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国外的生涯规划教育和研究起步比较早,职业规划是由早期的职业辅导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随着西方经济快速的发展、技术进步、职业化快速分化,经济周期的变化加剧而产生了一连串的社会矛盾,职业辅导正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出现的。在国外,生涯规划理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到目前已经比较成熟了,其根本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生涯规划理论的提出和基本体系的建立阶段、生涯辅导思想的成型和成长阶段、生涯规划辅导理论的进一步成熟。

在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始于20世纪初,职业指导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在黄炎培等教育学者和一些留学生的倡导和推动下,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中国职业生涯规划最初实践的模式是“生涯规划之父”、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Parsons)提出的模式。随之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的被重视,期间虽有中断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仍在继续。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虽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会直接得到一份工作,但它能帮助个人辨别自己的能力倾向、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取向以及了解社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会陪伴着每个人的一生,制定了完美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才能实现完美人生。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增加成功的机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有计划性、可实现性,不可以盲目,不做踮起脚尖或者跳跃也达不到的计划,有时候我们的计划不是不好而是缺乏可行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就像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是成功的一半,古人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个人的潜力,强化自身能力。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推动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可以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规划路线,不但可以指导个人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征、资源现状和潜在实力;还可以让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以便改正和优化。

最后,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个人的竞争力。不管在校内还是社会上,及早的制定好的个人的职业生化规划,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从容面对,使自己在强大的就业压力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可以使个人职业目标更明确,以及实施管理策略也能了然于心。

三、国内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状况及问题分析

(一)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基本到位

国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和相关课程的设置等方面。近年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在国内得到进一步传播,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相继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着力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驾驭理念,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究。

上海某省属高校自2008 年开始,在大一新生的课程规划中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自我认知、探索社会工作世界、目标设立与决定、评分反馈及付出行动五个方面,共计 20 课时。课程的开设至今四年时间里,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效果。为了更详细地了解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教育情况,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提出更好的意见和建议,学校教研组还从职业生涯规划课,带给学生们的变化以及广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满意程度两方面,来深入研究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出现的问题,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案。

2009年8月,河南省教育办公厅发文要求全省高等院校在2009级新生中开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这是河南省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将对大学生及早进行职业规划,了解就业市场状况,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克服就业难题,顺利解决就业问题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浙江某高校实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3+1”授课模式,为培养与职业需求对接的社会型人才,使学生提早进入岗位适应角色,浙江万里学院新闻学专业开启了“3+1”的教学模式,即本科生在校四年期间,前面3个学年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最后1学年在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该授课模式依据正式岗位任务和能力的要求,探索出了理论教程学习与职业岗位基本知识相结合、平台模块课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结合、实践课程与项目职责结合的课程教学系统,学生以一个准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在各媒体单位和相关的部门,进行定期 1 年的专业操作,大幅度缩减了学生与社会的差距,缩减了上岗前的适应期,并收到了良好成效。

为提高在校大学生个人职业能力与素质,部分高校还建立了“大学生职业能力特训营”,如清华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青少年素质技能提升中心,以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及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了“大学生职业能力特训营”培训课程,在于协助在校生及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全面提升个人职业能力与素质。

成都理工大学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也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特训营”活动,采用模拟排演与现场授课相结合的模式,大力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二)相关专业的职业指导课程设置较缺乏或不合理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四年本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已接近尾声,他们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安排是否合理、满意充分反映出学校课程设置的实效。笔者针对广西某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的设置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

图1 广西某高校大四学生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安排是否合理的反馈图

如图1显示:只有有35% 的学生对于课程的安排是满意的,11.67% 的学生认为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来授课,总体上学到的有用专业知识比较少;实践教学安排的时间有限,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授课老师水平有限,专业技能不强;45.67% 的同学对于学校的课程安排有看法,较多的同学认为较不合理。

调查显示问题较为严重,毕业生对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要求较高,对实践课程和专业的授课老师期待都较高,对总体的教学课程满意度较低。

(三)专业教师的职业规划指导缺位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立需要专业的指导老师,需要有建设性地师资队伍,师资力量的雄厚与否是课程开设的前提和保障。

然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们大都不是学生的专业老师,而是学生工作处的老师,他们的主要任务并不在教学方面,更没有组建专门的职业规划师资队伍。教学中心只会把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下发到各个学院,然后由学院组织教师进行授课。老师们的授课方式因时间有限且过于随意,教学内容单一且指导目的不明确,上课只为完成教学课时。大四学年的教学内容大多为就业政策、就业协议的签订、毕业生档案放置问题,缺乏专业针对性。

总的来说,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迫在眉睫,不容忽视。明确了解问题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只要从大一到大四,有计划地持续地进行教育,就能提高学生人生、事业规划思想,进而培养学生自觉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行为,从学生更为长远的事业发展角度去帮助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就业率,更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起步和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卞成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师范社,2010.

[2]许海元.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张琦,柳光露.酒店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中国商贸,2011(9).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篇(4)

【摘 要】随机选取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共179名中职生进行生涯成熟度的调查,根据被试在《生涯发展量表》上的得分,选取80名中职生进行生涯成熟度的干预研究,探讨《生涯课程》对中职生生涯成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思考广度分量表外,实验组的学生在“生涯感受”、“生涯信念”、“生涯认识”、“生涯计划”及总生涯成熟度上,前后测的差异值均高于控制组的学生,说明《生涯课程》确实能够有效提升中职生的生涯成熟度,适合在中职学校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中职生;生涯成熟度;生涯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98-02

一、提出问题

在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里面,生涯规划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字眼,从学校环境来说,很少有中职学校配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般由德育教师来教授这门课,而且教材多变,没有固定教材,导致教师很难把握,因而课程效果大打折扣。从学生来说,中职生很容易自暴自弃,进入职高“混日子”,中考失败加上生涯规划的缺乏,很容易陷入“毕业就是失业”的境遇。

国内学者倪幸安的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对生涯规划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中学生为主,主要集中在生涯教育的意义、现状和对策的研究上,具体的学校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的研究很少。宋飞、黄玮指出《中学生生涯与规划课程》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国内学者窦俊、张英萍等人的研究发现,中职生的生涯成熟度普遍偏低,而邓宏宝、王中、顾建军等人在研究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但迄今为止,中职学校还未有成型的生涯课程。综上所述,当前中职生的生涯成熟现状值得重视,而且对中职生的生涯干预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参考林清文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手册》等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了一套《生涯课程》,以期提升中职生的生涯成熟度,为中职学校的生涯教育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为了便于日常教学,该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中的不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模式,见表1,以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80名中职生为研究对象,自编中职生《生涯课程》为自变量,以中职生在林幸台《生涯发展量表》上的总得分为因变量,探讨《生涯课程》对中职生生涯成熟度的影响。

2.研究变量。

(1)自变量。参考林清文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手册》,自编中职生生涯课程大纲,见表2。

(2)因变量。本研究中的因变量是以中职生在林幸台《生涯发展量表》上的前后测得分差异值为依据。

2.被试。随机选取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共179名中职生进行生涯成熟度的调查,根据被试在《生涯发展量表》上的得分,选取80名中职生进行生涯成熟度的干预研究,选择生涯成熟度一致的两个班级,见表3。依照每个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分别确定实验组和控制组各一个班级,被试特征具体见表4。

3.数据分析。实验组参加由主试担任为期9周的中职生生涯课程学习,而对照组则处于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不参与该课程的学习。9周课程结束后,由研究者担任主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三、《生涯课程》对中职生生涯成熟度的影响

以被试在《生涯发展量表》上前后测得分差异值为依据,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上的差异性,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在总体生涯成熟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t=14.901,p<.01),而且在总得分上,实验组学生生涯成熟度的变化值(M=73.05)显著高于控制组学生的生涯成熟变化值(M=15.31)。除了思考广度分量表外,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在生涯感受、生涯信念、生涯计划和总生涯成熟上,前后测分数差异值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且实验组学生前后测差异值均显著高于控制组学生。

这一研究结果显示,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学生在没有接受生涯课程辅导前,生涯成熟度普遍偏低,他们大都采用消极的方式面对自己的生涯发展任务,认为自己只要读好书就可以,反正专业是父母选的,来中职就是混日子,不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认识自己,对职业认识不清,很少去思考关于生涯发展的问题,认为自己将来“混口饭”吃即可,对职业生涯持害怕、彷徨的负面感受。但是,经过《生涯课程》辅导之后,大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抱着乐观、笃定的态度,具有丰富而正确的职业知识,能够广泛且深入地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及所需能力与资格条件,能理性地分析自己,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及能力特点制订生涯方向,并敢于为自己的抉择担负责任。可见,《生涯课程》能显著提升中职生的生涯成熟度,适合在中职学校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倪幸安.中小学生涯教育课程方案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2]宋飞.高中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12).

[3]黄玮.中职生生涯教育问题与研究——以温岭市太平高级职业中学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4]窦俊.中职生职业成熟度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4).

[5]张英萍.解决取向生涯团体辅导对职高生生涯成熟及生涯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6]邓宏宝.国外中学生生涯教育课程实施:经验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10).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篇(5)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正式步入大众化、普及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知识经济创新需求和社会职业发展趋势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的就业观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达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发展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科学设计自己的未来,并在大学期间着力培养自己的生涯管理能力”。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文件正式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有的学校将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人员、就业指导层次偏低、职业规划形式落后,导致该课程普遍存在对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认识存在偏差、课程管理缺乏规范性、课程开设时间和内容不合理、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创新性不足、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缺位等问题。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从2007年开始在大三下学期面向学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任务主要由辅导员兼职承担,并连续多年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由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以课堂授课、试卷考核为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仅仅停留在比赛层面并没有固化为课堂教学,从而造成就业指导停留在纸上谈兵、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性缺乏且覆盖面有限的局面,与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环境,学会运用职业生涯的基本方法进行科学决策,制定个人的学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发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理性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全院相关职能部门、各系、各专业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全过程、全方位地关注和关心学生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2013年,学院在原来《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总负责,学工部、教学部、各系共同管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始末。同时,为保证课程改革和实施效果,学校专门将此课程改革作为东南大学成贤学院院级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立项,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牵头,对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进行全方位改革。

一、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教学模式改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共1.5个学分,2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12学时。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突破传统的短期课堂教学的模式,学院将该课程分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一)》(0.5个学分,8学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二)》(0.5个学分,8学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三)》(0.5个学分,8学时)三门子课程,分别在大一(上)、大二(上)和大三(上)开设,把新生导学与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就业指导三大模块分别纳入其中,从而实现课程教学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增强课程的实际指导性,解决好学生的进(招生、入学)与出(实习、就业)的连接和过渡问题。

(二)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系密切配合,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以第一、第二课堂为主阵地,合理设置与学生学习、职业启蒙、职业规划和就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相结合、个人职业兴趣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大学一年级组织开展入学导航教育和专业介绍与学业规划教育。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校园,对周围全新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所学专业十分陌生,通常会感到学习目标不明确,未来发展很迷茫。所以在大一上学期,首先由教学部和学工部分别用2学时对所有新生开展入学导航教育,介绍《大学生手册》和《教务100问》中的学生管理模式和规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及《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帮助学生认识大学的社会功能,了解学院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管理制度与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形成“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意识,避免在大学四年和今后职业发展中走弯路。专业介绍与学业规划由各系和各专业负责组织落实。专业负责人通过举办讲座与学生进行4学时的介绍和交流,让学生能够初步认识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主要专业课程与未来就业去向等内容,增强角色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为今后的学院规划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大学二年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原则教育,开设创业教育讲座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原则教育共4学时,由教学部根据开课计划落实教学任务,各系具有《就业指导》课程授课经验和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辅导员担任任课教师,课堂教育结束后,要求学生填写职业兴趣量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优点、缺点、特长、爱好和专业,谋划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创业教育讲座为4学时,由各系党总支书记牵头组织,邀请企业、行业具有创业经历或从事创业教育的中高级职称人员,为学生讲解国家出台的创业政策,培育学生创业能力,激发学生创业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大学三年级主要围绕就业政策与就业渠道、就业程序和求职准备等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认清就业形势,提高就业技巧。就业政策与就业渠道、就业程序部分内容由讲授过《就业指导》课程、具有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辅导员,在已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基础上完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求职准备主要包括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内容,由各系党总支书记牵头,根据本系各专业特点,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省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行业协会负责人来校开设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国家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和当前就业形势,正确确立就业观念和就业期望值。为了让学生尽早了解就业形势,由辅导员组织学生观摩招聘会或参加国际交流宣讲会,每个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完成1份小结或心得体会交给任课老师,让学生在与不同用人单位的接触中真正了解社会需求,感受就业压力。

(三)教学方法改革

与一般理论课程不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理论性较弱,不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过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必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指导性,能够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专业特点对不同学生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因此在课程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校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学时、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传统授课方式,改变以前《就业指导》课程一味进行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积极鼓励院系共同参与、师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通过大一年级邀请专业负责人进行专业介绍与学业规划教育,大二年级要求每个学生填写职业兴趣量表测试、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邀请具有创业经历或从事创业教育人员举行创业教育讲座,大三年级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组织学生观摩招聘会或参加国际交流宣讲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专业、职业和就业的感性认识,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和课程教学质量。

(四)考核方式改革

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课程组改变一般公共必修课程采用试卷或大作业考核的方式,而是采用听取报告、聆听讲座、制作简历及书面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子课程(一)主要采取开卷考查的形式,由教学部和学工部协商形成组卷方案出卷。试卷考查内容以大学生手册、教务100问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主,所有考查的知识点融入案例题中,重点考查学生对相关规章制度的熟悉和应用能力;同时在试卷中,通过主观题了解学生参加专业介绍和学业规划讲座的收获和体会。课程最终成绩由卷面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上课点名情况、回答问题表现及完成由教学部和学工部制作的《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学生学业规划书》的认真程度。子课程(二)考核由填写职业兴趣量表、参加讲座、提交职业生涯规划报告三部分组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职业兴趣量表,对每个学生的职业人格进行分类,并对照《测试结果与职业匹配对照表》分析得出每个学生适合的职业,从而对学生最终提交的职业生涯规划报告进行针对性修改和完善,为辅导员今后督促实施做好准备工作。子课程(三)课程结束后,学生必须通过关于就业政策与就业渠道和就业程序的课程考试,制作一份适合自己的求职简历,同时在观摩招聘会或参加国际交流宣讲会后完成1份小结或心得体会。

二、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在全校上下历经三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第一轮教学改革即将结束。虽然2013级学生在校生尚未毕业,课程改革成效还没有完全体现,但是从学生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报告、校内学生创业活动蓬勃开展的程度、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方面已初见端倪。

(一)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理性规划学业生涯的能力初步养成

一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一)》,迅速对学校的学生管理条例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有了一定了解,对何谓大学、什么是大学精神、大学与高中的区别有了清晰认识,对如何尽快提高独立生活能力、适应大学学习环境、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有了自己的想法。同学们在完成学业规划书的过程中,一方面重新对自己的优缺点、兴趣爱好进行认真审视,初步确立大学四年的学业目标和人生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完成大一至大四每年的阶段性目标选择,对每学年可以做哪些事情建立初步轮廓,从而为今后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理性规划做好准备。

(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未来就业去向和人生发展目标初步形成

经过三年积累,对比学生在每个阶段完成的学业规划书、职业兴趣量表、职业生涯规划报告和个人简历,可以发现,在贯穿学生大学阶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帮助和指引下,很多学生已经学会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从而形成清晰的、达成度很高的未来的就业去向和人生发展目标。为了实现制定的目标,同学们更注重专业学习,并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便于学生之间学习和交流,通过更多的平台指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规划职业生涯,学校每年都由团委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并选拔优秀的学生和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参加省级比赛,成效显著。2014年底,在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省招就中心承办的江苏省第九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中,我校两名同学凭借优异的表现在全省132所高校中获得本科组二等奖。

(三)一支专兼结合、具备职业指导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初步建成

高水平的、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基础和保障。为了解决《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经验的问题,学校与各系各专业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充分挖掘企业、行业资源,邀请具有创业经历或从事创业教育的专家、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省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行业协会负责人作为兼职教师来校举办讲座和报告会,同时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队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经常性地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研讨活动和相关学术会议,让他们尽快获得职业规划师、职业指导师等相关从业资格证书,成为熟悉学生专业发展趋势、具备扎实的职业指导知识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尹兆华,韩经.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篇(6)

一、学生生涯规划与高职生生涯规划个性

高职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设计存在联系,也存在差异。高职生涯规划保留职业生涯设计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同时突出高职生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独特性。

高职生涯规划之针对性,是指学生从中学生向高职生转变的这一过程,因接受应试教育而导致的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存在的价值迷失,存在对学习和生活不适应等问题。简而言之,即高职院校目标定位是什么,该做什么的问题。高职生生涯规划的着眼点,是依据大学生渴望成才这一特点,解决好成才这一目标定位和价值定位问题;抓住教育的价值取向和高职生的成才需求之间的契合点,解决教育主体性和主导性之间统一的问题;抓住人才成才从继承过渡到创造期的这个关键转折期,解决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之间的问题。

高职生涯规划之独特性,是指解决好高职生个体人才资本和现实的发展计划之间的平衡问题,并且秉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理念,体现高校精神文化之超越性;使整个高职教育阶段都贯穿着规划活动,前承高职生的适应阶段,后启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辅导,把每年的学生素质测评和评优表彰相结合;注重和实际相结合,重在价值导向、系统化的落实、个性化的辅导。

二、高职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短板”分析

(一)专业性与系统性待提高

从教育的总体上观察,大多数高职校没有专门设立职业生涯教育部门,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是就业指导中心、招生就业处、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许多高职校充当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多数为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或是德育课教师,这些教师生涯规划知识的专业性不强,在缺乏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授课,容易导致生涯规划课程缺乏针对性、时效性、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

(二)高职生的个人认知水平,职业目标定位待强化

根据调查资料及教学实践,高职生普遍对自身缺乏充分的了解,无法对自身的兴趣、性格、智商、特长、能力等个人基本因素,进行客观有效的分析评价。导致许多高职生的职业定位和实际脱离。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评价太高,存在好高骛远心态;二是自我评价太低,缺乏长远目光;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对于毕业后就业的期望值太高。

高职生的职业定位准确,有助于调动自身的积极性,挖掘个人潜能。目标若和实际不符,容易增加受挫感,带来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因自卑心理等因素低估自身的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开放性思维,导致职业定位太低,容易导致资源没有获得优化配置;社会当中的功利主义等思想侵入校园,一些学生定位职业目标时,过多考虑个人利益而忽略大局利益,或者忽视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升积累,而将希望寄托于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培训班,存在弃本逐末之嫌,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三)生涯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仍欠缺

其一,欠缺科学合理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进行客观正确的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是生涯规划设计之基础,且对生涯规划设计成败起决定作用。生涯规划是通过自我认知与分析以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职业测评方式包括纸笔测试、网上测试、信函测试等。职业测评工具,主要是采用霍兰德的职业倾向测验、MBTI-性格类型测试量表等,这些测评工具针对的是社会群体,并不完全适合学生。

其二,生涯规划指导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欠缺。生涯规划并非是就业成才的妙药灵丹,也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专职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学生身体力行的实践。当前学生生涯规划存在的普遍问题为:自我认识不全面,社会环境评估太感性,职业目标确定偏离理性,生涯规划能力参差不齐,对生涯规划认识处于模糊状态,对职业生涯规划更是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对职业概念含糊不清,对未来职业方向定位不准,缺少必要的职业意识长期培植,且忽视在高职阶段进行的长期生涯发展定位,导致生涯规划课程如同虚设,无法从根本上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三、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院校生涯规划教育

(一)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

当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各有特色,生涯规划课程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生涯目标及决策、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和法规、职业信息搜集和分类、求职与应聘等。随着我国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和倡导力度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在生涯规划教育模块当中,也开设了创业教育的内容。在实现高职生涯规划的教育途径上,主要为讲座或者讲授。讲座式教学,一方面,因部分高职院校设置的生涯规划教学课程尚未形成系统,或因师资队伍有限而采取讲座方式进行组织教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邀请校友、企业人事、人力资源方面专家等参与到课程当中,开办主题性讲座。讲授式的教学则是把生涯规划作为公共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在课堂中一般采用案例教学、情景设置等方式,如:情景式“职场面试模拟”。当然,这类教学方式往往只是作为授课式教学的补充,而非教学方式之主流。因此,基于教学条件、上课的人数和师资能力等具体情况,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还是讲授式,适当时候辅之以问答、案例讨论、模拟等方式。

(二)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辅导方式

1.职业评估测评。通常采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从高职学生的职业兴趣进行职业测评,以帮助高职学生确定职业方向,选择一个恰当的职业目标。

2.网络课程。一些引入诸如时代英杰公司职前网络学堂网络课程方面的资源,方便高职生通过进入已经授权的网站,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

3.职业发展方面的活动和社团活动。由于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根据不同年级的高职生就业特点,适时开展一些职业生涯指导方面的活动,例如,在一年级开展“生涯规划设计演讲比赛”、在二年级开展“就业服务周”活动。在三年级开展“大学生创业商业计划书设计等。

四、结语

科学性、系统性的高职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职生在校接受教育的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是学业与职业定向,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做足准备,这要求高职生对于自身的生涯发展要有着明确而清晰的方向。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的管理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此,进行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是高职生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汪航秀.生涯发展思想对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影响[N].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0—01

当今,中等职业教育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挑战,严峻的就业形势,日新月异的职业环境变化,而我们都清楚由于中职生独立性不强、心理发展不稳定等等因素,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因此,如何帮助中职生做好科学合理、合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自觉了解自我、自我规划、自我管理、主动成长的责任。

一、中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一)加强中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是应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目前,我国中专院校教育已逐步建立起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业余教育与脱产教育共存的教学机制,已形成业余教育、脱产教育、自学考试以及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形式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加强中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是提高其竞争力、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必需。由于我国教育体质问题,长期以来对中专院校就业问题存在一些错误的偏差与认识,没有系统的为中专院校学生的就业实施规划,并且大家更多关注的是普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使得大部分学生自我了解不够,奋斗目标不明确,不了解学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对中专院校生活感到茫然,不能合理有效地规划学习生活。

二、中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中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重视程度低

随着高校就业形势的严峻,国家教育部于2008年起要求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然而,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很少有中专院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即使有部分中专院校开设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也仅仅将其理解为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和指导就业方法,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牵线搭桥而已,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使得中专院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认识层面上。这就导致了中专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用性不强,学生认可度不高,也使其本身存在价值大打折扣。

(二)中专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不完善

就一些中专院校所开设的就业生涯规划课程来看,其课程建设并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位。当前,许多成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仍停留在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其他课程并未渗透职业生涯的相关课程,造成对成人大学生全程指导弱化。

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目前许多成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性、体验性教学环节相当薄弱,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目前中专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往往被等同于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仅仅局限于毕业前的求职指导、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提高择业技巧等方面。

三、中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实践创新策略

(一)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单由一门课程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不是只由学校某一个就业指导部门就能单独完成的,由于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必须涉及到学生及面向学生的校内外服务和管理机构。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学生、学校和社会观念的更新。首先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投资力度,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加强软硬件建设,同时注意提升教师的思想认识,促使教师从学生的整个生涯规划和管理的角度去认识并积极参与,这是搞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重要条件。近年来我校加大了对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培训,其中有3个教师通过培训获得了职业指导师的资格。

(二)立学生为中心,以引导为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以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学,避免一言堂的发生。空洞的说教,只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况且,《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的开设,其初衷就是要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指导,而不是直接教学生如何去就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始终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使学生在课堂中毫不拘谨,让他们都能大胆地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一来,教师就能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掌握学生就业规划方面的具体情况,便于教师有的放矢的开展指导活动。

(三)优化过程,探索教法。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寻求性格、兴趣、理想、特长、专业等因素与职业的最佳匹配,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真正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优势与劣势,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自己的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为提高学生极大兴趣,发挥积极作用,教学方法就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过程构建。中职生的特点是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看一些娱乐节目。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与学生的步伐在一起。

(四)以“文明风采”为支点,精设职业规划。

全国“文明风采”大赛已举行多届,是目前我国中职层面规模最大,最响最广比赛项目。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是其中重头戏。实践表明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比赛,既是对学生所说知识的总结,也是一次加深职业生涯规划理解的良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规划未来;同时,为了加深对职业的理解,促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探寻他们成功的轨迹。这些活动对于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了解职业、了解社会,树立创业意识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113-02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在职业发展上要达到的高度等的规划和设计,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积累知识、开发技能的过程,在促进个人就业并使个人职业生涯健康稳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国,随着“就业难”的社会难题出现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多个就业指导政策方面的文件,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例如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

然而,从学校方面来看,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离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即便如此,在无法改变大环境的前提下,我们作为德育课教师只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育业务水平,完善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方法,在德育课中积极引导中职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本文着重提出以下四种教育方法:

一、课程介入+教学渗透式

当前中职生存在缺少专业选择的主动性、职业生涯目标追求偏颇、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潜力认知模糊、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较弱、缺乏学习职业技能与提高职业能力的积极性等不足,这除了学生对自我及社会缺乏了解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与技能,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必须通过“课程介入+教学渗透”的方法,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这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基本的一种方法。课程介入分为两种:第一,以必修课程的形式介入,重点针对职业生涯规划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开设,要求全体学生均需参加学习。第二,以选修课的形式介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期,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之较少,需要适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修课,以便于引导学生认识并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通过课程介入学生初步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理念后,要通过教学渗透的方法加以巩固和强化,以拓展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思维等。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生求知、强能、塑品质的主阵地。从学校校长到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及教务科长,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当成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统一思想,强化全体教学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要教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们自己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现身说法;二是统一行动,经常性的职业生涯教学工作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上公开课,集体听课评课,等等,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三是统一内容,组织同科目教师集体挖掘各科教学中的可渗透素材。如语文教学中的人物传记,德育课中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素材,英语课的短文,营销课中案例等等,合理加以运用,即可使教学收到“双重”功效;教学方法与形式中也富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效,如体育课教学中的耐挫折教育、意志力教育,语文课中的理想与信念教育,数学课中规划与预测意识与技巧培养,专业课中的职业道德、理想、纪律与情感教育等。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目的性与效益。

二、专题辅导+团体咨询式

专题辅导指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或咨询会等,旨在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过程的实际问题。根据专题辅导的发起者分,专题辅导可分为教师发起的专题辅导和学生发起的专题辅导两类。教师发起的专题辅导指教师根据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者是针对职业生涯规划新理论、新方法,或者是针对职业世界中的新变化,有意识地进行集中辅导;学生发起的专题辅导指由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请求教师给予辅导。

当前中职生中存在的自我认识及社会认识模糊、职业规划技能偏弱、提高职业能力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等现象,主要是因为他们存在太多的理论认识和思想困惑的问题,这与学校的教育及辅导大有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是知己,根据当前中职生的这种状况可进行以下主题的专题辅导:“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职业分类及相关职业要求”“职业教育形势及国家相关政策”“社会形势与行业形势”“交际与攻关技巧”等。

三、自我反思+个别指点式

自我反思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生活中、在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在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实践中不断反思自我、反思职业生涯规划,据此调整与改进职业生涯规划,更新职业观念,调整职业理想,促进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愈趋合理与切合实际的一种方法。

自我反思以学生的内省为主,其实施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的培养,两者缺一不可,这是运用自我反思方法的必备条件;学生自愿自主开展职业生涯设计,这是运用自我反思的又一必要条件;学生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与指导,充当好向导与咨询者的角色,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这就需要同时进行个别指点的方法。

个别指点指针对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这是贯彻差异性原则的体现。很多中职生的选择是相当随意和脱离现实的,他们的思考往往只停留在“我想怎样”,“我适合怎样”,却很少去考虑“我可以怎样”,也就是没有进行理性生涯决策过程,如有的学生以“高级模具工”为生涯目标,但如何达成目标却没有认真考虑,在择业时非模具工种不做,而企业对模具工的要求是3年以上专业工作经验,结果使学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因此,学生树立暂定生涯目标后,教师应广泛运用个别指点的方式重点帮助学生决定达成目标的路线选择,并制定相应措施方案予以落实。中职学校的专职生涯规划辅导教师应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每位教师对自己辅导的学生负责到底,用心用情地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是目前中职学校最需要加强运用的一种职业生涯教育方法。

四、范例引导+同伴互助式

范例引导即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成功典型,引导学生学习,并形成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例主要包括两类:职业生涯规划结果范例,即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获得职业生涯成功的范例,以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与意义;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范例,即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科学、适宜、规范,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范例引导以事实说服为主,具有真实性、现实性、可模仿性,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与采纳。

范例引导成功的关键在于范例的选择与范例的呈现方式和时机。范例引导的实施应注意:第一,范例必须是正面的、成功的典型。第二,范例应具有相似性或可模仿性。范例选择应是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条件、背景、途径、发展前景等相似的范例,即范例应来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身边的范例真实可感,能较好的诱发学生学习的激情。第三,过程范例应丰富多样,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丰富,教师应提供多种范例供学生选择学习。第四,范例呈现的方式与时机应恰当,避免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伴的帮助更时随时随地的。同伴互助的方法是指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帮助、启发、引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处于14~18岁之间,正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时期,其情感的交流更多的倾向于同龄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形成平等互助的学习团体,共同讨论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与理想,选择职业生涯发展通路,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完善自我的学习与培训计划:相互监督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相应的学习与培训计划的落实;相互讨论职业世界、职业道德、职业观念等问题,以形成正确的职业概念与职业观念;相互鼓励以战胜职业生涯规划及学习中的困难等。

总而言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的专业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坚定职校生的职业目标。专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讨论、实验、到企业行业里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校内外互动等,让职校生在活动中明原理、长知识,多给职校生以体验、感悟的机会,让职校生发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所选专业课程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把对本专业的热爱迁移到相关职业上去,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篇(9)

目前,各医学院校为了加强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但是总体来说,由于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体系,使得在教学成果方面取得的成绩不理想。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认识不够。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职业生涯规划要作为独立课程进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目前,医学院校都纷纷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有些医学院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任务式的教学情况。而且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学时,没有具体的解释说明。由于开课时间比较短,学生在思想上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到课率不高,导致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效果不佳[2]。

(二)没有形成健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医学院校中一门全新的课程。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随意性较强,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同时,当前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性太强,知识过于抽象,缺乏实践性,导致一些学生对就业问题模糊不清,没有充分体现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少汲取知识的热情,这种尚未成体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师资力量不够,专职教师不足。

目前,多数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属于招生就业办的人员,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太少。教师由于自身兼职的原因,课前备课时间不充裕,使得所授知识的准确和丰富程度难以确保,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实际效果。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包含多方面内容,要求授课教师具有多领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了解大学生的需求信息。兼职教师缺乏丰富的理论指导知识、实践能力和系统的专业培训,难以保证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效果。

(四)缺乏相关政策和充足经费的支持。

1.一些医学院校没有有效的实际政策,这就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也使得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力量不够,最终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不佳。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有效开展实践活动,需要学校从经济上大力支持。目前,各医学院校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使得经费支持困难,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影响教学实效性。

二、对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探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了解就业信息、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桥梁。为了有效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各医学院校都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创新开拓的方式顺利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为此,规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石。

(一)完善课程设置,规范教学内容。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学校课程蓬勃生命力的核心。医学院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需要考虑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任务等方面明确教学内容。针对一年级新生,可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二年级学生,应着重培养他们职业兴趣,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他们找到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并且了解就业理论知识和就业信息;三年级学生,职业目标渐渐确立,应深入了解就业需求信息,为其实现目标做好准备,提高心理素质;四年级学生,面临实习需全面模拟就业场面,明确自身的择业目标,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充分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1]。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当前大学生需求就业信息具备多样性,在课堂上应丰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可操作性和教学实效性,走进社会,适应社会。一方面,讲解与联系紧密结合、集中教学与个体教学紧密结合,采用“师生互动型”、“学生实践型”、“教学科技型”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参与性,增强学习效果。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对典型就业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模拟面试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就业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先进的职业测评方法,通过心理测验、情景模拟等手段,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能力进行测评。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方向,还可以为发挥学生的自我潜力、认识自身不足提供建议指导[3]。

(三)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高素质、高品质的教师队伍,是增强职业生涯教育实效性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的授课教师一方面要通过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职业目标,了解社会上的职业知识,明确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学习、询问专家学者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困惑,并且结合就业形势的变化,对学生进行讲座指导,满足医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同时,为了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应该聘请专家学者对授课老师进行系统培训,充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综合素质。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篇(10)

二、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构建

(一)构建体验式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构建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要有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构建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就是要坚持把大学生当作主体,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以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急迫需求为立足点。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按照体验式教学的规律办事,把大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激发出来,把体验当成职业生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开展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不仅学到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身,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道路,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素质,而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大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因此可以讲体验式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技能。

(二)设计多环节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通过多个环节的教学模式体现出来,坚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方式。体验式教学模式体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就是指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讲授过程中转变之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变为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大学生积极体验,由填鸭式教学转变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单纯地将职业生涯中的各个不同的概念教条式地讲授于学生,而是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清楚地界定,充分开发不同的就业指导资源,对就业问题进行情景模拟,有效利用课堂上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究活动。职业规划教师要尽力培养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精神,激发大学生对课堂的活跃度,同时在师生互动中帮助学生自主探索,让大学生在体验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增强就业能力。首先,模拟职业生涯规划的体验场景。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讲授过程中,职业指导教师应当按照职业规划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场景的构建,增强课堂讲授的趣味性,启迪学生进行思考,挖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使大学生在和谐的气氛里增长才干,分享体验,教师借助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队进行科学指导,让毕业生身临其境感受毕业规划的场景。在情景模拟中,指导教师进行职业规划课程的教授。其次,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职业生涯探究活动。在职业规划指导教师的场景模拟中,使大学生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有效地解决方法。指导教师应当事先认真分析判断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程度,教师要预知到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精心准备,适时留意大学生对活动的体验状况,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地分析,分类指导,合理控制体验探索的活动时间,保证活动的可持续性。教师要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分析,总结学生进行自我观察和反思的素质,增强学生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再次,对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进行讨论和评论。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导教师需要认真设计一些问题,同时将其列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使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讨论并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在讨论中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活跃课堂气氛,好的意见要对其表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指导教师应当认真细心地听取和鉴别学生于分享活动中的职业取向以及认知偏差,对学生的职业取向开展一定程度的评论,引导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同时有计划地对自身的职业规划进行调整。最后,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整理工作。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应当及时地进行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指导教师要认真地对教学情境进行合理科学地设置,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这种教学模式,分享自己的想法,提出合理的意见。指导教师要对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的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提炼,对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进行梳理,形成有机的结合体,把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切实体验、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总结成系统的能够理解的通俗性理论。

(三)灵活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第一,充分运用情感体验法。在信息化时代,依靠现代化的媒体,如网络、电视、客户端等现代化工具,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学资源,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通过这种氛围有效地感染学生的思想感情。借助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把课堂气氛突出,借助情感的作用升华为意志和行为。举个例子,当指导教师解释“爱好”这一词组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首平缓的曲调,使学生闭上眼睛回想以前开心的日子,使学生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能够使其忘记时间和空间的存在,进而使整个自我投入到课堂中,借助有效的情感体验表达爱好的含义。第二,适时进行角色体验法。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预先使学生自主准备话剧、相声、模拟招聘等活动,借助不同的扮演使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状态。将让人提不起兴趣的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现实案例,一方面使角色扮演者有了亲身体验,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欣赏者发生情感的共鸣。借助生动的戏剧化表演能够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转化成一种自我的行为约束。借助角色的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地适应现实的职场招聘情形,更好地适应以后真实的职场招聘情形。第三,有效地使用竞争体验法。现在的90后大学生富含朝气,具有一股奋发向上、渴望自由的精神,进取的精神也体现在这个群体身上,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该按照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开展若干有助于就业的竞赛活动,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举个例子,组织就业方面的知识竞赛,把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队,使这些若干个小队对教师提出的有关就业方面的试题进行抢答,得分多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不仅要有精神方面的奖励,而且还要有物质方面的奖励,对成绩不好的也要进行处罚。通过竞赛答题增加学生就业方面知识,提升其综合素质。第四,充分运用现实体验法。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带领进现实的工作场景中,使学生尽早地认识社会的本质,将大学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学校和院系应当尽力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机会,引导大学生主动参加实践锻炼,增长才干。举个例子,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人才招聘会,把握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变化。学校要尽量安置学生实习,顺利地完成体验式教学的实践环节。

(四)加强体验式教学的课外实践保障

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验式教学着重于讲授内容的实用性和授课环节的有序性,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验式教学更加重视对课外实践环节的引导。职业生涯规划的授课过程中的体验更加偏向于一种学生的心理体验及自身的反思,而课外的体验则偏向于对职场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环境。因此,加强体验式教学的课外实践保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高校应当加强课外体验基地的建设力度,不断扩大学生的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增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锻炼的资源,建设学生课外实践平台。第二,探索科学的课程体系,把学生的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第三,推动社会实践朝着常态化方向发展,引导和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按照职业测评结果和职业规划意向,选择和自身职业方向一致的工作岗位开展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课外体验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检验知识的正确性,同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符合自身的特点。第四,体验式教学更加需要课外实践教师的全程指导,按照各个年级和各个专业学生自身的特征,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就业意向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职业体验指导,依靠集中授课和个别辅导等形式,对学生的职场体验实施全程监控,最终达到校内和校外体验的统一。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125-01

本文以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为范例,就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进行探讨。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该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2008年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于2011年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以下内容进行的完善。

1 课程性质及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学院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将就业与创业的理念融入到学生四年的基础课及专业课程学习中,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该门课程总学时40学时,课堂教学32学时,实践课8学时,总计2.5学分。本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课程,旨在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的择业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帮助大学毕业生了解社会需求信息,具有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就业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效的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 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16学时,在大一上和大二下学期完成)。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大学生思考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意义,规划好自己的大学时光;明确职业及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职业的特性;意思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

就业指导(24学时,在大三上和下学期完成)。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区别,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生在就业过程应注意的事项;了解职业成功的因素,正确对待就业中的挫折,做个成功的职业人。

3 课程考核

(1)在考核内容方面,要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形成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两大方面进行评价。职业发展规划是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需要评价的是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包括对个人和工作世界的了解程度、短期和长期职业发展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2)在考核重点方面,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应加强过程评价。提倡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职业发展规划过程中的自我了解、职业了解和职业决策过程。

(3)在考核方式方面,要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知识可以使用考试等量化的评价方式;对于实际的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以及老师和学生的访谈等方式进行。

(4)在考核成绩方面,采用平时成绩和考察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40%,考察成绩占60%,评价成绩采用五级制,任课教师在课程结束后给出成绩并录入系统。

4 教学模式

(1)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它的经验课程属性更为重要。

(2)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要按照课程的进程,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做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3)本课程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