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1 10:10:36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1)

后面请来了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马云带来了坚持梦想的故事来,讲的是一个残疾人,他非常的喜欢游泳,他比别人都努力,可是他的每次排名都让他伤心。最后他选择了上学,他经过了努力考上了大学。

黑暗中,迷茫中,有一盏明灯在指引我们前进,那就是梦想。虽然这段时间有很多地方,发生灾难许多同胞受灾,虽然人不在了,但是梦想还在……

看完后,我的心里一直有个问题:梦想的开始,是什么?经过反复的思考,我觉得梦想的开始可能是空想,这种空想让人高兴,让人伤心!不知,为什么心中涌出许多感受:梦想可能是空想,但是只努力就可以实现。从完玛草身上就可以看见,空想给她带来快乐,她的努力,她的追求,最终完成了梦想。

我们看见了许多明星的梦想,他们的梦想也是从空想到坚持到完成。他们的坚持和结果。更让我们知道空想多么吸引人,因为有坚持所以有梦想。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2)

(一)中国梦与天朝梦、美国梦、世界梦的关系

1.中国梦与天朝梦。中国梦是天朝迷梦破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朝梦是腐朽封建王朝的终结,政治腐败,社会制度落后;文化思想禁锢,闭关自守;科技严重落后,生产力发展缓慢,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中国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人类文明成果,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2.中国梦与美国梦。中国梦与美国梦都是两个大国在遭受殖民统治,追求自身理想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并凸显其政治意识,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美国梦是建立在反殖民和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基础上,追求物质财富的个人梦想,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但美国梦逐步沦为霸权主义,向外扩张和掠夺。而中国梦是在反封建、反殖民,追求国家独立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形成,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梦使我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民主自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3.中国梦与世界梦。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中国梦立足于本国,致力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致力于构建世界繁荣。中国梦的最终目标可以看成是建设和谐、繁荣、稳定的新世界格局,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为世界梦注入正能量,传递正能量。中国梦开放于世界,与世界同发展、共分享。

(二)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愿景,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力量的集中凝聚。其中,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国家富强,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核心,中华民族不但要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更要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只有人民幸福,才能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

(三)中国梦独特的理论品格

1.中国梦的理论渊源。中国梦是在我国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双重培育与激励之下,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与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升华。中国梦与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是关于国家、民族、个人关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同时,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包容性、实践性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完成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我国赢得了民族独立,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国梦,是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现代化相结合,构筑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梦以独特的宽广眼界,扎根于历史与现实,扎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升华为政治理念和精神追求。中国梦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理论素养,凸显中国特色。

2.中国梦的理论话语权。理论话语权是一种软实力,涉及思想传播、价值认同、形象塑造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中国梦的理论话语权涉及我国所要求的实际权利和利益诉求,即政治经济权力,体现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主动权。提出中国梦后,以其通俗性、国际性、主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使中国梦从社会层面上升到思想层面,从思想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从舆论话语权转向理论话语权。中国梦是能够让世界听得懂、能信服的理论话语,能够让世界人民理解中国理论、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中国梦的通俗性。中国梦以朴实无华的词语表达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和理论特质。中国梦、中国精神、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力量以其通俗的话语,疏通了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中国话语与国际话语之间的话语隔阂。中国梦立足于广大人民大众,拥有坚实的话语权基础,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这是中国理论话语权的根基和血脉,也是中国梦的力量所在。掌握中国梦理论话语权,不再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话语体系,也不再照抄照搬古代的言语来分析中国丰富独特的伟大实践,而是运用自己的言语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中国理论话语体系解读中国,研究中国,指导中国。中国梦的国际性。中国梦是世界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非洲梦等有相通的地方。实现中国梦,能够为世界带来机会,为世界人民所理解;能够惠及世界人民,为世界人民所欢迎;能够推动人类进步,为世界人民所接纳。中国梦,向世界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让世界人民所理解和接受。中国梦的主动性。中国梦不是外在的理论,而是内化于人民群众的心中,自觉自愿把中国理论转化为伟大实践:主动进取,转化为力量。同时,随着中国梦的国际化,中国理论主动为世界所吸纳。中国梦以其包容性、开放性、实践性,主动吸收世界文明,使自身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增加理论话语权。此外,中国梦以“我是什么、要什么”的主动开放的理论,主动构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中国文明影响世界文明,加强理论话语权;而不是“我不是什么、不要什么”被动的理论,疲于应对质疑和猜忌。

3.中国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中国梦把中国理论推入到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新境界。“中国梦的产生,是一种思想体系的理论高度,反映着社会变化的历史必然趋向,是对一个关乎党和国家命运问题的深刻回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属性上的定型化。”中国人民以一种主动进取积极拼搏的精神实现中国梦,是对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的自觉和自信。中国梦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体现在理论创新上,开辟了新的话语空间,拥有新的理论话语权,拓展了新视角。中国梦把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现在与将来、个人与社会、国家与民族等紧密联系起来,对中华民族做了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减少理论和实践的盲目性。同时,中国梦把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道路等有机结合起来,统一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另外,中国梦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还体现在集大成,传递正能量。中国梦,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西方文明成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机统一成为一个整体,蕴含丰富的科学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同时,中国梦把整个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的各种力量无缝对接与整合,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正能量,向全球传递正能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

二、中国梦的实践品格

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目标,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实践特质。中国梦既不纠缠于历史,不是简单地寻求古代的辉煌,也不是恢复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更不苛求于现实,而是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践精神,脚踏实地实现中国梦,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中国梦的发展实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我党在一次次血与火的考验中,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之梦。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之梦承载了中华民族饱受屈辱、赢得独立解放的苦难辉煌。解放后,既有曲折和教训“:”“”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生产力,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沿;也有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不懈努力,艰苦创业,建立独立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中国梦承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艰辛与成功开创。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发展之路。

(二)中国梦的实践特质

实践孕育理论,又检验理论。中国梦是实践的梦,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国梦是从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形成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质。“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中国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出发,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个人的具体利益整合,把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结合起来,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目标,一步步化为现实。通过实践,最大限度汇聚各种力量,实现中国梦。

1.中国梦的挑战性。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实现中国梦是我们时代最大的课题,是国家、民族的呼声,是人民的呼声,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贫富差距、城市与农村差距越来越大等等。同时,国外存在一些遏制和阻碍实现中国梦的敌对势力。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充满风险和挑战。所以要聚焦实践,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服务大局;改革创新,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直面矛盾,回应时代呼声,实现中国梦。

2.中国梦的现实性。中国梦得到世界广泛的共识和共鸣,有成功的实践基础。正如所指出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和现实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一百多年近代中华民族的斗争实践和六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走出来,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和实现路径。中华民族复兴是所有中国人的理想信念,是中国精神。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和力量是中国人民,调动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凝聚中国力量,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真抓实干。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渊源和现实基础。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3)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的提出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理想信念引导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丰富的理论支持。高职院校大学生是青年中思想活跃、专业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富有朝气的群体。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探索“中国梦”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梦”进高职课堂的前提分析

高职学生对中国梦的了解状况如何?这是“中国梦”融入高职课堂的前提。本文开展了“我的中国梦”――大学生思想状况问卷调查,为增强高职院校“中国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依据。

1.“中国梦”教育彰显历史新使命

调查结果显示:58%的调查对象能正确回答中国梦的提出时间;46%的同学知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根本目标;56%的调查对象认同中国梦的特定内涵是万众一心的共同理想、包容共生的博大情怀和中国特色的成功实践;36%的同学认为“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分析可见,同学们对中国梦的内涵能够基本掌握,但普及面窄,认同度低,认识不全面、不深入。这表明将“中国梦”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但重要而且迫切。“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发展,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无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个人都具有价值引导意义。将中国梦融入高职课堂的目的就是通过系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让中国梦入心入脑,使广大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圆梦历史重任,努力成为中国梦的热情宣传者、躬身实践者和坚定捍卫者。

2.构建“我的梦”与“中国梦”的桥梁

调查结果显示:35%的调查调查对象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实现中国梦,首先实现自己的梦想;64%的同学把建设美满幸福的家庭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和目标。43%的调查对象认为就业压力是目前最大的压力;48%的调查对象认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主要靠自己的努力。分析可见:大多数同学梦想明确,对梦想的实现条件有清楚的认识。但同学们对梦想定位多停留在个人追求的层面,对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缺乏清醒的认识。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他的实现需要我们中国人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构筑起“我的梦”与“中国梦”之间的桥梁,使当代大学生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三、“中国梦”进高职课堂的途径思考

1.从“我的梦”到“中国梦”,“基础”课助力肩负新使命

如调查报告所示,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业、就业、理想都有明确的追求,但还不能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的优势,从“我的梦”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道理。比如,精选湖南卫视的全民励志的百集70秒超微型记录片――《我的中国梦》部分内容,通过袁隆平、宗庆后、吴敬琏、莫言、李娜、陈道明等各界精英以及普通人追寻梦之旅,解构宏大的“中国梦”。与同学交流片中正在进行中的追梦故事,挖掘奋斗细节,激励同学们为梦想而努力拼搏。通过这样的案例,帮助同学们感受中国梦同心奋进的深沉力量,懂得当代青年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从而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2.从“中国梦”到“我的梦”,“概论”课传递追梦正能量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环境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尤其是90后的青年,他们有自己的绿色环保意识和时尚的低碳生活方式,该部分教学内容就从同学们谈自己的低碳生活方式开始,通过讨论师生在环保问题上达成共识,然后通过一则时事新闻――“河南一工地为保护燕子停工,网友赞其为爱心工地”,引出我国当下推崇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进而向同学们介绍党的十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次有意义的理论创新,更是一种有建树的实践活动。介绍完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之后,请同学发言:“我能为实现美丽中国做点什么?”通过这样一系列教学活动将国家的大政方针与同学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虽然以宏大理论的形式展现出来,看似离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比较遥远。但恰恰是这些方针、政策、理论,反映的正是包括高职大学生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要,所以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同学们将“中国梦”与个人的未来发展结合起来,让“概论”课传递出强大的追梦正能量。

3.“我的中国梦”,“形势与政策”课让梦想照进现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不仅需要进入课堂,进学生头脑,把“中国梦”变成“我的中国梦”,更需要青年学生用自己的行动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形势与政策”课恰恰是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形势与政策教学当中,将“中国梦”设计为一个主题调查报告:“我的中国梦”――做个梦想实现家。让同学们通过随机访谈、网络资源、问卷调查等形式去了解、认识、分析国内外一切与“中国梦”有关的信息、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出自己对“中国梦”的认识,特别是能否实现、怎样实现、怎样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实现等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同学们从“中国梦”视角对中国的国内外形势进行客观的分析,在追梦的大环境里,科学规划人生,勇当社会责任,让同学们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当前的中国给予青年的“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从而在青年学生当中凝聚中国精神与力量,让梦想照进现实。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4)

华中师大武汉传媒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传媒类本科高校,具有鲜明的传媒文化与科技教育特色,在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一,学校的专业设置及由有关部门组成的专业人员队伍,为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中国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障;第二,学校的人文社科性论坛――博雅讲坛,为深化“中国梦”教育展开全视野高层次的研讨提供了可能;第三,学校“大思政”教育的课程环境与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为“中国梦”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提供了途径和平台。

一、凭借专业设置与院系优势,开展严肃的政治主题与轻松的大众传媒相结合的“中国梦”教育

此番一改过去政治领导人遣用严肃政治话语表达施政理念的惯例,选用了富有感召力的生活化词语来表达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中国梦”使得每一个中国人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自觉地将家国梦、民族梦与个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思考,谋划和行动。

但是,与一般生活化话语不同的是,“中国梦”有着丰富而严肃的政治语境。在今年3月17日的人大闭幕讲话中这样阐释了他的“中国梦”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1]这些话虽然听起来耳熟能详,而其所蕴含的政治主题却极其鲜明、深刻,如何使其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入脑入心,华师大武汉传媒人作了探索性的尝试。

我院拥有新闻传播、播音主持艺术、表演艺术、动画与数字艺术等相关专业,拥有一支集编导演于一体的专业人才队伍,在时政新闻制作、主题活动策划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按照教育部党组的部署,学校组织开展了“我的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包括读书、征文、演讲、书画展、摄影、微电影创作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精神,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的中国梦”积蓄正能量。学校还通过广播海报、图片展览、网络宣传、微博微信等形式,围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坎坷追梦历程的深刻启示,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多渠道、多角度地体现和反映广大师生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强化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认识,树立实干兴邦、实干兴校、实干兴人的理念,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个人争光出彩的美好愿景。

需要强调的是,利用现代媒体优势开展严肃主题的政治教育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接受,而不是娱乐,因此,绝对不能搞庸俗化甚至低俗化,那些用搞笑式的想入非非来演绎“中国梦”的作法是需要绝对避免的。

二、凭借“两部一处”和“博雅讲坛”,开展通识性普及启蒙与高层次的理论研讨相结合的“中国梦”教育

我院设有宣传部、思政课部和学工处(“两部一处”)及“博雅讲坛”,为开展通识性普及启蒙与高层次理论研讨相结合的“中国梦”教育提供了机制保障。前者的重点是通过活动与课堂进行“中国梦”的通识性教育,达到全校师生人人知晓“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实质;后者则通过组织校内人文社科教师沙龙或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形式,进行高层次的“中国梦”教育研讨,达到相关人员从理论上“知其所以然”。

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我院充分发挥“两部一处”的职能优势,分工协作,组成“中国梦”宣传教育团队,先后进行了下列通识性内容的学习与讨论:“十”的基本精神;“中国梦”与“十”之联系;“中国梦”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及其实质;“中国梦”与“中国人之梦”;我们该有怎样的“中国梦”,等等。

如果说关于“中国梦”的通识性教育,其它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基本相同,而高校不同的是,其内容中必须包括理论探讨,否则,浅尝则止,势必疑问多多,造成认识误区。基于此,我院利用“博雅讲坛”,聘请专家学者开讲了“中国梦”。

一个时期来,理论界围绕“中国梦”进行了百家争鸣式的讨论,起初阶段的讨论比较温和、包容,有认为“中国梦”就是“梦”“民主梦”者,[2]有认为“中国梦”不仅是“强国梦”、“小康梦”,更应是“文明梦”;[3]有人主张“中国梦”是民族复兴的“多维梦”,[4]有人主张“中国梦”就是富有文化自信的“中国梦”,绝不是别的什么梦所能替代的,等等。[5]而近期围绕“中国梦”是否为“梦”而分为两派:以人大教授杨晓青为代表,旗帜鲜明在《红旗文稿》上发文反对将“中国梦”理解为“梦”,人称“反派”;[6]而以中央党校教授蔡霞为代表,则一以贯之地主张民主,并认为“中国梦”理所当然就是“民主梦”。[7]

学校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宣传部、学工处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学生中的理论爱好者,通过“博雅讲坛”积极参与专题研讨,增强了国情意识,提高了理论素养。

三、通过思政课堂的近代史与时事政治课程,进行学理化的中国近代史视角与当代国际政治视角相结合的“中国梦”教育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它关涉到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个体,已经成为全体国人乃至海外华人的共同愿景,足见其精神感召力和文化影响力之强大。其所以能如此,是因为这一概念有着深广的时空背景,能让人们产生丰富而美好联想,并引领人们突破自身局限走向思想高地,实现与时代巨人、思想巨子的跨时空对话。

高校是人类文明薪火的传播地,为了让“中国梦”这一文明火种薪火相传,有必要按课程设计的要求将相关知识系统化、学理化,即让其进教材、进课堂。我院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其作法是在“大思政”背景下通过现有公共政治课,运用学校业已形成的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学理化的近代史和国际政治视角的“中国梦”教育。

从近代史视角看,“中国梦”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有着清晰的意义发展轨迹,各个历史时期的仁人志士、思想巨擘都留下了自己的思考。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热情奔放地抒发了他的“中国梦”:“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8]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规划了一个以“共和”冠名的“中国梦”,其以三民主义作为人民应有之“权”,以五权宪法作为政府施政之“能”,将建设国家的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即军政、训政与阶段。[9]抗战胜利后,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所描绘的“中国梦”是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国”,并解释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10]

梁启超是的领袖,其“中国梦”就是维新变法,即“改革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强国,亦不妨称之为“强国梦”。孙中山先生的“中国梦”提到民有、民治、民权,提到五权宪法,近似于“梦”。早期的“中国梦”是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国”,提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和罗斯福氏的四大自由,似乎也倾向于“建国”。

2013年3月18日,海归学者王天骏做客湖北“爱上层楼”读书会,解读中华文明传统文化,解析了中国人百年三个梦:一是庚款留美生开创的“文明梦”,二是催生的“强国梦”,三是“”后产生的“小康梦”,认为我们当前所提的“中国梦”更倾向于“强国”与“小康”,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文化”和“文明”,可能导致百年中华文明之梦的断裂,不能不引起国人的警醒和注意。

以上,都是近代史视角的“中国梦”教育素材,目的是为了“鉴往以知来”。

不久前,应奥巴马之邀作客安纳伯克庄园,坦诚地谈到:“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也是合作、发展、和平、共赢的梦,这与美国梦和各国人民的美好的梦想是相通的。”此外,在与俄罗斯总统普金、韩国总统朴槿惠会面交谈时,也一再提到“中国梦”,并得到了俄、韩两国首脑的高度评价,认同“中国梦”与“俄国梦”和“韩国梦”的相通与相容。

因此,从国际地缘政治的视角,我们不妨将“中国梦”与“美国梦”、“俄国梦”、“韩国梦”等进行比较研究,根据各自的国情和传统,找出其中的异同及其所以同和所以异,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和践行“中国梦”,更切实地去实现个人的“中国人之梦”。

四、结语

关于对“中国梦”的理解,笔者赞同“中国梦是多维梦”的观点,认为“中国梦”是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上,代表最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而提出来的,它将以博大的胸怀、最大的包容性面对世界,接纳人类既往和当前的一切文明成果;凡是好的东西,它都会根据自己国情的需要而采取拿来主义,包括“”和“民主”;但“中国梦”绝不仅仅是“”和“民主”,还有“强国”、“小康”和“文明”,甚至更多。因此,当前理论界围绕“中国梦”是否为“梦”所进行论争,不仅不能提供正能量,反而会造成思想混乱,是毫无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在第十二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Z].2013-3-17.

[2]王振民.开万世太平之路[EB/OL].共识网,2013,8.

[3]王天骏.中国需要文明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安传香.多维的“中国梦”[EB/OL].新华网,2013-4-19.

[5]喻中.“中国梦”与民主政治道路的选择[J].红旗文稿,2013,(6).

[6]杨晓青.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J].红旗文稿,2013,(06).

[7]蔡霞.推进民主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EB/OL].共识网,2013-5.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5)

我有一个梦想,无论我们生在何处,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能看到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清澈的水,以及健康快乐的人们。

健康中国

我有一个梦想,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我们干着什么样的工作,为什么样的梦想努力,我们都能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喝着清澈的水,吃着健康的食品,过着健康快乐的生活。

文化中国

我有一个梦想,无论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处在什么样的时期,哪怕是最艰难的岁月,我们都能坚守、传承、传播我们先进而又古老的灿烂文化!

魅力中国

我有一个梦想,无论我们多么强大,无论我们多么富有,或者羸弱,有一天其他国家和人民能被我们的文明、文化、美丽、魅力、民族精神所折服。

统一中国

我有一个梦想,无论我们属于哪一个民族,无论我们有什么样的信仰,我们都能手牵手,心连心,互诉情怀,没有分裂,没有战乱,有的只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心,有的只是母亲与孩子的爱与温暖!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6)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第一次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①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号召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二次详尽阐述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的梦。”②

此前,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评论,称:“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将人民致富的憧憬与更可持续的发展结合起来。”③书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无疑是对弗里德曼的有力回应。一时间,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如周显信和卞浩在《“美国梦”的特色及其对“中国梦”的启示》中提到,“美国梦”在以人为本、公正平等、创新精神等方面能为“中国梦”提供借鉴意义。朱继东在《“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在哪里》中指出,中国梦与美国梦主要有七个方面的不同,分别是:具体内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根本价值不同;实现途径不同;实现目标不同;前景不同以及产生影响不同。乐黛云在《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中说到:“中国梦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现代化的新中国,这是一个具有‘新中国精神’的新中国。”而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红梅副教授则认为“美国梦”与“中国梦”在理论逻辑上有很大不同,美国梦的理论逻辑是个人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而中国梦的理论逻辑是集体主义的“家国同构”。这些思考和论述都有助于我们利用“美国梦”这面镜子,深入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特色。

然而,作为系统的、大众化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中国梦”与“美国梦”不仅有着相互区别的静态属性,它们在形成过程和变化方式等动态层面上也大不相同。以下,笔者即尝试从“梦的延展”、“梦的统合”、“梦的扩散”三个方面,以动态的视角再次探讨“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

一、 在梦的延展方面,“美国梦”是空间性的梦,而中国梦是时间性的梦。

梦的延展,是指梦想由小变大,由零散变得系统的过程。

“美国梦”更倾向于在空间维度上拓展,伴随着领土的扩张,人口的增长和技术领域的拓宽。

无论是“五月花”号上搭载的清教徒,还是后来到达美洲的德国农民,他们都是为了在美洲这片新大陆寻找到自己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地位,因此美国梦从它的开端就具有着空间延展的特性。随着美国独立和西进运动,美国的领土不断扩张,资本积累不断增加,“美国梦”也在广袤的领土上不断成长。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废除了奴隶制,“美国梦”的享有主体更加广泛。两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梦”随着美国的国力和影响力不断膨胀。除此之外,美国人在生产和技术领域也在不断拓宽自己的疆域,从农业到工作,再到第三产业,美国人用技术的创新推动着生产的变革。时至今日,美国的商业触手已漫延到全球各地,为“美国梦”提供了广阔的延展通路。

相较之下,“中国梦”的则更倾向于在时间维度上伸延,伴随着观念的传承,理想的坚守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将“中国梦”界定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因此对于一些中国古代的梦想,如老子的“无为梦”以及孔子的“大同梦”,我们大可不必谈论。但“复兴”二字,确实值得我们思考。我们需要恢复怎样的“兴”?什么时代的“兴”?我们应该如何去“复”?在何种程度上“复”?这些都借得探究。古代中国盛世有两个重要标准,一是疆域版图特别辽阔;二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④若以这种标准来看,中国现在主要需要恢复的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力。当然,要能对世界文明作出贡献,首先必须自己发展得好,于是,“中国梦”的理念便在“复兴”二字上得到了时间维度的延展。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洪秀全的“无处不均匀,不人不保暖”;从康有为的变法救国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无不在探索着民族复兴之路。“复兴”使梦想具有合理性,同时也指明了追求梦想的方向。

二、 在梦的统合方面,美国梦讲究“聚少成多”,而中国梦讲究“得大兼小”。

梦的统合,指的是个人的梦想变为国家的梦想,少数人的梦想演化成多数人的梦想的过程。

在“美国梦”概念中,梦的主体是个人,国家的梦想是个人梦想的集合。现代意义的“美国梦”为:在美国,每个人通过自己努力不懈的奋斗便都可以获得成功,过上理想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⑤这是一种极度微观化的,可以落实为每个人行动指南的梦想,它强调个人所应取得的价值和应付出的努力。国家是个人奋斗的平台,为个人追求成功,追求梦想提供环境支持。每一个人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每一个人梦想的实现就是国家梦想的实现。这种个人主义的梦想观固然不乏其弊端,正如思想家理查德?布隆克在《质疑自由市场经济》一书中所认为,个人主义破坏了世世代代所形成的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和道德秩序,崇尚自由、追求个人满足,倡导个人应从社会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等观念,使怎么地追求个人利益变成了从未有过的令人尊敬的行为。但总体上看,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由移民开拓的国家来说,个人主义梦想观有利于调动民众的积极性。

而在“中国梦”概念中,梦的主体是国家,个人的梦想是国家梦想的产物。在致电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学生时说道:“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种“得大兼小”的思想,是另一种将梦想微观化的途径,它同样将梦想落实为个人的追求,只不过这种追求超越了个人的成功,而直接上升为国家和民族的成功,国家与个人成为“命运共同体”,在国家和民族的梦想实现后,个人的梦想自然会实现。这是一种“家国内构”的集体主义思想。在中国强调集体主义与在美国强调个人主义同样必要,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地域文化差距巨大的国度,如果推崇个人主义,放任个人利益的追逐,将会对社会组织形式和道德秩序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因此我们更应强调合作,更应强调共同的利益。这样才可以“得其大者而兼其小”,逐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至于因小失大。

三、 在梦的扩散方面,美国梦采用“案例仿效”式的人际传播,而中国梦采用的是“思想感召”式的大众传播。

梦的扩散,指的是梦想由一者传递给他者,由此处传递到彼处的过程。

当我们谈论美国梦时,我们通常能列举出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如从学徒变成首富的亨利・福特;从演员变为总统的罗纳德・里根;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格尔伯格;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以及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奥巴马等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起身寒微,但通过勤奋努力创立了令人瞩目的事业,他们是美国梦实现者最典型的代表。当然,还有许许多多不同程度实现了美国梦的人,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梦想的传递者。人们尊敬他们,效仿他们的行为,在效仿的过程又有新一批的人实现了他们的梦想,这样一轮接一轮,层出不穷。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文化产品的传播对于美国梦的扩散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美国的报刊、电影和网络都带有深厚的政治色彩,无不在向美国民众和全世界宣扬着“美国梦”。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这些文化产品中许多是以鲜活个案为基础的,而这些个案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可以不断被验证的,因此才会具有说服力。

中国梦则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扩散形式,那就是“思想感召”式的大众传播。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很注重对国人意识的唤醒,并且这种唤醒多是利用大众媒介。如郑观应著《盛世危言》一书,希望通过对新制度、新文明的构想来唤起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又如梁启超本着“欲维新吾国,先维新吾民”的思想,创立《新民丛报》。当然,在特定时期,我们也运用了典型人物的塑造来呈现“家国同构”的价值观,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以“思想感召”的形式来传递这种统一的梦想。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家国同构”的梦想难于以个案的形式呈现,梦想的实现是集体行为的结果,需要的是通力协作,而不是个人单干,这就使得它更适合于组织化的传播,而不是人际传播。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有谦逊的传统,不愿意过分宣扬自己的成就,特别是当这种成就涉及国家和民族时,更觉得应该淡泊视之。因而在中国梦理念的传递过程中,思想感召往往会比案例仿效起到更大的作用。

[总结]

从动态的角度来考量中国梦与美国,有助于我们看清它们的形成、演变和传播过程,认识到它们相应的背景和语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它们的差异。针对中国特殊的国情,只要我们在彼此借鉴的基础上批判地汲取世界各国的文明智慧和思想成果,定能创造性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的新范式。

注释:

①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展览时的讲话》,《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1期.

②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③ Thomas L. Friedman:《China needs its own dream》,《纽约时报》2012年10月2日.

④ 石仲泉:《伟大的中国梦》, 《文汇报》,2012年12月1日.

⑤ 周显信、卞浩:《“美国梦”的特色及其对“中国梦”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3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周显信、卞浩.《“美国梦”的特色及其对“中国梦”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3年第2期,15-19页.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7)

关键词:梦境 创作

中图分类号:B8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一.引言

梦是人的欲望的想象性实现,是人的理想追求的乌托邦。在人类对于梦的文字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以前,对原始人而言,他们认为梦与他们所相信的神的世界有着联系,梦来自神灵的启示。古人有云“南人不梦马,北人不梦船”之说,原始人由于认识的局限,将梦理解为鬼神的活动,是鬼神在人睡眠时与人沟通,传达天意,指点迷津。在我国殷商文化中的卜卦占梦,认为梦具有神性,人们都是为神所管理。在《圣经》里面也有关于约瑟为埃及法老解梦的故事,这都说明古代人对梦的重视。自古至今,人类对梦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人类对梦的研究和探索涉及许多领域,通过了解许多与梦有关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古代人类的心态、追求和思维方式。人类对于梦的探索也反映了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

二.梦的含义

梦是一个虚幻而又现实的世界,说到梦的虚幻,大部分人会想到梦中的奇妙,但却一个幻象。说它真实,梦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我们不能否认梦中的一切。

亚里士多德认为:“梦不是神的产物,而是清醒时大脑的思维。

佛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对睡眠中的刺激的反映方式,是人们窥探心灵之窗,揭露人们种种无法实现的愿望的途径。

《墨子.经上》为下定义说:“梦,卧而以为然也。”又说:“卧,知无知也。”什么叫“知无知”呢?毕沅注道:“卧而梦,似知也,而不可为知。”梦中仿佛有所见、有所闻,实际上并无知觉。

Domhoff等人则认为,梦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人民的一种特殊经历,这种“经历”非常真实,要运用各种感官来体验,尤其是视觉和听觉的运用,梦是对睡眠状态下认知体验的回忆,并将回忆报告出来。

做梦时大脑皮层的大部分处于抑制状态,只是一些孤立兴奋点在活动,这些兴奋点之间缺乏逻辑联系,这就构成了梦的荒诞性。但梦绝不仅仅是睡眠的副产品,也不完全是无稽虚妄的东西,它是人的睡眠处于浅层状态时的产物,是可以在清醒状态下描述出来的一种睡眠状态下的脑部活动,它是人的睡眠处于浅层状态时的产物,是可以在清醒状态下描述出来的一种睡眠状态下的脑部活动,它是现实生活的特殊继续,是现实生活的畸形反映,是人类精神追求的特殊载体,是人的欲望的想象性实现,是人的理想追求的乌托邦,是睡眠中的一种心理活动,它会影响到人民在清醒时的情绪。因此,梦是一种很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生理现象。

三.有关梦的理论

1.中国古代哲学家有关梦的理论

中国的哲学家早就指明梦是一种心理活动。《荀子・解蔽》说:“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杨注:“言人心有所思,寝则必梦,偷则必放纵,役用则必谋虚。”把做梦、任情驰骋想象和思想考虑并提为心理活动的三种类型,在神灵迷信和梦兆观念盛行的时代里,这些观点的进步性是不言而喻的。《周礼・春官・占梦》提出“六梦”的概念:“一曰正梦(无所感动,平安自梦),二曰噩梦(谓惊愕而梦),三曰思梦(觉时所思念之而梦),四曰寤梦(觉时道之而梦),五曰喜梦(喜悦而梦),六曰惧梦(恐惧而梦)。”这六梦之分,都是对梦现象作了心理分析的结果。

2.弗洛伊德有关梦的理论

在西方对梦进行体统研究并且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首推弗洛伊德有关梦的理论。佛洛依德认为,梦是人愿望的达成或者满足,是通向潜意识的捷径,是一种清醒转头的精神活动的延续,梦的组成元素不只是一些表象,他们是一些真正的是在的精神体验。在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指出梦是潜意识的字我表现,潜意识被压在人的心灵的最深处,但它很活跃。他把梦分为显梦和隐梦,显梦是梦境本身,隐梦是无意识的欲望,释梦就是通过显梦来解释隐梦含义的过程。佛洛依德强调梦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来自潜意识。

3.荣格有关梦的理论

荣格是佛洛依德的学生,但是跟他的老师佛洛依德的理论有分歧。他的理论为丰富和加深人们对于心灵世界的人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荣格认为,梦是自然的产物,梦是幻想的、形象的、华丽的、复杂的、难以捉摸的、缺乏逻辑的。梦是潜意识所应用的一种原始的、象征性的表达方式。荣格特别强调,梦指向过去但也指向未来的属性,梦传给我们人类,又是我们所应遵循的向导。荣格重视梦的系列分析,他认为“梦是持续不断的。甚至清醒的时候也在做梦,只不过是在清醒的时候,意识的呼声如此之大,梦的低语便被淹没无闻罢了”。因此,他认为,梦的个别人洗意义不大,而梦者在一段时间内的梦的系列,则可以提供一个连贯的人格画面,可以通过对某些反复出现的主题的揭示,使梦着心灵的主要倾向得以显露。

四、梦与文学

佛教典籍《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段经文,当年王日休注释“如梦”为:“其言如梦者,谓当时认以为有,觉则悟其为无也。”即使这样,梦作为客观现实世界在睡眠中漫无规则的幻化,毕竟和悠悠往事有着质的不同。但是文学创作不等同于哲学研究,对于作者来说,多点浪漫的梦的意念,可在很大程度东航,丰富他的笔底,没话他的文字,诗化她的篇章。

往事被当做梦来激发作者的创作热忱,是梦的奥妙之处;反之,把梦中诗一般的美妙景象,作为创作内容来写,则是梦的莫大功劳。梦中有所见,有思维,有悟想,有现实生活中无法碰上的美的意境和感受。从梦中获得创作的灵感,以梦境作为创作的素材,从而在梦中激发创作涟漪,进而写出无与伦比的美妙篇章,这类垂范后世的文苑韵事,从古到今,几乎代不绝书,足见梦对文学创作所起的影响,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当年东坡居士《仇池笔记》卷下有《梦韩魏公》一则,道:“夜梦登令江楼,月色如银,韩魏公跨鹤来,曰:被命同列剧曹,故来相报。他日北归中原,当不久也。”文字简短明快,并且隐隐之中梦主人还认为其梦有着不久“北归中原”的暗示,真是件有趣的事。

梦境是无限的,飘忽的,作者正是抓住这种无限飘忽的梦境,把自己的感情抒发出来。

五、总结

人类对于梦的探索从古代占卜梦预测未来到用实验方法研究梦,创造各种梦的理论和书籍已有四千余年历史。人类对梦的研究和探索,涉及文学领域。文学是人的心声,其源头一直追溯到人的意识。作家有的从梦中获悉灵感,有的在梦中完成自己的作品。作家在作品中会不自觉的暴露自己,他们的无意识连他们自己也不曾察觉到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 佛洛伊德 《梦的解析》[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洪丕谟 《梦与生活》[M]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3] 霍尔・ 荣格 《心理学入门》[M]三联书店,1987.

[4] 刘文英和曹田玉 《梦与中国文化》[M] 人民出版社

[5] 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梦书》中华书局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240-03

大学是一段追梦的黄金岁月,大学生处于有梦的年龄,有着圆梦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具体化、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统一。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刘云山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强调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这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高校要践行“三严三实”精神,推进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切实增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转变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过程中,高校要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为指导,要关注、关心、关爱大学生,要倾听大学生心声、鼓励大学生成长,支持大学生成才。在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上要实,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要坚持德育为先。高等学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立德树人,引导青年学生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定中国梦信念。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五四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强化理论武装,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教学、科研、文化、服务等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严格要求、严格考核。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之中;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与时俱进形成与“四个全面”相适应的新理念;引导大学生把勤学作为一种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三下乡”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坚持以学生为本,还必须认真解决好关系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教育事业和谐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应该是大学永恒的精神追求。以学生为本要坚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原则。坚持做到爱护学生要实,把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落实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各个方面,落实在大学生创业创新上,落实在关心大学生生活和心理上。以学生为本,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宏大的中国梦化为若干层面的梦想,并进一步细化成贴近学生实际的梦想。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中国梦是“学业梦”、“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而每一个人的梦想又可能各不相同,只有真正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创新发展放在首位,全面服务于每个学生的小梦想,“中国梦”走进学生的头脑就会水到渠成。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导向功能、政治引导功能和行为指导功能,培养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自觉。人不学,不知义。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刘云山指出: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根据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课程特点的实际,以中国梦教育为主线,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一个科学的教材体系和细化一批鲜活的教学专题。使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要加强理论解读,使中国梦通俗化。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要把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做细做实,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理解“中国梦”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时代特征、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和根本保证,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中国梦理想信念,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把个人梦同民族梦、国家梦统一起来,让每个人都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正能量。

2.改进教育方法。批示“必须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得其道、乐为用矣,教不得法、无益于事。”应不断创新理念、形式、手段,在增强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底线意识,增强本领意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用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武装自己,把教材与党报党刊相结合,密切关注重大时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中国梦教育。用独特的视角与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新闻要旨,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读懂学生,接地气向学生科学阐述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教与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中国梦理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在思考中感悟,从而使大学生深刻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一是要坚持情理交融,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在教学过程之外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坚持理论教育与体验式教育相结合。探寻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者。树立实践理念,既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明确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又着眼学生学习生活实践,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二是要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学高为师,身正是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好师德培养好教师,好教师造就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三是善于运用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法,进行形象化展示,故事化表达,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利用“BBS网络平台”延伸教学时空,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四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带领大学生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教学,通过图片、文字、建筑等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爱国情感潜移默化地注入大学生的心灵。重要节庆日蕴藏着丰富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中国梦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升国旗、入党入团等有庄严感的礼仪活动,让大学生更好感悟中国梦的真谛和要义。五是坚持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要把中国梦的理论讲授与播放《百年潮・中国梦》《复兴之路》《延安颂》《长征》等爱国励志教育影片相结合,在QQ群里、学校官方微博、微信中展开互动、讨论,深化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与认识。要引导大学生认真研读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新的新思想、新观点,自觉运用中国梦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批驳错误思潮和观点,筑牢思想防线。

3.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紧密结合,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坚定“三个自信”中走好中国道路,举好圆梦旗帜。二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引导大学生掌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途径,教育引导大学生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凝聚中国力量,汇聚圆梦正能量,激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三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学习在山东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紧密结合,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科学阐释中国梦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在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弘扬中国精神,提升圆梦软实力。四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紧密结合,使大学生认识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树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和青春中国梦奋斗新常态意识,进一步焕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青春激情。

三、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

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熏陶作用,用校园文化蕴含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为指导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把宣传中国梦做细做实。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通过政策解读、时事评论、热点解析、读书体会等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中国梦”的现实意义和“四个全面”与中国梦的关系,探讨中国梦与青年梦的关系,用中国梦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广泛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粮、节电”的“三爱”、“三节”活动,使之成为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关于文化建设的经典论述为指导本着“着眼未来,关注现实,着重建设”的精神,整体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各方面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整体效应,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创业和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圆梦”能力。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统领网络文化建设,坚持文明办网,校园网、微博、微信等要坚守阵地意识,传播正能量。努力探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建设一批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网页和栏目,使之成为传播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重要渠道。按照《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组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会等理论社团,让中国梦理论扎根大学生心底;寓中国梦教育于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之中,形成大学生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的氛围和环境;科学指导学生会、团委、学生班级、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广泛参与校园建设与管理,提高大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要充分发挥校训、校风等在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作用。

四、注重实践养成,开展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

“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早在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而时习之”的思想,强调理论学习之后,再在社会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巩固的重要性。自古至今,大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往往都是历经实践的磨练,才锻炼出超人的品格和才能。大学生中国梦理想信念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青年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的自觉行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使大学生培育和践行中国梦应当坚持不懈地抓好实践养成,引导大学生在行动中深化理解、增进中国梦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化和日常行为的固化等是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关键教育环节。指出,广大青年要勇敢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深入实践中放飞青想。要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常态化。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企业、农村参加专业实习、三下乡、学雷锋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认识自我,使中国梦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引入社会教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调查,让大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祖国的沧桑巨变,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他们增强“三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和中国梦理想信念。

五、要加强制度转化,使中国梦宣传教育日常化

高等学校要切实把深化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首,充分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对深化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要把深化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摆上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估。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以中国梦为引领,把中国梦转化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管理服务的各项制度中,转化到高校校园的文化氛围中,转化到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中,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中国梦,从而不断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应当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思维,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完善大学生守则等行为规则,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学校管理应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使符合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和表彰、违背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行为受到制约和惩处。坚持把长远规划和阶段性安排结合起来,把大学生“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工作作为经常性工作,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六、抓典型,注重榜样引领

发挥学生党员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科研上的标兵作用,用大学生身边典型示范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先进分子,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后备力量,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成功的体现,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中国梦理想信念对身边的广大同学和国家的未来前途都具有重要影响,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鲜活教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和一个优秀的学生党员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和传帮带作用。相反,如果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发挥不够、威信不高,不仅在同学中发挥不了示范作用,还会疏远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弱化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影响力。学生党员、干部在联系、团结、教育大学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党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党内活动不断坚定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理解,认真学习贯彻,加强党性、党风、纪律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科研上的标兵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定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感召学生。

参考文献:

[1].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N].人民日报,2013-05-05.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9)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发了这个思想,并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等讲话中又对此进一步作了论述。现在,不但中国,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这个词,希望从“中国梦”中获益。正如同志所说,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长久以来,我们都在谈论“美国梦”,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谈论自己的“中国梦”。“中国梦”,反映了包括***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声、共同愿景、共同意志,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发展国家、振兴民族的热情。它的提出无论对于推进当前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还是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但是,我想,单单一个价值理念的提出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能把这一价值的精髓渗透进我们当前已进入深水区、难度不断加大的改革中,如果不能让普通民众切实地体会到“中国梦”所带来的生活变化和社会福利,如果不能使每一个中国公民充分享受到制度与法律对权利的保障,如果不能给社会中的每个个体提供只要努力,就能够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开拓精神去实现梦想,创造新生活的环境和机遇,那么“中国梦”的实际社会价值就必然会大打折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中国梦”,应该既是具体到社会点点滴滴可以触摸的梦,又是根植于13亿中国人和全世界华人的文化根基与道德情操之中的梦。我理解的“中国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梦”的主体,是13亿中国人民。党在十六大时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出“人”是一切施政者行动的根本。只有把人作为政策的首要关怀,才能从根本上做到为人民的利益服务,彻底地激发出人民的创造力,从而建成强盛的国家。这是中国自古传承的治国智慧,更是指导我们今天政治实践的准则。因此,“中国梦”必须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契合,“中国梦”的主体首先应是13亿人民,或者说13亿个体。只有个体的才能得以施展,个体的权益受到保障,集体的力量才能够凝聚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希望。所以,“中国梦”首先应该具体到每一个中国人身上。让每个个体都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创造更好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中国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而实现这样的“中国梦”则必须创建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社会公平,而要做到社会公平,则必须靠制度和法律的约束。当今,住房难、就业难、受教育难、就医难都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户籍制度、劳教制度亟待改革,腐败、违规执法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实现“中国梦”路上的巨大障碍,解决不好,会极大挫伤民众的信心和期待。

第二,“中国梦”应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是中华文明根本价值理念的缩影。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今天的“中国梦”必须体现对中华传统价值理念的传承与发展。一个失去了文化之根的民族是必然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迷失自我的民族,而失去了文化纽带的“中国梦”也必会在短时间内失去它的社会感召力和影响力。因此我认为,真正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华文化的传统作支撑,要有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为内核,要以几千年来中华文明逐步锻造的道德情操为依托。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D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1-0024-006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体制的日益革新,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使得中国成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最为重要的经济引擎。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1]可见,“中国梦”的主体、核心和目的在于它是中国的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梦想的具体发生地是在全球化的场域下,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中国的开放性发展决定中国梦不可能闭门造车,中国梦的实现和进行与世界经济和政治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现阶段的中国梦在受到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同时,也通过其内在的文化凝聚力和感染力作用于国际社会的各个部分和单元。其他国家和政治共同体如何看待中国梦,即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梦究竟呈现出何种样态、逻辑和思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加宏大和客观的视角来完善和改进中国梦的表达,但是面对乱象丛生的负面评价,也需要我们理性分析和沉着应对,提出真正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中国梦”叙事方式。

一、误读“中国梦”:原因和回应

如果我们将中国梦的缘起追溯到近代,来自西方世界的误读则是由来已久。出于剥夺和占有中国资源、侵略中国文化、输入西方意识形态、新时期的霸权需要,以及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普遍隔膜等主客观原因,对“中国梦”变形和扭曲的解读能够得到学理性的说明。有鉴于此,评判误读的严重危害,有效回应国际社会的误读,将有助于理性阐释、建构中国梦和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

国际社会中,各种误读的论调故意歪曲事实真相,旨在唱衰中国,误导民众,混淆视听。有学者整理过学界的种种误读: “帝国梦”、“威权梦”、 “超级大国梦”等等不一而足。国际视野下,中国梦被误解或质疑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人对中国的发展状况并不了解,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臆断;另一方面也不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自身利益有意为之,企图诋毁和抹黑中国。

吊诡的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外开放逐步加深,但是,中国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依旧是模糊的甚至扭曲变形的。普通中国人对美国和欧洲的了解远远超过了普通欧美人对中国的认识。欧美人,尤其是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极为有限,有些甚至缺乏进一步了解的兴趣。作为外部世界的普通民众,他们中很多人还认为中国处在极端落后的境遇。停滞、倒退和无知是造成中国梦认识偏差的主要原因。这其中,外媒的刻意丑化和外界在文化上的自我膨胀与之密不可分,普通人没有正面认识中国的现状,所谓的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也不愿或不屑了解和深入中国,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至上,诸如此类的观点在本质上与彼时晚清帝国罗织的“天朝上国”并无二致。

实质上,误读的根本在于意识形态战争的需要和冷战思维的固定模式,其做法在政府行为上得到了合法合理性说明,被有意助推并波及社会各界。因为“西方主流舆论一直把西方模式作为后起国家的样板,把非西方模式一概作为另类加以否定。” [2]

此外,误读也表征了我们在对外宣传方面工作还存在大量改进和努力的空间。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理解和宣传,我们仍然欠缺以国家和政府为主导的大规模和成体系的典范性工作,容易受到外界的误解和刻意误导。其次,在宣传的方式和方法上,我们之前不断强调的“强军梦”、“海洋强国梦”等政治话语,由于缺乏系统说明,也容易引起外界的疑虑和担忧。同时,大众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理论素养也亟待提高,例如有的媒体甚至扭曲中国梦为“普世价值梦”、“雪耻梦”、“世界第一梦”等等,这些错误的说辞与外部的曲解正好形成了互参,让中国梦更成为雾里看花的迷境。再有,中国主动交往和交流的能力,与经济的发展相比也稍显不足甚至滞后,仅就翻译工作而言,我们对西方读物的整理和引M已经进入到白热化阶段,理论的深刻性和容量几于西方同步,而中国文化的向外输出和传播却远不及此。“我们在全球事务中的威望和代表权的‘含金量’,并不像国内一些媒体宣扬的那样或普通百姓以为的那样,实际上,中国影响力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以迅速增长和超大规模的经济力取胜。”[3]

国际社会中,对中国梦的误读可谓贻害巨大。一是可能扰乱普罗大众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影响社会资本的判断能力,导致资源向中国流动的速率减缓甚至逆流,在打击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世界经济的走向呈现出不健康的态势;二是通过鼓吹或消耗,迫使中国承担与自己发展实际不相符的沉重负担;三是夸大中国现阶段的实力或谎称中国意图称霸,挑拨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破坏中国历尽艰辛取得的外交成果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威胁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四是用意识形态渗透民间文化,企图导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关系紧张,社会动力不足,进而干涉中国内政,悬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瓦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

“中国”、“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均系国际社会对中国梦的误读。目前,在中国梦的对外塑造和宣传中,我们的整体基调是将中国梦定位于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和平、发展、合作和共赢的梦,提倡中国梦不排斥美国梦、欧洲梦、印度梦等。它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梦就是美国梦或西方梦,它有自身的底色和原则,其原因有二:

因此,虽然作为方法论的创新,元理论的援入对“中国梦”的根本澄清或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是元理论却不能陷入词语的空集合。“元”的两重风险集中在意义的丧失,所以在“元理论”的使用和校准中,“中国梦”的元概念需要本身是有价值、有态度和有意义的“应当性”说明而非对“是者”和事实的阐释。而意义的难以确立又恰是“元”作为理论前提和理论假设的最大困难,“元理论”在中国梦话语体系的打造中能否实现我们的理论期待,就被还原为“什么是能被确认的意义”这个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梦的语义结构才有了基石。

三、正音:元理论形塑“中国梦”的探索性思路

为中国梦正音的元理论,应当具备或遵循以下关于“元”的理论思路。“什么是能被确认的意义”是基石,在确认之后中国梦必须能够接受校验和批判,最后的关键和目的是元理论在形塑中国梦体系中的策略性建构。

(一)什么是能被确认的意义

即使用理论武器寻找到一个有意义的理想或信念作为“应当”或“应然”的价值。若要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同意和广泛认同,并且要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不被淘汰或自然退化,则中国梦价值面向的选取就不应该是完全特殊的个体说明。例如,如果我们将中国梦仅局限在当代中国或囿于中华民族的一家之言,一国一族之利,那么这样的元就会成为一孔之见,得不到国际社会的通感和理解。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和个人幸福梦。如何去寻找中国梦的主体,以及这个主体是否能和世界梦的主体兼容,当这个问题落在国家、民族和个人三者之肩时,他们的暂时性和排他性都不能很好地说服世界。中国道路本身决定了中国梦不能屈从于资本主义的话语体系。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梦的意义追寻中绽放出新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理论的论述不再是西方古典哲学中抽象的人性论,而是结合了唯物史观视角从而体现了人作为历史性产物的客观要求:人的自然本质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类存在物,“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地活动”[5]96,同时,人“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60。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决定了人内在地希望着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它是人本质力量的自然呈现和充分发展,“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5]12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是全Q也是特指,所谓全称是指全人类,自人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便自由自觉地去实现发展,进行活动,“人”的不断进步和历史性的展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中的前提和精髓;所谓特指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体现出来的实践性特征,人的自由本质一定蕴藏在具体的社会条件和生产关系之中,被广大人民以日常生活实践而非抽象的主观意志呈现出来。

因此,无论在何种场域和语境下,人,不论是个体的人还是作为人类共同体的全人类,其自由和全面发展均能得到广泛普遍的政治同意。同时,这种同意并非中国梦对世界梦或他国梦的降调或妥协,它在具体的中国梦实践途径中必然体现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进步理念便能成为中国梦“元概念”的理想,成为我们在寻找外部世界友好环境中可以对话的一个基本公约数。此外,在元理论本身的假设和自我完善中,将“元”的叙事模式放置在全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框架下,也就脱离了个体经验的束缚,它是超验的(transcendent)(3),如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界定的那样,是人类运用理论理性去勾勒的图景,而一旦个人偏见和碎片化知识无法再干涉意义的创建,那么意义就是坚固和本原性的东西了。

(二)接受校验的中国梦

元理论是开放的阵地,永远不满足当前的理论现状,向外部和内部的批判开放,在更原初或更高的逻辑路线上审视既有的秩序。这是思辨哲学的特性和品格。超验性的元理论是理性的自由运用,绝不是神秘主义的迷信或宗教的清规。元理论必须接受理性的校正和统合,但理性本身不是寂然不动的,它恰恰要随着实践的展开而不断进步甚至被更替。“可证伪”代表着人类理性发展的限度和可能,这是人类科学的特征,也应当成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重大创新的中国梦的动态逻辑。(4)中国梦的元理论方法从而体现为对创新理论的拥抱和鼓励。“中国梦”这一套概念体系的形成恰好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梦最初发轫于中华民族在苦难和危难年代的国家梦和民族梦,若非经过不竭的理论修正和自身的批判,断然不会是今天的样态。

在形塑中国梦话语的过程中,元理论接受的校验凝聚为“问题意识”。理论必须有所聚焦,有现实的关怀,否则理论就永远是空谷足音,虽动人却不足以流传。中国梦的理论建设,就是问题的提出、解决和校验的过程。(5)中国梦提出的问题不仅是中国人最为关切的,也应当是国际社会关切的问题,我们谈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自己的梦,也是世界梦的一个重要组成。在解决中国梦问题聚焦的同时,问题也可以变化为世界梦的内涵、前景和动因,它们构成了全球化时代,人们合作共赢,形成普遍共识的理论基础。

(三)逆向运用元理论:策略性的建构

元理论在寻找和批判的基础上,将中国梦的哲学范式整合为简练和精准的表现形式。这一步工作最为具体,却也最为重要。迄今为止,关于“元理论”的学科方法中,几乎只关心概念的还原和高阶逻辑的演化,“元”始终藏匿于本质背后而未曾走到现象层面。如何将零散的元概念部件组合成中国梦的一整套话语体系,如何破除碎片化、偏颇化和模糊化的中国梦乱象,都属于元理论的逆向运用。

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梦的元理论分析框架依托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因此所有的策略性建构都应当聚焦为以人为本同时归结为人的现存实践的思考。由于中国梦本身是一个不断接受校验和批判的动态平衡结构,因此在正面建构中国梦话语体系时,对具体现实问题的回应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梦的话语既是学理层面的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维度的统一综合。

其次要注意的是,在中国特色的保留和发扬方面,中国梦须重点澄清中国传统中独有的精神命脉,中国历史中独有的苦难和传承,中国的现实、国情和未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正名。在中国梦的未来进路方面,中国梦的话语应清晰阐明中国经济社会目前的现状(包括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真实存在的困境),阐明未来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开放、绿色和共同的发展。

最后需把握的是,要强化阐释的技巧和策略,道器并用,体用兼得地讲好中国梦。要正视已经出现的负面观点和挑战,在正面宣扬和传播中国梦的同时也要勇于积极回应不利于自己的负面材料,真正消除受众的疑虑。要做到理论话语和日常话语的同步建设,深入浅出地讲好中国梦,做到宣传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仅有简明有力的话语传播,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还要生产更多彩的文化产品,适应时代多媒体、全媒体和自媒体等全新的传播路径。同时,中国梦的话语展示中要关注日益变动、发展和日趋多元的社会现实。

在理论的承载和组建上,中国梦是有历史感的继承与创新发展并存的新的学科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梦的母体,应当在中国梦的理论体系中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理论源流和现阶段理论体系的重要补充,应当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美德体系进一步地开掘和宣扬。中国梦是典型的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宏大概念,它贯通了政治、学术和日常,也重置了历史、当下和现实。研究中国梦,需要有综合思维和“元”的思维,即将复杂宏阔的现象处理好的同时,返璞归真,化繁为简,做好本质的澄清和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闹刑崃冻鲈概念和运用元理论,方能举一反三,应对变化万千的现实世界。

注释:

(1)所谓“意群”,就是概念的组合。人们根据一定的关系将相关的概念组合在一起。关系性是意群的主要特征。

(2)例如国际社会中对中国梦有正面论述的“人文情怀梦”,或“务实性的商用主义梦”等等,过于强调中国梦的文化层面或经济层面,未能脱离片面表达中国梦的窠臼。

(3)所谓超验,意为超出一切可能的经验之上,超越时间、空间等存在形式,不能用因果、属性、存在、不存在等范畴进行思考的东西。但是超验绝非神秘主义,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超验是我们使用物理世界的经验无法证明的客观使用着的纯粹理性,因为 “纯粹理性概念的客观运用任何时候都是超验的,而纯粹知性概念的客观运用按其本性任何时候都必须是内在的,因为它只是局限于可能经验之上的”。

(4)“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证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这是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概念。波普尔认为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Falsifiability(经常被译成“可证伪性”)。

(5)例如胡鞍钢曾指出,针对现阶段中国人民的中国梦,探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命题,需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是什么。这是开创复兴之路的基础:追求复兴,必须首先准确认识何为复兴。第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怎样的前景。……它是支撑中国人民奋力前行,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能量块’、‘动力源’。第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动因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是历史必然、有哪些关键性的有利条件,我们对民族复兴抱有坚定信念的理由是什么,这是历史动因的相关讨论将要回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

[2]黄仁伟.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趋势的再认识[J].求是,2014,(5).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11)

一、转变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过程中,高校要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为指导,要关注、关心、关爱大学生,要倾听大学生心声、鼓励大学生成长,支持大学生成才。在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上要实,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要坚持德育为先。高等学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立德树人,引导青年学生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定中国梦信念。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五四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强化理论武装,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教学、科研、文化、服务等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严格要求、严格考核。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之中;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与时俱进形成与“四个全面”相适应的新理念;引导大学生把勤学作为一种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三下乡”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坚持以学生为本,还必须认真解决好关系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教育事业和谐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应该是大学永恒的精神追求。以学生为本要坚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原则。坚持做到爱护学生要实,把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落实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各个方面,落实在大学生创业创新上,落实在关心大学生生活和心理上。以学生为本,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宏大的中国梦化为若干层面的梦想,并进一步细化成贴近学生实际的梦想。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中国梦是“学业梦”、“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而每一个人的梦想又可能各不相同,只有真正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创新发展放在首位,全面服务于每个学生的小梦想,“中国梦”走进学生的头脑就会水到渠成。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导向功能、政治引导功能和行为指导功能,培养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自觉。人不学,不知义。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刘云山指出: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根据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课程特点的实际,以中国梦教育为主线,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一个科学的教材体系和细化一批鲜活的教学专题。使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要加强理论解读,使中国梦通俗化。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要把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做细做实,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理解“中国梦”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时代特征、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和根本保证,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中国梦理想信念,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把个人梦同民族梦、国家梦统一起来,让每个人都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正能量。

2.改进教育方法。批示“必须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得其道、乐为用矣,教不得法、无益于事。”应不断创新理念、形式、手段,在增强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底线意识,增强本领意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用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武装自己,把教材与党报党刊相结合,密切关注重大时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中国梦教育。用独特的视角与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新闻要旨,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读懂学生,接地气向学生科学阐述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教与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中国梦理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在思考中感悟,从而使大学生深刻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一是要坚持情理交融,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在教学过程之外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坚持理论教育与体验式教育相结合。探寻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者。树立实践理念,既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明确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又着眼学生学习生活实践,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二是要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学高为师,身正是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好师德培养好教师,好教师造就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三是善于运用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法,进行形象化展示,故事化表达,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利用“BBS网络平台”延伸教学时空,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四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带领大学生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教学,通过图片、文字、建筑等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爱国情感潜移默化地注入大学生的心灵。重要节庆日蕴藏着丰富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中国梦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升国旗、入党入团等有庄严感的礼仪活动,让大学生更好感悟中国梦的真谛和要义。五是坚持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要把中国梦的理论讲授与播放《百年潮?中国梦》《复兴之路》《延安颂》《长征》等爱国励志教育影片相结合,在QQ群里、学校官方微博、微信中展开互动、讨论,深化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与认识。要引导大学生认真研读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新的新思想、新观点,自觉运用中国梦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批驳错误思潮和观点,筑牢思想防线。

3.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紧密结合,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坚定“三个自信”中走好中国道路,举好圆梦旗帜。二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引导大学生掌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途径,教育引导大学生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凝聚中国力量,汇聚圆梦正能量,激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三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学习在山东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紧密结合,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科学阐释中国梦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在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弘扬中国精神,提升圆梦软实力。四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紧密结合,使大学生认识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树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和青春中国梦奋斗新常态意识,进一步焕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青春激情。

三、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

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熏陶作用,用校园文化蕴含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为指导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把宣传中国梦做细做实。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通过政策解读、时事评论、热点解析、读书体会等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中国梦”的现实意义和“四个全面”与中国梦的关系,探讨中国梦与青年梦的关系,用中国梦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广泛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粮、节电”的“三爱”、“三节”活动,使之成为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关于文化建设的经典论述为指导本着“着眼未来,关注现实,着重建设”的精神,整体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各方面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整体效应,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创业和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圆梦”能力。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统领网络文化建设,坚持文明办网,校园网、微博、微信等要坚守阵地意识,传播正能量。努力探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建设一批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网页和栏目,使之成为传播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重要渠道。按照《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组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会等理论社团,让中国梦理论扎根大学生心底;寓中国梦教育于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之中,形成大学生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的氛围和环境;科学指导学生会、团委、学生班级、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广泛参与校园建设与管理,提高大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要充分发挥校训、校风等在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作用。

四、注重实践养成,开展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

“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早在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而时习之”的思想,强调理论学习之后,再在社会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巩固的重要性。自古至今,大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往往都是历经实践的磨练,才锻炼出超人的品格和才能。大学生中国梦理想信念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青年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的自觉行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使大学生培育和践行中国梦应当坚持不懈地抓好实践养成,引导大学生在行动中深化理解、增进中国梦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化和日常行为的固化等是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关键教育环节。指出,广大青年要勇敢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深入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要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常态化。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企业、农村参加专业实习、三下乡、学雷锋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认识自我,使中国梦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引入社会教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调查,让大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祖国的沧桑巨变,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他们增强“三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和中国梦理想信念。

五、要加强制度转化,使中国梦宣传教育日常化

高等学校要切实把深化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首,充分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对深化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要把深化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摆上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估。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以中国梦为引领,把中国梦转化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管理服务的各项制度中,转化到高校校园的文化氛围中,转化到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中,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中国梦,从而不断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应当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思维,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完善大学生守则等行为规则,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学校管理应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使符合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和表彰、违背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行为受到制约和惩处。坚持把长远规划和阶段性安排结合起来,把大学生“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工作作为经常性工作,一以贯之、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