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文化举例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9 16:02:47

企业文化举例分析

企业文化举例分析篇(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规模扩张到一定规模,需借助外来资本继续经营,举债经营就是一种重要方式,但这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本文通过对金城股份连续五年财务数据的整理,通过计算相关财务指标对其进行横纵向分析,以此来评价金城股份的短期偿债能力。因为偿债能力影响到企业是否能顺利及时的筹措到所需资金,即企业能否存续和发展。因此,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相关理论概述

短期偿债能力是静态偿债能力,即企业短期资产清偿短期负债或到期长期债务的能力。影响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因素是企业拥有的短期资产和承担的短期债务的数量与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等。

三、案例分析

金城股份是一家民营企业,其前身为金城造纸总厂。该公司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出现资不抵债现象,且在2014年被证券交易所暂停股票交易,同年又出现重大资产重组。

1.金城造纸股份有限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1)纵向分析

①从表1可看出,金城股份2010年流动比率小于1,即全部流动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流动负债。结合下图,从2011年到2014年公司流动比率在不断上升,但增长幅度渐小,结合企业资产负债表可知,在2010年到2011年中公司流动资产大幅减少,流动负债几乎不变,使得流动比率大幅下降。在之后的几年中金城控股的流动资产不断增加,流动负债不断减少,其流动比率不断增加。这说明其短期偿债能力在不断增加,而且在2013年末金城股份的流动比率大于1,企业所拥有的流动资产大于所承担的流动负债。结合下图,虽然公司的流动比率在不断增加但增幅逐渐变小,即金城股份短期偿债能力增强的趋势逐渐减缓。

②表1显示。金城控股连续五年的速动比率均小于1,即企业用于偿还每一元的流动负债的易于变现的流动资产尚不足一元。但在2010年到2011年公司的速动比率下降之后的几年中金城控股的速动比率一直上升,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在逐渐增强,短期财务风险在不断下降。

③表1显示,金城控股的现金比率在2011年最低,仅为0.02%,货币资金的拥有量仅为34万元,此时企业偿债能力很弱。2011年到2012年企业的现金比率急剧上升,一是现金类资产增加,二是流动负债减少。2013年和2014年其现金比率又呈现下降趋势,结合资产负债表可知其持有的货币资金从2013年开始大幅减少,2014年仅存702万元,即付偿债能力大幅减弱。

(2)横向分析

本文将选取与金城股份同行业的五家公司在2014年的指标数据进行横向分析。

表2显示,齐峰新材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为最高,远大于行业均值,现金比率为110.42%,仅次于美盈森,其短期偿债能力较强。新通联、恒丰纸业和金城股份的三项比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短期偿债能力在同行业中处于劣势地位,即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到期清偿保障程度在同行业中处于劣势,财务风险相对较高。金城股份的三项指标在这六家中最小,即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到期清偿的保障程度最弱,短期财务风险最大。

2.偿债能力分析结果及存在的问题原因小结

(1)金城股份短期偿债能力呈有增强趋势,但在同行业中负债水平仍处于较高水平,偿债能力仍处于行业劣势,财务风险相对较高。

(2)金城股份在这连续五年中货币资金持有量变化较大,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即付能力,进而影响公司的偿债能力。另外,存货的持有量总体而言呈增加趋势,用存货清偿债务需考虑市场因素,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3)金城股份只在2010年和2011年持有借款,即2011年已将债务清偿完毕,短期内清偿过多债务可能导致货币性性资产大幅缩水,进而影响偿债能力。

四、提升企业偿债能力的建议

1.优化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所有者投入资本与举债筹集资本的构成比。合理的举债经营能够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因为债务的利息率较之权益资本要求的报酬率低。另外,债务利息可税前扣除,起抵税作用,进而降低资本成本。但是如果企业举债经营水平过高,可能会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还会增加企业的还债压力。因此,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率,获得财务杠杆利益。

2.提高资产质量

资产质量是指企业的资产的流动性,资产的变现速度,变现的价值。定义资产的质量主要是由于企业持有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可能存在一定偏差。现金类资产,可直接用于清偿债务,资产质量较高;存货不能直接用于清偿债务,需经销售,而在销售过程中存货的价值取决与该项存货是否适销对路以及保管中的毁损、丢失等情况;应收账款也存在坏账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应适当增加现金类资产的持有量,合理确定存货水平与信用政策以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

3.制定合理的偿债计划

很多的企业不能按期偿还到期债务,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导致破产,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制定合理的清偿计划。因此,企业应该以偿还时间为基础结合各项债务合同制定偿债计划。偿债活动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处理不好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声誉,更会影响到企业后期的融资和经营活动。

五、总结

现代企业,举债经营模式十分普遍,其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发展扩张所需资金,而且可以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是,举债经营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企业面临破产。因此,偿债能力的分析对现代企业的存续和发展至关重要。提高企业偿债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下手,第一是优化资本结构,即合理确定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第二是提高资产质量,即合理确定不同变现能力资产的比例;第三是制定合理的偿债计划,即用最少的资产合理偿还不同到期日的债务。

参考文献:

[1]方颂东.上市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实证性分析[J].中国商贸,2015(2):52-54.

[2]邵慧聪.企业偿债能力浅析[J].中国外资,2012(6):159.

[3]彭美华.关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几点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35):184.

[4]覃薇霖.企业偿债能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5):32-34.

[5]张书杰.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分析--以海信电器为例[J].财会月刊,2010(17):77-79.

[6]吴朋波.上市公司资产营运和偿债能力财务指标分析[J].现代商贸业,2011(21):24-25.

企业文化举例分析篇(2)

基于经济新常态发展,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举措。传统的成本控制侧重于对企业成本事后的控制,而忽视对企业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成本精细化管理则是基于企业集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因此在财务风险不断加剧的环境下中小企业必须要强化成本精细化管理,以此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基于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企业财务活动所造成的影响,最常见的就是造成企业盈利目标发生变化。基于中小企业经营现状,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等。由于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不仅会给企业的经营造成巨大的影响,例如,中小企业出现财务风险会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加剧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例如,中小企业由于发展规模不大,其资金主要源自于民间借贷,而一旦出现财务风险,民间资金必然不会在向中小企业进行信贷,这样中小企业必然会面临无资金可贷的局面;另外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还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企业的利润率。基于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要求,目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所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1.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之一,虽然近些年国家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2.中小企业融资途径单一。由于中小企业可抵押物比较少,而且中小企业的生存寿命比较短,在加上信息不对等因素导致中小企业获得金融部门支持的力度比较少,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来自于民间借贷。3.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中小企业基于自身经营规模的影响,企业往往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最终导致企业资金投资存在效率低、收益不高的问题,最终出现投资失败的现象。

二、财务风险与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共性分析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中小企业进入高财务风险时期,预防与解决财务风险是企业发展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成本精细化管理就是按照精细化、细微化的标准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规划与管理,最终实现成本最低化与收益的最大化目标。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角度分析,财务风险与成本精细化管理之间存在内在的共性:

(一)成本精细化管理成效决定了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树立全员成本节约的意识、加强对财务指标的分析能力,做好财务成本的管控与监督等。因此成本精细化管理不仅包括对企业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而且还包括对企业物流环节、采购环节以及前期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从某种程度上将财务风险很大原因是由于成本精细化管理不到位导致的。例如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生产过程中没有对前期的设计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就会因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而面临流动资金紧张的局面出现,最终导致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等风险。

(二)企业价值链与财务风险密不可分

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上的所有活动都密不可分。从采购到制造到营销,物流最后到企业的基础设施、研发、人力资源等等,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如果某个流程环节有瑕疵,都可能波及到整个价值链,产生本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因此,内部价值链上的所有流程都必须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只有通过全面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来降低成本,实时追踪价值链上各个环节,量化分析财务风险,并辅之以适当有效的措施转移、地域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使内部价值链上所有环节都不被遗漏,最后实现价值链的最大增值。

三、财务风险下中小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成本精细化管理是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应对财务风险的重要举措,基于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要求,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也在朝着精细化管理目标发展,但是结合相关的企业调查,中小企业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企业管理者的精细化管理意识淡薄

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必须要在企业内部树立浓厚的精细化管理氛围,但是目前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精细化管理意识还不浓厚:首先,企业管理者对于精细化管理的认识还不全面。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精细化管理就是压缩企业的成本支出,导致企业的经营策略受到严重的干扰。例如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的管理者认为精细化管理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减少企业的开支,对于正常的费用支出也严格控制,造成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受到严重的干扰;其次,企业管理者的精细化管理意识淡薄,企业管理者认为精细化管理属于财务工作人员的职责,与自己的工作无关。甚至部分管理者认为成本精细化管理属于小企业的行为,会影响到企业的市场形象,因此不愿意实施精细化管理。

(二)成本精细化管理体系不完善

精细化管理需要融入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然而根据调查中小企业在实施成本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首先,中小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偏重营销方面与生产方面的成本管理,而忽视企业前期设计、物流运输等方面的成本管理,导致企业成本控制效果不高;其次,成本精细化管理与企业资源配置不合理矛盾突出。精细化管理不仅体现在财务管理上,而且还要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然而目前中小企业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导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的成本管理往往忽视资源配置问题;第三,中小企业成本管理队伍建设体系不完善,这是影响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因素,例如中小企业缺乏精细化管理的人才,精细化管理系统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

(三)企业缺乏对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分析与反馈机制

精细化管理属于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发展而不断地进行调整以此满足精细化管理的目的。但是基于中小企业的特殊经营理念,以及组织结构的短缺,导致中小企业在精细化管理分析语反馈机制建设上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中小企业在精细化管理制定的过程中忽视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考虑,造成精细化管理偏离企业的实际。当然最重要的是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反馈机制,导致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及时有效地对成本管理成效进行分析,并且为后续的成本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造成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益不高。

四、财务风险背景下提高中小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精细化管理企业文化,提高管理者的认识

树立成本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中小企业树立精细化成本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基于经济新常态发展对中小企业经营所产生的影响,中小企业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契机,通过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全员参与的氛围:首先,中小企业要构建以精细化成本管理为主的企业文化。例如中小企业要在企业内部加强对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宣传,将精细化管理融入到员工的思想意识层面。财务管理是企业的生命,尤其是对于融资难的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精细化管理是提高企业利润的重要举措,因此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树立重视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氛围;其次,中小企业管理者要重视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不能仅仅以口头形式出现,必须要从企业管理层重视,例如企业的管理者要将成本精细化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支持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例如在企业内部组建精细化管理部门或者岗位,明确精细化管理的目标等等;最后,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树立成本精细化管理文化氛围必须要依靠员工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技能,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环节下中小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让员工清晰的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内容与方法,以此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中能够按照成本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从事工作。

(二)优化成本预算管理,实现成本精细化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因此在我国预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环节下,基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应该以构建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首先,中小企业预算管理应该涵盖企业全部的业务。业务预算是企业全面预算的基础,实现中小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关键是对业务成本进行全面的了解,也就是那些业务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那些业务会提高企业的利润以及从那些方面入手可以优化企业的成本管理等等。通过对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的分析可以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从而保证业务预算融入到中小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其次,将成本管理细化到具体的岗位中。企业在制定成本目标上要进行细化,一方面中小企业要对成本预算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保证企业的每笔钱都要控制在计划中,避免出现盲目支出的现象,对此中小企业可以将成本费用分为可控项目和不可控项目,对于不同的成本费用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以此提高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质量。当然中小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要保证对成本预算信息的把握,也就是对于成本费用的具体额度进行控制。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企业在进行成本预算时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现状,对企业各种费用进行准确的判断,例如企业在某一阶段内所产生的人工费、科研费以及运输费等进行严格的计算,根据细致的预测,确定预算数据,保证预算的科学性。

(三)完善成本精细化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必须要全面融入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因此中小企业要将成本精细化管理整体融入到其中:首先,做好企业研发阶段的成本控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产品研发阶段所占据的资金比较多,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该阶段的主要价值活动就是设计任务书和技术设计,因此需要从上述两个方面入手提高产品研发阶段的成本控制,一方面要确定具体的产品控制目标成本。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技术设计目标成本的控制;其次,做好采购环节的成本。采购需要消耗企业大量的资金,实践证明做好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采购环节的精细化管理需要中小企业建立招投标制度,严格控制原料采购的数量、产品质量等,根据企业生产进度合理采购相应的原料,降低库存量,从而提高企业流动资金的价值;最后,强化企业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从生产方式入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中小企业要加强对先进技术的要应用,通过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例如在集约化管理背景下,中小企业要改变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对生产进行调整,通过实施定制化的生产模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扩大成本。

(四)构建科学的成本精细化绩效评价体系

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是提高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因此中小企业要基于企业发展的现状,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首先,要明确绩效考核体系的内容。科学绩效考核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成本精细化管理体系的运行结果进行评价。二是对精细化管理过程的活动进行评价。其中对精细化管理结果的评价是评价成本管理成效的重要内容,例如通过结果评价可以准确的判断成本精细化管理方案的合理性;其次,构建完善的业绩评价指标。成本精细化管理业绩指标只要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财务因素进行评价,例如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率、实际成本与改进成本的差额等等。非财务指标所涵盖的主要是客户关系、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创新能力等。例如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成本精细化考核的重要指标。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是看企业员工的满意度、员工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企业各种激励惩治制度,例如员工的在职教育培训、员工的惩罚标准等等;第三,构建清晰的成本精细化管理评价监测体系。对于成本精细化管理的评价必须要以完善的监测为主,只有完善监测体系才能保证精细化绩效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对此中小企业要强化对运行过程的监测,同时要及时将监测的结果进行反馈,便于企业及时根据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此促进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最大化。总之,在财务风险背景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此实现企业的利润就必须要制定严格的成本精细化管理,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科学经营。

[参考文献]

[1]邓明君,罗文兵.基于价值创造的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代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6):137-142.

[2]朱岩梅,吴霁虹.我国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9):28-36.

企业文化举例分析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但是作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参加营销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案例教学法能够通过对企业实际营销活动的再现,为学生提供应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机会。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要求将学生置于模拟的商业环境中,并且担任一定角色,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做出一系列的决策,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记笔记的消极型学习转变为参与分析决策的主动型学习,并能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关键点上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与创新能力,其次案例教学法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吸引力,能使他们在学习营销案例的过程中自觉参与、主动发言,在趣味中愉快地学习,从中获得更深层的认识。

一、案例的选用

好的案例能在学生的灵魂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引发学生回味和反思。案例的选择无疑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选择恰当的案例尤为重要。

第一,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紧扣主题,案例中必须蕴涵着对应的市场营销理论,案例中应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的问题,案例必须具有借鉴意义,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第二、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能反映中国营销环境的本质及变化规律,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第三、案例是有寿命周期的。在选择案例时,也要注重案例的时效性,做到与时俱进。市场营销环境具有变化快、不稳定、不可逆等特点,企业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的调整速度也会非常快,发生在过去的案例都没有借鉴意义了,因此,选择营销案例时,最好选择那些当今社会发生的事例。第四、要选择中国文化背景的案例,尽量不选择在中国水土不服的国外企业的案例,因为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使用国外案例很难有效培养中国学生分析和解决中国国情下企业存在的现实问题的能力。第五、寻找具有启发性的案例,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分析思考中,懂得直观、形象地学习相关的营销理论知识,提高营销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多角度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案例讲授

案例讲授是以教师为主,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解,说明课程内容,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印象。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导入案例。采用案例导入,可以起到开启思路、进入状态的作用。例如在讲解产品品牌营销时,首先提问学生,同学们企业的产品为什么要树立形象、怎样来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期待心里,此时老师就可以巧妙地导入案例,进入意境。第二,例举个例。是案例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通过列举案例来说明教材中的某一个概念、某一个理论或某一问题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举例说明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问题简单化,使说明的内容清晰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通俗易懂化,使知识更明确,学生更明白,增强说服力。例如在价格战时例举了以长虹为例中国彩电业如何突围价格大战,效果是学生深刻领悟了企业定价中要注意的问题。

三、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案例讨论之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的题目并提出要求,案例讨论分为课堂即时讨论和课后有准备的讨论。课堂即时讨论就是教师讲述一个案例后,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下,课堂上当场回答案例中的思考题,这种方式合适小型案例的讨论。课后有准备的讨论,就是教师布置一个大型的较复杂的案例,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和写出发言提纲,然后集中一块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时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这样有利于促使学生开展讨论,集思广益,联合攻关,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案例模拟

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即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景,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比如在讲解推销技巧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推销员角色,对某一个具体的产品进行推销,使学生身临其境处地思考产品销售技巧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利用理论知识和兴趣来分析解决各种销售实际问题。

五、案例练习

它是指课后作业及考试中,根据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精心设计案例题,以培养和检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案例练习有助于学生在课后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企业文化举例分析篇(4)

伴随着城市经济改革的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然而国有企业和国有股份公司的搞活以适应市场经济仍然是今天城市经济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一些国有企业经营不善,资产流失问题严重,近年国有银行偶有经济大案发生,及国有煤矿事故连连都是国有企业改革未过关的严肃警示。那么,国有企业和国有股份公司改革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呢?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设法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把问题把握清楚,才能对症下药。

目前实际施行的总经理由有关政府主管部门选拔委任这一实际做法就是所有问题的核心。就是政府主管部门选拔委任所管理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股份公司总经理董事长的实际做法。常常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确定好总经理人选后,再由公司董事会任命,或由职工代表大会通过而走过场的实际做法。2004年的调查显示上级政府主管部门任命或推荐而产生总经理和董事长的企业仍占多数(1)。也就是说虽然城市经济改革已经二十多年,国有企业和国有股份公司领导阶层的建立仍没有摆脱沿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的所谓上级提拔下级方法(以下称为“提拔制”)。这一方法致使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长期无法建立一套可以切实运作的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聘任总经理,及相关监督激励和科学决策机制。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时,由政府统一计划全国的工农业生产,统一分配资源和产品,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指挥系统,国营企业厂长由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提拔任命是必要的。然而在今天这种市场竞争体制已经相当发展的环境下已显得极其不适应。

(二)“提拔制”产生的制度性缺失刨析

让我们认真地思考一下这种传统体制决定总经理董事长的方式所产生的种种缺失。了解这些缺失,能帮助我们认识问题的本质和产生相关连带问题的复杂性。也就是需要我们来认真地了解思考一下我们具体的国情,从而帮助我们找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之最佳解决方案,并在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时取其精髓为我所用。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举世公认。成功地经历了价格“双轨制”向市场竞争的转换,并且很早就实现了国有企业的“利”改“税”。引进外国资本更使得中国市场经济的竞争日趋成熟。目前我国在年引进外资额方面,年外贸总值等许多指标方面已居于世界前列。国有企业内部改革也经历了最早的八十年代初厂长的“四化”,即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革命化等。及随后的党政分开,和八十年代中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和责任承包制等,到了九十年代并施行了部分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股票上市。同时并先后出台了<<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在国家六五,七五和八五的每个五年规划中,国家还向大中型国有企业通过拨款和贷款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国有企业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但总经理由上级政府主管部门钦定任命的传统做法一直没有改变。它产生的缺失主要如下。

第一是造成选才不准。一个政府主管部门少数决策者面对多个国有企业,是少数人决定多数人。受决策者本身素质,精力所限,难以选出真正的人才。政府主管部门中通常实行的也是一长负责制,很容易形成一人决定多人的状况。显然存在着相当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容易产生任人唯亲,官官相护,钱权交易等行为。

第二,容易被钻营者利用。总经理职位掌握着企业的人财物大权,有识之士看重这一职位,胸怀大智一展宏图者虽然有之。钻营者要取得总经理位置要捞取个人好处也不乏其人。一些人会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阿谀奉迎讨好上级主管,拉关系弄手段欺上瞒下想方设法弄得总经理的职位。同时在国有企业内部,也是层层的“提拔制”和一长制。通常总经理是由企业内部提拔上来的。其被提拔到总经理位置之前,早就已经练就了阿谀逢迎和左右逢源的功夫,真正的企业管理素质早已退化了。总经理位子时一旦被这些人弄到手,国有资产不流失不浪费也就不可能了。通常真正的管理人才没有精力和兴趣去奉迎讨好上级,在竞争总经理位置时就处于弱势位置上了,也就难有机会被“提拔”成总经理。这种体制下“提拔”上来的总经理厂长多数已经不是经营管理人才了。

第三是缺少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缺少监督会致使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总经理们产生乱用权力的行为,狂傲自大专权独断的行为,和盲目决策的行为,不可避免的腐败行为等。通常在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中,董事长也是由上级钦定。董事们一般由总经理董事长等推荐人选,由政府主管部门确定,或由主管部门委派。这样董事会和总经理就基本上都是被任命被提拔的,二者或者成为一个利益集团,或者董事会成为总经理的附庸而不起作用。总经理是实权人物,可以说一不二。董事会或者成了“不管会”。总经理总管公司大权,在采购销售和对外合作和发放工程过程中,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即在改制过程中,极易被金钱诱惑,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这种体制下即使有出色人才被提拔上来,因缺失监督和激励机制,也容易产生懒惰和不图进取的行为,易使企业失于管理。

关于缺少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这一点,连国有企业经营者们都极认同。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3年4月的对中国企业家调查报告<<2003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综述>>中,接受调查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有81.1%认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2)。可见这一机制的建立仍然任重道远。

第四是使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流于形式。现有职工代表大会由企业工会来召集。虽然工会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各级工会委员会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然而没有规定产生工会主席的具体办法。实际运作中,企业工会主席是由本企业领导班子推荐人选,上级工会确认的。也等于是被总经理等提拔上来的,当然为总经理马首是瞻。致使工会民主选举制度无法运作。职工代表大会也就成为总经理和管理层的附庸而不起作用。变得有名无实。

第五是难以使政企分开。在这种传统的上级提拔下级的方式,不仅产生裙带关系,也使企业也无法摆脱来自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非法律框架下的干扰。上级部门人员知道总经理是“提拔”上来的,要看政府部门人士的眼色行事,上级部门的行政干扰就多。这就是政企分不开的根本原因。关于政企不分的政府职能转换问题,在2002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中,企业经营者关于对五年来转变政府职能的成效评价,48.8%认为"效果一般",32.7%认为"尚未见效",仅17.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效果较好"或"成效显著"(3)。

第六是使企业管理难以进步。企业内部,总经理选拔下属同样存在选才不准和缺乏监督,形成附庸。管理者只要把上级敷衍好,无须对国家对人民对企业职工负责任。管理层就容易变成特殊利益阶层。这样的利益阶层在现有体制下,无法在市场上为企业谋求利润地最大化。相反容易变成在寻求他们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寻求的过程无疑会以牺牲国有资产和职工利益为代价。

第七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由提拔产生的企业领导班子,只向上级负责,不必关心职工利益。在管理经营中不注重职工意见,甚至压制职工意见。处理事情不公,,损公肥私,甚至。职工很有意见。在企业在改革过程中,职工下岗失业,企业领导却自私自利,容易引起职工对企业领导和政府的不满和对立情绪,造成社会不稳定。

第八是使国有股份公司的董事会制度也流于形式。国有股份公司因为沿用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拔制”方式选拔总经理和董事长,因此同样造成上述的七个问题。即被学界称作所谓“一股独大”的问题。“一股独大”本身并不应该成为问题,而由政府部门来委派董事长总经理才是“一股独大”问题的关键。

当然在这种现实制度中,既使有真正的企业家,要把企业经营好,同时要把“上级”恭维好,又要有常人所没有的自律而不被诱惑,不产生骄傲,遇重大决定能集思广益主动用专家集体决策的方法。这样的要求其实是苛求,不符合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也不利于创造产生企业家的客观环境,当然也就无法造就一大批企业家了。也就无从谈起形成一个企业家市场的机制了。在这种体制下真正企业家的诞生也应该是偶然的,是异数。而国有企业改革是要造就一大批经营有方,带领国有企业改革走向市场和走向成功的企业家群体。由以上八个制度性缺失的分析,已足以论定政府主管部门选拔委任总经理的“提拔制”方法就是产生国企和国企改革的主要问题的核心。是所有其他问题的根源。

(三)国有企业人员犯罪立案数据及个案分析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2004年,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借改革之机侵吞、挪用、私分国有资产涉嫌犯罪的国有企业人员10407人。国有企业人员的职务犯罪占查办贪污贿赂案件总数的41.5%,其中相当数量都与国有企业改制有关。贾春旺例举的大量数据事实说明,这些犯罪已经不是个别案例。这样大面积的犯罪可以佐证“提拔制”是产生的以上所列各种缺失弊端的根源。

一些改制事例也说明这种制度是产生的弊端的原因。例如据人民网的报道(4),大连白云旅游汽车出租公司原公司法定代表人等15名管理层人员以404万元的协议价格将在改制过程中把至少价值4千多万的国有公司买下。在新注册的民营公司中,公司原经理和原党委书记共持有80%多的股份。在出租车牌照已有交易市场的情况下,每个牌照仅作价1万元转让给新的公司。而改制前大连白云旅游汽车出租公司一次所转让外卖的牌照费每台高达20万元,记者并了解到事实上市场价可达每台30万元。这一改制“从程序上来说确实没问题,有政府部门批准,有资产评估审计,有职工大会通过,一切该走的程序都走了。(报道原文)”。这一事例说明,原有“提拔制”产生的管理层再没有监督机制条件下本身就有的动机和方便条件,等改制政策的来到,给了管理层大肆侵吞起国有资产的机会。也说明政府部门的批准是违反市场原则的,至少是严重和官官相护的行为表现。资产评估单位也相当不客观,市场价亦曾可卖到20万元的牌照,竟被评估到2万元。人们有理由怀疑这是一起公司管理层,主管部门,和资产评估单位合谋的舞弊行为。职工代表大会的通过证明这一改制过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失灵,是经理和书记的傀儡,不起作用,只起了形式上的作用,与本文所刨析的相一致。从这一事例可看出上面所里举的多种国企“提拔制”产生的多种弊端在这里都有深刻的表现。

(四)市场经济学分析

以上分析可见原计划经济体制的“提拔制”方法是多么不适应和违背了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市场经济学的解释就是,市场理论的前题假设条件是企业的行为是在谋取最大利润。而我国的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因为是政府部门钦定总经理,使得国有企业和后来演变的国有控股公司始终没有摆脱是隶属于政府的附属机构这一原本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始结构。国有企业就无法实现市场经济所应有的在法律框架下谋求最大化利润的市场行为。改革以来被质疑的国有资产流失是这种制度各种缺失弊端的综合结果。在经营,股份制改造,及改制过程中就无法避免的产生大量的行为,如(三)的案件数据所列。即经营者会把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把在首位,而其做法就是以牺牲国有资产为代价。这种制度无法建立起企业谋求最大化利润的行为。

(五)公司民主治理是世界通例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把总经理置于一个受到普遍选举产生具有民意基础的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董事会的直接监督约制之下。这种民意或者是股东民意,如美英的制度。或者是雇员民意,如日本制度。或者使二者的结合,如德国和西欧等国的制度。董事会并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专家组集体决策使决策更具科学化。总经理是执行董事会决议决定和领导企业日常工作的“总执行长”(CEO)。为使企业管理更有效率,许多先进国家并立法在企业内部设立由选举产生的监事会来监督董事会的运作机制。监事会的运作是经常性的,可组成各种专业委员会来分组调研企业各种问题和情况。监事会的人数应是董事会人数的若干倍。即监督总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监督。董事会定期开会,不影响总经理的日常工作。监事会定期开会,来监察董事们是否失职或提出公司管理改进要点意见。监事会开会的频率高于董事会开会的频率。

我国国有企业及国有股份公司虽然在形式上已经建立了类似的制度,但实际的运作却背道而驰,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时的传统对总经理董事长的“提拔制”做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已二十余载,极其滞后“提拔制”沿用至今应该是要认真思考和彻底痛改了。否则宝贵的时间和财富都可能流失殆尽。而使我国国企改革错过历史机遇。改革的方法无疑应以能够有效建立起企业内部的民意选举监督机制为原则,使之能靠自我调节在市场中以实现最大利润为其行为。

六)职工治理为主是我国国企和公司治理改革的唯一可行方案

为证明引入职工治理为主是我国国企和公司治理改革的唯一可行方案,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日本和德国两个有代表性的治理模型。

日本的公司实际运作是倾向于雇员管理的形式。传统上日本公司的董事会制度流于形式。因日本文化和日本公司内部完善的管理使得日本公司形成了务实能干的出身于员工的管理阶层,他们是职业的管理家群体。企业内部有一套有效的考核晋级制度,所形成的管理层具有民意和能力。企业的管理层采用日本文化所独有的集体决策模式。美国著名公司治理结构学者RobertA.G.Monks在分析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后指出,日本公司董事会对管理层非常信任。董事会传统上只起向股东报告企业经营状况的中间媒介,董事会只是管理层的“影子”(Ghost)(5)。可见日本企业的治理结构基本上是扎根于雇员的群体的。当然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问题的出现,及金融市场的开放,美国机构投资者的界入,要求日本市场透明化并要求建立英美式的股东参与选举监督董事会的制度,迫使日本正在进行这样的改革(6)。然而这一改革基础当然还是其雇员治理结构的框架。日本公司雇员为主体的治理模式创造了日本的经济奇迹,产生了丰田,日立等一大批世界一流企业。

德国法律规定,雇用500名雇员以上的公司应有1/3到1/2监事会成员由雇员选举产生,监事会再选举并监督董事会(7)。雇员参与企业经营会议,“雇员在经营会议保有1/3-2/3的议席,和其他股东共同任命、监督经营人员,并提供商业方面的建议,参与重要战略性事项的决策”(8)。德国在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尚利用雇员来产生一半或近一半的监事会和董事会成员。雇员参与企业监事会董事会选举和企业经营会议,参与决策决定和管理,并用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实现了德国战后的经济奇迹并管理着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企业。这着实值得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人们来思考和借鉴。

我国国有企业和后来改造发展的国有股份公司,缺少美国和英国公司起初的私有股东的合伙经营过程,这一过程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是初始合伙的原始目的。在后来的发展上市过程中,美英公司是以原始合伙股东为大股东开始,这是基础,逐步发展过渡到机构投资占主体的过程中。原始大股东在向机构为大股东的转化过程中,仍起很大作用,例如微软公司的盖茨和鲍尔,其追求最大利润的行为没有改变。而美国公司的散户股东因为股票持有分散,对股东大会的选举不起多少作用。但战后发展起来的机构投资者逐渐在治理结构中起到作用。目前美国机构投资者所占上市公司中股本比例的百分之六七十。故英美制度有其根源也自然有其结果,再加上政府监管的严刑峻法,使得适合其本国国情。我国国有企业原来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原本就没有追求最大利润的行为。在改革过程中始终没有放弃“提拔制”的做法,虽然进行了市场环境的改革,但源于企业内部的民主治理机制始终无法建立。企业在市场上追求最大利润的行为也就始终无法建立。

我国所有制改革论者试图在国有企业没有建立起内部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的情况下,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从而寄希望建立起类似英美式的股东大会选举制约董事会制度。因为国有企业缺少美国和英国公司起初的私有股东的合伙经营过程,即缺少原始追求最大利润的基础和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追求最大利润的原始市场行为过程。所有制改革论者的股份制改造本身,忽视了从以国有股份为主向以私有股份为主的转化过程需要一个长期过渡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又没有放弃“提拔制”,而这一过程中机构投资者的建立更需要时间。就使得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股份公司无法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问题雪上加霜。所以,用股份制改造国企的改革方法在我国就注定了它不会有成功的结局。所有制改革论者还把国有企业改革长期无法成功的原因归咎于“产权不清”和“所用者缺位”的所谓产权问题,认为是改革难以过关的根源。但从本文的分析很容易可以看出,“提拔制”才是产生国企改革种种严重弊端的根源,而不是所谓产权问题。

所谓产权问题的观点在日本和德国治理模式经验面前也不攻自破。日本公司在董事会实际不发生制约作用的情况下,靠雇员治理就非常有效。日本公司的董事会传统上只起向股东报告企业经营状况的中间媒介,对管理层没有制约和约束作用,董事会只是管理层的“影子”。按照所有制改革论者的逻辑,这也应是所谓的“所用者缺位”。但日本公司靠雇员治理却非常有效,治理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德国也在私有制公司中引入高达1/2和2/3的雇员选举监督治理机制,德国的公司治理也特别有效,战后建立并管理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按着所有制改革论者的逻辑,德国的雇员治理对应于私人股东同样也可以说是所谓的“所用者缺位”。但日本和德国在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的同时,都避免了美国式的总执行长年薪天文数字似的高于雇员平均年薪的现象。由日本和德国的经验证明,“所用者缺位”的所谓产权问题是无稽之谈,根本不成为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法,首先是要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起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现代公司治理的民主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的建立,从上面的分析和对比看,因为我国国有企业缺少美国和英国公司起初的私有股东合伙的经营过程,股份制改造方法就有实行二十年仍无法利用股东建立起有效治理结构的不彰结果;政府管理部门的“提拔制”又是产生所有问题的症结根源;显然只剩下依靠职工来建立选举监督机制这条应该走而始终没走的路了。而日本和德国却提供了靠雇员治理的非常成功经验。显然我国走依靠职工为主建立起有效的选举监督机制才是最容易实现的国企改革方式,也应该是最捷径的方法。所有其他方法都是舍近求远的方法。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因为没有采用这种方法,也就一直没有取得成功。

所有制改革论者的股份制改造方法和近年实行的改制方法,显然是本末倒置的方法,其结果当然有如隔靴搔痒,文不对题,对国企改革没能起到积极作用。其结果是更加快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和产生大量的犯罪,如贾春旺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数据所列。

(七)建议

建议完善公司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使在国有企业和国有股份公司内部,对应于国有资产比例部分,由企业的职工通过选举产生职工监事组成职工监事会。再由职工监事会选举对应于国有资产部分的董事会成员。同时尊重私人股东和机构股东权益,由他们组成私人机构股东大会,选举其有效代表比例的监事会成员,其监事会选举他们有效代表比例的董事会成员。因为持有股票的私人股东比较分散,实际参加股东大会的代表股份比例通常较低,低于10%,更有甚者一些公司股东大会流通股股东参与率接近零(9)。他们比例对应的监事会成员应由职工选举来补缺,理由是为了建立起有效的选举机制,防止因私人股东缺位其对应比例的监事会成员无法选出,使得监事会和董事会法定人数出现空缺。即用职工代替选举来弥补散户股东不积极参与股东大会选举所造成的机制欠缺。

这种制度类似于德国的“二元制”制度。形式上也类似于我国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二元制”制度。但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受制于“提拔”制,故成为了管理层的傀儡,不应采用。

这种制度要能使由若干比例职工签名自发地组建选举委员会,由选举委员会负责选举事宜。特别强调的是制度上要使职工能依法自发的组建选举委员会,这样就可避免上级主管政府部门的权力干预,才有可能真正地实现政企分开。董事要设立资格条件,譬如什么学历,什么经历,财务董事,人事董事,审计董事等。选举监事会组成各种监事委员会等。董事可以有一定比例是独立董事。董事不同时兼任监事职责等。

类似这里建议的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因为国有企业是我国原来的基础,职工以主人翁地位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革新是我国经济历史的渊源和历史背景。职工为国家建设曾经忘我的工作过,曾经涌现出一大批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著名劳模。职工治理机制的建立也顺应这样的一个历史渊源。我国国有企业的历史结构与美国式的私人合伙有限公司的历史背景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历史背景。所有制改革论者的股份制改造企业和改制措施在企业没有建立起职工选举监督的治理机制之前应该彻底抛弃。建立起职工选举监督的治理机制之后,一个企业才可实行股份制改造或所谓改制。这样的改造或改制都会在公平的市场上发行股票或招标买者。不但能够解决公平问题,也可达到融资效果最佳化的境界。

这种制度能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政府减轻了负担,得以集中精力研究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组建国有企业联合集团等较宏观的事宜及对策。比如多个中小型国有企业可以合并组建一个联合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由各企业职工分别选举委派董事。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企业服从政府法令和宏观措施。

这种制度可以形成企业内部的激励行为,我国市场环境已经具备,有效的选举机制可以把经营人才悬赏企业的领导位子。监事会和董事会并掌握对经营者奖励惩罚的规定和实施。职工的收益也与企业的经营好坏紧密相联,其选举监督也是以经营为导向的。因此就可以把企业导向到追求实现最大利润的行为方向上去。我国的基础公司治理结构也就可以与日本,德国,及美国的制度相比美了。日本有企业和雇员是“生命共同体”的说法。我国国有企业若能赋予职工有效的管理监督权力,可以成为真正的生命共同体。因国有资产归全民所用,每一个职工都有管理监督的权力和责任。改革以来,职工一直没有实际参与选举监督和管理国有企业的权力,职工的监督权力和积极性受到抑制,无法发挥。

不仅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应该建立职工选举监督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以日本和德国等国的经验,即使国有股份少于一半的企业,和一定人数规模的私人企业中其实也应借鉴仿照德国的制度保证一半数量的董事和监事由职工选举产生。这样做有利于私人企业对对国家法律的遵守,有利用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也有利于带动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建立了真正的职工选举监督激励和专家民主决策制度,再辅之规定一定企业解决冗员政府政策,规定一定的雇员周转率使企业可以吐故纳新提高职工素质。由企业职工自己具体决策解决冗员问题会使下岗职工更容易接受,从而减少下岗职工与政府的矛盾,利于社会稳定。

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建立由职工选举产生监事会董事会,建立主要源于职工的选举监督激励机制的治理结构是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股份公司改革成功的唯一可靠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晓文等:对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调查与分析中国经济时报2005-3-28人民网转载

(2)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3年11月,2003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综述,第二部分,二,4,

(3)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经济体制改革热点的判断和建议--2002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三、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4)赵华魏运亨国企改制再现管理层一夜暴富神话2005年01月22日人民网>>社会>>社会观察

(5)RobertA.G.Monks,在JAPANINVESTORRELATIONSASSOCIATION上的讲话,题目CorporateGovernanceSpeechNovember2,1994,Tokyo,Japan

(6)小林阳太郎日本公司治理的现状与课题(2003/03/17)

企业文化举例分析篇(5)

2.品牌知名度有所提升

目前武汉市知名度较高的会展有“机博会”、“光博会”、“农博会”、“食博会”等知名品牌会展,下面以“机博会”为例进行分析。“武汉机博会”被誉为“中西部最大工业制造装备展览会”,2000年举办第一届,迄今已成功举办15届。前14届机博会展出面积累计达到60万平方米,吸引制造业专业观众近55万名[ 跨国采购网 http:///tradeexpo-d-28117.htm],经过15年的发展,“机博会”引进了一大批技术含量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参展商,笔者搜集了近6年“武汉机博会”的相关数据(见表1-4)。

从以上数据可知11,12,13,14届参展企业之多,500强企业维持在200家左右,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第11届进行了瘦身计划,缩小了展览面积,但参展名企是第十届的6倍。第15届“机博会”更是一改前三届的大规模之风,更加注重展览质量。2011年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在基础设施设备不断完善的条件下,武汉市的会展活动功能正在提升,会展魅力也与日俱增。

二、挑战与发展对策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武汉市会展业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和知名度,但其发展却不温不火,究其原因,只因其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一)挑战

首先,从往届大型会展承办方名单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型展览都是市政府承办,会展企业难以独当一面。其次,由于会展经济效益凸显,很多城市都相中会展业这块“大蛋糕”,纷纷打出建设会展中心城市口号,以期分得一杯羹;其三,随着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信息已经能够通过线上得到分享、传播,使实体会展受到威胁;其四,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专业人才,人才的缺乏同样制约着武汉市会展业的发展。面对种种挑战,笔者提出了以下发展对策。

(二)发展对策

1.市场化,培育成熟会展企业

机博会、农博会等部级大型会展承办方几乎都是政府,首先不得不承认政府作为承办方对会展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长期如此,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以至于无法承担直至放弃承办。笔者认为我市会展业要实现市场化经营机制,应由政府主办逐渐过渡到市场化的阶段。如今,我市正处于政府培育阶段,开始寻求市场化的筹资方法,吸引各类企业参与办展,以此推动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例如第15届“机博会”则是由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承办,为市场化运作模式开了先河,且预言今后政府部门都不再为机博会买单,实现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转变为“企业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如今,我市能够承接大型会展的服务机构屈指可数,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我市会展企业的培育力度,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为会展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对于进入会展行业的企业实行减免税收政策;制定资质认证标准,严格管理;对于有创新的会展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良好的市场发展法律环境等。

2.品牌化,加大城市会展业竞争力

众所周知,会展发展的灵魂是品牌,纵观会展发达地区,无不以品牌取胜,例如瑞典的达沃斯论坛、海南的博鳌论坛、广交会、高深会等会展品牌都已深入人心。因此,品牌化经营是武汉会展业发展的关键点与突破口。

武汉市已拥有“机博会”、“光博会”等具规模和影响的展会,可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它们在会展业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培育“会展明星”;其次,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引进国际国内办展团队、吸收先进办展经验,鼓励倡导本地会展企业“走出去”,积极参加省外、国外展览活动,力争在国际国内的著名展会上崭露头角,扩大影响。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共同为武汉市会展品牌建设而发力。

3.信息化,拓宽营销渠道

会展的本质是信息交流和分享,随着互联网高科技的发展,网络会议与网上展览正在兴起,此方式具有受众面广、信息容量大、无时空限制、费用低等优点,已被一些大型公司、企业所采纳。但对于像年会、培训会、奖励旅游等参与性强的活动以及一些高端对话,重要会议、展览而言,现场的参与性是网络平台给予不了的。会展业在互联网时代要利用互联网做好会展营销工作。对于小型会展或者不知名会展,依托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其进行包装,并建立相关的微信平台,定期或者在举办之前相关内容,吸引更多的会展商业人士的关注。会中同样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增加参展商或与会者的参与性,例如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或者指纹来签到,通过微信摇一摇来抽取奖项,会后将会议或者展览现场效果进行图片或者视频展示,让会展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4.专业化,提高发展水平

会展业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专业化程度,专业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内容专业化,会展应以细分市场为基础,形成专题展。例如第十五届“机博会”就一改以前“大而全”的局面,转向“精而专”,仅设4大专业主题, 确保展览专业性,其专业观众高达3.5万多人,大大提高了会展交易成功率。展馆面积由上届近10万平方缩减到3万平米,参展企业则压缩到300余家,但最终效益并不比往年差。其二,服务专业化。服务的专业化依托于专业人才,人才的培养要依靠校企的高度接轨,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将所需人才的素质与相关知识技能与高校交流以便高校向企业输送人才。会展企业要注重引进高级会展人才,公开招聘有丰富办展经验,有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会展人才,带动形成一支熟悉业务、富有管理经验的专业队伍,以加快武汉市会展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举例分析篇(6)

1、目前纪检监察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纪检监察人员素质不高

纪检监察工作和其他工作不同,想要保证监察的效果,队伍中的人员素质要高,业务水平要强。纪检监察队伍不仅人员少,而且在具体工作中经常发生变动,特别是县公司,没有设立独立的纪检监察部门,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兼职,日常工作地点都是和其他部门安排在一起。另一方面干部在工作期间有年假、或者需要轮休,导致员工岗位和责任经常性的发生变化,那么之前安排的工作就容易出现脱节,业务水平,业务技能都不能形成连续性的发展。

1.2党风廉政宣传力度不够

大部分基层单位,例如纪委、党委等都比较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但是有一小部分部门和班组,由于日常工作繁杂,或者关于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认识不清,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导致在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上层的教育工作到了基层就停滞了,长时间没有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基层员工对工作的责任心、对廉政工作的重要性都抛之度外,不利于该部门以后工作的展开。

1.3检查工作配合不到位,疲于应付

我国电网企业正推进三集五大和两个转变工作,纪检监察工作也在深入的开展。但是所面临的情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第一点,由于电力企业人员主观思想错误,班组、部门等针对纪检监察人员安排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都以应付的态度进行,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大部分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点,在监察工作中很多人员都顾虑人情方面的因素,当监察人员对具体情况进行了解时,得到的只是部分事实,很多人碍于人员而不能以实情相告,

2、纪检监察工作的措施和作用分析

2.1提高党风廉政教育的宣传力度

反腐倡廉工作要常抓不懈,其教育内容和方法也要随着情况的发展而变化,根本原则就是围绕现阶段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宣传。相关的宣传教育人员可以改变教育方法,提高自身在工作中的亲和力。例如在工作中了解反腐倡廉的新问题、新情况,然后记录到工作本中,在日常工作中抓住问题不放,不断的分析问题,总结不同的解决办法,提高个人能力。教育对象不同教育的方法也不同,如果个人素质较高的纪检人员,主要分析思想上的问题,有的放矢,这样教育效果较好[1]。除此之外,教育人员可以组织丰富的活动,在娱乐轻松的氛围中营造平等的交流条件,这样干部在相互讨论分析中,就会互相学习、互相教育,不仅更加珍惜以往的奋斗经历,同时从自身开始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加强廉政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就是要求广大工作人员有相同的信仰,在大方向上都是一致的,区别是在处理小问题上方法不同而已。通过这些廉洁知识、企业信仰形成适应的行为方式,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好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就有效的被保证,利益矛盾也会弱化,工作氛围更加轻松愉快。硕士论文

2.2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按照制度进行日常工作的监督管理,让监督工作更加透明化、公开化,提高被管理人员的信任度。可以设置举报网站、举报信箱,坚决使用不实名制,这样举报人员就没有后顾之忧了,监督管理人员必须选拔业务能力强,个人责任强的人员,这样就避免监督管理人员自身工作不作为问题的发生。对举报信息的真实性要认真核实,对于信息不明的情况,不要盲目下结论,仔细调查分析,不放过一个贪污违法的人员,同时也不要冤枉一个忠于党章的人员。收到举报问题后,必须提高工作效率,在最短时间内调查清楚,把贪污违纪人员公诸于众。

2.3纪检监察工作的作用分析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是该队伍的核心,只有干部的能力和责任提高了,在日常工作中才会给一线人员带个好头,影响所有人员的工作态度。因此必须建设一支纪律严明、公正廉洁、政治立场坚强、业务精通的干部队伍。具体执行办法如下:第一点,要求所有纪检监察干部认真进行培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从根本上提高个人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例如监察部门可以组织专业人士撰写培训内容,该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然后按照课程进行培训,培训之后有笔试检验环节,只有笔试合格后才能结束课程,否者要继续进行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撰写相关的文刊,刊物中会有电力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中的真实案例,然后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中得到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有利于培养监察干部的工作态度,提高其工作责任心。第二点,积极配备组织机构和领导,优化纪检监察队伍的整体结构。业内人士都清楚,如果人员结构出现问题,那么在处理问题时会浪费大量时间,时间都浪费上报和批准方面,而用于基层解决问题的时间却非常少,如果人员配备不合理,处理问题时会出现没有真正的负责人,各个领导层没有统一的管理,形成很大的内耗[2]。第三点,提高工作中的监督管理力度。纪检监察干部如果主观不努力,那么工作效果会十分有限。必须严格对领导干部进行要求,通过严格的监督和教育提高其纪律性,内部管理严格化,其他人员才能提高工作责任心。除此之外,纪检监察干部工作中要态度良好,树立可敬、可爱和可亲的形象,增加工作中的亲和力。

总结

从上诉的分析中得知,纪检监察可以强化电力企业的管理,可以从政治方面进行治理,除此之外在监督管理中发现企业经营的弊端和漏洞,配合企业对制度的建立和修订,让制度在企业运营中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举例分析篇(7)

一、引言

在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中的MM无关性理论(ModiglianniandMiller,1958)提出之后,人们就始终没有停止过对所谓“资本结构之谜”问题的争论和研究。尤其是近年来,资本结构理论作为公司财务理论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发展。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已经逐渐运用到企业实际操作中的资本结构理论,带来的更多的必然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演进和考证。按照优序融资理论,企业经营者在进行融资选择时,会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选择:企业内源融资――>对外债务融资――>对外股票融资。但我国的企业融资情况,众所周知,带有中国特色,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首选股票融资来获取资金。可以明确的指出,这种情况同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转制企业)独特的股权结构有着必然的相关性。因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市场规律的产物,而取决于政府有关部门做出的决策。需要考察的是,这种独特的股权结构是怎样影响着资本结构的选择,从而最终反映在融资方式上的?资本结构分析的基本目的在于为与企业资金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提供一些尽可能量化的依据,而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形成和变动又有其特定的背景。本文试图以资本结构理论为基础,选取相关数据,通过SPSS统计软件做出一些实证的考察;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治理制度安排和独特的股权结构特征,来探讨股权结构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1)MM无关性定理的简要阐述。Modiglianni和Miller(1958)在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中证明了著名的MM理论即“无关性定理”――无所得税情况下资本结构的无关性。MM理论使资本结构理论成为一种严格、科学的理论。MM定理1―无所得税情况下资本结构的无关性。在没有所得税的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假定企业存在一个确定的投资政策,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市场总价值无关。按照MM理论的假定:没有企业所得税,无市场交易成本,债务是无风险的(对债权人而言),资本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还假定如果两个企业m和n被所有的投资者认为是相同的,即两个企业可产生相同的现金流Yn、Ym,也就是Yn=Ym。因此,两现金流量有相同的概率分布,并且相关系数为1。在这些假定下,MM理论可以简述如下:在完善的市场下,企业的均衡市场价值与它的债务权益比是无关的。MM理论是从严格的逻辑证明推导出的结论。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进一步证明了MM定理是成立的。MM定理2―考虑企业所得税的MM定理。如果考虑企业存在所得税的情况,前面所述的无企业所得税的MM定理结论已不再成立了。这种情况下,MM定理可以表述成这样: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企业需要交纳所得税且借款的利息可在税前作为费用支付,则有举债企业的市场均衡价值为Vn,Vn=Vm+tBn。Vm是无任何借款和规模相同的企业均衡价值,t是企业所得税率,Bn是企业债务的市场均衡价值。这一结论表明,企业价值与企业举债量成线性关系,举债越多,企业价值就越高。显然MM理论的假定是严格的,也没有过多的考察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他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指出了建立更有效的资本市场的标准。我们研究股权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是在我国不完善的市场条件下进行的。不完善市场条件的存在,并不是对完善市场条件下MM理论的否定,而是以完善市场条件下的财务理论为基础的。这也是本文阐述MM理论的初衷。(2)资本结构的理论。Masulis,R.W,A.N Korwar (1986)在M-M理论的基础上,从成本的角度研究了资本结构问题。他们认为,公司可以通过发行新股或增加举债来实现融资。当公司通过发行新股来融资时,随着公司外部股东持股的增加,公司管理者对外部股东的权益成本会不断增加;而当公司通过举债方式来融资时,随着负债程度的增加,公司管理者就更有动力利用债权人的财富为自己或代表的股东牟利,从而造成股东对债权人的负债成本不断增加。由此,公司在进行资本结构的决策时有必要在这两种成本之间寻求一种均衡。而此均衡点也同时决定了公司合理的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这种成本的选择过程,也正是我们所强调的资本结构本质的探求过程。应该承认,这种理论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到资本结构的形成机制。但是詹森与麦克林的理论并未去探讨股权结构等宏观因素是如何影响资本结构选择的。可能的原因在于:他们所研究的企业股权结构特征没有我国企业这么独特。

(二)国内文献 从国内来看,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各种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中山大学的顾乃康和杨涛选择国家股、法人股、公司成长性、企业规模、资产担保价值、非负债税盾(如折旧)等变量作为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采用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混合检验的方法进行了回归分析。南开大学的刘冬和李雪莲则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角度对企业最优资本结构进行了界定,并就如何优化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提出了建议和实施途径。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的李雯也在资本结构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的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偏好的影响, 并提出中国的上市公司有着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相违背的融资结构:即上市公司普遍偏好于股权融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不同类型股份在投资形式、投资成本和股东权益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内涵,从而增加了股权结构的复杂性。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复杂性必然给公司治理带来特殊的影响。鉴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分析,进而提出了本文的假设。国有股的存在表现出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特性。国有股的持股主体主要有:行业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有资产委员会、集团公司、地方政府。有些国有股甚至没有明确的持股主体。但是无论谁代表国有股,都无法承担其应有的责任,也没有直接的利益激励其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使国有资产收益达到应有的水平,这就实际上造成了国有股产权虚置。由于国有股权没有形成人格化的产权主体,对公司的监控约束机制难以建立,这种缺陷的制度往往容易衍生经营性道德风险,因此国家股的存在将加剧公司的内部人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当国家股比例增加时,会进一步降低公司的价值。这种降低直接反映在股价和公司市值上。这种公司价值的降低是内部人不可接受的,因为这种直观的降低更容易被所有者觉察,不但损害自己的利益和形象,还会丧失许多消费和机会。因此经营者(内部人)偏好于更多的隐蔽性负债融资。所以国有股比例越大,就越有可能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对内部人的监督控制就越弱化,内部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融资方式的可能性就越大。鉴于内部人转嫁风险的便利性和自身利益的考虑,提出假设:

假设1:国家股的比例与负债的比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法人股既与追求短期资本利得的外部流通股不同,也与流动性很差且缺失产权主体的国家股不同。法人股相对具有控制和监督管理者行为的内在激励。法人股具有相对明晰的产权关系和明确的投资主体,因而具有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反映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在选举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中都有法人股东代表。法人股东基于其市场化程度更高和更规范的特性而偏好于债务融资。因为债权融资所具有的避税功能和会给经营者带来更大压力的衍生作用能更好的保证法人股东们的利益。在完善的市场条件和合理的治理结构安排下,考虑到法人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人持股比例越高,对管理者的监督作用就越大,反映在融资方式上就更趋向于债务融资。因此,提出假设2:

假设2:法人股比例与债务比率呈正相关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上市公司非国有法人股所占的比重比较小,力量很弱,对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的影响力较弱,那么也会出现法人股同债务比率负相关(甚至弱相关性)的可能性。如果考虑到我国不完善的市场体系和不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那么就不能把合理状态下的正相关适用到我国企业。再加上我国消费者和生产者普遍存在着“避债”心理,所以本文认为出现负相关或弱相关的可能性更大。对于流通股,具体到我国,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既没有像美国、英国那样把重点放在保护小股东的利益上,也缺乏英美体制中具有竞争性的外部市场和法院制度的强大作用。我国还缺乏外部治理结构模式起作用的经济条件和法律制度。国有股不能流通,使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二级市场并购难以实现,“用脚投票”的市场淘汰机制失灵,弱化了上市公司加强管理的动机。流通股东(散户和公众股民)投资的目的是通过股票升值来获得投机收益,对公司股价波动的关心远胜过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关心。“搭便车”的心理与“用脚投票”的行为使流通股东监督经营管理行为的动机和能力都比较弱。因此流通股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隐性模糊的。管理者在面对债务融资时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不会过多在意“监督缺失”的流通股民的意愿。当流通股比例大到能对经营者的行为发挥监督约束作用时,不考虑国有股和法人股东的情况下,流通股东风险厌恶者的特性会迫使经营者、管理层降低债务比例,以规避风险。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的实际情况,到2012年底还达不到65%,也就是说大约1/3的股份没有流 动性。流通股东并没有能力去影响和约束经营者债务融资的偏好和动机。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3:流通股比例与债务比率呈负相关

对于管理者持股,通过考察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本文认为管理者持股对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是混合的。詹森与麦克林(2007)认为管理者相对外部股东而言更偏好低债务水平,其解释是管理者面临着的是更多不可分散的非系统风险。然而鉴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情况:管理层持股比例普遍比较低。可以认为管理者持股比例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可能是微弱的。因此假设:

假设4:管理者持股比例与债务比率呈不显著关系

另外还有诸多的变量会对公司的资本结构产生内在的影响。本文把这些影响变量作为随机误差项纳入分析范畴。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资料,主要考虑以下变量:(1)盈利性。梅耶斯和马基卢夫(MyersandMajluf,1984)的优序融资理论(即啄食理论)指出盈利性高的企业倾向于低的负债率,因此在中国盈利性高的企业的负债率可能较低。(2)成长性。高成长性的企业比低成长性的企业对未来的发展有更多的选择。(3)公司规模。大公司由于其透明度较高、破产风险较低和融资成本较低而具有在资本市场上发行长期债券的优势,而小公司不易发行公司债券,因此倾向于采用短期债务。(4)道德风险。容易发生道德风险的公司很难博得债权人的“好感”,从而通过债务融资也就很难实现。(5)非债务税盾。一家有较多税盾(如折旧等可以抵税的量较多)的公司倾向于少举债。一般认为,债务发行与折旧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6)债务税盾。根据米勒和莫迪利安尼(MillerandModigliani,1966)的理论,一个公司的所得税越高,其公司越倾向于发行债务以便得到税收减免好处。

(二)变量定义 本文采用SPSS统计软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用最小二乘法(OLSE)来检验股权结构等因素对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以及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由于在资本结构中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是最基本的分类,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这里用总资产来表示)的比率称为负债比率,用以表示资产对负债的最大承受能力。这个百分比最基本的经济学含义是当企业出现破产清算时,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其值越大保障程度越低。所以在本文的分析中,将使用债务比率这个指标来做为主要描述量。为了便于分析,定义如下变量:以负债比率为因变量,以国家股比例、管理者持股比例、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为自变量,公司成长性、赢利性等为随机误差项。具体见表(1)。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君安数据库,本研究的样本选取遵循以下原则:(1)A股是人民币普通股票,共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初具规模;B股是人民币特种股票,以外币认购和买卖,投资人限于外国以及香港、台湾、澳门地区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了确保研究公司的行为成熟以及市场规模,因此本研究不考虑B股的上市公司;(2)为了确保公司行为的成熟,因此本研究剔除了被ST的公司,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3)为了保持研究的实时性,本研究数据研究的数据选取节点为2011年12月31日。在以上原则基础上,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1月1日之前在沪市A股上市的876家公司作为样本,以这876家公司的2011年年报数据为基础。

(四)模型建立 为了得到管理者持股比例、国家股比例、流通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以及变量之间各自的相互相关性的经验证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设Y=D/A为随机变量;取一般变量MSO、SS、LS、IS。从而有:

Y=D/A=β0+β1SS+β2MSO+β3LS+β4IS+ε

对于回归模型,可以这么解释:通过变量间相关性的分析,既可以知道自变量国家股比例、管理者持股比例、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是如何共同影响因变量债务比率的,也可以分析出这些自变量中的某一个在其他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是如何影响债务比率(资产负债率)的,以及这些自变量之间各自的相关性。通过这些分析,为本文的结论提供支持。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2)描述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自变量的均值分别为:SS=0.3212、MSO=0.0354、LS=0.2957、IS=0.3827、 D/A

=0.5839,样本容量n=33。债务比率(D/A)的标准差S(D/A)=0.7890。

(二)相关性分析 从相关系数表(3)中看到,国家股、管理者持股、法人股、流通股同债务比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ss)=0.221、r(mso)=0.016、r(ls)=-0.176、r(is)=-0.138。国家股、管理者持股同债务比率呈正相关关系,法人股和流通股则同债务比率呈负相关关系。单测检验显著性:Sig(ss)=0.108,Sig(mso)=0.464,Sig(ls)=0.163,Sig(is)=0.222.

这说明国家股同债务比率的线性关系最显著,其次是法人股和流通股,管理者持股同债务比率的相关性最不显著。这表明国家股、法人股对债务比率从而资本结构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流通股的影响则稍显微弱。管理者持股同债务比率的相关性最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国家股、法人股比重较大,而管理者持股比例较小,这也同前面的假设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从表中还可以解读到,法人股和流通股与债务比率存在负相关关系。流通股同债务比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符合本文的假设。但法人股同债务比率间的负相关关系却不符合假设。可以解释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法人股,无论是比重还是作用和前几年相比都有了明显加强,上市公司中法人股的监督和约束作用逐渐加大,“法人缺位”现象有所改变。这些变化同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尽管如此,同(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相比,我国上市公司法人股的这些变化并未使其监督约束作用达到足以改变经营管理者行为的程度。从另一层面上将,法人股东权位的逐渐“回归”和监督约束作用的逐渐加强,更多的只是量上的递增,而不是质上的嬗变;更多的只是反映了法人股东在收 益(主要是资本收益)上诉求的加强,而不是自身广义利益(包括收益权在内的索取权、控制权、管理权等)的更大意义上诉求的加强。因此法人股的这种积极变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法人股的弱势地位,即还没有具备理性条件下正相关的条件。本文认为,这是法人股同债务比率存在负相关关系的最可能解释。

(三)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从Coefficients系数表中可以得到回归方程:

Y=(D/A)=0.7730+0.4553SS+0.3517MSO-0.2214LS-0.7379IS

回归系数β1检验的t值=0.2439,显著性Sig=0.8091;回归系数β2的检验t值=0.306,显著性Sig=0.7618;回归系数β3的检验t值=-0.118,显著性Sig=0.9069;回归系数β4的检验t值=-0.417,显著性Sig=0.6799。这些检验结果,同F检验的效果是一致的。检验的效果,从整体来看并不理想。可能的解释是:在本文所选择的样本中,国有转制企业较多,这些企业的融资行为、股权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规范,有时甚至存在着股权安排同融资行为并不相关的情况。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本市场(这里主要指的是证券市场)现存的一些规章制度和法律规定,如跌停、涨停、ST、PT等制度,不但会给企业行为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而且会导致畸形的企业战略和行 为。同时,应该看到,在本文所选取的样本数据中,随机误差项:企业盈利性、成长性、公司规模等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考虑到随机误差项在样本中所占权重,尽管本文并未过多分析它们的权重,该检验结果可以接受。从表(5)和表(6)中看到,决定系数R2=0.0650,从相对水平上看,回归方程能减少因变量债务比率约6.86%的方差波动。回归标准差ó=0.8156,从绝对水平上看,债务比率的标准差从回归前的0.7890增加到回归后的0.8156。从方差分析表ANOVA中可以看到,F=0.4863,显著性Sig=0.7456。这说明债务比率对国家股、法人股、管理者持股、流通股的线性回归一般显著,这与相关系数的检验结果是一致的。综上,通过SPSS统计软件所作的实证分析,验证了前述假设,法人股比例与债务比率呈正相关关系;法人股比例与债务比率呈正相关关系;流通股比例与债务比率呈负相关关系;管理者持股比例与债务比率呈不显著关系关系。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在样本选取和回归分析中,始终是以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为分析基础的。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存在着若干值得探讨的问题。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负债比率)偏低。如前所述,这种现状是特定环境下特定机制的产物,同我国独特的股权结构息息相关。因为正是我国股权结构安排的不合理性“卵生”了非理性的企业融资行为。此外,在国有股、法人股比例大的上市公司中,其股权结构中管理者持股比例就越小,股权融资的动机和倾向就越明显。针对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文把我国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的过度偏好归因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状况。最可能的解释是:根据“市场时机理论”,如果上市公司的股价被高估,股权融资将会导致公司的价值最大化。从这个层面来说,由于当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价被高估,因此偏好股权融资也就顺理成章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不分红或少分红的传统,使得在我国股权融资成本比较低。低成本的融资方式在权益抉择、估量中必然成为首选。第二,我国国有股和法人股比例较大,流通股、散户持股比例较小,这样独特的股权构成加上法人股以及我国企业国有股的“所有者缺位”问题使得上市公司缺少监督和制衡。

(二)建议 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应该走“内外兼治”的道路,即一方面要在企业价值层面上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最优化,在另一方面要着力优化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既要从宏观基础来考量,更要注重微观基础的自我调整和优化。既然已经有了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与企业治理结构的调整相互作用,相伴相生的结论,那么把企业治理结构与资本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进行的资产重组便可视为当前一种较为可行的路径选择。资本结构的调整有两种方法: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应当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并举,并以存量调整为主。资产重组是存量调整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存量资产的比例、质量等方面的调整改变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具体的讲,就是要改变国有股一股作大的状况,改变非流通股一股作大的状况,逐渐增加流通股比重,逐渐让市场对企业的股权结构、资本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使得治理结构起作用。

参考文献:

[1]饶育蕾:《制度适应和市场博奕: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原理》,《经济科学》2003年第9期。

[2]陈晓红、熊维平:《重组与再生――中国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科学》2009年第11期。

企业文化举例分析篇(8)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浪潮才刚刚开始,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数量已经金额都会有进一步的提升。针对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出现的问题,无论是企业也好,还是政府也好都应痛定思痛,积极总结分析海外并购失败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确保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企业注重并购项目的调研与分析对于企业而言,要想提升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必须要做好并购项目的调研与分析做足准备,海外并购的工作量极大,举例而言,联想收购IBM仅仅各类文书资料就有一卡车,其中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前期准备工作的重点进行并购项目的调研与分析,重点分析并购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否一致,并购中会遇到哪些阻碍,并购成功率多高,并购以后的整合难度有多大等等,通过这些分析来决定企业是否并购,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并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了确保企业对并购项目的调研与分析的准确性,企业可以聘请第三方调查机构来开展尽职调查,毕竟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其海外并购的经验不多,相关人才也比较缺乏,聘请专门的机构来进行尽职调查是一个明智之举,从很多跨国并购的案例中都可以发现诸如摩根大通、花旗、汇丰等身影,这些投行都拥有丰富的跨国并购实战经验,能够为跨国并购的开展保驾护航。这些投行往往提供的是一整套并购服务,从前期的调查咨询,到后期的金融支持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与这些机构进行合作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当然并购与否以及如何并购最终还是需要企业管理者来拍板决定,为了能够克服单独决策所带来的失误,企业在决策方面层面可以引入头脑风暴法,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外部咨询机构人员在一起对并购展开大讨论,从而确保决策的正确性。

(二)开展并购后的跨文化管理积极开展并购后的跨文化管理对于并购的成功率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中国企业在对被并购的企业进行管理时应尊重当地的文化风俗,切不可将我国的管理模式照搬过去,否则只能产生“水土不服”的后果。要想跨过文化差异的鸿沟需要中国企业加强管理沟通,中方人员与被并购企业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沟通来了解双方的需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削减被并购企业员工的不适感以及不安全感。从跨国企业并购成功的经验来看,本土化是成功秘诀之一,即中国企业对于并购企业的管理应牢牢坚持本土化的基本管理理念不动摇,加大并购企业本土化人才的比例,这部分人熟悉当地市场,更有助于企业决策的正确性,通过本土化程度的提升来彻底的融入当地市场。此外,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以后,应注意社会责任以及形象的塑造,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塑造良好的形象,从而提升企业的美誉度。

企业文化举例分析篇(9)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43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下,国内外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国内企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生存发展关系到国家民生和社会的稳定。对于企业来说盈利才是其本旨,而其中财务杠杆效应就反映着企业的经济后果,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债务融资的财务杠杆效应才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有关债务融资的杠杆效应问题一直都是学术界的焦点,许多研究都让我们对其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是这些研究都未给出明确调控债务融资杠杆效应、给出合理资本结构的具体方法,因此本文将主要通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给出可靠的建议。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综合比较分析、规范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深入、广泛的资料搜集和文献阅读了解债务融资以及其产生的杠杆效应的概念界定以及本文所能涉及的所有相关财务指标的知识。

其次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搜集相关实例或者数据,运用横向和纵向比较方法来充分证实债务融资杠杆效应所面临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最后通过具体企业的实际数据,利用规范研究方法以及案例分析方法,运用各项财务指标的相关计算公式为案例企业探寻较为合理的资本结构和债务融资结构,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有效控制企业债务规模,降低资本成本,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债务融资及相关财务指标的概念界定

2.1债务融资杠杆效应的相关概念

2.1.1经营杠杆

企业因存在固定的经营成本,在不超过固定经营成本的范围内,企业可以通过增加销售额来降低单位销售额的固定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的营业利润,这就形成了经营杠杆。企业销售量的变动对息税前利润产生的影响就引发了经营杠杆效应。企业利用经营杠杆既能获得经营杠杆利益,又遭受经营杠杆风险带来的利益损失。经营杠杆用息税前利润EBIT表示资产总报酬即销售额减去变动性和固定性成本,经营杠杆的大小用经营杠杆系数DOL来表示即企业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与销售变动率之间的比。

2.1.2财务杠杆

企业因固定资本成本的存在,当企业债务经营时,无论企业掌握多少营业利润,债务的利息和优先股的股利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固定的。一旦息税前利润增大,每一份息税前利润所要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使得企业普通股收益或者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从而会给股东带来较大的收益。这就产生了财务杠杆。它是用来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财务杠杆作用大小用财务杠杆系数DFL来表示即息税前利润与息税前利润减去债务利息差额的比,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则财务杠杆作用越大,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2.2债务融资相关财务指标的概念

2.2.1偿债能力指标

(1)资产负债率即企业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现为企业资产总额中,债务资金所占的比重,用来综合反映企业偿债能力。

(2)流动比率是企业存在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企业最合理的流动比率是2,在此情况下企业偿债能力才有保障。

(3)速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扣除存?等变现能力差且不稳定的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准确可靠地评价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4)股权比率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与资产的比率,股权比率越大则表明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占比大。

(5)利息保障倍数是企业息税前利润即净利润、所得税和利息费用三者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它代表企业获利能力对债务利息偿还的保障程度。

2.2.2盈利能力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两大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代码为ROE,定义为净利润/净资产,反映企业权益资本的获利能力。总资产报酬率指标代码为ROA,定义为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反映企业资产利用的效果。净资产收益率越大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好;在总资产报酬率中,息税前利润总额=净利润+所得税+利息支出,息税前利润率全面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水平,一般情况下,息税前利润率越高,则表明该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整个企业的获利能力也就越强,经营管理水平也就会越高。

3债务融资杠杆效应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现今债务融资模式运用较为广泛的形势下,我国企业仍然存在着依靠自有资金经营发展或者由于企业自身规模太小难以举债经营发展的两大举债不力的问题。

首先,针对企业依靠自有资金经营发展的情况来看,家族企业在这类不进行债务融资的企业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家族企业众多且分布广泛,家族企业的利益高度相关,其经营者即所有者拥有了家族共同的整体利益。一旦家族企业进行了债务融资,不管是利用债务融资获得了利益还是利用债务融资承担了风险,对于家族企业来说,无疑是不妥的。如果企业通过债务融资获取了相应的财务利益,作为家族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就会因为缺乏如其他企业那样的科学分配模式而造成家族企业为了获取的利益而分崩离析。为此,在众多不利用债务融资的企业中,存在着很大一部分的家族企业是很少通过债务融资来进行企业的生存发展的,更多的是利用家族自有的资金来发展企业,在此传统的经营模式下,这类企业就会丧失通过举债引起的杠杆作用而产生的收益。

其次,针对企业难以举债经营发展的情况来看,这类企业目前融资能力有限,融资非常困难。由于债务融资中发行债券和股票的筹资方式受到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金融风险的影响,导致该类企业难以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融入资金经营;再者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自有资金有限,但是鉴于债权机构对于该类企业的评估,可知该类小型企业规模小,资金运营能力以及盈利能力较差,一旦债权机构向其借入资金,就必然会承担着到期不能收回债务的风险,为此,尽管这类规模较小的企业期望债权机构给予相应的借贷资金来谋求企业长久发展,债权机构也不愿意向这类企业借入资金来增加自身的投资风险。

4解决债务融资杠杆效应存在问题的对策

企业通过债务融资的筹资方式无疑能够获得财务收益,若企业放弃这一方式就会丧失利用借入资金获取收益的机会,因此部分举债不力的传统企业需要改变经营模式,适度举债经营,具体对策如下:

(1)企业应当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分离经营权和所有权。传统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相结合,若举债经营,一方面获取财务收益,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难以科学分配利益;另一方面发生风险,企业所有者即企业经营者,必然承担全部责任,难以区分责任的大小及其归属。为此,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分离经营权和所有权,只有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才有可能通过债务融资方式来筹集资金,改变其经营模式。

(2)政府应当提供政策扶持。企业难以通过举债来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债务融资的常用方式:发行股票及债券、银行借贷受到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旦政府出台政策就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了让企业能继续发展来给我国国民经济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那么政府就应该在适应全球经济的大环境下出台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给予企业政策扶持,以方便企业更加透明地经营发展。

5债务融资杠杆效应的实证分析

5.1案例企业介绍及选取

常州市天宁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国有独资企业,是一般纳税人性质的企业,该企业财务指标的相关数据如表1。

基于债务融资的杠杆效应在现今运用不合理,存在着较多问题,大多数企业难以合理控制债务比率,无法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适度债务来把控企业财务杠杆并且经营企业,在此,为了对常州天宁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在债务融资下的财务杠杆效应状况进行可靠性分析,本文将运用2012年、2013年、2014年三年常州天宁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具体数据作为分析所需要的样本数据来客观认识该企业的相关财务指标,然后通过相关财务指标运用其计算公式来分析目前该企业在债务融资的情况下各项财务指标的使用程度以及企业的经营形势,进而可以对症下药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来自我调节企业的债务,使得在债务融资的筹资方式下,利用更大的财务杠杆利益来最大程度地减少财务风险所引发的不利影响,并且科学控制相关财务指标来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下去。

5.2案例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债务融资到期需要偿还一定的本息,因此分析该企业的偿债能力,能够更好地使得企业认识到债务融资给予的是财务杠杆利益还是财务杠杆风险,并且为企业做出科学的债务融资规模提供切实可行的根据,本文将对该案例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支付倍数、股东权益比率进行分析,对企业的偿债能力作出判断,见表2。

从短期偿债能力角度看,该企业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较低,表明该公司并没有偿还流动负债的良好保障,无论是流动资产还是扣除存货以后的速动资产都难以有效地保证企业能够偿还债务,这表明该企业的短期??还能力较差;从长期偿债能力角度看,该企业的股东权益比率较小,2012年所有者投入占企业资产的29.41%,2013年所有者投入有所增加,2014年则继续保持了增加态势,增加了债务融资,总体上分析,该企业的股东权益比率较低,过度依靠债务融资,对于债权人缺乏有效可靠的保障,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5.3案例企业盈利能力相关指标分析

财务杠杆作用的大小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财务杠杆系数等于1,代表企业获得少量的财务杠杆利益,也承担着少量的财务杠杆风险。在上述两大指标下,若企业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那么该企业就能够具有偿债的保证和具有获取财务利益的可能。根据第二章重要盈利指标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出该样本企业的盈利能力,见表3。

根据表3的企业盈利指标数据的显示表现常州天宁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于全国30%-50%的平均水平,总资产报酬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都比较低,ROA明显低于同期Rd。

根据表3中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负债率数据,可以得出下图1,直观地看出两者的变动关系。

通过图1可以得出常州天宁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线性关系,随着在产负债率的增加或者降低,净资产收益率呈现降低或者增加的趋势。

企业文化举例分析篇(10)

资本结构理论,是研究在一定条件下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和作用,以及什么样的资产负债比例能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的理论。资本结构的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处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宏观背景条件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同。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这些定性因素的定量化分析,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分别给影响资本结构的定性因素以权重,从而使企业更清楚地认识到哪些因素应当特别予以重视,同时给出了建议。

一、企业最佳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在企业筹资管理活动中,资本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价值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不仅包括长期资本,还包括短期资本,主要是短期债务资本。狭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本价值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资本结构由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本文的资本结构是指狭义的资本结构。

所谓最佳资本结构是指在适当财务风险的条件下,使预期的综合资本成本率最低,同时使企业达到预期利润或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由于资本结构理论是研究在一定条件下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和作用,以及什么样的资产负债比例能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即债权比例的安排问题,因此,影响企业负债能力的因素也对企业资本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最佳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外部因素包括宏观经济运行态势、通货膨胀、行业差异和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内部因素包括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经营杠杆分析和财务杠杆风险、股利政策和企业信用等级。最佳资本结构即为层次分析法的目标层,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即为准则层。

二、层析分析法的运用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层次分析法的运用包括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及计算相对权重、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等步骤。

(一)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根据上述对最优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递阶层次结构:(如图1)

(二)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确定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根据表1所示判断矩阵标度表(即aij)的取值,得出判断矩阵,其中A矩阵是根据外部因素得出的,B矩阵是根据内部因素得出的。

1.构造外部各因素的两两判断矩阵

根据表1得出如下两两判断矩阵:

将其规范化即得各因素的权重W2=(0.07 0.22 0.14 0.57)T,进行一致性检验可得C.I.=0.05,根据表2找出最大随机一致性值R.I.=0.90,从而得出C.R.=0.0560.1,所以该权重通过一致性检验,矩阵W2所列示的权重即为内部各因素的权重数。

(三)结论

通过以上层次分析法的运用,可以看出在影响最优资本结构的外部因素中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所占比重较大,主要因为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是企业运行的大环境,企业进行财务决策必须予以重点考虑的因素;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对企业的筹资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内部因素中经营杠杆风险、财务杠杆风险和企业的信用等级偿债能力占有较大的比重,负债固然有降低资本成本的作用,但负债的比例不是越大越好,企业在作出负债决策时应将负债所带来的风险给予充分的重视;企业有多大程度的负债还取决于企业的信用等级和偿债能力,此因素对企业获得所需要的资金并实现最优资本结构的目的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建议

(一)把握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合理决策企业资本结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波动情况,及时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是在波动中发展的,这种波动大体上呈现出衰退、萧条、复苏和繁荣的阶段性周期循环。一般而言,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多数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财务状况常常陷入困境,甚至恶化。对此,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甚至采用“零负债”策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避免破产。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一般来说,由于经济走出低谷,市场供求趋旺,大部分企业销售顺畅,利润上升,企业应果断增加负债,迅速扩大规模,不能为了保持资本成本最小而放弃良好的发展机遇。

国家通过税收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影响企业发展环境的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企业应随时关注国家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企业实际来调整资本结构。税负率与企业资产负债率正相关理论和资本结构平衡理论都认为,由于债务利息是在税前扣除的,而股利分配是在所得税交纳之后进行的,因此债务具有税收抵免作用。所以一国的所得税率越高,举债融资的好处越大,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比重会大些。宏观的货币政策通过传导机制使货币供应量及资金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利率的上下波动。这种利率波动就会影响企业的资金结构。如: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国家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进结构调整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资金供给充足,流动性猛增,货币出现了过剩和偏多的情况,从2010年2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收紧银根必然会对企业贷款产生影响,企业应及时调整融资策略以避免融资成本的不合理增加。

(二)判断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

处在同一宏观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因各自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同,其负债水平也不应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如果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较弱或处于垄断地位,如通讯、电力、自来水、煤气等企业,由于销售不会发生问题,生产经营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利润稳定增长,因此,可适当提高负债比率;相反,如果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程度较强,如家电、纺织、房地产等,由于其销售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价格易于波动,利润平均化趋势使利润处于被平均以致降低的态势,因此,不宜过多地采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企业应准确定位所处的行业竞争环境,合理确定融资方式。处于竞争行业的企业应完善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树立良好的信誉、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债务融资能力。要想保证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中长期生存下去,公司经理人员的首要任务便是科学合理地选择企业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一定要与其行业环境相匹配。

(三)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加强企业资产管理,提高企业偿债能力

在企业发展需要债务资本降低资本成本的情况下,企业信用等级和偿债能力不佳,会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达不到最优。根据财务管理原则中的“双方交易原则”,交易一方根据自己的经济利益决策时,另一方也会按照自己的经济利益决策行动。因此,在进行企业的举债筹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对本企业带来的好处,还要考虑对债权人可能带来的风险。如果企业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过高的安排债务融资,虽然短期内企业可能会得到大量资金,缓解企业资金的压力,但一旦投资失败,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会影响企业的信用等级及增加企业以后债务筹资的难度,影响企业资本结构及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应及时偿还借入到期款项,按借款合同规定的资金用途适用借款,与债权人搞好关系,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为企业以后的借债铺平道路。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能借入资本的数量,这就要求企业对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企业负债在资产中的比例,提高流动比例和速动比例,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利息保障倍数,使债权人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充满信心,从而使企业获得所需的债务资本数量。

(四)合理控制企业的经营杠杆风险和财务杠杆风险

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风险,应通过控制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等措施使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企业经营利润和息税前利润的稳定性,在经营杠杆风险使企业经营利润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的权益资金会发生短缺,此时企业则会增加负债比例。企业为了控制一定的财务杠杆风险,就要保持适当的自有资本,而不是过度举债。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优化资本结构是关键环节之一。资本结构合理与否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及筹资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企业必须根据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使资本结构尽可能合理,并趋于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42).

[2] 苏栾.浅议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J].时代经贸,2008(6).

企业文化举例分析篇(11)

中图分类号:G42

一、市场营销课程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根本。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具有全过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综合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特点,高职市场营销教学有以下特点:

(一)突出实践

高职市场营销教学总的原则是:理论够用、强化应用、培养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培养方向重新筛选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其从事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围绕知识训练学生所需具备的技能,进而综合培养逐渐形成就业所需的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质是最为关键的。

(二)大量运用案例

针对市场营销课程特点,我们会发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知识都浅显易懂,但要真正应用却不是那么容易。因而,很多同学感觉很多理论都是纸上谈兵,没有什么实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学钻研精神不强,就业后综合素质也不高。解决这个问题的很好办法就是运用大量案例,可以是穿插到理论中的小案例,也可以单独来做的大案例。

(三)注重课堂互动

营销课堂应该是百家争鸣,不应是死气沉沉,对于营销的很多问题来说,其并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合理、行之有效是其评价的标准。在课堂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这对于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锻炼自己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很重要。

二、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营销技能

通过长期与用人单位沟通和就业学生跟踪,我们发现营销专业学生总体来说需要“能说、会写、会用计算机”,说: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写:企业常用营销文案的策划与撰写;计算机:办公软件熟练应用。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较好的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一方面,营销案例都来源于现实企业,与人们的消费行为联系紧密,通过案例可以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和分析企业的经营行为,让学生觉得书上讲的和企业做的是有联系的;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经营的虚拟环境中,学生就是决策者,针对面临的情况,做出一系列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以团队形式来做,这样更能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和团队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

案例的融入,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使学生从“让我说”到“我要说”。在课堂中,老师应转变为主持人,控制课堂秩序,调动学生畅所欲言,不能对学生观点评头论足,在学生发言完后再予以点评,在这个过程中,要借鉴头脑风暴的做法。这种做法,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讨论、争辩中获取知识。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案例没有唯一标准答案,“行之有效”就是正确的。做案例时,需要提前布置,这样学生才有时间去搜集资料,分析讨论,上课时间只是分析和研讨案例。学生在准备案例时,为了把案例做好,就需要查阅资料、回顾理论、分析研讨,这些工作学生都是借助课后时间来完成的。这个过程就是典型的任务驱动法应用,老师在做案例前把任务布置下去,学生要想在下节课有好的表现,必须要认真准备,老师在下节课对学生表现予以评定,通过这样的反复多次沉淀后,学生就会慢慢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习变为乐趣。

(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在就业过程中,企业除了关注专业能力,还很关注学生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很难靠一门课来完成。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案例教学通常是以小组形式进行,做案例前,小组分工协作;课后小组成员搜集资料,制定方案;课堂中,小组发言、聆听、劝说、思辨;课后,写出案例分析报告。整个过程是小组成员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说服别人,如何接受别人的观点,树立理解和宽容的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误区和不足

(一)对案例选取不当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不能信手拈来,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取典型案例,这对加深学生理解,增加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需注意所选案例在课堂中的适用性和难易性,专题性案例应和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来讲,综合性案例应在讲完部分内容后单独用一堂课来讲。

(二)对案例教学法和举例混为一谈

举例教学法是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在讲解相关理论时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子支撑和说明理论内容,案例一般较小、较短;而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师生的分析、讨论、交流,旨在发现案例中所蕴涵的基本理论或原理。具体来讲,二者有以下区别:案例在案例教学法中占据中心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是借助案例研讨来实现的,而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