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1 17:02:28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2)03-0423-03

气囊止血带能阻断血液循环,使手术部位处于无血状态,保证手术视野清晰,便于手术操作;同时又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被广泛应用于四肢手术。现就止血带在四肢手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止血带压力

一般成人上肢止血带的压力应维持在33.3~40.0kPa(250~300mmHg),下肢应在66.7~80.0kPa(500~600mmHg),儿童和瘦小的患者所需压力较低,肌肉发达的患者所需压力较高。压力过高,增加止血带并发症的发生;压力过低,只阻断静脉血流,不能阻断动脉血流,不但起不到止血效果,反而使肢体充血,增加术野出血。因此,许多学者进行了止血带理想充气压力的研究。胡立萍等对上肢止血带充气压力进行研究,认为上臂周径≤25cm者充气压力为25kPa,上臂周径≥25cm者则以肢体周径(cm)作为个体充气压力(kPa)值,最大值≤40kPa。李清梅等对下肢止血带充气压力进行研究,认为成人下肢手术时,以肢体缚扎止血带处周径(cm)作为气压止血带充气压力值(kPa),最高不超过50kPa(375mmHg)。关于儿童气囊止血带的压力,闫承勇等认为下肢体周径≤42cm者,以儿童下肢缚扎止血带处周径(cm)的0.7作为个体的充气压力(kPa)值;肢体周径>42cm者,充气压力为30kPa。总之,目前已经认识到止血带的压力要个体化,要根据局部组织的厚度、患者年龄、肢体周径大小及局部动脉收缩压而定。

2 止血带使用时间

止血带使用时间一般上肢不超1h,下肢不超过1.5h。目前普遍认为止血带安全时间为1.5h,最大持续安全时间2hm。如手术时间较长,每隔1h应放松止血带1次,每次约10min,如需重复使用止血带时,充气时间应逐渐缩短,间歇时间要相对延长,以缩短肢体缺血缺氧时间。在高原环境条件下,由于其独特的地域(高海拔、低氧、低气压)和气候(干燥、寒冷)条件,肢体对止血带缺血耐受能力明显降低,止血带使用时间应严格控制在1h内,并尽量缩短,密切观察,防止不良损伤。双下肢同时使用止血带时,应用的总时间不超过5h。董江涛等认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减少止血带使用时间能降低术后并发症且无增加出血的危险。

3 止血带的使用部位

一般应将止血带绑在手术部位的上端,距离手术部位10~15cm,以利于无菌操作。上肢绑于上臂上1/3,下肢绑在大腿上1/3,靠近腹股沟处。张敬良等根据腋部解剖特点及腋血管束走行设计制作了捆扎于腋肩、可在全上肢施行手术的气压止血带,解决了上臂中上段手术无法使用气压止血带的难题。对于下肢远端的手术,Finsen等研究发现,气压止血带放置于踝部较放置于小腿部所引起的不适感轻,且不会增加神经损伤发生率,建议行足趾手术时止血带最好放置于踝上方。对于大腿中上段的手术,目前仍需在无止血带的情况下进行,对于此部位,手术时如何设计新型的气压止血带,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设计。

4 止血带并发症

4.1止血带疼痛

止血带疼痛机制是由于其机械压力压迫造成的,而非止血带引起神经缺血造成。程庆钦等认为,目前较好防止术中止血带疼痛的麻醉方法是应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目前多数研究认为,术中使用止血带会影响术后短期内的疼痛和功能康复锻炼,但对术后长期无显著影响。

4.2止血带休克

止血带应用过程中,由于肢体处于缺血状态,氧代谢增加,产生大量乳酸,放松止血带后大量血液迅速涌向驱血后的肢体,血液再分配,血容量不足,加上酸性物质刺激血管使血管扩张以及手术切口出血和渗血,导致回心血量迅速减少,心排血量下降,如此时未能及时补充血容量,则会产生止血带休克。另外,松止血带时由于驱血肢体血管突然开放及无氧代谢产物经静脉回流循环,抑制心肌收缩,也可出现止血带休克。在止血带放松之前,预防性应用小剂量麻黄碱(10~15mg)可防止血带休克的发生。

4.3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表现为手术后肢体的麻痹,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对痛、热、冷、压力的感觉丧失,肢体遵嘱运动迟缓或丧失。引起神经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止血带对局部神经的机械压力和止血带局部及远端神经的缺氧导致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减缓甚至停止。有资料报道,长时间低压比短时间高压对患者的神经损伤更大。

4.4局部皮肤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局部皮肤淤斑和水泡。尹芳等运用改良式气囊止血带以及护皮膜保护止血带部位皮肤,防止消毒液对皮肤直接损伤,使皮肤并发症的几率明显降低。侯晓旭等在肢体消毒前用治疗巾包裹止血带袖带或用护皮贴膜严密粘闭袖带手术侧缝隙,观察无皮肤损伤的发生。

4.5其他

应用止血带引起的并发症还有骨骼肌肉损伤、出血加重、肢体坏死、筋膜间隙综合征、栓塞等。研究发现,缺血3h后可引起肌肉细胞不可逆性损伤,缺血6h可引起完全性损伤。

5 注意事项

5.1止血带的适用范围

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淋巴炎、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一般不适用止血带,恶性肿瘤或局部炎症的患者可使用止血带,但不可用驱血带驱血,以免瘤细胞或炎症进入血液扩散到全身,应将肢体抬高45°后再扎止血带。对于特殊的四肢手术,如全膝关节置换术、踝部骨折的内固定手术等是否需要应用止血带仍存在争议。潘凡武等总结得出:主张使用止血带者认为,止血带既减少手术失血量,又缩短手术时间;不建议使用止血带者则认为,手术中应用止血带会明显增加术后肿胀和疼痛,且使用止血带不能减少总的失血量,也不能减少输血量。

5.2止血带绑缚的方法要正确

止血带缚扎前患肢局部皮肤保持干燥,避免直接缚扎。止血带松紧要适度,松紧度以能放入1指为宜,或以摸不到远端动脉搏动和使出血停止为度。

5.3正确掌握充放气方法

在止血带充气前应将肢体抬高,驱血带驱血后再充气。止血带应快速充气,几乎同时阻塞动脉和静脉;松止血带时要缓慢放气,采用间断放松压力的方法可显著减轻血压、心率的变化。双侧肢体应用止血带时不可同时充气或放气,一般需间隔3~5min,以免影响血液的重新分布而使血压下降。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2)

充气止血带的设计与应用

气压止血带是四肢末端(尤其是前臂,手腕及下肢足,踝部)手术常用工具,能满足术野清晰,最大限度减少创面出血,利于精细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对患肢有感染病灶,恶性肿瘤及周围血管炎症性疾病患者可以使用止血带但不应驱血,以防感染扩散或肿瘤细胞转移。对有动脉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断指再植患者,应禁用止血带。新一代电动止血带机能设定压力,时间,保持恒压,超时报警,梯度放气,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但止血带的整个应用还未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标准[1]。在止血带的压力调节方面,使用时间和对机体循环代谢的影响上研究还欠深入。在止血带的应用范围还存在很大争议。

Abel Wakai在研究中发现,充气压力无论在上肢还是下肢的分布是均匀的,最受力的是皮下和筋膜下,其次是肌肉,最不受力的是骨骼。因此充气压力应主张个体化,在上肢的手术可以在收缩压的基础上增加50-75mmHg;下肢在收缩压的基础上增加100-150mmHg的压力较为理想。压力越高,病理改变越严重,肢体损伤越大。

目前有课题通过监护仪血氧感光探头夹于术肢的手指或脚趾上,血压气囊进行充气,观察监护仪的动脉波形,一旦波形消失成一条直线,立即停止充气,记录气压值的方法清楚显示该肢体的动脉血流刚好完全阻断的压力,此时加上推荐压力值,就可以设为止血带的充气压力。

充气止血带的使用时间虽然缺乏大量随机对照实验,但推荐安全时限上肢60分钟,下肢90分钟,如需延长手术则要释放至少5-10分钟。

2 充气止血带并发症

1)止血带的安放位置不当,伤及神经血管。2)皮肤出现压痕红肿或水疱,部分淤血性肿胀。3)止血带放松速度过快使全身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出现止血带休克症状。4)使用时间过长造成骨骼肌缺血引起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5)使用压力不合适。6)使用止血带对酸碱平衡电解质影响以及再灌注对肺的损伤。

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止血带的放置及皮肤护理 Abel Wakai通过研究发现,止血带的最佳宽度是上肢12cm,下肢18cm。在压力均匀分布的前提下,止血带袖带越宽所需要的压力就越小,这样使用者就感到舒适。因此建议足趾手术时,止血带最好位于踝上方。止血带主要绑在近心端,上肢中上1/3处避免损失桡神经,下肢中上1/3处又恰好压迫股动脉。

使用止血带时注意保护皮肤,在上袖带之前应垫好棉垫,检查袖带无皱褶,也可以在皮肤上涂少许凡士林以减少绑缚过久产生的压痕。消毒时可以用透明敷贴缠绕袖带边沿,防止碘酊等消毒液浸入因脱碘不完全而烧伤皮肤。这样既可以防止袖带滑动又不影响消毒范围。

3.2止血带休克的护理 研究表明在放松止血带时引起明显的血压心率的变化,主要原因为放松止血带后血液短时间内快速进入下肢缺血区,使短时间内代偿不足,同时气压止血带部位以下酸性代谢产物,组织胺等生成增多并进入循环,引起微循环广泛开放,血管床容积增大,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从而引起血压降低,心率加快;同时肢体缺血后引起酸血症,血钾升高以及硬膜外麻醉后交感神经阻滞所致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削弱了机体正常的防御反应也是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的原因。

3.3止血带带来的副损伤及护理 缺血预处理是指对肢体先进行单次或多次短时间间断缺血与间断灌注处理,可使骨骼肌耐受缺血时间延长,对缺血骨骼肌有显著保护作用。

3.4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研究认为患者在止血带松开6小时后肺换气功能明显受损。常规应用止血带(1.0~1.5h)可诱发LIR性肺损伤,其发生可能与炎性介质(IL-6和IL-8)的过度释放有关,但安全时限(1.5h)内止血带应用是否同样导致LIR性肺损伤及可能的机制仍不明确。

使用止血带时常规应用预防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和低分子肝磷脂,可减少肺栓塞的发生率[2],应用TxA2合成酶抑制药,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TxA2受体拮抗药可起到一定防治作用。

4 未来研究方向

再灌注损伤对肺换气功能的影响已经证实,对其的防护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同时已经有研究提示止血带使用可导致机体许多脏器如心肌,脑,肝脏的凝血,纤溶和血小板功能的改变,对肢体的血流动力学和凝血过程的影响及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3)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主要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和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而上消化道大出血则是指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1。本病是常见的急症,常因为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减少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严重者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2008年6月—2011年12月,我科共治疗护理上消化道大出血24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23岁—75岁,平均54.3岁。疾病种类: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12例,消化性溃疡大出血6例,贲门癌出血3例,急性糜烂性胃炎1例。应激性胃黏膜损伤2例。病程20分钟至2小时。失血量1000ml—3200ml,平均1200ml。

1.2 治疗方法 补充血容量,快速补充平衡液,血浆代用品,新鲜血液等;采取有效方法止血,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60mg,bid;内镜直视下止血,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立即给予血管加压素2U/min,硝酸甘油5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缓慢静滴;奥曲肽100ug缓慢静注后,继以50ug/h持续滴注。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内镜直视下止血。手术治疗等。

1.3 护理方法

1.3.1 及呼吸道护理 大出血时患者取平卧位,下肢略太高,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1.3.2 治疗护理 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必要时给予深静脉置管,准确实施输血,输液及止血药物的应用。备好内镜下直视止血物品及三腔两囊管。

1.3.3 饮食护理 急性大出血、伴有恶心、呕吐,活动性出血者应禁食。出血停止后1—2天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避免粗糙、坚硬、刺激性食物,应细嚼慢咽,防止损伤曲张静脉再出血。

1.3.4 心理护理 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出血量大,常常给患者带来恐惧感。患者甚至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沮伤和自寻短见等心理反应。护士应给与安慰,讲解治疗所采取的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使患者消除恐惧和焦虑,积极配合治疗。

1.3.5 病情监测 监测生命体征,监测精神状态,观察末梢循环,记录出入量,观察呕吐物和排泄物的颜色性质,定时复查血象、电解质及血气分析。观察周围循环状况,正确估计失血量,特别是继续出血的判断。

1.3.6 加强三腔两囊管的护理 熟练的操作和插管后的观察及细致的护理是达到预期止血效果的关键。插管前仔细检查确保三腔管通畅,两囊无漏气;插管成功后,正确注气,胃内囊注气200ml,压力50mmHg,食管气囊注气100ml,压力40mmHg。做到防创伤、防窒息和防误吸。

2 结 果

本组24例,经抗酸、止血、输血、输液等保守治治愈13例,内镜直视下止血治愈3例,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治愈4例。并发症: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休克、肝昏迷死亡1例。治疗后1周再出血1例,误吸致坠积性肺炎1例,转手术治疗3例。

3 讨 论

根据资料统计,80—85%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应用支持疗法,无需特殊治疗出血可在短期内自然停止。仅有15—20%的患者持续出血或反复出血,而主要是由于这类患者由于出血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如何识别再出血和死亡危险性高的患者,并予以加强监护和积极治疗,便成为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处理的重点2。

3.1 上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3 高龄患者(年龄大于60岁);有严重伴随疾病(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等);出血量大或短期内反复出血;特殊部位的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贲门癌大出血等);消化性溃疡镜下活动性出血,在溃疡面上暴露的血管出血。对于伴有高危因素者,医护人员应加强疾病监测,发现变化,及时处理。

3.2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病机 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复杂,但综合观察其发病原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性胃炎,胃癌,肝硬变门脉高压征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等。消化性溃疡由于病变浸及胃黏膜下血管,在长期胃酸刺激下局部血管脆性增加,破裂出血;急性糜烂性胃炎或应激性溃疡是由于各种创伤刺激,低血压休克致胃黏膜血管痉挛,缺血坏死,加之胃壁B细胞大量分泌胃酸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广泛糜烂出血;肝硬化门脉高压征是由于肝实质萎缩,肝窦毛细血管网闭锁,门静脉压力增高,门脉侧枝循环形成,食管胃底静脉丛是门静脉和腔静脉连接的主要侧枝循环,长期高压力使静脉壁变薄,当压力突然增高或粗糙食物刺激时破裂大出血。胃癌大出血则是癌肿侵润胃壁血管,肿瘤缺血坏死而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3.3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对策 上消化道大出血病情危急,特别是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可导致休克,而休克则容易诱发肝昏迷,甚至导致死亡。积极输血,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代谢平衡则具有重要意义。本组1例因失血性休克,肝昏迷而死亡。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虽有较好的止血效果,但依然有很多并发症,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积极加以预防。留置三腔两囊管期间,应定时测量气囊内压力,以防压力不足而不能止血,或压力过高引起组织坏死。气囊充气加压24h应放松牵引放气20—30min,如出血未止,再充气加压,这样可有效防治食管胃底粘膜糜烂、坏死。防窒息:当胃囊充气不足或破裂时,食管气囊和胃气囊可向上移动,阻塞于喉部引起窒息。预防措施:当完成两囊充气牵引后,在鼻孔部做好标记线,一旦标记线外移4—5cm时,提示囊内气压不足或破裂,应立即放回原位充气或放气后拔出,对昏迷或烦躁者应专人看护,避免意外牵拉导致窒息3。防误吸:留置三腔两囊管后,食管囊以上食管内分泌液不能下咽到胃内,聚集过多或以呕吐等极易误吸,造成坠积性肺炎,引起肺部感染和呼吸困难。

总之,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病机为消化性溃疡、应急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所致1—3。科学的病情监测,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和三腔两囊管的特殊护理,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

参考文献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4)

 

关键词: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局部瘀血、预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对象:①年龄在60岁以上老年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的;②连续静脉输液2 d以上者;③生化检查患者出凝血时间在正常范围,60例为观察组,50例为对照组。全部输液均1次穿刺成功。 

1.2 方法 根据患者的静脉条件不同,分别选择6~7号头皮针,对照组在静脉输液完毕直接在输液贴上按压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时间3~5 min,同时不换手。观察组采用两手指沿静脉走行方向,纵行按压,延长压迫时间7~10 min,同时将肢体抬高超过心脏水平位置,压迫止血时,其间不换手。 

2 结果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5)

【关键词】高血压 社区

社区高血压防治计划的根本目的是: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其主要目标是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社区控制计划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公众教育、专业人员教育和高血压病人教育。

一 管理与分组

1 管理入户调查,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录入电脑,对社区全人群、高血压高危人群、高血压人群进行干预和动态管理。

2 按高血压危险分层 根据高血压患者分级,结合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临床情况等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危险分层。[2](1)高血压诊断标准 1993年3月WHO提出诊断高血压新标准:成人高血压≥18.67/12KPa[140/90mmHg],正常成人血压:<18.67/12KPa。(2)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并无绝对标准,多根据项目要求而定。一般说凡具有下列一项危险因素者,均可列为高危人群,并应作为筛检重点对象: 父母双方或或一方有高血压病史者; 体重指数≥25或体重(kg)>1.1×(身高(CM)-105)的超重肥胖者,包括少年儿童; 摄盐量≥10g/d者; 饮高度白酒≥100g/d,且饮酒≥4次/周者; 血压值偏高:SOP17.33―18.53kPa和/或DBP11.33―11.87kPa者; 吸烟量≥20支/d,超过一年者; 经常接触噪声、紧张度高、情绪不稳定者; 连续口服避孕药物一年以上者; 少运动者。对前6项的高危人群应作重点健康教育对象。高血压社区控制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控制危险因素和检出和治疗高血压病人。虽然血压越高患心、脑、肾并发症危险越高,但从人群血压分布曲线看重度高血压患者只占总人数的一小部分。轻中度高血压者的比例占人群的大部分,虽然他们患并发症的危险相对较小,但患病的绝对数最大。因此,社区防治应采用“高危人群策略”和“一般人群策略”相结合的方法。所谓“高危人群策略”就是从人群中检出高危的个体或亚组,有针对性地予以适当干预,以改变其高危状态,从而达到减少相关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目的。“一般人群策略”是以系统健康教育为手段,通过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整个人群的血压水平,从而减少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

3 高血压患者社区分组

3.1 管理分组一组(重点组):高危人群,全年血压控制不良和尚可的高危层和很高危层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中危层患者,每半月进行一次随访管理;二组(好转组):全年血压控制优良的高危层和很高危层患者、控制尚可的中危层患者和血压控制不良的低危层患者,每月进行一次随访管理;三组(稳定组):全年血压控制优良和尚可的低危层患者和血压控制优良的中危层患者,每季进行一次随访管理。

3.3 不定期转组管理过程中发现二组、三组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出现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高血压临床相关疾病时,重新确定其危险分层,并从下月起纳入一组(重点组)随访管理。

二 高血压病的社区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即消除高血压的病因或易患因素,对已有高血压危险因素存在、但尚未发生高血压的个体或群体的预防。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有互为补充的两种对策:一是针对高危险(即易得病的)人群,寻找出将来可能发生高血压的人,在非常早期、血压尚未升高前进行预防;另一方面是对整个人群进行预防。 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已发生高血压的人们所采取的预防措施,防止高血压进一步发展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存在三高(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三低(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的不正常现象。预防的具体措施首先一定要落实一级预防措施。第级预防,进行系统正规的抗高血压治疗,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1 用药要因人而异。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五大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止剂,钙通道阻止剂(又分为二氢吡啶类、苯烷胺类和硫氮卓类三类),利尿剂(又分成噻嗪类、袢利尿、保钾利尿和磺胺类四类)。另外,α受体阻止剂、血管扩张剂和一些复方制剂(包括西药复方、中成药复方)也常被应用于临床。另外,市面上的降压药,据作用时间有短效、中效和长效之分,按剂型不同又有速释、缓释、控释之别。药物治疗一定要注意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2 严重高血压患者应联合用药。高血压轻者可仅用一种药物,重者则应联合用药。高血压往往伴随其他疾病出现,高血压的治疗既要考虑其他疾病的影响,又要考虑降压药的副作用,所以临床上往往使用联合用药来对高血压进行治疗。药物的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又可减轻降压药的副作用。

合并有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冠心病、肾病者,可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钙通道阻止剂等,伴有劳力性心绞痛者可首选β受体阻止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利尿剂等,伴有自发性心绞痛者可首选钙通道阻止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伴有心衰者可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利尿剂或β受体阻止剂等。

3 科学合理安排服药时间。根据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特点,合理设置服药时间是科学的。对于一般患者,每天只需一次服药的,则以早晨6-7点为佳,因为人体生物钟规律表明此时多为血压曲线的上升值起始处,此时服药有助于抑制患者的血压峰值,使其不至于血压过高。若每天需2-3次服药者,则还应在傍晚或睡前分次完成。

参考文献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44-01

低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达20%-30%。低血压可造成透析血流量不足,透析不充分和超滤困难,使心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2012年3月――2012年12月对16例在血液透析中反复出现低血压的患者进行观察,探讨对于预防透析性低血压的护理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规律透析患者中经常发生低血压的患者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25-64(41.9±13.5)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糖尿病肾病2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高血压性肾病3例。透析时间6-60(27.0±17.8)个月。观察4周,将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例。两组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瑞典金宝AK95S、AK96血液透析机,透析器采用Gambro的Polyflux14L中空纤维透析器。透析时间为每次4小时,均为2周5次。对照组按血液透析正常程序进行护理,两组透析次数、时间、总超滤量不变,血流量按需要在200-250ml/min之间进行调整,透析当天不用降压药。对照组发生低血压时采用常规法:减超滤或暂停超滤,减慢流速,平卧,静脉推注高渗液体或输注生理盐水。

1.3 低血压的诊断标准 透析中收缩压

2 观察期低血压的护理

2.1 透析前 透析前详细询问患者进食情况、饮水量、尿量及降压药的使用情况,准确评估干体重,由医护人员监测患者称体重,防止患者虚报体重或计数不准。准确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认真做好记录。检查透析机的性能,备好氧气等急救用品。

2.2 透析中 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感染。引血时血流量应缓慢,逐渐提升。遵照医嘱设定超滤量,并再次询问患者的体重,检查是否与记录单上一致。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每30min测量一次生命体征,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正确分析患者的各种反应,听取患者的主诉。②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透析方案:采用低温结合可调钠透析法。在透析开始时将钠浓度调至150mmol/L,每小时降低一次钠浓度,在结束前1小时,将钠浓度调至136mmol/L,防止患者透析间隙口渴等不良反应。在透析1-2小时将透析液温度由37℃逐渐降至35.5-36℃,低温可防止热应激引起的不良作用,还可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外周阻力升高,从而升高血压。③发生低血压的护理。发现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出汗、打呵欠、肌肉痉挛等症状时,在通知医师的同时,停止超滤或减少超滤量,减慢血流速,使患者处于平卧位,遵医嘱快速输入0.9%NS100-200ml或高渗液体,如50%葡萄糖液体60-100ml。同时安慰患者,消除其紧张心理。如病情严重时,立即回血中止透析。

2.3 透析后 嘱患者下机后休息15-30min再起床,起床动作应缓慢,不宜过快,如继续头晕乏力,血压无好转,应留院观察。加强健康宣教,积极宣传预防相关性低血压的知识。告知患者在透析间期须限制水分的摄入,体重增加不超过原来体重的5%,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低钠饮食,防止严重低蛋白血症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不能耐受透析超滤,引起低血压。加强用药指导,调整降压药用量。

2.4 观察 两组各观察4周,共做透析160次。透析前后各平卧5min后测血压并记录,透析中每30min测血压1次,观察并记录低血压发生次数、伴随症状。

2.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3 结 果

3.1 两组透析治疗血压变化比较 见表1。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财富迅速得到积累,人们开始改变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卫生条件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随着财富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死于富贵病,而不是贫穷病,因为富贵病和饮食习惯的关联是如此紧密,我们将富贵病称为“营养过剩型疾病”,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人实际上都是死于这种疾病,在中国某些地方的发病率则比较高,一个关键问题是:这种差别是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别所造成的。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压也升高、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危险性也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增加,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且北方高于南方,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35岁以后上升幅度较大,性别差异不大,流行病学研究提出高血压与遗传、膳食因素、肥胖有关。

其中患者要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套科学的、规律的、可行的饮食习惯。做到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同步改变,饮食习惯是重要的一环。所以患者应在平时一日三餐中做到:

(1)清淡素食,减少肥腻厚味。如豆腐(是营养丰富,色味俱佳的高蛋白食物,所含的脂肪是植物性的,有降低血脂和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对体质肥胖、高脂血症者最为适宜)、豆芽(是含有较多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可降低血脂)芹菜(富含营养,有降低血压、血脂、软化血管的作用有益于预防中风)、萝卜(富含维生素和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活血化淤,消食利尿,清热解毒的作用,经常食用可有降压降脂减肥等作用)、蒜(具有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和脑血栓形成的作用)、食醋(能清除血管壁的胆固醇,有效地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长期坚持吃适量的醋对防止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有益处)等均有降压安神、预防动脉硬化和中风作用。

(2)多食维生素,减少高胆固醇的食用。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有如胡萝卜(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具有降压降脂和预防、治疗夜盲症作用)、橘子(具有祛风散结、清肺理气、促进胃肠消化、降脂降压防止血管破裂的作用)还有大枣、苹果、山楂、梨等水果。

(3)低盐高钾,减少辛辣食物的食用。如少吃酱菜 、咸菜、皮蛋、胡椒、狗肉和高度的白酒,应多吃一些香蕉、西瓜、苹果等含钾较多的食物,以利于维持体内的钾、钠平衡。

(4)多吃植物油,减少动物油的摄入。主要原因是因为动物油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这些物质的长期积蓄,会使人体器官加速衰老而导致血管硬化,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在日常饮食中应将动物油控制在1/4量,而植物油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进入人体后通过转化能起到扩张血管、防止血液凝固,而降低血压。如生活中应避免食用腊肠、香肠、火腿肠、咸鱼、酱鸭、猪油、奶油等食物。

(5)控制饭量,不可过饱。因为饭后消化需要大量血液,易引起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中风。一日三餐都应少量多餐,避免过饱。高血压患者肥胖的必须吃低热量食物,多吃黑木耳、菌类等食物,晚餐应少而清淡,不吃甜食,油腻食物,多吃高纤维素食物,如笋、冬瓜、海带、洋葱、吓、蛋清等,尽量少喝果汁,烹调方法,以煮、蒸、烤、炖等少油法为主。用餐采取分食方法较好,以控制总量。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8)

【关键词】血肿清除术;术后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86例均经CT确诊为脑出血,其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42~76例,平均61.5岁。

1.2 方法:根据头颅CT定位,确定血肿中心体表定位,选择合适型号的YL-I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和生化酶技术对颅内血肿进行冲洗、液化、引流以消除颅内血肿[1]。

1.3 结果:本组86例中,3例死亡,17例3d内血肿完全清除,34例7d基本消除血肿,32例硬膜下血肿术后7d治愈。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及护理

2.1.1 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期望,有针对地交流,向其介绍术前各种检查及准备、手术必要性、术式的优点及效果,消除病人恐惧心理,进行耐心细致护理,取得信任和配合,以利于手术进行和术后的护理工作。

2.1.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效地控制血压。

2.2 术中观察及护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再出血或脑疝及颅内压升高症状,如有呕吐,可给予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及分泌物,防止窒息,对于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

2.3 术后护理

2.3.1 生命体征观察:①吸氧、心电监护,每30min测血压脉搏、呼吸,血压控制在(109~150)/(71~90)mmHg,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血流量灌注不足,而加重脑缺氧、脑水肿。②意识和瞳孔监测:每1h观察意识、瞳孔变化并记录,若发现病人瞳孔变化、意识障碍加深,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③检测体温变化,分析发热原因:脑出血易发生中枢性高热,药物降温效果差,需采用冰帽、冰毯等物理降温,以降低脑细胞代谢,减少耗氧,保护脑组织。

2.3.2 与病室管理:术后患者宜取平卧位,头部抬高15°~30°,并保持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肢体保持功能位置,病室温度18~32℃,温度50%~60%,保持病室安静整洁,每日用消毒剂拖地面、擦拭桌椅,限制探陪人员。

2.3.3 术后引流护理

2.3.3.1 妥善固定导管,头部制动,防止患者拉扯引流管,必要时可用约束带,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滑脱。

2.3.3.2 每日更换引流管、引流袋,冲洗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2.3.3.3 单纯性血肿引流应采用低位引流,引流袋应低于穿刺部位20~30cm,以防反流,若血肿破入脑室则引流管最高点高于穿刺点5~15cm,以免大量脑脊液沿引流管外流。

2.3.3.4 防止管腔阻塞,每日行颅内冲洗2~3次,如有不通应检查是否扭曲、受压或血凝阻塞,若因血凝块阻塞造成排出困难时不可盲目负压抽吸,应用尿激酶2~4万U,肝素1250U注入血肿管内,夹管4h,使药液充分发挥作用,再放开[2],并放引流期间,手由上至下轻轻挤压引流管。

2.3.3.5 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并准确记录,术后引流液颜色一般为淡红色,有新鲜血液流出要考虑再出血,如血量减少突然出现无色液体应考虑脑脊液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CT示血肿基本消除后,2~8d即可拔管,拔管后穿刺部位用无菌敷料覆盖,以防感染。

3 预防并发症发生

3.1 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由于肢体功能障碍使肢体长期受压,如护理不当,极易产生压疮,需经常更换,每2~4h翻身1次,保持皮肤清洁,局部用50%酒精或红花油按摩,可采用气垫床或气圈防止体重重力压迫。

3.2 加强口腔护理:每日用口灵进行口腔护理2次,口唇干燥给予唇油涂唇。

3.3 防止泌尿道感染,每日用消灵进行会阴护理2次。

4 康复指导

4.1 术后24h开始行肢体功能锻炼,量由少至多,由被动到主动,术后1~2w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衡者可鼓励自行翻身、站立及肢体主动训练,下床锻炼时由人搀扶以防跌伤,活动以不疲劳为度[3]。

4.2 语言康复:可配合实物或图像进行,采取语言、手势相结合由单词发音到词组或句子反复刺激,鼓励病人开口讲话。

4.3 指导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不易过饱,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等。

5 体会

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颅内血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脑出血的预防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是医生、护士、病人及家属综合作用的结果。任何一种并发症都会加重病情,充分的术前准备,完整的治疗方案,严密细致的观察与护理,早期康复训练,增加康复信心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高完全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高社荣.微创粉碎冲洗治疗继发性脑室铸型出血10例.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1:46.

[2] 毛群,勾俊龙.立体定向抽吸引流术治疗大面积脑叶出血和脑疝.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7,1:66~69.

[3] 葛峻岭,潘速跃.脑出血的手术和超早期止血治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7,1:22~25.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7月我院进行留院休养员健康体检发现的高血压患者85例,其中男57例,女28例,年龄65~87岁,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规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I>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1.2 方法成立高血压防治小组,根据体检结果为每位高血压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举办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每星期上门随访1次,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保健指导,发放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防治宣传资料和健康处方,为患者测量血压等。

1.3健康教育内容

1.3.1 保持稳定情绪情绪变化对血压的波动有明显影响,大喜大悲都可引起血压大幅度的波动。有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比健康人内向、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敏感。因此,应指导患者加强自我修养,保持乐观情绪,心胸开阔,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事件,尽量避免接触容易受刺激的事物。

1.3.2 合理饮食高血压患者宜选择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钙以及优质蛋白质的饮食,着重强调低盐饮食的重要性,每日钠的摄入量在6g以下,少吃或者不吃含钠高的酱菜、榨菜、皮蛋等,多吃含钾高的食物和水果,如冬菇、竹笋、花生、香蕉、橘子等。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暴饮暴食。

1.3.3 戒烟限酒高血压患者应戒烟限酒,因烟中尼古丁可以刺激肾脏分泌儿茶酚胺,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并引起其他心血管疾病;大量饮酒不仅可以引起血压升高,也是脑出血的诱发因素之一,酒还能降低患者对高血压药物的反应性。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要求绝对戒烟、限制饮酒量,即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30 ml。

1.3.4 适量运动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后,可适当运动,但不宜剧烈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根据年龄和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一般3~5次/周,30~60 min/次,运动强度为最大心率小于(170一年龄数)7欠/分,且以轻微出汗为标准,运动前先做好热身工作,循序渐进,出现胸闷、心悸时,立即停止锻炼活动。

1.3.5 自我监测血压 由于血压受到各种因素影响,随时可发生动态变化。因此,患者应学会自我监测血压的变化,每次测量的血压值应做好记录,及时发现问题,防止意外的发生。对于血压稳定,波动不大的患者,可每周测量1次,如有不适感,应及时测量,当发现血压有明显波动变化,应及时就诊。

1.3.6 遵医嘱用药一旦确诊高血压,必须终身服用降压药,以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防止发生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但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缺乏认识,认为平时无症状或有轻微症状不需服用药物,血压降至正常后就可以停药等。因此,必须向患者讲解遵医嘱服药的目的和意义,讲解高血压对心、脑、肾等脏器的严重危害性,使患者认识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更重要的是为了避免发生心、脑、肾等严重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患者应严格遵守医嘱用药,从小剂量开始,使血压缓慢而逐渐降到理想水平,以防止血压骤降而发生急性脑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

1.3.7 高血压应急处理教育患者如发生短期内血压急剧升高或突然眩晕、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应立即平卧、垫高头部,并尽快打急救电话,及时到医院治疗。如外出时感觉不适,应立即停止活动,就地坐下,防止跌倒或发生其他意外。

2 结果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10)

高血压是引起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控制高血压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2】。而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指出,80%的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预防的。高血压健康教育承担着普及相关医学知识、优化和引导居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其贯穿于居民生命保护的全过程,并针对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实施综合行为干预【3】,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一项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4]。高血压健康教育干预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高血压基本知识宣教:采取通俗易懂的多种形式广泛宣教有关高血压知识,使不同人群了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发生发展、并发症及其危害、心理干预指导、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以及三级预防等相关知识,充分认识高血压对机体的危害性,掌握高血压的自我监测、药物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把心血管疾病从预防发病前移到预防危险因素干预,以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生,提高高血压的综合防治水平。

2.合理膳食。饮食应以低钠、清淡、低热量、高维生素、低脂低胆固醇和低动物脂肪,适量蛋白质为宜。适当控制食量和总热量,少吃高糖类、甜食和含糖多的水果等,高糖饮食有升高血脂之忧。多食含维生素C和含钾丰富的新鲜蔬菜、水果和植物蛋白。少食过咸及腌制品等含钠高的食物,高钠摄入与高血压病显著相关,钠盐摄入量高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也高,限制钠盐摄入可改善高血压症状,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尽量不吃油炸食品,限制过多摄入动物内脏、蛋黄、肥肉、鱼子、软体动物、贝壳类食物、动物脂肪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多摄入可促使脂质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或加重起高血压,应食用低胆固醇饮食如鱼类、鸡肉等,目的是维持足够营养的同时,降低血脂水平。同时每餐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饱餐可使血管舒张调节功能降低,引起血压波动。戒烟酒、浓茶、咖啡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

3.休息与运动。保证足够的良好的睡眠、避免过度脑力和体力负荷、运动要适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运动等是高血压非药物治疗中最有效、最明显的方法。轻度高血压可参加正常工作,但不宜过度劳累,应学会一项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方法如散步、骑车、游泳、太极拳、慢跑、瑜咖等慢性活动以及听音乐、练书法和绘画等以放松心情并使心肺功能得到锻炼。不宜长期静坐或卧床。如运动时发生胸痛、喘、脸部潮红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休息后症状仍无法改善的请到医院就诊。运动后应避免使用过热洗澡水,防止因血管扩张,使血压突然下降,发生意外。冬季应注意保暖,室内保持一定的室温,洗澡时避免受凉。

4.控制体重。临床上多数高血压病人合并有超重或肥胖,控制体重主要通过控制饮食和适量体育活动来实现。体重减轻的速度以每周1公斤为宜(男性身高-100,女性身高-105是标准体重,按公斤计算)。轻度高血压减轻体重可使血压降至正常,肥胖且中度高血压病人,应同时遵医嘱服用降压药治疗。

5.戒烟限酒。吸烟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导致动脉硬化,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饮酒是促使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6.心理干预。高血压是一种身心疾病,精神紧张、植物神经功能失衡等均可引起血压升高,因此应保持愉快平稳的心情,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惊慌、忧郁、悲伤或过度的兴奋等。应保持平静的心境,减少情绪波动以及不良的精神刺激是控制血压升高的重要环节。根据患者不同的性格特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保持乐观情绪,消除社会心理紧张刺激,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同时指导亲属要尽量避免各种可能导致患者精神紧张的因素,尽可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矛盾冲突。

7.严格按医嘱服药。对高血压病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干预,可达到阻止或减缓病程的目的。应告知患者严格按医嘱服药,服用降压药期间不能突然停用降压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突然换药,以免发生停药综合征等。同时,应教会患者或家属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颜面潮红、胃肠不适、性低血压等,向患者或家属说明高血压病坚持长期规则治疗和保健护理的重要性,保持血压接近正常水平,防止对脏器的进一步损害。

8.测量和观察血压。学会家庭内定期自测血压或到社区服务站测量血压。测量血压需在固定条件下进行,测量前患者需静坐或静卧30分钟。如出现明显头痛,恶心、颜面潮红等症状体征时,应保持安静,并设法去除各种诱发因素。出现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发现血压急剧升高,同时出现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休息及测量血压,吸氧、按医师指示服药,若未能缓解应立即就医。同时,建议定期门诊检查和健康体检或电话咨询。

有效的高血压健康教育干预,是减少高血压发病率和并发症等、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性策略。在高血压一级预防,或在发病期通过干预,阻止或减缓病程进展进行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及在防止病情恶化、复发或转移,预防并发症进行三级预防,以遏制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 年修订版[ M ]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 .

[2] 郭冀珍.控制高血压享受美好人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6.

[3]魏荃,米光明.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2,5(8):589―591.

[4] 肖敬民.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 5.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篇(11)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HD-HP治疗是常用于重症中毒、肝昏迷等抢救的血液净化手段,用该治疗方法治疗2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的顽固性高血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观察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尿毒症血透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入选标准:①规律透析1年以上,每周3次,每次4小时;②透析充分,Kt/v>1.2;③已达干体质量,透析间歇期体重增加2Kg;④联用3种以上降压药血压仍在160/100mmHg以上患者。排除未达干体重、透析不充分、未进行有效药物降压、难治性高血压仍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患者。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入组,透析12-87个月,男15例,女5例;年龄31-68岁,入选患者的降血压药物均有ACEI和/或ARB类。

1.2 材料

血液透析采用费森尤斯4008-S型透析机,透析器采用polyflux-14L透析器,透析液为碳酸氢盐透析液;灌流器使用丽珠生物医用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HA型灌流器。

1.3 治疗方法

入选患者给予HD-HP治疗,连续治疗3次后恢复正常透析。血液透析使用动静脉内瘘穿刺建立血液透析通路,血流量180-200ml/min,透析液流500 ml/min;每次透析时间4h,超滤脱水800-2000ml/次;在透析前将5%葡萄糖液500ml及含肝素钠10-15mg/500ml的生理盐水2500ml自下面上预冲灌流器和管路,泵速为100 ml/min。排尽管路及灌流器内的气体。全身肝素化,首次肝素用量20mg,以后每30min泵入肝素5mg,治疗结束前60min停用肝素,HD-HP治疗120分钟。灌HD-HP结束后采用生理盐水回血法,将灌流器内血液驱回病人体内。动态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压。

1.4 护理方法

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各个管路都要紧密连接,防止空气栓塞。②认真观察血压的变化,HD-HP联合治疗时,体外循环的血容量较多,易出现血压不同程度下降,血液流量从100ml/min开始,观察血压、脉膊和心律,10min内提高到200ml/min。中途血压下降处理可以减慢速度,床角抬高,补充血容量,必要时用升压药。③细心观察静脉压监护与静脉壶内血液情况。如灌流器内凝血,其压力下降出现较早,如压力升高,可能是静脉壶内凝块形成,滤网堵塞,要及早发现及时防止凝血,适当追加肝素。④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有条件者使用心电监护仪。防止用抗凝剂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防止空气栓塞,一旦发现呼吸困难、胸闷,立即终止治疗,采用抢救措施。开始HD-HP联合治疗后30-60min出现寒战、发热、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提示吸附剂的生物相容性差,可行抗过敏治疗和吸氧。⑤注意患者的保暖,同时强调HD-HP治疗时室温保持在23-25℃以免温度过低使灌流器凝血。⑥治疗结束拔针后,加强穿刺部位压迫止血,防止出血。⑦应用HD-HP联合治疗期间,加强营养及其他综合支持方法极为重要。

2 结果

根据治疗后高血压改善情况分类。显效:只需1-2联降压药,BP

mmHg;有效:仍需3联降压药,BP140/90 mmHg。经过HD-HP治疗后,血压变化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血压下降主要发生在HD-HP治疗结束后3-7天;患者观察期间存活,未发生重大心脑血管并发症。

3 讨论

在透析前将5%葡萄糖液1000ml及肝素钠10-15 mg/500ml的生理盐水2500ml自下面上预冲灌流器和管路,充分排气后用专用连接管连接于透析器前,目的是预防患者低血糖及凝血的发生。全部治疗过程均未发生低血糖及凝血反应。体会是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严密观察血压及静脉压的变化,灌流器及管路充分肝素化,同时血流量要充分,保证治疗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