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育评比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30 11:27:30

教育评比论文

教育评比论文篇(1)

第四条 论文评选(推荐)程序。

部级、市级优秀论文评选推荐程序。

1.转发文件。转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学术团体的有关开展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的文件。

2.个人申请。有意参加优秀论文评选的教师,根据转发的文件要求,向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交本人的论文,由学校进行登记。

3.乡镇校审核推荐。乡镇校组织人员对教师作品的原创性进行审查,并按推荐指标要求(第五条)择优推荐。将教师原创性论文登记造册,向县教育学会秘书处进行推荐,并提供推荐名册。

4.县教育学会秘书处评选推荐上报。县教育学会秘书处组织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按照上级部门有关文件要求,择优推荐。

县级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程序。

1.全面发动。各单位要把优秀论文评选当作一次教师交流反思自身教学经验、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的一项校本研究活动,宣传发动到每一位教师、教育干部。

2.基层推荐。各单位根据每年下发的通知要求,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初评,根据相关要求及推荐指标择优确定上报论文名单,在本单位公示3个工作日,无异议后上报参评。

3.组织评选。由学会秘书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选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论文分类分组、统一编号、清除论文作者个人信息、论文审核等;聘任评委,原则上评委由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担任;组织评委培训活动;各组评委根据评选标准对每篇论文进行评价赋分;秘书处安排相关人员对论文及各组评分情况进行复审;根据论文成绩分类统计排序,按奖级设定比例和成绩一次性确定获奖名单及等级。

4.评选结果。评选结束后,通过《静海县教育科研简报》公布,并供各单位存档备查。公布后,向获奖教师颁发证书。

第五条 推荐指标。原则上各单位推荐论文篇数不超过教师总数的10%。

第六条 论文要求。

各单位推荐的县级论文要符合以下要求:

2.报刊杂志未公开发表的。

3.如实填写《静海县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登记表》。

4.每篇参评论文打印2份,同时提供电子稿。论文正文格式

各单位推荐的部级、市级论文要符合相关文件要求。

第六条 奖项设定。县级获奖论文总数控制在推荐总数的60%左右。评选结果按1:3:6的比例设一、二、三等奖三个奖项;部级、市级论文推荐比例,按相关文件要求执行。

第七条 评选纪律。评审人员和评审工作人员在受理申报和评审过程中,应客观公正,秉公办事,严格把关;评选实行回避制度,凡申报参加评选或有亲属参加评选的,不能担任评委。评委成员必须模范地遵守师德规范,坚持原则,执行评选规定。对工作不认真或有营私舞弊行为的评委成员,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取消评委资格的处分。论文作者需作出“个人诚信承诺”,保证所写是原创,各单位安排专人负责审查,并对论文原创的真实性出具审查意见。严禁弄虚作假,对抄袭他人文章和冒名顶替者,取消参评资格并记入学术诚信违纪档案。

第八条 县级论文评选活动不收取参评费,相关经费由县教育学会和县教科室承担;部级、市级论文评选活动,按相关文件执行。

第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县教育学会负责解释。

教育评比论文篇(2)

早在1985年5月中共中央就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学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中提出:“教育管理部门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目前,教育评估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良好成果,许多高校通过评估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教学质量评估是教学监督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可靠性、可行性是进行教学评估和测量的根本保证。任何一个教育评估对象都由多因素组成,评估对其有引导性,因此,建立全面综合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田径运动》是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也是学习其它各项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基础,在培养现代体育教育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田径运动的认识,掌握基本的田径运动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能适应中小学教学和训练的需要,并能学会利用田径运动手段来保持和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另外,学习本课程,基本能胜任田径运动会裁判工作,为普及和推广体育文化做出贡献。

1.目前我国大多数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选修)考试大纲,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目标一的完成主要通过教学评价体系指标中的一、二和三来完成 ,即通过理论考试、各项技术评定和达标及毕业论文来检验学生对田径运动基本技术和理论的掌握情况。这一部分中理论考试占田径运动总成绩的40%左右,技术课考试占总成绩的60%左右,毕业论文与学生毕业挂钩。理论考试涵盖了目前田径运动普修课本的全部内容,技术课考试主要包括男、女100米、跨栏跑、跳远、跳高、铅球、铁饼、标枪等七项。这些理论和项目从内容上看基本能够满足中小学田径教学的需要。但是,田径运动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问题一:

教学目标三是能够胜任基层田径运动训练工作,这一部分在评价体系中没有体现,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主要凭着自己在业余训练和教学课中的体会和大学期间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基层田径运动训练。众所周知,基层中小学田径比赛很多,学生为了比赛、升学等需要各种参加田径运动训练。那么,如何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就具有一定的训练能力,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和训练工作认为有如下几个方法:

(1)在实际田径运动教学中将训练内容穿插在教学中,增加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与附属体校和训练单位挂钩,组织学生观摩、与教练员座谈学习,或者让学生通过半年左右时间的跟随教练实习和训练,使学生在专业训练队伍里面提高;

(3)学生在教学课中训练部分的表现及教练员的评价作为学生田径课成绩的一部分,以此督促学生主动学习。

问题二:

对于教学目标四能够组织基层田径运动会裁判工作,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能力积累主要靠大学期间理论课学习考试、自己参加田径比赛的经验来完成,很多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只有1-2次参加基层比赛裁判工作的机会,而大多数只是担任裁判工作中的某个环节的任务,缺少对整个比赛裁判工作的熟悉和掌握。这一点也是我们在田径教学和评价体系中容易忽略的。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如下几方面改善:

(1)在教学中,每个项目的教学课考试可以带领学生组织该项目比赛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裁判,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比赛规程的制定和具体裁判中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田径运动常见项目的比赛组织工作和裁判方法,同时也可以增加教学考试的气氛;

(2)系、学院、兄弟院校等单位的田径比赛,从组织到进行,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全过程中,而不是仅局限于学生担任志愿者或者个别自己熟悉项目的裁判工作;

(3)领队裁判和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记入田径成绩。

问题三:

对于教学目标五田径运动场地设计和管理能力方面,评价体系中主要通过理论考试来检验,因为实际需要,基层田径运动场地和标准田径运动场地往往有很多地方存在不同之处,比如跳远场地助跑跑道的多少、起跳板与沙坑之间的距离等问题。田径运动场地要适合实际教学和比赛的需要,学生在这方面往往缺少知识和经验,针对这一情况,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际田径比赛场地的设计和管理,这样既给学校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实际参与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每个项目的比赛场地知识穿插到教学当中去。可以把学生在参与过程的具体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成绩。

问题四:

对于教学目标六增进健康、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这一点往往被认为是学生的业余活动爱好而被忽视,在评价体系中几乎没有任何体现。进入21世纪后,群众体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参与,发展体育运动、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和体质水平及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习惯已经成为体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之一。田径运动中的走、跑、跳既可以作为健身方法,也可以是其它各项目健身的基础,所以,通过田径运动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养成其终身体育的习惯非常重要。我们除了增加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外,更重要的是首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身教重于言教,学生有了这样的习惯,自然会在今后工作中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健身。在教学课中让学生通过田径运动组织健身活动,也可以鼓励学生到社区做健身指导的志愿者。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考试,给学生在田径运动健身教学课中的具体表现作评价。

2.结论和建议

2.1结论

2.1.1以田径技术课考评技术的掌握情况为基准,用素质达标、技评合格计算成绩,对于其他方面比较忽视,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内容。考试方法单一。

2.1.2田径运动训练、裁判、健身方面缺少相应的教学和评价指标。

2.2建议

考核评价方法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组织学生参与到田径运动比赛、场地、训练、健身等活动中去,对学生作出综合的、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潘春燕.初探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实践课的教学改革[J].四川体育科学,2005年第1期.

[2]冯传诚.新课程标准下体育院校田径教学改革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教育评比论文篇(3)

本次参评论文的选题呈现多样化趋势。有围绕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美术教育目的的论述,有关于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探讨,有美术教学及评价改革成果的展示,也有对当前美术新课程与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质疑或反思:有中小学美术课程与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有馆校结合的美术教育研究,涉及美术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此外,参评作者的地区分布较广。有沿海发达地区的,也有内地的,其中,不乏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选题凸显地域特色,紧紧围绕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保护、继承与发展当地本土美术文化的课题进行探讨,富有时代性与地域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内容充实且有推广价值

由于进行美术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改善美术教育、教学的行为,因此,针对所发现的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深度的问题,能否提出可行与有效的对策,是研究能否获得成功、论文内容是否充实的关键。本次参评文章中,有不少是围绕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或校外教学展开论述的,提出了具有独创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些策略和方法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三、研究和写作方法比较规范

一些论文或教育叙事的作者善于发现真问题,并能紧紧围绕美术教学的某一问题,进行层层深入的剖析,进而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在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的规范性上比以往有明显提高,体现出较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而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学术含量。在凸显美术教育研究学科特点的同时,一些论文的作者力求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开展美术教育学与心理学、美术教育学与科学、美术教育学与社会学等方面的跨学科研究,从而产生一些富有新意的研究成果。

教育评比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66-01

随着体育考试制度的实施,体育越来越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体育成绩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前途,也是一个学校、一个教师的正确评价,而教研活动对交流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体育教研效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感到以下十点做法对提高体育教研效果十分有效。

1 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教学研究

为了激发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改积极性,使他们能自觉地摸索、探讨新的教学方法,认真总结教改经验,我们定期开展学术交流,要求广大教师撰写论文,通过论文评选,可以起到表彰先进的作用,通过学术交流,可以起到推广教改成果,促进教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的作用。

2 组织教案评比,督促教师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措施,而教案正是教师备课的成果,我们通过组织教案评比展览,有效地促进了广大体育教师的备课积极性,使他们认真备好每一次课.从而也提高教学效果。

3 组织听课活动,提高教师授课质量

听课能取长补短,我们规定每位老师在学校每期听课40次,每周至少听课两次以上,每年都要组组两次全县体育教师听课活动,让有经验的老教师上课,起示范带头作用;让年轻教师上课,探索教改新方法。通过听课,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受益匪浅,特别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使他们学会了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如何搭配教材,如何安排课各部分时间和练习密度等。

4 组织评课活动,评选学科带头人

通过听课、评课,从中评选出优秀者,做为县、市体育学科带头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并把他们的优秀教案推荐到省、市。这样,大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认真听课和上好每一节课的积极性,使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5 通过技术竞赛,提高示范质量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最广泛,作用最大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质量,我们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术(示范动作)竞赛。这一做法激发了广大体育教师刻苦练习示范动作的积极性,对提高示范动作的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6 实行理论考核,促进理论学习

体育理论知识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教学内容,需要向学生传授的体育基础知识;另一类是有关体育教学原理、原则、教学法等方面的内容,是教学能力的基础。这两类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教师都必须掌握。为此,我们要据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体育课本知识,组织老师进行体育理论知识考核,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

7 开展基本竞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口令、哨子、队形调动、场地画法等是教师的基本功,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形象和教学的成败。因此,我们每年暑假组织一次体育教学基本功竞赛,如队列队形操练比赛,划场地比赛等。这一措施,不仅对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也为各校教师的择优上岗提供了依据。

8 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每年的寒、暑假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体育教学研究,并在培训会上传达上级有关体育精神,本年度学校体育的目标和任务,传播体育的新动向和教改新措施,这样,大大提高了老师的业务能力,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教改取得了可喜成效。

9 组织学生竞赛,提高业务训练水平

竞争不仅检测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和技术水平,而且能检测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事业心、责任感,是对一个学校业务训练好坏的公正评价。因此,我们每年都要举行形式多样的田径、篮球、越野、登山、广播操等比赛,这样,对提高学校业余训练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教育评比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具有前沿知识、创新能力以及掌握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重任,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纵观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其重点逐步经历了由教育制度完善到提高研究生质量的转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六大发展改革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稳步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指标是博士学位申请者在获得博士学位时的质量。目前对博士生培养质量及其评价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与舆论关注的热点。

1研究背景

博士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质量,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所学知识的综合体现,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博士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是改进和完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管理方式的有效途径和检验指标,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研究方法

2.1资料来源及方法

通过调研国内具有中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选取其中已有中医学博士毕业生的14所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以下简称“评阅意见书”),对其评价指标进行归纳整理分析。

2.2评价指标名称统一化

对各中医药院校“评阅意见书”中评价指标名称描述的统一性问题,参照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对同义的名称信息进行统一。“论文选题、选题价值、选题”统一名称“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论文的创新性、论文成果的创新性、创新性”统一名称“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论文写作能力与总结提炼、写作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写作能力”统一名称“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研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科研作风”统一名称“科学研究的能力”;“理论基础、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统一名称“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论文综述、文献综述、综述”统一名称“论文综述”;“论文价值、实用价值”统一名称“论文价值”;“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研究方法和技术水平”统一名称“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

3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比较和分析

将14所中医药院校“评阅意见书”中的评价指标进行统一处理后,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指标权重满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论文选题”(92.86%)、“论文的创新点”(85.71%)、“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85.71%)、“科学研究的能力”(71.43%)、“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71.43%)、“论文综述”(64.29%)、“论文价值”(14.29%)、“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14.29%)、“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7.14%)、“工作难度和工作量”(7.14%)及“论文规范性”(7.14%)。

指标重要性赋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论文的创新点”(28.75€?3.6)、“科学研究的能力”(26.2€?.69)、“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21.37€?.23)、“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20€?.92)、“论文价值”(18.4€?.43)、“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18.4€?.34)、“论文综述”(17.967€?.467)、“论文选题”(17.438€?.166)、“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12.725€?.41)、“工作难度和工作量”(10€?.71)及“论文规范性”(10€?.70)。

权重满分比大于50%的指标有6个,包括“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及“论文综述”。根据评价指标权重满分比值可以看出,50%以上的中医药院校对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时都选用“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及“论文综述”等常用指标,这些常用指标中“论文的创新点”、“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赋值均比较高,是影响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

权重满分比小于50%的指標有5个,包括“论文价值”、“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及“论文规范性”。说明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各院校也有一些特异性的差异,根据评价指标权重满分比值可以看出,部分院校尤其看重博士学位论文的“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和“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两个指标。

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4.1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4.1.1指标体系的可靠性

本研究收集的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来自于国内具有中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且国内普遍认为培养质量较高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基本涵盖目前国内中医药类高校对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各个标准。具(下转第69页)(上接第67页)有较高的权威性,协调程度较高,充分显示了评价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4.1.2指标体系侧重中医学学术学位型博士培养特点

相比中医专业学位型博士,学术学位型侧重于中医学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中医学科学研究人员为目标,其学位论文应更注重研究创新性,对中医学领域在知识和认识上能作出独特而有意义的贡献。指标“论文的创新点”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该各评价体系中给予了较高的权重,这也充分显示了学术学位型博士培养特点。

4.2问题与建议

4.2.1采取多元模式,分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把握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也成为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各高校须以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的目的为出发点,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博士研究生,分类构建学术学位型和专业学位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对不同学位类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

4.2.2進一步探索描述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针对现有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缺陷,突出量化评分作用,有利于更清晰、更精确有效地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水平,这也是评价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就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整体质量和创新性而言,描述性评价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其评审意见的指向性和主导性仍是显著的、有价值的,对培养单位改进博士生培养工作,提高培养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们认为以描述性评价为主,发挥量化评价的有益作用,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教育评比论文篇(6)

由此可见,认真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的功能,并对之实施有效的、合理的控制,对于完善素质教育 的理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充分认识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的功能,是对其实施有效控制的前提。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的首要功能 在于教学过程中的调查反馈。根据不同的目的,我们可以把教学质量评估大致分为选拔型、水平型和反馈型三 类。选拔型评估类似于体育中的淘汰赛,旨在筛选人才,如各类升学考试。水平型评估类似于体育中的资格赛 ,旨在审定水平或资格,如现行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反馈型评估则与选拔型、水平型评估有着根本的区别, 它不同于任何一种竞赛,而更类似于某种检阅。其目的在于调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取得教学反馈信息。单元 测验、学期考试这些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形式,都是反馈型评估。因此,虽然我们在以下将要讨论到 的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的某些功能和要求,也大致适用于选拔型和水平型评估,但研究并认识反馈型评估的 功能和要求,则应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经典的教育实验证明,没有反馈的教学过程不是完整的教学过程。按照控制论的观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 形成一连串周而复始的“反馈——矫正”的闭合回路,才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而且,从辩证 唯物论的认识论出发,开展任何工作都要注重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了解教学 对象、了解教学效果,才能保证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评估的调查反馈功能,也 显示了开展教学质量评估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意义。

教学质量评估对学生学习成功的激励功能,往往是比较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一项涉及到1255名青少年 学生的考试诚实性、自制性调查表明,在考试中通过不诚实的手段取得所谓的“好成绩”,是学生学习中存在 的一个突出问题[(1)]。这一研究成果再一次从反面证明了成就动机对于学习的激励作用。成就动机归因 研究表明,成就需要的发展意味着儿童在成功之后为自己有胜任任务的能力而高兴,失败之后为自己的无能而 失望。成就需要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正是这种自我归因[(2)]。中国学生的成就动机中,追求成功的倾 向就显著地高于逃避失败的倾向[(3)]。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完全有可能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出发, 努力营造出积极的成就情景,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获得成功的动力。

教学质量评估的调查反馈和成功激励功能,对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提出了目标明确、效果显著、分析量 化和评价科学的要求,这为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实施有效的控制,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 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一、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所预期要实现的最终质量标准,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的 具体要求。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适当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对教 和学都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对教学质量标准的实现也具有稳定作用。以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 是确保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调查反馈功能的首要前提。

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构建一套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研究比较丰富,一项初中语 文教学目标分类研究的成果,就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项研究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作了如下的图解[( 4)]:

(附图 {图})

以上这套体系应该说是比较全面的,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质量评估的实际操作中,也许就显得不够简明了 。那么,我们也不妨将以上的这套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简化为三个水平性层次:一是“知识——技能——情感” ,二是“听——说——读——写”,三是“识记——理解——运用——评价”。总之,确保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评估中目标的明确性,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效度显著

任何一种教学质量评估,都只能是一种抽样评估,都只能从接受评估的总体中选取部分样本用于评估,并 以此来推断总体的特征。这是由形式逻辑中归纳推理的原理决定了的。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评估调查反馈信息的 信度,效度控制是编制评估试卷的关键。效度,也就是指实施所评估的内容(样本)与所要评估的内容(总体 )间的吻合度。

“听——说——读——写”,这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方法。但目前的语文教学质量评估 ,却往往只能涉及到“读”和“写”,这显然是难以保证评估的效度的。当然,目前的技术手段还很难确保“ 说”的评估的信度。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未来的语文教学质量评估中,运用电脑“人 机对话”的功能,实现“说”的能力的评估,应该是完全可能的。而在目前,借鉴英语考试中听力测验的做法 ,实现“听”的能力评估,也该是不难办到的。

此外,一些研究者还指出,要保证语文教学质量评估有较高的内容效度,评估试题编制者还必须明确具体 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所界定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代表性取样,知识、方法、重点的覆盖面都要广。要根据各水 平层次的教学目标的权重比例,制定每道评估试题的评分标准[(5)]。保证评估的效度,还应该适当加大 试题的容量,并以主观性试题为主要形式。选择题、判断题的答案具有较大的凝固性和机械性,往往导致了学 生得分的偶然性,使评估失去信度。为了满足以上的这些具体要求,构建一套完备的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的 题库,也许是个好办法。因为一套完备的题库对评估范围、能力层次、难度等都应有严格的、统一的要求,根 据题库生成的评估试卷性能更加稳定,效度更加显著。当然,这样的题库必须是由大量的、有合理比例结构的 题目组成的;构成题库的试题必须明确评估内容、能力层次、难度、区分度等参数值,并且这些参数必须都统 一 在同一个度量系统上[(6)]。

三、分析量化

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并独立出来,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教育科研却长期停留在传统哲学的抽象思辨的研究 水平上。目前,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基本上采用的就还是定性分析的方法,这同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对国内外 1992年出版的部分较有影响的教育研究杂志中发表的研究性论文使用定量分析情况的比较结果显示,我国 的教育科研论文中使用百分数、平均数、假设检验等最基本的定量分析的仅有27%、11%和5%,而国外 则达到35%、35%和15%[(7)]。这种现象,在中学语文的教学研究中表现得更加严重。中国人民 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月刊中的选文,应该是代表了我国语文教研的最高水平的 ,但对该刊1995年选载的300多篇文章的粗略统计表明,零星采用了最简单的定量分析方法的仅为13 %左右。

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较之定性分析的方法更客观、更准确,更能发挥教学质量评估的调查反馈功能。笔者 曾在任教班级的一次教学质量评估的定量分析中发现,同样是考查课文知识,问答题的得分率较之填空题竟然 低了16个百分点。原来,填空题多出自“课文提示”,书上有现成答案,问答题则多出自“思考与练习”, 需经独立思考或课后整理笔记才能获得答案。由此发现的问题,是在采用定性分析时很容易被忽视的。

教学质量评估中采用定量分析。评估试题的目标指向性要明确、单一。评估字音与词义,评估识记与分析 ,每条试题都要避免在同一水平目标范围内发生交叉。这样得出的数据才能具有可分析性。采用定量分析,还 要求阅卷评分、量分和登分都应逐题进行,这样才能获得更为丰富的调查反馈信息。

定量分析的不足之处在于耗时多、技术难度高,但所能获得的反馈信息量又是定性分析无与伦比的。而且 ,如果能够编制微机程序进行分析,定量分析也还是可以做到比较迅捷、简便的。

四、评价科学

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本是既针对教也针对学的,而这两者也是有区别的。长期以来,针对教和针对学的评 估被混为一谈了。这种误解的后果,就是导致了针对学的评估时对于学习发展的催化剂的作用、成为教师控制 教学过程的“权杖”的作用都遭到了忽视,就是导致了传统的貌似公正的评分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 维利对传统教学体系中的分数观提出了严励的批评。他认为,这种分数脱离了教育过程,失去了教学本性。而 且由于传统教学的严重缺陷,又使这种分数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意义,使学生产生了焦虑与压力,引起了师生间 的对立与冲突,给整个教育教学带来了灾难。因此,阿莫纳什维利主张取消传统的评分制,代之以实质性评价 。我国成功教育的实验者们也提出了奖励分数的评价法。这些都是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中必须予以重 视和借鉴的[(8)]。

我们应该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评估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中表现出应有的教育 机智,充分发挥教学质量评估的成功激励功能。其一,可以采用进步分。计分方式是:本次评估成绩—前次评 估成绩。其二,可以采用奖励分。即对学生在某一学习目标达成度上的突出成绩给予额外的分数奖励。其三, 可以采用双轨计分。即把针对教的评估结果和针对学的评估结果区分开来,对后者适当保密,而把前者公之于 众,以免因为评价过低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如有必要,还可以延缓计分或不计分。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语文教学,阻碍了教学效 率的提高,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严重障碍。在此,笔者综合众多的研究成果,结合 自己的体会,提出了一些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评估的功能与控制的认识,愿以此就教于大方之家。

[注]

(1)参见戴斌荣、刘正萍:《关于青少年学生在考试中诚实性、自制性的实验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 践》1995年第3期。

(2)参见梁丽萍:《成就动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1期。

(3)参见叶仁敏:《成就动机的测量与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年第2期。

(4)引自陆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分类及意义》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5)参见林华春:《略论语文单元过关试卷编制中的效度控制》 《教学与管理》1995年第5期。

教育评比论文篇(7)

国内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高等师范院校,大多制定出定向于服务基础教育,定位于综合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培养高素质小学师资为主的特色鲜明、湖南领先、全国知名的教学型本科师范院校”[2]的办学理念下,该院经历了由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到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成长道路,逐渐摸索出本科阶段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第一线的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小学教师”[3]。在这个目标下培养出的一线小学教师,既要具备小学教学、教育及管理的职业素养,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文化与艺体的综合素质。这实际上就是职业型、文化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目标看,社会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呈现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文艺学理论课程的改革也迎来更大的契机。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小学教育专业必然要突破传统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的限制,打破一般师范类及普通综合类院校的模式,向实用性、专业型和开放性、素质型过渡,使学生在研习理论课程时,除了理性思辨的培养,理论体系的消化,还要适应复合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实践方法、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走出学院化理论知识教学的旧框,突出对新问题、新领域的应对能力,探索合理科学的文艺学课程教学的具体途径。

二、调整课程结构,培植特色课程

文艺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二级学科,担负着传授文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艺观念、训练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和创作鉴赏文本等任务。小学教育专业的文艺学理论课程同样肩负着传授基础文学理论的任务,但基于有特色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同名课程存在着差异,需要在讲授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调整课程的结构,培植具有职业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文艺学理论课程,彰显其独特地专业价值,以及面对小学教师培养的适应能力。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文学概论、中西方文论是必修的基础课程,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与其他普通院校无异。而美学课程在以往都是文艺学限选课程,学院将其与小学教育教学联系起来,开设了“小学美育”这样的特色课程,这种适度改良是创新性的尝试,开辟出一块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新领域。该课程明确小学美育的专业定位,建构包括接受论、主体论、过程论、环境论等全方位的课程体系,秉着实践性、审美性、师范性的原则,架设起完整理论体系与小学教育职业实践之间的桥梁,探索诸如小学生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活动的特点、小学教师的美育角色、小学各科教学的美育功能以及授课教师的审美修养等问题,为培养职业型、文化型相结合的复合型小学教师提供理论课程的实际支撑。结合教学实践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文艺学课程体系作这种结构性调整实属必要。循着“小学美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文艺学其他理论课程也可以进行有效调整。如文艺心理学,可以适当简化基础知识结构,选择有专业依据的针对性知识要点,与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挂钩,探寻小学教学中创作与阅读文本的心理学特征,从而加强理论课程的职业化储备和人文素质培养。写作学课程除了讲授写作主体素养、写作客体要素、写作文体技法等基础理论之外,应挖掘写作技能实践,归纳多样化的训练活动,开辟与学术论文写作和小学教师职业写作相关的专题,助推文艺学理论课程适应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整体框架建设。

三、整合教材优势,完善教学内容

纵观目前的教材建设,包括普通高校通行文艺学教材与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编写的文艺学教材,还是存在偏重体系化和缺乏职业针对性等不足,因而有必要兼顾体系化与专业化双重特点,进一步完善文艺学理论各级课程的教学内容。高校通行教材往往从宏观的角度建构理论课程严密而庞大的体系,强调体系的完整与内容的系统,强调“本质化”,内容上出现“哲学化”倾向,整个体系从理论到理论,不免艰涩。但作为理论课程,这种教材表现出理论的严整性和逻辑性,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的养成,这是其明显的优势。而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文艺学教材,主要围绕“文学概论”展开,并未辐射到其他相关理论课程,单就文学概论的教材来说,它们减少了纯粹理论阐述的份额,降低了理论教材的阅读难度,更有针对性的建立理论知识框架,将传统型知识要点、前沿知识导入与职业一线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是其突出的优势。如果仅就“文学概论”而言,我们能比较轻松地整合两类教材的优势,完善教学内容,既保证理论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又以前瞻性的眼光完善理论课程的实用性,满足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下职业素养培养和文化素养培养的需要。具体来说,“文学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可以紧扣小学教师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的能力培养,提高其文学领域的指导能力,并增设“儿童文学概论”这一极具专业针对性的章节,以精深理论与批判眼光架设理论知识与特色专业的桥梁。这在目前的文学概论教材里还未出现,只是在“儿童文学”这个新的研究领域里涉及到,以一种“史”的眼光梳理儿童文学的发展情况,这种研究缺少开阔厚重的文艺学理论背景,也不具有独立的理论研究条件,难以从理论的高度俯视整体儿童文学现象,概括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这是一块亟待开垦的责任田。文艺学理论其他课程也应该尝试将传统理论体系与实用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针对小学教师文学教育水平与教学科研能力的实用知识,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粘合度,在强化学生职业意识的同时,打破封闭的理论体系,融入人文审美因子,培育学生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的审美感知,实现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像文学批评课程,无论是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还是20世纪以来西方前沿性文学批评理论,都是纯理论的,将这种艰深的理论知识全盘灌输给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不具有适应性,大多学生都感到枯燥无味、艰涩难懂。如果将中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联系起来,为小学语文教材与课外阅读文本提供科学实用的文学批评依据,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热情,并为培养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做出具体贡献。如果将20世纪以来西方的文学批评流派带入到对当下各种文化现象的解读,像80后写作、网络小说、青春类小说、手机文学、超文本等青年学生关注和喜爱的现象,当然能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关注当下、批评当下的能力。

四、摸索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文艺学理论课程改革除了从整体着眼设置课程结构和调整教学内容,从具体操作方法上也要有规划与统筹。上述事实说明,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的文艺学理论课程应该从细节上寻找一致而有效的方法,而这些方法的主格调就是:淡化理论哲学化色彩,优化实践“文本化”途径。在诸多教研资料中,人们常常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并集中于辅助理论阐释这一定位。像互动式教学与多样性教学,体现出调动学生自主意识与综合使用教学手段这两种最基本的革新思路。纠其根本,在于冲淡理论形而上思辨的哲学化色彩,淡化高密度、体系化理论讲授形式,作出立足于课程特点的适应性变通。传统的讲授形式将抽象而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确实给学生一种鸟瞰全貌的高度,严密而富有逻辑性。但由于教师掌握学生情况的误差、学生们知识结构本身存在的差异以及功利性学习态度,这种教学形式弊大于利,严重抹杀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自身、抛弃理论,因为从文艺学学科萌芽开始,理论就是其得以独立存在的基石,特别是20世纪理论作为独立地位的出现,文艺学课程大多成为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诊断理论课程症候之后,我们可以做的就是,顺应时展与专业特色,探索实践教学的根本方式,即实践教学“文本化”道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成了公认的出路,而“文本化”实践教学则是对众多具体细致的教学方法的提炼和统领。文艺学理论课程的重点不再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是教授如何接受和解读文本,围绕众多形式的文本展开基础批评、古代文论批评、西方现代派批评、文艺心理学批评、哲学美学批评等多样化批评路径。弗莱《批评的解剖》有一句话说得很精辟:“教授常常感到很难去教授文学,因为事实上这是很难办到的,能直接教给学生的只是文学批评。”小学教育专业的文艺学理论课程需要在文本选择、批评样式、难度把控、比重分配等方面做出有效调整。首先在文本选择方面,从小学语文课本、儿童文学作品中精选文本,注重文艺学理论对这些文本的涵盖事实。其次是批评样式,一般而言,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形式都追逐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实际效果,诸如分组讨论作品、集体研究专题、辩论不同立场、一人一份读书笔记、原创作品鉴赏会议、情景教学模拟等形式,都较好地接触文本、批评文本,教师在展开实践教学活动时,注意引导学生拓宽批评思路、正确选择批评视角。再次就是难度把控上,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角色意识与文化视野的程度都是有限的,教师提前评估文本深度、批评方法的难度、学生对实践活动方案的理解程度、方案的可行度,在实践活动的进行中,也要及时判断进展的效果值,作出适度调整。最后在比重分配方面,根据文艺学学科各门理论课程的不同性质及其所处的学科结构点来设计具体方法,注意调试好各课程实践教学“文本化”的均衡性和合理性。既要尊重该学科本身的共同性质,又要体现不同课程的特殊要求。只有切实开展这些方面的实践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论与文本素养,为其承担小学教学的责任提供专业知识与综合视野的双重保障。

教育评比论文篇(8)

笔者拟就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在德育的内容、方法方面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要求,作一点初步思考,提出一点初步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创业教育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的内容上,尤其是在德育工作的内容上,很有必要作出重要的改革以与之相适应。事实上,我国理论界也早已有人提出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问题。[1]

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体现了高等教育功能在新形势下的积极拓展。

具体地说,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一)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增加和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和理念。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中理论性课程比较多,这对于向大学生系统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必要的、有效的;相比较而言,与德育紧密相联的“应用性”课程则比较缺乏。为了增强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学校有必要适当加强包括创业教育在内的实践性课程的讲授。政治理论课程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思想、道德基础,学校若再辅以专门的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获取自主创业的必需知识,就能使他们具备创业型人才所必需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素质。

(二)认真指导第二课堂中的创业教育。

德育是广泛而持久的。在德育中搞好创业教育,必须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即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活动在造就创业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社团的活动丰富而有成效,它能够帮助大学生真切地感悟创业的实际境况,大量地增加创业知识,有效地锻炼创业能力。

(三)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创业教育。

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参加创业性社会实践,十分富有意义,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又能让大学生直接感受到创业的环境,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迅速把握创业的切入点。

(四)组织大学生参加适量的体力劳动,砥砺其艰苦创业的意志。

适度的体力劳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世事之艰和物质财富来之不易,产生出尊重劳动、珍视劳动成果的观念和亲近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来。更为重要的是,艰苦的体力劳动可以砥砺青年大学生不畏困难的可贵意志,培育他们积极进取、艰苦创业的斗志。

(五)德育部门收集和传播创业信息。

德育部门收集的信息当然不同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收集的信息,应着重于收集创业性信息。这些信息既可以用来帮助毕业大学生创业,主要还是作为宣传、教育之用,面向所有接受创业教育的大学生。

二、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就是开展关于人们在共同生活和长期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礼仪教育和道德教育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存在着重“思想教育”,轻“行为培养”,特别是对关联到学生生活实际、社会交往的礼仪教育有所忽略,造成当下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多,良好的行为比较少的道德状况,文明礼仪多有缺失。这种状况也应该逐步加以转变。

具体地说,学校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礼仪教育。

(一)既继承优良的民族传统礼仪,又适合时代要求和国际交往需要。

高校礼仪教育应继承中国优良传统礼仪。同时,高校礼仪教育又必须适合时代特点和国际交往需要。礼仪教育要着力于培养“明礼诚信”的公民。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特别活跃,礼仪既是这种交流的剂,又在这种交流中得到发展,表现为逐渐超越民族界限而日益国际化的趋势。

(二)设立适量的礼仪课程,进行基础的理论教育。

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是基础性的工作,礼仪教育也必须从这里开始。高校礼仪课程主要应传授中外礼仪的发展进程,了解现代礼仪的丰富内涵、功能和作用,还可以辅以礼仪讲座,以传统礼仪作为重要基础,以现代礼仪作为主要内容。

(三)在实践中切实掌握礼仪技能。

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礼仪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常进入实际操作状态,懂得基本的处世之道,在不同的环境中自如地调适自己,积极有礼地同他人交流。

(四)建立规章,定型礼仪和维护礼仪。

通过制订并严格执行诸如“校园文明公约”等多方面的礼仪规章,大学生各方面的礼仪活动都置于制度的规范之下,礼仪在大学校园里蔚然成风。比如:新生入学、授予学位、毕业生离校等都要举行相应的礼仪,以示文明和郑重。

(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礼仪文明。

校园文化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能折射出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也能折射出学校的德育状况。校园文化内容丰富,时代特色鲜明,学生广泛、积极地参加到其中。礼仪教育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依托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延续和扩张,以取得更大、更切实的成果。

三、建立有效的创业教育和礼仪教育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有效开展创业教育和礼仪教育的必要环节。科学的评价机制既应当有激励、引导性,又应当准确地和动态地反映教育效果的实际状况。

下面,就建立有效的创业教育和礼仪教育评价机制,笔者作探索性、概括性的述说。

(一)评价要从注重评断向注重激励转变。

评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评断学生两类教育的实际状况,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学校要探索出具体的方式方法,使得评价能对创业教育和礼仪教育长期地发挥促进、引导作用,而不满足于一个结论性说明。

(二)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评的作用。

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礼仪文明程度,归根到底要通过他们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获得。通过自评,大学生激起参与的积极性,体验两类教育的作用,获取进步的力量;同时发现不足,找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把教师的外在要求切实转化为自己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因为有许多大学生只是外在地接受了一些道德信条而不能形成高尚的道德信念。[2]

(三)重视大学生互评和教师的评价。

同学之间的相互评议有准确性和激励性。教师的评价也十分重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对此类问题作过专门的研究,所以,他们的评价自然是考评大学生两类教育的实际状况的重要依据。

(四)科学地进行书面测评。

两类教育虽有实践性,但首先还是理论性的。因此,以科学的书面测试来评定大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还是有效的和必要的。

(五)评价要经常化、动态化,要及时公开评价结果。

既然评价方式灵活多样,有自评、互评和教师评,那么,教师就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经常性的评价,以便及时反映经常变化的两类教育的状况。

教育评比论文篇(9)

在我国的美术教育领域,许多学者将西方的理论不加以深入研究便提倡推广,这将使我国美术教育成为无本之木。分析西方美术教育的失败与经验教训,加强对西方美术教育的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美术教育经验,拓展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空间。具体意义如下:

1.在与西方美术教育评价理论的比较中,寻找与我国美术教育的差别和相似点,对世界历史学、人文学及社会学的研究有很大价值。

2.对西方相关理论的弊端和负面影响进行研究,对我国小学美术教育有借鉴作用。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教训,就是对我国的启示,他们在教育实践中走的弯路,我们通过吸取教训,可以避免历史重演。

3.研究西方相关理论的精髓,能够指导我国美术教育改革发展路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美术教育思想的价值,丰富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容、经验和理论。

4.深入研究美国相关理论,能够开阔我国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拓展我国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路,探索出美术教育的新方法和途径。

二、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评价

在小学美术教育阶段,实际上正是学生刚接触美术教育的阶段,是其整个绘画观念亟须引导、为将来的绘画乃至艺术素养奠基的重要启蒙阶段。实际上,这个阶段不但学生需要引导并形成艺术观念,对于教学评价来说,更是一个观念问题,即教育评价由观念决定。目前,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正处在理性科学极向浪漫表现极靠拢的阶段,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正从“一元”标准向“多元”标准发展,更注重对学生个性、创造力、思维、情感及态度等的评价。

三、美国的小学美术教育评价

美国教育评价理论虽然有不同,但仅仅在方式上、内容上是相通的,都不采纳等级制,这是由美国文化决定的。艾斯纳的“学科中心论”创造了CTPP教育评价模型,即领域、输入、过程和作品,强调评价的优点在于引导学生对课程目标的重视,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反对评价成为学生进行奖励或者是惩罚的手段,反对分等级。

与上述理论注重课程目标不同,罗恩菲德的“儿童中心论”主张创作过程比完成作品更为重要。但是在反对将儿童作品分等级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罗恩菲德认为这会使儿童的注意力从创作过程专项完成作品,尤其是曾经受到过某些阻碍但在首次的创作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儿童,会增加另一次的打击。

查阅美国巴雷特?肯特儿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小学美术教科书“通过大自然表达”中教学步骤的第九步“评估”中的具体内容:(1)自我评估,分别为“我是否用水彩或者其他颜料创作抽象作品以表达冲动”、“我是否制作了抽象的小草图”及“我是否用色彩与轮廓的描述表现冲动”;(2)他人评估,分别为“判断创造者是否运用有特点的艺术基础和设计原则表现出他的理论基础”、“指导小组成员猜测他人作品的冲动”及“是否在小组展示作品”;(3)教师评估,分别为“他是否用水彩或者其他颜料创作抽象作品以表达冲动”、“他是否制作了抽象的小草图”及“他是否用色彩与轮廓的描述表现冲动”。很明显,在这些评估中,没有任何评估采用分等级的形式,这正是艾斯纳和罗恩菲德的思想,即艾斯纳认为教育评价与分等级是不能等同的两个概念,而罗恩菲德反对把学生作品分级评价。在上文罗列的评价标准中,出现最多的是“是否……以表达了冲动”,这正是罗恩菲德的评价标准,即儿童是否真切地体验到他的行为,是否有表现自己的积极欲望及表现的程度。

所以对现今的美国的小学美术评价理论进行分析,仍然是受到艾斯纳的“学科中心论”及罗恩菲德的“儿童中心论”的影响,并且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向着科学理性极的方向上发展。

将中美小学美术教育评价标准进行比较能够看出,上文《课程标准》的一系列评价标准与艾斯纳的理论中将评价过程看做是诊断程序的观念是基本相同的,可以说这是与美国小学美术教育评价标准相靠拢的地方。《小学生等级制学业评价研究》依然将标准分了模糊的等级,这与美国坚决不分等级的标准是不同的。

四、我国小学美术教育评价存在问题

1.基础教育中的美术课程教学衔接缺乏,不能将学生学到的美术知识进行串联。我国部分教师仍然采用教育部所指定的美术教科书,进行教案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并且,我国原来的教科书基本都是螺旋型和直线型排列,一课一题,难以将课程衔接,使小学与初中、高中美术课产生断层。

2.美术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践过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我国美术教育过分强调课本中心性,造成与实际生活存在差距,只能使学生被动地上课,更不会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教育效果便不尽如人意。

3.多样性和综合性不足,课程结构单一。基本所有学校仅关注美术学科本身的技能和知识,注重单纯的技巧的传授,忽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难以与和会、地方和历史文化相渗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育评比论文篇(10)

思想上,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政策,积极参加学校的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中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教育方针,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各项工作,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所获综合表彰:

2008.1xx市“优秀共青团员”,

2010.9xx市“教坛新秀”,

2010.6校“教学新秀”,

教育教学中,坚持“三爱”思想,认真完成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小一以来:

2010.6 参加xx市小学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荣获一等奖,

2008.5 参加学校“135”教师说课、赛课活动荣获一等奖,

2009-2010 于xx镇中心小学支教期间,参加镇青年教师赛课活动获一等奖,在xx村完小送教活动中所上语文课被评为优质课。

2006.9 xx市中小学生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读书实践征文活动辅导奖,

2008-2009 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中小学师生书法展示赛多人获奖,指导学生参加双龙杯全国少儿书画大赛多人获奖,

2009.5 指导学生参加xx市中小学美术、书法比赛多人获奖。多次获得了学校“教学进步奖”。

教科研方面,我勤于练笔,及时,积极参加各类案例的评比,积极投稿。小一以来,

2008.12《创设环境,提高学生语言训练》发表于《xx日报》,

2009.3《小学生家庭挫折教育浅议》发表于《大学生》凤凰教育论坛。

2006.12《试论现代小学生家庭挫折教育的意义与培养策略》在xx市第十三次教育科研优秀评比中获二等奖,

2007.6《浅谈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在学校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2008.3教学设计《小松鼠找花生果》获江苏省“蓝天杯”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中获优秀奖,

2008.6《品“味”》在xx市教育科研优秀案例评选中获三等奖,

2008.12教学设计《登鹳雀楼》获江苏省“蓝天杯”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中获三等奖,

2008.12《浅谈拼音教学》在xx市第十五次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

2009.12《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在江苏省“蓝天杯”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

2010.10《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培养》在江苏省“蓝天杯”第八届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2007在学校“教师文明礼仪”征文活动中获三等奖。

2006.2-2008.7参与xx市级课题《研究型班主任培养途径的探究》。

此外,我还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活动。

教育评比论文篇(11)

关键词

中美;课程标准;小学;母语写作;比较研究

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起点和核心,直接影响一般的课程设置与管理,直接影响课程的发展与变革以及课程实施的成效。高质量的写作课程标准对写作课程的编制、实施与评价等均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有关中美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比较研究尽管较少,但是仍有一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对这方面研究作一综述,以利于肯定成绩、发现不足,厘清思路、智性前行。

张承明的《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较系统地进行母语教育比较研究的专著,主要研究母语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具体介绍时几乎都是中学母语教育的内容;写作方面,设有《中外作文教学比较》专章,从指导方式、独创性表达、训练起点等7个视角切入比较,大体上局限于教学方面,而课程方面内容基本上是空白。

专注于中外小学母语研究的专著,目前只有吴忠豪的《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该书对英、法、美、俄、日、新加坡等国家关于母语教育规律的认识,以及母语课程的实践作了比较科学的研究。不过,写作仅是其中一部分,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比较研究较少,而且研究国外较多,反观国内较少,仍有较大的深化细化优化的空间。

从研究内容方面看,集中研究国外写作教学的,比较少。专著方面还是20年前李志强的《国外小学作文教学》。主要介绍美、苏、日、英、法、德、新加坡等国小学写作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写作原理、练习形式、测评手段等方面的成果。限于当时条件,相关资料不够丰富,存在的问题与教训分析介绍颇少,而且也没有以课程标准为整体比较对象。孙建龙主编的《小学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小学写作教学的改革、发展与研究状况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其中《国内外写作教学的实验与模式》专章具体例说作文分步训练等国内6种写作教学实验,简要介绍观察指导模式等4种国外写作教学指导模式,但是,内容单薄,范围较窄,没有涉及中美两国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比较研究。

张聪慧的论文《中美课程目标·写作目标部分比较》从写作课程目标的表述上、认识上两个维度分析了中美写作课程目标存在的差异。

康海燕、谢利民的论文《中美母语课程标准评价体系比较》从在呈现方式,结构、内容、表述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比较了中美两国的母语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但没有具体分析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内容。

佟彦君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美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对中美两国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在借鉴两国语文课程成功的教育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从两国语文教育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及改进语文教学。其中第三部分对比分析中美语文课程目标(内容)。主要从口语交际、阅读和写作目标三方面来进行对比,归纳其共同点与差异,并作进一步的分析。

王志凯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母语课程标准中写作目标的比较研究》,对中美母语课程标准涉及有限,而且比较对象仅限于写作目标。傅蔚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美基于课程标准的写作评价比较研究》虽然具体比较了中美课程标准,但是只涉及课程标准中的写作评价比较,而且没有具体细分到小学。

董蓓菲主编的《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涵盖美国母语教育诸多重要领域和重大问题,设有专章介绍美国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涉及课程标准小学写作方面的内容,但是线条较粗,仍有继续细化研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缺乏与中国母语教育的分析比较,以及由此而反观我国语文教育各方面现状,评析成绩、问题及建设性对策等缺乏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

戴前伦的专著《中美语文教育比较研究》着重比较研究中美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先宏观比较中美语文教育的理念,再微观比较中美语文教育的教材、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听说教学;意在探究中美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式和方法的异同及其原因,以提供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具体借鉴。没有具体论述中美两国母语课程标准写作部分的内容。

姜敏的《中美语文课程标准比较谈》通过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美国国家、宾州和加州英语语言艺术标准中的相关条目及标准制定的对比,从课程标准的阅读内容、目标方面有待系统化补充,阶段目标制定与表述过于笼统,课外读物的范围过于狭窄,课程标准缺少一份规范概念的术语表四方面来综合探讨、评价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

孙婧的硕士学位论文《美国佐治亚州高中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与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以美国佐治亚州语文课程标准和我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例,比较两者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课程评价,目的在与分析两个课程标准的差异性。

张晓光的硕士学位论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对中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进行全面研究,并比较中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学习目标、学习主体、学习方式、学习评价方面的主要异同。

白玉波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该文从理念、结构、目标、策略和评价等五个方面对这两个课程标准作了分析比较,而写作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方帆的论文《中美语文课程标准的初步比较》就中国和美国旧金山高中的中国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要求作了简要比较,没有涉及写作部分。

许萍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小学五、六年级写作标准特点分析———兼与我国课程标准作比较》和王芳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小学三、四年级写作标准分析》比对分析了中国和美国加州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异同。

较为全面研讨、比较中美两国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论述,集中收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董蓓菲主编的《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吴忠豪的《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张聪慧的论文《中美课程目标·写作目标部分比较》、佟彦君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美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王志凯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母语课程标准中写作目标的比较研究》等著述中。

综上所述,我国语文教育界专门比较中美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文献并不多。综观已有研究成果,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大都着眼于宏观比较,从教育政策、课程标准制定、教育理念层面比较的多,而且比较偏重现象的罗列、往往分析不够、现象背后的原因追索几乎都是点到即止、一语带过。二是所有的比较都没有涉及课程标准文本质量,而以标准之标准去衡量中美课程标准文本质量,更能从繁琐、芜杂的现象罗列中超,有助于深入探究那些隐匿于现象深处的本质和规律。

顺着这一思路前瞻,本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聚焦于中美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比较细致地比较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美国国家《英语语言艺术标准》,以及以加利福尼亚州英语课程标准为代表的地方母语课程标准,分析异同之所在,比较各自课程标准的文本质量,这样才能够为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小学母语写作课程的改革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比较的目的不是比高低、论输赢,而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分辨、选择和借鉴,从更新更广的视野加深对写作课程标准的内涵认识,更好地改进我国小学母语写作课程,增强其实效。

参考文献

[1]董蓓菲.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吴忠豪.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王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小学三、四年级写作标准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0(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