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绩效管理体系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3:49

绩效管理体系论文

绩效管理体系论文篇(1)

只有目标明确了,各项管理举措的考核才有方向。绩效管理考核工作的前提是以医院整体发展战略为导向,以提高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员工的积极性为目标,在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考核部门和被考核部门要加强沟通,建立多渠道、多样化的方式,让全休员工都能够参与到绩效管理考核的工作中来,形成上下合力的态势,最终推动绩效考核的有效开展。

(二)优化流程,明晰职责

明确的岗位分工,高效的组织架构和服务流程,是落实绩效管理考核的有力保障。医院的运行就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人、财、物的耗费到最终能为患者提供有价、高质、便捷、满意的服务为根本的一系列活动,一个优质快捷的服务流程就是要能够以最快最优的方式解决一线的需求,使业务流程的质量、成本、效率以及接受服务者的满意度达到综合最优。因此,在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上,要实现统筹兼顾,内外、轻重有序,实现自我协调、主动协作,保证业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能通畅有效的进行。

(三)信息支持,持续改进

随着医院管理精细化程度的提高,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开展对医院信息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行为的组织、计划和实施,医疗质量的管理,医疗动态的监督、控制、统计、财务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加工和分析都离不开计算机信息系统,因此,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医院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整体实力的重要环节。同时,绩效管理考核的目的在于确保医院目标的实现,因此,在管理考核过程序中应关注存在的问题,通过及时分析和反馈,纠正偏差,不断完善考核指标,使其能够科学、全面的反映医院的管理目标和发展导向。

二、绩效考核的指标设置

综合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身的,因此,在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设上应结合医院战略目标,秉持患者满意和员工满意并重、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并重、当前发展和持续发展并重的理念,在绩效管理考核上尽可能的使用量化指标,围绕满意度、医疗质量、财务指标和人才培养四个层面进行绩效考核评价,这四个层面,既反映了综合医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又涵盖了医院自身发展所必须的内涵建设。

(一)满意度层面

医院经营的目的在于提供让患者满意的服务而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从而提升医院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因此,在指标的设定上,要选择与患者相关联的指标与科室考核挂钩,比如:患者满意度、平均住院日、出院人数、门诊量、门诊及住院病人平均医药费用等。通过这些指标的设定,可以提高管理效能;可以促使全院职工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从自身做起,顾全大局,不断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服务的水平,增强病人的信任度;可以规范诊疗行为,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

(二)医疗质量层面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建立一套科学、规范、严谨、符合实际的医疗质量管理指标,有利于医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指标设置上既要有质量指标,又要有效率指标,主要应包括如下指标:病床使用率、病区平均确诊日、治愈率、环节质量控制、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考核,可以推动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促进各项管理举措落到实处,使诊断质量、治疗质量、安全质量进一步的规范化、科学化、日常化、在兼顾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三)财务指标层面

为综合反映医院发展状况和经济运行成果,可以选取以下具体指标:人均业务收支结余,百元医疗收入的医疗支出、每万元总资产产出比,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管理费用占总支出的比例、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的考核旨在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完善医院内部成本控制,提高医疗服务成本效益,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

(四)人才培养层面

医院要想持久的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培养一批批医德优良、责任性强、业务素质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是医院提升服务水平、树立品牌形象、不断进军医疗技术新领域,以至于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民众的根本保证。考核指标有:发表科技论文、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带教培养人数等。通过对以上指标的考核,可以推动医院专科建设,更好打造医院品牌形象,可以规范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有利于医院人才梯队建设,增强医院的硬实力,大大提升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绩效管理体系论文篇(2)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公众意识、法律和环境标准的改进推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快速发展。本文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其特点,并结合环境管理标准,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做出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 管理绩效 指标体系 作为环境保护问题、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等学科的交叉概念,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研究和发展的新领域之一。而如何考核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绩效是实施绿色供应链过程中必然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关于绿色供应链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研究看法。 绿色供应链概念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40万美元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旨在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其目的是使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在管理流程上,绿色供应链改变传统供应链的开环结构,增加了回收环节,实现物料和能量的回收和重用,从而形成物流“闭环”,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目前,国内外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还比较分散,还没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也还没有统一的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一般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一种融合环境保护思想的现代管理模式,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产品的原材料获取、设计与制造、销售与运输、使用及回收再利用的整个过程,通过绿色技术与供应链管理手段,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环境负影响最小、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最高和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益最优的目标。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分析 绿色供应链管理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产品销售的全部过程。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的选取、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运输、绿色营销以及绿色回收七个环节。其管理体系结构可由图1表示。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目前国内主要观点认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对供应链整体各环节(尤其是核心企业)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营运关系等所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价。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绿色供应链对信息共享程度以及流通速率要求更高,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信息共享。供应商、制造商以及执法部门和用户之间的信息数据流动可通过网络支撑,形成双向互动。减少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有利于绿色供应链企业提高业绩。 注重绿色水平。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污染,绿色供应链管理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注重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绿色水平成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 闭环运作。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和在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坏件及被用户淘汰的产品会经过回收处理以供重复利用,没有终止点。 加强企业合作。绿色供应链强调企业利益分配的公正性,各种激励与约束措施的有效性也成为管理理论和实践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面向客户需求。供应链的形成、重构要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用户的需求拉动将是绿色供应链中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运作的最主要驱动源。 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必将面临一系列决策问题,无考核就不能决策。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特征,参考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本文设计出具体的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总指标下,从核心企业业绩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绿色水平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核心企业的业绩水平可以反映直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带给商家的经济效益,也是最终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动力之

绩效管理体系论文篇(3)

关键词:绩效管理地方政府对策

1政府绩效管理概述

政府绩效管理是20世纪70、80年代,各国政府面对财政困境和社会对政府提供服务需求的扩大,竟相实行的以“新公共管理运动”为价值取向的政府改革运动。绩效管理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部门通过引入绩效管理,改变了传统的政府职能,政府部门作为一个组织必须面临着成本——收益、顾客需求、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政府绩效管理就是在吸纳和借鉴企业绩效管理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在政府部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调顾客导向,用互相理解的方式,通过协议达成政府机关及其人员的目标、标准及所需能力,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对政府机关及人员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价,进而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使政府服务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的一种管理过程。政府绩效管理有助于政府树立服务行政的观念、形成竞争机制,对改善政府形象和促进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2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政府绩效管理观念尚待改进

首先,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淡薄。近些年来,随着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不断完善,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已经逐步转变,管理方式也从传统的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性政府,但总体来说,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没有完全转变,仍存在“官本位”的思想,强政府,弱社会的政治格局没有完全打破。其次,地方政府工作人员职责不清。政府工作人员不能发挥足够的职责,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相互推脱,工作积极性不高,造成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或完成质量不高。这也间接导致了政府工作效能不高。再次,公众满意度较低。地方政府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更为重视的是直接掌握管理大权的上级领导的满意度,而不是社会公众的满意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政府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时难以主动采取措施来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

2.2政府绩效管理缺乏制度保证

绩效管理是政府提高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的重要工具,所以政府绩效管理的实施离不开国家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的大环境。总体来说,各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己经进行了很多年,政府的职能配置、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已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改进,但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效用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到目前为止,有些地方政府还没有形成关于政府绩效管理的整体思想体系,其绩效目标和下级部门的绩效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清晰,以至于当绩效目标分解到下级各相关部门时出现目标不明确、职责不清等问题。当前各地各部门进行的绩效管理活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绩效管理的指标设计和评估内容构建等方面几乎都是基于地方政府本身需要而定,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缺乏较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性指导。

2.3绩效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首先,指标设定过程缺乏对环境因素的思考。政府部门要维护和管理社会上的各个公共领域,而不同地区的环境影响着政府绩效的实施。其次,绩效指标逐年递增问题严重。一些地方政府的绩效指标逐年递增,使政府人员产生极大的压力,这使得有些部门在看到任务将要完成时就放缓或停止工作,将剩下的业绩留到下一年度,以应付上级绩效评估的年度递增。再次,绩效评估的督办机制有待健全。地方政府在督查程序上的规范还不够严谨,部分地方政府还没有配套建立和健全督查工作体系,督察工作“有任务,才安排”的情况依然存在。

3完善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对策

3.1更新地方政府绩效管理观念

地方政府行政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公共利益服务,为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服务,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需要服务。首先,地方政府管理要把为社会、为公民服务作为政府管理的主要职责和基本理念,树立服务观念。其次,树立责任观念,突出强调公民参与对公共责任保障的意义和作用,必须有一套健全的行之有效的责任机制,将公民参与作为公共责任落实的基础。第三,形成效能观念,解决当前各级政府效率普遍低下的客观要求,同时提升政府的竞争能力,推动和促进地方政府不断快速健康发展。最后,确立公众满意观念,地方政府执政要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以群众的眼光来考核对方政府管理的成效。

3.2改善绩效管理的制度环境

首先,构建绩效管理的法律制度。绩效管理改进绩效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持续改进过程,要保证绩效管理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就必须把绩效管理改革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以确保改革的连续性和延续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情制定科学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约束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以法的力量来推动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改革。其次,完善公务员制度。地方政府要以《公务员法》为基本出发点,进行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与完善。一方面应现实需要,将《公务员法》的内容与地方政府管理相结合,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完善公务员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相关机制,使之更好的配合政府部门,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再次,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建设政府网站、业务信息系统、政府数据资源库等内容,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要确保信息传播的及时、畅通与公开,及时公布与公民利益相关的信息,使公民了解政府的执政情况进政府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3.3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评估体系是推进绩效管理事业发展的关键。首先,建立必要的绩效评估机构,把专门评估和日常评估结合起来。在政府管理部门内部设立评估机构,主要是负责对公共项目实施的检查、回顾和总结,为进一步决策和政策的实施提供依据和建议。此外,在人大建立必要的评估机构,评价和监督政府在公共政策、规范、计划等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其效果,把评估作为监督政府公共管理的有效手段。其次,设置客观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政府绩效评估相对企业绩效评估和公务员个人的评估而丙,涉及面广、因素众多、工作量大,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全面实施政府绩效管理,就必须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职能履行、依法行政、管理效率、廉政勤政和政府创新等方面合理设置评估指标,建立公民、企业、专家学者、上级政府共同参加的政府评估体系。再次,运用科学的评估力法,把定性和定量评估结合起来。政府绩效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进行定性分析和评价,更重要的是引进现代管理学和统计学的科学方法,对政府绩效进行定量分析和考核,从而真正使政府绩效管理走向科学化。

4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之中,服务型政府这一理念对政府绩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这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转变政府公职人员观念、增强民众社会个体意识及提高民众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所以,在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绩效管理方式,来建设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体系,从而提高我国政府管理能力与行政效率,更好地促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绩效管理体系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127-02

政府绩效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国家大规模引入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在我国随着政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标志着我国的政府绩效管理以制度化的方式开始嵌入传统的政府管理中。我国学者对“绩效管理及评估”的研究已有20多年,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随着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实践中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需求,以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研究成为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一、国内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研究概述

“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是政府绩效管理研究深化和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以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将检索时间段限定为2004―2014年,以“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和“政府绩效评估法制化”为主题检索词,分析文献发现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立法现状研究;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内容体系研究;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路径研究;国外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研究,以下将对这五个方面进行评述。

二、国内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研究主题

1.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首先,研究人员普遍认为避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流于形式化,成为昙花一现的政治运动,政府绩效管理及评估需要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发展。薄贵利[1]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大多数通过政府文件规范,弱点是权威性不高、规范化不够、稳定性不强,随着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需要法制化完善,如此才能通过政府绩效评估发现问题和修改完善,使得绩效评估不流于形式。其次,关于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可行性研究,笔者[2]提出新公共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和《政府工作报告》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部委和地方政府法制化提供实践经验三个方面分析,认为国务院制定统一的政府绩效行政法规的可行性。杨秋军[3]的硕士论文中对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可行性进行论述,提出中央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提供了立法动力;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实践提供了立法实践基础;现有的政府绩效管理规范性文件提供立法依据和参考;国外政府绩效管理立法为我国立法提供了经验,行政问责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供了相关制度支持。

2.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立法现状研究

目前,我国有关政府绩效管理的专门中央立法还没有,只有地方人大及政府出台的地方立法,如《哈尔滨市政府绩效管理条例》《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条例》《四川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等,学者们对相关地方立法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建议。陈岩[4]将我国不同层次法律中关于政府绩效管理的规定进行分析,包括宪法、公务员法、国务院及职能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指出现有政府绩效管理立法虽有一些零散的、笼统的规定,缺乏高层次的专门立法。单国俊[5]对《哈尔滨政府绩效管理条例》的立法模式与定位进行介绍,提出创新地提出绩效计划、绩效诊断分析和反馈、绩效监督,以及绩效问责制度,并且在扩大公众参与的基础上,实现了绩效评估结果使用的多元化。

3.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内容体系

从政府绩效管理体系角度,潘小娟[6]等提出法制化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一是绩效管理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组织实施政府绩效管理活动的人或机构,客体是指绩效管理行为;二是绩效管理的内容和指标体系;三是绩效评估方法和程序;四是绩效评估结果的使用;五是绩效管理的法律责任和申诉救济。从系统论角度,石富覃[7]提出绩效评价的技术系统、操作系统和监管系统等“三大系统”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既规范绩效评价行为的行业法,又成为规范绩效评价管理的监管法。

4.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路径

关于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的路径,学者们提出了人大立法和政府制定规章两种主要路径,这两种路径最终目标都是全国人大统一制定政府绩效管理的法律,实际反映了学者们对目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实践成熟度的不同判断。

大多数学者提出人大立法路径,单国俊[8]指出人民的性质决定了政府绩效管理的立法必须由权力机关而非行政机关来制定,因为权力机关制定法律“体现公众意志”,“符合公众利益”,也“增强绩效管理法规的权威性和可信赖性”。胡税根[9]提出法制化应遵循从上到下的立法路径,即首先在国家层面制定一部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的基本法,之后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对绩效管理进行详细的规范。但是,常有有[10]认为目前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统一适用于全国的法律的条件还不具备,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应先由省级权力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来规范政府绩效管理。

5.关于国外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国外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研究,主要是介绍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政府绩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内容、经验和特点,并提出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的启示。

林鸿潮[11]指出美国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简称GPRA)作为美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法律,全面规定了实施政府绩效管理的目的、内容、责任及其实施进程,具有规范效力的统一性、推行实施的渐进性、管理评价方面的分权以及内容的灵活性等特征,认为政府绩效评估立法是解决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困境的一个根本途径。何文盛[12]将GPRA与GPRAMA(《政府绩效与结果修正法案》)从颁布背景、政府绩效管理内容、报告形式、项目管理和法案实施效果五个方面比较两者异同,指出GPRAMA的主要目标与宗旨与GPRA没有根本性的差异,GPRAMA是对GRPA的进一步修正完善。袁娟[13]对比美、日政府绩效评估法律提出两国的共同点:立法目的都注重公民导向和结果运用;评估主体为政府部门;评估方式以自评为主;具体操作都重视计划;评估目标都要求可量化;评估结果需提交报告给国会;都强调对专门人才的培养;注重跨部门统筹协调。范柏乃[14]提出借鉴韩国经验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应与行政改革结合起来,提高公民对绩效评估的参与度,将绩效评估要与管理模式相适应。

三、结论:可能的研究趋势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目前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一是大多数是从管理学和政治学角度,论述关于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内容体系,缺乏从行政法学角度构建内容体系;二是对现有的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内容体系的构建,多是提出笼统的法制化框架,对于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哪些内容可以法律化,哪些内容是不可法律化的研究没有;针对我国现有的大量政府绩效管理相关规范文件也没有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提出切合实际的法制化意见。

对于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国语境下的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构建。目前学术界多从政府绩效管理系统理论内容出发,或者只借鉴美国《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的框架构建,缺少从法律责任与权利角度思考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的理论基础,应充分考虑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立法目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制度构建内容体系。二是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立法实践效果研究。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政府绩效管理专门立法,但是已经有多个地方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如《哈尔滨市政府绩效管理条例》《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条例》等。对于这些地方立法实践,学者们研究多集中于内容体系分析,对于立法后的实践效果研究很少见。对于地方绩效管理立法实践的效果研究,将为完善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提供重要理论支撑,也为进一步全国性立法提供经验支持。三是研究方法多样化。相对于国外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多种类的研究方法,国内研究大多使用规范研究方法,还尚未充分使用内容分析、比较研究、案例分析、定量分析等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薄贵利.建立和推行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制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3):44-47.

[2]冉敏.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法制化立法宗旨和立法原则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2(3):91-95

[3]杨秋军.政府绩效管理立法研究[D].北京:中国中央党校,2013.

[4]陈岩.政府绩效管理面临的法律困境与道路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2):17-19.

[5]单国俊.政府绩效管理地方立法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3):29-31.

[6]潘小娟.关于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立法的思考[J].理论探讨,2009(4):7-10

[7]石富覃,包国宪.我国政府绩效评价监管法制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甘肃省社会科学,2011(3):109-112.

[8]单国俊.政府绩效管理地方立法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3):29-31.

[9]胡税根,金玲玲.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法制化问题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7(1),104-127.

[10]常有有.政府绩效管理立法研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11):145-149.

[11]林鸿潮.美国《政府绩效与结果法》述评[J].行政法学研究,2005(2):100-106.

绩效管理体系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70

0 前言

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促进企业转型与升级,必须完善绩效管理水平,使之向科学化、系统化方面靠拢。全面绩效管理,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管理层更好、更快地实现绩效目标,另一方面对员工自身的职业规划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本文现从管理会计视角来分析全面绩效管理的内容以及实施全面绩效管理的具体办法。

1 理论基础

1.1 心理学理论

企业绩效的评价无标准可言,它会因个人的感受而有所不同。因此企业绩效体现了人的心理需求问题。在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就详细指出了这种心理上的差异性,如著名的五层次理论。Weissenberg(1968)强调“持续激发主体动机的心理过程”,即工作绩效高低由管理对象的激励水平决定,而且二者呈正比例关系。

1.2 绩效评估理论

French(1985)将绩效评估分为评价性目的和发展性目的。评价性目的的内容包括以下三点:其一,回馈员工,促使员工充分了解自身工作在上级领导心中的评价结果;其二,为加薪、晋升提供参考依据;其三,为上级领导解聘或挽留人才提供参考依据。发展性目的的内容包括如下五点:其一,帮助员工改善绩效;其二,帮助员工确立职业目标,以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信度;其三,加强绩效的现实性,据此激励员工;其四,巩固企业上下级关系;其五,调节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1.3 效益理论

效益理论的实践对象是市场效益,主要评价市场机会成本、利润、稀缺与质量、效用以及创新等多个方面。其中“稀缺与质量”虽是由技术所决定的,但技术与市场效益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机会成本”往往与“利润”、“效用”相连,因为经济效益主要受到利润机会和效用机会的影响。而“创新”是获取市场效益的手段,通过建立“效益评价系统”,以谋求最佳“组合效应”带来的经济效益。

1.4 权变理论

所谓权变理论,是指根据内外环境的改变,随时在全面绩效管理中加以调整,并灵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最佳办法加以控制的一种管理理论。因此权变理论在研究绩效管理规律时通常采用带有变量的函数公式,该函数公式中包含全面绩效管理中的评价原则、企业业绩管理变量、管理技术之间的计量关系。据此公式来检验企业全面绩效管理的效率及其效果,以优化企业绩效管理措施。

1.5 公平理论

从员工的角度来谈,“公平理论”阐述了员工的激励程度取决于自己与参照对象的投入和报酬比例的主观感受,换言之,每一位员工在计算自身利润的同时,也会相应地参照他人的利润,以此来检视薪酬分配的公平性。从企业的角度来谈,公平是指员工对组织结果分配、组织制度、分配程序、人际关系等方面是否具有公平性的主观感受。公平性直接影响员工对组织决策的相应反应。

2 管理会计视角的全面绩效管理模式

2.1 成本管理视角

成本管理视角:其一,采购成本。规范采购流程,加强控制与监督,尽量简化审批手续,以提升采购效率,完成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目标,优化价值链的绩效管理,删减非增值作业。其二,生产成本。促进产品转型,向高端领域升级,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要求,优化生产流程,更换经营设备。其三,营销成本。确立成本管理责任主体,比如将销售渠道成本交由销售部经理全权负责;针对网络营销成本,应充分利用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的价值,让传统行业结合互联网,以提升绩效管理效率,从而降低营销成本。

2.2 收益管理视角

收益管理视角主要从精益生产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精益生产管理的内容包括“一个基础,七个支撑”。“一个基础”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也就是5s管理原则。而“七个支撑”包括如下几点:其一,生产的快速转换与维护体系;其二,柔性化生产体系;其三,现场作业E研究体系;其四,设计与高效物流体系;其五,产品研发体系;其六,防错与品质保证体系;其七,同步与均衡化体系。

3 结束语

实现管理会计视角的全面绩效管理,应从成本管理与收益管理两大方面入手。首先,成本是影响企业运营的一个重要指标,控制成本,利益会相应有所提高。其次收益管理是决定企业收益大小的关键,控制收益,实现精益生产,为产品从研发到销售提供健康空间和渠道,是完成收益管理的重要举措。其次,管理会计视角下的成本管理与收益管理是目前实现全面绩效管理的重要模式之一,值得借鉴或参考。

参考文献

绩效管理体系论文篇(6)

1.绩效考核概念模糊。

将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一概而论,纯粹地量化考核及其指标,单纯将绩效管理定义为考核分析,将考核概念转化为绩效管理,这些都是绩效考核概念模糊的现象。事实上,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截然不同。绩效管理是一个由若干环节组成的大系统,其中包括绩效计划、组织、沟通、考核、反馈控制及领导等。然而,绩效考核仅是绩效管理组成部分,是绩效管理的后期手段,企业通过绩效考核达到改善绩效管理的目的。国有企业需要正确认识绩效管理工作内容,提高自身的绩效水平。

2.绩效管理角色定位存在误区。

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一部分,致使众人坚持绩效管理全权由人力资源部负责,绩效管理领导者仅仅做关于实施绩效管理的指示,其余工作由人力资源部操作,尤其认为考核评估的主体是人力资源部。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认识。实际上,绩效管理执行过程中,具体执行过程依然是依靠各层级的领导者组织完成,而人力资源部主要扮演拟定规则和组织实施的角色;绩效管理的实施主体永远都是直接管理者。

3.绩效管理缺失文化培养。

针对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自身典型的管理理论,我国国有企业依然处于不断学习、借鉴的阶段。国外经验终究是舶来品,精华与糟粕并存,实在当地的文化背景之中提炼出来的,而我们企业有自身的发展环境,区别存在是必然的。即使处在相同的过渡,不同企业的文化环境造就不同的发展未来。因此,国有企业需要重视自身企业文化,一味地模仿无法带领企业持续发展。

4.绩效管理内部关系认知片面。

企业绩效管理是领导者与下属间为实现绩效目标而进行的彼此相互沟通的过程。最初,管理者确立绩效目标,从而进行计划与决策,下属根据领导指示完成绩效相关工作。最后,绩效考评工作开始,这不止对职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评,更加是对领导者的领导能力的度量。彼此全程必须保持持续不断的沟通。然而,众多企业领导者过度重视考核,忽略沟通,不利于职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更增强了部分职工功利心理,阻碍着药业企业的发展。考核侧重结果,仅是一个过去的状态,但是导致结果职工执行任务过程中的缺陷并不能得到及时反馈,考核达不到激励员工的目的。倘若绩效管理一直作为评价职工的单一工具,长期而言,弊大于利,职工的工作满意度极度下降。终究,绩效管理逐渐成为企业摆设,没有起到其真正的作用。

二、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

1.建立以绩效为中心的人力资源整体配套体系。

国企管理者在定位企业绩效管理前,明确企业职工绩效管理问题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具有偶然性,存在客观规律性,但可以预知。企业应当树立信心、正确理解绩效管理观念。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竞争焦点是核心技术和产品质量、品位、信誉及创新。国有企业受国家宏观调控,即使在金融危机时,依然具有核心发展力,企业重视创新俨然成为重中之重。

2.建立强调高层管理者为管理角色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作为企业转化战略为行动的过程,每个环节都需要紧密联系。公司高层领导者保障着绩效管理的过程实施,正因为他们计划目标、制定决策、组织下属工作,才使得人力资源部门等相关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建立强调高层管理者为管理角色的绩效管理体系,利于确保绩效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因此,国有企业需要将绩效管理列为高层领导者的主要任务,使之充分发挥绩效管理者角色,引导企业走向辉煌。

3.建立坚持融合企业文化的绩效管理体系。

随着服务业、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客户对企业的要求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应当重视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将文化融入绩效管理过程中。企业内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外部市场的变幻莫测,同样可以引起战略的动态变化,使绩效管理方向及实际绩效考核内容也随之而发生巨大变化。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药业生产公司,坚持药品质量才是硬道理。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秉持鼓励职工对他人生命负责的作风,重视生产质量,极力营造一种质量为重的文化环境。结合企业实际状况,掌握融合企业文化与公司发展的技巧,才能够使企业屹立于众多竞争中。

4.建立协调领导与职工关系的绩效管理体系。

建立协调领导与职工关系的绩效管理体系,重视绩效管理考核同时,关注领导与职工间的关系,并建立合适的关系协调方案。绩效管理应重视人才开发的重要性,让职工参与企业管理过程,提高职工的满意度,管理过程中促进职工持续成长,做好绩效持续改善工作。协调关系,首先需要在观念上进行突破。职工和管理者的关系由单纯的下属与领导关系转为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为职工提供更大的民利,彼此之间携手共进,这是绩效管理工作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只有被考核者全身心地参与绩效管理过程,管理目标才能高效地实现。同时,根据企业文化环境制定绩效培训计划,加强职工的沟通培训,调动职员积极性,保证全员参与。这些方案可以提高绩效管理的实施速度与质量,帮助企业在急剧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最大限度发挥企业潜力,顺利实现企业最终奋斗目标。

绩效管理体系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 C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0863(2013)04-0032-03

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和政府的信任危机、效率危机,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行政改革,这股改革浪潮被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深化改革政府绩效评估为主要内容,强调明确的责任制、产出导向和绩效评估,引入市场机制以改善公共部门管理,减少了政府运行成本,很大程度上缓和了长期以来存在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

通过绩效预算来管控政府运行成本在设计方向上是正确的,但能不能真正发挥绩效预算的管控作用,最重要的依赖因素是绩效评估系统,也就是如何对政府真实绩效进行评估。如果评价系统不成功,那么也就无法通过绩效预算管控政府运行成本。而绩效评估结果又依赖于绩效考核。从而形成了:“绩效考核”决定“绩效评估”决定“绩效预算”这样一个不可逆程序。[1]

由于西方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绩效评估都是在企业管理的经验基础之上研究发展而来,而政府运行成本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复杂性,包括部门活动的不可观测性、成本与收益的非对称性,不确定性等等,政府运行成本还具有弱控制性,机关活动缺乏有效的制约力量,机关获取经费和提供服务产品之间缺少必要的逻辑联结;政府内部各机关信息传递过程复杂。因此对政府运行成本的观察、衡量、与验证的难度以及处理的复杂程度都远远的超过了企业财务,评价政府的运行效果和经营业绩需要采用特殊的信息来源、指标体系和报告体系。

二、量化指标考核政府绩效的设计性缺陷

绩效预算依赖于绩效评估系统,而绩效评估又依赖于绩效考核。在这个逻辑顺序中,现行的以量化指标作为考核依据并产生评价结果在理论和设计上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及缺陷。无论绩效预算是技术论还是制度论,其理论设计的基石是“绩”“效”二字。简单说“绩”就是实现目标,成绩越大越好;“效”就是如何多快好省地完成,效率越高越好。所有理论、体系的设计都是保证的途径和方式。大量的调研结果表明,现行实践运用的绩效评估系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2]:

1.基于量化考评的细化指标不同权重问题

由于整个绩效预算的信息来源于绩效评估系统,而量化的后果是导致不同权重内容的同性化问题。例如,衣服和大米对人的作用是不同属性问题,我们人为地折算成钱后,就变成了同一的可比较概念。对政府工作来说,一个工作能力很强的人迟到了,在绩效系统中的加扣分只能体现出一个分值,权重意义无法体现。所以不同权重的内容是不可能寄希望于通过更完善的设计分值来达到公平合理的。

某银行单位调研其绩效评估管理系统时发现,相对服务于普通市民客户的工作人员,有能力吸纳大单位资金人员的绩效分值要高很多,连带成经济收益的巨大反差。该行负责人坦言初衷是为了激励所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员工能力创造效益,但事实结果是造成部分有便利条件的人员与大部分人员间的不公平待遇,对整体而言反而积极性被挫伤,怨言四起、矛盾激化。

2.不同岗位间的不平衡问题

山东某市质检局调研该局绩效系统实施效果时,发现很多人对岗位间由于功能不同造成的绩效差异意见比较突出。如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和对外收费部门间工作性质差异如何平衡绩效?容易完成效益指标的科室与不容易完成的科室间工作难度差异如何评价绩效?外勤人员工作因素不能参加单位学习、活动,拿不到分值是否合理等等。由于考评结果直接对应到工作评价及经济收入,所以实施绩效考评后反而引发了员工对“好岗位”的热衷心理,失去了爱岗敬业的热情。

3.有害绩效问题

这一现象在一些权力单位如执法部门尤为突出。为了绩效突出而滥用权力,造成乱收费,钓鱼执法等在社会舆论媒体上屡见报道。某公安局交通大队关于印发绩效考核实施办法的通知中规定,处罚交通违法每笔,加分,少一起减分;处罚每笔平均金额超过若干元加分;民警处罚笔数日均不能低于若干笔,新警不低于多少,未完成的,一次性扣多少分。交警部门给交警下达罚款指标,在罚款金额与工作津贴、绩效奖金发放、全年评选先进等直接挂钩的压力下,处罚目的就很容易从维护交通秩序,演变成追求罚款最大化。执法变成执罚,公权力便异化为交警部门或者个人牟利的工具。

4.伪绩效问题

伪绩效问题有两种现象一是因为绩效系统的充分量化,部分投机者专研于与本位工作无关的边缘内容,如无意义的加班、制造虚假的社会好评等;二是因近性效应,比如得知上级部门要来检查,许多单位就会突击整改,把功夫做足在这些“重头戏”上,力图获得优评。以一点弥盖一线已成为现在通病。

综上可以看出以现行理论支撑的绩效评估系统本身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适用于可以细化的环节,如文件传递、事件受理时限等流水型程序。绩效评估的误区不在方法,而在于理念本身。政府绩效评估的假设,是政府“绩”“效”可以通过管理团队和管理个人得到实现。那么,政府的“绩”可以分解成各个功能单元的目标,再进一步分解成单元内的团队和个人的绩效指标。政府负责人只要把工作目标分解成绩效指标层层下放到人头,定期监督评估,最后根据绩效完成情况实施奖惩。这样可以称为“自动化管理”或“无人管理”。因此,事实上很多理论把绩效管理误认为就是绩效考核,以为通过设定指标、绩效评估、绩效沟通、指标调整等手段和过程,找出绩效高或者低的原因,就能够通过填填表,报报数字,打打分,写写评语而不断改善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实现组织的目标是不可取的。

三、权变理论与绩效评估模型

权变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在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是西方组织管理学中以具体情况及具体对策的应变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以往的管理理论,如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等,一般是侧重于研究加强企业内部组织的管理,且追求的是普遍适用的、最合理的模式与原则,但在解决企业面临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时又显得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相信管理会有一种最好的行事方式,而是必须因地制宜地处理管理问题,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管理取决于所处环境状况的理论,即权变理论,这其中“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权变理论把企业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并试图从系统的相互关系和动态活动中考察和建立一定条件下最佳组织结构的关系类型,包括组织开发策略、信息处理程序等因素与组织结构之间的权变关系等。 该理论认为,人是复杂的,要受多种内外因素的交互影响。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条件和工作任务结构四个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一般领导方式,好的领导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管理。

权变理论被一些研究者誉为未来管理的方向。它整合了管理学科某些方面的基本认识和方法,建立了多变量和动态化的新管理规定,它提倡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精神,注重管理活动中各项因素的相互作用。

通过权变理论可以看出,组织的绩效并不是一个可以通过同一量化的评估系统能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中外学者及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难题。不同属性的单位、同属性不同地域的单位,同属性同地不同人员构成的单位甚至同一单位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影响到绩效结果产生。

无论东西方管理模式,可以定论的是“绩效”永远是对政府运行共同的需要。“绩”可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改变各自诉求,但对效能的追求是恒定的。西方的社会发展建立在依靠资本的驱动下,所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成本是可以用一套体系来完成,就像老板如何控制员工开支一样简单。结果,而是管控的使然。但是如要有“绩”诉求,“效”也必然很难实现,原因就是没有激励的环境不可能形成权变的环境。为此应当采用权变理论的观点来分析:

要研究政府内部控制与环境权变因素,要先将其量化,量化过程中构建政府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当前的研究方法与结论并不统一,有问卷形式的研究,也有公开数据。本文选取如下指标进行分析[6]:

1.内部控制IC

将政府施政目标的实现视为内部控制的首要任务,而其他要素的存在也是为了保证政府施政目标能够实现。绩效评估应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展开,采用打分制进行,其主要中心工作可参考表1。

2.环境不确定性EU

在权变理论研究中,环境被定义为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的并对组织整体或者某一部分具有潜在影响的因素,即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以被认为是风险或者机会,对政府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因而,内部控制系统首先要能够适应环境的不确定性。然而环境的不确定性本身难以衡量,但是这种不确定性会对政府的目标实现产生影响,政府目标的变化程度或者变异程度能够用来反映环境的不确定性。本文采用企业中常用的销售收入变异系数、利润总额变异系数来来描述政府支出环境的不确定性。

式中,EU表示政府支出环境的不确定性,CV计算的是政府支出变异系数,本文采用变异系数取10为底数的对数来衡量环境的不确定性。ZK指政府近五年的运营支出,Z指政府近五年的平均运营支出。

3.行业竞争程度CI

政府机关支出的特点与其所管理的内容及管理行业密切相关,管理的内容和行业决定了政府的复杂性、任务不确定性等因素,这些因素通常会与机关规模、技术特点等因素相结合,对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产生影响,行业竞争程度在企业中主要采用赫芬达指数来衡量。

4.机关复杂程度FS

上述两种环境的权变因素代表了政府内部控制系统面临的外部环境,政府机本文采用政府内部下属机构数量来衡量政府机关的复杂程度来探讨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5.机关规模FC

机关规模的发展将会导致管理跨度不断增加和管理过程更加复杂,以至于更需要设计和创新管理控制系统以实现组织目标。在企业中,大规模与小规模企业采用的分权或集权形式对管理控制系统设计的要求不同。本文以机关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机关规模。

6.政府内部控制与环境权变因素的适应性模型

由上述分析可得,构建政府内部控制与政府环境权变因素的指标的研究模型,以用来研究内部控制与政府环境权变因素的适应性:

式中的β0~β4为加权系数,可根据政府的具体情况加以设定,以模型中的拟合残差ε来衡量内部控制与政府环境权变因素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对政府绩效的影响,

7.政府绩效的评估

内部控制对与政府环境权变因素的影响国内外还没有相关的研究结论,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同样式中的β0、β1为加权系数,可根据政府的具体情况加以设定, ARES代表了由研究政府内部控制与所处环境权变因素的拟合残差,取绝对值来表示内部控制与所处环境权变因素的适应性。残差越大,表明适应性越差,残差越小,表明适应性越好。

四、结束语

据光明网报道,在中国庞大的财政开支中,政府自身消费就占去了财政收入的很大比例。这中间除政府运行成本过高以外,财政浪费也十分惊人,缺少合理的绩效评估是造成上述因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绩效评估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在实践中往往无法具体实施,本文提出的基于权变理论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型可以方便地分析政府内部控制开支与其所处的环境的适应性,有助于提高政府运营绩效。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刘华伟.广东公共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Liu Huawei.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Public Expenditure Management System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Jinan University,2008.

[2]刘玉栋.公共支出的人本绩效预算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Liu Yudong.Research on the Humanistic Performance Budget in Public Expenditure.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0.

绩效管理体系论文篇(8)

0引言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形势,这就需要企业从各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而绩效管理作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必须要进行相关内容的研究,以便于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意见。现在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率的管理体系,合理的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会促进企业的发展,满足企业的战略需要,以此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将企业的绩效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组成,在企业的绩效管理上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但是由于企业个别方面管理的不完善或不合理,仍然会造成企业绩效管理存在实践中的问题,其中主要的几个问题如下:

1.1绩效考核的体系设计不够合理

由于每个企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不同,因此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就参差不齐,对于绩效考核评价的力量投入和管理力度也就有明显的差别。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绩效的管理目标,但可能会因为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不足或在理论上的研究不够而使得对于绩效的管理缺乏科学性;有的企业由于公司自身的绩效考核管理人员的经验缺乏而导致绩效的考核目标不准确,指标的制定不合理,考核的原则混乱等问题,这些都是由于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设计不够合理,从而使绩效管理难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刘彩莲江苏省设备监理协会210029以进行。

1.2绩效考核的角度单一,缺乏科学性

企业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是衡量日常工作的有效方式,也是评价员工工作的基础和核心。但是很多企业在绩效的考核中局限于单一的形式,忽略了绩效评价的意义,而变成了一种为了考核而考核的形式。对于考核的内容和项目的设定随意性加大,上级领导的个人好恶情况严重,缺乏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很多企业的考核标准设定的过于模糊,考核的内容涉及的范围过小,这就容易引起绩效的考核不全面,绩效的评判标准不合理的现象,使得企业的绩效考核无法起到实际的作用,对于企业的管理不能起到作用。

1.3缺乏绩效辅导与反馈机制

企业的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管理工程,但是在绩效的实施和考核的过程中,很多人力资源部门的绩效管理考评不被有关部门支持,这就使得很多参与绩效考评的人员对于考核产生消极应对的现象,降低了企业绩效管理的效率。企业没有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辅导和绩效的反馈机制,使得管理人员与员工的沟通不够充分,无法确认共同的工作目标和统一的绩效标准,被考核人员对于绩效的考核没有充分全面的认识,可能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全局性的考核规划。

2对于企业绩效管理相关问题的对策研究

2.1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在企业的绩效管理过程当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参照公司的年度发展计划和长期的发展战略,还有各部门科室的年、季、月等详细的发展计划,制定符合企业当前发展状况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还可以结合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来确定绩效考核的框架,绩效的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尽可能的让每个员工参与计划的制定,使员工能够融入团队,也让绩效考核的制定能够更加的全面合理,并且绩效考核的标准要统一,考核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提升,避免出现绩效考核缺乏合理性的情况,从而形成高效科学的考核制度。

2.2完善考核的内容和监督体制

企业的绩效考核是企业进行正常的经营运转的重要任务,合理的绩效考核可以保障企业的管理有序进行,促进企业达到各项经营管理目标,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对于少数企业的绩效考核角度过于单一,缺乏企业所需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的情况,要对企业的绩效考核的管理进行完善和改进,注重员工的绩效指标要与企业的绩效相结合,对于考核的内容要遵循科学、真实、合理的原则,尽量考虑企业主体的利益体现,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兼顾指标的量化,减少评价结果中人为干预成分所占的比例,注重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提升企业绩效管理的整体目标。

2.3注重企业绩效辅导与反馈

在企业的绩效管理中,管理人员通过对员工的辅导和支持,帮助员工改进和提高平时的绩效表现,使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这就是绩效的辅导管理,也是贯穿于绩效管理的一部分。在企业的管理工作当中,各级管理者应当与员工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和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问难,并帮助其解决相关的问题。对绩效考核的数据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将考核的信息及时的反馈,以便于管理者对绩效考核的评估和管理。除此之外,还要根据考核的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注重企业的激励体系建设,将绩效完成情况与公平的物质激励相结合,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

3结语

在企业的管理当中,企业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管理绩效的优劣,通过发现和分析绩效考核的结果,改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机制,就可以使企业增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企业的绩效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同时还是一个整体的管理系统,绩效考核计划的制定、执行和评估、反馈等阶段都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的绩效管理是对企业本身的一种认知和自律,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加强企业的绩效管理,就能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兵,张永军.创新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基于知识共享视角[J].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5.

[2]于涌.探析企业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期刊论文,《科学导报》,2014.08.

[3]董莉.浅谈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对策[J].期刊论文,《经济视野》,2013(23).

绩效管理体系论文篇(9)

我国目前对责任政府及其绩效评估理论的研究己经落后于实践的发展。理论研究的不足必将导致实践的盲目性,增大实践探索的成本代价,从而激发了研究者研究的紧迫感和动力。鉴于此,文章从理论上分析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的制度化基础,从实践上构建基于责任政府理念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该模式包括“战略目标系统”、“基于资源管理整合系统的平衡性绩效衡量”、“绩效信息的反馈利用”三大过程性要素;设计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的操作程序,并分析该模式的适用条件;最后进一步运用平衡积分卡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将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进行到底,最终推进责任政府的建设。

关键词:责任政府;政府绩效评估;评估模式;平衡积分卡

中文文摘

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公民素质的提升以及公民意识的日益凸显,给传统行政模式提出了改进要求,构建“责任政府”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自身发展的必然;全球化不确定性的日益增强,给政府自身发展带来了客观压力,在加入wto己成为现实的今天,身处国际经济循环中的中国政府,尤其面临着提升自身效能、发挥比较优势的迫切压力。WwW.133229.coM在此环境中,搞清楚“责任政府”究竟是什么样的政府,如何构建责任政府,如何提高责任政府的绩效水平,这是我国政府当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责任政府”在我国的迫切建设要求、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现存的问题,力图在充分分析“责任政府”内涵及其框架体系之后,让责任政府赋予政府绩效管理以新的制度基础和目标导向,并结合国内外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构建出“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模式”,并进一步运用平衡积分卡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将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进行到底,最终推进责任政府的建设。

第1章绪论

该部分主要说明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基本思路等。首先介绍相关的研究背景,指出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受到广泛重视和推广。而我国构建责任政府过程中的绩效评估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理论研究不足所导致的实践的盲目性,使得责任政府绩效评估问题层出不穷。其次介绍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在分析绩效评估作为构建责任政府的基础工程的重要作用后,指出引入和改善政府组织的绩效管理与构建责任政府的内在价值相吻合。因此本文将绩效评估机制与责任政府的建设结合起来研究,希望责任政府能赋予政府绩效管理以新的制度基础、目标导向,同时,通过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可以进一步推进责任政府的构建,由此实现责任政府与政府绩效评估的良性互动。最后介绍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2章责任政府构建中的绩效评估理论概述该部分首先介绍责任政府相关概念和理论。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学者对责任政府的阐释引出本文对我国责任政府的理解,指出责任政府重心不再是权力本位,而是政府责任本位;政府的责任范畴不再单一是政治责任,还包括法律责任、道德责任;责任政府还强调公民责任和政府责任同时并重,责任政府不再是层级考核,而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保证职、权、责、利关系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在这一部分,还从法治、德治、民治三个维度介绍了构建责任政府的动力机制及其目标。

其次,主要介绍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在简要回顾政府绩效评估的历史基础上,文章结合国内外学者有关政府绩效评估的定义,提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并分析其性质。从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促进政府质量与公平意识、提升政府形象三方面分析政府绩效评估对构建责任政府的促进作用。最后,小结。文章结合上述分析,进一步指出有必要借鉴当今国内外政府绩效评估典型实践的先进经验,以作为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的经验方面的预备。

第3章国内外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及启示该部分首先是西方政府绩效评估实践概述。先介绍美国、英国的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进程与成效,再结合弗吉尼亚州的绩效指标、英国警务绩效评估框架两个典型案例,指出其指标选择的广泛性、创新性、可操作性以及评估的法制化、制度化等特点。其次,介绍我国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典型的有青岛市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山东省的社会服务承诺机制,福建省的效能建设。最后,对国内外绩效评估创新实践的借鉴经验进行综合评述。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从绩效评估制度化和规范化、评估方式的选择、评估主体的确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借鉴意义。写作论文网

第4章我国责任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该部分首先阐述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体系在构建和规范上的不足。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一,绩效评估的知识体系准备严重不足:第二,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保障;第三,未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第四,绩效评估的价值体系未得到构建和认同。其次,理论不足导致实践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评估多处于自发状态,评估主体比较单一,多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缺乏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评估;有效的绩效评估信息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存在信息失真现象,导致评估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从评估的方法上看,缺乏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的正确运用,严重影响了评估的实效。最后,小结。责任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给当前政府管理带来了诸多弊端。在分析问题之后,有必要结合国内外责任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的经验和做法,构建适合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模式。

第5章责任政府构建中绩效评估机制的完善·该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结合理论与实践构建基于责任政府理念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首先,分析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的制度化基础。文章主要从分权化管理、责任机制、结果为本、顾客导向四个维度分析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的制度化基础。文章指出,只有在这些制度化基础上推行绩效评估,才能够确保绩效评估的有效性。其次,构建基于责任政府理念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主要包括三大过程性要素:“战略目标系统”、“基于资源管理整合系统的平衡性绩效衡量”、“绩效信息的反馈利用”。第一,战略目标系统即要确立政府绩效评估的合理目标。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目标是一个综合考虑内外顾客,将组织使命、组织责任、战略规划、工作程序设计、目标设定和优先排序、界定成果和投入的逻辑关系等工作有机融入政府所制定的、旨在改善政府绩效的战略性框架。第二,基于资源管理整合系统的平衡性绩效衡量。基于前文对我国绩效评估存在问题的分析,在绩效评估机制的构成方面,采取多元主体与平衡性绩效管理工具相结合的评估方式,以求全面、准确而具有建设性地对政府绩效进行管理。文章设计的是三元主体绩效管理的框架,三元主体包括:社会主体(公众、专家)、上级机关、机关自评。通过三元主体的平衡性评估机制回应责任政府在政治、法律、专业领域、管理以及服务方面的责任要求。第三,强调绩效信息的反馈利用。文章指出,只有把决策执行中的各种信息不断地,及时地反馈到政府部门,管理者刁‘能对偏离绩效目标的各种情况进行调整、修正和完善,进而达到不断提高政府绩效的目的。因此可将“政务公开”引入责任政府绩效评估领域来、更可通过网络加强公民与政府互动,促进政府效能提升。再次,通过图表介绍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的操作程序设计和适用条件。文章构建了责任政府绩效评估的七个操作程序:制定政府绩效评估计划、建立政府绩效评估组织、构建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收集政府绩效评估信息、选择政府绩效评估的计量方法、撰写政府绩效评估报告和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应用。这七个操作程序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构成了持续循环的政府绩效评估过程。另外,绩效评估模式的引入,必须从组织的内部结构、权力模式、组织制度、文化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给出全面支持。即,绩效评估系统要求组织结构系统、制度系统、人事系统和资源系统的全面跟进。所以,文章接着分析了该模式的适用条件,要根据机关具体实践条件的差异,找到扭转传统观念栓桔的切入点和方法。

最后,进一步运用平衡积分卡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鉴于政府业务的复杂性、多元绩效动机、多元绩效标准的现实情况,以及国内关于政府整体绩效评估指标研究的滞后性,文章另起一点,选取平衡积分卡这一综合性战略绩效评估和管理工具,作为构建基于责任政府理念的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建设工具。文章先简单介绍平衡积分卡的内容以及其在责任政府绩效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再从顾客满意、财务绩效、内部业务、创新与学习四个维度来构建责任政府绩效评估平衡积分卡的框架体系,最后以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为例,运用平衡积分卡进行实例分析。

第l章绪论

1.1课题背景

1.1.1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受到广泛重视和推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猛烈冲击、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进而走出政府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伴随着风起云涌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特别是由于高层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英国、美国、欧洲大陆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相继掀起了政府管理创新浪潮。这一以公共管理为理论基石和实践指南的改革,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减少施政成本”、“提高服务效能”两个方面,以“效率、责任和响应作为其基本价值基础”。综观各国改革,政府再造的内容主要体现在:

1)变管理为服务,树立“顾客至上”观念;

2)民众评议政府;

3)政府绩效管理;

4)公共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

5)政府人力资源管理;

6)注重投入产出的企业化管理。

西方发达国家上述6个方面的政府再造,对我国政府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其改革策略的核心内容也应当成为我们构建责任政府的价值参照。尽管各国政府管理创新的起因、议程、战略、策略以及创新的范围、规模、力度各有千秋,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取向,即在公共部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运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和绩效。绩效评估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推广,以至西方学术界惊呼:现代“评估国家”正在取代传统的“行政国家”。关于西方各主要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情况,本文将在第三章重点进行介绍。

1.1.2我国构建责任政府过程中的绩效评估还处于初级阶段责任政府是行政现代化的产物,最初出现在现代市场国家中。在我国是最近出现的概念,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政府改革目标。这一目标明确反映出的信息就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随着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的确立和不断加强,新时期政府改革战略选择的重点是构建责

任政府。而我国中央政府使用这一概念则是2003年的事,在非典肆虐的时期,面对非典型性肺炎的挑战,政府总理温家宝在有关讲话中表明了中国政府建立坦诚、负责政府的决心,开始明确提出了责任政府的执政理念。

在构建责任政府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制度构架确保政府及其公务员对人民负责关系的确立。除

以公务员规范明确其职责、以问责制建立政府及公务员责任追究机制外,引进绩效评估机制是责任政府建立中制度构架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对来说,明确政府行为规范、公务员规范及建立相应的政府及公务员问责制度是责任政府建立的核心内容,但绩效评估是责任政府建立的基础工程。

因此,为了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部门以推进政府机关效能建设和推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为突破口,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在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行政现代化进程。

国外政府及我国一些地方通过绩效评估来推动责任政府建立的努力,为我国政府改革找到了新的切入点。但也要看到,在成为一种口号和时髦的前提下,责任政府的绩效评估走向“政绩工程”评估的倾向,存在的问题还是相当突出的:评估多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保障;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实践中性;评估主体缺乏多元化,多以官方评估为主,缺乏公民评议,而且多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估,缺乏政府机关的自我评估;评估内容不全面,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片面地将经济业绩等同于政绩,将经济指标等同于政府绩效的评估指标;评估程序没有规范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因此评估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甚至完全流于形式;评估方法多为定性,较少采取定量方法,导致评估结果不够科学等等.、这止岭问题都表明了我闪日前对责任政府及其绩效评估理论的研究己经落后于实践的发展。现论研究的不足必将导致实践的育即胜,增大实践探索的成木代价,从而也更加激发了研究者研究的紧迫感和动力。对比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以及在公民导向的强调和目标管理、战略管理等理论工具有效运用,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提升。

1.2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

作为责任政府建立的丛础工程,绩效评估为责任主体承担责任提供工作履行过程和结果方面的数据。绩效评估作用具体表现为:既注重过程中的事业心和务实态度,看政府依法办事、按章办事的情况,看公务员是否勤勉工作、踏实肯干又重视结果导向,鼓励政府、公务员打破陈规争取能带来更好结果的创新,以“三e”标准(即经济标准、效率标准、效益标准)测定政府生产率的状况,重视公务员的业绩和他们对组织目标的贡献。绩效评估还在于把测定的政府生产率的状况与公民期待对比,促进责任政府的建立。在政府对人民负责的责任关系中,如何推动一个更具责任感政府的建立?当代,绩效评估通过引进公民参与,使绩效评估及责任承担中,政府坚持公民导向;公务员履行职责不仅对上级负责还要以公众的满意度作为自身工作的重要的考量。以此为基础建立的问责制,能有效地增强政府官员的责任心,端正他们为公众服务的态度和提高为公众服务的质量,促进责任政府的建立。由于组织的目的是在于通过社会化结合方式,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实现方式、手段,乃至具体的运作过程,其本身也是一个需要管理的过程,这就是绩效管理对于提升组织有效性的意义所在。从这一视角出发,责任政府的建立正是为了改善政府运作,提升政府各方面的效能,从而更好地履行其组织使命—提供公共物品,为人民负责。而引入和改善政府组织的绩效管理,无疑是与构建责任政府的内在价值相吻合的,因为责任政府总体上看作为对传统管制型政府行政模式的超越形式,也必然会强化传统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与现实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此外,由于政府部门自身在价值原则、管理方式、业务内容等方面的特点,绩效管理这一在赢利性部门广泛使用并获得良好结果的管理工具,在政府部门的应用还基于政府价值定位的调适问题。所以本文将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即绩效评估机制与责任政府的建设结合起来研究,希望责任政府可以赋予政府绩效管理以新的制度基础、目标导向,同时,通过责任政府的政府绩效评估,可以进一步推进责任政府的构建,由此实现责任政府与政府绩效评估的良性互动。

绩效管理体系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5-0108-03

财政部“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绩效目标确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有机结合的预算管理机制,实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并于2011年7月下发《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内部署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据笔者了解,一年多来,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改革成效。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看到基于不同的理念、视角、价值取向、方法选择等因素,在预算绩效管理理论层面呈现名目繁多、功能各异、内涵交错、概念模糊、众说不一的局面,致使实践部门在选择模式上出现了概念模糊、引证混乱的问题,对深化改革所带来阻碍十分明显。本文试将以科学发展的视野,对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基本内涵和相关理论予以探讨,旨在提出建立健全适合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方面的几点思考。

一、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基本内涵与框架

要实现和完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就必须先将绩效管理这一思想、工具“打破揉碎”,并使其进入到预算管理部门的理念中,融入到预算管理工作的各个细节,才能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各个子系统和谐运转。笔者就先将“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分解为“绩效管理+预算+机制”,并逐步分析其各自内涵,并为下文提供理论支撑。

(一)绩效管理的内涵与框架

“绩效管理”这一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Au—brey Daniels提出后,人们展开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所谓“绩效管理”是特定行为主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减少中间层次,双方共同参与制定业绩成就、成绩、实现、完成、履行等计划目标,达到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绩效的目的管理模式。如图1,也可以理解是一个动(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反馈)静(绩效目标、指标体系、考核纪律、评价制度合称)结合循环驾驭管理实践的过程。

众所周知,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已是科学发展的大趋势。绩效管理成为一种管理思想、工具,不论从管理的“组织”还是“个体”维度理解分析,严格地说都应属于管理科学,而管理学科本身是一个交叉学科。从一般基础理论看其整合了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行为科学、管理学等;从边缘学科理论看其应用了目标管理理论、管理控制理论、成本效益理论、权变理论、激励理论等。这启示:对绩效管理理解,需要更广泛、更深入地引进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二)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与实践

将绩效管理理念用于预算管理实践,就产生了预算绩效管理。预算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政府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一种理念。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加深领悟和理解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的切入点和体现方式,要把预算绩效管理放在政府改革实践独特的历史背景下去考研,助于新机制的解读。

基于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兴起,“效率政府”行政理论影响,1949年美国胡佛委员会提出了“绩效预算”概念,开创了预算管理的新时代,其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出台计划一规划预算、目标管理和零基预算等措施。1979年撒切尔政府开始了英国“新公共管理”的改革,并在“效率战略”的指导下,相继推行了雷纳评审、部长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新方案等改革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绩效评估在政府部门中的应用。目前,绩效管理这一理念、工具不仅在发达国家之间盛行,同时也推广到了发展中国家。世界各国政府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将绩效理念引入其政府改革层面也存在差异。但从代表性或者公认性的视角看,英国财政部提出政府绩效3E(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综合判断)内容框架;美国最初绩效预算是按照运作和方案来组织,企图将运作和方案的绩效水平与具体的预算数额予以联系,如今发展到将效率和资源相结合。这些基本凸显出预算绩效管理一个粗略框架,即给部门一个目标,基于完成任务的工作量拨付预算资金,并通过衡量目标完成情况达到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监督,强调以结果为导向,部门同时有较大自决策具体的资金运用。

对预算绩效管理理解同样需要吸收其他学科理念,再结合上述预算绩效管理发展溯源概况,学者们研究认为,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实践融入了“二重理论”主线。一条围绕“公共产品”、“公共需求”配置和生产效率理论体系;一条涉及政治理论(公平)和行政理论(效率)体系。对于涉及具体理论的知识笔者不再累述,本文主要梳理和探究在这些理论背后,映射了哪些与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相关联的问题。总体看:公共产品配置效率理论不直接关联预算绩效管理主题,但政治制度制定通过公共选择实践,促使公共产品配置效率不断向帕罗托最优靠近,影射出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复杂背景;公共产品生产效率理论揭示了政府部门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低效率、高成本现象,究其原因是缺乏激励机制,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正是树立“协约”精神以解决激励机制的手段,暗示了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重要性;政治理论与行政理论之间存在繁杂渗透制约关系,致使政策导向更适合在行政领域去校检,在政治领域绩效管理显示出力不从心的现象。同时还要看到,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不是全盘否认传统预算管理模式,而是不断整合社会发展新理念,对其进行改造和逐步完善,企图设计出一个理想的管理模式,彰显了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预示着预算管理改革的方向。

(三)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运行张力界定

“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指机械、机械装置、机械机构及其运行原理,后来这个词移植到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用于指代有机生命体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客观运行过程。机制一词被引入管理领域后形成了管理机制的概念,主要是指管理系统内的诸要素相互作用、自动耦合的原理。按照这个描述,那么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应该具有两个特征:一是预算绩效管理张力是否能适应环境,即管理成为强化预算工作目标实现的“理性机制”;二是预算绩效管理是否按既定程序运行,即管理是隐藏在有效与合理的工具选择、技术体系中,结果可以观察与衡量,也可以区分优秀与普通。

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行使公共权力一项制度,落实制度衍生机制内容。机制本身可以不拘场合,可以灵活执行,但要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时代特色的土壤中,必然有一个“中国化”的转变。笔者认为转变应在通用游戏规则之内,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或者说绩效管理不仅仅将成为为政府服务的工具,也是要将不同群体的利益博弈机制纳入政府决策,建立起民众表达——政府回应公共资金管理的机制,政府部门之间也应有良好的遵循协约精神,并且每个环节都严格受到法律的保护。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舶来的理念,加工具、方法、技术为特征形成的机制。从国内外预算绩效管理发展实践看,基本上是理念、制度(法规)、组织(含专业的人力资源)、技术(工具和信息、标准)、规程(系统运行完整)作基本支撑,形成“五位一体”的管理合力,再达到管理目的的一个漫长过程,忌讳急功近利。或者说新机制相对传统预算管理机制,须从立法、规划、组织、控制内容、责任方式多方面实施改革创新。同时,必须考虑政府内外以及部门在基础工具选择等风险。

总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预算绩效管理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部门怎么有机的结合,并引导其发展。

二、建立适合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的路径

从以上理论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预算绩效管理背后有深厚的理论依据,也存在着更高价值根据。绩效管理原理也启示,有效的管理始于准确希望达到的目标。因此,建立适合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路径,就是正确运用绩效管理这一理念、工具,并科学贯穿于预算管理全过程。绝非在预算管理中玩弄绩效抽象的概念,也不是突出管理的一个环节,或者与传统的预算执行监督、审计混为一谈。

(一)更新理念,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社会治理范畴

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2,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而传统预算管理模式是在传统工业化时展起来的中央集权政府,致力于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和层叠的指挥系统。二者同时揭示,管理理念源于政治体制的思想意识、权力结构,那么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必须先从管理理念重塑着手。

先放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在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益剧增的大环境下,西方国家面对政府高额财政赤字、低效率、管理失控,引起社会公众对政府提供高质量服务能力失去信心的问题,“倒逼”政府行政管理改革不得不顺势而变,并先后从政府预算管理着手。无论怎么改,现代政府的改革基本上是沿着无限政府到有限政府,由管制政府到责任政府再到服务政府的路线推行。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精髓一企业家政府理论解读,就是将管理主义者边缘化的公民权、社会责任、公共利益等价值量度重新置回公共管理话语的中心,探索以公共服务为依归建立了绩效体系。我国政府向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执行力,中央近期要求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特别是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最终目标就是建设服务性政府。这里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政府统治职能逐步弱化而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日益强化。

因此,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绝不仅仅是财政部门的独角戏,应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即政府先要更新理念(有改革的思想意识或者改革共识),根据理念来决策和设计顶层政策,再进行政策的执行。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另一方面要在培育社会组织、加强社会建设、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有突破,调动社会群体、政府内部不同机构、不同利益代表的积极性,不断改善预算绩效管理的生态体系。本着平等协商和协约精神,以公共服务为切入点构建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遏制行政管理的随意性以及貌似型绩效评估的军令状、末位淘汰等单向式考核,拓展公众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财政资金资源分配的渠道。

(二)构建平台,以绩效管理系统性协调政府部门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预算公开也有了明确的时间表,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严重脱节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一方面《预算法》中对预算管理只有相对原则规定;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内部权力相对分散,预算分配与职权不够统一的问题没有有效制约。当然,我国政治制度有其自身的优势,前面分析也得出,预算绩效管理导向更适合在行政领域去校检,在政治领域绩效管理显示出力不从心的现象。这启示我们,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不但要在做好法律制定、公共预算、问责机制,以及相应的财务及审计控制制度等方面下工功夫,更重要的是把核心问题转到政府管理上来,并关注制度细节和系统性。政府应当对总体价值追求、管理工具进行整合,使目前预算项目绩效评估回归到绩效管理主题,实现公共服务为依归的绩效管理系统总目标。

现代社会的政府组织基本上建立于“政治与行政、决策与执行”两分的专业分工基础上。在监督方式上,西方国家普遍采取异体制衡,但也是不是演变成为“互相否决”制度;我国基本可以理解为同体制衡,往往左右手不协同。加之,传统预算管理中,预算部门仅“回答”预算支出后是否符合财务规则。这些问题不同程度掣肘绩效新机制建立和完善。笔者认为,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不应纠结于机构改革与体制改革,或者简单地复制新建(精简机构)组织形式。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后,与传统预算管理比较,在管理主体、管理对象、责任方式上自然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要求部门在预算支出实施前后,不但要给纳税人“回答”提供多少产品和服务,还要“回答”将这些产品和服务完成何种程度,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循环的管理过程。其中翔实的目标和评价尺度体系,必将改进各个机构互相矛盾、互相扯皮、互相推卸责任的局面,也就是说部门不单一对有利于自身的规则负责,还要对政府绩效管理体系负责。

同时,基于我国当前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应由各级政府建立预算管理部门联席制度,围绕政府战略目标细化部门目标,并将预算绩效管理结果纳入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公检法部门和审计等部门对公务员的监督考核内容。同时,借助人大的权威利益平衡机构的作用,加强人大财经委对预算管理的审查,才能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实践的系统性,防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出现“伪改革”。

(三)发展创新,以丰富绩效管理理论提升部门实践水平、

绩效管理体系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021-02

1 绩效的定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人们对绩效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的丰富。而我们要想测量和管理绩效,首先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界定,弄清楚内涵。目前,对于个体绩效存在许多不同的界定,分歧主要在于绩效是结果还是行为。“绩效是结果”的观点认为:绩效是工作所达到的结果,是一个人的工作成绩的记录。该观点倾向于将绩效同责任、目标、任务等同起来。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绩效是行为”。Borman和Motowidlo认为绩效是具有可评价要素的行为,这些行为对个人和组织效率具有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本文认为将绩效单纯地界定为结果和行为都有失偏颇,绩效是结果和行为的综合体。

2 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结构理论的发展

2.1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

Organ等人在1983年划时代地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的概念,扩大了工作绩效的范围。他们认为组织公民行为应该包括在工作绩效之中,并将其定义为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是由一系列非正式的合作行为构成。组织公民行为是员工自愿的、主动的行为,主要是一种对组织的责任感和互助精神。他们指出,这种行为虽然不是组织所规定的而且与奖励和报酬无任何关联,但对组织同样重要并可以提高组织运作的有效性。Organ等人把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一个五维的结构,由利他性、责任心或服从性、运动员精神、殷勤有礼、公民道德组成。George和Brief(1996)也提出了组织奉献精神,包括帮助同事、保护组织、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自我发展、传播友善五个维度。这些人的提法虽然存在差异,但都证明了组织成员的有益于组织的活动可能超出工作说明书的规定,并与Katz和Kahn的三维模型的第三类行为类同,即都是在组织中与他人合作和帮助他人的行为。

2.2 Borman和Motowidlo的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理论

Borman和Motowidlo(1993)通过演绎法对组织公民行为理论,亲社会行为理论和美国士兵的研究进行归纳,发现人们关注于一些工作绩效,即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而忽视另一些对组织同样重要的工作绩效范畴,并定义为关系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他们还指出,任务绩效与所规定的行为或特定的工作熟练有关,主要包括两类行为:一类与生产或服务直接相关;一类间接地为核心技术提供物质或者服务。而关系绩效正好相反,与自发的行为或非特定的工作熟练有关,如帮助同事、自愿做额外的工作、在组织困难时仍留在组织等。这种行为虽然与核心技术无直接的关系,但是它对组织内部沟通起的作用,降低紧张的情绪反应,可促进任务绩效,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

Van Scotter和Motowidle(1996)通过研究又将关系绩效分为人际促进(Interpersonal Facilitation)和工作奉献(Job Dedication)两个维度。其中,人际促进是有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人际倾向行为,这些行为对提高员工士气、鼓励协作以及创造任务绩效发生的情景有重要作用。工作奉献集中表现为自律行为。他们认为任务绩效包括对任务的精通和有效完成任务的动机,关系绩效包括人际技能、维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和帮助他人完成作业的动机。

1997年Motowidle、Borman和Schmit一文中提出了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理论模型。他们将关系绩效分为五个维度,包括主动执行不属于自己的工作任务、工作时表现出超常的工作热情、工作时帮助别人并与别人合作、严格执行组织的规章制度、履行、支持和维护组织目标。模型中的中间变量包括知识、技能和习惯,分别被分为两组,其中任务知识、任务技能和任务习惯影响任务绩效;关系知识、关系技能和关系习惯影响关系绩效。

2.3 Coleman和Borman的三维绩效模型

Coleman和Borman(2000)考虑到关系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和亲社会组织行为的相似性,通过聚类分析,将27种关系绩效行为整合为一个三维的绩效模型,包括人际公民绩效、组织公民绩效、工作-任务责任绩效。人际公民绩效由利于组织中个体的行为组成;组织公民绩效由利于组织的行为组成;工作-任务责任绩效主要由利于工作或任务的行为构成。Coleman和Borman的这一三维模型的提出对关系绩效的构成因素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模型缺乏对知识、技能和学习绩效的详细描述。

2.4 国内关于绩效结构理论的研究

孙健敏和焦长泉对管理者工作的绩效维度进行了探索

性的研究。他们提出了管理者的工作绩效的三维模型:管理者工作任务绩效、个体特质绩效、和人际绩效。他们根据研究结果,指出管理者的个人特质绩效和人际绩效更加接近Borman和Motowidlo所提出的关系绩效。该研究所提出的管理者绩效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并细分了Borman和Motowidlo等人对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的划分。该研究丰富了管理者工作绩效维度,并得出了以往研究所没有涵盖的管理者绩效维度,包括创新、树立威信、授权等。杨杰、方俐洛和凌文诠等人在研究绩效评价时,认为绩效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并将绩效定义为“某个个体或组织在某个时间范围内以某种方式实行的某种结果”他们指出绩效是时间、方式和结果的统一体,并提出了绩效评价的三类指标;特质评价指标、行为评价指标和结果评价指标。

韩翼、廖建桥等人提出并证明了工作绩效的四维结构模型,即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学习绩效、创新绩效。他们将学习绩效和创新绩效导入工作绩效模型,其主要目的是倡导组织与员工的长期信任,并达成经由学习迁移而带来的与时俱进的荣誉感和安全感。四维绩效模型的构建不仅适应了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社会的要求,而且还进一步拓展了工作绩效范畴。

3 简要评价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高效益是其追求的最高目标。而组织要长期保持高效益,只有靠不遗余力并持续不断地提高组织中员工个体的绩效水平,因此清楚地认识工作绩效的结构就成为了突出的问题。区分绩效的不同维度对培训、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工作分析等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如绩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对绩效结构的认识不足导致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员工的工作绩效,从而员工士气低落进而影响组织的整体有效性。传统的绩效行为的评定是根据职务分析的结果,即任务绩效,而长期忽略了关系绩效。而在我国很多的组织中,往往不是根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日常的工作行为表现来考核员工,而是根据人际关系,尤其是跟上级的关系来考核员工的绩效,这显然和我国的文化有关。总之,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而这一理论在本国的应用必须结合我国实际,不能脱离本土企业的文化特点。

参考文献

[1]孙健敏,焦长泉. 对管理者工作绩效结构的探索性研究[J]. 人类工效学,2002,3(8).

[2]付亚和,许玉林. 绩效管理[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