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4:19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篇(1)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闹”的场面,但更需要学生理性的思考和踏踏实实的探究。科学课堂教学要去掉虚假的热闹,应该建构有效的教学课堂。

(一)实验型科学课的“热闹”假象在实验型的科学课上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个一种非常普遍的科学实验课堂。学生一起讨论,然后交流汇报一下,难道就是合作学习,就是自主探究了吗。从表面上看,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室里人声鼎沸,热闹的课堂景象产生。教师很害怕安静的课堂,努力引导学生把课堂变成热闹的竞赛场地。但是,认真地观察这种热闹后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同学并没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就是拿着棍子到处胡乱地敲打,嘻嘻哈哈的表情,很多小组成员中还有意见不统一的,学生们就互相争执,学生没有意义的争吵,反映出学生没有良好的个人素养,不会倾听,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样的讨论无疑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在这样的讨论中,并没有学到探究事物的方法。二十分钟过去后,教师开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这时还有许多学生继续做着实验,并没有马上停下来。汇报的小组,也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汇报,课堂显得很无序。

(二)知识型科学课的简单“热闹”知识型科学课以学习知识为主,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可以用事实或证据反复予以验证,适合集体传授,而人文知识则关涉个人情感、道德及审美等领域,往往潜隐于教学内容之下。“知识型”的科学课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认识浅薄,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科学课堂的简单“热闹”。由于很多教师往往将学习科学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发展。在知识型的科学课堂上,学生热烈地讨论,积极地参与,踊跃地回答问题。“热热闹闹”的课堂,有些教师常常这样引导:今天这节课,比一比,谁的发言最积极?评一评,谁的表现最好?听到教师的赞扬,学生应该是感到非常自豪的表情,但是两个学生面无表情地坐了下去。教师浅显地定义科学研究的过程,会让学生产生对科学研究错误的认识。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研究有什么高深的,也没有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是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学生不会产生热爱科学的感情。这样的课堂,学生只明白了科学研究的简单过程,没有任何实质的内容和深层次的情感认识。

二、小学科学有效课堂的建构

在科学课中,课前实验材料的准备,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积极的评价,对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培养,都是教师控制有序科学课堂的关键。课前通过哪些途径做材料的准备?如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怎样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小组?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都值得深入探讨。

(一)课前实验材料准备充足以实验型活动为主的科学课,课堂上要进行大量的活动。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环节至关重要。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调动一切力量,准备好实验材料。精心准备合适的实验材料,组织学生有目的进行实验,课堂上的实验活动一定会有序。

(二)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教师若不熟悉教材,把握不住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设计随意,课堂教学往往会混乱。教材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课前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仔细琢磨,认真推敲,才能驾驭课堂,才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更有序地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还应积极营造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科学探究的需要与动机,确保科学探究学习的有序进行,把探究过程中的不安静因素控制好。

(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时学生无目的的研究,造成时间的浪费,当教师安排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场面很混乱,实验后的汇报交流,虽然教师已进行组织,但很多学生仍然还在实验上,忙于实验器材的摆弄,要么只想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说出来,而不关注其它同学的汇报,这就失去了汇报交流的意义。在科学实验课中,几乎所有的学生实验都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来完成。所以,实验小组的管理,也就成了课堂有序的关键。课前教师可以将分好的小组进行编号,在课堂汇报交流时,学生可以按照编号有序地进行汇报,避免了学生交流时的混乱。培养学生实验前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要求、实验所用的材料以及实验的操作方法等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进行观察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课堂自然会安静下来。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篇(2)

[HJ1.2mm][KG2]一、概述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一所中学的化学课堂,任课教师Jon Bergmann和Aaron Sams利用制作的讲课视频资料为缺席的学生补课,深受欢迎。这种学生课前在家通过网络视频学习课本知识,在课堂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以及训练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受到认可。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任课教师有机会在课堂上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学习过程、根据自身实际水平选择学习进度,实现掌握学习材料的目标。

二、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

翻转课堂教学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就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它能够使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更高、效果更突出,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成果,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任课教师提前制作录像或课件,课前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讲课录像等完成学习任务,确保了预先消化理论知识。

三、翻转课堂的课堂活动设计原则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不是单纯给出教学流程和相应的教学活动就能解决问题。大规模在线学习环境下的学校课堂教学变革更应该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系统进行。

1.关联性

所有课程内容的视频与教学材料以及课堂活动内容都要体现与课程大纲的紧密关联性,针对性还应该体现在所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辅助材料以及补充材料的选择方面。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与每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整个课程的教学大纲密切相关。精心挑选资料和课堂活动,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分析、总结、交际等语言能力。

2.系统性

任课教师可以共同参与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准备工作。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整个课程各项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需要提前制订教学计划,体现完整性和系统性。活动设计围绕“学习+巩固+检测+交流”的学习过程,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达到深入理解。

3.目的性

教学任务、课堂活动的设计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任课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清晰了解教学的内容、教学目的。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且积极参与实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学习的效果和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未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的教学材料以及课堂教学活动,远不如经过严谨地筛查材料和活动更有意义,对提升教学效果更有帮助。

4.多样性

通常情况下,一门课程将持续一个学期。为了避免任课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视觉疲劳,需要始终保持一种好奇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习任务和课堂活动,尽可能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多样性,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保证学习效果。每个教学活动只是针对一个具体的语言技能。

5.开放性

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受益,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有机会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交流有关语言课程学习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可以通过相互合作,架构一个开放的互动平台,在此教师可以相互合作并分享他们的教学资源,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方式进行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相互共享的开放资料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包括各自制作的视频资料等。

四、总结

尽管翻转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仍然处于初步尝试阶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成为深受学生和任课教师认可的全新教学模式。通过制作课件、录制视频、系统设计活动,激发教师原创性,鼓励教师协同努力,共同完成整个课程的课件制作、资料整理以及课堂设计等。开发整套具有原创性、系统性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式学习及使用目标语在仿真情境中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意味着在课堂上可以直接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直接交流与互动,获取更多的机会深度理解学习材料、及时反馈,实现提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篇(3)

科学课堂必须借助于实际的材料。“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和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某教师执教“观察一杯水”一课,让学生观察自带的水,并说一说自己用了什么观察方法,观察到了水的什么特点。学生分别动用了他们的鼻子、嘴巴和眼睛,于是,有的学生说水有点儿“气味”,有的说水有点甜味,还有说水是黄色的。

水是无色无味无臭的,但为何学生观察后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呢?问题出在材料上。原来学生观察的水是他们自己带的,用一些曾经装过饮料的瓶子装水,瓶子没有完全洗干净,留下了一些非水的颜色和味道。另外有些学生的瓶子不是无色的,这样就会对水颜色产生混淆。用瓶子装水容易误导学生的观察结果,这里应该改为用透明的杯子装水来观察,就不会出现这样无效的观察活动了。

在为学生提供材料或让学生自带材料时,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出现一些问题,如材料过多,引起学生的无关关注;材料不当,引起概念歧义;材料不全,导致学生理解产生片面性等而误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又如,教师给学生提供材料的时机不当,目标不明,主动支配权不够,无层次性,都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关注课堂氛围的调控,促进学习兴致的有效维持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建立师生融洽的情感,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活跃学生的理性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致。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敢于发表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心理需求,敢于对同学的发言甚至教师的言论提出质疑、补充。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入课太深”,只顾着按自己的想法落实教学目标,不能顾及学生感受,因而做了一次又一次的“无用功”。有些教师虽然也注意教学氛围的创设,而实质上其创设的是一种“表面化”的民主。如教师和蔼可亲地问学生:“行不行?”“好不好?”“是这样还是那样?”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封闭式的,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氛围也是低效的。

有位教师在教学“冷水与热水”时,他先让学生观察冷水与热水,请学生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再给学生两个空杯子,问:“能否用这杯冷水与热水倒出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学生都说“行!”教师再追问:“你打算怎么倒,先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既能呈现思维又能进行观察交流、碰撞、舍取的平台。教师参与组内交流,对个别小组进行适当指导,避免大家听一个学生说和做,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思维并参与。在评价反馈时教师通过追问:“你们觉得他讲得怎么样?”“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让学生有机会发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眼神或是亲临学生指导等方式来调控课堂氛围,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学习兴致得以有效维持。

三、关注学生倾听的质量,促进交流活动的有效提升

课堂倾听是学生参与学习,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在倾听、参与、交流过程中,才能开启思维的闸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保证课堂有效进而高效地运行。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小组探究结果时,往往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认真倾听汇报,甚至会出现教师与小组长 “单独交流”的现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在下面要么摆弄实验材料,要么交头接耳。学生不愿意去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或意见,或是没有认真倾听,好多人不知道刚才讲的是什么,那就谈不上有效交流,也就不可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继续了。

要重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在探究活动前教师总会提出活动的要求,这时就要让学生明确听清楚教师说了几点要求和活动注意的地方,并让学生复述刚才提出的要求。汇报探究结果时,就要向学生提出:“注意听他说的和你想的一样吗?”“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你有不同的意见吗?”“他哪些地方说得好?”……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听。

四、关注学生座位的安排,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实施

课堂活动能否有效实施,一定程度上受学生课堂座位的影响。小学科学课分组实验活动多,加之班级人数又多,以6人一小组计算,几乎每班都有8个小组以上。这么多的小组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在课堂控制上经常会顾此失彼。所以教师给学生分配座位时,一定要让每一个学习小组好、中、差搭配,不同小组内大致平衡,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既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开展合作学习,又有利于小组间展开公平合理的竞赛。让性格内向文静的与个性外向活跃的学生坐在一起,还能促进性格的互补。所以说,学生座位不应是固定不变的,教师适时改变学生的座位,按学生特点分配其承担组内不同任务,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课内交往范围的扩大,而且有助于维持课堂纪律,促使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促使课堂活动能有效实施。

五、关注教学设计的层次,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递进

学生的思维具有差异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从基础思维开始教学,逐步提升。学生在交流、质疑、思辨中实现思维策略的共同优化,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如上述“一杯水的观察”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三个黑色塑料袋,告诉学生:“这三个袋子里有一袋装着水,你们能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把装着水的袋子找出来吗?”一位学生用手摸了摸三个口袋,说1号袋和2号袋是冰凉的,3号袋是硬的。第二位学生采用了闻的观察办法,他说1号袋有醋味,2号袋和3号袋都是无味的。第三位学生摇了摇袋子,说三个袋子里发出的声音差不多。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篇(4)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近几年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该模式需要移动APP终端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手机上网比例已达到95.1%。手机APP终端使翻转课堂越来越可行。鉴于此,笔者提出以手机APP终端移动教学平台和云网络教材为载体,开展《土木工程材料》翻转课堂教学改革[3]。

一、翻转课堂特征

1.翻转课堂定义

翻转课堂将传统课上教学过程与课下学习活动进行交换,教师通过网络等多种形式提供教学视频资源,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形式来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展示交流,教师则答疑,师生共同探究和互动交流等[4]。翻转课堂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彻底颠覆,传统课堂是先教后练,而翻转课堂是先学后练,把传递知识安排在课前,把知识的强化和内化安排到课内[4-6]。

2.翻转课堂教学结构图

翻转课堂特征是先学后练,在课堂外,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也可通过手机APP终端平台(教师把设计的教学资源上传此平台),自主学习和自定进度,整理收获、提出困惑,把存在的问题罗列出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堂内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项目制内容展示交流,协作探究,完成作业,教师主导课堂讨论,把相关知识点渗透到项目里面,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归类总结,布置下节课内容,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见图1)[7],从培养目标、教学质量、国家课程标准等角度来看,翻转课堂实现了从低效率、高成本的低级思维学习转向了高效率、低成本的高智慧学习,其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8]。

二、移动APP网络教学平台设计开发

1.移动网络平台的选择

大学生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设备上网已经成为主流,其特点是方便、快捷、实时,信息浏览量大,不受地域限制。《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性较强,比如水泥基本性质测定、水泥的生产工艺和易性调整,以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都需要较多课时的实验操作来培养能力的提升。但混凝土性能测定、损伤检测、破坏修复等都需要高精密的测量仪器来实现。由于安全等问题,学校很难将学生派驻到工程现场进行专业认知,因此搜集石灰、石膏、水泥、混凝土、砂浆、砌筑材料、钢筋和沥青等建筑材料的生产工艺、性能测定、损伤修复、实际工程应用的真实现场视频非常重要,将其放置于移动APP终端,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浏览和学习。《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性和应用性强,为培养操作性强的现场工程师,需要实施基于网络资源的课外学习,采用手机APP终端平台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2.移动APP终端开发

本文使用APICloud Stuido开发手机APP应用,开发者在云端和APICloud Studio中创建应用。在云端创建应用时,在APICloud里注册并创建应用,在云端资源库里创建SVN项目,并作为工作空间中的项目检出APP应用。在APICloud Studio创建应用时,创建APICloud项目,开发者在APICLoud Studio创建的应用和云端资源库建立连接,项目代码改动后,可以使用APICLoud Studio的代码提交功能提交代码到云端资源库。

三、《土木工程材料》FCM设计与实施路径

重庆文理学院《土木工程材料》?n程在第3学期开课,总共48学时(理论32+实验16),采用多媒体讲授、案例分析、现场认知等教学方式,以项目制组织教学,具体见表1。该课程概念、规范和标准多,而知识点逻辑性不强,建筑材料种类较多,但章节之间衔接不够周密,其知识点广、杂、乱且难以记忆。最大的问题是新生没有对土木工程材料进行现场的专业认知学习,没有感性的建筑材料基础,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施教难度增大。针对土木工程材料理论性强、实践要求高、学校相关实验设备少等现象,提出《土木工程材料》FCM设计及相对应的考核方式(见表2),推行切实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懂设计、精施工、会管理、敢创新、重责任”的高素质土木建筑现场工程师[9-10]。

1.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FCM教学模型

笔者在Robert Talbert 翻转课堂结构模型的基础上[11-12],结合自身多年来一线教学经验,在手机APP终端平台上设计和构建了适合本校学生的《土木工程材料》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由资源平台建设-课前准备与学习-课堂知识强化-课后温故知新等构成,手机APP终端平台为该课程的翻转课堂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FCM设计实施路径

(1)资源平台建设

翻转课堂中,教师课前设计非常重要,是整个教学的主线。首先要设计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课前学习知识要点,在手机APP终端平台上上传教学资源供学生准备学习,并根据整个课程的内容合理安排进度,实施翻转教学模式,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资源平台建设:

①云教材课程体系设计。把传统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周历和教案进行梳理、归类,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编写项目制的《土木工程材料》云网络教材体系。

②移动APP终端开发。以手机为工具,开发APP终端系统,把工程材料图片、视频、云教材等放置于APP终端平台上,学生可随机实时的进行线上学习。

③现场施工视频搜集。学生在第三学期开设《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对工程材料还不熟悉,对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还从未接触过。通过视频感性认知工程材料非常有效,教师把工程材料按照模块进行分类,针对性的寻找施工流程、混凝土配比、现场浇筑等视频。

④项目视频讲解。对搜集到的视频编辑和修剪,根据课程体系的设计标准和要求,配置教师本人的录音,针对性的给学生讲解。

⑤课堂授课内容录制。课前准备要有知识的引入、重难点提示等,所以课前教师需要录制课程导入视频,并结合项目视频讲解,针对性的进行FCM教学。

⑥学前任务单。课前任务单是整个FCM的主线,要罗列出重点、难点、授课具体内容、具体知识点、图片和视频等。以课前学习、课中讨论和课后练习为主线进行知识点的串连。

(2)课前准?溆胙?习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创建丰富多样的资源平台,实施小组分工、项目导向、自主学习、现场认知和测验评估等教学环节。

①课程要点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目前掌握知识情况和学时安排,制定本节课程的学习要点,学生通过APP终端平台进行点击和整理,了解知识要点。

②项目整体梳理。以项目为导向,把各知识点渗透到项目里面,通过项目串连各知识点,并系统梳理主线。

③项目视音频的学习。在手机APP终端平台上,根据个人时间合理安排学习进度,观看项目视频,学习知识要点,最后完成习题。

④网络在线交流讨论。根据课程项目制要求,各小组组长根据内容进行分工,各组员学习、研究资料并探索问题。在手机APP终端平台的在线交流模块中,各组成员提出问题、提出见解,教师则在线回答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强化和内化。

(3)课堂知识强化

①项目展示交流。在课堂上开展项目制教学,教师把学生分为几个组,每组学生分配不同的项目,课堂上学生从项目论证、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完成结果和项目应用等方面分阶段进行展示。每节课每个组学生汇报项目的进展,其他组学生针对其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打分考核。

②重难点讲解。课堂项目展示汇总,教师应起积极主导作用,针对每组项目的可行性、存活期、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以及存在问题等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性的意见,把相关知识渗透到项目中,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③课堂提问及讨论。对学生在课前、课中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师生一起在课堂上共同讨论,学生应大胆提出自己未消化的知识,并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疑问进行梳理和答疑,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测评。

④回答问题。教师答复所有学生问题,进行课后作业的讲解,并有选择的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解答,布置下一节课程任务。

⑤总结评价。最后,教师对每个组学生的项目进行梳理,优化思路、综合评价。

⑥独立、协作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的团队精神,锻炼学生团队组织、协调能力,项目设计和任务执行能力。

(4)课后温故知新

①知识要点归纳。学生在课堂结束后,把交叉组提的问题和教师总结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补充和有效完善。

②作业练习。课后进行作业练习,尤其《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砂的级配、砂的分计筛余、累计筛余、砂细度模量的计算,混凝土配合比中初步配合比、基准配合比、实验室配合比和施工配合比计算,建筑砂浆配合比计算,钢筋拉伸计算等。加强作业练习,温故知新。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篇(5)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03-02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深深的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打破原来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去寻找一条适应科学学科学习的新路子,才能塑造高素质的人才。为此,为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科学课最易被察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科学教育评价可有可无;往往以笔试为主,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测量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会做”什么。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为了体现上述评价理念,我们设计、尝试了几种评价工具,把评价嵌入到教学活动中随时进行,将课程、教学、评价融合在一起,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发源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又感到非常困难。经过长期的调查、思考,我决定从课堂改革入手,以 “探究―体验”式教学策略为依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掌控者,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把“我要学”变成学生内在的需要。以学生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实现课堂由教师的预设向学生主动生成的转变。在课堂上,我从不过分地束缚学生,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可以跨组参与探究学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交流研究的成果。在汇报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真挚、和谐的感情交流,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言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关注这一点,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尽情说出心中的精彩;要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独创,不管对与错,都要虚心倾听;要尊重学生探究的成果,并小心翼翼地呵护它;要引导学生在汇报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为课的目标服务。环节需要用什么方式呈现,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预设学生的课堂反应,提前设计应对措施,以便减少因准备不足而派生出的无用环节,从而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脑》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用脑,在教授如何科学用脑之前,讲解大脑构造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纯粹的知识灌输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人的大脑却是一个打不开的“暗箱”,为了克服对这个“暗箱”理解的障碍,我设计与“人的大脑”相似的又是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猪的大脑”作为替代品,让学生在兴奋的猜测后,通过对猪的大脑的观察,直观地了解了人脑的结构和特点,轻而易举地揭开了“暗箱”。这样的体验观察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快捷地明白人的大脑构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服务。在“大脑是指挥中心”这一知识层面上,通过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分析这些活动是由大脑相关区域控制的,至于活动内容我们基于学生全体参与的原则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教学大脑的功能时,课堂上设置的几个有趣的小游戏,如:听声辨人、大家来找茬等简单的小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验了大脑各区域对人体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把原本极抽象的概念通过游戏的方式,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让孩子们体验到学而有乐,思亦有趣。在这一环节设计上不采用课本上的“记忆力”、“创造力”游戏,是因为记忆对于人的大脑功能而言是比较复杂的,不能清晰体现大脑对各器官和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而创造力游戏――拼七巧板,也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

四、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但是,我们在为学生提供材料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未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科学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的宗旨,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展!使“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成为一句空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篇(6)

2、结合实验工作实际,安排好形式多样、有实效的集体学习、讨论活动。尝试利用网络沟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二、突出重点

1、改进语文教学设计,整合语文单元教学过程,减轻教师书写负担,提高备课效率。

2、改进语文教学评价,凸显课标实验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3、健全教学过程资料,使材料为教学工作服务,师生书写负担合理,教学效率提高。

三、改进设计

1、标注课本教案。结合年段教学要求标注易读错字音,需了解、理解的字词,自然段、段落序号,学段、学篇主要方法,读写(说)结合内容等。

2、按要求撰写目录教案、阅读教案、活动教案和口语交际、习作指导教案。

四、改进评价

1、期末测试,随学校安排进行。单项测试,视学校实际安排进行补充。

2、重视学生成长记录,保管好有关学习过程资料,为学生学习服务。

五、随堂听评

1、本学期尽量多听每位课题实验教师的课。

2、对所听的课力求进行逐一评课,及时交换意见,促进实验教师提高平时课堂教学质量。

六、展示交流

1、参与实验的教师每人讲一节课,并交流有关课节的实验经验。

2、提供有关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验过程性材料,交流有关使用材料经验。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篇(7)

关键词:科学课堂 乱 变成 活 智 静 美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并且,科学课的学习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所以,课改后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许多课的教学内容都增加了学生的实验内容。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大量的实验材料、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不同形式的小组合作、学生讨论、交流等,这些都使科学课变得丰富起来。再加上平时的语文、数学课上学生很少有动手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所以,在科学课上,面对大量的材料、面对一个个诱人的活动,学生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这就会让人觉得科学课堂上纪律不好,太“乱”。

那如何把这种“乱”进行转化呢?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将课堂中的“乱”变成“活”。

1、做好课前充分的准备。

教师备好课,选择好适合本班学生和教材特点的教学方法。科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采的,课前准备好有结构的材料,并且让材料充足而实用是课堂有效的关键。例如,教学《溶解》一课,教师课前要准备好充足的材料,如食盐、小棒、热水、冷水、冰糖、沙子、面粉、白糖、土块、烧杯、高猛酸钾等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物”可玩,同时能够被这些丰富的材料吸引着去探究、研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乱”。这样,科学课堂的“乱”在大量的实验材料面前就变成了“活”。

2、改进教学,让科学课堂“活”而不“乱”。

教师可以采取丰富多采的教学形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去教学,让科学课堂活而不乱。

例如,教学《声音的产生》,如果仅仅用教材里的方法------音叉和军鼓来验证声音的产生,我认为课堂纪律一定会显得很好,不会有乱的感觉,但事实证明,仅用一两种器材来说明一个道理,得出的结论未免过于牵强。所以,我在教学时,就选择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巧用了许多音乐的器材,让学生去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如音叉、沙锤、碰钟、三角铁、军鼓、锣、吉他等器材。

教学时,我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有的小组利用音叉做实验,有的小组用沙锤,有的小组用碰钟,有的小组用军鼓,并在军鼓上放了几粒黄豆,有的用三角铁,有的用锣,还有的小组弹起了吉他等。通过不同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学生各自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研究,整个课堂探究的气氛浓厚,但活而不乱。

二、将课堂中的“乱”变成“智”。

科学课堂需要智慧的课堂,而材料的展现是否恰到好处,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它能使课堂中的“乱”变成“智”。

科学课堂乱的原因有很多时候是因为课堂上的材料太多。所以,材料的展现要有层次性。

一节课中教师往往要给学生呈现许多材料。为了让学生的探究更深入,使学生能够一步步地进行探究和研讨,同时,避免材料多,造成学生乱的现象。那么,实验材料的呈现应该有层次性。例如学习《空气在哪里》,教学中要涉及几个层次的探究活动。如先让学生找到周围的空气,认识空气的性质。这时,教师可用信封装上塑料袋、气球、扇子、注射器、吸管等材料,让学生通过用塑料袋装空气,用嘴吹气球、用扇子 风,用注射器往水中打气或者用吸管往水中吹等方法,认识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再让学生探究空气占据空间。这时用到纸团、烧杯、抹布、水槽、水等。最后,再让学生研究空气可以流动,这时,教师再发所需要的材料。如果将所有的材料一同交给学生,学生面对一大堆的材料,不知从何处探究,课堂上便会真正地“乱”起来。所以,教师分层次地将实验材料展现给学生,学生既探究出了知识,又会使课堂实验时的“乱”变成了“智”。我在教学时,采用分层次地给学生呈现材料,实验效果非常好。

三、将课堂中的“乱”变成“静”。

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各小组同学要交流自己的发现。交流是集思广益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获得科学结论的重要途径。但我发现这时候,往往会有如下现象:一些同学继续摆弄手中的器材,对别人的发言不理不睬,还有的同学忙着和自己小组的同学交流,还有的同学不停地打断别人的发言等。总之会经常看到发言学生的声音被淹没于七嘴八舌之中,结果大家都各说各的,一无所获。这样的交流其实是没有效果的。同时,我认为,这时候确实有点“乱”了。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对课堂进行调控。因为,这时我们需要安静的课堂,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要在安静的环境中进一步消化,并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所以,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要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一些必要的补充。学习别人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要巧用自己的智慧,将课堂中的“乱”变成“静”。

四、让学生在“乱”中学到知识,在“乱”中获得“美”。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篇(8)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选择有结构的材料供学生探究活动,是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效率的前提。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形成完整的形象,进而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导体和绝缘体》这课,笔者选择了铝片、橡皮、铁片、石块、插头、海绵、铜片、橡皮筋、小铁棒、泡沫、回形针、卷刀片、干木条、一角硬币、信封、五角硬币、布块、一元硬币、玻璃片、螺帽、塑料片、钳子、陶瓷、不锈钢、塑料等25种典型的物体,它们有导体,也有绝缘体。选择这些典型的物体既贴近了学生生活,又注重了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的思想火花得以迸发,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利用这些典型的材料,依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实验,在操作中验证假设,大胆猜测,共同合作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感受快乐,提高了课堂探究的效率。如果材料提供不当就会影响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势必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影响课堂的效率。如果教师在材料中选几种半导体或者某些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导电的物体,那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来研究。虽然找出了原因,但由于时间关系,后面的活动只能走走过场,造成课堂效率低下。

二、有结构的呈现探究材料

在许多的科学课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没有等老师交待完实验要求、实验步骤等,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摆弄起桌子上的材料,这些都不是我们所希望出现的,这样给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影响了课堂探究的效率。探究材料放在哪里,探究材料何时呈现显得非常重要。

1.材料的摆放合乎地点。实验材料是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必需品,有的教师课前把材料摆放在实验桌上,有的摆放在抽屉里,有的则摆放在教室的四周或某一角落。材料的摆放地点有时将直接影响探究的深度和活动的效度。

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笔者在小组讨论之前先在大屏幕上出示老师提供的材料,给学生的思维以启迪。实验时各组的组长再到教室后面的“材料库”去取,既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了避免在选择材料时可能出现的混乱,材料要尽可能靠墙放置在教室的四周。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根据小组设计的方案选择材料、使用材料。如果有的实验材料是每组共同需要的材料,笔者就在课前把这些材料装在筐内,放置在实验桌面上或抽屉里。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来确定材料摆放的地点,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材料,自己去操作材料,通过对材料的探索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2.材料的呈现合乎时间。材料何时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如果过早出现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就开始动手了。前不久,笔者在一节科学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内容时,想让学生先猜测几种物体的沉浮情况,并记录在记录单上,再把物体放进水里进行验证猜测。结果许多小组的学生都漏掉了重要的猜测,直接就将物体放入水中验证,并没有按笔者的设计过程进行探究。于是,笔者不得不到小组里,让学生补上猜测这一过程。笔者失败的原因就是水槽出现的时间不恰当,即在上课前水槽就出现在桌子上。学生有好奇心,看到水槽拿着物体就放进水里,忘记了猜测。如果在等学生猜测好后再呈现水槽,就不会出现“忘记”的现象。在许多时候,笔者总是把实验材料事先收起来,放在比较隐蔽的地方,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用完了的时候再收回去。但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要“隐蔽”材料呢?这里有个很好的案例。一位老师上《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一课时,就是准备了很多球、车、磁铁等小玩具,先让他们玩,玩得差不多了,教师一句问话:“谁来说说,当你听到老师让你停下来时,你是用什么办法让这些物体停下来的?”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了。这里,材料的公开使用即一开始就呈现材料,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篇(9)

1教学内容分析

1.1教材分析

《变压器》是高中物理选修3-2教材中的内容,在之前有交变电流的相关知识,后面有电能输送相关知识,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涉及电磁感应,互感等知识内容,教材主要介绍变压器的构造,通过实验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电压与变压器两线圈匝数的关系.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可以学习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分析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更深刻的认识到物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1.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以及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学会分析和解释与电磁感应现象有关的物理现象.还学习了交变电流的相关知识,知道交变电流的产生及特点,知道这种电流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变压器是生活中较常见的一种电气设备,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应注重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观察能力,理论推导能力.

2教学目标

知道变压器的基本构造;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探究并应用变压器的各种规律;能熟练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多变量问题;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科学探索过程,能体会能量守恒无处不在,激发科学探究的热情,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变压规律.

教学难点:变压器变压比和匝数比关系;运用变压器规律解决与变压器相关问题.

4教学资源

教师:教材,多媒体电脑,PPT课件,微视频,课前预学习练习、课堂反馈练习、拓展资料、变压器、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可拆卸闭合铁芯.

学生:教材、多媒体电脑.

5教学流程设计

5.1教学设计思路

翻转课堂的理念是学生先学后教,学生课前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老师制作的微课视频,课前联系,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预学习,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验证,探究,拓展.加深理解,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5.2教学进程

5.2.1课前

教师:

(1)课前制作微课:根据电磁感应知识,判断两个彼此靠近互不相连的线圈,给其中一个线圈通直流电,另一个线圈中不会有电流产生;给一个线圈中通交变电流,另一个线圈中会有感应电流产生,这是电磁感应现象.若果把两个线圈套在同一个铁芯上,重复上述操作,会有什么现象产生?认识变压器以及构造.

探索:两个线圈中的电压大小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满足什么规律?

实验:保持线圈匝数不变,改变输入电压大小;

保持原线圈电压以及匝数不变,改变副线圈匝数,测量副线圈电压;

保持原线圈电压以及副线圈匝数不变,改变原线圈匝数,测量副线圈电压;

归纳,原副线圈的电压比与匝数比的关系.

(2)学生收集相关信息,了解变压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了解变压器的相关知识.

(3)编制课前学生练习,收集与变压器相关的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

(4)将制作的微视频、资料、练习上传到网络平台.

(5)在网络平台与学生组织进行交流,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统计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为课堂教学活动准备.

学生:

(1)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阅读教材、查阅资料预先自主学习.

(2)学生在网络平台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3)完成老师上传的课前作业.

设计意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先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自己通过查找资料,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拓展应用,解决相关问题,课堂的重点不再是传授课本知识,而是学生交流讨论的平台,拓展的空间,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的时间都是课外独立自主完成,教师给学生提供交流平台,辅助学生查找资料,合作学习,课堂上更具有针对性,重点更突出,目标更明确,课堂效率更高.

5.2.2课堂中

(1)学生自学情况反馈

教师:通过系统平台统计,检查学生课前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困惑、难点与错误.教师进行反馈及答疑,共性问题集体讲解,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分别解释答疑交流.

学生:通过老师讲解自检自查,纠正自己的自学练习与学习情况.

分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4~6人一组,讨论变压器变压原理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应用变压器是应该注意的问题.

5.2.3合作探究

演示变压器副线圈空载时,原线圈的电流和电压.

教师:将一实验室用理想变压器原线圈与一个交流电流表串联,保持副线圈空载,后与交变电流源接通,用交流电压表测量原线圈电压,电流表示数为零.

学生:[JP3]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分析原理,解释现象.[JP]

变压器副线圈空载,就没有消耗能量,变压器就不能输入能量.――能量守恒.

进一步分析变压器工作时可能会有哪些方式消耗能量?

电能―磁场能―电能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篇(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我们只有保证每一堂历史课是有效的,才能保证整个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是有效的。那么,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做好备课,尤其是做好集体备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是用他的终生来备课的”。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许多从教多年的老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了多遍,熟能成诵,仍然一丝不苟的备好每一节课,力求常教常新。课前准备充分与否,会直接导致课堂效率和教学的成功与否。如果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忽视了教学资源在建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将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好备课,尤其是做好集体备课。为了确保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我校自2004年实施新课程以来,一直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每周一次,由备课组长负责,实行考勤制度。每次集体备课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反思和课堂教学设计研讨为主,教学反思以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重点;每次集体备课做到有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主要以学科骨干为主,中心发言人备课材料提倡教案、学案一体化。中心发言人备课材料必须有电子文档或者打印的文字发言稿。中心发言人应认真梳理和总结下一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逐一细化,内容要尽可能全面,要紧扣教材并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有所拓展。中心发言人应认真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流程,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细节,特别是新知识点的导入、教学重难点的深化和复习、小结等,要体现创新性、可操作性。集体讨论后,集体备课材料由中心发言人修改、补充后,由备课组长安排统一使用。集体备课坚持“四定”、“五备”、“四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课标、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学目标要求、学重点、统一训练反馈、学进度。备教材,新课标强调“因材施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我校要求在编写课堂教学设计预案时,要理解教材,要研究教材中每个教学活动的内容及内涵,研究教材中探究性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果教师在没有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就动脑设计预案,那么设计的预案将偏离教学目标,从而人为造成课堂教学的“高能低效”。备学法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只有全面掌握了学生的现状,才会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体现出来,一堂课学生要有所发展。首先要明白学生的起点在何处,有哪些已有的知识,有哪些已会的技能,在备课组中,主要明确学生的共性情况,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的起点也不相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体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实施有意的影响;才能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台阶,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发展。备材料即课前的材料准备情况,材料准备太多,一下子呈现,学生的思维广度扩散了,但学生的思维深度就会大打折扣;材料太少,太简单,学生的思维就会容易定势。因此,建构有结构的材料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能重演。历史知识这种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学生对其理解、掌握、巩固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传统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多的是依靠教师本人通过语言的生动讲解和展示历史图片来实现。但历史是一本生动的、活的教材,仅靠讲述和图片展示是很难想象到气势恢弘的历史场面和美妙绝伦的艺术珍品的,而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凭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图片视频等综合为一体化,将已逝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枯燥、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更直观、具体、形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讲“‘’的十年”这一章内容,如果我们只是单纯依靠课本提供的有限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由教师进行分析、讲述,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大打折扣。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选用“”有关照片、图片和视频等直观性材料,制成多媒体课件,将红卫兵运动的狂热、上海一月夺权的混乱、全国大动乱、九一三事件、四五运动等触目惊心的历史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加深他们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民族悲剧的认识和理解,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积极思维。又如,我在讲授“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这一内容时,通过播放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片段)和中英香港、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时的录像片来导入新课。当时,学生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徐徐升起时,无不为香港、澳门的回归而欢欣鼓舞和自豪。可见,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提供一个情境平台,行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强化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精彩的画面,让学生走进历史,重温了历史事件,这样历史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为历史教学目标的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创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保证师生间的交流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交往状态是反映历史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良好的师生交往状态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在班、组内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地合作,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实现平等的交流。但良好的交往状态需要教师的调控与学生的配合。

新课程下的师生互动,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是作为有生命的、具有平等地位的人相遇,互相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只有这样,师生才能达到有效互动。我认为,在师生活动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互动不是简单的回答,真正的师生互动,指的是蕴含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不仅表现为提问和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其次互动的目的并不是要达成一致,互动并不是消除差异、排除异己,而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珍视差异。观点的不同,说明问题的复杂性,说明有互动的必要和可能。

新课程下的生生有效互动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生互动的实现并不是脱离教师知导的乱动。对教师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创设生生互动的环境和平台;二是积极充当互动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创造生生互动的环境和平台方面,我们学校尝试了学案导学法,成效非常大,通过学案导学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而作为发挥指导左右的教师,也不是简化教师的备课,而是要求教师更加充分的备课,既要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准确把握,又要对学生情况充分了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甘当配角,耐心倾听,适当引导,多关心,多鼓励。

四、调控学生情绪

在现实的学习压力下,一些学生常常会因为情绪不稳而在学习成绩上出现大幅波动,面对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作为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着力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状态,使他们逐步养成活泼、开朗、乐观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控。

1.发挥历史课的情感体验功能。历史课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素材,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材料,为素质教育提供心理学的理论支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分析在感受中习得,教学设计上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例如,我在讲必修三“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时,苏格拉底的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我设计了如下的探究题:苏格拉底真善美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如何看待自己的重要性?他的观点对你有何启发?教师还可以补充苏格拉底的教学法,即诘问法。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确“知识即美德”的观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追求知识的主动性。

2.优化课堂教学的情绪氛围。我经常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优化课题的情绪氛围,首先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幽默的语言、合理的速度、恰如其分的点拨、得体的举止会使学生在学习上如沐春风,形成良好的情绪感受;其次讲究教学组织过程的艺术性,课堂上,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速度、交往方式的差异性,合理安排教学容量和课堂节奏,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成的喜悦;再次讲究评价的科学性,教师科学运用课堂评价,可以有效调控学生的情绪,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历史体验,要重视学生的成功,同时对评测的结果,要多鼓励,少批评,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和表扬。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最佳情绪状态下获取有效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篇(11)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释疑解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教师提出问题(或任务)、学生自制方案、分组实践、收集证据、汇报交流。学生探究遵循的规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和会用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特点一般体现为:主动质疑并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是探究教学的主要特色,又是探究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充当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导学生亲自去经历课前、课中、课后这一完整的学习过程,而不是背诵或直接照搬书本上现成的结论。

1.布置预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布置预习任务。依据所学内容,将全班的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主要完成一个子目的预习,要求做到:既要整理出本子目的知识结构,还要根据预习内容设计问题。提出问题时引导学生遵循以下原则:(1)把你读懂的地方变成问题。(2)把你不懂的地方提出来。(3)把与前面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变成问题。(4)结合知识,联系现实,提出问题。其中每个学习小组再以四人为一小组,要求一个四人小组要设计一到两个有思维性的问题,并且在课堂学习中像老师一样提问其他同学。这样学生觉得自己可以在课堂中当一回“老师”,让身边的同学做自己的“学生”,所以准备起来很积极,也会精心设计问题。通过这样的要求和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合作能力。

2.课堂教学,组织学生交流质疑

探究教学的优点之一就是它能够发展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营造氛围。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一个人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也体现得更为突出。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

(2)学生交流。要求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设问提问其他同学,并对同学的回答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有了与老师换位体验的感受,让学生真正觉得这就是自己的课堂。

(3)教师点评。在学生之间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设问及回答进一步进行点评。点评要以鼓励为主,无论是对学习小组所设计的问题还是对学生的回答以及学生对学生的点评。特别对于学生们在课前预设的问题,如有学生提出质疑,要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或讨论。这是课堂教学的高潮。辩论和讨论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发展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4)深化拓展。在课前预习、课堂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抓住学生学习的热情,以课堂知识之间的新旧联系作为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运用新旧知识间可以联系与区别的材料或各种生活材料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适当指导学生进一步质疑问难,独立解决问题或合作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始终在动手与动脑的实践探索中,掌握方法,养成思考习惯,让学生学得的知识与思维方式在各种情境中得以不断延伸和扩展,学习的主动性成为习惯,并内化为自己的潜在素质与技能,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度。

如在选修一《戊戌》一课教学中,在分析失败时,教师引入2007年宁夏文综第42题,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充分利用历史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试题。如解答第(1)问: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并指导学生结合材料中西方以及日本变革而强大的事实以及甲午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来分析背景。解答第(2)问: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并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得出结论:材料一中三年对于三十年和三百年而言,太快;材料二中变法内容过于繁杂,很难一下实现;维新派内部意见不一致;材料三体现的是变法触动了许多既得利益者,这些都是变法失误的地方。通过这道题,不仅让学生对失败原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上有了新的体验:的失败不仅有外在的因素,还有自身的缺陷。同时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逐渐学会解读史料,掌握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