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常见化学物质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1 09:09:02

常见化学物质

常见化学物质篇(1)

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矿物(二)

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习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习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习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习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习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习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常见化学物质篇(2)

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习二、矿物(二)

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习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习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习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习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习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习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

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习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学习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普通地质实验室实习

实习一、矿物(一)

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习二、矿物(二)

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习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习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习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习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习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习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

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习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学习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本文内容中:国教育资源|网

2.观察认识内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峰山滴水岩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观察认识寒武系变质岩、震旦系混合岩的岩石特征,初步掌握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的因素;观察认识峰山花岗岩体(黑云母花岗岩)的岩石特征及细晶岩脉的穿插关系,了解岩浆侵入作用的机制;观察认识峰山岩体与寒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以及接触带附近岩体结晶颗粒的变化,地层受热接触变质作用产生的角岩化、斑点化现象;初步掌握断层的识别描述方法,学习断层素描图的绘制。

(2) xx峰山电视台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观察认识峰山花岗岩体的岩石特征及细晶岩脉、石英脉、煌斑岩脉的穿插关系;观察认识峰山岩体与寒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及花岗岩的粒度变化,分析峰顶处的变质岩(残余顶盖)的形成机制;观察认识花岗岩中的“X”次生节理,学会节理的产状测量与记录。

(3)赣县江口木材厂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观察认识燕山晚期玄武岩的岩性特征及产出状态,初步掌握岩浆喷出作用及喷出岩的野外鉴定特征。学习断层特征的判别与产状测量。

(4) xx市蛤湖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观察认识笔架山岩体(花岗斑岩)的岩性特征及中细粒花岗岩脉的穿插关系;通过参观莹石矿,了解气水-热液成矿作用的机制,初步掌握莹石矿的鉴定特征及形成条件。

3. 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三天

第一部分 前言:实习的目的任务、要求、时间、地点等;

第二部分 实习路线中主要地质特征:按照地层、岩浆岩、变质岩、构造、矿产的顺序进行概括性地总结;

第三部分 几种地质现象的认识与探讨:选择地质实习路线中最有兴趣、感想最深的两种以上地质现象,对其作用方式、形成过程、产物及特征作较深刻、有见地的分析与探讨。

第四部分 结束语:通过实习的收获、体会及建议。

地质实习报告要求实事求是、逻辑清楚、言简意骇、图文并茂。

5.通过实习,要求对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学会用手持GPS定点。

(2)能掌握地质罗盘测量岩层(构造面)的产状。

(3)初步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矿物、岩石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4)学会绘制地质信手剖面图,学会绘制地质现象示意图、素描图。

常见化学物质篇(3)

一、元素、原子、离子的教学

1.含义

(1)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2)离子符号:表示这种离子,表示这种离子所带电荷数,如,Mg2+表示镁离子,还表示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2.书写要点

(1)元素符号的书写主要是注意大小写。(2)离子符号:“离子符号右歪帽,先写数字后写号”。

3.常见书写错误

(1)元素符号:主要是大小写错误。(2)离子符号:①电荷数写在正上方;②“+”“-”写在电荷数前;③电荷数“1”没有省略;④电荷数错误(化合价不熟)。

4.注意事项

(1)知道不同物质中同种元素的原子里质子数相同。(2)重视元素符号周围数字表示的意义,并加强这种训练。(3)微粒符号前面有数字(不是1)的都只能代表微观意义,如2Cl2、2Cl、2Cl-等。(4)明确元素组成物质、原子构成分子的含义。(5)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6)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表示三种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表示这种物质,如Fe、He等。(7)初步读懂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

二、化合价的教学

1.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1)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钾钠氢银正一价,钙镁锌钡正二价;氟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是负二价;铜正一正二铝正三,铁有正二和正三;碳有正二和正四,硫有负二正四和正六;化合价实质要认准,金正非负单质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正负总价和为零。(2)常见原子团化合价:负一氢氧、硝酸根,负二硫酸、碳酸根,正一是铵根。

2.书写要点

“元素头上正戴帽,后写数字先写号”与离子符号的书写“离子符号右歪帽,先写数字后写号”对比较起来教,并举例解释说明。

3.化合价书写常见错误

(1)标写位置错误。(2)“+”“-”号写在价数后面。(3)原子团化合价标在某一元素的上方。(4)价数错误。(5)标写物质中某一元素的化合价未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4.几个注意点

(1)某元素的化合价和物质中某元素化合价的书写。(2)可变化合价。(3)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不同化合价。(4)根的化合价:组成根的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5)0价元素不能再组成新的物质。(6)化合价的运用要抓住两个关键点。①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②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0。

三、化学式的教学

1.书写要点

(1)单质。①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用元素符号表示;②气态非金属,一般用元素符右下角标小数字“2”表示。(2)化合物:根据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口诀:正价在左,负价在右;倍数为简,交叉写数;是一省略,总价和零。

2.化学式书写常见错误

(1)元素符号错误。(2)元素符号右下角小数字错误(未注意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3)原子团未用小括号。(4)根据物质的分类书写和记忆化学式

教师可将教材中出现的化学式按物质分类归纳好,印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自己归纳填空,并提醒学生书写化学式一定要注意化合价。

3.能读懂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以H2O为例:(1)表示这种物质:表示水。(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3)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水分子。(4)表示分子的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或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四、化学方程式的教学

1.书写要点

(1)注意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2)正确地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和配平是化学方程式教学的重点。(3)配平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就是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配平不能改变化学式右下角的小数字。

2.化学方程式反映的信息

(1)反应物和生成物(质的关系)。(2)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状态。(3)各微粒的数目之比。(4)各物质间的质量比(量的关系)。

3.化学方程式书写常见错误

(1)化学式错误。(2)未配平。(3)未标反应条件或标写错误。

常见化学物质篇(4)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是:在标准状况(STP)0℃(273K)、1.01×105Pa下,1摩尔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升,这个体积叫做该气体的摩尔体积,单位是L/mol(升/摩尔),即标准状况下(STP)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从中不难看出,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注意有两条,即标准状况和气体。试题常常把一些容易忽视的液、固态物质放在试题中,或是将条件改为非标况,把学生的思路引入误区,从而误入陷阱。

例一:在常温常压下,22.4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NA(12年全国新课标―9D)

解题分析: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等于22.4L/mol,故22.4L氯气物质的量不等于1mol。

例二:标准状况下,11.2LSO3所含分子数为0.5NA(08年上海卷―9C)

解题分析:在标准状况下,SO3为非气态,此时气体摩尔体积不适用。

可见,熟记常见物质在标况下的状态和认真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关于气态与非气态的判断:在标准状况下,无机物中常见的SO3、H2O、Br2等为非气态;有机物中,碳原子在4以内的烃为气态,烃的衍生物中只有CH3Cl、HCHO为气态。值得注意的是,温度和压强影响气体的体积,但不影响气体的质量和物质的量,因此,如果讨论物质的量、质量与微粒数目的关系时,则与是否为标况无关,如“常温常压下,1mol氦气的核外电子数为2NA”就是正确的。

“陷阱”二:分子或晶体中化学键数目

由于问题牵涉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因此不能只看表面分子构成确定化学键数,要注意晶体、分子的结构。常考物质有金刚石、白磷(P4、1mol含6molP―P)、SiO2(1mol含4molSi―O)、CH4、CO2等。

例三:1mol乙烷分子含有8NA个共价键(09年浙江理综―8B)

解题分析:一个乙烷分子中含7个共价键,因此1mol乙烷分子含有7NA个共价键

“陷阱”三:考查混合物

将几个物质混合,考查其中原子数、电子数、化学键等。学生很容易受“混合”这一因素的干扰,造成思维混乱。这类问题可用极端假设法解决。

例四:14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物中总原子数为3NA个(07年上海卷―20B)

解题分析:假设14g均为乙烯,不难判断原子数为3NA;假设14g均为丙烯,亦不难判断原子数为3NA。则选项正确。

“陷阱”四:考查复杂氧化还原反应,求算电子转移数目

解决此类问题应正确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电解反应及电极反应中电子转移与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要注意某些物质在反应中遇到不同氧化剂(或还原剂)可生成不同产物导致电子转移数目的不同。歧化反应、归中反应、有变价金属参与的反应是考查的常见热点。物质的常见化合价、平时重要知识点的强化等容易使学生在解题时形成思维定式。需要提醒学生,Cl2与水、NO2与水、Na2O2与水是较常见的歧化反应,Cu、Fe等是变价金属,在与强氧化剂反应时分别为+2、+3价(如Cl2、HNO3等),而在与弱氧化剂反应时分别为+1、+2价(如H+、S等)。

例五:在铜与硫的反应中,1mol铜失去的电子数为2NA

解题分析:Cu与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S=Cu2S,Cu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2molCu失去2NA个电子转变为Cu+,则1molCu失去的电子数为NA,故叙述不正确。

例六:5.6g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6.02×1023(07年江苏卷―8C)

解题分析:Fe是变价金属,在遇到HNO3等强氧化剂时将体现+3价,因此容易错选。当Fe过量时有反应Fe+2Fe3+=3Fe2+,所以选项错误。

“陷阱”五:考查可逆反应、水解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

可逆反应、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均是不完全的,考生容易将上述过程以完全的形式考虑。因此要明确常见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以及常见的可逆反应,如Cl2与水、SO2与O2、N2与H2合成氨等。对于盐除分析电离外,还要注意当有弱酸根或弱碱阳离子存在时因水解导致离子数目减少。另外,还要注意浓度与体积数据是否齐全。

例六:1L浓度为1mol・L-1的Na2CO3溶液中含有NA个CO2-3(08年江苏卷―3D)

解题分析:CO2-3因水解而消耗,故小于NA。

例七:标准状况下,0.1molCl2溶于水转移电子数为0.1NA(12年江苏卷―8D)

常见化学物质篇(5)

研读考试说明,明确考试的具体范围、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超标、拔高、拓展,关注新增内容,防止对因超标内容和习题的关注和强化而干扰正常复习和误导学习,应引导学生将有限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用在对双基础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和广泛的应用上,用在对化学学科知识思想的感悟上,重视引导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等科学精神的升华,通过实物和课件展示等方法手段再现实验过程,精心选取习题帮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二、抓主干、突重点、促有效

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基本的方法和价值观,理解化学、社会和技术的关系,这一重点的复习突出初中化学主干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才能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有效性。

初中化学主干包括氧气、二氧化碳、金属、酸、碱、盐等常见物质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溶液的基本知识,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金属活动性顺序,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质量守恒定律,原子得失电子规律,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规律,化学用语的书写,数字表示的意义,符号意义及运用,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常见化学仪器的识别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制取,常见物质的检验和区分,观察实验现象、图表、图形,定量研究物质的组成、化学反应,对比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组成、制取、用途,控制条件的研究如金属锈蚀、燃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分类方法中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及微观构成物质,物质的多样性,物质是变化的,化学变化中元素、原子不变的观念,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常见的酸、碱、盐的主要用途,常见合成材料的应用,元素、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关系,有机物生命活动的意义,有毒物质(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对人体的伤害,化学与能源的关系,常见化学燃料的主要成分和新能源的开发,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常见污染源的来源、危害、治理等。

三、注重复习方法,提升能力

复习时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有效课堂,在复习中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联系生活,生产创设情景

复习时要全方位地搜集多方面的信息,将化学知识的复习融入社会生活生产中,这样既能对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又能利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了这一目的,教师就应加强学习,扩大信息来源,关注与生活、生产、重大科研(如每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的最新理论)上一届高考题目中的信息来丰富复习内容,在这些信息处理中要充分挖掘所给信息,用所掌握的知识去灵活运用解答。

2.重视问题设计,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好的问题设计利于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从而增强复习的有效性,首先问题应有较强的综合性,因为复习它是初中化学整体知识的展示,是对现有知识的整合、运用。如:氧气、二氧化碳是身边化学物质的重要代表,设计问题时应从氧气、二氧化碳的组成、性质、变化、制取、用途等方面的差异,在巩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同时,深化对氧气,二氧化碳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自然界中的转化,认识碳循环和氧循环的意义,增强学生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CO2浓度的有(填字母)

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采用节能技术 D.利用太阳能、风能

(2)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可有效实现碳循环,CO2转化成有机物的例子很多,如:

A.6CO2+6H2O光合作用C6H12O6+6O2

B.CO2+3H2催化剂CH3OH+H20

C.CO2+CH4催化剂CH3COOH

D.2CO2+6H2催化剂CH2=CH2+4H20

以上反应中,最节能的是,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填字母)

这是一道以温室效应中二氧化碳气体为命题背景,介绍了一系列关于减少CO2含量的方法和措施,利于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人人有责及物质综合应用意识。

四、认真审题,规范解题,提高练习质量

常见化学物质篇(6)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1],与医学各学科关系密切。其特点为内容繁多、空间结构抽象、代谢途径复杂、知识更新速度快。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常常有畏难情绪,影响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绪论课的学习是学好生物化学的关键一步,采取“先见林,后见树”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本课程的框架,让复杂的生物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临床工作相联系,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系统介绍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先见林,后见树”,构建课程的知识框架

生物化学课程的教材版本较多,知识深度不同,但其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包括四部分:生物体的物质组成、物质代谢及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和调控、专题生物化学。在绪论课上,先对照目录上的章节给学生介绍相关内容,让学生“先见林,后见树”,在头脑中先建立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即见林),在后续的学习中再根据章节添加具体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即见树)。同时,介绍这些内容各自的特点,如生物体的物质组成是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较难理解的部分;物质代谢及调控是生物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遗传信息的表达和调控部分与医学遗传学知识有交叉,这部分内容教师可进行简单串讲,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专题生物化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关系非常密切,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讲解。

2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物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对从未接触过这门课程的医学生来讲,如果一开始就从高深的原理、复杂的物质结构说起,难免会有畏难情绪。所以绪论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我们尝试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比如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那么,为什么体内的代谢速度这么快?这是体内众多酶集体作用造成的;烫头发为什么能使头发卷起来?这是利用了蛋白质变性的原理等。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化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运用这些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众多的现象,生物化学并非想像中那样深不可测。把生物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使学生对学习生物化学产生兴趣,消除了学生的顾虑,对以后系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做了铺垫。

3结合临床应用,分析生物化学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生物化学涉及疾病的发生与体内的生物化学变化,与临床应用息息相关。人体大部分疾病的发生都可能是体内生化改变引起的,如有些疾病是因为细胞的结构发生变化,有些疾病是代谢过程中酶发生改变引起的。在绪论课的讲解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临床应用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其认识到生物化学知识能促进对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提高对疾病的正确判断能力。如抽血检验血脂项目为什么要求空腹?是因为进食可影响血脂含量;严重糖尿病患者呼出的气体为什么有烂苹果味儿?这是糖代谢障碍引起的酮症酸中毒;临床上为什么要在低温条件下保存疫苗等生物制剂?这是为了防止蛋白质发生变性。通过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例子,能使学生体会到生物化学知识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作用,认识到该课程对临床工作非常重要。生物化学知识也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密切相关,学好生物化学可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也涉及大量生物化学知识,在该课程学习中牢固掌握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生物化学考点,可以大大提高考试成绩,为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4简介生物化学发展史,融入德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物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过百年,但我国古代人民对它的认识却很早,如夏禹时期就用“曲”酿酒,孙思邈用猪肝治疗雀目,北宋记载的“秋石阴炼法”实际上就是提取性激素[2]等。我国生物化学家吴宪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概念,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99年我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成功完成了3号染色体上大约三千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等,这些都是值得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作为在校学生,要以实际行动学习先辈精神,通过努力学习,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报效祖国。通过理论讲述,及时融入德育内容,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介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生物化学课程

生物化学是一门难度高且至关重要的桥梁课程,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难度大,接受知识速度慢,成为困扰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3],合理的学习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从绪论课开始,教师就要着手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对于生物化学的学习,首先要做到“先见林,后见树”,头脑中先有大的知识框架,明确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抓住课堂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有效利用PPT课件中的文字、图片、动画,加深印象;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解与记忆并重的学科,相关的反应式、代谢途径、生理功能等只能靠记忆,为达到牢固记忆的效果,可借鉴一些简洁明快的“顺口溜”,如将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即苯丙氨酸、蛋氨酸(也叫甲硫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记作“笨蛋来宿舍晾一晾鞋”。同时在绪论课中征求学生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他们认为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开拓学生思路,启发学生灵感。绪论作为一门课的开篇,要集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德育性于一体[4],通过绪论课的讲授,让学生能够明确生物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要学习的大致内容、意义、方法,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应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知识,掌握教学规律;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表情、眼神、手势、体态,营造轻松、融洽的氛围,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同时还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进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彩的绪论教学可以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当然,在教学实践中还会有新的问题、情况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从而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昌洪.生物化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

[2]袁丽丽,赵霞,孙革新.绪论在生物化学中的重要性及其教学方法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7):55-56.

常见化学物质篇(7)

一、初中化学学业考试试卷特点

(一)试卷结构

全国各地化学考试的模式不同,有化学单科考试,还有理化生、理化、理化地学科合卷考试。

1.题型分布。试题分为选择题(占36%左右)和非选择题(占64%左右),非选择题又分为若干大题,以填空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为主。

2.难度分布。试题难度:容易题70%左右,中等难度题20%左右,较难题10%左右。

3.内容分布。试题遵循《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试题考查内容覆盖了课标中的5个一级主题及全部19个二级主题,试题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比重达到70%左右,其中,科学探究过程、实验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考查融于另外四大主题的内容考查之中。各部分的分值具体分布比例说明如下:“身边的化学物质”40%左右,“物质构成的奥秘”20%左右,“物质的化学变化”30%左右,“化学与社会发展”10%左右,其中涉及科学探究的内容不少于20%,涉及计算的内容不超过10%。

(二)考试内容及考试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及三维目标分类,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业考试的考试水平要求如下:

1.认知性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知道水平――对所学知识有初步的认识(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等),认识水平――能领会所学知识的基本内涵(能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等),理解水平――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说明、区别、判断、运用等,其中较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

2.技能性考核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初步学习和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初步学习――初步形成的技能,初步学会――能独立完成的技能。

3.体验性考试要求由低到高依次为:体验、感受、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在题素材和内涵中要体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身边的化学物质包括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关注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着重考查学生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的理解及运用有关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产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考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观察和实验信息加工、分析推理以及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等。

二、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命题趋势

(一)突出化学基础性、启蒙性,注重考查主干知识

全国各州市化学试题都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全面覆盖主干知识。主要考查的基础知识有:(1)物质类知识,包括氧气、水、碳及其氧化物、燃料与新能源、金属、酸、碱、盐及有机材料等常见物质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溶液的基本知识;(2)工具类知识,包括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常见碱、盐的溶解性表,常见物质的俗称等;(3)规律类知识,包括原子得失电子规律、质量守恒定律、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规律等;(4)技能类知识,包括化学用语的书写、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与运用、根据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常见仪器的识别和选用、常见气体的制取、常见物质的检验与区分等。

(二)全面体现新课标要求,注重能力考查

1.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生产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它们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

2.实验能力。用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课程规定的化学实验的能力;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处理简单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有识别成型的实验装置图和仪器的能力;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进行物质的制备、鉴别、分离和提纯的能力;能对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正确评价的能力等。

3.思维能力。对初中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点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储存,做意义记忆和抽象逻辑记忆,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能运用储存的知识,将实际问题或题设情境分解,简单地迁移、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应用能力;能利用数学工具,计算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等。

4.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探究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中重要的能力之一。探究题一般保持两个题的命题方式:(1)以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为考查重点;(2)以实验探究为核心,通过发现问题、寻找信息、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完成论证、反思评价等环节进行考查。

5.计算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迁移,体现化学计算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三、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复习备考策略

初中化学学业考试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单元复习,目的是巩固“双基”;第二轮专题复习,目的是把知识点网络化,便于纵向联系和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复习时可按下列专题进行: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单质和化合物(通常是常见物质的性质、变化与用途,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分类,化学用语,常见物质的推断、鉴别和除杂)、基本实验、化学计算题、开放性试题、科学探究题和综合应用题等;第三轮模拟训练,目的是全面提高应试能力,积累考试经验,同时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点。由于化学考点多且较分散,复习时间相对其他科目较短,在复习中要做到事半功倍,就必须掌握“有效复习”的策略与方法。 (一)依纲据本,夯实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之首,考前一定要系统地将化学课本通盘认真复习,立足教材、夯实双基。化学学业考试试题总体比较简单,绝大多数试题都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再现、翻新、改编、整合或重组,要高度重视课本例题、习题、实验、家庭小实验和插图,注重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其中化学用语是基石,工具性和规律性的知识是钢筋、水泥,必须花时间进行记忆与训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考试成绩的根本。如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化学用语、基本实验、常见元素化合价、1-18号原子电子得失的规律、质量守恒、反应类型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常见物质性质与用途、二表二图(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酸碱盐溶解性表、溶解度曲线图、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互关系图)等。

(二)吃透标准,把握方向

新课程标准是学业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各州市化学考题以“稳”为主,稳中求“新”,“稳”主要体现在试题结构相同,试题题型不变,“新”主要体现在考查角度和形式上。核心基础知识年年必考,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六大营养素、化学式的含义、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应用、元素周期表信息的判断、原子结构的简单知识、有关溶液(溶解度及曲线的含义、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状态的判断)的知识、常见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常见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的制法及性质、材料类型的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等。将这些知识认真扎实复习,就抓住了学业考试中的大部分分值。

(三)分门别类,形成网络

拖笆币把分散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使其系统化,并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脉络清晰、主线突出的知识网络。做到知识点、疑难点、考查点、易错点、基础点、综合点、能力点的复习与训练层层落实,逐项测评,细节过关;做到四结合,即教材与考试要求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单项与综合结合,复习与训练结合。结构化的知识,才是最有力量的知识;系统化的复习,才是最有效果的复习;综合化的训练,才是最有作用的训练。在教学复习中,要努力实现这样的转变:零散知识变结构知识,考点知识变题型知识,缺漏知识变新增知识,残缺知识变系统知识。

(四)讲、评、练三结合

清代教育家颜元曾说:“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说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实践的重要性,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习题作业加以巩固和检验。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讲解、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等教学方式,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教师可以将系统归纳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采取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解惑答疑和学习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提高复习效率。教师要根据教学和评价的需要创造性地编写有高学习价值的习题和测试题,既要吸取以往习题教学的经验,还应积极改进习题教学,在习题的选择和编制上,应充分体现习题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功能,注重选择有真实情境、符合学生认知特征、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开放性的习题,通过改变问题的情境和呈现方式,实现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的复习备考方法和策略是通向成功的桥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全程复习备考中要努力做到:把握课标,有的放矢;立足教材,双基达标;综合教材,双基提高;拓展教材,技能提高;研究考题,应试提高;整合讲评,效率提高;有效演练,水平提高;指导考法,分数提高。

常见化学物质篇(8)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要学会区别?各举几个例子,并写出化学式?

三、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四、探究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特征有哪些?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

五、水的净化

(1)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是什么?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是什么?

(2)有哪些净化水的操作?净化程度的是何种操作?

(3)明矾和活性炭的净水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4)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过滤的操作要领“一贴两低三靠”的含义是什么?

六、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应如何防治?

七、节约用水

认识节约标志,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做法?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

(2)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二、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可以分为哪三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别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各有什么特点?

四、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8、18、28、38、48等

五、形成“化学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是否改变?微观原因是什么?

六、核外电子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为什么说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七、原子与离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如:Na与Na+、S与S2-如何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数、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变化情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八、说出几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K、Na、Ca、Zn、Mg、Cl、Al、SO4、OH、NO3、NH4、CO3等。

九、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1)根据俗名写化学式;(2)根据用途写化学式;(3)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十、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元素间的质量比;(3)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计算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当M有机物等于MH+MC不含有O元素;

大于MH+MC含有O元素;差值即为氧元素的质量。

十一、能懂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1)要注意标示的是物质的质量还是元素的质量,如:加钙盐CaCO3-Ca,加碘盐KIO3-I;

(2)要注意标示的单位质量与所给的质量或体积单位是否一致。

十二、能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

(1)标示的含氮量实际含氮量(不纯)

根据化学式计算含氮量理论含氮量(纯)则纯度=实际含氮量/理论含氮量×100%

(2)判断广告其真实性

若标示的含氮量大于理论含氮量则是虚假广告。

十三、平均值问题

两种不等量物质混合,所得实际结果必介于两种之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一、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铁钉生锈后质量为什么增加?

(2)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质量为什么减少?

二、用微观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1)知道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会推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注意有无系数)

三、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四、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1)查化学式---根据化合价;

(2)查配平---数原子数,尤其氧原子;

(3)查条件和箭头----根据所学知识或题目所给信息。

五、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必须要查;

(2)比例式必须要列;

(3)设答必须要完整;

(4)单位,x---不带单位,数字---必须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认识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单质;

(2)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碳、碳黑的特性和用途;

(3)金刚石和石墨性质有什么显着的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用途?

二、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CO2

(1)用什么药品?固体能否选用CaCO3或Na2CO3粉末?液体能否选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原理是什么?用什么装置?

(2)依据什么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常见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常见的收集装置有哪些?

(3)如何进行气体的检验和验满、验纯(可燃性气体)?

三、知道自然界的氧和碳循环,如何实现?

四、温室效应

知道温室效应的成因和防治;注意与空气污染、酸雨污染的防治区别。

五、探究CO2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CO2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来说明?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2)探究CO2与水、澄清水灰水反应,学会设计实验说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六、知道CO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物理性质有哪些?(2)化学性质有哪三个?(3)如何检验CO?

七、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之间联系要熟练掌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一、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

(1)燃烧的条件及可燃物燃烧的条件;(2)缓慢氧化的条件(3)爆炸发生的条件;

(4)防火灭火的原理和方法;(5)防爆炸的措施(列举实例)

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不到着火点;(2)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与氧气接触;(3)两者皆满足

三、控制变量法证明的必要条件,例:A、B、C三个条件;

具备B、C,不具备A,不成立,说明A是必要的;具备A、C,不具备B,不成立,说明B是必要的;

具备B、A,不具备C,不成立,说明C是必要的;

同时具备A、B、C,成立,说明ABC同时具备时,结论就可以成立;例:铁生锈,铜生锈;

四、燃料有关问题

石油的几种产品及主要用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形成?利用?主要组成元素?所属物质类别?了解使用H2、CH4、C2H5OH、液化石油气、汽油、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五、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意义?不完全燃烧的后果?措施?

六、本单元有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要熟记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有哪些区别于一般非金属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硬度大、熔点高等性质?列举常见的金属之最。

二、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出发,列举金属的用途。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用途;如:Cu、Fe、Al。

三、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的特性

举例说明在金属中加入其它元素可以改变金属的性能。

四、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百炼成钢”蕴涵着什么化学知识?列举常见的生铁和钢制品。

五、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的观点出发举例说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六、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能否用铝锅长时间盛放食醋,为什么?

(3)天然水中溶解有一些铁盐,为什么新买来的铝锅烧开水后,在水面会留下一道黑色的印痕?

(4)农业上常用硫酸铜溶液和熟石灰来配置农药波尔多液,为什么一般选用木通而不用铁铜来配制?如何检验配好的波尔多液是否含有硫酸铜?

七、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跟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1)金属与酸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酸溶液的要求?

(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盐的要求?置换与被置换的顺序:

ZnFe与CuSO4反应,置换时---先强后弱,所以Zn先与CuSO4反应;

Fe与Cu(NO3)2、AgNO3混合溶液反应,置换时---先弱后强,所以Fe先与AgNO3溶液反应

八、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的矿物

有哪些常见的铁矿石和铝矿石,写出它们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九、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

(1)铁生锈与氧气和水有关,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只与水接触,不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氧气有关,氧气必不可少;

只与氧气接触,不与水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水有关;水必不可少

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生锈,说明:生锈的条件是:氧气和水两个必不可少。

(2)防止锈蚀的原理?方法?说出几种具体做法?

十、了解从铁矿石中铁还原出来的方法(用实验方法将铁还原出来)

(1)炼铁的原理;(2)方程式?(3)实验:步骤,现象,尾气处理;

十一、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1)废电池随意丢弃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2)回收废弃金属具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九单元溶液

一、认识溶解现象,溶液的组成与特征;

二、知道水、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服上的油污洗去)

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举例说明乳化现象;(2)用洗涤剂去油污与用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化工生产与化学实验;(2)无土栽培的营养液;(3)医疗上各种注射液

五、知道一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蔗糖溶液和食盐水中溶质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六、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为什么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温度表现不同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七、了解饱和溶液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KNO3/Ca(OH)2溶液分别可以采用什么措施变成饱和溶液。

八、了解溶解度的涵义?查看溶解度性或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什么叫溶解度?“20摄适度,KNO3的溶解度为31。6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上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A、B两条交于一点,交点的含义是什么?

(3)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可分为哪三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子?

九、知道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气体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举例说明?

(2)20摄适度,O2的溶解度为0。031表示什么意义?

十、了解结晶现象,胆矾晶体的形成,海水制盐?

(1)常见的结晶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溶液?

(2)如何将KNO3和少量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较纯净的KNO3晶体?

(3)过滤和结晶这两种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混合物?

十一、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需要哪些仪器?主要步骤?

(2)固体作溶质和液体作溶质(或浓溶液稀释)的区别?

十二、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的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2)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M浓*C浓%=M稀*C稀%或M浓*C浓%=(M浓+M水)*C稀%

(3)与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反应后溶液质量=反应前溶液质量(不含不溶性杂质)+-生成气体质量-生成沉淀质量

第十单元酸和碱

一、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或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变化)?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两种?它们遇酸性或碱性溶液分别显示什么颜色?

(2)什么样的花朵汁液适合做酸碱指示剂?

二、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1)酸和碱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

(2)浓H2SO4和NaOH不慎沾到皮肤上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三、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或碱溶液:如何稀释浓硫酸?

四、实验探究酸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1)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浓盐酸的挥发性?造酒时调节酸度,为何使用稀硫酸,而不用盐酸?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用浓盐酸?

(2)盐酸的用途有哪些?

(3)学会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的用途有哪些?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4)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共同的化学性质有哪些?与酸碱指示剂;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与碱;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实验探究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实验探究NaOH固体的吸水性?NaOH固体的用途?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NaOH做干燥剂?

(2)NaOH和Ca(OH)2的俗称,Ca(OH)2的用途?使用NaOH应注意什么?

六、学会通过实验探究NaOH和Ca(OH)2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2)与酸;什么叫中和反应?(3)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4)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七、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意义?

(2)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胃酸过多,如何治疗?如何处理废液中硫酸?被蚊虫叮咬如何处理?

八、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1)如何用PH试纸测试溶液或土壤的酸碱性?

九、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一、了解NaCl、NaCO3、NaHCO3、CaCO3等盐的名称、俗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二、学会粗盐提纯,粗盐提纯过程中蒸发操作需要哪些仪器?步骤?都要用到哪个仪器?蒸发什么时候停止加热为什么?

三、如何检验CO32-?常见的沉淀有哪些?

四、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1)复分解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生?

(2)学会判断一些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五、知道一些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1)植物生长需求量较大的几种元素是什么?

(2)氮肥/磷肥/钾肥的作用分别什么?什么叫复合肥?举几例?

(3)如何鉴别氮肥/磷肥/钾肥?

六、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不合理使用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一、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1)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哪些食物富含糖类或油脂或蛋白质或纤维素?

(2)氨基酸在体内的作用是什么?(3)淀粉的代谢过程。

二、知道某些物质(CO、甲醛、黄曲霉毒素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1)CO如何使人中毒?(2)甲醛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3)黄曲霉毒素使人中毒原因是什么?

三、了解某些元素如:Ca、Fe、Zn、I、F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人体缺乏Ca、Fe、Zn元素对人体分别有什么影响?

四、初步认识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五、能从组成上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常见化学物质篇(9)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6)10C0021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元素化学,是指元素的单质及其常见化合物的组成、结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制备、用途和存在的描述性知识,是高中化学的基本知识构成。元素化学为化学其他板块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和计算等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唐有祺院士提出“化学家的工作,主要是耕耘元素周期系”[1],可以作为对元素化学重要性最精辟的注解。

在高中化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元素化学的学习是学生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元素化学的学习困难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元素化学知识的“本体”困难。高中元素化学知识有几个显著特点:“繁”――所学元素种类多(课程标准要求的元素有10种,教材实际涉及到的则更多),较繁杂;“乱”――每种典型元素的常见代表物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多,易混乱;“难”――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形复杂、类型多,难记忆;“杂”――每种元素的代表物包含的知识层次多,易混杂。其次是元素化学知识的“应用”困难。元素化学是中学化学其他所有板块知识的载体,知识应用非常广泛,可以与化学所有板块的知识融合起来,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具体表现在:①与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相融合考查;②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理论相融合考查;③与电解质溶液、离子反应理论相融合考查;④与化学实验知识相融合考查;⑤与化学计算相结合考查[2]。第三是其他因素带来的困难。如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起始年级的学生一时较难适应。因此,对高中元素化学的教学应把握好课程标准,立足能力培养,理解、用好教材,重新建构元素化学学习的新视角。

2 高中元素化学教学的“三线三视角”

高中化学在知识的深广度、学习能力要求和学习方法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要求更高。诚如许多学生所言,高中元素化学知识与初中相比较,确实给人以繁、乱、杂、难之感,成了许多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障碍。为了破除这种学习障碍,使元素化学知识结构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系统,实现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环节。

“如何教”,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策略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教师应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有助于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最佳教学方式。认知心理学认为,只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一定的刺激下被激活,在需要应用时才能成功地提取[3]。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化,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知识结构化是指把所学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或归入某种更大的范畴,在头脑中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组块,进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4]。因此,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知识结构化的方法,则是化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教学实践,就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元素化学知识的“三线三视角”做一简要阐述。

2.1 建构元素化学的“三线”结构

元素化学知识的“三线”是指“知识线”、“方法线”和“价值线”,见图1所示。

为了教学方便,可以把知识线、方法线和价值线称为“大三线”,而将知识线中的元素线、价态线和物质线称为“小三线”。

2.1.1 知识线

(1)“元素线”――以某种具体元素为线索建构

学习完某种元素时,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知道该元素的单质和常见的化合物有哪些,由此逐步丰富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形成该元素的“元素线”。教学中要有意识逐步培养学生遵循物质分类的思维规律,按照一定的物质类别顺序,能够有序、熟练地写出该元素常见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画出该元素的“元素线”。如硫元素的一种“元素线”,见图2所示。

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这是化学科学的一个基本观念。“元素线”强调从“元素中心”的视角、用分类观整体性认识物质。通过建构“元素线”,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物质与元素的关系,更好地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可以游离态或化合态存在,因此物质有单质与化合物之分。

(2)“价态线”――以“中心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线索建构

在“元素线”的基础上,按照所学中心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以化合价升高或降低的顺序排列含该价态的物质,即得到该元素的“价态线”。如硫元素的一种“价态线”,见图3所示。

元素的“价态线”并不是物质间实际转化的关系线,它是以核心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线索,让学生熟知该元素常见的化合价及每种价态对应的物质,建立起元素化合价与物质的对应关系。建构“价态线”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视角分析、判断该价态下的元素,其化合价能升或降的思维习惯,进而分析该价态下对应的具体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规律。

(3)“物质线”――以某种元素的常见物为线索建构

如果说“元素线”和“价态线”是从横向建构知识线,那么,“物质线”则是对知识线的纵向建构。“物质线”是在“元素线”和“价态线”的基础上,以某种具体代表物为建构对象,内容涵盖该物质主要知识结构的一种思维线索。“物质线”的主要内容有: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应用、存在和保存等(可根据具体物质删减涵盖内容),见图4所示。

“物质线”是学习某种具体物质时的纵向思维模型,是元素化学最重要的知识构成和知识基点之一,因此也是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建构的内容之一。

2.1.2 方法线

“方法线”的建构目标主要是,在元素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归纳出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学习方法及化学反应的学习方法。以鲁科版高中《化学2》教材为例,在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中,通过学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等知识,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密切联系起来,从中发现和掌握物质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进而从本质上认识元素性质存在共性与递变性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方法线”实际上是一条“暗线”,隐藏在每种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过程中,并随着学习物质种类的增加而不断得到强化。例如,“分类比较、类比迁移”的方法在元素化学的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学习完CO2的性质后,让学生总结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进而推出后面所学SO2的性质;通过比较CO2和SO2中C和S的化合价,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可以分析得出它们具有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由此不难看出,对于物质通性的学习都可以采用此法。如总结出酸的通性、碱的通性、金属单质的通性、非金属单质的通性等进行迁移应用。这样,通过运用联想、迁移的方法去认识同类物质的共性,从中发现规律,可以逐步克服对物质化学性质学习的畏难心理。

“方法线”中另一条隐含的线索是化学反应的“规律线”。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物质之间的转化及其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发现和掌握的。理解和掌握了化学反应之间的规律,就能避免学生因死记硬背而产生对化学方程式恐惧、混乱、乱用、误用等问题。在化学反应的诸多规律中,中学阶段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反应规律主要有: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四类反应类型(类型之间可能会有交叉,但不影响研究)。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归纳这四类反应的反应特点和反应规律,引导学生逐步熟练掌握四类化学反应的规律,对于学生从本质上突破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大有裨益。

2.1.3 价值线

价值线则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出发,加深学生对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学习意义的认识,深刻体会元素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升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

2.2 建构物质化学性质学习的“三视角”

在元素化学的学习中,掌握物质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无疑是最重要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复杂多变,这也折射出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习物质化学性质知识时,倘若能使知识结构化,则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思维模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4]。从教学实践观察,分类比较、迁移应用的方法是使知识结构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视角”的建构对象为物质的化学性质。在学习某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时,采用分类与比较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类属通性、氧化还原性和特性”三个视角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建构该物质化学性质的知识结构图,见图5所示。

在运用“三视角”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元素化学“三线”中的“方法线”的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规律和化学反应的规律,自觉运用“方法线”中的有关规律进行分析、判断和理解有关化学反应的特征,这样才能对物质的化学性质达到深刻理解和记忆。如利用元素周期律,加深理解和掌握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形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规律进行分析、判断和深刻理解物质的各种化学反应特征,最终达到熟练掌握和应用物质化学性质的目的。

在具体学习某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时,先从组成和结构特点让学生分析、确定该物质的类属,进而按照该类属得出其可能具有的化学通性;继而再让学生从元素化合价可能升降的角度,分析得出该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或还原性;最后研究该物质是否具有其他的特殊性质。例如,铝在一定条件下能与非金属单质、酸(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强碱、盐溶液、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复杂、涉及化学反应较多的金属单质,学生对此非常惧怕。教学中,教师讲解后让学生采用“三视角”法,自主分析、建构铝的化学性质结构图,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见图6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出的化学性质“三视角”,只是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三个角度,并不是划分物质化学性质的三个绝对类别。例如,金属的通性又常表现为金属的还原性,铁、铝常温下遇浓硫酸、浓硝酸发生钝化,既体现了铁、铝的还原性,也可以认为是铁、铝的化学特性。因此,除物质的通性外,其他性质的归类可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做一些个性化的调整。另外,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初中所接触的化学物质种类较少,学生难以形成物质的类属通性,而熟练掌握物质的类属通性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高中元素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通过多种方式(作业、比赛、板报、作品展览等)让学生逐步了解和完善各类物质化学通性的建构,掌握了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等各类物质的化学通性,就为元素化学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在高中元素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常常存在许多困难。将元素化学知识结构化,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在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索。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立足于知识结构化和思维模型建构的元素化学教学的“三线三视角”,对于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心琦.课程标准高中化学(必修)元素化学教学之我见[J].化学教学,2012,(3):3~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3][4]王晓艳.中学化学知识结构和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7.

常见化学物质篇(10)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120―01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化学实验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现有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的实验教学成了“画学”和“话学”,这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实验理论,知识迁移能力差,导致许多学生在高考时实验得分不高。本文仅从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及鉴别方面谈谈在化学复习过程中的一些方法。

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主要包括:常用实验仪器的选用与洗涤,常用药品的保存与取用,物质的溶解、加热、蒸发与结晶,蒸馏、萃取与分液、过滤、溶液的配制,酸碱中和滴定,常见气体的制备、净化、收集、实验装置气密性的检验,实验仪器的装配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正确进行化学实验的前提,是提高化学实验能力的基础。高考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要求是“掌握”,即要求准确、熟练和规范,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且能用简要的文字来表述。在复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除结合课本复习外,还应进行实验,对照实物或挂图,回忆以前做过的实验,有条件的可以将重点实验重做一两遍,边操作,边思考,或利用多媒体演示装置把重点实验演示一遍,以便达到深刻理解、熟练掌握的程度。

例: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主要步骤如下:

(1)配制一定比例的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加入反应器中;

(2)向室温下的混合酸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苯,充分振荡,混合均匀;

(3)在50―60℃下发生反应,直至反应完全;

(4)除去混合酸后,粗产品依次用蒸馏水和5%的NaOH溶液洗涤,最后再用蒸馏水洗涤剂;

(5)将用无水氯化钙干燥后的粗硝基苯蒸馏,得到纯净的硝基苯。

请填写以下空白:

(1)配制混合酸时,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是( )。

(2)步骤(3)中,控制温度在50-60℃下进行,常用的方法是( )。

(3)步骤(4)中洗涤、分离硝基苯应使用的仪器是( )。

(4)步骤(4)中粗产品用5%的NaOH溶液洗涤的目的是( )。

分析:题目以苯的硝化反应实验为载体来设问,所提出的问题许多都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具有普遍的意义。浓硫酸和浓硝酸的配制,是学生没有亲自实践过的操作,但是可以由初中化学重点学习的浓硫酸稀释的操作进行迁移。这在分析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弄清楚在配制两种密度不同的液体的混合液时的操作方法。

第二小题,控制反应温度在50-60℃(100℃),就采用水浴加热的方法。因为要涉及使用温度计,所以可把中学实验中要用温度计的实验总结一下,让学生仔细体会各个实验中温度计使用方法不同的原因。

第三、四两个小题,意在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实验中制得的硝基苯仅是粗产品,其中除主要含有硝基苯外,还含有残留的混合酸和其他副产物,从而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反应特点的认识。第三小题还考查学生对硝基苯在水中的溶解性的了解和分液漏斗的使用,因此在这里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在实验操作方法上涉及到物质的溶解、过滤、蒸发与结晶,蒸馏或分馏、分液、萃取,升华、渗析、洗气及气体的干燥与净化。在化学原理上涉及到试剂的选择及加入顺序的确定等。物质的鉴别主要利用物质的特性或离子的特征反应,限用给定的试剂,限用一种试剂或不用其他试剂,把有关物质或离子鉴别出来。

在进行“物质的分离”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被分离的物质要尽量分离完全;

常见化学物质篇(11)

可以根据一些特殊的现象首先判断出一种物质,并把自己的思路及时落实到框图的合适位置上。熟悉题眼后,会对这类试题产生一种直觉上的熟悉,看到试题就知道应从哪里入手。

1.常以物质的颜色为“题眼”。如以常见固体的颜色、沉淀的颜色、溶液颜色等。

2.常以反应条件为“题眼”。如:点燃、通电、催化剂、高温、加热等。

3.常以个性特征为“题眼”。如: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常见的液态燃料是C2H5OH;常温下为液态的物质最常见的是H2O,等等。

二、大胆猜测

有的题目条件隐蔽难以找全,有的题目文图较多、关系复杂难以捋顺,有的题目已知信息较少无从下手等。如果实在找不到突破口,可确定待测物质的大致范围,同学们要敢于大胆去猜测一把。因为大致的范围确定了,就可以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猜出几个可能的、常见的、常用的物质。

【例1】框图中的物质为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其中属于盐的是B、C、M、N,属于氧化物的是F、G;胃液中含有适量的A,可帮助消化;C是家庭中重要的调味品之一;D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1)C物质是由(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A与镁条反应能 (选填“放出”、“吸收”)热量。

(3)写出D的俗名: ;写出化学式B

、N。

(4)写出GM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找到题目的突破口:胃液里帮助消化的物质是盐酸,确定A是盐酸;氯化钠是家庭中重要的调味品,确定C是氯化钠;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熟石灰,确定D是熟石灰。再探求知识间的联系:熟石灰属于碱,能和酸及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确定氧化物F为水;E可由熟石灰转化而来,又能转化为氯化钠和水,那么E是含有钠元素的碱,则E是氢氧化钠;G也是氧化物,根据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推断,可确定是二氧化碳;则B是含有钠元素的碳酸盐,即为碳酸钠或碳酸氢钠;M、N都属于盐,可由二氧化碳转化而来,那么M、N均为碳酸盐,N能转化为氯化钠,则N为碳酸钠,M为碳酸钙。

解题关键:由酸碱盐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的猜测,例如两种氧化物的确定就是熟悉碳酸盐、常见酸碱性质后的合理猜测。

三、掌握一定的解题顺序

推断题的主要解法有顺推法、逆推法、顺逆转化法、综合发散法、淘汰法等。

1.正向思维聚合,水到渠成

【例2】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CaCO3、K2SO4、CuSO4、BaCl2、Zn(NO3)2、K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就实验得以下结果(每步都恰好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操作①及现象可知白色粉末中一定无_________。

(2)通过操作②及现象可知白色粉末中一定无_________。

(3)通过操作③及现象可知白色粉末中一定无_________。

(4)白色沉淀是_________;白色粉末中一定有_________。

解析:分析六种盐的物理性质,CaCO3不溶于水,CuSO4的水溶液呈蓝色,剩余盐的水溶液均为无色。操作(1)得无色溶液a,从此信息可推知白色粉末中一定没有CaCO3粉末,也没有CuSO4粉末;且可以复分解反应规律将剩余的四种盐分成两种情况,甲:BaCl2或兼含有Zn(NO3)2,乙:K2SO4、K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该组溶液中不会含有Zn(NO3)2。由操作(2)的现象可以确定溶液中一定不会含有BaCl2,应含有K2SO4、K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由操作(3)的现象可以确定白色沉淀中一定不含有BaSO4而含有的是BaCO3,并可以推知无色溶液a中一定不含有K2SO4,反之推知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K2SO4。

2.思维逆向演绎,由因揭果

【例3】现有A、B、C、D四种溶解进行如下实验,每一步反应均恰好进行完全。则A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 D_______。

解析:上组,由常见物质的特征可知蓝色沉淀是Cu(OH)2,不溶性的碱只能与可溶性的酸发生中和反应。X为酸的溶液,生成物A为二价的铜盐。A+D蓝色沉淀+白色沉淀,由常见反应规律可分析得出A是CuSO4、D为Ba(OH)2、X是H2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