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效课堂内容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0 15:04:40

高效课堂内容

高效课堂内容篇(1)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a: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43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笔者深深地知道,一直以来,英语学科的教学因“费时,低效”备受大家的质疑。全国特级教师,福建省名师周大明教授认为:“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英语学科备受诟病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六重六轻” :1. 学习内容上,重知识,轻能力;2. 学习方式上,重记忆,轻思维;3. 学习目标上,重预设,轻生成;4. 学习评价上,重结论,轻过程;5. 思维方法上,重演绎,轻归纳;6. 课堂形态上,重讲授,轻展现。”因此,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提高英语成绩和培养学生良好英语素质的关键,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笔者谈谈几点浅见: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用可操作性的行为动词来表达的一定教学内容范围内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并且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观察、可描述的标准。“教学目标有三个特点:1. 它是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制约着教学过程及活动;2. 它可观察、可描述和可测量;3. 它体现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要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明白其行为主体是学习者,而非教师。所以,教师应走进教材了解内容,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如(1)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2)如何分解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使之更加具体、清晰?(3)什么方法和策略才能最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4)是否需要补充教学,补充什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但需要把握教材内容和要求,还需要知道教学目标必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来描述,而非过程或手段,并重视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从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学习。例如:教授仁爱英语八年级Unit3,Topic2,Section C时,笔者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莫扎特是个奇才,然后通过几个年龄阶段句子的描述,让学生惊叹于莫扎特的“wonder”,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对他的兴趣。接着,笔者又引导他们自己阅读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理解并分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了解莫扎特如何成为奇才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为了熟悉课文,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还要运用一些刚自学的知识帮助自己理解和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能有效地把学科知识、现实生活与经验进行结合。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对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更懂得了教材知识的应用。

二、整合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课本不是“圣经”,而是核心教学资源,它不是教学的一切,也就是例子而已。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不要仅仅“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走进教材了解内容,走出教材把握思路。这个过程包括分解、补充、整合、重构等;在这个过程中要牢记“三个未必”,即“教材上有的,没有必要都教,教师教的,没有必要都让学生记住,让学生记住的,没有必要都考”。现实中很多教师备课时往往是看到什么就备什么,不能结合一个单元进行整体备课,更无法整合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即无法有效地进行整体备课,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笔者认为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整合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合教学目标,整合教学方式等。除了这些方面的整合以外,还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整合。内容的整合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的学习;方法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获得英语学习的经验,提高教学效率。

三、强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

1. 教学设计应当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1)设计教学过程以支持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才能帮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表现出色”。正如周大明教授所言“在学习内容上,重知识,重能力;学习目标上,重预设,重生成。”(2)规划教学策略以帮助所有的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即“运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最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学习方式上,重记忆,重思维;思维方法上,重演绎,重归纳”。(3)实施规划好的教学计划,即“怎样组织和实施选定的方法和策略去提高最佳课堂效果”,“课堂形态上,重讲授,重展现”。(4)评价并修正整个教学过程,即“学生是否掌握,是否需要补充教学,补充什么内容”。“学习评价上,重结论,重过程”。

2. 同时,教学设计应当体现语言学习的过程,即输入、吸收、内化和输出四个阶段,这可促进学生的参与、互动与交流,并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生成,最终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新的语言知识呈现给学生,并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吸收教师所授知识;让学生感知和领会所学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认识,并通过设计和实践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语言体验,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形成并提高自己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可借用学生熟悉的情景来设计教学。例如教授形容词的比较等级时,可以通过班上的学生身高对比来呈现:Look! Lin Qi is tall. Liang Yan is taller than? Lin Qi. Xie Ting is the tallest of them. etc 这样一些学生非常熟悉的情景,很容易让学生明白并掌握其用法。接着,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正确运用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句型结构的基本句型,并懂举一反三地描述其他事物,从而实现英语语言的in-put到out-put,最终优化教学过程。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因素还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尤其是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当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效课堂内容篇(2)

一、教材内容的拓展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通常人教版的教材内容就是词汇、课文、语法这三大模块的设计,如果仅仅依靠这些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以,在教学课堂上适当地拓展教材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对于人教版初中英语词汇这一方面,英语词汇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英语过程中最重要和关键的部分,也是学生积累知识、学习异域文化的一个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词汇的适当拓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词汇进行适当的扩充,比如,对疑难词汇进行词性分析、词义解析和词形变化,并从构词法的角度进行讲解,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英语课堂的数学效率。

二、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师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的练习题中的阅读理解,对难以理解的句子学生可以加以讨论和仿写,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句子和句意,学会自己造句,并且小组讨论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更加高效。

三、外国文化的拓展

因为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就需要将语言知识和文化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这才是可取的学习方法,当然,这也就要求初中的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上适当地拓展外国文化,让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从而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

高效课堂内容篇(3)

新一轮课改已经持续了几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以说大多数教师都已经摒弃了满堂灌的传统教法,基本上适应了以教师为课堂组织者、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为主要流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笔者通过几年的尝试,感觉到这种模式是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习惯、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课业水平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摒弃传统的教法、引领课改的潮流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效课堂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内容的清晰化、教学行为的精细化是决定课改行为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笔者特地对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的内容做了比较清晰的界定,以期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明确的目标。

自主学习是高效课堂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自主学习的好坏关系到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内容能否完成、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笔者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自主学习环节细化为五个步骤,并对每一步学习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要求。具体如下:

一、系统读课文

读课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文章是经典的,注释是明白的,习题是精选的。自主学习先要系统的读完这些内容,了解文章主题、研究课后习题、思考编者意图、揣摩学习重点。这一步耗时不要怕多,关键在“系统”二字。阅读注释才能读懂文句含义,反复阅读原文才能理清结构、把握主题,深入研究课后题才能明确学习重点。

二、广泛查资料

广泛查阅一切资料,有效地补充独立阅读的不足,工具书可以扫清拦路虎、教辅书可以帮助解内容。这一步贵在“广泛”,对于了解相关背景、解读作者生平、研究文章体例等无疑大有裨益。

三、快速做习题

相关对应练习,如课后习题、导学方案等,读懂文章后马上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通过做题完成了一部分学习任务,检验了学习成果,发现了疑难问题,提高了自学能力。这一步关键在“快速”二字,确有把握的可不做、答案较长的简单做,既筛选了后面的学习重点,又提高了语言的概括能力。

四、及时记问题

高效课堂内容篇(4)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如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标多本,由原来的通史体例转变为现在的模块专题式体例。新体例既有明显的优势,如可以对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沿革,有一条比较清晰线索,对某些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和比较深刻的探讨;然而这样的体例也有弊端,如淡化了历史学科的两个基本特性:时序性和全面性,即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不明确,同时全面性也比较差,往往会出现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或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所以,我认为:历史教师所持的教材观、处理教材的能力、处理教材的方式等,都将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效果。新的历史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师带来的严峻挑战之一,就是真正摆脱“教教材”模式,思考怎样去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适当的进行取、舍、增。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 

师生双方都必须在“教材内容的整合”上下功夫。历史教材内容的整合就是指打乱教材内容原有的编排顺序和知识体系,抓住若干历史基本主题,依据历史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组合,使之序列化、系统化,并形成新的学习内容体系的过程。这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宏观历史,又便于学生加深对具体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这一对教材内容再加工过程,就是学生历史思维品质和各种能力的生成过程,也就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落到了实处,也教给了学生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内容事半功倍。整合教材还使复习的角度和内容有别于新授课,可以有效避免雷同与重复,可以产生对学生的“新异刺激”,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 

 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重新整合教材,便于教师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大胆地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总结复习。 

例如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中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这一内容,我们可以贯彻“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方法进行整合设计: 

一、总体地位特征 

本课内容是半殖民地本封建中国如何寻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的核心内容,上承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何去何从,下启中国民主革命开始走上正确发展道路,不断走向胜利,最终成功。是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与民主政治这一历史任务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一次至关重要的探索。 

二、具体的学习内容整合 

1、围绕“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挽救革命,探索革命发展道路的?结果怎样?”这个问题,从宏观上把握这部分内容。 

提供相关史料,结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完成,最后达成以下共识。 

军事上: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 

政治上:八七会议,纠正错误,制定正确方针。 

理论上: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实践上:建立和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结果:革命星火燎原,重新高涨。 

2、抓住“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这一中心问题,依照“实践理论实践发展”的思路进行学习,即城市武装起义失败了,怎么办?(反思)毛泽东率先到井冈山发展,并总结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发展。这样从宏观上系统、完整地把握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探索过程,掌握教材内容;然后再从微观上掌握具体细节。把根据地的建设可以整合为根据地的军事、政治、经济建设,形成全局意识,进而掌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3、学生阅读课本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相关内容,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武装起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说明中共坚持什么革命道路?结果怎样?你有何认识? 

4、在发动武装起义的同时,中共是如何解决政治路线问题的? 

学生阅读教材,具体掌握八七会议背景、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三、学生讨论 

在八七会议上中共是否已经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1、学习提示:八七会议确立开展土地革命是为了配合夺取城市的斗争,而秋收起义只是在秋收时节发动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同时,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导致后来发展成危害极大的“左”倾错误路线。 

2、《秋收暴动歌》(节录):“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 

有人说秋收起义失败了,有人说成功了,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说明理由。 

第一种答案:这句歌词不符合历史史实。因为起义军攻打长沙严重受挫。 

第二种答案:这句歌词含义正确。因为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引导学生用辩证法的观点认识毛泽东把革命的进攻与退却的成功结合;认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重大意义。 

3、补充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三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学生合作解决以下问题:毛泽东提出了什么思想理论?论述了中国革命应走的正确道路是什么?走这样革命道路的原因条件是什么?(既这样的革命道路为什么能走得通?)这一光辉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4、理论的伟大在于指导实践。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革命形势高涨。补充《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结合教材内容,学生概括革命高涨的表现。 

学生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是,为什么要开展土地革命?答案整理为:因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发动农民,武装农民,建立红色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有力保障。 

四、课堂小结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并在八七会议上制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也预示着中国革命的转移。随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并迅速发展,红色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形成了对峙局面,中国革命在此高涨。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学贯彻“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教学方法。 

 

高效课堂内容篇(5)

一、教学内容的经验化方式

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通过复习、提示、铺垫、引申等方式,激活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由已知育未知,由旧知促新知。 例如,在讲授《等腰梯形性质》的内容时,在引入等腰梯形的概念之前,先给学生呈现比较性等腰三角形:“用平行于底的直线与两腰相交”和“用等腰梯形延长两腰相交于一点”,有助于学生结合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等腰梯形概念及其性质。

二、教学内容的情景化方式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它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于汤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使教学内容情景化。创设教学情景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性的构思设计,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在此基础上,有效运用影像资料、案例等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氛围。例如初中教材《黄金分割》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配乐欣赏著名油画《蒙娜丽莎》,观察“蒙娜丽莎的头和两肩在整幅画面中的比例”,以此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能觉得她那么美丽呢?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方式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数学跟生活和社会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今天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能源、环境、粮食、生命的进化等)均与数学有关。数学教学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经常接触的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思考社会问题,并进行决策,力求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方式

以“问题”方式呈现教材,能唤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的内在需要。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的关键是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求事物本源的欲望。例如《分式方程的解》一节的教学,可以把分式方程的解的概念这个知识点设计成以下三个问题呈现给学生:(1)方程解的概念;(2)由原方程解得的值是否原方程的解;(3)用什么方法去检验原方程的解。通过以上问题讨论分式方程的解的概念的过程、原因、结果和实质,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内容的可视化方式

教学内容的可视化策略是指教师利用数学实验、展示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或运用板书、板画、数字化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仍无法解决的复杂、抽象的内容简明化、具体化的过程。教学内容可视化处理的主要特征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效课堂内容篇(6)

高中新课标指出: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强调的是高质量的教学,是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资料状态下,追求最大教学收获的教学。要收获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度”。“度”是指教学尺度,即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信度、难易度、精度、识别度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内容的度之间是质与量的辩证统一,没有把握好量,就难形成质的飞跃,不仅要促进量变到质变,而且要确保质变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可见,要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度”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度,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

1 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教学的深广度,就是教学内容的深浅和广狭的程度。这是我们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把握其他尺度的前提。只有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符合教学大纲和中学政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深广度上常出现一些不合适的现象,比如有些教师在广度上随意扩大知识范围或缩小知识范围,又如在深度上缺乏准确的把握,把简单应用层次的知识提高到综合应用层次,或把综合应用层次的知识降低到理解层次。这些错误的倾向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层次,也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去把握:

1.1 依据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教师在上课前要熟读和研究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把握好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并且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严格贯彻。例如,教学《经济生活》中“货币的本质”这一课时,课前我先熟读和研究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理解货币的本质和综合认识货币的职能”是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是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清楚了货币的本质是教学内容的深度,货币的职能是教学内容的广度,认真备课,上课时教学的深广度就不会“跑偏”。

1.2 根据实际需要,在灵活处理教材中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与灵活处理教材并不矛盾。对于政治考纲中经常考查的知识点以及社会热点,学生务必掌握它,教师要适度地拓宽广度和挖掘深度,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对于没有必要提升能力层次的知识点,就不要拓宽广度和挖掘深度了。例如,教学 “外汇”知识点时,教材中有关“外汇”知识点介绍不多,但人民币的汇率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中去把握。在广度上,我让学生了解外汇、汇率的内蕴,明白哪些海外资产可作为外汇、汇率的变化等知识。在深度上,让学生理解币值和汇率的关系,明白不同国家货币的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变动带来的利弊影响、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重要性等,使学生对此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懂得近年来美、日等国为何要强迫人民币升值,中国为何在汇率方面要坚守自己的立场的道理。

2 把握教学内容的信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信度”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可信程度、可靠程度。课堂教学过程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应存留任何半点虚假。否则,就会违背教育原则,误导学生,不利学生发展,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弄懂教材,吃透教材,科学引用论点、论据,避免把错误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确保教学内容的可靠性。

例如,教学“股票、债券和保险”一课时,我设计如下问题:比较一下储蓄存款与债券投资的风险与收益?有的同学说:储蓄存款比债券投资的风险小,收益也低。有的同学说:储蓄存款比债券投资的风险高,但收益低。……我顺势诱导:我们要比较储蓄存款与债券投资的风险与收益,就要对债券投资的几种方式作具体的分析,就国债而言,国债以中央政府的信誉担保、以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具有“金边债券”之称,其比储蓄存款更安全,而且收益也高。就金融债券与企业债券而言,则比储蓄存款风险高,收益也高。这样学生就明白了。通过此例,我意识到老师平时教学要弄懂教材,吃透教材,要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避免学生误解,才能确保教学内容的信度。

3 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政治教学中涉及到众多的政治原理、概念和观点,这些知识点比较抽象,难度也较大,学生能否掌握这些知识点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点。那么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呢?首先要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并深入研究,弄清来龙去脉,为突破难点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因人而异,联系实例,调节难易度,突破难度,让每位学生学有所获。再次,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突破难点,提高教学的效果。

如:讲授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知识时,我讲解了几遍,很多学生还是雾里看花,不理解。为了降低学生理解难度,除了讲解“生产力”“生产关系”概念外,我用实例打比方的方法讲解:“生产力就像脚,生产关系就像鞋,多大的脚决定穿多大的鞋,鞋对脚又具有反作用,当鞋适合脚时,就会对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就对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同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学生顿时笑逐颜开,表示明白了。可见,突破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政治教师的教学机智。

4 把握教学内容的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精度”是指课堂教学的精确程度。追求教学内容的精确程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科学治学精神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对教师的所传授的知识已经掌握了,但在实际应用或考试中却出现表述上的缺陷或失误。

如:教学《政治生活》中“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时,我要求学生谈谈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理解。

生1:“我国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生2:“我国选举国家领导人或者被选举为国家领导人也属于基本权利。”

生3:“我们选班干部的权利就是选举权,被选为班干部的权利就是被选举权。”

生4:“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民利,是不能剥夺的。”

学生的理解中存在着很多的错误,这是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缺乏精度,或是本人的讲解缺乏精度。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精度呢?

4.1 把握关键字眼,精确每个概念。如上面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讲解,“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或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讲解时要把握好几个关键字眼:一是公民。公民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享有的主体。二是依法。公民要按照法律的有关规定享有,并非任何情况都能享有。三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选举代表或被选举为代表的权利,但这里的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而并非其他代表。因此,现实生活中企事业单位选举领导人、政府部门选举领导人是不属于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范畴,而是属于选举权利的范畴,要把“选举权”与“选举权利”区分开来,选举权只是选举权利中的一部分。关键字眼把握好了,概念准确讲解了,教学的精度也就提高了。

4.2 把握教学内容的外延条件,讲清讲透知识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着眼于讲解概念,还要注意一些外延条件的讲解。比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老师上课时不仅要讲清它的基本概念,还要讲清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必需的四个条件:具有本国国籍,年满18周岁的公民,没有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具有行为能力的公民。这些外延条件讲清楚了,学生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就有了清晰的把握,也就避免如上面的错误理解。

在政治教材中,很多政治概念、政治术语、观点是严谨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每个细节,每个关键字眼,做到精益求精,让学生能精确的掌握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 把握教学内容的识别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识别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相近或相似教学知识的识别区分的程度。在政治教材中,有很多相近或相似的政治概念和政治术语,这些知识点很容易混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指导学生把知识点归纳整理,不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到了应用时学生很容易出错,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有效教学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点,进行比较和识别,准确把握好知识点的联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

如上《生活与哲学》探究“世界的本质”一课时,哲学上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上物质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与联系;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区别与联系;物质的唯一特性与固有属性的区别。这些知识概念和联系很容易混淆的。我通过图表法(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学生很快地搞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且记忆深刻,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提高了。

总之,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是多样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度,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相信我们教师努力研究,不断实践总结,高效课堂就会生成。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内容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190-02

一、“三步六段式”教学模式的内容: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复习新知。

①上节课内容回顾。

②与本节内容相关练习。(读、写、算、答)

2、导入新课:

①引出要研究问题。

②板书课题。

(二)自学――合作

1、自主学习:(5分钟)

①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师重点强调。

②学生按提示自学,真正自己学,可以出声音。

2、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5分钟)

①汇报自学成果(组内呈现自学答案,人人参与,会的汇报,不会的跟大家学习)

②完成一个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如:分角色朗读,总结规律,填表格等)

(2)全班合作:(10分钟)

①小组推荐发言人在全班汇报(问答、板演、演示等形式)

②重要问题教师点拨(总结规律,升华主题,渲染气氛,引发共鸣)。

(三)检测――总结

1、达标检测(15分钟)

三个层次,基础题、变形题、拓展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拓展总结:①回顾自己学会了什么。②师总结教学内容,结课。

二、模式解析及要注意的问题:

(一)如何设计有效自学提示

1、具体要求:(1)数量3-4个为宜。(2)具针对性和典型性。(3)尽量减少填空、选择等主观性题型,多用思考、圈画方法记录自学成果。(4)自学前首先引导学生认读目标,整体上感知学习任务。

2、举例说明:

语文第一课时:(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找到课文中生字,画,读。(3)找到生字带词在文中的句子,理解词语在句中意思。(4)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语文第二课时:围绕课后训练题或课文的重点问题进行(可根据教学情况适当调整顺序)

(1)思考提出问题,读指定段落,画有关语句。(2)反复读画出的语句,并作批注。(3)思考:文中体现了人物什么品质、情感、哲理、观点等。

数学:(1)题中有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2)提出了什么问题(或者你能根据信息提出什么问题)?(3)怎样去解决?

英语:(1)正确读本课中的单词(或短语),并练习拼写。(2)找出课文中心句,正确流利地读出来。(3)listen and say。

科学:(1)看书中图片,辨别:哪些物体是有生命的?(2)这些有生命物体哪里能找到?(3)思考:这些有生命物体,有哪些共同特征?

品社:(1)看书中图或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劳动者?(2)这些劳动者劳动过程什么样?用语言描述一下。(3)假如你是一个劳动者,介绍一下你的工作。

自学,是在老师设计的有效问题提示下,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需小组或同桌参与。培养独立学习能力,需要每节课有意指导,逐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学,按什么步骤自学,自学后成果随时记录,准备和小组成员交流。

(二)如何指导小组合作

1、小组交流任务:(1)独立自学后,组内陈述想法,其他人倾听,形成小组集体意见。(2)发挥合作意识,完成一个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好的任务。

2、举例说明:

语文:(1)汇报画出语句和词语。(2)交流自己想法以及对主要问题理解。(3)小组合作读文。

数学:(1)汇报自学情况,人人参与,以对纠错。(2)汇总自学成果,形成小组意见,准备全班汇报。

科学:(1)交流自学成果。(2)合作完成一个探究活动。

英语:(1)互读本课短语(或单词),互相纠错,达到准确。(2)组内用中心句做问答练习。(3)分角色读文。

品社:(1)交流自学成果。(2)组内汇总,得出集体意见,准备全班汇报。

3、小组的准备工作

(1)合理分组。

根据成绩、能力,性格,分成若干组(每组4~6人),定出组长,组长可定期轮换。(2)培训组长。

负责组织小组交流、记录小组成果、推荐小组发言,认真负责,以身作则。

(3)培训组员:①服从组长管理,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踊跃发言。②眼到(看)、心到(想)、手到(记),积极思维,敢于质疑。③认真听取他人答案,形成组内一致答案。

小组合作,不用挨个提问、个别指导,组内可以互帮互学,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组织合作能力,合理运用,可以让课堂事半功倍。

(三)如何指导全班展示汇报

全班合作,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断完善认识,产生新想法。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尊重、欣赏共享他人思维方法和成果。

1、展示前准备:

(1)小组合作时,组长做好记录,形成小组答案。(2)推荐小组中心发言人。

2、展示的语言:如:我们组这样认为-------,我们组有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第二种方法是-------,我们组的看法与--组大致相同,还有补充------

3、展示的过程:

A、小组中心发言人通过问答、板演和演示等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B、交流同意与否,提出质疑。C、不理解的问题和重点题,教师点拨升华。D、教师的任务:

(1)当好导演,启发引导,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学生全面关注,讲解不到位的要补充,偏离主题的要点拨,及时对个人,小组给予评价,营造和谐氛围。

(2)采用评价性语言激励学生:如:某小组配合默契,参与积极;某组哪个同学的汇报完整、精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如何做好达标检测

这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学生热闹的上了一节课,学没学会,目标达没达成,全在检测环节体现出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状态,查缺补漏。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自身能力水平上有一个新的提高。

习题设计要注意基础性、趣味性、层次性和科学性。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合适的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达到当堂达标。

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高效课堂内容篇(8)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6-0001-02

[作者简介]孟学文,北京市丰台区时光小学教师。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正是这种综合活动型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如何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感受,内化感悟,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使课堂变得更精彩、更有效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各种情境的活动创设,使学生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让其在活动中尽情地施展自己。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是充满童趣的,教师要用一颗“童心”设计能吸引学生们的教学活动,从而紧紧抓住学生兴趣点开展教学,使其置身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例如在教学《动脑拼七巧板》这课时,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采用了动画导入,七个不同形状可爱的图板在音乐的伴奏下摇摇晃晃地走了出来,那可爱的表情与动作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随即提问,“今天来到我们课堂的是哪位好朋友呀?”“七巧板!”学生们一下子就说出了它的名字,从学生们的表情中就能看到他们被这精彩的动画导入吸引,完全进入到七巧板的情境中来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小小七巧板还有魔法,快看它给我们带来的魔术大变身。”茶壶、兔子、房子、松树等,小小七巧板千变万化,拼出了多姿多彩的图案,学生们看得入神了,他们完全置身于其中,感受着七巧板的神奇与美妙。

正是充满情趣、符合学生特点的七巧板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们对本课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课堂的深入研究做好了有利的铺垫。

二、巧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生们的世界是充满童话色彩的,教师要让自己拥有学生的童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

在《动脑拼七巧板》一课中,如果单纯地讲解拼摆方法,学生们会觉得枯燥而乏味,没有什么意思。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笔者把课堂设计成一个美丽的海底世界。

(一)为小鱼找朋友

师:同学们快看,老师用七巧板拼摆出了什么?

生:小鱼。

师:你看,这条小鱼多孤单呀,那你能利用手中的七巧板给小鱼找个朋友吗?

笔者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富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的特点让学生们动手拼摆,帮小鱼找朋友。五颜六色的小鱼、摇头摆尾的水蛇、憨态可掬的小乌龟,它们都赶来了。见到这些朋友后小鱼不再感到孤单了,又是摇尾巴又是点头。

小鱼的朋友

(二)为小鱼美化环境

师:小鱼和它的朋友们满怀喜悦地和朋友们游玩海底。可是当他们到了海底,却被眼前的景色一下子惊呆了:光秃秃的岩石、黑黝黝的泥沙,没有一丝色彩。他们该怎么办呢?有谁愿意帮他们把荒凉的海底变美丽?

学生的潜能是最容易得到激发的,他们大胆的创意在故事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欢快优美的乐曲声中他们拼摆着手中的七巧板,经过学生们的努力,一副精美的海底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闪闪发光的贝壳、碧绿的海草、美丽的珊瑚、在水下作业的潜水艇,它们使原本漆黑空旷的海底变得充满生机。小鱼和它的朋友们在这美丽的海底中游来游去,开心地玩着。

正是这样的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熟悉了七巧板的知识,而且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使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的拓展与发挥。

三、联系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创意

“品德与生活”课要培养的是热爱生活的学生,学生把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去实践、去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巩固所学知识。所以教师要将课堂活动进行延伸,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感悟、享受,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动脑拼七巧板》一课中,笔者紧紧抓住学校活动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发挥想象,用自己手中的七巧板来装饰我们的生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如今七巧板已经悄悄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形态各异的七巧书架、精美的七巧装饰、富有个性的七巧会徽,小小的七块板在人们的创造中,美化着我们的生活,使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今天让我们也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组内所有的七巧板进行创意大比拼,用我们所创作的七巧图来装饰我们的教室吧。

学生们在柔美的音乐中激发出了创意的火花,他们在童话般的世界中尽情创造:林中翠绿的松树像巨人般站立,飞舞的蝴蝶带来大自然的生机。幸福的一家三口到美丽的大自然中游玩,他们在倾听什么?哦,原来是乌龟和小兔又在上演龟兔赛跑的故事。最吸引人的是圣诞树下那精美的礼物,一份份礼物是学生们的美好的憧憬与愿望。他们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实现登上太空的梦想。一幅幅充满创意的作品在学生们的手中诞生,他们置身于七巧板的世界中,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努力创造,体会快乐。

情境设计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感受新知。在多彩的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尽情地释放,在享受这种快乐的课堂氛围时实现学生、教师认知与能力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内容篇(9)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28-010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发展过程。离开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学效率显得低下。新课程强调将生活引入化学课堂,将化学学习和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将化学课堂的活力充分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的化学教学多注重实验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在平时教学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都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缺乏动手能力的现象。如何让学生真心喜欢化学呢?我觉得应该从学生擅长的理论知识入手,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化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化学动手实践的能力,以真正顺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课程改革目标。

如高二化学氮族元素中的氮氧化物时,可向学生讲解NO、NO2是大气的污染物,而空气中的NO2是造成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的烟雾“光化学烟雾”,刺激呼吸器官,使人生病甚至死亡,但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即使发生化学反应后出现的问题,同样的也可利用化学反应来解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二、重视实验演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

在《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学习中,包含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氯化铜等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与热点,都需要我们在学习时加强理解。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我们不仅从用途中区分,“碳酸钠”可用于玻璃、肥皂、造纸、纺织等工业以及洗涤剂;“碳酸氢钠”用于发酵剂、灭火器、医疗上用于治理胃酸过多等。在学习时,我们更要注重实验的演示,掌握鉴别方法,如(1)分别加热少量固体,若发生分解反应,将产生的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的原试剂是NaHCO3,另一个为Na2CO3;(2)分别取一定量的固体,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反应快,产生气体相应多的试剂为碳酸氢钠,另一个为碳酸钠;(3)分别取其稀溶液,滴加氯化钡稀溶液或CaCl2溶液,产生沉淀的试剂为碳酸钠,另一个为碳酸氢钠(特别注意:此方法必须取极稀溶液)。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合作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Cl2的性质时,首先设疑:Cl2能否溶于水?能否与水的反应?若能,生成物是什么?学生讨论出实验方案,再来实验验证。实验:(1)在两瓶颜色相近的氯气中任取一瓶加少量水,振荡,与另一瓶氯气比较颜色,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2)在氯气中分别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NaHCO3溶液;蓝色的石蕊试纸。分别看到什么现象?结论如何?(3)将纯净干燥的Cl2,分别通过干燥的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又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等问题探究。然后一起讨论分析:(1)加水的试剂中气体颜色变浅,水溶液变为黄绿色;(2)产生白色沉淀;产生气泡;先变红后褪色;(3)干燥的试纸不变色,湿润的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最后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重视实验演示,通过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探究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效课堂内容篇(10)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堂的内容、教学目标、评价方式、课堂组织形式等有了新的要求,课堂内容更加精炼,教学目标多元化,师生角色定位转变,发展性评价广泛应用,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具有更多选择。新课程的实施最终指向于“高效”二字。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现状

新课程实施之后,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课堂目标的设定、对学生的评价等各个方面都有所转变。当然,由于教师个人的理解能力、勤奋程度等的不同,以及学校繁杂事务的干扰等,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并不是十分高效。

1.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影响了课堂内容的组织,对课堂效率的高低有重要影响。

由于每个教师的思维方式不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也有所差别,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不能够做到效率最大化。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课堂内容含量的把握上,每个课时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以及课文内容的不同是不尽相同的,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然后才能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由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不足,影响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构架,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降低,对课堂效率产生了影响。

2.课堂评价方式初步转变,但存在评价滞后、片面评价等,造成课堂效率低下。

由于教师对评价方式的理解不同,而且评价方式的转变本身需要一个过程,教师不能及时的对学生的表现、课堂发展等作出最及时的评价,也不能引导学生之间、学生对内容作出最有效的评价。在评价某个问题或者学生的表现时,会出现评价不够全面、只评价某一方面的问题。滞后评价错过了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最好时机,片面评价忽略了学生和课堂的闪光点,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3.课堂组织形式从满堂灌转变为合作探究,存在合作无效、探究时间过长等现象。

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由于教师对合作学习方式的理解和把握不足,对合作问题的设计、合作时间的划分、合作效果的评价等都不能达到最佳,存在着合作学习形式化、无效合作充斥课堂、合作学习时间或长或短等现象,导致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4.师生角色重新定位,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既有角色定位,让教师走下讲台,成为课堂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课堂的主体和课堂推动者。这种角色的重新定位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新的更高要求,以前教师只需要将内容讲解清楚即可,课改之后则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掌握,而且对课堂的评价、学生的合作等都有足够的控制能力,部分教师不能够达到这一要求,造成了课堂的松散和低效。

二、小学语文课堂高效策略

1.钻研教材内容,精炼课堂内容,从课堂含量上“高效”。

课堂高效首先应该是内容的高效。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从字词、口语交际、习作等各个方面全面把握课堂内容的设计。要分析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向和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恰当的学习内容,提升课堂的思维含量、知识含量、能力含量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含量,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将各个层次的目标合理的融合在一起,让课堂内容合理而精炼,做到课堂含量的高效。

2.提升教师自我素养,提炼讲解语言,让课堂表述“高效”。

课堂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教师讲解效率的提高。教师讲解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授课方法等都密不可分,所以,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增加知识储备,通过对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学习理解提升自我思维能力。在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设计时,要预设知识点的讲解时间、讲解语言、讲解方式等,在课堂上根据生成合理使用讲解语言,精炼、恰当的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做出科学评价,同时,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来展示和点评,从而让课堂表达有序而高效。

3.设计恰当的课堂评价方式,用评价做指引,让课堂走向“高效”。

小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较强,所以十分注重教师以及同学的评价,同时,评价也是教师掌控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教师要针对具体的课堂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状态等来设计课堂评价方式以及用语,用激励性语言、指导性评价引导学生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运用合理的发展性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效率和探究学习的效率,让课堂在高效评价的指引下走向高效。

4.制定合理的课堂目标,以目标为指标,做到目标“高效”。

每节课都有课堂目标,课堂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参考和依据,也是学习学习效果的指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合理的课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目标、落实目标。课堂目标既不能太多,也不能过于繁杂,知识目标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重点要放在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上,教学中以目标为指标,用最高效的形式落实完成目标。可见,精炼高效的目标是课堂高效的重要因素。

三、结语

毫无疑问,高效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极力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更加用心的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课堂教学才能够更高效,才能够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郎艳玲.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见[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3:87-89.

高效课堂内容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95-01

前言: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课堂导入则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有效教学方法,因此本文根据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提出课堂导入策略,并对课堂导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析,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依据。

1.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进入教学内容的讲解,没有注意课前进行教学导入,无法使学生经过有趣的知识预热激发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其次,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课堂导入的理念,因此对课堂导入的教学方法应用不恰当,影响了课堂导入的效果,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因此也大幅度的降低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1]。第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规划不够合理,使课堂45分钟教学接近尾声时将内容草草收场,省略了课后总结环节,更没有在此环节进行有效的导入教学,因此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无法进行有效复习,无法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2.课堂导入概述

2.1 课堂导入原则。课堂导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课堂导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遵循具有针对性的原则。课堂导入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有效的突出教学内容,使导入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吻合,突出教学特点[2]。

其次,课堂导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遵循简单化原则。在课堂导入时教师要对课堂导入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以求导入内容简单短小,避免由于导入内容过于冗长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展开,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

第三,课堂导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遵循导入内容精炼的原则。在课堂导入中教师应保证导入内容精益求精,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使课堂导入内容达到最佳的导入效果。

第四,课堂导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遵循创新的原则,课堂导入时教师应用创新的理念进行导入内容的设计,只有使课堂导入内容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意义,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此产生兴趣,达到课堂导入教学的最佳效果。

2.2 课堂导入意义。第一,据调查表明大部分的高效课堂都具有课堂导入环节,由此可见课堂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部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课堂导入能充分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课堂导入内容都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因此导入内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开阔眼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够使学生在整个课堂45分钟内都能保持较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状态,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第二,在课堂导入设计中教师将设计内容加入创新元素,使学生在导入环节活跃了思维,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师的导入教学中,开阔了创新思维同时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课堂导入教学不仅能够提高效率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且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发生从"能学习"到"爱学习"的转变。

3.课堂导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3.1课前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前,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应用故事导入法,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入。由于故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课前用故事进行导入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詹天佑》的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前对詹天佑的故事进行讲述,故事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专心致志的听教师的故事,教师在讲故事时,对詹天佑形象进行生动的描述,学生在教师的故事中对教学主人翁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学习《詹天佑》时能够充分的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3.2 课中问题导入,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间环节,教师也可适时的进行课堂导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利用课堂导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3]。

例如,在进行《自相矛盾》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程进行到"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时候笑着提问 "同学们,你们认为结果是怎样的呢?"学生们按照教师的提问及教师的指引,细致的分析矛与盾对抗结果,发现,无论是矛与盾哪个获胜,对卖矛盾的人都是不利的。教师采用问题导入,使学生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由此可见课中问题导入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3 课后情境导入,提高学习质量。课后总结,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最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总结体现在教师利用情境导入,设置情境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回忆、复习,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进行《秋天的怀念》教学中,教师正好可在秋天进行教学,有利于结合自然情境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在课堂教学末尾时教师使学生对窗外的秋景进行观赏,学生在观赏秋景的时候,使课堂教学氛围充分的活跃起来。学生在观赏中,教师提问"大家从文章中找出可以用来描述窗外秋景的语句"。学生纷纷对课文进行重温,结合窗外景色找出答案。课后情境导入使学生结合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复习、总结,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质量。

4.结论

综上所述,课堂导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充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跃的教学氛围内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