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3 17:21:14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篇(1)

乐清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5月26日下发《关于文明单位电子台账建设情况的通报》,要求我公司于6月25日前完成文明单位电子台账建设。为按时按要求完成文明单位电子台账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将集团公司以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发展进行一次全面地集中地展示,以提升集团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并为进军省级文明单位创造良好的舆论基础,现就集团公司精神文明电子台账建设提出如下策划建议。一、电子台账内容(一)分为“荣誉篇”、“法人篇”、“发展篇”、“奉献篇”、“文化篇”、“党群篇”、“创建篇”、 “创安篇”等八个部分。(二)每部分由“文字综述”和“档案陈列”组成。(三)内容提要荣誉篇文字综述——集团成长历程简介档案陈列——公司各类荣誉陈列法人篇文字综述——董事长主要成就介绍档案陈列——董事长个人荣誉陈列发展篇文字综述——集团公司发展历程(创新、管理、质量、诚信、多元化等)档案陈列——相关材料(含重要的媒体报道)奉献篇文字综述——集团在发展中对社会的贡献(捐赠、助学、纳税、安排就业等)档案陈列——相关材料文化篇文字综述——反映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档案陈列——相关材料(企业文化手册等)党群篇文字综述——

文字综述——介绍集团党建、思想道德建设、工青妇建设、构建和谐企业情况等档案陈列——相关材料创建篇文字综述——集团创建文明单位的历程(或情况汇报)档案陈列——创建规划、方案、总结、申报材料、荣誉等创安篇文字综述——

文字综述——集团综合治理工作综述(综治、安全、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环/安体系建设等)档案陈列——

档案陈列——相关材料二、人员分工(一)电子台账的文字、图片材料等内容由公关部负责组织(1)八篇综述文章的写作分工是宣传处长邱××负责“文化篇”、“党群篇”、“创建篇”、“创安篇”四篇文章的撰写;

内刊主编宋××负责“荣誉篇”、“法人篇”、“发展篇”、“奉献篇”四篇文章的撰写。(2)档案陈列资料由宋××搜集整合。(3)公关部总经理张××栋负责组织、审核、统稿。(二)电子台账的网络技术由信息部负责。网页设计制作等由技术员夏××负责,信息部总经理罗×组织、协调。三、时间要求所有文字及档案材料于6月20日前完成;网页设计制作及其他网络数据等于6月24日前完成,并报请集团有关领导审核同意;6月25日前完成与乐清市文明办的联络并实现网络连接。(本策划供领导参考) 策划人:集团公关部 宋×× 2005年6月6日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篇(2)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感觉《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比较杂乱,体系理不清,概念相互混淆,如何变得有条理?如何从“杂乱”中走出一条提高做本单元主观题能力的清晰之道?

一、突破的第一条路径

把握第四单元的框架结构,可以文化建设为主题或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核心梳理两条线索。

一是把握三课之间的递进关系。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是讲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讲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讲怎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内容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而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把思想道德建设和两个修养分立为两个课题并安排在全书的结尾,理由至少有三:它们都是讲“怎么办”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们提供了国家的文化建设与个人文化生活两个不同的视角;它们凸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之于国家的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修养之于个人文化生活的特别重要的意义。三课都是立足于中国,着眼于当代。在上述三课的递进关系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处理教材或知识点的经典的“三么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当我们懂得了隐含在教材中的“三么法”时,也就懂得了对本单元知识考查的命题设问特点,即不管主观题如何设问、如何表述,都难以挥去“三么法”的身影,而且从“为什么、怎么办”的设问角度特别多。比如,2012年高考福建卷第39题第(4)问:根据材料三,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以“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文明”为主题向社会发出倡议。显然,这道题的设问是从“怎么办”的角度,也即我们经常讲的“措施类”题型。而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32题第(1)问(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则是从“为什么”的角度考查知识。其实,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39题和2012年高考山东卷第31题的设问依然体现出这个特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教学启示,面对一些新颖、陌生、让学生感到不知从何处着答的设问,其实都可以把它们化归为“为什么、怎么办”,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是把握贯穿这三课的两个视角:国家的文化建设和个体的文化生活。观察教材行文方式上的特点,我们会发现,一个是国家,一个是个体。比如第八课,在讲到如何面对有阳光有阴影的文化生活时,像“加强管理和引导”、“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文化激荡看主导”这些表述时,明显地感受到“国家”这个视角的影子。而第九课和第十课中的“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这些关键词依然逃脱不了“国家”这个视角。与此同时,第八课中的“提高眼力,拒绝污染”的表述、第十课中的“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与“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表述无疑是“个人”这个视角的凸显。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教材从开篇讲述文化对国家发展和文化对个体成长的意义,到这里讲述国家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个体的思想道德修养这两个视角是一以贯之的。当然,文化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这个视角我们也不能忽略,于是,我们再次发现了在做题(主要是主观题)时,“主体多样化”这个经典的范式,无论是回答“为什么”(包括原因、意义、依据、必要性、重要性这些不同的表达词),还是“怎么办”(包括措施、途径、方法、建议、启示等表达词),只要设问中没有限定主体,就必须具备这三个视角。

基于第一条突破路径,可这样处理本单元知识:

在上述知识框架中,“怎样发展”中的①—⑤点同样是本单元综合探究的内容。这就证明了“综合探究”是本单元的点睛之笔,是本单元的落脚点与归宿。如果本单元作为文化生活的结束部分,是对全书的归纳总结,其中心议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整本教材的“浓缩精华版”,那么,本单元的综合探究部分则是“高度浓缩精华版”。

二、突破的第二条路径

淡化概念。本单元出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些概念,概念的众多与相似也是导致该单元感觉比较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既然如此,就可以把上述概念等同,不苛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淡化概念。此路径也能够在教材的表述中找到依据,比如教材的综合探究部分有这样的表述:“在当代中国,发展什么样的先进文化?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有这样的表述:“让我们聚拢思绪,共同感悟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又比如,在“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框题中有这样的表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另外,从必修三教参中也能找到这样的依据,如:“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认为,产生这类难点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那种把‘概念’奉为神圣的思维定势,通过教学,要帮助学生认识的真正对象,不是概念,而是有关概念所反映的客观对象。”(引自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若能这样,针对上述概念的设问,在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这些答案都可以迁移,形成一种“万花油”的感觉,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从而减轻学生理解与记忆的负担。

三、突破的第三条路径

综合这几年一些省市在涉及这一单元的模拟题、高考题的主观题答案中,我们发现,不管是问为什么,还是怎么办(其实所有的问题的设计都是在这两个“么”上做文章),都能看到这几个关键词高频率地出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谐文化、文明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比如:

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39题: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某网站开设“思想道德论坛”,引起网友关注。论坛中呈现的以下话题引发了同学们热议,请你参与探究。网友心声:践行道德不止步追求完美无止境。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近年来,安徽好人和道德模范已成为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指向标,成为道德建设中引起广告关注的“安徽现象”。超越感动,弘扬美德,争做先进人物的“粉丝”是网友的共同心声。

请你从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回应“网友心声”。

参考答案: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在本题设问中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显然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在文化生活第四单元,题型为“措施类题型”,也即“三么法”中的“怎么办”。在答案中,我们不难看到上述的“高频词”,剩下的只需在这些词前加上适当的动词。再看一道从“为什么”的角度来考查本单元知识点的一道高考题:

2012年高考山东卷第31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义。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篇(3)

一、引言

医院文化主要是指在现如今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具有时代主义的文化,医院文化与精神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如今医院已经成为了物质文化建设的场所。医院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关部门应该对其加以重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只有明确医院文化建设和管理目标,并针对我国党的十主题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才会更好的促进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概述

医院文化一般是指医院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内容,其中物质文化就是医院的一些实际物质,这与医院成立的时间和历史有关。而医院的文化建设则与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有着联系。在现代化的医院中,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一定要尊崇患者至上、珍爱生命的内容,这些都是医院文化发展和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应该注重人才的裴炎和引进,只有积极的选择高素质的人员才会更好的促进医院的长期发展。

三、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分析

(1)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二者间的共同点

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要保证,其中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动力,而文明建设是医院的前进方向,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在现代的医院中,医院精神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灵魂,也是医院发展的前进动力。只有培养医德高尚、专业技术强的人员才会在实际的发展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2)树立医院文化形象,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医院文化形象的树立关系到医院的文明建设,医生一直被人们视为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也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所以在实际的发展中一定要注重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建设。在实际的工作中,医院文化形象的建设和树立首先就应该从医生人手,只有培养高素质,职业道德高的医生才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更强的实力,除此之外,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也是医院文明建设的主要动力。近些年以来,我国多数医院的医生已经顺利攻克了很多医学难题,无论是在临床上还是在理论知识方面都已经获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也为实现医院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了基础。

(3)完善医院物质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医院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欠缺,物质文化一般指的就是医院的医疗设备等内容,这些与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如今很多医院仍然不具备较为先进的医疗体系。所以笔者建议医院的有关领导应该积极的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为病人提供优雅舒适的医疗环境,这样才会为树立医院良好的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建立医院制度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完善现有医院的文化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医院文化制度的规定和管理就需要符合现实,很多医院都是通过制定一定的制度来管理工作人员,实际上这种管理方式是较为传统的,如何促使他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提升医院综合素质的必要保障。所以笔者建议一定要加强现如今医院的制度文化,要让制度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定期的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完善的制度管理中能够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学会自觉的维护医院的整体形象。

(5)规范医院行为文化,指导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篇(4)

二是加强领导,成立机构,确保创建组织有力。按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成立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导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级级有责任的工作格局。结合威信工商实际,制定了精神文明建设五年规划(*-*)。在每年股所长目标责任中都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具体要求、任务分解、考评考核和奖励措施。

三是加强干部队伍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把加强干部队伍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一方面狠抓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强化干部队伍政治理论学习,用先进政治理论武装干部头脑,指导实践,使干部队伍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上级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加强以学习工商业务知识,增强工商队伍履职能力的业务素质教育。在业务素质教育中,着力培养个人行政执法能力,着力培养市场监管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干部队伍开拓创新能力。

四是加强管理,完善制约机制,确保创建活动增强活力。强化管理,抓制度建设,是带好一支队伍、推进工作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加强岗位职责,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强化了责任落实与责任追究;制定和完善了《党风廉政责任制》、《机关学习制度》、《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度》、《行政督办制度》等*个多个制度,继续推行好《首问责任制》和《政务公开制度》,积极软化服务环境;开展“五型工商所(分局)创建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篇(5)

一、认清创优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增强创先争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建工作方面,党的十从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建设、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机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健全党内各项制度和提高发展党员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任务。党风廉政方面,继十做出部署之后,中央及自治区党委先后出台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明确规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自治区文明委决定,从今年开始自治区文明单位实行“零基启动”,即所有自治区文明单位必须重新申报,重新测评验收,合格后重新命名,并实行比例限额和末位淘汰制度。效能管理方面,去年以来,自治区效能管理部门加大了考核力度,实行明查暗访、分类考核、公众满意度随机调查和按比例、分等次奖励等措施。综合治理方面,今年既有防火防盗、单位安全等常规工作,又有维护单位和社会稳定的新目标,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抓好各项工作。要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创先争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正视和瞄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力争2013年在各方面进入自治区先进单位行例。

二、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有效地推进局系统创先争优工作

今年,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局机关和直属单位要通过坚持和完善党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有效形式的学习、教育和培训,让广大党员和干部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地把力量凝聚到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上来。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要在优秀运动队强化祖国培养意识,树立祖国荣誉高于一切意识,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用阿不力克木同志等先进模范事迹激励各族教练员和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为国家作贡献,为新疆添光彩。要按照自治区继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要求,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今年是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集中换届的年份,要抓住这一时机选拔和配备好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的工作。要以党建带团建,把加强运动队团组织建设、抓好团支部的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方面抓紧抓好。

要认真落实自治区体育局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30条规定,落实廉政风险点和预防措施,使全局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今年要按照效能考核的要求,深刻认识开展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主动地做好相关工作。要针对去年自治区效能办反馈的问题,对号入座,查找原因,切实解决好存在的不足。要加大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要认真研究,制定和完善符合工作需要、科学合理、程序严密、切实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和考评办法,加强与上级绩效管理部门的沟通联系,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好做法好经验,促进绩效管理工顺利进行。

精神文明、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等都是需要人人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各部门、各单位在推进创优工作中,要做到一个找准三个抓好。“一个找准”就是要紧密联系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实际,找到精神文明、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促进业务工作的切入点,制定实实在在的措施,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解决好“两张皮”、走形式、无效果等问题,真正发挥出促进、保证、补台作用。“三个抓好”就是一要抓好重点,二要抓好薄弱环节,三要抓好机制建设。

三、加强组织领导,为局系统创先争优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证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篇(6)

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围绕服务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线,以“建设崇德至善”为主题,以精神文明建设“两个一”创建活动为载体,全力推进我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助力经济社会安全和谐发展,提升局机关整体文明素质,努力创建文明单位,为生态文明建设、全域旅游提供有力保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道德和优秀传统文化,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生态、魅力、宜居、幸福、文明、美丽,为建设“世界名山”和“国际名镇”,全面推进“二次创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工作任务

(一)深入推进文明单位创建活动

借鉴兄弟部门的创建工作经验,抓好本部门的创建工作。

责任落实:综合科参照《“两个一”创建活动方案》《全区2021年精神文明创建实施方案》制定方案、过程性材料、总结及成果性资料;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党组重要工作内容,有部署、有会议记录,成立管委会应急局精神文明创建领导小组,设立局文明办,并设专人负责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完成时限:12月底,每季度保护开发区文明办调度进展情况)

(二)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

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抓手,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计划、组织学习、总结等过程性材料。

(完成时限:11月底)

(三)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1.创建文明家庭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将文明创建活动由社会向家庭延伸的重要载体。每年组织一次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发挥重点人群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党员和领导干部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自觉对照廉洁自律准则,带头做家庭美德的践行者。评比形式结合实际设计,评比结果及时报送开发管委会文明办和妇联。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制定文明家庭创建方案,做好过程性资料和总结,以及文明家庭评比方案、过程性资料、总结并及时报送。

(完成时限:7月底)

2.积极参与保护开发区文明办与妇联联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

责任落实:综合科具体组织积极参与活动,有相关过程性资料、成果性资料。

(完成时限:7月底)

(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工作

按照《保护开发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要求,大力宣传诚信文化,开展“文明----擦亮行业窗口行动”,持续推进诚信窗口、诚信行业、诚信示范街区、诚信示范店等主题示范活动,大力宣传诚信典型,曝光失信行为,形成诚实守信、重信守诺的良好风尚。建立诚信“红黑榜”制度,并作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

责任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科负责开展诚信窗口或诚信行业等主题示范活动,制定活动方案,做好过程资料和总结;在相关方案中要有诚信建设方面内容,设立诚信“红黑榜”,拟定诚信“红黑榜”相关制度。

(完成时限:8月底,报综合科备案)

(五)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1.以全省“农民文化节、市民文化节”活动为契机积极参加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辖区居民文化生活。

责任落实:综合科制定方案,做好过程性资料、总结

(完成时限:11月底)

2.加强学习型单位建设,开展经常性的读书学习活动,积极参加“全民读书月”活动。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制定读书学习方案,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有读书学习交流活动。

(完成时限:11月底)

(六)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

加强网络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让正确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主流,广泛开展争做好网民活动,引导广大网民尊德守法、文明互动,远离不良网站,自觉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

责任落实:综合科建立相关制度,有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学习笔记,有规范上网的检查记录。

(完成时限:11月底)

(七)继续开展“好人引领风尚”主题实践活动

1.要结合本部门实际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积极参加“好人”推选活动,每半年推选1人,全年不少于2人,每年更新一次好人榜。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制定评选方案、保存过程性材料、推选结果、好人榜影像资料。

(完成时限:11月底,保护开发区文明办每季度调度)

2.广泛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学习,全年不少于2次。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学习、保存影像资料。

(完成时限:11月底,保护开发区文明办每季度调度)

(八)开展“精神”和《文明公约》宣传践行活动

结合实际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栏、公众号等宣传媒介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要充分利用“道德讲堂”平台,以道德宣讲、文明故事等有效手段,向职工讲解“精神”、《文明公约》和《居民公约》,使之融入生活,讲文明、树新风。

责任落实:综合科制定专门的宣传教育方案、做好过程性资料和总结,固定宣传栏影像资料存档。

(完成时限:4月底)

(九)注重“道德讲堂”和“国学讲堂”的传承功能

充分发挥好“道德讲堂”和“国学讲堂”的平台功能,让本部门的道德模范、先进典型、好人、宣讲员、优秀志愿者走进讲堂,面向广大干部职工群众传播中华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讲述身边人的先进事迹、家风故事、文明风尚。全年至少组织2次“道德讲堂”和2次“国学讲堂”。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制定总体方案,做好过程性资料、总结;按照“有场地、有标识、有设施、有队伍、有制度、有效果”的要求设立“道德讲堂”“国学讲堂”。

(完成时限:4月、5月、10月、11月各一次)

(十)抓好节庆日和重大纪念日的活动

1.按文明办的要求,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为重点,突出节俭、安全、祥和、大众化工作理念,深入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突出培育家国情怀、挖掘展现文化内涵、发挥好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抓好防灾减灾日、学雷锋活动日、消防宣传日、志愿服务日等法定宣传日的相关活动。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制定主题实践方案,做好过程性资料、总结

2.积极参与保护开发区文明办组织开展的“五•一”劳动节、“七•一”建党日、“十•一”国庆节等庆祝活动。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组织参与活动,做好相关过程性资料、成果性资料的存档工作。

(完成时限:12月底,保护开发区文明办按节点调度)

(十一)开展典型人物评选活动

继续组织开展“崇德至善”系列先进典型人物评选活动,严格把关推选;积极组织参加“最美职工”、“最美民族之星”等最美人物评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新风尚。

责任落实:综合科组织评选活动,活动佐证资料存档。

(完成时限:11月底)

(十二)扎实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1.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项目向文明倡导、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环境保护、敬老救孤等领域不断深入,有计划地组织本部门志愿者开展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真正把服务送到广大农村、送给农民群众;深化“爱在村屯----志愿者在行动”活动,为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救助、心理抚慰等志愿服务。全年至少6次志愿服务活动。

责任落实:综合科按照要求制定志愿服务计划,有过程性资料,有总结。

(完成时限:11月底,保护开发区文明办每月调度)

2.加强志愿服务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省志愿者在行动网”开展网上培训,全年不少于4次;积极参加保护开发区文明办组织的全区志愿服务集中培训。

责任落实:综合科提供佐证资料。

(完成时限:每季度一次)

3.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志愿服务、人人关心志愿者”的良好风气。

责任落实:综合科组建队伍,并在志愿汇APP登记注册,并提供人员名单、平台数据佐证资料。

(完成时限:4月底,保护开发区文明办每季度调度)

(十三)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断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充分利用10.13国际减灾日契机,联合教育科技局深入校园对未成年人开展应急避险教育、防灾常识宣讲等活动,关心关爱未成年人成长。

责任落实:灾害科负责制定活动方案,做好过程性材料和总结,并报综合科备案。

(完成时限:10月底)

(十四)基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为规范,加强日常学习,开展文明就餐、文明出行、文明观影等活动。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制定行为规范、宣传学习计划、有学习过程性材料、有总结、全员有学习笔记。

(完成时限:9月底)

2.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开展勤俭节约活动。

责任落实:综合科负责拟定勤俭节约方案、撰写总结,制定制度规定,做好勤俭节约活动记录或使用记录,以科室为单位撰写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心得体会。

(完成时限:11月底)

三、工作要求

1.明确责任,抓好落实。主要领导切实担起抓精神文明创建任务,分管领导主要带领各部门抓落实,各科室要充分认识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完成好本方案所安排的重点工作任务,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篇(7)

我们要讨论的“文化生产力”之“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即所说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所谓文化生产力,就是创作和制造文化产品及提供文化服务的社会能力。文化生产力表现为三个基本环节。第一个基本环节,是以科学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为代表的基础性或“原创型”精神生产。第二个基本环节,是以文化教育、大众传播和推广普及为代表的应用性或“中介型”再创造活动,是精神文化的再生产。第三个基本环节,是以社会和大众的文化消费和精神生活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参与活动,这是推动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

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1.对科学技术要素认识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除了传统公认的因素之外,其他因素逐渐在生产力的发展中突出出来,如科学技术、信息和文化等。因为科学技术、信息、管理和文化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越发重要,但是一般认为它们还不能成为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只能作为渗透性要素发挥作用。马恩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并且得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著名论断。恩格斯还曾经说:“人类所支配的生产力是无穷无尽的……科学又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这种无穷无尽的生产能力,一旦被自觉的用来为大众造福,人类所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少到最低限度。”由此可见,马恩已经注意到了科学技术要素对生产力发展的非凡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做了进一步阐述:邓小平一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1995年5月26~30日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观的具体实施。

2.对精神文化要素认识的发展

马克思在对生产力的考察中,也把人的智力、科学、生产管理、劳动组织等列入生产力的范畴,更强调文化、脑力劳动在生产力中的特殊作用,把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看成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由于人的需要的多样性,生产的某种新的方式和生产的某种对象就会产生,“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这里马克思显然已经看到了人们在实践中,为满足精神需要“以特殊方式”取得的精神方面成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生产力。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里说:“这样,我们就有了两个要素――自然和人,后者还包括他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另外,马克思有“精神生产力”明确论述:“……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只要仔细地观察,同样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关系的解体,只有在物质的(因而还有精神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有可能。”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一直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又强调说:“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文化的作用越发重要。因此,党的十六大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重要目标明确提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体现。

三、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有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加速实现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主要包括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是人们更多的关注个人利益的实现;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和相应的价值观念的缺乏,造成了社会道德滑坡、诚信日益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文化建设来为化解各种矛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就是要清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制度障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思潮、凝聚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从而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四、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是为了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关于全人类得以解放的学说,是真正为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奋斗的科学学说。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在1857年《经济学手稿》中,按照人的发展进程,马克思将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第二阶段和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第三阶段。并且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了共产主义的美好状态:“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人的问题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始终,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在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应该逐渐从“发展生产”转到“人的解放”上来。可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就是为人民群众建设美丽富饶的精神家园,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是激发出人民群众的无限创造力,进而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提出,是当代中国实践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需要,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马克思所描述的“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新民主主义论•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8.655.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C\].人民出版社,1999.4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篇(8)

中图分类号:G120;D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7-0020-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加以推进。党的十二大到十四大将文化建设表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相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言;十五大则明确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主要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十六大、十七大沿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概念。虽然由于时代条件和历史任务的差异,历次党代会对文化建设阐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主要思想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以历次党代会报告为主线加以系统梳理,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走过了一条不断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强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召开的。大会的政治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把“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单独作为一部分进行系统阐述,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1]26-27,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突显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党的十三大报告继承了十二大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并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确定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

党的十四大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同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越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人民正确的思想道德武装,弘扬崇高的民族正气,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2]针对当时存在的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一手硬、精神文明一手软的状况,十四大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标志着党对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党的十五大报告从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报告还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35。十五大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新定位,是对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的进一步肯定。

党的十六大报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灵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在规划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提出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目标的同时,提出了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报告再次在党的纲领性文献中确立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4]29这种对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深刻阐述,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繁荣。

党的十七大报告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新要求,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突出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5]32十七大报告还首次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在党的代表大会上作为重要任务提出;首次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

二、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不断充实丰富

党的十二大报告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其中,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教育、科学和文化;而思想建设主要是指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十三大根据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概括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党的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理论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等内容,并提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重要思想。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单列一章加以强调。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十五大报告提出: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认为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二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教育和科学,这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三要积极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这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四要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这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3]36-37。

党的十六大报告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文化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突出强调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及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六个方面。十六大报告还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4]30,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报告在十五大关于教育和科学事业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4]31,充分表达了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在十五大报告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上,十六大报告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新概念,并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政策和要求,即“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国家支持和保障社会公益事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4]31-32等。十六大报告还提出了“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4]32的总体方案,并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中华文化”、“文化权益”等纳入党代会报告之中,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33这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将我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十七大报告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大任务。和谐文化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也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3)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5]34-35。这就为我们指明了科学对待传统文化、文化遗产和外来文明的态度和方法。(4)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5]35这就表明,创新关系到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

从以上对十二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关于文化建设内容的梳理来看,历次代表大会都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时代要求,不断充实完善文化建设的内涵,推动了文化建设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三、文化建设在中的体现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伟大历史转折并完成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任务之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重新制定了。相对于过去的而言,十二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最好的一部。在这部中,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总纲中写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当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抵制和克服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1]65它还具体规定了党员和党组织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党员要“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带头维护社会秩序,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1]70;党的基层组织要“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们的觉悟。对于群众中的错误意见和不良风气,要用适当的方法加以纠正”[1]82。十二大中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阐述,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党的建设中的反映。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写进,充分体现了党对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党的十四大根据改革开放中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积累的新鲜经验,对作了修改。十四大修改的指导思想是:“总结十二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新经验,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写入,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切合实际的新的要求,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6]49-50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十四大在总纲中充实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一是在原总纲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第十自然段加上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增加了文化建设的内容,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三是对思想建设的内容作了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情况的修改,即以“用党的基本路线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替换原来的“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并增加了“对党员还要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的要求。同时,增加了“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等内容。[6]53十四大中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修改和充实,是十四大报告强调的“各级党委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加强和改进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这一要求在中的反映。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对的修改,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这是党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发展。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审议并一致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议。修改后的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45中还写入了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关于文化全面发展的要求写入,有力地推动了党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党的十七大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与党自身建设的新变化,立足于完成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新任务,对作了新的重要修改。这次修改所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战略部署写入。正是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文化建设的内容在中有了新的充实和发展。

十七大总纲第9自然段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基本任务时,增写了“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5]61的内容,并在第16自然段具体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5]63。这样的修改,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贯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在具体条文的修改上,第三十四条在关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模范履行党员义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时,增写了“加强道德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反对任何、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5]85的内容,这有利于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综上所述,党的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以及对的制定和修改,体现出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既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推动着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强,主要内容不断充实丰富,在中的表述也不断发展完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体现了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这必将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4.

[3]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篇(9)

关键词:

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策略;分析

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电力企业设定了新的企业目标,以此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而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以及非常重要的职工素质建设。因此企业必须面向市场,加强文化建设,优化企业形象,这一切都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阐述了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重点剖析了提高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意义

1.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样重要,就目前而言,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意识到企业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并且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相结合的方式,党群部门相互协调,部门各司其职,除此之外,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配合,企业相关领导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权责明确,分工负责,上下贯通,最终形成文明建设体系。电力企业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完善各个部门职责,发挥工会职能作用,带动全体员工共同推进精神文明,从全局着眼,保障职工能够在企业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确保民利,并以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比如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2.充分发挥精神文明的重要引导作用。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良好的精神文明作为依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比如企业行为、经营管理策略,还有制度以及价值取向。企业文化虽然是一种文化形态,但是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上,企业领导者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将文化与经营措施相结合。企业文化其实涵盖多项内容,不是简单的关心职工生活,企业思政工作,企业形象等。新的经济形势下,社会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其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时,首先必须要转变工作方法,从企业具体情况分析,进行具体经营实践,尤其是要从企业各项机制,或是企业制度着手,建立起新的制度体系,特别要注意的是要与企业配套使用。

3.企业文化符合市场所需。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对于中国市场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也兼具一定的挑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力企业要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长久的发展下去,必须从改变自身为主,在以往的建设中,电力企业主要以生产为主,但就现阶段而言,大部分的电力企业逐渐向市场导向过渡。企业文化建设应该紧随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电力企业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融入以下元素,如市场、服务、效率以及效益,提高职工竞争意识,树立其市场意识,进而提升他们的效率意识,促进企业整体适应能力,提升应变能力。针对电力企业而言,盈利是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企业文化要以业绩为导向,然后在此基础上完善以下方面建设,比如用人机制、绩效机制,还有流程以及组织结构,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二、提高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策略

1.明确建设目标。电力企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在逐渐增多,国家以及政府对于电力企业精神文明逐渐引起重视。要想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企业领导必须拟定相关的建设目标,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达到一定质量才算取得成功。因此针对电力企业而言,企业相关领导在制定建设目标时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必须以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并且要充分结合企业发展策略,并将以下元素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中,如较为先进管理理念、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等,这些内容逐渐融入建设目标。此外,电力企业在制定相关精神文明目标时要注意一点,即符合科学合理性,也就是说必须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并且在建设目标完成之后,安排相关员工仔细核对拟定内容,如若发现不合理之处及时进行修改调整,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促使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明确,实施起来更为有效,同时也保障了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质量。

2.建设有效载体。精神文明建设是现在社会建设的主流,它可谓是一种风尚。作为电力企业而言,其在进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时,必须要通过各种手段才能实现。精神文明是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配合完成,这其中日常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电力企业组织形式各异的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比如相关的演讲比赛、知识问答活动等,将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职工的日常工作,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促使他们积极参与企业的整体规划中,让他们不仅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还使他们具备专研与无私精神,最终促使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升,同时提高社会效益。除此之外,电力企业相关负责人在拟定发展对策时,必须将其与精神文明相融合,尤其是企业涉及到比较大的决策时,应该合理听取职工的建议,吸收员工的金点子,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积极参与意识,促进企业决策更具科学性,让员工有主人翁的归属感,同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另外,电力企业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此促使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可谓是一个标杆,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使企业员工更加热爱工作,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电力企业要倾听每一位员工心中的诉求,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增加员工的归属感,让企业成为每一位员工的家。

3.注重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电力企业建设中,党员必须起到带头作用,尤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提高他们的思想状态有助于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在教育内容上,必须把握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党员常规性建设,特别是在党规党纪方面,促使党员从内心意识到自身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第二方面,进行素质教育,积极促进党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便他们能够起到榜样作用,带领全体员工认真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从教育方式以及方法角度分析,党员特点类型有所差别,按照他们的差异性拟定管理要求,同时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针对电力企业而言,将“”、党员活动日等充分利用,借助网络这个资源平善党员教育工作,从根本上促进党员在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4.注重物质与精神文化相融合。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物质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两者缺一不可,并且相互依存,电力企业应该做到双文明并举。就现状而言,我国电力企业存在着轻精神文明建设,而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现象,这对于电力企业长期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电力企业负责人应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并将其与物质文明实现有效融合,促使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发展。电力企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错误的观点,即物质文明建设取得成果,精神文明必然随之提升,而实际证明,这样的说法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物质文明建设必须要有精神文明作为依托。对于电力企业员工而言,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非凡,并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员工精神文化生活,促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但是这一切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基于物质条件。总的来说,企业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作用,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可以促进企业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因此多数电力企业逐渐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引起极大的关注。文章中主要概述了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以此提高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篇(10)

“人文精神”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口号在关怀人、追求健全人性的基本倾向上有相通之处。钱中文先生把“人文精神”概括为“对民族、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的追求与确认”,它是“使人何以成为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确立哪种生存方式更符合人的需求的那种理想、关系和准则”,并从人文精神“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和“具有强烈的理想风格”三个方面做了深刻有力的论证,从而揭示了“人文精神”概念的一般内涵。在此基础上,中文先生鲜明地提出了倡导“新人文精神”的思想。

那么,“新人文精神”“新”在何处?与一般“人文精神”有何区别?

首先,它“新”在有其不同于以往的现实针对性。中文先生是面对20世纪西方精神文化的危机和异化及非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思潮的泛滥,特别是针对1980年代以来国内外“科技霸权主义”对人的压抑、语言形式对文学内在精神的排挤、以及“知识普泛化”对艺术家“社会良知”的吞噬,他感到切肤之痛,才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地提出“新人文精神”来“对抗”这种种“人的精神堕落与平庸”。他大声疾呼,“面对人的扁型化、空虚感,人的大范围的丑陋化、平庸化,与自我感觉的渺小化,文学艺术应该扬起人文精神这面旗帜,制止文学艺术自身意义、价值、精神的下滑”(注:钟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页。)。

对于这种特定的现实针对性,笔者在写于1995年秋的论文《试论当代“人文精神”之内涵》一文有过较翔实的论述,其中的观点笔者至今仍未改变,也许可以作为“新”人文精神的某种注释。文章将当代人文精神与传统人文主义作多方面比较之后提出,“当代”人文精神与以往的不同,“最根本、最集中地体现在人文精神所对抗、反对的对象上”,认为“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和人文学术领域,所遇到的最大压力阻力,便是商业主义、物质主义和科技主义。倡导‘人文精神’,主要为对抗这三种‘主义’。由此而引起‘人文精神’与西方‘人文主义’的具体内涵的一系列不同”(注:见《理解与对话》,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第251页。)。据此,笔者认为必须从当代(即“新”)人文精神与“三个主义的对立关系中去把握其意义”,具体来说:一是它与已渗透、侵蚀到精神文化学术领域一切方面的商品化原则和商业化现象相对立;二是它与那种以当下物质生活的满足和享受为人生第一目标,而放弃高尚的理想、追求和良知,放纵急剧膨胀的物欲、贪欲、拜金主义等的物质主义相对立;三是它与鼓吹科技至上以致排斥人文学术、瓦解人的自由精神和生命体验、造成人性异化的科技主义相对立。现在回过头来看,笔者的这些看法倒是恰好对钱先生倡导的“新人文精神”之“新”,以及它那种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现实批判性的旁证与说明。

其次,“新人文精神”的另一“新”,在于它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综合创新。钱先生指出,新的人文精神的建立,看来必须发扬我国原有的人文精神的优秀传统,在此基础上,适度地汲取西方人文精神中的合理因素,融合成既有利于个人自由进取,又使人际关系获得融洽发展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新的精神。(注:参见金元浦:《多元对话时代的文艺学建设——新理性精神与钱中文文艺理论研究》,第6-8页。)

我觉得,这里有三点值得重视:第一,钱先生强调了人们过去相对忽视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思想资源。笔者前面只谈到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而未涉及中国人文精神的优秀传统,确实不够全面。钱先生则精辟地将中国几千年传统人文精神归结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即“重在个人修身自立,与人际、社会关系的相互协调”,这的确抓住了要害。

钱先生还进一步分析了这个人文传统的一系列重要表现形式:“表现为中国历史人文知识分子修身自立的品格,坚持人格尊严,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历久不衰的忧患意识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在近代西方思潮的影响下,我国现代知识分子又提出‘赛先生’、‘德先生’,甚至近时又呼唤‘莫先生’(道德);提出知识分子的价值是‘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自然,这是一种理想与追求。”(注:钱中文:《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第346页。)这就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涵具体化了,从而阐明了建构新人文精神的民族传统的基础。

第二,中文先生还将中西人文传统加以比较,指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国重个人修养与人际关系的协调,而近代西方以来,“人文精神的着眼点则是以个人为本的,如自由、人权、平等、求知、求真等。特别是自由与人权,它们关系人的方方面面”,认为西方人文传统至今仍有一定的“理想光辉”,但同时指出它在几百年来的实践中却常走极端,以致造成“对他人的侵扰与伤害”。这又从另一方面提供了建构新人文精神的思想资源。

第三,中文先生强调建构当代新人文精神须以弘扬中国人文精神优秀传统为“基础”,“适度”地汲取西方人文精神中的合理因素,而不是等量齐观,各取一半来吸收;这种建构不是将中西人文传统拿来拼凑、混合,而是须加以“融合”,融而化之,合成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兼具两者的合理成分,却又是与两者全然不同的具有新质的精神。

中文先生的“新理性精神”文论正是以上述具有新质和强烈现实批判性的“新人文精神”作为其理论架构的价值中枢和核心内涵。可以说,新人文精神既是建构“新理性精神”文论的根本目的,又是它的理论核心与价值基石。

二、以“现代性”为主题

关于“现代性”的问题,与“后现代性”问题一起构成了1990年代至新世纪初文论界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由此问题切入,可以对各人文学科的理论架构和传统格局作深刻的反思和根本性的改造,文艺理论学科亦不例外。

钱中文先生的“新理性精神”文论就是以紧紧围绕现代性及相关话题,以此作为理论切入点和展开论述的主题。他明确指出:“新理性精神将以‘现代性’为指针,以推动现代社会、文化、文学艺术发展的现代意识精神为其理论组成部分”。之所以紧扣住“现代性”不放,是出于更新改造文化传统、建设当今新文化的内在需要。钱中文先生言简意赅地指出:“在当今新文化的建设中,需要通过现代性,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定位与选择”(注:钟中文:《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理论研究》。),进而加以改造与创新。他认为我们当下面对的有三种文化传统与资源——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国现代文化传统及外国文化传统。根据现代性尺度,“当代文化建设,只能以现代文化传统为基础与出发点”;就是要按现代性要求,“以现代批判精神对现代文化进行批判与改造,确立其行之有效的部分”,然后才能进而借鉴另外两种传统资源,即“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有用成分,使之融会贯通,建立新的文化形态”。在此,对文化传统的选择、吸收、改造、融化,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现代性。所以,抓住了现代性,也就抓住了建设当代新文化的关键。

中文先生在探讨现代性及其与文学理论的关系问题上的理论贡献,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回顾了欧美现代性理论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现代性的基本内涵作了完整而精当的归纳:

在我看来,所谓现代性,就是促进社会进入现展阶段,使社会不断走向科学、进步的一种理性精神、启蒙精神,就是高度发展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就是一种现代意识精神,表现为科学、人道、理性、民主、自由、平等、权利、法制的普遍原则。(注:《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25页。)

更重要的是,他并不把“现代性”内涵凝固化,而是以历史发展的眼光首次提出了如下的现代性的历史动态模式:

从现代性的历史进程来看,现代性是一种被赋予历史具体性的现代意识精神,一种历史性的指向。在各个发展阶段,现代性的内涵有着共同之处,但又很不相同。一些学术思想问题,在彼时彼地的提出,看来有违那时现代性的要求,而不被重视,甚至还要遭到批判;而在此时此地,则不仅与现时现代性的要求相通,而且还可能成为现代性的基本组成部分。(注:《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30-31页。)

在我看来,这个动态模式的重要性超过了对现代性下一个确定的定义,使我们对现代性的认识具备了一种开放的、历史的眼光,一种辩证的、变化的思路,一种宽容的、超越的气度。

第二,中文先生也清醒地看到了现代性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及由此在历史实践中产生的种种负面效应。他强调要“把现代性本身看作一个矛盾体,应当看到它的两面性,以避免走向极端”。与一般承认现代性有两面性的观点不同,中文先生还对这种矛盾性的具体历史内涵作了深刻的揭示与论述。他认为这种内在矛盾主要表现为“在理性精神的不断实现过程中,也造成了种种失衡,使理性精神变而为只讲使用的工具理性”(注:《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27-28页。)。他还从科技进步、物质发展导致物对人的压抑和人文社会科学进展局部引发非理性、反理性思潮两个方面深刻揭示了在现代化和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理性的工具化实质,同时也准确揭示出工具理性不同于一般理性、乃至成为理性的异化形式的基本内涵,从而透彻地阐明了现代性内在矛盾的性质和含义。

第三,中文先生并未因现代性有两面性而全盘否定现代性,或认为现代性原则已“过时”;相反,他旗帜鲜明地批评了那种在后现代主义旗号下全盘否定和抛弃现代性的时髦主张,指出,“现代性的文化批判仍在探索积极的因素,维护人的存在所需要的普遍价值原则与普遍精神,以便使价值与精神在被破坏中获得重建”,因而它并未过时,“即使在欧美,如果要使社会获得正常发展,那么现代性以及现代性建立的意识、话语权威,即使一部分过时了,而其基本原则、精神还是常新的,是人们的生存须臾离不开的”;他还认为,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并非绝对对立的,其中有些新观念有积极意义,“可以将这些积极因素作为现代意识因素,融汇到现代性中去,丰富现代性,但难以排挤掉仍在起到支配社会生活的现代性”(注:钟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25页。)。这一观点与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是“一次未竟的事业”(或译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联系到文艺理论,不得不涉及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的亲缘关系。中文先生在肯定现代性与现代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的同时,又把许多人混为一谈的“现代性”和“现代主义”两个概念作了严格区分,也对基于现代性的文化批判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判作了严格区分,进而又为现代性的合理方面作了有力辩护。他首先明确指出,“西方学者把20世纪最后几十年前的社会精神、学术思潮的现代性,定位于现代主义,把现代主义看成了现代性的最后形式,把现代主义的危机当成现代性的危机”(注:钟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26页。)。这就一针见血地揭示出混淆现代性与现代主义,必然导致把已经过时、失去存在理由的现代主义的历史命运硬加在仍有生命力的现代性上。其次,中文先生在肯定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进步着一种文化批判的同时,也强调现代性仍继续着对自身消极方面的反思和批判,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往往把现代性加以全盘否定是片面的。

第五,他认为现代性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具体指向,在其各个发展阶段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现代性诉求与西方发达国家主张的现代性趋向,在内涵上并不完全一致。这就提出了中国现代性有特殊性的重要思想。据此,他批评那种“完全以外国的现代性准则来代替我国的现代性诉求”,“实际上是西化思想”。他指出,“以外国的现代性来替代我国文化、文学的现代性,一旦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对我国的文化与文学艺术嗤之以鼻”的做法是“西化式现代性讨论”,“不能不导致现代性阐释的失误”。为此,中文先生力主中国的现代性“应在文化建设中确立自己独立自主精神与进取精神,也即独立、进取的文化身份”。这就是一方面要用现代性激活、更新传统,建设当代新文化;另一方面在建设当代新文化的进程中发展、充实现代性的历史内涵,焕发现代性的生命与活力。

由上可见,中文先生关于现代性的论述,乃是“新理性精神”文论的主题和基本论域。只有把握了这一主题,才能在更高层面上获得的一个现代性视阈中,重新审视文艺理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给予新的阐释与论证,文艺理论的创新才能获得扎实的思想依据和理论根基。

三、以交往、对话为理论创新的思维方式

作为一种创新的文艺理论,中文先生的“新理性精神”文论在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上也有重大突破,这集中体现在以交往、对话精神为内核的综合研究方法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上。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理论界虽然取得了重要成就,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思维方式上其实并未完全摆脱二元对立论的阴影,远未真正达到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高度。这可能是阻碍我国当代文论健康发展并取得根本性突破的主要症结之一。

中文先生在回顾中国百年文论时,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作了深刻的剖析,指出:“在近百年里,我们大部分时间处在斗争和一味斗争中间,我们的思维养成了非此即彼的定型的方式,哲学上只分唯心唯物,抑此扬彼,绝对的二元对立;政治上是分等划类,你死我活,好就是绝对的好,坏就是绝对的坏;批判不是为了吸收与扬弃,而是为了否定与打倒。这种方法不仅渗入人们的思想,而且也深入各种理论思维。”他大声疾呼:“应该是建立健康思维方式的时候了”(注:钟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123页。)。何谓“健康的思维方式”?中文先生认为,这“应是一种排斥绝对对立、否定绝对斗争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更应是一种走向宽容、对话、综合、创造同时又包含了必要的非此即彼、具有价值判断的亦此亦彼的思维,这是一种交往、对话的思维方式。”(注:钟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123页。)我觉得中文先生“新理性精神”文论其实使用的就是这种交往对话的思维方式,它在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上取得了全方位的突破,为中国文论界做出了榜样。

对这种交往、对话的思维方式,中文先生从多方面作了深刻的论述。

第一,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现代性的价值尺度与精神诉求。一般说来,思维方式本身并不依附于某种价值需求。但是,任何思维方式确实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环境中孕育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常常与特定的价值观念相关联。比如说独断论的思维方式往往与专制主义观念相联系,而现代性所主张的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则与独断论、独白式思维方式不相容。所以,交往、对话的思维方式与现代性价值要求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正如中文先生所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要求排除对一种思维、观念的终极真理性、绝对权威性。绝对权威,终极真理,说一不二,不准思索的思维方式,已经不合时宜,表现为逆现代潮流而动。人的思维、意识是多样的,它们各有价值……真理的长河,是由千条万条细流汇合而成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应是一种相互包容、相辅相成的对话关系,表现为多声合唱”(注:《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77页。)。

第二,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于人的实际存在方式,它有本体论的根据。中文先生将这一思维方式提到人的存在方式的高度作了本体论的论证。他引述巴赫金有关“我离不开他人,离开他人我不能成其为我”,“我的名字是我从别人那里获得的,它是为他人才存在的”论点,指出:“事实上,我需要他人才能存在,他人存在也要以我为依托”,“人实际存在于我和他人两种形式之中,存在意味着为他人而存在,通过他人而确证自己的存在。意识作为他人的和我的意识,相互联系又是各自独立……意识实际上是多数的,它们相互交织,各自独立,又具充分权利,自有价值,相互平等,在交往与对话中互为存在。……实际上生活本身就是对话的,你无法离开他人而存在。”(注:《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77-78页。)这是极其深刻的,为交往、对话的思维方式建立了哲学本体论(存在论)的坚实基础。

第三,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与自然科学方法不同的人文科学性质。中文先生指出,“自然科学的思维,是单一主体的思维,它的对象就是客体,而非另一个客体的主体,意识的工作主要在于解释客体,其方式偏重于独语,而达于认识。人文思维则具有‘双主体性’,它探讨的文本,是主体的一种表述,它进入交流,面向另一个主题,另一个主体也面向作为主体的它,进入对话的语境,它需要的是‘理解’。”“人文科学重在理解,理解是人与人的对话,主体与主体的交流,意识与意识的交锋,‘我’与‘你’的相互讨论与了解。在对话与交锋中,两个主体互揭短长,去芜存精,共同发现,揭示与充实真理因素。”(注:《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第78-79页。)这就为交往、对话思维确定了适用范围——主要在人文科学的“理解”之中。

精神文明建设综述篇(11)

今年以来,全区宣传思想战线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干事创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圆满完成了区委、区政府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实现了年度工作目标,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主线,党员教育和理论武装工作扎实深入

制定了党员教育培训计划,配发了学习教材,组织了优秀党课下基层活动和党员党性实践活动,开展了基层党校、党员活动室规范化达标建设活动。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了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知识竞赛,荣获全市优秀组织奖。组织参加了全市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知识竞赛,荣获优秀组织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全区上下掀起了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高潮,被命名为全省党员教育先进区。配合组织了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编印了中心组学习资料。举办了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理论研讨会,及时开展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成立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集中教育宣讲团,深入开展了理论下基层活动,举办报告会、专题讲座等,累计授课余场,受教育干部达万余人次。

二、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一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全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区工作成绩卓著。制定了创建工作计划、分解了目标任务,落实了责任,召开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组织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在省文明委组织召开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区重点单位座谈会上,我区作为区县典型作了经验介绍,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区,为年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加强和改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召开了加强和改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落实了为未成年人所办十一件实事,组织开展了网吧专项检查,集中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组织文明单位、青年志愿者,成功举办了以“动员全社会力量,关注未成年人成长”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日社会宣传活动,落实了首批受助计划,建立了助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