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劳动教育项目化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9 17:24:07

劳动教育项目化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1)

[作者简介]童丽(1979- ),女,湖南益阳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广东 广州 51148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28-03

一、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现实背景

职业教育领域课程改革备受关注。关于项目课程改革的研究关注项目课程体系的宏观设计,在具体课程的项目化设计方面,从2010年出版的《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化课程设计选编》一书,我们可以看出,该书选择化工、材料、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的部分典型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设计,其中90%以上的项目化课程改革都选择在理工科类的课程中进行,对于无具体产品形成的文科类课程涉及得非常少。

本文选择“劳动政策法规”这门文科类课程,它涉及大量的、枯燥乏味的法规条款,要求学生记忆、理解和运用,对此进行项目化课程开发确属首例;同时,“劳动政策法规”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就业岗位――劳动(员工)关系岗与之对应,对“劳动政策法规”课程进行项目化开发,利于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关于项目化课程的研究述评

目前,与“项目化”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专业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具体一门课程的项目化开发以及项目化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项目”的内涵

克伯屈于191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发表《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活动的应用》一文,首次提出了教学中的项目指:个体自己计划,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具体的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伯曼将课程中的“项目”分为:有结构的项目、与主题有关的项目、与体裁有关的项目、模板项目和开放性项目。徐国庆在《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一书中指出,职教课程中的“项目”可以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或是一项服务的提供。赵志群指出,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完成一件工作或学习任务,这项工作或学习任务必须以生产出具体的、且具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郝超认为: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综合的,其载体就是工作项目。

(二)对项目课程的界定

蒋庆斌认为,项目课程在组织课程内容时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进行选择。项目课程的目的在于如何形成知识的有机组织,如何将职业能力具体化,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做起来。

徐国庆在2008年发表的《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一文中提到:项目课程以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

马成荣认为,项目课程中的项目是活动载体,项目可以围绕产品、设备的设计,问题的解决或服务的提供来展开,通过项目的开展,让学生完成项目中所包含的各项工作任务,并促进能力内化。

雷正光认为,项目课程关键在于具体项目的设计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做”一体化。

马军认为,项目课程的课程内容组织依照岗位工作任务要求,以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产品为目标,将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设计为教学过程的课程形式。

总的来讲:项目课程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参照,选择、组织课程内容;项目课程通过设计整体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所需的职业能力。

三、“劳动政策法规”项目课程的开发路径

(一)定位项目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企业用工法制化日趋完善的今天,“劳动政策法规”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开设这门课程,我们培养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充分掌握国家与地方的劳动政策、法规,以及能够运用劳动政策法规解决用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且能掌握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方法和技巧等。

高职教育课程培养的目标应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开发上。针对“劳动政策法规”这门课程,若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我们老师关键是做好劳动政策法规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的关键是感知、注意、记忆以及理解。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需要打破以劳动政策法规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根据企业日常劳动关系管理工作流程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达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分析岗位工作任务

在开发项目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把握工作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是项目课程开发成功的首要条件,完成这项工作需要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若不到位,那么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就缺乏依据。

工作任务分析是指针对某一具体工作岗位需要完成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梳理,目的是掌握该岗位完整的工作流程及具体的工作内容。

1.选定与“劳动政策法规”课程培养目标接近的工作岗位。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定位的就业岗位:行政人事文员、人力资源助理、招聘专员、培训专员、绩效专员、薪酬专员、劳动(员工)关系专员,我们了解到:劳动(员工)关系专员的岗位工作任务与“劳动政策法规”课程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因此,针对劳动(员工)关系专员岗,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可以有效地梳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依此编排课程内容。

2.有针对性地选择调研对象。要分析企业具体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及对任职者的素质能力要求,首先要确定培养的学生一般在为哪类型企业服务,因此关键是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确定我们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的调研对象。

3.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我们在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时,主要采用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是指在任务分析专家的主持下,组织企业专家对特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进行会议形式的研讨,并且制定出工作任务分析表。

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的质量取决于五大关键要素:第一,任务分析专家(即主持人)的选择;第二,企业专家的选择;第三,组织好专业教师;第四,选择好记录员;第五,物质环境(如研讨室、纸笔、电子设备等)及资料(工作任务分析表)的准备。

4.整理调研结果。通过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整理与会企业专家的观点,通过分析专家的判断与整合,最终经过企业专家的修改和最终确认后,可以得出劳动关系专员岗(注:不同企业岗位名称可能存在不一致,可以整合类似或相近岗位)的工作任务。

(三)确定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容易忽视职业发展素质的培养,单纯地认为职业能力等同于专业技能。国外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式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模式提出,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态度、知识、经验和反馈。国内职业教育研究专家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要重点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即基本的生存能力)、方法能力(即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能力,属于基本发展能力范畴)和社会能力(即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能力,属于基本发展能力范畴)。

经过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我们将“劳动政策法规”课程按照劳动(员工)关系岗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编排成新员工入职、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险工作、离职员工管理、劳动争议处理等五大项目,并依此确定课程培养所能开发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

专业能力培养:(1)运用《劳动合同法》,进行新员工入职手续办理及试用期考核转正工作;(2)运用《劳动合同法》,进行劳动合同管理(包括合同订立、变更、解除、终止及续订);(3)运用《社会保险法》,进行社会保险工作的处理;(4)运用《劳动合同法》,进行员工离职手续的办理及离职沟通处理;(5)运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进行劳动争议处理。

方法能力培养:(1)团队开展项目计划、组织及协调的能力;(2)信息搜集及处理能力;(3)独立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社会能力培养:(1)团队学习中的合作能力;(2)项目成果展示过程中的自信心及主动性;(3)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四)进行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是指在工作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定位的基础上,围绕着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进一步进行活动载体的设计。

1.确定项目设计模式。按照项目与任务的关系来分,项目设计常见的模式有三种:循环式、分段式和对应式。

循环式项目设计是指按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难度从简单到复杂,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项目,每个项目都包括该门课程所对应岗位工作的典型任务,所有项目中所体现的工作过程基本一致。这样学生就能反复重演完整的工作过程,职业能力能得到不断提升。

分段式项目设计是指一门课程只选择一个大型的、完整的综合项目,这个综合项目包含整门课程所对应岗位工作的所有典型任务,按照工作流程,划分任务界限,每一项任务对应一个小项目,通过逐步完成所有小项目,最终完成这个综合项目。

对应式项目设计是指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相互并行,并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依赖或明显的流程关系,并且其工作成果相对独立,针对每个任务进行独立的项目设计。

进行项目设计,首要是确定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匹配模式,一般会根据具体岗位工作的性质,在上述三种项目设计模式中进行选择,也可以综合运用各类项目设计模式。

2.组织各项目的具体内容。首先需要从与培养目标接近的工作岗位出发,抓住实际工作任务和职责需求,把典型的岗位工作职责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然后分析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将项目化课程的前置专业性基础课程,同步的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梳理;最后在课程教学内容编排与设计时,综合考虑与这些课程在知识、技能、现实工作流程上的配合问题,剔除课程交叉重叠的部分。

3.编制项目教学方案。项目教学方案的编制应着手解决两大工作:整门课程的项目设计以及具体每个项目的教学方案。

整门课程的项目设计应包括课程项目、各项目任务安排以及学时分配等。

具体每个项目的教学方案应包括项目目标、具体工作任务(包括任务分解、材料与工具准备、注意事项等)、相关实践知识、相关理论知识、项目考核评价、拓展提高、思考练习及实践运用等栏目。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提供背景资料、操作规范说明和进程指导方案。

(五)实施保障

项目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有效实施的保障可能会面临困境。保障项目课程付诸实践,需要从项目课程开展所需教学资源的配套、校企合作开发机制以及学校政策支持等方面做足功夫。

1.教学资源方面的保障。教学资源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教学材料、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各方面。项目课程是着重解决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式,所以用于学生操作的教学资源尤为重要,如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包括生产项目、服务项目等)。但是在高职教育实践中,我们在课堂时间内不太可能根据教学内容及进度的需要及时从企业获得足够的、合适的项目,因此为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往往考虑设计模拟项目,但模拟项目的开展,需要专门建设等同于具体职业工作各种客观条件的教学环境,而这种仿真教学环境的设计,也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

2.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时的角色定位。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在这种合作机制中,我们应该明确企业专家和课程教师团队各自的角色。企业专家熟悉工作过程本身,但对于教育理念、对教学对象的认识都比较陌生,因此企业专家主要在岗位工作任务调研、岗位能力分析工作中发挥作用。

项目课程开发最终是由课程教师团队来完成,他们熟悉自己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无疑教师必须是项目课程开发的主体。

3.政策支持。学校应该从政策层面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目前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大致从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出台等方面展开。学校还应进一步探索支持方式和支持力度,比如优先资助项目化教材建设,对教学改革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对教师进企业深化职业技能给予制度支持等。

四、结语

课程实践者们请注意:我们能否将一门课程成功搭建成项目化课程,前提条件是一定要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与课程培养目标高度相关的工作岗位。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是工作任务分析与项目设计,工作任务分析若不到位,那么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就缺乏依据,没有项目设计,这种课程顶多只能算作任务课程;要使项目课程有效实施,必须要从教学资源、校企合作、政策支持等多方面予以配套。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7).

[3]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童丽.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劳动政策法规》课程为例[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5]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20).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2)

(二)我国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也有不少曲折,但是总的情况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小学的开课率较高,初中次之,高中的开课率最低。

从现在开设的劳动技术课项目来看,可以发现“电子制作技术”、“英文打字”、“电工技术”、“电子计算机”等项目开设得较多。其原因是这些项目的科技含量较高或是与物理、英语等文化学科的教学有较密切的联系,可以促进这些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这些项目与学生的文化素质相接近,实用性又较强,开设这些项目的社会阻力较小,学生家长容易接受。

在中学开设的劳动技术课教学项目的科技含量的大小是目前争议较大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科技含量较高是指:学习这些技术需要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为基础,又不需要学生掌握高深的科学理论,而是与学生的文化水平相适应;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教学一些现代技术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当然,学习科技含量较高的技能,也需要一些基本劳动生产技能做基础,就是说,基本的劳动生产技能还是需要学习的。

主张在中学劳动技术课中设一些科技含量较低项目的同志,主要是从大纲的可行性来考虑的。他们认为目前一些学校未能开课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开设一些技术含量低的项目可以转变这种状况。主张在中学开设科技含量较高项目的同志认为,目前劳动技术课开设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认识问题,影响认识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二是经济与师资问题;三是劳动技术课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1.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从我们近期的调查来看,全国在高中三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开设劳动技术课的学校是极少数。三年级下学期开课的几乎没有。校长们公开说是为了应付高考与中考。很多地区反映,高考与中考的录取率是评定各地教委领导和校长政绩的最重要的指标,甚至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有的地区给学校规定了高考指标;有的地区,甚至对下属县市按高考成绩排定开会座次和发言顺序。由于劳动技术课不是高考与中考项目,有些地区甚至不进行考查,不少学校对劳动技术课采取应付的态度。就是劳动技术课开设较好的省市,应试教育的阴影也始终影响着劳动技术课的开设。

2.经济与师资问题

经济与师资问题是始终困扰劳动技术课开设的一个大问题。经济问题与地方的经济实力有关,也与中央和地方对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没有制定必要的政策有关。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设施与日常教学经费至今没有可靠来源,基本上是靠学校自己筹款解决。有些地方每年给劳动技术课拨专款,但据了解大部分用于购买计算机,真正用于劳动技术课的经费少得可怜。就是在一些劳动技术课开设较好的学校,劳动技术课的日常经费,特别是设备的维修费与学生的学具费的开支也感困难。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问题更为严重。劳动技术课开设十多年了,在我国的师范院校还没有这个专业设置。有些热心于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大学领导希望开设这个专业,得到的回答是我国大学的专业设置中没有这个专业,不能开设。大学不开设劳动技术专业也有客观原因,就是大学也没有师资和教材,特别是,由于现行大纲所规定的劳动技术课教学内容的科技含量较低,按现行大纲的要求也很难设计大学课程;另外,我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劳动技术课教学法,大学更很少有人来研究这个问题。如果现在大学还不来考虑这个问题,不投入力量来研究劳动技术课教师的培养,到本世纪末,劳动技术课教师的培养问题仍然提不到日程上来,这将影响到劳动技术课的开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劳动技术课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某些学校不开设劳动技术课不一定是因经济困难,很多重点高中就没有开设劳动技术课,或是以“程序设计”、“画法几何”(名为“制图”)代替劳动技术课。开设什么项目,不能从少数学校是否有条件开课来考虑,而应由中学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来确定。目前,由于中学劳动技术课所开设的项目是低层次的,科技含量较低,不少人士认为这些内容没必要在中学学习,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劳动技术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学校开课的积极性,也使得劳动技术课难于得到社会的承认。只有提高劳动技术课的科技含量,劳动技术课才能取得它应有的地位,地方和教育部门才愿意向劳动技术课投资。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辽阳市进行《英文打字》试教验收时,参加验收的乡领导在了解到学习英文打字的目的和作用后,当场拍板购买够一个班教学用的打字机。他们说,我们虽是受灾地区,经济比较困难,但我们乡要发展,需要掌握计算机和外语的人才。事实上,影响劳动技术课开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认识问题,既有领导的认识问题,也有基层的认识问题。某市在我国不能算是一个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近几年来教育部门投资3000万元购置了计算机(不包括学校自筹经费部分),每个学校30台,但劳动技术课教学却缺少必要的经费。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领导对两个学科的不同认识。

二、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

我国在小学、中学分别设立了劳动课、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这些课程的设立是我国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标志。由于生产的发展,对生产技术的要求,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特别是对技能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原来的教育对学生的技能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的状况,已不适应我国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生产比较发达的国家,早就开设了技术类课程,它与科学课程(理、化、生)是并重的。例如,西方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中岗位的淘汰率十分高,工作岗位技术含量也较高。最近,德国对失业人员的调查表明,失业人员中,以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作人员为主。我国由于生产的发展,已出现了因职工的技术素质不高致使先进设备无法使用和影响产品质量的现象。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对职工的技术素质的要求也将提高。生产的发展要求提高国民的技术素质,首先反映在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上,要求培养出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生产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教育的提前量。教育工作不能等到需要某种人才时再着手培养,必须预测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提前为社会作好准备。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担负着造就未来劳动者的重任,应当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生产发展的需要。

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劳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即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技术教育则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劳动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进而进行一些初级的职业技术预备教育,即培养他们的技能素质,使他们能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应当注意到,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两者还有个共同之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者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即劳动者的个性心理品质。

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技能素质包括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操作技术。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文化学科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属于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中所学习的技术理论知识也属于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中的操作技能则属于操作技术,它以动手能力为主。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3)

二、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按照今年省厅、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我所狠抓了三项工作六项机制的落实,强化内部监督机制,以从严治长带从严治警,正党风促警风,促进了场所安全稳定和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是抓教育。以开展牢固树立权力观教育活动和执法执纪专项检查活动为载体,组织民警学习中纪委、省纪委和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批示及有关材料、文章,举办专题讲座,观看反腐警示教育片等,增强民警的反腐倡廉和公正文明执法意识,构筑廉政防线。二是抓监督。主动介入敏感工作环节,做好“三大阳光工程”的监督,强化行政监察力度,保证所务政务工作的公开、公正、透明。三是抓查处。坚持“所长接待日”制度、劳教人员无记名“问卷调查”制度、劳教人员解教前谈话制度、执法监督员联席会制度,搞好、案件的查处工作。今年民警中无发生违法违纪案件。年初,我所查证核实了1起劳教人员捏造事实,诬告民警受贿的案件。4月19日,我所对诬告民警受贿的2名劳教人员进行了公开处理,维护了民警的合法权益。

三、以人为本,全面提高队伍素质

我所坚持从严治警、依法管警、素质强警、切实保障的方针,以提高民警整体素质为重点,不断改革创新,大力加强队伍的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建设。一是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今年4月,我所引入竞争机制,民主选拔任用领导干部。通过个人自荐、民主推荐、竞职演说、民主测评、民主考评、党委集体研究、任前公示等方式,选拔任用了12名年纪较轻、素质较高的中层领导干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打造了起飞平台。二是狠抓民警队伍作风建设。按照上级的部署,4月1日至6月30日,我所开展了作风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组织民警学习《反对自由主义》等13篇必读材料文章,举办4个专题讲座,开展“六查六摆”活动,通过“自己找、群众提、组织点、互相帮”的形式,每位民警根据自查自摆情况写出个人书面材料,各科队根据自查自摆存在的问题拿出书面整改意见。通过作风整肃,促进了场所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机关作风的形成。三是认真开展民警基本技能培训。今年5月,我所在全体民警中开展了警察实用基本技能培训工作,培训以《警察实用技能训练提要》为内容,分3批,每期20天,采取集中封闭训练的形式,并聘请了驻地武警担任教官进行严格训练。8月,经省局考核一次性达标率为??。六是开展执法执纪专项检查活动。以提高民警的法律观、纪律观为重点,通过学习、对照检查、整顿治理等三个阶段,采取听、查、问、谈的方式,实行自查、普查和抽查相结合,对省局确定的7个重点内容进行逐项对照检查,对在专项检查中查摆出的问题,坚持边整边改的原则,进行重点整治,进一步强化了全体民警的公正文明执法意识,促进了场所安全稳定。五是抓好依法行政和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劳教工作实际,以多种形式组织民警学习邓小平同志、同志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三线”教育(依法行政生命线、“四防”工作高压线、执法执纪警示线),把依法行政教育和民警的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依法治所与以德治所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六是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我所认真执行省局《关于加强老干部工作的意见》,今年专门成立了老干部党支部,由所政治处主任兼任支部 书记,强化对老干工作的领导。同时坚持慰问、探望制度,及时帮助老干部解决实际困难,尽可能地为他们办实事(如替离退休同志代办免费乘车证等)。

四、坚持主业,围绕重点,推动所政管理工作协调发展

我所坚持以创建为统揽,以提高教育挽救质量为目标,以场所安全稳定为首要,强化场所管理,深化教育工作,加强后勤保障,推动了所政管理工作协调发展。

(一)在管理上,我们主要抓了5项工作:一是狠抓三项制度的落实。即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排查制度、劳教人员月动态分析会制度。年初,各科队主管即与所签订了部门安全稳定工作责任状,落实了“一把手”责任制度。全所各科队民警也以责任区划为要求,层层签订安全承包责任制,做到包干到人,责任到位;严格落实安全排查制度,细化责任目标,实行目标管理。中队每月?次组织安全检查,遇重大节日、重要时段,由所统一进行安全大排查,彻底清理各种违禁品,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特别是新组建的警戒护卫队,强化夜间巡逻,建立值班勤务日志,并实行夜间值班定时打卡制度,增强了民警的责任意识;同时我所坚持劳教人员月动态分析会制度,定期对全所稳定工作进行研究,制定措施,做到超前防范与制度创新相结合,提高了“四防”工作的针对性。二是抓载体,保安全。以开展季度安全竞赛为主线,以“百安”活动为重点,以“人防、物防、技防”为手段,筑牢三道防线,聚精会神抓安全,使安全工作处于严密有序的运作状态。三是加强“三重”管理。加强重大节日、重要会议、敏感时期的安全保卫工作,制定紧急预案,加强值班警力,确保场所安全稳定;加强重点人员管理,各中队将摸排出的重点人员,全都纳入民警管理视线,确定专人夹控,专人管理;加强重点部位及物品管理,主要是加强对会见和同居室的管理,严格执行制度,严防违禁品流入场所。四是狠抓劳教人员规范化管理。以省局提出的“五化”和“五个规范”为标准,继续抓好按纲建队工作,通过“抓有形、强管理、促规范”,把对劳教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和文明执法工作引向深入,使劳教人员在行为养成上得到明显提高。年内共处理各类违规事件?起,专项加期?人次,禁闭?人次,转所?人,狠杀了劳教人员中的歪风邪气,净化了场所改造环境。五是继续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今年,我所进一步发挥劳教机关的职能作用,组织开展了“挖余罪、查漏网、追逃教”活动,为各级公安机关提供案件线索?条,协助公安机关查证案件??件,开辟了“严打”第二战场,有力地推进了“严打”整治斗争的深入发展。

(二)在教育上,我们主要抓了3项工作:一是抓好“三课”教育和出入所教育。我所“三课”教育工作,采取“统一部署、分工负责、集中授课、分别辅导、电化教学、教师跟班作业”的办法,较好地处理了工学矛盾,保证了教育时间、人员、效果的“三落实”。今年共完成政治教育??课时,文化教育??课时,开办扫盲班1期(30人),职业技术培训1期(电脑培训??人),获证率??,?月参加了部局组织的劳教人员《思想道德修养》统考,及格率达63;在抓出入所教育中,建立了出入所教育专队,教育科和出入所专队密切配合,双管齐下,使入所教育、常规教育、出所教育3个阶段环环相扣,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年内入所教育??人、??课时,出所教育??人、??课时。二是深化辅助教育,拓展社会帮教,大力培植、培育所区文化。采取“请进来、走出来”的做法,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努力提高教育挽救质量。年内,召开社会帮教座谈会?场,签订所级帮教协议??份,队级帮教协议??份,组织社会知名人士、法律专家来所开展法制讲座??场;举办公民道德、禁毒、预防性病、艾滋病讲座?场,组织吸毒劳教人员深入社区、学校现身说法?场,受教育人数达????人次,参加部劳教局组织的绘画和省禁毒委、教育厅、司法厅联合组织的征文比赛,邀请南平市歌舞团来所慰问演出,举办集邮知识竞赛等,并在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劳教人员的文化生活,活跃了场所气氛,营造了良好的所区人文环境。三是进一步完善民警个别教育谈话制度。出台了我所《个别教育量化等级考核实施意见》,严格考核,增强民警做好劳教人员个别谈话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育改造效果。今年民警中有230人次的个别谈话等级评定达到优。

(三)在生活卫生上,我所以抓好劳教人员生活保障,提高理性管理水平为切入点,重点抓了4项工作。一是抓好劳教食堂的管理。以开展劳教食堂达标活动为动力,规范管理,配备专职劳教食堂管理员,认真监督、审核劳教食堂伙食经费的使用及开支情况,保证专款专用。继续推行劳教生活大宗物品的“阳光采购”制度。今年,劳教人员月平均伙食费标准达98元/人,同比增长??;二是增加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在省局的大力支持下,今年新购买2台电蒸饭车,为劳教人员统一购置了餐具,对劳教餐厅碗柜进行了全面整修,为劳教宿舍添置了100付床架、450付新床板;为提高劳教人员生活水平,我所还从生产收益中补贴??万元,用于改善劳教人员伙食;为加强劳教人员现金管理,安装了IC卡计算机管理系统,进一步推进了场所规范化进程。三是认真做好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抓好劳教人员的性病、传染病检查及吸毒人员的尿检工作。今年,我所对劳教人员进行性病检查__*人次,对有吸毒史的劳教人员尿检83人次,同时认真监控场所传染病疫情情况,发现性病患者7人,发现肺结核病患者?人。对病患劳教人员,及时进行隔离监护治疗,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及时办理所外就医手续,充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今年我所又选派了1名主治医师外出进行专业培训,并对现有诊室进行改造,新建心电图室、B超检查室、急救室、隔离室等,取得了地方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年内,卫生所共接诊劳教人员____人次,处理所内急诊__人次,所内留置观察__人次,外诊__人次,外出急诊*人次,外出住院*人次;此外,今年对新收容的__*名劳教、收教人员进行入所体检并全部建立了健康 档案。四是探索人性化改造方法,开展亲情服务。为创办劳教工作特色,我所不断探索理性管理方法,大力推行人性化改造。一年来,我所为劳教人员举办了生日餐__*人,为患病劳教人员安排病号饭__人次,为劳教人员开通亲情电话????人次,为劳教配偶安排所内同居??人次,还为少数民族劳教人员开办了民族餐。人性化改造方法的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劳教人员自我改造的积极性,增强了教育矫治效果,促进了场所安全稳定。

(四)在劳教生产上,我所以“稳固现有项目、积极开发新项目、拓宽发展渠道”为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劳教生产。一是稳固现有项目,努力拓宽生产渠道。鉴于目前蜂鸣器市场竞争激烈,价低利薄等问题,我所采取重心下移、放开搞活、拓宽渠道、推进发展的措施,鼓励中队自主经营。各中队也广开思路,进行生产结构调整,积极引进竹凉席加工、高尔夫球钉、防盗手机套组装等项目,拓宽了生产渠道,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生产率。今年,我所劳教生产产值、经营性利润分别增长13.61和52.92,人均经营性利润同比增长48.62。二是锻造亮点,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我所泡花碱厂经过去年技改扩建后,日生产能力已由原来的16吨升至目前的45吨,今年实现销售利润??万元,同比增长??,目前该项目已抢滩市场,稳固占有市场份额,泡花碱项目已成为我所劳教生产发展上的一个亮点。三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今年,我所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5.14”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为载体,结合执法执纪生产安全大检查活动,对场所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地毯式”安全大排查,共排查出大小问题12个,并立即采取了相关措施。对能立即解决的,发出整改通知书,立即整改;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由生产科向所里写出专题汇报,统筹解决,并上报省局。为了建立长效安全机制,我所不断加大安全生产工作的投入和力度,投资??万元,改造了各生产车间供电线路,新购了消防器材、灭火制剂套药,设置了警示标志牌等,并制定4项新制度,修订完善14项制度,使安全生产硬件设施进一步改善,制度进一步完善,确保了场所安全生产无事故。

五、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提高综合保障水平

今年,我所以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教育活动为契机,继续推进机关效能建设,主要抓了3项工作:(一)抓好机关综合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围绕中心、面向基层、服务全局”为指导思想,努力提高机关综合服务水平。一是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今年上级配发及我所新购电脑?台,办公室还配备了激光打字机,并成功地实现了与省局服务器的联网。现代办公手段的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努力改善值班民警工作环境。今年我所为各中队民警值班室配备了彩电,为各值班岗位购买了电暖器,为民警食堂聘请了1位有炊事经验的人员,搞好民警食堂膳食,进一步提高后勤保障水平。三是整合职能,服务基层。各职能科室紧紧围绕全所工作大局,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发挥职能作用,服务中队,积极协助中队值、带班,参加调教任务。一年来,机关民警共参加中队值、带班及调教任务达???人次,由于树立了全局“一盘棋”的工作意识,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四是抓住机遇,加快场所发展步伐。认真落实国务院《纪要》要求,200*年,我所已报省计委立项,开始筹建民警公寓、劳教管理指挥中心、习艺楼等,建筑面积达????平方米,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项目将于明年动工。(二)强化财务管理,提高保障水平。计财部门在精心履职,做好领导参谋的基础上,拓展服务领域和空间,积极协同办公室、生产科、生卫科等部门共同做好政府采购、劳教食堂大宗物品阳光采购、所内外基建工程、生产资金回笼等工作,加强了资金管理,并定期分析全所行政、生产以及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建好帐、理好财,保证了全所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三)抓好机关作风建设。1、狠抓制度建设。围绕整顿活动和所中心工作,以查摆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切入点,进一步建立健全了队伍管理、劳教管理、教育、生产等方面制度?项,使我所各项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2、强化督查工作。纪检监察和政工部门认真抓做好岗位责任督查、警容风纪督查、执法执纪督查和理论学习督查,特别是对机关每周五下午的部门学习,认真检查落实,保证了此项制度的贯彻到位。一年来,共督查??次,纠正失范行为??人次,强化了执行制度的严肃性,进一步改进了机关工作作风,改善了服务质量,使场所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

六、存在问题

(一)警戒护卫队的建设,离上级要求还有差距。我所现有的警戒护卫人员主要负责两道门的值班工作和日常劳教人员的会见管理,警力有待尽快加强。

(二)由于受区位的影响,生产项目效益普遍不高,加上今年劳教人员人数持续下降(靠调教维持运作),劳教生产发展缓慢。

(三)今年上级开展的各项活动较多(如作风建设专项教育活动、执法执纪专项教育活动、民警警体基本技能培训活动等),且相互交织,加上所里正常的管教、生产任务,基层民警压力大,因精力顾不过来,产生了埋怨、厌战情绪。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4)

一、全面加强队伍素质建设。

1、强化“三个作用”,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以领导的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干警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建立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为基本目标,把立足点放在全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上,切实提高广大干警的职业道德水平,以“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为指针,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执法如山的劳教人民警察队伍。

2、建章立制,用制度管理干警队伍。制订了__*等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干警规范化管理和直接管理的力度。同时在干警中深入开展各种专项教育,通过抓教育、抓防范、抓查处,构筑思想防线。

3、继续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推进所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和质量,坚持所长办公会,抓好层级控制,增强机关工作的条理性、协调性、规范性,提高综合服务保障水平。对劳教人员的收容、延期、减期、提前解教、所外执行、所外就医等执法审批程序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执行。完善了一系列执法措施,落实责任追究,坚决杜绝渎职、侵权等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强化安全首位意识,确保场所安全稳定。

1、牢固树立“确保场所安全稳定是劳教机关工作永恒主题”的思想观念,在巩固现有安全稳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安全工作的可靠程度,以实现零指标为动力,再创“四无”所。

2、继续抓好各科队“一把手”责任制,突出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性。认真落实大包干、大排查制度,以责任区划为要求,抓好落实。加强对所情和劳教人员思想动态的研究和掌握,发挥、利用好劳教信息员的作用,开好动态分析会,增强安全工作的预警性

3、开展“清找超期外医、久假不归劳教人员”专项活动,把在外的劳教人员及时收回所内管理。并根据省劳教局的安排,开展了“刑释解教人员调查摸底”专项活动,制定了实施方案,抽调专人负责解教人员的信息录入工作,切实做到人员底数清、资料齐。

4、成立场所安全领导小组,加强场所护卫组织建设和安全大排查工作,认真落实所领导带班督察制度,各大中队实行双人双班,加强对场所周边环境的巡查,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和方案,并认真加以落实,消除场所安全隐患,确保了“元旦”、“春节”、“五一”、“国庆”、“党的十七大”等重大节日和特殊时期的场所稳定。

三、强化教育改造功能,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1、抓好“三课”教育和出入所教育,在入所教育上,强化从源头抓起,建立新入所人员“底数”情况、认罪认错等方面教育档案,为今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依据;在出所教育上,进一步拓宽教育内容,提高回归人员适应社会的能力(包括心理适应能力、就业谋生能力等),巩固改造成果。

2、认真落实好劳教人员思想动态分析会制度,准确掌握所情,认真细致地做好摸底排查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员的作用,及时了解劳教人员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教育、防范措施和教育改造方案。对重点难危人员建立“难为人员教育转化档案”,针对各自不同的特点,采取一对一的包夹监控和帮教措施,促使其转化。

3、继续深化劳教办特色工作,健全、完善三种管理模式配套制度,坚持以半开放式管理为主,继续在劳教人员中广泛深入的推行《劳教人员三种管理模式实施细则》、《劳动教养人员计分考核实施细则》,以此加强对劳教人员的科学化、人性化管理。

4、塑造人文教育环境,大力开展所区文化辅助教育和社会帮教。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活动、专题座谈会、法制宣传报告等形式,深化教育效果;利用图书室、广播室、黑板报、场所小报等开展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劳教人员开展篮球、拔河、猜谜、歌咏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有力调动了劳教人员的参与热情和改造积极性,营造了安定祥和的所区文化。

四、继续抓好生活

卫生达标工作。

1、对劳教人员生活卫生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保证劳教人员按标准吃足、吃熟、吃得卫生。在劳教人员生活经费严重不足和物价上涨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在节日期间对劳教人员的生活进行补贴。继续抓好小卖部的管理,在保障价格公平,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严把进货质量关、价格关、审查关。

2、认真抓好生活卫生达标各项准备工作,建立健全劳教人员生活卫生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水平。坚持在场所开展以环境卫生、内务管理、个人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检查评比,加强对劳教人员生活卫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3、制定了__等一系列生活卫生、防疫方面的应急处置预案和规章制度,加强对劳教人员的生活卫生安全管理;在所内广泛开展防病治病宣传教育,加强对性病、结核病、艾滋病等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监控、治疗。

五、深化劳教经济改革,加快劳教生产发展。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5)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就是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1891-1946),只活了56岁,但为中国的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留给我们的教育思想精华至今仍散发着无尽的光辉。在他的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中,职业教育思想贡献尤为突出。无论在他所主持的师范教育、职业教育、还是社会大学,都对职业教育进行过积极认真的探索和深刻的理论研究。他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早期主要的倡导者,我们学习和研究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国当今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职业教育的理念

1.职业教育以生利为目的

陶行知对职业教育的关注最早见于1918年11月3日写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该文认为职业教育应有其自身之特点,“有关于职业之生活,即有关于职业之教育”,“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什么叫做“生利主义”?也就是“生有利之物”与“生有利之事”,用今天的话来解说,就是生产出有利于社会与人群的物质财富,培养出服务于社会与人群的技术本领。“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这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与关键。为了实现这个宗旨,陶行知提出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要培养一支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要成为职业教育的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生利之经验”、“生利之学识”和生利之教授法”。(2)要创建职业教育的教学设备。职业教育教学设备的来源可有两种,一种是学校自备,一种是利用职业界固有的设备。特别是第二种,经费可省而成效又著。(3)要制订“按事施教”的职业课程。职业教育的课程安排,应以培养学生的“生利”能力为标准。要执行自易至难、从简入繁的原则,学成一事,再学一事。课程教学的最佳方法,是将学理与实者“联络无间”地结合起来。(4)要做好职教学生的择业工作。陶行知认为,择业的标准,“不在适与不适,而在最适与非最适”,而所谓“最适者”的标准有两点:一是才能,二是兴味。这就是说,应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同时也是自己最喜欢的职业为职业。“故能选最适之业而学之,生大利不难,岂仅生利哉!”

2.教学做合一

这是陶行知创造的重要的教育思想,他把它作为办学校的校训,曾经反复地论述过这一思想。什么叫做“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解释道:“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件事,因为它们是糅合在一起的,难以绝然分开。“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师与学生没有严格的分别。陶行知的这些论述对于职业教育是何等的切合。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共同的做(实习)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职业教育的很多课程是在实习车间完成的,对老师而言,教中有做,做中有教;对学生而言,学中有做,做中有学。这一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了实践对于认识的意义。陶行知认为,旧教育中老师教的是伪知识,学生学的也是伪知识。“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我们与其说是“读书”毋宁说是“用书”。因此,技能与知识是分不开的。

3.在劳力上劳心

这是陶行知光辉的理论创造。我国古代儒家提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二千多年前的当时,应该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因为它最早认识到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它的理论弱点是十分明显的,它割裂了劳心与劳力的辨证联系,演变成少数掌握文化的“劳心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独裁统治,造成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劳动者与劳动实践的极度轻视,造成我国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消极积淀。这对我国职业教育、我国教育的现代化造成极大的阻碍。“劳心的专门在心上做工夫;劳力的专门在苦力上讨生活。劳力的人只管闷起头来干;劳心的人只管闭起眼睛来想。”如果劳力者不劳心,那么一切劳作都囿于往常,不可能创新;如果劳心者不劳力,那么一切思想都玄而又玄,无法验证于实践。劳心与劳力分家,那么一切发明都无从产生。陶行知则把劳心与劳力辨证地联系起来了。“在劳力上劳心”,不是一般地将劳心与劳力相结合,而是要“用心以制力”,“用心思去指挥力量”,“能以人力胜天工”。“在劳力上劳心”,就是要“运用心思指挥力量以求物之变化”。陶行知把这一理论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认为它“是一切发明之母”,“可得事物之真理”。我认为,陶行知的这一理论,对职业教育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职业教育,并非是单纯地学一点技能,而是要用科学理论来指导所学课程,在一般工匠的基础上飞跃,上升到高一级的层次。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对职业学校教学的启示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

1.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日益普及,职业教育也迈进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研究的行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

(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课程整合的基础。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依赖的技术平台和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成为可能、成为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将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2)课程整合是课程改革对教学模式的要求。

课程改革要求积极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改变目标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逐步形成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学习者学习的根本改变。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灵活、快速、便捷、广泛和开放的学习途径,提高学习者学习成效。

(3)课程整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或技术型人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这不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的过程,让学习者在具体实践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2.实施项目化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重视项目的选择、具体的成果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这是搞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

(1)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现代企业要求:劳动者除专业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具备职业行动能力 (简称职业能力)。它的形成不仅仅是靠教师的教,而重要的是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项目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处理实际问题,总结提炼出具体的专业和职业知识(包括劳动过程知识)以及技能并积累经验;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职业能力。

(2) 项目教学法是教学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需要。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是多元化的,人的智力至少由7种基本。

智力元素组成,即: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和自我反省(加德纳,1999)。而职业学校学生智能特点主要表现在数理/逻辑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视觉/空间、身体/运动能力较强,有较强的观察、动手能力。所以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用与学科教育不同的方式组织课程,使教学更适合开发他们的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职业教育的学习规律。

(3)项目教学法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需要。

职业能力水平高的学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从学生以后将面临的就业环境看,发展专深的职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职业能力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后,行动导向的项目课程学习自然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重视项目的选择、具体的成果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这是搞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

3.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将理论知识的教授有机融合入教学活动的形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实现理论教学、技能培训一体化的新型教学形式。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实现了教室与车间的合一、教学与生产的合一,老师与师傅的合一。

(1)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还应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2)教学更多地考虑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

(3)学校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注重学习与探索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的合一,知识与技能的渗透。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6)

为巩固和提升场所安全稳定工作水平,在全系统推行了“4+4”管理工作模式。增强了广大警察做好场所安全稳定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系统上下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主动做好场所安全稳定工作的良性工作格局。

目前,强制隔离戒毒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具有宁夏特色的戒毒管理工作体系已经形成,收治戒毒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所内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戒断率达到100%。

创新戒毒工作模式

“三三一”戒毒工作模式为吴忠劳教(戒毒)所首创,一是管理分为3区,即脱毒区、康复区、巩固区;二是戒治分为3期,即脱毒治疗期、康复矫治期和回归适应期;三是每期戒治结束后对戒治效果进行1次评议;四是不同戒治期的戒毒人员享受不同处遇。“三三一”戒毒工作模式被自治区劳教(戒毒)局推广为宁夏戒毒模式,并受到司法部的关注,司法部派专家来所专题调研。

推行“三全三百”管理。即全员额、全方位、全时段围绕场所管理、安全稳定、教育挽救、戒毒管理、队伍建设、执法规范等工作,在100%的时间、100%的空间,对100%的人进行有效管理,实现制度建设全面、执法流程严格、物品摆放规范、细节管理统一的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确保了场所的持续安全稳定。吴忠劳教(戒毒)所被司法部评为全国监狱劳教(戒毒)系统规范化管理年先进单位,连续10年实现了“四无”目标。

打造特色教育矫治文化

银川劳教(戒毒)所在各大队建立“一报一室一栏”,满足劳教(戒毒)人员不同学习需求。通过开设《学员之歌》等辅助课程,以达到强健体魄、愉悦身心、调适心理、帮助戒毒的重要作用。在戒毒人员通过的楼梯张贴传统文化字画,使其受到“登上一个台阶,增长一份知识,明白一个道理”的教育。

禁毒警示教育基地于2006年3月经自治区禁毒委办公室审批正式挂牌成立,经过搬迁扩建和不断改进,已建成禁毒警示教育展厅、禁毒实物展厅和手工艺品展厅“三厅一体”,面向社会公开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截至目前,已接待2万余人次社会各界人士到所参观,接受禁毒警示教育,收到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健全制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7)

一、加大投入,打下场所建设基础

截至目前,全市共高标准改建衡东大桥中学、耒阳马水完小、衡山开云中心校、衡阳溪江九峰完小、石鼓区角山中学等73所学校原有学农基地1482亩,新建衡东高塘中学、耒阳洲陂中学、常宁兴源完小等28所学校劳动实践场所1056亩,现90%的村完小以上农村中小学校有领导实践场所、有项目,项项见效益。

一是政府重视,解决资金不足和用地缺乏两个难题。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硬件是基础,资金和用地是无法绕开的两大难题。市委市政府站在发展教育的高度对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进行统一部署,出台《衡阳市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实施意见》,稳步推进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工作。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国土部门在规划用地和办理相关手续方面提供方便,财政部门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单列了专项建设资金。

二是实事求是,把握科学定位和科学管理两个原则。在场所规模、建设项目及课程设置上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符合需要,利于教育教学。如常宁、南岳、衡阳等山地学校发挥气候优势种植茶叶、药材,衡南上壁中学利用300亩基地发展优质果园和特色养殖。对劳动实践场所的开发利用依托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方便师生劳动实践为目的,严禁土地承包、转租,杜绝荒芜;建立“四定三保”责任制,实行定位、定牌、定班、定人和保种、保活、保收益,以持续发展带动管理,靠科学管理创造效益。

三是与时俱进,不断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为了既节约资金,避免重复建设,又能满足学生需要,衡阳市顺应形势,在市级区域整合资源,决定建设一所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目前,已经完成项目的选择和规划设计等工作,并争取到中央专项公益金的大力支持。项目建成后,每期能接受1200余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容纳市区及衡南县部分普通中小学校约18万名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

二、注重实效,强化场所育人功能

劳动实践场所是教学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最佳结合体。创建劳动实践场所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建成之后如何有效发挥育人功能,让直接育人的成效最大化,衡阳市做了很多探索。

一是在理念上落实。灌输素质教育理念,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切认识到,实践场所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宗旨,成为课堂教育有益的延伸和有机的补充。[2]通过劳动实践场所这一载体把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文化知识、劳动观念与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切实把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二是在制度上落实。制定实践场所管理制度和活动课开展制度,通过“教学、实验、活动”三结合,定期组织学生到场所参加劳动,把能放到场所去上的课和开展的活动放到场所去进行,让学生在劳动中和实践教学中增长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

三是在教学上落实。严格要求中小学校必须做到“五有”,即有教学及活动计划、有专职或兼职授课教师、有配套教材、有考查评比记录,保证劳动实践场所教学质量。同时引入评估机制,通过评估手段检验场所的办学方向和效果,进一步找出差距、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强化管理、提升成效。

四是在师资上落实。以教师的转型培养,谋求课程的同步发展,激活课程意识,提升课程开发能力。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培训,提高专业水平;有目的地调整文化教师到专业队伍中来,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学习等形式促进教师转型,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优良师资团队。

三、因地制宜,发展场所特色经济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突破校园围墙,直面社会市场,在科技运用和创新管理上下功夫,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的特色经济。通过发展劳动实践场所经济,不少学校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教育的“造血”功能。2011年至今,全市中小学实践场所收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设施维修达1500万元,用于资助学生在校食宿达600万元,用于支助贫困学生达500万元,用于改善教师福利待遇达800万元。通过发展场所经济,在政府投入不能完全满足教育需求的情况下,给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一是发展联合种植型经济。种植型的效益比较客观。比如,耒阳市利用交通便利的优势,以耒阳职高100亩花卉种植基地为龙头,联合其他学校走产业化之路,发展花卉苗木种植,产品辐射周边,年纯收入达30多万元。衡阳县溪江乡和常宁塔山乡所辖近22所学校利用劳动实践场所和学校空坪隙地种药材,效益十分可观。

二是发展特色养殖型经济。祁东县以祁东职中300亩基地为示范场所,走联合兴办、特色种养之路,在“野”字上做文章,开发了野鸡、野鸭、野猪等多种养殖项目,建立了波尔山羊繁育推广中心,带动周边乡镇40余所学校搞特色养殖,规模大、效益佳、影响广。截至目前,全市90%的农村学校都建立了养猪场,年循环养猪上100头的有20多家,创造了近100万元的经济效益。

三是发展立体综合型经济。衡山县糖铺中学10余亩“生态农庄”劳动实践场所,集作物种植、水产养殖、牲猪饲养、家禽繁殖于一体,颇具创意,在完成育人主要功能的同时,还吸引游客观光旅游体验生活。蒸湘区和珠晖区的葡萄种植项目辐射面广,两区共22所中小学都建起了葡萄园,在农业科技部门的支持下连年丰收,销路看好。

四、围绕需要,拓宽场所服务领域

由于地区差异、经济困难等原因,广大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条件有限,特别是山区学校,食宿仍是一大主要问题。通过场所建设,围绕学校学生的实际需要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有效地缓解了现阶段教育条件和教育发展需要不同步的矛盾。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8)

一、2001~2005年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近年来,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如表1所示,2001至2005年间,广西外出务工人数从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7%增加到25.2%,年均增长2.5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上年新增人数从2001年的7.2万人,到2005年新增85.8万人,增长11.9倍。2005年广西转移农村劳动力达756.84万人。但是,与全国相比,2005年广西农村转移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较全国低12.2个百分点,农村就业占全部就业比重较全国高近11个百分点,农业就业比重高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2005年广西城乡收入差距3.72倍,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这都说明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仍然非常大。来,广西外出务工人员性别结构、文化程度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和提升。从转移者的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逐年上升。2005年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人员占72.2%,比2003年提升4个百分点。在这部分人中,接受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占26.7%,说明了教育与培训因素在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因素人手,分析广西教育与培训的现状,并提出具体的模式。

二、当前广西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模式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是指出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民的要求,为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及其知识技能水平而开展各种职业技能训练活动的方式组合及其相互关系。目前广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散见于“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和“百万中专生计划”中。“绿色证书工程”主要是按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对广大农民开展培训,培养骨干农民的一项基本科技培训制度。“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由农业部、财政部和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为目的,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制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由农业部等六部委2004年起共同组织实施的,旨在提高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引导性和示范性培训的制度。“农业远程培训工程”是一种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迅速传播农业科技成果的做法。“百万中专生计划”是农业部从2006起开始组织实施的,依托农广校、农业中专学校等机构,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用lO年时间为农村培养10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的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的实用型人才计划。

目前广西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主要有:从培训主体角度看,有院校培训模式、行业培训模式、民间培训模式、用工单位集中培训模式、师徒制培训模式、远程教育培训模式等;从培训对象角度看,有岗位培训模式、就业引导培训模式、创业培训模式、晋级履职培训模式;从培训内容角度看,有订单培训模式、即学即用培训模式、课程中心培训模式、特色技能培训模式、热点项目培训模式等;从培训手段角度看,有课堂教授培训模式、程序化教授培训模式、案例分析培训模式、网络培训模式、现场培训模式、参观访问培训模式等;从培训管理角度看,有学分驱动培训模式、自学考试培训模式等。模式分类较多,都突出了短期性、分散性的特点,整体效率不是很突出。

三、当前广西劳动力教育和培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广西农业教育发展主要存在教育培养目标主体错位,教育内容、方式脱离实际,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薄弱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育培养目标主体错位

农业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农民和农民家庭、农业干部和中央农业服务人员三类。但是,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因此农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和农民家庭。国外许多国家,如荷兰、日本就非常注重对农民和农民家庭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广西农业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国家农业技术管理干部,他们较多关注的是与政府目标相关的部分,对农村发展的关心程度不高,这与国家农业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二)教育内容、方式脱离实际

在教育内容上,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农户小规模经营,专业化水平较低,兼业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广西许多农业教育单位只顾模仿发达国家设置专业,教育中过分专业化,设计的课程很难适应农户小规模经营的需要,导致农业教育与农村现实需要错位严重。在教学方式上,农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与农业实践的紧密结合性。农业教育应该在教授学生农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十分强调实践教学。但是广西多数农业教育机构和教学单位主要以传统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实施教育,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不够,同时也缺乏实践教育,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很差。

(三)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薄弱

建国以来,我国始终把为高等教育培养生源作为中小学办学方向,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农村普通教育与城市普通教育实施相同的模式。由于学制和教学大纲限制,我国农村学校进行的农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没有学习过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在广西,这一点更加突出,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农村学校的升学率非常低,绝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只能回乡务农。因此,农村中就出现大量“科盲”。同时,农村成人教育非常薄弱,大部分县份的农民终身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活动。据统计,全区近2/3的行政村没有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劳动者的年培训率只有15%左右。而且还存在培训面太窄、内容陈旧、培训方式落后等问题。薄弱的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是导致广西农村人力资源科技素质低的重要原因。

(四)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一是技能鉴定总量相对较少。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急需向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向比较效益高的农业各产业领域深度转移。但是,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总量较少,远不能满足农民对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需求。二是技能鉴定发展不平衡。从农业不同行业看,种植业、畜牧兽医、农机、饲料、渔业、农垦、农村能源、农广校、乡镇企业等9个行业(系统),由于开展工作时间先后不一和各行业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技能鉴定工作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三是技能鉴定机构布局不合理。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分布来看,不仅数量少,覆盖面窄,而且相对封闭,尚未形成针对农民的服务网络。

此外,广西农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障碍性因素,如社会对农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教育管理体制僵化、农业教育现代化投入不足、社会对农业教育缺乏规范的法制化调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广西农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广西农业教育后续发展过程中,可以这些因素为突破口,寻求加快农业教育发展的可行之道。以充分发挥农业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推动作用。

三、广西劳动力教育培训具体策略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

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农民工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相关系数达0.89(国家统计局,2004),农民工参加半年以上培训的通常要比只参加一个月内培训的工资高200元左右。由此可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非常关键。广西各级政府要把对农业劳动力的培训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把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的需求,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一要健全培训机制。进一步整合和优化现有农民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型、多元化、可持续、扩散型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通过项目带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手段,发挥县乡党校、农广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建立区、市、县、乡四级培训网络,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搞好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及岗位定向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结合起来,运用长、中、短期各种方式,大力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促进劳动力供求衔接。二要加大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大财政预算的支持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拓展培训内容和培训范围,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设置优势互补的培训模式

优势互补的培训模式是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人需求的优势,把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整合在一起,根据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岗位、工种的人才需求,进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一种模式。如广西的职业学校与广东省的各类企业实行联合培训,每年向广东省的企业输出6万多人。这种培训模式一方面在同一区域内优势互补,即农村与城市优势互补,农村出现人多地少,存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城市由于企业的集中形成聚集效应,不断辐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企业用人的岗位需求增多,可广泛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区域优势互补,即东部和西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发达地区具有企业优势,而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双向结合,使农村劳动力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的发展动态,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培训,满足个人发展需要。从总体上既可以推动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增加他们的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可以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大力发展项目培训模式

项目培训模式是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要求,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就业习惯等因素确定培训项目,以项目为依托,进行理论实践培训的一种模式。如河北省行唐县成为闻名的蘑菇种植基地,就是利用蘑菇种植项目和项目能人李文为培训师。对全村劳动力进行蘑菇种植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蘑菇种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产品远销广东,带动全村农民致富。

(四)完善政府、企业、个人分担职业教育培训成本的保障机制

教育和培训既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企业和社会。它可以使个人具备就业能力,并帮助他们获得体面的劳动和避免贫穷及边缘化;企业和社会通过其在人力资源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因此,投资于教育和培训的责任应由公共和私营部门共同分担。但是,政府“必须始终承担投资于基础教育和初期培训的主要责任”,并分担向面临社会排斥或歧视风险的群体投资的最大部分责任。而投资于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和培训以及以工作场所为主的终身学习和培训,提高个人就业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属于个人和企业的共同责任领域,企业和个人是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受益方,因而被要求在学习和培训计划的投资方面承担更大的份额。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企业人力资本意识淡薄和在使培训投资回报内部化方面存在困难,投资培训的积极性不足;个人因培训开支和风险规避心理,参与培训的意愿也比较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政府将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负起更大的责任,同时制定适当可行的政策和鼓励办法以保证企业和个人开展必要的培训。

(五)远程教育培训模式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9)

中图分类号:C9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5—0107—03

麦当劳化是描述现代社会的一个概念工具。乔治·里茨尔在其《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中首次提出“麦当劳化”这一概念。麦当劳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其触角不断在更宽层面、更深程度上向社会各个领域延伸。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教育也正被越来越深地打上现代工业社会的烙印,麦当劳式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程序化越来越多地渗透进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麦当劳化趋势。与国外高等教育麦当劳化的趋势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呈现出“自我麦当劳化”的特征。①这是由于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教育行政化无所不在,行政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高校的运作。本文将使用“麦当劳化”这一概念,来探讨与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理性化中的非理性特征,揭示高等教育麦当劳化发生的深层基础,进而提出超越麦当劳化的具体对策。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麦当劳化趋势的表征社会麦当劳化观点的提出者里茨尔指出:“麦当劳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为消费者、工人以及经理人员提供了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控制。”②后来学者在使用麦当劳化这一概念时,一般采用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这四个维度。在我国,有学者认为高校评价和排名给管理者带来巨大压力,而采用麦当劳化的管理特性,即高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可以很快见成效,所以管理者自觉或不自觉都在努力追求麦当劳化的管理方式,从而在高校管理中出现了麦当劳化现象。③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高校管理中,而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一种麦当劳化的趋势。

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坚持效率至上的取向。效率在麦当劳中是用最适当的方法来满足顾客需求,包括时间、空间以及人员管理。受到追求高效率经营理念的影响,高等教育机构倾向于创造一种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采用快速而有效率的方式处理问题。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当前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已收集各级各类精品课程24717门。作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使得所有学生都可以接受高质量的教学,提高了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他们也可以便捷地从网上获取授课所需的资源,教学活动成为一种高效率的生产过程。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高校合并以及扩大规模也成为追求效率的一种方式,许多高校招生规模急剧增长,甚至一些高校以类似麦当劳连锁的形式开办分校,高校资源达到最大效率的利用。

第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强调可计算性特征。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日益强调可量化指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程的标准课时数,而很少注意到课程的讲授是否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是否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在人员聘用和职称评定过程中,优先考虑那些成果丰硕的教师。在评估教学质量中,

收稿日期:2012—08—23

作者简介:别荣海,男,郑州大学副校长,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郑州450001)。

教育主管部门也采取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如在教育部颁发的《评估指标体系》中,有一级指标7项和特色项目1项、18项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对于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以及特色项目等方面,分数成为衡量高校教学的重要标准。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大学排行榜也是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并以分数的形式呈现高校的教育发展状况。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10)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099-01

近几年,制造业作为中国非农产业的最大就业部门,保持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对于解决中国就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拥有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中国制造业及其产品在全球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但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工资上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丧失。如果制造业竞争优势削弱或丧失,那么,出口放缓将会对劳动力需求和就业产生非常大的冲击。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是保持中国制造业增长及其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形成更多的人力资本积累,是创新、吸收和应用新技术的前提条件。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的教育形式,因此,它在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中将扮演着重要角色。

更重要的是,发展职业教育是中国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从目前到2020年期间,工业化和城市化较快发展,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在目前农业就业比例偏高和城市化水平偏低的背景下,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有1―2亿新增劳动力从农业领域转移到非农业领域就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农村劳动力获得非农就业的岗位技能,起到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同样的,农业现代化需要一大批具备现代科技知识的新型农民,因此,需要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其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一、县级职业教育资源的分散局面及成因

1.由于观念陈旧、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专业师资匮乏、发展断层等方面原因,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因此承担职业教育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未发挥职业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培训工作由各个部门自行操作,多头并举,没有形成合力;导致重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2.政策导向不明确,政府统筹力度不够,职教中心形成“有心无力或有力无处使”的局面,培训项目虽多但难以落实。中央、省、市每年下达的惠民惠农培训项目很多,但培训任务分散在各部门的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规模小、师资弱、管理松散,培训效果较差。

二、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是实现县域大教育格局、创建省级或部级教育强县的重要组成部分。

2.职业教育对县域经济的促进更直接、更有力。

3.整合并共享师资、设备等资源,有效调动各方优势,形成互补,促进职业教育、行业和企业的协调发展,推动中高职接轨和校企合作,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及城乡一体化的需求。

4.积极发挥职教优势,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培训,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需求,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在提升农民素质、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益、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作用,为拉动就业、促进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技术学习需求做贡献。

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可行性方案

1.成立领导机构

建议县政府成立以分管县长为组长,教育、劳动、人事、财政、发改委、农业、林业、畜牧、农机、经济、工业等职能部门参加的整合领导小组,深入调查研究,拿出整合方案和具体的分步实施计划。制定整合资源的配套政策,解决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推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定县级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从招生、培训、就业等多方面切实支持职业教育。

2.县级职教中心应首先转变观念,逐步转变职教中心单一的职能。由过去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拓展到成人科学文化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事业单位各级各类在岗和岗前培训、短期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区教育、继续教育等囊括方方面面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时,职教中心也要为此项工作的落实提前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整合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培训资源,整合各个渠道的职业培训资金和项目,解决培训力量分散和多头培训的问题,使县内各职业教育资源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整合起来,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4.整合职教资源,全面统筹、协调管理职业教育工作;把原来各部门分散的培训机构统筹到职教中心来,发挥县域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优势,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

5.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培训对象组织网络;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职教中心为基地的培训网络;建立以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的就业和再就业网络;建立由劳动部门牵头,职教中心具体操作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6.劳动部门作为政府的执行与管理机构,不再直接参与组织实施与职业技能培训相关的具体活动;职业培训职能应从目前劳动与教育等部门分别管理改由政府统筹规划,教育局成职教部门统一管理。政府要以文件的形式明确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政治学习进党校,技能培训进职教”,构建起职业教育培养、培训并重并举的大职教体系。

7.努力构建县域农村普教、职教、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教育格局。为初、高中毕业生和社会成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师等提供初中、高中、中专及高等学历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服务。

劳动教育项目化篇(11)

引言

伴随着我国农民工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已从2010年的24223万人增至2015年的27747万人,增加了3524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从2010年的15335万人增至2015年的16884万人,增加了1549万人。不过,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总体偏低。缺乏技能,影响着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不少农民工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企业也招不到有技能的农民工。为此,国家提出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每年培训农民工2000万人次左右,基本消除新成长劳动力无技能上岗现象。事实上,近年来人社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已实施了一系列职业培训计划,如“春潮行动”“星火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成为农民工提升技能的“及时雨”。2014年、2015年这两年,全国培训农民工均超过2000万人次。具体到2100万人次的培训中,其中1000万人次左右,是农民工初级工培训,也就是由普通工人到技术工人的培训;另外1000万人次左右,是农民工在现岗位上,接受从初级工到中级工、高级工的培训;还有100万人次左右,主要是高级技能人才的培训。而随着城市的发展需求增大,建筑行业的迅猛崛起,农民工已经成为建筑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筑行业民工使用现状尤为突出:①建筑业农民工短缺,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据了解,大部分工程项目施工现场,3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了项目用工总人数的90%左右,且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为初中文化。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大量减少,只占10%左右,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②技术工人(主要指模板工、钢筋工、砖抹工),经过技能培训,持有职业资格证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之和,只占总技工人数的5%,虽劳务队持有较多的职业资格证,但不是现场作业的工人。人、证不符。③安全意识淡薄。虽然总包单位对进场工人行了安全教育,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拴安全绳,不戴安全帽的工人比比皆是。④特殊工种(电工、焊工、架子工等)因劳动主管部门强制要求,持有操作证的占本工种的98%左右。而今,各建筑公司为满足施工生产发展的需要,不断寻求开拓创新与农村建筑队签定劳务合同,以农村建筑队提供劳动力(包括技工、普工)来解决施工生产中劳动力的不足,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进入二十世纪末期至二十一世纪初期,农民工在各大建筑公司所占有的比重愈见增大,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为公司不断创收增益的同时,受自身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需求、文化素质、法律知识乃至于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影响,加之现今的有关农民工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完善,因此,在安全文明施工中,很容易造成类如伤亡事故等诸多问题,而针对农民工这个庞大群体的一些基础教育培训也就很有必要。

1建筑公司的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及原因分析

1.1教育培训落实不到位。建筑公司的项目工程均通过劳务招标的方式将劳务工作分包给有资质的劳务公司完成。劳务公司的现场管理以及对民工的教育培训落实问题也就存在一些缺陷。在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落实上,部分项目部的安全教育仅仅停留在纸上,很难完成安全知识的学习提高,一些安全知识考核也仅仅是靠民工之间相互抄写或完成,同时,各个工种之间的培训也未得到具体的细化,而是多个工种混合一起培训。这就造成了大多数没有掌握基本岗位知识和操作安全的农民工上岗。民工的教育培训仍停留在比较浅显、基础的层面上。1.2农民工自身素质偏低。民工受城乡管理的局限性,在思想上的小农意识很难转变过来,这也跟遗留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他们进入城市,对自身身份很难有一个转变,由于家庭条件等诸多因素,他们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出于这种原因,他们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很少与人沟通,对自身身份的转变很难有一种认同感,他们所关心的更倾向于眼前的工作和收益,极为容易忽视自身的长远发展。由于城乡生活水平差距的存在,民工对于自身的长远发展和知识文化的需求不是特别需要,自身对培训重要性的认知欠缺,也就造成了民工教育培训的主动性不是很高。同时,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在除去平时日常生活需要的开支后,于教育培训等方面支付能力有限,对于教育培训和知识的增长缺乏有效动力和积极性,因而他们很少愿意投入经费和时间去参加培训。1.3公司针对农民工培训的制度不完善。公司实行劳务分包制度,因此在各个项目的管理上略有欠缺,同时,公司也缺乏有效的针对农民工的管理制度和针对劳务分包单位的监督制度。对于公司而言,现有的师资水平有限、实训能力不强、实作设备较差,培训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大纲,使实际培训中授课时间、授课内容都没有达到有关要求,培训的效果不理想。这也给民工的教育培训带来了困难。现今,建筑行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承包工程后,再次将工程承包给劳务公司。对于劳务公司而言,它的直属管理层在承接到工程后往往是临时以“抓壮丁”的方式,招募农民工,在大致讲解一些施工注意事项和施工要求的情况下,完全或大部分实行“放任制”,出于是临时组建的班组,加之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大、项目现场管理的松散和培训的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劳务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不愿意出钱组织民工参加培训,即便是进行培训,也是以应付为主、草草了事。1.4公司对于民工用工信息和劳务公司公司信息缺乏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制度。出于民工的流动性和管理制度的欠缺,公司尚未建立专门的针对民工用工信息的档案管理,这样就给公司发掘一些有长远眼光和发展前途民工进行人才储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针对劳务公司信息管理也存在缺陷,由于长期以来,公司跟一些固定劳务公司的合作模式,使得劳务公司在竞标工程承包时缺乏有效的竞争,这样就很难促进劳务公司为提高效益而提升自身人力资源的素质,很难促进他们对民工展开有效的基础和技能培训。1.5农民工正逐年减少。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相对来说比老一辈农民工所受的教育、学历要高一些,因建筑业劳动强度大,露天作业,属于脏、累、差、险的劳动密集性行业,其各种环境与制造业,服务业、电子业等相比有较大差别,他们的预期比长辈高,而吃苦耐劳的精神比长辈低,致使他们不愿意到建筑业工作。农民工文化素度较低,技能较低。一是大多数农民工对培训的认识不够,一部分农民工具有忙时务农,闲时务工的特点,使得一些农民工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培训;二是建筑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在建筑业中,部分岗位不需要多高的技能,所谓的技术工人也是靠在实际操作中,师傅带徒弟,亲戚老表相互传、帮、带中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觉得似乎没有必要参加培训;三是未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人可以随便在那个工地工作,与持有证书的工人领取一样的报酬,培训自己还要承担费用。而对于民工来说,他们进城务工不外乎是以挣钱为主。哪里价格给的高、哪里工资能按时拿到手就往哪里跑,形成了操作人员选择企业的局面,且流动性极大。没有稳定的一线操作队伍,以及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环境,不能完全达到按规定做而存在风险等因素,造成了管理难度加大,教育培训、技能提升等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