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育行业前景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2 16:34:51

教育行业前景分析

教育行业前景分析篇(1)

第一,理论问题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和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基本范畴层面,主要包括对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理论价值、学术地位、主要作用、理论本质等理论研究。如“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理论基础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近伟大成果为指导。”(1)在教育过程构成要素层面,主要包括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教育环境等理论研究。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教育对象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使他们具有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较高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素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2)大多学者认为教育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主要理论内容。关于研究的途径方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宏观论证到微观证明,从规范研究到实证分析,从人文科学的描述法、元理论分析、经济分析到自然科学的数学方法、建模方法等都有所涉猎。

第二,实践问题研究。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问题研究,其研究具体内容有所差别,基本都是围绕其实践的实效性进行研究的,研究思路大致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等。如梁金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问题现状》、冯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房晓梅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张秀荣和韦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张苗的《工具理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邹楠的《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仲兆华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等文章,都是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层面进行探讨的。再如我国学者张再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徐艳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李伟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苏启敏的《价值反思与学生评价》、张秀荣和王瑞荪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文章,就是从解决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题维度来进行论述的。由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侧重单向灌输和说教,缺乏灵活多样的艺术方法,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建立起教育者与受教者地位平等的双向交流模式、隐形教育模式,采取教育途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手段,从而有效提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发展与完善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本文将进行的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研究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还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大量的资料是重复的,新意不够。相关理论大多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性陈述、对面临问题的滞后性罗列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理想主义式期盼。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许多重要概念没有做出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现有许多含混不清的概念,如高校政治思想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教育、高校政治教育、高校政治思想教育、高校德育等等,这些概念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之前,无法建立统一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第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学术研究的应然程度较高,实证程度不够,仅仅依凭理论思考与逻辑演绎来构建应然性的原理原则,应结合实践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多维度的实证分析。第三,理论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目前研究方法虽多种多样,但基本上是囿于借鉴其他学科的常用研究方法。而且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经验问题研究多于理性分析研究、静态描述多于动态分析、宏观研究多于中微观研究。第四,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专业课进行渗透的研究方面,学者基本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宏观层面研究较多,而在微观层面研究较少,具体措施或结合何种专业的研究大多不够全面或可操作性不强。

二、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已形成专业化研究体系,但从结合高等院校学生专业背景的角度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数量却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中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背景、航海专业背景、医学专业背景等专业领域背景当中,艺术专业背景研究如我国学者何勇和程辽撰写的《职场需求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尹振永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陶思璇的学位论文《综合大学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孙传辉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徐彩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敬芯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等;航海专业背景研究如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郭海峡、邱爱红、刘思、刘明明、田沙沙的学位论文《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我国航海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改进对策》、《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等;医学专业背景研究如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汉君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刘蔚的学位论文《“90”后医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石春兰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我国学者李久东等撰写的《医学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等。可见,其著述形式主要是以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成果,偶尔散见于期刊等文献。这些结合中国高等院校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都缺乏理论性和专业性,仅简单罗列各个不同专业背景的特殊性,并加以简要分析,分别指出高等院校中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试图阐述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对策。

从外语专业背景进行的系统化理论研究就更为鲜见,只有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代晓雅的学位论文《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婷的学位论文《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姬喻波的学位论文《外语专业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等数篇文章。

另外还有二十余篇期刊论文形式发表的论文。首先,如以概括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为出发点,分析并论述相应问题对策的文章《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及其思路》(漳州师范学院学者项梅)、《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商应美等)、《外语类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刍议》(彭海)、《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引导对策探讨》(河北北方学院学者段汝和)、《试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集美大学学者肖振南)、《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分析》(苏惠芬等)、《新时期加强外语专业班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高荟等)、《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黑龙江大学学者曲亮等)、《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心探析》(萧君虹)、《新时期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伍廉松)等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专业学习背景、教育生活环境、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特殊性,并针对这些特殊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原因分析和宏观对策研究,但这些研究重复率较高,大多是对特殊性和对策进行宏观层面的罗列和泛化研究,没有深入研究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深层原因,也没有从微观层面出发给出具体对策和方法路径。

其次,如从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进行论述的《入世后外语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曹文泽等)、《关于外语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大连外国语大学学者李宝章等)、《外语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四川外国语学院学者陈洪丽)、《新媒体时代外语类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策略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者迟鸥)、《外语院校育人特点分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者刘伟)、《对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以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成都理工大学学者张钊等)、《加强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广东海洋大学学者谢睿萍)等文章,这些文章大多从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在中国外语类高等院校的管理层面论述了外语专业背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对策。

教育行业前景分析篇(2)

[作者简介]秦春林(1970-),女,广西兴安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休闲管理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景区规划设计与管理。(广西桂林54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A179)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度教改立项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11A08)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35-02

近些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各种职业所需的工作能力,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因而突出工作能力的培养就成为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传统的教育方式虽然能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在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获得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不适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具有实践操作性的课程开发逐步得到重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入我国并得到迅速发展。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内涵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体系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教育学者劳耐尔教授以及他的团队——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共同创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想与理论。劳耐尔教授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传统学科的课程体系是以从事某个职业所需学科的相关知识构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则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是以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构建的,将一个工作的完整过程作为一个学习内容,使职业学习与实践直接对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的过程,真正达到了教会学生懂得工作的职业教育目的,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为:整体化的职业分析—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首先,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召开由行业专家和专职教师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通过整体化的职业分析,请行业专家帮助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职业技能,选取该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之后根据学习目标,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将典型工作任务内容转化为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领域,最后由课程专家和本专业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对每个学习领域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和加工,营造学生要获得职业能力所需要的一种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即学习情境的设计。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景观设计课程开发思路

在此,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研究。景观设计是一门系统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知识涵盖面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传统的“讲、练、评结合”的教学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景观设计职业要求。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引领学生探索和理解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学会更好地完成景观设计的工作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工作过程的景观设计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如下:

1.明确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到多家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邀请不同规模的景观设计公司的老板和专职景观设计师以及本专业的专职教师的多次专家座谈,对景观设计职业进行整体、全面的分析,依据景观设计师完成设计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明确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以理论知识介绍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景观概念,具备基本的景观设计能力为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在理解景观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操作流程和方法,能够绘制设计方案图纸,撰写设计方案文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景观项目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熟练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具备从事景观设计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知识与能力,强化设计思维能力、研究分析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现代景观设计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从小范围的环境设计、公园与休闲景观设计到大面积的区域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与设计等都包含其中。在课程选题的设置上,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选择合适的、多样性的项目,让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其他的设计就能举一反三,从容应对。

在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上,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学生的经验以及就业后的工作实际情况,一方面,选择学生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等题目,锻炼学生对空间氛围和尺度的把握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体会设计的内涵;另一方面,选题偏重于新颖、趣味性、探讨性较高的设计项目,如公园景观设计、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等,力图激发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对空间的遐想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按照实用、够用、由浅入深的原则,确定较有代表性的庭院景观设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等六个典型景观设计工作任务。

3.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就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依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具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来确定。景观设计工作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接受任务、设计方案、绘图、预算等,按照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将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领域设置为从提出工作任务、设计准备、方案初步设计、深化设计、设计方案讲述、方案总结评价等多个教学主题单元。

4.设计学习情境。学习领域内容确定之后,就要创造类似景观设计工作过程的环境,通过工作分析和能力要求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这个学习情境中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学习,掌握工作过程的所需知识和技能。

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六个典型工作任务中,以任务一庭院景观设计为例,设计学习情境,其他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可以参照组织设计。庭院景观设计的学习情境设计步骤如下:(1)提出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包括:确定具体任务;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学习有关庭院景观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设计前期准备。教学内容包括:下达设计任务书;学生自由组建景观设计公司、业主团,由业主、设计公司双向选择,签订设计合同;组织学生现场勘测;针对设计任务组织课堂教学,分析设计中各种功能的实现;设计公司与业主进行初步沟通,了解业主的设计意向,确定设计风格;相关设计资料的收集,确定设计计划。评价内容包括现场勘测草图和设计计划表。采用学生现场展示、教师现场评分的方式,占总成绩的10%。(3)方案初步设计。教学内容包括:现场以及收集的相关资料的分析;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设计前期的分析报告,制订工作方案及实施计划;确定设计构思方案,绘制设计图纸和撰写设计方案文本;各组方案汇报、方案评介,教师检查学生的计划、图纸和设计方案文本,并提出参考意见。评价内容包括设计图纸和设计方案文本。采用学生现场展示讲述、教师现场评分的方式,占总成绩的15%。(4)方案深化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在总结前期汇报的基础上,参考教师的意见,深入与业主沟通;教师讲授拓展性知识,对诊断出的设计问题,进行课堂分析指导;对设计中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完善设计方案;完成全套方案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的编制。评价内容包括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预算书。评价方式包括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预算书上交,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5)设计方案讲述。教学内容为各小组设计方案的陈述。从方案讲述是否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能否打动业主等进行评价,采用教师、学生业主团评分的方式,各占总成绩的10%。(6)方案总结评价。教学内容包括:各小组自我评价学习和工作效果;各业主团阐述各组设计的优缺点,给设计方案打分;教师对各小组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给方案打分;教师总结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今后应注意的问题。评价内容包括设计方案主题鲜明、新颖,图面效果,可行性,采用学生业主团、教师分别对各组设计方案进行打分的方式,各占总成绩的20%、15%。

四、教学的反映与评价

1.加强了学生对景观设计知识的理解。以前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面对的多是一些文字、图片、设计图纸,不能很清晰地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现在的学习模式建立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了全体学生全过程参与的开放式教学,学生吸收效果理想,一些以前不清楚的知识点现在都能在工作实践当中得到解决。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中,带领学生走入了真实的景观环境,感受空间,在现场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拓展了学习的潜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学习效果也在作业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学生更能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由于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标准和行业工作要求调整了课程教学目标和手段,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工作步骤与表达方式,掌握了工作思路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而且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程最后完成大型设计项目时得心应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通过一个个工作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重点难点和基本要求。这种课程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由小到大、从低到高的递进式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逐渐加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让学生真正获得一种全面的、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这种全新的课程开发方式一定会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开创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韩伟.基于工作过程的《通信工程制图》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教育行业前景分析篇(3)

二、“情景化”教学效果的调查和分析

(一)课堂教学调查分析。1.研究工具。本研究对情景化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根据课题的文献分析,共采用一级指标五个:教师能力、教学设计、环境设计、学生课堂行为、教学效果。一级指标下又分设二级指标,具体见下表。

2.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1)问卷信度。本次调查主要选择台州电大2014和2015级的经管专业进行调查。统计调查共派发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03份。回收调查问卷后,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问卷分析:因子分析、信度分析、频数分析。提高分析问卷的可信度,用Alpha系数法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问题,可得系数值Alpha远大于0.60,可信度较好。(2)问卷效度。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问卷的结构效度分析,调查问卷中用“情景化”教学模式进行效果评价的指标共有18项,分析研究其适当性,选取Bartlett’s球形检验和KMO对因素进行分析研究,KMO的值不高,数值大于0.6,适合用因子分析,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的结果是,显著性相当高,所以可以对该样本进行因子分析。

(二)基本情况统计分析。本次调查面向浙江台州广播电视大学会计学专业学生,通过调查对专业开展“情景化”教学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中有79.6%的学生具有会计知识背景,即曾经系统地学习过会计理论的知识或从事会计专业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知識的理解更深入,对课堂“情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也更佳。本次调查共组织2014级、2015级和2016级的经管专业共6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014级、2015级的学生明显多于2016级新入学的学生。相对而言,2014级和2015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对专业知识的实际操作检验相对迫切,尤其是2014级的大三学生专业课学习已经进入尾声,如何将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最后,表中男女生的比例有较大差异,被调查对象中有76.7%的是女生,这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会计学专业的本身男女数比例实际是相符的。

(三)会计课堂“情景化”教学对教学效果的因子分析。为了研究“情景化”教学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深度挖掘调研数据的内容,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因子分析,共性因子是从变量群中提取的,描述了隐藏在一组无法直接测量到的隐性变量。但该隐性变量是可以测量到的变量中的一些更基本的内容。

1.因子分析法。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是因子分析的主要思想。用数学模型表示,则有:

x■x■…x■=μ■μ■…μ■+a■a■…a■a■a■…a■…………a■a■…a■F■F■…F■+ε■ε■…ε■

F=(F■,F■,…,F■),

是不可观测的变量,是隐藏在变量中变量的影响因素,是公共因子。ε是不能被前m个公共因子包含的部分,为特殊因子。

2.因子分析过程。从实验数据中得知,KMO值大于0.60,球形检验显著,两个条件都满足,两个变量间相关程度大,显著性也高,可以做因子分析。对该样本进行因子分析可以看到,前四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6%,满足因子个数对累计贡献率的要求,可以选择四个因子。可以看出虽然旋转前和旋转后因子总方差贡献没变,但单个因子方差贡献率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了有效模型获取,旋转了因子载荷矩阵,得出结果。每个因子在有些变量上载荷较小,而在有些变量上载荷较大,如下表述:因子1上载荷较大的标量:专业教学实践能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文化环境、竞争氛围、学生角色扮演,可解释为外在因子。因子2上载荷较大的标量: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师生交流讨论、学生自主参与及参与度,可解释为课堂因子。因子3上载荷较大的标量:教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课时安排、课堂教学设计种类、教学设计合理性、课堂学习策略,可解释为设计因子。因子4上载荷较大的标量:教学问题解决、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满意度,可解释为学生因子。

三、结论

(一)问卷分析与结论。学生能在一定的环境中对本专业需要的职业技能进行实践和强化是“情景化”教学模式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还要将自己带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台州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为例,在本次调查中得到几点结论:1.专业知识背景的重要性。在一定的情景下,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学生面对同样的情景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实践调查得知,有会计学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比重远远大于无会计学专业知识的学生,这就意味着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所受的知识训练方式或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侧重点,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考方式,使得“情景化”教学效果有一定差异。此外,由于学生专业知识背景层次不同,所拥有的经验、技能不同,分析问题的视角就不同,部分没有会计知识的学生可能对开展相关实践课程产生消极反应,进而影响对相关课程的满意度。

2.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表现在专业课程设置的逻辑性。电大的办学层次定位在本、专科,学制多为2.5年,基础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多为一年。一般来说大一学生,基础课程较多,然后随年级递增,专业知识课增加,相应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此时开展学工相结合的“情景化”课程是受学生欢迎的,而在本次调查中,大二、大三学年的学生参与者众多,大一学生参与热情相对较低就是对课程设置梯阶的理性反应。

3.专业之间学情的差异性。在调查结果性别一栏里,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超过四分之三的被调查学生是女生,这并不意味着男女学生在对待“情景化”课程教学的态度上有极大的差异,而是因为不同专业之间本身学生情况有较大的不同。以台州电大开放教育2014秋会计学本科班级为例,在读学生共56人,男学生仅10人,女学生有46人。可见,专业本身的特点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际调查结果。除此以外,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生源、工作单位、性格等具体情况不同,对“情景化”课程教学的态度会有相应的不同反应。

(二)因子分析结论与分析。影响“情景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因子。是外在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达29.138%,是该因子可定位于学校、学院及专业责任教师对“情景化”课程教学的支持程度。为学生提供有足够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师;拓展思路,为学生创造更适宜的竞争文化氛围等。1.课堂因子分析。第二重要因子是课堂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24.209%,课堂因子包括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主参与及学生参与度的评价。这就要求课程教师既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即成为“复合型”的专业教师。2.设计因子分析。第三重要因子是设计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17.957%,在教学设计的体系构建上,“情景化”教学应更重视实效性,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选择大众化的、易开展的、为主流企业所接受的会计知识培训。目前,台州电大开放教育面向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设计范围广、效果佳,电大成人教育已经开展了会计电算化、手工模拟操作、会计岗位实训(出纳岗位、库存核算岗位、往来款项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总账核算岗位)等项目。但由于上课时间和课时的限制,上述实践教学项目还未能完全实施。3.学生因子分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15.169%,是学生因子,是第四重要因子,这里的学生因子主要是检查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课程开设的评价。通过对该因子的审视,可以帮助教师查漏补缺,找出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满意度。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部分专业教师对教学后的评价工作做得较为欠缺,对于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和意见还未引起高度的重视。此外,对学生技能提高和问题解决的评判标准比较模糊,虽然有统一的成绩评分细则,但仅靠成绩不能评定学生的技能,特别是部分班级的成绩未能成正态分布,需要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马莺.浅谈情景设计教学法在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上的运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0).

[2]徐田強.高职“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构建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

教育行业前景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S79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234-3

景观设计是一门兼融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环境学等诸多学科。具有技术、艺术、社会、文化等属性。景观设计师需兼备人文综合素养,它既要有高度的艺术性,又要有严谨的科学技术性,同时还需兼备广博的社会及人文知识,如今,景观设计学科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西安世博会等大型展览活动的成功举办,景观设计专业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这也促进了我国景观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前景广阔,在各高校都得到了重视。

景观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广泛知识面的景观设计师,他们应该能够解决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多种要求之间的潜在矛盾,并通过某种形式来满足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环境需要。目前国内各高校由于传统、资历条件、教学定位的差别,其相应的景观设计教学水平是不平衡的。而民族地方院校由于教学的资历较浅、师资队伍不足、师生比例失调、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对于社会发展的反映速度过慢,还与其他高校景观设计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制约了本校教育的有序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民族地方院校应结合自己的特点,以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为平台,努力探索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之路,创造性地建立、发展及完善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教育体系,探索景观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培养新型景观设计方向的人才,这项任务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也作了尝试性的改革,在学校的支持鼓励下,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在逐步的构建,为将来实现景观设计方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现状分析

1.1 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现状

总体看国外的景观设计专业教育,非常重视多学科的结合,包括生态学、土壤学等自然科学,也包括人类文化学、行为心理学等人文科学,最重要的是景观设计的基础知识。这种综合性进一步推进了学科发展的多元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边缘化:景观设计是在自然和人工两大范畴边缘诞生的,因此它的专业知识也处于众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

(2)开放性:持有各种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从事景观设计工作。

(3)综合性:学科专业的综合性。

(4)完整性: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政策、法律、管理到心理行为、文化历史、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5)体系性:这些多学科知识基本都统一在环境规划设计这一总纲下。景观设计自身也应有完整的学科体系。

1.2 国内景观教育需求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内对景观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景观设计教育事业却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城乡环境建设的保护和发展。从国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仍是只注重知识讲授而弱化了实践能力。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主要是在建筑类、农林类和综合性高校,还有一部分是在艺术类高校中。由于设置景观设计专业的高校的学术背景不同,具体的课程设置和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会有所差异。

1.3 我校景观教育的现状

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艺术专业成立于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依托了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学科背景,于2006年招收第一届学生,2011年3月与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共同合并成立为艺术与设计学院,环艺系包括200多名本科生,现已有两届毕业生。景观设计课程于2006年开设,是本校景观教育的开端。2010年《环艺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的建设研究与实践》的校级教学(教改)研究项目立项,而我院景观设计方向的设立是势在必得的,因此做好课程建设和培养计划,更会使得下一步的申报工作事半功倍。

2 地域性的课程内容

《景观设计》是环艺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的专业必修课程,共56学时,针对学校的地域性特征,我们在整体办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地域性特色的课程建设,有针对性的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包括三部分内容:景观设计理论学习环节(12学时讲授)、城市景观环境认知环节(12学时调研辅导)、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环节(32学时设计辅导),下面分别对这三部分内容进行介绍。

2.1 景观设计理论学习环节

在这部分内容中,结合地域性特征,我们有针对性的增加了包头市历史文化、景观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草原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等,以期从地域景观和技术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结合相关理论讲解,布置作业《包头印象》(图1、图2),通过这个小作业,让学生在学习景观课程之初理解自身文化背景下的景观,思考社会与文化背景对景观的意义,并展示在景观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个人经历的作用。学生从个人感知的角度认识包头景观的特点和原因,分析文化背景、历史原因,开始尝试分析小块地段的景观,绘制简单的示意图来表达所在城市生活环境的景观要素和肌理。

教育行业前景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1-0073-04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变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从培养“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式的传统应用型人才,转变为以培养创新为灵魂的新一代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升级换代”,则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率先实现从规模发展转变到追求其内涵发展,而科学地开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该从不同方面来进行背景分析。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行业发展的背景是课程开发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能动的个体,课程开发应该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可接受性等方面的因素;课程开发也应该从教学的维度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所开发的课程应该使教学更易操作,而且操作更有实效。

一、社会背景分析

教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活动,它的发展本身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或重要标志,同时又促进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条件。教育担负着培养

劳动力的任务,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社会再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再生产来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基本的途径是教育和培训。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培养、训练生产所需要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业人才来体现的。教育正是通过向各种生产部门输送接受培训的熟练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增长。同时,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以极为简约的方式同时也以极为广泛的形式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高效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社会文化构成教育生长的土壤和条件,教育唯有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才能生存与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根本动力和动因。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只有适应社会发展和要求,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社会价值。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的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该考虑的首要因素。

现代科技革命和科技发展与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有力度。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直接因素,一方面对培养社会所需要

的人才提出掌握科学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课程的发展更新提供了条件。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一定要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超前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20世纪以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把高等职业教育当作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是富有成效的。

二、行业背景分析

无论是为了增加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实用性还是灵活性,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都必须从行业的角度来分析。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就创建了应用科技大学,这类大学定位于满足行业需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立足于应用研究和开发,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与之相类似的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多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其特点是:地方特色鲜明,服务角色清晰,地方产业发展导向明确。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地方经济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结合本校的教学、科研实际,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开发课程,主要为地方或行业培养大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劳动组织形式的急剧变革,使得原有的学科专业与行业间的界限被打破,产生了许多复合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智能岗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必须考虑的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必须依托行业,牢固树立为地方服务的意识,按照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做全面的分析。高等职业院校一般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之间存在着“双向”而非单向的联系,且互为服务对象。这里所说的“双向”是指不仅学校按照市场要求培养行业所需的应用人才,而且行业对院校发展有着刚性的指导、制约职能,并承担着相应的支持、服务义务。高等职业院校基本上是按地区规划、为特定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地方企业状况及其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支撑力度,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以及高等职业院校竞争能力的强弱。显然,地方企业的特色、数量及前景等行业背景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是显著的。

行业背景不仅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提供了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范围,而且也提供了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行业背景提供了人才标准和质量规格,从而使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有了明确的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教育,是同生产密切结合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技能为核心的教育,要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完成它的使命,就必须从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专业所对应岗位生产程序的分解,确定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完成对学生专业能力标准的设计,从而开发相应的课程。同时,行业背景对培养对象能力的要求是动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产业对于操作者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

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结合是开发课程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必须打破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之间的界限,要尽量依靠行业来进行课程开发。要真正使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符合工作岗位要求,就必须让各行业的专业人员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去。要保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行业就必须给高等职业院校提供最新的技术动态。同时,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也应该走进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情况,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企业,与行业前线的工程师、技师一起切磋;同时,也要把企业中的最新技术带回学校,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

三、学生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背景分析也应该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和个性发展等因素。

(一)可接受性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考虑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遵循可接受性的原则。可接受性是指开发的课程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掌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最近发展区”对课程开发应该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重要的不是到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些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说明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针对学生实际,开发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分析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状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只有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才能被他们理解、接受。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迅猛发展、各种传媒的激增,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学生从小获得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因此,在课程开发时,要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时代特征,适当增加课程的信息量,充实现代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方面的新知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背景分析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个性发展

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从广义看,个性是由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的;从狭义看,仅指心理特点而言,它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征的结合。”[1]自教育产生以来,人们世世代代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也就是发展人的个性。

人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是人自身的目标,也是社会的需要。然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中,人的个性难以达到应有的理想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对人的个性化的程度要求也越高;同时,它又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有鉴于此,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即主张让每一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并把它作为人们共同追求的一项根本的教育目标。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就提出把“谋个性之发展”列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他说:“余向论教育之旨,归本人生。其义惟何?一曰治生,二曰乐生。”[2]职业教育并非“特殊”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理论反映了教育的一般规律,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与乐趣,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社会的义务,这就是职业教育的宗旨。同样,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张扬人的个性。那么,高等职业院校应该从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和发展人的个性出发,来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

四、教学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如果不深入教学领域,不仔细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这样开发的课程很难有效果。一般来说,除了少量的学科课程外,绝大多数应用性课程都要求学生在工作情景中按照实践的方式来学习,因而其教学模式强调训练、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等。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以系统专业理论知识为内容的学科课程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对这部分课程来说,采用认知主义教学模式是合适的。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如果把认知主义教学模式摆到核心地位,是有失偏颇的。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且应当在实践中学习的内容,由于教学设施、经费不足等原因也采用了课堂讲授等方式来传授,从而促成了认知主义教学模式的核心地位的形成,使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成为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践能力。如果高等职业院校只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容易使应用型教育陷入学术型教育的模式,最终偏离应用型教育的轨道。另外,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广泛使用认知主义教学模式,必然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离,不利于在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中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把学习者视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情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情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景学习理论为基础,并且把这两个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而成的。”[3]情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彻底摆脱技能与认知发展的二元论困境,是寻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融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景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主张教学应以实践为先导,以任务为本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在新的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应当允许教学过程有一定的弹性,应当强调学生自己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应尽可能在真实的专业环境中进行,教师应提供并鼓励对学习内容的多重观点和表征,应当鼓励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加强自我意识。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非常强调学生的服从与接受,这是流水线生产观念影响的结果。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应该是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自主型劳动者,因为在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劳动者灵活地应用相关理论解决问题,而不是机械地执行命令。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该注意教学环境的真实性,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强调学习结果的弹性,鼓励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加强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61.

[2]黄炎培.兴学与垦荒[J].教育与职业,1924(58):49-50.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6-219.

Analysis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urse Develop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YAN Quan

(Institut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gmen 448000, China)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new type of education emerg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popularized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rse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develop the courses, we need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in terms of society, industry, students, teaching and so 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 development; analysis on background; social background; industrial background

(上接第56页)

参考文献:

[1]宋寒松.渎职案平均个案损失接近贪污案17倍[EB/OL].[2007-05-24].news.省略/a/20070524/000400.htm.

[2]陈连福,何家弘.渎职侵权犯罪侦查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

[3]高铭暄.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129-130.

[4]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50.

[5]D. L.A.Baker Law[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9:203.

Problems in Defining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the Malfeasance Crimes and Countermeasures

HU Sheng-you, CHEN Guang-ji

教育行业前景分析篇(6)

[2] 王煜.“摩拜”实验,商业创新出行方案[J].新民周刊,2016(36):66- 69.

[3] 欣嫣.触手可骑的城市新宠儿[J].商业文化月刊,2016(25):30- 35.

教育行业前景分析篇(7)

本文所研究证券分析师为卖方分析师,通常指供职于券商或证券咨询机构,他们利用其专业知识与信息搜寻的相对优势,对所获宏观经济信息、上市公司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解读并形成研究报告对外传递的专业人员。他们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证券监管法规的日益完善,证券公司的业务也不断发展壮大,大多数综合型券商开设了券商研究部,证券分析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证券分析师也成了一个高薪酬、高智慧、高挑战的职业。人们对其敬仰有之,憧憬有之,怀疑有之,批判有之,论调评判之声不绝于耳。这究竟是怎样一个群体呢?具有哪些特征呢?深入了解这个群体的特征是否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这个群体呢?本文通过浏览证券分析师协会网站,新财富网站,阅读分析师研究报告,手工搜集了4888名分析师个人特征数据,以下分别从性别、年龄、毕业院校、专业背景等方面分析了分析师的个人特征。

一、性别分析

图1 所有分析师性别分布饼形图

在收集的3553个含有有效性别数据的样本中,如图1所示,男性分析师的比例大大高于女性。男性分析师共有2901人,约占82%,而女性分析师共有653人,约占18%。显而易见,男性分析师是分析师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的金融证券行业中,数学建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技术被大量运用,要求分析师有非常优秀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并且善于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各项数学工具进行计算分析。由于纷繁复杂的社会以及自然因素,相较于女性,从总体上看,男性在上述领域拥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以及更适于他们的学习及成长环境。

图2 明星分析师性别分布饼形图

另外,从图2的明星分析师性别分布比例饼状图中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在明星分析师的性别数据中,共有1212个含有有效性别数据的样本。男性的比例依旧大大高于女性,男性明星分析师共有975人,约占80%,而女性明星分析师共有237人,约占20%。与非明星分析师中基本持平。这同时意味着在以男性为主体的分析师群体中,女性分析师也并不缺乏竞争力,能否成为优秀的分析师,与性别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二、年龄分析

我们通过新财富杂志公布的明星分析师简历,手工搜集了明星分析师的年龄资料。在明星分析师年龄数据中,共有216个含有有效年龄数据的样本。如图3所示,57%的明星分析师的年龄是在30到40岁之间,其次有接近30%是在40到50岁之间,30岁以下以及50岁以上所占的比例较少。可见,30岁至40岁青壮年分析师是明星分析师的中坚力量。在分析师行业中,长期实战的经验积累对于分析师分析判断的准确性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优秀的分析师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实战淬炼和打磨方能凤凰涅槃,铸成大器。同时,证券分析师行业高强度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个人精力和心理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青壮年的从业人士,因其结合强健的身体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实战经验技术,毫无疑问地成为分析师中的中坚力量。

图3 明星分析师年龄分布饼形图

图4 明星分析师年龄分布直方图

而图4则更加具体地阐释了上述结论,图中显示,明星分析师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到44岁这个范围,而在35到40岁之间更是达到高峰,该年龄段的分析师很好地结合了知识储备,实战经验,以及人脉关系积累的各项优势。更有可能对纵横多变的形势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而本文将在下面的篇幅重点关注分析师的教育背景,希望从分析师个人的教育背景中,寻求分析师群体的部分共有的特征和及其成长发展的普遍思路,为广大以证券分析师为其职业目标的莘莘学子,带来一定参考和启发。

三、证券分析师的学历统计分析

表1 所有分析师的学历分布 单位:人

注:有效样本3307个

如上表所示,本文收集到了3321个反映证券分析师学历信息的有效样本,从表1可以看出,硕士毕业的分析师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73%,其次为博士14%,本科为12%。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分析师,占到了将近100%的比例,其中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占到总体的87%。可见,高智慧、高挑战的证券分析师这一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有着较高的要求。

表2 非明星分析师学历分布 单位:人

注:有效样本 2451

从表2看,非明星分析师中,硕士(含硕士)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最大,达到85.15%%,其中,硕士的比例为74.30%,博士的比例为10.61%,博士后的比例为0.25%。

表3 明星分析师的学历分布 单位:人

注:有效样本856个

从表3看,在明星分析师中,硕士(含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数占94%,高出非明星分析师近10个百分点。其中,硕士的比例为68%,博士的比例为26%,博士后的比例为1.17%。这些被评为明星的分析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远远高于非明星分析师,整体而言,明星分析师的学历(学位)水平普遍高于非明星分析师。

四、分析师的毕业院校统计分析

证券分析师这一职业能够吸引如此多高学历的人才加入其中,其具备高薪酬、高挑战的职业特点,是否也更能吸引名校的毕业生呢?

图5 条件明星分析师毕业院校分布图

图6 非明星分析师毕业院校分布图

图7 所有分析师毕业院校分布图

更进一步看,毕业于国内最高水平代表学府的985院校的明星分析师数据如图8所示:

图8 毕业于985院校分析师分布柱状图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明星分析师的718个样本中,拥有“985”院校教育背景的分析师达到了467名,占到了将近7成,名校毕业俨然成为了优秀证券分析师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在非明星分析师样本中,拥有“985”教育背景的分析师数量到达618名,对于拥有979个有效样本的总体而言,亦达到了63%的比例,不容小觑。

图9 毕业于经济学排名前五大学的分析师比例图

如图9所示,根据中国大学在线的全国经济学科排名,排在前五的院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而在所收集的分析师数据中,有517人曾就读于这5所在国内经济学专业排名前五的高校,占有效样本总数超过30%。这些在经管领域有着重要教学和科研实力的大学,每年都为证券分析师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表4 毕业于top5大学的分析师比例分析表

五、分析师的海外教育背景分析

随着中国的金融体系对外开放层次的日益加深,我国的证券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亦不断提高,为有着海外教育背景,对海外金融证券体系有着深刻了解的“海龟”分析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英雄用武之地。分析师中的海归群体亦日益壮大,如下图所示:

图10 明星分析师拥有海外教育背景比例图

在明星分析师739个有有效数据的样本中,明星分析师拥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人数为77名,所占比例为10.42%。

图11 非明星分析师拥有海外教育背景比例图

而在非明星分析师979个有效样本中,拥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人数为117人,占总体的比例为11.29%。

图12 分析师拥有海外教育背景比例图

从总体上看,分析师中拥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人数约占有效样本总数的11.29%,而明星和非明星分析师中拥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比例分别是10.42%和11.95%。可见,明星分析师中海归的比例反而略低于非明星分析师,初步可以说明,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分析师并不一定更容易成为分析师中的明星。但是,拥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分析师,在分析师群体中的重要分量是容忽视的。相信,随着我国金融体系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他们将在分析师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六、研究结论及启示

综上,证券分析师是一个以男性为主,集结了大量年富力强高学历,名校生,海外留学人才的职业群体。男性在证券分析师群体中占主体地位,可能主要与证券分析师行业工作加班时间长、工作强度大有关,但随着人们对证券行业了解的进一步深化以及行业本身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将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有样本的研究也表明,性别与是否成为明星分析师无必然联系。此外,数所经管类名校是分析师特别是优秀分析师重要的孵化基地,其培养的高学历,精英化的经管学子将成为我国未来证券行业最广大的生力军。而专业化,国际化的道路或许也将成为证券分析师行业发展的下一个方向。我们相信,随着我国金融证券行业的各项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这支人才队伍本身的不断壮大,强化。证券分析师行业将有着更持续,更广阔,更和谐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教育行业前景分析篇(8)

1新形势要求进一步深化德育课程改革

以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是以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为标志,而全面启动的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结果。总的来说,这一轮德育课的基本课程设置和内容、针对性与实效性得到加强,职业教育的特色较为突出,但同时也存在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教学安排和教学方式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还不相适应等不足。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职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党和国家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德育课课程改革。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颁布;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学校德育工作以及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形势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德育课课程改革。而本轮课改从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强调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的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大背景,将知识置于可视、可闻、可感的现实事件中学习,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增强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生存的能力。

2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新特点

新一轮课改是职业教育战线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一系列文件的重要举措,它体现了新时期的新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等内容纳入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新特点,将现行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要求德育课教学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更多地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3创设学习情景,实现“三贴近”,增强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实效性

目前,中职德育课程中政治经济学内容包括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流通与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还有对当前资本主义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等经济形势的分析。总的来说,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容比较抽象,但却与实际社会生活结合得异常紧密。因此,政治经济学课程对教学过程的“三贴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教授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辨》一文中强调,学生应于直接经验习得的过程之中去获取间接经验,教学应有意识地使学生通过经验的习得逐步实现策略的获取,从经验层面的能力升华为策略层面的能力[1]。因此,笔者认为,要使政治经济学教学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围绕中职学生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要求创设学习情景,才能真正做到增强政治经济学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3.1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情景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创设学习情景,对情景的选择,必须贴近教育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战略思想,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自信心;必须贴近实际,要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原则,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把规范权威的教材理论转化为生活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贯穿课堂教学过程;必须运用好学习情景,既要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需要能够贯穿整个教学主题,切忌在学习情景中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完全脱离教材,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因此,学习情景要按照上面讲到的“三个必须”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如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态势、影响等问题,既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学生急切想关注和了解的事情。这样的问题提出,将会激发绝大多数同学的浓厚学习兴趣。

3.2预见学生对学习情景的反应可预见性,顾名思义,即预见可能性。我们在创设出学习情景之前,必须要预见学生对此大概会如何反应和反应哪些东西,这需要充分的教学准备和精心地设计组织。比如针对当前国内经济存在的不稳定现象,对于发生原因的探讨,预见的可能性观点为:有的同学可能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将原因归结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有的同学关注国内经济形势较多,将原因归结为前期人民币升值过高;有的同学可能知道关于股市的知识,将原因归结为股市的不稳定性;还有的同学会将原因问题看作结果问题,把分析经济的不稳定性,延伸至就业形势的严峻,等等。

3.3将学习情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师作为学习情景的设计者,必须对学习情景所要引导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也是对一些不可预见的内容进行分析说明的前提。对于学习情景要引导到什么方向,才是创设学习情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中职学生虽然在之前对于政治经济学有过接触,但比较表面,学习不深。因此,在讲授某个情景时,教师首先要对这个情景进行一个总体的概括,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这个内容中来,这是开展教学的前提。当然,也还可能会出现争论的情景,因此需要教师对学习情景进行灵活的把握,充分利用好争论的机会,采取辩论的形式使主题的学习更加深入。比如在对待金融危机问题中,由于对“自由市场”和“宏观调控”发生作用的看法不同,针对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了国内的经济形势,还是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了国际经济,都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这些情形需要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此外,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外,对学习情景中发生的情况要知行结合,学会分析和思考。#p#分页标题#e#

3.4充分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设学习情景的目标之一,这需要教师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原理知识,甚至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比如在引导学生认识次贷危机时,需要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观点、经济学等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来思考分析引发这次危机发生的各种因素[2]。因此,创设中职德育课政治经济学学习情景的教学,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授过程,也应当是能够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过程,这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增强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行业前景分析篇(9)

其次,在园林设计教学中,依然是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讲授占据了主导地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及理论灌输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极其有限。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传统的陈旧、落后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我们应当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从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园林设计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园林设计专业走向现代化和最优化发展方向。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园林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整合

(一)使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能使抽象的图纸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由于多媒体课件“自身的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特点的影响,使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或者一般的电化教学过程有所不同。”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对设计图稿、模型等进行观摩,加深对本学科的理解。

园林设计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道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览区域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的造型特点、园林景观空间、园林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教材文字符号的表述和教师手绘作图的现场演示,借助语言、黑板、粉笔、挂图等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的局限性,而且因为环境差异和各种条件所限,无法实现让学生在任意时间和设计的任意阶段“走进”园林,从任意视角,来观察和体验设计作品,感受空间、尺度、材料、质感,更无法有机、整体地去体验园林设计。

学生只能通过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来想象,课堂信息传递少、教学效果差,非常不利于学生对园林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园林设计理论体系科学的构建。因此,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展示出虚拟案例场景,直观地进行园林教学。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在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能很好地做到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清晰呈现教学内容、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应用数字虚拟技术教学手段

数字技术、虚拟技术使宏观的园林景观微观化。对建筑外部空间的规划及设想的视觉传达是园林设计的主要命题。这一任务小可以是小型绿地、小游园等工程,大可以到投资几千万的城市重点景观道路的绿化工程、大型立交桥的绿化工程等。这类大型设计和工程,在数字化技术运用之前,除非实地考察和测量,否则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虽然实地观摩是园林设计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因为条件所限,况且也无法做到凡景必观、凡景必览,矛盾也由此而生:一方面学生需要实地观摩学习,另一方面是条件所限无法实现。数字虚拟技术的出现让这一矛盾迎刃而解。它能够将教学涉及的工程案例进行直观展示,将本来占地很广的、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勘查、组合的宏观景观设计微观化,即使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将庞大的工程尽收眼底,节约教学运行成本,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数字技术使抽象设计形象化。园林景观设计的数字化技术实际上是运用图像化、图形化手段展示园林景观实景的一种方式。它采用各种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将复杂的景观设计内容具象化、图像化,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动态的、全方位的虚拟园林景观,并多角度、多层面地欣赏园林造景中的各个景点。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园林景观进行三维建模,制作数字化模型,全面、详细地描述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的美学特征,营造独特的环境氛围等,从而使园林景观更加直观化、生动化。

数字技术能创建园林设计效果的可预见性。学生可以应用数字虚拟技术创建虚拟园林,将理解吸收后理论的园林设计转变成可视的、生动的景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可以将采集回来的现场信息,根据功能需要、艺术要求、环境条件等因素,转换成相应的计算机数字信息,勾勒出大致的设计意图(立意)。创意园林设计意图,将平面的AutoCAD二维图形,转成标准数据文件格式传给三维建模3dsMAX等软件,进行模型制作,来探求环境分布关系和空间分布关系,从而判定设计合理与否。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在艺术构图技法上考虑统一、变化、尺度、比例、均衡、对比等原则,同时可以演绎园林建筑和园林景观在时与空、形与色、以至有声有色的立体空间塑造上的匠意独具。

(三)倡导基于Internet的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在园林设计教学中的另一个应用目的是大力提倡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在专业中的自主学习,尤其是以Internet为基础的探究式自主学习。探究式自主学习的思想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将其进一步发展的是美国学者萨奇曼(RichardSuchman)。萨奇曼认为,在教学中应当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切实获得在真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Internet本身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各种类型的园林设计网站、园林专业虚拟图书馆、园林类电子书刊,以及种类繁多的其他专题网站、专题新闻组等,被称为异常巨大的信息海洋,能够满足学生用户随时随地共享。因此,开展基于Internet资源的探究式学习,使园林设计专业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相关信息,并在加工处理各种资源信息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由于这种以Internet为基础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了我们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将话语权重新交还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且积极的地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方面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基于Internet资源自主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领域倡导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在培养园林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采用任务驱动与项目组合教学

园林设计中的项目和任务驱动型教学方式也被称作“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园林设计课堂理论教学和园林实际项目实训有机结合起来,目的是改变以往的只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传统方式。教学过程也被有机划分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使用任务驱动法首先确定学生要完成的项目,将实际工程效果作为最终检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将教室与工程现场进行融合,让学生去感受项目与情景教学的氛围,使他们既能学到课本知识又可以把学习到的园林设计工作技能切实提高,并加强其今后的实际工作能力。

专业教师通过前期的对园林设计行业、园林设计各企业的调研、吸取一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经验,根据园林工程设计专业各岗位特点,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体系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结合选用教材内容以及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划分成若干个可执行性较高的教学项目,运用任务驱动,来完成教学目标。课程采用六个环节构成完整体系并组织教学过程:即情景导入、任务提出、任务分析、知识点引入、任务实施、总结分析。首先是情境导入。指导者即教师,先以某种形式将学生带入一个具体的工作情境,据该工作情境分析其涉及的实践应用情况。第二是任务提出。指导教师须向学生说明需要完成的特定课题设计或设计要点的把握,如园林小品的设计。第三是任务分析。根据提出的学习任务,去仔细分析完成任务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及技能技巧点。第四,知识点引入。根据对具体任务的分析和充分提炼,引入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种理论知识点及能力与技巧。第五,任务实施。通过具体知识点的掌握,将提出的项目与任务投入实际的设计实施工作中。最后是总结分析。各项具体任务实施完成之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最终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在总体上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效果评图及知识和技能点的总结。特别是针对本专业的学科知识点的衔接及组成部分作必要的说明,如园林小品设计在园林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等,注重专业知识体系的衔接。从而将有机的学习与应用相结合,把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形成有效的成果展示。

教育行业前景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9-0070-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交通出行方式的日益便捷,我国旅游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导游这一职业承担着引导游客感受景点之美、解决旅途中突发事件的职责,并给予游客食、宿、行等方面及时的帮助。如何运用高效率的实训方式培养出高质量的导游人才,是当今旅游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全景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类分支,可广泛应用于网络三维业务,当然也适用于网络虚拟教学领域。

研究现状分析

1.“旅游教育”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旅游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索到的大部分文献研究主题集中于中外旅游教育比较研究、旅游教育培训现状分析及旅游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如王璋(2015)[1]等人曾使用数据分析目前我国旅游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现状,山东交通学院杨京波(2015)[2]探究了旅游管理专业在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导向下构建合理教学范式的必要性。另外,大部分从事“旅游教育”的研究者侧重于关注理论方面的探讨,当然,将新技术引入“旅游教育”中的研究也已经出现,如冯安峰与王燕华(2009)[3]将三通道环幕立体投影技术引入旅游教育教学中,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许东(2012)[4]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高等教育中的整个体系研究较少故需要加强。

2.“虚拟实训”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虚拟实训”的研究大多面向工业教育、医学教育等领域。例如,依志国(2012)[5]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员能够同时进行电控发动机的故障诊断操作练习;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郗伟(2016)[6]认为新型虚拟实训项目正在成为高职学生实验、实训,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李圣洁、熊振芳等人(2016)[7]指出体感交互技术在护理实训教学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3.“全景技术”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以“全景技术”为关键词的文件搜集、整理及分析,得出“全景技术”研究侧重于旅游景点虚拟展示、数字博物馆虚拟展示、房产业虚拟展示等方面的结论。例如,喀什师范学院物理系杨亚让、杨江平(2011)[8]使用全景技术的概念及相关技术完成旅游景点展示系统的实现方案;李华伟(2014)[9]曾探究360度全景应用在酒店展示中的技术优势。

综上所述,新技术运用到“旅游教育”中的研究已经出现,“虚拟实训”研究中没有针对“旅游教育”中的导游实训的研究,“全景技术”之前的研究中已有关于旅游景点虚拟展示的研究,但并未出现“全景技术”应用于“虚拟实训”,尤其是导游实训的相关研究。因此,全景技术支持下的导游虚拟实训系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婺源江湾”古镇全景导游虚拟实训系统的设计

1.全景技术特点分析

全景技术是一种桌面虚拟现实技术,严格来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3D图形技术。但相对于单幅的二维照片,它具有一定的交互性与沉浸感;相对于传统的VR技术其制作简洁方便,可操作性强,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性价比高。全景技术作品展示不需要单独下载插件,通过浏览器可以在网上观看全景照片,或者使用Quick Time播放器直接观看。全景图片文件采用先进的图像压缩与还原算法,文件较小,一般只有100K至150K,非常便于网络传输。

2.实训内容

“导游实训”是旅游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重在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导游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

笔者根据“2016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大纲科目五《导游服务能力》大纲(江西)”的考试内容(一)景点讲解①中文考生景点讲解考查范围――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婺源江湾等的要求,以“婺源江湾”古镇作为实训案例,运用全景技术创建了“婺源江湾”古镇虚拟实训环境,使得中职院校导游专业学生仿佛置身于“婺源江湾”古镇,实地进行“婺源江湾”古镇导游技能讲解的实训。

3.实训对象

中职院校导游专业的学生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他们缺少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目标,教师如果能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中职院校导游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是“旅游领域中级专门人才”,教育方式应侧重于实践教学。但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受限于地域条件、培养经费不足等问题而使导游专业学生不能百分之百地到课本教材内的每个旅游景点身临其境地进行实训。

4.实训形式

当学生熟悉了景区的讲解导游词后,便可以进入导游模拟阶段。在计算机屏幕内或者投影上,运行导游虚拟实训系统,由1名学生模拟导游,5至6名学生扮演游客,使虚拟导游实训更具真实感。学生可以通过全景技术中的交互功能实现自由行走、转身以及自动向目标点行进,还可以回答模拟游客的提问,得到与真实景区环境一致的实训体验。

“婺源江湾”古镇全景导游虚拟实训系统的关键技术

全景技术通过实地拍摄及后期制作后,具有二维照片不具备的真实感,以真实场景的三维方式展现。另外,它还有一定的交互性,即用户可以通过鼠标点选自己的视角,实现任意放大和s小,如亲临现场般环视、俯瞰和仰视。

1.D像采集

“婺源江湾”古镇全景素材的拍摄采集使用“数码相机+全景云台+三脚架”完成。这里笔者采用的是“尼康D7000数码相机+曼富图303SPH全景云台+SIGMA8mm/F4 EX鱼眼镜头+普通三脚架”的方案来实现。采用此方案拍摄得到的是水平方向达120度、垂直方向达180度的鼓形鱼眼图,需要有4张(同一水平每旋转90度拍一张)+1张(天)共5张或者有6张(同一水平每旋转60度拍一张)+1张(天)共7张进行下一步的拼合,如上页图1所示。

2.图像合成

拍摄完“婺源江湾”古镇全景素材之后,笔者采用PTGui 10.0.7软件对其进行拼合。从“1.加载图像”导入素材,对“源图片”参数进行修正,并在“控制点助手”中进行控制点调整,尽量多地增加控制点,如图2所示。再使用“2.对准图像”进行图像拼接,最后通过“3.创建全景图”按钮生成、创建和导出“婺源江湾”古镇全景图。

3.交互设置

在“婺源江湾”古镇虚拟实训系统中,使用者可以通过鼠标或者控制按键操作进行360度全方位浏览,让学生沉浸到婺源江湾景区的仿真景区环境当中。也可以加入文字版导游词,在首次联系时根据文字导游讲解词,边观看边实训;还可以加入提前录制好的高质量的导游讲解语音,以便学生进行模仿训练。通过“热点交互”功能,还能实现某个景区中的不同场景跳转,如“婺源江湾”古镇景区的景区大门与村口戏台、江湾街等不同实训场景的切换,如图3所示。

总结

与传统的虚拟实训相比,基于全景技术的虚拟实训系统具有沉浸感强、信息量大、表现效果好、投入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全景技术营造的虚拟三维环境中的实训过程更加贴近真实情况并附有一定的交互功能,可使中职院校导游专业的学生在没有去实训地点的情况下,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景区讲解的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王璋,尹美群,张继东.旅游教育与人才培养现状特征分析与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5(04):68-76.

[2]杨京波.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范式构建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2):173-175.

[3]冯安峰,王燕华.三通道环幕立体投影技术在旅游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广场,2009(07):149-151.

[4]许东.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4):141-142.

[5]依志国.基于“VR”的汽车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仿真实训系统开发[D].长春:吉林大学,2012.

[6]郗伟.高职化工专业虚拟实训项目的开发建设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6(07):213-215.

[7]李圣洁,熊振芳,贺惠娟,等.基于体感交互技术的3D虚拟护理实训教学应用前景探讨[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04):127-129.

[8]杨亚让,杨江平.基于全景技术的旅游景点展示系统研究与设计[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352-353.

教育行业前景分析篇(1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了社会建设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中坚力量,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就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兴趣,以及相关的创业知识,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更好的开展。本文选取了ISO模型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进行了专业的分析,来对可能影响创业意向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看法。

1模型构建

对创业教育以及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在国内外早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多个模型来对影响创业意向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这些因素我们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从大学生自身出发来分析大学生对创业的看法、认知程度、以及对创业工作的兴趣。从现有的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文章对创业态度的定义多为创业动机以及创业相关条件,整个定义较为片面,本文从更加广义的角度对创业态度进行定义,在包含基础的创业因素外又加入了对创业环境感知的影响。客观因素是大学生自身的客观影响,例如大学生的性别、家庭生活环境、所学专业等。通过建立“创业态度―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的创业意向影响因素模型来对可能设计到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2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的个人背景包括学生个人的社会背景以及所受创业教育背景。学生的个人背景包括家庭成长背景、学生的个人信息、父母的工作背景、父母多接受的教育程度等,学生的创业教育背景包括大学期间学生所接受的创业教育、学生是否参加过相关的创业比赛、是否受到过长期的创业思想教育。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指的是大学生自身对创业的态度,以及是否在接受一定程度的创业教育后,在大学期间或毕业几年内会有创业活动。

学生创业动机是实现学生自身的成就感、挑战自己、个人经济独立能力、提升个人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本文所建立的创业模型会对研究对象的这几个方面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创业环境感知是本文对学生创业态度定义中的外加概念,使得对创业教育更加全面化,创业环境感知包括国家的经济形式、创业目标市场的形势、学校支持态度、家庭支持态度等方面。

3研究结果分析

文章通过建立相关的研究分析模型来对当下我国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后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分析,并找出影响创业意向的相关机制,来对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进行相关的改善。笔者通过将有效的样本资料带入文中建立的模型中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以及对创业教育工作的启示:

(1)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相关因素变量有着全面的影响,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有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中的创业意识、创业动机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力普遍高于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所以创业教育对与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有着全面的影响,创业教育可以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产生良好的效应,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并且可以作为一个影响机制来间接的发挥作用。

(2)从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创业课程情况来看,大学期间接受过创业课程教育以及相关专业知识讲座的大学生的创业态度与其他大学生创业态度有着显著差别,其差异效果在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更加显著,这也就说明了创业课程的开展加深了学生对大学创业的认识并且提升了创业积极性,增加了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有利于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的创业创新活动,通过创业教育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认知思维,所以在未来的大学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与所学专业知识的相互结合,将创业教育工作细化,推动大学生积极开展创业活动。

(3)从大学生的创业竞赛的情况来看,有过参赛经历的学生其自身的创业态度更加强烈,对于创业活动以及周围创业环境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并且参加比赛次数的不同其创业的态度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也可以看出创业活动的开展也是创业教育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大学生在参与竞赛的同时不断提高对创业活动的认识,增加自身的创业意向,所以高校应该积极举办相关的创业竞赛活动,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为学生提供一个证明自己的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但是高校要把握好活动的举办力度,在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参加创业竞赛的同时,还要去避免学生在校创业想法的出现。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就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业,还有可能面临停学、休学的风险,所以学校要把握好创业教育力度,⒋匆稻喝活动作为学生创业的试验平台,建设浓厚的大学生创业氛围,提高学校学生的整体创业意识,增加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增强学生创业能力。

4结束语

本文通过构建相关的分析模型,来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分析结构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创业意向有着全面的影响,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来影响创业意向相关因素变量,创业教育作为一个中间机制在整个创业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应该对创业教育工作高度重视,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来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加学生的创业兴趣,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创业水平,为社会提供创业创新型人才来满足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发展还不成熟,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相关的教育工作针对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的进行完善,来推动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