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8 15:18:39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1)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兴趣、创造力,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变得异常机械化和程式化。当下的多数初中语文教学课本教材枯燥无味、僵化死板,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与积极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及质量较低,教学效果较差。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思考、求知以及善于创造、创新的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由于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堂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落后,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改革与创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制约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初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不高,学校要认识到教师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指导者,其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系。所以,教师要转变以自己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改进,优化教学方法,这样不仅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状况进行教学,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够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首先,就是要因材施教,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有着清楚的认识,能够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其次,就是创新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与幻灯片技术,将所学内容形象立体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对文章内容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能让他们对这些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影响下的课堂氛围是枯燥、乏味的,很难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会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而课堂教学氛围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应该得到有效改善,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并根据提示与指导进行深入思考,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还能够促进他们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发挥。例如,教师在进行文章讲解之间,可以先让学生们对文章进行详细阅读,并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与其他同学进行分析与讨论,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在教师进行讲解时,他们才会更加认真的听讲。

(四)个性化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人们也越来越追求个性,尤其是现阶段的初中生,他们正处于发育期,思想不够成熟,在个性化理念的影响下个体差异很大。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积极创新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将自己的人格魅力贯穿到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塑造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心灵交流,造就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初中语文的学科魅力和影响力,贴近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状态。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同,让学生分角色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或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编。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语文课程的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学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学校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学校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创新教学理念,积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其次,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何小花.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08:23-25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2)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旧的语文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学生的发展,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在阅读教学中狠下功夫,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要提高学生阅读的整体水平,教师必须从自身的业务素质抓起,同时要更新观念,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以便研究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新的教学方法。下面简单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以供大家商榷。

一、抓好课堂设计,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设计时,要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注重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改变,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首先,在教学思想上,要把握住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协调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起到恰当作用。其次,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创设情境进行探究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真正落实三维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三,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评价时,要避免只从分数看结果的评价方法,应采取多种评价方法,使学生能尽快提高。例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积极向上、思维活跃、活泼可爱或者低沉冷漠、呆若木鸡等,都可以看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标准。第四,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课堂效率。初中语文阅读课应加强阅读训练,“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载体”,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以阅读训练为重点,逐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二、抓好教材,注重实际

教师如何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引领作用,还需要教师认真把握,细致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内容,有的放矢,发挥重大作用。有些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没有认真研究,没有有目的选择,而是面面俱到,或者以单纯传授基础知识为目的,没有以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前提,让学生按部就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很好地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很好地发挥。

三、加强语言品味,体会表达技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进行揣摩品味,提倡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题,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学习《苏州园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多读、多品味的前提下,自然地找出中心句,然后指导学生细致品味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从而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具匠心,也能使学生很好地把握教材,体会文章的表达技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四、转变角色,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3)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他们都是有个性的个体,因此教师要关心、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站在平等的角度与他们对话,尊重他们的观点、体验、见解,使学生敢于和教师对话,乐于和教师交流。这就为学生张扬个性、与教师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自主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将自己的看法渗入其中,从而活跃课堂气氛,避免了照本宣科,使学生乐于接受。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形成或得出的见解无论对与错都是一种很好的体现,教师要充分利用,否则就无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应当允许学生质疑、出错、反驳、争论,并在其中适时而启、适时而发、适时而导,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极大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抛弃为考试而考试的教学观念,使学生由被动的静态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动态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效果有很大提高。

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优化听、说、读、写训练

听、说、读,写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初中语文训练的基本要求。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可以从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功能随意地进行适时练习,学生相互可以进行听说练习,也可以将语言输入计算机中,然后到网络,让学生相互评价、相互促进。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技能上得到全面复习与提高。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尤其是比较抽象、复杂的题目和内容。而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克服这一大障碍,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则可以发挥其自身具有声音、文字、动画、图片等生动、形象、直观的媒体信息同步进行的优势,同时在同一屏幕上显示相关的图像、动画或文本,这也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正确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还能将初中语文课本中抽象问题或是复杂的事物进行综合,通过对比分析使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变得清晰易懂,同时,使学生化难为易的掌握和理解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有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通过初中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索构建一个合理的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并提出了“三讲”“三不讲”和“教学相长”等课堂教学基本原则。所谓“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三不讲”是指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通过学生互助能学会的也不讲。“三讲”“三不讲”的重心是一切以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为核心,尽可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同伴合作学习,并增加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接受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以及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提升、丰富和巩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口语交际能力。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4)

课堂教学是教育者的主要教学手段,而语文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因此,在实施了多年的新课标改革下,加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倡导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正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为主的教育活动。因此,我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培养能力,发展思维,自主学习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认可的。以前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果教学”,导致了学生思维的萎缩,使学生无法适应未来的需要。变结果教学为过程教学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主要途径。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注重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减轻思想负担,不怕出现语言错误。和谐、平等的师生对话,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才能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改变教学模式,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

简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外讲,是指学生处于教学活动之中。从内讲,是指学生处于主动的心理状态。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实施语文学科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思维发展的前提。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并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因为学生存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必然面临这些学生的差异。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构建问题梯度,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使不同的学生学习到不同层次的语文知识,建立不同水平的语文意识,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到最佳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语文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现代网络以海量的图文信息、互动的沟通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育部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整合利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学习视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实践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一直普遍存在着。长期以来,所有教学活动仅仅以教材为中心点,以教师为主,一节课教师的讲解滔滔不绝,在黑板上写个不停,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说、读、记。极大地影响了教育信息的传播质量、效率与规模,而且也严重挫伤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顺应信息时代要求,语文教学中网络资源的辅助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整合网络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多媒体的环境中能够轻轻松松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学生借助网络共享资源、交流信息、互动互学。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即可通过电子邮件、专门的BBS讨论专区、在线交谈等方式与其他教师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寻求帮助,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而教师也可通过上网或查阅信息,或参加在线讨论,及时指导学生的活动。另外,学生也可通过专业网站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这样,无形中就扩大了教与学的时间与空间,提高学习的质量。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128-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初中语文课改如何进行得更加顺利,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和老师如何找准定位就变得至关重要。为了切实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因材施教就势在必行。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兴趣进行目的性的教学,通过种种策略和手段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建立科学而有效的语文教育体系,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种种人文素质,以达到语文教学课改应有的目的。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协作的双边活动,是思维及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同等重要的,创新是人类改造并超越现实世界的活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既是创新教育能否深刻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中心思想的把握,写作知识的揭示及借鉴,文言文的理解都需要教师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的活动中,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此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语文课改的参与程度。

一、新课程下的新老师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中心内容之一,培养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实施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依赖与有效的教学活动,而老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的掌握,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影响着学生本身个体的发展。因此,创造力的培养,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其创造和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知人善教,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众所周知,创新来源于个性。学生的创造又从何而来?从富有个性的学习中来。教师在充分了解了教育对象的情况的基础上,尽可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建立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不同教学内容的思维因素,最大限度的为不同的学生创造培养和发展的机会。心中装着教学对象,手中掌握教学目标,眼中关注着课堂学生的学习,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都可以选择尝试。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

2、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积极参与,勇于实践,是创造力产生的前提,也是学生主体意识体现的标志。教育者的智慧首先表现在有决断的勇气,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心理上的支撑点,给学生以信赖和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潜力才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当学生因教师的吸引和点拨,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亦或因文言文语言的趣味性而感觉到学习的乐趣,亦或遨游于想像语言的海洋中,寻找知识的真谛,此时,创造思维的火花哪怕是闪烁即逝也是令人心醉的。

3、授人以渔,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对于一位有现实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教师来说,关键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合作、探究,呼唤教师关注学生这一动态生命体,教师应该让学生大胆设想,充分讨论,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在引导、启发、归纳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探索中学会探索,在创造中学会创造。问题是数学的来源,解决语文教学问题应该按照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这四个基本步骤来进行。语文教学中,例题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应启发他们对一个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既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想像能力,以达到教学预定目标。

二、新课程下的新课堂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应该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新型学习方式。而有效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还在于教师合理的引导。因此,这就迫切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策略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利于学生有主动获得未来知识的动向。教师要在研究新课程标准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动机需求的前提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让学生有主动了解未知知识的情感动力,这些知识并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而是学生本身从心理上有着迫切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获取。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勇于充当陪练员,那么就能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足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用自己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对错,而是要把这种权利适当的交给学生。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6)

初中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下面笔者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基本思路。

一、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课改下,教师从教学教材中获得解放,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师减少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依赖,课堂使用的不再是刻板的剧本,而是学生的活动方案。传统的课堂把焦点放在教师身上,过于注重教师的语言是否流利,板书是否整洁,举止是否大方,时间的控制等个人表现上,而忽视学生的存在。传统课堂过于注重对学生的训练,超量地做习题,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感性降低。新课堂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表现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四、在语文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于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关于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7)

一、摆正位置,和谐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产生了位移,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平等对话的过程,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又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的民主、平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摆正位置,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师生彼此尊重,双方在活动中互相受益,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学科交融,拓展教材内容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语文教材本身,也不仅仅是掌握语文知识之间的单向联系,而应该加强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密切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开放语文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是单纯、孤立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力求教学内容的广泛化、立体化,并引入历史、政治、地理和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使之和语文知识沟通交流,形成立体网络。例如,在学习《卧看牵牛织女星》和《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渗透地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教学,这样不但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且会增加学生地理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

三、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

新课标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然而,每个学生或者由于遗传因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的不同,或由于自身的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参差不齐,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普遍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实现新课标的理念,使这样一个学生群体能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教师的教学下语文素养都得到各自最大的发展,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唯一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所以,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地把整个班级的学生分层,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预复习和练习作业以及考试和评价等各方面充分考虑,争取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学,实现均衡发展。

四、情感教育,陶冶高尚情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时时刻刻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有效途径。首先我们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温暖感,赢得学生的信任。可以说,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越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主动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并学会用作者的人生经历发现自身,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开展活动,促使语文生活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学习兴趣下降,语文教学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要改善这种尴尬的局面,就必须开展语文活动课程,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化,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首先,开展语文活动课程,就要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它涉及语文应用的所有领域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学生是活动课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觉参与、自我活动。这样,学生便能在各项具体的活动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直接感受、体会和理解生活的本质。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学习内容的印象,还切实提高了自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8)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教材的实施,为当下的语文教学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个性化教育、发展教育、能力教育、审美教育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纷纷走进课堂,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然而,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已经进行了好几个年头,在各个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由于各种原因,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也存在着几个误区,现做简要分析。 首先,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人为割裂,片面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面。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写作、表达、交流,而且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情感取向,练就学生生活和生存的基本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终身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丰富学生的生活内涵,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即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新课标对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详细的分层表述,并进行了详尽的说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分目标使语文教学走向明朗化,针对性和操作性明显加强,对教师而言,上课可以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新课标将教学目标细分,一方面丰富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内涵,另一方面拓展、延伸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外延,但无论分得多细,这三个分目标都是统一在全面提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总目标下,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才能顺利实现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是三位一体的整体,而在本质上,这三个分目标的实现暗示着语文素养在教学中的最终落实。 但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能把握好这一点,人为地将教学目标割裂开来,造成了我们不想看到却实际出现的结果: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方法的疏导,却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世界观的教育,或重视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审美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技巧等的传授,误入了肢解新课改目标,重一头而轻另一头,顾此失彼的误区,这样做无疑使新课改的成效大大折扣。忽视基础知识,只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就像根基没有打牢,就想建起百层高楼,结果可想而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丰富的基础知识后,他才能总结经验,摸索学习方法,逐渐形成一种自我学习的能力,而扎实的基础是养成能力的前提,甚至可以说,基础知识的雄厚有利于能力的快速养成,如果一个人缺乏全面、准确的基础知识,能力从何而来?当然,只重视基础知识和书本知识的传授,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是万万不行的,这样虽然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分数,但不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高尚建康的审美情感的养成,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更与新课标的理念和性质背道而驰。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个别教师定位不准确,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影响了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教师讲的多,学生基本不讲或讲的很少,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听和记,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新课标主张学生参与进课堂来,亲身实践,独立思考,着力构建开放、有序、高效、有趣的课堂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目光投向学生,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彻底改变以前的“听讲” (教师讲,学生听)模式,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会质疑、学会独立思考,主张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于是,个别教师想当然的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教师就是配角。课堂上,不敢讲话,惟恐占据了学生的时间,不敢妄加评论,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从而丢了自己在课堂上应有的位置。这种现象在一些 “公开课”、 “示范课”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学生天马行空讲了很多,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甚至不顾对文本的客观解读,出现了一些不当的言论和过于偏激的思想,但教师只是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 缺乏合理的引导和及时的点拨,这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一方面,虽然这样的课表面上看起来掌声阵阵,热闹非凡,既有分组讨论又有合作探究,学生真正唱了主角,但从知识结构上讲,对重点、难点、要点涉及不够,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没有提及或讲透,学生课后收获甚小;另一方面,个别同学不当的言行偏激的思想可能对其他同学有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也不利用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塑造。 再次,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有其弊端,容易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和宗旨,应构建一个开放、有序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大家畅所欲言、敢于怀疑、敢于创新的课堂,老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和组织者,少讲精讲带来的应该是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但在实际中,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发言、善于发言。众所周知,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努力的一大方向,一旦课堂成为少数活跃者的舞台,新课改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就会落空,如何合理地组织课堂、调动每一个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认真思考一下,导致语文教学在新课改中走入误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简单罗列如下:第一,部分教师对新课标领悟不深,使新课改流于形式;第二,个别教师有应付新课改的心理,为了迎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蒙混过关,从而导致了穿新鞋走旧路,换瓶不换水的现象;第三,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一时很难扭转;第四,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综上所述 ,虽然初中语文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个别地方却逐渐陷入误区,本着对学生和教师职业负责的心态,我们应该提高认识,总结经验,矫枉过正,用心领会新课标的精髓,认真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将中学语文新课改活动推向更科学、更高效的道路。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9)

【Abstract】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teachers,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effect of reflection is very necessary. As a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er should in advance of exploration, reflection in practice, study materials, understanding students,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etting up teaching strategy.

【Key words】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of Chinese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reflection

1 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在新课标的大环境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我们深入研究语文教学方法。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经常检查、反馈、分析、调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最终优化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无疑会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关注,使教学研究活动得到深入地开展。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教学智慧的实践。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是体现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演练技艺、展现知识的过程。以前语文教师的教学都是一板一眼遵循课本知识,而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搜集大量事例并以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

2 教学体会

2.1 加强教师修养,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都说初中孩子最擅长模仿,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所以,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给学生作出的榜样。”教师必须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2 科学使用教材。

遵循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新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以社会生活为主题阐述理论观点,生活化学科知识,使知识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体现,使语文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说服力增强。因此,关注过程和凸显观点是新教材内容的体现方式。由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体验、感悟,最终回归到学生生活,也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很强可读性。刚开始新教材不能够适应,笔者曾走到两个极端教学模式:部分教师由于受旧教材编排学科知识逻辑思路的影响,开始接触到新教材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的编排思路时,感觉很零散、很感性,不成知识体系。不由自主地在上课时按旧教材的模式教学,导致学生听不懂,课堂效果也很差,为此,笔者感到困惑苦闷,结果转向依据并照搬新教材,一段时间过后,教材内容进度缓慢,笔者感觉按部就班照搬新教材,教学任务在规定课时内不可能得到完成,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笔者意识到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应当依据新课标的理念,让教材成为文本并对其进行编辑。

2.3 挖掘人文内涵,体现人文价值。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在教学和教学评价中过分追求客观性、确定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尤其是在中考压力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追求机械化的答案,这直接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当然,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标准化教学是有一定必要的,但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从学生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样的教学理念无疑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毕竟,语文是人文学科,理性化、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无法挖掘出语文的人文价值,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广大语文教师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2.4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我们力求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3 以学生为主体,接受先进的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标的普及,许多教材内容出现了大幅度改动,但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却没有随之改变,仍然是“穿旧鞋”,在课堂上以自己为中心,对学生“一刀切”。这样陈腐落后的教学模式显得与现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格格不入,教师教得疲倦,学生学得枯燥,味同嚼蜡,从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效率极低。语文教师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不应是一个只顾眼前分数、不顾学生能力发展的“近视”。教师要逐渐将自己的主体地位让位于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只有通过课堂中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才能使学生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对在阅读过程中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问题,可以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可在小组讨论中不断补充、更正、完善,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马上解决,教师可参与进来,引导学生细细研讨。

总之,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10)

初一是初中的起始阶段,是小学与初中的过渡阶段,学生在小学受过一定的朗读训练,但并不明白朗读的意义。因而在新生入学后有必要让学生明白朗读是什么以及朗读对语文学习有什么作用。诵读,《辞源》解释为“念,熟读”,应是从会念文章到熟读文章再到领悟文章内涵的过程。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默读相比,朗读虽然速度较慢,但更能加强对口、耳的锻炼,从而培养语感。在朗读过程中,课文语言的逻辑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表达思想,课文语言的声调、语气以及词汇表达的丰富性也会影响学生,使他们说话生动而有表情,从而形成和发展表达能力。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力,而不能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的成绩。更应该让学生明白,朗读对语文学习和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学生才能在以后的朗读教学中不至于受考试机制的影响而失去朗读兴趣。

二、注重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朗读积累

朗读既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可以激发美感,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对朗读要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通过课内朗读教学,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无疑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当务之急。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情感,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朗读带动其他同学的主动参与。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能初见成效。兴越是逐渐养成的,在激发兴趣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的积淀是学生朗读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少到多地朗读古代诗词、浅易文言文、经典名篇和短小精悍的时文美文,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重文化积淀,提高文化品位,唯有如此,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例:陶渊明的小诗《饮酒》第五首,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事,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的喜爱,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老师可由对这首小诗的学习,延伸到《饮酒》的其他小诗及相关内容的诗文的阅读,学生会在阅读中渐渐培养朗读的兴趣。学生有了朗读兴趣,便会乐于朗读积累,便会“孜孜以求之”,从而逐渐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三、明确朗读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并不是毫无目的的读,前提是为学生提出具体的朗读要求和目标,针对不同体裁的语文课文,教师应制定不同的朗读目标,增强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以此提升朗读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有不少适合朗读训练的美文,教师应明确朗读目标,比如,在学习《春》时,教师应让学生采用温润淡雅的语调去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美;在进行古诗《秋词》教学时,教师则需要指导学生朗读出诗中的韵味,感受诗人心中不同的秋天。同时,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前,初中语文教师应要求他们读顺课文,读准字音,也可以设计部分问题,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而美声朗读则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注重语调和字音,还应让他们在朗读中表现情感,对朗读速度准确把握。

四、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培养语感

在教学中,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课内朗读教学中的形式变化和角色变换尝试让学生时时都有一种新鲜感、亲切感和融入感;示范朗读、领读、合读、跟读??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活泼有序的语言活动中获得语言感受的;组织学生收听电视散文朗诵、广播中的诗朗诵,并要求他们进行模仿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的语句不分行,但它精炼、形象、优美,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感强,例如“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短短一句,以“叫喊”写声,以“黑色的闪电”写形,以“飞翔”“穿过乌云”“掠起波浪的飞沫”写一连串的快速敏捷的行动;有比喻,有夸张,形象鲜明;较多的句中停顿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琅琅上口。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如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期盼、呼唤革命的风暴,又是对人民的战斗召唤。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老师可采取领读、范读、听录音读、个别读、小组读等手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11)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更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与原大纲相比有很大区别和突破。如就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大纲描述为: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描述为: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彻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勇敢面对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挑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持有怎样的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教师的教育教学观以及学生观受到严重的扭曲,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和主宰,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更不用说会学了。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以独立思考,自由创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鼓励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让全体学生在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情感,尝试审美,健全人格,发展个性,完善自我。而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就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提高创新意识,发挥个人特长,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已有的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法,更加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只是一厢情愿地关注旧方法的实施,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特点,因为我们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所任班级学生的情况,充分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学生的背景不同、起点不同、性格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也有不同,所以他们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最终发展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尊重那些个性反复无常、学习成绩较差,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向他们伸出温暖之手。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环境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每当接过一批新生,总要想方设法对这批学生进行排队摸底,然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务必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各自的档次上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