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经济价值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7 15:36:13

企业经济价值

企业经济价值篇(1)

企业在成长的时候,通常在成本、专利、管理理念、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等方面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其竞争对手想要与之匹敌,通常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油气开发企业每年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增长的幅度稳步上升。这个时期经济增加值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不需要兼顾企业会计利润指标的增加,只需要利用会计调整利润的操作方法,来完成会计的利润指标。

经济增加值的应用,要打破任何垄断的局面,而建立起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基础,在短期内,以自身的管理、技术、成本、人员等优势,保持企业价值的稳定上升,而长期发展中,油气开发经济增加值的现值可以采用两至三段的模式进行计算,既采用企业高速增长阶段增长期N内年经济增加值现值,体现油气开发企业的内在价值,而过渡阶段的企业经济增加值现值,则是在第N年到第N+M年期间内在价值和期初资本成本的总和。

(二)油气开发企业成熟时期的经济增加值应用

油气开发企业步入了成熟发展期之后,虽然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但很难再继续上升突破,这个时期企业的经营水平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油气开发企业价值的评估,可以采用零增长的模型进行表达。与此同时,这个时期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投资活动比较多,譬如油气开发投资、石油开采设备购置、油气设备出售等,体现了资本的不断变动,因此油气开发企业的经济增加值也会随着波动。

为了消除油气开发企业增加值波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关于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可以通过搜集油气开发企业近几年的平均企业增加值进行综合计算,这个时期油气开发企业内部价值基本等同于企业增加值与权益资本成本的比值和期初资本成本的总和。

油气开发企业发展趋势不稳定时期的经济增加值应用

油气开发企业所处市场存在一定的竞争,而市场环境的氛围通常都是变幻莫测的,企业在短期之内,很难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投资方面,对投资的风险很难进行有效预测,譬如油气的开发,开发量究竟多少,由市场油气的需求量决定,如果此时没有对需求量和开发量进行权衡,未来投资的增长率是很难准确预测。在保守原则的范围内,油气开发企业如果处于发展趋势不确定的时期,可以采用在固定经营年度内计算企业的经济增加值,从而估算得出企业的价值。

在有限的经营年度内,就可以预测出企业投资的风险和未来的收益,结合目前已经拥有的企业内在价值,就能够利用经济增加值准确预测出未来的价值。但企业增加值的计算年限,需要以油气开发企业本身的发展实情确定。

企业经济价值篇(2)

一、企业价值理论介绍

(一)企业价值的内涵。从价值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企业的价值主要有市场价值,管理价值和内在价值,其中,企业的内在价值可以通过企业未来的资金流量等进行测算,企业的市场价值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市场价格,企业的管理价值则是使用(EVA)经济增加值的理论进行衡量。(二)企业价值理论的实践。首先,最早的企业价值理念是财务的理念,主要是财务的价值问题,MM理论的诞生是我国最早的企业价值理论,企业的价值被称之为未来企业经营的活动所能创造的先进的数量,理论的诞生为未来企业价值管理模型结构的创建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价值的评估是价值管理的根本,必须创建一种较为综合性的管理模式,其中一价值管理为根本,企业的价值相对来说丰富度较高,相对较为复杂,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认知,有着不同的企业价值观,其中,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价值观是现阶段较为流行的管理模式首先,EVA是一种管理理念,相应又作为一种指标,对所有的生产要素进行了全面有效的衡量,最终成立了相应的体系,包含了一系列的管理步骤。

二、EVA对企业价值管理的制约与驱动

(一)EVA介绍。EVA的内涵主要是对于企业来说的,进行贸易的交流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其中之后将成本扣除,最终得到的利益才是属于企业的真实价值,才能为每一个股东带来价值,另外,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至少应该拿回自己的成本。EVA是一种评判的标准,如果其数值是正值,则说明公司的企业价值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公司为股东创造了一定的财富,如果数值为零,则说明公司的利润仅仅能够满足经营人和投资人的预期价值,如果相应数值是负数,则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的经营正在处于亏损的状态,对企业的经营者也要一定的损害。(二)EVA的计算方法与调整方式。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其中,EVA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与企业的整体利润进行计算的,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性,我们往往需要对一些资本的成本率进行有效的调整分析,使EVA的计算结果更加准确,EVA可以进行以下的调整:资本=债务资本+权益资本+约当权益资本。EVA归根结底是一种财务的利润。而不是一种会计的利润,在进行有效评估计算时必须充分体现经营者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三)EVA对企业价值管理的制约因素。首先EVA过渡的依赖于公司的财务报表,但是公司的财务是对于经营的后续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严重的影响了公司的决策。另外,EVA只是使用计算的数据进行过程的评估与指导,对公司的其他方面关注力度不够,往往无法对公司的整体价值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EVA对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进行了有效的分析,但是对公司存在的风险等没有全民的评估,更没有方法去解决相应的风险,因此,公司往往会因为EVA数值太高,而产生更高的风险。(四)EVA对企业价值管理的积极作用。首先较为真实,相对传统会计计算中对经济价值的扭曲化处理,能够准确客观的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再者能够在全公司的范围内,建立全过程的价值评价理念,可以确定公司共同努力的目标,公司的各个部门也可以全面分析自身优势劣势,提高价值水平。最后,EVA的价值评价方式可以充分的协调企业与企业投资者的关系,能够更好地保障债权人,股东和经营者的利益,另外可以通过对不同利益群体利益诉求的平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三、如何建立EVA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

(一)树立正确理念。首先,必须树立EVA的价值管理理念,现阶段的实践已经表明,EVA的价值管理方式可以对公司的价值和经营业绩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充分挖掘并创造EVA的管理方式。(二)完善价值管理流程。在EVA的背景下进行价值的管理,首先需要对公司的经营业务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对各级的业务单位按照业务的链条进行逐级的分析,另外,确定不同业务的价值水平,通过具体的估算,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落实管理的责任,更好的对行业的分工和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三)探索增加EVA措施。建立EVA的管理模式,必须提高公司的价值,首先必须保证公司收入的持续增长,有效的加强公司的创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开发新的客户,将市场进行有效的扩大,最后,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EVA的有效进行创造更多的业务,实现销售收入的持续性增长。(四)推进EVA长效管理。推进EVA的长效管理,首先需要建立企业的特色文化,必须加强EVA的管理,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另外,必须建立以EVA为主体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并建立企业绩效考核激励制度,对企业中的优秀人员进行奖励,促进其为公司创造更高的价值。

四、总结

EVA的提出为企业的管理指明了方向,虽然EVA的实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仍然有利于公司价值的实现,我们必须树立相关的观念,创新管理制度,促进EVA的长效发展。

作者:林振民 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企业经济价值篇(3)

一、引 言

现代企业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与传统目标相比更符合时代的需求,投资者开始对企业价值创新能力投入了巨大的关注。随着企业管理目标的改变,相应的会计指标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由于没有充分将权益资本产生的机会成本考虑到核算中,使得其不再适合企业价值的评估。

在这个时候经济增加值的(EVA)的出现成功克服这个问题,经济增加值的最主要优点就是对权益资本产生的机会成本进行了详细而精确的刻画,因此可以更高准确度地对企业价值创造能力进行评估。在2009年12月份,国资委颁发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提出要在中央企业实施经济增加值考核项目。这就使得EVA管理成为中央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EVA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然后通过实证分析,以50家中央企业为例,研究了国有企业经济增加值与企业价值相关性。

二、模型的选取与数据的采集

1、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在上式中NPPAT代表公司税后净营业利润;TC代表资本总额;WACC则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经济增加的定义和计算原理是广为接受的,但是在实际的计算中却经常会出现由于项目调整导致的结果不同意问题,最后使得计算结果有所偏差。我国早在2006年就了会计准则体系,对EVA模型的调整方法也进行了说明。

2、模型设定

目前由于相关的理论还没有完全成熟,导致了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有两个不同的方向,选择不同的变量来计算盈余信息价值使得相关性模型出现了两大流派,一个是收益模型流派,一个是价格模型流派。这两种模型各有特点,收益模型使用了一阶差分的模型,这样就使得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得到了保证,但是却不能极好地解释会计收益;与之相对的,价格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由于会计数据的累积变化导致的股价变动,但是价格模型却存在很难避免的规模效应。著名学者Kothari and Zimmerman(1995)提出,尽管收益模型被广泛采用,但是其还存在少量的计量经济方面的不足,同时指出价格模型的系统估计值精度很高,建议将这两个模型结合共同使用以保证更高的准确性。本文借助了Kothari and Zimmerman(1995)的研究思路研究国有企业经济增加值与企业价值相关性。

3、数据采集

从二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每股经济的增加值同股价之间存现这显著的线性关系,因此可以得到经济增加值同股票的收益在价值上具有相关性的结果。这种计算说明了国有企业进行经济增加值的计算以调整会计指标有重要的意义。

四、原因分析

根据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样本分析获得了部分对问题的验证,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股价与EVA之间的联系并不突出。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财务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只有上市后才纰漏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并没有建立严格的经济增加值项,因此国有企业对于经济增加会计指标没有严格要求;同时我国财务分析师市场还处于探索阶段,投资者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获取详细的信息并自己计算相关参数。在这种情况下,公布EVA这一会计指标显得就非常重要了。

2、资本市场氛围不良

我国大多数投资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EVA的重要性,也没有将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进行投资。其实说到底还是目前我国投资者的投机心理过多。这种投资行为反应在股价上就是波动较大,进而使得导致股价较大偏离企业创造价值。

3、自身对企业价值认识不够充足

目前,国有企业中的少部分还是遵循着追求利润的原则,按照股票盈余和利润来进行分配,这就使得EVA的内部应用不通畅。

4、EVA体系内部问题

由于经济增加值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同时EVA也是建立在众多假设的基础上才能成立,不同国家的市场,同一国家的不同企业可以为了保证对某些项目的调整使用不同的假设,这就导致了最终的结果不一致。

五、小 结

以国有企业经济增加值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提出了EVA在评价企业业绩和评估企业创造价值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的在实际中应用经济增加值体系对于推广EVA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该体系继续推广并获得投资者和财务市场的认可,那么EVA对于股价的影响程度也会逐渐增加。处于目前国内市场和体系结构本身存在的问题,形成统一的简单体系还需要实践和时间来进行构建。(作者单位:郑州煤电物资供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企业经济价值篇(4)

体验经济的产生背景及其核心特征

体验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

1998年,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Ⅱ)和詹姆士·吉尔摩(James H.Gilmore)全面分析了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他们指出:体验经济是“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体验作为主要经济提供物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因此,可以说,体验经济是一种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经济,正如20世纪70年代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一样,我们步入体验经济同样也是经济价值形态自然演进的结果,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将成为大势所趋。

体验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核心特征

体验的实现与员工参与无必然联系:参照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对服务的定义,服务强调的是员工参与,没有员工也就无所谓服务产品;而体验强调的则是顾客参与,没有顾客也就没有体验商品,员工只是体验过程的配角,而且体验现场不一定需要员工的参与。

顾客成为体验商品的主要构成部分:体验型企业出售的是独特的体验商品,对体验的需求源自顾客内心的期望。由于体验是顾客的个人主观感受,所以企业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形成体验价值的环境条件,真正对体验价值的产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顾客本身,顾客成为了体验商品的真正主体。

体验价值表现为顾客精神状态的改变: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主要体现为顾客精神状态的“改变”。从本质上讲,消费体验商品所获得的不再是物质效用,而主要是精神效用。体验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顾客精神状态的改变程度与所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越明显,则顾客感知的体验价值越大。

顾客对体验付出的经济成本相对不敏感:体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顾客的个人感觉(体验的感知成本)。由于顾客消费体验产品主要表现为对个人价值的超越与精神意义的追求,他们往往愿意付出较高的经济代价,因此对经济成本的感知相对不明显。在体验经济时代,一杯经过特殊体验场景包装的咖啡,其价格卖到普通咖啡的几十甚至上百倍仍然会吸引大量的顾客。

体验经济的价值基准及价值链生成

体验经济的价值基准点分析

知识经济的推崇者在互联网热潮中过分强调了技术、信息之类客体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消费主体的价值,迷失了人类的主导性。约瑟夫·派恩认为:体验经济最终将会取代知识经济,因为体验是一种独立的经济提供物,而知识提供的只是信息,只有独立的经济提供物才能构成经济形态。将消费者的主体价值置于经济的第一位,从主体需求本身来推导供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握了新经济盈利的关键,而这正是体验经济的价值基准点。

不同经济形态的价值链对比

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生产、物流等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特有的价值链,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中实现价值的组织流程具有区别(见表1)。

体验经济的价值链生成过程

体验经济的价值链是围绕顾客体验的过程而生成的,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体验前——价值设计阶段:针对顾客的个人价值与体验期望来设计体验剧本,从而形成体验活动与价值创造的主题线索。

体验中——价值生成阶段:整合企业核心资源有效地控制体验现场,创造独特而美好的顾客体验,实现具有强烈冲击的体验感知价值。

体验后——价值维持阶段:超越顾客期望,实现顾客的全面满意(态度—行为—认知三个维度),建立企业的顾客忠诚,维持企业的长期价值链。

基于体验价值创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构建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意义

体验经济时代的竞争焦点就是对顾客体验感觉的争夺。区别于传统经济时代“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竞争法则,体验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法则将是“美鱼吃丑鱼”、“感觉至上”。以体验价值为核心来构建企业的竞争力,将有助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设计出令顾客满意的独特体验,不断提高企业附加值,从而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构建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原则

构建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原则就是以顾客体验为中心。体验价值的创造必须以顾客体验为参照标准,从了解顾客的体验期望出发展开思考,将企业价值生成过程与顾客体验感受的意识流过程对照起来加以管理。顾客对理想体验的心理需求与体验价值的感受将成为体验型企业竞争力设计的重点。

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框架设计

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企业与顾客交往方式(场景剧本的设计)、顾客关系维持方式,以及由此提供给顾客的整体感知价值。它包括企业在四个方面的竞争能力:

体验设计能力。体验经济是一种人性化经济,能够针对顾客实现自我的心理期望来实施大规模定制,设计出相应的体验剧本将成为企业首要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创造体验价值的起点。体验剧本设计的独创性以及具有能够满足顾客期望的鲜明主题是关键。

现场控制能力。体验现场是顾客参与体验剧本、实现体验期望的舞台(场景),它可以是体验型企业自己拥有的,也可以是企业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的结果。

现场控制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体验剧本的实施效果,影响顾客的体验感知和满意度。

客户沟通能力。企业通过与顾客的沟通可以影响顾客对企业的认识和感知,同时还可以引导体验过程中的顾客行为。愉悦的沟通氛围将会提升顾客对体验过程的感知价值。

关系维持能力。顾客是体验型企业的核心资源,能够有效地维持顾客关系将成为体验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体验现场经历心灵洗礼的顾客会对体验效果与体验期望作出比较,通过比较,满意的顾客会产生关系维持的倾向,忠诚的顾客则会将这种积极付诸行动。

基于体验价值链的企业竞争策略思考

定位策略

围绕体验价值链阶段分工,准确定位企业的核心能力。体验型企业是以提供体验型产品为主的企业。体验价值链将体验型企业的价值活动进行了有序分解,使企业能够更清楚地发现自己参与体验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围绕体验价值链的阶段分工,选取相关业务领域对自身参与体验价值创造的核心竞争能力做出定位,从而有针对性地长期培育本企业的体验供给能力。(见表2)

创新策略

立足体验价值的个性化,创建灵活的学习型组织。具有灵活适应能力的学习型企业会不断更新自我,从而针对顾客需要适时整合内外部资源,创造新的体验方式来满足顾客体验的个性化需求。体验经济时代将会出现大量的具有快速市场反应能力、拥有特色核心专长的虚拟型组织:它们或负责体验产品设计与开发,或负责调度体验产业资源;或负责顾客调研与关系沟通,或承担体验外包服务等等。

沟通策略

以了解和满足顾客期望为主线建立新型商业沟通。顾客体验价值的创造来自多个环节的协作,由于体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感知价值,所以顾客的“期望—满意”评价将贯穿其参与体验的全过程。企业在提升自身实际的服务绩效外,应充分利用顾客沟通来有效地影响顾客的总体感知:在沟通范围上开拓泛客户,以了解顾客体验期望和创造体验价值为主线来重新审视客户关系,将有可能把上下游企业或业务也纳入到企业客户的范畴之中。在沟通特征上体现人性化,企业在对客服务过程的各环节中,充分体现“以客为尊、以人为本”的理念,沟通方式更为细致化和个性化,沟通效果更注重顾客的愉悦的心理感受。在沟通方式上呈现多样化,最大程度地体现顾客导向,根据不同类型的顾客实施针对性的沟通方案,有效地引导顾客的体验价值感知过程。

总之,在体验经济时代,企业的主要精力将投入顾客沟通,企业惟有以了解和满足顾客体验期望为主线来建立新型商业沟通,才有可能确立起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

成本策略

增加企业产品与服务的体验成分,发掘企业利润的新增长点。当咖啡厅因为增加了令顾客倍感温馨的体验氛围而将一杯普通的咖啡买到成本价的几十倍时,服务型企业的成本—利润结构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其盈利模式也出现了新的飞跃。体验经济内生于服务经济,当服务型企业为增加的体验成分而收取额外费用时,体验的边际价值由此实现了最大化。

伴随顾客需求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不断飞跃,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正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演进。体验经济是一种人性化的经济,以顾客为主体来审视体验价值链将有利于企业从价值创造角度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在企业经营的各环节不断发掘出产品与服务的独特体验成分,可以强化企业独特的核心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当我们不断从传统经济的企业经营哲学向体验经济时代的企业经营美学演进之时,我们将会惊喜地看到:企业的魅力与日俱增,企业新的利润中心会象源泉一样不断涌现!

参考资料:

企业经济价值篇(5)

体验经济的产生背景及其核心特征

体验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

1998年,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Ⅱ)和詹姆士・吉尔摩(James H.Gilmore)全面分析了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他们指出:体验经济是“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体验作为主要经济提供物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因此,可以说,体验经济是一种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经济,正如20世纪70年代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一样,我们步入体验经济同样也是经济价值形态自然演进的结果,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将成为大势所趋。

体验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核心特征

体验的实现与员工参与无必然联系:参照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对服务的定义,服务强调的是员工参与,没有员工也就无所谓服务产品;而体验强调的则是顾客参与,没有顾客也就没有体验商品,员工只是体验过程的配角,而且体验现场不一定需要员工的参与。

顾客成为体验商品的主要构成部分:体验型企业出售的是独特的体验商品,对体验的需求源自顾客内心的期望。由于体验是顾客的个人主观感受,所以企业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形成体验价值的环境条件,真正对体验价值的产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顾客本身,顾客成为了体验商品的真正主体。

体验价值表现为顾客精神状态的改变: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主要体现为顾客精神状态的“改变”。从本质上讲,消费体验商品所获得的不再是物质效用,而主要是精神效用。体验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顾客精神状态的改变程度与所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越明显,则顾客感知的体验价值越大。

顾客对体验付出的经济成本相对不敏感:体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顾客的个人感觉(体验的感知成本)。由于顾客消费体验产品主要表现为对个人价值的超越与精神意义的追求,他们往往愿意付出较高的经济代价,因此对经济成本的感知相对不明显。在体验经济时代,一杯经过特殊体验场景包装的咖啡,其价格卖到普通咖啡的几十甚至上百倍仍然会吸引大量的顾客。

体验经济的价值基准及价值链生成

体验经济的价值基准点分析

知识经济的推崇者在互联网热潮中过分强调了技术、信息之类客体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消费主体的价值,迷失了人类的主导性。约瑟夫・派恩认为:体验经济最终将会取代知识经济,因为体验是一种独立的经济提供物,而知识提供的只是信息,只有独立的经济提供物才能构成经济形态。将消费者的主体价值置于经济的第一位,从主体需求本身来推导供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握了新经济盈利的关键,而这正是体验经济的价值基准点。

不同经济形态的价值链对比

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生产、物流等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特有的价值链,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中实现价值的组织流程具有区别(见表1)。

体验经济的价值链生成过程

体验经济的价值链是围绕顾客体验的过程而生成的,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体验前――价值设计阶段:针对顾客的个人价值与体验期望来设计体验剧本,从而形成体验活动与价值创造的主题线索。

体验中――价值生成阶段:整合企业核心资源有效地控制体验现场,创造独特而美好的顾客体验,实现具有强烈冲击的体验感知价值。

体验后――价值维持阶段:超越顾客期望,实现顾客的全面满意(态度―行为―认知三个维度),建立企业的顾客忠诚,维持企业的长期价值链。

基于体验价值创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构建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意义

体验经济时代的竞争焦点就是对顾客体验感觉的争夺。区别于传统经济时代“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竞争法则,体验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法则将是“美鱼吃丑鱼”、“感觉至上”。以体验价值为核心来构建企业的竞争力,将有助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设计出令顾客满意的独特体验,不断提高企业附加值,从而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构建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原则

构建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原则就是以顾客体验为中心。体验价值的创造必须以顾客体验为参照标准,从了解顾客的体验期望出发展开思考,将企业价值生成过程与顾客体验感受的意识流过程对照起来加以管理。顾客对理想体验的心理需求与体验价值的感受将成为体验型企业竞争力设计的重点。

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框架设计

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企业与顾客交往方式(场景剧本的设计)、顾客关系维持方式,以及由此提供给顾客的整体感知价值。它包括企业在四个方面的竞争能力:

体验设计能力。体验经济是一种人性化经济,能够针对顾客实现自我的心理期望来实施大规模定制,设计出相应的体验剧本将成为企业首要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创造体验价值的起点。体验剧本设计的独创性以及具有能够满足顾客期望的鲜明主题是关键。

现场控制能力。体验现场是顾客参与体验剧本、实现体验期望的舞台(场景),它可以是体验型企业自己拥有的,也可以是企业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的结果。

现场控制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体验剧本的实施效果,影响顾客的体验感知和满意度。

客户沟通能力。企业通过与顾客的沟通可以影响顾客对企业的认识和感知,同时还可以引导体验过程中的顾客行为。愉悦的沟通氛围将会提升顾客对体验过程的感知价值。

关系维持能力。顾客是体验型企业的核心资源,能够有效地维持顾客关系将成为体验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体验现场经历心灵洗礼的顾客会对体验效果与体验期望作出比较,通过比较,满意的顾客会产生关系维持的倾向,忠诚的顾客则会将这种积极付诸行动。

基于体验价值链的企业竞争策略思考

定位策略

围绕体验价值链阶段分工,准确定位企业的核心能力。体验型企业是以提供体验型产品为主的企业。体验价值链将体验型企业的价值活动进行了有序分解,使企业能够更清楚地发现自己参与体验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围绕体验价值链的阶段分工,选取相关业务领域对自身参与体验价值创造的核心竞争能力做出定位,从而有针对性地长期培育本企业的体验供给能力。(见表2)

创新策略

立足体验价值的个性化,创建灵活的学习型组织。具有灵活适应能力的学习型企业会不断更新自我,从而针对顾客需要适时整合内外部资源,创造新的体验方式来满足顾客体验的个性化需求。体验经济时代将会出现大量的具有快速市场反应能力、拥有特色核心专长的虚拟型组织:它们或负责体验产品设计与开发,或负责调度体验产业资源;或负责顾客调研与关系沟通,或承担体验外包服务等等。

沟通策略

以了解和满足顾客期望为主线建立新型商业沟通。顾客体验价值的创造来自多个环节的协作,由于体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感知价值,所以顾客的“期望―满意”评价将贯穿其参与体验的全过程。企业在提升自身实际的服务绩效外,应充分利用顾客沟通来有效地影响顾客的总体感知:在沟通范围上开拓泛客户,以了解顾客体验期望和创造体验价值为主线来重新审视客户关系,将有可能把上下游企业或业务也纳入到企业客户的范畴之中。在沟通特征上体现人性化,企业在对客服务过程的各环节中,充分体现“以客为尊、以人为本”的理念,沟通方式更为细致化和个性化,沟通效果更注重顾客的愉悦的心理感受。在沟通方式上呈现多样化,最大程度地体现顾客导向,根据不同类型的顾客实施针对性的沟通方案,有效地引导顾客的体验价值感知过程。

总之,在体验经济时代,企业的主要精力将投入顾客沟通,企业惟有以了解和满足顾客体验期望为主线来建立新型商业沟通,才有可能确立起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

成本策略

增加企业产品与服务的体验成分,发掘企业利润的新增长点。当咖啡厅因为增加了令顾客倍感温馨的体验氛围而将一杯普通的咖啡买到成本价的几十倍时,服务型企业的成本―利润结构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其盈利模式也出现了新的飞跃。体验经济内生于服务经济,当服务型企业为增加的体验成分而收取额外费用时,体验的边际价值由此实现了最大化。

伴随顾客需求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不断飞跃,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正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演进。体验经济是一种人性化的经济,以顾客为主体来审视体验价值链将有利于企业从价值创造角度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在企业经营的各环节不断发掘出产品与服务的独特体验成分,可以强化企业独特的核心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当我们不断从传统经济的企业经营哲学向体验经济时代的企业经营美学演进之时,我们将会惊喜地看到:企业的魅力与日俱增,企业新的利润中心会象源泉一样不断涌现!

参考资料:

企业经济价值篇(6)

企业真正的价值不是短期的收益而是长期盈利的能力。

只要你知道了什么是企业的价值,你就会知道经济衰退到底影响不影响企业的价值。“企业的价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这一定义是全球公认的。但进一步地问,企业未来现金流是由什么决定的,为什么有的公司未来现金流越来越大,有的公司越来越少,有的公司维持不变?搞清这个问题,才是抓住了什么是企业价值的灵魂。

企业未来的现金流,从企业内部来讲,决定于治理结构、管理水平、管理制度;从外部讲,决定于市场的竞争结构、企业的行业地位,这些内外要素是构成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基础决定因素。更简单地讲,企业的未来现金流决定于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虽然我们说市场的需求变动,社会的经济波动不是完全和企业的竞争力无关,但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是从属于企业固有的某种经营特质,这种经营特质和巴菲特所固有的挣钱能力一样,巴菲特所固有的挣钱能力是从属于巴菲特的,不会因为经济衰退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当美国经济衰退的时候,谁能说巴菲特的挣钱能力也降低了。企业的价值主要是挣钱能力所决定的,因为企业的长期现金流是由挣钱能力所保障的,企业的价值根本不是由短期今年、明年、后年赚多少钱所决定的,今年、明年、后年企业所赚钱的变化也不是说完全不影响企业的价值,但那种影响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市场总是有这种现象,某个公司的业绩增长了,就认为它的价值度提升了,企业的价值度提升,并不是以业绩是否增长为判断依据的,是以企业是否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是否提升了竞争能力为决定依据的。

有时候一个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额资金投资搞了新技术和新产品,这种大额投入导致两个结果,一方面它提高了企业的占有率,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这种大额投入又导致企业的当期现金流减少甚至亏损,这种情况下,你认为企业的价值度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呢?从价值的核心本质上看,由于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所以长期的现金流入增长,所以它的价值就增加了,当期亏损根本不意味着企业价值度贬损。如果当期收益减少是企业价值度贬损,那么,为推动企业发展所做出的投资,都将被视为对企业价值的损害,毕竟每一种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行为都是要消耗企业资源的,都是可能要减少当期收益,显然这是不能成立的,企业真正的价值不是短期的收益而是长期盈利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衰退只是影响了企业中短期的具体营收,具体营收不是企业内在价值的绝对因素。

经济衰退虽然不影响企业价值的深刻变化,但古今中外的股市都会在经济衰退中变得低迷,这种低迷主要是由于人心的消极、人心的悲观所造成的,并不是内在价值所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理性投资选择是应该首先认识到经济衰退和企业的内在价值度没有太大影响,企业的价值是不会因为经济衰退而有根本性变化的。其次,理性的投资行为应该是在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中积极吸纳而不是积极逃离。

企业经济价值篇(7)

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和高度发达虽使人类在与生存环境的斗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也成了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尖锐的主要原因 [1] 。而且,环境对人类报复而造成的巨大损失使我们不得不敲响警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生产与生活过程中的头等大事。据相关部门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天发生200多起严重的污染事故,在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都达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其造成的后果主要表现为:

1.水污染。水的污染涉及到海洋、河川、湖泊和地下水。据报告显示全世界大约有1/3的淡水资源受到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2000年的时候,世界污水的排放量已经惊人地达到了36万亿吨。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当时每四个病人中就有一个是因为饮用了不清洁的水源而患病的,每年约有1 000万人死于饮用不清洁水而导致的传染病。

2.大气污染。大气或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一旦大气遭到污染,就会危害人的健康和生存。世界每年排放的有害气体的总量达6亿多吨。大气污染使得许多城市里的人致死或致伤,根据权威机构的调查和统计显示,每年有30万~70万的人口提前残废,而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大气的污染。

3.气候变暖。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人类焚烧化石矿物来生成能量的行为愈演愈烈,而这些燃烧产生的多种温室气体“笼罩”着地球,使地球反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锐减,这必然地导致全球气温的上升,也就是我们频繁地听说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温上升,气候变暖,冰川和冻土消融,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失调,威胁人类的居住环境。预测到2030年,温室效应将使全球气温上升1.5℃~4.5℃,南极和北极的冰川加快融化,海平面将升高0.2米~1.4米。

4.土地荒漠化。由于乱垦滥伐和植被的破坏使得土壤退化,世界每年损失的土壤已经超过新土壤的形成量。全球土壤流失率已经增加到每年260亿吨,使得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荒漠化的土地以每年5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5.森林破坏。根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发现地球上只剩下10%的陆地面积是未受侵扰的森林。大面积森林的消失不仅加速土地荒漠化,还使地球失去了“肺”的功能。

6.臭氧层变薄。臭氧层就好比整个地球的保护伞,它能够保护地面生物不受紫外线等的辐射伤害。然而氟氯类物质的长期排放却使得这层保护膜的含量减少甚至出现空洞。据分析,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1%,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强度便增加2%,据估计,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臭氧含量已经减少了3%,到2025年,有可能会减少10%。这就会使得紫外线等短波辐射增强,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同时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如何保护臭氧层已经是一个很重要问题。

7.酸雨污染。被称为“空中死神”酸雨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这些表现已经发生在人类的身边,其后果的严重性足以给人类敲响警钟。

出现以上后果人类不仅仅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深入的是要分析其背后的伦理问题。从哲学的角度上来看,环境只是任何一个中心事物周围与此事物密切相关的客观存在。用唯物辩证法的眼光来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当某个事物被当成中心事物时,与它相联系的有关事物就变成了该事物的环境。这样看来“环境”的概念具有无限性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因为可以作为中心的事物是无限的,必然会有环境无限的特征[2]。通过以上对环境污染的表现分析不难看出,受害的对象基本上都是自然环境,可见自然环境是工业化发展的巨大牺牲品。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它承载着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空气、水、土壤和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都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必要条件;自然环境的存在使得人们有了生产和实践的承受体,为人类的所有活动提供所需的资源和能源。人类活动的附带产物排放到自然界中,自然界具有自我调节和净化能力,对这些产物进行处理,对有害和有毒物质进行降解,如果没有这一过程的存在,或超出自然界的净化能力,人类的活动就是单向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就无法得到净化,这样循环过程不能实现,人类活动也将面临终止。自然环境不单单服务于人类的经济目的,同时也是人们释放压力,陶冶情操的地方,为人类丰富的生活提供了精神家园。

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涉及到的道德问题逐渐成为人类环保意识的主流。所谓环境道德的主体就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之后,自觉形成的约束自我物质贪欲,善待自然的思想意识。这种道德的形成是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由外在环境的变迁而引起的,是传统道德观的发展和延续,也是人类道德意识形态的最高阶段。环境道德的行为与人类获取物质利益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很难把握道德的尺度。科技的力量间接地破坏着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生存环境系统,人类的环境意识发生急剧地变化,并成为人类主导意识流之一。这种意识的巨变究其根源是现代企业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企业活动已经成为现今能影响自然环境的主要因素,企业在生产中利用设备开发自然界中他们所需的原料,进而加工成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财富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可随之而来的还有给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而现在有些企业存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本企业利益不顾周围利益,只顾生产所得到的利益不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宗旨,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控制下,利益成了驾驭一切的东西 [3]。20世纪中期,企业的发展不重视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高额利润的回报促使企业迅速发展,同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造成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对于环境的破坏,企业虽说不应承担全部责任,但也必须承担大部分责任。

以上问题中突出表现的是企业利益与环境价值的冲突。价值是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能满足并实现主体需要和欲望的效用 [4] 。在人类生存环境系统中,作为主体人类生存发展的整体效能外,系统中每一个独立因子对于人类还具独立的效能和功用,能满足和实现人类的不同需要和欲望,对其不同效能和功用的评价,使形成许多自然环境价值观念。环境价值除了具有一般价值的共同特征之外还有其自有的特性:(1)整体性。环境价值的客体具有整体性,环境价值是各种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效用;同理,环境价值的主题是人类整个群体,而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其影响和作用的对象也是人类整体,这就很容易被个别人和个别群体的私利所忽视 。(2)长远性。自然环境的变迁对人类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长远的。环境治理的行为发生在近期,而其将带来的长远效益却在远期。环境破坏的行为发生在近期,同样其带来的后果也将持续到远期。(3)不可替代性。环境价值不可能用其他任何一种价值来代替,经济价值也代替不了环境价值,环境价值的各种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也不可能代替。我们不可能用晴朗的天空来代替乌烟瘴气的空气,更不能用一定金钱来衡量原始森林的全部价值。(4)不易度量性。环境价值不像经济价值那样显而易见,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具有隐匿性。有许多专家尝试度量环境价值,但是都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环境价值 [5]。

正因为环境价值具有以上的特性,所以它的价值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人类普遍认为环境是自然赐予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物,人类不顾及其可承受之重地随意使用。环境虽也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是其周期较为缓慢,环境通过自我调节使被破坏的地方得以修复从而使生态达到平衡,就是这自我修复的能力遮盖了人类的视线,岂不知自然修复的能力已经远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6]。许多企业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企业价值与环境价值永远不可能站在一个层面上论述,并认为创造利润是企业追求的唯一目的,从而忽视企业的环境责任。事实证明,环境价值始终不能与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分开来讨论,其三者的地位是不可彼此代替的。因此,首先企业应该认识到对于企业的管理,不仅仅是对于人的尊重,也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进行尊重生物和自然界的管理。也就是说企业要在认识自然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前提下,使企业朝着符合环保的方向,有利于自然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具体做到:首先生产要在无害于环境的高新技术的指导下来进行,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其次是所研究和开发的新技术一定是在不破坏环境或者对环境破坏不大的前提下;最后就是开发和引进处理三废和垃圾的技术,做到早处理早受益。

参考文献:

[1]李承宗.和谐生态伦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28-29.

[2]裴广川.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9.

[3]张玉荣.环境价值——价值域中不可忽视的部分[J].理论研究,2004,(12):34

企业经济价值篇(8)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070-01

1 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剧烈波动

1.1全球资本市场随着经济波动剧烈起伏,债券市场波动小于股票市场

2005年以来全球资本市场也经历了“高速增长”、“深幅下跌”和“迅速反弹”三个阶段。美国股市最高较2005年年初上涨了130%,上证综指更是大幅上涨了500%。但随着次贷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各股票市场也应声下挫,从2007年5月到2009年2月美国股市跌幅达53.5%;中国A股跌幅更是达到71%。债券市场波动幅度远远小于股票市场,但在经济危机爆发后,长期债券的波动性也显著上升,波动性几乎增加了1倍。

1.2周期性行业波动大于非周期性行业波动,投资相关行业波动大于消费相关行业波动

在经济危机时期,周期性行业的波动率更是显著大于非周期性行业。观察全球按板块划分的MSCI指数波动情况,能源、原材料、金融和可选消费品等周期性板块波动幅度远远高于其他板块,例如,在2008年10月“次贷危机”突然深化时,能源和原材料板块的30天波动率分别上升到了104%和89%,而必需消费品和医疗板块的波动率最低,分别只有52%和56%。

1.3经济剧烈波动时投资者心理和行为也与经济平稳时迥异

在市场剧烈波动时,投资者更容易显现“羊群效应”和“正反馈效应”等对市场追涨杀跌的非理。例如,在2007年A股大涨时期,A股市场总体估值(PE)也从25.83倍上升到了最高点42.95倍。2008年后随着市场走弱,PE估值也下跌到12.16倍。经济危机会使得投资者更加趋于保守,难以接受高估值高溢价的投资产品。

1.4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市场估值

为应对经济危机而采取的频繁的宏观调控政策,如投资、金融、财政、税收等,对市场估值无不产生重大影响。例如,2010年4月中旬国家出台房地产行业“国十条”调控措施后,房地产行业估值应声下跌,房地产板块的PE值也从2008年平均27.5倍快速下调到2010年预期的13.5倍,下挫50%。

2 三大估值方法在经济剧烈波动下面临严峻的挑战

2.1收益法在经济剧烈波动条件下面临全面的挑战

收益法中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预测周期三个因素实现全面、客观的预测困难重重。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预测,通常采用“历史趋势推演”方法。当经济出现剧烈变化,依赖于过去的推演可靠度大为下降,收益模型与因经济剧烈波动引发的经济周期变化产生了脱节,“推演”的基础已面临挑战。对折现率选取时,权益成本的测算中主要涉及无风险收益率、市场风险溢价、系统风险三个参数。在经济剧烈波动下,参数自身已出现剧烈变化,难以进行选择和判断,特别是风险溢价的估算有事前估算和依据预期估算两种方法,对于前者而言,在市场出现大转折时,历史收益率数据已不可信;对于后者而言,管理层或投资者对于预期收益率的判断在经济环境稳定增长期和经济环境剧烈波动时存在着很大差异,甚至是“反差”,数据可能失去使用基础。

2.2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的可用性降低

在巨大经济波动、市场失灵、无法寻求到公允市场或交易时,市场法也就面临严峻考验甚至难以应用。首先,经济剧烈波动下,市场必然大幅的波动,市场价格往往严重偏离企业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已失去了可信度。其次,一旦可比对象的市场信息存在缺陷,信息扭曲就会对公允价值计量产生很大影响。

2.3成本法在经济剧烈波动条件下适用性进一步变差

此次经济危机前,美国上市公司的市值与其有形资产的比例通常在4:1左右,即有形资产只占公司整体价值的20%左右。这充分表明了以有形资产的加和作为公司价值的成本法的巨大局限性。在经济剧烈波动下,主要大宗商品的交易价格均出现大幅波动,企业成本的获得本就难以得到合理估计,对于进而引起资产的闲置、收益下降等,资产的经济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更难以估计。

3 经济剧烈波动下调整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思考

3.1更加关注经济行为

不同的经济行为要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经济行为如引进战略投资者、主动增资扩股、积极合并等,这一类经济行为应当考虑以企业未来长期收益内在价值为根本,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评估中应首选收益法,辅之以市场法(或成本法)。经济行为如产权转让、被增资扩股、被兼并等,经济行为完成后将丧失对企业控股(或实际控制)地位,通过实现企业外在价格最大化,才能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首选市场法,辅之收益法(或成本法)。

3.2选用收益法应关注的问题

(1)灵活确定“可明确预测期”。收益法中通常可明确预测期限为评估基准日后5年左右。在经济剧烈波动下,应根据企业本身收益趋于稳定的条件和外部环境――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两个方面合理确定企业进入稳定收益的时间区段,使其有足够的长度覆盖企业波动、复苏、回归、稳定阶段。

(2)在未来收益预测中应考虑经济周期以及行业和地域特点,以便在宏观经济前景、区域政策环境和行业经济前景发生变化时,对现金流量的这些相关要素能作出必要的调整,获得企业在不同经济状况下,如经济快速复苏、经济缓慢复苏、经济保持低谷等状态的估值水平。

(3)在折现率预测中体现对风险的控制,在计算加权资本成本(WACC)时,可考虑在折现率中合理增加经济波动风险溢价。

(4)慎用“永续模型”,可考虑“收益预测”加“退出倍数法”混合模型。并可考虑搭建滚动的退出倍数模型,对于长期持有的企业进行价值持续评估。

(5)积极利用“敏感性分析”技术,对变化最快、影响最大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判断和说明评估结论的合理性。

企业经济价值篇(9)

当前多数的企业管理层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存在和作用,不能正确认识产生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及经济效益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企业运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试图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以及实现途径等几方面做一解析,以期有所裨益。

一、思想政治工作创造的是一种无形资产价值

一般而言,企业通过常规的经济手段,如奖金、工资等,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减少人为损失,实现企业利润再增长,这是企业通常认为行之有效的、屡试不爽的措施或法宝。但此举在增加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并非总是如愿以偿。事实上,员工对企业忠诚与否,是否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无高昂的斗志和诚信的品德,是否积极维护企业声誉和企业利益等,这些看似与企业效益无关的东西,恰恰是企业发展所必须依托的人文内涵,与企业形象、发展和生存是鱼水关系。很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表明,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制度的认可度、维护和遵守程度,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如何先进、完备的制度、机制,在实际操作中都会或多或少出现漏洞和瑕疵。企业目标的实现仅靠制度、机制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全体员工统一思想和言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而思想政治工作恰恰填补了规章制度、激励机制的“盲点”,具有统一思想和言行、营造和谐团结的人际关系、凝聚力量和集中智慧等效能,所以它是一种“低成本、高产出”管理高效的潜在生产力,它产生的企业经济价值是无法量化的。传统的惯性使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人们发现了无形资产的存在并能够反映出企业价值的客观性。员工的文化知识、职业道德、责任感、服务水平、工作技能等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已成为企业无形资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有价值,而且等同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它创造的是一种无形资产价值。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激活经济要素提供可靠途径

众所周知,在生产力三大要素中,物的要素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受环境的影响不十分明显;而人的要素则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只有好的物质条件,没有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任何企业都不能产生出经济效益;只注重劳动者的劳动,而不注重其素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也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管理讲究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正是以有效地组织劳动因素、充分发挥劳动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为宗旨,并贯穿于管理运营的全过程而开展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为解决好员工的思想、精神面貌、主人翁意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等问题,都提供了有效的工作途径,可以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打开企业最重要生产要素的一把金钥匙,其作用就在于通过宣传、教育、启发、诱导等方法,把科学理论灌输到员工的头脑中去,用真、善、美去影响和建造人的精神世界,调整人的思想情绪,开掘人的智慧潜能,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使生产力的三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企业的资本经营过程中作用优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另外,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管理机制的转换,员工的经济利益、人际关系、价值观及惯性思维等都会产生出一些冲突或扭曲,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处理不好势必引起员工工作效率的降低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若仅仅依赖于物质手段,采取简单的物质奖罚措施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这就必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把物质利益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化解矛盾、鼓舞士气,不断为企业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这样才能确保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目标的实现,才能真正达到改制的目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经济价值的途径

1.思想政治工作融于企业的管理活动之中。思想政治工作经济价值的实现,是由“潜”到“显”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正常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发挥好它的作用、创造出经济效益。具体而言: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管理活动之中,渗透到人们的具体业务工作之中,以达到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目的。二是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肃组织纪律来协调、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为经济建设做贡献。总之,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触及和切入企业经济运营领域,在参与中渗透,在参于中结合,在参于中服务,思想政治工作要同企业管理同唱一首歌,同走一条路。

2.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自身的经济价值,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一有效的途径。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长期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动力源泉。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去,以各种企业文化的具体形式为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渗透到企业的精神文化之中,进而广泛渗透到制度文化和活动方式之中,融入到企业日常的各项活动中,暗含于组织的制度和业务工作之中,遥控组织的管理和活动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或以先进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借助文化的形式,就会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使员工乐于接受和认同,为企业的良性运作提供内在“剂”、精神动力和积极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企业经济价值篇(10)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正在逐步从有形资产,向与企业的创新活动、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源实践等密切相关的无形资产转移。无形资产不仅在企业竞争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日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价值源泉,为企业多元化的价值创造提供强劲的驱动力。

一、无形资产特征及作用

(一)无形资产特征

无形资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和组织管理要求,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公认一致的明确定义。本文认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使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外购或自创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相比于有形资产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形成和使用的过程中:第一,非实体性。无形资产一方面没有物质实体,人们无法通过感官直接触碰,只能从观念上感觉;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无损耗、报废时无残值的特性也区别于有形资产。第二,垄断性。无形资产的垄断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些无形资产受法律保护,使其不被非持有人无偿取得,不被用于非法竞争,如商标权、专利权等。二是有些无形资产只要能确保秘密不泄露于外界,虽不受明确的法律保护,实际上也能享受独占权,如专有技术、秘决等。三是有些无形资产与企业整体紧密相连,只有当整个企业产权转让时,该无形资产才能随之转让,否则别人无法获得,如商业信誉。四是不确定性。无形资产受到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的影响,有效期限很难准确确定。同时由于有效期限的不确定,其价值也难以确定,继而与价值相关的投资、回收以及预计未来收益等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五是共享性。无形资产在有偿转让后可同时由几个主体共有,并于不同场合进行配置,在不影响其效用的前提下重复使用,避免机会成本和稀缺性影响。有形资产这类竞争性资产常常会受自身已被使用程度的影响而导致边际报酬递减;六是高效性。无形资产能为企事业单位带来远高于其成本的经济效益,即无形资产价值具有自身累积效应,企业超额获利能力的强弱与其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丰富度紧密相关。

(二)无形资产作用

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共同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作出了贡献。然而,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有形资产的可复制性导致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击败,而具有垄断性的无形资产形成的竞争优势更为持久高效。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低机会成本性与在价值创造中的不消耗性,是其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联高于有形资产的体现。同时无形资产的积聚效益也使竞争对手很难赶超拥有先发竞争优势的企业,从而为企业带来可观的超额利润。在知识经济时代,保护和发展无形资产已成为企业获得持久高效竞争优势的根本。据有关数据统计,21世纪以来,中国研究试验与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逐年上升,2013年经费的投入比重首次突破2个百分点。从经费支出情况不难看出,无论是企业、非营利组织抑或各地区政府,都纷纷将重点转移到了对组织有巨大价值贡献的无形资产上来。

二、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案例

(一)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强劲的核心竞争力

2015年年底,一家名为BlueSpike的NPE将正准备进入美国市场的小米公司诉至美国东德州联邦地区法院马歇尔分院,指责小米通过Tomtop销售的智能通信设备涉嫌侵犯其在美国拥有的专利权。这场使小米公司还未来得及踏入美国市场就遭到“当头棒喝”的官司,将NPE这类拥有新型商业模式的专利授权公司带入了大众视野。所谓NPE,是Non-Practicing Entity的缩写,中文“非专利实施实体”或“非生产专利实体”。NPE是指那些拥有专利但不从事专利产品生产的机构。最常见的NPE应该是科研机构,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些NPE则以专利授权许可为其主要盈利模式。NPE与一般公司一样,以努力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其以分工明确且数量庞大的专业服务团队,作为NPE整体运营的强有力推手,为以专利诉讼为主要手段的新型商业模式得以顺利实现巨额收益保驾护航。仅从专利持有数量来看,拥有98项专利、涉及“数据安全、深度检测、软件签名”等诸多领域的BlueSpike,其实并不算一家大型的NPE机构。而真正的“专利巨鳄”则当属坐拥18 000项专利并实现授权专利的市场占有率高达50%的InterDigital 公司。InterDigital 1972 年成立于美国费城,是无线电话通信先驱者,世界上第一个无线通信网络就是该公司在费城建成的。进入 21 世纪后,InterDigital 转型为知识产权公司,以专利产品为公司赢利点。凭借优秀的算法研发能力和强劲的专利储备,Inter-Digital在全球范围内对包括苹果、三星、LG、诺基亚、爱立信、松下、三洋等多家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专利诉讼,为InterDigital创下了33亿美元的市值。手握众多优质专利,背靠专业运营团队,使得许多NPE凭借唯一的无形资产形成了强劲的核心竞争力,以非生产实体与各行业巨头分庭抗礼,凭借知识经济时代的东风赚得盆满钵满。

(二)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持久高效价值收益

从世界500强不难发现,在许多知名企业的价值创造中,无形资产的投入往往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微软公司多次进入欧盟公布的各行业研发资金50强榜单前三甲,其拥有的巨大无形资产软实力是使微软公司多年立于行业顶端的根本保证;戴尔公司早年独具慧眼,率先采用计算机直销体系,与供应商和客户双向结盟,市场占有率实现了持续稳步增长;而可口可乐公司凭借密不外传的配方和创意多元的营销,常年稳坐全球饮料公司第一把交椅,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果汁饮料经销商,产品遍布多个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单纯从经济和技术角度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了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相容性的传统掠夺式线性经济发展观,不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沃尔玛公司顺应时代潮流,将“绿色供应链”理论引入了产品的实际生产销售环节,实现了组织设计上的突破创新。绿色供应链模式是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新型管理模式,并能有效实现资源的最高利用与环境的最低负面影响共存的理想状态。事实证明,多融入了一个环境维度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无论是对沃尔玛企业本身抑或对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持久高效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沃尔玛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包括供应商、配送中心、卖场等在内的所有环节,都必须足够环保又足够经济,即整个系统是最优的。这既能控制各个环节的成本,又能降低企业所承担的环境风险。第二,供应链上游所取得的生产绿色化方面的成果,可以在供应链后续过程中得到放大,使企业不仅自身更容易达到环保标准,同时有利于促进供应链上其他利益相关企业共同实现绿色环保。第三,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采用的全新生态设计,一方面有利于减少企业的原材料耗用和能源耗费,从生产上节约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企业的排污费、废弃物处理费等环境治理成本。第四,将节约下来的费用让利给顾客,不仅有利于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口碑声誉和环保的品牌形象,而且也是吸引更多客源、开拓产品市场的渠道之一。这样就形成了经济环保且收益可观的商业流程,并在较长一段经营周期中都将发挥正面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企业合并后无形资产能够创造更大价值

在众多“走向世界”的我国本土优秀企业中,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榜首的海尔集团,无疑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无论是其成长为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的经历,还是其20年间形成的独特企业文化体系,抑或其力挽狂澜、极具魅力的CEO,都使这个在观念、战略、组织、技术以及市场方面坚持创新的老牌企业话题不断。近年来海尔集团先后兼并了18个困难企业,而后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中勇于创新,投入资金、输入管理,成功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创下了高额业绩,并正式跃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牌企业之列。有学者分析认为,海尔之所以能获得如此辉煌的业绩,最为关键的是海尔不完全依赖资金投入来拯救劣势企业,而是用自己的无形资产去盘活被兼并企业的有形资产。其核心要点如下:第一,输入管理模式,运用OEC管理重塑企业灵魂。海尔集团的“OEC”管理理念强调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使企业的每一份子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这有力地针对了被兼并企业管理不到位,员工懒散惰怠、凝聚力差的情况。而责任到人、责任到岗、上下连坐的管理原则,一方面鞭策下属员工时刻警醒、自觉高效,另一方面也激励上级领导加强监管、认真负责。第二,传递企业文化,协调统一员工的价值观念。人力资源管理学和组织管理学均认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获得发展的力量源泉”。海尔集团在兼并初期开始有计划地向被兼并企业渗透传递优势企业文化,从根本上整合员工思想观念,培养统一的价值认知,为高效管理模式的推行与企业生产要素的重组铺平道路,进而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如资本运营理念、东方亮了再亮西方、市场营销理念、先卖信誉再卖产品、开拓市场理念、先难后易等。第三,利用品牌效应,拉动被兼并企业共同发展。海尔的品牌在业界是“高质量、高信誉、高美誉”的保证,为实现合并后的强强联手,海尔对所推出新产品的质量进行更严格的把关。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品牌运营,以海尔本身庞大的市场网络和极高的消费者美誉度,为新产品高效快捷地占领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海尔集团成功运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实现每兼并一个企业便盘活一个企业, 以一个名牌带出了一群名牌。

三、无形资产价值贡献的影响因素

(一)无形资产的收益能力

无形资产的价值包括无形资产年收益的评估值和有效期限内无形资产使用权的转让值,即为无形资产在未来收益期内可实现的收益额折现的结果。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先进程度常作为评价其收益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在遵守法律制度以及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一项无形资产的先进科学技术含量越高,获利能力就越强,相应对企业的价值贡献就越大。

(二)无形资产的使用期限

是指无形资产产生收益的年份长短。一方面,无形资产越先进,科技含量和领先水平越高,有效的使用期限就越长;另一方面,无形资产的行业重复程度越低,其具有实际超额收益的期限就越长。

(三)无形资产的运用范围

无形资产的价值,是指其特定主体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运用该无形资产所获得超额收益的价值。对运用范围的正当拓展会成为无形资产价值贡献的驱动因素。反之,不正当的空间拓展则很可能会成为无形资产价值贡献的抑制因素。

(四)无形资产的成本

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无形资产的成本确定边界较为模糊,同时不易于计量,尤其是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计量更为困难。实际上无形资产的创造发明成本、法律保护成本、发行推广成本等投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无形资产的价值贡献。

(五)无形资产的成果使用

运行状态良好的企业能更加充分地运用所掌握的无形资产来创造价值,降低无形资产的不必要损耗,增强其获利能力。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将无形资产再转让,相比于使用权转让的无形资产,所有权转让对原企业的价值贡献更为显著。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生产角度来看,无形资产作为无实物形态的资产,其中所凝结的人类劳动实际上是一种理论价值;而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的实际超额收益,不仅依赖其本身固有的理论价值,同时也会受到使用情况的影响,最终可实现价值是衡量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贡献的根本依据。

作者:李欣宇 林新波 张宁 秦棠霜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生工学院 理学院

参考文献:

企业经济价值篇(1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档案查考利用方式、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档案的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企业的经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档案的利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档案之生命力的根基在于档案自身所特有的价值,就此话题,本人谈谈对档案价值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对档案价值内涵的认识

关于档案价值的内涵,在档案学界有三种观点:一是利用价值论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研究档案价值,认为档案价值是指档案的利用价值、使用价值,也就是档案对人们的有用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档案的作用。二是劳动价值论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商品价值论角度出发研究档案价值,认为档案价值是指文件管理人员(文书工作者)和档案工作人员在制作、处理、管理文件和档案等活动中,所付出一切辛劳努力等有效的社会劳动凝结。三是主客体关系论从哲学角度出发研究档案价值,认为档案价值属于主客体关系范畴,是档案客体属性对社会主体需要的满足,是社会主体需要对档案客体属性的某种肯定。

二、对档案价值构成的认识

档案的价值主要表现在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两个方面,是由美国的谢伦伯格首先提出的。他所指的证据性价值,是指由被证明事物即文件产生机构的组织和职能的重要性所决定的价值。情报性价值指公共文件由于含有对各种研究有用的情报资料而固有的价值。档案价值是档案这一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意义。

档案的情报价值也称之为参考价值。档案不仅历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和思维发展的纵向深度,而且广泛地反映了事物领域和实践活动的广度。档案以知识原载体的形式,凝结了生产实践、改革社会、创造科学文化等各种实践活动的状况、创造成果以及经验教训,为人们今后处理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等各方面,提供借鉴。因此,档案对于人们查考既往情况,掌握历史资料,研究有关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

三、对档案价值实现的认识

一般来说,档案价值的实现,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文件材料到档案,这是档案价值的生成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档案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档案管理素养,根据对利用者的预测和估计,对具有特殊意义的文件、材料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工作,把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变成有一定价值的档案。第二阶段,是从档案被利用到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档案价值实现阶段,档案工作者劳动的目的就是为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只有在档案工作的劳动成果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时候,这种劳动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档案也只有被完全利用,才能实现其价值,从而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企业档案价值最终要实现所经历的过程,事实上已经涉及到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影响档案价值能否实现、实现程度如何,有四个方面:一是档案的利用实践。档案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档案处于静态保管时,它的价值只是潜在的。实现档案价值,必须通过利用档案实践,满足对人们的需要。二是档案意识。档案意识就是个人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整体认识,档案意识强弱,首先影响到档案的保存和积累,档案意识强,档案保存完整,积累丰富,就会“有档可用,有案可查”,否则就失去档案的价值,其次影响到人们对档案价值的认识,档案意识强,重视档案的作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就会自觉地利用档案,否则,就会“有档不用,有案不查”。三是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由于档案数量大而信息分散,影响利用档案的效率,而档案利用者利用档案时都有求快、求便、求准、求全的心理,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有较高档案管理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使利用者能以最快的速度,最方便的途径获得最想要的,最准确、最系统的信息。四是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发展和发展水平,对于档案利用的需要和可提供档案利用的程度,受到很大的制约,应逐步实现档案开放,使普通社会公众获得利用档案的权利,档案的价值才获得更充分的实现。

四、如何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企业档案有价值,最终要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用档案可以减少劳动消耗,节约劳动时间,节省生产费用,降低产品成本,利用档案为技术改造,科研设计,生产经营服务,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利用档案避免重复劳动,减少损失或支出费用,这些结果之所以成为现实,必然要经历档案价值生成利用的过程,因此有效地把握这一过程,档案价值就可能得到实现,从而产生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否则档案价值就可能耗散。

根据以上所述,现以企业贯彻ISO9000国际标准(以下简称贯标)为例,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谈几点认识:

1.企业贯标作为提高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水平乃至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档案管理作为基础性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提高档案利用价值,应做好基础工作。ISO9000标准质量体系中,文件资料和质量记录是质量管理活动的载体,也是外部认证机构审核贯标企业是否符合ISO9000标准的主要依据之一。档案管理应把贯标文件和资料作为管理和控制的组成部分,同时应形成比较严格的管理规范和收集、分类、保管、鉴定、统计的工作细则,对具有考查利用价值的贯标文件、资料、记录应作为归档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