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8 11:21:53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篇(1)

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2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2.1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2.2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3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2.4岸坡防护。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5景观建设。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等。

2.6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篇(2)

中图分类号:TV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38(2016)15-0279-02

1引言

水利建设不仅是农业发展的关键,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水利工程的建设包括了防洪、蓄水、发电、灌溉、航运、供水、旅游、养殖等多个领域,同时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和促进经济及社会的共同发展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每一种水利工程的运行和建设,都会对河流的生态系统、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人类却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及分配,只是从人类的需求上考虑工程的运行和建设,却忽略了对河流的生态系统和周边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研究。河流的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会给人们的长远利益带来损害,因此对于建设水利工程应当权衡和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之间的联系。本文通过研究表明,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应该首先重视工程的规划阶段,明确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河流的左右岸、上下游之间生态系统的关系,其次在工程的设计建设阶段应该在尊重自然的生态环境本身的循环基础之下,充分利用现代的水利工程学方面的原理,体现工程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态设计理念。图1为贵州市生态水利工程实例。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水利工程在施工时会改变原有的地域环境1和其生态环境,从而破坏自然规律,然而把自然河道改造成沟渠,河流就会发生非连续性的状况。传统水利工程对大自然的改造会带来不可逆的影响,把自然河流改造成人工河流,即使起到了阻挡水流的作用,但它可能会增加河流对水的需求量。除此之外,堤坝大多是根据河水的方向建造的,随便的进行改造会造成河流的不连续性,有的地段还会出现无水或缺水的现象,这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发展进程中,堤坝已逐渐的被淘汰了。另外,传统水利工程给大自然带来的影响还包含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改变,这使动植物必须重新去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或者进行大规模的迁徙,在这个适应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动植物还会由于不能忍受新的环境而出现的死亡甚至是其物种濒临灭亡的现象,这对自然界中的物种多样性以及食物链产生了影响。由此可见,传统的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恶劣影响,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传统的水利工程面临着逐渐被淘汰的趋势,新技术新设计的产生也对生态工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实现了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兼得的良好局面。

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

生态水利工程是在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基础上,对水利工程进行改造和设计,与传统的水利工程相比,生态水利工程对周边环境的破坏比较小,同时也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将作为生态水利工程能否成功的主要标准,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而大多数传统的水利工程基本上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与生态水利工程不同,生态水利工程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的,它遵循着自然界生存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发生破坏环境的现象,在设计生态水利工程的时候应充分的考虑周围环境的承受能力,以降低环境的成本。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对于水利项目的定位,应该充分的对选定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进行考察,把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影响最小作为基本准则,通过经验和数据进行较为准确的估计,找出本地区生态系统的最大承受量。生态建设是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指标,确保水体的环保情况,在建设河道的过程中,需满足人们对生态水的需要,不可以破坏正常情况下的生态用水,确保河道的生态平衡和正常水量。只有认真的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双赢,从而促进生态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3.1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基本原则

要适应社会发展,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就需要把工程建设和保护资源放在同等位置上,积极的提高自然环境的地位,改变传统思想和观念,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和优化。另外,需要积极的建立水资源的安全保障体系以实现水利工程的基本功能,并建造相关的防洪工程,从而可以从本质上来确保生态水利工程的安全。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承载力,必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的保护水资源,改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还需积极的做好围堰的河岸防护工作,提高水利工程的保护功能,真正的提高工程复的围垦和滩涂,提高水利工程本身的防护效果。

3.2生态水利工程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

3.2.1提供动植物繁殖与生存的空间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整体推进系统,确保河道、运河、动植物和生态水利工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人员要持有对自然的崇拜心理,严格的按照自然规律对地形和地貌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改善生态系统。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施工时,需根据地形地势进行合理的安排。如路堤坡脚处孔隙度较大的地形变化明显,这样的地形地貌变化非常适合生物繁殖和生存,又如鱼类等生物,河两岸的丛林和绿地可成为昆虫等动物的栖息之地,这就建立了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而且不仅增加了绿地面积,而且促进了水产养殖和渔业的发展,维护了生态平衡,给动物和植物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环境。3.2.2积极的提高水资源的自身净化能力现今,我国仍然有着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水资源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但却始终面临着污染现象,生态水利工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水源,为了解决水污染的问题,我们需要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来改善水的净化能力,水资源的自身净化能力就是有机污染物通过氧化作用形成无机物的过程,而且可以不断地运用水中的细菌和真菌等污染物。当分解无机物时,可以给水中的藻类植物提供养料,而且藻类通过不断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增加的鱼道、鱼巢逐渐地形成流速带,这样有利于氧气进入水中,从而增加水中的含氧量,促进植物的生长,为净化水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2.3调节水量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河道周围的植被都有着一定的蓄水能力,由于在水中通常都会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从而使得河堤出现了很高的孔隙率。在枯水期,之前所储备的水就会慢慢的进入到河道中,从而起到了调节的作用;而在水比较丰富的时候,水开始向河堤中慢慢渗入,防止出现洪灾。3.2.4对流域的尺寸进行调整河流生态恢复规划需要防止在河段的空间规模上进行,需要考虑长期的实际规模和流域尺度,并在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也需要从整体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出发,充分把握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功能,积极的制定适合当地的河段区域发展的方案,提出恢复生态系统全局和整体的方法,从根本上实现自然环境和水利工程之间的和谐发展,在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促进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4结束语

总之,水利建设中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仍在努力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在保障社会资源的同时,水利工程施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因此,在水利工程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理论,并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不断创新,从而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减少水利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生态水利工程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十分重要,目前,我国正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资源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不仅要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要收获可观的社会效益,为社会带来安全的资源,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过程中,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创新发展生态水利工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杨丽荣.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11:198~199.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篇(3)

水利工程设计是环境管理与生态建设领域的新概念,其设计要求主要是对工程中对生态破坏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通过改变设计方案,降低水利工程对整个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1]。从某种角度分析,生态水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不仅综合性比较强,并且能够满足防洪、灌溉、发电等多种需求,因此,积极实现生态系统与水利工程的有效整合,是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

1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水利工程在施工的时候会改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自己生态环境,破坏了自然界的规律,将自然河流改造成为沟渠,河流也会出现非连续性的现象,传统的水利工程对自然界的改造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将自然水流改变成为人工河流,虽然起到拦截水流的作用,但是却可能增加河流的需水量,此外,坝堤多是按照河流的方向建设而成的,肆意的进行改造会使河流出现非连续性,一些流段会出现缺水或无水的现象,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所以在水利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被淘汰。此外,传统的水利工程对自然界的影响还包括改变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使得动植物不得不面对大规模的迁徙或者不得不要重新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大量的动植物会因为不能耐受新环境而出现死亡甚至物种濒临灭绝的现象,影响了自然界中的食物链以及物种多样性,由此可见,传统的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恶劣影响,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传统的水利工程面临着逐渐被淘汰的趋势,新技术新设计的产生也对生态工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实现了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兼得的良好局面。

2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应用

生态水利工程就是在充分保证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对水利工程进行设计和改造,相对于传统的水利工程来说,生态水利工程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性较小,也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生态水利工程将生态做为水利工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稳定是生态水利工程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传统的水利工程大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生态水利工程却能在发展水利工程的情况下保护生态系统,遵循了自然界的基本原理,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发生,在进行生态型水利工程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的承受能力,降低环境成本,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在水利工程的选址上,应该充分考察所选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将水利工程对自然界系统影响最小做为基本原则,通过数据及经验进行正确的估计,找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最大承受能力,将生态建设做为重要指标,保证水体的生态环保,在河道的建设过程中,要满足人们对于生态用水的需求,不能破坏正常的生态用水,保证河道的正常水量和河道的生态平衡。只有谨慎遵循这几项原则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的双赢,促进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

2.1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满足社会的发展,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将保护资源与建设工程融为一体,积极提高大自然的地位,改变传统的观念与思维,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发展。此外,为了实现水利工程的基本作用,需要积极建立水资源安全体系,并且建设相应的防洪工程,从本质上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性。为积极提高水利工程的承载能力,需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保护水资源,将水资源的承载力进行转变[3]。还要积极做好围堰保护河岸的工作,提高水利工程的保护功能,真正提高工程中的围垦滩涂,提高水利工程自身的保护作用。

2.2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的应用

2.2.1为动植物提供生存与繁殖的空间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的需要注重升职系统的整体性,保证河流、水道、岸边的动植物与生态水利工程形成一个同意的整体。生态水利工程的施工人员要保证对自然的敬畏心里,要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地形地貌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对资源进行合理配制,完善生态系统,在生态水利工程的施工阶段,要根据地形发挥的作用来安排,例如河堤坡脚的位置孔隙率较大,地形变化明显,这样的地形变化很适合生物的繁衍生息,例如鱼类等生物,在河流两旁的绿地和丛林可以用作昆虫和连累的栖息地,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不仅增加了绿化面积,还促进了渔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保护了生态平衡,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2.2积极提高水资源自身净化能力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水资源紧缺的现象,水资源做为当前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却不断面临着被污染的现象,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旨在涵养水源,为了解决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我们需要采用生态水利工程来提高水的自净能力,水资源的净水作用可以讲有机物变为无机物,并且可以分解水中的细菌等污染物,无机物可以为水中的藻类提供养料,这就形成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种净水能力离不开氧气的参与,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要增加遇到的流速带,保证水中含有充足的氧气,只有保证水中的氧气含量,才能保障水资源的净化能力。

2.2.3能够起到调节水量的作用

众所周知,河边的植被有一定的蓄水功能,对水资源的保留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水内还存在许多土壤动物和微生物,这些生物可以夸大土壤的孔隙率,增强植被的储水能力,生态水利工程利用的是连通器原理,这种原理可以在短时间内保持土壤的湿润,并且有一切的储水能力,在降水丰富的时候,可以使水资源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避免了因降雨量大而引发的洪灾等现象,有效的调节了水量。

2.2.4对流域尺寸进行调整

河流生态修复的规划需要避免在河段空间尺寸与短期尺寸上进行,需要从河流流域尺度与长期实践尺度方面考虑,并且在水利工程设计的时候,还需要从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出发,对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与作用进行充分掌握,积极制定符合当地河段流域的方案,提出恢复生态系统全局、整体的办法,从根本上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工程区生态系统的良好衔接,在不破坏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促进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结束语生态水利工程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观,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的转变不仅维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收获了可观的社会效益,为社会带来了资源的保障,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以维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创新和发展生态水利工程,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唐美妮 单位:河南省灵宝市水利局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篇(4)

前言:农田水利建设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提高我国的食品产量,并且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但是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效较慢,同时农田水利的管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水旱灾害,我国农田水利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都显现出来。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继而应该制定出合理的措施来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以期我国农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1、 建设生态水利工程需要遵循的原则与意义

1.1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原则

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要遵循安全性、系统恢复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原则。在生态系统安全性方面,水利工程必须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建设,要确保工程抵抗灾害的能力;在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方面,由于生态系统具备自我恢复的能力,因此,水利部门在建设水利工程时,需要考虑到地形和生物的种类变化;在整体性方面,设计人员要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了解,在设计时,要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在生物群落多样性方面,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不要仅仅依靠自然界的物种,同时需要人工引进相应的物种来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1.2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水利工程已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随着生态系统的不断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的隐患。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平衡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农田水利的建设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可以保证资源的合理运用。

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

在新疆地区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致使水利工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并且影响了农业产量的提升。例如,由于工程管理部门管理不当引起的设备老化、错误操作而引起的工程事故和由于素质较低引起的管理紊乱等[1]。

2.2缺乏较高的定位标准

生态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和修订管理章程。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水利工程的管理规范也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新疆地区的部分管理规范依然延续传统的管理标准,致使诸多大坝难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不利于生态水利工程的合理建设,并且难以满足生态农业的用水需求[2]。

2.3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

在生态水利工程的管理中,明确管理目标可以提升水利部门的管理效率。但是在水利部门的实际管理中,缺乏对生态水利工程周边环境的考虑,对周边的地质和地貌缺乏明确的调研,难以保证生态水利工程的合理运行[3]。

2.4缺乏经费

在新疆地区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由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占据了大量的经费,致使生态水利工程日后的维修和更换投入不足,进而导致生态水利工程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

3 解决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对策

3.1加强体制改革

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由于缺乏健全的体制,致使生态水利工程管理紊乱,不利于生态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水利部门要加强对现状的调查,并且要加强对体制的改革,以便完善管理体制。在健全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水利部门首先需要明确工程的产权,以便发生利益纠纷。其次,水利部门要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以便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最后,水利部门需要加强对项目的管理,以便可以更好的促进生态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5]。

3.2制定工程标准

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水利工程要不断制定新的标准,因此,水利工程部门要定期的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调查,并且要根据生态水利工程存在的缺陷而不断的制定新的标准。只有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不断的制定建设标准,使生态水利设施的使用水平始终能够保证农田的使用需求,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完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3.3制定生态和谐的管理目标

在生态水利工程的管理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目标,致使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合理,难以促进生态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利部门应该明确管理目标,要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以免破坏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对于不符合发展目标的项目,要严禁修建。只有建设符合生态平衡的水利工程,才可以更好的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3.4加强经费的投入

在生态水利工程的管理中,由于经费的投入不足,致使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合理,难以促进生态平衡的发展。因此,水利工程部门应该加强对成本的控制,以便可以合理的节约资金。同时,可以成立相应的监督部门,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经费的使用。另外,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经费的投入,以便可以促进生态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4 生态水利工程管理措施

4.1规划阶段管理措施

在项目规划阶段,加强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可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实行。在设计阶段,要在施工前对建设地区进行精确的调研和测绘,调研是设计图纸合理性的重要保障,测绘可以帮助设计师精确的掌握实际情况,通过调研和测绘,可以更好的保障生态水利工程的顺利完成。另外,水利工程部门应该加强民利的运用,以便可以充分采纳施工人员的意见,进而可以更好的完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4.2施工阶段管理措施

在施工阶段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可以保证工程实施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在施工阶段的管理中,采购人员要加强对材料的监督和检查。同时管理人员要加强对设备的管理,以便保证设备的合理运行。另外,监理人员要努力提升专业水平,要严格依照合同进行监管,并且对于施工中的违法现象要严加惩处。

4.3竣工阶段管理措施

在竣工阶段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可以找出项目的中的缺陷,继而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在竣工阶段应该依据设计加强对工程的验收,一旦发现建筑项目中存在问题,要及时上报,并且制定合理的措施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结语:在农田水利的发展中,建立完善的生态平衡水利工程,可以促进农业事业的发展,并且可以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中,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明确的目标、缺乏经费和缺乏合理的定位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生态农业的建设。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新疆水利部门可以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调查,并且可以将二者的理念有机的融合起来,以便可以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可以保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水利部门要加强对生态水利工程设施的保护、维修和管理,以便保证资源的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余泽斌.浅议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及工程管理措施[J].科技展望,2014,01(13):162-163.

[2]孙凤博.浅议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因素以及生态水利工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5(13):161-162.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篇(5)

Abstract: The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bound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 the environment, and how this effect can be minimized, which is a lo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should think about. This article will talk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will first investigat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onstruction on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be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construction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make a specific analysis, the final will be targeted to lower the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construction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construction impact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水利水电工程在投入建设,这些项目确实能够很大程度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然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对于生态环境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如果控制与治理不当,很可能会形成很大的环境污染,这种对于环境的破坏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范围十分广,且层次多、因素多、目标多,并且会经历不同的阶段,而且涉及的领域也较多,这很大程度深化了这种影响的不确定性。尽管在较短的时间段或者较小范围内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是看得到的,但基于水利水电工程工期长,影响深远,所以从长期角度来看,这其中隐含的非确定性动态系统转化机制是很难被预见的。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具体分析

规划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前期都要进行规划设计,在规划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这个工程的规模等级应该服从整个流域的水资源开发规划目标,而这一规划等级在后期又会直接对于生态环境构成影响。虽说规划阶段对于环境的影响可能还只是“概念”上的,然而,一旦目标被确立,就将会直接成为后续整个建设过程中的参考与指引,建设中对于环境一点一滴的影响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施工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施工过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大也是最直接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不仅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还会形成地址灾害、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及水污染等状况,影响的范围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水利水电工程修建会让大量植被受到破坏,这就直接导致了水土流失状况,不仅如此,对于土壤和景观的破坏也很大。此外,由于施工中涉及到填筑围堰、冲洗骨料等阶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这些污染水源如果不经过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对于下游的水体会构成极大污染。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开挖时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这些粉尘直接进入到空气中对于大气是一种严重的污染,大量的施工车辆也会产生很多汽车尾气,这些尾气排放到空气中对于大气也形成了污染。此外,很多大型施工机械噪音很大,有时候对于一些矿山甚至需要用到爆破技术,这也会产生极大的噪声污染。施工中堆放的大量弃渣,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清理,很可能会在河道中淤积,这会直接影响河流的畅通,对于生态环境也是一种污染。上述的这些各方面的污染,归结到最后最大的危害就是对于生活在周围的居民的生活的影响,这些废气、噪音、污水等等会对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很大改变。

运行管理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进入后期的运营管理阶段后仍然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很大的影响。首先,库区会大量出水,水量加大后水土的表面积也加大了,这会造成蒸发效益更严重,大大增加了水资源的损失。此外,大量储水后会形成高水位,长时间的高水位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这个压力会使库区的地壳结构发生变化甚至变形,长此以往,很容易会印象地震以及库岸崩塌,这是十分危险的。

三、如何降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想要尽量降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可以从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开始。有了明确的规章制度后对于施工单位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模式都是一种良好的指引,此外,还能够很大程度杜绝对于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施工行为,这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法律法规一旦建立后要督促相关单位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制约其不当行为。

2.适当调整环评的范围

目前,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环境评价主要是针对建设内容及施工活动中可能产生的影响的相关评价,然而,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对于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远远不止局限在这两个阶段,应当适当调整环评范围,对于项目后期可能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与改变也要列入评价范围中,这样,评价范畴才更为全面,制约效果也能够更好的发挥。

开发目标与生态保护目标相协调

一直以来,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都是以项目带来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过程中会忽略很多环境生态因素,甚至不惜牺牲环境来追求开发目的,这种做法或许能够取得短期的效益,然而,从长远来看,牺牲生态环境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这种模式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只有将开发目标与生态保护目标相协调,才能够真正实现利益最大化。

4.建立局部区域环境监测体系

对于整个生态环境进行检测,这不仅需要极大的资金作为支撑,也需要非常前延的技术作为辅助,目前就我国而言对于生态环境的检测还是较为滞后的,但是建立局部区域环境内的监测体系却是能够做到的。相关单位可以在项目周围设立局部监测网点,对于项目附近的水文情势、气候变换、水生物数量以及河流水质等进行全面的监测与分析,这些数据将会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参照,一旦从数据显示环境受到污染破坏应当立刻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治理,尽量避免由于施工过程而造成的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

结 语: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通常都会伴随着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些影响并不是太严重,然而有的影响却是不可逆的环境破坏,对于这样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想要降低项目施工对环境造成的损坏,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实现对于环境的保障,也可以适当调整环评范围,与此同时,还可以建立局部区域环境监测体系,只有从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将工程项目对于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篇(6)

1.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局部利益反思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本是一项为人类造福的技术,但是如果对局部人的“造福”导致了对大多数人的“危害”,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价值行为体现;如果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项目只是满足了一部分人的用电需求,却要使大多数原来的居民和住户迁移住所,甚至产生更大的损失,这就是无视人们基本权利的掠夺,会导致水利水电资源的肆无忌惮的掠夺。

1.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非人存在物的权利剥夺

反思在高科技含量之下的规模性水利水电工程扩建,自然生态的物化环境遭到破坏,在建设过程中的为防止山体滑坡,而滥设的打桩、布网等设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的动作规律;还有拦截水坝的水利建设工程,对下游的水生物的繁衍和迁移造成不可弥补的生存威胁,这都是对非人存在物的权利性剥夺的无视行为,将人类的行为强加于自然,违背了非人类中心主义,使发展的生命体的最高价值没有得到体现。2.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短视反思水电站的使用和维护是有寿命周期的,而其对自然和生态的影响是长久的灾难性的毁灭,究其根因,是因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包含着部分人的巨大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群体短视地认为这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难道人类有能力修建水电工程就可以枉顾自然的存在而恣意妄为吗?难道人类包括非人类存在的生命的长远价值就能够被这种短期的经济利益所无视吗?如此种种,都值得我们加以反思。

2在哲学反思下的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对策

2.1树立正确的生态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理念

对于现代化的水利水电工程,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必须要着重关注水利水电工程全面实现生态化建设的时代意义与研究价值,从而为全面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尤其是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维修、维护、试运等一系列工作项目,企业与工作人员都务必要从生态和环境的角度出发,始终坚持“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资源能源优化配置、经济效益高效增长”的建设原则,树立正确的生态化工程建设理念,从而在获取较佳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企业良好的对外形象。与此同时,国家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生态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加深广大群众对该新型理念的认识,并有效地制定与完善生态保护政策制度,为违反生态保护原则的不良行为提供惩处依据。

2.2制定与落实生态补偿机制

国家政府要积极地制定与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始终将“谁开发,谁负责;谁破坏,谁恢复;谁得益,谁维护;谁建设,谁承担”作为整个生态补偿程序的关键准则,从而为进一步地完善生态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作而提供责任人,为实现水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补偿依据。一般而言,水利水电企业普遍会基于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的视角下,配置部分有效的过鱼设备,建设基础性的动植物难以生存的微生态环境,从而让水利水电工程和动植物生长形成密切的影响关系,例如施工企业了解到过渡开发河道会给众多的动植物形成不良的影响局面,所以基于此企业可以通过配置过鱼设备、制定捕鱼政策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来科学有效地避免建设工作所可能带来的难以估计的损失。

2.3加大对工程施工环境的保护力度

全面建设生态化水利水电工程,就需要从工程施工环境着手,在天气气候、地质地形、水体质量、水文情况、噪声污染等方面进行具体化、合理化的数据监测工作项目,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地了解与掌握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环境变化情况,从而有利于在突发事故发生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分析问题缘由、采取合适策略。除此以外,施工人员在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过程中,务必遵守高效、快速、便捷的准则,坚决不让安全隐患持续隐藏于整个施工过程,而且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所产生的废气废水,施工人员的首要任务是将其处理或者净化干净,然后依据工程特点与施工现状,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开展景观恢复任务,不断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绿化程度,最终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目标。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篇(7)

1引言

因为水利建设不但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为了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使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要求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推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过程时,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加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受到威胁,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一定要重点设计建设生态型水利工程,从而改变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自然和人、自然和工程之间和谐共处。

2生态水利工程在水利建设中的意义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是一种繁琐、复杂的工程项目,和其他的工程项目相比,生态水利工程不但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还要使其符合河流综合治理的要求,实现航运、供水、防洪防涝等要求[1],同时这也是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对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和生态建设过程是我国全新的水利建设概念,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该考虑到每一个环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是否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与此同时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设计相关的解决方案或者原有的工程设计方案,从而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小。生态建设及水利工程的结合就是生态水利工程,同时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也一定是围绕着生态环境进行建设的。

3生态水利工程在水利设计中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改变建设区域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然而这样做会导致建设区域的自然规律遭到破坏,同时将河道改成一个沟渠,就会造成自然河流出现非连续性的情况发生。而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会造成我国生态环境出现不可逆的现象发生,比如:将自然河流改造成人工河流会抑制水流的作用,但是这样做就会造成河流对水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另外,大部分的堤坝是按照河流的水流向进行建设的,如果随意对其进行更改就会造成河流出现不连续的情况发生,甚至有些区域还会出现缺水或者无水的情况发生,这样就导致我国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所以我国逐渐将堤坝进行取缔[2]。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会造成动物、植物生存等环境遭受改变,从而导致部分动物和植物必须大规模的迁徙或者适应全新的生存环境,但是不管是适应新的环境还是迁徙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这就导致部分动物和植物出现频临灭亡或者大规模死亡的现象,这样建设的水利工程严重的违背了生态环境中的食物链和物种多样性的原则。

4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4.1生态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的结合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防止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的情况出现,还要满足供水、发电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在针对这些要求的改进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和水利工程建设之间的整合不充分,导致生态水利的发展受到相应的阻碍。

4.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的生态意识较低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慢慢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为了避免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过程时,生态水利建设设计人员应该结合自然环境进行方案设计,并且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应该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使其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和环保意识。但是现阶段,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实际设计过程时,部分设计人员没有结合实际的自然环境,同时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职业道德都比较薄弱,导致水利工程建设中没有实现保护生态环境要求。

4.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标准

现阶段,我国生态水利建设和其他国家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导致我国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没有统一标准的要求,部分设计人员都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和过去的生态水利工程方案进行参考设计,没有结合实际的情况,从而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及未来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有些参考设计方案中的地理位置和所建设地区的地理位置所处环境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有些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人员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还是按照之前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甚至有些设计人员没有对水利工程建设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导致水利工程建设不但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结构还会造成物力、人力等资源出现浪费的情况。

5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原则

5.1河流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原则

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河流中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现阶段我国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很难保证不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所以,为了使生态系统破坏和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就应该在设计时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虑,实现强化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推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3]。

5.2保证水体生物多样性原则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水体内部环境多样性直接影响该地区的生物群落多样性,假如这个地区的生物种类特别多,那么这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就具备强大的抵御能力,因此,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设计人员应该保证水利工程所在地的水体内部保持物种多样性,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一点,那么就会严重地影响生态环境的物种多样性这一原则。

5.3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原则

按照自然和人和谐共处的科学观,将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通过转变观念、基础、体制等,达到水域生态持续发展、水资源持续利用高等目标。同时我国为了实现水利工程防洪防涝功能,设计人员应该对水安全体系进行构建,并增加非工程措施及防洪工程体系对水安全进行控制和抵御。

6生态发展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

6.1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该结合实际环境

水利工程中的作用水量应该考虑季节变化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要设计枯水季节和雨水季节不同方案的措施。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应该结合环境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使水量和水质达到一致,并结合实际的水环境污染情况,设计对应的保护措施。生态水利应该建立在生态环境和水利建设基础上,并结合水质优化和水量高效利用,从而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

6.2调节水量和治洪补枯的作用

河堤中的土壤具有比较多的孔隙率,是因为河堤中的水资源含有较多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同时自然生态河堤的植被在水利建设中,具备储存水分的作用。在水资源匮乏阶段,河堤的孔隙将储存的水渗透到河道内,使其避免出现干旱的现象。在水资源充足的阶段,河堤中的水出现渗透的情况,从而河堤的孔隙开始蓄水,实现防止洪灾发生的情况出现。

6.3提升了水体的净化能力

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受到氧化影响,从而变成无机物的过程为称为水资源水体自净能力。在进行生态水利建设设计时,应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不会破坏水生植物,因为水生植物能吸收部分营养物,导致水生植物的根系能为微生物提供相应的附着介质,从而帮助水系统改善水质,并且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

6.4为水生生物提供繁殖和生存的环境

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水利建设设计过程中,应该对水利建设所在地的地貌和自然环境功能进行改进,同时进行科学的配置,从而建设一种互惠共存的水体生态系统,其中主要包括水、阳光、土壤、生物等因素。生态水利工程将河流中的河畔植物植被、河道、堤防、水流等结合成一个整体。因为水资源中的河堤所处的位置在护底上,所以其具备较高的孔隙率和多流速的变化带,并为鱼类提供繁衍的空间。生态水利工程中河道两侧的绿树及草丛也为昆虫和鸟类供给了生存和觅食的环境。

7总结

综上所述,大众对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关注,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该侧重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和其他国家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水利工程建设具备抗洪抗涝等防止自然灾害的功能,但其也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所以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应该深入对水利工程设计进行研究,将保护生态环境结合到水利工程建设中去,并采用先进的设备、技术,使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获取成功的同时,实现我国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迟长海.发展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4(1):51.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篇(8)

1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意义

在环境管理和生态设计这一领域中,水利工程生态设计的理念正在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水利工程设计中一项重要的环节。所谓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就是对水利建设过程中,会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程度进行评估,研究,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改善施工方案,以及采取相关的保护手段,从而将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程度,降至最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相较于普通的水利工程设计,生态水利工程不仅仅要满足河流综合治理中总的要求。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会对其河流的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甚至是破坏,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自然河流的非延续性,因为水利工程建设,往往是顺河流方向进行的,因此会对河流的延续性带来影响,原本连续不断流动的河流,因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变成了静止的湖泊,其生态系统为了适应这样的改变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不仅如此,河流流速,河水深度都于以往有所不同。而一些长期生活在过去水域环境的动植物,又不得不重新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一些适应能力,调整能力较差的生物,就不得不面临优胜劣汰这一实际状况;其次自然的河流变成了沟渠,天然河流被改造成人工湖泊,水利工程对水流进行了拦截,上游的水无法顺利流至下游,水量也因此增加,上游蓄水量的增多,迫使上游的水面深度,水面宽度有所增加,于是乎就需要淹没更多的陆地。

3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水利设计的基本原则

所谓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首先要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要确保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平衡,从而让水利工程服务于社会,并且改变、调整相关的体制,观念,使水域环境得到不断的优化,保证水域安全,让水域生态得到改善,从而让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落实到位。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水利工程的防洪安全,必要时,要建设水安全体系,建设防洪工程以及采取其他相关措施,从而提高水安全体系的防御能力。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和合理配置等问题提高重视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资源治理、保护和改善的承载能力。另外,还要将护岸工程落实到位,做好河道清淤工作,并加强监督管理,从而保证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4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4.1生态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的结合问题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要确保水利工程建设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生态造成破坏,其次才是确保供水、供电的有效进行。而当前,我国在这些方面上,仍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便是生态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结合还不够充分,进而造成生态水利工程发展受到限制。

4.2水利工程相关设计人员的生态意识还不够高

当前,人们的环保意识都在不断的加强,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为了确保水利工程建设不会对环境以及生态造成影响,相关的设计人员,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前水域状况以及周边环境进行设计,除此之外,设计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和相关环保知识。但当前我国的水域工程设计人员只注重水利工程的实用性,很少结合实际状况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生态水利工程的顺利发展。

4.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标准

当前,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仍处于刚起步的状态,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国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在设计方案时,总是参照以前的设计方案来,并未有专门的水利工程设计要求和标准,设计时鲜少从实际出发,导致水利工程在施工时常常会出现不可预估的实际问题。另外,有的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时,选择的地理设计环境与实际地理环境有较大差异,设计方案投入施工时才发现难以开展水利工程,有些设计人员实地考察过,但并不重视环境差异这个问题,选择继续保持原有设计方案,有的设计人员甚至忽略实地考察这一过程,直接着手开始设计,导致设计方案并不能在实际环境中运用,造成时间成本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当地的生态结构也因此遭到破坏。

5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具体应用

5.1为水生态中的生物提供空间生存和繁衍

在整个生产水利工程中,每一条河道、每一道堤防、每一株河畔植物都属于一个大整体。在水生态系统中,专门设计了堤防,在堤防底部的护底上,设计人员专门设计了流速不同的变化带,为鱼类提供活动场所,同时,设计人员设计直径不同的孔隙,专门为生物生长和繁衍准备,加上每条河流两旁都会建造草丛和绿树,供鸟类和昆虫类生长、觅食和繁衍,共同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

5.2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

当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受到氧化作用的影响,便会直接转化为无机物,该过程也被成为水体的自净。在水利工程中,专门设计出流速不同的雨道,在促进鱼类繁衍活动的同时,也提高了水中的含氧量,水的溶氧能力不断增强,水中大量需氧微生物也因此生长。水生态系统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需无机盐的营养物,这些物种根上有需要微生物附着的生物膜,所以增大了无机盐的需求量,也同时增大了有机污染物的转化需求,整个水体净化能力得以加强,水系统的水质也因此得到改变。

5.3调整流域尺寸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篇(9)

近年来,生态水利工程系统逐渐被广泛应用,在保护生态环境稳定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现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生态水利工程之一。为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完整性,做好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考量工作不容忽视,对于提高生态水利工程应用效果意义非凡,是确保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迈向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1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应用

生态水利工程就是在充分保证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设计和改造水利工程,相对于传统的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性较小,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1]。生态水利工程将生态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标准,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稳定是生态水利工程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传统的水利工程大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生态水利工程却能在发展水利工程的情况下保护生态系统,遵循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发生。在设计生态型水利工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的承受能力,降低环境成本,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在水利工程的选址上,应充分考察所选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将水利工程对自然界系统影响最小作为基本原则,利用数据及经验进行正确估计,找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最大承受能力,将生态建设作为重要指标,保证水体的生态环保;第二,在河道的建设过程中,要满足人们对于生态用水的需求,不能破坏正常的生态用水,保证河道的正常水量和河道的生态平衡。只有遵循这几项原则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的双赢,促进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

2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首要原则是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和谐,在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在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后,不仅不能威胁生态环境,还要能够为生态环境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要符合实际情况的需要,由于各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不同,在设计阶段,要综合考虑区域内的天气、地理信息、相关动植物的生活习性情况,从而使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并为生态环境的发展作出贡献。

3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的应用

3.1为动植物提供生存与繁殖的空间

动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为动植物提供了生存与繁殖的空间,即有效地保障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水利工程施工中,需要重视对动植物的保护工作,相关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陆路方面。在设计阶段,要圈定一定范围的自然保护区域,同时在施工期间,要委派相关的专业人员做好相关自然保护区域的看护工作,进而避免水利工程施工对陆路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第二,水路方面。在水利生态工程开始前,便需要了解与勘察周边环境中的水生生态状况,然后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鱼类的回游甬道,以此确保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在工程施工阶段,要降低水下深度作业频率,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此做到对水下动植物的保护。

3.2积极提高水资源自身净化能力

当前,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水资源作为生态资源发展的必备资源,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补充,从而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提高水资源生净化能力不仅是保障生态环境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匮乏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水利工程的设计中,有效地融入了提高水资源自身净化能力的基本理念,水资源的净化需要依靠大量的氧气,而氧气在水中的含量较低,不足以解决庞大的水污染问题,所以要在水利工程中加入加速水流流速的功能,使其在流淌过程中即可产生大量的氧气,从而确保水源氧气的供给充足,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自身净化能力。

3.3起到调节水量的作用

受地理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降水量、温度具有较大差距,南方地区的土壤通常水分较多,而北方地区则相对较少。但自然环境中的水量却不随土壤含水量或需求量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建立生态水利工程能从根本上解决水量供应量过度或不足的问题,可将多余的水资源输送至有水源需求的区域,以此达到用水平衡的目的[2]。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阶段,即充分地考虑到水患灾害问题,所以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具有较强的截水作用,对于确保生态水利工程周边公众的生命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4调整流域尺寸

流域尺寸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在工程设计前,预留部分区域,以便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技术问题时,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施工过程一切顺利,则可在施工完成后封堵预留区域。流域尺寸调整要根据当地的水流流量及水资源需求量而定,要在保证生态环境完整性的基础上做好对流域尺寸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时刻查验流域尺寸,以确保与预期的尺寸设计相符,从而在提高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基础上做好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

3.5水利工程经济建设

水利工程的经济建设首先考虑其功能性,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价值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要控制好施工成本,并杜绝资源浪费现象,确保每一个工程建筑材料均能得到有效应用。在施工期间,要做好废物处理工作,包括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及建筑工程的施工垃圾,要定期安排相关人员进行运输,并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区域掩埋,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施工工程要考虑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能源消耗问题,降低能源消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措施,因而工程的施工必须符合预期的设计目标,从而达到设计阶段的设计要求。

4结语

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严重的影响到区域的正常稳定发展,为有效解决该问题,提高生态水利工程利用率极为必要。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提高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重要保障,不仅能有效治理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为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建立完善的生态水利工程系统将是未来水利工程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篇(10)

一、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原则

首先,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的原则。每条河流的形状、流水状态、土壤状态都不一样,每条河流都具有多样性,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不要只是盲目的效仿成功案例,要根据每条河流的特征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这样能够使河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被保留下来;其次,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恢复能力的原则;水利工程对河流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由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进行恢复,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不仅可以减少水利工程对河流环境的破坏而且还能够减少人们对这种破坏后的人为修复,总而言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次,以修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为目标的原则。河流创造的不仅仅是河流生态系统,它与周边的森林、田地、乡村、城市等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以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要考虑到河流与森林、田地、乡村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基本上都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的,而这样使得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直接的破坏,导致河流局部形态的均一化和非连续化,最终杀跌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得到了改变。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有所改变,特别是对水库的建设。水库由于其本身的一些特性加上外界太阳的辐射使得其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并且由于在太阳辐射下增大了水面热量辐射值,从而使得蓄水后的坝前水温要高于天然河道水温,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繁殖;第二,影响河流的水质。河流水速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减小,因此,使得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受到了降低,致使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同时,也会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第三,影响气候和地质。水库的建设会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最终使得原来的气候被改变。

2、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大量植被的破坏。水利工程建设必然会使得施工占地而破坏大量的植被,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并且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和污水将会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道中,使得河道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改变,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进一步被恶化。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导致大量动物的被迫迁移,使得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3、对当地土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可以通过建坝蓄水、打通河道等方面保护农业用田免遭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损坏。同时,通过雨水径流过程中的相互补充调节极大的增加了土壤中水分含量,改善了土地的肥沃程度。在水利工程的运行中,上游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等沉积物导致库区水位不断上升,引起库边周围地下水位的上升。再加上库区周边的气候发生变化,气温有所升高,加大了水汽蒸发量,由于库区周围土壤中的含水量明显增加,这就造成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

4、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淹没区和工程范围内土地占用和居民迁移安置,工矿交通等基本设施的拆迁重建,以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等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都是以牺牲该区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镇、工厂甚至文物古迹等,给该区域造成很大的损失。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该区域附近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使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可以说,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该区域的人们就要搬迁,而对这些移民进行安置,就要进行新城规划及建设,并且利用新城的现有资源来兴办一些工厂、企业,促进移民生活,但是如果这些建设不合理,就可能造成第二次污染,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在我们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和谐发展。

三、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

1、强化与生态环境的结合。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一定要遵循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正确分析人类、自然、工程之间的联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处理,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降至最小,确保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双赢局面的实现。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保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效益的一致发展,实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到施工、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的全面管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

2、强化施工资源的综合运用。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资源的综合运用与循环再生就是生产资料的应用。在实际施工中,一定要加强可再生循环施工材料的充分利用,结合循环再生原则,对施工垃圾展开相应的处理,实现变废为宝,有效提高工程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比如,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可以利用废渣填充沟地,降低水利工程造价,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生态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3、强化施工与环境互补。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可以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协调发展,实现互补,建立平等的关系。比如,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会利用一些土地资源,进行工程基础施工,挖出一些废渣,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运用,就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在工程生产与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占用土地资源的情况,进行一些生活场所的建设。如果单独考虑这两种情况,就会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如果将两者进行综合考虑,就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共生利用,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可以有效减少工程生产成本,实现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4、合理利用主体空间。主体空间利用指的就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总体布置施工区域空间组织出现问题。在合理利用主体空间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施工现场土地资源的规划,控制水流流速,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水利工程施工的全面规划,制定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保证水利工程施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结束语

生态水利工程应从长远出发,从生态环境的全局着手,通过科学规划和指导、河流综合管理以及传统除污技术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满足社会经济和利益需求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生态因素作为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对生态水利工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将生态管理融合到项目管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篇(11)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148-01

水利枢纽工程中核心部分是水库的建设。具有调节性能的水库,通过调节在枯水期增加下泄流量,不仅可提高下游水体的自净能力、有利于改善中下游水质状况及供水条件等,还可以促进渔业养殖、开发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事业。但是,水利工程对其周围的河流、土地、湿地生态系统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不连续化

所谓河流形态的均一化主要是指自然河流的渠道化或人工河网化。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平面布置上,河流形态的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网。二是河床材料的硬质化。渠道的边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料。防洪工程的河流堤防和边坡护岸的迎水面也采用这些硬质材料。原因是渠道工程中可减少渠水的渗漏,以利节水。河流形态的不连续化是指在河流筑坝形成水库,造成水流的不连续性。

(二)水文特征的改变

水文特征的改变包括流速的改变、水位的改变、水温的改变以及水质的影响。施工期,工程截流引起河道接近坝址段水流流速增加;运行期,上游水面增大,流速变缓,下游受水库调节影响。水库修建后上游水位抬高,水动力条件将发生变化;下游河道容易产生断流,地下水位下降,以致下游的天然湖泊、池塘断绝水源。水温可能产生分层现象。另外,产生的垃圾部分会排入水中,使水质变差。上游来水中携带的泥沙以及固体物质等在库底沉降,水库稀释自净能力降低,容易造成水质污染。

(三)河流中生物多样性的改变

河流的人工化使得天然河道消失,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化,鱼类原有的产卵场地被迫改变;其次,大坝的建设切断了天然河道或江河与湖泊之间的通道,使鱼类觅食洄游和生殖洄游受阻;最后,库区及库下由于流速、水深、水温、溶解氧和饵料生物分布的改变,使水库生物群落发生变化,鱼类因水温和溶解氧在垂向上发生分层现象而成层分布,从而最终导致生物群落多样性将随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态统退化。

二、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

现代水利的突出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恢复和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作的基础性目标,把水利工程建设成“生态工程”,使水利工程一方面要满足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要求,另一方面要使水利工程满足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各项要求,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一)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

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在堤线布置时,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二)岸坡防护

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三)景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