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村语文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2-11 03:43:02

农村语文教学论文

农村语文教学论文篇(1)

1、错别字多。我们的学生不敢放胆写,一动笔错别字犹如一个个小蝌蚪就冒了出来,真叫人哭笑不得。最基本的字写不正确,严重影响汉字作为表情达意符号的作用。偶收一女生写给男生的字条,小小文章表达出的感天动地的情感让人感动,但令人可惜的是有太多的错别字。如把疑问词“吗”写成“骂”,遵守诺言的“遵”写成“尊”等,真叫人心痛。如此一份初恋的情感竟叫错别字害的如泥牛入海,其他作业中的错别字可想而知。

2、书写极不规范。“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字要认认真真地写,但我们的学生对此极不重视,把堂堂正正的方块字写得东倒西歪,叫人无法辨认,虽然有许多语文试卷中有抄写性的考察,把给出的内容抄写在方格内,白送分的题目,可真正符合要求的学生微乎其微。常言道:文如其人,字如其风。我们的学生,字写的不规范也反映出平时行为的不规范。因此,我觉得要求学生规规范范的写字也是认认真真做人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3、作文味同嚼蜡,作文如冬天的老树有枝无叶,枝枯水干,表现不出鲜活的生命力。作为语文教师看学生作文,心中泛出的是苦苦的、酸酸的感觉,因为学生在那里如坐针毡,抓耳挠腮,望本子兴叹,感叹作文难啊!

二、教师引导不力。首先是面对教学质量的压力,教师心中想的,双眼盯的都是质量,但对质量真正如何提高,缺少真正的思考,盲目地、过糟的拔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于是,基础的字不认真考查了,书写的规范性也不做严格要求了,最基础的用词造句也不管了,什么社会实践,体验生活更不用谈了,代之而来的是各种参考资料,成套的试题做了又做,结果是想象的空中楼阁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灰心,学生死心。

其次是教师忽视了语文学习的细节,本身起不到示范作用,板书潦草,不规范,作业批阅大而化之。

三、课外活动匮乏。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两节语文课,扪心自问,有谁真正带领学生搞过语文读书活动,有谁真正带领学生面对广阔的农村田野抒心中的情怀。

面对以上的问题,笔者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同仁思考。一、夯实基础

语文学习如同小孩走路,来不得一点点的虚假架子,必须在无数次的跌倒、滚爬中反复的锤炼,以写好每一个字开始。规范汉字的书写,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认为“书法应成为青少年的必修课,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来选修,应该重视中小学的毛笔字课。”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经“出炉”,在语文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加了一个注释,即每错一个字扣一分。这一要求,体现出国家对我们“国字”的高度重视,对我们从事语文基础教育的教师来说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教学生写好每一个字已不是口头上的事,必须落实在行动上。

农村语文教学论文篇(2)

二.对于教材中词汇的要求过高;缺乏正确、有效的学法指导

有的教师按“四会”要求,强调学生背诵教材中出现的所有词汇。他们认为英语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量的多少,词汇背的越多越好,根本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无论是课标内的,还是课标外的,一律要求学生会读、会拼、会写、会运用,这样势必大大增加了学生记忆词汇的压力,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对英语逐渐丧失了信心。对策: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重点词汇,即每单元中出现的“四会”词汇,学生不仅要知道这些词汇的意思、发音、拼写,还要熟知它们的用法,正确表达,我们通过如听写、翻译、习题等多种方法来巩固这些词汇。当然我们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词汇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譬如,基础薄弱的学生,带有“*”符号的词、较为生僻的词,只要能熟悉其含义,在文中能认读就行,可以不作拼写要求。总之,我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交际中能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农村语文教学论文篇(3)

二、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落后的原因分析

1.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有限的区域里推行的“贵族教育”,在农村地区几无立身之地。在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显然不具备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实条件。这里其实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层含义。就硬件来看,在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没有多媒体,教室里仍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学生从早到晚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没有黑板报,没有广播室,更别谈什么手抄报、文学社、电视台。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语文除了教材之外,还有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世界。虽然说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若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的辅助,语文教学又有多大的施展空间呢?而从软件来看则更宣布了语文教学的死刑,部分农村中学的领导认为语文教改可有可无,没有对语文教改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在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及投入上没有把语文课摆在应有的位置。

2.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未能端正对语文的态度,抱残守旧、不知创新。结果是一支笔,一本教材便打发了整个中学的语文教学,最终使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3.虽然有关推行语文教改的理论文章、实践经验、教学设计等等纷纷见诸各种报刊杂志,但是又有多少是能切合农村中学实际的呢?从某种程度上说,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是向往语文教改,向往实施素质教育的,但是现实决定了他们只能是“瞎子”、“聋子”,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探寻,可以说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是所有语文教师中最痛苦也是最困惑的。

4.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空间也较为狭小,信息滞后,教研氛围不浓等。这些不利因素像条条绳索捆缚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身心。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不可回避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三、对策及建议

如何解决目前这些不容回避的难题,近些年来,笔者在现实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逐渐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从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柳斌同志说:“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就不能取得成功,因而可以说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指导下,为了提高升学率,采取“魔鬼训练”和“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严格管理,学生在成绩方面提升得比较快,但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却是非常匮乏。中考不是孩子人生的终点,抓住中考,注重分数并没有错,但也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质量观、人才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都成才。”只有确立整体教学观念、加强素质教育,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基础扎实、个性鲜明、德才兼备、体魄健壮、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的能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教学负担和家庭负担的沉重,往往存在着知识老化、“吃老本”的问题。为此,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中,我们要树立现代教师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师态度,转变教学方式;平时,要努力学习、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适应新课程的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创新,只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语文教师更要吃透课文的内容、掌握学生的基础和心理,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一些枯燥、单调、抽象的内容变成学生喜欢、具体、生动的内容。

3.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培养能力,激发兴趣。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不能将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强加于学生,而应该鼓励学生多维思考,大胆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善于启发诱导,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从真正意义上使学生思有所悟,学有所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是从课堂教学指导中产生的,教师引导得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强烈。其次,加强指导,掌握方法,农村中学生学不好语文的原因,除了条件限制的因素外,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加强阅读,拓宽视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社会性,决定了这一学科的综合性。语文知识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覆盖面相当大,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容。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还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课内讲授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一种全新的、整体性的、开放型的语文教育。

农村语文教学论文篇(4)

(一)教学资源有限

现在人们了解信息获取各种知识的渠道主要有广播电视、报纸或者是网络等,城市中的各个小学已经由粉笔板书教学的时代过渡到了多媒体教学时代。但是,作为生长在农村中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获取各种信息途径相对比较缺乏。在学校中他们不能看电视、不能看报纸,而且学校也不提倡或是禁止学生上网,再加上农村小学图书室的建设比较落后,使得学生们了解信息的渠道十分的少。同时,很多农村小学中的教师都是“万金油”式的老师,一人负责多门课程。这使得很多语文老师疲于完成教学任务,无法在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加以拓深,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也就差强人意。新课改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个要求使得很多教师开始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二)过分强调字词句段的教学,忽视了听说读写的训练

在农村小学中很多语文教师都只重视字词句段的教学,却忽略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这种现状使得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脱节。虽然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很多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仍然是包办代替。有的教师甚至是很少给学生读书的机会,他们总是喜欢将一些故事性很强,内容很生动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所带来的兴趣,使得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

(三)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局部分析,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整体领悟作品

让学生学会对文章局部进行分析十分的必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叙写精美的地方,教师有意将这些片段进行“凸”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体会作家的精神意境。但如果过分地将文章支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则会感觉头昏目眩,不能够从整体上去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感知,这样下去是弊大于利的。

二、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一)利用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必须让学生们亲近自然”,而农村则是与自然进行亲近的最好环境。相比城市中的小学而言,农村小学没有过多的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与信息获得途径,但是却存在着富饶而独特的其他各种资源。一幅幅农村的画面是语文教学最为生动和直观的课堂。相比与城市里面的小学生而言,农村中的小学生有着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他们有着更多的机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撒欢。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和发掘这些有利的资源,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加强读写结合

农村语文教学论文篇(5)

听说训练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以往考试型式及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农村小学严重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事实上,“说”和“写”相辅相成,教师应在“说”上做文章,以说促写,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一、培养讲普通话习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书面表达水平大纲提出,作文应当以说到写的顺序逐步提高要求,这是因为口头语言的发展走在书面语言前面,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也指出“作文和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可见说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写得好不好。翻开农村学生的作文本,文章的文句不通,文理不顺,词语单调,“土话”多,是突出问题。可以这么说,当前广大农村学生说话训练远远不够,说话能力必须加强。口头语言是在直接的交际中形成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让学生有充分的说话环境。因此,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形成用普通话交际的良好风气,对提高农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根本作用。城市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普遍比农村学生好,这与他们都能使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无关系。而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在农村小学一直实施不好,大多数的学生不论在家中或是在学校里都是使用家乡话,笔者是个农村小学教师,于此深有感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生活环境对学生的阻碍,一方面却是教师的努力不够,甚至是不以为然。推普工作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应有深刻的认识,下功夫排除推普工作中的困难,教育学生认识到讲普通话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交际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说话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义务教育教材的说话训练,中高年级在低年级的基础上作了系统安排。当然,说话训练仅靠基础训练中的安排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充分采用多种形式,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训练,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乐于说,说得好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提问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中心思想,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挥。课堂提问切忌太深或太浅。太深的提问让学生感到压力大,学生绞尽脑汁,不得其解,心中无数如何能大胆发言、并说得好?而太浅的提问让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面对“是不是”“有没有”“对不对”式的满堂问,学生想都不用想,习惯性的答案脱口而出,难有展现能力的空间。所以,课堂提问应精心设计,才能发挥作用。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概括性较强的题目,学生的思维难于一步到位。教师可以将题目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由分及总,寻找答案。例如在《亲人》一课中,我把问题“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亲啊?”分成几个小问题:(1)妈妈怎么帮助老奶奶?(2)“我”为老奶奶做了哪些事?(3)老奶奶高兴吗?(4)老奶奶怎么说?这样,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找到答案,给学生信心,使学生乐于说,又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课文内容。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面对较复杂深奥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难免“卡壳”。有的教师索性把答案说白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此一来,学生得不锻炼,容易丧失积极主动性。此时,教师可以把题目暂放一旁,设计有关性质相同,且较易理解的题目,以达到贯通、启发的效果。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课中,要让学生说说该诗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确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时,手中拿着一个球,左右两边颜色各不相同,通过提问“这个球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两边的同学会有不同的答案?”引发学生讨论得出了“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眼光看待,就会生不同的结果”的道理,然后再把学生的思路引回课文中,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生活当中,有什么相同的情况?”学生的思路打通了,“话匣子”也就打开了。3、改变角色,置身情境。如果学生把回答问题当成一种任务、一项测试,那么,紧张感必定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反之,如果把回答问题当做一次展示知识或个性的机会,则会兴趣盎然,积极发言。如在《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中,我把“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人民大会堂的哪些地方?”这个提问改变成“老师没有去过人民大会堂,你能告诉老师人民大会堂有哪些漂亮的地方吗?”尽管答案是一样的,但产生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前者是“作者”向“我们”介绍。后者是“同学”向“老师”介绍,学生仿佛到过人民大会堂一样,兴高采烈地介绍起人民大会堂的各个地方,并加于生动的描绘,而老师不时穿插一些提示、赞叹声,学生们更是争着发言,得意而自信的神态溢于言表。同一问题,改变口吻,采用诸如“我们一起来……”“你知道………”“如果是你……”等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轻松愉快地说话。4、巧设谬误,引发驳论。教师故意提供一个错误的答案,以引发学生的反驳,说出理由,这也是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一课中,教师有意说出“农夫想出了揠苗助长的办法,禾苗一天之内就长高了一大截,这样子,过不了几天就能得到丰收,农夫真是个聪明的人!”班级顿时哄的一笑,学生纷纷表示反对,说出理由,讲明道理,并联系到生活之中。

三、掌握说话的恰当时机,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1、课前预习检查,有备而说。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必局限于字词,可以从更多的方面着手。如“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能提出几个问题吗?”这样,很好地培养学生课前自学的习惯,养成做好说话准备的习惯。2、课后结束总结,有感而发。课后总结的任务通常都是由教师来进行,这样,既不利于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让学生失去一个表达、交流的机会。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如设计“口述课文内容”“学了这篇幅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不同看法?”“联系生活实际,你有什么感想?”等说话题目,鼓励学生大胆说,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3、感受激奋情境,一吐为快。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说话欲望。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教师先进入角色,以哀伤、沉重的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入情,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此时,学生对穷苦人民的深深同情、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充满了胸膛,当教师提出“小女孩的不幸遭遇表现在哪里?”“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惨命运?”“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你应该怎样珍惜幸福生活?”学生情绪饱满,你一言我一语地畅吐心声。在学生说话过程中,教师应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及时予学生鼓励,让他们有成就感,有说话的乐趣。同时应带头示范,鼓励学生多使用成语、古诗句、歇后语、格言等,以培养积累、运用词汇的能力,增强说话的生动性——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我们担心的不是他们会存在堆砌辞藻的问题,而是词汇太贫乏了!

农村语文教学论文篇(6)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根据上述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分析和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问卷由20个问题组成,主要内容涵盖教师个人背景信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追求,而教学方法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在课程实施层面,所以本次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主要整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围绕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展开。教学实施能力的调查主要围绕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创设语言情境、运用任务型教学的能力展开。鉴于商洛市农村中学的教学实际,本次问卷没有涉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因为当地大部分中学的教室没有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教学。对教学评价能力的调查涉及评价方式和教学效果满意度等方面。问卷的设计采用等级量表的形式,分为“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不确定“”不太符合”“不符合”,分别记1、2、3、4、5分。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商洛市六县一区随机抽出10所中学,其中商州区4所,六县各1所;每所中学投放10份问卷,共计100份问卷,回收96份问卷,有效问卷为89份。调查时间为2013年11月25日至2013年12月15日。本次调查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三、研究结果

(一)背景信息

从学历来看,所调查的教师中有79.8%的教师为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有31.5%的教师是非英语专业毕业,29.2%的教师非师范专业毕业。从整个专业背景来看,商洛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二)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从选择“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教师百分比之和来判断,可以看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状况:在教学设计层面,大部分教师能重视听说活动(75.3%)、学习策略(83.1%)、西方文化知识(71.9%),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86.5%)等多方面内容的教学。这说明大部分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能满足英语新课程的需要。在课程实施层面,49.5%的教师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48.3%的教师能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46.1%的教师能“采用任务型教学”,48.4%的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这说明约有半数的教师教学实施能力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但实施能力远远低于教学设计能力。在教学评价层面“,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62.9%)仍是主要的教学评价方式,48.4%的教师能“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而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29.2%)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得以彰显。就教学效果满意度而言,仅有20.2%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感到满意”,25.8%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这说明英语新课程在农村中学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三)影响教学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致命因素是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那么学历、专业背景、教龄等因素分别与教师各项教学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学历”跟“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采用任务型教学”和“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等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显著相关。“学历”越高的教师越能“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并“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积极“采用任务型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浓厚。“教龄”跟“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经常创设语言情境”及“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显著相关。“教龄”相对较短的教师越能“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并在课程实施中“经常创设语言情境”和“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英语专业背景”跟“重视西方文化知识”“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用英语组织教学”“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显著相关。具有“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更重视“西方文化知识”和“话题和功能知识”,更趋向于“用英语组织教学”并“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师范专业背景”则跟“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英语学习策略知识”“用英语组织教学”“采用任务型教学”“经常创设语言情境”“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显著相关。具有“师范专业背景”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关注“英语学习策略知识”和“学生情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更倾向于经常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和“采用任务型教学”,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和“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四、讨论与启示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英语新课程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大多数教师都能将英语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考虑在内,能意识到英语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能兼顾学生的听说能力、西方文化知识及情感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约有半数的教师能经常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或设计一些真实的交际任务,能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能采用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这些足以说明商洛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各项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二)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大多数教师乃至学校仍主要“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这直接影响了教师采用其它教学评价方式,甚至也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施能力的发挥,使教师的很多想法只停留在教学观念层面,这也是为什么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远远低于教学设计能力的原因。追根究底,这主要是迫于学生高考升学的需要。高考这一“指挥棒”直接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系统语法讲授;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只有通过多读、多练、多背。结果,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够浓厚,教师自身也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不久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南京时曾透露,教育部将在高考政策中做出调整:外语不再实行统一高考,而是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政策。这一伟大举措势必会对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产生巨大影响,也希望即将出台的新考评政策和方案能够真正体现多维评价目标,促进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不同专业背景与教师教学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学历、教龄、英语专业背景和师范专业背景跟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师范专业背景跟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英语专业背景,再次是学历和教龄。师范专业背景跟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中的多项教学能力显著正相关,因此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法等基本理论的学习是提升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英语专业背景、学历跟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中的部分具体教学能力显著相关。具有英语专业背景、学历越高的教师,某些教学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相对要高一些。因此,在职教师还应加强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素养,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英语教学能力。

农村语文教学论文篇(7)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朝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这个总体目标而努力。作为贵州边远农村小学教师,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立足课堂,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提高农村小学阅读教学效率,提高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有了欲望,学习主动性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也就产生了永久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就能够超常表现出来。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很多方法,都可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明确阅读目的,但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这才是主要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可能会出现忽“热”忽“冷”现象,这时教师要注意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经常性地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活动,如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或结合教材,提醒学生,不能使他们懈怠。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打造和谐课堂,营造阅读氛围

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的过程。教师是和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因此,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学习,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他们才会充分参与、畅所欲言。教师的亲切往往被学生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更应该给予奖励,因为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三、授之于渔,教会科学阅读的方法

1、设置文本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在充满好奇中,展开阅读。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这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鼓励学生反思。在完成了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地反思本篇课文,针对文章的结构、布局,优美的句子以及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意蕴进行认真的剖析,从诗歌中学习优美的语言,从记叙文中学习清晰、有条理的叙述方式,从说明文中学会解说事物,阐明事理。总之,对文本的阅读不应当仅仅停留在阅读中,更应该让学生由课堂阅读学习走向课外实践操作。在完成了课堂阅读教学任务之后,教师便可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诗歌创作歌颂亲人、家乡、祖国,以此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语言形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四、注重交际,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虽然和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乃至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首先提出语感概念的却是语文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这说明语感这个概念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直至写入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感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语感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语感在听、读时会表现出理解的功能;在说、写时会表现出遣词造句的功能。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就会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因此,无论是从语感形成的心理因素看,还是从语感的功能上看,培养语感,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总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学生的知识吸收和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遵循新课标的要求,认清自己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活用教育资源,探索出更多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

农村语文教学论文篇(8)

在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那么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来讲,该如怎样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呢? 结合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思考和看法。

一、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

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进行对话、交流,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些体验和感受,可以是对阅读材料的某些部分(如特别喜爱,特别受感动或特别受启发的内容提出);可以是就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词、句、段)或主要的问题发表的见解;也可以是对课文内容、写法的评价或对课文的补充、修正……

二、开展有效的对话和讨论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对话和交流的主要形式。低年级可以就需要理解的重点词、句、段,中高年级可以围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就多数学生都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对话和讨论。合作学习贵在通过探究,产生思维的火花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内容引申或拓宽,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积极的、有效的学习。

需要指出的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争论。但教师一定要加强调控、引导,避轻就重,不能只图形式上热热闹闹,不讲实质效果,一定要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学会学习。

三、进行有效的自我建构是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及学科素养的形成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作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的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那么如何积极有效地建构呢?

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体验,就是在实践中认识;感悟,就是在感受中领悟。以体验感悟为手段和过程的阅读教学,实质上是个体在情感驱动下的、感性化的、直觉性的阅读理解过程。

再次,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想象,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将起到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学生投入情境,引发主体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面向生活,建立开放的语文学习新体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要实现有效地自我建构还要强化课内外结合,拓宽语文学习和建构的渠道,努力实现学“活语文”。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维发散,把内容相关的、结构相似的、内容相同而方法相异的面状或球状的阅读资料,通过有效的组织,扩展学生阅读,拓宽建构的渠道。

农村语文教学论文篇(9)

我认为要达到以上效果,应注意以下几项: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效果

在农村,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很少。在课堂上,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多媒体的运用。农村学生上课基本是在教室,学生—教师—书本三位一体,没有任何辅助设施,特别是见到的能动多彩的图画是少之又少。如果多媒体画面的色彩过于浓烈、动感太强,学生上课只注重观看大屏幕的图画,而忽视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有时看到激动之处,还会思绪万千,“走私”现象较为严重。

二、运用多媒体,应注重整个教室的视觉效果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多媒体在播放的同时,后面的学生往往由于多媒体教室空间较大,距离较远的缘故,看不清屏幕上的字。对教师的要求也听得隐隐约约。当然这也就影响了课堂上的整体效果。

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应从以下三点入手:

1.运用多媒体上课,要激趣思考

作为一名教师知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要把课上得成功,不能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讲《岳阳楼记》前,直接运用多媒体,易使这节课显得开头突兀。如果开头我们使用导语导入,让学生带着强烈的疑问,迫切的渴望了解岳阳楼的一切,这样再运用多媒体,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如果以此再进一步引导,即使你见到岳阳楼的美景,你知道在范仲淹的笔下岳阳楼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就会进一步带着浓厚兴趣阅读课文,然后思考图片的岳阳楼和作者笔下的岳阳楼有何不同?只要教师善于使用多媒体,并且注重设疑激趣,而且语言富有激情,问题设计有价值,简而精,这样学生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效果会更好。

2.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要注重把屏幕上的字体放大,背景颜色要和字体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多媒体教室就像一个黑匣子,它把四面的窗户用窗帘遮住,防止光线的透入。这就要求屏幕的底色亮些,字体大些,字体颜色与底色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全体同学才能清楚地看见,特别是后面的同学才不至于走思。另外,为防止教师在前面说话后面学生听不到,多媒体教室最好配备上话筒,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走思,保证课堂效果。

农村语文教学论文篇(10)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最有影响、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强调生活是学生学习最广阔、最重要的场所,学生只有在生活中学习,才能使知识不断由“有限”走向“无限”,才能使知识不断得到验证和“增值”。课程改革的今天,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显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利用生活资源,开拓语文学习的空间,可以使之呈现更多活力。

今年秋,响应教育局号召,有幸去金坛市水芹之乡――朱林镇中心小学支教。我所教的是一批淳朴的农村小学生,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色彩斑斓的田园风光和草草叶叶蕴含着无尽的知识和无限生机,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利用“山水田园”这些农村资源,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农村孩子受教育的独特优势。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让孩子们到田野到果园去,赏农景、干农活、记农事、写农民……让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正常生活充满泥土和草叶的芳香,蕴含山水和田园的浪漫气息。

一、干农活,品尝艰辛

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学提出独到的见解,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农村孩子或多或少都参加过一些农业劳动,但一般都是在家长的要求下才去做。教师鼓励学生平时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要求节假日和周末同家长一起干农活,把在干活时看到的、听到的和怎么做的说出来、记下来、画下来。这样,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宽阔了,对劳动的理解提升了。学生一旦对农村生活产生兴趣,就会有深刻体验,写起来就会顺手得多。只有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他们的生活才会充实起来,才学会做事、做人,才会表达和抒发出真情实感。

二、赏农景,亲近自然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于是,我们经常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按季节的变化把学生带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引导学生观察化冻的泥土、柳树的嫩芽、泛青的小草、回归的燕子、飘动的白云。只要教师增强生活教育的意识,让他们有意识地去看去想去记,他们就会发现身边事物的无限美。学生写野花:“树叶还没长出来呢,路边、桥头,野花就开满了。有浅蓝色的喇叭花,黄色的芽花,白里透红的缚苗花,她们先把春天迎来了。”孩子一旦睁大眼睛去发现,去寻找,世界就像一个五彩缤纷、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呈现在他们面前!大自然给予他们学语文无穷的天地。

三、记农事,培养情趣

村村有故事,家家有故事。学生看到什么事,听到什么事,做了什么事,都要求学生收集起来。事无大小,鸡毛蒜皮,瓜秧豆菜,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就值得写下来。当然,孩子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会更容易些,像捉知了,跟妈妈去卖西瓜,下河洗澡摸河蚌……都可以写得童趣十足。写写身边的事也不难,邻居买了一辆新摩托车,家里两只大公鸡斗架,燕子在屋檐下筑了巢,稻子大丰收……至于他们听到的,如爸爸妈妈饭桌上说话,邻居乘凉时的闲聊,爷爷和村长的小小争吵,都可以从中捕捉到有意思的内容。哪怕只写短短几句,也有农村风情跃于纸上,成为宝贵的习作材料。

四、写农民,感受淳朴

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自有农家生活的小天地,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广阔天地,去寻找习作的丰富“原料”之矿,使农景、农事、农活成为丰富的习作源泉,自然而然农民就会成为孩子们心中“最可爱的人”。为了让学生多角度表达,多种形式发散,多种类型联想,拓展习作空间,教师指导学生写农村的人和事时要做到“三不一

要”。“三不”即内容不论,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篇幅不限,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形式不拘,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一要”就是要表达真情实感。这样写,学生没有顾虑,没有束缚,当然会努力把自己采集的千百朵花酿出蜜来。我又组织了一个“雏鹰文学社”,办了一份手抄报“雏鹰文学”,凡是表达真情实感的,哪怕是几句,都可以在“雏鹰文学”上发表,并将优秀作文推荐给有关报刊,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结合生活的教育,便是无用的教育。”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性灵性。书本以外的农村生活是农村孩子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农村语文教学论文篇(11)

按照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成绩的高低、自主学习的能力、个性发展的特征以及内在的潜力等,将学生科学的分成三个层次,如下:F层:成绩优异,思维能力强,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均较高,自控能力非常好。S层: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T层: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偏低,学习存在压力,需要在教学者以及同学的监督与帮助之下,才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

(二)合作

以3人为一小组,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中各有一名F、S与T层的学生。其中,F层的那名学生,不仅能够对教学者提出的问题作出准确的解答,还能够帮助S与T层的两名学生,让他们都能够参与到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当中,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出有利的环境。与此同时,F层的学生也能够起到给T层的学生做学习榜样的作用,以提高T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析基础知识的分层

在整个英语体系当中,词汇既是基础,也是核心;且学生也唯有在掌握了足够量的英语词汇之后,才能够对英语知识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学者就应当为学生选择一种最适他们当前情况的学习方式,以积极的诱导学生对英语词汇进行理解与掌握。其中,较适合我国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即:1)“读音诱导-词性解读-词义扩展”;2)“单词理解-短语拓展-例句运用”;3)“词汇结构剖析-用法分析-例句解读-造句”。可不论教学者选取的是哪种方式,都应当注重让学生对已经掌握了的词汇进行准确、高效的运用。以“devote…to…”为例,如下:1.其词义为“致力于”,由于“to”在该短语中是介词,所以,其后可跟名词或者动名词,那么其后则需跟动名词。de-vote是及物动词,后面可以跟oneself/one’slife/one’stime等作宾语。2.表状态时用”bedevotedto…”。教师呈现多个例句,让学生熟读感悟这两个词组的用法。3.让学生用”devote…to…/bedevotedto…来造句,口头造句加笔头造句结合,教师带领学生对所造的句子再进行修改和润色,变成高级句型。比如:Thescientistdevotedhimselftohisresearchandheachievedsuccessatlast.可以改为:De-votedtohisresearchformanyyears,thescientistachievedgreatsuccessatlast。

三、探究教学问题的分层

一般来说,问题的设置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作用主要有三个,如下:其一,可营造较为活跃的教学氛围,更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其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三,在巩固学生已学知识的同时,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之时,教学者就应当依照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以实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比如:1.针对F层的学生,教学者可向其提出类似于“归纳文章核心要点,剖析作者观点”这样的难度性比较大问题,以拓展这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2.对于S层的学生,其问题的设置难度应偏向于中等程度,如,“归纳文章某段的大意”、“找出文章的中心语句”等,可让这类学生在分析与解题的过程当中,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其自身对英语文章进行理解的能力。3.当在面对基础较差的T层学生之时,教学者需向他们提出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如,某些能够直接在文章中找得到答案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较为简单,所以,学生较容易答对。此时,学生就会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获取到满满的成就感,并激发出他们对英语进行学习的兴趣,而这对于他们后期的学习来说,也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四、论析教学训练的分层

通常,英语这一科目的教学训练主要以三种方式存在,即:写作、词汇默写以及课文背诵。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者应当选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其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例如:F层的学生,需对以黑体字体形式存在的“三会”以及“四会”词汇进行背诵与默写,并能够对这些词汇进行准确的应用,如,造句等。S层的学生,需对以黑体字体形式存在的“四会”词汇进行背诵与默写,同时能够在关键词的帮助下,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大概内容。而T层的学生,他们则只需要对文章中的一些词汇进行理解与掌握就可以了。其次,针对背诵这一方面,F层的学生,首先需完整的背诵下整篇文章的内容,然后再在教学者正确的引导之下,进行与之相关的“挖空练习”,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S层的学生,需完整背诵文章中的核心段落,并对文中出现的所有词汇进行理解与掌握。T层的学生,仅需理解并背诵文章中的相关词汇,并能对其进行准确的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