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石油经济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1-06 08:31:37

石油经济论文

石油经济论文篇(1)

管道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混空气以及液化石油气增热气均是液化石油气管道供应的系统形式,早在60年代末,在北京即开始建设小区范围内的管道液化石油气气化站及分配管网系统。它是国内最早出现的液化石油气管道供应项目。70年代初,在上海金山石化等地相继建设了以工厂职工居住区为对象的管道液化石油气系统,它们与在60年代中出现的液化石油气混空气系统、液化石油气增热气(液化石油气与发生炉煤气等的混合燃气)系统一起构成了我国液化石油气管道供应的分配方式的最初启动。

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管道液化石油气供气方式从深圳、佛山等地开始经历了新一轮发展,随即在我国华东1中南1华北等广大的地域推广。相当多的项目是作为城镇的独立气源出现,有的则是作为城市其它气源供气系统的补充或竞争系统。

这新一轮的发展在有下列特点:

1.主要气化设备采用了进口产品或国产产品(在60年代末,气化设备是因工程而异的个别设计和制造的非定型设备);

2.气化站的建设基本上有设计规范的指导;

3.建设过程大多与房地产开发或城镇建设相结合,同步实施;

4.系统的建设与运营大多纳入市场经济轨道。

经历十余年的发展,急需在技术经济方面对已往的实践作一综合,以求得出有参考借鉴意义的结论。可以预计,进入二十一世纪,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灵活、适应性强的燃气资源,液化石油气管道供应方式,包括管道液化石油气系统,在我国广大的城镇,以至乡村一定有着继续更大发展的市场。本文重点对纯管道液化石油气小区供气做技术经济分析。

二.管道液化石油气供气项目的投资及成本的构成:

1.投资费用

管道液化石油气供气项目包括气化站工程、分配管网和户内管道三部分,气化站的直接工程包括土建工程(站房、围墙、道路、贮罐基础等)、工艺设备工程(气化器、贮罐/气瓶组、热水炉、水泵、阀门、仪表、过滤器、水封、分离器等)以及水电消防等辅助设施工程。

分配管网可能是中压或低压系统,与项目供气规模的大小有关。

户内管道包括主管及燃气表具。

下面以表格形式列出七个实际工程项目的工程直接费用,详见表一:

表一说明:

1)表中数据根据工程预决算整理所得;

2)不同工程中相同蒸发量但不同生产厂家的蒸发器在本表中按下列统一价格替换:

50kg/h蒸发器:4.18万元100kg/h蒸发器:4.95万元

150kg/h蒸发器:6.46万元200kg/h蒸发器:7.22万元

300kg/h蒸发器:8.25万元

3)土建工程在原工程预决算的基础上去除了工程特殊要求的部分,只保留了可满足生产基本需要的土建部分;

4)气化站供电、供暖、给排水及消防均按直接接入气化站内计入表中,去掉了因工程的特殊性而加长的管道或电缆部分;

5)液化石油气分配管网按气化站和用气小区相邻或在用气小区内计入表中,去掉了因工程的特殊性而加长的管道部分;

6)户内液化石油气管道系统按平均投资1100元/户计入表中;

7)由于工程建设的其它费用如征地费1电增容费、设计费、建设单位管理费等有其地域1环境等的特殊性,本文末做归纳总结,具体工程应给予考虑。

2.工程运行成本:

工程年运行成本见表二:

2)单位总投资费用与规模的关系见图2

由图二可以看的瓶组贮存的管道液化石油气供气方式的单位总投资额随供气模式增大而显著减少。

由表一的数据可以得到瓶组储存的管道液化石油气供气方式单位总投资的计算式:

e=2.5IgG-0.188

式中e--单位投资费用[(万元/(吨/年)]

G--供气量(吨/年)

Ig--物价指数(1999年为1.00)

1.成本分析:

成本构成见表三:

从上表中可以得出成本中原料费的比重:N=原料费/总成本,平均值N=87.61%

从表三可见,N值与供气规模有关,规模越大,N值越大。

N值与供气规模的关系见图三:

同时由表三的数据分别可得到N的计算式:

对瓶组贮存的管道液化石油气供气方式:

N=66.2G0.0607

对贮罐贮存的管道液化石油气供气方式:

N=66.7G0.048

式中:N--LPG原料费比重%

G--供气规模吨/年

四.销售价格制订的原则及售价计算公式:

1.销售价格制订原则:

销售价格应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制订,制订的原则是薄利,同时销售价格的制订应建立在我国现行税制的基础上。

2.销售价格制订公式:

销售价格(P)为工厂成本、管理费、财务费(包括利息)所得税、地产税及增值税各项税费之和,严明卿推导了一个供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管道液化石油气价格公式,公式如下:

Pt=[(1+m+i/12)C0+(Pt-C0)TE-TsCLPG/(1+Ts)+PtTs+B]

所以Pt=[(1+m+i/12-TE)C0-TsCLPG/(1+Ts)+B]/(1-Ts-TE)

式中:

Pt---销售价格(元/吨)

C0---LPG成本(元/吨)

CLPG---LPG购入价(元/吨)

TE---所得税率+地方税率

Ts---增值税率

m---管理费率

i---财务费率(指贷款利率等费用支出)

B---净利

将N=CLPG/C0代入上式中得出:

Pt={[(1+m+i/12-TE)/N-Ts/(1+Ts)]CLPG+B}/(1-TE-Ts)

P={[(1+m+i/12-TE)/N-Ts/(1+Ts)]CLPG+B}ρ/10

00(1-TE-Ts)

式中:P---销售价(元/m3)

石油经济论文篇(2)

当前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加之具有不确定性的国际石油价格,使我国的石油进口出现了买涨不买跌的怪象。石油进口量因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就大量减少了用于石油进口的外汇储备量;持续上涨的国际石油价格会使世界经济整体衰退,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消费需求减少,降低了我国出口总额;严重影响我国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

1.2配置传导机制

1.2.1在消费需求方向的传导。市场总体价格因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而被推高,消费者对生活必需消费品以外的商品消费需求减少;油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更加谨慎;间接影响消费支出结构,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

1.2.2在投资需求方向的传导。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对于石油产业链下游及相关行业的生产性投资更加谨慎;使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国民经济增长趋缓,使公共产品投资减少。

1.3利率传导机制。

1.3.1投资需求受基准利率调整的影响面比较广泛。利率上调会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影响资金高投入产业,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增强部分企业对外投资的冲动,影响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在金融市场方面可对流动性过剩予以抑制、上市公司成本得到提高、降低了股票、基金市场的投资需求等等。

1.3.2消费需求受利率调整的影响。基准利率上调使居民储蓄增加,市场消费受到抑制,但居民会因人民币升值而使商品消费和出国消费增加。利率下调会使生活消费支出相对增加。国际石油价格和我国的存款、贷款基准利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其波动趋势比较一致,利率的调整及波动幅度要滞后并小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它们之间的指数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1.4汇率传导机制

利率政策通过经常项目影响汇率,通过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影响汇率。国际油价会通过国际收支的渠道传导到人民币汇率,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以对汇率传导的效应较小。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宏观经济,对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会产生较大压力,较大的冲击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降低,会冲击国内市场,抑制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存在负相关性,汇率的变化和石油价格波动相反,二者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对策

2.1开源节流,保障国内能源供应的基础

首先,加强建设国内石油生产供应能力。加大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原油增储稳产,加强老油田稳产改造,提高采收率。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增强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其次,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合理规划风电发展,加强经济性研究,做好和电力规划相协调的发展。大力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其发展极具潜力,是要高度重视的产业,其发展需要政策、技术、金融三大要素的支持。适度推进生物质能发展,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再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电力工业结构优化的实现,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积极推进节能型国家建设。战略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创新技术,强化重点消费领域的用能管理;树立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全民节能;关注三农,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

2.2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建设要全面加强

为保障石油储备建设要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布局科学地制定石油储备发展规划,为实现多主体参与石油储备的发展格局要放松管制,为石油储备建设要拓宽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根据实际情况实现石油储备品种和方式的多元化。

2.3对能源金融体系要不断健全并完善

首先要改革国内石油价格定价机制,使其更趋于合理化。发展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其关键是要放开市场。加强石油金融工具创新,建立石油银行、石油外汇储备、设立石油基金。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放资本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制度。

石油经济论文篇(3)

2高硫石油焦气化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由于高硫石油焦在利用过程中面临着增加环保成本、影响产品质量等问题。同时高硫石油焦又具有碳含量高、热值高和价格低等特点。鉴于此,世界各国专家、学者都在积极探索高硫石油焦更高价值的利用方式,研究表明:高硫石油焦作为气化原料制取合成气是解决高硫石油焦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高硫石油焦气化是将其在气化炉中以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与气化剂反应生产合成气(主要成分CO和H2),通过高温气化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其中的C、H元素,高硫石油焦中所含的硫元素可通过克劳斯工艺进行硫磺回收,得到高纯度的硫磺,其中的重金属则可以以渣的形式排出气化炉,几乎对环境无任何影响。因此,高硫石油焦气化技术是一项清洁、高效的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高硫石油焦产量的增多,一些科研机构、高校和石化企业开始重视高硫石油焦的应用。但是高硫石油焦气化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石油焦的气化反应性较差。大量的研究表明石油焦的气化反应活性远远低于一般煤或煤焦,甚至低于石墨。对于石油焦自身而言,影响其气化反应活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碳的微晶结构、比表面积、气化剂、气化温度等,影响结果如表4所示。针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活性较差的问题,为了有效地提高石油焦的反应活性,许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在石油焦中添加一定量的催化剂来提高其反应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催化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过渡金属盐和可弃催化剂等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具体结果见表5。大量的研究表明:添加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过渡金属盐和可弃催化剂均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石油焦的气化反应活性。但是考虑到经济和环境因素,采用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或过渡金属盐等作为石油焦气化的催化剂是难以实施的,且催化剂很难回收利用。而可弃催化剂的利用则存在着催化活性不高且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差异较大等问题。因此,石油焦的催化气化还处在研究阶段。鉴于石油焦的催化气化难以实施,大量研究转向了高硫石油焦与生物质或煤的共气化。研究结果如表6所示。研究表明生物质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性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但目前我国生物质气化还处于研究之中,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而我国又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煤气化技术是煤炭综合利用的必然选择,因此,随着我国高硫石油焦产量的逐年增多,通过在煤中掺配高硫石油焦气化制取合成气将是实现其清洁、高效利用的较佳方案之一。

在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些企业开展了石油焦气化的工业试验与应用。其中主要有以湿法进料的GE、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以及干煤粉进料的Shell气化技术。1996年,Texaco公司在其ElDoradoKan炼油厂建立了一个气化单元,用来气化石油焦和其他炼油废料。2003年美国Wabash电厂和Tampa电力公司利用联合循环发电(IGCC)设施将煤炭气化更换成为石油焦气化。我国在2005年建立了以石油焦为原料生产合成气的装置,其中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煤化工运行部水煤浆气化装置采用GE公司水煤浆气化技术,以煤和石油焦为原料,用于制取氢气,其中石油焦的掺配量达到30%~50%,但由于GE水煤浆气化技术的温度相对较低,加上石油焦的反应活性差导致运行结果并不理想[40]。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简称安庆石化)、中国石化湖北化肥分公司以及贵州瓮福集团天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Shell粉煤气化装置分别于2011—2013年期间进行了气化原料煤掺烧高硫石油焦的工业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对于Shell粉煤气化技术而言,原料煤中掺烧一定比例的高硫石油焦是可行的,能够有效改善入炉煤的质量,降低入炉煤灰分。与掺烧高硫焦前气化相比,掺烧高硫石油焦后比氧耗、比煤耗均有所降低,有效合成气产量有一定增加。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气化炉渣中碳含量增大、滤饼的产量增加等。

3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与干粉煤气化制取合成

气的模拟计算与技术经济比较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将高硫焦配煤用于气化制取合成气技术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加直观的分析比较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与干煤粉气化的技术经济性,利用Aspenplus软件对高硫焦配煤气化与干煤粉气化方案进行模拟计算,并与安庆石化Shell气化装置原料煤掺烧高硫焦气化的实际运行结果作了比较。

3.1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与干粉煤气化模拟计算以安庆石化Shell气化装置制取合成气工艺为例,该单位采用的干煤粉气化方案为:A(煤):B(煤)=1:1+4%石灰石(即两种煤按照质量比为1:1并添加4%的石灰石助熔剂),记为方案1;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为A(煤):C(高硫石油焦)=3:1+6%石灰石,记为方案2。利用Aspenplus软件对方案1和方案2分别进行模拟计算,并对比分析了高硫石油焦和煤价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两种方案的经济性。样品的基础分析数据及气化工艺条件分别如表7和表8所示。结合元素质量守恒和能量平衡两个基本原理建立数学模型,两种方案的气化模拟结果如表9所示。由表9中气化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与方案1相比,方案2粗合成气中CO、H2较高,比煤耗和比氧耗降低,有效气流量增加了4.38%。总体来看,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要明显优于干煤粉气化方案。由于煤炭和高硫石油焦价格随市场波动较大,而原料价格波动对生产的合成气成本具有重要的影响,表10计算了煤炭和高硫石油焦价格变化对生产合成气成本的影响。其中氧气的成本按0.50元/m3进行计算。由表10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煤炭价格在600元/t、高硫石油焦价格不超过1000元/t时,当煤炭价格在700元/t、高硫石油焦价格低于1100元/t时,以及当煤炭价格大于或等于800元/t、高硫石油焦价格在700~1200元/t波动时,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的经济性全都优于干煤粉气化。且随着高硫石油焦价格的降低,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方案的经济性越明显。

3.2Shell气化装置原料煤掺烧高硫石油焦气化运行结果分析气化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的技术经济性明显优于干煤粉气化。表11为安庆石化Shell气化装置原料煤掺烧高硫石油焦工业试验前后主要气化指标对比。与掺烧高硫石油焦前相比,掺烧高硫石油焦后,每生产1000m3的有效气体的氧耗和煤耗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效气流量增加2.66%。由于模拟计算是偏向于理想情况,与工业试验的运行结果略有出入,但总体趋势一致。即Shell气化装置掺烧高硫石油焦不仅技术上可行,且具有良好的效益,为高硫石油焦在气化领域大规模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石油经济论文篇(4)

沙特阿拉伯(以下简称沙特)因其强势的石油王国地位,深邃奥秘的文明以及保守政治和开放经济的完美结合,吸引着全球关注的目光。尤其是素有“黑金子”之称的沙特石油,更是在国内外经济、能源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石油收入能够占据到沙特出口总收入的90%,预算收入的75%-85%和GDP的45%;并且非石油生产部门如建筑业、运输业、制造业等以石油导向为基础的投入已超过总投资的55%。[1]而且沙特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量国和出口国,其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2.1%,储采比长达67.8年;日出口量为6813.1桶,占欧佩克日出口量的31.56%。沙特石油价格的变化不仅对沙特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构成影响。由此更需要我们加深对沙特石油问题的认识。

从沃勒斯坦的“中心-”理论来审视沙特的石油经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石油经济因其初级原油生产及其地租特性而成为世界经济圈的经济;但在阿拉伯经济圈中,石油经济又因其“衍生依附”(derivative dependency)和“潜父权制”(preoccupied paternalism)优势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中心经济。所谓沃勒斯坦的“中心-”理论,主要是认为世界经济由不同的区域经济圈所构成,世界经经济圈的中心经济、经济时间结构上是历史地延续,空间结构上是适时地变化。[2]

本文所指的石油经济,主要是指以石油工业发展为基础,所形成的前向、后向相关联系产业。为清楚阐明沙特石油经济的双重特性,本文主要以20世纪70年代石油繁荣时期为考察段限。

            沙特石油经济—世界经济圈的经济

关于经济的特征,沃勒斯坦曾指出国家由于专业化生产融入到世界经济圈,但又因专业化生产而被边缘化;经济的生产只是一种简单生产再重复。[3]如果我们以此来分析沙特的石油经济,就会清楚地看到石油经济所处的依附地位。沙特依靠原油出口和世界保持联系,但对原油出口的依赖,很容易形成简单再生产。我们可以参看沙特的石油出口比例表。

石油经济论文篇(5)

石油资源是人类能源领域的一大发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石油已经成为了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当石油资源成为一种战略资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成为世界政治局势变换最具敏感的因素之一,石油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工业企业的发展与创建,例如:钢铁产业、机械制造业、化工产业、汽车产业等,其中在石油工业的支持下,汽车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石油作为一种能源产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与其想关联的产业的生存与发展。

1. 石油产业的特点

石油工业自从出现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开发与应用正在塑造着整个世界。

第一、资源限制性。与普通的制造业不同,石油作为一种资源需要开采,这就使得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约束性,石油资源产量随着开采时间的增加会逐渐减少,而且石油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油田油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必然影响某一地区的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石油产业是一项高风险产业,这是由于石油资源特殊的地位空间位置,一般深埋于低下几千米,这样的自然条件就导致了石油勘探的风险性,石油产业经营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危机。

第二、产业关联性。从众多的产业发展特征分析,石油产业对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的依赖与影响程度最低,然而,对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与制造业、采掘业等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产业组织的方面来讲,石油产业集勘探、开发、储藏、运输、加工与销售为一体,石油的这一生产过程体现了石油产业是一个关联性产业,详细的石油产业划分体现为:石油开发与采集,石油的加工与运输,石油化工等企业类型。其中的石油的开发与采集就是对油田的勘探与发展,这一类型的企业具有上游地位;石油的加工与运输也就是对石油原料的深加工,通过深加工来获取石油产品,然后再将生产出的石油产品或者天然气进行储存与运输,这一环节与石油的销售环节处于下游地位。随着化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化工产业与石油产业实现了融合,形成了石化产业,这就使得石油产业链进一步获得了延伸。石油产业的发展会产生行业波及效应,影响着其他行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石油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形式,工业结构,运输状况,以及对外贸易方式等,甚至涉及到实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石油是一个基础产业,具有燃料与原料的双向功能,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生活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资源,在第一产业,农、林、牧、副、鱼业,第二产业工业,采掘业与机械加工制造业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与影响力,石油可以作为一种原料直接应用于各大行业生产中,对其进行深加工可以成为化工产业的原材料,加工制造出大量的化工产品,例如:成品油、纤维制品、塑料制品-------石油产业满足了不同的产业生产的需要,在当前的石油工业发展的程度来看,石油工业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 石油经济的产业关联性研究

石油产业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对每一个产业类型都具有巨大的依赖性与影响作用,以下通过石油产业与其他产业经济之间的联系来推测不同的产业经济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可以把石油产业单独列举出来,制造一个不同部门的经济分类,下面的表格分析了石油产业对不同产业的直接消耗量,对不同的产业部门的依赖程度。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石油产业与第二产业密切相关,关系最为密切,石油产业的发展直接需要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的支持,对于第二产业的消耗系数为:0.194646,处于第二位的就是第三产业,对其依赖程度达到.0.084251,依赖性与影响力最小的是第一产业,对于第一产业的需求量仅为:0.0000002,说明对于第一产业的依赖度最小。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石油行业每生产10000元的产品,就要耗费农业产值0.02元、第二产业产值1946.46元,第三产业的产值842.51元,对于石油产业本身的产值消耗量为98.72元。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石油产业虽然需要过高的经济投入,大量的能源消耗,但是整个的生产过程比较简单,主要的生产程序为:采掘—炼制加工,在这两个生产领域的主要投入为:机械装备、采掘器具、炼油设备,这些机械设备全部来自于第二产业,而且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开采后不可再生的特点,导致了对勘探与加工的技术设备呈现出更加精化的要求,石油产业对第二产业机械制造业的依赖会保持持续的势头。

从横向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其他产业对石油产业的依赖程度当属第二产业,依赖数值达到0、021152,其次是石油自身数值量达到0.009872,影响最弱的当属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这样的调查结果是与人们的评估相一致的,石油作为一种能源资源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在第二产业中,诸多的生产领域例如:石油深加工,石油装备,以及化学材料、肥料已经燃料等都是以石油工业产品为生产原料,其他的一些机械制造产业,例如:汽车行业、金属冶炼行业------则都是以石油作为燃料,燃料动力资源,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石油是与各个行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其他各个行业对石油工业的依赖程度会逐渐提高。

总结:

石油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石油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经济结构的更新与优化,要不断加强对石油经济的产业关联性研究,利用石油产业的特征,来大力开发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 许荣胜.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我国石油消费需求预测研究[J].国际石油经济,2005.4.

[2] 秦坤.我国的石油安全和石油储备基地布局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 陈锡康.投入占有产出的理论及其应用[J].见:李强,刘起运主编.当代中国投入产出实践与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石油经济论文篇(6)

论文研究的是石油与西欧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段时期的关系,论述了石油在战后至六十年代逐渐取代煤而成为西欧主要能源的过程和原因,探讨了它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具体影响,以及七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爆发的原因,它对两欧经济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和西欧国家为此采取的应对之策。论文以经济为主线,涵盖政治、社会等方面,根据石油与战后西欧之间关系在不同时代的主题,分两个阶段展开论述:第一,二战结束至七十年代初,石油在西欧能源消费结构中如何成为两欧最主要能源,以及它对西欧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第二,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中期,两次石油危机对西欧造成的冲击,以及两欧为此采取的应对措施。文章共七章。 第一章扼要介绍了现代石油业在二战以前的发展概况,以及石油在西欧的消费状况。现代石油业建立于美国,建立后便得到迅速发展,二战以前基本上保持着每十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石油业的发展伴随着高度的垄断,先是标准石油托拉斯对美国市场的垄断,后是“七姊妹”对国际市场的垄断。二战以前,以美国为主的西半球在石油业的发展上更为领先,西欧的发展要落后得多。 从第二章到第四章论述石油如何发展成为西欧最主要的能源,以及它对西欧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分析了战后西欧石油工业的初步发展。战后初期,西欧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政治形势,恢复经济的任务十分迫切,而作为恢复经济前提之一的能源供应却极为紧张。面对困局,西欧国家利用进口石油作为缓解能源紧张状况的一项策略。在进口石油的过程中,西欧各国政府、国际石油公司从各自利益的角度出发,掀起了战后西欧炼油工业发展的第一次热潮,西欧石油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第三章论述了石油成为西欧主要能源的过程。五六十年代,中东石油产量出现了跳跃式增长,美国为保护国内的能源生产而对进口石油实行“强制进口限额”政策,苏联为获取硬通货而向西欧出口石油的政策,使得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了供应充足的局面。同时,美国和西欧众多独立石油公司的加入,使国际石油市场供应主体大大增加。供应的充足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加上五十年代初,墨西哥湾加价制废止,扫除了石油价格向其实际成本靠拢的制度障碍。这些因素使得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价格不断下跌。此外,技术上的突破和新工艺的采用,使得石油的用途扩火。也增加了石油的需求。在众多因素的共同推动下,西欧石油消费持续快速增长,逐渐成为西欧最主要的能源。 第四章分析西欧石油消费的增长对这一时期西欧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带来的问题和隐患。石油消费的增长对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的高速增长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西欧石油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地理布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石油在西欧能源地位中的上升和对煤炭的替代,导致了在西欧具有悠久历史的煤炭工业无可挽回的衰落,而西欧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石油的高度依赖则给其经>!

石油经济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156-02

中国经济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是以能源大量消费为前提的。在一次能源消费中,集中体现为石油消费急剧增长,石油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中国能源(石油)企业必须学会利用国际石油资源,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走资源获取型道路。对于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刘宏杰博士在《中国能源(石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一书对中国能源(石油)企业走出去路径进行了深刻研究,较圆满地回答了该问题。

一、走出去的必然性

经济研究离不开历史研究。刘宏杰认为,发达国家能源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14年前的能源对外直接投资初步形成阶段,1914—1945年扩张阶段,1945—1980年比重下降阶段,1981年至今的适应性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脉络中显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化工业时期,发达国家都是以资源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来支持本国的工业化发展。

经济学是实证科学,刘宏杰利用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实际数据,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发现中国石油消费与实际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石油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该结论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有较强依赖性,石油消费引领中国经济发展。这样,国内能源生产的不足和消费过快增长势必引发能源安全问题,其核心是石油安全。

中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日益加快,能源生产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无论是从借鉴国际经验出发,还是从中国能源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中国能源(石油)企业必须走出去。

二、去哪里

传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考虑的是资产均衡价格如何在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中的形成问题。刘宏杰创造性的将这一模型运用到中国能源(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战略选择中:是继续在国内进行零风险生产,还是直接投资到高风险区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石油企业应该不断扩大投资区域,减少国内石油供应风险。从高风险高收益角度看,中国石油企业放眼世界各个产油区域,不回避对政局不稳、纷争不断区域的直接投资,重点加大对中亚和里海地区、俄远东、非洲、亚太和拉美地区投资,同时积极关注世界局势,寻找进入中东地区的投资机会。

三、怎样进入

目前国际通行的石油投资方式主要有股权投资和非股权投资两种方式。股权投资方式主要包括并购投资和绿地投资,非股权投资包括许可证协议、租让制、产品分成合同、经营合同等。刘宏杰通过建立博弈论模型,分析了市场条件下中国石油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可以采用并购高技术水平公司、低技术水平公司和绿地投资三种不同方式进入目标市场。

在国家战略条件下,中国石油企业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目标,通过决策树和期权分析相结合,分析论证了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该以并购为主。

另外,石油和政治总是紧密联系的,中国石油企业在进入新市场时要注意处理好与东道国政府以及相关国际企业的关系。

石油经济论文篇(8)

关键词:库存;石油储备;安全

Key words: inventory;oil reserves;security

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020-01

作者简介:余海民(1970-),男,湖北孝感人,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张超(1972-),男,河南杞县人,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

0 引言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个物流链中,石油的地位举足轻重,从库存管理理论看,我国是否需要石油库存?还是实行零库存?与国家石油储备联系起来考虑,就是是否需要建设国家石油储备的问题,储备量多少为佳?

1 从库存管理理论看国家建设石油战略储备至关重要

1.1 库存管理理论 库存是一种无奈的结果,它是由于人们无法预测未来的需求变化,才不得不采用的应付外界变化的结果。库存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为保持供应链的正常运转,适当的库存又是十分必要的。国际石油战略储备的经验表明,建立一定规模的国家石油储备是应付突发事件、防止石油供应中断的重要手段和举措;其另一个好处在于,国际油价走低时可以持仓或逢低吸纳,高价时减持或出手转卖,不仅可以减少外汇支出,而且可以稳定国内油价波动,稳定国内经济。

1.2 “牛鞭子效应”要求增大石油储备 “牛鞭子效应”是指特定产品的顾客需求量的变动并不大,但他们供应链中的库存和延期交货水平却波动很大,这种供应链上游需求变动程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牛鞭子效应”,也就是说我国国民经济对石油的需求量有很小的增加,石油的库存量要有较大程度的增加。据分析,由于能源工业处于国民经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因能源供应不足所引起的国民经济损失约为能源本身价值的20-60倍,而油价每上涨1美元,整个国家工业的生产就会有7美元的价格泡沫。因此,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被迫有更多的安全库存量。

1.3 减少石油储备库存量以及实行零库存对国家来说十分危险 减少库存量以及实行零库存就是要采用准时生产,准时生产的四个关键因素分别是:减小每批供应数量;频繁可靠的交货计划;缩短计划的提前期;持续稳定的高质量水平。

石油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所能获取的石油资源持久、稳定、足量、经济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状态。然而,无论一国的石油消费类型如何、进口量多少,只要供应渠道是稳定而通畅的,就应该没有太大的石油安全问题。尽管国际石油市场日趋成熟、资源相对充裕,但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复杂多变,影响国际市场石油稳定供应的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所以,对石油保持储备性的库存显得十分重要。

2 从库存控制理论看国家石油储备的规模

2.1 国家石油储备的国际标准 按照国际能源机构(IEA)制定的标准,当石油供应中断量达到需求量7%的时候,就是能源安全的警戒线。按照国际能源署对国家石油储备的标准,一般是要能保证全国90天的石油供应。目前20多个IEA成员国总储备量超过40亿桶原油,相当于114天的进口量。中国只能维持三、到四天,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数字。

2.2 我国的石油储存现状 中国于2004年正式规划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经国务院批准,于2007年12月18日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以应对石油供应中断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国家有关部门已初步选定浙江宁波镇海、浙江舟山、山东青岛黄岛、广东大亚湾等,作为建立第一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基地。根据初步规划,我国建立的是30天的石油储备数量。

3 库存成本与石油储备成本

3.1 库存成本 保持一定库存会产生以下相关成本:定购成本、购入成本、持有成本和缺货成本。缺货成本是指因存货不足或用尽、供应中断而导致不能满足生产经营上的需求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缺货成本的高低与库存量相关:当库存量较大时,缺货的次数和数量就相对较少,缺货成本就可能较低,但储存(持有)成本必然较高;另一方面当库存量小时,缺货成本可能较高,而储存成本可以较低。这些成本之间存在悖反关系。要确定定购量补足各种产品的库存,就要对其相关成本进行权衡,如图1所示。

3.2 石油储备建设的库存成本 石油储备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包括储备设施成本、维护费用以及原油成本等。石油储备设施建设资金,是指建设石油储存设施所需要的投资。按照目前中国石化企业建设原油储罐投资情况测算,单位库容的综合造价约700元泣方米,如果储备1000万吨原油需建设库容1400万立方米,需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储备原油采购资金,也就是购物成本。如果原油按照22-25美元/桶计算,单位原油采购资金为1420-1770元/吨,如购买1000万吨,需要142-177亿元人民币。

储存费用。包括设施折旧、采购资金银行贷款利息和日常管理费用三部分。初步测算,储存一吨原油年需要113元人民币。按照以上的测算,政府储备1000万吨原油所需各种投资和费用情况如下:储备建设投资约100亿元人民币,采购资金约142-177亿人民币,储存费用11.3亿元人民币。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供需缺口不断加大,中国经济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将加大,且国际形势多变,从库存管理的理论来看中国建设国家石油储备是必需的,但说费用是巨大的,中国现有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支撑。石油储备工程的建设,必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安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杰编著.生产与运营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石油经济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6-0046-05

石油被誉为“现代工业的血液”,是一种优质化工原料和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的石油消费水平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石油消费大国。但是国内石油资源相对短缺影响了石油供给能力的提高,造成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石油短缺、油价高企风险及石油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正确分析中国石油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综述

国外真正对能源问题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冲击。在此之前,人们对于生产要素投入的认识一直笼统地局限于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而能源通常被看作是包含在原材料中的一部分,没能引起经济学家必要的重视,更谈不上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系统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术界开始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展开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采用二元变量或者多元变量模型检验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机制。Kraft[1] (1978)在该领域中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他对美国1947-1974年间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美国的国民收入与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因果关系,并且如果实施不恰当的节能政策就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Akarca和Long[2] (1979) 使用1973-1979年美国的月度数据,研究发现能源消费对就业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他们在此基础上预计总就业和能源消费之间的长期弹性系数为0.1356。此外,Yu和Choi[3](1985)以及Erol和Yu(1987)分别对美国、英国、波兰、韩国及菲律宾等五国和日本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样得出了能源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存在显著影响效应的研究结论。

随着计量分析工具发展创新,Stern(1993)运用多元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能源加权指数分析法,采用燃料结构对美国最终能源消费进行测量,发现美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Stern[4](2000)引入协整理论,进一步扩展对美国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关系的研究范围,他发现不仅能源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效果,并且美国的GDP、资本、劳动投入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此后,Asafu-Adjaye[5](2000)以及Soytas和Sari[6](2003)分别采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亚洲四国和“七国集团”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他们的协整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工业化发达国家中能源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总之,国外绝大多数关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基本都认同能源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中,能源是物质价值的根本源泉,离开了能源消耗,劳动投入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将无法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近年来,国内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林伯强[7](2001),将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引入到能源分析中,研究认为,中国能源需求和GDP、能源价格、经济结构中的重工业份额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中国能源需求的计量经济模型。此外,国内学者更多的是结合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具体能源消耗情况,对中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两者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如林伯强[8](2003)研究了经济增长与资本、劳动投入及用电量间的关系,认为中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何永秀等[9](2006)基于1975-2002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及装机容量等统计数据,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认为中国电力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存在的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而且装机容量和用电量的增长都将推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二、计量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将石油消费加入总量生产函数中,使用资本、劳动投入及石油消费三种要素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这是因为总量生产函数的形式确定,可以有效地分析石油消费在多种生产要素中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在计量实证方面,我们采用Johansen(1991、1992)提出的协整检验法来对三种要素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做协整检验,并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这样既考虑了变量之间的长期信息,又能够有效地分析它们之间的动态特性。

本文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00-2005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10] 其中:

经济增长:采用实际GDP来衡量经济增长,并取1960年为基期生成实际GDP。

劳动投入:采用历年从业人员数作为劳动投入指标。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现实中的经济时间序列通常都是非平稳的,采用传统的计量经济方法建模就容易产生“虚假回归”的问题。因此我们基于Dickey和Fuller(1979、1981),Perron(1988),Phillips(1987),Perron和Phillips(1988)对单位根的研究工作,首先讨论中国实际GDP与资本存量、劳动投入、石油消费等各个变量的单整阶数,只有当各个变量的单整阶数相等时,才能有效地确定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我们对各个变量取对数,以下所有检验都是对各个变量的对数序列进行的,相关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知,各个变量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即各个变量都是I(1)的。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协整理论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1960-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资本存量、劳动投入、石油消费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以期进一步考察石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

在各个变量通过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国际公认的多变量下Johansen极大似然法(Johansen (1988),Johansen和Juselius (1990、1992))来检验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首先要建立由LnGDP、LnK、LnL以及LnOIL组成的VAR模型,并且选择合适的滞后阶数,以消除随机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本文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准则(SC)作为最优滞后阶数的判断标准,最终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此时它能保证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准则(SC)的值达到最小,使得在此条件下模型的拟和效果最佳。

然后,依据Johansen提出的迹检验(Trace Test)的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在检验中,原假设为最多存在r个协整关系,首先从r=0开始,若此假设不能被拒绝,检验到此为止;若r=0被拒绝,则接下来依次对r≤1、r≤2等继续进行检验,在检验过程中若r≤r*不能被拒绝,但前面已拒绝了r≤r*-1,结论就应该是存在r*个协整向量,协整关系检验的结果见表2。

由表2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三种投入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个协整方程,经过正规化后的协整关系可以表示为:

LnGDP=1.29LnK+0.16LnL+0.26LnOIL

(0.76)(1.59)(0.47)

R2=0.993 D.W.=2.15

由上面协整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实际GDP增长与资本存量、劳动投入及石油消费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石油消费已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为石油消费每变动1个百分点,会带来0.26个百分点的实际GDP发生同方向变动。石油消费之所以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主要是因为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逐渐深入,我国经济结构出现向高能耗和高油耗等领域倾斜的趋势,以汽车、建材和化工业等高油耗为主的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次,中国近几年电力需求大幅增长,由于高峰期电力需求持续超过了当前电力供应能力不得不采用燃油发电,正是这种石油对其他能源的替代关系,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的依赖。

由于实际GDP与资本存量、劳动投入及石油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根据Granger定理,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其差分形式的误差修正方程,结果如下:

LnGDPt=-0.053emct-1+1.02LnKt-1+0.09LnLt-1+0.21LnOILt-1+εt

(3.54)(1.81)(1.95) (-2.37)

R2=0.78 D.W.=1.85

其中,emct-1是误差修正项的滞后一期值,εt代表随机误差项。这说明在短期内,经济增长变动仍然会受资本、劳动投入及石油消费水平等投入要素的影响。此外,模型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053,说明模型具备误差修正机制,这也进一步佐证了经济增长与三种投入要素之间的确存在均衡机制,即在包括石油消费等投入要素的驱动下,中国经济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趋向是具备自我稳定性的(self-stabilizing),每当前一期的经济增长偏离其长期均衡值时,下一期就会进行反向纠正,使其逐渐回到均衡水平上来。

(三)变量的Granger关系检验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本文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在表3中给出(限于文章篇幅,作者略去与LNGDP、LNK及LNL相关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可以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OIL和LnGDP之间存在明显的Granger双向因果关系,这一结论与Erol和Yu(1987),Stern(2000),Asafu-Adjaye(2000)及Soytas和Sari(2003)等关于发达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中国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石油及其相关产品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及居民生活等各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极大地强化了石油及其相关产品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水平,并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石油消费水平在国民经济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会逐步提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第一,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与资本存量、劳动投入及石油消费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并且石油消费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向工业化中后期过渡,经济发展规模必然要逐渐扩大对石油及其相关产品的需求强度,石油消费将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

第二,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看,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Granger双向因果关系,也说明了目前在中国工业化发展时期,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内生性,并且这两个变量是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

从以上的研究结论我们可以看出石油消费与国家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保障我国经济实现快速稳定增长。

首先,合理节约石油消费,提高石油利用效率。一方面要坚持贯彻开发和节约并举的方针,把节约放在首位,加强对石油消费和石油节约的管理;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制定并实施节油标准,在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石油使用技术的同时,加快对新型节油技术、工艺及设备的研发工作,把提高石油使用效率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石油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

其次,积极建立现代石油市场机制,完善石油市场体系。必须对现有的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和市场准入机制进行改革,放松进出口管制,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石油行业,打破石油供应垄断,促进有效竞争;在逐步开放市场的同时,抓紧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和市场法律法规,逐步形成规范、有序、公正、透明的市场规则,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第三,建立和完善石油储备制度,实现石油供应多元化。应该尽快建立稳定的国家战略储备体系,并且鼓励增加和完善相应的商业储备,以此作为战略性石油储备的重要补充,适应不同层次的安全需要。同时要打破传统的现货交易方式,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在国际石油市场上进行风险采购,特别是做好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实现石油进口模式多元化,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此外,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大力开发和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全国能源消耗总量中的比例,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清洁的能源结构,才是有效解决中国石油安全乃至整个能源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Kraft, J.,Kraft,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78,(3):401-403.

[2]Akara,A.,Long,T..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a Re-examination[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80,(5):326-331.

[3]Yu,E.,Choi,J..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85,(10):249-272.

[4]Stern,D.I.. A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Energy in the US Macro-economy[J]. Journal of Energy Economics,2000,(2):267-283.

[5]Asafu-Adjaye,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Energ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J]. Journal of Energy Economics,2000,(6):615-625.

[6]Soytas,U. and Sari,R.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Causality Relationship in G-7 Countries and Emerging Markets [J]. Journal of Energy Economics,2003,(25):33-37.

[7]林伯强. 中国能源需求的经济计量分析[J]. 统计研究,2001,(10).

[8]林伯强. 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 管理世界,2003,(11).

[9]何永秀,赵四化等. 中国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 产业经济研究,2006,(1).

石油经济论文篇(10)

一、引文

石油是重要的能源资料,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于国民经济中的能源部门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随着各种以石油为标的的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石油超越了一般商品的属性而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对于石油的投机会掩盖石油真正的供求关系,造成石油价格的异常波动;股票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研究石油的商品属性与金融属性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机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探索石油市场与股票市场的互动关系对于认识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意义。

二、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股票市场与石油市场的互动机制可以从经济基础层面、市场传染层面与资金的跨市流动三个方面进行解释。经济基础层面,长期而言,由于两类市场表现均与经济走势相一致,两者具有基于经济基础的信息共享以及信息溢出C制,这为市场联动提供了前提条件。从市场传染层面看,高风险时期的恐慌情绪和羊群效应将加速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导致该阶段石油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联动效应特征脱离经济基础联系而产生放大效应。从资金流动层面看,石油市场所展现的“金融属性”使得石油的投资与投机需求在某些阶段可能超过真实需求。近年来技术手段的发展与金融监管的放松为资金在股票市场与石油衍生品市场迅速流转提供了客观条件,投资者的趋利性引导资金流入潜在收益更高的市场。

三、石油市场与股票市场互动机制的实证检验

(一)样本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中美两国的股市数据为样本,中国选取沪深300指数(HS)作为代表,美国选取标普500指数(SP)作为代表,油价选用美国能源部(EIA)公布的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价格,样本选用2016年1月2日至2016年12月22日的数据,剔除无效的样本值之后共229个数据,对各个指数进行了对数差分获得对数收益率:为避免出现“伪回归”问题,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方法检验数据的平稳性,结果显示各市场的收益率序列均满足平稳性条件。在此基础上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分析市场间是否存在稳定联系,结果显示两地股票市场和石油市场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二)实证检验及结果

在上文协整检验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两类市场进行格莱杰因果检验,以检验两类市场互动的方向性,之后运用空间状态模型检验两类市场互动的程度。

1、格莱杰因果检验。通过格莱杰因果检验可以识别股票市场与石油市场价格之间互动机制的方向性和因果关系。本文选择合适的滞后阶数2,用Eviews软件做出格莱杰检验结果如表1。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与国际原油价格之间仅存在单向格莱杰因果关系,不存在双向的格莱杰因果关系。在中国,股指是石油价格的格莱杰原因,但石油价格不是股指的格莱杰原因,即中国股市对于石油市场具有价格引导关系,这表明由于石油的投资需求与经济景气程度息息相关,股票市场反映的信号功能会显著影响石油市场投资者的交易策略,从而引起资本的跨市场流动,进而对石油价格造成影响。

2、状态空间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存在中美两国股票市场与石油市场的单向价格引导关系,那么两地股市与石油价格的影响大小和持续性究竟如何?使用固定系数模型检验股票市场与石油市场这种价格引导关系可能存在偏差,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研究这一关系,探究影响系数的动态变化,构建了如下状态空间模型,进行实证,得出了以下结果。

2016年以来中国股市对于石油市场的引导关系一直较弱,在2016年前半年一直接近于0,这表明中国股市所代表的经济基础对于国际油价的影响程度较为微弱,变系数在后半年发生较大波动,这表明前半年中国的经济基础对于国际油价的影响相对较弱,而后半年慢慢稍稍变强。

2016年以来,石油市场对于美国股市的价格引导关系一直存在,且影响较为显著,系数一直在0.05上下波动。变系数长期为正,说明了石油市场对于股票市场的价格引导具有持续性的特征,石油价格的波动会影响股市的能源板块的关联公司的业绩表现,进而影响整个板块的股价,最终对美国股市产生影响。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层面对于石油市场与股票市场的互动机制进行探究,将石油市场与股票市场的互动机制分为经济基础,市场传染以及资本的跨市场流动三个方面。经济基础方面,石油市场与股票市场通过与石油相关联的公司相互影响;市场传染方面:当某一市场发生高风险事件,不仅影响本市场,恐慌情绪也会蔓延到其他市场;资本的跨市场流动方面,石油的金融属性和投资者的趋利行为为资本的跨市场流动提供了可能。实证方面,本文选取中美两国股市作为样本,首先运用格莱杰因果检验法检验股票市场与石油市场互动的方向性,结果表明,中国的股市单向地对于石油市场具有影响,石油市场对于美国股市单向地产生影响;其次在格莱杰因果检验的基础上,运用状态空间模型检验影响程度的强弱,结果表明中国股市对于石油市场的影响较弱,石油市场对于美国股市的影响较强。

本文通过梳理石油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互影响,对于这两类市场的互动机制进行了简略的探究,为我们正确认识国际油价的波动对于中美两国股市的影响提供了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Michael Soucek,and Neda Todorova.Economic signifi-

cance of oil price changes on Russian and Chinese

stock markets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2013-

(23)

[2]从荣刚.国际油价对中国股市和石油公司影响的实证分

石油经济论文篇(11)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020

1引言

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不可再生能源之一,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物质条件之一。人们通过对石油进行加工提纯,可以提高社会劳动力、资本运作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同时石油消费量的不断上涨对保障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现状,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应该同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成正比,也就是说,随着石油消费总量的增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也会相应的提高。

到21世纪初,我国石油地质储量累计探明为203亿吨,其中可开采石油储量探明为521亿吨,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4%。我国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石油功不可没。这几十年来,我国的石油工业处于储存和产量相对稳定的壮年期。从地理位置来看,我国石油资源相对贫乏,分布不均,而且石油勘探程度低,不论是人均拥有石油可采资源量,还是人均产量,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我国对石油消费的需求不断升级,石油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2]。

2实证分析

21单位根检验

实证分析中,在大多数研究经济时间序列的情况下,需要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如果一个时间序列的均值或自协方差函数是时变的,即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那么这个序列就是非平稳时间序列。通过单位根检验推断出单整的阶数。

当随机过程{yt}的数据生成过程服从于一个AR(p)过程的时候,我们可以将DF检验的检验模型扩展如下:

(1)yt=ρayt-1+[DD(]p=1[]i=1[DD)]αiyt-i+εt

(2)yt=μb+ρbyt-1+[DD(]p=1[]i=1[DD)]αiyt-i+εt

(3)yt=μc+βbt+ρcyt-1+[DD(]p=1[]i=1[DD)]αiyt-i+εt

像这样通过增加变量的滞后项来消除残差之间的自相关,这种检验方法被称为ADF检验方法。本文选用1990―2013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3]。

为消除异方差性,数据都经过取自然对数处理,记为LnGDP和LnOM。LnGDP、LnOM非平稳,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要检验二者的整性。对LnGDP、LnOM两个变量的ADF检验见表2。

22协整检验

协整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称作协整关系。常见的协整检验方法有两种:E-G两步法和Johansen协整检验。本文分析的是两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故采用E-G两步法,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协整回归。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LnGDP和LNO之间的方程。R2=0980354,DW=0468743。得回归方程:LnGDP=219LnOM-1125646。

第二步,保留该回归方程的残差并用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3可知,残差平稳,则LnGDP,LnOM存在协整关系,即GDP与石油消费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3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

Engle与Granger于1987提出了著名的Granger表述定理:如果变量X和Y是协整的,则它们间的短期非均衡关系总能由一个误差修正模型表述[4]。

由下表4可知,误差修正模型为:DLnGDPt=1853DLnOMt+0539ecmt-1,SE=0090338,DW=1122453,调整后的R2=-0938117,绝对值非常接近1,同时AIC,SC较小,说明修正模型估计结果较好。

在上面的误差修正模型中,差分项反映了短期波动的影响。GDP的短期变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短期石油消费波动的影响;一部分是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误差修正项ecmt-1的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系数估计值(0539)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539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24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是经济学问题的实证研究中常用的方法[5]。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对1990―2013年中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

由结果可知,LnOM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LnGDP不是LnOM的格兰杰原因。

由上述因果关系的分析可知,从长期趋势分析,石油消费量的增长,是国家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增长并不是石油消费量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3结论

本论文以中国GDP和石油消费总量作为讨论对象,对1990―2013年样本区间内的石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在利用单位根检验对变量平稳性考察的基础上,应用协整方法对变量的长期均衡进行分析,应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经验性研究。通过因果关系检验,经济增长与原油消费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对原油消费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原油短缺将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在1990―2013年样本区间内,石油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是经济增长不是石油消费的格兰杰原因[6][7]。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不高。因此,我们要优化能源结构和产品结构,节能减排,注重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把引进先进技术作为基础,保证在推进国家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有效降低污染,提高利用率。探索出新的能源生产转换和使用形式,以环境友好型、节约型,高效型给老百姓提供安全的、清洁的、可靠的能源供应。

参考文献:

[1]刘宏杰,李维哲中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J].国土资源情报,2007(12)

[2]王倩,阮蓉论中国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费[J].经济师,2007(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