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村生态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0 16:28:09

农村生态现状

农村生态现状篇(1)

文化生态研究源于生物系统与人的关系。在国外,关于文化生态研究起步比较早,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但是,关于文化生存抵抗的研究却比较少,对农村文化生存抵抗的研究也还刚刚开始。特别是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文化生存抵抗的关系,可以说还无人问津,在国内也亦如此。因此,曹静、黄正泉[3]率先在国内对农村文化生存抵抗进行研究,并发表《论农村文化生存抵抗与高等教育》一文。从理论层面上来说,通过对“农村文化生存抵抗”概念的改造与理论提升,将丰富教育文化生态学概念的内涵;研究高等农业教育与文化生存抵抗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丰富教育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视角,研究农村文化生存抵抗和农村生态优化的规律、原则、途径,将生态智慧贯彻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拓宽文化生态学研究视域,进一步加深教育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深度。从实践层面上来说,从优化促进农村文化生存抵抗,优化农村文化生态的角度,重新确定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的方向、目标,一方面可为高等农业教育专业的调整、课程设置的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理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将文化生存抵抗概念纳入到生态位关系,并融入到对农村文化生存的现状分析,使从农村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视野不再局限于农村文化内部,将高等农业教育发展与促进农村文化生存抵抗功能首次结合起来,透过对两者发展现状的分析来深入探讨两者的本质联系,将农村文化生存抵抗这一概念再细分为农村文化生存潜能、农村文化繁殖潜能、农村文化保护和抵抗潜能等,并结合高等农业教育的实际来探索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各种原则和有效途径。北京、贵州、四川等省市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调查显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基层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足,推行力度不够,是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不仅使生态文明的理念难以深入人心,而且对于农村地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难度加大,这两个方面都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2农村信息化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研究

无论是在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在南非、马拉维、坦赞尼亚等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大量旨在考察农村居民信息需求结构的研究,并将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衡量服务能力的重要依据。研究显示,农村具有广泛的信息需求,涵盖了医疗卫生、农业技术、教育、经济和法律等众多领域;同时,几乎每一个研究对象都有自身特色的信息需求。杨美英、徐春、黄友兰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在服务设施、手段、内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难以满足“三农”发展需要。王宝庆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村级视角的调研指出,样本村的信息服务总体水平较好,信息资源建设等评价一般。孙素芬、罗长寿从农村信息需求、信息资源建设、传输手段及组织体系方面,对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赵静、袁志超从“菜贱伤农”典型案例分析基层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各个环节,认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低下导致“菜贱伤农”。刘世洪等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估测法、德尔菲法等,研究创建了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法”,并对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测评。胡昌平认为,以区域农业特征和用户需求为导向,针对特定区域的网络农业信息资源进行集成,可以形成集成化信息服务能力。徐学东,张春玲指出,提高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必须明确发展战略重点、加强组织与领导、建立健全法规与标准、加快农村信息资源整合、创新投入与营运机制和加强信息意识与人才培养等。贺玢认为,农业信息化服务补贴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和农民的信息意识。

3城乡生态和谐建设现状研究

城乡生态和谐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与农村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都是普遍存在的。各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基本上都经历过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对乡村生态的毒化和城乡生态相互毒化的过程。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恶化也正经历着与其他工业国家一样的历程: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同时,农村生态环境也正遭受严重破坏,且城市生态恶化正出现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农村生态恶化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城市的转嫁,二是来自农村自身的积累。王雨辰认为,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城乡二元格局下,各自以自身为中心,使资源的分配利用不能统一协调,进一步加剧了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的进程,所以生态文明应在城乡统筹中实现。生态文明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也是前提;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农村实现生态和谐面临着各种矛盾:环境保护重城市轻农村,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形成恶性循环,城乡发展资源不均衡导致农村环境环境问题。

4农村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现状研究

陈志尚认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环境立法不完善,没有一部独立的农业环境的法律、法规,农药使用造成环境污染等领域存在立法空白的问题;2)农村生态环境执法不严;3)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4)缺乏环境知情权与环境事务参与权;5)环境教育落后,公众环境意识欠缺。邹冬生,高志强认为,我国政府在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存在制度缺失,主要包括干部政绩考评任用机制的缺失,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的缺失,监管体制的缺失,财政保障体制的缺失,科技支持保障机制的缺失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缺失等。姬振海[18]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无论在环境立法还是在环境执法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城市中心主义。环境立法上的“城市中心主义”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环境立法供给严重不足。二是农村环境法律的不适应性。环境执法中的“城市中心主义”,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环境管理设置中的城乡差别和环境保护投资商的城乡差别。城乡环境二元趋势导致城乡环境不正义问题的出现,将进一步加深农村地区的环境恶化。

农村生态现状篇(2)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主要表现在:1现在全国的城市基本上都建有垃圾回收处理站、污水处理厂等一整套环保系统,但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没有统一有效的收集处理系统,大部分生活垃圾和污水随处倾倒,严重污染了耕地、空气、水源,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环境,影响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最终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2地方政府环保工作重城市轻农村,环保方面的人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3一些地方受利益驱使,把环保不达标、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尤其是城市近郊的农村,使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在农村蔓延,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4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不惜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使有益的鸟类和昆虫死亡,破坏了生态平衡;5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动物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1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

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法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严禁直接或者间接向河流、溪沟、水库、山塘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2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

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新村庄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加快推广“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步伐,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边远分散地区可采取资源化的就地处理方式。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控制煤和柴草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3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力和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快推行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积极开展规模以上养殖户和散养户的污染治理。各地要结合实际,确定时限,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B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合理控制水库、山塘养殖规模,坚决禁止化肥和畜禽粪便养鱼。

5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强农资管理,禁止生产及销售劣质农膜,提高农膜使用周期及使用寿命,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

6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摸清情况,把握机理,逐步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开展污染土壤综合治理试点。加强对污灌区域、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的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监管。

7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和整治村庄现有水体,努力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破坏。

8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监管机制

建立公共政策农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政策源头上把关,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把环境监管工作的触角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可在全区范围内分片设立环境卫生监察大队,专职负责镇容、村貌的管理。在全区各乡(镇)统一设立环境保护管理站,负责乡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依法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和事。强化对各级党政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考评,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内容。引入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机制,开展绿色经济核算,逐步建立农村经济绿色统计和审计制度,将统计、审计结果作为考核提拔基层领导的重要指标和基层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

结语

农村生态现状篇(3)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226-01

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充分发展,更离不开农村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但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堪忧。因此,如何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基层县委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深入无极农村地区,以期通过研究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总结类似无极的平原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探索治理对策,以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 、无极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

无极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县辖21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1.9万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无极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看,目前无极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突出表现在:

1.皮革、化工产业及造纸的发展使无极农村的环境受到污染。这些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使用大量化学原料,致使地下水、空气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农村的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短时间内无法根除。

2.农民缺乏生态意识,致使农村环境受到污染。30多年来,农民一直在使用浅水井灌溉农田,部分地方甚至使用污水灌溉;近年来,农业生产出现过度依赖化肥及农药现象,这些都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壤污染,对大气、水、生物等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进而形成严重的面源污染,农产品安全也成为令人担忧的问题。

3.村镇基础设施不足,农民生活环境较差。无极98%的农村无排水设备,道路硬化程度不够,绿化、亮化程度不足,厨房、厕所、暖气的改造提升程度不足,这些均不利于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良好生活行为的养成。

4.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构成威胁。当前,98%的农民已经不在家庭猪圈中养猪,这就改变了以前那种虽不太卫生但还较合理的生态循环圈:养猪 粪便 肥料 农作物 养猪,自从农田底肥开始变为化肥,农药开始变为农作物的朋友,农产品的安全、土壤的安全就开始成为了问题;农民的能源消费结构已发生了变化,电器的拥有量越来越大,这样一来,由于消耗了太多的电力和石油能源,最终还是造成了整体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再加上冬季取暖大部分采用燃煤作燃料,直接加重了农村空气质量污染程度。

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河北省正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该行动实施以来,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农村人居条件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与无极农村类似的平原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农民的生态观念缺乏。农民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不能较好地处理经济与环境、家庭卫生与户外卫生、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等问题,这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一个较大的思想和精神障碍。

2.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当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农民自筹。但由于农民挣的钱不足以支配医疗、孩子上学、养老等费用,没有安全感,所以他们筹钱很难。资金难筹、投入不足阻碍着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

3.农村污染呈现多样化趋势。工业的“上山下乡”,使农村受到工业污染的侵蚀。农民收入的增加,使一些以前没有或很少的消费品也大量进入农村,由此产生许多无机垃圾,如塑料袋、电子垃圾等。由此农村的环境污染出现新的特点,即由以前的单纯由生活和农业生产导致的污染向多种污染形式并存转变。

4.农村村庄整治工作推行有难度。村庄整治工作的主体是农民,在“利益第一”的思想引诱下,在农民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均大幅提升的现实中,做好村民的工作困难重重,这直接导致多数村庄整治水平较低,亮点村、特色村所占比例不易提高。

5.部分农村两委班子、村干部没有尽职尽责,延误了生态环境建设相关政策的实施。作为村班子成员,作为村干部,如果不尽心尽力地工作,那在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上也必会拖后腿,成累辍。

6.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难延缓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农药、化肥的模式造成农村环境的大面积污染,当前农民已习惯于这种模式种植,不易改变。经济作物形不成规模种植,一家一户难找到销路,缺少专业市场或已有的专业市场没能充分发挥作用。部分合作社运作不规范,承担不了应有的责任。这些因素致使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下滑,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延缓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程。

三、建设良好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对策

1.重引导,培育生态文明理念

农民有了生态文明理念,才会有符合生态要求的生活和生产行为,才能推进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因此我们要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充分发挥电视、农村电影、网络、广播、宣传栏、农民健身小组等媒介的作用,以人为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小品、顺口溜等形式,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生态道德教育。

2.抓源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对农村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逐渐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及次数,换用有机肥及生物方式治虫、治灾。其次要把现有产业做大做强,出品牌,出效益。第三要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市场定位,确立产业链发展方向。

3.重实践,提倡勤俭节约

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身体力行,上行下效。大力提倡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协同推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等节约型技术使用。建立清洁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生产生活源头抓起,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等环保产业,减少外部投入品使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清洁生产。

4.重效果 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健全科学评价体系。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农村生态现状篇(4)

一、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效

1.优化了农村干部结构

大学生进入到农村工作,带来了文化和创新的理念,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优化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同时,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科技和文化支撑,增强了农村和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开阔了眼界,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有利于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有利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2.促进了农村文化传播

大学生村官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较强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可以从多种媒体渠道获得信息,及时了解国家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推动本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同时,大学生村官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能够将自己的所学专长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村情的文化传播方法。另外,大学生可以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做好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基础。

3.带来了科学和技术

大学生村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技术传播和推广。要建设好新农村生态文明,就要不断转变农民陈旧的思想观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技术和新知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是科技知识的技术支持,要有一批懂业务、有水平的队伍来对新技术和知识进行传播和推广,大学生村官就是一批先进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进行有效的传播和推广,带动新农村建设。

4.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

大学生村官通过较全面的学习,他们的知识学习和动手能力相对水平更高。他们是年轻一代,充满活力,有朝气,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活力和气息,能充分运用网络和电脑技术。到农村基层锻炼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热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他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对于读、写以及网络时代的运用都有较好的掌握。

5.提倡了农村文明新风尚

当代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掌握的新东西也多。他们是一支有活力的队伍,给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风气。他们积极宣传党的农业政策,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提高农民的业余生活,促进了邻里和睦,提升了农民生活面貌,倡导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他们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和法律知识政策等,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育、宣传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品质,改变农村风貌,促进农村和谐 。

二、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不熟悉相关法规

关于农村的政策法规有很多,大学生以前都没有在书本上接触过,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更无从知道,再加上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开设农村政策法规的相关课程,加之学习范围的广泛性,所以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关注相关农村政策法规信息,同时,虽然有一些社团组织了“三下乡”活动,但他们整体参与农村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积极性也不是很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就无法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进去,阻碍了其发展。

2.缺乏实践经验

对于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接触农村不多,对农村的生活现状及其复杂艰苦的环境不了解,也不能适应,这对大学生来讲是个严峻的考验。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基层工作者,对当地相关农村政策法规,如农村税费改革体制、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等,都了解不够。目前,全国开设农村政策法规相关课程的高校较少,如在河北农业大学,只有农村区域发展、农林经济管理等个别专业才开设此类程,而大部分大学生对此并不是很关注,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具体问题需要较长时间的“补课”学习,才能逐渐适应农村的实际工作。

3.缺乏团队合力

在我国,有些地方片面追求村村有大学生,缺乏对服务农村的大学生力量的整合,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和沟通平台,没有相应的其他技术人才的引导,使得大学生村官势单力薄,在工作中遭遇到无人理解和无人援助的尴尬境地。缺乏相应的较高层次的配备和整合,必然会挫伤大学生村官的激情和意志,并进一步阻碍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充分发挥。

4.工作方式和方法难于被接受

在实际开展工作中,多数大学生村官在处理农村实际事务、解决农业生产方面的具体问题时,往往显得能力和经验不足或方法不当。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到农村后,前期的心理波动比较大,产生环境不适应,出现办事不热心,眉毛胡子一把抓,理不出主次,无法处理群众的日常纠纷等现象,这确实是缺乏能力、经验、阅历所导致的。此外,村委会的其他成员一般在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上都较为丰富,面对年轻、思维活跃、整体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村官,他们可能妒贤嫉能,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来和他们抢位夺权的,对大学生村官产生不理解、不信任,也不愿授权、不愿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有可能排挤大学生村官。

5.专业技能与农村需求偏离

目前的新农村建设需要既有农、林、牧、渔等适应农业发展的专业知识又有懂管理、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这在大学生村官中所占比例却比较少。因此,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只是凭一腔热情在农村开展工作,必然在复杂的农村工作实践中碰壁。据一项数据统计,从专业知识结构来看,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知识的仅有4%,医学占2%,工学占6%,法学占3%,经济与管理专业占 22%,其他专业占63%。可见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偏离“三农”发展的实际需要。当前农村需要的是大量熟悉农村具体工作,掌握农业实用技术,能有效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现有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不符合农村实际需要,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三、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效应

1.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把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纳入乡镇工作考核,制定考核细则,进行年度考评,对考核优秀的村官优先推荐入党和给予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在事业单位招考中记入一定分值,用制度来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使用。如江苏省兴化市为大学生村官职称评定开辟了绿色通道,18位大学生村官,经本人申请、村组推荐、乡镇考核、人社部门审批等程序,领到了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各级政府要健全村官日常管理组织机构,建立有效的日常管理制度, 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态,对他们进行跟踪管理。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和具体的目标考核体系,对他们进行考评,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考勤制,严格纪律,服从领导,把激励和淘汰机制结合起来,做到奖罚分明,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2.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传播活动

在文化方面, 大学生村官可以在了解和宣传当地的传统民俗、民风的同时,加强宣传,灌输健康、科学的精神文化理念,不断丰富农村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可以积极开展对口文化支援活动,联系具有一定水准的文化和科教机构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可以鼓励有一定知识和条件,有主动意愿的农民朋友自办文化广场、图书室等,支持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一种乐观、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氛围,培养农民的参与意识和文化意识。

3.提供农业科技支撑

大学生村官可以在很多方面给予农民科技支持,积极推广农业施药新技术,提高化肥和农药的效率,减少对农药及生产资料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大力推广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加强生物防治技术。可以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玉米秸秆养牛、秸秆种植菇类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宣传适合农村污染物控制的生态技术。改进对农民的技术服务支持,形成保障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的科技能力。还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和资金,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专家现场讲学等形式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

四、结语

大学生村官队伍是一支有较高学历、较高素质和较强专业技能的生力军。他们活跃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引航,必然会有形或无形地在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传统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创造农村生态文明新天地,积极采取对策,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努力使农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解读与思考[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32—37.

[2]叶?静.大学生“村官”联动策略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253—256.

农村生态现状篇(5)

    一、我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使用水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

    上世纪中叶以来,城市的不断建设,工农业的粗放发展,人口的猛增,加之对剑江河流域的无序开发,使城市河道水量减少,水质严重污染,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剑江河流域保护迫在眉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1)生活污水污染

    目前,都匀市的大部分农村还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且农村环保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致使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倾倒或直接排入水体,有些难以处理的固体垃圾也直接倒入水中。生活污水正以不断增加的范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农药化肥的超量使用

    都匀的农业是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为主。为提高产量和效率,人们经常会通过施加肥料和喷洒农药来增产。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生产技术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不按规定使用农药和肥料,且施肥、喷药配套技术和器械不完备,造成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化肥、农药的超量使用严重污染了地表及地下水,对农产品的食用安全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3)工业废水的污染

    都匀的工业以化工、电子、纺织为主。70年带初期,由于当时的环保制度落后,许多工厂的工业废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外面或河流中。原位于老猫冲的都匀蜡纸厂,其生产废水直排晓河,进入剑江,严重污染晓河和剑江。

    2.土壤污染严重,土地耕作力下降,耕作面积减少

    都匀市土地资源丰富,为城建、工业、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农民不合理的耕作,造成土壤污染、耕作面积减少,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有:

    (1)废弃塑料农膜污染

    农膜的使用对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价值,但因回收率不高和其本身难以降解易造成土壤污染 ,也影响农作物生长。据不完全统计 ,都匀市塑料农膜废弃率为81.3% ,使用可降农膜比例仅为3.15% ,以及塑料袋的普遍使用,这样在农村也产生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各种塑料制品及农膜废弃物 ,由于极难降解 ,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 ,对耕地的污染非常大。耕地污染使其转换为财富的能力下降,加快了土地退化和沙化 ,削弱了土地的产出能力并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

    (2)生活垃圾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生活垃圾逐年增加 ,而大多数乡镇还没有建设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填埋场 ,垃圾一般都弃置于河塘和凹地 ,既影响环境美观,又污染土壤。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

    3.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林业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森林火灾、人为任意砍伐、公路和铁路建设条件需要,都匀市农村的山林植被在不断的减少和被破坏。加上矿石的无规划开采以及采用落后的生产方式开采小煤矿、小金矿等逐年增多,不仅直接破坏了农村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 而且引发山体塌陷、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和景观的严重破坏, 并致使山体保水功能和水位下降,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矿石开采中剩下的尾矿、研石等废弃物大量堆存, 既造成了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污染, 又占用了大量土地, 造成土地的闲置和浪费, 还使一座座青山千疮百孔, 有碍观瞻。

    二、 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及防治对策

    1.加强国家宏观决策,重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管理监管的重点一直在城市和一些重要工业点源污染防治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防治监管重视不够。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因素包括不多,考虑不够,导致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建议在修改《环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时增加一些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条文,且不同的地区应有不同的政策,不能一刀切。

    2.加大政府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为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中央及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对农村生产的绿色产品应通过增加绿色产品消费税、免除农村环境治理税和补助农民生产绿色产品进行保护。促进种植户和养殖户的联合,提高他们充分利用禽畜粪便和生活垃圾的积极性。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同时改善农村生活垃圾及禽畜粪便乱倒、乱堆的问题,减少生活垃圾及禽畜粪便对空气、水源的污染。

    3.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来改善目前农村出现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污染的问题。中央政府及各级政府有责任指导和帮助农民,增加他们受教育的机会,使农民懂得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让农民知道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并采取措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交给他们耕作的技术,让他们更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业生产。

    4.从大局出发,杜绝将污染重、耗能大的企业转移到农村

农村生态现状篇(6)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35-01

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一直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等大部分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在许多地方都任意排放造成环境污染。“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的“五乱”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影响。

2.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日趋加剧。随着养殖业发展,粪便对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使农村环境产生了新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山西省芮城县100头以上的养猪户有200多户,5000只以上的养鸡户有100多户,百头以上的羊有30多户,都没有达到规模化养殖标准,但猪、羊、鸡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喂一头猪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10个人的污物排放量,养一头牛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5个人的污物排放量,一只鸡、鸭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个人的污物排放量。

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气味的影响,一些达到了规模化的养殖场都没有规范“三废”处理设施,大量的粪尿及冲洗废水随意排放于自然环境,气味对周围邻居日常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再者是存在乱建现象,有的建在别人房前屋后,有的建在居民密集居住区。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造成了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已成为畜牧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垃圾污染已成公害。随着塑料业、食品包装业的进步和农民“重洋轻土”、重化肥轻有机肥思想的发展。垃圾污染已成为农村和农业环境中一大公害。据测算,芮城县农村年产生生活垃圾5.2万吨。这些生活垃圾污染分为两种,一是“白色污染”,即塑料及塑料制品污染。据调查资料显示,芮城县农民年使用塑料及其制品约200吨左右,回收率不到1/4;每年使用农膜150多吨,可降解的只占5%左右,回收率也只有46%。这些难降解的塑料及其制品和农膜,成为农村农业环境一大污染源。二是“黑色污染”,即除去白色污染物外的其他生活垃圾。这些垃圾连同白色污染物不焚烧,不还田,而是乱倒在池塘、溪边、村旁、路边。

4.农药、化肥污染触目惊心。农药作为_丁业产品本身就是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化肥在生产过程中混入一些有害物质或不科学合理施用,施用后会使土壤理化性质变劣,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受到不良的影响;过剩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渗人到地下,污染了井水,或随农田排放流入地面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生长。乱用、滥用农药,过多单一地施用化肥,更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通过生物链影响到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据调查显示,芮城县2009年施用农药160.8吨,平均每公顷农田施用农药30公斤,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和国际水平;化肥一年要用1.7万多吨,其中近1/3流失。由于大量又不规范地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不仅造成环境被严重污染,而且使农药药效下降,化肥报酬递减,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益下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乱用农药,滥用激素,使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的品质下滑,市场竞争力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因乱用、滥用农药和化肥,致使许多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严重超标,污染了城乡居民的餐桌。

5.秸秆焚烧的污染。秸杆焚烧是一个新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每年一到收后种前,为了抓时抢种,农民往往就在田间地头、路旁采取放火焚烧秸秆的方法,一火点燃,漫天遍野,烟雾弥漫,浮尘滚滚,不仅浪费了资源,破坏了土壤结构,同时也污染了农村和市区的空气和环境,甚至影响公共交通安全。近年来,县有关职能部门虽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遏制了秸杆焚烧的范围和数量,但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主要对策和措施

根据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农村环保管理制度,强化污染监督和管理。制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加快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编制《芮城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各乡镇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对农村养殖业合理布局,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科学规划布局,制定畜牧业发展区划,合理划定调整畜禽禁养、限养区,控制养殖总量,新建规模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实现畜禽养殖粪便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同时要大力推广综合利用沼气技术,建设沼气工程。要制订各地各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配备清洁员,建造垃圾坑,组建环保小分队等等,强化监督和管理。环保_上作只有做到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2.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特别是提高农村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对控制和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十分必要。农民环保意识不提高,农业农村的环境污染就得不到根治,因此要通过各种媒体和培训班、讲座、橱窗等,把保护生态环境理念灌输到每个村民头脑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利用《公民道德规范》改变农民的生活陋习,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通过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促进他们树立起农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改善人们生存空间,提高生活质量。

3.集中建设畜禽生态场。以一村或几个村为单位,集中建设畜禽生态养殖场。养殖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自筹资金,分户建造”,建成一个畜禽饲养、粪便无害化处理和治气或有机肥等综合利用的多功能的现代化的养殖场。鼓励“公司出资办场”,农户进场养殖的做法,不但大大地改善农村环境,而且能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既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企业又有了稳固的原料基地,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农村生态现状篇(7)

 

一、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国,我国农村地域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是较高的,农村地域辽阔广大,搞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幅员辽阔广大的农村乃至受其牵连或影响的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占总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1. 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衰退 

 耕地质量和数量是环境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保护耕地也是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在耕地保护管理上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如建立占用耕地的限额审批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占用耕地的补偿制度和废弃地复垦奖励制度等,基本上控制了乱占、滥用土地资源的歪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保护耕地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盲目开发、乱占、滥用耕地的情况时有发生,许多以往粮食产量高的农业耕地正在消失,大片大片的农田被不断扩展着的工厂和公寓大楼占去。据统计[7],我国现有耕地1.26亿公顷,人均耕地仅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并且由于开发速度的加快,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耕地中的13.3%属于15度以上的坡耕地,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9100万公顷。 

 2. 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 

 水环境污染问题通常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通常有固定的排污口集中排放,以及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这些污染起源于分散、多样的地区,地理边界和发生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随机性强、成因复杂、潜伏周期长,因而防治十分困难,这种污染的地域特点实际上正好与我国农村的情况对应。在农村环境污染总体上可包括:外部污染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和农业自身的污染对农村的影响。 

 农村环境污染的外部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垃圾等污染。近些年来,这些污染问题突出。数据表明:全国七大水系1/3以上的河段达不到使用功能要求,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大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近岸海域污染呈加重趋势;相当多的城市空气质量超标,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空气污染和酸雨影响不断地向郊区或农村扩展;城市垃圾处理率低,而且还占用农业用地,污染农业环境。全国生态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00万公顷,其中耕地的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公顷;荒漠化土地面积2.6亿公顷,比实际耕地面积的两倍还多;沙化的耕地面积也已达256万公顷;耕地质量下降,发生盐渍化的耕地超过 800 万公顷。监测数据显示,占全国淡水天然鱼捕捞产量 90%左右的七大水系中,超过渔业水质标准的河段总量达5000公里。 

 农业自身的污染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在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农业自身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目前,(1)、我国化肥、农药的滥用。化肥年使用量多达4124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 400 公斤/公顷,远远地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化肥的平均利用率仅 40%左右,加剧了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全国每年农药使用量达30多万吨,除 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3.3万公顷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2)、地膜污染正在加剧。据对有关省区的调查发现,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 37.8 公斤/公顷,其中最高的达 268.5 公斤/ 公顷,地膜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500万元以上。(3)、农业生产残留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我国每年产出秸秆6.5亿多吨,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及粪水超过17亿吨。 

 3. 乡镇企业污染严重 

 据统计, 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 每年因污染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千克, 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农业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乡镇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范围,提高了农村资源的利用效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文化兴起。但由于乡镇企业数量众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 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防治污染设施, 使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据1997年公布的《全国乡镇企业工业污杂调查公报》显示:1995年,全国乡镇企业"三废"排放量已达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的1?5~ 1?3。目前, 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己由20 世纪80年代的11% 增加到45% , 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己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当前,如何在乡镇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乡镇工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4. 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严重 

 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34亿公顷,居世界第五位。但森林覆盖率仅为 13.9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7%,居世界第104 位;人均林木面积0.1公顷,人均森林蓄积量 7.8 平方米,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7%和12.6%,属于世界上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现有草地面积3.9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占有草地仅为0.33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草地质量不高,低产草地占61.6%,中产草地占20.9%,难利用的草地比例较高,约占草地总面积的5.57%。由于滥垦草原和过度放牧,我国出现了大面积的草场退化,草原生态日趋恶化。 

 中国是世界上的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67亿公顷扩大到1.3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3.6%。在近50年内,新发生沙漠化的土地有近0.7亿公顷,其中因沙化退化的草地达0.51亿公顷,耕地256万公顷。目前,大约还有约650万公顷耕地和1/3的天然草场受到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威胁,沙漠化面积扩大的速度还在进一步加快。受荒化危害的人口近4亿,农田1500万公顷,草地1亿公顷。生态系统平衡失调造成各类农业自然灾害加剧,受灾面积扩大到年均4000万公顷。因灾害年均损失粮食2000多万吨,棉花22万吨。90年代中期以来,北方地区"沙尘暴"频繁发生,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 

三、结语 

 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环境,这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的环境形势决定的。过去的一些教训告诫我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如果不注意环境的保护,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经济的发展只是暂时的,若干年以后将会减缓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践已充分证明,没有一个可供持续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没有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也就没有广大农民真正的小康生活。 

 

参考文献 

农村生态现状篇(8)

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农村生活的水平,俨然都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和提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各种污染问题在农村地区层出不穷,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也日益恶化,当前所面临的环境保护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众多环境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更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基于此,关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必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不可否认,“环境”无疑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基础,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资源,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农村地区来说,农村居民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俨然更高。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还是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资源、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大,这在很多按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就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工作的现状来看,虽然开发建设了众多蓝色工程,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并且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对农村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控制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局势下,相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明显处于相对欠缺的状态,这样的问题直接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存在很大缺陷。基于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手段,以此来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原动力”。

 

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对策

 

(一)以科技开发为支点,推广切实可行的环保技术

 

毫无疑问,要想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们就必须对现代科技技术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充分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农村环境(如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农膜污染等)状况以及基本规律,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具体来说:第一,加大对环境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最大程度的为环保事业提供智力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深入的探究,在对待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上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治理。其次,要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大范围的宣传并推广退耕还草还林以及修复植被等技术,同时,也要重视开发病虫害的预防、多种植物共生等新型的技术,尽可能的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对外界灾害的抵御能力。第二,通过筛选、评价和推广等环节,对最合适的环保技术进行可行性的确定和城市的污染处理水平相比较而言,在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处理上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为农村在设备的投入上承担能力远远小于城市,即便能够支撑起投入的资金,也会因为运营资金不足而中断。所以,在农村环境治理的问题上,我们要综合现实考虑,遵循操作性强的原则,争取利用最小的成本进行集中处理。第三,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的合理运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秸秆的合理利用、对土壤污染的控制等一系列的技术,可以对广大农民朋友的日常施肥等活动进行一定的技术指导,从根本上减少因为农药中化学残留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在对污染物进行控制的同时,还要大力的推广例如废气处理新技术、生物监测技术等在内的污染处理新技术,在对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利用中,还要考虑到治理成本的支出,以缩小成本为目的,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加大科学技术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利用。第四,科研资源要倾向于农村环境保护技术。只有依靠科研资源的有力保障,才能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使得环保技术的竞争力得以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对环保技术的创新。

 

(二)加强环境保护监测

 

在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应当不断加强管理监督的力度。对农村实行一系列的排污制度,从源头上严格抓起,控制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另外,对废水、废气噪声污染等的防治以及对生态的保护等实行统一的监管活动。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监督生态建设以及生态修复工程。对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风景名胜区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还要注意对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监管。在对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中,保证各类生物的环境安全。对待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的向上级进行报告,并及时的组织相关部门对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和整改。对生态环境实施全方位的网络监管活动,完善和强化环境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以质量报告的形式传送给上级环境部门。同时建议实行评比制度,并树立积极地典范,将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农村发展的重点。

 

三、结语

 

农村生态现状篇(9)

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得到反复证明。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出惊人的物质财富,使人们在征服自然中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但200多年工业文明的历史,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包括我国在内,过去经济的增长方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工业繁荣带来了人与自然的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这诸多的问题要得到根本的解决,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工业文明,建立符合现实需要的新型文明――生态文明。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当前,阿克苏市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和扭转,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论述污染向农村转移等种种环境问题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严峻的农村环境形势,已成为阿克苏市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 对生态文明的理解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的文化伦理形态。但是由于生态文明理论还处于不断成熟、完善的阶段,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关于生态文明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所研究的“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初级形态,主要是指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加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2 阿克苏市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很大。阿克苏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甚至更为严重。

2.1 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依然存在

各类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激素等农用化学品施用强度大、频率高、流失快,对水体、土壤及动植物造成严重污染和残留影响,尤其是剧毒农药和生产激素不但破坏了农产品品质,使农产品残留问题突出,而且在大气、土壤、水体间残留短期内难以消减。农民在给农作物施肥和打药的过程中,农药瓶、肥料包装袋等随意乱丢,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另外,阿克苏市农业地膜残留严重,已经成为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问题。

2.2 生活垃圾难以有效处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

据调查人均日生活垃圾量东部地区为0.96kg,中部0.88kg,西部0.77kg,东北0.81kg。 新疆作为西部偏远落后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按0.5kg/(人・d)计,阿克苏市农村人口按2012年统计21.4万人计,阿克苏市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近3.9万吨,但由于广大村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高,畜禽散养、农家肥和废弃物乱堆乱放、生产生活废水随意排放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大多数生活垃圾未经无害化处置,随意堆放在公路旁、沟渠边或房前屋后,呈现出“围村、塞河、堵门”之势。垃圾长期露天堆放既影响村容村貌,也容易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

2.3 生活污水排放逐年增加,严重污染河流、水库等水体

根据相关调查,青岛市农村52%的被调查村民认为其生活用水量在30L/(人・d)以下,远小于实地调查的平均值77L/(人・d) ,新疆南疆地处沙漠边缘,水资源较匮乏,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按30L/(人・d)计,80%生活废水外排,。如此测算,阿克苏市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近187.46万立方,并且收集处理率较低,大多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其来源主要为厕所、厨房、洗涤等家庭污水以及垃圾在腐败过程中经渗透污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2.4 畜禽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阿克苏市畜禽养殖规模持续递增,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现有的集中式养殖小区仍旧采取传统的饲养,建有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很少,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利用率都较低。一些养殖场内部环境管理比较粗放,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的排放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养殖场周边地区水环境的硝酸盐、氨氮严重超标。

2.5 生态破坏比较严重

在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受经济、技术、人才等条件的限制,多数村镇建设或缺乏合理规划,或总体规划水平不高,或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不能协调配套,居民点建设不符合生态村镇发展要求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居民点建设布局和功能分区不合理,形成功能相互干扰;有的居民点建设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造成经济活动严重排挤和干扰生态环境敏感区;还有的居民点建设只考虑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集中效应,而忽视了土地开发度和经济载荷的合理分配等。有些新农村示范村镇虽然编制了发展规划,但管理和监督不严,村镇建设处于随意状态,导致发展无序。无序发展,将从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社会矛盾突出等方面导致和增强农村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目前阿克苏市农村还存在违法开荒、无序使用化肥、滥用农药等行为,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农村环境问题,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到了必须痛下决心,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3 阿克苏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阿克苏市农村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由生态文明建设不到位造成的,而生态文明建设存在许多不足是多方面原因交织产生的结果,包括投入不够、技术手段跟不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不科学等方面的直接原因,但是深层次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社会体制、经济制度和行政推进机制等方面存在缺陷。

3.1 农民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他们的环境意识依然淡薄。生态意识低下的国民素质,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一大制约因素。公众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与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由于受整体教育程度的限制,包括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在内的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环境意识不高,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和污染潜在危害的认知往往是很模糊的。所有这些旧观念都难以适应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除了受教育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行为深层次上受到非正式制度,如社区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制约。

3.2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不适应形势需要

第一,农村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不适应形势需要。与城市环境问题相比,农村环境问题呈现“点多、面广、污染来源复杂”和“牵涉部门多、组织协调难、治理难度大”的特点。农村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面源污染防治、饮用水源保护、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秸秆综合利用等农村环保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属建设、农林、卫生、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从历史上看,农村生态环境原来没有被视为一个管理对象,后来当出现问题时,又没有被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于是哪里出现环境问题,便由相应的主管行政部门来处理,不同的生态要素(如水、土地、植被)被分割成许多片。在这种体制下,执法主体林立,执法权力和执法责任分散,职、责、权限划分相互交叉,容易造成有的方面多个部门同时管,甚至出现越权、抢权、互相扯皮、争论不休的现象;有的方面则无人负责、互相推诿,人为造成工作漏洞,各部门都在管,而又均管不到位。尤其是出现涉及多个环境要素的违法问题时,容易出现部门与部门之间争权推责的现象。

第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机制没有有效建立。农村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光有监管机制还不够,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推进机制,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的产生。根据环保法的规定,我国在环保领域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多部门、多层次的执法体制,环境管理机关不仅包括国家及地方各级环保主管部门,还包括依照有关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其他部门,如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等。环保部门虽说是履行统一监管职能,但是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都是平级单位,实际工作中很难行使协调、监管职能。当前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农村环境保护推进机制,将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形成合力,统一协调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第三,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力量薄弱。我国政府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从中央到地方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即中央级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数量多、规模大、环保专业技术人员充足、环保技术装备好,环境监管执法能力强。而地方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越往下数量越少、规模越小、环保专业技术人员越缺乏、环保技术装备越差,环境监管执法能力越薄弱。

3.3 农村环保投入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阿克苏市在城市和工业环保方面的投入较大,在农村生态环境方面投入十分有限。阿克苏市政府财政在村庄道路建设、改厕、“一池三改”、河道清淤等方面资金投入偏低,在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秸秆资源化利用等方面资金投入有待提高。自2011年国家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列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省份以来,阿克苏市申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5个,申请中央补助资金710万元,治理15个村庄,占全市行政村数量的12.3%。

3.4 农村环保科技支撑薄弱

由于缺少政府引导,缺乏优惠政策和研发资金,阿克苏市没有专门从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的机构。阿克苏市农村环境保护大多是直接套用城市环境保护的办法,很少重视和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致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尚未建立起配套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目前普遍缺乏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尤其缺少工程建设投入少、运行费用低、操作维护简便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以上所分析的内容都是阿克苏市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但是该地区农村环境问题由来已久,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要解决好阿克苏市农村环境问题还应该从社会体制(存在二元结构下城乡不平等的矛盾)、经济制度(产权制度不明晰产生的矛盾)和行政推进机制(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到位的矛盾)等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来分析。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本文不做进一步的分析。

4 推进阿克苏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条件、政策条件、科技条件等系列条件与之配套。根据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及产生原因,结合本人农村环境工作的实践,提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四点措施。

4.1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责任主体,有必要、有义务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发挥主导作用,不断缩小以至消除城乡居民在生态环境服务上的差距,实现国民环境待遇公平。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健全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及政策。

4.2 以生态功能区划为指导,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

要以生态功能区划为指导、以规划为龙头,调整和优化农村生产力布局,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和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和小城镇建设,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建设与当地的资源环境禀赋特色相协调,与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相吻合,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适应。以生态农业为抓手,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规划为引导,解决布局性和结构性污染问题。

4.3 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消除农村环境污染

目前,农村环境问题有不少是浪费生物资源造成的。如果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有效引导措施,使农村生物废弃物重新返田或采取资源化利用措施,农村环境污染将大大减轻。加强农村环保科技工作,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对农村环保技术研究机构的投入,将科研资源配置向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倾斜,不断壮大农村环境保护科研机构和研究队伍,提高农村环保技术创新能力。二是组织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筛选,评价和推广工作,确保此项技术的切实可行性。三是抓好农村干部群众的技术培训与推广工作,组织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成立技术指导组,进村入户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做到技术下乡、标准下乡、图纸下乡、服务下乡。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建立起符合不同地域特点、高效实用、低成本的污染防治和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支撑体系。

4.4 以严格执法为手段,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把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狠抓工业企业污染减排,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限期治理、限产限排直至关闭;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科学指导畜禽养殖业合理规划布局,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认真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参考文献:

[1]杨宏,周雪.我国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

[2]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J].求是,2008(4).

农村生态现状篇(10)

在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由职称工资及配套生活工资、职务(岗位)津贴、考试(考评、竞赛)奖、节日福利组成,但是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政策的实施,职称工资成了农村教师的全部收入。[3]比如,一位从教11年的乡镇中学女教师,年龄31岁,最初学历是中师,经过自学考试取得了本科的学历。她每个月的工资收入是1600元,扣除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即所谓的“三险一金”等费用后拿到手的工资是1400元,占工资的80%左右。1400元的工资除了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以外,还要缴纳各种形式继续教育的培训费、差旅费等。其中,培训费、差旅费占工资收入的8%到10%左右。这样算下来每个月的工资到月底就所剩无几了。

近年来,教师的工资待遇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和教师付出的辛勤劳动相比还是很不匹配的。同时,由于物价上涨,教师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教师的收入和城市教师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农村教师的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一线的农村教师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诸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日常教学工作之外,还要承担一系列繁琐的连带工作。据《杭州市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中指出:“教师在学校中的工作任务量繁重,令人应接不暇,共有4大类,18个项目,它们是课堂教学任务,包括6项,即备课、讲课、辅导作业、查阅资料、出练习题;学生管理任务3项:课堂纪律管理、学生行为管理、班级管理;学校布置任务5项:学习、进修、开会、管理仪器档案、应付各类检查;课外教学任务6项:兴趣小组、活动课、各类补习班、编资料、监考、教育科研。这些任务并不是个别教师涉及,而几乎是所有教师的工作任务。”[4]在学校辛苦忙碌了一天的教师们回到家还要做繁重的家务。教师连续的超负荷的工作实际上是在透支生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身心健康。

强大的社会压力和过度的体力透支使农村教师出现了诸如精神恍惚、咽喉炎、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颈椎病、失眠等病症,农村教师的身体健康程度令人担忧。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存在着危机,有调查显示:存在焦虑的人占59.9%(轻度为35.9%,中度为17.7%,重度为6.3%),存在抑郁的人占40.5%(轻度为 29.1%,中度为8.8,重度

为2.6%),存在敌对情绪的占32.6%(轻度为 22.4%,中度为7.2%,重度为3.0%)。[5]

三、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不可轻视

经济待遇差,使农村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了怀疑。他们普遍对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怀有疏远感和排斥感。多数是出于“被迫”或“无奈”才选择做教师。

农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面对的学生个体差异很大。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就得花费很大的精力。教学任务重,社会期望高,工作压力大,这些因素都压抑了农村教师的士气和工作热情,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职业倦怠。尤其是近年来“留守学生”增多、新课程改革和教师评价体系更是加大了本已不堪重负的农村教师的压力。

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条件匮乏

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起点较低,底子较薄。绝大部分的农村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综合适应能力较差;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比较落后,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严重缺乏;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老龄化现象严重,学科结构不平衡,学历结构、职称构成重心偏低。[6]因此,农村教师迫切需要专业发展。

然而,社会给农村教师提供的发展条件极其有限。一是农村学校的经济条件差,待遇低、硬件设施不齐全,图书资料严重匮乏,培训经费明显不足。农村学校为了节省开支,根本不会拿钱出来用于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二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条件也很有限。农村教师的工作强度和责任较大、负担过重、编制过紧、数量不足,整天忙于日常教学。再加上,随着农村“留守学生”寄宿人数的急剧增加,农村教师不仅要承担教育的责任,还要承担教养的义务,其工作量和职业责任大大增加,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学习和外出进修。三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很低。在农村,大多数教师还停留在“填鸭式、满堂灌式”教学水平上,能做到有效高质地讲授都很难,更别说领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了。

五、农村教师生存困境的改善策略

改善农村教师生存状态的困境应该坚持:以满足农村教师生存状态需要为前提,以激活农村教师的主体生命意识为保障,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农村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为根本,以追求农村教师生命的意义为目标。具体策略建议如下。

1.城乡教育一体化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拓宽融资渠道,落实绩效工资。在工资、职称、津贴等方面对长期工作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的教师实行倾斜政策,提高农村教师经济待遇,缩小与城市教师的收入差距,免除农村教师生存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教师的队伍中。

完善农村教师工资政策的配套措施,使监督保障机制行之有效,依法管理,避免不公平现象在城乡教育的执行过程中发生。

在精神上给与农村教师支持与鼓励,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能享受到和城市教师同样的待遇,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2.学校管理人本化

学校领导要转变管理思想,树立“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实行“人本化”的管理,努力营造一种“感激、公平、赞赏和引领的教师管理文化,让校园真正成为生命共生、共存和共同成长的乐园!”[7]

学校要转变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在学生评价上,改变以考试分数为标准的单一评价模式,把个性的激发、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学生多元化发展的主要评价指标。在教师评价上,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把教师自评与他评结合起来,建立目标多元、方式多样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给教师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教师成长。

学校要推行民主化的管理模式。管理者要情感投入,关怀备至,真正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使教师感觉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

3.专业教育科学化

职前教育要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师范生免费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以最优惠的待遇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农村地区任教。

职后教育培训要进一步统一规划,以校本研修、学术交流、项目资助为主要培训方式来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加强农村教师的专业引领,建立多向互动的学习平台,推进城乡学校合作,健全农村学校教学帮扶制度,送教下乡,调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4.自身发展主体化

重构自我意识。教师应该充分理解作为主体的“人”的内涵,张扬自己的个性,彰显自己的生命价值,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让自己“诗意地栖息”在教师这一职业中。

激活生命意识。农村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生命型的教师”,用“生命”阐释教育,用“心”经营教育,用“个性”实践教育,追求有意义的教育人生。

在学习中教学,在教学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和发展自己作为一种习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改革教学行为,使自己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并在自己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质量和价值。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编号:O8100037)的中期成果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牛利华.教育应关注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J].教书育人,2003,(15).

[2]万伟.亦续亦断――新课改背景“教师生存状态”之文化品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肖第郁,谢泽源.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9,(5).

[4]姚立新.教师压力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7.

[5]孟四清,刘金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研究[J].天津教育,2005,(1).

农村生态现状篇(11)

    一、我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使用水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

    上世纪中叶以来,城市的不断建设,工农业的粗放发展,人口的猛增,加之对剑江河流域的无序开发,使城市河道水量减少,水质严重污染,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剑江河流域保护迫在眉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1)生活污水污染

    目前,都匀市的大部分农村还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且农村环保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致使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倾倒或直接排入水体,有些难以处理的固体垃圾也直接倒入水中。生活污水正以不断增加的范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农药化肥的超量使用

    都匀的农业是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为主。为提高产量和效率,人们经常会通过施加肥料和喷洒农药来增产。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生产技术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不按规定使用农药和肥料,且施肥、喷药配套技术和器械不完备,造成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化肥、农药的超量使用严重污染了地表及地下水,对农产品的食用安全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3)工业废水的污染

    都匀的工业以化工、电子、纺织为主。70年带初期,由于当时的环保制度落后,许多工厂的工业废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外面或河流中。原位于老猫冲的都匀蜡纸厂,其生产废水直排晓河,进入剑江,严重污染晓河和剑江。

    2.土壤污染严重,土地耕作力下降,耕作面积减少

    都匀市土地资源丰富,为城建、工业、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农民不合理的耕作,造成土壤污染、耕作面积减少,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有:

    (1)废弃塑料农膜污染

    农膜的使用对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价值,但因回收率不高和其本身难以降解易造成土壤污染 ,也影响农作物生长。据不完全统计 ,都匀市塑料农膜废弃率为81.3% ,使用可降农膜比例仅为3.15% ,以及塑料袋的普遍使用,这样在农村也产生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各种塑料制品及农膜废弃物 ,由于极难降解 ,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 ,对耕地的污染非常大。耕地污染使其转换为财富的能力下降,加快了土地退化和沙化 ,削弱了土地的产出能力并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

    (2)生活垃圾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生活垃圾逐年增加 ,而大多数乡镇还没有建设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填埋场 ,垃圾一般都弃置于河塘和凹地 ,既影响环境美观,又污染土壤。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

    3.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林业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森林火灾、人为任意砍伐、公路和铁路建设条件需要,都匀市农村的山林植被在不断的减少和被破坏。加上矿石的无规划开采以及采用落后的生产方式开采小煤矿、小金矿等逐年增多,不仅直接破坏了农村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 而且引发山体塌陷、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和景观的严重破坏, 并致使山体保水功能和水位下降,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矿石开采中剩下的尾矿、研石等废弃物大量堆存, 既造成了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污染, 又占用了大量土地, 造成土地的闲置和浪费, 还使一座座青山千疮百孔, 有碍观瞻。

    二、 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及防治对策

    1.加强国家宏观决策,重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管理监管的重点一直在城市和一些重要工业点源污染防治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防治监管重视不够。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因素包括不多,考虑不够,导致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建议在修改《环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时增加一些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条文,且不同的地区应有不同的政策,不能一刀切。

    2.加大政府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为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中央及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对农村生产的绿色产品应通过增加绿色产品消费税、免除农村环境治理税和补助农民生产绿色产品进行保护。促进种植户和养殖户的联合,提高他们充分利用禽畜粪便和生活垃圾的积极性。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同时改善农村生活垃圾及禽畜粪便乱倒、乱堆的问题,减少生活垃圾及禽畜粪便对空气、水源的污染。

    3.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来改善目前农村出现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污染的问题。中央政府及各级政府有责任指导和帮助农民,增加他们受教育的机会,使农民懂得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让农民知道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并采取措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交给他们耕作的技术,让他们更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业生产。

    4.从大局出发,杜绝将污染重、耗能大的企业转移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