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图书馆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49:20

图书馆文化论文

图书馆文化论文篇(1)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净化自身发展环境的需要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猛发展,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与此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受传统文化中一些腐朽、享乐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在碰撞中所产生的文化变异,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负面因子等消极因素,也在相当程度上对高校师生产生着愈来愈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高校办学自的不断扩大,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活动与日增多,与社会的接触交往愈加紧密频繁,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在高校均有所反映。近年来,在高校反映出来的腐败现象和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例不容小觑。这些现象和问题充分反映出,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初步建立时期,体制、制度和机制的不完善,特别是惩治腐败的体制、制度和机制的缺失,加之社会上不良风气的直接影响,尤其是高校自身在管理方面的缺失,不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高校职务犯罪案例呈多发态势,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形象,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图书馆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职能

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5]因此,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必须依托自身文献信息中心的优势,充分发挥高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的作用,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认真履行好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

(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文化传承职能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6]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得人类文化财富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存和利用。在多年的积存过程中,不论是物化的实体文献资源和网络化的虚拟文献资源都有了极大地丰富,其中包含有大量的廉政文化资源传承。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得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基本职能发挥得更加完善和充分。也正因此,图书馆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传承人类文化财富,弘扬我国优秀廉政文化的重要力量。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传递廉政文化信息职能图书馆依托其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依靠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收集、整序、筛选等方面的优势,对优秀廉政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合,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特定的廉政文化信息产品。以其提供的高效、准确、多样的廉政文化信息,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搭建廉政文化信息平台。

(三)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教育基地职能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决定了其在人类文化知识传授以及大学生在实现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廉政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以其掌握的廉政文化知识信息资源为中介,以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融入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之中。一是通过对馆藏廉政文化信息资源的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整合,丰富和扩展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信息资源;二是以先进的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扩宽了廉政文化建设信息传播的范围,提升了廉政文化建设传授的效果;三是图书馆自身所特有的文化、欣赏、娱乐、消遣的环境氛围,改善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效果。

三、图书馆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之一。图书馆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丰富的馆藏廉政文化资源,做好文献信息传递和导读服务,扩展服务范围,增设特色服务项目,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做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搭建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信息平台,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一)图书馆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资源条件图书馆是廉政文化信息资源宝库。图书馆以馆藏廉政文化信息资源的储备优势,依托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做好廉政文化知识和信息的宣传、展示和传递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廉政文化文献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保障。

(二)图书馆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课堂图书馆是大学生课余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文化阵地。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文献信息传播的过程,更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图书馆员工对本职工作的满腔热情、对知识的孜孜追求、对读者的亲切问候、甘于奉献的精神等,无不起到如化雨春风、似涓涓细流的育人作用和效果。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更易于被大学生们领悟和接受,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使大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行为得以约束、境界得以提升。图书馆所特有的显性和隐性的教育职能,比生硬的说教更有效,更易于被大学生们所接受,且终生受益。

(三)图书馆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廉政文化平台“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是图书馆的职责所在。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应积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以科学化的管理,高质量的、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搭建廉政文化建设信息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需要。一是设立“廉政书屋”。图书馆可以结合学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需要,在图书馆设立“廉政书屋”,将廉政书籍、期刊摆放在图书馆最醒目的位置,方便借阅。设立“廉政书屋”方式本身就是对读者的一种潜在的廉政警示教育。廉政书屋不要局限在图书馆内部,要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以流动图书站(室)的形式,送书进社区、进乡镇、企业,使更多的读者受益。二是以“二次文献”的方式,对廉政文化资源进行再加工、整理,形成廉政文化资源文献目录,为读者提供廉政文化导航服务。三是举办廉政文化建设报告会、讲座;开展廉政文化读书征文活动;廉政文化建设宣传图片展等。四是利用图书馆视听室或多媒体室播放一些廉政教育警示片和宣传片;利用电子屏宣传党的反腐倡廉方针政策,滚动播出廉政标语和廉政条规。五是编辑“廉政文摘”。紧扣廉政文化建设主题,收集、整理各种廉政政策、法规、故事、漫画、警句等等,汇编成册,供读者翻阅,接受廉政文化警示教育;在图书馆网页开办“廉政文化建设”栏目,宣传党纪法规、剖析廉政建设典型案例,廉政文化建设动态等,引导大学生清醒认识当前反腐斗争面临的形势,增强拒腐抗体,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将收集的廉政文化短信提供给学校和当地政府“廉洁自律办公室”,由纪检部门定期发送给广大党员干部,提醒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廉洁自律、洁身自好。

图书馆文化论文篇(2)

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问题,是目前图书馆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什么是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图书馆学研究为什么要中国化?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的内容有哪些?在这些“关于”中国化的基本问题上,学术界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这三个议题事实上涉及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的概念、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何以必要以及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何以可能的问题,从逻辑学角度讲,它们共同构成了具有逻辑周延关系的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的必然性,因而是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所无法绕开的基础性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辨析。

1、概念的澄清

1.1“本土化”是相对宽泛的上位概念,建议使用更为准确的“中国化”术语

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更多地被表述为图书馆学研究的“本土化”。如吴慰慈先生1998年在(《图书馆学学科建设要本土化》一文中的倡言Ⅲ以及刘兹叵先生对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思考的一组论文等。那么,什么是图书馆学本土化呢?“图书馆学本土化是使来源于西方的图书馆学中的合理成分同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图书馆学对本土图书馆现象的认识和在本土图书馆实践中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方法的一种学术活动和学术倾向”。这个定义预设了图书馆学学术落后国家引进和借鉴图书馆学学术发达国家理论的事实。但落后和发达是相对而言的,如19世纪美国曾派出大批学者“留洋”德国学习先进的图书馆学思想;又如,印度以阮冈纳赞为旗旒的图书馆学思想对英美有着一定影响,后阮冈纳赞时期的印度图书馆学界同时又提倡自己的“本土化”,并形成了印度特色的图书馆学“本土研究学派”。

显然,作为一种学术活动,本土化诉求是学术落后国努力摆脱对学术发达国的依附地位、追求学术话语独立权的行为,具有学术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运动色彩。而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是世界范围内的“本土化”的一种类型,提倡使用“中国化”这一术语,将有助于把问题局限在个案的水平上作出恰如其分地剖析。

1.2社会全球化和图书馆学中国化的关系

图书馆学本土化是图书馆学学术发达国和落后国在学术交流中的必然产物,并不是社会全球化的今天才导致的结果。同样,作为本土化特殊类型的中国化问题也肇始于西方图书馆学“东渐”的晚清。早在1925年梁启超先生就呼吁建立“中国的图书馆学”。1926年,刘国钧先生也强调:“本新图书馆运动之原则,一方参酌欧美之成规,一方稽考我先民对于斯学之贡献,以期形成一种合于中国国情之图书馆学”。总之,图书馆学中国化问题渊源久远,历史上从不鲜见关于本土化问题的探讨。当然,问题的存在是一回事,该问题是否被关注又是一回事。当中国化问题并不被关注时,实质上是默认西方理论在面对中国图书馆实践时不存在效度边界。但任何西方图书馆学理论都是源自西方图书馆实践的局部真理,当它们“外推”到中国实践时仅有参考价值,而绝非全面真理。可以说,当历史上的某个时期,“中国化”问题不为学界所关注时,也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成果匮乏之时。

另外,中国化并非源自对全球化的学术反弹。作为图书馆学中国化的核心,西方图书馆学理论在面临中国图书馆实践的具体问题时表现出了某种错位甚至无能,因而,图书馆学中国化并不是作为全球化的反弹才出现的学术诉求。以经济一体化为基本动力的全球化作为一种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并不意味着西方化,或仅仅是向欧美运动的向心化。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指出:“全球化概念所传达的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世界事务的不确定、难驾驭和自力推进性;中心的缺失、控制台的缺失、董事会的缺失和管理机关的缺失。全球化其实是乔伊特的‘新的世界无序’的别称”。鲍曼又说,“全球化过程缺乏人们所普遍认为的效应的一致性”,它“既联合又分化。它的分化不亚于它的联合——分化的原因与促进全球化的原因是相似的。在出现全球范围的商务、金融、贸易和信息流动的同时,一个本土化的、固定空间的过程也在进行之中”。也就是说,全球化本身就意味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多元存在,并由此滋生出包括图书馆学在内的基于民族本位立场的本土化学术关怀。同样,作为全球化技术平台的互联网也不支持一个超国界、去民族化、以欧美为中心的单一世界秩序。查尔斯·艾斯认为:“网络空间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文化认同、传统、意见、习惯等方面广泛的多元性”。就图书馆学而言,全球化所导致的世界中心的缺失,意味着建立多极化图书馆学理论的可能。

综上,全球化伴随着本土化的运动,提供了各种能动创造的可能。中国图书馆学界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基于中国当下图书馆实践并借鉴西方图书馆学成熟学理,构建出“中国制造”的、因而也更能解释中国图书馆现实的学术理论。强调“中国制造”并非出于狭隘的民族自尊,而是因为图书馆学中国化将会成为生生不息的永叵课题。

2、图书馆学中国化将会是生生不息的永恒课题

作为一门科学,中国的图书馆学是在近现代借鉴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化问题正像在图书馆学建立之初就存在一样,它也必将会永远存在直到图书馆学消亡。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图书馆学研究都必须、也只能中国化,而根本不需要等到梁启超、刘国钧、吴慰慈或其他哪位大家的呼吁。西方图书馆学产生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化必将是永恒的课题。众所周知,德国学者施莱廷格于19世纪初提出“图书馆学”的社会背景是欧洲工业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传统社会的重组,学术背景则是欧洲启蒙运动以来自然科学理性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延伸。这决定了西方图书馆学理论无论是在历史向度上抑或是在现实向度上,都与中国图书馆实践颇多凿枘。总体而言,虽然西方图书馆学理论本身内涵丰蕴,并随着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变化多端,但其指涉的内容不外乎特殊理论和通则理论。

在特殊理论方面,正如学术界所总结的那样,西方发达国家的图书馆理论可以大致概括为源自德国的技术学派,源自英国的管理学派,源自美国的社会学学派、交流学派、新技术学派、信息管理学派等;而俄罗斯、印度、日本等也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取得了个性特色十分鲜明的研究成果,如后阮冈纳赞时期的印度即有知识组织学派、管理学派、信息技术学派、本土研究学派等。它们无一例外地表明,所谓图书馆学“理论”,总是特定时期和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某个或某些学者的思想。因而,“理论”更多地取决于时空的特殊性和个体视角的差别,而理论内涵和解释者的知识前定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图书馆学作为人们对图书馆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总结,与人类的精神现象须臾不离,近年来人文图书馆学的活跃正表达了对人类的精神现象和图书馆理论之间相关性的关注。人文图书馆学强调人与人之间(包括馆员之间、读者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的理解沟通,从而实现对图书馆实践规律的人性把握。而人的实践活动是受到时代和环境的时空二维关系制约的。简而言之,时空结构比具体图书馆学理论更为根本。因为在历史向度上,随着历史时间的变迁,“时过”的图书馆学理论必将面临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在共时向度上,随着社会空间的移易,“境迁”的图书馆学理论必将面临如何与世偃仰的问题。这样,在源流上作为西方学术的图书馆学对中国具体图书馆实践的制约意义肯定是值得怀疑的,只要“时过”和“境迁”永远存在,西方图书馆学如何中国化的问题也将永远存在。因为理论可以移植,但背景永远无法移植。

在通则理论方面,和其他学科的通则性问题一样,图书馆学的通则性主要包括本体论层面和逻辑学层面。

图书馆学的本体论层面涉及到图书馆理论和实践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以数学为例,“l+1=2”是一般化和非时间化的,在秦始皇时代或路易十四时代,在美国白宫或阿富汗平民窟,“l+1=2”都是真命题。然后,你研究“1+1=2”干什么?“1+1=2”有没有超数字游戏的具体应用?在这些体现研究目的和研究价值、涉及主体立场和观念体系的问题上,却因研究主体的不同而大相径庭。价值论是不能被证伪的,它与近现代西方自然科学理性背道而驰。作为社会科学或管理科学的图书馆学,其价值论空间远远大于1+1=2。几乎可以断言,图书馆学研究中完全的“价值无涉”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纯技术研究,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刻意追求某种“客观立场”,但在立题伊始和研究成果的最终用途上还是不可避免地回归某种价值判断。历史上,图书馆学中国化始终存在知识理论的价值选择和判断问题。一个显例是,1949年建国后对前苏联的图书馆学理论的引进是有选择的,鲁巴金关于自学和阅读问题的研究以及图书馆藏书补充理论(后者又称“图书核心”理论)尽管更具学术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但出于政治价值的考虑,我们却更加迷恋丘巴梁的社会主义图书馆学说。

图书馆学的逻辑学层面涉及认识论和方法论。图书馆学在追求知识信息的编码与解码一致性时所创造的原则(如杜威十进分类、元数据理论等)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显现出了人类思维能力的稳定性。然而,图书馆学理论并非来自逻辑思维的简单演绎。以图书分类学为例,以杜威十进分类为代表的西方分类表面上是以文献主题概念的学科属性和逻辑类项的划分为两翼构筑的,具有“天才着作和下流作品同样都是分类表中的一个号码”的“客观精神”。但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来源上看,它乃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信念的产物。所以,我们从杜威十进体系中可以轻易找到它与哲学家培根知识三分论的有机联系。而我国自刘向以来的图书分类也一直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吻合。所以,逻辑只是图书馆学科学活动的条件而不是科学活动的验证对象本身。换言之,图书馆学理论都是对不同时空条件下、基于特定图书馆实践的理性概括,因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源于图书馆实践的。西方流派纷呈的图书馆学理论表面上都具有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逻辑预设,实际上却深受社会习惯的制约,使理论的纯粹性大打折扣。可以断言,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历时社会传统和共时文化思潮都从不甘于寂寞,它们总是“主动”和自然科学理性一起影响图书馆学理论的生成。

综上,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生成机理决定了西方学理永远存在中国化问题。“中国化”不是一个有朝一日终将解决的任务,而是中国学者在图书馆学研究中永远应该坚持的根本方向。

3、中国化所指涉的内容

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的精髓是,既然西方学理是特定时空背景下基于特定图书馆实践的理论总结,它在面临“时过境迁”的中国时空和中国特定图书馆实践时,必然存在一个理论有效性问题。总体而言包括下述三个方面。

3.1基于不同历史传统的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中国五千年历史大致可以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而划分为大小两个传统。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大传统,它与西方文明的差异突出表现在科学精神的缺失上,即缺乏从下定义到通过实验或逻辑推导得出一般化和非时间化的结论、要求结论可证实或可证伪的整个科学研究程序。从西方“科学”来审度,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既没有图书馆更没有图书馆学。这就像从“西装”来审度,中国古代没有衣服一样。显然,中国古代是有衣服的,只不过没有西方式的衣服(西装)。同样,中国古代既有“自己的”图书馆实践也有“自己的”图书馆学。如北宋程俱的《麟台故事》就较系统地表达了图书馆理念,对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图书馆的基本内容、馆舍建筑、馆员的管理等有较全面的概括。事实上,离开了古代图书馆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的丰富实践,就不可能产生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明。而基于大量图书馆实践,中国古人也不可能没有对图书馆学的理论思考。如中国古代关于文献政治教化功能以及藏书对于政治意识形态的促进作用的洞见,比之现代西方图书馆学“社会学学派”的相关理论也绝不逊色。因此,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化一方面要“洋为中用”,借鉴西方的理论对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实践做总结、对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学理论做修复,以增益其“科学”的成分;另一方面要“古为今用”,从中国古人的图书馆学智慧中吸取养分,改进业已独步天下的西方式的图书馆学理论。

1949年后形成的中国社会小传统因受政治单一性话语的影响(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比重在下降),而与“科学主义”经验研究意义上的西方图书馆学颇多隔膜。如何对待西方图书馆学的学术话语和中国小传统所特有的社会主流话语之间的差异性,也是图书馆学中国化的重要议题。它包括:①图书馆学者如何在坚守应有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将西方式的学术话语转换为政府和大众都可以接受的话语。②政府职能部门如何信守“价值无涉”原则保证图书馆学学术研究程序和表达方式的独立性。③大众作为图书馆的读者或潜在读者如何自觉接受西方科学主义图书馆学学术精神的洗礼,以便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甚至参与中国化的图书馆学理论的创造。

3.2图书馆学理论传播和普及过程中的中国化

西方图书馆学作为与中国图书馆实践有一定距离的学理结构,其输入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中国的现实需要,这是前提。从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中国先贤对西方图书馆的宣传介绍,到前后学习西方创办新式图书馆,到清末新政时期公共图书馆观念的传播和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兴起,直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来对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引进,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理论和实践过程始终伴随着如何学习西方的问题。这其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在当今图书馆学研究如何中国化的问题上仍有参考价值。②传播普及。即努力突破西方图书馆理论的纯粹学术层面,引起官方和大众的广泛关注。这首先涉及到语言转换和理解转换的问题,意味着学者们不仅要在学术层面上一展身手,还要在学术层面之外有所作为。③发现问题和证伪通则。即西方学理在面对中国图书馆实践时,到底表现出了哪些错位甚至无能。这是中国化研究过程中最为重要和核心的一环,集中体现了中国图书馆实践的现实需要与西方学理之间的张力。

图书馆学知识体系现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全国高校设立的图书馆学本科、硕博士教育已初具规模。如何在普遍性工作大发展的基础上,对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图书馆事业新问题作出新理解,这是目前中国化问题的重中之重。遗憾的是,学术界目前津津乐道的仍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话语在图书馆学中的嫁接和应用。技术图书馆学、科学图书馆学和人文图书馆学,作为当前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三大话语类型无一不是在亦步亦趋于西方的学术理论。如图书馆哲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即起源于1986年卿家康等翻译了美国学者谢拉的《图书馆哲学》。

3.3西方图书馆学科学主义经验研究的中国化

图书馆文化论文篇(3)

0 引言

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够长期维系或推动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制度规范、传统习惯等因素的总和。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的灵魂,优秀的图书馆文化对图书馆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促进作用。我国对图书馆文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的升温则缘于为惟技术论工具化倾向所导致的图书馆生存危机的反思和图书馆精神迷失后的觉醒。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对技术的过分崇拜淡化了图书馆的人文内涵,使图书馆的生存之本受到了动摇,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图书馆的本真意义,提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图书馆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1];“回归文化的图书馆才是图书馆发展的正确道路”的科学论断[2]。分析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将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1 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研究

1.1 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体系

图书馆文化是一个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研究主题。因此对其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特点。就概念而论包括图书馆文化、图书馆组织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品牌文化、安全文化、建筑文化等多个范畴。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研究多围绕“文化结构”而展开。在建设策略讨论上,学者们提出了价值观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核心、图书馆文化要求与图书馆工作相结合、图书馆文化要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等建设思路,强调了馆长的能力、品质的关键性及人员素质的重要性[3-5]。另外,从研究的整体布局看,与图书馆工作实际密切相关的图书馆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的研究是该主题研究的两个热点,这一方面体现了图书馆文化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图书馆文化研究的实践意义。

1.2 与时俱进的研究风格

图书馆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发展和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不同时代的图书馆文化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特点和风貌[6],与时俱进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研究主题的思维模式与社会角色之间同步性的客观反映和图书馆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成为该时期图书馆学研究的一大亮点。

2 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2.1 图书馆文化建设机制亟待健全

图书馆文化不能是写在纸上,挂在嘴边。图书馆文化应深埋于图书馆人内心。开展图书馆文化建设,为图书馆的发展和生存提供基本的图书馆价值观。这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加以体现,但两者之间的先后主次关系不能颠倒,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要服务前者。而在显示生活和工作中,一些图书馆通常做表面工作,口号响亮。对本职工作和文化建设的关系较少研究。这些只做表面建设不做根本工作的态度和做法导致现在图书馆服务质量越来越差,环境越来越奢华。这些问题对图书馆文化建设起着根本的阻碍作用,急需解决。

2.2 缺少图书馆文化建设氛围

现在国内大多数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才属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开展还缺乏必要的基础。图书馆人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员工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起着根本作用,要从思想上对员工进行根本的改变,不能让员工只做被动的接受者。只有员工认同,图书馆文化建设才能算作成功,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增强员工认同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否则,再好的制度也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在强力制度的督促下,逐渐超越制度,升华为一种自觉的群体意识,这样的文化才能称其为图书馆文化。

2.3 图书馆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图书馆文化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长期规划,慢慢努力才能达到目标。因此在客观上要求长远规划和短期建设有机协调,并以前者为依据,以后者为基础,循序渐进,这是成功建设图书馆文化的必要条件。但时,国内图书馆尚存的一个问题是,侧重于图书馆文化的短期建设上,而忽于长远规划,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一个长远的想法和目标。

2.4 不能正确理解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涵

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自身发展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文化管理模式,是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图书馆竞争力的力量。但在图书馆实践过程中,许多图书馆对图书馆文化的理解有误差。主要表现为狭义化和扩大化两种:或将图书馆文化误认为是一般文艺娱乐活动,把图书馆文化降格为开展了影评、书评或者文艺、体育等比赛活动;或者将图书馆文化等同于图书馆思想政治工作。图书馆文化从文化的深层面来探索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服务的成功之道,它是渗透到管理方方面面的、指导图书馆各种管理活动的理念与行为规范,它与其它的管理思想有着本质区别,更不是某个具体的专业管理过程和管理行为。图书馆文化很重要,但它又不是图书馆管理的一切,它也必须与其他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效。

3 针对误区提出解决对策

3.1 推进图书馆文化实践活动

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管理是整个图书馆管理过程的两个方面。图书馆文化是一种软管理,而图书馆管理是一种硬管理。在图书馆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软管理与硬管理应有机结合,共同推进图书馆的发展。

3.2 重视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统一性

从一般意义而言,图书馆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图书馆发展的实际,图书馆文化建设是为了促进图书馆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因此,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有统一性,要统一于图书馆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3.3 挖掘图书馆文化资源,整合图书馆网络体系

图书馆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和合理配置,是图书馆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许多图书馆都掌握着一定的文化人才、设施和阵地等文化资源,但基本上都局限于本系统内的使用,缺少市场运作,造成部分图书馆的文化资源闲置浪费,缺乏活力。建设图书馆文化,必然要求图书馆要通过盘活图书馆的文化资源,利用资源,创造效益。通过挖掘图书馆的文化资源,可以充分激活图书馆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资源的内在动力,这样可以通过对图书馆文化资源的挖掘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4 结束语

在图书馆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图书馆文化的演变规律,做到领导重视,系统规划,组织、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建设力量,同时广泛吸收群众参与,选准启动时机和切入点,按照科学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办事,这样才能避免进入本文所提到的四个误区,从而确保图书馆文化工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图书馆文化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巩固以后,尽管其核心的和有特色的内容不会轻易改变,但随着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实践的发展、内外环境的改变,图书馆文化还是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肖希明.图书馆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图书馆,2000(1):11.10

[2]章春野.回归文化的图书馆[J].情报资料工作,2009(04):65-69.

图书馆文化论文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和新技术信息革命的发展,人类社会信息时代的今天,人民的全方位素质的提高,我们将在一个科学文明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服务机构,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广泛的需求,其工作内容、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也不再只足以前简单的“藏书楼”。“书”与“读者”不再足是借与被借的单一借还关系,管理者与读者也不再是单一的服务与被服务的机械服务模式。以前图书馆界由于缺乏积极的关怀和理解以及人本理念引导,偏重于对学术研究和新技术产品的投入,以硬性管理手段的大众化服务为主,忽视了对人的理解、关心和尊重,没能充分调动广大读者和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然,在图书馆实行人文管理呼唤“人性的回归”势在必行,也是与世界图书馆界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相接轨的。笔者认为注重人文管理主要从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情感管理,知识管理,文明管理,能力管理和人才管理方面着手,在图书馆形成和开辟“现代软性化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领域。图书馆将由传统技术与新的信息产业、新的理解服务相结合向着网络化、信息化、文明化的方向发展。

一、服务台主体与客体的参与自主管理

从人体原理的角度看,图书馆员工是图书馆荼的主体,员工的参与是图书馆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图书馆管理的根本目的,图书馆是带着公益性的“护身符”降临于世的,图书馆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图书馆的各种人际关系,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前提充分调动主体与客体的参与管理的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是关键,因而图书馆员工必须向所有“主人”提供服务,与世界管理模式接轨。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行为表现在服务过程中的开放原则、自由平等原则、互助互利原则以扩温馨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图书馆的一切馆藏和设施应都要向读者开放,要求图书馆树立“藏以致用”观念,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要求实施全开架服务方式,尽可能地延长开放时间,图书馆的一切决策都应向读者公开。公开接受读者对员工的监督和评价,形成读者的自主性管理。

(二)自由、平等原则。

自由、平等是国际合作的要求,也是国际上图书馆共同遵循的重要原则。自由与平等原则要求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实施无等级差别服务、无身份服务、无强制服务和无歧视服务,保证读者在图书馆得到自由平等的待遇和服务,实现服务的个性化、自主化和人性化管理模式。

(三)助人原则。

美国学者戴维斯指出:“不管使用的设备和信息系统多么复杂,其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助人”。图书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主体服务于客体和满足客体的需要,因此,图书馆的助人理念,主要体现在图书馆员工对读者的意识和态度上。实现“读者至上,微笑服务,读者为主,我们为仆,永远为你服务,满足各方位需求,是我们必尽的职责”的宗旨。

(四)温馨原则。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视觉反映是让所有服务机构在视觉感官上留下美好的印象,营造一种设施温馨,色彩温馨,人气温馨的家园读者休憩,停靠,在书海中遨游,让读者感觉像回到自己的家。

二、图书馆的情感管理

(一)馆员是图书馆实现人文关怀的表面层,对他们的素质要求高,无论思想和心理素质还是业务能力都要求层层上进,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具有无私甘为人梯的精神,达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境界。当然在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理解他们,对其工作价值赋予肯定,对其生活给予多的关怀,对其管理体制多注入赏识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其潜力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此外,要关心其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各尽其才,打开其心灵之窗,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做到工作得心应手,生活快乐无比,提高团队凝聚力。

(二)读者层面的情感管理。图书馆是公益性和社会机构,开放为的是读者。读者层面的人文关怀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图书馆的公众形象,关系读者对图书馆的信任度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完善。所以“读者至上”是我们工作的宗旨,对读者要像对亲人,对朋友一样热情,做到人人平等,用换位思考,想读者之所想,做读者之所做,对读者实现人性化服务,不断满足读者需求实现层次的递进,从“自我满足”到“寻求帮助的满足”再到“休闲、阅读、娱乐一体化的满足”从而体现『_图书馆自身服务体系的高效,优质和超值。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管理思想和方法,比如图书馆知识性组织,它强凋组织对知识连续不断在学习服务于汝者,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采用新的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加丁和传递信息,实现科学现代化服务。当然知识管理最高价值的创新点在于将人本管理精髓和信息管理的整合技术活力结合,融洽于以智力资源为核心的知识经济这一新的形态之中。因此,实现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必须要求具备硬件和软件环境实现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从而从图书馆的单一手工服务到读者的自己阅读,使图书馆知识管理通过利用网络共享资源来实现文化传播。形成一个信息自由流动的环境,使图书馆成为一种学习组织。

四、坚持道德,文明管理

在各种思想文化互动的当今世界,社会的变革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影响。加上如今独生子女多,父母对他们溺爱有加,使人类和谐社会要文明的存在。图书馆是公共服务机构以,更要求工作人员和读者多些文明少些争吵,一句好话暖人心。人是需要感情和友谊的,人人都坚持讲文明有礼貌,不论是同事还是读者我们都以朋友相待,互相关心,互相谅解形成一个融洽、协作的工作环境,大家心情好,带给别人的也是微笑和快乐。

五、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力管理。人才管理

新世纪的图书馆,面临来自社会各种信息服务机构的冲击,面临转变职能,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挑战,因此图书馆必须要求具有一定素质,具有图书以信息情报专业知识训练以信息、计算机、通讯三位一体为核心教育基础的复合型人才从事图书馆事业,推动其事业的发展。显然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力管理,人才管理是一项新的工作。

图书馆文化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3-0143-02

收稿日期:2012-05-08

作者简介:李春晶(1967-),黑龙江省图书馆馆员。1 图书馆员的职业行为渗透着文化

图书馆员承担着文化的储存、延续、传播的重任,也肩负着文化的选择、吸收、加工的使命。在图书馆员的工作过程中,图书馆员群体对社会文化进行了开发和传递,其间渗透了许许多多创造性的劳动,同时又受到文化的洗染和心理净化。分析图书馆员与文化的关系,一方面是图书馆员开发、保存、传递了文化,另一方面又是文化孕育了图书馆员职业、培育了图书馆员人才。文化与图书馆员及图书馆员群体休戚与共、风雨同舟,逐渐形成了当代图书馆员的群体行为的文化模式。

(一)勤于阅读,对馆藏资源了如指掌。图书馆员应当成为阅读的模范,不读书、不知书应当被看成是一种缺陷乃至耻辱。张中行先生在北大读书期间,曾遇到一位图书馆员,无论读者借什么书,他都会迅速找来。常用的书伸手即到,不常见的书拍一下脑门,随即取来。不是本馆的书,他知道外馆哪里有,几天内也会把图书交到读者手上。张中行先生称赞此人是奇人,工作负责,记忆超群。其实这位奇人背后的功课是少不了的,包括勤于阅读,博览典籍。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那就是图书馆员不读书、不知书,有的对馆藏资源甚至赶不上读者知道底数。遇到有人借书,到书库巡检一圈,找不到便说没有,把读者打发走了事。实在打发不走,那就让读者亲自去找。这种状况是不正常的,身在图书馆不读书,对事业、对自己都是亏欠。

(二)了解读者,对其需求有准确判断。在有些时候,读者来借一本书需要的是一类书,因为只知道这本书,并不知道还有比这本更适用的书。合格的图书馆员能够成为读者阅读需求引导者,他会热心帮助读者进行需求分析,由一本书印出多本书,由多本书选出最合适的书,科学选书,高效阅读,优秀的图书馆员是读者的良师益友,他们可以帮助读者节省时间和精力,可以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效率。优秀的图书馆员绝不只是书库的守门人,而是知识大门的引领者。遗憾的是现在有些图书馆员自己不读书、不知书,面对只是迷宫,想当引领者只是一句空话。

(三)顺应时代,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没有知识更新很难进行工作创新。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平台和工具。知识老化将导致知识僵化,而用僵化的知识充当基础、平台和工具去创新,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未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更新就像网络升级一样,是需要经常作的事情。知识更新一是需要不断吸纳前沿知识,二是需要对传统文化结合时代需求进行消化整合,三是需要对自身缺项进行补充。

2 图书馆员的文化心态具有独特性

图书馆员的职业收入有限,表现为岗位清贫,责任重大。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做好图书馆员工作依托的又是什么呢?主要依托的是一种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平静认同的心态。心态是一种力量,保持快乐的心态是做好事情的基础,在图书馆这样一个非权力影响力的机构中,更需要广大图书馆员具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认知,才能保证在读者服务过程中自信、自觉、自强地体现图书馆的价值,传递图书馆的文化。

(一)图书馆事业是一项高尚的事业,值得每个图书馆人为之付诸理想和实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牢记使命,无私奉献。地位不高,但每一件工作关系重大;薪金不厚,但离开这个行业国家社会就会运转不灵。眼下个人利益是少得了一些,但对于推进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事业发展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就坚守下去,将来生活水平会提高的。

(二)保持快乐心态,不计得失,甘于奉献。图书馆员的地位不高,房子、车子、票子和人家没法比,明星、富豪不敢比,就是一些中小企业的小老板,演艺界的演员,也比图书馆员风光。在图书馆界有许多人虽列入公务员系列,但大多职务较低,即使有相当职务,与相同职级的其他公务员比,显然是清淡角色,但社会作用显著。尤其是到了以知识为主导发展动力的时代,图书馆的作用更不能小觑。科学研究需要图书馆帮助,生产开发需要图书馆帮助,艺术创作需要图书馆帮助,就连农业种植、养殖同样离不开图书馆的帮助。不然,中央就用不着下大力气兴办农家书屋。正是因为图书馆的作用大,因而更多的有识之士不计较地位低、收入少,敢担当、做奉献。

(三)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图书馆整体发展愿景之中,在服务中体现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图书馆的发展不仅仅是靠读者统计数据的累加,更需要领导和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合力,当然领导者的影响力至关重要,但每个馆员的价值取向和成长需求能否与图书馆整体发展愿景融入一体更是充分体现图书馆文化的重要内容,只有个人成长和整体发展达成高度统一,才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性,也可以说馆员和图书馆之间形成了一种心理契约,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以大局为重,以读者和他人利益为重,甘愿快乐地奉献。

3 图书馆员在履职中释放和传递图书馆文化

(一)要充满激情,负有责任心。图书馆员的工作,看起来都是些借借还还的小事,殊不知每一个小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由于你的疏忽,一本攻克难关的技术资料在你的眼前滑过,读者无法及时使用而延误解决问题的机会;可能由于你的设施服务的不完善读者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可能由于你的怠慢影响读者心情等等,这能说是小事情吗?许多艰苦细致的劳动,没有足够的责任心是难以奏效的。对于图书馆里的事情千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事情做好了,也会变成大模样。

(二)要有足够的自信。从历史到今天,图书馆人以自己特有的精神品格,充满乐观与自信地创造了图书馆的繁荣,许多人甘愿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凝练和升华了图书馆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要靠我们图书馆人传承发展。而今图书馆迎来了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我们的事业充满希望。

(三)迎接图书馆发展挑战,勇于创新。到2020年基本实现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如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拓展和延伸图书馆服务空间,多渠道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是摆在图书馆人面前新的课题,我们既要遵循图书馆发展规律,也要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在图书馆办馆模式、体制、制度、服务等等建设方面勇于探索,为营造全社会阅读作出积极的努力。

(四)要有高超的科学技术。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图书文献服务工作进入数字化时代已经成历史的必然。应对新的时展,图书馆员掌握更多更强的现代科学技术,是保持图书管理工作不落后于时代的重要举措。一是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图书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图书管理工作说到底以提升读者的满意度为标志,这是检验文献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文献服务必须梯层上台阶。二是要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做好文献价值的深入挖掘工作。文献资源的存储是有限的,但文献资源开发的潜力确实巨大,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对已有文献资源的深度开发具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只要我们积极创新、大胆探索,文献的财富便会被源源不断地发掘出来。

图书馆文化论文篇(6)

有人认为,图书馆的管理过分强调人性化而忽视了制度化的管理是导致管理缺陷的主要原因,其实这是没有真正理解人性化管理的内涵,人性化管理不是人情化管理,更不是不要制度化管理。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并不因为他传统而缺乏科学性,或者应当被淘汰。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方式,自从图书馆产生那天开始一直沿用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说明他在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大的可取性,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深深地被广大的读者所接受,为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进步起到了决定性和历史性的作用,应当批判性地保留和取舍,扬长避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他好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更注重制度,而对人性化重视不够,以致管理和服务不尽人意,强调人性化绝不是不要制度化。人性化强调人是第一位的,制度化是规范管理和服务,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少人性化的管理,常常使管理者和被服务者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了管理者自身的形象,损害了被服务者的利益,这在各行各业都屡见不鲜。我们不妨从以下具体例子看看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据一则报道说,某市公交站台为防止流浪汉过夜而把站台的座椅制成弧形,一坐上去身体不由自主的往下滑,身体稍微胖一点的,坐着半个屁股都“悬”在椅子外面,椅子完全只是一个“支撑点”。群众反映,椅子的斜面太陡,屁股待不住,“椅子不留人”。设想一下,如果有关部门能把这椅子造的再宽一点,再舒适一点,再人性化一点,那些流浪汉和候车的乘客不就可以在此休息一下吗?流浪汉和公交车乘客大多是普通百姓,社会地位相对比较低,但绝不能因为这些人社会地位低而无视他们的存在,每一个成员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关部门,有关领导,有关设计人员你们不妨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下平民的生活,体验一下你们的“杰作”。这样的座椅不能不让亲身坐过的人和看到这则报道的广大民众心寒。这种杰作除了与政府有关部门和领导缺少群众观念有关,也与制度缺少人性化,管理缺少人性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更与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背道而驰。

1.2人性化缺失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令人不快的事情?是制度不全?管理不到位?我们到任何一个部门,各种规章制度都会醒目地挂在单位的显著位置,无论政府也好,企事业单位也好,都是这样。归根结底就是缺少人性化的东西。

1.2.1某些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缺失

事实上,某些政府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已是个多年的老病。为了治理此问题,各地整治办法层出不穷,政风行风评议开展了一轮又一轮,但问题依然得不到真正地解决,有些问题媒体不曝光就没人管,有的甚至曝光,解决也是做表面文章。

1.2.2社会道德底线下降,文明程度在下滑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是所有行业的共识,尤其是共产党领导下,更是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由于社会的腐败现象,吃、拿、卡、要之风猖獗,导致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1.2.3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人性化的缺失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一切向钱看,给好处就办,不给好处就不办的现象可以说是存在的。社会风气的变坏,人们头脑中的服务意识,尤其是人性化服务的意识就会逐渐变淡,甚至丧失殆尽。

2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

2.1环境的人性化

良好的阅览环境是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物质基础,现代图书馆的建设,更加注重环境的人性化,宽敞明亮、开放式的阅览大厅,配上舒适的沙发座椅,冬暖夏凉的空调给读者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和读书的环境,更能激发人们学习求知的欲望。盲文版读物的增设和盲道的建设,给盲人朋友到图书馆读书阅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是人性化管理的良好体现,体现了人性的关怀。

2.2管理的人性化

过去图书馆的借阅方式是读者凭证在图书管理员的监督管理之下,查阅、借阅,既浪费人力,又给读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带来很多不便。读者与图书管理者之间仿佛监督与被监督的敌对关系,管理者工作劳累、紧张,而读者在被监督下,在狭小的借阅空间里草草完成借阅,虽不能说紧张,但至少给人劳累和不快的感觉。现在大多数图书馆基本上采取“超级市场的管理模式”,图书馆给读者提供宽敞明亮的借阅环境,在“无人监督”环境下,充分信任读者使其自由自在的在书海里畅游,既享受文化的滋养,又能在舒适的桌椅上享受美妙的人文关怀,管理者起到的只是服务,而不是监督。这样的服务既给读者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是一种双赢服务。

2.3服务的人性化

礼貌用语、微笑服务、热情周到,既提高了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和谐气氛,又拉近了读者与馆员之间的距离,充分尊重读者的人格,提高了服务质量,同时也给整个社会的和谐,在文化阵地上创造了坚实的条件,可谓双赢战略。

图书馆文化论文篇(7)

图书馆文化已经成为了图书馆发展的精神领导,是一种具有群体的特殊意识,也是在采用文献等资料收集信息时所必须的知识体系。首先我们知道图书馆文化具有民族的特点,图书馆文化无论怎么发展,其根源上是依赖于其存在的民族,这是图书馆文化发展的根基所在。同时,图书馆文化具有人文的色彩,文化是因为有人的存在灿烂夺目,那么图书馆文化也同样是根据人的价值观来进行表现的。图书馆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所以其是具有过程的。另一方面,不同的图书馆的文化是不同的,其发展的目标和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每个图书馆馆文化具有自己独有的魅力和特色。因此,图书馆文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文化体系,有利于人们文化素质的培养。

2.图书馆文化的培育

2.1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

图书馆文化,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是以人的行为作为中心。对于图书馆文化培养而言,其培育的中心问题就是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构成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对他们的思想、心理和文化程度等进行掌握,这是保证图书馆文化培养的基本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对图书馆文化的培养工作,就要以各种方式不断的向馆员渗透图书馆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采用定期教育的方式让员工明白图书馆文化的内容,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的促进图书馆文化的培养。同时,对馆员的工作采取激励制度,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从思想和心理上愿意为图书馆文化做出贡献,所以这也为图书馆文化的培养奠定了动力基础。

2.2发扬图书馆文化的特色

图书馆文化有其独有的特色和管理理念,因此如果要想对图书馆文化进行很好的培养,那么就要发扬图书馆文化的特色。必须根据图书馆文化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特色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和方案,这样才能去区别于其他的图书馆文化,吸引更多的读者。为了得出适合的图书馆文化的培育模式,可以参考国外先进的思想和理论,然后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的培养模式。同时,可以利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的精髓来进行管理工作人员,因为传统的礼仪思想和价值观让馆员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图书馆文化。因此,在进行图书馆文化培育中,必须结合自己的优势,发扬优势和特色之处,以促进形成个性化且魅力十足的图书馆文化。

2.3评选楷模以激发热情

在进行图书馆文化的培育过程中,可以评选图书馆文化培育工作的楷模,这样可以供其他馆员模仿,有利于激发培育图书文化的热情。通过评选楷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有具体的参照对象,明确自己在图书馆文化培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行动,这对图书馆文化的培育起着指导性作用。首先图书馆的馆长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行为作风和工作态度,让自己给馆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就是要在馆员中选出表现优异的模范,他们是默默工作的,对图书馆文化的培育工作认真负责,要对这些人进行表彰,这样就可以激励其他的馆员的工作激情,也有利于进一步培育图书馆文化。

3.图书馆形象的塑造

3.1建立图书馆形象的正确理念

为了进行图书馆形象的塑造工作,就要根据图书馆文化的精神所在,来建立图书馆形象的正确理念,从而确立图书馆形象的正确品位。图书馆理念的确立,要根据图书馆发展的目标,再结合其本身的服务宗旨和精神导向。只有依据图书馆的现行状况,明确其优点和缺点,顺应时展的方向,最后建立属于图书馆的正确理念,那么就助于图书馆形象的塑造。

3.2加强对馆员行为的判别

加强对图书馆馆员的行为识别,是要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的一种规范,从而塑造图书馆的形象。对图书馆馆员的工作中的行为进行具体化和系统化,那么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就会有同样的理念和思想,在行为上也会变的一致。图书馆文化在进行塑造时,必须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对同样的行为规定表示认同,再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塑造,对馆员的行为是否符合标准也要加以判别,从而起到监督和及时改正的作用,让他们的行为的确是符合图书馆文化的价值观和理念。

3.3通过视觉形象塑造图书馆文化形象

图书馆文化论文篇(8)

1图书馆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互动

发展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全体员工在管理、服务活动中创造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财富,它涵盖了图书馆人特有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管理作风等。

1.1图书馆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价值的判断,是对客观事物的是非、优劣、主次、正误以及可行性的价值认识。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每所高校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它也必然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和图书馆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

1.2图书馆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图书馆文化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建设和引导,使图书馆在优化育人环境的同时影响校园文化的正确走向。如果将图书馆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将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建文明校园有机结合起来,使文化建设活动呈现出领导重视、目标明确、组织健全、师生共同参与的良好态势,就能充分发挥整体效应,极大地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2图书馆是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机构

2.1图书馆是校园物质文化的核心内容

图书馆通常作为标志性建筑,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图书馆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室内外的空间环境,能体现出一所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宽敞明亮的馆舍、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现代化的服务手段等,这些不仅是高品位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2.2图书馆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阵地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查阅文献资料、加强理论知识、扩大视野的地方,更是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养、感受时代脉搏的地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让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求知欲望,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充分吸收科学的养分,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

二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文献资料,以供读者进行学习和参考研究的文化教育机构,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图书馆文化的内涵与作用,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的网络平台、文献检索服务、丰富的馆藏、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科学的管理理念来实现。图书馆文化的引领功能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它在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担负着重大责任,能充分体现高校内在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体现了校园精神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新高度。在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自觉性和热情。如图书馆可以会同系部及教务、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按月、按学期统计各系、各班级的读者到馆总量和人均借阅册数,依次排出名次,并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进行公布,名次靠前的系部和班级给予相应的奖励;还可以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和有奖读书活动等。

2建立实用型馆藏资源,形成特色藏书体系

构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是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因此必须建立实用型的馆藏资源,形成特色藏书体系。

2.1所谓特色馆藏

是指一个图书馆以某类学科专业为主体所特有的、有别于其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很多高校都有自己所处的行业,行业特点突出,因此,特色馆藏的建设应与学校的办学方针、办学规模以及学科专业设置相吻合。图书馆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辅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教务处和各系部沟通,图书馆馆长还可以通过参加教学工作会议,及时掌握学校的教学动态以及了解重点专业、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具体情况,增加该类文献的品种与复本量,并保证其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2.2图书馆还可以与科技处、网络中心联手

将本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的相关资料储存到图书馆的服务器中,并将本校的研究课题、教师论文以及学生的优秀论文、优秀设计成果等做成专题数据库,形成实用型的特色资源。

2.3另外,在文献资源的采购过程中,要树立文献资源优势互补理念,兼顾印刷型文献与非印刷型文献,使各类资源协调发展。

3树立服务意识,提升馆员素质

3.1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

其实质就是服务部门,因此要将“为读者服务”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图书馆工作当中。图书馆员要树立窗口意识,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实际工作中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学会开展微笑服务。

3.2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馆员素质偏低的现象

虽说各校近年来大力引进人才,但总体来说专业人员仍然缺乏。针对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薄弱、业务素质低的现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素质。首先,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闭馆,在该时间段对全馆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并定期组织业务竞赛;组织高专业学历和职称的馆员开办专题讲座。其次,选派人员外出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相关的经验交流会,与会人员回来后写出心得体会并将知识讲授给其他馆员,以求共同进步。另外,可以加强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馆员外出参观考察,吸取兄弟学校图书馆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图书馆文化论文篇(9)

二、发展实践

内蒙图书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其发展状况和水平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原因,大大滞后于全国大多数省级图书馆。近年来,我馆重视新馆各项功能的完善,发挥自己的特色,在此基础上,我馆独创了服务全区读者的“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模式和“彩云服务平台”模式,这些新的模式都大大拓展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功能和范围,实现了公共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创新,并将由此带动公共图书馆革命式的变革和发展,逐渐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模式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并且首先在我区开始大范围的推广和实施,特别是数字蒙古包工程的实施,受到当地农牧民朋友的热烈欢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我们的数字资源,借助于数字蒙古包这个平台,积极主动地去为边远地区的读者服务,切实提高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我馆实施的数字蒙古包工程和彩云服务平台是如何拓展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功能的,下面给大家做一详细介绍。“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是我馆根据自治区地域宽广、人口分布不均和蒙古族游牧民的生活、生产习俗等特殊的地理人文条件,在现有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架构和服务模式基础上拓展的一项特色基层文化惠民服务。工程具体的实施采用三级管理模式:首先,在互联网可以达到的乡镇(苏木),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已搭建的硬件平台,设立大型的“一级数字加油站”;然后,在离文化共享工程各级站点较远的定居点(嘎查)建立“二级数字加油站”;最后,在分散的游牧点由移动数字加油员设置移动便携式加油站。该模式利用无线WIFI技术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为无网络覆盖的农牧民群众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数字文化服务,努力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该工程自2012年8月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已在内蒙古7个盟市、17个旗县建设了一级数字加油站23个、二级数字加油站2个、三级移动数字加油站104个,累计提供1500余小时精选视频资源、5万余册电子图书、3000余部有声电子资源,其中包括蒙文视频600小时,蒙文电子图书百余部。已累计服务农牧民60余万人。目前,我馆正在不断完善“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相关工作,尤其在蒙文数字资源翻译建设等方面,紧紧围绕全面提升边疆地区数字文化服务覆盖辐射能力这一中心点,开展后续的试点工作,今年计划在800个试点推行这项工程。“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实施,让优秀的文化数字资源走进草原蒙古包和农区百姓家。实现了公共图书馆由过去的“点线服务”功能向“网面服务”功能的转变,解决了基层农牧民无法获取优秀的文化数字资源的难题,丰富了边疆偏远地区无网络覆盖农牧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急需的实用技术信息,深受农牧民群众欢迎。“彩云服务平台”是由我馆首创的又一个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借助于这个平台,读者借书可以直接对接市场,无论想看哪种新出版的图书,读者只要办理了内蒙古图书馆新的读者证,即可到任意一个协议书店借到新上市的图书;到了还书期限,读者将图书直接还到内蒙古图书馆即可,10秒之内还书完成。读者还书成功后,系统会自动将图书入藏流通。我馆的彩云服务平台建立了读者、书店、图书馆“借、采、藏”一体化的服务管理平台。以往图书馆里的每本书到读者手里,要经过采、分、编、借、阅、藏等环节。现在彩云服务平台大大简化了旧的服务模式,该模式把读者前置,业务流程变为“借、采、藏”。这个变化看似一小步,实际上是彻底颠覆世界图书馆的服务流程。等于图书馆把采购图书的权力交给了读者,使读者真正有一种做图书馆主人的感觉。”而且,这种公共文化产业和事业的结合,既拉动了书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文化消费,也大大提升和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下一步,图书馆将继续扩大服务范围,增加合作对象,并与网上书店合作,为读者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借书服务。2015年1月17日,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家领导小组对彩云服务软件平台进行了认证,最终认为,“彩云服务”图书借阅平台为国内首创,是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服务领域里的重大创新项目,值得在全国大范围推广。

图书馆文化论文篇(10)

公民文化权利和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一样,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权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立逐步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体系,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作为公共文化事业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自然责无旁贷。

1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是政府的责任

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是执政党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公民只有获得了应有的文化权利才可能获取参与社会管理和决策的知识,才有机会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亦如其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的实现一样,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正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本世纪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权利’旧益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反映在图书馆领域便是关于“国图收费是与非”的讨论、各种传煤广泛报道的“国图事件”、“苏图事件”、“信师事件”等。因此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保障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成为时代赋予政府的必然责任。

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通过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其文化方面的主要内容为“人人有权参加文化生活‘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权益,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被保护的权利”,“公约缔约国为实现这一权利而采取的步骤应包括为保存、发展和传播科学和文化所必需的步骤”等等,该公约于1975年1月3日开始生效。我国政府于1997年10月27日签署该公约,于2001年2月28日获得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2001年7月开始生效。这说明我国政府不仅注重公民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经济权利、政治权利,而且也把文化权利纳人保障范畴。

这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赋予政府必然的历史责任,也是以人为本最具体的体现。

2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

100多年前普勤给公共图书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公共图书馆是依据国家法律建立的,是受地方税收与自愿捐赠支持的,是被当做公共信息管理的,每一个维护这个成市的市民都有平等地享有它的参考与流通服务的权利。这一经典定义告诉我们公共图书馆有如下特点:国家以法律保证,公费支持,对社会所有成员免费服务、平等服务。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决定它从一开始诞生就肩负着一种社会使命—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

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规定:“公共图书馆是人们寻求知识的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身教育,自由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公共图书馆的宗旨是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资源与服务来满足个人和团体在教育、信息和个人发展,包括娱乐和休闲等方面的需求”。这些内容阐述了下面三层意思:a.公共图书馆为公民文化权利得以保障和实现提供基本的设施条件;b.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c.公共图书馆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公民利用图书馆的权利。虽然我国还没有出台全国性的图书馆法,但是一些专业地方法规已有类似的规定,如《北京市图书馆条例》、《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等。《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指出:“公共图书馆是指由政府兴办,向社会公众开放,承担文献资源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职能的公益性文化设施。”

3文化公平,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极不平衡,东部与西部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陆发展不平衡,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在我国东部和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公共图书馆在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方面走在了前头,如“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广州图书馆、东莞图书馆、杭州图书馆、佛山图书馆等开展的平等、免费服务颇受公众欢迎,并成为广大图书馆效仿的榜样。然而,一些落后偏远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发展状况不能不令人担优。

3.1图书馆普及率不高,设施陈旧落后据文化部2000年统计,全国有144个县无图书馆,108个县图书馆有馆无舍,广大农村更是基本上没有正式建制的图书馆。2003年,全国有124个县级图书馆没有书架和藏书。另外,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因特网用户的普及水平是全国水平的1.97倍,而中部与西部地区分别是全国水平的0.45倍和0.32倍。网络用户农林牧副渔水利生产人员仅占用户总数的0.7696,农民用户只占0.3%(s)。

3.2经费投入不足,文献资源匾乏、陈旧、结构不合理据统计,2004年,全国有720多家县级公共图书馆没有一分钱购书经费,占县级馆总数的32.596;而且全国每个省、市、自治区都有无购书经费的县级公共图书馆。这些县级公共图书馆87.6%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2006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38册,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1.5--2册的标准。如此惊人的统计数据如何满足我们的读者需求,保障实现他们的文化权利?

3.3公共图书馆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虽然图书馆对残疾人员、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农民的关注常常见诸媒体,但这正是“物以稀为贵”的原理所在,也正是新闻的价值所在。据2005年3月1日的《经济日报》报道,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人数已达1.4亿—1.8亿人左右,占全国人口的11%—14%,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应该关注的问题。但是由于公共图书馆的经费问题,使本来就囊中羞涩的公共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服务难以尽如人意。

3.4文化成果共享缺乏长效机制目前我国广大农民的业余生活非常单一,多以打牌、打麻将、看电视为主。他们非常渴望阅读书刊、报纸、图书,但是却无力购买。某些公共图书馆组织的送书下乡活动的确是件惠及全民的好事件,但往往成为应景之做,缺乏长效机制,难以解决农民的文化饥渴。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接受《了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具备五方面的功能、作用:公平性或均衡性;便利性;多样性;公益性;基本性。以上问题迫使我们探索应该如何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进而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

4公共图书馆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4.1加快公共图书馆的法治化建设要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必须加快图书馆的立法工作。众所周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主要靠政府买单,没有有效的法律保障,只凭地方官员对图书馆的喜好,难以保证公共图书馆的持续发展,这也正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当前委靡不景气的原因。图书馆立法应明确政府在图书馆建设上的主体地位、职责和经费投入,惟有如此,才能保障公共图书馆正常地运行和发展。

目前,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还没出台,但是一些地方性图书馆立法为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可提供借鉴。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形成鲜明导向。如在公共图书馆的投人和基础设施规划方面,在缩小地区间差距,保护弱势群体实现文化权利的政策扶持方面都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使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法可依。

4.2加大财政投入,动员社会力,共同参与资金是保障公共图书馆正常运行和发展的第一要素。长期的经费投人不足不仅影响图书馆事业的均衡发展,而且影响公民对信息的公平获取和文化权利的实现。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人们文化生活贫乏,文化生产力落后,文化生态恶化,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新的社会转型时期,首先,公共图书馆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向当地政府部门去游说,去说服,使一些官员确实认识到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关乎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关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获得政府的理解和支持,缓解经费不足的矛盾。其次,在建立逐步覆盖全社会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和文化单位也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动员社会力量捐助公共图书馆事业。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势头,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经费的投人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3整合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各级公共图书馆要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设施设备、文献信息、专业人才、优质服务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消除辖区鸿沟,使不同辖区的公民共同享受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服务。广州的总分馆模式值得效仿,各地区可以市级图书馆为龙头,联合高校图书馆、县级图书馆,使基层图书馆成为市、高校、县级图书馆的分馆、流通馆,达到优秀的文献资源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流通起来,使有限的文献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从而实现资源共享。近几年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其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方式使那些最基层的、难以正常享用实体图书馆服务的民众得到数字图书馆的服务。

4.4积极倡导和推行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免费服务是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必然选择。早在194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规定:“公共图书馆是知识之门,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或社会地位,向所有人免费提供服务”。作为实现信息均等工具的公益性质的公共图书馆理应也必须应该实行免费服务。事实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正在逐步走向免费。2006年6月4日的光明日报以《杭州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为题报道了该馆的免费开放。2006年07月12日深圳新闻网以《詹福瑞:深圳图书馆服务理念够大胆》为题报道了该馆开放、平等、免费的服务方式。这些图书馆免费服务的理念和服务方式是值得提倡和推行的。

图书馆文化论文篇(11)

著名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曾这样解释品牌:“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相互结合,用以识别某个消费者或者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而在品牌中沉积的文化特质和品牌经营活动中的一切文化现象,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利益认知、情感属性、文化传统和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和,则可称之为“品牌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品牌被企业视为市场营销与竞争的“利器”,广泛地渗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层面。

随着信息社会和现代图书馆的不断发展,行业冲击与图书馆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仅表现为信息产品与现代技术的竞争,更主要的表现为信息服务、品牌服务与图书馆文化的竞争。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要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自身特有的功能,从而留住已有的读者,吸引更多的潜在读者。

1构建图书馆品牌文化的重要性

1.1可增强图书馆对公众的吸引力

图书馆品牌文化是无形的,尤其是品牌文化中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服务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并不直接表露于图书馆外部形态上,而是通过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态度等方面体现出来。在建设图书馆品牌文化过程中,必须将图书馆的精神、管理理念、职业道德、意识、价值观等融入其中,所以图书馆一旦形成独特的品牌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一定可以把公众稳定长期地吸引到图书馆来,从而增强图书馆的竞争力。

1.2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办馆效益

图书馆的办馆效益是通过图书馆的利用率、馆藏文献的利用率来体现的,通过图书馆品牌文化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光顾图书馆,办馆效益自然也就随之提高。

1.3更能加强图书馆的基本职能

建设图书馆品牌文化,增强吸引力,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赋予图书馆的职能。一个“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图书馆与一个“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图书馆,其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那种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不能满足读者需求、对馆藏状况揭示得不够充分且毫无特色可言的图书馆所承担的基本职能也会丧失殆尽。

2图书馆文化品牌的培育构建

2.1服务文化的确立

服务品牌是指图书馆以高质量的、独特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延伸全方位地满足读者,它不仅有高超的服务艺术、丰富的知识底蕴,更重要的是凝聚着一种服务文化:它让读者在获得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得到一种审美愉悦和馆员与读者之间高尚的爱的体验。例如,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以下简称广西图书馆)引进超市服务经验,实行“站立服务”“微笑服务”“即时服务”“及时服务”“提醒服务”“细微服务”“延伸服务”等,从而让读者到馆后享受到满意加惊喜的“超值服务”。

2.2品牌意识的树立

图书馆文化品牌是由服务理念、环境、手段、内容、质量、承诺以及服务能力、保障体系、技术设备、馆员素质等等许多要素组成,形成的一种图书馆形象与实质。它包含图书馆的硬件与软件,硬件是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则是指工作人员的素质。通过提升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提高硬件设施水平,打造图书馆文化品牌,使之在图书馆享受到环境之优美、“商品”之精致、服务之周到、文化之深厚、地位之尊贵等,全面提升图书馆的办馆效益。

2.3文化内涵的深化

图书馆与文化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有密切地关系。因为人们接触到多元文化的机会远远超过了从前,图书馆本身也处在多样文化的包围之中,其举动对本地的文化传承无疑影响很大。所以,图书馆文化品牌的培育要求必须提高到更高的文化层次上,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开拓出新的服务道路。如广西图书馆,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全面提高读者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信息素质等多方面的能力,终于荣获了全国奖项——“八桂群星服务奖”。

3图书馆品牌文化的构建

3.1核心能量的构筑

文化品牌是图书馆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图书馆建立未来竞争优势的基础。它可以为图书馆创造长期优秀的服务业绩,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此,广西图书馆发展的战略应定位为:以培育图书馆文化为基础,以创建图书馆服务品牌为核心,以构筑图书馆雄厚的核心能量为目标。一是要在培育群体的图书馆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努力创建个性化的品牌服务,从而打造全新的图书馆服务形象;二是要促使全体馆员都遵从于图书馆服务品牌的信念和行为,向读者兑现图书馆的品牌承诺,从而达到百分之百的读者满意。这样,才会形成图书馆独特的核心能量。

3.2公众形象的重塑

从广西图书馆与读者互动交流平台可以看到,该馆积极而正面的服务形象正在不断为广大读者所认可和赞誉。然而,这还只是重塑形象的一小部分。要知道,图书馆建筑、规模、布局、环境美化、馆员的衣着举止以及精神面貌是公众对图书馆的第一印象;图书馆的办馆宗旨、管理风格、服务质量、文化氛围、工作效率以及馆员的内在素质是影响公众的主导因素;图书馆物质文化系统往往会引起读者产生微妙的首应心理效应,并作为以后评价图书馆的重要依据;图书馆精神文化系统是公众对图书馆更为深刻的认识,必须做不懈的努力树立独特而良好的形象;图书馆行为文化系统中馆员个体形象的优劣、管理决策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图书馆总体形象的塑造。因此,打造图书馆文化品牌,必须通过不断的形象积累才能塑造稳定的图书馆形象进而形成长期的完美形象。

3.3特色优势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