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物流金融的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0 16:28: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物流金融的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物流金融的特点

篇(1)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2-0056-04

中图分类号:F830.5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创新业务,其核心是物流融资,即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通过合作创新,对供应链上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依靠企业对处于物流企业监控下的商品和资金的贸易流转所产生的现金流实现对授信的偿还。不同于传统质押贷款中银行――借款企业的二方关系,物流金融由于物流企业的深度参与,形成了银行――物流企业――借款企业三方关系,由于物流企业对供应链物流的运行非常熟悉,它们能够有效监管质押动产、防止贷款风险,并且不会影响供应链上企业的具体运作,保证了供应链运行的效率,具有使物流金融参与方共同受益的多赢性质。

物流金融业务以物流为核心、主要依托供应链上存货、应收账款、订单等丰富的担保品资源进行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运作,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升我国产业链水平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相关数据,2007年我国仅社会物流的总额就达到75,2万亿元人民币的巨大规模,而根据国民核算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资料,中国目前所有企业拥有存货51394亿元,应收账款55519亿元。我国现阶段的流通机制主要以商品交易市场(包括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为主,这些商品交易市场能提供物流延伸服务、市场配套服务和融资服务等,是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基地。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2年我国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8.9万多家,成交额34772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3.95%,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4.99%。2004年,我国超亿元的大型交易市场达3365个,交易额26102亿元,至2007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已达4000多家,10亿元以上的有800多家,最大的电子交易市场规模甚至超过900亿元。这些商品交易市场衍生了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也表明现阶段物流金融业务主要依托商品交易市场尤其是钢铁交易市场开展的格局。而随着供应链时代的到来,物流金融必须在整个供应链条上进行运作,因此要求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等其他的融资形式紧密结合,甚至要和结算、保险等金融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上的无缝化运行,因此物流金融今后的业务也必然向全程化、组合性和客户化等方向发展。

目前制约物流金融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相关业务管理技术的欠缺,而物流金融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则是提升业务管理水平的最有效的工具。这一系统集仓储物流管理、存货质押等融资管理、金融质押监管、风险管理等功能为一体,能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无缝衔接,保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融合,同时为物流企业,客户和金融机构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化服务,还可以有效防范运作风险、提高业务运转效率,促进管理和物流成本的降低,使物流监管方、银行、生产商、经销商等多方获益,最终提升产业链水平。因此本文将针对我国的物流金融业务特点构建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分析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市场的现状,以及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市场拓展风险,提出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

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是根据物流金融服务对物流企业的特殊要求,针对客户存货的动态质押,结合金融机构实时监管的要求,为提高三方管理协调效率,面向物流金融业务高效运作而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一信息系统应该适用于物流金融业务的动态管理,既需要进行物流企业自有存货质押仓库的物流金融管理,也需要为社会第三方仓库、银行指定的专业质押仓库提供物流金融管理,还可以独立构建银行的物流金融监控系统。

这一信息系统还应该集仓储物流管理、存货质押等融资管理、金融质押监管、风险管理等功能为一体,实现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并融存货实物监管、工作量统计及成本核算于一身,为存货质押各方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决策依据。这一信息系统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还应该为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的监管信息系统以及客户(融资企业)的ERP等外部信息系统提供多种开放式数据接口,以确保仓储――质押――监管的业务联动和数据共享。

在设计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过程中,企业应该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对物流金融业务的流程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客户的基本架构、功能、信息响应等需求。一般而言,企业应该在充分调查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先进的SOA架构(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构建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遵循SOA的模块化和开放标准接口设计,数据交换采用标准的XML格式,能够实现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原有IT资源的共享和复用,以及物流企业IT架构动态和柔性变化组合,使得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能够与物流企业业务紧密结合,提高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的灵活性。

在构建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时,企业必须充分地考虑以下技术特点来进行设计:

(一)平台化、组件化:采用平台化设计和应用分层技术,基于组件式开发,减少子系统和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增强系统稳定性。

(二)高速度、高性能:采用多进程/多线程编程、高速缓存、负载均衡、快速队列机制等各种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响应大量用户的并发访问,同时降低对系统资源的占用。

(三)高可靠性: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负载动态均衡,可提供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的不间断服务。

(四)高安全性:通过多级权限管理,保证系统中不同角色问的数据访问安全性,系统网络环境安全由网络构成方式、系统防火墙保证。数据传输采用SSL加密技术,对用户名和密码采用MD5算法加密,兼容第三方CA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电子证据保存。

(五)高灵活性: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方便实现功能的分拆组合和个性化定制。系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模块重组和流程再造,支持不同角色拥有不同的模块和不同的操作权限。

(六)易用性、易检索性:信息检索提供详尽的复合查询条件,便于快速查找。

(七)开放性:采用开放的技术标准和接口标准,数据交换采用标准的XML格式,能够方便实现与各种外部系统的对接。支持Internet与Intranet。

(八)移植性:基于Java技术开发,具有良好的平台无关性和可移植性,可方便移植到UNIX、Lin―ux、Windows等不同平台应用。

(九)可扩展性:采用SOA架构,可根据需求随时进行扩展。

在充分考虑这些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应该从底向上进行设计,这一信息系统应该由系统设置、业务管理、决策分析三大部分组成,支持以下多种管理内容:

1 系统设置:金融机构设置、客户设置、物流资源设置、质押模式设置、质押流程设置、监控等级设置、工作组/角色/员工设置等。

2 业务管理:存货质押、解除质押、存货流量监控、存货品质监控、存货价值监控、质押到期预警、客户信用评级、计费与结算、工作量统计、存货物流信息汇总、金融信息汇总等。

3 决策分析:系统建模分析、风险评估与预警、融资成本分析、服务增值分析、潜在客户挖掘等。

在开发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基础系统以及基本模块后,开发企业应该在试点企业的实验基地进行试运行、调试和完善工作,进一步满足物流企业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的基本需求,为融资银行及客户提供动态查询,并强化系统的管理功能,扩大对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及众多客户的适应性,实现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功能提升。一般而言,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功能提升的主要内容包括:

(1)增加自定义报表功能:按用户需要,由用户自由定制报表。

(2)加入数据导入导出功能:提供多种格式的数据交换。

(3)模版打印功能:质押单、存货单、预警单等的模板自定义功能。

(4)多系统的接口:可以对接ERP、CIMS、SCM、BI等大型管理软件。

(5)可视化工作流定义:按需定制物流金融业务的审批流程。

(6)加强决策分析:增加决策参考因素,提高分析效率。

三、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市场现状分析

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在市场上具有旺盛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物流金融业务的高成长性和巨大发展空间。而且由于我国物流金融业务本土化特征,也表明现阶段物流金融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目标市场将以大宗物资电子交易市场为核心,并随着物流金融业务向纵深化、全程化和全面性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市场规模非常巨大,成长性很强。

据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物流管理信息化调研报告显示,在未来5年内,物流软件行业将会一直持续高增长的态势,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21亿元的市场容量。物流金融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市场规模,初步按照物流软件总规模的5%估算,预计到2010年将肯定超亿元。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主要用户有3类:物流企业、金融融资机构和物流金融融资企业。参照全球供应链软件市场9.2%的年增长率,考虑到物流金融业务的高成长性以及相关软件的欠缺,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市场需求年均增长率应在10%以上。

针对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软件的巨大需求,国外物流企业、银行与软件商都在进行联合开发,其优势是资金雄厚、开发能力很强,例如,微软(Mi-crosoft)、SAP、Oracle等知名软件企业都具备开发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实力,而且参与物流金融的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对国外相关物流金融业务的流程和面临的风险都相当熟悉,例如美国货币监管署和一些商业机构就专门分析了物流金融中的操作流程和风险,并制定了标准的流程和风险控制策略。不过,在我国市场,国外相关机构在业务发展上受到的政策限制较多,而且我国以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为依托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特点与国外物流金融业务具有明显不同,国外针对我国业务具体情况的本土化开发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国内相关系统开发最近几年也发展较快,有些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国内的用友、金蝶、新中大等软件商实力很强,但它们涉及的物流和金融软件较少系统涉足物流金融领域,一些和物流金融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开发也多集中在银行系统。由于目前国内对物流金融业务内涵与模式的研究不够透彻,因此针对我国的具体业务特点并以物流企业为核心进行的联合开发非常缺乏。

综上可见,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空间很大,相应的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软件需求市场也很大。由于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不仅需要雄厚的软件开发实力,更需要对我国物流金融业务的深刻理解与实际运作管理,这些造成了国内外相关信息系统的供应明显跟不上市场的需求。而且物流金融业务成长性很好,业务形式变化较快,这也说明相关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架构必须是开放式的,能够满足业务不断发展与成长的需要。因此,只有既能够满足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市场现实性需要,又能够满足高成长性与发展需要的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优势,这样的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才会有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四、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市场拓展风险与防范

我国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软件业在拓展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市场时,从市场的开发到稳固地占领市场,需要经过许多环节,这些环节面临着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包括:

(一)宏观经济与政策风险。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的市场需求急剧下降,中小企业经营尤其面向进出口的中小企业的经营面临很大的挑战,相关融资更加困难,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恶化,因此对一些信息系统的市场拓展来说会存在宏观环境的风险。此外,物流金融业务也面临着大量法规和政策方面的风险。

(二)竞争风险。主要面临着国外物流业和银行业巨头以及相关软件企业入侵我国物流金融市场的风险,此外,还面临着一些竞争者强有力的竞争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造成的风险。

(三)市场拓展风险。主要包括意识上主动积极性不够,技术上难以拓展以及目标市场选择过大或过小等风险。

(四)客户需求风险。即系统功能不适合客户的需要及变化的风险,尤其是针对我国的物流金融业务,如果不清楚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特点以及国内客户对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要求,相关的客户需求风险就会很高。

(五)成本风险。导致成本过高风险的原因包括相关技术不成熟、实用性差、设备选购上出了问题、基建预算控制不力、人工成本偏高、原材料采购价格偏高、浪费严重等,但最主要的是技术上以及产业转化上的风险。

面对这些风险,我国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软件业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有效化解,从而使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能够得到很好的市场拓展:

1 对于宏观经济与政策风险,国家一直意图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尤其要求优先对中小企业融资,而物流金融创新业务能够有效规避贷款风险并具有多赢性质,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

途径,也是政策推广的主要融资业务,因此相关业务的信息系统开发和市场拓展不用过多担心这类风险。对于政策和法规风险,国家也在2007年7月颁布实行了《物权法》,这给物流金融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而且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等信息产业发展。由于政府及各相关主管部门对民族软件产业的扶植政策,因此,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相关的产品开发及推广应用的政策和法规风险将大大减少。

2 对于来自竞争对手的风险,由于物流金融业务需求很大,只要企业开发的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在先进性和实用性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并充分地考虑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就能够使竞争对手的风险有效避免,保持开发的信息系统的长期高利润。

3 对于市场拓展风险,企业在开发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时必须具有清晰的战略意识,在业务开发上充分发挥主动积极性,并在意识和组织保证上有效防范市场拓展的风险,而且,在具体的开发时,企业还必须对目标市场定位合理,保持开发的灵活性,根据市场情况及发展分阶段地开发项目,并在技术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发展,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消除市场拓展的风险。

4 对于客户需求风险,企业可通过对国内主要客户的调查进行功能分析,使产品适合国内客户需要,并可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拓展,有效地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

篇(2)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043-01

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创新业务。物流金融业务以物流为核心,主要依托供应链上存货应收账款订单等丰富的担保品资源进行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运作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升我国产业链水平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物流金融概述

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创新业务。其核心是物流融资即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通过合作创新,对供应链上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依靠企业对处于物流企业监控下的商品和资金的贸易流转所产生的现金流实现对授信的偿还。

二、物流金融信息业务系统建立分析

(一)物流金融信息业务系统特性分析

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是根据物流金融服务对企业的特殊要求,针对客户存货的动态质押,结合金融机构实时监管的要求,为提高管理协调效率,面向物流金融业务高效运作而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一信息系统应该适用于物流金融业务的动态管理,既需要物流企业自有存货质押仓库管理,也需要为社会第三方仓库、银行指定的专业质押仓库提供管理,还可以独立构建银行的物流金融监控系统。

(二)信息系统架构的技术特点

基于以上分析,在构建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时,必须充分地考虑以下技术特点来进行设计:

1 平台化、组件化:采用平台化设计和应用分层技术基于组件式开发减少子系统和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增强系统稳定性。

2 高速度、高性能:采用多进程多线程编程高速缓存负载均衡快速队列机制等各种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响应大量用户的并发访问同时降低对系统资源的占用。

3 高可靠性: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负载动态均衡可提供一天小时一年天的不间断服务。

4 高安全性:通过多级权限管理保证系统中不同角色间的数据访问安全性系统网络环境安全由网络构成方式系统防火墙保证数据传输采用加密技术对用户名和密码采用算法加密兼容第三方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电子证据保存。

5 高灵活性: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方便实现功能的分拆组合和个性化定制系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模块重组和流程再造支持不同角色拥有不同的模块和不同的操作权限。

6 易用性:易检索性信息检索提供详尽的复合查询条件便于快速查找。

7 开放性:采用开放的技术标准和接口标准数据交换采用标准的格式能够方便实现与各种外部系统的对接支持。

8 移植性:基于技术开发具有良好的平台无关性和可移植性,可方便移植到UNIX、WINDOWS等不同平台应用。

9 可扩展性:采用SOA架构可根据需求随时进行扩展。

(三)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构建

在充分考虑这些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应该从底向上进行设计。这一信息系统应该由系统设置、业务管理和决策分析三大部分组成,支持以下多种管理内容,:

1 系统设置:金融机构设置、客户设置、物流资源设置、质押模式设置、质押流程设置、监控等级设置工作组角色员工设置等。

2 业务管理:存货质押、解除质押、存货流量、监控存货、品质监控、存货价值监控、质押到期预警、客户信用评级、计费与结算、工作量统计、存货物流信息汇总、金融信息汇总等。

3 决策分析:系统建模分析、风险评估与预警、融资成本分析服务增值分析、潜在客户挖掘等。

(四)系统功能提升的主要内容

在开发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基础系统以及基本模块后,开发企业应该在试点企业的实验基地进行试运行调试和完善工作进一步满足物流企业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的基本需求为融资银行及客户提供动态查询并强化系统的管理功能扩大对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及众多客户的适应性实现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的功能提升。

一般而言物流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功能提升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增加自定义报表功能:按用户需要,由用户自由定制报表。

2 加入数据导入导出功能:提供多种格式的数据交换。

3 模板打印功能:质押单、存货单、预警单等的模板自定义功能。

4 多系统的接口:可以对接ERP、CIMS、SCM等大型管理软件。

5 可视化工作流定义:按需定制物流金融业务的审批流程。

篇(3)

物流金融的任务是为物流业提供资金融通、保险、结算等各类服务的金融业务,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将物流与金融相融保证了社会商品的有效流通,加快了流通体制的改革步伐,增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及效益。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市场逐渐的开放,在金融新产品方面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各类新产品的出现,使得物流金融的风险成本进一步加大,所以,加强对金融物流业务的风险管理,降低物流金融业务风险已经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一、物流金融的特点及其风险内容

1.特点

物流金融是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复合业务概念;现代物流金融业务其实就是通过银行、生产企业、各经销商之间的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的互补,冲出传统的地域局限,将生产企业、经销商、下游用户与银行间的资金流、物流及信息流能够在封闭的流程中正常有序的运行,所以,实际运行时,其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标准化特点;说的是整个物流产品的质量与包装要求均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布实施的标准由物流企业进行看管和验收,同时,还明确强调全部动产质押品必须根据规范统一的质押流程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看管与流程的操作,防止动产质押过程中,银行部门命人看管与授信客户自己看管时违规行为的发生,提高质押的实效性。

(2)信息化特点;在监督管理全部质押品时必须严格根据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来统一实施,相关业务管理者应充分利用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实际质押品的种类、数量以及价值进行全面的检查,从而及时了解掌握质押品的适时情况。

(3)广泛性特点;涵盖了服务领域的广泛性,银行部门能够在自身业务辐射领域中实施相关业务。质押货物品种存在着广泛性,一切能够由物流企业进行看管的商品,涵盖所有类型的工业品与生活品等都属于可质押物范畴。在一些没有足够流动资金的生产企业中,通过物流金融业务能够给予生产企业足够的流动资金;在一些流动资金充足的生产企业中,物流金融业务能够给予其经销商充足的流动资金;而且还可将这两者进行有机的融合,保证企业销售,提高企业利润。

2.风险内容

(1)内部管理风险;该风险在企业中屡见不鲜,会造成组织机构松散、管理体制与监督机制难以做到完善、职工人员素质低下以及管理层错误决策的制定等。

(2)运营风险;该风险是物流企业不可避免的,不过,致力于金融业务的物流企业常常会到客户产销供应链中开展各类服务,其运营领域更加的广泛,所以,不同程度上提高了风险发生率。从仓储、运输到银行、企业间以及与客户供销商间的来往过程中均存在着运营风险。当前,我国物流运输业的发展还处于粗放型的阶段,必须对运营风险予以高度重视。

(3)技术风险;这主要是由于物流金融提供商没有一套完善的技术支持而造成的风险;简单举例,实际实行的价值评估系统缺乏健全性、没有充分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致使信息不全、业务运行不通畅等。

(4)安全风险;库存物质过程中,物流金融提供商应及时有效的担负起各类损失,不仅要时刻注重仓库的安全性、提高职工的诚信度,而且还要保证提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避免用于质物保存的设备出现损坏情况。

(5)法律风险;具体体现在合同的条款规定及对质物的所有权方面;由于业务的主体对象众多,质物的所有权游走于各主体之间,所以,将不可避免的出现所有权纠纷现象。其次,我国颁布实施的《担保法》与《合同法》中关于物流金融方面的条款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并且,实际运行中缺乏一套指导性的文件作为依据,所以,业务合同也常常会发生法律问题。

二、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在中国,物流金融属于一种新兴的金融创新服务产品,有着较广阔的发展前景,且市场需求量大。目前已有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朝着这一业务方向前进,效果显著。实际上,在1999年,我国的物资储运总公司就致力于仓单质押业务,充分运用其分布在各地区的仓储网络,给予客户良好的融资服务。随着物流金融的推行,使得我国的储运集团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积极和本国的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中国银行等各银行良好的合作,使得仓单质押业务有了更高的市场份额。在时间的不断发展下,不仅运作程序更加的规范,而且风险规避方面也作了全面的创新探索。

纵观我国现状,实际进行的物流金融业务流程还有待进一步的规范、覆盖领域不广,未及时和银行、企业间达成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今后中需要做好的任务事项是不断规范业务流程、建立完善的风险体系、加强风险防范等环节,以保证物流金融业务在我国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1.银行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防范

在整个物流金融业务活动中,银行扮演着放贷人与质权人的角色,不仅要保障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还必须加强风险防范,让企业、物流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间能够实现共赢目的。所以,银行的业务运行过程中要运用下列几项措施来防范风险。

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应积极构建健全的数据信息处理系统,从第三方物流企业中收集物流金融业务运行时的原始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及统计,不断升级,以确保系统能够达到信贷决策所需的各项要求,降低信贷审核风险。此外,商业银行还必须准确的判断物流企业所提供数据的可靠性,安排组织专业部门及风险意识高、了解物流管理全程的人员经常性的抽查,一旦查出有不顾制造企业提供假数据的物流业,银行必须执行信贷质量责任人制度及对不法企业作必要的处罚,将物流金融业务活动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风险加以有效防范。

准确评估仓单的真实性、合法性;物流金融业务活动中,可将仓单当做一种有价证券来实施质押,确保资金能够做到融通,所以,银行应扮演好放贷方的角色,准确评估仓单的真实性、合法性。实践业务时,应及时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核对,主要核对货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单价等,防止借贷与物流这两个企业携手干骗贷的事情。

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具有多种模式,各银行、各区域中所采用的操作模式和实行的合同条款均不相同,这不仅使银行的风险控制难度加大,而且操作程序也会十分的复杂。因此,应构建一个规范统一的仓单质押融资业务流程、完善合同条款,让各业务工作者都能够按照同一个业务流程对各区域的企业实况进行相关业务的操作,防止由于业务流程的不规范而引起的风险。

2.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

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始终遵循安全第一、效益第二的原则,注重风险的防范,要想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予以有效控制,就必须对物流金融业务运营风险进行分类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业务风险。

业务开发过程中,应对出质人的情况充分掌握,对其资质进行准确评价;业务开发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要重视借贷企业的财务、信誉与信用等状况,从事业务开发工作的人员应充分了解出质人的实际所需以及质权人出质、解除质押与控货所需,严格按照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编制完善相匹配的合同,并保证合同的科学合理性、操作实践性。准备签订合同前,第三方物流企业要组织专门的评审委员会,对业务进行严格的评审,加强业务风险的分析,同时,填写业务风险分析评估表。

选择质押物时,应以市场需求量大、流动性能好、变现性好、质量水平高以及易于储存保管的大众化物品为首选。制定完善的风险保证金制度来防止货物出现市场价值波动风险。如果市场价格一直降低到预警线时,应及时根据协议中的相关规定让融资企业进一步提高质物与保证金。

业务实践操作时,必须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做好业务巡查工作;物流企业进行物流金融业务时,要强化相关的管理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力度,有效防止由于监督管理工作者的错误操作而带来的风险,构建信息化系统,和银行加强信息交流。必须将仓储协议与货物仓储保管规则贯彻落实到实处,所制定的保管条件应高出出质人的实际要求、相关货物包装提示的保管要求、国家规定要求以及行业规定要求。一旦发现质物外观质量及数量与之前不同时,要第一时间将此情况告知给银行部门。换货过程中,出质人必须有相关的品质证明。和有关部门及时沟通交流,保证特殊时期仍可控货。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对职工人员加强管理,防止人员勾结外人干违法之事,导致企业损失的发生。

3.借贷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防范

首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理选择;借贷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间属于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选择规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提高借贷企业的监管有效性、节省借贷企业的成本等,反之,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所以,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将物流合作商的确立放在首要位置。为了科学节约公司的物流金融业务管理成本,要及时全面了解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况、问题,确立仓储管理能力与信息化水平高、资产充裕、质物监管能力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长期合作伙伴。其次,确保合同签订的规范性;签订合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中风险的发生,合同是业务运行中的主要依据。所以,从草拟合同、谈判到最后的签署,合同签订双方必须加强协商。为了防止风险的发生,企业应派专业的人员负责合同的签订工作,物流主管部门带头,由律师、公司财务顾问以及风险管理者等人员组建谈判小组。合同实施过程中,必须明确具体的时间加强监督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执行状况,消除或避免风险发生。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分析研究能给帮助银行获得更多的利润来源,提高竞争实力,拓展客户群;能给帮助企业充分了解物流金融业务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业务运营中的风险,不断增强自身竞争优势、拓宽生产领域、增加市场份额,更快更好的发展。对物流金融各类风险的有效管控是物流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参考文献:

[1]刘 莎:在中国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探索.经济师,2009(3).

[2]胡 愈 柳思维:物流金融及其运作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

[3]崔显林:我国物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风险及对策.物流科技,2009(06).

[4]赵贤钰 李振威:物流金融创出多方共赢新模式.经营管理,2009(3).

[5]刘正毓:物流金融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中国物流与采购,20lO(1).

[6]宋 焱 李伟杰:物流金融:出现动因、发展模式与风险防范.建筑经济,2009(6).

[7]胡 剑 李伟杰:物流金融:实务操作与风险管理.物流技术,2009(6).

篇(4)

社会与经济进步推动了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农产品消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由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绿色农产品物流领域投资结构不合理,专用技术设施与设备力量相对薄弱,导致我国绿色农产品物流环节损耗严重,物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降低其供应链体系的整体运作效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自生型金融活动的抑制,使得支农性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削弱了绿色农产品生产及物流体系的资本运作效能(许红莲,2009)。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缘起于绿色农产品的若干特质。绿色农产品系指在无污染生态环境中种植、加工及储运,其毒害物质含量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基于存货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要求融资企业将标的物农产品作为质押担保品,但由于金融机构缺乏储存该标的物的资质与能力,故需引入合格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中介来保管该标的物。

金融机构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质押担保为依据向贷款方放款,以支持绿色农产品业务拓张。金融机构对质押品的风控能力直接影响其业务整体风险水平。其一,绿色农产品具有典型生鲜物流特性,与金融机构的传统担保品特质存在明显的背离。绿色农产品具有品种繁多、含水量较高、保鲜期较短、易腐烂等特点,这将显著提升其仓储及运输环节的物流损耗率,增加质押品风险。其二,绿色农产品的供应链环节较多,产销地之间的空间跨度大,任意一环的管理问题都将导致产品价值折损,给贷款企业和金融机构造成损失。其三,绿色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绿色农产品按农作物的自然生产周期进行生产,其供应量呈周期性波动,这对金融机构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收益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风控策略设计应当紧密结合绿色农产品特点来设计,以满足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高附加值业务,以及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加快资产周转率与提升资本利用效率之需。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因子分析

(一)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系统风险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系统风险系指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远期市场价格的若干不确定性系统因素对金融机构实现其产品经营预期目标的影响。系统风险的诱因在物流金融业务当事人各方的掌控之外,无法通过优化风险管控措施而消除,故又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宏观金融环境变动,提升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水平,进而影响开展该业务的金融机构的收益水平。其一,财政政策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运行机制造成较大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对物流基础设施及储运技术能力要求较高。而物流基础设施属于公益性投资,项目具有较高外部经济效应,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为此,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亟需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以有效克服项目投资的外部经济效应,但这也导致绿色农产品物流系统对财政政策的依赖性。财政实力较为雄厚的区域经济的路网及仓储设施与设备较为先进,绿色农产品市场机制较为发达,开展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所承担的系统性风险也相对较低。其二,货币政策波动对绿色农产品价格及以其为标的物的物流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造成影响,冲击金融机构对该金融产品的价值评估精度,放大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系统风险。

以绿色农产品为标的的物流金融产品的利率风险主要包含如下内容:一是期限错配风险表现为金融产品风险缓释期限短于风险暴露期限,这给债务人的短期偿债能力造成较大压力,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坏账率水平。二是期限错配衍生出金融机构的利率期限结构风险影响物流金融产品收益方程参数,进而影响金融机构收益率及其物流金融产品的内在经济价值,使金融机构必须对物流金融产品做重新估价。三是基准利率风险。物流金融产品质押率及其价格的确定直接与基准利率挂钩,而基准利率的变动与该业务当事人行为不相干,从而制约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能力。

(二)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信用风险

其一,物流企业信托责任缺失诱发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物流企业接受金融机构委托,承担对绿色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监控职责。但由于物流企业缺乏管理绿色农产品的专业能力,金融机构亦缺乏对物流企业行为的必要监控能力,这使得物流企业暴露信托责任风险。金融机构通常依据物流企业的数据供应来评判特定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项目的可行性;物流企业在自利动机驱动下,有可能出于业务扩张动机而与融资企业合谋欺诈金融机构,导致金融机构对项目可行性作出误判,放大金融机构风险。其二,第三方质检机构的信用缺失加大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绿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及产品品质鉴定结果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对质押商品价值评估值和质押率的确定。虽然第三方之间机构的鉴定过程受抽样程序与方法规范的限制,但抽样方法的选择及鉴定程序执行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检测与评估结果失真。其三,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的信用征集体系不健全增加物流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通常采用质押担保方式来规避物流金融风险,使部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但并未根除该业务风险。当质押标的物在扣除正常或非正常损耗后的残值率低于质押率时,信用水平较低的出质人将有较大激励采取放弃质押品策略以逃废债务。

(三)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风险

其一,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较大的风险敞口对金融机构的内控管理水平提出较高要求,但金融机构风险内控制度不健全制约内控能力和监管能力未能与物流金融业务对内控制度的要求同步提升。金融机构内控制度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金融机构职能部门的功能不健全,缺乏针对农业与物流业的交叉产业领域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主要表现在部门间管理职能衔接不到位,缺乏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全局性风险控制能力。其二,金融机构内控制度执行力相对较弱。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金融机构内部稽核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从而形成以人治型风险管理模式对制度型风险管理模式的替代效益,使得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虚置。长期性制度虚置将降低金融机构及客户企业对依靠制度建设解决交易纠纷、控制风险的信心,消解金融机构在建立风险控制的常态化机制方面的努力。其三,制度执行力弱与特定企业文化背景下的员工素质息息相关,员工素质的不稳定性增加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风险。宏观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金融业务迅猛扩张,但员工素质未能同步提升,缺乏从事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专业素质和风险预警能力。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是金融创新业务,金融从业者应当更新知识结构,强化服务理念,以有效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策略

(一)规范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市场秩序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市场秩序可从如下方面加以规范。其一,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公司法》、《担保法》等现行法律给物流金融市场的良性运作提供了较好的法律环境,但仍存在立法缺乏系统性,法律条款及释法文件间相互冲突,物流金融领域的立法层次较低等问题,限制了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可操作性。立法机构应理顺当前法律体系的逻辑脉络,疏通法律文件间的逻辑关联性,形成层次明晰、结构严谨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法律体系,以规范政府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干预市场的行为,奠定物流金融市场化运作的法律基础。其二,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领域财政资金运用的民主决策制度建设。作为基础性产业,绿色农业易受国家宏观财政政策影响,并间接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当事人应当积极争取涉农财政资金运用的建议权,以将政府的涉农资源配置决策引向利于各利益攸关方的方向上。其三,推进利率市场化制度建设有助于激励金融机构积极拓展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领域的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机构的物流金融产品定价自,丰富金融机构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应对手段(左雪莲,2012)。利率管制制度在稳定金融机构预期收益的同时,也弱化了金融机构开拓新产品的积极性。利率市场化将加剧金融机构在传统金融业务领域的竞争烈度,激励金融机构强化新产品开发能力、成本核算能力、资产定价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改善其资产运营绩效。

(二)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征信机制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风险与债务人及担保人信用水平的相关度较高,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征信机制有助于控制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暴露几率。其一,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动态信息采集与分析处理机制,以取代对农产品经营机构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传统静态征信信息采集与分析机制。鉴于上述企业多为非上市公司,缺乏公开渠道以获取全面财务信息,这构成金融机构与征信对象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许红莲,2010)。金融机构可在合同中确认对征信对象的财务稽核权,运用单向财务透明的方式有效掌控征信对象企业财务信息的异动,以消除由信息不对称性所引致的风险。其二,金融机构应聘用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对征信对象企业做信用评估,以提升信用评估系统的公正性。信用评估机构应尽量采用基于财务报表的客观数据,建构客观的评价准则数据库,设计信用评估模型,生成信用评估报告,用以分析债务人偿债能力。其三,建立横跨金融系统与行政监管系统的征信信息开放平台,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及跨系统的客户信用信息共享。绿色农产品物流业务本身具有跨行业及跨区域的特点,其风险诱因具有复杂性及动态性;而我国各级行政部门间各自为政,缺乏主动交流其所掌握的企业资信信息的。金融机构需打破当前封闭式征信体系,与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建立跨部门的征信信息共享平台,以提升其获取企业信用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三)完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管理

其一,金融机构应当完善内部组织结构设计,规范组织内岗位职责,完善金融业务管理制度体系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设计可以定位为对组织内部各部门及各岗位的职务范围及责权利界限的一种系统性制度安排,其目标是以实现组织内部友好分工协作关系的建立,降低组织内部因分权所造成的组织冲突。在设计内部组织结构时,金融机构应当审慎考虑风控管理者的集权水平、部门化及专业化水平、管理层级及管理幅度、命令链及正规化等关键要素对风控效果的影响,以分工明确、功能稳定、适度弹性为原则优化各组织设计要素,提升金融机构的综合风控能力。其二,金融机构应完善外部业务衔接环节的组织设计,强化与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业务衔接工作的沟通交流,消除业务衔接操作风险(杨维霞,2010)。金融机构应当强化对农产品经营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日常业务的监控机制建设,敦促各方优化业务流程,缩短供应链,完善仓储管理制度,强化出库环节的印鉴比对工作,以有效降低操作过程中的仓单问题。其三,金融机构应当关注员工素质提升对控制操作风险的积极作用。经济总量扩张引致金融创新业务扩张,但员工素质未能同步提升。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对金融从业者提出更新知识结构,强化服务理念的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偏重一线员工的素质提升,鼓励一线管理者结合绿色农产品经营与物流环节的特质,创新管理模式;激励优秀金融人才采用轮岗的方式下基层工作,协助基层员工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基层风控能力和预警水平。

参考文献:

1.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设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1)

篇(5)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4-0018-04

一、物流金融的内涵及模式

(一)物流金融的概念

随着物流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对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物流金融进行界定。近些年来,对物流金融的研究多从供应链角度展开。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在供应链中,相比于商品的生产制造,物流占据了更多的时间和费用,因此提高物流运营的效率关系到整个供应链水平。而要提高物流效率,就需要资金的有效支持。物流金融作为金融与物流相结合的产物,能够提供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集成管理的综合服务,解决供应链上企业的资金问题,进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水平。一般意义上讲,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在物流业务过程中利用贷款、承兑汇票等多种信用工具为生产厂商及其下游经销商、上游供应商和最终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资金汇划、信息查询等为一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类服务往往需要银行的参与,最终使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银行各方都能受益,使资金流在整个供应链中快速有效运转。在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金融的操作模式是在供应链中选择一家核心企业(一般为大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围绕核心企业向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将金融服务范围由核心企业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延伸。

(二)物流金融模式

1.金融与物流的结合模式。

一种是独立型。该模式指供应链上的物流企业收购银行,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各类物流金融服务。此种模式完全由供应链上的物流企业主导,并独立的提供金融服务。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UPS,UPS是全球最大的包裹运输公司,服务范围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5月该公司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并将其改造成自身的金融部门,提供全方位的物流金融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物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国际贸易融资等。

另外一种是联合型。该模式指供应链上的物流企业与银行进行战略合作,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各类物流金融服务。此种模式多为银行主导,物流企业与银行联合实施,因此称之为联合型。在该模式下,银行向企业提供动产或货权质押融资服务,物流企业由于在质押物监管及价值保全、资产变现、市场动态监测等方面具有优势而承担“物控”和“货贷”职能,这样双方能在物流金融平台上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2.物流金融主要业务模式。

一是结算业务。这是国外应用比较广泛的物流金融业务。最简单的结算业务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除运输外,在装车之后要垫付货款,待到提货人收货的时候再将货款返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另一种模式就是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发货人将货权转移给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货物的实际情况向银行提供信息,银行根据该信息和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提供融资,贷款由提货人偿还,当提货人向银行偿还货款后,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还给提货人。

二是质押融资。质押融资业务主要包括两类:基于权利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和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

基于权利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现实中也常常称为仓单质押融资,指借方企业以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出的仓单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信贷业务,是物流企业参与下的权利质押业务。在该模式中,仓单是物流企业(保管人)在与借方企业(存货人)签订仓储保管合同的基础上,对存货人所交付的仓储物进行验收之后出具的物权凭证,是一种可流通的、可背书转让的有价证券。

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现实中也常常称为存货质押融资,指借方企业以其拥有的动产作为担保,向银行出质,同时将质物转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动产资格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保管,以获得贷款的业务活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是物流企业参与下的动产质押业务。

二、西方物流金融发展概况及特点

从西方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看,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仓单质押模式为标志的初级阶段,在该模式下,银行直接向企业贷款,物流企业代为存储和监控质押物;以统一授信模式为标志的中级阶段,在该模式下,银行统一授信给物流企业,由物流企业利用自身信息优势,选择合适的企业放贷,同时履行对质押物的存储和监控职责;同一主体兼营金融与物流业务,这是物流金融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该模式下,银行兼并物流企业或物流企业收购银行,成立专门机构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物流金融服务。西方物流金融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完善的制度环境为物流金融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如:美国早在1916年就颁布了《仓库存储法案》,并建立起一整套为家庭式农产融资的“仓单质押”系统规则,1952年出台的《统一商法典》在第九章重构了动产担保法律;20世纪60-70年代,加拿大仿效美国《统一商法典》建立了本国的动产担保法律制度。完善的法律框架有力地保证了物流金融业务中的债权债务关系,提供了风险处理的法律依据。

二是规范的行业环境提高了物流金融业务效率。早在20世纪初,国外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就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范,对担保品进行产权认证、价值评估和监督控制的第三方机构以及为物流金融提供评估、仓储和监控服务的物流企业已经相当的规范和发达。近20年,专门从事物流金融业务的机构越来越多,业务操作更加规范,业务模式更加灵活。

三是物流金融业务模式丰富多样,业务范围覆盖面广。在西方国家,物流金融模式既有联合型,也有独立型,参与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主体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物流企业等多种机构。在担保物品方面,存货、应收账款、订单融资业务发展比较成熟,融资对象也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扩展到上下游企业。

三、天津物流金融业务现状与前景

(一)天津物流金融业务开展基本情况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天津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内外贸易物品集散地以及陆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的转换枢纽,物流企业云集,一些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集团)纷纷与银行合作,探索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如:天津中远物流有限公司与银行合作,推出仓单质押、融通仓、保兑仓、海陆仓等物流金融业务,基本操作方式是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要求的产品向银行质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对货物的监管及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银行资金流与企业物流的结合;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与深圳发展银行建立战略合作框架,双方在金融服务,动产及货权质押、抵押授信业务,市场开发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探索港口及港区内企业与银行间的新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现代化物流金融平台;滨海泰达物流集团利用从银行获得的信用额度,为众多生产商和贸易商提供采购融资及物流配套服务,物流金融业务收入占集团公司总营业收入的份额超过三分之一。除物流公司(集团)外,天津港也不断拓展港口物流金融服务功能,联手银行打造国内首个港口物流金融平台,基本做法是:由银行向客户企业授信,客户企业将天津港中转货物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实现资产盘活;作为物流中间平台的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则扮演货物监管角色。目前,已有十多家家银行与天津港达成合作意向,融资支持额度增至数十亿元。

从业务实践看,物流金融主要是两种模式:一种是银行向企业融资,并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借款企业和担保品进行评估和管理控制,中远物流公司、天津港的物流金融业务均是此类模式;另一种是银行对物流企业统一授信,由物流企业按银行的规定开展物流融资业务,如滨海泰达物流集团的物流金融业务。在这两种模式中,银行是提供资金和进行相关结算的主体,物流企业都不具有独立的融资功能,起的是辅助银行的作用。

(二)天津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优势

一是天津地理位置优越,港口优势明显,物流业务发展潜力巨大。天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心位置,是环渤海区域乃至我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作为港口城市,天津拥有发展物流业务比较优势。港口尤其是对外开放的港口,是现代综合物流服务的提供者之一。天津港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国际港口和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也是渤海中部与华北、西北地区内陆距离最短的港口,内外贸货物吞吐量大,巨大的物流使得天津港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的潜力。同时,天津港拥有较为完善仓储、运输设施和大量的土地,其周围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品交易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商业基础优势。目前,天津物流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如丹麦马士基公司、日本冈谷物流公司、新加坡叶水福集团,以及中远物流、中外运公司、中储股份公司等纷纷落户天津,形成了一定的国际性物流企业集聚优势。

二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金融业改革先行先试优势,为物流金融业务开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将天津滨海的功能定位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同时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金融改革和创新成为重中之重,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则上可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良好的政策环境为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做大做强自身业务,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合作共赢发展空间,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是市场主体需求巨大,物流金融业务市场广阔。物流金融业务涉及三方主体: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上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三方主体的需求是物流金融业务存在的必要条件,物流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市场需求作为支撑。从中小企业方面看,物流金融业务特点符合中小企业低不动产、高动产的资产结构,是解决其融资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中小企业对该项业务的认识与需求不断提升,目前天津中小企业户数超过14万,对物流金融业务需求巨大。从物流企业方面看,天津云集了众多物流企业,既有大型跨国企业,也有中小型企业,企业间竞争剧烈,除仓储和运输外,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尤其是金融服务,已成为物流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从金融机构方面看,天津拥有改革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新机构、新业务、新产品不断涌现,物流金融业务也已成为银行业的发展重点。

四、借鉴成熟经验,加快推动天津物流金融业务发展

(一)高度重视物流金融业务,为业务发展打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物流金融业务,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物流金融的重要性。要紧紧抓住物流业被纳入国家“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契机,加快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市场竞争能力强、有诚信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搭建物流企业与银行的沟通、交流平台,引导二者合作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并将物流金融列入政策扶持的内容,鼓励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对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较好、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较大的物流企业和银行,在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方面适当给予政策倾斜。

(二)建设规范的行业环境,为物流金融业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要建立行业规范对物流企业加以约束:一方面,要根据行业特征,研究制定一套管理规定,主要包括行业准入标准、资质认定标准、服务收费标准等,并明确监管部门,加强管理,使其在合法合理的框架内有序运行;另一方面,应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实现企业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从而进一步加强自律,以统一的整体形象面向社会,更好地推动物流金融业务发展。其次,鉴于影响动产价值的因素较多,动产价值判断难度较大,因此要加快鉴价、评估等中介机构市场的发展,建立客观、公正、独立的鉴价、评估机构,统一价值评估准则,提高价值评估的专业化水平。再次,要建立有效的物流金融信息沟通和反馈网络,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业务流程电子化,使合作企业能够及时得到充分信息,进行有效协调,有效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提高物流业与银行业结合力度。

(三)鼓励开展金融创新,扩大物流金融业务覆盖范围

在我国,限于法律法规限制,由物流企业收购或控股银行开展物流金融服务,或由银行收购或控股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还不现实,且物流企业不具备贷款资格,银行也不具备提供物流服务和进行物流监控的能力,因此,我国的物流金融业务应由银行和物流企业合作开展,既采取联合型模式。在该模式下,物流金融的三方主体可探索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资金提供者可以是单纯的银行,也可以是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或者是它们的联合体;质押物的评估和管理机构可以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可以是资产管理公司、中介管理公司;融资者应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扩展到上下游的供应商、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形成针对整个供应链的全方位融资体系。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加快开发物流金融产品,扩大可质押物范围,除存货外,应收账款、订单等也可用于质押融资。

(四)尝试组建专业物流金融公司,提高业务效率

在物流金融业务中,银行与物流企业更深层次的合作形式是联合组建专业的物流金融公司。可鼓励银行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状况、资产负债比例以及资产负债情况,选择有实力的企业联合建立专业的物流金融公司,并赋予其一定的信贷额度。物流金融公司可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并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全过程。由于物流金融公司集贷款发放和质物仓储管理服务于一身,省去了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间的许多工作环节,可提高物流金融业务效率。同时,设立物流金融公司使银行和物流企业的利益目标趋于一致,可有效防范物流企业的道德风险。

(五)强化风险意识,多角度防范物流金融业务潜在风险

一是加强区域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物流金融服务过程中,通过对客户的资料收集、资信档案管理、资信调查、信用分级等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二是建立健全区域性物流金融信贷资产流通转让机制,化解和分散物流金融信贷风险。如:实施标准仓单制度,建立仓单流通转让市场;建立贷款债权出售转让制度,使得与物流金融业务有关的信贷资产能够在市场上出售转让。三是银行要借鉴西方信用评级定量技术,将其应用于物流金融业务风险评估,并针对物流金融的特点,注重从供应链整体和担保品所涉及的贸易关系来进行动态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基于物流金融的第三方物流融资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3期。

[2]韩.《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综合运输》,2008年第10期。

篇(6)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166-02

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统称,其核心是物流融资(狭义上物流金融指的就是物流融资),即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创新,以企业所从事交易项下的担保品为依托,对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与资金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依靠企业对处于银行监控下的商品和资金的贸易流转所产生的现金流实现对银行授信的偿还。随着物流金融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已达到了较高层次,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特别是物流金融产品的安全监管问题。物联网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具有全面的信息感知、无缝的互联协同、高度的智能化等特点,将其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有助于物流金融产品信息获取更加实时、快捷、准确,产品动态信息的传递、共享更加精确,供应链指挥决策更加智能、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物流金融产品的安全性。

一、物联网技术特征

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 ,由该名称可见,物联网是“物与物相联的网络”,其基础和核心仍然是互联网,但相比于传统的互联网,物联网还有其自身的技术特征:

(一)全程性

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格式不同。传感器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地采集信息,不断更新数据,物联网可以说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物体上的传感器,物联网对物与物、物与人之间传递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对物体的流通进行精细的管理,实现物体之间、物体与人之间信息交换和通信的全程监控与管理。

(二)技术性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与基础仍然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物联网上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并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识别技术,以实现物联网络稳定高效运行,因此物联网具有高技术性特征。物联网络的构建不仅要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还要综合各种传感器数据获得与处理技术,运用大数据处理理念,融合互联网与先进数据处理手段的优势,真正实现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实时精准“沟通”和“对话”。

(三)智能化

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还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大数据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国。所以物联网本身也具有强大的智能处理能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物与物、人与物的智能链接。

二、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需求与条件分析

结合物联网技术特征,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全过程,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和各类可能的网络,对物流金融业务过程实施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应当具备三大特点:一是全程性,要对物流金融业务全过程实施管控,而不是局部或部分;二是技术性,要全面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金融业务的“可知、可视、可控”;三是智能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物与物、人与物的智能链接。

(一)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需求分析

1.降低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信息不对称的需要。随着物流金融行业的加速发展,物流金融模式越来越复杂化,物流金融业务过程涉及的利益主体更加多元,物流金融产品信息层级逐渐递增,准确及时的信息获取愈发困难。准确及时信息的获取来源于产品流通过程的精确管控,物联网是实现精确管控先进、有效的技术手段。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从产品信息采集、信息联通、信息管理、信息决策等全过程,以信息流调控物流,大幅提升动态信息的抓取效率。因此,从降低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客观要求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业务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

2.降低物流金融服务违约风险的需要。物流金融服务主要涉及三方即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第三方物流提供商选择是物流金融服务能否成功的关键。但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鱼龙混杂,好坏参差不齐,一些物流企业的资产规模、信息化能力、内部管控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对供应链环节的管控,使得物流金融面临较大的失》缦铡N锪鹘鹑诎踩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减少物流金融违约情况的发生。

3.提高物流金融安全监控效率的需要。当前,物流金融安全监控技术已经较为落后,信息化程度已不能跟上物流金融发展的步伐,严重影响了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效率。物联网技术作为新兴的先进技术,对物与物、物与人之间传递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对物体的流通进行精细的管理,将其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过程,能够较好地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整合,形成以信息互联互通为核心,数据集成交互为纽带,有线无线随机链接的安全监管体系。因此,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有利于从技术上突破物流监管瓶颈,促进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科学高效开展。

(二)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条件分析

物联网技术虽然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较短,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产品等通过新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技术具有全程性、技术性与智能化的特征,能够对质押品在供应链中动态信息进行全程监控,实施精确远程管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排除安全隐患。物联网技术网络以全程记录的供应链信息为依托建立风险数据库,其中不仅包含了质押品的物流与资金流信息,还包含通过实际调研所获得的大部分风险类型,以及相应的风险解决方案。通过风险数据库就能实现风险的基本应对,尽可能的降低风险,提高物流金融产品的安全性。物联网的整个技术体系与运作方式,为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业务应用物联网技术提供了经验帮助和技术支持。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按照物联网运作要求,进行设施设备建设,优化信息流程设计,完善技术接口和模块嵌入,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依托,能够较快的实现技术的投入使用,尽快发挥物联网技术在安全监管方面的应有作用。

三、加强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的对策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与环境基础,2012年,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于2014年6月正式上线,并且以快速大踏步的节奏发展壮大。目前已整合了包括货权登记、物联网监管、仓储管理、仓单流转、现货交易、存货质检、价格预警、价格保险、征信融资、不良处置等全过程的物流金融产品链条,并形成了一个开放型的合作平台,吸引了成熟产品和成熟用户服务平台的资源聚集。但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运用物联网技术方面,软硬件配套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

(一)加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总体设计

物联网实现的是人与物、物与物的智慧“沟通与交流”,是多种力量的整合,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过程,需要将物与物、物与人信息交互的各个环节统一为有机的整体,并保持其内部的顺畅流通。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信息化与智能化,提升物流金融产品供应链的安全性,必须加强总体设计,构建智慧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大脑”,从源头增强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分析判断能力、决策指挥能力和协调控制能力。着力建设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物联网运行平台,借助“智能化”的物联网管控系统,实施辅助决策、管控指令,实现对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各环节的协调控制和决策指挥。健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物流规划和决策指挥制度,实现供应链信息的综合分析、流通环节的集中控制、运行流程的决策优化。

(二)加大物联网技术应用设施设备建设力度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除了要研制贯穿全流程的信息系统之外,还应当分系统重点推进一些信息工程建设,以具体任务为牵引逐步建成物联网系统。为了积极配合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有必要按照物联网技术的要求,加大物联网技术应用设施建设力度,从智能感知技术应用、自动仓储系统建设、运输调度可视化建设、信息标准体系建设、数据中心建设等方面,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突破,全面构建物联网系统,开发和购置相配套的设施设备。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全过程,借助先进的物联网设施设备,整合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使产品信息(物资的运动轨迹、存放状态)和供应链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组织、访问控制和分析)互联互通,实现物流金融全程可视可控,从而有效提高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安全性。

(三)加快物联网技术人才业务能力培训

为保障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加快物联网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建设工作。(1)结合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过程的实际运用,构建适应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监管模式,明确物联网运用的技术标准,规范安全操作手册。(2)着力培养精通物联网技术的技术员,掌握物联网设施设备的操作流程,严格依照流程科学高效运用物联网设施设备进行物流金融管控,提高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效率。(3)加强物联网技术研发工作,结合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业务工作实际,对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中的物联网设施设备以及相关技术进行相适应的研究、设计和开发,规范物流金融产品标准化编码,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业务处理平台,促进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工作的不断深化。

⒖嘉南祝

[1] 李严锋.物流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黄玉兰.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核心技术详解(第二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篇(7)

引言

物流金融是专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它将资金流有效地整合到物流中来,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新型贷款融资服务,同时又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物流企业和中小企业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因此,很有必要对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揭示出物流金融的融资优势及其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性。

一、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的意义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交易一方不能履约或不能完全履约而给另一方带来的风险。本文研究的物流金融信用风险是指中小企业作为授信方,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时所存在的信用风险。

物流金融信用风险是指处在物流金融背景下的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不仅包括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而且还包括物流金融的运营风险因素给中小企业带来的信用风险,如质押货物风险、产品风险、质押物变现风险等。在物流金融业务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彼此依赖,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涉及其他环节,影响整个物流金融业务的正常运行。对于中小企业,由于本身经济能力的限制,面对危机的自我反映和调节能力较低,因而受到物流金融运营风险的影响就显得更加明显和难以克服。

而本文所建立的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风险的考察,也转变为对企业所处物流金融运营过程及其交易风险的综合评估,进而决定是否给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该信用评价体系与目前关于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最大的差别点就在于它不仅包括对中小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信用记录,以及行业状况等影响因素的考察,还包括对物流金融运营状况等因素的综合评价,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了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状况。

二、物流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错综复杂,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分类,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及其特点,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行业风险因素。行业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和监管环境、行业状况、发展前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企业进行行业风险分析,目的是判断企业所属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对经济变化反映的敏感性,行业风险揭示了行业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

2.中小企业综合实力。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主要包括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与发展能力、现金流量分析和履约状况。这8个要素科学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

3.物流金融运营状况。中小企业所处的物流金融的整体运营状况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物流金融的运营状况良好,交易风险较小,就可以弱化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反之,则加强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使其信用状况恶化。根据本文研究问题的需要,主要通过物流金融运营过程中信息化程度、相互间的合作,以及质押物质量等要素来反映物流金融的整体运营状况。

三、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前文讨论的影响中小企业信用的三类主要因素,设计了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及向专家学者请教,结合实地调研,确定了指标参考权重,针对不同的区域,权重可以适当进行调整,重新确定。

四、结束语

物流金融是中小企业突破“融资难”的一条捷径,因此加快物流金融的发展,将是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建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机制及长远利益关系;另一方面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可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改造升级自身的物流体系。但是目前对于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

参考文献:

[1]刘 青:中小企业利用物流金融的策略[J].创新科技,2007,(02)

篇(8)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Low carbon logistic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fully appl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to address global climate change. How to make the logistics finance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demand of the low carbon, is a worthy of serious exploration problem.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logistics financial operation model, combined with low carbon economy to modern logistics financial challenges, this work presents with some appropriate strategies from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logistics companie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logistics.

Key words: low carbon logistics; logistics financ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继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将迎来第四次浪潮。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自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会议以来,世界各地纷纷提出环保、绿色、低碳的概念,我国政府更是做出了降低碳排放的庄重承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目前,中国已经确立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进入2010年,低碳成为热点词汇。各种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与低碳相关概念层出不穷。低碳概念也不可避免的传递到物流行业,由此产生了一个新词汇“低碳物流”(Low Carbon Logistics), 低碳物流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如何让物流金融业适应经济发展的低碳要求,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

1 我国物流金融运作模式的现状分析

1.1 物流金融的概念

物流金融(Logistics Finance)是国内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物流增值服务,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定义,界内多引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唐元琦对“物流金融”的定义。他们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

物流金融是物流与金融二者的结合,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创新的结果,是针对客户需求所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对业务参与多方(企业、物流公司和金融机构)都是一个新的领域。物流金融业务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提升资本运营效率以及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更是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是“多赢”的合作。

物流服务过程需要金融的支持,物流是基础,资金流是保障,最终实现物流与金融的高效配合。如果物流与资金流之间产生滞后和脱节,不仅会降低物流的运作效率,也会增加资金的占用时间和周转成本。因此,现代物流服务要求物流与资金流高度统一、协调运转。

1.2 我国物流金融的现状分析

国内物流金融最初起源于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实践。推动创新的基本动力是广大中小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21世纪企业间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然而在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最薄弱的一环,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正常运作。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政策的逐步开放,我国与各国的资本和物资交流日益频繁,这促使我国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在供应链上的竞争日益加剧,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条件下,物流和金融相结合,进而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平台――物流金融。物流金融不仅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而且正在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

2002年2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罗齐和朱道立等人提出“融通仓”概念和运作模式,这是物流金融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

物流金融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中西部的少数省市已获得迅猛发展。我国一些企业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务,开展了一系列物流金融业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在“民营100”的金融平台基础上及时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期望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与发展难题。从2004年底至今物流银行业务迅速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如中储与华夏银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泉州正大集团与中信银行的合作等等。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先后与中外运总公司、中国远洋物流和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合作,建立了针对供应链物流控制与设计金融服务的稳固操作平台,将大型物流企业在货物运输、仓储、质物监管等方面专长与深圳发展银行的资金流封闭运作优势结合,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性的物流金融服务。2006年,建设银行推出“现货仓”、“海陆仓”和“保税仓”等贸易融资产品,并与中国远洋物流进行国际贸易货押授信业务战略合作,联手推动国际物流金融和商品融资业务的发展。工商银行与中国外运集团在物流金融领域全面合作,在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理、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研发新型产品,联结双方的服务平台,延伸客户服务范围,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务,共同为客户提供原材料及产成品库存、在途货物的融资。交通银行也与中远物流、福建三宝钢铁合作,推行物流金融业务。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尝试通过物流金融运作,获得银行贷款授信以改善资金链,同时为国内众多知名物流企业如中外运、中远、中储、宝供等开创了新的盈利空间。目前,物流金融已被许多专业人士视为物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前景异常可观。

1.3 物流金融的发展模式

随着现代金融和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物流金融的形式也越来越多。目前,物流金融按照金融在现代物流中的业务内容,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物流结算金融模式、物流仓单金融模式、物流授信金融模式和综合运作模式。

1.3.1 物流结算金融模式

物流结算金融是指利用各种结算方式为物流企业及客户融资的金融活动,主要有代收货款、垫付货款、承兑汇票等业务形式。

(1)代收货款模式

代收货款模式是物流企业为企业(大多为各类邮购公司、电子商务公司、商贸企业、金融机构等)提供传递实物的同时,帮助供方向买方收取现款,然后将货款转交投递企业并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代收货款模式是物流金融的初级阶段,它直接带来的利益属于物流企业,同时厂家和消费者获得了更加便捷的服务。代收货款模式常见于B to C业务。

(2)垫付货款模式

垫付货款模式是指“银行质押贷款业务”。发货人将货权转移给银行,银行根据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提供融资,当提货人向银行偿还货款后,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还给提货人。从盈利来看,厂商获得了融资,银行获得了利息收入,而物流企业也因为提供物流信息、物流监管等服务而获得了利润。这种模式常见于B to B业务。

(3)承兑汇票业务

承兑汇票业务也称为“保兑仓业务”,在此模式中,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银行四方合作,经销商向银行交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货款,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反担保。

1.3.2 物流仓单金融模式

物流仓单金融主要是指融通仓融资。融通仓是一个以质押物资仓管与监管、价值评估、公共仓储、物流配送、拍卖为核心的综合性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它不仅为银企间的合作构架新桥梁,而且也良好地融入企业供应链体系之中,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随着现代物流和金融的发展,物流仓单金融也在不断创新,出现了多物流中心仓单模式和反向担保模式等新仓单金融模式。

1.3.3 物流授信金融模式

物流授信金融是指金融机构根据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及信用程度,授予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物流企业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物流企业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金融机构则基本上不参与该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

1.3.4 综合运作模式

综合运作模式包括了以上三种物流金融模式,是物流金融的高层运作模式,其对物流金融服务提供商有更高的要求。例如,物流金融服务提供商应具有自己全资、控股或参股的金融机构。如果物流企业拥有自己的金融机构,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向市场融资,然后贷给需要资金的企业。例如UPS公司(联合包裹速递服务公司)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为UPS金融公司,由UPS金融公司推出包括开具信用证、兑付出口票据等国际性产品和服务业务。

2 低碳经济对现代物流金融的挑战

低碳经济外延的低碳物流对我国刚刚起步的物流金融来说,是一场巨大的考验。这需要物流金融改变原有的运作模式或对原有的模式进行创新,从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过程两个环节来应对低碳经济的挑战。其中,物流作业环节主要包括低碳运输、低碳包装、低碳流通加工等;物流管理过程主要从节能减排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促进供应链上逆向物流体系的低碳化。在这两个环节中又涉及到了许多方面,众多的参与者或利益相关者,如政府部门、商业银行、物流企业、生产者、经销商,等等。

其次,低碳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低碳金融(Low Carbon Finance)的支持。采取发展低碳物流具有正的外部经济性,采取低碳物流方式,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原有运输方式和路线的调整需要较大的支出,单个企业难以完成,而且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也不一定会主动进行物流创新,实现低碳物流。

再次,低碳物流发展的主要障碍还在于我国现有的政府支持和政策基础不够。低碳物流基础设施需要国家大力投入,以更好地改善物流设施条件。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把低碳物流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积极进行低碳物流贷款管理机制创新。

我们应该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3 我国现代物流金融的发展模式和应对策略

在大力提倡低碳新理念,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这就要求我国不断挖掘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发展低碳的潜力,积极进行低碳物流金融的突破和创新,探寻一条可行的适合中国物流金融发展的道路。目前我国有些金融机构已经在低碳领域进行了探索,如兴业银行很早就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了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的信贷品种,出台了《节能减排项目投向准入细则》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绿色信贷”的顺利开展,并于2008年10月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我国首家“赤道银行”。我国当前急需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加强低碳物流金融服务系统建设。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规范

在低碳物流发展方面,首先要树立低碳服务理念,以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树立全员参与的低碳物流金融服务意识。政府加强对低碳物流金融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主要包括对低碳物流企业提供一定程度的补贴,减免税收,提供一定数量的贷款援助、贷款担保及贷款贴息等,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援助,引导物流企业及相关企业发展。

其次,建立合理完善的低碳法律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关于物流金融的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一方面,政府应积极改善现有的物流金融法律与制度环境,给物流金融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促进物流金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结合低碳物流金融发展的特点、企业状况和我国的特征,及时制定扶持和保护低碳物流金融的法律法规,引导低碳物流企业发展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再次,建立合理的低碳物流金融服务监管机制。既要发挥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金融监管当局的积极作用,还应尽快弥补物流金融业务监管上的空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地赋予相关市场主体相应的业务操作和创新的法律空间。

3.2 物流企业的发展策略

低碳物流的发展要充分重视物流企业自身的创新。第一,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合作或兼并来扩大自己的规模。做大做强,废除那些效率低下的企业是一个很好的减碳措施。物流企业规模、实力和业务的扩张,从而加强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配合和利用效率。

第二,要实现物流形式的创新。涉及新型的配送模式、仓储格局等,如对运输线路进行合理布局与系统规划,缩短并精简运输路线和环节,综合考虑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利弊,使用清洁燃料,选择低污染车辆,合理选择仓库地址,科学布局仓储空间,降低仓储成本,对物品进行低碳物流加工、包装。

第三,物流企业必须增强信息的管理、开发和利用能力。针对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生产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完善低碳物流金融服务信息系统。低碳物流金融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在银行与物流企业及其他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基础上,建立合作沟通的信息系统,把所有信息归总形成信息库,使之成为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平台,促进相互间的知识共享与信息交流,减少空驶率和无谓的能源消耗,降低物流运作成本,降低并消减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因此,还应规范物流信息的存储和传递,对物流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等。

第四,严格控制物流金融的风险。风险产生的根源就是没有“诚信”二字。物流企业要重点控制客户资信风险,防止虚假的仓储、运输、质押等,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碳的消耗。此外,要建立低碳信用担保体系。低碳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减少低碳物流的金融风险,改善低碳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低碳信用担保体系需要建立风险担保的资金支持体系、风险补偿机制、社会信用体系等。

3.3 金融机构的应对策略

低碳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低碳金融(Low Carbon Finance)的支持。首先,商业银行应提高对低碳物流项目的支持力度,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包括银行低碳项目贷款、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等。

篇(9)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目前,物流业仍然保持着持续的增长势头,在运输能力和基础设施方面较过去都有很大的提高,可是由于行业内激烈的竞争,众多的中小物流企业仍然要面临生存与发展的难题。针对目前物流业的各种问题,需要推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企业大量资金的沉淀问题可以由物流金融业务的多样性特点来解决,所以,物流业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发展物流业的金融业务。

一、物流企业金融业务财务管理方法分析

物流企业引入物流金融业务,益处与风险并存。所以在财务决策当中应当对利弊加以充分衡量,为物流金融业务选择正确的方向,争取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一)评价物流金融业务的目的

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物流企业为融资企业提供保险、融资和结算等相关的增值业务,而物流金融业务带给物流企业的不止是利润新增长点,同时也带来一些风险因素。所以有必要在研究分析物流金融业务时,有必要对物流金融业务的利润及风险来源加以分析,并用财务数据量化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并将其与金融业务所带来的利润相比较,并据此作出财务分析,作为财务决策的参考,加强物流企业预测金融业务的精准性,完善企业决策管理。

(二)物流金融业务财务管理评价方法

运用财务管理的原理评价物流金融业务带给物流企业的利润及风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分析相关利润,结合物流的金融模式对相关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并量化。

1.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利润分析

用本量利分析方法来反映成本与数量、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本量利的分析当中,将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耗费依据成本习性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按照成本和成本动因“业务量”之间的依存性可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

2.建立盈亏平衡模型

本量利分析法当中最重要的模型就是盈亏平衡模型。物流服务项目的设计、增删,都可以借助盈亏平衡模型进行分析。暂不考虑销售税金,物流体系的本量利关系表现为:

P=R-(V+F)=K×Q-(Vc×Q+F)=(K-Vc)×Q-F

其中,R表示销售收入,P表示销售利润,F表示物流固定成本的总额,V表示物流变动成本的总额,Q表示物流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量,K表示单位物流产品或者服务的销售价格,Vc表示单位物流产品或服务的变动成本。

物流金融业务带来的利润分析步骤如下所示:

(1)物流企业的业务分类;

(2)物流金融业务收入、业务量的确定;

(3)确定物流金融业务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4)用本量利分析盈亏平衡模型表现为:

P=R′-(V′+F′)=K′×Q′-(Vc′×Q′+F′)=(K′-Vc′)×Q′-F′

其中,R′是物流金融业务的收入,P′是物流金融业务的息税前利润,F′是物流金融业务的固定成本总额,V′是物流金融业务的变动成本总额,Q′是物流金融业务的业务量,K′是单位内物流金融业务的服务价格,Vc′是单位变动成本。

上式可以表示为:

物流金融业务的息税前利润=(单位内物流金融业务的服务价格-单位的变动成本)×物流金融的业务量-物流金融业务的固定成本

3.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分析

物流金融服务带给企业客观的收益的同时,企业也面临着很多风险。主要是内部管理风险、监管风险、评估风险及质押货物风险。

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过程中,物流企业是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桥梁。物流金融业务使企业增加了相关的业务,并带来赊销风险,与此同时,物流企业也多承担了银行和融资企业之间融资相关关系人而产生的风险。

根据以上的计算,能够得到物流金融业务坏账风险、担保风险损失和息税前利润(P′)比较物流的金融业务坏账风险损失、担保风险损失之和与息税前利润的大小,所得结果如果是:P′>(坏账风险+担保风险),就说明了物流金融业务带给企业的利润要超过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这种物流金融业务对于物流企业发挥增值效应。如果所得结果是:P′

二、物流金融业务财务管理方法定量探究的完善建议

因为物流企业对于物流金融业务所进行财务管理应用的研究目前仍在探索阶段,在一些理论与方法上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对研究课题进行完善。

1.对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的研究与风险的管理研究较多,可是关于物流金融业务财务方面的研究却相对稀少,我们应该对物流的金融业务财务分析上深入探讨,加大研究力度,这对于完善物流企业运营管理非常有益。

2.在物流金融业务的财务分析上,往往根据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是否向客户提供保险、融资、结算等相关业务服务,而将物流企业提供的对外业务分为物流金融业务和传统物流业务,然而,这种分类方法未必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所以这种方法应当通过财务实践不断进行检验。

3.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分析方法在物流业务上的应用可作为物流金融业务尚未开展时的决策分析,还可用作物流金融业务关于其事后跟踪管理的手段。这种方法是否适于物流企业实际工作中应用,还应当通过会计工作着的实践检验。

三、结语

总之,物流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众多的中小物流企业仍然面对很多生存与发展的难题,并积极探索着物流企业运营管理的路径,其中,物流业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发展物流业的金融业务。然而目前我国对于物流金融业务的探索依然任重而道远,一些理论和方法并不完善,有些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田芬,吕永波,刘凌霄,陈立.物流企业财务风险综合预警研究[J].物流技术,2009.

篇(10)

广西北部湾国家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是我国西部11个省区中唯一的出海口,与邻近的玉林、崇左两市形成“边海互动”的“4+2”的格局,面积为7.27万平方公里;在广西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北部湾区域地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均质性、经济结构的复杂性以及特殊的边贸地理特点,决定了北部湾区域中小企业同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除具有中小企业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一定特质性。2008年初,中国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对于北部湾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广西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难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而金融环境等外在约束则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随着物流金融这一商业活动的逐步开展,这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优化企业资源、提高企业融资能力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 物流金融的概念及发展的意义

“物流金融”概念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于2004 年首次提出,

其定义为“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 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 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并解释,“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 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

物流金融从广义上讲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等。在供应链业务活动中,运用这些金融工具使物流产生的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

物流金融商业活动开展具有以下几个意义:

1.为中小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加强核心竞争力

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原材料采购和产成品销售普遍存在批量性和季节性的特征,这类物资的库存往往占用了大量宝贵资金。遇到企业的主要产品销售旺季,产品库存则要提前增加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存量,资金被大量占用,而且还要为租用临时仓库支付仓储管理的费用。物流金融业务允许这些中小企业利用原材料和在市场上经营的商品做质押进行贷款,解决了企业实现规模经营与扩大发展的融资问题,有效地盘活了物流过程中的资金沉淀,提高了资金的流转效率、降低了结算风险,最终提高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有利于企业集中主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第三方物流企业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物流金融业务使得物流企业得以控制全程供应链,保证特殊产品的运输质量与长期稳住客户。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逐渐转而强调跨企业界限的整合,使得顾客关系的维护与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物流管理已从物的处理提升到物的附加值方案管理,可以为客户提供金融融资的物流,供应商在客户心中的地位会大幅度提高,物流金融将有助于形成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由于物流企业有效地融入了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供应链和产成品的分销供应链中,为其提供了优质的第三方物流服务,金融机构对质押物的占有不仅没有影响借款人正常的产销活动,而且还使其能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

3.银行开发新利润空间

银行可以扩大和稳固客户群,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开辟新的利润来源,也有利于吸收由此业务引发的派生存款。银行在质押贷款业务中,物流企业作为第三方可以提供库存商品充分的信息和可靠的物资监管,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并且帮助质押贷款双方良好地解决了质物价值的评估、拍卖等难题,降低了质物评估过程产生的高昂的费用,使银行有可能对中小企业发放频度高、数额小的贷款。特别是在银行的贷款资产质量不高、呆坏帐比例居高不下,如何提高贷款质量、控制贷款风险,发展新的业务成为银行关注的首要问题。物流金融业务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源泉。

4.供应链整合、实现“共赢”

物流金融是推进供应链整合、提高整个供应链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措施,对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国际上,不管是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的大型制造企业,或者是承担供应链整体物流业务的大型物流企业,承担供应链资金流服务的金融企业都积极参与了物流金融活动。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这些企业既强化了自己的竞争地位,又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二、北部湾中小企业物流金融存在问题

物流金融业务是物流业与金融业结合而成的创新业务,虽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目前也发展出多种运作模式,但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一个新兴发展的经济圈,有自身的发展特点。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还处于起步状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于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物流金融业务各主体间的风险不对称

在金融物流的信贷业务中,涉及众多市场主体,由于在分担风险方面还没有建立互惠、互利、互相制约的计划,各主体只片面强调规避转嫁风险,造成风险与收益之间的不对等,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信贷风险。银行、制造商(销售商)、物流公司之间的风险划分关系不一致,贷款银行处于提供信贷服务的垄断性地位,会采取各种方式规避转移风险,但最终却可能承担更大风险。

2.物流金融信贷业务经验尚少,风险管理方法技术相对落后

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信贷时间短,在风险管理方面经验积累不足,又受到各种制度、法律的瓶颈制约,操作疏漏和失误难以避免,主要问题有贷款资金渠道狭窄,筹资方式少;贷款工具缺乏灵活性;银行风险管理手段受到外部环境限制;内部监控系统还不完善等。

3.大部分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自身信用度低

中小企业大部分规模比较小,自身的信用显的不足。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才能作为公平、公正的第三方中介人,成为仓单质押融资监管业务的可靠保障,成为银行和工商企业间的安全、畅通的桥梁。

4.外界环境会弱化风险防范手段效果

转移风险的手段主要是信用制度、质押制度、担保保险制度,但是制度安排本身的缺陷和运行环境的问题,弱化了防范风险效果,甚至可能增大风险。如发挥信用制度作用的难点在于企业信用档案不健全,信用评估机制尚未健全,在我国现阶段质押制度的功能十分有限,存在标准仓单设置难,质押登记制度不健全,质押物处置难等问题。

三、北部湾中小企业物流金融对策

1.与客户及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信用机制

第三方物流为客户提供金融物流服务的基础是对客户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建立信用机制,在提供金融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更有利于提高效率,防范金融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可能会使银行的贷款化为不良贷款,这就需要第三方物流为银行提供可靠的信息,和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取得银行的信用,就可以有效地解决金融服务中的效率问题。

2.金融机构的大胆创新,提高信息技术的水平。

金融物流是金融业与物流业的一个有机的结合,就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完成,银行要成立专门的部门,通过对物流了解的专业金融人员去管理、操作,设立相关的适合金融物流特点操作模式。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该类金融创新产品的提供也离不开第三方物流的支持,这是因为业务开展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了解抵押物、质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区域、承销商,需要察看权力凭证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提供相应的信息。

3.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度。

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时间段,大部分都是具有很单一功能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的信用度不高是制约物流金融发展的巨大障碍。当务之急是将小物流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后,信用度自然上升,有利于开展物流金融业务。

4.建设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平台

此前南宁市、柳州市的中小企业网站也在进一步完善,有望成为第一批加盟链接中国中小企业广西信息网的成员。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完善中国中小企业广西信息网,通过信息网络和新闻媒体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法规、产业导向、行业动态、市场需求、技术项目、人才供求等信息服务。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已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需要努力实现物流产业结构的升级,开发多种物流业务模式整合物流资源,以实现供应链的“共赢”,促进环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及中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贺俊刚,马峥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分析 [J] 经济师 2010年第5期陈新平.

篇(11)

物流金融作为金融和物流融合的产物,不但能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经营利润,而且能够协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使用率。物流金融能有效地提升企业一体化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增加企业业务规模,扩大企业经营利润。又能帮助金融机构减少信贷风险,扩大贷款规模,甚至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处理一些不良资产。当前商业银行物流金融正处在方兴未艾、快速增长阶段。伴随着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不断加强与愈演愈烈的竞争,为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金融机构亟待寻求业务突破与创新,物流金融服务创新将成为其占据竞争优势的制高点。

一、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中国物流金融的发源也是从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创新开始。2001 年中国建设银行带头试行质押融资业务,2005年 12 月 22 日其与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签订了《银企互助和谈》。2013 年 1 月,中国民生银行摩拳擦掌“大商城”物流金融 IC 卡,此卡支持首批签约的 57 家物流公司代收贷款。总体而言,在物流金融业务发展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起步比较早,存货质押、仓单质押等业务逐渐开展,正在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物流金融业务体系。国有大型物流企业较早地介入了物流金融,中国物资储运公司在 1999 年就与交通银行互助,完成 8 000 万元的自管库仓单质押融资和羁系营业,首创了我国物流金融的先河。通过对 36 家银行调查报告可见,截至2013 年年末已经有 30 家国内金融机构在物流金融业务拓展过程中有所建树,另外,有6 家银行选择将物流金融业务作为内部推广项目。中国物资储运公司在1999 年开启了仓单质押服务先河,开始向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中信银行等机构相继与中储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旗下的中储股份公司于2005年达到约50 亿元的融资规模,实现仓单质押收入875 万元。2008 年中储股份公司仓单质押市场份额独占鳌头,2010年实现收入 13 621 万元,再创新高,反映了物流金融在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由于2013 年仓单质押业务开始进入整顿期,收入和利润受到影响开始回落。仓单质押业务同比下降37.18%,但其毛利润基本维持稳定。

二、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现存问题及障碍

(一)市场风险

2015年我国整体经济走势疲软,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较大压力。根据人民银行提供最新数据,商业银行及国有银行 2015 一季度的贷款不良率直线上升,经济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形势的疲软,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市场普遍需求降低,物流行业因此也受到较大的冲击。

(二)信用风险

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融资企业多是中小型企业,此类企业正处于成长阶段,不具备完善的财务制度和严格规范的管理,因此,无法提供给银行完整、详细的信息;业务波动较大,具有不确定性;自身规模小,融资能力低,产品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抗风险能力很低,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企业按规定履行合约还款的能力,给银行带来了很高的信用风险。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筛选工作成本很高,不易进行,因此,导致银行信用风险识别成本高,给企业贷款的可能性低。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活动中充当着中介的角色,但是为了其自身利益以获得更多的客源,物流企业可能会帮助中小企业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从而给银行带来了决策性的失误;加之契约、合同等的不完善,也会使得主体间的委托和关系不那么稳定,造成了不确定性因素出现,从而带来信用风险。另一方面,物流企业所掌握的信用风险管理数据是原始数据,这些信息的来源和有效性均有待考证,银行在这些数据的处理上也存在统计不足等突出问题。

(三)政策导向不明

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并未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加强对物流行业融资扶持。例如,“中国民生银行长沙市物流行业商户互助合作基金”的内部规划中的项目优先级别也为一般支持。政府和银行的扶持力度不强,且具体的政策导向也不十分明确。鉴于目前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以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为主要推动力的供应链金融发展速度迟缓,还有待于政府出台鼓励性政策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此外,促进物流金融发展的配套制度缺失,表现在相关信用制度、质押制度、担保保险制度等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从而增大物流金融服务风险。

(四)经济规模有限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金融服务的拓展。现阶段国内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范围窄、业务单一、缺少物流专业人才、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等诸多问题。随着 2014 年经济形势下行,人民银行逐步收紧银根,商业银行正面对未来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其能够提供的信贷贷款规模也在逐步压缩。同时商业银行物流金融服务意识落后,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服务部门通晓金融、物流、法令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缺口很大。此外,我国金融机构开展物流金融服务时间相对较短,各类金融机构缺乏规范化的业务流程,在信息系统上,也没有实现与物流企业融资与信用信息的有效对接。

(五)服务产品差异性欠缺

商业银行现有的服务产品仅限于传统的抵押贷款和担保基金、联保等方式。但是根据物流行业资金流通性特点:贷款全年都有需求,年末压力相对较大且全年不间断回款。由于年初乃至全年的大部分时间,物流企业的资金流压力都不是特别的大,但是根据现有的服务产品,物流企业一旦到银行融资所面临的成本却是一整年,哪怕资金闲置也需要向银行缴纳较为高额的利息。且物流企业运用了银行贷款之后,也逐步地促进了自有资金的回流,完全可以逐步地偿还掉一部分的银行贷款来降低自己的融资成本。但是目前各商业银行并未针对物流行业的资金流通性特点做出相应的改变来降低物流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改进商业银行物流金融服务效率的建议

(一)改进担保基金模式

互助担保基金受到了广大物流企业的欢迎,但是由于互助担保基金的规模较大,基金会成员较多,很多物流企业认为能保证自己不出风险,但是对一个陌生企业要进行担保风险较大,就不愿意为此担负较大的风险。但是经过互助合作基金管委会成员及商业银行等多方面筛选之后的客户其发生风险的比例相当的低,通过 1.2%的风险准备金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覆盖可能出现的少量风险。因此,若将多支规模较小的担保互助基金整合为一个大担保互助基金,所有的基金会成员都缴纳授信额度的 1.2%作为风险准备金存入该支大基金的对公账户作为风险代偿的准备基金,就可根据“大数定理”,通过收益去覆盖可能出现的小额风险。当大基金成立时间较长且风险把控力度加强和风险管控方式不断创新,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同时风险准备金资本不断增大,此时整个大基金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将大大的增强。同时银行方面可适当地降低贷款客户的保证金比例,并且将其冻结在贷款客户本人的名下为其自己作为担保,这样不但能够提高贷款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贷款企业的融资成本。而且在风险出现的时候大基金的风险代偿基金完全能够覆盖风险,降低了银行方面面临的风险成本。

(二)丰富物流融资产品

根据物流企业的资金流通性特点,商业银行可开发出一款类似于信用卡式的服务产品,真正的做到“随借随还”。当物流企业的部分资金回笼之后能够还到银行,同时银行方面也按照贷款实际使用的资金量来收取利息。银行方面同时鼓励贷款客户结算入行,现在有许多商业银行推出 POS贷,根据不同行业客户的流水情况提供一定数额信用贷款叫作“POS贷”,从而鼓励客户入行结算。这样一来银行既能较好的把控客户的经营情况以此来降低贷款风险,其次客户的结算能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额外收益。

(三)简化物流企业贷款流程

通过批量化的开发来提高“获客”的速度,通过“两圈一链”的方式来提高“获客”的质量。实现工厂式生产来审批贷款,通过严把“入口关”的方式来加快进入基金会成员的后续审批和放款速度。在初步审查资料的同时列出详细的客户所缺资料清单,在实地调查前与客户联系,让其提前准备好所缺资料,尽量避免资料不齐导致审批、放款速度缓慢。

(四)加强物流融资信用等级建设

对于金融机构来讲,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对融资企业的信用管理。完善合理的制度非常重要。融资企业的资料收集,资料的管理,资信的调查,这些都需要专门的管理机制,比如设立客户信用等级制度。物流行业协会可充当着中介角色,帮助银行搜集正确可靠的信息,使银行大致了解融资企业的真实情况,同时互助合作基金管委会可对抵押物价值进行正确评估,建议银行给出正确的贷款金额,确保银行在此过程不会因为贷款金额不准而给自己造成损失。由于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对彼此而言都有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及时地将政策变化与客户交流,使物流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商业银行的信息。同时商业银行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去了解物流行业本身的特点和变化,通过不同物流企业客户侧面地了解贷款客户现状,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五)加大物流融资风险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