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体育产业调研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5 14:57:41

体育产业调研

体育产业调研篇(1)

一、XX市体育产业基本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需求逐年增加,体育消费市场逐步扩大,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正以较快速度向前发展。我市在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对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开发体育竞赛与表演市场、发展体育用品业及体育业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1、体育健身市场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假日经济的发展,使休闲体育在我市悄然兴起。为身体健康而投资,为锻炼身体而消费,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生活需要。除传统体育活动以外,休闲与户外体育活动,如登山、高尔夫、保龄球、网球、乒乓球、健身操等日益赢得人们的青睐。目前,呼市已正规注册的单项协会共有31个,俱乐部38个。有游泳馆(池)20家、台球厅68家、跆拳道馆20家、武术馆3家、轮滑培训班9家、健身俱乐部20家。其中,英派斯健身俱乐部发展势头良好,已在我市开设了3个馆。此外,各地区、单位和民间组织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这些活动直接拉动了体育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

2、积极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我市在采用市场化方式举办赛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依托圣奥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举办了圣奥产业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乒乓球赛、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与博茨瓦纳国家男子足球队比赛、中国国奥队与叙利亚国家队的国际男子足球赛、全国女子足球超级联赛、体彩杯全国拔河精英邀请赛、全国青少年跆拳道锦标赛等国际、国内的大型赛事。

3、体育用品销售市场日益繁荣。由于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各种体育用品需求日益旺盛,促进了体育用品销售市场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市限额以上企业体育、娱乐用品的销售额比上年增长 18.5%。目前,我市有体育用品经营商户400余家(包括各大商场体育用品销售商户),主要以销售体育服装为主,体育运动器材为辅。在新华大街大统体育用品广场和在文化宫街的体育服装销售网点已形成我市较为集中的体育用品销售市场。

4、体育销售态势良好。2002年以来,我市体育销售收入总体上呈逐年递增态势。目前,全市共有体彩销售网点474家。2010年,在自治区销售量整体下滑的趋势下,呼市体育销售量达到1.33亿元,全区排名第二,位列XX市之后,超越了一直在我市前面的XX市,实现了新的突破。十一五时期,全市体育销售量累计达5.5亿元,提供体彩公益金近4000万元,有效地弥补了首府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不足。

5、体育培训业和场馆运营相结合。开业运营一年的呼和浩特乒乓球训练中心,积极探索训练中心与俱乐部合作管理运营机制,将全民健身、后备人才培养和市场化运作赛事有机结合,为场馆经营机制改革进行了有益尝试。已举办各级各类赛事31次,接待健身群众1.8万余人次。

6、体育设施建设运营情况。20xx年、2009年我市分别投资6.4亿元、6500万元新建了呼和浩特体育场和呼和浩特乒乓球训练中心,XX区、XX县相继投资兴建了多功能体育训练馆,托县新建了标准丙级体育场。20xx年国家体育总局投入体彩公益金150万元,为XX县配套8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1186m2的雪炭工程综合健身馆,可开展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室内运动。

近年来,我市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是经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及旺盛的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市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的主要作法是:

1、领导重视,强化措施。市政府多次组织调研、学习,召开专题讨论会,倾听体育经营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制定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并调整机构,设立办公室,由专人具体负责体育产业开发指导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及《XX区体育市场管理条例》精神,制定了相应的体育产业开发的办法、措施,使我市体育市场的经营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2、加强宣传,不断提升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国家整体发展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我市积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不定期进行宣传。充分利用体育公益广告、网站,宣传呼市体育、公布产业信息,以此带动更多的人关注体育、参加运动,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浓厚的市场氛围。

3、积极应对,规范管理。一是体育作为我市体育产业的龙头,市体育局认真研究和细分市场,对网点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分级管理。二是改善了市体彩管理中心的办公环境,并配备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三是采取措施,有效应对。重新规范和划分了即开型销售网点,落实网点管理职责,提升服务水平档次。四是推出了奖励办法,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各项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4、引入市场机制,增强运作能力。在管理和运作上逐步改变以往主要由政府办体育的格局,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促使市场开发和市场运作能力不断增强,为呼市在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现已初步形成了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5、承办赛事水平不断提高。各体育协会在市体育总会的指导下,承办赛事的水平有较大的提高。2010年各单项协会自筹资金100多万元,举办台球、网球、象棋等全国及区市两级赛事30项70次,参加人数达1.3万人次。

6、整体规划,合理投资。全市体育中心进行整体规划。一是专门研究市游泳馆、市体校和市体育局办公楼新建搬迁问题。二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为学校翻修了田径场、铺设了塑胶跑道;投资近700万元对呼和浩特体育活动中心进行改造并投入使用,该中心被命名为部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投资30万元对占地面约1000㎡的沙土老年门球场等。三是加快更新改造。投资700余万元为人民体育场铺设人工草坪8000多㎡,翻建塑胶跑道 10600㎡;更新了已使用20年之久的灯光和音响设备。四是为百姓创造更好的健身条件。今年在市四区和五个旗县、青城公园安装了32套健身路径。为乌兰夫纪念馆、XX区公园、新华公园安装11套健身路径。目前全市已安装全民健身路径220条。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呼市体育产业虽然有新的起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总体上还是仅处于发展阶段,其自身价值潜力和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对体育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待提高。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用地、政策、招商引资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也未能统筹规划。二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重视体育产业。在我市的体育消费结构中,实物型体育消费,即购买运动器材、运动服装、运动鞋、体育报刊、杂志等占了整个消费的重头。人们用于购买门票,观看各种体育比赛的观赏型体育消费和人们花钱用于参加各种体育训练、健身休闲的参与型体育消费明显不足。目前,我市整体体育消费水平不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体育消费水平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三是消费结构不太合理。实物型消费比重过大;消费群体比例不合理,其中青少年和老年人形成消费主体;农村人口体育消费普遍偏低。

2、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呼市的体育市场中介机构不健全,体育市场管理队伍没有真正建立,高素质的体育市场管理人员缺乏。我市及旗县区各相关体育部门虽然在机构上比较健全,但实际上各县、旗、区体育市场管理机构缺编严重,现有人员大多身兼数职,缺少专项经费,对各地的体育市场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3、体育产业链条短而无特色。我市体育产业主要局限在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和体育销售等几个传统项目上,产业链条延展不够。二是体育产业经营规模小、结构单一、档次不高,缺乏综合性、集团型体育经营企业,未能形成较强竞争能力和市场集聚效应。

4、体育产业市场管理不规范。体育产业市场管理涉及体育、工商、税务、公安、消防和城管等多个职能部门,但目前国家尚未颁布有关体育产业市场管理的行政法规和配套政策,导致一些经营项目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甚至于恶意压价等现象的出现,扰乱了整个体育市场秩序,对整个体育市场的培育很不利,制约着我市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5、城乡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受经济发展条件限制,我市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全市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场所不仅在市区分布不均衡,在农村更少。旗县、区大多至今仍没有专门的体育用品商店,有体育用品经营也是兼营,而且大多是规模小、品种少。

6、体育产业发展与旅游、经贸、会展等行业的有机结合上还有待加强。我市体育旅游目前基本上是空白。在经贸、会展、招商、引资、拉动旅游发展体育产业等方面的开发上,还有待于继续加强与开拓。

三、意见和建议

1、继续提高思想与认识。一是从思想上树立新理念。各级领导应把体育产业发展置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去谋划、去思考。二是遵循市场规律与运作。我市体育部门和有关部门应继续转变观念,切实做到管办分离,真正做好管理服务,积极引导,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出台优惠政策。建议各级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在税收和准入条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鼓励各种资本进入该产业。在当前全市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基础上,可以把体育产业作为全市优势行业、先导先行优先发展,把体育产业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加紧密结合起来。

3、加大经费的投入。一是在十二五期间设立市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预算和体彩公益金。二是广泛发动社会赞助和捐赠。三是进一步争取上级体育项目投资和资金补助,实现体育经费结构的多元化。

4、探讨体育与旅游等相结合的新途径,不断拓宽体育产业面。一是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于创新。作为首府,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还需开拓。呼市地处内蒙古高原, 北靠大青山,南依土默川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利于组织大型体育赛事。内蒙古民族体育项目资源十分丰富,如田径、球类、摔跤、柔道等项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中柔道、摔跤、长跑等更是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影响深远。我们应立足本地特色、打造品牌,积极建设呼和浩特文化体育旅游圈。比赛本身不一定挣钱,但靠旅游消费却可能赢得更多的收益。二是城市休闲体育发展势头迅猛。休闲体育巧打文化牌,休闲体育与文化血脉相连,彼此交融、相辅相成。如云南的少数民族民间体育就充满休闲、观赏趣味,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之一,很多民族民间体育可以植入城市休闲体育领域。如内蒙古的安代舞、赛马、射箭、博克等传统项目,都可以使都市人群在练习和娱乐过程中就能了解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并促成传承,让人们获得更多更好的内心感受并从中获益。

5、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推进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市体育产业方面,在经营管理水平上,既懂体育,又懂市场经营管理、且善于商业化运作的人才非常匮乏,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应有的市场管理知识和技能。整个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还处于粗放、松散的状态。应加快培养、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策划的高层次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不断完善人才评估体系、激励机制。

体育产业调研篇(2)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5-02

一、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产业在我国兴起并得到了迅速发展,由此也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浙江省作为我国体育产业的龙头省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该省体育产业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也为其他省市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富阳市的体育产业集群主要以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休闲服务业为代表,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富阳市体育用品制造业形成了以赛艇和羽毛球拍制造为龙头,以乒乓球、网球、羽毛球三小球,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等系列产品为龙身的体育用品产业体系。以“无敌牌”为代表的比赛用艇业成为体育产业生产冠军的摇篮,在赛艇系列比赛中,国内外运动员以“无敌”牌赛艇已摘取了500余枚金牌,震惊了世界赛艇界。然而,富阳市上官乡制造的各类球拍,更是远近闻名。

二、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来解决数据分析等问题。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1.球拍生产加工业异军突起。富阳的球拍产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从生产竹制球拍起步,主要集中在上官乡。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产品由单一的羽毛球拍发展到网球拍,乒乓球拍,沙滩球拍等品种。据最新统计,上官已经拥有各类球拍及相关配件制造业企业321家,占全乡企业总数的95%以上,逐步形成原料生产到成品加工销售一条龙体系。现今,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富阳生产的球拍,甚至在网上也形成了销售体系。

2.赛艇制造业如日中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富阳生产的第一艘赛艇就在富春江畔下水,多年来,富阳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大胆创新,结合国内外专家意见,研制出了符合国际要求的价廉物美,耐久使用,适合个级别比赛的赛艇。其中“无敌”牌赛艇更是深受广大运动员欢迎,成为国家指定的龙头企业。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赛艇企业更是抓住机遇成为唯一指定比赛用艇,一举打破一百多年来奥运会比赛赛艇由欧美一统天下的格局。

3.体育主体产业稳步发展。(1)体育健身娱乐业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富阳本身所拥有别致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人文底蕴,与都市运动相结合,使体育健身消费进一步向民众普及,各种类型的健身市场逐渐形成。(2)体育竞赛表演业初步形成,富阳市体育中心逐步开始探讨以市场为中心,利用场馆以及地理上的优势引进各项赛事,增强不同体育赛事活动的娱乐观赏性,以至商业价值得以在体育表演项目中呈现。(3)体育培训业开始活跃,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要对象的体育培训业开始兴起,形成以培训业为新亮点,相继举办了经营性的足球、网球、篮球、乒乓球、武术、跆拳道、瑜珈、游泳等培训班。在培训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形成了独有的强势项目。体育培训业已成为富阳市体育产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体育商品经营业逐渐看好,近年来全民健身热潮的涌现,带动了相关体育运动产品的发展,为体育商品经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4.体育业方兴未艾。富阳市电脑体育的发行起始于1999年。因当时难以估摸体育销售市场,仅尝试性地向浙江省体育中心申请电脑3台。设点后,销售额节节上升。为此,浙江省体彩中心分别于2000年、2001年增拨电脑机5台。近年来,随着体育运动的热潮兴起,全国体育销售量的不断扩大,尤其是篮球,足球热的热起,这已成为在富阳新一轮的热点。目前,富阳市共有电脑体育机8台,分别布点于富春街道、大源镇、新登镇,这为健身场所的建设提供了可贵的资金,也为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现如今体育业中“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承诺正在慢慢得到落实,渐渐成为富阳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体育产业在富阳虽然发展很快,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且前景广阔。尤其是富阳市球拍生产加工业发展情况良好,网络销售体系完善;赛艇制造业发展情况很好,尤其是“无敌”牌赛艇更是深受广大运动员欢迎,成为国家指定的龙头企业;体育健身娱乐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青睐,体育人口也是与日俱增;体育竞赛表演业逐步兴起,体育赛事不断增加;体育培训业、体育商品经营业逐渐变好,人们的体育需求越来越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体育业方兴未艾,发展势头良好。但在走社会化、市场化、规范化的过程中,富阳市体育产业还是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体育用品和体育商品业发展不平衡,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人们的体育观念滞后,体育消费意识不强,致使体育用品和体育商品业发展不平衡。体育产品的品牌意识较薄弱,体育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缺乏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渠道;体育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体育业等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

2.建议。富阳市体育产业虽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如上问题,对富阳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把握总体思路,明确战略目标,把握总体思路,明确战略目标,围绕富阳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按照富阳市第三产业的总体布局,富阳市体育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是:培育功能配套的体育产业,形成具有富阳特色和富有竞争力的体育产业体系。(2)坚持培育新兴体育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体育产业并重,坚持培育新兴体育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体育产业并重。既要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改造传统体育产业,又要积极培育符合富阳特点的新兴体育产业,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提升体育产业的层次。(3)坚持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并举,坚持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并举,加快高素质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着力造就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体育经纪人才队伍。学习借鉴先进省市对体育产业人才的管理方法,通过社会化管理服务方式,鼓励和吸引人才到富阳工作,为富阳的体育产业发展做出贡献。(4)坚持合理利用人文优势,重点发展体育产业,坚持合理利用人文优势,重点发展体育产业。丰富的天然资源与消费群体,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根据山水资源特点,充分发挥人文优势,大力开发水、陆体育运动项目,壮大体育产业规模。(5)坚持“引进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坚持“引进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要主动开放投资领域,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及管理手段,借助先进经营管理理念、营销方式及充足的资金,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6)坚持品牌开发,扶优扶强骨干企业,坚持品牌开发,扶优扶强骨干企业。要打响富阳体育产业牌子,培养一批集研究、制造、销售、服务一条龙的体育用品企业,带动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产业调研篇(3)

中图分类号 G8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2-0114-03

作者简介 刘宁凌,上饶师范学院体育系讲师,上海体育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训练、体育人文社会学。(江西 上饶 334001)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模式向市场体制模式转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各部门各行业都加快了走产业化的道路。体育产业作为一项极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被确立规划为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体育产业主要以社会体育为切入口,促进社会体育发展呈良好态势。据目前的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高校体育人口占全国体育人口的31.4%:而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的推进,体育人口增长会越来越快,这对当前促进体育市场和提高体育消费的力度非常大。本文从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分析着手,研究分析阻碍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探索并发现高校体育产业现已有的及潜在的资源,全面提高和促进高等院校体育产业的利用价值,从而对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具有积极的、现实的参考价值。

一、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分析

高校体育产业综合实力的较快增长,得益于教育部对拥有本科教学水平的高校进行讲估,使得很多的高校都重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花巨资建设大型的体育场馆设施。同时,国家也给予了高校体育设施建设的大力支持。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场馆占据了我国体育场馆总数的2/3左右,而规格齐全、设施完善、档次较高的体育场馆设施也都主要集中在各高等院校。据2005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我国高等院校拥有体育场地数量为2.8万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因此,这些场馆设施成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条件。而随着体育产业的转轨,加之体育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大部分的高校每年体育经费的预算和场馆的收益都无法满足添置体育器材及场馆设施的维修、保护、清洁,面对资金的严重匮乏和短缺,高校体育必须主动树立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符合的经济、市场、法制和竞争观念,充分发挥在教育、科研、训练与培训以及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和提高自我“造血”功能,努力实现高校体育的综合产业化发展。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的实际调查发现,由于经营的意识、思路、手段、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其发展规模、方向、效益等反映出以下一些特点:

1、思想闭塞,观念传统。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过于保守,至今仍囿于校园之内,组织形式分散、项目开展单纯化现象普遍存在,走产业化之路的思想尚未形成,消费对象则主要以本校师生为主,缺乏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缺乏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的意识,各种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发展的功能和优势远未得封闭发展的状态。仅限于局面的社会交流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意识不强,学校体育产业的功能无法得到释放,更不能满足学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领导者和管理者缺乏体育经济基本理论,无法掌握体育经济产业规律,且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改革开放的意识不强,缺乏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限制了学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只重视体育课教学和校内体育活动的开展,学校体育资源功能单一,体育设施闲置,浪费现象严重,使有效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导致学校体育场馆闲置或开放不够。

2、管理机制混乱,缺乏专业经营管理人才。主要表现为权限的分散不集中,分工不明确。高等院校拥有体育资产,由于高校教育体制和目标任务的约束,在高等院校体育师资队伍中,懂经营善管理的市场开拓型人才严重缺乏,造成高校体育的各方面优势难以充分开发,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不同程度地闲置和浪费。缺乏专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导致人力、物力的资源浪费,使经营管理的效率低下,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经营人员的配备现状来看,人数少而且素质偏低,缺乏管理经营的理念,组织管理混乱,资源严重浪费,效益平平,甚至出现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使体育资产受到无形的人为因素的破坏。

3、目标肤浅,无长远意识。高校体育产业在体育产业中,是一支生力军,是体育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其设备的先进性、环境的优越性,决定它的发展是光明一片,其发展将对我国体育产业的总体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但许多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个重要环节,在经营管理上,没有突出一个“长”字。所谓“长”,即长远、长久之意。如:经营项目的选择上,没有涉及普及面广、参与人数多、具有全民性强的大众体育,而是选择一些竞技性强,运动人数少,不具有普及性的项目,充分体现了长远意识差,导致同等情况下体育资源的无形浪费。

4、缺乏政策法规体系的支撑,保障无力。“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目前高校体育产业方面,如:资金、土地、税收、财务等方面因为缺乏长期的、稳定的政策扶持,缺乏强制性的政策法规,缺乏专业的出纳会计,使局面杂乱无章。更有甚者,一些经营活动的出现,都是在管理者个人的一念之中,并无相应政策法规对其的行为进行限制,使体育产业资产处在个人的掌控之下,毫无保障可言。据调查,此类现象在全国高校不在少数。

5、缺乏以群众体育、休闲体育为依托,组织内容过于单一。高校体育产业资源中的一些场馆,基本上是高校自主筹钱建造的,用的是学校全体员工的钱,但并没有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于社会的竞争压力、工作强度以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国内近几年多位商业、科技精英英年早逝,每年由于工作、生活压力而自杀的中青年骨干却是更多。高校中的很多教师由于教学、科研工作,以及生活的压力,大多数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这一群体又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而高校的管理层,也忽视了对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的教育,更没有重视这一群体对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经营模式上显得过于单一,没有按照《全民健身实施纲要》去推动群众体育、休闲体育,从而更加进一步地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使我们的高校教师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去工作,去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6、体育产业层次结构缺乏合理预见性,导致本末倒置。体育产业既有有形资产的一面,还有生产价值的一面,具有多重性,不能忽视任何一个面。就目前的现状,其主要表现在,缺少对市场的充分合理的预见性,过高或过低评价生产环节,即生产要素,使经济效益出现了高不攀、低不就,导致本末倒置。

7、组织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各层次力量的扶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其根本取决于它的定位,即消费群体是谁的问题,或者说哪类群体是高校体育产业的消费主流,这是很多高校所没有明白的道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但是不是绝对依靠学校的支持,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群体或者某几个人,而脱离社会等各个层次力量对其的扶持,这也是值得管理经营者们去思考的问题。

8、配套设施过于单一化,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高校体育产业、硬件的发展情况总体还是不错的,在每年的维护工作进行下应该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出现。但高校体育产业软件设施发展却是停滞不前,过于单一化、业余化,使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主要表现在服务体系欠多样化、专业化、职业化。

二、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开拓思想,更新观念。高校体育要走产业化的道路,从高校管理层到普通教师,都要加强和树立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对体育产业实行开放政策,要将体育产业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部分去认真对待。在经营管理方面,要将自主经营权利下放,给予政策支持,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的运作体系,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增强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意识,充分释放高校体育产业的功能,从而达到满足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经营者和管理者,要加强体育经济等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熟悉掌握体育经济产业规律,主动挣开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科学的发展观来落实对待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进而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2、加强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培养或者聘用、引用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在经营管理中求发展、求生存。管理部门要明确权限责任,逐步树立科学先进的经营理念,充分研究市场规律。高校要加大对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并引起足够的认识,以确保高校体育产业开发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进入正常轨道并顺利运行发展。

3、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高校自身,都应制定并完善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高校体育产业政策和法规,加强行政管理与业务监督措施,建立问责任制度,这是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基础扣赖以实施的保障。现阶段国家政策和法规体系的支持对高校体育产业来说是当务之急的,能使高校体育产业朝着合理有序健康的、成熟的方向发展,努力提高产业、产品与服务质量。

4、高校体育产业要发展,就要做大做强。充分利用高校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建立信息交流的平台,及时掌握国外和国内体育产业的动向,把握最新的信息,根据需要再去完善自身体育设施的条件,加大配套设施的供给和维护的力度,运动器械的更新和扩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促使更多的人来消费。同时大力开发体育消费、体育旅游等拳头项目,做到有超强的社会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产业永远走在社会发展的前沿,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更立于不败之地。

5、加强扩大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高校拥有一大批教学、训练、健身等相关专业知识丰富的体育专业的学者、专家、教练员,可以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还有年轻的愿意为体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体育训练专业人才,以及具有一定体育素质水平和素养的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这部分人是高校体育产业中的无形资产,能带动和推进体育运动水平的发展,也能在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中成为得力帮手。

6、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应该制定近、中、远三级目标制度。作为体育产业经营必须制定经营目标,确定方向和意识。分阶段、分层次去达成,做到事无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及时掌握、核算经营成本,对所获得利润的增长比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量化,制定效益增长同期百分比图表,清晰看出月、季、年的百分比增长率,找出盈利或者亏损的主要原因,及时去扩大或者解决问题,最大程度地获得经济利益回报。

7、利用高校自身体育资源优势,敞开大门,积极开拓市场,扩大经营,欢迎社会各方面力量进校园来体育消费。借此来扩大大众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同时要走出去,进行市场调查,把握市场的体育消费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掌握市场的消费需求,把握住消费者的消费的心态,加强对体育市场发展的调查研究与指标化分析,以变应变,走实现消费的多元化发展与经营特色产品并存的道路,打造出属于有自己校本特色的体育品牌和体育消费产品。

体育产业调研篇(4)

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高等院校是体育人口密集的场所,具有消费群体稳定、场地设施配套、项目分布合理、知识与技能水平高、信息丰富灵敏等优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物质、信息和时间等重要基础。内蒙古高校在市场经营理念以及管理等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内蒙古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探索其发展的方向、途径和对策,对促进内蒙古高等院校体育产业在新世纪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一、内蒙古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

内蒙古综合经济实力的较快增长,为本地区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体育事业的转轨,体育经济的迅猛发展,则要求高校体育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形势,树立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符的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充分发挥在教育、科研、训练与培训以及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发展的意识,努力实现高校体育的综合发展。通过对内蒙古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的实际访查发现,由于经营的意识、思路、手段、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其发展规模、方向、效益等反映出如下特点:

1.经营内容丰富、形式繁杂,而发展模式封闭,缺乏规模效应。师资技术力量雄厚、专项内容丰富多样、场地设施器材完备等特点,为内蒙古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经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体育主体市场所需求的产品,高校体育产业几乎都可提供。在所调查了解的20所高校中,学校体育师资队伍适宜本地区开展的各类体育项目布局齐全,且学历结构明显较高,具有专业水平特点。因此,在体育产业经营项目布局上可谓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然而,反观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则不难发现,大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组织行为,至今仍寓于校园之内,组织形式分散、项目开展单纯化现象普遍存在。消费对象则主要以本校师生为主,缺乏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缺乏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的意识,各种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发展的功能和优势远未得到挖掘和发挥,根本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基本处于小儿散和自我封闭发展的状态。

2.消费对象稳定,场地设施配套,但发展目标单一,管理措施乏力。高校体育市场的消费对象,主要是相对稳定、人数集中的师生员工,且主要以充满活力与朝气的青年大学生为主体。随着健康休闲意识逐步深入人心,花钱买健康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普遍推崇的消费时尚,对呼和浩特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每年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比例,总体平均每人为5%~6%,最高的达8%以上;以本校为体育消费地点的占97%,而主要消费目的为娱乐和健身(81%);消费形式以个体消费(64%)和参加培训(21.2%)居多。由此可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齐备、师资力量雄厚、活动内容丰富多样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条件,价低质高的有偿服务,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但调查中也发现,当前内蒙古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开发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漏洞。如:各类体育项目在经营与开发管理上多属松散型,缺乏相应的经营责任制度,没有必要的服务质量监督体制,随意性大,因此,在项目管理、收费标准、培训质量、时间安排、场地器材使用等方面,造成了组织管理工作的混乱。

3.科研型体育专门人才优势突出,而市场开拓型人才匮乏。内蒙古高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在全国都是相对较强的。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以上学历占被访查总体的31.8%,运动技能较为全面,是本地区体育群体中高学历、高智能、高职称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专业群体,在体育产业市场发展与开发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然而,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等教育历来注重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在高等体育学历教育中不进行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也由于高校教育体制和目标任务的约束,在高等院校体育师资队伍中,懂经营善管理的市场开拓人才严重缺乏,造成高校体育的各方面优势难以充分开发,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不同程度地闲置和浪费。

二、内蒙古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途径

1.发展方向的分析。内蒙古高校在实施体育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应立足学校办出特色,面向社会积极开拓,努力发掘自身优势,实施综合性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加强对外联系和经营合作,调动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经营责任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2.发展考察内蒙古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情况,结合内蒙古高校体育工作实际,笔者认为高校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的经营开发,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在发展原有经营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面向社会,扩大经营创收,实现综合效益的提高。

(2)发挥体育信息与科研能力优势,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沟通与协作,大力发展应用性研究,促进高科技体育成果向产品与应用的转换。

(3)在发展多元化经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体育市场发展信息,结合自身优势,以体育主体产业经营为重点,灵活开发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服务项目。

(4)积极倡导和扶持社区体育活动,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有偿服务。以创办社区体育俱乐部及实行会员制为开发重点,吸引和发展体育人口,培育社会体育市场。

三、内蒙古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1.加强市场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或聘用、引用懂经营善管理的专门人才,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开发进入正常轨道并顺利运行。在体育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解决体育市场人才资源短缺和提高运作人才的素质,是体育市场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我国现阶段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高校体育经营管理者的经营决策与管理,决定着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具有能够提供市场服务的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否则再好的市场策略也没有意义。

2.注重对体育市场发展的研究与分析,实现多元化发展与特色经营相结合,积极开拓市场,扩大经营。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关键是把市场培育好,拓展高校体育产业的新领域,关键是要把发展项目选择好。第一,要着力把体育教育市场、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作为高校体育产业的核心来培育。第二,要不断开展新体育项目。只要群众喜欢,有发展潜力、有市场需求的项目,都应积极开展,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第三,要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抓好经济人队伍建设,引进或组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中的作用。第四,要抓好“黄金周”的假日体育消费。在研究市场需求和假日群众消费心理的基础上,积极把假日的人们吸引到健身、娱乐、休闲体育活动中来。第五,要开展全方位的群体活动。要发挥高校体育人才和技术优势,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需要。开办适合各种层次需要的俱乐部、协会和培训班。引导体育消费,提高健身技能。第六,要大力发展体育用品业。针对校内外的体育用品的需求,开展租赁和销售活动。

3.完善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与监督措施,合法经营,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政府主管部门应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长远的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规则,加强体育市场的立法管理,把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法制的轨道。还应理顺各门类、各层次相应的产业关系,以及与其他各主管部门的关系,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结构,对体育产业进行有力、有效、有序的调控和监管。

4.强化市场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校体育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领导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体育工作部门也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改变那种自我封闭,不求发展的思想。既不能将高校体育产业等同于高校体育,所有体育活动都以盈利为目的;也不能没有高校体育产业观念和市场意识。凡属于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和教职工业余体育活动等范畴的体育活动,坚决不能收费。除此之外,其他的体育活动则一定要按照市场规律和产业运作规律进行商业运作。

体育产业调研篇(5)

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年)指出: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包括三大类别:第一为体育主体产业类,指发挥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体育经营活动内容,如对体育竞赛表演、训练、健身、娱乐、咨询、培训等方面的经营;第二指为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体育相关产业类,如体育器械及体育用品的生产经营等;第三类指体育部门开展的旨在补助体育事业发展的其它各类产业活动。在体育产业最发达的美国,2002年体育产业创造了2130亿美元的总收入,在第三产业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在体育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创造的年产值都排在国内十大产业之内。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育产业化的进程,目前已经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体育专业市场,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0.25%。但与美国体育产业占gdp1.3%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体育产业在我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北方五环上市期间的生产经营情况

北方五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系经长春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长体改[1993]165号文批准,由长春第一光学仪器厂、长春长顺体育综合开发公司、天津利源总公司三家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主营范围包括体育产业开发和经营、中西保健药品、光学仪器产品的开发经营。

2.1北方五环的生产经营内容

公司投资9862万元开发的五环运动休闲中心是国家199年冬运会的大型配套服务项目,属于综合性、现代化的大型体育娱乐设施。作为吉林省最大的运动休闲娱乐场所,它还是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该中心以提供体育运动休闲项目为主,其中包括室内溜冰、旱冰场、游泳场、嬉水乐园、保龄球馆、桌球室、健身房、?健美训练中心、室、电子、网球场等,?适合高、中、低档次的消费需要。公司1996年举办了“五环杯”中国青年队对吉尔吉斯坦国家队足球赛,参与全国第九届冬季运动会体育发行,并不断探索体育商业化的途径,推出北方五环广场的ci形象策划,投资冠名了国际一流的长春短道速滑队。

2.2北方五环上市期间的主营收入及净利润情况

公司承担全国第九届冬运会主体工程及部分项目的建设,并于1997~1999年度,获得按应缴所得税额减半退还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同时,北方五环所属的通化白雪山药业有限公司、长春第一光学仪器厂采取多种促销措施增加了年度销售收入。所以公司在1997年和1998年的主营收入上升,但在1998年以后公司主营收入逐年下降,到2002年仅有46.4万元。2000年—2002年公司的净利润均为亏损(见表1和图1),按照 2001年2月24日证监会的《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的规定,公司从2003年9月19日起被终止上市。

表1 北方五环1996—2002年的主营收入及净利润情况一览表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主营收入(万元)

5,819.7

14,809.1

13,810.6

7,900.8

5,732.5

782.9

46.4

净利润(万元)

5,432.5?

5,800.3

5,960.9

3,500.7

-16,937.5

-25,386.4

-17,582.7

资料来源:公司1996—2002年度报告

图1 北方五环1996—2002年的主营收入情况示意图

2.3北方五环上市后配股及募集的资金情况

1996年7月,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1680万股股票,共募集资金1.44亿元,主要用于五环运动休闲中心的开发与建设,扩大北方五环通化白雪山药业有限公司中成药生产规模、增加销售网点、广告和新药研制与开发,举办商业性足球比赛及长春第一光学仪器厂新产品开发和补充流动资金。1997年4月28日,公司第二届董事会审议通过了1997年度配股预案,并于10月20日召开公司董事会特别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变更1997年度增资配股中配股价格浮动幅度的决议》,配股每股价格浮动幅度为5-8元之间。公司1998年度中期报告称,此次配股方案已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但此次配股没有实施,公司在随后的年度报告中也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

3北方五环退市的原因分析

3.1北方五环在体育赛事运作方面处境尴尬

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管理体制,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主导型的体育管理体制仍在运行。“大市场,小政府”的体育管理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许多体育营销策划公司都是挂在体育总局、各种协会旗下的政府性机构,真正按市场化模式进行运作的公司非常少。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够,成熟的产业链条和盈利模式还没有形成,导致国内大型赛事的商业化运作程度比较低。

我国加入wto以后,体育产业要面对全球范围的激烈竞争,在体育竞赛方面,美国的国际管理集团、瑞士的国际体育娱乐公司几乎包揽了国内重大赛事的经纪业务,我国的甲a足球联赛和甲a篮球联赛就是由国际管理集团经营的。从北方五环公布的年报看,作为一家体育产业开发和经营的上市公司, 在体育赛事方面仅仅运作了1996年“五环杯”中国青年队对吉尔吉斯坦国家队足球赛, 参与了全国九冬会体育发行。北方五环1998年年度报告称“公司不断探索体育商业化的途径”。面对国内不成熟的体育市场和国外体育经纪公司专业化的市场操作和高水平的经营管理,我们可以想象北方五环“探索”体育商业化途径胜算的结果会有多大。

3.2体育产业的课税状况不利于五环广场的经营和发展

体育产业具有混合产业的性质,具有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以及服务业的特征,分别属于这些行业的次级层次。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产业作为纳税主体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并执行着不同的税率。如五环广场中经营的保龄球、台球属于娱乐业,税率高达5—20%,远高于运输、建筑等行业3%的税率,这种课税状况没有体现国家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引导,反而阻碍了其发展。国家应给予体育产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扶持政策,这样才能保证目前的体育产业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并引导社会资金注入到体育产业中来。

4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北方五环退市和青岛双星主营产品转型引发的对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考

4.1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我国幼稚的体育产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时间较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体育公司必须和国际上同类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遵循他们已经运行成熟的竞争和贸易规则。因此,中国体育产业面临着严峻考验。耐克公司最新的财报显示,2004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23亿美元,利润更是创记录的近10亿美元。耐克公司用并购手法来扩展市场的思路和值得我们借鉴。1988年,耐克就开始了收购的历程,当年买下生产休闲、绅士皮鞋的cole haan公司、1995年兼并冰鞋制造商bauer公司、2002年收购滑板及服饰制造商hurley international公司,以及2004年收购运动鞋制造商converse公司后,耐克已经成为跨国体育用品公司中产品面最广、产品线最长的公司,并购不仅在竞争中打压了对手,扩展了市场,而且给耐克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4.2面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体育用品与国际体育用品市场竞争

2008年北京奥运会具有独特的、巨大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它的成功举办给企业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和发展空间,吸引着国内外企业的目光。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2008年奥运会将是它们走向世界,一展身手的良机。如果能为奥运会top赞助商,它们将在关键技术、产品和服务领域充分展现自己,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对世界一流公司而言,奥运会将敞开中国市场的大门,这也是前所未有的良机。北京奥运会赞助企业的桂冠,带给企业的不仅是荣耀和商机,还有极为重要的巩固企业的行业地位,提升品牌形象和加快企业发展速度,提高客户忠诚度,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作用,其必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长远的效益。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和国际体育用品企业谁能搭上这趟奥运快车呢?

奥组委在选择赞助企业时标准十分严格,主要参照包括资质因素、保障因素、报价因素、品牌因素、推广因素等标准,成为北京奥组委合作伙伴的基准价在4000万美元以上,这还仅是入门价格,对汽车、银行、航空、石化、服装等行业而言,还要远远高于这个价格。奥运会的赞助门槛如此之高,对于缺乏大品牌的中国鞋业企业来讲,似乎是天价,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阿迪达斯已经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搭上了奥运会这趟开到中国的国际超级快车。阿迪达斯将为北京2008奥运会、北京2008残疾人奥运会的所有工作人员和技术官员提供运动装备。阿迪达斯同时成为中国奥委会体育服装合作伙伴,参加都灵2006年冬奥会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都将身着阿迪达斯体育服装。“奥运合作伙伴”的头衔以及运动员身着阿迪达斯体育服装,给观众所留下的深刻印象,都将增加中国对阿迪达斯品牌的文化认同度,一些消费者会因为“阿迪达斯赞助了我们的奥运会”而接纳阿迪达斯的品牌,趁机扩大其在中国的市场分额。相反,中国的同类企业也会因此而失去一部分国内市场分额,在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4.3国内体育类上市公司如何利用融资优势,用募集到的社会资金把体育产业做大做强

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势对公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要占领市场制高点,必须占领技术制高点,而技术的创新和升级需要资金的投入。北方五环退市不仅完全丧失了融资能力(将来能否上三板市场还在未知之列),而且中国的体育产业失去了一个上市公司资源。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也损失惨重。所以体育类上市公司应树立全球意识,加强管理,提高市场运作水平,利用融资优势,用募集到的社会资金把体育产业做大做强,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体育产业调研篇(6)

一、研究背景

继2014年10月中央出台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46号文件后,全国各省市积极推出地方体育产业发展意见和实施计划,成功吸引了不少社会资本,有效激活了体育市场,我国体育产业已经进入快速通道。为进一步推动发展并规范市场,国家统计局也于2015年9月最新版《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以下简称分类),确定了体育产业的基本范围。这为我国建立完善的体育产业统计调查制度,扩充体育数据库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然而,由于我国地区经济不均衡现象长期存在,导致体育产业的格局亦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体育差距问题已经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从资源面来看,城市体育拥有更多的赛事资源、场馆资源、体育人才资源以及科教资源;从消费面来看,城市体育消费需求也远多于农村体育消费需求。根据西方经济学中有关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作为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从物质基础较强的地区逐渐蔓延发展至物质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这种阶段性的二元结构现象符合产业发展特性和规律。但也正是由于这种阶段性现象的存在,加之近两年我国城市体育发展迅猛,市场需求持续升温,产业形态及其构成相对丰富。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构建城市体育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更符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本文选取武汉市体育产业作为研究样本,将武汉市城区体育用品商圈(洪山区马家庄体育用品商圈、江岸区后湖体育健身商圈)、武汉市体育局、武汉市统计局、武汉体育学院以及部分知名体育企业作为重点调查对象,也将部分对社会开放的经营型武汉高校场地(馆)纳入调查范畴。通过对实际调查情况的梳理和掌握,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数理统计方法,构建既可以反映现状还可用作未来测量评判的城市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二、研究思路

1.统计原则

为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客观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不仅应该遵守国家统计标准和规定,还需要体现出地方特色,其成果才能最终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本文根据《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2009年修订)》以及《湖北省统计管理条例》的内容,并结合现实背景和条件,坚持实用性、可比性以及动态性这三大原则。

2.统计对象及其范围说明

为体现武汉市体育产业的特色,突出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本文在《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基础上做出了针对性的挑选和合并,制定了符合研究目的的统计范围,如下表所示:

三、统计方法

1.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是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武汉市社会经济运行情况、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现状,结合武汉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对已有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删减、调整、修改等一系列工作,进而重塑一套统计指标体系。

2.实地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是指通过对武汉市城区体育商圈、武汉市体育局、武汉市统计局、武汉体育学院以及部分知名体育企业进行抽样调查,采取问卷填表法和专家访谈法收集相关资料,并运用数理统计法整理数据。再按照统计范畴对其进行归类,并采取动态追踪的监测形式对受访对象进行定期回访以更新数据。

3.研究成果

本文结合经济学、统计学以及体育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运用实地调研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武汉市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做出了初步的判断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分为实物指标、财务指标、运营指标、消费指标以及结构指标五大类,每一大类里含有若干二级指标,共27个指标,如下表所示:

上表中,实物指标主要涵盖了能够反映体育产业基本面的内容,法人单位数、体育场地(馆)数量(含高校)均可以在武汉市体育局网站上搜索到,而从业人员数和产品年销量这两项指标可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尽可能地获取。

财务指标是体现体育产业经济价值的关键,其中体育生产总值(万元)是指在调查范围内,以一年为限,计算全部体育产品及服务的价值总和,实际操作建议采取所调查体育生产单位的营业收入总和;(6)~(9)项指标的数据收集工作需要制作体育生产单位财务状况调查表,并予以配套完成,其中资产总计包括固定资产原价、本年提取折旧以及固定资产净值,年营业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场租收入、门票收入、广告、赞助收入、电视转播收入等,年营业利润包括利润总额和所得税,年财政补贴金额(万元)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元),可能会涉及企业机密,需要调查方提前和受访对象做好沟通。

运营指标覆盖范围相对狭小,主要针对体育竞赛表演业,为体系中的特色指标。近年来,武汉市成为我国重要的赛事基地,接连成功举办了多项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12)~(15)项指标均可在湖北省体育局以及武汉市体育局官网上搜集到,(16)、(17)两项指标需要调查方搜集和体育赛事有关的新闻,再从资料中筛选出有效数据。

消费指标是特别面向体育消费者的统计指标,在统计过程中,调查者需要提前计划好调查区域、受访人群以及调查问卷。

结构指标可以视为再计算的统计指标,除了需要运用前面四大指标下所收集整理得到的数据,还须从武汉市统计局网站上获取年度武汉市GDP、第三产业总值以及年人均总支出值。结构指标是这套指标体系中重要的动态指标,根据所获取的年度资料,可分析出体育产业结构的逐年变化趋势以及变动幅度。

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已步入快速通道,全国各省份陆续推出了符合自身特色和预期目标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由于产业统计的结果既可以帮助政策制定方了解产业的历史与现状,亦能反映产业的未来走势和发展方向,还可以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统计过程对体育产业有全局观的掌控,为推出更合理、更科学的产业政策提供客观有效的数据支撑。本文基于对武汉体育市场的调查结果,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以运用于实际统计调研工作。但是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现有体系需课题组成员及时调整和更新。加之,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套指标体系也会逐步扩展覆盖到农村地区,从而成为实用度更广的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显鹏.关于建立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4):1.

体育产业调研篇(7)

A Feasibility Analysis on Sports Industry Cluster in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

SONG Ya-wei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 visiting survey, questionnaire surve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etc, it concludes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feasibility of sports industry cluster in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related analysis, it conclude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of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correlation of each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rating index and finally concludes that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feasibility of sports industry cluster in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 are location advantages,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 sports industry; cluster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宋亚伟(1979―),男,河南商丘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产业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省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B890250

引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逐步进入起飞阶段,开始由体育部门走向社会,走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近年来,体育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发展趋势,部分区域集群态势已经形成,区域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该行业指明了一条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河南省体育产业相对落后,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陆续成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下,河南省体育产业要紧密结合两个战略中明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以该区域“中原城市群”为重点,制定“赶超战略”,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本文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探讨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可行性,以期为其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原城市群中各城市从事体育产业的体育官员,体育企业(实体企业和服务企业)中的相关人员以及从事体育产业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有关产业集群、体育产业集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对产业集群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比对、总结,试图找出影响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阅读相关权威人士的理论研究成果,做好记录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相关思考,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1􀆰2􀆰2走访调查法

本文对中原城市群1个省管市8个省辖市体育局和体育产业相对较为发达的部分县级市,如登封市体育局的体育官员,对关于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可行性因素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1􀆰2􀆰3问卷调查法

通过文献研究和走访调查结果,结合中原城市群经济、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得出影响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集群发展主要因子,借此建立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规范成问卷。利用河南省2010年体育产业工作会议给相关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1份,有效问卷183,有效回收率91􀆰5%。

1􀆰2􀆰4数理统计法

通过SPSS17􀆰0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为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可行性提供依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产业集群的界定

体育产业集群不是体育企业的简单集聚,它具有明显的地理集聚性特征、专业化特征、创新性特征和根植性特征等,是体育企业与相关机构(如运动用品生产商和批发商、媒体、运动设施设计与建造商、当地政府和服务设施提供者等)通过经济利益形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体现的是规模经济,改善的是体育产业的分工与专业化〔1〕。

本文认为体育产业集群是一种生产网络,在网络内大量生产相同或者相关体育产品(体育物质产品或体育服务产品)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通过共享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共同面对市场环境以达到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体育产业发展方式。

2􀆰2中原城市群的界定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核心,四周100km2以内,东西方向分别以开封、洛阳为支撑,南北方向分别由许昌、漯河、平顶山、新乡、焦作和济源组成。形成了典型的城镇密集、土地面积辽阔、人口密度适中、交通快速的中原地区1小时经济圈〔2〕。

2􀆰3问卷的基本信息

2􀆰3􀆰1问卷调查人员基本信息

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年龄在31岁以上的比例为45􀆰4%,从事体育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的比例为42􀆰6%,说明调查对象较为熟悉中原城市群地区体育产业的现状。政府体育部门人员比例为18􀆰5%,且主要从事体育产业工作,或是分管体育产业的领导,对体育产业政策较为清晰,对体育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体育企业人员比例为58􀆰0%,说明调查基本具有普遍性,拥有较为丰富的体育产业工作经验,符合调研要求。

2􀆰3􀆰2问卷内容的基本信息

问卷采用两种类型的题目,一是填空题,主要是了解体育产业内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二是李克特的五分制量表的判断题,主要是针对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可行性因素做定量的判断和评价,表示被调查者对作者所描述问题的赞同程度。

通过文献研究和走访调查结果分析,结合中原城市群经济、社会、体育实际发展情况,提炼出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可行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规范成问卷。共涉及20个指标,对20个指标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所得出的因子成为显性因子。

对问卷通过Cronbach信度监测,显示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81(表2),说明所使用的数据具有非常好的信度。

对问卷进行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KMO的值为0􀆰788,表示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说明各变量之间并非独立,取值是有关的。

2􀆰4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表4),经旋转后获得3个因子,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86􀆰27%,涵盖了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此提取这3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分别记作A、B、C。

表5为所提取因子的因子负荷矩阵,因子负荷矩阵主要反映各个变量的差异是由哪些因子,一般淘汰的是同时在两个因子的负载都比较高的。根据负载值大于0􀆰5的标准,整理出3大影响因子包含的各个变量,依据各个因子包含的变量对这些公共因子进行命名,公因子A包括:该地区吸引外商的投资发展本地体育产业、该地区体育企业的管理理念先进、该地区体育与相关行业联系密切、该地区体育中介职能作用明显、该地区体育硬件设施完善、该地区体育市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根据所含内容,我们将其归纳为“产业特征因子”。公因子B包括:该地区财政对体育财政投入力度较大、该地区有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该地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充裕、该地区GDP总量相对较高,根据所含内容,我们将其归纳为“政府行为因子”。公因子C包括:该地区体育资源丰富、该地区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根据所含内容,我们将其归纳为“区位优势因子”。

2􀆰5体育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5􀆰1产业特征因子与其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产业特征因子(A)与其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见表6),6个评价指标与产业特征因子的相关系数大小关系为:a1>a2>a3>a4>a5>a6,其中该地区吸引外商的投资发展本地体育产业(a1),该地区体育企业的管理上理念先进(a2),该地区体育与相关行业联系密切(a3),该地区体育中介职能作用明显(a4)与产业特征因子相关性达0􀆰75以上,相关程度相对较高。可见,产业特征对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关注以上四个内容,对促进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集群的有效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

2􀆰5􀆰2政府行为因子与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从政府行为因子(B)与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见表7),4个评价指标与政府行为因子的相关系数大小关系为:b1>b2>b3>b4>。该地区财政对体育财政投入力度较大(b1),该地区有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和教练员(b2)和该地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充裕(b3)与政府行为因子相关性达0􀆰70以上,相关程度较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行为对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性影响主要通过这三个指标去渗透。

2􀆰5􀆰3区位因素因子与其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从区位因素因子(C)与其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见表8),该地区体育资源丰富(c1)和该地区交通便利通讯发达(c2)与政府行为因子的相关系数都在0􀆰85以上,说明这两个指标在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集群运转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5􀆰4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集群形成评价指标与其影响因素主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从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集群形成评价指标(D)与其影响因素主因子的相关系数可得出(见表9):3个影响因子与体育产业集群形成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大小关系为:C>B>A,区位优势因子(C)与集群形成评价指标(D)的相关系数达到0􀆰78,可见二者关系之密切。另外,与政府行为因子和产业特征因子的相关系数也达0􀆰68以上。

3结论

影响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区位优势因素、产业特征因素和政府行为因素。体育产业集聚现象的产生和集群作用发挥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系统,是集群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各要素与区域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3〕。

区位优势因素对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相关十分明显,相关系数达到0􀆰78。要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独特的区位优势,结合区位优势因子的评价指标,有效利用城市群内丰富的体育资源和便捷的交通、通讯优势,促进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政府行为因素与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相关密切,从其他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产业集群在形成初期非常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需要政府部门给予体育行业大力的人力资源支持,进一步加大体育财政投入力度,鼓励相关部门共同开发体育资源。

产业特征因素对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重要的,调查发现:产业特征因素对体育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甚为关键,可以产生更大的规模效益,优化配置区域内各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行业合理的分工。从产业特征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中原城市群地区体育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及体育行业和相关行业联系密切程度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和集群发展要求还相差甚远。

中原城市群体育产业集群发展是中原地区体育产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切实可行的“赶超战略”,是该地区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体育产业调研篇(8)

在当前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形势下,高职高专要发展,要生存,就要正确定位,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培养大批的、符合市场需要的实用人才,走有特色的产学研结合之路。

一、当前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每个学校都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处的地域,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与途径。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开展产学研结合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产学研合作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校把产学研结合只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由于企业没有品尝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带来的甜头,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缺乏正确认识,把其视为额外负担。

2.没有找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些学校和企业虽然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产学研结合的外部环境、思路不够开阔或自身条件的影响等原因,还没有找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缺乏长效机制。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产学研结合中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致使目前一些学校的产学研合作还停留在浅表层次。

(二)原因剖析

1.宏观方面:(1)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对高职高专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制约了产学研结合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2)缺乏国家在宏观层次上调动包括学校、社会各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政策法规。国家对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明确的,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3)经济发展对产学研结合的内在牵动力不足。产学研结合教育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期,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性劳动力所占据,企业还没有体验到合作教育带来的好处,因此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规范,人才高消费,高职高专毕业生被一些企业拒之门外,因此,发展高职高专教育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迫切愿望。

2.微观方面:(1)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了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校企合作必须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够健康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实验条件不具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同时这也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2)学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思路不够开阔。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开展产学研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二是许多学校在寻找产学研结合的工作岗位时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因而使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越走越窄。三是许多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希望把学生安排在少数几个工作单位,由于多方面原因,实际部门不愿意接纳或只能接纳少数人,因而给产学研结合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

二、建立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及问题,推进产学研结合亟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在目前这种产学研结合的初级阶段,政府应该通过引导、支持产学研的政策,鼓励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当前,政府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1.政府通过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在制定有关法律(如《企业法》)时,要有明确的条文规定生产条件先进的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对参与了产学研结合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享受一定的减免税等,吸引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

(二)理顺产学研结合运行主体间的合作关系

产学研合作教育要健康发展,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保证,但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是产学研结合的主体,校企双方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是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基础。因此,理顺主体间的合作关系,是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双方合作层面如何,将决定产学研合作的程度。目前校企双方合作层面主要有以下三种:

1.浅表层面的合作:企业没有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设计、科研课题的研究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环节,虽在毕业实习方面有一些安排,但也仅仅属于参观性的,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起到职前]练的作用。

2.中层面合作:企业开始关注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同时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初步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计以及教学质量评估中,而且学生基本能顶岗进行综合训练,有机会在工作中结合实际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真题真做。但这种层面的合作还仍属于比较松散的合作。

3.深层面合作: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的开发,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到毕业生的实习安排,科研课题的合作,再到教学质量评估各个环节,企业都积极参与,把其视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学校也为企业的发展“量身订做”人才。这种合作使校企双方真正建立起紧密的内外结合关系。

浅表层次合作和中层面合作都没有理顺产学研结合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因而产学研结合工作就受到了很大影响;只有建立深层面合作关系,校企双方才能够在双赢的基础上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才能够真正促进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

转贴于

(三)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1.建立调控机制。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必须建立一种根据市场、企业变化随时适应、调整的机制,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办学规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1)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企业、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组成的“产学研结合指导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统一协调解决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提供指导、咨询与服务等。(2)成立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学校的专业教师、教育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岗位职能变化,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等。

2.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高等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能否寻找与把握到双方利益平衡点;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的各种保障机制是否健全。为此,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建立合作保障机制。(1)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校企双方建立“三级双轨”模式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见图1)。(2)出台相关基础文件。为保障校企合作教育的顺利实施,校企双方应研究出台下列文件:《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

3.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产学研结合开展情况如何,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检验与评估。由于评价产学研结合的指标极其复杂,包括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软”指标,还包括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硬”指标。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检验产学研结合形式是否正确、效率快慢、效果好坏、效益高低及成熟度等。建立这种评价机制,包括政府与高职高专院校两个方面:政府应建立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评价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规范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应制定各专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情况的具体评价指标,将其纳入学校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不断检验、改进产学研结合工作。

三、产学研结合实践中应明确和探索的几个问题

1.实施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实际业务环节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这是产学研结合的关键。

2.必须具有相对固定和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校企双方能够真正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3.必须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难度,而且只有具备“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质,才能胜任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工作。

4.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高职高专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专科接本科等多种层面相互沟通、衔接的重要环节和纽带。因此,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上,既要强化专业岗位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的培养;既要考虑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兼顾专科接本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衔接,更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都需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它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要依靠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更离不开产业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全社会都应该共同关注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高职高专教育的产学研结合会越办越好,从而推动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景文.校企合作办学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2, (1).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2.

体育产业调研篇(9)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5-0052-03

在当前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形势下,高职高专要发展,要生存,就要正确定位,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培养大批的、符合市场需要的实用人才,走有特色的产学研结合之路。

一、当前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每个学校都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处的地域,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与途径。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开展产学研结合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产学研合作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校把产学研结合只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由于企业没有品尝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带来的甜头,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缺乏正确认识,把其视为额外负担。

2.没有找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些学校和企业虽然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产学研结合的外部环境、思路不够开阔或自身条件的影响等原因,还没有找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缺乏长效机制。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产学研结合中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致使目前一些学校的产学研合作还停留在浅表层次。

(二)原因剖析

1.宏观方面:(1)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对高职高专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制约了产学研结合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2)缺乏国家在宏观层次上调动包括学校、社会各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政策法规。国家对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明确的,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3)经济发展对产学研结合的内在牵动力不足。产学研结合教育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期,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性劳动力所占据,企业还没有体验到合作教育带来的好处,因此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规范,人才高消费,高职高专毕业生被一些企业拒之门外,因此,发展高职高专教育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迫切愿望。

2.微观方面:(1)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了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校企合作必须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够健康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实验条件不具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同时这也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2)学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思路不够开阔。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开展产学研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二是许多学校在寻找产学研结合的工作岗位时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因而使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越走越窄。三是许多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希望把学生安排在少数几个工作单位,由于多方面原因,实际部门不愿意接纳或只能接纳少数人,因而给产学研结合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

二、建立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及问题,推进产学研结合亟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在目前这种产学研结合的初级阶段,政府应该通过引导、支持产学研的政策,鼓励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当前,政府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1.政府通过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在制定有关法律(如《企业法》)时,要有明确的条文规定生产条件先进的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对参与了产学研结合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享受一定的减免税等,吸引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

(二)理顺产学研结合运行主体间的合作关系

产学研合作教育要健康发展,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保证,但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是产学研结合的主体,校企双方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是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基础。因此,理顺主体间的合作关系,是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双方合作层面如何,将决定产学研合作的程度。目前校企双方合作层面主要有以下三种:

1.浅表层面的合作:企业没有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设计、科研课题的研究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环节,虽在毕业实习方面有一些安排,但也仅仅属于参观性的,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起到职前]练的作用。

2.中层面合作:企业开始关注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同时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初步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计以及教学质量评估中,而且学生基本能顶岗进行综合训练,有机会在工作中结合实际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真题真做。但这种层面的合作还仍属于比较松散的合作。

3.深层面合作: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的开发,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到毕业生的实习安排,科研课题的合作,再到教学质量评估各个环节,企业都积极参与,把其视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学校也为企业的发展“量身订做”人才。这种合作使校企双方真正建立起紧密的内外结合关系。

浅表层次合作和中层面合作都没有理顺产学研结合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因而产学研结合工作就受到了很大影响;只有建立深层面合作关系,校企双方才能够在双赢的基础上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才能够真正促进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

(三)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1.建立调控机制。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必须建立一种根据市场、企业变化随时适应、调整的机制,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办学规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1)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企业、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组成的“产学研结合指导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统一协调解决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提供指导、咨询与服务等。(2)成立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学校的专业教师、教育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岗位职能变化,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等。

2.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高等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能否寻找与把握到双方利益平衡点;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的各种保障机制是否健全。为此,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建立合作保障机制。(1)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校企双方建立“三级双轨”模式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见图1)。(2)出台相关基础文件。为保障校企合作教育的顺利实施,校企双方应研究出台下列文件:《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

3.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产学研结合开展情况如何,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检验与评估。由于评价产学研结合的指标极其复杂,包括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软”指标,还包括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硬”指标。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检验产学研结合形式是否正确、效率快慢、效果好坏、效益高低及成熟度等。建立这种评价机制,包括政府与高职高专院校两个方面:政府应建立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评价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规范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应制定各专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情况的具体评价指标,将其纳入学校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不断检验、改进产学研结合工作。

三、产学研结合实践中应明确和探索的几个问题

1.实施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实际业务环节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这是产学研结合的关键。

2.必须具有相对固定和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校企双方能够真正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3.必须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难度,而且只有具备“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质,才能胜任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工作。

4.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高职高专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专科接本科等多种层面相互沟通、衔接的重要环节和纽带。因此,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上,既要强化专业岗位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的培养;既要考虑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兼顾专科接本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衔接,更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都需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它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要依靠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更离不开产业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全社会都应该共同关注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高职高专教育的产学研结合会越办越好,从而推动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景文.校企合作办学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2, (1).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2.

体育产业调研篇(10)

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080-02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闲暇的业余时间从事与体育相关的物质性消费与精神性消费。发展体育消费能有效地缓解社会资金的紧张,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与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体育消费成为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也逐年递增。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及调研对河北省有代表性地区的体育消费场所的城镇居民进行调查,就体育消费的目的、项目、水平等与职业、收入、年龄、性别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从多角度探索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层级性特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及调研对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承德、邯郸、衡水等地区的体育消费场所的城镇居民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3份,有效回收率为87%。就体育消费的目的、项目、水平等与职业、年龄、性别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从多角度对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层级性特征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方式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城镇居民主要的体育消费内容为体育报刊、运动服装、健身设备、观赏赛事、场馆、健身指导。其中,选择最高的为运动服装的占74%,进入场馆参加锻炼的占71%,订阅体育报刊的占52%;此外,用于健身指导的占28%,用于观赏赛事的占26%。由此可见,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方式集中在物质消费,精神消费还较低,这可能与河北省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有关。此外,有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存在多元化,其消费形式与消费行为存在多样化。

(二)河北省不同身份阶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特点

本研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河北省城镇居民划分为不同阶层:a.男性;b.女性;c.白领;d.蓝领;e.高中以下毕业;f.高中毕业;g.大学毕业;h.研究生及以上毕业;i.年龄小于20岁;j.年龄介于21―30岁;k.年龄介于31―45岁;l.年龄介于46―60岁;m.年龄61岁及以上。调查结果如下。

由表1可知,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具有性别差异,年消费金额低于500元的女性远高于男性,而年消费大于3 000元的男性要高于女性;白领与蓝领的消费也存在差异,蓝领群体的消费水平较低,有39.2%的蓝领年消费小于500元;不同学历阶层的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存在较大差异,学历越高体育消费水平越高。此外,不同年龄阶层的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也存在差异,消费水平最低的群体处于46―60岁之间,即中年人。从消费的方式看性别差异也存在,特别是在体育报刊、运动服装与体育场馆消费方面,男性选择大于女性;白领与蓝领比较,除运动服装消费选择较低外,其余各方面均高于蓝领。年消费次数受性别、学历、职业及年龄的影响,有53.3%的男性每年消费6―10次,而女性只有46.3%。有62.1%的白领年消费次数在6―10次,明显高于蓝领;有57.4%的中年人年消费次数小于5次,明显高于其他年龄阶段,这可能与中年人的社会地位及消费观念有关。

(三)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动机

本研究在居民体育消费动机问题上设立了陶冶情操、时尚风气、娱乐消遣、社交需要、增进健康、跟风现象等几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体育消费的动机是合理的,68.34%的调查对象选择增进健康为首位,45.38%的受试者选择娱乐消遣为次位;还有44.87%的人把陶冶情操选择为第3位。由此表明,河北省大多数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动机是比价正确的。

(四)影响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及调研发现,影响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居民自身消费水平、所在地区的体育产品品牌效应、居民所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其中,有63.2%的城镇居民认为所在地区体育活动场所有待加强建设,74.2%的城镇居民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消费行为,73.5%的居民没有固定品牌的体育消费;此外,还有85.2%的居民认为所在地区的体育产业尚有待进一步发展,68.3%的居民认为所在地区的体育产业竞争力低于全国兄弟省市。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河北省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方式集中在物质消费,精神消费还较低,这可能与河北省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有关。此外,大多数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动机是比价正确的,但是这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体育消费行为。河北省城镇不同性别、职业、学历与年龄阶层的居民对体育消费方式的选择、体育消费水平以及体育消费的频率存在差异性。影响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居民自身消费水平、所在地区的体育产品品牌效应、居民所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

(二)改善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建议

要加强河北省城镇体育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大体育资源的社会共享水平。当地有关部门可以考虑依托所在地区的学校及企事业单位,通过各种途径促使体育设施面向全社会开放,以满足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通过与体育专业院校合作,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及聘任,从多方面优化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行为,不断满足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同时,政府要督促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城镇体育消费市场的监管力度,不断健全并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全面提高体育消费场所相关人员的服务水平,为城镇居民创造和谐的体育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善平,孙蔚,韩骥磊,等.不同锻炼阶段高知人员体育消费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1):81-84.

[2]陈华.体育消费行为理论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6):50-53.

[3]刘志强,张庚淼,韩省亮,等.21世纪我国现代体育消费行为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3):1-5.

体育产业调研篇(11)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对人类社会的活动特点进行分析与研究,是我国科研部门与政府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本文对体育产业进行探索与研究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各部门的生产关系、再生产规律、竞争理论、垄断理论以及生产目的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阐述。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制定产业政策以及产业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对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的重要理论框架。 

(二)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以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与我国历史发展经验为基础并对优秀理论不断深入与丰富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的重要体现。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是年20年代指导我国经济实践与产业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未来指导我国经济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尤其是在我国体育产业建设中,更加离不开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对宏观建设方面的理论支持。

(三)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主要针对类型相同的各经济组织集团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当前我国产业经济学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尚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科研机构的不断努力下,该学科在实践以及理论上的进步十分迅速。虽然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学生体系,但由于研究起步较晚,实践经验较少。总体上来看,产业经济学重点探索某一领域内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不同企业之间部分与合作的一般规律,同时也研究某一领域与其他生产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由于我国经济系统庞大而复杂,其中包含许多不同领域的子系统与细分产业,而这些产业依照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和经济活动方式,在物料供应层次上各自体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子系统所承担的责任各不相同。产业经济学则从产业的角度出发对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所体现出来的经济活动特点以及区域子系统内所协作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 

(四)西方经济学 

在我国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研究成果都是以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并在相关的理论支持下得出的。根据已往的实践经验来看,产业经济学无论是研究方法上还是在原理应用上都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结构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重要框架;通过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对市场行为中的均衡价格理论与厂商理论进行应用与分析;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绩效理论能够将生产与消费行为的分配理论与优先行为理论进行模拟。从宏观角度来看,市场关系结构与产业组织理论为研究对象,根本上是以微观经济学中的垄斷价格理论为基础,结合已往的研究结果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而进行的探索。通过现代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可以对微观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理论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与组合,将产业经济学中的各种微观与宏观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二、体育产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学主要从交换、流通以及生产三个方面出发,对相关的组织集团、经济活动与发展规律进行阐述。主要的研究对象包含体育产业政策、体育产业布局、体育产业结构以及体育产业组织等。其中体育产业组织即市场上从事体育类产品生产的社会组织集合,重点研究其在宏观的市场竞争与合作中各部门在利益关系上的发展规律与变化形态。体育产业结构即产业领域内所形成的的行业技术经济联系以及数量关系形式,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主要受到关联机制、就业结构以及需求结构的影响。体育产业关联即所生产的产品或在中间产品的投入过程中,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在结构联系、产品技术之间的形态,不同维度下,产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产业结构的方式体现出来。在关联过程方面,体育产业结构是宏观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均衡的研究对象之一。体育产业布局即在某一时刻的生产力条件下,某一区域的空间组合情况与空间布局情况。其中体育产业空间结构是反映体育产业布局的重要体现,产业空间结构是否具有充足的合理性决定该区域能够充分发挥经济优势、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产业发展即该产业从开始建立到进行淘汰阶段之间不断发展以及改良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育产业在发展状态下中对企业领域产业影响的过程,其中主要包含体育产业发展周期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有关因素。体育产业政策主要指的是某一区域内政府部门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的出发,利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针对体育产业所提出的有利于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关措施。 

三、体育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 

(一)体育产业组织理论 

体育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内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明确不同生产部门的经济活动规律为主要目的。企业关系主要指的是某一特定行业内容不同企业之间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行为关系、利益关系以及交易关系等,以上几方面的关系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企业以及行业本身的发展与生态产生重要影响。

       (二)体育产业结构理论 

体育产业结构理论以体育产业结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影响经济发展的有关因素与演变规律为基础,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方案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关需求为目标,对行业间的结构层次深化以及资源占有关系进行深入挖掘,并以研究结构为理论基础来对政府部门的政策优化工作以及产业结构规划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体育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对产业结构造成影响的决定性因素和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二,揭示在体育产业不断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般规律;第三,寻找优化产业结构的具体操作方案;第四,从体育产业长期的发展需求出发,结构调整政策以及体育行业的选择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等。体育产业结构理论在对体育产业长期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般规律进行研究与探索的同时还重点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规划的基本方案,并对基本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专门的分析。 

(三)体育产业关联理论 

体育产业关联理论通常也被称为体育产业联系理论,相比于传统的体育产业结构理论,该理论能够对行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更加精确的量化描述,该理论的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产业关联理论主要对产业内容经济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量化的阐述,该理论在解决经济问题方面主要采用的计算方法为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通过投入产出模型与具体的经济活动所生成的投入产出表对投入产出关系进行描述。将某一特定区域内,以一段时期内的经济活动过程具体到行业内部的各个企业方面,在对企业之间经济技术关系进行反映的同时以量化的方式对单个企业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研究,选取投入产出特性、投入产出比以及波及效果等方面的结论。其中涉及效果主要包含资本需求、就业需求以及体育产业影响力等。 

(四)体育产业布局理论 

体育产业布局理论主要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内体育产业布局与该区域中经济活动内存变化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与研究。特定区域内,政府部门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需求对体育产业内部各企业的生产关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就必然会形成体育产业结构布局。而政府部门接下来政策调整方案的调整也一定要结当前该区域内合体育产业布局的有关特点来制定调整方案。因此,对体育产业布局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也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良政策制定的重要研究项目之一。 

(五)体育产业发展理论 

当前我国下处于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研究人员一定要结合考虑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产业转移、发展周期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问题。有关问题也需要对当前区域内体育产业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规律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认识,根据产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使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能够顺利实现。发展体育产业需要综合考虑到发展政策、资源配置、发展周期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挖掘体育产生的发展规律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行业形态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行业政策,才能起到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鸿声,史兵.体育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02(08):17-19. 

[2]张小林,周道平,刘少英.体育旅游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建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2(15):133-135. 

[3]周波.论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D].湖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