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3 16:07:22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全面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原因,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城乡差距过大

义务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国家和社会是义务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所以国家应承担教育投入的大头。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经费也大幅度缩减,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缺乏科学的管理监督,办学效益不高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不仅仅是缺钱,还存在着教育经费管理的随意性,缺乏公平性和无效率性。

2.农村学校的教育环境急需改善

(1)硬件设施不足,设备利用率低,闲置现象严重

由于经费短缺,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电脑,没有机房、语音室,更没有图书馆。

(2)农村学校危房依然存在,危改资金缺乏

改革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学校实行分级办学,以村级管理为主,区县级管理为辅;改革后农村学校以区县级管理为主。因此,在危房改造时,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有的资金到位也挪做他用了,这样农村的危房改造资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教师办公条件差,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历年来,农村教师的办公条件就是一枝粉笔一本书,一张木桌一把椅,辅导性的材料少之又少。由于公用经费极度缺乏,一些农村学校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

3.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师资队伍问题仍是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大因素。

(1)农村教师工资水平低,拖欠现象严重

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而且又以各种理由的拖欠、扣留甚至挪用,部分教师的微薄工资长期得不到兑现,农村教师的劳动支出和工资收入形成明显的“倒挂”,部分教师心理失去平衡,难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上。

(2)教师素质偏低

按教育部规定,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必须分别具有中师、大专、本科的学历。但从当前的总体状况来看,农村学校的师资与这些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加之学校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及交流的机会少,多数教师不能进行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使得队伍整体学历水平偏低,素质较差。

(3)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

4.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人员流动的加快,农村的生源数量在不断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留守子女的义务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第二,由于生源不断减少,人口分散,学校不能相对集中,即使部分学校进行合并后,仍无法达到规模效益。

二、农村义务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本性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中国农村的贫困落后既有历史成因,又有现实原因。

(1)农村贫苦落后的历史成因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经济很发达的国家,小农经济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根深蒂固,顽固的抵制了世界工业文明的传入与普及,使国家一直没有走出农业这个圈子。这样,就使农村和农民处在一种相对与城市居民来说发展机会不平等的状态之下,仍然处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不相协调的“二元结构”。这种不断强化的二元经济结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导致了农业生产的长期低速增长,也极大地阻滞了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制约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农村贫困落后的现实原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左右,而且均田制思想在人们的观念中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就是土地人均占有制,使农民又继承了小农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工业经济相比,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是自救能力极强、发展后劲不足。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非常薄弱、温饱问题难以解决的历史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城市改革的展开和进一步深入,现行的农村经济体制把大量的劳动力资源禁锢在有限的土地上,造成我国农村每个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受到限制,农民生产的产品数量少、创造的价值就少,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益低,收入就难以提高,因而农民越来越穷,农村越来越落后。这是工农、城乡、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共同富裕的目标无法实现,农民问题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尖锐的主要原因。

2.缺乏对义务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

坚持把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方针,也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创新性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但目前社会上好多人对基础教育的战略性地位还缺乏必要的认识,读书无用论在社会流行。这些人既包括地方政府、农村基层领导,也包括普通老百姓。部分地方的领导对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普九”验收合格后出现了松懈情绪,对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幅度明显减弱减少;部分地方的领导出于功利需要,把重点放在能及时取得显性政绩的工作上,而对具有滞后性和隐性效益的义务教育采取应付、敷衍的态度,有的甚至将其视为包袱。

在农村很多地区,农民观念陈旧,家长们普遍还没有危机感,父母只是把供子女上学当作自己的一项义务,并不关心他们是否学到知识,让他们混到十六七岁再回来家里帮忙或打工。还有的家长没有法制观念,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是自己的私事,不知道送适龄子女读书是家长法定的义务,更多的学生辍学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3.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1)历史根源

从产生初期开始,我国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就基于国家本位的角度出发,而没有从所有儿童均享有受教育的普遍、平等的权利本位的角度出发,教育被当成了一个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见效期短而又明显的高等教育被视为优先发展的重点,而义务教育就只能退居其次。并且,农村义务教育从其初始发展阶段,就被与城市义务教育区别对待,“城市优先论”在漫长的中国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则基本上被忽视了。

(2)文化原因

城乡文化存在着差异。第一,我国传统农业社会是安土重迁、农恒为农、不思变革的自然经济状态的农耕社会,农村社会具有自然性。第二,在我国传统农业,土地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村落是其生活和活动的基本范围。加之我国地形的复杂,交通落后,农民几乎没有社会流动。因此,在这种闭塞的社会土壤中培植起来的农村文化带有很强的封闭性。第三,在工业革命的推动和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下,以创新、进取、理性、开放等主要表征的城市强势文化的侵袭,使农村文化日趋边缘化并处于弱势地位,使农村文化难免带有很强的落后性。

(3)政策原因

城乡教育政策的失衡。一是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二是课程编制和课程内容奉行“城市中心主义”,导致农村学校课程和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问题;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有意制造与拉大城乡校际差距,造成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这些市县政府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大搞“形象工程”,对“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过分投入,使本来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显得更加不合理,致使农村义务教育不公更趋恶化。

4.农村学生流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

农村学生流失原因很多,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家庭、教育等各个方面,但导致其流失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目前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通行做法是义务教育是免费的。但在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义务教育还不是免费的,家长必须交杂费,甚至在很多地区中小学生除了杂费、书本费外,还有各种名目的、数额不等的乱收费和乱集资。此外,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若不能考上名牌大学,便不如趁早打工、经商,既可以节约家庭的经济开支,又可以早日谋求生活的出路。正是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新的“读书无用论”日益升温,农村学校的学生辍学或流失现象屡禁不绝。

(2)社会原因

在农村地区,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农民家庭收入的高低及地位与曾经受到的正规学校教育关系不大。为了眼前的利益,学生辍学务工挣钱的事屡见不鲜。农村人口的职业技能或是劳动技能的获得方式以及生存标准,决定了教育在他们中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即便有些农村的子女接受了高等教育,这些农民的生活境遇也没有多大的改变,有的甚至负担更重。所以孩子不上学,也没有在家长心理产生什么不好的后果,家长也不是很关心,有的学校、基层政府对此又表现出漠视的态度。

(3)学校原因

部分农村学校内部管理不善,家长不得不让学生进城读书。有些农村中学人浮于事,管理松散混乱,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滑坡,招生局面每况愈下,形成恶性循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充分认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就可以为我们找到正确的解决措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小融.中国基础教育两难问题[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2)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 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是15万,是106.5万,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3)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 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是15万,是106.5万,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4)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义务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使我国的国民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1986年,国务院颁发了《义务教育法》,这使得义务教育在法律上得到了保护,更进一步的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发展,而其也成为中国义务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但是在经济发展缓慢的农村,受经济、环境、人口、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仍然很难实现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仍然步履维艰。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国家从2006年开始逐步从中西部农村开始免除九年义务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学杂费。这样的政策到底对义务教育的发展起了多大的作用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对**省**市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调查。现将活动中所发现的一些情况和问题总结出来,仅希望能对义务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二、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些基本状况

1)对九年义务教育的了解状况在被调查者中有59.2%的被调查者知道什么是九年义务教育,但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被调查者只是知道九年义务教育即是读满小学和初中而已,而并不了解其他的相关教育问题;与此同时还有39.8%的被调查者反映说不知道什么是九年义务教育。这说明在农村特别是一些贫困落后的山区农村人民对义务教育的了解还很肤浅,义务教育的观念还没得到足够的落实,国家的相关部门应多加强义务教育的宣传力度,加深其在农村居民心中的印象,是义务教育的观念得到普及。

2)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关心情况在被调查者中有97.1%的人都认为读书对孩子今后的成长道路产生重要的影响。再和这一部分被调查者交谈中我们发现他们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都希望子女努力学习考入大学,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通过读大学去找到好的工作,然后再融入城市,过上更好的生活。还有一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学点东西会对以后有用,但并不关心孩子是否上大学。与此同时还有2.9的被调查者认为读书与否对孩子以后的影响并不大。

三、国家政策及政府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影响

1)免除学杂费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影响在调查中有5.8%的被调查者认为免除学杂费并没有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45.6%的被调查者反映这一政策减轻了一定的家庭负担;有40.8%的被调查者认为免除学杂费对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起了很大的作用;还有6.8%的被调查者认为免除学杂费对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在减免学杂费后有93.2%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让自己的子女继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还有6.8%的被调查者表示会根据家庭情况而定是否让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这说明减免学杂费这一项政策在总体上是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的,减免学杂费对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的普及义务教育将起大非常重要的作用。

2)关于变相收费和政策落实问题在减免学杂费后有20.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肯定会变相收取费用;有47.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一般会变相收取费用;而只有29.1%不到三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不会变相收取费用。而在这一政策是否落实选项中有16.5%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一项政策会很好的被落实;有36.9%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一政策只会被部分落实;还有16.5%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一政策不会被落实;而有22.3%的人认为不清楚这一政策是否会被落实。这说明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任感和交流还不够,也同时说明学校的财务状况还不够公开,家长未能及时掌握学校的一些最基本的财务状况。

3)政府对教育的影响在被调查者中有21.4%的人觉得政府很重视教育;有36.9%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一般;有25.2%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不够重视教育;还有16.5%的被调查者并不了解这一状况。这说明在被调查者中有只有不到六成的人认为政府还算重视教育,而这样的情况在对于急于改变落后局面、提高人口素质的农村来说,政府做做的显然还远远不够,政府应当发挥其占主体地位的作用,充分调配资源,全面、完整的落实教育政策,在农村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大亮绿灯。而在你希望政府能够给农村教育提供怎样的优惠政策中,有79.6%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国家能够派送更多的好老师来提高教学质量;另外还有15.5%的被调查者希望国家通过拨款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农村师资的缺乏问题可能远比基础教育设施改善问题要严峻。

四、经济因素对农村义务教育影响

1)经济因素对学生辍学的影响在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生的辍学原因中有51.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家里没钱迫使孩子辍学;有2.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家长认为读书没用而选择让孩子辍学;有27.2%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孩子自己不愿意读书而自己选择放弃求学;还有17.3%的被调查者认为孩子辍学是其他因素造成的。这说明经济因素仍然是导致孩子辍学的最主要原因,而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改善孩子自身的因素也在不断加强。而在家庭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有62.1%的被调查者回通过向亲戚朋友借钱来继续让孩子上学;有16.5%的被调查者会通过贷款的途径来让孩子上学;与此同时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也有7.8%的被调查者只能无奈的选择让孩子辍学;还有12.6%的被调查者表示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令我们惊讶的是在接受我们调查访问的人群中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到在遇到这一问题时会通过向政府求助来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在现在的很多农村地区人民对通过向政府求助来解决教育问题的这种观念还很陌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所做的工作还不够到位。

2)其他一些影响孩子辍学的因素学生的辍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农村教育发展难以解决的顽固性问题。多年来经济因素一直都成为学生辍学的最主要因素,而其阻碍学生求学的主体性地位至今仍未改变,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改善,其主体性地位正在显着的发生着变化。在仅随其后的原因中学生的自身因素正在逐渐加强,在农村经济环境不断改变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很难在相对枯燥的学习和不断改变的生活条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大多数学生的行为价值取向缓慢的发生着变化,在随后的过程中将使其无法抗拒外界的诱惑而对学习的兴趣日益减弱,最终促使其辍学,而这样的情况在条件越好的地方问题就越突出。而在这一状况的发展过程中,家长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特别重要的,如果家长在孩子的着一变化过程中能敏锐的洞察到这一现象或者多跟孩子沟通交流,那么孩子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家长的观念问题,很多家长在读书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很多的落后思想占据他们的脑海,使得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孩子没办法选择自己读书的机会。

五、关于沟通问题对义务教育的影响

1)关于家长与学校的沟通问题学校与家长是孩子处于受初级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两个客体,他们将对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成长与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们在调查访谈中发现,很多家长所做的仅仅是将孩子送到学校读书而已,而对于孩子在学校中的情况则知之甚少。很多家长都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学校作为教育的载体其作用就是教育孩子,而自己的作用则不大。这就是家长的自身认识不足使得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出现了障碍,而其进一步的危害就是造成家长对学校的不信任,家长不能有效的了解到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不利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而在这个问题中,家长的过失显然要大得多,学校只能通过家访和家长会的形式来向家长传达孩子在学校的信息,而其主动权相当一部分都在家长这里。在通过对学校老师和校长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家长会,以便家长能了解到孩子在学校中的信息,但是每次家长的出席率都会很低,使其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问题在对义务教育中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关于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问题在关于和孩子的交流问题中有81.6%的家长表示会和孩子进行沟通;有4.9%的家长表示不会和孩子进行沟通;有8.7%的家长反映到自己对这个情况不了解;还有4.9%的家长表示他们根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这反映出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有意愿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但在我们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在实际生活中根本很少和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即便是交流也是“不平等”的交流。就家长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小孩子,懂什么”。其实孩子在受义务教育的阶段成长很快,他们特别需要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而父母也应当及时了解孩子心态的微弱变化,以便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六、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其他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5)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极其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制定了《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数量上,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普九,质量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观念转变,从部分减免学生学杂费到今天完全免除学生学费、杂费、课本费,并且开始实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我从事教育将近30年,亲身经历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这里经济还落后,老百姓还贫困,但是没有哪个家庭因为没有钱而让子女失学的现象。

但是,新形势下,农村义务教育也面临新的困境。

1.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师队伍素质的下降。国家兴旺,教育为先,教育的发展关键又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好坏,某种程度上说影响着教育事业的优劣。铁饭碗时期,中等师范为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那时考上师范就是跳出农门,有了旱涝保收的职业,因此考上师范的都是初中优秀学生,这就保证了教师队伍基本的智力素质高,而当时的三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全面,道德培养、技能培养、知识训练、能力训练都是面向基础教育的,三年的学习,学生不仅思想、知识过硬,而且各方面能力全面,写写画画、吹拉弹唱,可以说音乐、体育、美术样样都能来点,这部分教师有的退休,有的现在仍然是学校最可倚重的财富。师范校改制后,尤其是90年代后期开始,招收的都不是初中最优秀的学生,专科学校毕业走上教师岗位的更是没有经过“做教师”的基本训练。因此,最近10年来的新教师,很大一部分除了知识“新”点外,可以不夸张的说是不适合当教师的(也有好的)。他们纪律性差,自由散漫,他们开会总迟到,上课了还在边走边打扮,男女教师之间玩笑话张口就来,不分场合,也不管有没有学生在场,过分追求个性,不知道上课要提前进教室,不能讲话。自高自大,听不得领导批评。当班主任,干不来,组织文娱活动,不会,组织体育活动,不会。写点啥画点啥,“我不是学那专业的”。大家都知道,在当前农村学校,教师不说是万金油,至少专业之外多少还应会点吧?如果仅仅是课堂上照本宣科,40分钟完了走人,那随便请一个初中生教小学,请一个高中生教初中也就罢了。因此我觉得,要办好教育,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办好培养教师的学校(现在有吗?)。

2.英语教材偏难和英语教师的缺乏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我们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学习英语是必要的。但问题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英语吗?有这个必要吗?况且,现在的英语教材,花花绿绿。美其名曰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本由16开变成8开,不要说学,就是看一眼都头晕不想学。严重的是英语教师严重缺乏,很多是高中学过英语就拉来教英语,一个学校几个英语教师教同一个单词就有各不相同的读音,一换教师学生如何适应?我也是学中文的,也教过英语(教育局长听后的评语是“在上汉语课”),那时是老人教版教材,我认为,还是那时的教材好。既学了些简单的用语,课文又简单有趣,到今天,打工的家长回来都还能给我谈“猴子和鳄鱼”、“列宁和卫兵”,觉得那时英语很差,但故事有趣。现在,一点也不夸张的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有的其他科目优秀的学生最后也沦为双差生,都是英语害的。教材满是对话,单词成堆,课文一点没趣味,从初一开始学生要用一半多的时间去对付英语,可还是收效甚微,学生为啥还要去学?学生自己看得更清楚,反正又考不上高中,初中毕业就打工,苦学那英语又学不好,学来干啥呢?我们有一句话叫“提高劳动力素质”,难道这个素质里一定非得要有英语吗?退一步说,不可以简单一点趣味一点吗?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6)

随着甘肃省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义务教育得到了全面普及并逐步实现免费化。因此,义务教育的发展也逐渐从普及转移到对优质教育的追求。然而,由于各种历史、经济和地域等原因,甘肃省义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失衡现象,尤其表现在城乡层面。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而造成这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就是教师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师资力量本身相对薄弱。从多方面的指标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资源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教师数量分布不均衡,农村教师教学压力大于城镇教师

对于甘肃省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省份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如表2所示),然而占了义务教育阶段一大半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的农村地区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师数量;相反,义务教育阶段城镇的学校数以及在校生人数远远低于农村,使得城镇教师人均所教授的学生人数(即师生比)少于农村地区,这一现状反映出甘肃省义务教育教师数量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农村教师教学负担过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义务教育的公平化有待完善。

图中显示:2000―2009年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的师生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减幅逐年扩大,尤其是2005―2009年递减速度较快,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以及中编办联合颁发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向贫困地区派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即“特岗教师”,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壮大。从总体来看,城镇的师生比低于农村,由于农村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其义务教育水平不高,长期以往,将拉大与城镇义务教育水平的差距,从而影响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性。

二、教师学历、年龄参差不齐,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低于城镇教师

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师队伍的整体年龄结构对义务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城镇而言,教师队伍仅有国家正式公办教师一种,学历一般都是本科以上,当然也仍有一小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学历低于本科,通常为师专毕业。年龄结构方面,城镇的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趋于年轻化,随着一批老教师的退休,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走上城镇义务教育的讲台,以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思维推动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对于农村而言,教师队伍由国家正式公办教师、特岗教师以及代课教师三部分构成。由于编制有限,公办教师在整个师资总量中占的比重不大,一般都是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其学历水平集中在大专,多属于经验式教学,缺乏创新;代课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农村义务教育不可取代的力量,一些偏远的农村小学仍然还存在着一个学校仅有一名代课教师,包揽一至六年级的全部课程的情况,这些代课教师的学历多为高中水平,也有一些在从教多年以后通过自考取得了专科学历,年龄整体偏大,教学水平较低,多分布在农村小学;特岗教师为农村义务教育增添了新的血液,《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是为了缓解农村中小学校师资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鼓励大学生去农村中小学执教,这一方案的实施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力量不断壮大,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其学历都是专科或本科,但由于这一方案设有一定的执教期限,大多数大学生可能会迫于就业压力将这一政策做为锻炼自己的途径和寻求下一步发展的跳板,在期限满后选择离开农村从事更好的工作,从而导致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学历水平、年龄结构等差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低于城镇教师,这一点也可以通过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各地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得到更为直观的体现。如表3所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总体来看各地区都稳定在98%左右,水平较高,各地级市和地县的指标与省会兰州市相比差距很小;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各地区间的差异明显,表现出的规律基本为:省会兰州市较高,各地级市次之,地县较低,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县(例如:舟曲县)教师学历的合格率与其他地区相比差异较大。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7)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关注的重点将逐步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而,在此阶段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二、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8)

应当承认,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中小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结果少数升了学的学生再也不回本地了;而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中小学毕业生,又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上缺乏准备。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越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流失生或毕业生),农村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贫困地区尤其突出。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是教育部门一家管教育,对农村的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造成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基础是教育。任何一个取消绝对平均主义政策的社会,人口素质的差异都将直接导致效率的差异,进而导致收入结果的差异。

2. 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式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但是我们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有价值的谈话记录下来。本次调查我们采用访谈法,正式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县义务教育现状。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教育主体中心,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我们分别和家长、学生、教师进行了访谈。

3. 被调查者对教育费用的负担能力及评价 (1)关于家庭在2011年全年中支出最多的项目。7.37%的被调查者反映是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性支出,25.70%的被调查者反映是吃穿用等生活性支出,51.39%的被调查者反映的是教育支出,9.76%的被调查者反映是住房及医疗支出,5.78%的被调查者反映是其它支出(可填空)。可以看出,教育支出的在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家庭支出中排在首位,农民的教育费用负担比较大,远远高于农业。

生产、吃穿用、和住房与医疗费用等支出项目。在其它项目中多为大比非农产业投资,如购买汽车、机器等。如表一所示:

(2)关于目前义务教育收费的合理性评价。23.90%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学合理,初中过高;13.75%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学过高,初中合理;45.22%的被调查者认为都过高;17.13的被调查者认为都比较合理。综合比较,认为收费都过高的被调查者的比例高于认为都比较合理地方被调查者,认为小学收费合理的被调查者占41.03%,认为初中收费合理的被调查者占30.88%,认为小学收费过高的占58.97%,认为初中收费过高的占71.12%。可以看出,总体上还是认为过高,义务教育收费还是被调查者意见比较大、比较多的问题。如表二、表三所示:

表二

表三(3)关于家庭中义务教育费用不能及时缴纳时的采取的办法。57.76%的被调查者的家庭向亲友求助借贷,8.37%的被调查者的家庭请求学校批准缓交,4.18%的被调查者的家庭请求政府帮助,3.59%的被调查者的家庭选择让受教育者辍学,15.34%的被调查者的家庭想其它办法,10.76%的被调查者的家庭不借贷或没有这项支出。这表明89.24%的被调查者的家庭中存在缴费困难,并且大多积极争取解决,或以自己借贷的方式解决,或找学校、政府帮助。只有3.59%的被调查者的家庭是在缴费困难时采取消极态度,选择让受教育者辍学。详见表四:

4. 关于乡村学校学生失学的问题

4.1 乡村学校教师对所代班学生失学现象的反映。 (1)关于失学学生数量的问题。32.02%的老师反映每年没有失学的现象,46.49%的老师反映每年有5名以下的学生失学,14.91%的老师反映每年有5-10名学生失学,6.58%的老师反映每年有10名以上的学生失学.67.98%的反映有现象,这表明失学现象比较严重,很普遍。详见下表五:

(2)关于女生在失学学生中所占比例问题。在185位老师里面,56位老师反映女生的比例在30%以下,39位老师反映女生的比例在30-50%,41位老师反映女生的比例在50-70%,19还有位老师反映生比例在70%以上.失学学生中女生比例在50%以下的情况占61.29%,在50%以上的情况占38.71%,显示出目前女生的失学情况并不比男生严重,人们在关于子女辍学上对于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有所改变。详见下表六:

(3)学生失学现象的趋势上,9.65%的老师反映是逐年上升,27.63%的老师反映是逐年下降,32.46%的老师反映是基本持平,26.75%的老师反映是偶尔发生,3.51%的老师不清楚.这一问题上,只有9.65%的被调查老师反映逐年上升,32.46%的老师反映基本平衡,排除不清楚的老师的比例,其余59.21的老师反映失学趋势朝好的方面走。如下表七所示:

表七(4)对于学生的失学原因(多选)。49.12%的老师认为是学生自己对学习缺乏兴趣或学业不理想所致,56.14%的老师认为是因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24.56%的老师认为是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导致的,4.82%的老师认为是因为学校无法满足学生需要所致,3.07%的老师认为是其他原因所致.在老师门眼中,学生失学的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客观经济原因,家庭条件不好,其次就是学生自己原因,对继续学习缺乏兴趣,家长方面的因素处于第三位,后面就是学校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等和其它因素。如下表八所示:

表八(5)对于学生提出退学老师采取的对策(多选)。48.25%的老师自己深入了情况,弄清原因,并予以帮助,21.49%的老师马上向学校反映,请求学校领导解决,52.63%的老师与学生家长联系,一同商讨解决,1.75%的老师选择向社会求助,3.70%的老师选择通过法律手段解决,0.44%的老师选择其他办法.在处理学生主动退学方面,老师首选的办法是与学生家长联系一起解决,老师们第二个优先的办法就是自己了解情况,争取自己解决,第三位的就是请求学校解决,老师们的第四个选择就是寻求法律手段解决,而请求社会帮助的只占较小比例。详见下表九:

表九4.2 乡村学校学生失学现象的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是普遍存在的,从绝对数量看,还比较多,这说明失学问题在目前还是比较严重.从年级上看,据老师反映以毕业班为最多,特别是初中三年级,往往有大面积地辍学,这说明需要稳定学生的求学心理。从性别上看,男生失学所占比例略高于女生,与以往女生失学为主不同,表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有很大改观,人们对子女上学更趋现在,理性。从失学趋势上,是基本持平,并逐年下降,趋势是好的,需要进一步改进。

5. 关于乡村中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相关问题

5.1 教师部分。 (1)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39.04%的老师知道并很清楚,56.14%的老师有所了解,2.63%的老师听说过,没有老师是第一次听说。详见下表十:

表十 (2)对于学校是否对义务教育法制化管理采取措施。26.32%的老师认为没有,73.68%的老师认为有。详见下表十一:

表十一(3)学生和家长关于教育的法制观念。5.70%的老师认为学生和家长根本就没有,90.79%的老师认为学生和家长有一定的意识,但普遍不强,2.63%的老师认为学生和家长有很强的法制观念,0.88%的老师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详见下表十二:

对于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95.18%的老师了解或很清楚,这说明老师们的教育法制意识很强。但是从学校对义务教育采取法制化措施看26.26%的老师认为没有,说明了义务教育法在学校里需要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法律制度、法制行为,而在老师眼中,学生及其家长绝大部分有一定义务教育法制观念和意识。这说明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在农村有一定的影响。政府对义务教育法宣传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根据老师们的建议看,家长和老师对义务教育法的理解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指导,特别是那些需要澄清的模糊性认识,那些与现实条件不相适应的部分。

5.2 学生及家长等于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及了解方式。(1)关于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14.34%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很清楚,61.95%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知道一点,23.71%的被调查者回答不知道。这表明多数被调查者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有所了解,但非常有限,还有部分被调查者根本不知道。详见下表十三:

(2)关于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渠道。在483位被调查者中,37.25%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电视等媒体宣传报道了解的,23.90%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报刊杂志了解的,13.15%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政府以其它形式宣传了解的,16.14%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学校宣传了解的,9.56%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其它方式了解到的。在知道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被调查者中,最主要的了解渠道是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其次是报刊杂志,通过政府(这里主要是指基层政府组织)其它方式的宣传了解的被调查者并不多,只占13.15%,学校在这里作用也不是特别地突出。详见下表十四:

表十四6. 被调查者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9)

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09-03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农村学生的择校现象也逐渐增加,尤其是义务教育实施以后,学生的择校现象更为严重,这种择校现象已引起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河南周口作为豫东一个农业大市,农村学生“择校”早已经被突破。学生宁愿放弃免费的学校不上,而选择高昂的学费县城私立学校去上。农村学生为什么要择校?哪些学生择校?笔者围绕此问题,在周口市农村中小学做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目的是为了提出消除农村学生择校的建议。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了整群抽样的方式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是河南省周口市3个县12所农村中小学生,农村择校学生174名。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开展座谈会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来收集数据资料,同时也走访和调查了17名学校管理者、20名教师、32名农村学生家长,其被试的基本情况如表1。

表1 年级分布状况

表2 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分布状况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主是自编《农村学生择校状况问卷》和《农村择校访谈提纲》。在编制调查问卷之前,先对农村学生、学生家长做了一个开放性的访谈,使之调查问卷具有针对性。并请教育相关研究专家,审核调查问卷,使之具有较高的效度。

(三)调查内容

本研究的“择校”,是家长主动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它学校就读的教育选择现象。从择校主体上来讲,主要是农村初中生、小学生。调查内容主要从择校的数量、范围、态度、去向、学生的学业成绩等多个方面展开调查研究的。

二、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择校的现状

(一)数量上:近五成学生选择了“择校”

在调查中问学生到:你们班原来有多少学生?现在有多少人?研究结果显示:近五成学生已经离开学校,有的学生到县城私立学校就读,有的学生到乡镇其它私立学校去读。访谈学校管理者时,提到“你们学校原来有多少学生规模?现在又是多大规模?”管理者普遍都说,“学生走的快一半了,这些学生宁愿放弃免费的学不上,而选择去上交高昂学费的学校。”这也说明农村学生择校是个大趋势了,导致农村中小学萎缩。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农村学校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学校管理人员从学校自身也应该自己反思一下学校的管理状况,为什么不能留住身边渴求知识的学生。

(二)范围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均有“择校”

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不仅高年级和初中学生“背离家乡”到县城私立或其它学校(乡镇私立学校)读书,并且近30%低年级的学生,如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等,也“背离家乡”去完成学业。这说明并不仅仅是年龄大的、生活能自理的高年级学生“进城”学习,而且也有为数不少的7~10岁小学生也“进城”读书。此现象的出现,也给农村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教育后果。如学校管理秩序紊乱、学生过少而无法正常上课;还有农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等。总体来说,农村择校生年龄重心下移,呈现低龄化趋势。这样的择校现象会导致低年级学生的身心不健康发展现象和农村学校教育发展问题。

(三)态度上:九成学生和家长赞同“择校”

在调研过程中,一个课题组成员问到:“您对学生择校持什么态度?”近90%的学生和家长选择了“赞同”这一选项。“为什么赞同选择私立学校读书?”主要原因是不满意农村学校教育,主要表现在:教育管理较乱、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低等。但也有部分学生和家长说:因为家里经济状况较差,而没经济条件支持被迫没有择校的。由此可以看出,择校已成为人心所向,这是择校现象逐步蔓延、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赞成”择校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阶层收入的差距、学校竞争的激烈、广大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有关。

(四)去向上:九城学生进城“私立”学校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10)

关键词: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 

一、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调研背景与方法 

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3年9月,国务院就农村教育工作召开专题研讨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议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确立了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我国农村教育面广量大,2001年农村小学初中在校生多达1.17亿,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61.9%,农村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到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是全国第三批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地区,于2004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年来当地义务教育的变化,发现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分别进行了调查,并提出进一步在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施行新课改的几点建议。 

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对象为旬邑县农村小学及初中的部分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其中学生问卷发放750份,回收690份;教师问卷发放450份,回收400份;学生家长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40份。 

二、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陈旧,课改阻力大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旬邑县农村教育观念陈旧,对新课改热情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观念陈旧,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在对几位农村校长的访谈中,笔者听到了普遍的说法是: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大多数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而课程改革需要他们重新学习和适应很多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普遍觉得负担太重,不愿意配合新课改。在与部分教师访谈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些教师认为改变原有教学方法和模式可能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影响自己的教学水平,因而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 

第二,家长观念落后。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9%的家长了解新课程改革;有41%的家长对听说过新课程改革,但是不了解;有53%的家长从来没有听说过新课程改革。在听说过新课程改革的这部分家长中,有79.4%的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很有必要,有11.8%的家长认为不是很必要,有8.8%的家长认为完全没必要,理由基本上都是认为“学生只要把成绩搞上去了就行,其它的没必要重视”。 

第三就是学生自身的观念原因。在访谈中,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告诉笔者,她觉得学校一个星期安排四节综合课太多了,原因是她觉得上这个课没有必要,还不如把这个课让给英语课,让大家提高一下英语水平。笔者认为造成有这种想法的原因固然可能是这个孩子班上的综合课教学有问题,可能内容枯燥,老师教学方法死板,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社会的主流思想已经深深的印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认为只有学好主要的课程才是最重要的。 

2、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培训不到位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成为阻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第一,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普遍比较低。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小学教师中有23.5%的最终学历为大学本科学历,76.5%为大学专科学历;初中教师中有32.8%为大学本科学历,67.2%为大学专科学历。教师的学历较低、素质不高已经成为阻碍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 

第二,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优秀农村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尤其是优秀的年轻教师。在对几位校长的访谈中,笔者发现,老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比较困难,年轻教师适应比较快,但是年轻教师往往在农村学校呆几年就会被县城学校“挖”走,或者是寻求机会调走,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农村条件差、学校偏远、待遇低。 

第三,针对新课改的教师培

训力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有92%的教师参加过新课程的培训,在参加过培训的这些教师中,仅有25%的教师参加过省级新课程培训,没有教师参加过部级新课程培训。在对一位农村初中地理老师访谈的过程中,该教师明确告诉笔者,她没有听说过校本课程。而且调查中发现,即使是仅有的培训,也常常流于形式。 

3、新课程的实施状况不好 

第一,学校的音体美等课程实施情况。在对学生进行调查的问卷显示,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几乎都开设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程,但真正上课的比例分别是87%、75%、71%。 

第二,综合课程的实施情况。一位当地农村小学的综合老师给笔者讲到,只是表面上将两门课程综合在了一张考卷上,实际上两门课分别由两位老师来分堂授课。在这里,综合课程的概念完全被曲解,实际教学中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课程。 

第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国家现在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学校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但是据调查,旬邑县小学、初中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开发出属于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对课改的宣传度,促进课改的顺利实施 

针对调查,笔者发现旬邑县农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支持度不高,社会整体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热情较低。因此,要保证课改在当地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加大对课改的宣传力度。 

第一,必须取得教师的支持。旬邑县教育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的重视,但是落实到农村学校情况却不太好。教师是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因此一定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宣传力度,让教师能够真正地了解新课程,消除对新课程的误解与思想顾虑,实心实意地参与到新课程当中来,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书育人。 

第二,要取得家长和全社会的支持。在针对老师“您认为目前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的调查中,有27.5%的教师认为是“缺乏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建议当地的政府和学校一定要努力联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发放宣传单、印发宣传标语、广播宣讲、地方电视台制作相关节目等活动,促使家长转变观念,让家长们积极配合政府和学校的工作,进而使得全社会都能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课改的顺利实施。

2、当地政府要加强支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 

第一,要保证学校的硬件设施到位。必须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例如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体育场、图书馆、游泳池等,这些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硬件设施。但在旬邑县农村中小学,能达到这样要求的学校凤毛麟角。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课程改革创造出好的物质环境。 

第二,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旬邑县农村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切实提高旬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采取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供进修机会、保障住房、医疗等,使高素质的优秀教师愿意来当地农村工作,同时还能留住当地农村的优秀教师,促使这些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对农村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经常培训,使教师能顺利掌握并实施新课程。可以请专家和研究人员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组织教师进行远程学习;组织教师观摩骨干教师讲课;教研员送教下乡;还可以鼓励教师利用现在发达的互联网络进行学习。 

3、利用当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各学校要积极开发适合的校本课程 

旬邑县虽然只是一个人口不到30万的小县城,但历史悠久,曾经是《诗经》所反复吟唱过的古豳之地。旬邑县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剪纸之乡”,更是有名的“苹果之乡”;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森林覆被率达40%;拥有世界上迄今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黄河剑齿象化石;有距今两千多年的秦代第二大国防工程--秦直道穿境而过;有北宋泰塔、清唐家民俗馆等一批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素称“中国西部的西双版纳”美誉的石门山、赵家洞等自然人文景观;境内的马栏镇曾经是马栏革命根据地,在抗战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调研结果显示,旬邑县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笔者认为旬邑县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协助各学校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怀,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2001,(9).&nbs

p;

[2]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 

[3]张立昌.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适应性及其改造的目 标[j].比较教育研究,2005,(4). 

[4]郝文武.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当代教 师教育,2008,(1). 

[5]王嘉毅,赵志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 [j].教 育研究,2010,(11). 

[6]刘宗南.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 2010,(1).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11)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77-03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04年,国务院颁发《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直面西部地区“两基”攻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困难。2007年,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义务教育进入了“后普九时代”。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重庆市“两基”攻坚目标实现后,农村义务教育正在追求“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发展。由此,了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为“后普九时代”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供建议和决策参考尤为必要。

一、调查的对象、方法与过程

1. 调查对象。选择重庆市五个县(区)的乡镇中小学在校学生(4~9年级)作为研究对象。这五个区县不论从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条件看,都是特色鲜明又相对独立的区域,在重庆市发展的大格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人口298万,约为全市的1/10,70%的人口属于少数民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3.1%。所选取的五个区县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既有成效显著的先进典型,又有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严重滞后的现实样本,以期通过调查了解重庆市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

2. 调查时间。2009年9~12月和2010年5月。

3. 调查方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访谈法。课题组设计了一套“‘两基’攻坚实现后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问卷”,希冀于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分析“后普九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该问卷主要从办学条件对学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理解、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感受、学生的学习收获等五个方面调查基本情况。

4. 调查过程。课题组从2009年9~12月和2010年5月共五次分别深入S县、Q区、P县、X县、Y县的乡镇开展实地调查。按照乡镇教育发展水平,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在S县选择了5所乡镇中学,3所中心校和5所村小,X县选择了5所乡镇中学,2所中心校和4所村小,Y县选择了2所乡镇中学,1所中心校和3所村小,P县选择了2所乡镇中学,3所中心校和4所村小,Q区选择了5所乡镇中学,2所中心校和5所村小,一共调查中小学51所,每所学校发放的问卷不超过30份。共发放问卷1200份,调查了4年级到9年级的学生,共回收1144份,回收率95.3%,有效问卷1125份,有效率98.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校的办学条件适宜学生的意愿,可教育辅助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在“两基”国检的指标体系中,办学条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包括学校设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5个2级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设置基本合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大部分学生上学单程在4华里以内,只有少部分学生每天往返行走10华里甚至更多的路程上学。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那里地广人稀,给办学带来一定难度,所以出现学生上学单程大于4华里的情况。

在所调查的1125名学生中,有84%的学生承认学校设有图书馆,只有16%的学生反映出学校没有图书馆。按照调查中每所学校调查问卷不超过30份的原则可知,在调查的51所学校中,有6所到8所学校暂缺图书馆,占所调查学校的13.8%左右。在多媒体设备方面,81.4%的学生表明学校有多媒体设施,只有209位学生承认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可知在调查的51所中小学中,有7~12所学校暂时没有配备多媒体设施,占所调查学校的21.6%左右。在文体设备方面,有近42.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文体设施很少,但同时有51.7%的学生对学校的文体设施持满意的态度,只有5.8%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体育设施。

在关于学生对学校办学条件的满意度调查中,有24.3%的学生持满意的态度,47.7%的学生持基本满意的态度,对学校硬件设置持不满意态度的占17.7%,另有10.3%的学生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

虽然学校的教育辅助配备比较齐全,但其利用率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图书馆很少面向学生开放,即便有的学校开放图书馆,去图书馆借阅图书和学习的学生很少。在调查的学校中只有12所学校的图书馆向学生开放,但偶尔去和不去的图书馆的学生比例达到87.6%。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多媒体教室只用于公开课,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正如学生在问卷中反映“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从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育辅助设备利用率不高,很可能是学校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所致,过多的作业和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没有时间进入图书馆汲取课堂之外的知识。中小学教师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其几乎抽不出时间制作课件等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理所当然被闲置。在重视考试成绩,关注学生分数的时代,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显得更不可能。

2.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较高,但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对任课教师的评价较高,认为所有任课教师都很优秀的学生占28%,认为大部分教师优秀的占50%,认为少部分教师优秀的占21.3%,只有0.7%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都很差。

虽然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普遍较高,但针对教师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调查却证实了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方式仍然固守传统,沿用“满堂灌”的方式教授知识,以“分数”和“成绩”为根本目的。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不多,教师的教学在学生的眼中并非生动有趣,有3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偶尔生动有趣,30.7%的学生认为生动性和趣味性处于一般状态,只有34%的学生认为一直充满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的课堂提问在69.3%的学生看来每个问题都标准答案,只有27.9%学生承认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有66.3%的学生认为教师要么直接或间接地否定学生新奇想法,要么不给予任何评价。曾经有位哲人说过,平庸的教师在说教,较好的老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本次调查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启迪学生思维的老师只占了31.4%,很多教师停留在说教和解惑阶段。

3. 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学习任务繁重、压力较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生活充满浓厚的兴趣,学习活动才能得以进行。本次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也许正是基于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前的学生在学习中对待课程的态度才有所变化,不管是考试的课程还是不考试的课程,学生都能够用同样的态度来对待,不再像以前不考就不学或者只上课的时候学。调查发现,考试的课程和不考试的课程有55.9%的学生抱着一样对待的心态。由于受到“唯分数”的影响,加之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缺乏,虽然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当学生不得不为将来升入更好的学校做准备。如此,他们的学校生活又显得压力过大,学习任务繁重。

4. 学生的“双基”得到了提高,但对为何接受教育的认识仍较浅。调查显示,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当前读书比外出打工赚钱更重要,有79.4%学生在权衡读书学知识和外出打工赚钱之时选择了进入学校读书学习。义务教育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的收获,学生从学校中获取的最大收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了如何思考,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接受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为将来考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而准备。有34.1%的学生认为在学校中最大的失败为学习成绩太差,另有40.4%的学生认为自己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没有认真学习。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显示,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面临一些新问题,比如在高质量、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发展追求中,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改变教师根深蒂固的教学方式、从实质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活的快乐指数和幸福指数以及帮助学生认清接受教育的真正目的。面对以上问题,课题组建议:

1. 推进基础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重视过程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督体系、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提升办学水平,保持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制定《重庆市课堂教学达标要求》和《重庆市课堂教学量化评价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建立教学常规落实情况的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