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影视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10 15:09:13

影视教育论文

影视教育论文篇(1)

影视艺术;教育;综合性;实践性

一、我国影视艺术教育现状

影视艺术是在影视合流的大背景下对电影和电视艺术的合称。但就影视创作的现状而言,影视并未真正合流。笔者认为,影视合流的真正形式是传统的电影制作机构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而电视节目机构也加入电影故事片的生产发行。至今,中国的各级电视台并没有投资电影故事片的生产,据说中央电视台曾经决策每年投资数千万元扶持国产电影,但这个决策的执行并不明晰。国家主管部门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划拨给中央电视台,但这两个电影制片厂没有成为电视台的电影制作机构,而是演变成电视台的两个电视节目制作中心,中央台通过收购节目的方式对其实施经营管理。国家电影事业管理局下辖的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电影频道),虽对外号称中央台六频道,但与中央台没有任何隶属关系,中央台只为其提供播出服务。电影频道成立之初的主要节目是播出各电影制片厂各个时期的电影故事片,随着频道运作的成熟和观众的不断要求,电影频道开始制作一些与电影有关的电视专栏节目。1999年,由于片源日渐萎缩,电影频道开始投资制作电视电影(一种称作专为电视台播放而制作的影片)在电视上播放,同时,电影频道依靠丰厚的广告收入获取了巨额利润,先后参与投资了《春天的狂想》、《我的1919》、《横空出世》等主旋律电影故事片。电影频道的经营可以看作是影视合流的雏形,也许将来会成长为中国电影电视业的巨人,但现阶段由于行业法规不健全、行政手段干预等因素,电影频道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电视节目制作机构,也没有电影故事片的出品权。

与影视制作分割的体制相适应的电影电视教育体制也呈现一种分割状态。原属于广播电视系统的北京广播学院曾经是中国电视教育的惟一高等学府,原属文化系统的北京电影学院曾经是中国电影教育的惟一高等学府。广播电影电视部成立以后,这两家学院都划到统一的旗下,但是电影电视教育并无任何交流。1995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始酝酿成立电视系,于1996年招收了第一届电视节目制作本科生,1998年,电视系成立的事搁浅,96级电视节目本科班转入导演系学习,明确培养方向为纪录片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负责纪录片教学的孔都副教授认为:“电影学院导演系增设纪录片专业,是顺应影视事业总体格局演变的举措”。据笔者了解,近十年以来,国产电影票房直线下降,各国营电影制片厂的生产日渐萎缩,电影学院毕业生求职的眼光从原来的电影厂转向电视台和一些民间的影视节目制作机构、广告公司等。电影学院希望成立电视系,建立电视教育体系,扩大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是在这种背景下采取的措施。虽然成立电视系的愿望落空,但在电影学院导演系,本科生到三年级后分为三个专业方向,一是传统的故事片导演、二是纪录片导演、三是电视节目编导。应该说,电影学院已经意识到影视合流的大趋势,并顺应这个大趋势在专业教学方面作了相应调整。再看看北京广播学院,这个中国电视人的摇篮,为中国电视事业输送了大量记者、播音员、主持人、摄像、节目编导、制片人。随着电视的普及,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在中国,观众有收看电视剧的传统,电视剧的播出量占整个电视节目播出的五分之一强,但广院电视剧制作人才的培养在这个领域中的影响远不及电视新闻、播音、纪录片、专栏节目。究其原因,虽然广院从1979年就开始招收电视导演专业,但专业培养目标一直不是很明确,凡是与电视有关的导演都纳入培养之列,也没有教师专门研究电视剧导演培养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第二,由于只有导演专业和摄像专业,电视剧制作的其他专业如表演、录音、美术、制片都没有开设,学生在校很难进行系统的电视剧制作练习,同时,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以后,很难以集团军的形式集聚创作力量拍摄有影响力的作品。中国电影第五代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作集体的主要成员都是大学同学,观念容易沟通、创作心态统一,作品也是批量投入社会。与第五代电影导演是同代人的电视剧导演杨阳是广院79级导演专业的毕业生,1998年因执导电视连续剧《牵手》才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可以说她的成名比第五代电影导演晚了大约14年(第五代的开山之作《黄土地》诞生于1984年)。在2000年1月广院电视学院影视艺术技术系成立大会上,作为校友的杨阳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有种单打独斗的感觉,很羡慕电影学院的同行,他们往往都是同学在一起合作,创作之外的精力消耗就少了许多。看来,以集团军的方式为培养目标,使毕业生踏入社会后尽快做出成绩,从而扩大学校的社会声誉,是当前影视教育的一个明智之举。

1998年,北京广播学院启动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研究。在电视导演教学研究的课题项目中,明确了培养电视剧导演和电视纪录片导演两个方向的专门人才。2000年1月,广院电视学院把近两年增设的表演专业、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动画专业合并起来,成立影视艺术技术系。这个系的成立,目标就是要将电影和电视教学结合起来,培养电影电视剧制作的各类专门人才。这是广院从单纯的电视教育迈向影视教育的重要一步。

另外,由于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电视行业成为就业热点,许多大学都纷纷开办影视专业,比如中央戏剧学院新近开设电视艺术系,重庆大学开办电视电影学院,囊括了几乎所有电影电视的专业;较早开设影视专业的大学有上海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实事求是地讲,这些学校目前在影视教育方面都以电影学院和广院为蓝本,不能代表中国影视艺术教育的水平。

二、影视艺术教育的特点

电影和电视是20世纪人类重要的两种大众传播媒介,它们对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电影和电视在形态上都表现为视听媒介,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两种不能互相取代的媒体。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许多理论研究者和影视从业人员的认识都是模糊的。例如,一些电视艺术理论把经典电影理论作为研究电视节目的理论渊源;一些从业人员认为学习过电影制作就能制作电视节目。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提高电视节目水平的误区。这一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在此不赘述。电影,我们通常指的是叙事电影,或者叫电影故事片。电影学院的电影教育是围绕故事片来展开的。电视的内涵就大多了,它包括新闻节目、文艺节目、娱乐节目、杂志性专栏节目、服务节目、教育节目、体育节目、电视剧等等,对于电视节目的分类,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把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概括其中。与故事电影在特征上比较一致的是电视剧,所以,我们通常讲的影视艺术教育狭义地理解就是电影电视剧教育,也就是培养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的导演、摄影、表演、美术、录音的专门人才。

影视艺术教育和文科教育显然是有区别的。文科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影视艺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强调培养学生利用视听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创造能力,在学生的思维训练中更强调的是艺术想象的合理性而非逻辑性。但是,影视艺术教育和传统的艺术教育如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又不一样。传统的艺术教育强调个人对技能的掌握和发挥,并且与人的生理特征有很明显的关系。传统的艺术教育往往从少儿时期就开始了,艺术教育界把这种情况叫做“童子功”。传统的艺术教育如果没有“童子功”,几乎很难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特别像舞蹈这种青春期艺术,如果不是从小学习,肯定不能成为专业人才。影视艺术教育则不需要“童子功”,它是受教育者进入高等学校后才实施的艺术教育,不过它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这个素质包括艺术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艺术素质指受教育者的艺术修养和想象能力,因为影视艺术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的特征,对这些艺术的了解是必要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想象能力。影视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把一个想象的故事具体视听化的过程。心理素质指受教育者的心理承受力。影视创作是一种集体创作,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既耗精力又耗体力,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则很难承受其中的艰苦,性格内向、心理脆弱的人不适合从事影视工作。影视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传承了社会文化批判的色彩,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所以,接受影视艺术教育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

笔者认为,影视艺术教育有如下两个突出特点:

1、综合性。影视艺术教育根据电影电视剧制作的不同专业设立相应的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等专业,各专业都有自己相应的专业课程。但是,影视创作是集体创作,各专业部门的沟通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各专业部门只有了解彼此的创作技巧和方法,才能进行有效沟通,也才能进行默契的配合。比如,导演懂表演,才能较好地指导演员塑造角色,录音懂摄影,才能与摄影有较好的配合,不至于穿帮而发生矛盾等等。欧美发达国家的影视教育没有像我们国家这样细地划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各个专业的专业课都要学习,至于将来做导演还是摄影,则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机遇来定。我们国家的影视教育沿袭了前苏联模式,这一模式的缺陷就是学生的专业过于单一,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我们想建立欧美国家的模式也不现实。比如北京广播学院本科生的课程结构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五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是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的课程,学科基础课是学院规定的全院学生必修的文学文化类课程,如文学史、写作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才是专业学习必需的课程,也只是专业课教师有权力实施专业教育的部分。在这个课程结构中,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占学生四年课时量的二分之一强。以导演专业为例,公共基础课为1013学时,学科基础课为527学时,专业基础课为1037学时,专业课为442学时,前两者和后两者的学时比为1540:1479。通过对这一课程结构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半以上的课程都被与专业无关的课程挤占,而一个本科大学生在校上课的时间为六个半学期(剩下的一个半学期用于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由此,可想而知现行教育体制之下建立欧美国家的影视教育模式是不现实的。为了尊重影视教育综合性的特点,现在可行的做法是在专业基础课部分设置涉及影视创作各个部门的相关课程,但仅让学生局限在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谈不上深入实践。比如非表演专业学生的表演课程度,达到影视文学作品的片段改编即可,非导演专业学生的导演课只学视听语言,不学导演艺术等等。在专业课部分,再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惟其如此,才可能达到一个合格的影视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水平。

2、实践性。这一特点在许多刚刚开办影视艺术教育的学校认识还不足,以至于教学管理部门按照文科教育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与专业教师产生了很大矛盾。一般来说,文科教育的基本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概念、要义,组织学生讨论,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一定的参考书。即使是法律这样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通过现成的案例分析来增强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要求学生去参加大量的办案实践。影视艺术教育则不同,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学习声乐的学生不仅要懂发声的基本原理,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演唱一样,学习导演的同学要根据不同的阶段要求制作不同类型的影片,学习表演的同学要塑造不同类型的人物,学习摄影的同学要拍摄不同影像风格的磁带或胶片作品。实践课是影视艺术教育的灵魂,如果没有实践,影视艺术教育就无从谈起。这就像培养一名厨师,即使学员能记住满汉全席所有菜的做法却从来没有做过哪怕是拍黄瓜这样的菜,学员毕业后能称得上是厨师吗?如果需要跟着师傅从头再学,那他这几年又学到了什么呢?不是白白浪费光阴吗?道理就是这样简单,但是,目前国内一些开办影视艺术教育的大学的教学管理部门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味地强调以讲授为主;在课时安排上细分课时,不利于学生用整段的时间来完成制作实践。因此,实践的观念必须在教育者中深入人心,否则,影视艺术教育无从谈起。

三、对影视艺术教育的一点看法

影视教育论文篇(2)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将影视作品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并使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作用,这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利途径。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文化冲突转型的今天,影视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影视界有责任打造优秀的经典影视,教育界有责任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影视文化欣赏能力,并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自己,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服务。

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思想教育层次,则难以面对和解释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如影视文化中的审美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人本价值的体现与运用,等等,这都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影视教育管理的认识。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一、影视文化教育中的审美认知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在休闲中体现美的感觉,形成了丰富的生活审美系统。如道家将人休闲时的超脱万物转而视为一种审美心理之态,甚至是一种气质之美,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在丰富多彩、快速旋转的现代休闲文化中,电影电视已经成为我们第一位的生活审美文化形式。甚至可以说,今天的电影电视更多的是因生活休闲而存在,但其作为审美性休闲文化的价值,还没有被教育界所充分认识。作为休闲文化的影视,不仅有欣赏和读解的价值,也是休闲文化中审美创造最好的现代方式,需要我们在休闲教育中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

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应当具有三种心理结构:认知、伦理和审美。其中,审美的心理建构往往被人忽视。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感知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强调思想性而忽视审美心理结构培养的更是普遍。而现代化的影视审美教育则不然,它通过可视的银幕形象来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引领其自觉观照,多元审视,以优化审美心理结构。这一过程始终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格大厦的全面构筑。因而,牢牢把握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综合性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性之一。可以说,在人类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都是早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而影视艺术是综合吸收了各门类艺术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艺术精华,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改造,使得这些艺术元素进入电影和电视之后相互融合,形成电影和电视自身的新特性,也使得电影和电视最终成为两门崭新的、独立的姐妹艺术,其所隐含的审美特性如逼真性、艺术性都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影视是现实生活中最广泛、最深刻、最真切,也是最迅速的反映形式。我们在影视艺术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周围的形形,从而获得了对自己及社会的客观的认识和印证。甚至我们可以看到,激情四射的青少年可以毫无羁绊地与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或对于现实进行检验和沉思,或对于民族渊源及传统的重新估价和真实的反思,或对于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历史审视……视角之广,不一而足。总之,它以立体地、直观地、连续地、生动地反映生活的独特优势,引领着审美主体在没有隔膜的流畅状态中,抒发真情,彰显真知,塑造真我。正是在此意义上,影视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商业化一方面为影视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不竭动力,为影视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动力资源,促进了影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一切以利润为中心的影视业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抑制影视文化多样化健康发展的不良倾向,即在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下,也呈现出一些影视作品类型化、单一化,严重影响着影视审美艺术的发展,影响着影视艺术的质量提升,影响着影视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健康发挥。甚至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部分影视作品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迎合庸俗低级趣味,致使影视文化中暴力和色情泛滥,而这正是教育界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影视教育中的文化冲突

是影视文化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难点与热点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单一的专业教育,导致大学生存在知识空白点和素质盲区。而影视传媒就是创造良好校园环境和优秀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但在影视教育中,我们需要注意影视文化的冲突以及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如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注重和谐秩序,不崇尚征服自然,而倾向于顺其自然;重视社会稳定,政治价值优先,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对国家和集体的无私奉献精神;肯定上下级的忠诚关系,遵守纪律,官本位,官民一体化,习惯于“人治”,办事讲“关系”,等等,这在中国影视中有突出表现。

而西方传统文化的图腾是十字架,即锋芒毕露,刚劲有力,是发散型的 。中国人古代修长城是为了把自己同外界分开,而不是为了向外界进攻,中国近代的开放也是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进行的。与此相应的是中华文明在海外大范围主动传播的机会较少,对于偶尔传入的异质文化的整合力却非常强;而西方由演化而来的“天赋使命”观,使他们相信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最符合人性的,因而值得在全世界推广,这种基督救世文化传统决定了他们在对外交往中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影视文化教育中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看一看美国的《泰坦尼克号》《2012》《功夫熊猫》《阿凡达》等无不渗透着美国的价值观,而中国的《秋菊打官司》《活着》《非诚勿扰》《让子弹飞》《新少林寺》等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也非常令人担心。在此背景下,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文化冲突在影视界的表现日渐突出,并与我国的政治体制发生抵触,应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合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在此背景下,一是需要在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开放心态是不故步自封、不固执僵化、不排斥交流;是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周围的一切;是对自己的专业和周围的世界都怀有强烈的兴趣,喜欢钻研和探索;是热爱创新,不墨守成规;是谦虚,知道自己的不足,能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意见而且非常喜欢和别人交流;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使学生在欣赏影视中有着正确的心理状态。二是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学生。如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念,为人民服务的本真心态,对民主事业的不懈追求,资本主义影视的阶级实质等,并在影视教育管理中始终贯穿中国国情与普世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占领影视教育管理的制高点。

三、影视教育中的人本价值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核心与重点目前,我国的高校影视教育还未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更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教育模式。目前,西方影视教育中普遍采用的影视制作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及近年来的“核心概念”教学法都比较成熟,在教材编写、教学辅助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而在影视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发展实践基础上,我们还需对影视教育的目标、手段和教学效果评估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如研究我国影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明确我国影视教育的核心,制定相应的教育大纲和实施手段等,这在目前非常重要。

在此基础上,影视艺术教育应当体现教学方式生动鲜活、课堂设计凸显实践特色,以人为本并改变“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这应该是当前影视教育管理的核心与重点。而注重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倡多学科的融合交流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正是影视教育管理中人本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精心设置课堂教学项目,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定项目,如编辑、主持一期节目,完成一个短剧表演等,实现知识的“实践转化”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教学、个性教学,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影视教育因其具有综合性,在一部影视作品中可以通过音乐、语言、摄影、服装、民俗多种艺术语言表现某种文化特点。如《可可西里》《红河谷》《尘埃落定》等反映藏区题材的影视作品,我们在观赏时能明显感受到藏文化的魅力。而在影视教育过程中,通过影视作品的内容、师生活动、教育氛围等体现出来的有关文化的各种信息,多方面提高了人文素养,其特点恰恰在于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人的情感和意志等价值性内容。因此,在影视教育过程中,既体现了文化价值,又获得人文素养的滋养,而其中体现的人本价值更是令人深思。

人本主义的教育,要求教育者首先把学生当“人”看待,而不是当成学习的“机器”看待。大学时代是人一生中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充满激情,满怀梦想,而影视恰恰是人生之梦的最佳展示形式。很多大学生会从影视中去了解和学习谈情说爱,对待人生,把影视明星当作自己崇拜的偶像。如青年演员佟大为因主演青春偶像剧《奋斗》而一举成名,受到许多大学生的青睐与追捧,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高度关注。从类似的事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强烈冲击与影响。而影视教育中以人为本,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换句话说,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思想、个人动态等,只有这样,影视教育才有基本的出发点。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1932年蔡元培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自任主席。他号召“中国要有世界一流的电影教育”。而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影视已逐渐成为年青一代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多维度和多元化的影像表达方法也为各专业学生开拓了新的视野,提供了获取知识、启迪智慧的多重渠道。而如今的影视教育,更要取大影视、大教育的观念:除了“影视艺术”外,还包括“影视传播理论”“影视文化”“影视经济”“影视高新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另外,加快影视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以争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有所突破,使高校影视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笔者相信,中国影视教育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影视教育论文篇(3)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将影视作品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并使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作用,这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利途径。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文化冲突转型的今天,影视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影视界有责任打造优秀的经典影视,教育界有责任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影视文化欣赏能力,并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自己,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服务。

    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思想教育层次,则难以面对和解释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如影视文化中的审美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人本价值的体现与运用,等等,这都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影视教育管理的认识。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一、影视文化教育中的审美认知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在休闲中体现美的感觉,形成了丰富的生活审美系统。如道家将人休闲时的超脱万物转而视为一种审美心理之态,甚至是一种气质之美,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在丰富多彩、快速旋转的现代休闲文化中,电影电视已经成为我们第一位的生活审美文化形式。甚至可以说,今天的电影电视更多的是因生活休闲而存在,但其作为审美性休闲文化的价值,还没有被教育界所充分认识。作为休闲文化的影视,不仅有欣赏和读解的价值,也是休闲文化中审美创造最好的现代方式,需要我们在休闲教育中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

    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应当具有三种心理结构:认知、伦理和审美。其中,审美的心理建构往往被人忽视。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感知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强调思想性而忽视审美心理结构培养的更是普遍。而现代化的影视审美教育则不然,它通过可视的银幕形象来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引领其自觉观照,多元审视,以优化审美心理结构。这一过程始终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格大厦的全面构筑。因而,牢牢把握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综合性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性之一。可以说,在人类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都是早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而影视艺术是综合吸收了各门类艺术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艺术精华,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改造,使得这些艺术元素进入电影和电视之后相互融合,形成电影和电视自身的新特性,也使得电影和电视最终成为两门崭新的、独立的姐妹艺术,其所隐含的审美特性如逼真性、艺术性都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影视是现实生活中最广泛、最深刻、最真切,也是最迅速的反映形式。我们在影视艺术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周围的形形色色,从而获得了对自己及社会的客观的认识和印证。甚至我们可以看到,激情四射的青少年可以毫无羁绊地与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或对于现实进行检验和沉思,或对于民族渊源及传统的重新估价和真实的反思,或对于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历史审视……视角之广,不一而足。总之,它以立体地、直观地、连续地、生动地反映生活的独特优势,引领着审美主体在没有隔膜的流畅状态中,抒发真情,彰显真知,塑造真我。正是在此意义上,影视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商业化一方面为影视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不竭动力,为影视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动力资源,促进了影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一切以利润为中心的影视业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抑制影视文化多样化健康发展的不良倾向,即在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下,也呈现出一些影视作品类型化、单一化,严重影响着影视审美艺术的发展,影响着影视艺术的质量提升,影响着影视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健康发挥。甚至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部分影视作品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迎合庸俗低级趣味,致使影视文化中暴力和色情泛滥,而这正是教育界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影视教育中的文化冲突

    是影视文化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难点与热点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单一的专业教育,导致大学生存在知识空白点和素质盲区。而影视传媒就是创造良好校园环境和优秀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但在影视教育中,我们需要注意影视文化的冲突以及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如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注重和谐秩序,不崇尚征服自然,而倾向于顺其自然;重视社会稳定,政治价值优先,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对国家和集体的无私奉献精神;肯定上下级的忠诚关系,遵守纪律,官本位,官民一体化,习惯于“人治”,办事讲“关系”,等等,这在中国影视中有突出表现。

    而西方传统文化的图腾是十字架,即锋芒毕露,刚劲有力,是发散型的。中国人古代修长城是为了把自己同外界分开,而不是为了向外界进攻,中国近代的开放也是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进行的。与此相应的是中华文明在海外大范围主动传播的机会较少,对于偶尔传入的异质文化的整合力却非常强;而西方由宗教信仰演化而来的“天赋使命”观,使他们相信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最符合人性的,因而值得在全世界推广,这种基督救世文化传统决定了他们在对外交往中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影视文化教育中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看一看美国的《泰坦尼克号》《2012》《功夫熊猫》《阿凡达》等无不渗透着美国的价值观,而中国的《秋菊打官司》《活着》《非诚勿扰》《让子弹飞》《新少林寺》等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也非常令人担心。在此背景下,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文化冲突在影视界的表现日渐突出,并与我国的政治体制发生抵触,应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合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在此背景下,一是需要在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开放心态是不故步自封、不固执僵化、不排斥交流;是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周围的一切;是对自己的专业和周围的世界都怀有强烈的兴趣,喜欢钻研和探索;是热爱创新,不墨守成规;是谦虚,知道自己的不足,能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意见而且非常喜欢和别人交流;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使学生在欣赏影视中有着正确的心理状态。二是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学生。如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念,为人民服务的本真心态,对民主事业的不懈追求,资本主义影视的阶级实质等,并在影视教育管理中始终贯穿中国国情与普世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占领影视教育管理的制高点。

    三、影视教育中的人本价值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核心与重点目前,我国的高校影视教育还未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更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教育模式。目前,西方影视教育中普遍采用的影视制作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及近年来的“核心概念”教学法都比较成熟,在教材编写、教学辅助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而在影视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发展实践基础上,我们还需对影视教育的目标、手段和教学效果评估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如研究我国影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明确我国影视教育的核心,制定相应的教育大纲和实施手段等,这在目前非常重要。

    在此基础上,影视艺术教育应当体现教学方式生动鲜活、课堂设计凸显实践特色,以人为本并改变“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这应该是当前影视教育管理的核心与重点。而注重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倡多学科的融合交流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正是影视教育管理中人本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精心设置课堂教学项目,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定项目,如编辑、主持一期节目,完成一个短剧表演等,实现知识的“实践转化”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教学、个性教学,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影视教育论文篇(4)

影视文化是指当代影视媒体、数字化信息和勺_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思想文化的传播方式从以文字媒介为卞转变为以影视图像为卞。影视文化以一种人家容易接受的形式来拓展人民群众接收文化信息和价值信念的途径,影视文化的文化观念卞要是指影视的文化取向,而价值信念则渗透在影视生产与传播的各个环}丁、各个方而。影视文化即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形态的“影视”,也作为一种隐形精神影响人类生活的“影视文化”。

“安德列·勒文孙说过:在电影里,人们从形象中获得思想;在文学里,人们从思想中获得形象。”匆文化趋于影视化,由于它具有信息的海量化和专业性、以及传播和更新的快捷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者之间的勺_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产生了更好双向勺_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更宽的空间。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影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中国处于新旧观念的交替之中,人们的观念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也发生着或人或小的变化。高校作为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也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将从开放型的工作思维、“中国梦”教育内容、“一题多解”工作方法和四维立体工作机制四个方而着手。

2.1培养开放型的教育思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前提

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彼岸。”万在日前开放的传播环境中,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播方式必须要创新,形成开放型的思维。

第一,信息思维。信息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分析问题时占有、分析、处理信息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影视时代,人们每天而对的是人量便捷、直接、即时的图像信息。现在处于“信息爆炸时代”,人类知识越来越短的更新周期,要求我们的认识要不断更新。才能使高校受教育者对新事物具有自己的看法、立场和信念。

第_,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指,把研究对象当成一个有机体系形成认识和观点。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当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借用现代科学方式和手段,结合各个学科,通过对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和最佳化等方而的分析,形成全方位的、开放的、多层次的工作模式。

第三,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者在进行实践活动中,将客观事物的属性、关系、过程和规律作为创造内容内化于人的头脑中,使客观原型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在原则,进行思维构造的思维方式。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产生新的工作理论和工作方法,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血液。

2.2加强“中国梦”教育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核心

在参观文化民廊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人复兴,是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在中国共产党人追逐和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引领人们一步一步实现“中国梦”。

第一,道路自信教育。中国特色社会卞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卞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谐的社会卞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把道路自信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让人学生投身社会卞义建设事业中来。

第二,理论自信教育。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坚持的马克思卞义理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的指导。“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勺_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几只有加强理论自信教育,巩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基础,从而源远流民。

第三,制度自信教育。中国特色社会卞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包括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卞义制度的完善。

2.3开创“一题多解”的工作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日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所采取的影响和培养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各种方式和手段,是各种实现方法和工作方法总和。”几坚持“一题多解”的工作方法,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一,显性教育途径。“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把道理、观点和要求直接正而的现实开诚布公地向受教育者“灌输”的过程。”艺把影视文化,运用多媒体、数字图像等方式引入课堂教学;通过电视电影形式向社会传播思想道德规范;运用新闻人众传媒向川_界传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把不同途径,不同内容结合,殊途同归,达到育人的日的,从而实现人学生的全而发展。

第_,隐形教育途径。“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间接的、隐蔽的、潜在的形式将教育意图向受教育者“渗透”的一种自然系的过程。”称卞要形式包括校园文化、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等。运用科技技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人学生精神;完善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养成自觉自律的社会生活习惯;丰富社会生活,扩展交际圈,构建和谐友爱的人际交示主关系链。

2.4创建“四维立体”的教育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保障

四维立体机制即教育卞体、教育介体和教育客体三维的基础上加之社会实践。教育卞体是组织者,教育介体是粘合剂,教育客体是依托者,社会实践是检测器。四者相勺_联系,相勺_制约,形成一个循环系统。用社会实践来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再反馈到教育卞体,完成它的检测仪作用。

第一,教育卞体。教育卞体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卞导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发挥教育卞体的引导作用,教育卞体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明确的政策、方针、日标和方向。

第_,教育介体。教育介体在整个过程中起桥梁作用。它包括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艺术、载体和环境。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工作方法;运用理、意、情、言等艺术相结合,挖掘各种高科技技术载体结合受教育者的周边环境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三,教育客体。教育客体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依托者,是教育工作效果的体现者。尊重客观实际,发挥卞观能动性。利用文化影视化平台,从多渠道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理论,形成“耳濡日染”的自我教育效果,不断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矫正的能力。

第四,社会实践。加入社会实践这一维度,卞要是针对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隔离的问题提出的。受教育者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体验,才能印证之前所接受的思想品德知识是否正确;只有经过多次的实践锻炼,才能强化自身的思想品德认识,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

影视教育论文篇(5)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将影视作品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并使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作用,这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利途径。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文化冲突转型的今天,影视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影视界有责任打造优秀的经典影视,教育界有责任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影视文化欣赏能力,并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自己,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服务。

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思想教育层次,则难以面对和解释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如影视文化中的审美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人本价值的体现与运用,等等,这都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影视教育管理的认识。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一、影视文化教育中的审美认知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在休闲中体现美的感觉,形成了丰富的生活审美系统。如道家将人休闲时的超脱万物转而视为一种审美心理之态,甚至是一种气质之美,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在丰富多彩、快速旋转的现代休闲文化中,电影电视已经成为我们第一位的生活审美文化形式。甚至可以说,今天的电影电视更多的是因生活休闲而存在,但其作为审美性休闲文化的价值,还没有被教育界所充分认识。作为休闲文化的影视,不仅有欣赏和读解的价值,也是休闲文化中审美创造最好的现代方式,需要我们在休闲教育中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

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应当具有三种心理结构:认知、伦理和审美。其中,审美的心理建构往往被人忽视。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感知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强调思想性而忽视审美心理结构培养的更是普遍。而现代化的影视审美教育则不然,它通过可视的银幕形象来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引领其自觉观照,多元审视,以优化审美心理结构。这一过程始终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格大厦的全面构筑。因而,牢牢把握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综合性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性之一。可以说,在人类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都是早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而影视艺术是综合吸收了各门类艺术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艺术精华,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改造,使得这些艺术元素进入电影和电视之后相互融合,形成电影和电视自身的新特性,也使得电影和电视最终成为两门崭新的、独立的姐妹艺术,其所隐含的审美特性如逼真性、艺术性都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影视是现实生活中最广泛、最深刻、最真切,也是最迅速的反映形式。我们在影视艺术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周围的形形色色,从而获得了对自己及社会的客观的认识和印证。甚至我们可以看到,激情四射的青少年可以毫无羁绊地与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或对于现实进行检验和沉思,或对于民族渊源及传统的重新估价和真实的反思,或对于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历史审视……视角之广,不一而足。总之,它以立体地、直观地、连续地、生动地反映生活的独特优势,引领着审美主体在没有隔膜的流畅状态中,抒发真情,彰显真知,塑造真我。正是在此意义上,影视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商业化一方面为影视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不竭动力,为影视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动力资源,促进了影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一切以利润为中心的影视业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抑制影视文化多样化健康发展的不良倾向,即在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下,也呈现出一些影视作品类型化、单一化,严重影响着影视审美艺术的发展,影响着影视艺术的质量提升,影响着影视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健康发挥。甚至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部分影视作品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迎合庸俗低级趣味,致使影视文化中暴力和色情泛滥,而这正是教育界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影视教育中的文化冲突

是影视文化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难点与热点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单一的专业教育,导致大学生存在知识空白点和素质盲区。而影视传媒就是创造良好校园环境和优秀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但在影视教育中,我们

[1] [2] [3] 

需要注意影视文化的冲突以及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如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注重和谐秩序,不崇尚征服自然,而倾向于顺其自然;重视社会稳定,政治价值优先,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对国家和集体的无私奉献精神;肯定上下级的忠诚关系,遵守纪律,官本位,官民一体化,习惯于“人治”,办事讲“关系”,等等,这在中国影视中有突出表现。

而西方传统文化的图腾是十字架,即锋芒毕露,刚劲有力,是发散型的。中国人古代修长城是为了把自己同外界分开,而不是为了向外界进攻,中国近代的开放也是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进行的。与此相应的是中华文明在海外大范围主动传播的机会较少,对于偶尔传入的异质文化的整合力却非常强;而西方由宗教信仰演化而来的“天赋使命”观,使他们相信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最符合人性的,因而值得在全世界推广,这种基督救世文化传统决定了他们在对外交往中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影视文化教育中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看一看美国的《泰坦尼克号》《》《功夫熊猫》《阿凡达》等无不渗透着美国的价值观,而中国的《秋菊打官司》《活着》《非诚勿扰》《让子弹飞》《新少林寺》等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也非常令人担心。在此背景下,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文化冲突在影视界的表现日渐突出,并与我国的政治体制发生抵触,应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合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在此背景下,一是需要在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开放心态是不故步自封、不固执僵化、不排斥交流;是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周围的一切;是对自己的专业和周围的世界都怀有强烈的兴趣,喜欢钻研和探索;是热爱创新,不墨守成规;是谦虚,知道自己的不足,能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意见而且非常喜欢和别人交流;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使学生在欣赏影视中有着正确的心理状态。二是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学生。如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念,为人民服务的本真心态,对民主事业的不懈追求,资本主义影视的阶级实质等,并在影视教育管理中始终贯穿中国国情与普世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占领影视教育管理的制高点。

三、影视教育中的人本价值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核心与重点目前,我国的高校影视教育还未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更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教育模式。目前,西方影视教育中普遍采用的影视制作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及近年来的“核心概念”教学法都比较成熟,在教材编写、教学辅助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而在影视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发展实践基础上,我们还需对影视教育的目标、手段和教学效果评估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如研究我国影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明确我国影视教育的核心,制定相应的教育大纲和实施手段等,这在目前非常重要。

在此基础上,影视艺术教育应当体现教学方式生动鲜活、课堂设计凸显实践特色,以人为本并改变“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这应该是当前影视教育管理的核心与重点。而注重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倡多学科的融合交流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正是影视教育管理中人本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精心设置课堂教学项目,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定项目,如编辑、主持一期节目,完成一个短剧表演等,实现知识的“实践转化”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教学、个性教学,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影视教育论文篇(6)

现代德育内容的广泛性强烈要求构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新型德育体系,教育方式的滞后性与教育渠道的单一性成为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制约性因素。“重理论,轻实践”是当前德育的主要弊端,传统德育过于强调德育的政治性与方向性,而不是以解决大学生成长、学习、就业与人际交往中客观存在的心理、情感、精神需要为工作重点,严重忽视德育的层次性与基础性。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型德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应作为高校德育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也是与各种量化的评比、奖罚方案挂钩,形式重于教育。

构建大德育体系一要注意完善德育内容,增强德育内容的时代感与针对性;二要拓宽德育渠道,寻求新的德育载体。在此背景下,美育与德育的结合就成为现代德育的重要形式。与音乐、美术、舞蹈等传统艺术相比,影视艺术具有更强的时代感与感染力,更加丰富的德育资源与硬件平台,更加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最为迅捷的传播方式,理应在构建大德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充分发挥影视作品的政治教化功能

用先进文化占领社会主义思想阵地始终是高校德育的首要问题,枯燥、乏味却是大学生对现有政治教育模式的普遍反映。因此,如何提高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构建大德育体系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大量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则是大学生非常乐于接受的第二课堂。影视艺术的超时空特性使其能够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将爱国主义理念、民族精神、集体意识和政治信仰等抽象的概念通过荧屏变得直观、清晰和富有情感,并借助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以最为有效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内心潜藏的情感共鸣,实现政治教化功能。

近年来,电影工作者创作出很多的优秀作品,真实再现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革命史。《鸦片战争》直接诠释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革命真理,《屠城血证》深刻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残暴和血腥罪行,《血战台儿庄》则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抗敌卫国的坚强意志。《南京》不仅以纪录片的形式再现了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真相,更是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翻案的直接回击。反映中国近代革命历程的《井冈山》、《长征》、《延安颂》、《大进军》、《大转折》、《大决战》、《开国大典》等优秀作品,更是开展革命史教育的绝好教材。

二、以影视作品促进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存在的标志和前进的动力。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重塑民族精神的客观需要。近年来,西方国家以影视大片输出为手段加强了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蚕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影视作品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

少林寺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电影《少林寺》则把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推向了世界,为推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进入21世纪,以《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为代表的优秀华语影片受到了西方社会的关注,甚至很多西方人开始迷恋中国功夫,穿中国民族服装,研究中国传统舞蹈、音乐、绘画、书法、建筑等。追根溯源,就在于影片所描绘的功夫、绘画、书法、舞蹈、建筑、音乐、服饰等民族文化元素体现着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三、以影视人物赏析强化大学生“三观”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影视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与西方大片所塑造的以“以暴制暴、个人主义”为特征的英雄、硬汉形象相比,国产影片所塑造的革命、进步和英雄人物往往具有更高的社会视野和更贴切的社会基础,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更加积极的引导作用。

《恰同学少年》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时代青年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现行教育理念的完善,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追求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电视剧《大宅门》塑造的白景琦这一形象,不仅体现了其不畏强暴、反抗侵略者的英雄品格,更表现了其“有意济苍生”的人生追求。《亮剑》中的李云龙,不仅描绘了其“逢敌必亮剑”的英雄豪情,而在楚云飞威逼利诱面前的一番“干爹说”更衬托出其对理想信念的执著。《神雕侠侣》中郭靖所秉承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信念也能引发大学生的思想震撼,杨过的最终悔悟更是对大学生思想观念有明显的警示作用。

四、以影视作品促进大学生的品格塑造

人类的品格最初均源于模仿,电影形象的直观性则最容易成为群体性模仿的途径和标志。众多以弘扬人性优点的主题影片,则倡导了大学生需要逐步认同并实践的关于爱、奉献、责任、进取、合作等基础性人性品格。以优秀的影视作品对大学生开展品格塑造,可使这些主题品格与他们的意识逐步融合,并在主动的思辨过程中得到感悟与升华,并最终转化为自身的特征品质。

电影《紫日》的主题不在于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敌人的残暴,而是烘托人类内心深处潜藏的爱心与良知。经典爱情片《罗马假日》和《魂断蓝桥》所诠释的爱情观念,无疑对扶正当前大学生的爱情观有所帮助。《阿甘正传》男主角阿甘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没有停止奔跑的脚步,并因此摆脱了病痛的折磨、同伴的欺侮,挽救了自己与战友的生命,受到了总统的接见,甚至最终获得商业的成功。阿甘执著、坚强的“傻子”人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对面临就业与人际交往困境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电影《活着》所阐述的福贵平凡、坎坷的人生经历,也能引起大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沉思。

影视教育论文篇(7)

所有的影视艺术作品都是以直观的视听形式展现给欣赏者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隋感,也包含了多样化的审美因素。但是影视艺术作品中的审美价值的体现一方面依赖于创造者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境界,同时也与欣赏者审美水平和审美实践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欣赏者拥有一定的审美素养,能够体会到影视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隋感时刁能山理性认知升华到感性认识,从而实现隋感的感性转换。对于影响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需要一个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欣赏者先是通过屏幕或银幕对影视艺术作品进行直观解读,先以其丰富多彩的外在形式使欣赏者产生美感,然后再将其隋绪按创作者的意图引领到一定的审美高度,使影视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于影像的认知需要三个层次,仃一个层次即为知觉层次,通过影像给人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具有一定的美感效应;第_个层次属于叙事层次,使欣赏者对影视作品有一个个局性的把握,使欣赏都能够个面地了解影视艺术作品想要表达的愿望、思想、情感,并在情感上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与欣赏者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第三个层次是隋感转变层次,是指欣赏者在欣赏影视艺术作品后充分发挥自身的审美能动性,对作品有更深的领悟,能够山理性认识升华到感性认识,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感染并得到人格的升华。所以,影视艺术作品欣赏其实是审美卞体隋感的转变和升华,它小仅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创造过程,能够起到重塑欣赏者审美心理结构的作用。

2影视艺术审美教育的价值构建

艺术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小仅是艺术创造更重要的是人格塑造。影视艺术作品除了要具有社会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所以具有一定的美学风格和艺术品位。如果一部影视作品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而没有美学精神的支撑和科学理论的指导,那么就失去了审美价值,也小会被作为审美卞体的欣赏者所喜欢,也必然会影视其社会价值。影视艺术作品具有极强的传播性,而且能够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变人们的行为和信仰,所以要把自然、仁爱、和谐的文化观念融入到影视艺术作品之中。影视艺术作品的审美教育价值卞要是通过欣赏者观赏后的再度体验而从中得到的启发和领悟,在欣赏影视艺术作品时欣赏者会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随着}I}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会使欣赏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其教育、认识、审美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欣赏者的情感在得到感性升华后会有新的领悟,这会起到提升欣赏者人格、调节精神的作用,能够激发欣赏者潜在的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心理结构,从而使欣赏者的价值观和人格都发生了转变,这也是影视艺术审美教育价值的体现,并突出了其重塑人类灵魂的功能。

3影视艺术审美教育的精神导向

影视艺术作品除了能够给欣赏者带来视觉的冲击外,更重要地是会给欣赏者带来精神的审美感知与升华,对于欣赏者的精神起到一种启发作用,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可以看作是一种超越精神。影视艺术作品能够起到揭露现实的作用,同时它也能够超越现实引领人们去幻想未来,起到一定的启迪和暗示的作用,通过艺术和审美体验使人们有了新的感性认识,可以用一种新的审美方式去感知世界,最终起到引领人们超越现实生活的作用。影视艺术作品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无限的精神体验空间,使欣赏者拥有足够的遐想空间,能够很好地激发欣赏都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使欣赏者的灵魂处于一种超越自我的自山状态,从而使欣赏者得到精神慰藉。

影视教育论文篇(8)

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大量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笔者以为,研究和解决市场经济中人们思想和行为变化的问题和特点,贯彻执行国民和学生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的社会转型期,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正经历着嫂变和重组的震荡,它必然打破原有的平衡与稳定。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市场原则的泛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市场机制的魅力来自固有的竞争原则、效益原则、等价原则、物质利益原则。竞争原则只欣赏强者,不同情弱者,商场即战场,商场无父子。优胜劣汰是时刻高悬在社会经济主体头上的达摩斯之剑,透出阵阵血腥之气,使人们的心理变得凶狠、冷酷。效益原则使经营主体形成的将经济行为量化对比分析的思想定势自然引人社会生活,使自己的行为及社会人际关系常打上功利主义的烙印。它容易诱使某些人投机钻营、见利忘义,强调社会权利,漠视社会义务,淡化社会的家庭的责任。在他们眼中看来什么见义勇为,乐善好施、舍身救人统统与效益原则相悖。这种经济原则在意识上极易滋生虚伪、奸诈、狡猾的人格心理。等价原则,这种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的经济法则,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它导演和衍生的一幕幕肮脏交易的腐败丑剧,它们诱发社会操守意识和职能意识的扭曲、畸形。这种观念与中国具有深厚传统的小农意识和小资产阶级的斤斤计较、虚荣攀比、患得患失心理结合,从而使雇佣思想嫉妒排他意识扩张和膨胀,形成对社会团队精神、集体主义,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淡化和离散心理。物质利益原则,使人们的焦点关注经济运行的最终目的—获利的多寡,容易在观念上把人们导向目前的、直接的物质利益;以金钱的占有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以物质的享受程度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它易使人物欲横流,索取社会、享受人生。极端个人主义、现代腐败、拜金主义都与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上述种种源于市场法则所形成的社会问题的积淀带来广大群众思想的困惑,特别是学生和青少年心理压力加大。伴随着社会改革的推进,人们思维和心理平衡被打破,部分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出现信仰危机,就业焦虑、对社会风尚的悲观情绪大有逐渐蔓延之势。这些消极情绪会使人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导致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失调,甚至使极少数人产生厌学,厌政府和反科学、等不良心理。粗俗的“”在群众中影响的广度、深度出人意料,即与市场经济法则对人们思想政治的负面影响不无关系。综上所述,就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全民的、学校的素质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困难。近些年来,从领导到一般群众,特别是从事思想政治专业教育的同志感到理论贫乏、底气不足,从而认识肤饯,畏难踌橱,这是在所难免的。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机制原则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说它在思想政治领域只有负面效应,这违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常识性错误。市场经济发展将逐步完善人们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它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正逐步凸现出来。应该说它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党的素质教育的方针提供了契机,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肥田沃土。

市场经济的平等原则,是社会经济关系平等权利的反映,是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传统观念的彻底荡涤;是对官本位等级制的否定,它将直接改变社会人际关系不平等状况,否定裙带关系,使人们人身依附观念逐步淡化,对投机钻营,买官卖爵有效遏制,并摈弃奴性的人格。平等原则的深化和泛化,逐步使人们抛开一切成见、偏见;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因市场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要求,德才兼备的人才较之以前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人才选择上成分、出身、社会背景、经济条件种种不平等的要素,让位于公开、公平的竟争,从而培养人们自主、自葬、自信的人格。

价值不仅是经济学的范畴,而且是哲学和伦理学的范畴,它表现着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价原则在意识形态上必然折射形成对人们社会价值评价的依据和尺度。等值等价、等质等价、等量等价,表明人生的价值不仅有质的原则,而且在量上是有差别的,分层次的。它激励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在人生价值观上正值取向,并力争进人高的社会价值层次。它正确地引导人们依据自己的各种现实条件选择恰当的价值领域,较好地把握价值坐标,从而形成人们务实、稳健的品格和素养。它将彻底摈弃“官本位”的一元化人生价值选择倾向,逐步形成人生价值目标多元化的格局,极大地拓展人生价值领域和实现的空间。

效益原则,追本溯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执行效益原则从自发到自觉作用的结果。市场条件下效益是首先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是效益之价值尺度。这有利于社会义务、社会责任感在人格品质中的沉积,扼制和泯灭私欲的过度膨胀。商誉是经济主体的生命,效益的源泉;诚实、笃信的品德必然附在其中。效益的现实性,是人们能力的物化,知识的外化,必然要求主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

影视教育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5-1203-02

On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ovies and Television Literacy Education Way Influenced by Network Vision Culture

WU Xi-ying

(Weifang Vocational College, Weifang 261031,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Network vision culture which filtered through the corners of the society has became an important and pervasive sig? nificance cultural landscape.It has changed from word-centered to image-centered, and has brought fundamental change on accepting wa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transmission way for Contemporary Youth especially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movies and television literacy education wa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network vision culture.

Key word: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vision culture; movies and television literacy education; way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遍布我们生活周围的电影、电视、广告、网络等视觉影像结合我们生活本身的各种活动,形成了一种视觉文化。互联网的发展又促进了从电影电视到电脑网络的视觉转型,进而形成网络视觉文化。现如今网络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文化景观,渗透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虚拟现实、消费视觉、电影奇观等新奇、特异的文化不断地吸引着人的眼球,将人类从文字时代带到读图时代,给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带来了审美教育接受方式以及传播方式的根本变革。

1网络视觉文化发展现状

媒体的发展与人类文化交流的广度、深度以及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从有记载的人类发展史看,人类活动一开始主要借助形体、实物和简单图形进行交流,这样的文化传承力比较微弱,也谈不上什么教化、教育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交流范围逐步扩大,到最后在劳动中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像古埃及在公元前35世纪就创造了象形文字,开启了语言文字交流的新纪元。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新的符号诠释着世界,在文字符号出现之后,语言思考的不足得到了文字方式的及时补救,文字这种信息除了具有可超越时空的保留性外,还可以让思维活动演变成为一种打破时间和地域界限的集体活动,把思维活动从个人的范围中扩展开来,即文化的交流。

长期以来,人类生活的各种信息主要就是通过书籍、报刊等纸质媒介进行传播和交流。因此,传统的教育也是基于这些媒介的对于大众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初期的广播、中期的电视以及在本世纪末产生的“第四媒体”的网络之后,人类社会因为为社会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读图时代”悄然到来,“视觉转向”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

纵观你的周围,商业街上五彩缤纷的霓虹招牌,公交车身上五颜六色的大幅广告,公交车站牌上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房地产广告,书店里一本本图文并茂的书刊,无不以图像来讨好你的眼球。不管你承不承认,在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中,图像给你的眼睛带来了一种赏心悦目的轻松感。当然,不用说,当你置身于一个被图像狂轰滥炸的境况中时,那你感受到的只能是“声一无听,物―无文”式的疲劳和麻木了。[2]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转型,使文字业沦为图像的“奴仆”而退居次席。“文学名著不断被拍成电视连续剧,越来越多的人乐于通过看电视剧而不是阅读来了解这些名著。在这个图像横行的年代,电影一方面施行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又在捧杀文学。小说家期待着电影导演的青睐,电影无疑捧红了一些作家,如今的法则是作家借电影来“增势”,图像的力量为文字壮胆!”[3]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视觉文化的产生是当代文化现代性转型的重要标志。视觉符号已然超越于语言符号之上,网络视觉文 化的强势话语除了有在艺术上的表现,在人们生活的方面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远古到未来,从乡村到都市,从微观到宏观,任何时空、任何范畴的事物都可以以图像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可见,网络视觉文化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与生存优势,对人类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2影视素养教育在网络视觉文化语境中的重要性

铺天盖地的电影、电视、网络、广告充斥在我们周围,网络视觉文化呈现出的虚拟的“现实”世界,也将大学生包围在良莠不齐的由视觉色彩装扮下的影像环境中,以至于有些学生每天接触影视、网络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读书的时间,无意识地模糊了虚拟现实与真正现实之间的界限。大学生对影视、动漫、游戏等视觉影像的热捧引发了我们对教育的思考,高校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影视素养教育便提到日程上来。

网络视觉文化好像一把双刃剑,对当前影视素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如下:

1)网络视觉文化对人的素质优化的价值功能。

第一,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虚拟空间图景中,人作为个体,直接的生活体验毕竟有限,而通过广泛阅读、积极扬弃、充分挖掘,使网络视觉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的伦理资源、价值资源得以吸收、利用,发掘了网络视觉文化的教化价值。

第二,网络视觉文化是一种开放型、平等参与的文化。自由、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使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了网络视觉文化的共享价值。

第三,在网络视觉语境中,影视以生动直观的形象画面吸引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所蕴含的丰富的信息,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影响人的价值判断标准、创新能力、思维模式等,体现了网络视觉文化的认同价值。

2)网络视觉文化除了对青少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起到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作用外,还产生了一些负作用。

影视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的结合体”,也是制造方的“利益产生体”,总是体现了商品的价值。为了使商品价值最大化,制造方可能会采取一些非正当的手段进行夸张宣传,提高收视率。为了产生震撼效果,不惜制造宏大的场景,甚至用一些怪异新奇、色情暴力等吸引观众的注意,没有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所表达的思想价值观念对青少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另外,影视作为一种消费文化,推动了大学生作为消费者对物质文明的全新认识,直接影响了其消费行为。鲍曼这样论述这种行为:“寻求榜样、建议和指导的行为是一种上瘾行为,你寻求得越多,你就越需要这样做”[4],在网络视觉的引导下,人和影像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人被影像所表达的行为一次次同化,进而转变成一种上瘾行为,当人的行为表现为上瘾行为时,其已经演变为病态的非理智的的行为方式。

3在网络视觉文化中加强影视素养教育的途径

当前,我国的影视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师资缺乏、对对影视类型的区分及对影视艺术的认识偏差等原因还显得非常薄弱,加强影视素养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高校设置相应课程,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通过课堂授课、环境熏陶、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环节,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和业务素质全面培养,促进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不仅开阔了视野、充实了心智,还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品格得以完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抗腐拒变的能力。

2)在普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渗入影视素养教育。普通课程的授课大部分是围绕着以印刷品形式的教材为主展开的,在课堂知识传授与学生习惯图文感受生活的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教师应考虑大学生对视听知识的敏感性,将知识“数字化”,既创新了教学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

3)社会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影视素养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影视创作应本着民族化教育为主,对世界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创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的作品,防止庸俗低级文化的出现。

4)大学生本人,也要注重自身影视素养的养成。自我约束、自我反思,克制诱惑,保持道德警觉,加强自我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156.

影视教育论文篇(10)

伴随着影视文化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影视作品以一种全新姿态积极地渗透到大学生教育中,已成为当今学生们生活中不可缺少媒体,其对教育影响令人瞩目。一是看到众多影视作品丰富校园荧屏,成为延伸科学文化知识的“第二课堂”,领略诸多文化教育的重要媒体。大学生们从荧屏上获得很多新知识、新思维、新审美空间,甚至新生活方式,从而提升了他们文化品质的修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另外也发现商业化的影响,使荧屏上出现一些庸俗、暴力、情爱等低级愚昧镜头会带给学生们思想、行为负面影响值得关注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品德教育、价值观的追求等。问题存在必然引起教育业界和社会共同注意。毫无疑问,采纳相应措施,深层次地探讨新信息环境下影视传播的育人功能,营造好优美校园文化环境,净化好校园文化的传媒空间,使影视传播成为校园教育人的好课堂,丰富校园文化的生活好媒体。

一、影视传播的文化教育功能

1.引导熏陶作用。众所周知,影视是一种政治传播工具,它代表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政治教育先锋和社会舆论环境的机器,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进步中有不可替代作用。多数影视作品不单纯是文化知识的传递,它总是隐喻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正确性,带有一定主题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从多角度地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近期播出的系列电视专铡大国崛起》.讲述了15世纪以来,像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崛起史,客观公正地让我们解读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快速发展历史。同时,也郑重地告诫国民,在人类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而素有东方醒狮之称的近代中国,要想强国强民富,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打击社会的腐败,抓住发展的机遇,建立起共同繁荣和永久和平的社会和谐环境,去振兴中华民族,实施中华民族的崛起。由此,看到影视的传播是一种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引导人,高尚精神塑造人,优秀作品鼓舞人的不可替代教育媒体,是大学生们政治思想教育载体,人生价值观取向的教育媒体,心灵建设和精神塑造的有力工具,日益凸显出引导、示范、熏陶的育人作用。

2.启思益智作用。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工具,全球化的传播令其信息容量之大,涉略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几乎让人匪夷所思,在知识传递和教育上是其它传媒无法比拟。影视无论是基础性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等可谓是样态灵活,层次多样地渗透在教育各领域中。它一是增加学生文化知识容量.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对教育影响力令人可信。现今很课程往往在借助影视传播形态,源源不断地涌进校园,从而打破传统、封闭的教育方式,使荧屏上展示了大千世界斑斓多姿的科学文化知识,让疲惫、枯燥、抽象和乏味的文化教育变得直观化,形象化,科学化,并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教育新方式、新形态。如央测科学历程),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影视栏目,学生们在观看这些节目,有一种不知不觉地手牵着手地被拉进了文化知识殿堂里,使知识获取轻松、随意,知识面见多识广,思维能力活跃,知识的拥有显得更加丰富化。另外,影视传播自身也是一种文化知识的提升、思维能力的激发、知识视野的拓展最有效的教育工具,是知识累积和信息量增加的最有效教育媒体。

3.审美陶冶作用。影视又是一种娱乐文化产品,往往提供了精神食粮和动力,丰富了文化生活。很多优秀影视作品的展播,对增强大学生们审美能力,扩大其视野作用。他们从荧屏上了解到很多社会新事物、新风尚和新生活方式等,更多地认识到社会丑恶现象,明辨社会方方面面的是与非,善与恶,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而理智上受到深刻的教育启迪,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反响,精神上得到愉悦,形成良好心理承受力,树立起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校电视台曾在《校园连线》栏目中,以每周一档针对校园中公德建设主题展开讨论,讲述身边有悖道德规范、有失文明的事情.学生参与涌跃。通过身边形象教育使公德教育落到实处,校园中出现了食堂买饭排队;教室、图书馆座位相互谦让,关注他人、关注学校、乐于奉献精神到处可见,这表明影视文化传播的育人功能,从而为学生们追求高雅艺术品味、高格调生活方式,树立起良好行为、学风、校风和奋发昂扬精神提供优良土壤,校园中形成新的、浓厚的文明文化氛围格局,影视文化的好像春雨润物般地净化大学生心灵和生活空间,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影视传播中的负面影晌分析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两面性,在今天一个“地球村”传播环

境下,影视文化传播视野已拓展到全球范围,各种影视作品形态异彩纷呈,每个人都置身在这强烈传播环境中。我们应肯定影视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的教育积极影响。同时,不回避一片火爆荧屏后面所产生的负面问题,肯定有些不协调的音符不可蔑视。否则会严重地干扰着正常校园文化教育,应给予及时的关注。

1.传播偏移诱发文化教育偏移。影视作为一种教育媒体应定位在教学服务上,宗旨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文化教育。但仔细调研、查看当前荧屏,看到是各类受商业浪潮的影视作品,高雅与庸俗渔目混杂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知识、娱乐信息的万花筒。不难发现荧屏上科学文化教育作品呈现萎缩趋势.低品位的影视剧、港台剧等充满荧屏,荧屏上出现很多无法接受的东西,什么戏说历史、什么情景喜剧等,都已造成对历史误读和生活偏移,甚至有些低劣庸俗的色情、暴力、两性关系等镜头荧屏上频繁出现,势必会造成一些自制力弱的学生,放弃原本崇高理想、道德观和文化知识的追求。而转向影视中行为争相效仿,最终是在没有任何条件地“跟着感觉走,跟着流行走,一步一步地跌入影视传播的温情陷阱中”,迷失于影视作品虚幻的世界中。正如社会流传着一首打油诗一样:“花香人儿美,我的心已醉,吻吻小嘴唇,再请饮一杯,爱情如流水,管她还爱谁,让她去见鬼,”对影视作品中的男欢女爱镜头念念不忘。校园中出现谈恋爱、帮派、老乡会等不文明现象四周辐射,暴露现今影视传播中文化偏移,而诱发出的文化教育偏移,造成部分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削弱。

2.不健康荧屏带来不良文化。时下你打开电视,荧屏上是别墅、洋房、汽车和明星等高享受的物质生活镜头扑面而来。令人不解是有些明明格调很高的益智娱乐型综艺节目,主持人却刻意去追求一种新奇头型、新装束,表演酸里酸气,打扮怪异,说话怪腔怪调,且无边无际的花边轶事信口开河。这种虚假与矫饰的样态在荧屏上频频地出现,不幸是迎合部分精神空虚,渴望感官享受文化病态的学生心理需求,助长了部分学生私欲的意念扩散,引发部分学生以追求享乐、富贵为目标。他们行为上盲目于追明星、忙于出国、崇拜企业精英、商业巨头等;生活上讲阔气、讲时髦、穿名牌、逛舞厅咖啡屋等膨胀消费的心理。有些农村学生往往把进入大学称之“跳出农门”“摆脱贫困”,导致原本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的信念被渐渐弱化,无正确学习追求目标,意识不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成功”、“财富”、“理想”等都被作为他们生活追求目标,索性模仿起“商品社会当有吃有玩有刺激何乐而不为”的生活方式,但他们是否想到所追求的这种生活目标,确实与中国现实百姓生活相距甚远。由此荧屏的“豪华风”使其有些学生缺失人与人间的关心、容忍、体谅,缺失艰苦创业精神,缺失明辨是非能力,而问题负面效应可能更多是不健康的影视文化荧屏诱发而来。

3.快餐化传播使思维简单化。影视文化传播是教育中主要载体之一,文化教育信息传递的快捷丰富,形象性有替代文字教育之趋势,对教育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但这种“快餐化”传播的背后,也会使部分学生误认为影视中获取知识轻松快捷,省时省力;又可整日坐在荧屏前享受快乐,导致学生看书时间少了,看影视作品时间多,影视传播的形象性、简洁性和快捷性成为他们文化知识接受的基础尺度。看影视为获取喜爱猎奇流行的火爆镜头等,谁还愿钻研思想深邃哲学论著,看千锤百炼的经典名著.读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更助长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总想快速地获取很多文化知识而一举成名。事实上,文化教育是交叉渗透,信息时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趋势更是明显,放弃传统的基础文化教育,而信赖迷恋于影视中获取文化知识显然不对。试想粼红楼梦狱三国演义降文学经典或粼宇宙的奥秘羚科学技术,它不可能仅依靠影视荧屏传播去理解文化内涵,而很多深奥问题更有待通过精细阅读,深层次问题分析和探讨,才能真正理解其文化内涵。影视传播文化知识很多处于浅层表面化、常识化。影视中所获取知识会使自己实际感受少,这恰恰引发大学生们对问题的思维过于简单化、平面化,对文化知识内涵理解过于弱化等现象。

三、影视文化对文化品质教育培养策略

影视文化传播是校园中一个特殊窗口,塑造好形象.营造好文化空间,弘扬好传播个性,扩大好影响力,让这个教育中主流媒体在现代传媒竞争市场下,继续保持好自身独特的优势,发挥其校园文化教育和建设所不可替代作用。可尝试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倡导作品主旋律传播策略。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主旋律唱响了,主动仗打好了,就能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使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良好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的媒体,在校园中要弘扬好主旋律,首先是有明确的文化传播宣传向。大学校园要好好地利用影视传播的教育功能,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及时地报道各

类新闻事实等,培养大学生们辨别是非能力,对照真善美与假丑恶能力提供一条便利的信息通道.使校园中形成一种政治方向准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是发挥好影视文化传播优势,积极唱响主旋律,不仅在荧屏上多播出些优秀爱国教育影视作品,且思想上需重塑人文精神,充分发掘当代中华民族文化。事实上,学校经常举办优秀爱国影片展,具有很好教育价值。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英雄故事、民族精神,都能激发起学生们爱国之情,民族凝聚力,自强意识,肩负起建设祖国更加美好明天的重任。只有在荧屏上弘扬好主旋律,才能凝聚好人心,振奋人精神,排除出现今文化教育中各种“噪音”“杂音”的影响。才能抓典型人物、事例和感人事迹,去鼓舞了学生们斗志,增强信心。这样,一定能巩固好校园文化教育的阵地,把握好教育的方向准确性。

2.做好荧屏“防火墙”建设策略。大学校园一直是各种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对各种文化的理解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在“全球化”文化信息传播时代,每天荧屏上可看到浩如烟海的国内外各种影视作品,因政治标准不同,道德观念有别,风俗习惯存有差异,审美情趣不尽相同,这些都无疑会冲击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理念。那么,面对一个多样化、开放式、自由的国际文化传播环境,我们只有做好自己荧屏“防火墙”的责任,维护和发展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命,把握好对各种影视作品的选择关,善于选择有教育意义的作品。比如美国好莱坞很多作品风靡全球它不仅是美国文化的符号,而更多直接地宣传美国英雄主义和毅权的扩张,体现一种以国家为重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想。但我们从中也可以开阔视野,可学到很多好的东西,关键问题是在选择那些影视作品时,如何去提升学生鉴别能力。其次是通过相关制度约束,保证有害信息,有意识形态和负面影响的作品,不出现在校园中,强化校园影视作品、vcd等设备的管理。这样,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影视文化传播环境,守护好自己的一片净土阵地。

影视教育论文篇(11)

而相比之下,要想实现运动拍摄的效果,其过程以及操作就会显得较为复杂,需要学生依据它的实际变化而进行相应的鼠标跟随,并将鼠标位置同图片序列有机的绑定起来。

⑴创设一种合适的拍摄场景。通过使用计算机中的图形功能,简单的创设一个拍摄场景,并且包含人物的实际位置与动作、摄像机的具体摆放位置以及视频框等内容。此外,还应依据一定标准将视频框同摄像机位相对应起来。

⑵为按钮添加一些相应的动作,并将操作效果实际模拟出来。首先要依据一定流程,来为鼠标制定一些跟随效果,并将拍摄中摄像机位地变化情况模拟出来。其实际的操作方式可以简单概括成为:将虚拟情境中的机位2改设成为影片元件,然后在为其添加一些特定的动作脚本,同时实现鼠标的有效跟随。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当在操作过程中,完成“点击”机位2之后,实施以下动作,amera2一mc.onPress=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