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儿童英语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5 10:46:48

儿童英语论文

儿童英语论文篇(1)

一、从理论基础上来探寻

小学外语教学具有双重教育功能,即工具功能和培养功能。工具功能:儿童通常按理解、掌握和运用这样的程序来学习外语。这一程序在所有的外语课和语言练习中都会出现。培养功能可以解释为对认知能力和语言行为发展的促进。语言教育具有这样的目的:即文化的相对性及在对待他人的态度选择上的重要性。

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能够成一种特定现实的体系。每个人在构成这一现实时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结构方式。这给了我们一种作为了解世界的语言教育新观念。外语有助于揭示语言文化的相对性,揭示语言本身的人际和社会习俗。也就是说语言的培养功能涉及文化内涵。外语的学习和实践是以该语言所表达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想和意识活动为依据的。所有这一切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学或民俗这一类知识,而在于起到一种作为学生精神财富的主要作用,以便能获得这种观念:宽容和尊重与己不同的东西。

在学龄时期,也即七八岁时,儿童会显露出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有时会相当明显地改变他的个人生活。改变其与他人及与整个外界的关系。对他周围比较接近的人而言,这种能力可以称为“中心偏移”。正由于这种中心偏移,儿童才能设身处地的像他人那样来观察事物、思考事物。这对他是一种重要的发现。他学到了社会文化的相异性,有人恰当的把这称为“另一个世界”。它发现了与他自己的及它所处的环境中的行为不一样的各种行为。通过别人的行为,他发现了与他自己的行为有联系的各种文化风俗习惯。

我们回顾沃尔夫·萨皮尔的著名论断:

1语言决定了一个语言团体的成员观察世界的方式;

2.每一种语言以其独特、明确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3.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习了一种世界观。

早在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讨论会上对早期外语教育表述下列一致的观点:外语教师不仅应立当解决实际交际任务,而且应当促进儿童整个个性的发展。语言对于儿童来询立当是反映社会文化现实的一种方式。语言是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说多学习一种语言,就多一番人生。由此丰富了知识,充实了思想,而且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即使处在低年级,也有必要向学生提供有关国家的社会文化现实的专门知识。我们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我们的教育目的:

1.信息传递。我们应传递那些有关一种陌生的或鲜为人知文化信息。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提供的信息很平淡,其提供的概况与操该语言的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方式相距甚远。以英国为例:英国就是伦敦雾都,莱茵河,伊丽莎白女王。像这类静止不动的图像与现实并不吻合。教师需要浏览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经济等材料,电视、报刊、广告来准备文化信息知识,以便让学生从语言、意识形态、生活风格、和集体生活的表现方面来瞥见内部的各种差异。

2.对一个国家内部差异的体会和辨别。这是对一个国家文化采取更新颖更现代的方式进行观察的结果。意在帮助学生辨认、确定有关国家和文化的内部差异。我们可借助外语或母语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活动,其目的不在于语言训练,而在于理解操这一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合理安排、正确选用报刊、电视图像、电影、诗歌、通讯报道、采访、招贴等真实材料也很重要,这些都能代表如文化这样的复杂现实。

二、教学体验

我的主要方式是使用卡片,因为卡片好制作整理,使用也方便灵活。每张卡片又附带一些图片。随着年级的升高卡片的内容也逐渐复杂,这些卡片按系列集中组合,其中六组的分类标题如下:

第一系列:介绍

我爱英国(美国)—您好!—根据想象画出一英美儿童,一张英美餐馆的菜单,一幢英国的房屋,一张美国的明信片—我是中国人

第二系列:地理概况

中国的形状是怎样的?—英国(美国)的形状是怎样的?轮敦、华盛顿、北京的位置—从北京联想到轮敦、华盛顿的情况一一美国(英国)我来了—‘英国(美国)著名建筑,佳肴一览

第三系列:语言与文化

谁讲英语?—英语在全世界—英语的兴盛—英国的莱茵河—美国的硅谷—英美名人录

第四系列:英国(美国)的小学

小学简介—英国(美国)小学生的一周——假期——小学生的一天

第五系列:重大节日

New Years Day新年,元旦

St.Valentine’s Day圣瓦伦T节(情人节)

All Fools’s Day or April Fools’s Day愚人节

Easter复活节Mother’s Day母亲节

Independence Day美国独立念日

Hallowmas万圣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

Christmas Day圣诞节

英国国庆日:国王的正式生日为国庆日

—去哪度假?—英国(美国)的体育

第六系列:烹调

英国(美国)的美食—菜谱卡片—英国的“开胃酒”,“饭中酒”,“餐后酒”。美国人的朗姆酒,威士忌。

卡片内容涉及英美社会文化与生活的大部分特有的风貌,这些卡片除了引导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以外,对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促进学习动机还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卡片无论是在提供信息或是观察思考方面都提出一些有趣的概念。关于信息,涉及地理、历史、语言、社会等各方面。对于七至十二岁的孩子确实提供了大量信息材料。观察与思考方面则经历了感知、想象、比较、评估、择优几个阶段。以观察和思考为目的的卡片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话、提问、对比来转变成新的概念。例如在给六年级的学生讲traffic(交通)一词时我先让学生看交通系列的中国公交车和英国公交车图片,然后组织对话:

T: Try to find out differeces between British bus and Chinese bus.

(对比一下中英公交车的不同)

Which one is better?Why?(哪个设计的好?为什么?)

S;The British is better .I can find the place putting bag-gages and baby carriages

游国的好,有放行李和婴儿车的地方)

T: Please pay your attention to red push button in pole.what does the British do with it?

(注意扶杆上那个红按钮,它是干什么用的?)

S:How to speak“紧急”?用英语怎么说“紧急,’?

T: Emmergencyo

S:Emmergency button。紧急按钮

T: Passenger informs the driver with it to get out。 Britain does not have bus stop。

是乘客用来通知司机在哪下车的。英国没有公交车站。

让儿童尽可能早接触外国文化好处很多。我在给学生提供英美文化的卡片时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得出的效果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确认我们是正确的:

1.激发学生就步及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学生对介绍的情况会作出各自反应,并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

3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普通文化知识。

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儿童在课堂上体会到:要了解别人庆国人,美国勾,则意味着从他们的个性及社会的表现来更好的理解他们。而在更好弟熟悉和理解他们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场合尊重他们。

给五年级学生讲nature(性格)时,我给学生展示一个美国人和英国人相识的图片,英国人介少自己时加了一长串的祖宗姓名和头衔,美国人只说:I am the bestseller author(我是这部畅销书的作者).

T:Whick one do you like ?Why?

你喜欢那国人?为什么?

S:I like the Amenrica, he is成功的by his hard working,the British only has a good family.

我喜欢美国人,他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而这个英国人只是有个好家庭。

儿童英语论文篇(2)

根据心理学理论,兴趣是儿童进行活动的主要动力。儿童的兴趣总是和一些积极、肯定的情绪相联系,它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可以降低儿童意志努力的程度,使其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一定活动内容上,并能唤起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有了兴趣,儿童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而缺乏兴趣的教学,尤其是单纯理智的学习,需要儿童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单一的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兴奋性程度高、意志力薄弱、注意力易分散、转移的儿童来讲无疑困难重重。此外,由于理智性的学习缺乏一定的情景和趣味,儿童始终处在羞怯、惧怕说错的情绪状态之中,影响儿童丰富的想象,不能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使儿童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幼儿期、童年期的儿童更多地需要借助于外在兴趣来唤起事物内在的、深刻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段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语言教学中应主要以语言本身的兴趣为主。各种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直观教具、录音、录相都是为了引起儿童对语言本身的兴趣,通过种种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加深记忆。

为了唤起儿童的语言兴趣,往往又要依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力求通过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丰富儿童对语言的认识、理解、想象,强化儿童对语言的记忆。同时我们看到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还会形成儿童良好的情绪、意志品质以及活泼的个性。

快乐活动性原则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具有群体性、生活性,并依不同的身份、角色而变化。不同的群体,语言的特征不尽相同。儿童的语言必然带有童年期的特征,比如以单音节词为主,善长于韵律儿歌,歌曲。此外,由于儿童的生活是准成人化的,因此更多地喜欢富有幻想的儿童故事以及拟人化的动物故事。童年期的儿童还非常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利用儿童对角色游戏、角色语言最有兴趣这一特点来组织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

综上,快乐活动性原则,是儿童英语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法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快乐活动性原则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期英语教学内容应当是儿童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儿童经常接触的,易接受的生活常识、故事、歌曲等。在儿童英语教学中我们认为要将以上内容传授给儿童,还须在教学方法上贯彻快乐活动性原则,才能使儿童主动接受,变儿童外在的语言兴趣为内在的兴趣。

(一)歌曲、韵律儿歌法

根据儿童对歌曲、韵律儿歌、舞蹈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优越性来带动儿童,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教授字母时,有ABC字母歌;教数字时有韵律儿歌One,Two,Three,Four;教颜色有与之相配合的歌曲Red,YellowBlueandGren的小诗WhatIsRed?教星期、月份有DaysofAWeek、TwelveMonths等等。还可利用歌曲教授日常用语。例如GoodMorningToYou,Helo.HappyNewYear.WhatsYourName.LetUsSingTogether或利用歌曲教授句型。如在教授“正在进行时”,我们可运用歌曲AreYouSleping?TheBusIsWaiting来引导与帮助儿童掌握并理解这一时态。如果再配上与歌曲内容相符合的动作,边唱边跳,效果会更好。

(二)游戏法

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是激发儿童英语学习兴趣的另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在复习动物名称时,我们可采用猜谜的方式,即根据一些动物的特征编成易懂易记的儿歌,根据它来猜是什么样的动物。如“鼻子象勾子,耳朵象扇子,大腿象柱子,尾巴象辫子”(elephant)。还可根据学生所听到的一些动物的叫声进行复习。如果教师在课下准备一些动物头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我是谁》的游戏,即教师戴上某一种动物的头饰问“WhoamI?”学生回答“Youare….”如果教师能结合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游戏的生动性和竞争性,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既调节了学习的节奏,又锻炼了儿童的语言能力,在愉快协调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知识,这种自觉参与实践的活动,对儿童英语教学尤为有效。

(三)情景法

1、直观教具

在教Whatsthis?Its….Thisis….Thats….Isthis…?Isthat….Arethese…?Arethose…?Theseare….thoseare…时,运用直观教具,例如实物、图片、简笔画等,会使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优势,在最短的的时间内获取知识。

2、用图片叙述故事

在教学中依据所学内容配备一些有趣,易懂的短故事,对培养儿童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趣味性很有帮助。即根据故事内容画成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复述故事,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扮演角色

儿童好动、好奇、又能大胆在使用语言,因此扮演角色是创设情景、锻炼儿童听说能力的极好方法。如果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再制做一些简单的道具,配上动听的音乐,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会话表演,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打电话、生日晚会、买水果、在动物园里、在百货商店、吃午饭、看医生、去学校、下课后等。

(四)全身动作反应法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斯·阿谢尔潜心研究20年而提出的“全身动作反应法”非常适合儿童英语学习。所谓“全身动作反应法”即:教师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指令性语言项目,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指令性语言作出动作上的反应。这种方法在开始阶段不一定要求学生在听完之后立即做出口头反应,允许学生有一段沉默期,只作出动作上的反应。这时学生的身体动作是表示理解的手段。这样,学生逐渐模仿教师的指令,由单词到词组再逐渐过渡到全句。学生大部分语言活动中以理解语言为主,这样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小,反而会说得轻松、准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达到全身反应法的目的。

1、教师清楚明了发出语言指令,并配以动作辅助说明,不要求学生立即模仿教师动作,只要静听,试着理解教师的意图。

2、教师发出语言指令,让学生做出动作反应,逐渐理解所授内容。

儿童英语论文篇(3)

二、开展学前英语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如果针对学前儿童开展英语教学,那么教师就必须要针对儿童的特点与学习外语的优势,遵循如下原则开展教学。

1.必须遵循生理阶段性原则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对儿童学习的生理特征有正确的把握,才能促进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而确保他们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LanguageDevelopmentofChildren(儿童的言语发展)的过程经历获得言语和基本完善两个阶段,也即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是连续的,又能够被划为若干的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阶段是3岁前,这是言语获得的时期,也就是说这是儿童获得理解母语能力的时期;第二阶段是3~6岁,这是发展完整口头言语的关键阶段,也可以说这一阶段儿童发展出不断复杂化的口头言语,对于言语交际能力有了初步的掌握;第三阶段是7~18岁,这是完善和提高言语的阶段,儿童在这一阶段不断地丰富言语的形式和内容,而且逐步地产生着质的变化,且日臻完善。理解词语、掌握语法结构形式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并且逐渐形成了语法结构意识。由此可见,在人的记忆能力发展过程中,4~5岁是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如果对儿童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他们的记忆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为他们以后发展各种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必须遵循心理适应性原则

儿童进行英语学习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很少存在心理障碍,勇于开口说英语,不害羞、不害怕出错,在众人面前敢于开展语言实践。他们具有比较强的感知语言的能力,能够很快地接受新鲜事物。儿童年龄越小,越敢于大胆地用语言来表情达意。但是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具有心理防御性,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外语习得者往往在度过青春期以后,就会瞻前顾后,既害怕犯错,又害怕别人耻笑,因此轻易不敢应用语言来表达个人的感受和观点,因而其习得语言创造性与灵活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综上所述,遵循心理适应性原则进行学前英语教学,可以有效地开发习得者的潜力和智力。

3.必须遵循兴趣原则

儿童在活动的过程中,兴趣是其积极参与的主要动力。通常情况下,儿童的兴趣都关联着一些肯定的、积极的情绪,而且兴趣能够激发儿童求知的欲望,引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儿童对某一事物一旦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钻研,并在这一过程中的精力是专注的,而且保持着忘我的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变的,所选择的教学手段也应该是有趣的、生动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录音、录像、图片、直观教具、游戏、活动等,对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起到积极的刺激作用,从而增强儿童的语言认识、理解和想象的能力,帮助他们强化记忆语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适宜的梯度和难度。哪怕儿童仅仅得到了些许的进步,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如此会更加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鉴于儿童具有好动的天性,虽然学前英语教学一般只是进行生活常用的简单句的练习,但是他们反反复复地说、讲、练,最终难免会觉得乏味枯燥。因此,应该在游戏中融入英语知识,使他们在游戏中学英语,在学英语中游戏。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不仅掌握了英语知识,而且又能进一步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同学间彼此还能进一步增进友谊。

三、学前儿童学习英语应注意的问题

在学前儿童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多方面的特殊性,主要包括:

1.不要盲目地跟风

当下社会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兴趣班、特长班等,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授课,可谓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面对此种情形,很多家长不能做到立足于自己孩子的实际,而是盲目地跟风攀比,别人家的孩子学,我家的孩子也必须学,不能落在别人的后面,在这种从众心理的支配下,毫无目的地送孩子进各种班,以期培养孩子具有多方面的特长。英语班就是其中的典型。殊不知,很多英语班往往就迎合了家长盲目跟风攀比的心理,开办英语班就是单纯地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因而不断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但是实际上其教师素质往往不是很高,实际的教学经验欠缺,对于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帮助不大。

2.不能无视孩子自身学习的感受

有道是童言无忌,学前儿童天性纯真,他们常常是非常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好恶。为此,英语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做到充分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他们的兴奋点和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那么就能够使他们坚持进行英语学习,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较多地进行英语朗读、听英语对话录音、模仿英语对话,同时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反之,课堂的信息量如果超越了儿童接受能力的范围,或者教学内容使他们觉得枯燥无味,那么就要立即进行调整完善,以免精力和时间的不必要的浪费,从而持续保持儿童学习的热情。

3.应做到生活英语化

现在的儿童家长大多数都比较年轻,他们一般都在学生时代打下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家长在生活中与孩子交流时要尽量使用英语,语言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逐渐渗透。语言不是课堂中教师教出来的,而应该是儿童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因此,应立足于儿童的语言学习兴趣,选取合适的语言环境。儿童初学英语,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夯实基础,特别是要掌握流畅标准的发音,否则会对以后的学习造成影响。儿童如果对英语的学习实在是没有什么兴趣,那就没有必要勉强他们学习,在小学阶段进行的正规课堂英语教学也会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

儿童英语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58-01

儿童的语言学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儿童的语言天性、年龄和心理特质、环境等。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儿童天生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儿童遭遇的语言材料是有限的,这些语言材料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起着“触导”作用,教师的主要教学职能是唤醒、显发、弘扬儿童的言语潜能。显然,这样的观点是偏颇的。因为在汉语言大环境中,儿童的英语学习绝不仅仅基于儿童的自我习得,也应该是儿童的语言学得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语法传授。但我们不可否认,“习得理论”重视儿童对语言的自我组织,重视发挥儿童言语学习的主动性,重视营建启动儿童英语思维的教学情境等诸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它可以启发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将抽象的语法知识融入对英语的语言运用(语用)、语篇感悟(语感)。

基于儿童英语的“习得理论”,笔者将儿童英语“习得性教学”表征为如下操作范式:英语学习热身――言语材料输入――英语语言操练――英语语法总结――英语言语输出(语用)。不难看出,语言运用(语用)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游戏活动,盘活儿童的言语潜能

儿童言语学习离不开语言情境。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语言学习情境,让儿童无意识地学习言语,渗透语法知识。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卡片、实物等,运用动漫、歌曲、角色扮演等让儿童的多感官协调运作,启发儿童感悟、体验。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表演、观看,将儿童的眼、耳、手、脑调动起来,让言语思维更活跃。例如,通过“听音猜动物”和“听音猜人”的游戏学习“Who's he /she ?”,通过“蒙眼摸动物”的游戏学习“What is it ?”等句型。游戏活动的开展,既让儿童在学中找到了乐趣,又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二、丰富材料,积累儿童的言语存量

儿童的言语存量例如单词的识记、语法的规则领悟等不仅仅依靠儿童的有意识记,也依赖儿童通过语言材料对言语的无意识记忆。因此,在英语言语的输入环节,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向儿童提供生动的、有趣的、贴近儿童生活的材料,让儿童无意识地吸收含有目标词汇、含有目标语法的输入材料。例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4 《Hobbies》时,这一单元的话题是兴趣爱好。为此,笔者让学生们自己搜集喜爱的颜色、科目、动物、季节、食物、衣物、玩具等词汇,操练动词“like”,运用句型“I like...”分享兴趣爱好,或者运用句型“He/She likes...”介绍他人的兴趣爱好。

三、言语操练,催生儿童的语言表达

语言学习离不开反复的言语操练,儿童语法的学习也应在练习中深化。但是,儿童的言语操练形式应该丰富多彩,以便让儿童的言语知识学习与儿童的言语技能学习有效融通。在儿童对言语的不断说、听、写过程中,催生儿童的言语表达,让儿童在言语操练中形成言语技能。教师置身于儿童的合作性学习之中,将自己视作儿童合作伙伴。如此,让儿童表达时心里安全和自由,对儿童表达中的错误予以反馈和纠正,活化了英语教学。

四、灵活语用,形成儿童的跨文化意识

儿童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言语交往,是在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运用语言。因此,在儿童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力避机械的单词学习、抽象的语法学习、单调重复的检测,而应将言语知识与言语运用紧密结合,在儿童的语言运用中促进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9 《The English Club》时,笔者着力打造“读者剧场”,让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人进行英语对话,掌握询问对方姓名、语言、国籍等方法。然而,笔者发现学生们的对话缺乏逻辑性,他们由于缺乏跨文化意识,有时候的对话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但容易给外国人以唐突、莫名、僵硬、不可思议等感觉。为此,笔者适时调整,将原先的教学内容搁置,加入“talking skills”。重点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外国人的习惯、礼仪等,诸如一般的外国人谈话时总是先介绍自我,外国人恰当的体态语如拥抱等,同样是“对不起”,在外国人那里,“Excuse me”与“Sorry”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是一种为了儿童灵活英语语用的跨文化意识的培植。

立足儿童立场,儿童英语的语言习得可以理解为儿童主体精神的诞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英语的读音、词义、语法等浅表化的层面,也应该透过英语言语交际,让儿童体悟英美国家的习惯、习俗、文化、传统等,让儿童减少语言运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引领、催生儿童英语语言的准确表达。

儿童英语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imary English Teaching Strategies under Children's

Native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FENG Ruina

(Elementary Education Department, 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 The children can expose a whole new world of soun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written forms, and bring new cultural experience through English learning, its value is far beyond the English language itself. By researching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It can enlighten us to think an effectiv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strategies, with the aid of children's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the study try putting forward three kinds of strategy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Theory Language Acquisitio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strategy

1 儿童母语习得理论

1.1 环境论

环境论强调环境和学校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环境论有以下几种:

1.1.1 模仿说

阿尔波特(Allport)首先提出传统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乔姆斯基(Chomsky)和其他一些学者强调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对模仿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第一,如果要求儿童模仿某种与儿童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的语法结构,儿童不能模仿,他总是用自己已有的句法形式改变示范句的句型,或顽固地坚持自己原有的句型;第二,儿童经常在没有模仿型的情况下产生和理解许多新句子,具有创新性,而且按语言能力的发展顺序说,理解总是先于产生,即在儿童能说出某类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该类句子,也就是说理解是产生的基础。

1.1.2 强化说

强化理论源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的理论,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斯金纳把儿童的语言获得看成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对一个刺激做出正确的反应就会得到成人的强化(口头赞许或物质上的满足),这就增加了子类似情景中做出的反应的可能性。成人的赞许往往是用话语表达,这些话语往往与特定情景相联系,因此人的话语就成为有区别意义的刺激。既是下一个反应的刺激,又是反应的强化因素,儿童就这样学到了语言。

1.2 先天决定论

先天决定论否定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强调先天禀赋作用。乔姆斯基提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认为:决定人类幼儿掌握说话的因素不是经验和学习,而是在于人的先天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即语言能力,这是一种能将头脑中已经具有的普遍性语法规则转换为母语语法规则的能力。

1.3 认识相互作用论

以美国心理学家斯洛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一派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的发展。他们既重视先天因素,也重视后天因素,认为儿童的语言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之中发展起来的。

1.4 社会相互作用论

社会相互作用论把相互作用因素扩大到社会环境、认知发展、语言知识和先天成熟因素,是这些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该理论把儿童及其语言环境看做是一个动态系统,认为儿童不是语言训练的被动受益者,而是一个有着自己意图和目的、积极主动的语言加工者。该理论也重视模仿的作用,认为儿童可以通过模仿来推测语言假设。

从以上对儿童语言习得理论中可以看出,各个理论从某种角度上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在教学中仍要把各种理论与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博采众长,帮助我们在儿童英语教学中选择有效的方法。

2 儿童的英语学习

从儿童获得言语的过程来看,其获得言语的规律大致表现为:言语获得要具有正常的头脑,需要正常的语言环境,离不开模仿,依赖于认知的发展。儿童掌握母语和外语的规律虽说是一致的,但学习的途径却有很大差异。这具体表现为儿童母语和外语的学习差异,儿童心理和年龄特征方面的差异。

2.1 儿童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学习的差异

2.1.1 过程方面

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一个母语环境中,因此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习得(acquisition)这一途径,即它的学习常常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儿童在习得母语的时候通常并不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一种语言,而只知道在自然的交际中或多或少地运用这种语言。因此这是一种不明显的、非正式的、自然的学习。

儿童掌握英语的过程则主要是通过学习(learning),即儿童是在一种有意识创造的外语环境中学习。这种学习必须通过成人或教师有意识的强化教导,儿童刻意地去模仿、记忆。因此,儿童掌握英语的过程是一种明显的、正式的学习。

2.1.2 策略方面

就策略而言,儿童习得语言以倾听策略为主,儿童总是在长时间的倾听才能开始咿呀学语。为此,母亲总是给婴儿唱儿歌,诵童谣,并不期望他们去理解意思,而是让其倾听语言节奏,感知语言的语调;在语言表达上,儿童采用的经常是电报式的话语,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语言资源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语言虽然笨拙,但他们乐此不彼。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儿童学习和英语的环境不同,学习的效果也就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千方设计地创造、设计一些真实或半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儿童尽可能轻松、愉快、自然地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英语,让他们尽可能轻松、愉快、自然地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英语,通过听听做做、唱唱玩玩,尽可能的“习得”英语,积累一定的英语材料,然后逐步增加“学得”英语活动,帮助学生从不自觉、无意识地“习得”英语逐步过渡到自觉、有意识地学习英语。

2.1.3 干扰方面

小学阶段的儿童对母语的习得已经基本完成。对母语的学习从发音到书写,从外部语言结构到内部都趋于成熟,已经建立了一套使用母语的语言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在学习与母语完全不同的一种语言,必然要产生一定干扰,母语对儿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音和语调上,英语学习是建立在一套新的、独立自主的言语系统的过程,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独立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刚接触外语时,儿童已建立了一套母语的语音系统,英语反应系统尚未建立、固定,英语语音,要想让儿童学习到准确的语调,必须进行强化训练。培养英语语感,与母语错开,不受母语语音习惯的支配和影响。二是语法上,儿童在组织英语句子时,常常会用母语的句子关系代替英语的句法关系。

2.2 儿童的心理和学习特征

儿童的身体、心理、智力方面都处于发展成长阶段,这既给外语学习带来了正面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教师要有效的开展教学,就必须了解这些特点。

首先,从情感上来看。儿童对于生活和学习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态度和认识,其学习行为主要是出于兴趣和好奇,因此,儿童学习英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虽然母语的文化、系统已经建立,但尚未根深蒂固,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产生的负面影响少一些,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要快得多、主动得多;就好像一张白纸好画画,就看教师怎样引导。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可塑性强了,自控能力却很差,不像成人那样能够自觉地学习,控制自己。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这一特征不断变化方式,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还要理由情感上的有利的一面,对儿童多加关心和呵护,注意情感上的变化,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其次,儿童天性好奇活跃。他们有自己理解问题的方式,指导如何自娱自乐。他们总是充满激情,乐于参与一切活动;儿童对于语言和文化持肯定的态度,学习兴趣比较容易激发;儿童的语言更具有交际特点,更多地依赖于自然环境;儿童比较喜欢动身、动脑、动手的做事情;儿童喜欢容易达到的目标等等。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3 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3.1 创设如母语习得的环境,确保输入材料的趣味性

借鉴儿童母语习得理论,可以看出儿童习得语言总要有充分的语言材料,儿童习得母语具有理想的客观环境,能引起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同样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非常好的习得环境,保证儿童所接受的语言的趣味性,可理解性,并适当借助手势、表情等身体语言来增强学习效果。所谓趣味性、多样性,指教学活动要借助各种直观、形象手段,寓教学实践于游戏、歌曲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功能,根据儿童的学习特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要积极动,教是要善诱,诱与动配合起来顺利完成实践活动。

3.2 运用强化说理论,优化英语教学法

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模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其合理之处,反复模仿的目的就是“熟能生巧”。听说教学法就是行为主义的具体表现,听说教学法的成功同时也说明了外语教学中训练强化的作用,对小学生来说,这种模仿重复更为重要。其次,还可以采用全身反应法对儿童进行强化,全身反应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阿谢尔在6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外语教学法,该法创立的依据是儿童习得母语的表现。主要教学活动就是发命令和对命令作出反应。最初,教师向学生发命令,学生对发出的命令作出反应。如听到教师说“Everyone, touch your eyes”时,每个学生都去摸自己的眼睛,听到“Mary, run to the blackboard and write your name”时,马力会跑到黑板前写下自己的名字。教师在发命令时,会用恰当的语音语调并拌以姿势和面部表情,使人得到一种愉快的感受。

3.3 借助母语自然习得过程,采用隐性的教学方式

儿童在学习母语时,从不进行外界强加的训练,而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大量接受并体验听的内容,从而自然地获得听的能力。因此,英语学习中采用隐性的教学方式,此促进自然习得的产生,尤其是听力的自然习得。

参考文献

[1] 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儿童英语论文篇(6)

策略是“一种目标导向的、为能促进心理及行为表现而进行的认知操作”。而阅读理解是“读者同时提取信息和建构文章意思的过程”,是阅读中较高水平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是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英文阅读材料时,为准确、有效地提取文章信息和理解文章意思,相应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步骤,是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总和。英语阅读能力是儿童进行英语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奠定儿童未来学习、成长发展的基石。“如何教”以帮助儿童掌握有效的阅读理解策略,成为小学英语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几种主要的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一)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是指以师生间的交互对话为背景,在真实的阅读任务中培养儿童灵活运用阅读理解策略,并有效提高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由佩林卡萨(a.s.palincsar)于1982年提出的。www.lw881.com交互式教学充分吸收了专家支架、预期教学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现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之一。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着眼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重点培养儿童掌握“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下文内容)”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主张在儿童需要时给予提示和支架。交互式教学主要包括如下两个重要的步骤。

第一,教师解释阅读理解策略并进行示范。教师先呈现要阅读的文章,并提供一定的线索激发儿童的背景知识。然后,在儿童默读完一段文章后,教师具体示范“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是什么,如何将它们应用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教师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水平积极参与其中,并给儿童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师生间进行“交互”对话是重要环节。“交互”对话特点如下:师生都应明确教学目标;对话应有主题、方向;灵活地利用儿童的理解,把它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应帮助儿童就对课文的理解来展开讨论,而不是只作字句的重复;教师对儿童的发言所作的评价能引导学生更积极地作出建构性的反应。

第二,儿童进行讨论与练习。教师要安排儿童轮流做小组(4~6人)的“老师”。在组员都默读完一段文章后,“老师”要像教师那样带着大家进行“总结文章内容、提问、阐释疑难、预测下文内容”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在师生的自由对话和讨论中进行的。学生参与讨论的形式主要有:详细阐述和评价他人的总结;提出其他问题;评价他人对下文内容的预测;请教别人,要求澄清疑问;帮助他人消除对文章的误解。

最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儿童能够内化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认识,独立应用策略进行阅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会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小。

(二)直接解释教学模式

直接解释教学指教师以直接外显的方式教授儿童一种或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最先是由罗勒(l.r.roehler)和达菲(g.g.duffy)等研究者提出的。它的研究与发展也受到了支架式教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直接解释教学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强调教师的直接示范作用,以使儿童能“模仿”教师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将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解释与运用密切结合,以便使策略性的心智活动能在阅读文章中得到立即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教学程序或步骤。

第一,教师直接解释与示范要儿童学习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师选取并向儿童介绍要阅读的文章或文章段落,一般应用出声思考的方法向儿童示范怎样应用一种阅读理解策略,使儿童能比较直观地观察到成功的阅读者利用这种阅读理解策略进行理解文章的心智加工过程。

第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支架式练习。儿童按照要求就教师选定的其他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练习。教师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会随着儿童对策略应用的逐渐掌握而相应减少。

第三,教师说明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迁移性。教师也还要对所教授的阅读理解策略在其他类型文章中的应用进行解释说明,以促进儿童在各种阅读语境中对所学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

(三)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是普雷思雷(m.pressley)等人提出的一种以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为“媒介”,实现师生、生生间对文章意思的共同建构理解的教学模式,强调读者与文本及师生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各自反应会影响他们的理解。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聚焦于对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实施周期较长,它要融入到整个学年甚至数年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强调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文章的理解;关注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以此协调儿童之间的“对话”和对文章意思的建构理解;要求教师具体示范怎样在不同的语境下灵活组合应用“预测下文内容”“心理意象”“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自我提问”“阐释疑难”和“总结”等多种阅读理解策略。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教师的解释与示范。在教学开始,教师首先解释并示范上述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包括对各种阅读理解策略的不同应用语境的说明。

第二,儿童的练习。儿童练习使用阅读理解策略,教师对怎样有效使用阅读理解策略给予指导,并在儿童需要时给予必要的暗示。

第三,讨论、交流。在小组中,儿童轮流通过出声思考方法来使他们理解监控文章的过程外显化,向其他儿童呈现并解释他们是怎样利用相应策略去理解文章的。具体来说,儿童要向他人说明他们是怎样将文章内容与先前知识进行联系的、说说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总结过程、描述一下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故事景象以及预测的下文内容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儿童会各自建构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大家可以“头脑风暴”,并就各自的理解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强调阅读理解策略的作用,并根据需要不时地向学生明示各种策略怎样以及应何时何处使用。

二、对三种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上三种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都受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比较强的一致性,如:它们都吸纳了支架式教学思想,认为要在儿童需要时给予恰当提示与指导;都强调教师的有效示范作用,主张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示范与解释儿童学习的阅读理解策略;都重视儿童对阅读理解策略的练习。但在一些方面它们又有不同。

第一,教学内容有区别。交互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对“总结”“提问”“阐释”以及“预测”等四种理解策略的教授,要求实现儿童对这几种策略的掌握和迁移应用;直接解释教学模式则适用于各种不同的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但它在同一时间内只关注单个策略的学习和运用;交互建构策略教学则主要以“预测下文内容”“心理意象”“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自我提问”“阐释疑难”和“总结”等策略的综合及灵活应用作为教学内容。

第二,对“交互”的关注点不同。交互式教学模式重视师生间的对话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影响;直接解释教学模式主要侧重教师的指导和支架作用,强调了师生间的“交互”;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不仅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作用,重点强调阅读者与文本的交互建构作用,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儿童在三种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不同。与其他两种模式中儿童的主体性地位相比,直接解释教学较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教师身上,对儿童的关注较少,这也是它最大的不足之处。交互建构策略教学中儿童的参与讨论形式相对灵活,不同于其他两者的严格的教学程序和步骤。

三、给教师的教学建议

以上三种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是研究者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而研究发展起来的,相关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交互式教学在小学特别是四年级以上儿童的英语教学中有显著效果,对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影响;直接解释教学也能帮助小学儿童掌握阅读理解策略,促进他们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交互建构策略教学可以使二年级的儿童更多地意识到英语阅读理解策略的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对我国儿童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深入分析我国儿童的英语学习特点和规律,恰当选用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我国儿童的英语学习处在本族语背景下,儿童学习英语具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有研究表明,汉语儿童英语语音意识的发展水平也对英语阅读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其发展过程基本上遵循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的发展过程,并受到了汉语学习经验的影响;作为初学者,儿童在开始学习英语阶段,“通常听和说的比重要超过书面语言,进而逐步增加书面语言的输入(即阅读)”;汉语儿童的英语口语词汇与阅读学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汉语儿童的英语口语词汇对英语阅读学习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教师在选用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要在儿童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音意识和口语词汇的基础上,适时、适当程度地进行英语阅读的教学,并根据儿童阅读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选择恰当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二)教师的有效示范是儿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有效示范是交互式教学、直接解释教学和交互建构策略教学这三种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儿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小学阶段,儿童学习英语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模仿,教师的有效示范有助于儿童阅读理解策略的学习。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掌握阅读理解策略知识,并且要以“外显”、具体的方式将应用各种策略的完整过程示范给儿童。例如,想让儿童掌握“总结”的要领,教师就要对什么是“总结”和怎样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等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还应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自己是怎样进行“总结”的讲给儿童听。对于英语故事的阅读教学,教师可用when、where、who、what和how等引导儿童抓住故事内容。而“总结”其他类型文章的内容,怎样从文中寻找关键性的词汇、短语和主题句子以及怎样将这些词汇和句子“组合”起来,就成为教师示范的重要内容。

(三)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有效组织儿童讨论与练习

儿童英语论文篇(7)

词汇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语音和语法的载体。没有词汇,语言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更好地交流,人们还需不断拓宽词汇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词汇的掌握又是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能力的基础。对英语词汇学习应该引起英语学习者足够的重视。但是对于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中国学生而言,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背单词,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词汇习得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热门。

近年来,在二语习得领域,围绕学习者个性因素差异及母语和二语习得差异的研究也逐年争夺,一度成为了研究的新亮点。本文拟从词汇习得的角度,着重针对儿童这一特定人群,展开文献分析研究,主要选取近10年发表在中国中文期刊上的文献,对其进行对比研究和总结分析。我期望能够从中找到消除中英文两种语言差异的合适办法,以及提供适合两种语言词汇习得共同原理的最佳途径。

1.研究现状分析

在已公开发表的有关儿童词汇习得研究的论文中,集中起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1研究对象缺乏系统性。

陈燕琴(2006)研究了儿童英语词汇中的负迁移,从形式、意义、用法三方面讨论了汉语对词汇习得的负迁移,提出了有效利用负迁移搞好儿童英语词汇教学的构想。[1]杨晓虹(2008)则探讨认知范畴理论对汉语及外语词汇习得能力的交叉影响,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试图找出汉语词汇习得中的等级习得顺序是否同样适合二语的词汇习得。[2]黄小平(2005)及曹丽娜、陈红平(2010)则分别将图式理论[3]及注意理论[4]运用到儿童英语词汇研究及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中。曾衍桃、蔡蔚(2002)对儿童词汇习得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述评,主要理论假设包括花园变化学习理论、制约原则论及社会语用理论。[5]杜映(2003)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一个儿童从8至18个月间的词汇发展进行了追踪调查,探讨了儿童词汇习得尤其是词义获得的有关规律。[6]邹欣欣(2007)、张元元(2008)及张廷香(2010)三人分别从中国儿童母语词汇量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7]影响中国儿童英语词汇习得的因素,[8]以及采用语料库[9]的方法探寻中国3―6岁儿童汉语词汇研究。纵观以上涉及的研究对象,多为采取理论假设、依据理论进行相应实验跟踪的办法,围绕儿童词汇习得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缺乏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再从研究面上来看,从事有关中国儿童词汇习得的研究者,大多没办法很好地把握研究对象汉语词汇掌握情况及其对英语词汇习得能力的作用,从而更加难以探寻出汉语词汇能力高低与其英语词汇习得之间的相互关系。

1.2研究方法较多以理论假设为主,实验性及实证性研究较少。

任何一项研究成果的取得和完善都需要经过理论假设―实验论证―总结规律的过程。要认清楚中国儿童对英汉两种词汇习得的差异,并发现其中的影响因素,势必需要一个漫长的论证过程。但从目前所涉及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研究者仅能依照国外某些心理学家所提供的一些心理学习理论及依托相关假设,并逐步尝试进行一些单一的英语或者汉语词汇学习,这其中所采用的方法多为语料库研究方法,而非实验性论证。冯毓媛(2008)、黄小平(2005)及井世洁(2001)等分别从运用原型范畴理论[10]、图示理论及整体假设原则[11]等理论层面出发,探讨这些理论对儿童词汇习得的教学作用。因此,在探求影响儿童英汉词汇习得差异因素的道路上,要想所取得突破,显得难上加难,同时也是越发可贵的。

1.3研究空间较大,但需注意研究方法。

既然前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存在着诸多不足,这同时恰好表明,儿童英汉词汇习得研究领域仍有继续研究探讨的空间。不过,需要明确一点的就是,往后研究的方向应是抓住影响两者词汇习得中所存在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所有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论证,从而找寻出各因素间存在的差异,从而为今后中国儿童母语词汇及英语词汇习得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2.目前研究中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及评析

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效果差异的因素,归结起来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差异、能力或者说学能差异、受个人学习动机、焦虑感、自尊心及创造性影响产生的差异、学习风格及学习策略差异、年龄及性别差异等。而在目前所涉及的针对英汉两种语言词汇习得效果产生的影响分析探讨情况来看,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2.1学习者内部因素。

谈及影响学习者英汉词汇习得能力的差异,自然会让人想到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在张元元(2008)的儿童词汇习得研究中指出,儿童词汇习得难免要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理状况、年龄、智力状况、个性和性别等五个方面。邹欣欣(2007)在中国儿童母语词汇量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和学习策略训练的研究中,将学习者母语词汇能力的语言迁移作为主要影响儿童二语词汇习得能力的主要因素。她认为,中国儿童母语词汇量的增加对英语词汇习得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又存在负迁移;相适应的词汇习得策略的运用有利于促进儿童母语对英语词汇习得的正迁移,大大减少其负迁移。

针对儿童学习者个人因素这一方面,通常涉及两大方面。

一是儿童自身的年龄、智力发育情况及性格等。这些因素在章依文等(2002)及罗增让、彭志启(2002)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章依文等(2002)指出,对2岁儿童的词汇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增长;对2―3岁儿童语法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增长、增加动物名称词汇量、食物名称词汇量、形容词量、时间名词量、介词量、疑问词量和否定词量,而方言的增加则对语法发展呈负面影响。[12]同样,罗增让、彭志启(2002)认为,儿童的年龄是影响儿童词汇学习的因素重要因素之一,儿童无意学习词汇水平的改善发生于3―5岁,进一步提高出现于幼儿园到12岁之间。[13]

至于性别因素,前人的研究认为,在儿童词汇习得过程中,性别差异并不明显。不管是国外学者的研究,还是国内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性别因素对儿童词汇习得起作用,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一是研究发现女孩比男孩更易习得词汇,并且掌握更大的词汇量,但是只针对产出性词汇的习得,且不具有连续性。二是研究表明,在某些语言社区中,女孩存在优于词汇习得能力的倾向,而在其他语言环境中则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性别因素的影响不能以一个持续性的方式体现,且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语言学者应该善于发现和引导,尽可能最大程度上促使性别因素起到正面指导作用。

个人因素中的第二大方面在于儿童学习者的母语词汇对第二语言或者外语词汇习得的作用。这主要体现为母语对外语或者第二语言学习的迁移作用。针对母语迁移作用的问题,邹欣欣(2007)指出,很多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已表明:儿童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随着中国儿童学英语热的不断升温,较系统地研究汉语尤其是汉语词汇量对中国儿童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和习得策略训练就显得尤为迫切。多年来,外语界在儿童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大部分专家只强调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负面作用,而忽视了母语的积极作用。在探讨汉语词汇量对儿童英语词汇习得的正、负迁移上的研究就更少了。

针对语言迁移问题,大多数研究者仍旧集中于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负面作用。陈燕琴(2006)指出,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或已习得语言)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似或者完全一致时,往往会出现正迁移;而当母语(或已习得语言)的某些特点与目的语相异或者不完全一致时,学习者若借助于一些规则作为工具,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这势必会让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儿童在已经掌握了一定汉语词汇的前提下进行英语词汇的学习受到负面的语言迁移作用。陈燕琴(2006)曾将汉语对英语词汇习得的负迁移归结为形式、语义、用法等三个方面,同时,也提出诸如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适当使用汉语,以及为儿童创造逼真的英语学习环境等教学建议。

2.2学习者外部因素。

影响儿童学习者英汉词汇习得的因素,除了自身性格、生理状况、年龄及治理状况和母语干扰等自身因素外,固然也存在一系列的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及社会因素等三个方面。

在章依文等(2002)的研究中就曾指出,经常教孩子模仿说话与词汇量的发展是负相关的,以及母亲与孩子分离对词汇量的负面影响的结果。并且家庭环境中有几种方言对儿童的语法发展呈负面影响。同样,在李丹(2007)的4―6岁儿童词汇量发展与口语短时记忆关系研究中谈到影响词汇量发展的因素问题时指出,家庭因素和早期发育对儿童词汇量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同时年龄是影响其词汇发育的主要因素,特别是16―30个月期间,每增加一个月龄,词汇量将增加几十到上百个。[14]针对这些阻碍儿童英语词汇习得的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中的成员,尤其是父母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重视起来,尽力减少父母迁移的作用,若是可能,提倡父母与孩子一道养成日常英语会话交流,至少每周定期开展全家集体学习英语的活动,等等。总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低是前提,加上掌握合适的指导方式,从而能给为孩子的语言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毋庸置疑,学校学习环境因素对儿童词汇习得的作用是直接而重大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十分明显,这要求学校教学计划的执行者能够认真领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指导作用,从大局的高度认识到语言学习规律对语言习得,尤其是对英汉词汇习得的影响。在中国,英语学习是一门外语学习,之前曾有过诸多譬如“中国孩子学习英语是不是越早越好?”等争论。这无疑刺激了学界诸多学者的敏感神经。对于中国的儿童而言,母语对作为外语学习的英语学习来说,存在诸多不利的负面作用。为此,除了家庭环境外,学校的课堂学习是他们接受英语学习,尤其是掌握英语词汇的第一现场。学校教学的老师们应力求使用两种语言的对比,以致让初学的儿童混淆,产生干扰。正确的做法是尽量抛开母语的干扰,创设英语学习的情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英语读物、课堂会话等形式真正掌握英语词汇的习得途径。

当然,人是社会的人。为此,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就难免会受到社会因素的作用。罗增让、彭志启(2002)的研究表明,词汇量与阅读理解能力、识字能力有关,同时也受社会情景因素的影响。他们同时建议,儿童英语词汇习得应该重视家庭中父母的引导和其自身母语词汇量的扩展。其实,现在正处于一个网络时代,社会的大环境正在日益得到改变。为此,若儿童词汇的学习,尤其是英语词汇的学习,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帮助及多媒体教学的辅助,那么,其引导作用自然是很大,而发展空间也是可以预见的。

我从前人已有研究中挖掘影响中国儿童英汉词汇习得的因素,尽管零散、不成体系,但已经渐渐形成学习者自身因素,以及外界的家庭及社会等因素的两大研究方向。那么,到底该如看待这些存在因素的作用,又该如何克服它们的负面影响呢?这势必要求儿童学习者、学校英语词汇课程的教学者及家庭孩子教育的辅助者父母三方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较少负面作用,让儿童词汇习得变得更加简单、易学。

3.讨论和出路

3.1把握语言习得关键期,逐步发挥母语词汇对英语词汇习得的正面迁移作用。

既然在前人已有的研究中已经证明了年龄因素和儿童学习者自身母语词汇能力对其外语或者二语词汇习得起着直接作用,那么语言研究专家及教育学者就不妨完善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儿童学习外语的指导方案及培养计划。同时,针对母语对二语的迁移作用问题,应尽量让学习者利用其相似的方面,促进语言学习的互补,而不是因其负面影响而越发得到阻碍。当然,在国内所涉及的理论及实证性研究中,此类探索相对较少,故而必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一旦教育学者能够很好地把握儿童词汇习得的关键期,并对其母语词汇习得进行科学的指导,那么儿童二语习得的促进势必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针对学习者自身因素的研究,可以侧重于探讨儿童词汇习得的最佳年龄及性别因素起作用的长效追踪实验,以便提供一个指导性强的学习方案。同时,加强汉语词汇能力对英语词汇习得的正迁移作用研究也是研究者有待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

3.2齐心协力、多方联动,为儿童词汇习得提供一个更加真实、信赖的语言环境。

学习者之外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及所处的社会情境等多方面均能对他们的词汇习得起到较大的影响。首先,家庭因素历来都不曾被研究者所遗弃,但是现有研究者所发现的成果较少触及儿童学习者主动向父母或者其他家人寻求学习上遇见困难帮助的探讨,大多只涉及父母的主动性,主要包括与孩子交流、给孩子讲故事、陪同孩子看漫画书并解答疑问等,而缺乏对学习者在家庭学习中主动性的研究。试想,如果让儿童学习者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求助,学习势必能够事半功倍。其次,针对学习者学校学习,特别是研究者对儿童学习者的课堂观察和研究,大多采取了词汇测评、英汉词汇能力相关性分析等方式进行探索,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执行者教师的作用。为此,今后的研究应加大教师教学方式对儿童课堂词汇习得,尤其是其产出性词汇习得起作用的研究。在中国的学习环境中,英语始终是一门外语,课堂教学历来就是重中之重,为此,今后的探索方向势必要求研究者将教师授课及教材编写等方面纳入研究的新核心。再者,社会情景因素的作用也越发被人们所重视。身处网络时代的孩子们,其学习动机正面临新的挑战,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也有了新的变化。一直以来,人们始终认为,幼儿的心灵是纯真而充满稚气的。然而,在当今主流价值观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时,儿童的学习尤其要预防互联网时代某些不良因素带来的危害。为此,家庭、学校和有关部门要联合起来,为儿童的学习环境剔除不良因素,创造一个促进儿童学习的绿色新天地。

尽管儿童词汇习得的研究一直都被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者所重视,但在国内迄今未能寻找到一些较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近年来,大批身处教学岗位的一些教学工作中也加入进来,这当然是一件大好事。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成长亟待得到重视,社会群体中的其他人也都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儿童语言能力,当然也包括词汇习得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有必要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重视。

参考文献:

[1]陈燕琴.论中国儿童英语词汇习得中的负迁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2).

[2]杨晓虹.认知范畴理论对母语和外语诃汇习得的交叉影响――项外语词汇习得的实证性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3]黄小平.图式理论在儿童英语词汇习得中的运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曹丽娜,陈红平.注意理论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0,(41).

[5]曾衍桃,蔡蔚.儿童词汇习得理论述评[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院学报,2002,(2).

[6]杜映.儿童最初词汇的习得及其词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3).

[7]邹欣欣.中国儿童母语词汇量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和学习策略训练[D].湖南师范大学,2007.

[8]张元元.儿童词汇习得[D].中国石油大学,2008.

[9]张廷香.基于语料库的3-6岁汉语儿童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0.

[10]冯毓媛.原型范畴理论对于学龄儿童词汇教学的启示[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

[11]井世洁.论儿童词汇习得中的整体假设原则[J].许昌师专学报,2001,(4).

儿童英语论文篇(8)

中英文化有显著差异,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导致两种文化的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总会存在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障碍。因此,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儿童英语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文化意识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成功儿童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儿童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

(一)儿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无论是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还是从英语教学需要的角度,或是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文化教学都是英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学习行为呈现如下阶段性:意识、关注、反应、实践和互动。文化意识培养是文化教学的首要。奥尔森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理论,将文化之间的学习分为不同阶段,其中与儿童相关的阶段为:"3 _ 8岁,儿童可以意识到与自己不同的文化;;9一10岁,儿童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般的认识;11一14岁,儿童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中的内在逻辑,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只要按照其发展的阶段性进行统筹安排,儿童学习英语文化是完全可行的。

针对儿童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应主要指两个方面:1.培养对受各自文化影响产生的英汉语言差异的意识,初步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2.培养对所涉及语言文化现象进行初步思考的能力。对于儿童英语教学来说,文化意识培养实质上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儿童通过与语言相关的各种体验活动,从具体的语言、对话交往等刺激中形成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二)儿童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儿童英语教学作为学习者一生中英语教学的初始阶段,与语言配套的文化教学显得十分必要。儿童英语教学 目的是以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发展初步英语交际能力为重点的,文化意识培养不仅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素,同时也是促成上述目标顺利实现的手段。在这一阶段文化意识培养对儿童英语学习以及儿童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儿童英语学习兴趣和成效。

文化作为英语教学有机组成部分,能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和语境,使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并摆脱单调的符号学习的形式,变得真实并充满生活气息,从而提高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英语语言学习本身也是文化学习的重要手段,英语的交际实践可以给予儿童尝试跨文化交际的亲身体验。将儿童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进行,不仅能提高儿童英语交际能力,而且符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这一最终目标需要。

2.有助于儿童养成良好英语学习习惯,降低母语负迁移作用。

中国儿童在汉语环境中成长,已经初步成为具有本族语言和文化身份的人。汉语语言和文化会对英语学习带来负迁移作用,导致中国式英语出现,“越是初学者,受到母语文化的干扰也就越大”。但如果能在儿童开始接触英语时逐步引人对应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让儿童学会对不同的语言现象加于关注和思考,养成良好语言学习习惯,将有助于降低母语语言和文化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3.有助于使儿童英语教学趋向完整。

传统英语教学注重语言能力培养、忽视文化教学的倾向源于对文化与语言密切关系的忽略。这让儿童只学到了语言表层的知识,而潜伏于语言符号中的文化信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日后语言交际障碍。只有在教学中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让儿童接触到全信息的语言,才能使英语教学目的得到完整实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教学。

4.有助于提高儿童综合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认知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促进语言教学的同时通过儿童英语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让儿童接触到更多的感知和认知模式,扩大视野,增强理解事物的灵活性和多维性。

(三)儿童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儿童英语教学目的中针对听说、读唱、拼写等项目指标都有比较明确的描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是,就语言文化教学而言,这一目标框架缺少了相应的细化措施。虽然目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将文化意识的发展纳人了教学目标,但它主要还是围绕语言本身的教学来制定的,文化意识培养没有达到其在语言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在没有大纲约束和指导的情况下,儿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教学仍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二、儿童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策略

(一)在英汉文化间架构桥梁,具体直观地体现语言文化差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容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学习者对所学东西的感知”。儿童在学习一种陌生的语言和文化时,不会主动地去感知目的语独有的文化信息。在可以与外语教学结合的文化教学模式中,跨文化模式更适合儿童阶段英语教学:跨文化模式的出发点是不同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和共性。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已有的母语文化体验,在两种文化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从熟悉的母语文化知识人手,将儿童的注意力引向目的语文化刺激,帮助他们对其进行感知和理解。

通过将英汉文化的关系纳人教学并进行有意识的比较,能让儿童注意到英语文化息,并联系母语文化和个人体验进行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比如,在学““uncle”,“aunt”两个单词时,通过对比汉语中的“伯、叔、舅、姑、姨”,可以让儿童体会到英语称谓语使用和家庭观的不同。只有通过贯穿于语言学习的文化比较,才能对让儿童对两种文化和语言差异有形象、深人的了解,逐步具备文化意识。

跨文化教学模式应用到儿童英语教学过程中时,应结合儿童的语言学习需要、认知、情感发展水平和已有的母语文化经历、经验,从与儿童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实用主题人手,尽量采用形象具体的实物呈现方式介绍英语文化。在进行文化比较时,还应注意到英语内部英美语言文化差异,英语在美国和英国形成许多各自的特点,如果缺乏这一意识,在理解和表达时同样会产生错误。

(二)合理使用现有英语教材,形成文化主题的螺旋式反复

传统儿童英语教学存在忽视语言文化学习的现象,但同时被忽视的还有文化学习层次与教学阶段的相关性。文化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受到学习者年龄影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一规律。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语言、认知水平、文化经验不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组织就不能是简单的文化知识堆积,而应该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文化主题筛选,在不同教学阶段对同一主题展开螺旋式推进,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文化意识的发展。比如,“家庭(home )”是一个普通却又重要的概念,儿童英语教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一文化主题。针对不同年龄儿童,这一文化主题在教学目的、内容和活动上应该做不同层次的侧重。年幼的儿童初次接触英语文化,这时的教学可以结合教具讲述一些适龄的英语小故事,让他们了解中外家庭的共通特性,比如家的安全保护作用,这也吻合小龄儿童的语言、智力及心理水平。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以家庭文化差异为中心,通过多种形式让儿童了解英美家庭特征。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儿童对自己家庭的认识来进行“家庭树(f11ily tree )”活动,藉此让他们了解中西家庭结构差异。“家庭”的概念在前一阶段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得以扩大和深化,活动中对语言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儿童英语文化意识培养应该在现有英语教材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语言内容为表线,文化主题为暗线,交织作用,对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科学、系统的教学组织。

(三)创造文化氛围,通过体验式学习促进语言与文化教学的结合

儿童英语论文篇(9)

    中英文化有显著差异,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导致两种文化的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总会存在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障碍。因此,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儿童英语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文化意识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成功儿童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儿童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

    (一)儿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无论是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还是从英语教学需要的角度,或是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文化教学都是英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学习行为呈现如下阶段性:意识、关注、反应、实践和互动。文化意识培养是文化教学的首要。奥尔森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理论,将文化之间的学习分为不同阶段,其中与儿童相关的阶段为:"3 _ 8岁,儿童可以意识到与自己不同的文化;;9一10岁,儿童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般的认识;11一14岁,儿童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中的内在逻辑,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只要按照其发展的阶段性进行统筹安排,儿童学习英语文化是完全可行的。

    针对儿童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应主要指两个方面:1.培养对受各自文化影响产生的英汉语言差异的意识,初步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2.培养对所涉及语言文化现象进行初步思考的能力。对于儿童英语教学来说,文化意识培养实质上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儿童通过与语言相关的各种体验活动,从具体的语言、对话交往等刺激中形成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二)儿童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儿童英语教学作为学习者一生中英语教学的初始阶段,与语言配套的文化教学显得十分必要。儿童英语教学  目的是以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发展初步英语交际能力为重点的,文化意识培养不仅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素,同时也是促成上述目标顺利实现的手段。在这一阶段文化意识培养对儿童英语学习以及儿童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儿童英语学习兴趣和成效。

    文化作为英语教学有机组成部分,能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和语境,使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并摆脱单调的符号学习的形式,变得真实并充满生活气息,从而提高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英语语言学习本身也是文化学习的重要手段,英语的交际实践可以给予儿童尝试跨文化交际的亲身体验。将儿童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进行,不仅能提高儿童英语交际能力,而且符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这一最终目标需要。

    2.有助于儿童养成良好英语学习习惯,降低母语负迁移作用。

    中国儿童在汉语环境中成长,已经初步成为具有本族语言和文化身份的人。汉语语言和文化会对英语学习带来负迁移作用,导致中国式英语出现,“越是初学者,受到母语文化的干扰也就越大”。但如果能在儿童开始接触英语时逐步引人对应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让儿童学会对不同的语言现象加于关注和思考,养成良好语言学习习惯,将有助于降低母语语言和文化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3.有助于使儿童英语教学趋向完整。

    传统英语教学注重语言能力培养、忽视文化教学的倾向源于对文化与语言密切关系的忽略。这让儿童只学到了语言表层的知识,而潜伏于语言符号中的文化信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日后语言交际障碍。只有在教学中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让儿童接触到全信息的语言,才能使英语教学目的得到完整实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教学。

    4.有助于提高儿童综合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认知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促进语言教学的同时通过儿童英语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让儿童接触到更多的感知和认知模式,扩大视野,增强理解事物的灵活性和多维性。

   (三)儿童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儿童英语教学目的中针对听说、读唱、拼写等项目指标都有比较明确的描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是,就语言文化教学而言,这一目标框架缺少了相应的细化措施。虽然目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将文化意识的发展纳人了教学目标,但它主要还是围绕语言本身的教学来制定的,文化意识培养没有达到其在语言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在没有大纲约束和指导的情况下,儿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教学仍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二、儿童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策略

    (一)在英汉文化间架构桥梁,具体直观地体现语言文化差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容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学习者对所学东西的感知”。儿童在学习一种陌生的语言和文化时,不会主动地去感知目的语独有的文化信息。在可以与外语教学结合的文化教学模式中,跨文化模式更适合儿童阶段英语教学:跨文化模式的出发点是不同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和共性。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已有的母语文化体验,在两种文化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从熟悉的母语文化知识人手,将儿童的注意力引向目的语文化刺激,帮助他们对其进行感知和理解。

    通过将英汉文化的关系纳人教学并进行有意识的比较,能让儿童注意到英语文化息,并联系母语文化和个人体验进行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比如,在学““uncle”,“aunt”两个单词时,通过对比汉语中的“伯、叔、舅、姑、姨”,可以让儿童体会到英语称谓语使用和家庭观的不同。只有通过贯穿于语言学习的文化比较,才能对让儿童对两种文化和语言差异有形象、深人的了解,逐步具备文化意识。

    跨文化教学模式应用到儿童英语教学过程中时,应结合儿童的语言学习需要、认知、情感发展水平和已有的母语文化经历、经验,从与儿童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实用主题人手,尽量采用形象具体的实物呈现方式介绍英语文化。在进行文化比较时,还应注意到英语内部英美语言文化差异,英语在美国和英国形成许多各自的特点,如果缺乏这一意识,在理解和表达时同样会产生错误。

    (二)合理使用现有英语教材,形成文化主题的螺旋式反复

    传统儿童英语教学存在忽视语言文化学习的现象,但同时被忽视的还有文化学习层次与教学阶段的相关性。文化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受到学习者年龄影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一规律。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语言、认知水平、文化经验不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组织就不能是简单的文化知识堆积,而应该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文化主题筛选,在不同教学阶段对同一主题展开螺旋式推进,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文化意识的发展。比如,“家庭(home )”是一个普通却又重要的概念,儿童英语教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一文化主题。针对不同年龄儿童,这一文化主题在教学目的、内容和活动上应该做不同层次的侧重。年幼的儿童初次接触英语文化,这时的教学可以结合教具讲述一些适龄的英语小故事,让他们了解中外家庭的共通特性,比如家的安全保护作用,这也吻合小龄儿童的语言、智力及心理水平。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以家庭文化差异为中心,通过多种形式让儿童了解英美家庭特征。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儿童对自己家庭的认识来进行“家庭树(f11ily tree )”活动,藉此让他们了解中西家庭结构差异。“家庭”的概念在前一阶段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得以扩大和深化,活动中对语言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儿童英语文化意识培养应该在现有英语教材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语言内容为表线,文化主题为暗线,交织作用,对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科学、系统的教学组织。

    (三)创造文化氛围,通过体验式学习促进语言与文化教学的结合

儿童英语论文篇(10)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民学习英语的起始年龄也降至小学甚至幼儿园。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是适合我校学情的一种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这个课题是在新课标背景下伴随着基础教育外语改革的探索提出的,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在儿童双语教育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有效的父母参与能够促进儿童各方面更好的发展。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准备阶段,由负责人向成员介绍课题实施的大体情况及课题现状。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分析儿童心理及语言发展规律,总结儿童学英语的特点和方法.加深对课题的理性认识。共同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课题实施方案,明确分工任务,建立家庭档案,设定初步实施方案。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主要从问卷调查、活动指导和实验对照三方面入手:

1.设计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的调查问卷,总结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活动的现状以及家长参与研究的可能性,形成调查报告。

我们在对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活动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儿童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但家长们普遍都认识到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占受访总人数的91%。从参与水平看,大多数家长对参与孩子的英语教育活动都较为被动,停留在检查日常英语作业或让孩子参加英语兴趣班之类的方式,属于低水平参与。家长参与英语活动的意识不足,表示自已没有时间的占49%,担心自已英语不过关的占77%。家长希望学校和老师能经常指导家长进行英语教育,家长有参与活动的愿望,占受访人数的86%,这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2.选取实验班和普通班,指导家长参与英语教育实践性研究。

(1)选取三年级学生作为课题研究实验班,加强家长培训。

①组织家长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英语新课程标准》,学习“语言习得理论”,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转变教育观念。

②定期组织家长培训会,学习简单的英语日常交际用语,和家长进行日常口语对话,培养家长的英语综合素养。同时组织家长学习《校园英语》、《江苏教育》等杂志上有关英语教育方面的文章,浏览相关儿童英语教育的网站,参与儿童英语教育的学习和研究。

(2)开展一系列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的指导活动。

①在课题实施初期带领实验班家长观看家庭英语教育方面的光盘和影音资料,例如省教育部实施的英语共享资源,小学英语空中课堂和迪斯尼英文动画儿歌等。定期观摩学校优秀教师的英语教育展示课,与儿童一起参与游戏活动,老师与父母彼此交流好经验,来共同帮助儿童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②指导实验班的家长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适合儿童年龄发展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的英语教育内容,遵循趣味性和渗透性原则,深入家庭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英语教育环境,让家长作儿童英语学习的决策者、鼓励者、陪伴者,鼓励儿童多读、多说、多看、多活动。运用游戏教育法、情景教育法等多种手段,积极参与到儿童英语教育有效方法的实践中。

③定期开展实验班家长教育专题研讨活动,安排家长介绍家庭英语教育的好方法以及存在的困惑,及时处理和反思,借鉴好的家庭教育经验和英语教育方法。使家长共同围绕“家长有效参与”的课题展开实践研究,避免研究走弯路。

④在课题实施末期对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学习英语情况进行比较,形成对照表格,总结切实有效的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认真进行反思,及时做好经验总结,形成资料,鼓励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案例。

3.对照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实验前后的教育效果。

两年多的实验班级和普通班级的比较性研究表明,我们用不同手段,不同侧面指导儿童的家长在家庭中创设英语听说环境,实践和探索有效的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效果是显著的。实验后大部分家长能有效引导儿童用第二语言作为工具和人开展交往,在儿童学英语遇到困难或有疑问时给予必要帮助。在实验中有80%以上的儿童能大胆开口说英语及在日常生活中能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流,显示了实验前后儿童学习英语态度的转变。家长感到儿童最喜欢最亲切的是与父母开展亲子游戏,对儿童英语听说能力提高极有帮助。

“家长参与儿童英语教育活动”是我校一项全新的“家校共育”活动,我们要做到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结合,必须为儿童的成长努力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也是为了更好的贯彻课改精神,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研究中取得的良好效果和宝贵经验,是与家庭配合的默契,以及广大家长的关心和学校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今后的实践中,将进一步做探索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促进家长参与儿童英语的可持继性发展。通过我们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余珍有 《试论幼儿园双语教育》(载唐淑主编《幼儿园语言和科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

儿童英语论文篇(11)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有助于教师树立专业自尊、明晰专业发展方向,培养专业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在英语教学领域,研究者多将研究对象放在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上,却忽略了学前儿童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随着我国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迅猛发展,研究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学前儿童英语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学前儿童英语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内涵

教师专业化主要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根据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倡导《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教师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任务、教学能力、教育和研究的专业能力、教师职业的专业手段几个方面。

二、现状及问题

以上述基本准则为依据,本研究设计相关问卷,对黑龙江省某市10所幼儿园和3家外语培训机构的幼教部的30名幼儿英语教师进行调查,并对15名机构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听取学前儿童英语课10节。调查结果显示问题如下:

1.教师专业背景复杂

师资队伍主要由幼教专业毕业的教师、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具有良好英语基础的非英语非幼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和极少数外籍教师组成。

2.教师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

教师在授课时出现了语音、语调、语法等方面的不标准或不正确问题。

3.教师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欠缺

除一名新教师外,其他教师均没有接触过幼儿英语教学法课程。虽然在任教前受过短期的幼儿英语教学培训,但对幼儿英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理论知识了解不够深入。

4.教师幼儿教学技能不足

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使用正确的幼儿英语的游戏教学、情境教学、儿歌教学、故事教学等方法,但由于多数教师非幼教专业毕业,对弹、唱、跳、画等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掌握不够娴熟。

5.教师对教师的任务认识地不够深刻

教师对教师的任务认识地不够深刻,不擅于在英语课上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课下不擅于与专家、同行和家长共同提高幼儿园的教学效果。

三、原因分析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理念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因素。

从理念上看,社会公众和教师自身对学前儿童英语教师职业的特性和专业素质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认为幼儿学习英语无非就是会读几个单词,会唱几首英文歌曲,从而导致学前儿童英语教师从业“门槛低”、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等现象。

学前儿童英语教学相关教师资格证书不完善,教师教育机构缺乏鉴定标准等都使得教师在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的提升上缺乏指导依据。幼儿园管理者自身不注重学习提高,直接导致教师缺乏足够的主体意识、不注重外出学习和在职培训,科研意识和能力薄弱。

现有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上看,学前儿童英语教学只是学前教育专业下开设,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薄弱的英语基础和传统的集体授课形式并不能提高学生素质及竞争实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四、对策

1.深化教师理论底蕴

学前英语教师需要具备坚实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基础,掌握幼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新成果,关注幼儿英语教学研究的新动向;要从幼儿的记忆、观察、思维和兴趣、习惯、意志、性格等方面把握幼儿英语学习特点,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学习评价理论、外语学习理论等指导教学。

2.提高教师英语专业技能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英语教学的质量。应加强对幼儿英语教师在英语语音和口语方面的培训,培养他们发音的准确性和口语的流畅性。同时,通过听录音磁带、观看幼儿英语的VCD、DVD来强化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在夯实基本功的同时,还应鼓励教师多学习有关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领域的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语言文化欣赏力和鉴别力。

3.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幼儿园或培训机构应多组织观摩示范课、跨园学习交流等活动,经常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检查,及时改进存在问题。另外,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和书籍自学有关幼儿英语教育的理论知识和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来帮助自己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终身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4.加强家庭幼儿英语教育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学习英语的效果,在儿童习得语言初级阶段,教师应与家长合作,根据孩子的特点,合理地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鼓励儿童在家中贴英语图片、听看英文资料、观看英文节目、设置场景进行英语对话、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

5.建立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分段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英语课程教学结构的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针对性不强,不能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培养目标,采取有效的培养途径。有必要将学前专业英语教学结构划分为三个阶段:英语基础课阶段、学前英语专业课阶段、英语教学体验课阶段。从最基础的语音、词汇、语法入手,为学生补上必要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继而学习幼儿英语教学法课程,通过示做、示讲,使学生了解幼儿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初步掌握幼儿英语教学法,培养学生幼儿英语教学设计、实施能力。最后将英语专业技能与幼儿英语教学技能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实践、体验。以此模式提高学前教育毕业生的教师素质,提高师资培养规格。

学前儿童英语教师专业化问题是当前幼儿教育领域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也符合世界教师教育的潮流和趋势。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教师自身的因素决定了学前儿童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只有政府、幼儿园、教师及教育研究者内外协同努力,才能逐步推进我国学前儿童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高敬.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桂诗春.我国外语教育的根本出路[J].改革论坛,2004,(9).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