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3 16:07:2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篇(1)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 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是15万,是106.5万,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

篇(2)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2005年,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2006年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1.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由于农村学校地处边远山区,条件艰苦,尽管这几年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到教师的队伍里,但是还有一部分代课教师,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二是学历水平较低。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毕业生,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可见学历提高任务仍需加强。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四是教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农村小学中专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信息闭塞,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几乎没有教学科研。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二、改善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就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03年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

3.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篇(3)

随着甘肃省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义务教育得到了全面普及并逐步实现免费化。因此,义务教育的发展也逐渐从普及转移到对优质教育的追求。然而,由于各种历史、经济和地域等原因,甘肃省义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失衡现象,尤其表现在城乡层面。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而造成这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就是教师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师资力量本身相对薄弱。从多方面的指标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资源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教师数量分布不均衡,农村教师教学压力大于城镇教师

对于甘肃省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省份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如表2所示),然而占了义务教育阶段一大半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的农村地区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师数量;相反,义务教育阶段城镇的学校数以及在校生人数远远低于农村,使得城镇教师人均所教授的学生人数(即师生比)少于农村地区,这一现状反映出甘肃省义务教育教师数量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农村教师教学负担过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义务教育的公平化有待完善。

图中显示:2000―2009年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的师生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减幅逐年扩大,尤其是2005―2009年递减速度较快,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以及中编办联合颁发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向贫困地区派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即“特岗教师”,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壮大。从总体来看,城镇的师生比低于农村,由于农村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其义务教育水平不高,长期以往,将拉大与城镇义务教育水平的差距,从而影响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性。

二、教师学历、年龄参差不齐,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低于城镇教师

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师队伍的整体年龄结构对义务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城镇而言,教师队伍仅有国家正式公办教师一种,学历一般都是本科以上,当然也仍有一小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学历低于本科,通常为师专毕业。年龄结构方面,城镇的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趋于年轻化,随着一批老教师的退休,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走上城镇义务教育的讲台,以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思维推动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对于农村而言,教师队伍由国家正式公办教师、特岗教师以及代课教师三部分构成。由于编制有限,公办教师在整个师资总量中占的比重不大,一般都是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其学历水平集中在大专,多属于经验式教学,缺乏创新;代课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农村义务教育不可取代的力量,一些偏远的农村小学仍然还存在着一个学校仅有一名代课教师,包揽一至六年级的全部课程的情况,这些代课教师的学历多为高中水平,也有一些在从教多年以后通过自考取得了专科学历,年龄整体偏大,教学水平较低,多分布在农村小学;特岗教师为农村义务教育增添了新的血液,《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是为了缓解农村中小学校师资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鼓励大学生去农村中小学执教,这一方案的实施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力量不断壮大,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其学历都是专科或本科,但由于这一方案设有一定的执教期限,大多数大学生可能会迫于就业压力将这一政策做为锻炼自己的途径和寻求下一步发展的跳板,在期限满后选择离开农村从事更好的工作,从而导致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学历水平、年龄结构等差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低于城镇教师,这一点也可以通过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各地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得到更为直观的体现。如表3所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总体来看各地区都稳定在98%左右,水平较高,各地级市和地县的指标与省会兰州市相比差距很小;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各地区间的差异明显,表现出的规律基本为:省会兰州市较高,各地级市次之,地县较低,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县(例如:舟曲县)教师学历的合格率与其他地区相比差异较大。

篇(4)

前些年大规模“普九”中政府的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出现严重的负债情形的主要原因。关于负债的确切数量,有文献估算仅乡镇的村级就有3259亿元。教育负债是乡村债务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学者估算全国乡镇负债为2000亿元,再加上县级财政负债共6000亿元,由此可见教育负债占据乡村债务的大半。

据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的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由县级财政负担,省财政负担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约2%。考虑到县级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仍来自乡镇财政的上缴,实际上,最终由农民负担的义务教育投资占到农村义务教育总投资的80%—90%。2006年9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免费。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下,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被取消,这一政策对于本来就投入不足的农村义务教育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当前,很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几乎为零,加之举债搞硬件建设等原因,不少农村中小学处于不同程度的负债运行状态,负债现象严重而又广泛。因此,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负债运行现状进行及时的审视是必要的。

一、案例:甘肃天祝县天堂学区义务教育及其负债现状

(一)天堂学区义务教育现状

天堂乡教育辅导站是兼有教育行政职能和对全乡各校具有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服务、监督和指导作用的乡屑机关部门。

全乡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所,其中九年制学校2所,完全小学5所,村学4所。全乡共有83个教学班,其中小学班级70个,初中班级13个。2006年秋季在校学生共计1930名,其中小学在校学生1448人,初中在校学生482人。

全乡实行藏汉英“三语”教学的学校共5所,开办寄宿制学校3所,学习藏汉英“三语”的学生共169人。

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为11507平方米,小学校舍人均占有量5.1平方米,初中为7.5平方米。微机室2个,图书12000多册。危房比例下降到现在的1.8%。2005年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4套。

全乡共有救职工160名,专任教师145名,其中女教师52人,占总数的35.9%。少数民族教师86人,占总数的59.3%。在专任教师中,大学学历14人,占总数的9.9%;大专学历70人,占总数的48.3%;中专学历53人,占总数的37.3%。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100%,中学专任教师达标率91.3%,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任教师12名,“双语”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调查显示:天堂学区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现象。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农村义务教育负债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这说明学校负债情况与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是落后的地方,学校负债情况越是严重。

2.天堂学区义务教育负债现状

二、农村义务教育负债运行、举步维艰的原因

1.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规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实行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这项改革使得原本捉襟见肘的农村义务教育更是雪上加霜。原有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没有了,中央和省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又不够,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

2.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效益差。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资金不充足,但是有限的资源并没有很好的得到利用。在调查中发现,天堂学区11所学校都存在着义务教育投入效益较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学校教职工队伍庞杂,人员经费数额巨大。在农村学校,校长、教务、书记等管理人员过去多是学校教学骨干力量,挂了某种职务后一般都专职做管理,需要补充教学人员;学校的收发、打印、清洁、校医、保管员、炊事员等岗位俱全,应有专人去做,因此学校教职工队伍冗余。天祝县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总量几年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但由于人员经费不断攀升,因此公用经费缺不断下降。

复读现象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国家教委的(小学管理规程)规定: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诹消留级制度。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天祝县天堂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留级重读(为了打好小学或初中的基础,将来到高中成绩取得好成绩)现象还比较多。这种留级重读人为地延长了学制,超常占用师资、校舍和教育设施,重复消耗教育资源,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学校教学设施未得到充分利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设施得以不断完善,许多学校配备了实验室、图书馆,购置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但利用效率低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不会用或不习惯用电教化设施、闲置实验仪器、图书室不向学生开放而成为“藏书室”等,从而造成资金不能合理有效利用。

3.预期收入因体制和政策影响而被削减或取消。在农村“普九”过程中,一些学校举债搞建设,并把债务的偿还建立在各种收费上,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收费管理的规范加强,这部分预期收入有的被取消,有的被削减并被严格限定为专款专用,这样一来,原先通过教育收费等筹集资金还款的路被堵死了,学校没有资金来源无法按时还款,成了债务人。

4.县乡政府应拨建设款不到位,使学校成为负债主体。农村中小学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国家和省级计划拨付的资金一般能及时到位,而市县资金往往到位率低,在这种情形下,就容易造成工程款的拖欠,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2002年至2005年甘肃省相继出台了有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师资培训、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工程,其资金投入采取省、市、县共同负担的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省级的投入资金落实到位,而市、县因财政紧张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相应的配套资金大都没能落实。中小学校为了在各种考核、评比中脱颖而出以及迫于地方社区的压力,有“举债搞发展”的冲动和实践,美其名日:“让更多的农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

5.学校布局调整、办学规模扩大而造成的负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但撤并学校、教学点的后果往往有:一是原有学校、教学点的资产往往不能收归县教育局所有,而由当地社区及居民占有,造成资产流失,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二是造成学校规模急剧膨胀,各种基础教学设施显得捉襟见肘,学校被迫举债搞发展,否则教学管理、教学秩序无法有效维持,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比如,天堂学区的科拉小学建于1952年,1970年起附设初中班,1986年初中改为三年制。1997年、2002年学校先后被列为国家“贫三”、“义教二期”项目校,校舍全部撤除新建。2006年秋,中学部迁往天堂,学校成为完全小学。在科拉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的同时,天堂学校却出现了重建、扩建的压力和负担,天堂学校因此而负债。

6.教育型压力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负债。就天祝县而言,当地教育部门的资金投入是有倾向性的,它主要投向高中尤其是重点中学,投向实验学校、示范学校,而这些学校一般都在县城,从而导致投向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偏少。然而县教育局有关部门又三令五申要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能落伍,因此,农村中小学既面临资金短缺又要努力使义务教育有所发展的压力,许多中小学只能通过种种渠道举债,从而滋生大量债务。

三、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负债运行问题的一些建议

中央已明确表示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要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债务化解是一道绕不过的“砍”。农村中小学校沉重的债务,已经成为影响其平稳发展的重要原因。各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探讨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的途径,为发展农村教育提供稳定的环境。

1.积极构建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政府分担主体的重心仍然过低,终于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中承担的财政责任明显不够。”对于西部欠发达县区,经济薄弱,财政拮据,县级财政本身处于亏空状态,缺乏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源提供给农村义务教育。中央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数额应当至少与改革前的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收入持平,建立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主渠道投入,国家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建设、危房改造、公用经费、教师工资、“两免一补”经费由国家财政全额予以补充。

2.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使一定的教育投资培养更多合格的毕业生,因此,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控制辍学率和重读率。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困难,所以政府应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学生重读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质量差,学习困难,因而可以通过优化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质量监管力度等方法加以解决。(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2)改革现行的教育财政拨款体制,采用按办学效益获得教育资源的激励制度,以鼓励各学校提供管理水平,避免浪费,实现效益最大化。

篇(5)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不足,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补充农村义务学校教师。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规定: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总理2011年8月28日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健全农村教师正常补充机制,在完善“特岗计划”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村学校补充大批高校毕业生。

广西在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的基础上,也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补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缓解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和流失严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众多原因,到农村任教的教师很少能长期留在农村,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仍然存在缺口。

一、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现状

广西主要通过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免费教育师范生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等政策从数量上来补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2013年7月,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又启动了 “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从2013年到以后的七年,每年选拔1000名优秀教师支教一年;招收50名具有中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送教下乡,以此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流动。 2014年的广西全区教育发展大会更是将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资源的补充摆在了首要位置。会议提出:未来4年将招录2万多名特岗教师,免费定向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8000名,培养壮汉双语教师500名。

在众多的教师补充方法中,特岗教师计划和公开招聘是两种最主要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方法。特岗教师计划是最有效的补充方法,它为农村教育输入了大量新鲜的血液。政策实施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改变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等一系列问题,是很有成效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方法,现在一直在沿用。广西自2006年至今共招聘了2.5万名特岗教师到全区80个县的农村学校任教。县内公开招聘教师也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的主要方法之一。各县镇都在逐渐扩大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力度和范围,及时补充合格的农村教师,建立规范的县级公开招聘制度。

二、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选取了A县B镇的小学、C县D镇的中学、E县F小学、G县H镇的中学进行调研,以口头询问法、座谈会的形式进行访谈。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数量不足,流动现象严重

教师数量不足,走访的四所学校中,有两所学校的老师不能满足学生需求,需求缺口较大,需大量引进专业对口教师。教师流动现象严重,更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数量上的不足,教师数量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水平的低下。以桂林市A县B镇的小学为例,该校共有学生466人(其中一年级86人,二年级50人,三年级60人,四年级89人,五年级95人,六年级86人),现有教师32人,但这32人中只有9人为老教师,其余23人均为2011年后新来的教师。2011年至今,每年有70%左右的教师外流,教师外流现象非常严重。现有的老师中,有21.3%的人有外流的意向。外流的原因,一是因为农村物质待遇低下、生活不方便。调查中发现,教师大多偏向流入县城地区和政府部门,B小学外流的老师中有23%的人考取了公务员。二是因为离家远。大多数外流老师为外地老师,因为特岗计划来到所在学校任教,三年服务期满后会选择回家乡或者离家乡较近的地方工作。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学校领导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优先考虑的也是本地教师,其次才是外地教师。

(二)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

在调研中发现,除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外,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E县全县有1.3万名教师,但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普及率不到5%,严重紧缺,如果按每个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各配备一名这四门学科的教师,全县共需补充500名教师,如果这些紧缺学科的教师能及时补充进来,将大大缓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的压力。

(三)职称结构不合理

访谈中发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职称结构极为不合理。只有20%的教师为大学本科学历,将近70%的人为高中或大专学历。相比农村学校教师的低学历,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以高学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城市教师的质量要远远高于农村。

(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住房问题急需解决

目前广西共有农村中小学教师30.8万人,占到教师总数的80%,而现有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周转宿舍只能解决9%左右教师的住宿问题,其余的教师只能租房或者自购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住房困难也是农村骨干教师外流和无法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稳定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完善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的发展空间,降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流动比率

因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大多偏向于流入县城地区和政府部门,因而必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和待遇,缩小其与县城地区和政府部门人员的收入差距。改善农村教学环境,为教师解决住宿、交通、小孩上学、医疗、养老等问题,使其无后顾之忧能够安心从教。提高教师的发展空间,每年的寒暑假可以安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外出进修深造,或者每个学期安排教师到城市的中小学观摩学习,提高其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可以每年安排优秀的城市教师到农村进行培训。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和专业能力、避免职业倦怠,降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流动比率。

(二)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数量,将编制标准向农村倾斜

现有编制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需求,需增加编制的数量。通过对四所学校的老师访谈发现,没有编制就没有生活保障,享受不了医疗养老保险等政策,也是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的原因之一。

广西有其独特的地域优势,既是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又是革命老区,在教师补充上可以和其它地方采取一样的措施,但由于其对教师是否懂得广西壮语的独特要求,可以根据广西民族地区壮汉双语教育和教师培训交流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民族自治的县镇,在这些地方的学校增加一定数量的农村教师编制。

增加编制的同时,降低农村教师入编的难度,有效落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编制总额内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培养培训和调配交流等的管理权限。

(三)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科结构合理招收高学历教师

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进行了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按现有模式培养的补充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师范毕业生,一般只能胜任1-2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不能胜任全部课程的教学工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是根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需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短缺学科的高学历优秀教师,调整数学、语文教师和短缺学科教师的招收比例。二是按照订单方式培养所需教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可以和当地的本科院校合作,委托他们培养所需的紧缺专业的教师,这些学生毕业后合格的马上提供工作岗位。这些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和法律上给予支持和保护。三是在教师的招聘过程中,优先考虑会广西本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师,这样既能招到所需教师,又能降低教师的流动比率。

(四)加快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工程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住房困难的最好方法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工程。该工程的实施,可以基本上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住宿需求。为此2014年的广西全区教育发展大会提出未来4年将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建设周转宿舍1万套,并配备基本的生活设施;同时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每人每年给予2400元的生活补助。

参考文献:

[1]谢亚斌.解决农村教师补充与稳定问题的有效途径[J].教师,2011,(7).

[2]孙晓春.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补充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9,(33).

[3]韩莉. 农村教师补充策略探究[J].商品与质量,2012,(8).

[4]于月萍,李潮海.农村教师退出及补充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0,(1O).

[5]杨小敏,杜育红.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的成就、问题和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3).

篇(6)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77-03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04年,国务院颁发《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直面西部地区“两基”攻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困难。2007年,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义务教育进入了“后普九时代”。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重庆市“两基”攻坚目标实现后,农村义务教育正在追求“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发展。由此,了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为“后普九时代”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供建议和决策参考尤为必要。

一、调查的对象、方法与过程

1. 调查对象。选择重庆市五个县(区)的乡镇中小学在校学生(4~9年级)作为研究对象。这五个区县不论从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条件看,都是特色鲜明又相对独立的区域,在重庆市发展的大格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人口298万,约为全市的1/10,70%的人口属于少数民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3.1%。所选取的五个区县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既有成效显著的先进典型,又有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严重滞后的现实样本,以期通过调查了解重庆市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

2. 调查时间。2009年9~12月和2010年5月。

3. 调查方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访谈法。课题组设计了一套“‘两基’攻坚实现后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问卷”,希冀于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分析“后普九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该问卷主要从办学条件对学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理解、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感受、学生的学习收获等五个方面调查基本情况。

4. 调查过程。课题组从2009年9~12月和2010年5月共五次分别深入S县、Q区、P县、X县、Y县的乡镇开展实地调查。按照乡镇教育发展水平,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在S县选择了5所乡镇中学,3所中心校和5所村小,X县选择了5所乡镇中学,2所中心校和4所村小,Y县选择了2所乡镇中学,1所中心校和3所村小,P县选择了2所乡镇中学,3所中心校和4所村小,Q区选择了5所乡镇中学,2所中心校和5所村小,一共调查中小学51所,每所学校发放的问卷不超过30份。共发放问卷1200份,调查了4年级到9年级的学生,共回收1144份,回收率95.3%,有效问卷1125份,有效率98.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校的办学条件适宜学生的意愿,可教育辅助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在“两基”国检的指标体系中,办学条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包括学校设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5个2级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设置基本合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大部分学生上学单程在4华里以内,只有少部分学生每天往返行走10华里甚至更多的路程上学。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那里地广人稀,给办学带来一定难度,所以出现学生上学单程大于4华里的情况。

在所调查的1125名学生中,有84%的学生承认学校设有图书馆,只有16%的学生反映出学校没有图书馆。按照调查中每所学校调查问卷不超过30份的原则可知,在调查的51所学校中,有6所到8所学校暂缺图书馆,占所调查学校的13.8%左右。在多媒体设备方面,81.4%的学生表明学校有多媒体设施,只有209位学生承认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可知在调查的51所中小学中,有7~12所学校暂时没有配备多媒体设施,占所调查学校的21.6%左右。在文体设备方面,有近42.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文体设施很少,但同时有51.7%的学生对学校的文体设施持满意的态度,只有5.8%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体育设施。

在关于学生对学校办学条件的满意度调查中,有24.3%的学生持满意的态度,47.7%的学生持基本满意的态度,对学校硬件设置持不满意态度的占17.7%,另有10.3%的学生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

虽然学校的教育辅助配备比较齐全,但其利用率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图书馆很少面向学生开放,即便有的学校开放图书馆,去图书馆借阅图书和学习的学生很少。在调查的学校中只有12所学校的图书馆向学生开放,但偶尔去和不去的图书馆的学生比例达到87.6%。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多媒体教室只用于公开课,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正如学生在问卷中反映“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从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育辅助设备利用率不高,很可能是学校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所致,过多的作业和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没有时间进入图书馆汲取课堂之外的知识。中小学教师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其几乎抽不出时间制作课件等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理所当然被闲置。在重视考试成绩,关注学生分数的时代,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显得更不可能。

2.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较高,但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对任课教师的评价较高,认为所有任课教师都很优秀的学生占28%,认为大部分教师优秀的占50%,认为少部分教师优秀的占21.3%,只有0.7%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都很差。

虽然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普遍较高,但针对教师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调查却证实了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方式仍然固守传统,沿用“满堂灌”的方式教授知识,以“分数”和“成绩”为根本目的。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不多,教师的教学在学生的眼中并非生动有趣,有3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偶尔生动有趣,30.7%的学生认为生动性和趣味性处于一般状态,只有34%的学生认为一直充满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的课堂提问在69.3%的学生看来每个问题都标准答案,只有27.9%学生承认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有66.3%的学生认为教师要么直接或间接地否定学生新奇想法,要么不给予任何评价。曾经有位哲人说过,平庸的教师在说教,较好的老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本次调查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启迪学生思维的老师只占了31.4%,很多教师停留在说教和解惑阶段。

3. 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学习任务繁重、压力较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生活充满浓厚的兴趣,学习活动才能得以进行。本次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也许正是基于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前的学生在学习中对待课程的态度才有所变化,不管是考试的课程还是不考试的课程,学生都能够用同样的态度来对待,不再像以前不考就不学或者只上课的时候学。调查发现,考试的课程和不考试的课程有55.9%的学生抱着一样对待的心态。由于受到“唯分数”的影响,加之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缺乏,虽然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当学生不得不为将来升入更好的学校做准备。如此,他们的学校生活又显得压力过大,学习任务繁重。

4. 学生的“双基”得到了提高,但对为何接受教育的认识仍较浅。调查显示,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当前读书比外出打工赚钱更重要,有79.4%学生在权衡读书学知识和外出打工赚钱之时选择了进入学校读书学习。义务教育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的收获,学生从学校中获取的最大收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了如何思考,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接受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为将来考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而准备。有34.1%的学生认为在学校中最大的失败为学习成绩太差,另有40.4%的学生认为自己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没有认真学习。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显示,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面临一些新问题,比如在高质量、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发展追求中,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改变教师根深蒂固的教学方式、从实质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活的快乐指数和幸福指数以及帮助学生认清接受教育的真正目的。面对以上问题,课题组建议:

1. 推进基础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重视过程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督体系、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提升办学水平,保持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制定《重庆市课堂教学达标要求》和《重庆市课堂教学量化评价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建立教学常规落实情况的检查制度。

篇(7)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22-02

彝族在中国是一个人口较多的民族,分布于川、滇、黔、贵四个省区。与其他民族一样,彝族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阶段,不同的是彝旅没有按历史发展规律经历封建社会的过渡,而是直接自1956年民主改革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保留了2000年的奴隶制。自我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开始实施20余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2007年我国的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在内的九年义务教育,在校人数近1.8亿,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9%和98%以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基本实现。但由于民族文化的影响及教育资本的薄弱,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峨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是全国8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也是省级贫困县。本文在陈喜慧《小凉山彝汉杂居区农村受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的基础上,通过对峨边农村地区彝族和汉族各年龄段居民受教育程度分性别进行对比,反映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施后,该彝汉杂居区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旨在为该地区政府制定教育发展决策提供决策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地点:选取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3个镇(大堡镇、新林镇、黑竹沟镇)4个乡(金岩乡、哈曲乡、杨村乡、万平乡)中的24个村进行调查。

2、调查方法及内容:调查由川北医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小组(共计23人)于2009年7月10日―16日进行。调查员在调查前对问卷内容和调查技巧经统一培训后,以2―3人为一组,深入到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居民的一般情况(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文盲――未受教育、普六――小学毕业以上、普九――初中毕业以上)。调查以访谈形式进行,每次调查后及时核查调查表,立即补充和更正信息,确保信息准确性。

3、统计分析:将数据录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后,将被调查居民分为≤15岁、16-25岁、26-35岁、36-45岁、≥46岁5个年龄段,分别统计各年龄段不同民族不同性别居民的受教育情况。同年龄段同性别不同民族间比较、同年龄段同民族不同性别间比较及同民族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间比较均采用×检验。对于理论值

二、结果

1、一般情况:本次共调查24个村,452户家庭(汉族174户,彝族278户),调查到2145名农村居民(汉族230人,彝族326人)的受教育情况。被调查的农村居民年龄分布在6-95岁,平均32.9(中位数31)岁。各年龄组情况,见表1。

2、文盲现状:彝族除≤15岁年龄段居民男女文盲率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彝族不同性别的文盲率均有明显差异;议旅除≤15岁和16-25岁居民男女文盲率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彝族不同性别的文盲率均有明显差异。同种性别除≤15岁年龄段彝族和汉族居民文盲率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同种性别不同民族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彝族男性居民文盲率除≤15岁与16-25岁和26-35岁与36―45岁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汉族男性居民除36-45岁与≥46岁比较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彝族女性居民除26-35岁与36-45岁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组均有显著差异;议族女性除≤15岁与16-25岁和26-35岁与36~45岁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组均有显著差异(见表2)。

3、六年义务教育普及现状:彝族除≤15岁年龄段居民男女六年教育普及率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彝族不同性别的六年教育普及率均有明显差异;汉族除≤15岁和16-25岁居民男女六年教育普及率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彝族不同性别的六年教育普及率均有明显差异。同种性别除≤15岁年龄段彝族和汉族的女性居民六年教育普及率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同种性别不同民族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彝族男性居民除16-25岁与26-35岁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均有显著差异;汉族男性居民除26-35岁与36―45岁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均有显著差异;两民族女性除26-35岁与36-45岁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均有显著差异(见表2)。

4、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现状:彝族除≥36岁居民男女九年教育普及率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彝族不同性别的九年教育普及率均无明显差异;汉族除≤15岁年龄段居民男女九年教育普及率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彝族不同性别的九年教育普及率均有明显差异。同性别除≤15岁年龄段彝族和汉族居民九年教育普及率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同性别不同民族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彝族男性除16-25岁与26―35岁比较和26―35岁与36-45岁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组均有显著差异;汉族男性除26-35岁与36-45岁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均有显著差异;彝族女性除≥26岁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年龄组均有显著差异;汉族女性居民除26-35岁与36-45岁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组均有显著差异。见表2。

三、对策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峨边彝族自治县农村地区各年龄段文盲率随着时间的先后在逐渐下降,说明该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是进步的,其中尤其以36~45岁、16-25岁这两个年龄段的变化突出,在这两个年龄段,彝族(男/女)分别比前一个年龄段下降30/16.3,18.3/29.8,汉族(男,女)分别下降27.8/48.1,1.3/12.9,影响36-45岁的变化最大的因素可能是1956年的民主改革,将这一地区的社会制度直接由奴隶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而由于16-25岁年龄段恰好在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施后不久的10年,当地人对义务教育的认识逐渐加深,说明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该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比两个民族的男女文盲率情况,女性的文盲率除汉族16―25岁外,都是显著高于男性(p

明“男尊女卑”的思想仍残留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尤其是像峨边这种偏远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这种落后的观念表现得更为突出。

本次调查还显示,峨边彝族自治县农村地区各年龄段除≤15岁可能由于样本数月过少,统计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普六率”和“普九率”随着时间的先后在逐渐增加,进一步说明该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是进步的。对比彝族和汉族,两个民族的“普六率”都远比“普九率”要高,并且彝族的“普六率”几乎只及汉族的一半,“普九率”更是一半都没有达到。对比两个民族的男女受教育程度,女性无论是“普六率”还是“普九率”都比男性低。在彝族26-35岁、36-45岁、≥46岁三个年龄段,女性的“普六率”和“普九率”更是连男性的一半都没有达到,该地区男女受教育性别差异现状令人担忧。这种现象说明女童教育不够发达的状况已影响了“普六”和“普九”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决定“普六”和“普九”成败的关键,与李赐平和冉元辉的调查结果一致。

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基础教育是20世纪后期中国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务,也是中国教育面向21世纪,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工程。只有提高了我国少数民族的素质,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其中,中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问题以及地理环境因素,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还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所以,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综合上述,以小凉山彝汉杂居区调查结果来看,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起着较大的作用,在义务教育实施之后,当地的基础教育情况有较大的好转。如果坚持以这种趋势发展,该地区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的实现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为,虽然义务教育的实施,对小凉山地区彝族与汉族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两民族不同性别的受教育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文盲率降低,普六、普九率增加,性别差异减小,民族差距减小的变化趋势,但是就目前来看差距仍然很大。适龄女学童的“普六率”与“普九率”很低。说明针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再因地制宜地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以缩小适龄女学童与适龄男学童“普六率”与“酱九率”的差距,使当地的义务教育工作均衡发展。再者,彝族“普六率”与“普九率”都大幅度低于汉族的“普六率”与“普九率”,说明民族之间差异较大,应该重点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宣传及施行力度,更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政策,以缩小少数民族与汉族义务教育普及率的差异。

注释:

①焦树国,管刚,王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界,2010(190):98-99.

②韩作珍.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6-27.

③张方译.农村女童受教育状况的“路径依赖”分析[J].社会工作:社会调查,2007(10):25.

篇(8)

音乐是人类传承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个残缺不全的教育。农村偏远地区由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观念陈旧,音乐教育资源匮乏,与现代教育目标相差甚远。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音乐教育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农村偏远地区音乐教育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音乐教师的专业特长被忽视

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没有专业音乐教师的现状已基本得到缓和。而专职的音乐教师却很少,往往担任音乐课的教师还要兼任语、数等其他科目,且同其他学科的考评的分大有折扣,使音乐教师难以静下心来发展专业特长,久而久之,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渐生疏,不能很好的完成音乐教育任务。

2.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音乐教师素质令人堪忧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绝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缺乏系统的音乐知识,对音乐课程标准和教材挖掘不够,教学方法生硬,呆板、单调。比如,多数小学老师墨守成规地坚持着传统的大声喊唱的带唱模式,一字一句的教唱,且五音不全,无音准意识,更谈不上其他要求了,忽略了音乐教育的艺术性,趣味性,导致学生音乐素质和审美意识低下。到了中学阶段,专业的音乐老师无从下手。

3.教育观念落后

有些经济落后的地方只重视文化课程教育,从而忽视了艺术学科的教育。挤占艺术学科教学时间的现象仍然存在。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美育、智育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中小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我们必须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只有不断加强和改革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

4.音乐教学相关的设备设施相对落后

在当今,运用多媒体教学俨然成了“时尚”,然而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由于设备缺乏却仍沿用着传统大声喊叫式的教唱模式,或用录音机让学生跟唱。而简单地常见民族乐器是音乐教学必备的设施,而就这些在农村中小学也少得可怜,甚至根本没有。这样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可谓是纸上谈兵。

5.音乐教材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有待调整

现行音乐教材的部分内容与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现状不相适应。学生学起来难度大,因而无兴趣,导致教师难以因材施教,不得不抛开教材。从而导致城市地区中小学与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二、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法国作家雨果也曾指出:“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这些无不说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要更新音乐教育观念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一是要懂得艺术教育,重视音乐教育,懂得艺术教育在诸多方面的功能(美育功能、智育功能、德育功能等),要成为艺术教育的“内行”;二是要关心支持音乐教师的工作,为他们创造条件,充分调动音乐教师的积极性,支持他们的专业发展。三是树立学生德智体美劳都要发展的思想,把音乐教育活动制度化、经济化,既要扎扎实实,又要生动活泼。

2.增加音乐教学设备,合理利用远教资源和网络资源等音乐教学设备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是必要的,他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因此应适当增添常见的乐器和音乐教学设施;优质教育资源犹如一股清新的山外来风,吹来了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远程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在音乐课上,现行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离农村实际较远,教学难度大,这时就可以利用网络下载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教材,使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学生耳闻目睹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恰当地运用远程教育进行教学,还可起到省时、省力、高效的作用。

3.抓好音乐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培养,提高师资水平

音乐教师的师资水平是影响音乐教育质量的直接因素。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落实音乐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鼓励他们忠诚于音乐教育,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同时多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以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的素质,为音乐教育奠定基础。其次,根据我国农村中小学面广量大,艺术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办班进行专业培训,有组织的挑选乡村学校骨干的音乐教师,轮流训练或组织巡回教学,增加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作为音乐教师自己,一是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业务自修,力争专业进修和短期培训,保证理论知识、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二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三是要针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秉除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尽可能结合器乐和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篇(9)

目前的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偏远地区学校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还不乐观,严格地说演示实验开出率、分组实验开出率、学生课外实验活动完成率距离课程标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不少学校课程所做实验甚少。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状呢?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目的认识不清,从而产生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发生了偏离。他们的评价归根到底还是升学率和优等生率,如果各个学校都为这个目标去努力,就无法完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这就给学校教育出了个大难题;一方面想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下大气力提高考试成绩,两者之间虽然没有对立的矛盾,但是相互影响很大,这就出现了素质教育下的“应试”教育现象,因为功利主义的普遍存在,一线教师先顾眼前利益,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因为考试成绩低,尤其是大考成绩低,群众不满意,地方政府就不满意,教育主管部门就不满意,学校领导也不满意,所以为了大家都满意,理科教师认为用大量时间做实验,没有讲实验、做实验题效果好,忽视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正确途径,缺失了科学实验教学环节。

(二)教师队伍的原因。很多学校没有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匹配的实验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很多教师不懂仪器设备的应用和维修,更谈不上自制仪器设备了。

(三)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他们没有长期的实验教学经历,对实验教学定位不准,难以感知实验教学在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工作中本末倒置,以讲解实验代替做实验现象很多,缺少了实验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及其解决的过程,缺失了科学课的兴趣和快乐。

(四)实验教学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新课程标准对实验要求很高,实验量很大,几乎每节课都有多个学生实验,教师一边做理论教学,又要做好每节课的实验准备,如果没有实验人员协助,代课教师很难完成好每节实验任务。实验效果不佳,久而久之,不少教师和学生也会对实验教学失去信心。

(五)学与考的脱节也是原因之一,虽然课改以来考试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重了“实验探究”的考核,但是通过讲实验和做实验题的途径也能做考试题。另外,招生考试的实验考核是不计入总分的,成绩是A、B、C、D四个等次呈现,几乎不影响学生录取,这就形成了做不好实验不影响考试成绩的思想。

二、轻视实验教学会产生如下危害

学生眼高手低,不能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限制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的能力,削减了学生对科学的直接兴趣,影响了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三、改变目前中小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新课程的理念,使人民群众普遍理解基础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深刻理解社会需要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弄清眼前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

(二)各级行政部门,尤其是基层领导要理清社会需要与群众呼声的关系,克服群众追求高成绩、高升学率与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关系,逐步理清实施素质教育与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系,不能用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加大学生课业负担量为代价,更不能以影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代价来换取高成绩和高升学率。否则就会把这种压力加在学校、教师和学生身上,导致教育的不正常发展。

(三)各级督导和教学行政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小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理科实验教学工作,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落到实处。

篇(10)

本文是外语系社会实践团第三次对机司村留守儿童开展调研工作,实践团每天都会派出队员对每个家庭的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进行走访调研。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临时监督人看管,而且临时监督人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由于隔代抚养中年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文化程度、体力等差异,对孩子学习教育、生活习惯、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缺乏关注,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通过抽样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以及文献检索,对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进行调研研究,为解决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二、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

自从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也就是说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于是,全国上下刮起了义务教育的新潮,尤其是对于一些农村地区,解决了当时农村家庭没钱上学的难题。但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依然有很多的孩子没有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甚至有许多未成年孩子辍学外出打工,其中不乏有家庭经济困难者,但更多的是自己放弃教育机会。为了更深的了解这一情况,此次我们再次以湘西花垣机司小学为实践基地,在学校和当地妇联以及村委的支持和前两年支教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为期10天的支教调研活动,共有52人(学前班至初三)报名上课,留守儿童约占90%。从所有儿童中随机抽取20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10男10女)进行义务教育现状问卷调查,并对20名受调查者进行家访;回收调查问卷20份,有效问卷2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且我们团队还对当地的社会经济风俗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如下:据粗略统计,现机司村共728人,153户人家,位平均每户5人,小孩中约90%的为留守儿童。(王春 2013年)在调查的20名学生中,有15名学生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戚抚养,留守儿童约占总人数的75%。调查显示,约60%家长只受过小学教育,且绝大多数临时监管人为文盲,对孩子的学习也是很随意,很多监管人甚至都不知道有义务教育这一说,而且在受调查的学生中有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后就要出去打工(有这一想法的多为男生),在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对那些已经辍学外出打工的孩子做了一个调查,在调查的10人中,有6人是初中未毕业的,约占总人数的60%。而且很多孩子对学习根本就没兴趣又怎么会坚持完成自己的学业。当然,这其中还有其他原因:

(一)政府关注力度不够大,制度管理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得到政府资助资金少,政府机构不完善,制度管理也不完善,学校建筑物年久失修且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善。机司小学共开设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3个班,学校现有教室三间,孩子们坐在破旧的双人桌椅上课。教室内陈设也极其简单,一些桌椅一个讲台一个黑板,课间娱乐也极其简单,水泥操场上只有爱心人士捐赠的两个篮球框架,运动器材多为支教队员捐赠。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知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即使现在国家大力倡导义务教育的实施与完善,但总会有其缺陷,孩子们得不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会让孩子们觉得多读书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辍学。

(二)教师师资力量不完善

据我们调查得知,机司小学只有四名教师,三名是代课老师,校长也是代课十八年,这十八年代课生涯的酸甜苦辣也只有校长一人得知。上课采用包班制的原则,每一个老师会上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课程单调简单,基本就是语文数学循环,但是学生更喜欢看到不同老师上不同的课程而不是一味的无限循环。机司小学地处偏僻农村,海拔高,经济不发达,老师工资低,政府对老师的补助又很少,这使更多的有志青年望而止步。师资力量弱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所以更多的孩子选择外出打工。

(三)监管人关注力度不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从调查的学生对象中可知,只有约60%的家长受过小学教育,大多数都已外出打工,绝大多数临时监管人为文盲,从没上过一天学,家长和监管人受教育程度低,对孩子的学习看管不严且随意,很多监管人甚至都不知道有义务教育这一说。很多人还受到农村传统思想的禁锢,认为读书只是纯粹的浪费钱,只有外出打工才能赚到更多的钱。尽管现在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农村,学生可以免费读书,中午还可以享用营养午餐,但营养餐也只是迫于压力在学校敷衍推行,并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尤其是暑假农忙时节,大人都要进行田间劳作,孩子们一日三餐都得不到保证,更别说学习问题。学校也无法提供很好的学习条件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低,于是毅然决定辍学外出打工,但是他们却没看到光有廉价的劳动力在大城市里是难以立足下去的,当醒悟过来时,时间已不等人。俗话说,这辈子就吃了没文化的亏。

三、对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更加完善的建议

针对以机司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为例,就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完善提出三点建议。

(一)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贯彻落实义务教育

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的资金投放,并做好有力地监督,使钱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只是空喊口号而已。据我们从麻校长那里得知,政府已慢慢加大对机司小学的帮助,去年完善了营养餐制度的推行,今年更是为学校安装好了电线路,购买冰箱,做饭所需要的厨具碗筷等。当然,政府也可以完善一些体育设施,定期为孩子们购置一批图书,让孩子们能跟得上外面世界的脚步,有更多途经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读书的重要,使义务教育普及到每一个人。

(二)提高教师薪金待遇,改善教师生活环境

老师是祖国的园丁,没有老师,祖国的花朵也很难培养出。政府可以投资一笔钱在改善农村教师生活上。据我们调研组在机司小学教师走访调查中发现,代课老师较多,每个农村代课老师一年的工资就相当于城市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学校没有安排老师的住宿问题,像麻校长每天就必须爬过一座山来给孩子们上课,风雨无阻,家里的农活都只能挤出周末的时间来管理。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生活条件的改善,用自己地区独有的优势来吸引更多的有志人才投身于农村的教育事业,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

(三)加强学生学习的监管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21世纪的今天,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显得极为重要,人才又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或他人传授知识,而现在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来获取更多的知识。而机司村的学生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大,而且学校老师和监管人也是一种放任的态度,这也导致更多的学生过早的走入社会。此时学校就应该大力发挥自己的重要性,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开设一些心理课程,了解学生们心理的真正所想,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而不是一味的进行着那些枯燥乏味的学习,政府、学校、家长三者就应该紧密联系,共同担负起孩子教育学习的责任,为社会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

四、结语

每一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在大山深处还有一群无法享受到平等教育机会的孩子--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成长已经引起了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面临的诸多问题(亲情的缺失、学业的落后、身体发育不良、心理自卑等),教育条件差,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因此,农村教育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这一群体做点什么,改变点什么。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关爱留守儿童,更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做的。此次对当地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当地留守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一定的保证。只有政府和学校真真正正为学生着想,实际行动多于口号,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我们相信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少,农村孩子的教育会得到改善,中国的义务教育也将会更好,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威.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2.

[2]杨S.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究[J],2012.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126-02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农村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也日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其中的发展状况却让人喜忧皆感颇深。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现状

纵观我国目前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种种弊端。据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扪心自问。学生喜欢音乐,这符合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但是为什么一到课堂上,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无,甚至更严重者变成逆反及厌倦呢?这种结果不得不让人担忧。音乐课程的价值完全丧失了,审美教育无从谈起。

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也就是美育。它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最早把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说: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的教育。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审美体验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

然而,我国当前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这就严重背离了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

在我国农村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课的这一价值并未得到足够地重视。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

审美教育的根本形式是艺术教育,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当中,音乐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小学音乐的审美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环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外来音乐也大量涌入我国,对我国的音乐文化影响也非常显著。为此,如何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又成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学校专业音乐教育和基础音乐教育西化过于严重,要扭转这种局面必然要从基础音乐教育抓起,重视传统音乐的传承。

民族音乐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努力,音乐教育理念渐趋成熟,传统音乐理论、内容、师资、教学设施等的基本完备,是农村中小学强化本土音乐教育具有可行性的充分条件。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音乐的范畴并不只局限于流行音乐,纠正学生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正视流行音乐和弘扬民族音乐;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需要在教法上有些改善和提高,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等的一些对策。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要以学校为基础,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种自己喜爱的艺术技能,形成本地、本校艺术活动的特色和传统。

二、义务教育中的音乐教学改革

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的音乐教学的改革思考,应以“情”和“美”的视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一)创设情境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情淑性。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句。比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析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不仅适应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同时也适应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得作用,用于音乐教学得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教师在上音乐课《快乐的小熊猫》时,为了达到上述效果,精心绘制了图片,太阳,小鸟,美丽的大树和各种动物头饰,教师在美妙音乐伴奏下,以其生动而赋于情感的语言音调,从容地吟颂着导言。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他们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的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二)发展情趣

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形势。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逆反心理。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使“唱得多”变为“唱得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任何有趣的事物,对少年儿童来说都存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由于年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儿童,使他们自觉地主动的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有这样一个游戏:“小音符找家(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的人物,美丽的小木屋上画有七个小矮人的形象,帽子上分别写上了七个唱名,学生分为七组,各组分别戴着写有唱名的帽子。音乐开始,学生随着音乐节奏做律动,他们认真的听辩,敏捷的反应着音乐的变化,为取得优胜而高兴。这一教学现象明显的表现了审美化音乐教学的情趣特征,它溶听音乐训练、节奏律动、力度、速度、感知、情绪体验、音乐想象、动作创编等音乐训能为一体。在自觉地、主动地参与情况下,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音乐教学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三)培养情感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从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这样才能保证情感的积累处于一种清醒的有意识的状态。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通过情境,情趣,情感的教育和培养,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合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 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