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小学健康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08: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小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小学健康教育论文

篇(1)

由于生活环境的单纯,大部分中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困扰都是相似的,家庭方面主要是与父母间的沟通问题,学校方面主要是人际交往与学习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这些类似的问题困扰,把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困扰通过团体辅导加以疏导既可以降低学生单独参与辅导的精神压力也可以高效的对团体成员具有的心理困扰进行解决,能更有效率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1.2中小学生思维的简单性

中小学生相比于成年人思维更简单、单纯,并且乐于参加团体活动,这也使团体辅导的有效实施有了更多可能。在团体辅导开始后大部分儿童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团体辅导中,并能积极踊跃参与其中,不带有过多的戒备之心,这也是中小学生适宜做团体辅导的原因之一。

2.团体辅导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环境中,不可必免的存在于团体生活中,而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开展团体辅导不仅使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增加,而且同伴的正向积极地感染力也能通过有效的团体辅导传递给彼此,使正能量在团体中得到关注。除此之外,团体辅导过程使学生产生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在无人交流、或单独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有问题困扰的学生本人会认为自己是怪异的与其他人不同的,因而情绪低落,自卑情绪很强烈。但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每个人都存在类似或完全相同的困扰因素,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低落情绪,并能接受自己遇到的生活困扰,而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避免了因不理解这些困扰只是正常现象而自暴自弃的情况。在中小学生间同伴效应是很明显的,同龄人间的交流更容易,提出的意见也更易于被接受,因此开展团体辅导增加了同龄人间的纠正与支持的可能性。让完全受教师、家长教导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多同龄人的建议,并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3.团体辅导时的注意事项

中小学生的团体辅导是很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开展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以下问题加以注意。

3.1团体心理辅导应围绕相应的主题展开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把握好活动的主旨,并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活动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活动能否给学生启示,使团体辅导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点。

3.2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中角色的界定要清晰

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不是一个老师更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要做一个倾听者、指引者。倾听同学们的困惑,然后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3.3要做好时间的分配

不可把前半程的活动堆积的很饱满,而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后期活动戛然而止,同学们的看法与意见均未表达清晰团体辅导便结束了。团体辅导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的自我发现与醒悟过程,如果因为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而达不到辅导效果,那么辅导就是无意义的,也会使学生误解团体辅导的真正目的。

篇(2)

二、建立学校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机制

首先,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把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纳入干预机制,还有另外一个常见的认识误区,把“差生”作为重点对象,忽视了优秀学生的心理困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中学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针对全体学生。其次,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第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休闲辅导,投入专项经费,增加学校休闲娱乐的硬件设施,为学生放松身体提供客观条件。另外,为学生进行休闲意识和休闲能力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休闲品位。

第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选择适合学生身体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系统地普及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第三,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家校合作,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另外,还有净化校园风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策略。再次,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确立以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学习心理教育。通过归因训练、利用奖惩手段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基本的学习策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2)社交心理教育。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推进中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尊老爱幼,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3)行为心理教育。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早恋问题,应对逆反心理、网络成瘾等心理困惑。最后,区别应对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中学生群体。当学生出现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类心理问题时,应积极进行医学治疗,另外需注意一种情况,即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心理危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普兰提出,他认为:“每个个体都在努力维持内心的一种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自身与环境能够平衡及协调,但是一旦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针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应明确问题的根源,制订问题解决的计划,逐步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

一方面,加强行政组织队伍建设。成立由教育管理部门、校级领导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组织,加强责任意识,明确职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最高领导是主管校长。主管校长直接领导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心理咨询室指导班主任、学科教师以及团队组织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体系中。另一方面,制定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提高学校专职教师、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各地区、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问责制度,真正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建立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核制度,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定晋升和评职称的实施细则,并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培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机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激励功能。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通过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等专业的心理量表的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地评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根据需要调整方法和手段,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篇(3)

预防胜于治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些专家认为,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应当划分出几个层次,以进一步明确学校的任务,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二是心理咨询,是被咨询者的心理需要,是有一定心理问题人的一种自我要求;三是心理治疗,即具有较严重心理疾患的人所需要的专门心理治疗。这种情况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较少。因此,心理治疗不应当是学校的主要任务。

原上海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张声远认为,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是一种消极目的,预防和发展才是积极目的。学校心理辅导不只是防治学生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而是要帮助学生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个性性格的完善发展、心理潜能的最大开发。

“预防胜于治疗”,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这比矫正学生心理问题重要得多。正如上海师大心理学教授傅安球所指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和发展,而不是问题矫正。

篇(4)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心理健康目前有多个解释,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此种状态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与环境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都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再者独生子女人数较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特别大,现在节假日小学生的各种培训班让这些小学生的压力倍增,早早的就面临择校问题和升学问题,在心理形式上属于过早的告别童年阶段,这样就对小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情绪和道德素质培养上需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学上的高度重视成绩

在学校和家长的要求上,教学老师也相应的紧抓小学生的成绩,可能就忽视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语文教学上往往更加注重书本知识和对对词句的掌握,同时死读书的形式让语文课堂也变的枯燥乏味,这个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老师就会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采取强硬的命令措施,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没找到有效的手段,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上就容易产生不良的后果,在营造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充满兴趣的小学课堂还需要老师的更加努力。

(三)小学高年级开始进入青春期

小学高年级是一个孩童向青春期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重要根基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都会较以前增强,那么关于这个世界的大课题,在这个阶段是会开始逐渐对小学生渗透的,他们因为心理的不成熟对这些都显得困惑和焦躁,学业的压力、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老师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处理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幸福感,这个阶段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始更加的丰富,在自我意识上变得不断的增强,对老师和家长不在言听计从,甚至开始产生了逆反心理,这些早熟的现象,让一些小学生甚至出现了迷恋游戏、明星、和谈恋爱的情况,这个不但影响了小学生高年级的学习成绩,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当今社会的影响

现在的电子设备对小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巨大,在家长使用的时候孩子也会跟着看或者使用,这对小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他们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外界的信息对他们的价值观塑造尤其重要,电视等电子设备对儿童生活的渗透,也会让他们过早的成熟,在教学目的上家长也会让孩子过早的接受一些学习辅助工具,这个工具的长期使用也会让孩子在这个渠道获得大量的外界信息,甚至娱乐信息,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比较少,应该对语文老师进行培训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应用到教育理念当中,营造和谐的教室氛围、提高教育质量的观念。小学高年级语文在小学生心理健康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心理教学方面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语文独特的丰富内容知识,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奠定的作用,因此需要借助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观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也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学氛围

在教师的教学中,注意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情绪乐观、意志健全、价值观念,人际和谐、适应能力等问题上进行重点探究,比如老师的亲切程度,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老师是否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心,而不是敷衍了事。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是能学的更轻松和愉快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更加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涵盖的内容更加的广泛,有语言训练也有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还有许多心理因素的信息,教师的充分挖掘有利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塑造潜移默化的功能,只有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健康融入其中,才能让孩子明白怎么客观的去评价别人和自己,把孩子心灵的保护保持下去,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勇敢自信的展现自我,能充分恰当的表现自己。

(二)充分利用小学生语文素材

小学生的高年级语文教材在多个方面有具体的广泛涉及,比如自然、科学、情感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十分的丰富,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在积极正面的品德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教材作为知识和意识的载体,是小学生了解这个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教材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对学生起到直接的引导,比如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讲述的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都是正面形象的榜样作用。这些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人格塑造形成深刻的印象。在发展促进积极健康教学中,用积极乐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解读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和自信心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也是形成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课堂作为传播文化的有效阵地,在传统的授课中,怎么来把握心理健康授课的传播,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三)丰富语文学习活动

对于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认识的困惑,这些困惑也会带有心理上的困惑,在小学高年级里,需要面对升学择校的问题,让很多学生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表现为焦躁不安等,这个时候心理健康的发展尤为关键,老师可以通过语文活动带动学生的乐观情绪,让孩子的发展能够更加的积极向上,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现实情况,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实行情境再现,开展语文活动,把课本中的内容在实际中情境再现,让小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本所要表达的知识和情感,积极的引导学生发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传统的优良美德。扩展学生的学习层面,做到积极的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问题,把学生的个性优化,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尽量张扬学生的性格,通过实践消除学生情绪的不利因素,老师也要把握住机会,在语文教学中,见缝插针的进行教育渗透,争取让心理素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确立学生品格塑造

许多学生可能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中,有一些畏惧心理、还有不同程度的自卑问题,比如在课堂上不敢积极踊跃的发言,应在日常教学中多多的鼓励学生,给与学生信心,在批评上也争取做到善意的批评,维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在学生的创新问题上,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在课本上树立学习的榜样,在文章上纵深拓展,得出一些有益的研究,把小学生的心理发育问题分为类别,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可以结合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找到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让心理健康的教学功能越来越凸显。作文也是小学生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在这种师生互动上多听取学生的心理想法,准许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加强学生培养和品格塑造,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正是社会发展深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让小学生的教育更加的“以人为本”,学校更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总之是让学生学会得正确看待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越走越开阔。

参考文献

[1]许文珍.渗透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剂良方——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导学.2011.(17):9-10

[2]周晓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4

篇(5)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小学生正处在少年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加之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家人的溺爱,心理素质比较脆弱,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其成长。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承担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职责,进行爱国主义、爱社会、爱家人的教育,使他们逐步成长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养成学习和生活的良好习惯。

二、教师加强学习,把握健康标准

作为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要教会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把自身融于集体之中,有充分心理准备去适应环境改变和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老师就应该充分学习心理健康标准的知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种标准:一是要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并能进行正常的判断和推理;二是要有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应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与周围人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了解自我,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老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了解智力发展规律,挖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三、营造和谐氛围,培养积极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自信,让学生成功、成长、成人,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让每个孩子都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他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学生心灵的保健师、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育人的艺术家。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能宽容、热爱、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小学生的世界里,和谐愉悦的气氛,鼓舞人心的表扬,耐心真诚的倾听,接受学生的表达,合理亲切的建议,与他们一起活动、谈心、写“悄悄话”、“QQ聊天”等都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想说就说,各抒己见,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便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昂起头来充满自信。比如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时,可以在学生随文识字后,拿出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并且童趣地说:“同学们,你们看这些生字宝宝们太寂寞了,它们不愿意安静地呆在书本里,想和你们交个朋友,愿意吗?如果你们能准确地喊出它们的名字,那么这些字宝宝就都成为你的朋友了。你可以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你的同学,读一读、认一认。”这样的环节注重了学生自我观察、发现、创造、展示,学生与学生之间成功地进行了情感与思维的对话。当然学习中免不了会有批评,只要我们平等地、充满爱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就能使我们的批评变得温和又有善意,犹如春风化甘露,变得委婉而智慧,犹如青橄榄,苦过之后格外甜。

四、塑造优秀形象,陶冶学生情操

健康的心理不但要能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幸福地生活,还应当主动地生活,学会享受生活,有高尚的品格。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有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英雄;也有家贫早熟、不放弃学习的农家孩子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逐渐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心理品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胸怀更加宽广,形成了健全大气的人格。例如,在学习《三克镭》时,我介绍了有关镭和居里夫人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初步了解感知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在学习课文中,我又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三次对镭的使用,感悟居里夫人的大公无私和伟大献身精神,并引发学生理解。为什么居里夫人那么受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她的诺贝尔奖的获得是当之无愧的吗?课后,我安排学生继续收集有关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时的一些感人事迹,并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汇报,在让学生讨论自己应该如何学习居里夫人一心为科学,为全世界人民奉献自己一切的高尚品质,让学生把这一形象当作榜样牢牢地树立在心中,在自己遇到困难时如何用坚强的心面对一切。

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不是让学生情感停留在目睹在烈火中燃烧、内心极度痛苦阶段,而是引导学生体会为了集体、为了战斗胜利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在课文的结尾处,我是这样处理的:被烈火烧死了吗?不。他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那松柏苍翠、巨石林立的391高地上,在那巍峨高耸坚硬的石壁上,出现了一行金光闪闪的大字――“为集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同志永垂不朽!” 这是战友们怀着最崇敬的感情用同志生前打坑道使用的铁锹、大锤刻写的碑文,它将千秋万代永不磨灭,它将永远屹立在天地间,闪耀着无产阶级主义的光辉。

五、开展丰富活动,促进心理发展

1. 定期开展活动,释放消极情绪。

老师要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培养承受挫折能力,让学生把自己的挫折或苦恼写在纸上,收集后让每位学生扮演心理,随机抽取一张,帮助解决,排忧解难。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过激情绪在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积极开展讲故事比赛,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性格,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仍然能乐观面对,充满希望。

2. 重视家、校共育,突出感恩教育。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高尚的人格给子女树立良好榜样;学校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有人格和良好的心理。感恩是一种品德,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3. 常用赏识教育,做好人格表率。

有句话说得好“赞赏犹如春风暖,谩骂好比严冬寒。”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要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善用表扬,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

如果老师始终有笑脸,学生的心灵又怎会受伤?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境,用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利用人格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 培养民族情感,重视表达训练。

教师要善于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表现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的荣誉感,对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万里长城》《赵州桥》等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为祖国之强盛而读书!

篇(6)

1.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利用学生间的相互教育,促进心理学生健康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语言,较为接近兴趣爱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数学作业错题较多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好数学?”“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里素质。

3.为学生搭建成长与体验成功的平台与机遇

3.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

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学习的集体气氛,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迟缓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让那些相对缺少同伴,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大胆的交流、沟通等中,既学会与同学交流与沟通,又在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来龙去脉,从而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明白周长意义的基础上,我拿着一张照片对大家说:“我要为这张照片制作一个相框,需要准备多长的相框料?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拿出尺子量与照片等大的学具卡片(A4纸的一半),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4条边的长度都量了,有的就最了一条长和一条宽,反馈上来的算式有:21+15+21+15=72(cm);21+21+15+15=72(cm);21×2+15×2=72(cm);(21+15)×2=72(cm)。师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上述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然后因势利导问: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记,最简便?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确定(21+15)×2=72(cm),最简便。并由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十宽)×2,这节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在课堂小结时,他们为自己会学习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3.3分层要求,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学生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现“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

3.4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促成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积极悦纳自己。

3.5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对学生来说,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觉,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是的那种满意的心情。也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4.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适时援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

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篇(7)

以北京地区广大中小学教师为主。欢迎其他地区关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和老师参加。单位和个人均可报名。

网上报名网址:心理健康网省略,进入首页后在左侧选择“‘健康杯’评选系统”。

二、时间安排

1.优秀论文提交时间:2009年9月10日至2009年11月10日。

2.优秀论文评选时间:2009年11月、12月。

3.研讨交流及颁奖活动:2010年1月(北京,时间地点待定)。

三、活动说明

1.本次论文征集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老师自愿参加。

2.主办方将选择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有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专家、优秀教师组成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将严格把关,客观公正,确保获奖成果的质量。坚持三审制度,评审出一、二、三等奖优秀论文。

3.论文形式包括:经验总结、咨询辅导案例、活动设计、调查研究、教育教学感悟、理论研究等。

4.论文以作者原创为主,注重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突出个人特点和区域特色,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质和时代要求。抄袭文章不予参评。论文字数在4000字到5000字之间,内容简介100字左右,关键词3~4个。

5.请作者详细注明单位名称、通讯地址、姓名、职称、联系方式。

四、参评要求

1.论文征选形式。为保护环境,节约纸张,提高效率,此次论文征集活动采取网上提交方式进行。请进入心理健康网:省略,进入首页后在左侧点击“健康杯”评选系统,进行注册投稿。网上提交成功以后,会显示“您已成功投稿”。不要再寄文章的纸稿。

注册投稿步骤请见心理健康网“杂志快讯”和“健康杯”栏目的《“健康杯”活动网上投稿步骤》。

2.严禁抄袭别人的作品,严禁从网上下载文章进行投稿。

五、评选结果

1.获奖名单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公布。

2.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

3.主办方将另行组织专题研讨交流培训活动(通知另发),并向论文获奖者颁发证书。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例和实践活动案例获奖者进行颁奖。

4.省略

投诉电邮:chen.rainbow.省略

篇(8)

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应该是一门与其他人文、科学教育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教育。一个心理不健康、甚至心理变态的人,掌握科学技术比无知更可怕。从现实来讲,在中小学校中鼓励、支持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是一种明智、务实的举措,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开展工作,是真正对国家、对民族、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党和国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现在十分重视,而是从很早就开始重视。不仅在有关文件中提出开展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指导纲要和目标计划。一些先进省市,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在这方面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并尽快给予合理解决。

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干宏观问题的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区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一些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被视为学校教育工作中可有可无的内容。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经济条件以及师资条件的限制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教育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尽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对中小学校的评价标准仍然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事实证明,这种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制约和阻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这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好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如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继续被学科教育、应试教育以及对升学的片面追求所掩埋,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将是非常悲哀和危险的。

(二)国家新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值得商榷

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有三门课程的标准或指导纲要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范围之中。如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中明确将“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和“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作为能力和知识目标;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价值的论述中第2条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第3条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将“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内容之中。

显然,上述三个学科课程标准存在着相互重叠现象,不知道这种重叠是否有意为之。"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试图仅仅通过在《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或其他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式教育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科学和不可取的。

首先,课程改革实践几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出现不断。甚至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复杂原因,因心理健康缺陷而造成的自杀、犯罪等极端行为大幅增加。这说明仅仅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其他课程之中来解决需要专业技术和知识来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达不到目的的。

其次,这种课程设置及其标准的建立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重要性、紧迫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其实,很多极端的行为在发生之前都是可以通过干预来进行阻止和缓解的。当然,这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来完成,如果能够成功干预一次,就能挽救一个甚至几个生命。当代心理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心理科学已经和教育学并列为一级学科。在高校有心理学系,甚至心理学院,在民间有心理学会、心理卫生学会等。这些都说明了心理科学正在迅速发展,而且人们普遍都更加重视心理问题。我们已经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还需要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

(三)现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专业师资在职称评定上存在困难

应该说近几年我国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备和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认可。但总体而言,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师资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不用赘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自然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系列认定还是空白。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列为思想品德学科职称系列,有的则将其列为体育与健康系列。笔者认为这些处理办法欠妥,因为这种处理方式仿佛是无奈之举,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而且使这些教师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专业师资队伍没有相应的职称评定系列,师资队伍的流动性较大等原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我国大陆地区浙江、天津等省市在这方面工作做得较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并要通过相应考核“持证上岗”的制度,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供了保证。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有些地方的教师经常会有“孤独感”和“找不到组织”等感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不能形成规模和实现正规化。而成立由专家和领导组成的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应该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和正规化的有效途径。

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贯彻新课改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评估体系中去

在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新课程中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还要关注学 生作为人的全面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同这些教育理念和目标不谋而合,也是实现上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在2002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新重新制定或完善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状况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纳入到新的学校评价体系中去。

(二)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专业队伍,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鉴于我国当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以及教师编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工作。建议各地在加强教师全员培训的同时,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师资队伍。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应该安排兼职老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经过培训后的兼职老师才能上岗。对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在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同时,加强对解决专业师资职称评定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力争有所突破,为全国其他省市作示范,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作出贡献。"

各地学校可以逐步建立起以专家和校长为领导,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对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知识、指导思想和方法等方面,同时可与师德教育结合起来。重要的是,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具有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和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三)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多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实效。

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同时强调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应有所侧重。当然,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学校开展的家长学校课堂中,要把对孩子的心理和发展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来抓。学校要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改进教育方法,并促进家长自身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另外,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的多少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又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个别学生两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档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即利用学科知识点、涉及点、接触点、联系点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等形式;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网络指导、行为矫正等方式。

(四)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只要我们在工作中统筹规划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一定能够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剂”,成为连接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纽带”,为基础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统筹管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一个基础”和“三个面向”。

“一个基础”即以行政管理和专业指导为基础,通过政策支持和教研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评价水平,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运作和发展环境。

“三个面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功能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面向学生。主要是指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咨询、辅导和治疗等,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9)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所进行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保持在20%~30%的水平[1]。军校学员具有军人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参战人员要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和精神负荷,面临更强烈的心理压力,要求具有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心理疲劳、干扰能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军校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军校学员良心理健康的任务刻不容缓,但由于学科建设和培训制度远远跟不上实际工作的需要,不少人在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自理学知识培训的情况下便仓促上岗,开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展开。 

一、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问题 

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尽管在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的历史短、起点低,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在研究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性研究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高水平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争鸣类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除此之外,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脱节,导致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有效指导,从而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因脱离实际而价值不大,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因缺乏科学指导而盲目运转。总体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水准不高,低水平的简单重复现象严重,缺乏系统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2.专业化水平偏低,操作缺乏规范。由于某些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失控现象时常发生。在实践性研究方面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目前中国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研究,大都是借鉴国外现成的量表作简单的调查和一般性验证。在选择研究的工具上,国外常用的有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epq(艾森克人格问卷)等,其中mmpi在近几年用得比较广泛;国内常用的研究工具大部分来自国外,主要有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16pf、epq、sas(焦虑自评量表)、生活事件调查问卷等,最常用的是scl-90。但是scl-900的常模是1986年研制的,而且样本量仅为1388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类量表的局限性和可靠性也逐渐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质疑。 

3.消极倾向显现,研究不能全面发展。首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发展倾向,导致研究不能全面的发展。如个别化倾向、医学化倾向、片面教育化倾向、万能化倾向等等。咨询和治疗上。使得研究工作越走越窄。其次,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有疾病的患者,用一些医疗的方式对待那些心理问题并不严重的学生。最后,一直都有学者在探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的问题。但研究者多从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角度出发,分析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工具价值,没有把两者放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终极价值缺乏关注,在模式构建和机制创新上探索较少。 

4.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地已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就全国而言,其研究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研究相对集中在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研究者都以自己所在省市来选择研究对象。因此,有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主要为研究所和军校)的城市,当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能受到较多关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这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区研究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省市,研究数量少的地区其研究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 

二、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会日益深入和广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理论体系,指导实证探索。任何研究都要经历理论探索阶段,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不例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关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模式以及心理健康标准等理论一直是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这些理论建构虽说没有完善,但基本上已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相信今后一段时期,这些理论体系将更加完善。正确的理论,必然要指导实践。目前,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逐步走上了实证研究的道路,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诸如个别、团体心理辅导或咨询、角色扮演训练、课堂教学、情景练习等不同方式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但这些研究成果还远远满足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的需求。因此,今后在完善的理论的指引下,实证研究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流趋势。 

2.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格类型的人进行与之相关的教育。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及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年级军校学员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是对大学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习与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学员则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与事业问题、情感与恋爱问题;三年级学员主要为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学员主要恋爱问题及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从年级看,四年级学员的心理问题要多于二三年级大学生;从地区看,农村贫困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全貌,针对他们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教育、咨询和治疗,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结合多种方式,探索发展性教育模式。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是要对学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促进,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健康地成长和良好地发展。面临着国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趋于整合的新趋势,当务之急应加强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积极开展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的教育活动,以增强军校学员对挫折与生活压力的心理承受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军校学员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以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所以,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应尽快从被动转向主动,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相结合,且以发展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努力使军校学员心理和行为问题能防患于未然或化解于萌芽状态。 

4.深化研究,全面推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随着观念的更新、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会获得更广泛而普遍的开展,由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扩展到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另外,研究也将涉及到所有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有关的方面如: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外界环境及休闲活动、精神疾病及生理问题、一般心理健康、转业、心理辅导及治疗、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人格特点等。不仅如此,服务对象也将进一步扩大范围,从学校逐步推广到社会,不仅重视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关注教员、家长及监护人等的心理健康,满足他们的需要,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全面实施和普遍发展。 

5.健全教育体系,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军校学员树立思想、确立“三观”,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但部分军校学员心理发展中存在问题,将对其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今后各军校应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军校学员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考察,探索军校学员心理品质发展与思想道德发展的有机联系以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优化及完善。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的基础上,构建新形势下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模式,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篇(10)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年10,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中朝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永教[]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我们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考核工作;二级工作机构,各学区辅导中心、市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级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我们做了如下规定:(1)首长负责制原(!)则。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辅导中心主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2)日常化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及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负有责任。(4)督导原则。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和接受上级指导中心及专家的督导,以克服自身工作中的盲目性或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把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均列为考核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的考核条件之一。

我们还规定了考核的内容、方式和评奖办法,使考核措施具体化。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争取到2005年,有10%的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认证的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书,100%的教师接受过一轮培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责任单位,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2.确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相结合,

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了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外出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校本培训和自学讨论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相继应邀到讲学。大批的教师到杭州、宁波、金华等地进修学习。

4.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名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初级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5.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征集和评比为手段,内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中心成立后,我们已经搞了一次论文征集、一次个案征集活动,收到论文、个案近300篇,教师已经树立了心理健康观念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篇(11)

一、健全工作机制,心育工作有位置

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生全面成才的必然要求,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放在突出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健全机构,制定计划,强化指导,抓好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教育局成立了由主管局长任组长、教研室、普教科等职能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扎实开展,依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局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搞好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教体局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指导中心,各中小学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教科室,建立健全了市―县―校三级工作网络。

(二)制定发展规划

围绕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工作方针,制定了《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突出重点关键,强化业务考核,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清、思路明、措施实。同时,指导各县(市、区)和中小学分别制定了各自发展规划,并将发展规划细化到学年、工作任务量化到学校、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有规划目标、有工作机构、有专项考核、有责任人。

(三)加强业务指导

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进班组、进家庭的“三进”,先后制定下发了《平顶山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见》《关于开展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活动的通知》《关于做好平顶山市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活动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二十多个,对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统筹指导。同时,实行基层教研员联系学校、定期听课指导制度,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定期深入基层联系学校,进行听评课活动,督促各学校明晰思路,提高认识,开展工作。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心育工作有作为

坚持以心育人、全员育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开足开好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不断提高心育工作能力。

(一)好健康教育课

结合学校实际,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中小学课程计划,小学每年不少于12节,初中和高中每年不少于14节,督促学校按照要求配备教材,细化课时。为确保健康教育课时落实到位,市教育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督促检查,利用开学、教育督导、综合检查等契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考核指导,查课时、查教材、查档案、查活动记录,确保全部开设、不留空白。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中和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督促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工作计划,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实行全员育人

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倡导“每一个教师都是心育工作者”的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与班级管理相结合,与校园文体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大力营造“人人都是心育责任人、处处都是心育责任点、时时都是心育全过程”的良好氛围。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开展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通知》,督促中小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机制,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和宣传活动,每年一个主题,及时回应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求,使其化解心结,健康成长。

(三)开展心育教研

发挥心理健康教学研究在提升心育能力中的引领作用,通过课题研究、优质课评选、学术交流等活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专业化、科学化。市教育局基础教研室,围绕省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发放调查问卷3000多份,圆满完成“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中学生学业情绪常见表现及有效干预策略研究”等科研课题8项,分别获得省、市奖项。同时,加强校本研修,先后编印《小学生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小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等心育书籍二十余册。新华区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通过国家级课题鉴定。近年来共评出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五百多篇,心理漫画两百多个,教学设计三百多个。

三、加强教师配备,心育工作有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