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石油安全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4:59

石油安全总结

石油安全总结篇(1)

2015年,主抓了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安全宣传,保障公司安全平稳运营。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安全环保、人人有责”的原则,公司与所有加油站经理、各部门负责人、片区经理签订了2015年《安全环保责任书》,确保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全面有效落实,形成了安全工作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都来管安全的良好局面。

2015年在全公司范围内继续深入开展“反违章”活动,把狠反违章贯穿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每个环节,实现员工作业时正确执行规章规程,只有规定动作,杜绝自选动作,真正把“反违章”工作抓出成效,进一步贯彻落实好集团公司《反违章禁令》,筑牢安全防线,为公司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平安运营保驾护航。

二、进一步推进HSE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

根据安徽公司HSE推进工作的总体部署, 2015年初组织所属加油站开展危害因素识别评价工作,针对不同岗位的作业特点和作业风险,指导加油站针对班组每一岗位逐一进行了危害因素识别,制定了防范措施。对员工进行了作业指导书的培训。

为更好落实HSE体系建设,8月份公司从基层抽调骨干力量,按照“销售企业HSE管理体系量化审核工作手册”对审核人员及公司部门HSE体系联络员进行了充分的培训,对所属84座加油站进行了全覆盖的HSE体系自审,在自审过程中对当班员工164人次进行了现场随机测试,对8座加油站现场启动了预案,通过一系列举措对公司HSE体系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本次自审发现问题451项,现场整改425项,整改率达到0.94%,对于硬件上无法整改的项目,做好预案,形成整改方案,以提高合肥分公司HSE体系整体水平。

三、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紧抓安全技能培训和考核。

2015年初,组织加油站结合实际修订了加油站突发事件现场处置预案,制定了现场处置预案演练年度计划,并检查督促各站按计划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同时通过监督指导加油站加强内部安全保卫和安全巡检,落实责任,有力地确保了公司安全稳定的经营局面。

6月,全国安全生产月期间,合肥分公司在新能源加油站举办了一场预案演练比赛。15只参赛队伍通过现场比赛让我们看到中石油员工演出了真实、练成出了本事、赛出了水平,切实提高全体员工防止事故发生的能力。赛后,各片区、各站积极学习,充分借鉴兄弟站在预案演练比赛时的成功处置经验,让预案不只是停留在模板上、档案里,而是真正的走进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让预案的精髓真正发挥作用,使油站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临危不乱,处置得当,让人员生命安全和公司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全面提升油站应急处置能力。

继续推行加油站安全培训月考核制度,不仅加油站每月开展安全培训,而且对每位员工出题考核,从而保证安全培训的良好效果。严格监督落实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使新员工上岗时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四、强化工程和设备维修现场安全监管。

对于实施的工程及设备维修现场,时刻强化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施工管理制度,有效地确保了各项工程施工和维修工作的安全。2015年合肥公司共进行动火作业79次,登高作业236次, 临时用电93次,受限空间作业54次,挖掘作业12次,办理危险作业票474张。公司办理危险作业票时一律查勘现场,在具备作业条件的前提下实施办票作业,对进入每一座加油站施工人员在施工前进行安全教育、并双方签字确认,在施工过程中组织管理人员全程现场监护、并填写施工安全监护记录,通过过程的安全来保证结果的安全。

五、油气回收系统施工与检测工作

按照《合肥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快推进合肥市加油站、储油库及油罐车油气回收改造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在2015年4月底,安全完成公司全部70座油气回收站点治理改造,并对新建、改扩建的加油站同步实施油气回收治理和检测工作。针对检测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积极与检测方沟通,通过微信每天跟踪检测进度,每周召开工作例会,全力加快检测进度。为不影响市区高销量站点的销售情况,公司严格制定检测时间,分别安排在早上6点到8点,中午11点到14点加油车辆少的时间段进行检测作业。检测共计137站次,148罐次,512把油枪,在公司的协调下,检测机构、施工队、加油机厂家等各方通力协作,确保了整个检测过程安全受控。10月12日,合肥公司70座站油气回收检测申报材料通过环保局验收,财政补贴款256万元全数到账,成为安徽省首个获得油气回收财政补贴的单位。

尽管2015年合肥公司在安全环保管理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的整体而言,特别是HSE体系自审中暴露出的问题,反映出合肥公司安全环保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安全环保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遵章守纪正逐步成为基层员工的工作习惯,但是部分偏远加油站员工安全意识仍相对淡薄,安全责任心不强,“三违”现象仍时有发生;

2、基层管理人员综合安全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石油安全总结篇(2)

结合我区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购销、储存的实际,按照《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加油站检查指导手册》的有关规定,逐项落实。确保成品油购销调储工作安全平稳运行。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安全管理专项检查,进一步压实安全生产的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企业落实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职责,加大力度全面排查治理安全隐患,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管行业管安全”的职责,协同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企业整改到位,保证油库和加油站安全运行,维护石油流通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三、检查内容

(一)经营手续。商务部门核发的《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或《成品油仓储经营批准证书》、《成品油批发经营批准证书》,安全监管部门核发的《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或港口管理部门核发的《港口经营许可证》,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以及其它消防、环保、防雷、质检等相关文件是否齐备,相关证照是否通过年检且在有效期内。

(二)管理制度。是否制订有《加油站账表册单管理制度》、《票证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商品采购、销售制度》、《库存管理制度》、《消防管理制度》、《事故预案》等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建立成品油进、销、存台账和出入库管理台账。

(三)安全运营。是否设置符合要求的计量保管员、安全管理员、设备管理员和质量监督员岗位,并具备相应的安全资格证书。能否提供证明油品质量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化验单或检测报告。销售散装汽油的是否登记购买者姓名、联系方式、用途等相关信息。是否按规定配置消防器材和设施,建立健全安全消防组织和防火档案。消防栓及消防通道前有无杂物堆积。储油罐、加油机、企业内部油气管线等设备设施是否完好,输送油品的管线是否专管专用。企业内部油品运输车辆是否通过法定机构(或授权单位)资格认定合格。自助加油站是否制订防静电和防人为破坏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加油站、油库作业人员是否严格执行加卸油相关操作规程。是否定期开展应急救援培训和演习。

四、存在问题

石油安全总结篇(3)

为确保“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12月27日及时召开全体员工大会,传达活动通知精神,进行全员发动。成立以配送中心主任为组长、主管为副组长、各班组长为组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广泛听取员工意见,精心策划,制定符合配送中心实际情况,并行之有效的活动计划,落实责任,提出要求,确保活动按计划部署,有条不紊的进行。各班组及时根据配送中心的活动计划,开展班组讨论、发动;配送中心主任、主管与班组定点联系,定点管理,深入班组,进行监督指导。各班组开展针对设备、设施及岗位操作隐患查找,达到消除事故隐患,杜绝个人不安全行为,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目标。

二、大造声势,宣传手段行之有效

活动初始,在油库大门挂横幅一个,在库内显眼位置张贴宣传标语,利用“我要安全“活动专栏张贴活动实施细则及相关知识,使每位员工每次进入油库都能看到。在活动的中制作“百日安全无事故”黑板报一期,对活动进行引导、总结。及时采取各种宣传方法手段,营造一个轰轰烈烈的“强意识、查隐患、保安全”活动的氛围,提高全体员工对活动的认识,激发了大家参与活动的热情,为安全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真抓实干,做好冬防工作

组织全员进行冬季油库防火、防冻等安全专项检查并进行了防范部署,切实做好防火、防爆、防静电、防冻、防凝、防滑、防煤气中毒等工作,确保不发生油库设备损坏、人员伤害等安全事故。

具体做了以下防范工作:

1、对输油管线、膨胀管、消防管线、消防栓、炮,放尽积水,油罐排污阀门保温包扎,防止冻胀管线、阀门。

2、对油罐呼吸阀门进行擦拭,防止冻凝,确保活动灵活。并要求在每次接卸、输转等作业前都要进行检查。

3、对库区静电接地装置进行数据测量,更换部分锈蚀的螺丝垫片,确保完好有效。

4、对消防泵房设备进行防冻保暖工作,内燃机更换防冻液,电瓶充电,确保启动灵敏迅速。

5、部署加强对露天输油管线的巡视检查,防止冻缩断裂和冻坏阀门。

6、对消防道以外的杂草、落叶进行清理,清除易燃引火杂物。

7、备足木锨、扫把等应急物品,以备及时清理发货场地、罐区等作业区域的积雪,防止打滑、摔伤。

8、进行员工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教育,提高员工防范技能,确保不发生中毒、触电、滑跌、摔伤等事故。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防中毒》、《办公楼火灾》应急演练。

四、加强学习,提高安全意识,消除事故隐患

开展“禁令”学习和“六个一”活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组织员工进行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岗位标准化操作规范的学习,提高全员的责任感和操作技能。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及时制止和纠正“违章”行为。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全面消除安全隐患,对照《2009年Xx配送中心重大危害控制及改进措施清单》中的项目,进行重新审核和学习,对发生改变的隐患项目,及时修订防范措施,新的重大隐患,及时制定防范措施。

五、加强预案培训演练,提高员工应急能力

石油安全总结篇(4)

论文摘要: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石油短缺问题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和国家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能不通过国际石油市场来解决,然而,当今世界石油市场的发展趋势却使中国石油安全面临一系列严峻的国际环境。为此,必须广泛参与国际石油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实施维护石油安全的对外战略,以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 论文关键词:中国 能源安全 石油短缺 国际环境 国际战略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需求特别是海外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面临一系列严峻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认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中国对能源尤其是海外石油资源的需求呈迅猛增长之势。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影响因素。如果从总量和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能源的总需求略大于总供给,供求总量矛盾不太突出,但结构严重失衡。 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内能源供给总量基本大于需求总量,当时还是能源净出口国。从90年代开始中国能源呈现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态势,且随经济增长缺口逐渐扩大,1992年中国的能源供求缺口为19.14 Mt标准煤,2000年扩大到190 Mt[1],从1993年起,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在新世纪之初,中国能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起来。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或者说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矛盾并不是能源总量问题,而是能源结构的矛盾。基于资源禀赋特点和建国初期所制订的经济建设路线,中国能源供应几十年来一直采取完全依靠国内资源的方针,从而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占到75%左右。尽管石油勘探开发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但由于长期实行油品限供与高价政策并大量出口原油以获取外汇,2000年,2000年,中国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的比重仅为23.6%,而煤炭的比重高达67%,天然气仅为2.5%,一次电力为6.9%。然而全世界1998年平均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9.9%、煤占27%、天然气占23.1%,一次电力高达23.8%[2]。这表明,与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相比,中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多年来在中国的能源构成中,煤一直居主要地位,而石油、天然气等其他烃类能源相对较少,水电等非烃类能源所占比重也比煤少。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能源消费呈不断增长之势,并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份额中占有很大比重,导致中国能源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据有关机构统计,2002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增长了2.6%,远高于10年来的年平均增长趋势1.4%。可是,同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却增长了l9.7%,而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能源消费增长则低于1%,连续第二年低于经济增长趋势。煤是2002年全球消费增长最快的能源,而中国的煤消费增长高达28%,而世界的煤消费只增长了7%,如果把中国除外,世界煤的消费仅增长了0.6%[3]。在中国,目前消费量最多的是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常规能源。尽管水电、风力、核电和太阳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但由于资本、技术差别等原因,在可预见的将来,它在中国能源的总构成中还不可能担当主要的角色。从能源清洁度、使用价值和开发成本来看,煤、石油、天然气各有优缺点。同煤相比,石油是较清洁的能源;同石油相比,天然气则是更为清洁的能源。石油和天然气在许多方面可以代替煤,但煤却不能完全代替石油和天然气。煤同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相比,是笨重而肮脏的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对交通、生态和地理环境形成极大的压力,并直接影响能源利用效率。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大国,国民经济各部门除交通运输之外几乎均以煤为主要燃料。然而,要想用煤能完全代替石油和天然气,必须通过深度加工的代价来开发洁净煤、洁净燃料新技术,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看,这样做短期内未必能够奏效。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中国国内能源供求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清洁高效的能源供不应求,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总产量和品种规格的增长赶不上迅速扩大的需求。在改革开放的头20年,煤一直是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在能

石油安全总结篇(5)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需求特别是海外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面临一系列严峻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认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中国对能源尤其是海外石油资源的需求呈迅猛增长之势。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影响因素。如果从总量和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能源的总需求略大于总供给,供求总量矛盾不太突出,但结构严重失衡。

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内能源供给总量基本大于需求总量,当时还是能源净出口国。从90年代开始中国能源呈现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态势,且随经济增长缺口逐渐扩大,1992年中国的能源供求缺口为19.14Mt标准煤,2000年扩大到190Mt,从1993年起,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在新世纪之初,中国能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起来。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或者说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矛盾并不是能源总量问题,而是能源结构的矛盾。基于资源禀赋特点和建国初期所制订的经济建设路线,中国能源供应几十年来一直采取完全依靠国内资源的方针,从而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占到75%左右。尽管石油勘探开发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但由于长期实行油品限供与高价政策并大量出口原油以获取外汇,2000年,2000年,中国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的比重仅为23.6%,而煤炭的比重高达67%,天然气仅为2.5%,一次电力为6.9%。然而全世界1998年平均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9.9%、煤占27%、天然气占23.1%,一次电力高达23.8%。这表明,与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相比,中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多年来在中国的能源构成中,煤一直居主要地位,而石油、天然气等其他烃类能源相对较少,水电等非烃类能源所占比重也比煤少。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能源消费呈不断增长之势,并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份额中占有很大比重,导致中国能源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据有关机构统计,2002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增长了2.6%,远高于10年来的年平均增长趋势1.4%。可是,同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却增长了l9.7%,而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能源消费增长则低于1%,连续第二年低于经济增长趋势。煤是2002年全球消费增长最快的能源,而中国的煤消费增长高达28%,而世界的煤消费只增长了7%,如果把中国除外,世界煤的消费仅增长了0.6%。在中国,目前消费量最多的是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常规能源。尽管水电、风力、核电和太阳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但由于资本、技术差别等原因,在可预见的将来,它在中国能源的总构成中还不可能担当主要的角色。从能源清洁度、使用价值和开发成本来看,煤、石油、天然气各有优缺点。同煤相比,石油是较清洁的能源;同石油相比,天然气则是更为清洁的能源。石油和天然气在许多方面可以代替煤,但煤却不能完全代替石油和天然气。煤同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相比,是笨重而肮脏的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对交通、生态和地理环境形成极大的压力,并直接影响能源利用效率。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大国,国民经济各部门除交通运输之外几乎均以煤为主要燃料。然而,要想用煤能完全代替石油和天然气,必须通过深度加工的代价来开发洁净煤、洁净燃料新技术,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看,这样做短期内未必能够奏效。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中国国内能源供求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清洁高效的能源供不应求,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总产量和品种规格的增长赶不上迅速扩大的需求。在改革开放的头20年,煤一直是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在能源结构中,煤、天然气和水电的供求基本平衡,但煤在能源供求总量中的份额却有所下降,从而导致对石油需求的迅速增加。因此,洁净煤的问题不解决,就会在以油代煤、以气代煤的过程中,出现和加剧煤的供应过剩,而油气供应不足的矛盾,形成煤在积压、或用于出口的同时又不得不进口大量石油的局面。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国内石油供应不足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

二、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际石油市场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还是欧佩克之外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可是从90年代开始,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石油消费量的急剧上升。1993年石油进口量超过了石油出口量,在数量上成为净进口国;1995年石油进口的金额超过了石油出口的金额,在石油贸易金额上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中国的石油产量居世界第5位,为156Mt,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30Mt,石油与石油产品的进口量为13.93Mt,相当于当年石油消费总量的8%;1997年原油进口量达到35.47Mt;1998年进口原油27.32Mt,成品油21.74Mt;1999年原油和成品油净进口额为46.80Mt[4]。2002年,中国进口原油和油品总量为89.75Mt,其中原油进口64.91Mt,比2001年增长了15.2%,进口额达到了127.57亿美元;油品进口20.34Mt,进口额为37.99亿美元[5]。2003年总的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和LPG)净进口量已经超过100Mt,10年来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呈直线上升之势。

中国目前石油最终可采储量较低,人均占有量只有10t,居世界第41位;油气剩余可采储量多年没有较大的提高,占世界比重很低,而且储采比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中国东部高产油田因开采难度增加、成本攀高,大都已进入开采中晚期,因此,中国的石油产量在未来10年左右不可能实现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特别是耗能较多的第二产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发展(如家庭轿车的增加)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中国国内对石油能源的需求有增无减,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对外石油依存度不断提高,使得石油供应安全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石油对外依赖程度越高,表明石油供应安全越可能具有脆弱性。有人说,中国未来石油安全问题的出路在“海外”,从发展的眼光看,这种观点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它却道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际石油市场和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石油对外战略或石油国际战略。

三、国际环境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制约

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石油经济的全球化浪潮逐渐形成。全球化意味着石油生产和贸易将向世界各地的市场开放,而石油安全供应是有关石油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石油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将会使原本对世界经济与政治局势影响深远的石油资源主导权的争夺更趋复杂难料。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先导资源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将会成为21世纪国际争夺与控制的焦点。由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迅速融入全球化进程,以及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中国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日益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相关联。国际环境对中国石油安全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制约因素。这里主要分析国际环境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制约。

(1)全球油气资源的政治性博弈和控制权争夺愈演愈烈,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有利空间可能被挤压

对于石油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的战略地位,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专家汉斯·摩根索曾经有一段较为深刻的描述:"谁能把它们(指石油--作者注)加入自己的其他原料来源,谁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资源,并且以同样比例剥夺了对手的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对它们的控制一向是强权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国,美国,在一段时间里还有法国,在近东从事那种被适当地称为"石油外交”的活动,即建立势力范围,从而在某些地区得以独占石油储藏。“近30年来的世界石油资源较量和斗争史,以及未来世界石油资源格局的演变趋势表明,世界能源生产或消费大国,特别是美、欧、俄等西方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将会继续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式,甚至不惜通过战争来争夺和控制世界上具有稀缺性、战略性的油气资源。2003年3月的伊拉克战争尽管有着种种理由,但是与1990年的海湾战争一样,它无论如何都是一场与“石油”有关的战争。美国萨达姆政权并试图建立亲美的伊拉克新政权,是为了达到多重石油战略目标,其实质是为实现美国全球石油战略和全球霸权战略奠定基础。

可以预见的是,多年来一直作为世界石油主要生产和出口地的中东、非洲、拉美、里海-中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必将成为未来世界油气资源争夺最为激烈的主战场。目前,世界排名前二十家大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八成以上,这表明,全球可供勘探开采的油气资源有利空间越来越小。而且,中国在海外的石油资源产地大多分布在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地区。所有这些都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中国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所作的贡献不相称。中国必须依托大国外交、经济合作和一定优势的海权,在全球范围参与石油竞争,确保在海外石油市场份额及其石油运输的安全。除了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我国南海等石油资源富饶地区参与竞争外,还要参与西非、拉美、东南亚和大洋洲等地的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寻求广泛的海外油气资源来源,以拓宽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空间。

(2)中国处在亚太新的能源消费增长中心,面临着与周边油气资源消费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

近十年来,亚太地区已成为仅次于北美洲的新的能源消费中心。北美洲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其石油消费量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在1989-1999年下降了0.2%,而此间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却由19.9%增加到26.9%,猛增了7个百分点,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增长大户。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作为世界经济中的经济强国、大国或增长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都是石油消费大国和净进口国,其国内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巨大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的自给能力很低,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参见表5)。目前,北美消费的石油约为每天2400万桶,亚太2000万桶。美国、日本进口石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0%和80%。其中中东原油占进口比重为:美国22%、日本98%、中国44%,其他亚太国家73%。这些国家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日益成为亚太地区新的能源消费中心,其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以及独特地缘政治经济联系将不可避免地使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美、日等传统消费大国之间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

中国为实现石油安全目标而采取的“走出去”和“多元化”国际能源战略,在亚太地区遇到的最强的竞争对手主要是美国、日本、印度和韩国等,特别是与美、日的油气战略竞争尤为激烈。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其1996出版的并引起全球极大关注和持续争论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别出心裁地提出一个假设,即在2010年中国和越南在南中国海为石油发生战争,美国为了自身利益与中国交战。在这个假设中,亨廷顿从文明冲突的视角演绎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间卷入一场全球范围的战争。尽管他的分析忽视了文明之间合作、交流、共处的历史和现实,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因而受到世界范围的激烈批评,但他以石油为导火线对大国之间、特别是中美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作的假设,绝非捕风捉影和无稽之谈。他在这场假设的冲突中所分析的中国、美国、俄罗斯和中东产油国之间的石油利益争夺的具体过程尽管不一定真正发生,但其中涉及的大国特别是亚太石油消费大国之间的斗争是不能回避的。亨廷顿在这个假设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美国来说,为了维护国际法、抵抗侵略、保卫海洋自由、保证获取南中国海的石油,以及阻止东亚为一个国家所控制,这样的干预是必要的。但是对于中国来说,美国的干预是完全不能忍受的。”这段话背后所反映的美国部分人对中国合理利用世界石油资源的偏见和戒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深思。

2001年2月,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了经过三年研究得出的报告《21世纪能源地理政治学》。其中写道:“今后20年,亚洲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可能产生深远的地缘政治影响。亚洲地区对现有能源储备的争夺可能会激化,演变成各国之间的武装冲突;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日益增强,从而可能促进北京与该地区的一些国家形成军事联系,这将使美国及其盟国感到忧虑。”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美国布什政府成立之初即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对美国形成最大威胁,在新世纪中国是美国战略竞争对手而不是战略伙伴,因此防范和遏制中国曾一度是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基点。虽然这一政策基点在“9·11”事件后转向了与中国合作反恐层面,但美国政府内心深处遏制中国的长期战略并未消失,为此,美国试图将能源特别是石油作为遏制中国的重要战略手段。尽管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赞赏中国一如既往地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国际公共问题所作的巨大贡献,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对能源需求进口的正常商业行为常常被过分“政治化”。在未来的中美关系中,石油可能成为另一个重大的、影响到双边或多边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不管自觉不自觉、愿意不愿意,在全球化浪潮之中,中国别无选择,已经并将继续卷入世界油气资源领域的激烈竞争。

(3)全球石油供应链中断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难以避免

世界石油供应链是否连续而完整、油价的波动能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仍然具有不确定性,这是未来各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国际环境,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石油消费大国所严重关切和担忧的问题。国内外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国际石油供求态势大体平衡,除非受到国际政治、地缘战略等非商业性的剧烈争夺而偏离正常运行轨道,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全球石油供应链应该不会出现大的问题。然而,全球石油供求总量能够平衡是一回事,能否以在合理的价格波幅内实现连续充分的供给则又是一回事。虽然发生石油危机的几率很小,但是因政治因素,特别是战争因素--“战争不过是政治关系的一种混合其他手段的延续”,会使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出现波动,增大人们预测油价走势的难度,动摇石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进而扭曲世界石油市场格局,阻碍世界石油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和上涨,不仅将对诸如航空和运输等对石油依赖程度较大的行业产生严重冲击,而且将使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如果出现上述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一些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包括中国),经济增长将受到极大的打击。

由于石油不是一种普通商品,而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和战略物资,其全球供应链和价格形成机制除了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外,往往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制约,以致于石油价格在某种情况下常常表现为所谓的“政治价格”。从1973年世界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到2003年美英等国再次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30年间,世界石油价格经历了多次暴涨和暴跌,其中几次石油价格的暴涨都是由政治事件引起的。2004年5月初,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到每桶40美元,创下自1990年10月海湾战争以来的新高,其重要原因之一仍然是政治因素所致--以伊拉克为中心中东产油区的地缘政治风险在增大。

(4)“中国石油”有所抬头,中国公平合理参与全球油气资源的竞争受到少数大国的误解

近年来,中国能源进口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增加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相一致的,也是大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然而,某些国家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进口量和海外油气资源的拓展行为表示"高度关注"和"忧虑",甚至明里暗里挤压中国的海外油气拓展空间,应该说不是什么正常的现象。美国美中防务委员会在2002年早些时候呈交给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上正面临来自中国日益有力的竞争;同年6月美国安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FrankJ.Gaffney在众议院国际委员会的证词中指出,中国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已构成对美国能源安全的威胁和挑战,美国与中国争夺能源供应方面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日本也有人认为中国未来大量进口石油将引起世界石油市场的混乱,为了维护石油安全,中国可能采取军事手段,从而威胁地区稳定与安全。

近年来,美、俄、日等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有意无意地干扰、排挤中国石油企业的对海外石油开发权公平竞争的几个实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002年12月中国石油集团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部分股权“搁浅”:中国石油应俄方有关部门邀请,原定于2002年12月18日参加俄斯拉夫石油公司部分股权的公开招标。然而,就在招标的前一天,俄国家杜马投票对1993年私有化条例做出补充,把在私有化过程中不允许国有股份超过25%的公司参与私有化这一规定的适用对象扩大到外国的法人和自然人,中国石油只得宣布退出竞标。原计划2003年底开工的中俄石油管道“安大线”(从俄安加尔斯克-中国大庆)因日本的多次介入(力促建一条通向太平洋沿岸纳霍德卡的“安纳线”)而至今“去向不明”:由于日本对俄许以“重金”和美日关于“安大线”不利于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蛊惑,俄方在时而“安大线”、时而“安纳线”、时而又二线合一为“折中线”的几个方案中摇摆不定,致使原定2003年3月做出最终决定的事,一推再推至9月,至今未能定夺。此外,2003年5月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欲购买英国天然气集团在哈萨克斯坦里海北部油田的股份,由于现有股东“行使”优先收购权而先后“惜败”。

所有这些事件的发生尽管是多种因素使然,但“中国石油”及其夸大其词的数据推测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这种论调和不负责任的推测,将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对外开放的环境,对开拓海外石油资源和建立资源保障体系极为不利。对此,必须给予高度警觉和重视,并通过一切必要手段,消除世人的误解和疑虑,为中国石油安全的"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四、实现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战略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保障中国石油安全需从多方面研究并采取相应综合性对策。如在国内,可采取诸如进行石油储备立法和加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投入和有关海域油气资源勘探的力度、加强新能源的研发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等。这里主要从制约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因素的角度,来分析实施中国石油安全的基本国际战略。

(1)提高对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认识要具有国际战略眼光

一方面,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在新世纪,随着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能源需求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2003年初,中国地质科学院发表报告说,除了煤之外,后2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石油、天然气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总量的2~5倍。报告指出,中国的主要油田都已接近生产结束期,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500Mt原油和1000×108m3天然气,分别占国内消费量的70%和50%。如前所述,尽管我国能源安全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看有赖于能源品种的多元化,在煤、油气消费增长的同时,要逐步增加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洁净高效能源的比重,但是在近20年左右,石油作为中国清洁能源中需求增长最快而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品种,它的短缺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瓶颈和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能源安全之路虽然不可能完全步欧美大量进口海外能源模式之后尘,但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

另一方面,中国应加快海军建设,以期通过一定的制海权维护在石油的安全供应。马汉曾经说过:“商业影响需要通过在各地部署的海军来得以存在。”这对我们认识石油这种国际政治色彩浓厚的战略商品具有重要启示。事实上,欧美通过大量进口海外石油来确保国内能源安全的前提是它们拥有强大的制海权。对于中国这样的对外石油依存度较高的大国来说,能源缺乏有利有力保障,尤其是缺乏海军对海上运输线安全的保障,其石油安全问题承受着较大的风险和压力。在世界产油区,“中国目前缺乏军事能力”,特别是“没有必要的海军能力和长距离空军能力”。“目前中国海军力量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线使得中国的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相对于海外能源进口的增长步伐来说,中国为维护这一能源利益的军事自卫手段仍然严重滞后。15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史表明:军事、尤其是海上军事斗争是大国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终极手段;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中国必须为此有所计划,并早作准备,壮大中国海军力量,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以确保在国际市场上通过正常的经济贸易手段而获得的正在不断增长的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经济利益。

(2)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的跨国石油经营战略,参与国际石油市场新秩序的建立

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的跨国经营,不是基于目前中国大量进口石油、国内石油供应紧缺情况的一种权宜之计,而是21世纪中国石油能源战略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即使未来国产石油大幅增加,中国也应该拥有足够的作为战略物资和优质能源的石油,以使石油供应在较长时期内的安全性得到保证。近10年来,尽管中国在26个国家开展了油气田合作项目,在7个国家获得了份额油,2002年整个中国石油企业拿到的海外份额油估计为20Mt,占中国原油产量的12%左右。但是,中国对全球石油资源的占有率尚不足4%。目前中国石油、中国海洋石油和中国石化三大石油公司都在继续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争得更多的海外石油份额。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应加强沟通和协调,避免在海外寻找石油项目中“撞车”,为此,三方可以整合内部资源,形成合力,合作对外;或者与外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以增强在国际石油领域的竞争力。同时,还必须制订适合中国国情和自身条件的“走出去”具体策略,比如采取“远近并举、难易并进,由小到大、以小博大,跨国收购,多元多向”等策略。

鉴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势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今后中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参与度、影响度都将大大提高。中国不仅现在和未来是石油消费大国,而且必将成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并将在国际石油贸易、石油金融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绝不只是世界能源市场上一个纯粹而被动的消费大国或进口大国,中国的石油企业也要像国际石油公司一样成为实力雄厚的大跨国公司。现在是中国对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地位及作用作出准确判断的时候了。随着石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将在世界石油勘探开发、石油供应、石油投资等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将在建立国际石油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充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修改者和执行者,从而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受益者和维护者。

(3)政府和企业都要努力为参与海外油气资源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由于海外石油开发与贸易竞争激烈,加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时间不长,经验也不丰富,因此,要提高中国石油企业进军海外石油市场的成功率,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积极创造条件。一方面,中国政府应为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外交、法律、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支持。“由于石油的特殊的战略价值,在当代社会,一国要想获得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安全,不能没有充足、稳定、价格合理的石油供应。对于高度依赖国外石油资源的国家来说,必然别无选择地要卷入与石油有关的国际事务中去;对外依赖程度越高,对威胁的感觉就会越强烈,其对外战略中的'油味'就会越重。”“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石油既是各国政治外交的争夺对象,又是达到政治外交目的的手段。”[24]因此,中国在开展国际政治活动和制定对外政策时,一定要考虑石油安全因素,要通过多边外交、首脑外交、周边外交、经济外交、区域外交和大国间外交等多种外交手段,为中国石油安全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政府可以建立健全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制度,调整国家现行税收、信贷和外汇政策,设立海外油气风险勘探专项基金,鼓励石油企业进行国际融资,"走出去"参与国际资本市场和油气市场竞争。此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与油气生产国、消费国和国际能源组织的沟通协调,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创造宽松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加强对海外有关油气田所在国的投资环境的研究,包括充分认识和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投资环境世界排位以及政治外交倾向甚至寡头政治和黑恶社会势力(如俄罗斯寡头政治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达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多方应对。

(4)实现多元化石油战略,确保中国能源安全最快的实现

首先,实施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世界市场上石油的主要供应者。石油进口国特别是石油进口大国都不能不同它打交道。中国也不例外,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石油从中东地区进口。但是,作为“世界油库”的中东,却是当今世界最为动荡的地区,其石油供应往往受到宗教、民族、边界和其他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中东和平进程并未加快,而恐怖主义威胁有增无减,以暴制成恶性循环。因此,石油进口来源过度集中在中东有很大的风险。实施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就是要从以进口中东石油为主转向逐步扩大进口非洲、拉美、中亚、俄罗斯及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石油,以分散进口风险。其次,实施石油生产及种类多元化。如实施国内和国外生产相结合战略以加强我国石油产业;确定可调整的原油、成品油的进出口比率以稳定国内油市;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提高上游企业石油开采生产率和扩大石化及相关产业部门生产规模,以增强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第三,实施石油战略结构多元化。该战略由生产、贸易、金融(建石油开发基金、增强中国石油公司国际融资和市场竞争力)及国际合作、经营管理等各种要素单元组成。国际石油政治和经济发展史表明,多元化石油战略是实现进口国石油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对于中国来说,多元化石油战略势在必行。

(5)确立合作型石油安全新观念,建立多边油气合作安全机制

石油安全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几乎所有石油净进口国,不论是强国大国,如美国、日本、中国,还是中小国家,如以色列、韩国等国,都面临着能否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石油的问题。因此,石油安全是集体安全,而不是单个国家的安全。只不过,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石油安全问题更为紧迫。当今世界,石油安全问题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之外而单独成为一个封闭的市场,它只能通过双边或多边的合作或竞争下的合作,在彼此相容、交融和整体平衡的利益中实现。

石油安全问题实质上并不是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而是世界石油资源如何合理有效配置的问题。上个世纪世界国际石油格局的变化和调整,以及大国能源政策的演进的历史表明,“竞争下的合作”将是21世纪世界石油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在海外能源竞争应该避免发生国际冲突,要与各国在石油领域共同合作或实现竞争下的合作。这样的合作乃是各方实现能源安全过程中“多赢”良策。目前,中国特别要加强与俄罗斯、中亚各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建立石油安全战略联盟;还应在上海五国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的油气合作开发和能源经贸关系;也可以在中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朝鲜等国之间“建立东亚能源共同体”等,以期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使中东、中亚产油区避免成为东亚冲突的根源,而成为走向合作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李文彦.2l世纪前期我国能源战略的若干问题.经济地理,2000,(1):8

石油安全总结篇(6)

石油是战争的根源也是国际纠纷的“肇事者”,在“巧实力”应运而生的国际背景下,在“大数据”横于技术之首的形势下,能源大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也悄然形成。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国际关系中,中国只有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石油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应对多变的国际局势和理顺多重的大国关系。在国家层面,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取向,建立互尊互敬的国际态势;在社会层面,以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为价值原则,建立守法、文明的社会体制;在个人层面,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取向,建立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各层次的积极性,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石油企业的各个领域。

一、能源文化概述

能源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个历史现象,它是人们长期发展创造的产物也是历史的沉淀物。能源安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是能源文化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的结果。能源文化安全是对国际之间和国内之间在生产消耗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种可持续性、相对和谐的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社会状态与能源安全的发展态势极度吻合。深厚的石油文化积淀和相对缺乏的石油能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倡导是未来石油能源安全的走向。

二、石油安全现状

1. 国际石油安全现状堪忧

历次中东战争证明了石油影响着地区安全;俄罗斯以其资源优势登上世界政治舞台折射出国际上的竞争态势;各国经济的趋势走向也诠释了能源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由此可以看出能源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上,更体现在国家的安全战略上。时代变迁,政局跌宕,社会复杂多变,中国的石油安全也受到金融危机、国际油价走势和我国油源单一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能源安全的架构在国际能源安全受到挑战和国家石油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应运而生。所以打造一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石油企业文化是我国石油安全的有效实现途径。

2. 中国的能源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中国的能源资源存量总量并不丰富,除煤炭储量能够占到世界总储量的11%左右外,其他能源储量较小,原油仅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2.4%,而天然气则仅占1.2%;加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煤炭、石油、天燃气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耗之间的矛盾突出。近年来,中国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差额,总量为负,即全国能源生产不足以满足全国的能源消耗,其差额需要能源进口来弥补。

3. 中国尚未建立起文化能源安全联动机制

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文化能源安全联动机制,石油能源的文化战略系统严重不完善。在遇到石油危机时,不能有效、迅速地组织企业内部人员及时排除石油事故,也不能与政府建立很好的合作机制,利用事故所在地政府保障石油安全。

2013年5月16日,部委局和全国工商联联合下发了《中国境外企业文化建设若干意见》(简称《意见》)。这是我国的第一份有关中国境外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指导文件,可见国家对企业文化的重视。2014年5月4日,在北大讲话时提出,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始终贯穿企业文化建设,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并积极践行其在安全战略中的价值理念。

石油企业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被动执行管理制度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安全行为习惯,这是石油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

三、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石油安全企业文化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急剧变动、利益格局大幅调整的新形势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石油安全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全过程,使之成为石油企业员工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体职员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1. 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石油安全企业文化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以此为核心建立石油企业文化,以提升企业向心力、凝聚力,激发员工们的爱国情怀,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石油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建立起一种稳固、坚韧的软性企业文化安全组织,减小世界金融危机和价格波动为石油企业带来的破坏力度。

2. 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石油安全企业文化的统一

只有保持石油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才能保证石油企业安全的正确方向,为石油企业提供动力。在石油供给方面,与合作方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合作关系,保证石油供给的安全;在石油运输方面,遵循“文明、诚信、友善”原则,保障石油运输道路畅通、无人为故障。

3.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石油安全企业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得到石油企业员工的普遍认同并遵从,成为企业员工的核心价值理念,需要将之贯穿于石油安全建设的各个环节,融入企业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规章制度和具体形象之中,遇见突发事件和意外故障时在思想、制度和设计等各个层面保障成员在思想行动和认知方面的统一,进而采取高效、及时、积极的紧急救援措施保证石油安全。

石油安全总结篇(7)

    近年来,中国对能源尤其是海外石油资源的需求呈迅猛增长之势。中国能源平安新题目越来越成为国家平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影响因素。假如从总量和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能源的总需求略大于总供给,供求总量矛盾不太突出,但结构严重失衡。

石油安全总结篇(8)

目前,石油是世界上最基本的能源之一,很多现代化企业都以石油作为化工产品的原材料,世界各国都非常中石油产业的发展,石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黑金”,而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有和成品油,这种现状使石油安全的隐患明显地成为石油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石油安全工作的现状

1、进出口逆差的增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的石油需求也在逐年增加,石油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主要的经济矛盾。我国的时候产量增长缓慢。而消费总量却在逐年上升,自从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国内的石油产量一直处在缓慢增长的状态,而对石油的大量需求导致中国石油进口总额在迅速增长,成为我国一项主要的贸易逆差,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给我国的石油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十年中,石油资源的需求量还会持续增长,石油仍然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还会逐年上升,这种资源依赖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隐患。

2、我国的石油产量增长潜力有限

世界油气分布格局表明,我国处于油气富集程度较低的地区,我国人均拥有的石油可采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0%;由于我国地质结构的原因,我国的石油大多数埋藏深、地面条件差,而且地址类型复杂,给石油的勘探和开采总成很大的难度,大大提高了石油开采的成本,我国的石油开采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这种现状也加大了我国的石油进口需求。

3、石油价格的波动

随着中国石油总量的持续增加,世界石油的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石油价格的不断增长已经造成了国家外汇支出的增加,再加上炼油加工及运输成本的增加等原因,石油价格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一部分工业、农业、交通灯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格重要因素。

二、解决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对策

1、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业、汽车工业、房地产业以及价格制造业的日常消费也在快速增长,尤其是交通运输业以及石化企业的发展都力不开对石油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在进一步加快,城镇具名和农村居民对于石油的消费比例也在逐渐增长,由此看来,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改变人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已经成为一种是势在必行的措施。

推进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校利用和加快新能源的开发是转变传统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措施,一方面要加大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范围,另一方面,要推广清洁煤炭技术的普及,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大国,煤炭的储存量达1万亿多吨,年产量达10亿吨,并且煤化石油的成本较低,可以开发出的附加产品种类很多,如乙烯、丙烯、蜡、醇、酮、化肥等,这些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们对石油的需求量,缓解石油进口和加工带来的经济压力。

2、实现石油贸易的多元化发展

上文提到了我国石油对外的依存度在逐年增高,随着而来的就是我国的石油安全对外的依赖性增大,在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今天,全方位、多元化的石油外交合作,不仅是国家外交方面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国家利益做大话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国际油漆资源,创设良好的国际资源环境,积极开展多元化的石油外交机会,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国际石油需求旺盛,不少国家都有一套系统的石油外交战略。今天,作为石油进口大国的中国,随着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升高,石油外交已经成为我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环节。第一,开展石油外交要保证能源的进口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开展广泛的、多样化的石油外交活动,不要只是局限于对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外交活动;第三,通过外交活动加强国内石油企业的国际化合作,确保中长期的石油稳定供应,从而促进我国能源消费有传统以来想新能源、新科技的利用顺利过渡。

3、加强国家石油储备力量

战略石油储备对一个国家、尤其对像中国这样存在石油供求矛盾的发展中大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可以在国际社会发生军事和经济动荡时,保证我国军队和生产用油;在油价高居不下时可以平抑石油价格,减小经济遭受的冲击;它可以在国际社会发生军事和经济动荡时,保证我国军队和生产用油;在油价高居不下时可以平抑石油价格,减小经济遭受的冲击。目前,我国的石油储备机构建立不久,用于企业生产和流通中转的原有和成品的储量不大,而现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都很复杂,大国间的礼仪矛盾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处于动荡状态,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不仅影响国家外汇支出,也给国内的石油价格带来很大的影响,极大地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因此,为了防止一旦国际石油市场供应中断而带来的经济危机,我国必须建立和实施石油供应安全的战略,加强石油储备,以保证经济的发展。

4、采用多样化的石油运输方式

目前我国的石油进口运输方式主要采用海上运输方式,这种运输方式非常落后,运输成本也非常高,所以要从石油安全的角度考虑,就必须改变这种近乎单一运输的现状,制定合理的石油运输战略。我国主要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石油,而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是我国进口石油的必经之地,而这里又是阿拉伯世界的纷争之地,不利于石油的安全运输,石油必须制定和寻找畅通的石油运输线路,实现石油运输的多样化。比如可以仍然把海运作为石油运输的主要方式,建立大型的、专业的海上石油运输航队;发展与俄罗斯的油气战略伙伴关系,寻求新的运输路线;加快修建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阿特劳――阿塔苏――新山子管道;在国内,委会原有管网的安全基础上,加快建设新的原有运输网,以提高石油运输的安全性。

总之,石油安全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它关系着国家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力量的发展和稳固,制定和采取有效的的石油安全促使,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国家石油安全的保护能力,还能改善石油的安全环境,最终实现和维护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石油安全总结篇(9)

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表明,矿产资源消费强度与人均GDP之间大体呈现倒“U”字型相关关系。在农业经济阶段,矿产资源消费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进人工业化社会,矿产资源消费上升,工业化高速增长时,消费成倍增长。工业化完成后,多数矿产资源消费增长开始趋缓。但是,工业化进程中能源的消耗,呈现出与一般矿产资源不同的规律:随着人均GDP增长,能源消费始终近似线性上升,不存在增长的极限,也不存在增长的“拐点”,即便在后工业化时期能源需求也很难趋于平稳,基本上不会出现负增长。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化使国家能源安全从有限安全、区域产销平衡发展到目前的国家层次阶段。在这一阶段上,迅速增长的能源消费及其结构变化对国家能源供应保障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处于剧烈波动之中。在这27年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有4年(1989年和2002-2004年)大于1,有4年小于0(1981年和1997-1999年),其余19年大于0小于1。1978-2004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52,如果剔除以上8个特殊年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51。如果单独考察以上8个特殊年份,则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55。2002-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持续大于1,意味着这几年单位产出能耗在逐年攀升。自1978年以来,我国单位不变价GDP(按1980年价格计算)能耗一直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到了2002年却一反常态,首次出现上升,随后两年继续攀升。据初步测算,2004年我国每万元不变价单位GDP所消费的能源为5.28吨标准煤,比2001年上升了0.593吨标准煤。

从整体上看,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是符合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律的。2002-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持续大于1,固然存在诸如投资高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等系列原因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是在消费大量能源和原材料基础上取得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很粗放,并由此造成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和运输紧张。1992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开始略高于生产量,能源进口开始攀升,到2004年,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迅速拉大,达到1.24亿吨标准煤,能源净进口量迅速增加,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持续增大。同时,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也呈现了相应调整(如表1)。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推动了中国GDP的高速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必然带动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加大了能源需求量,历年来能源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呈现同向变动。

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能否抓住机遇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关键在于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实现根本转变。如果任由这种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继续发展下去,必将造成对资源与环境的过大压力,从而资源的供给和环境容量都不足以

表1 中国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

表2 2010、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预测

注:Btu为英热。

资料来源:①国家统计局课题组:“积极缓解能源约束,努力实现有序发展”,《统计研究》2005年第6期;②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③EIA: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05.

支撑这样一种耗费型的经济增长。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节约能源,避免当前的资源约束,已成为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的关键。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因素的影响,中国将消耗更多的能源。尽管不同研究机构或学者对2010年和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量的预测有不同的结果,但是,上升的趋势是一致的,并且几乎所有的机构均预测,到2020年以前,中国能源需求量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不同机构在对能源需求量进行预测时,所采用的假设有所不同(尤其是关于GDP增长速度和能源使用强度的假设),所选择的基准年也不同。几个有代表性的预测结果如表2。

二、中国能源供给状况及趋势

1、能源矿产资源禀赋

能源储量总量代表了未来能源自给的潜在能力,而能源储量结构则反映了未来能源供应的多元化程度或健康状况。从2003年的非再生能源(煤炭、原油、天然气)数据看,世界主要机构(主要是BP公司)对中国能源储量的预测与中国的数据存在差异(如表3)。为了数据的可比性,在进行世界各国储量对比时,在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本文的分析以BP公司的数据为主。

从人均能源储量总量(主要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三类)看,中国的人均能源储量总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世界平均人均能源储量总量的40.4%。中

表3 不同机构对中国能源储量的统计数据(2002-2003年)

资料来源:①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中国国土资源安全状况分析报告》,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年版;②BP:Statistical Review ofWorld Energy,June 2005.

国能源储量结构以煤炭为主,同美国储量构成结构类似,但是同世界总的能源储量构成结构有较大差异。在整个能源储量的构成中,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所占比例过低(世界均为16%,中国分别为2%、3%),未来国内能源供应多元化水平较低,健康状况不佳。

据BP数据,中国煤炭、原油证实储量近20年来

变化比较稳定,天然气有较大增长,三者的人均水平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以后,原油证实储量在全世界所占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表现出中国原油储量增长相对于世界原油储量的增长相对滞后;天然气近年来所占世界份额有大幅度上升(1984年为0.92%,1994年上升到1.17%,2004年达1.24%),未来天然气供应情景良好。

同时,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大。据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资料,在现有技术水平下,一年可以获得的可再生能源资源量即达73亿吨标准煤,大约是2003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4.3倍。

2、能源矿产生产

中国三类能源矿产产量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三,同时产量上升势头较猛,上升幅度高于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南非等国,在世界所占的份额也在逐年上升。

同时,能源生产结构与世界比有很大差异。煤炭产量超过原油和天然气的总和,2002年在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总量中,煤炭占77.6%、原油占18.8%、天然气占3.51%;相比之下,世界能源生产结构则在多年来一直保持煤炭、原油、天然气三分天下的格局并以原油为主,2002年在世界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结构中,煤炭、原油、天然气各占总量的28%、44%和28%。在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尽管中国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部分技术实现了商业化,产业也有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技术、规模、水平还是在发展速度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3、能源的安全供给及趋势

从分矿种三类能源矿产的储采比上看,中国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储采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04年底中国原油、煤炭、天然气储采分别为59年、13.4年和54.7年,而世界分别为164年、40.5年与66.7年)。在短期内,我国各类能源不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同世界总体水平相比,每一种能源都存在着后备储量不足的问题,中国能源产量进一步增加受到严重制约。其中,原油产能增长受到资源禀赋本身的制约,中国原油的供应弹性很低。1997-2004年中国原油产量已连续8年在1.6-1.7亿吨期间波动,大庆、辽河、胜利等东部主要油田均进入中老期,目前已开发油区储采比只有10.9年,按照开发油田的一般规律,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稳产处于临界状态,增产难度较大;西部和海域原油产量近年来呈快速增长势头,其中,西部原油产量占全国的1/5,海域占1/8,但是由于短期内难以形成产量接替的储量基础,产量的增长尚不能弥补东部产量的递减。从实际生产状况看,中国原油基本上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而且完全成本处于每桶11-13美元以上,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美元多。

近几年,中国煤炭产量持续上升,但仍然呈现紧张局面,虽然资源有保障,但产能的进一步增加受到两方面的严重制约:一是可供新建、扩建矿山的精查储量不足;二是煤炭生产的环境约束非常严重。同时,煤炭开采方式落后,安全保障程度低的小型煤矿产量仍然占有相当比重,煤炭生产安全稳定供应缺乏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国际差距拉大,1980年,中国百万吨死亡率分别是美国的49倍、澳大利亚的23倍、印度的6倍、俄罗斯的8倍,而2003年,分别拉大到美国的138倍、澳大利亚的250倍以上、印度的9倍、俄罗斯的10倍;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集中度低。

天然气近年来发展较快,产能和产量迅速增长,但是,天然气产能的进一步增加,则受到因下游管网不足,消费量难以扩大的市场制约,同时,与资源的潜力相比,生产水平仍显太低,开发利用强度还应该增加。

由于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且基本上保持了自给自足,尽管自1992年中国能源供需基本面从供过于求到供不应求的变化,但能源总体的对外依存度并不高,自给程度达95%左右。石油的进口依赖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石油的进口来源也比较单一,2003年57.66%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中国能源安全问题除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之间的矛盾外,由清洁能源供给不足引发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这是当前中国能源安全供给问题的关键。

三、中国石油进口现状、趋势及其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中国国民经济对于石油的依赖性在不断增加,石油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迅速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石油消耗总量也迅速放大,而与此同时,国内石油的生产和供应增速却相对缓慢,致使国内石油供求矛盾显现。1980年以来,中国石油产量增速极其有限,1979-1985年间年均增速为3.6%;1985-1990年间年均增速为2.0%;1990-1995年间年均增速为1.6%;1995-2000年间年均增速为1.5%;2000-2004年间年均增长1.8%。而同期石油需求却快速增长,1979-1990年间年均增速为1.75%;1990-1995年间年均增长了7.8%;1995-2000年间年均增长了7.6%,2000-2004年间年均增长7.4%。1990-2004年,中国石油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7.6%;而同期世界石油消费增长率只有1-3%的水平。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当年石油净进口872万吨,自1965年以来首次出现石油赤字。此后,石油进口稳步快速上升,进口费用逐渐增,2004年的进口费用比2003年猛增了112.56%,2004年的净进口量和进口额分别是1.515亿吨和431.5亿美元,进口石油占中国石油消费总量的45.2%,但在世界总体进口量中所占份额不高,仅为世界的6.6%。石油对外依存度是指一国或一地区进口石油需求占其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比重越高,石油对外依存度就越高;反之亦然。近年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且趋势明显。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测算,1997年中国对外石油依赖程度为22.3%,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增长到61%和76.9%。

一般情况下,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增长意味着石油供应安全的脆弱性在增加。根据西方的石油安全理论,石油进口依赖所造成的石油安全的脆弱性评价方法分为物质方法和经济方法。其中,最重要的评价方法是石油进口依赖与石油进口脆弱性之间的关系。石油进口依赖的脆弱性是理解石油安全的关键因素。应用这一评价方法考察中国石油安全状况,可以得到结论,中国未来石油进口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加深,中国的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的联系必将日益密切,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国际油价的波动,可能会对中国石油安全产生重大,甚至是深远的影响。石油供应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可能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国家对外战略利益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可以说,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石油安全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

威胁国家经济安全。中国石油储量占世界的1.4%,产量占世界的4.5%,但消费量却占了世界总量的8.2%――资源支撑力严重不足,就像“小马拉大车”,供应增长有限(国内希望不大,利用国外资源困难重重),需求大幅增加,利用缺乏效率,运输线受制于人,可见中国石油安全态势的严峻。

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了中国对海外石油资源的依赖,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与此同时,中国进口石油资源也推动了世界石油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增长;世界石油经济和经济的增长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所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从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历史也可以看出,自20世纪70年代初中外关系战略格局的改变至今,中国在国际原油和成品油市场购买的渠道没有受到限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石油进口过程畅通,所遭遇到的主要挑战是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商业和政治风险。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如何控制石油对外依存度。关注石油(以及其他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的政策意义在于不断提醒我们重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上升幅度和速度的战略重要性。1993年以来,伴随着石油进口量和比例的上升,中国在GDP总量、人均GDP水平、进出口总量、外汇储备等经济发展指标方面都有了持续增长。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形下,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能源消费强度持续下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这是中国一个巨大的潜在的能源不安全隐患。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1998年中国生产单位GDP所消耗的石油,是经合组织国家的2.31倍。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是,中国经济增长对石油消费增长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有明显增加的迹象,与美国、印度比较,经济增长对石油依赖度低于美国与印度,但近年来有所提高。低效率、无节制的石油消费增长只能加深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或进口脆弱度。从这个意义上看,控制为保障境外石油供应所需付出的代价应该从理顺国内能源与经济互动的机制人手,燃料转换、能源消费结构的多样化等是尽可能提高能源自给程度的必要措施。

中国石油供应安全保障问题涉及到国际政治、外交和经济等多方面,国际油价大幅度波动,尤其是高油价,是中国石油安全中的重要经济风险。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等的研究,石油价格上涨对不同国家经济的影响差异很大,对发达国家经济影响较小,而发展中国家因能源强度较高,能源效率较低,因此受到的影响大.石油价格每桶上涨10美元,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中国GDP将下降0.8%、通货膨胀率上升0.8%。

四、中国能源安全现状透视:几点结论性认识

能源安全是一个直接与能源供求比例相联系的概念,自1992年中国能源供需基本面从供过于求到供不应求的变化,是当前出现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关键。在全球化条件下,能源安全是一个处于开放体系中并与世界相互依存的概念,如何有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从中国政治、外交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处理国际能源市场的地缘政治、经济因素,从政治、经济两个视角、国内、国外两个层面综合思考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统筹经济社会和能源发展、统筹能源开发和节约、统筹能源发展和改革、统筹国内开发与国际合作,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要素。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当前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呈现如下特征:

1、能源供给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矛盾均很突出,能源消费畸形增长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根源

从能源供给角度看,就能源资源禀赋而言,中国传统能源资源总量丰富,据世界第三位,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这是中国长期能源安全保障的根本依托。但是,传统能源资源结构不合理,油气资源所占比重太低,是中国能源安全的隐患。从能源生产角度看,能源供应的弹性非常低,中国能源产量(包括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增加受到严重制约,这是当前中国能源形势紧张的根源,其中,原油产能增长受到资源禀赋本身的制约;煤炭产能增长受到精查储量不足、生产安全和环境容量等条件的制约;天然气产能增加受到因下游管网不足消费量难以扩大的市场制约;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尽管资源潜力巨大,部分技术实现了商业化,产业也有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技术、规模、水平还是发展速度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多数可再生能源技术发电成本过高和市场容量相对狭小。

就能源需求而言,人文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人文发展权利的实现需要一定的能源消费保障,由于社会分摊成本和基本生存的需要,以及经济制度的转型,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很可能需要在一定时期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能源消费量会出现较快增长,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促进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从而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同时,中国长期形成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由于二次能源转换率低和洁净煤利用技术水平不高,造成整体能源效率低和环境污染严重。中国能源消费畸形增长,利用粗放,是中国出现能源安全问题的内在原因。中国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发电、冶金、化工、建材四大行业,这四大行业煤炭消费量2002年占全国煤炭总消费量的85%;对比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石油消费结构,国外主要是用在运输部门,而中国则工业部门也是用油大户;天然气消费结构不合理也是一个突出问题,目前中国天然气主要用于化工、工业燃料等部门,占天然气总消费量的70%左右;居民却在天然气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却很低。国外天然气新增需求主要用于发电,而在中国天然气终端消费领域中,发电所占比例也不高。

2、石油进口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现实,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石油安全供应已成为中国能源安全保障的关键

中国对海外石油依存度的增长受到国际石油产量不足及中国对海外能源利益的强力维护手段不足等条件的严重制约;同时,低效率、无节制的石油消费增长也加深了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或进口脆弱度。世界石油需求不平衡加剧中国石油安全外部形势恶化,近年来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变化不太大,但地区不平衡性非常突出,中国所处的亚太地区已成为石油消费世界增长最快的地区,从1994年到2004年该地区石油产量在世界生产总量中的比重下降了0.9个百分点,但其消费量上升了3.6个百分点,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中国和印度是亚太地区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从1994年到2004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几乎没有变化(下降了0.05个百分点),但消费量所占比重增加5.6个百分点。亚太地区这种石油产量比重增长滞后,消费比重却大幅上升的反差现象,预示着该地区石油供给短缺及由此引起的对外依存度将持续扩大。美国石油生产滞后,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将持续提高,美国石油供给形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

区的能源安全环境的好坏。这将是中国能源安全不可回避的矛盾。同时,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八成以上,全球可供勘探开采的石油资源有利空间越来越小,石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使原本世界经济与政治局势影响深远的石油资源主导权的争夺更趋复杂难料,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有利空间可能被挤压,中国必须依托大国外交、经济合作和一定优势的海权,在全球范围参与石油竞争,确保在海外石油市场份额及其运输安全。因此,当前石油安全已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在供应增长有限,需求幅度大增,利用缺乏效率,运输线受制于人的情况下,石油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中国与国际石油市场以及整个世界经济形成相互依赖的现实,全面参与国际商业机制与运作、参与OPEC和IEA等国际能源组织的运作、改变国内外就中国石油等能源市场变化的信息不对称,规避高油价风险,通过驾驭这种相互依赖(包括进一步理顺国内能源与国民经济的互动、提高国内经济的能源利用率),有效控制石油对外依存度,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唯一选择。

石油安全总结篇(10)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中国的能源消费呈不断增长之势,并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份额中占有很大较大的比重,导致中国能源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清洁高效的石油天然气能源供不应求,可以预见的是,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国内石油供应不足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从总量和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能源的总需求略大于总供给,供求总量矛盾不太突出,但结构严重失衡,作为中国石油,必须要勇于承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

二、国际市场是我国石油的重要来源

我国石油经过50年的开发,目前大庆、长庆等虽然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但依然不能保证中国目前的需求。其他油田的石油最终可采储量较低,油气剩余可采储量多年没有较大的提高,占世界比重很低,而且储采比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中国东部高产油田因开采难度增加、成本攀高,大都已进入开采中晚期,因此,中国的石油产量在未来几年左右不可能实现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及目前我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情况,中国国内对石油能源的需求有增无减,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对外石油依存度不断提高,使得石油供应安全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三、国际环境对中的制约

我国加入WTO以后,全球化意味着石油生产和贸易将向世界各地的市场开放,石油安全供应是有关石油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1.中国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核心,是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中心,面临着与周边油气资源消费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国石油企业为实现石油安全目标而采取的“走出去”和“多元化”国际能源战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美、日等国的油气战略竞争仍然突出。

2.世界资源的博弈和争夺形势严峻,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话语权极为有限,多年来一直作为世界石油主要生产和出口地的中东、非洲、拉美、里海-中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必将成为未来世界油气资源争夺最为激烈的主战场。中国必须依托大国外交、经济合作和一定优势的海权,在全球范围参与石油竞争,确保在海外石油市场份额及其石油运输的安全,并且通过能源通道的保护,使我国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3.石油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影响较大。世界石油供应链是否能持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价格是否能保持一定的合理范围,仍然具有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这是我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国际环境,也是各经济体关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由于石油的特殊性、资源性、稀缺性,它已经不仅仅只有商品属,而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和战略物资,其全球供应链和价格形成机制除了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外,往往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制约,以致于石油价格在某种情况下常常波动频繁,影响巨大。

四、如何确保实现我国石油安全的战略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保障中国石油安全需从多方面研究并采取相应综合性对策。如在国内,加以加快石油储备建设,特别是在我国的各个战略地区进行合理分布,并且通过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投入和有关海域油气资源勘探的力度、加强新能源的研发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等。这里主要从制约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因素的角度,来分析实施中国石油安全的基本国际战略。

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能源安全之路虽然不可能完全步欧美大量进口海外能源模式之后尘,但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另一方面,中国应加快海军建设,以期通过一定的制海权维护在石油的安全供应。

由于海外石油开发与贸易竞争激烈,加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时间不长,经验也不丰富,成功率不高,要提高中国石油企业进军海外石油市场的成功率,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协同能力。加大在中亚等地区的多方面协调力度,加大石油资源的进口,不断提高资源的分布多元化水平。

五、实现多元化石油战略,确保中国能源安全最快的实现

首先,实施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世界市场上石油的主要供应者。石油进口国特别是石油进口大国都不能不同它打交道。中国也不例外,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石油从中东地区进口。但是,作为“世界油库”的中东,却是当今世界最为动荡的地区,伊朗形势的不确定性,更给我们的石油安全带来了隐患。我们要实施石油生产及种类多元化。如实施国内和国外生产相结合战略以加强我国石油产业;确定可调整的原油、成品油的进出口比率以稳定国内油市;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提高上游企业石油开采生产率和扩大石化及相关产业部门生产规模,以增强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第三,实施石油战略结构多元化。该战略由生产、贸易、金融及国际合作、经营管理等各种要素单元组成。多元化石油战略是实现进口国石油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

我国石油的安全问题,是放在国际环境上一个资源有效、合理配置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能否在海外能源竞争应该避免发生国际冲突,同时要加快要与各国在石油领域共同合作或实现竞争下的合作,这样才是保障我国石油能源安全的务实之举。

参考文献

石油安全总结篇(11)

一、引言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日益完善,信息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影响着许多产业的发展。依据中国目前经济形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借鉴了国内外海上石油项目的管理经验,不断建立健全海上石油项目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海上石油项目“精心设计,严抓质量,科学决策,周密组织”的工作进程,保障我国海上石油项目开发的可靠进行。因此,我们需要对石油项目进度与费用控制管理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二、海上石油项目开发的重要性与现状

在地球总面积中,海洋面积占到了70.9%。在广阔的海洋中,存在各种各样丰富油气资源。根据多年的跟踪调查显示,目前已经有1600多个油气田在海洋上建立。其中200多个已经投入生产,达到12亿吨的年产量。海上石油项目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战略意义。

我们国家具有开发油气项目建设的优势,适合对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有效利用海洋资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海上石油项目的开发,中国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程,但是涉及区域面积不大,大多是在滩海、浅海、近海进行。海上石油项目开发工程,缺乏准确性高、安全性稳定的先进技术。中国海域范围大,海上情况参差不齐,各海域水深也不相同,存在诸多风险。所以,根据我国的海洋现状,如何进行海上石油项目的开发成为专家学者以及石油领域人士十分关注的问题。

三、石油项目进度与费用控制的关系

在石油项目开发工程中,进度与费用的控制是系统性工程,是保障石油开发顺利实施且获取实效的重要手段。基于项目的技术目标,对项目每一个阶段进行检查与监督,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而保证实现项目计划总体的目标,就是石油项目的进度控制。进度控制的目标,是为了比较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与计划目标,分析相互比较后的结果,纠正差距,从而实现项目的总目标。

(1)项目进度与费用控制的目的。依据国家对石油开发项目的要求,通过学习先进管理技术,对石油项目建设各项费用进行分析、监控和预测,从而保障合理安全的工程进度,促使石油项目建设按照既定的工期与投资目标,实现高效益的项目建产与投产,完成海上石油项目的总体规划。提前对海上石油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对可能造成进度与费用风险的问题进行预测,在事前进行有效防控,事实上就是对进度和费用最有效的控制。

(2)海上石油项目进度与费用控制的方法。第一,确立项目。海上石油项目组织结构、管理目标、项目经费,都需要得以明确。第二,计划项目。构建海上石油项目总体计划,树立科学合理计划目标,并且在执行中,依据海上石油项目的实际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实时修订项目计划,保障计划目标的实现。第三,执行项目。区分好总项目计划与分项目计划,认真贯彻各个工作,在执行过程中,要认真对待项目的进程,收集海上石油项目实际完成情况的资料信息,进行科学规划。第四,追踪与研究项目的进度。比较海上石油项目计划与实际资料,分析资料间出现的差距,建立海上石油项目下一步应当采取的行动与策略,完善和更正指导计划,确定项目继续进行的修正方案,与必须采取的措施。第五,把计划与实际材料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进行深入探讨。

(3)石油项目费用和进度控制管理的内容。依据批准的ODP报告及其石油公司所颁发的相关工程项目的管理政策、工程造价定额、行政法规、制度以及规定等以及石油项目开发合同、项目开发的设计文件和项目信息的控制制度等。通过项目的各种控制文件来检验项目工作和各环节是否和编制的项目要求、计划以及明确的原则相符合,及时地发现和纠正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偏差以及相关问题,以此确保项目在规定的预算中能够完成任务。

四、海上石油项目进度与费用控制的应用

在海上石油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众多模块结合在一起构建成工程管理系统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体系,包括控制和管理海上石油项目进度,安全管理项目质量,使用项目人力资源,分析项目计划与往来文件、评估费用与成本控制等。在海上石油项目进度与费用管理上,分析如下:

(1)海上石油项目进度控制管理。海上石油项目的建设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才能对石油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制定海上石油项目总的进度计划,包括设计、投标、采办、调试、安装以及随后验收等诸多环节。结合海上石油工程的内容和任务,分解工程进度的实施步骤,监控工程的每一项每一层。在海上石油项目中,各子项目依照时间先后,进度也是存在时间顺序,海上石油项目中每一个子项目,也会进行相互影响、作用。所以,对海上石油项目进行进度控制,尽量使实际进度靠近计划进度,预防产生额外风险。海上石油项目进度需要大量实际数据进行支持,实际数据是对进度与费用的量化报告。设计规划和图纸、材料和设备的采办进度以及项目施工的形势等,必须被全程跟踪,使用数据报告它们的进度。项目完成的比例、设备预测试的情况汇报、人力柱状图分析以及项目子系统总结情况等都离不开具体数据的定量。只有实际数据才能对进度和费用进行准确定位,反映出它们的真实信息。

(2)海上石油项目费用控制管理。在石油项目开发之前,必须要清晰地预测项目成本,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采购设备、备件、安装散料以及电缆等原材料的费用。海上石油项目对于设置设备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采购时,要对其技术、安全性等进行考虑,否则可能会出现投入成本与工程进度安全的矛盾,采购人员应当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合理预测采购费用,保障海上石油工程的安全。第二,项目开发所需的人力成本。海上石油项目,由于深入海域影响因素较多,需要任用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进行建设和维护,同时为预防海上突发事件,也要提前进行人力储备。因此,人力成本也会相应提高,该方面都是需要纳入费用的控制当中,进行合理投入。

五、结语

海上石油项目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风险管理需要深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当中。现在,我们必须利用先进的经济理念与信息技术,做好进度与费用控制的工作,实现海上石油项目的总体目标。以后,我们仍要加大对海上石油项目进度与费用的控制,丰富石油建设的理论研究,提高石油收益。

(作者单位为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李洪丽(1981―),女,山东成武人,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海上石油项目管理,内部审计管理,管理科学,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