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传统艺术现代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由于“现代性”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地区、民族等因素而产生不同,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概念运用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问题中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用辩证、发展的方法将西方的“现代性”与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民族性”的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艺术“现代性”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什么是“现代性”,福柯在其《什么是启蒙》中说:“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把现代性想象成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有特定人民所作的资源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因此,“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发展传统的行为或观念。黑格尔更认识到了现代性对于艺术的现实意义:艺术家拥有创作的自由:
l9世纪中后期至今的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就是艺术家们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不停突破传统、进行各种艺术实验的表现。但是,二者所表现出的“现代性”含义又是有所不同的。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现代性”与欧洲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动荡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工业革命导致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宗教神话思维被现代科技理性所取代。这种宗教整一性意识遭到彻底破坏,必然带来了全社会性的困惑、混乱和焦虑。艺术领域中先后出现了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以及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各种我行我素的实验艺术,就是艺术家面对这种社会剧变所作出的反应。而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以及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后,艺术家们开始将自己完全淹没在现代科技文化的浪潮中,不再象19世纪的痛苦挣扎,通过回归自我来对抗科技压力,而是开始满心喜悦的享受了,后现代主义也就是因此现了。虽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与风靡,标志着统治西方200多年的“现代”世界观的危机,但实际上“后现代”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现代”观呢,它们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与传统更多更大的不同而已,他们是有着本质的联系的。因此,当我们借鉴西方的“现代性”观念时,必须用辨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而不可断章取义。论文下载
二、西方“现代性”的扩张
除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现代性”,还要注意由于发展先后、经济基础不同、社会制度差异等因素所造成的东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势和弱势之分。注意到这个因素,就不会迷失自我而盲目的被他人所左右。
发端于经济全球化的文化全球化,就是这么一个源自西方世界的强势文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不仅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也成为“文化全球化”的主导;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扮演着弱势的角色,传统文化不得不面对着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的猛烈冲击。“全球化”的美国文化被形象地概括为“三片”,即代表美国饮食文化的麦当劳“薯片”、代表着美国电影文化的好莱坞“大片”、代表美国信息文明的硅谷“芯片”。而在艺术领域,美国在二战后借助其霸权化的科技、经济、政治地位向满目疮痍的欧洲推广美国式艺术,先后树立起了滴洒抽象表现主义、集合主义、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主义等符合美国意识形态需求的艺术流派,并使之随着经济全球化扩张到世界各地。在二战后3O年内,美国式艺术成为世界性艺术,成为世界艺术发展的风向标。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认为,相对于政治经济的硬力量,文化是一种软力量,但是它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却是持续不断的。英国学者汤林森更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文化殖民,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在全球的扩张。虽然汤林森说的看起来有点偏激,但是文化全球化传播的力度和强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其发展势头不容忽视。
因此,面对从西方蜂拥而来的现代、后现代艺术文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成就的中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是相当重要的,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妄自菲薄。
三、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
如何实现中同传统艺术的现代化,现在存在三种观点:一,立足于过去。赞同这种选择的人主张用“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部分”去“抵制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西方腐败的意识文明,保持民族固有的美德与自尊”。二,立足于未来。赞同这种选择的人,强调“中同画可以推向世界,为了世界性、历史性的需要,让世界接受中国画”,立足于现在。这批论者倾向于中国美术的现代化,面对严峻的现实,对传统进行深刻的反思。
很明显,前两种观点不仅忽略了传统的实践性或延续性,把传统看作静止的、凝固着的东西,还属于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观,是不明智的,也是行不通的?而第三种观点是较为符合现实需要的,冈为它是以发展和辩证的方法去看待和解决我国艺术目前面临的问题。首先,我国艺术必须是要发展的,而来自外部的促动和营养是必不可少的素。比如,被中华民族视为悠久历史传统的象征的“塔”这种建筑形式,其实是来自印度的舶来品,是随着佛教在东晋传人后才在中困遍地开花的。中世纪时期的伊斯兰围家之所以获得在科技文化上的巨大发展,是因为他们翻译了大量卉希罗的文化典籍,而欧洲的文艺复兴也是以这些著作作为启蒙和基奠的。现代的美国文化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迅速传播,除了其科技、经济高度发达的原因外,其本身的文化“杂合”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此,并没有什么纯粹的文化可供民族主义膜拜;文化艺术的发展,除了在自身寻找发展规律外,寻求外来文化的帮助是不可避免的。其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以何种态度对待随经济、科技、传媒浪潮奔袭而来所谓“强势文化”,是传统艺术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美同在世界上确实占有领先地位是科技文化,此,正如有史论家所说的“美国当代艺术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技术的表现”在它的后现代艺术里,从集合主义、波普、超级现实主义、构成主义、大地主义、装置艺术以及广泛化的观念主义艺术,无不充斥了美国科技文化语境中的图像和技术产品,科技文化的产物成为艺术家创作的表现对象和手段以新奇体验代替审美,混迹于生活取代艺术的精英意识成为艺术的新内涵此,这种艺术已经完全脱离艺术的文化传统只是高度发达的科技、经济甚至政治的产物。以这种认识为前提,就不会将“非艺术化”的后现代艺术与发达的科技文化混为一谈,不会盲目的崇拜或反对外来的现当代文化一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对于我围经济科技发展有利的先进的科技文化可以全盘接受,而对不符合我闰发聪现实,与我周艺术传统形式或意识完全割裂的后现代芝术.就要小心谨慎,只能吸收其“合理内核”了。
关键词:现代性 传统艺术 现代化
前言
由于“现代性”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地区、民族等因素而产生不同,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概念运用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问题中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用辩证、发展的方法将西方的“现代性”与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民族性”的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艺术“现代性”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什么是“现代性”,福柯在其《什么是启蒙》中说:“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把现代性想象成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有特定人民所作的资源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因此,“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发展传统的行为或观念。黑格尔更认识到了现代性对于艺术的现实意义:艺术家拥有创作的自由:
l9世纪中后期至今的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就是艺术家们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不停突破传统、进行各种艺术实验的表现。但是,二者所表现出的“现代性”含义又是有所不同的。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现代性”与欧洲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动荡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工业革命导致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宗教神话思维被现代科技理性所取代。这种宗教整一性意识遭到彻底破坏,必然带来了全社会性的困惑、混乱和焦虑。艺术领域中先后出现了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以及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各种我行我素的实验艺术,就是艺术家面对这种社会剧变所作出的反应。而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以及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后,艺术家们开始将自己完全淹没在现代科技文化的浪潮中,不再象19世纪的痛苦挣扎,通过回归自我来对抗科技压力,而是开始满心喜悦的享受了,后现代主义也就是因此现了。虽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与风靡,标志着统治西方200多年的“现代” 世界观的危机,但实际上“后现代”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现代”观呢,它们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与传统更多更大的不同而已,他们是有着本质的联系的。因此,当我们借鉴西方的“现代性”观念时,必须用辨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而不可断章取义。
二、西方“现代性”的扩张
除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现代性”,还要注意由于发展先后、经济基础不同、社会制度差异等因素所造成的东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势和弱势之分。注意到这个因素,就不会迷失自我而盲目的被他人所左右。
发端于经济全球化的文化全球化,就是这么一个源自西方世界的强势文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不仅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也成为“文化全球化”的主导;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扮演着弱势的角色,传统文化不得不面对着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的猛烈冲击。“全球化”的美国文化被形象地概括为“三片”,即代表美国饮食文化的麦当劳“薯片”、代表着美国电影文化的好莱坞“大片”、代表美国信息文明的硅谷“芯片”。而在艺术领域,美国在二战后借助其霸权化的科技、经济、政治地位向满目疮痍的欧洲推广美国式艺术,先后树立起了滴洒抽象表现主义、集合主义、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主义等符合美国意识形态需求的艺术流派,并使之随着经济全球化扩张到世界各地。在二战后3O年内,美国式艺术成为世界性艺术,成为世界艺术发展的风向标。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认为,相对于政治经济的硬力量,文化是一种软力量,但是它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却是持续不断的。英国学者汤林森更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文化殖民,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在全球的扩张。虽然汤林森说的看起来有点偏激,但是文化全球化传播的力度和强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其发展势头不容忽视。
因此,面对从西方蜂拥而来的现代、后现代艺术文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成就的中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是相当重要的,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妄自菲薄。
三、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
关键词:现代性 传统艺术 现代化
前言
由于“现代性”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地区、民族等因素而产生不同,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概念运用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问题中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用辩证、发展的方法将西方的“现代性”与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民族性”的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艺术“现代性”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什么是“现代性”,福柯在其《什么是启蒙》中说:“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把现代性想象成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有特定人民所作的资源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因此,“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发展传统的行为或观念。黑格尔更认识到了现代性对于艺术的现实意义:艺术家拥有创作的自由:
l9世纪中后期至今的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就是艺术家们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不停突破传统、进行各种艺术实验的表现。但是,二者所表现出的“现代性”含义又是有所不同的。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现代性”与欧洲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动荡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工业革命导致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宗教神话思维被现代科技理性所取代。这种宗教整一性意识遭到彻底破坏,必然带来了全社会性的困惑、混乱和焦虑。艺术领域中先后出现了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以及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各种我行我素的实验艺术,就是艺术家面对这种社会剧变所作出的反应。而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以及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后,艺术家们开始将自己完全淹没在现代科技文化的浪潮中,不再象19世纪的痛苦挣扎,通过回归自我来对抗科技压力,而是开始满心喜悦的享受了,后现代主义也就是因此现了。虽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与风靡,标志着统治西方200多年的“现代” 世界观的危机,但实际上“后现代”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现代”观呢,它们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与传统更多更大的不同而已,他们是有着本质的联系的。因此,当我们借鉴西方的“现代性”观念时,必须用辨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而不可断章取义。
二、西方“现代性”的扩张
除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现代性”,还要注意由于发展先后、经济基础不同、社会制度差异等因素所造成的东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势和弱势之分。注意到这个因素,就不会迷失自我而盲目的被他人所左右。
发端于经济全球化的文化全球化,就是这么一个源自西方世界的强势文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不仅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也成为“文化全球化”的主导;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扮演着弱势的角色,传统文化不得不面对着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的猛烈冲击。“全球化”的美国文化被形象地概括为“三片”,即代表美国饮食文化的麦当劳“薯片”、代表着美国电影文化的好莱坞“大片”、代表美国信息文明的硅谷“芯片”。而在艺术领域,美国在二战后借助其霸权化的科技、经济、政治地位向满目疮痍的欧洲推广美国式艺术,先后树立起了滴洒抽象表现主义、集合主义、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主义等符合美国意识形态需求的艺术流派,并使之随着经济全球化扩张到世界各地。在二战后3O年内,美国式艺术成为世界性艺术,成为世界艺术发展的风向标。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认为,相对于政治经济的硬力量,文化是一种软力量,但是它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却是持续不断的。英国学者汤林森更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文化殖民,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在全球的扩张。虽然汤林森说的看起来有点偏激,但是文化全球化传播的力度和强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其发展势头不容忽视。
因此,面对从西方蜂拥而来的现代、后现代艺术文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成就的中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是相当重要的,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妄自菲薄。
三、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
前言
由于“现代性”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地区、民族等因素而产生不同,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概念运用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问题中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用辩证、发展的方法将西方的“现代性”与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民族性”的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艺术“现代性”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什么是“现代性”,福柯在其《什么是启蒙》中说:“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把现代性想象成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有特定人民所作的资源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因此,“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发展传统的行为或观念。黑格尔更认识到了现代性对于艺术的现实意义:艺术家拥有创作的自由:
l9世纪中后期至今的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就是艺术家们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不停突破传统、进行各种艺术实验的表现。但是,二者所表现出的“现代性”含义又是有所不同的。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现代性”与欧洲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动荡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工业革命导致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宗教神话思维被现代科技理性所取代。这种宗教整一性意识遭到彻底破坏,必然带来了全社会性的困惑、混乱和焦虑。艺术领域中先后出现了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以及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各种我行我素的实验艺术,就是艺术家面对这种社会剧变所作出的反应。而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以及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后,艺术家们开始将自己完全淹没在现代科技文化的浪潮中,不再象19世纪的痛苦挣扎,通过回归自我来对抗科技压力,而是开始满心喜悦的享受了,后现代主义也就是因此现了。虽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与风靡,标志着统治西方200多年的“现代”世界观的危机,但实际上“后现代”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现代”观呢,它们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与传统更多更大的不同而已,他们是有着本质的联系的。因此,当我们借鉴西方的“现代性”观念时,必须用辨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而不可断章取义。
二、西方“现代性”的扩张
除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现代性”,还要注意由于发展先后、经济基础不同、社会制度差异等因素所造成的东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势和弱势之分。注意到这个因素,就不会迷失自我而盲目的被他人所左右。
发端于经济全球化的文化全球化,就是这么一个源自西方世界的强势文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不仅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也成为“文化全球化”的主导;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扮演着弱势的角色,传统文化不得不面对着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的猛烈冲击。“全球化”的美国文化被形象地概括为“三片”,即代表美国饮食文化的麦当劳“薯片”、代表着美国电影文化的好莱坞“大片”、代表美国信息文明的硅谷“芯片”。而在艺术领域,美国在二战后借助其霸权化的科技、经济、政治地位向满目疮痍的欧洲推广美国式艺术,先后树立起了滴洒抽象表现主义、集合主义、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主义等符合美国意识形态需求的艺术流派,并使之随着经济全球化扩张到世界各地。在二战后3O年内,美国式艺术成为世界性艺术,成为世界艺术发展的风向标。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认为,相对于政治经济的硬力量,文化是一种软力量,但是它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却是持续不断的。英国学者汤林森更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文化殖民,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在全球的扩张。虽然汤林森说的看起来有点偏激,但是文化全球化传播的力度和强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其发展势头不容忽视。
因此,面对从西方蜂拥而来的现代、后现代艺术文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成就的中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是相当重要的,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妄自菲薄。
三、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
如何实现中同传统艺术的现代化,现在存在三种观点:一,立足于过去。赞同这种选择的人主张用“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部分”去“抵制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西方腐败的意识文明,保持民族固有的美德与自尊”。二,立足于未来。赞同这种选择的人,强调“中同画可以推向世界,为了世界性、历史性的需要,让世界接受中国画”,立足于现在。这批论者倾向于中国美术的现代化,面对严峻的现实,对传统进行深刻的反思。很明显,前两种观点不仅忽略了传统的实践性或延续性,把传统看作静止的、凝固着的东西,还属于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观,是不明智的,也是行不通的?而第三种观点是较为符合现实需要的,冈为它是以发展和辩证的方法去看待和解决我国艺术目前面临的问题。首先,我国艺术必须是要发展的,而来自外部的促动和营养是必不可少的素。比如,被中华民族视为悠久历史传统的象征的“塔”这种建筑形式,其实是来自印度的舶来品,是随着佛教在东晋传人后才在中困遍地开花的。中世纪时期的伊斯兰围家之所以获得在科技文化上的巨大发展,是因为他们翻译了大量卉希罗的文化典籍,而欧洲的文艺复兴也是以这些著作作为启蒙和基奠的。现代的美国文化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迅速传播,除了其科技、经济高度发达的原因外,其本身的文化“杂合”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此,并没有什么纯粹的文化可供民族主义膜拜;文化艺术的发展,除了在自身寻找发展规律外,寻求外来文化的帮助是不可避免的。其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以何种态度对待随经济、科技、传媒浪潮奔袭而来所谓“强势文化”,是传统艺术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美同在世界上确实占有领先地位是科技文化,此,正如有史论家所说的“美国当代艺术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技术的表现”在它的后现代艺术里,从集合主义、波普、超级现实主义、构成主义、大地主义、装置艺术以及广泛化的观念主义艺术,无不充斥了美国科技文化语境中的图像和技术产品,科技文化的产物成为艺术家创作的表现对象和手段以新奇体验代替审美,混迹于生活取代艺术的精英意识成为艺术的新内涵此,这种艺术已经完全脱离艺术的文化传统只是高度发达的科技、经济甚至政治的产物。以这种认识为前提,就不会将“非艺术化”的后现代艺术与发达的科技文化混为一谈,不会盲目的崇拜或反对外来的现当代文化一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对于我围经济科技发展有利的先进的科技文化可以全盘接受,而对不符合我闰发聪现实,与我周艺术传统形式或意识完全割裂的后现代芝术.就要小心谨慎,只能吸收其“合理内核”了。
二、现代环境艺术呈现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人们以往对“现代”标志的各类事物具有空前的热情,并且以此为骄傲。转瞬间,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大的冲击,西方的技能、知识、审美方式、处世之道风靡全球,占据着重要的统治地位,这种不可或缺性致使政治、经济、文化的趋同性越来越严重。全球化使民族不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弱小国家的文化淹没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最终消失殆尽。这是一种异变的文化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不应该被新事物所取代,而应完美融合于新事物之中,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本土特色文化发扬光大。现代化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自我发现和认证的新途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上,民族面临着无限的压力,觉醒似乎成为重塑民族特色的一条捷径。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特色携手本土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宗教席卷而来,在世界之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开始有意识地发展地域文化,执着追求区域特征、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越具有本土文化气息,越能激发人们的兴趣,才能逐渐推广到世界各地,得到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较为混乱,非常有必要重新提出本土化和地域化设计方案。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中国本土化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自信心中国设计师经过时间的洗礼,积累环境艺术设计经验,在成长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期望能够经过凤凰涅磐获得新生。设计师领悟到“现代化”并非是以“拿来主义”对西方所有模式的全盘接收,而应该自主选择后工业社会,为本国挑选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自我发现和认证的新道路。正如柯里亚所说,如果现代主义建筑在印度传统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那么它就不会是今天的模样,而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因此,国内设计师必须正视本国实情,深入挖掘特色本土文化,对国家和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心,避免盲目地崇拜、模仿西方环境艺术设计模式。
(二)分析比较世界各地文化兵书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国内设计师只有对本国文化特色和外国文化特色都了如指掌、成竹在胸,才能真正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实现本土特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使本国经典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
(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面对“现代化”的冲击,设计师应该坚守本国传统文化,广泛吸纳外来先进文化精髓,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立足国内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大胆追求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模式,广泛吸收各国文化精华。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师胸无点墨,未能体会到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缺乏对民族特色文化的深入研究,因而在设计时困难重重,不会产生通透之感,进而导致设计时出现倾向。
(四)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创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环境艺术设计也应与时俱进。设计师应该创造性地继承发扬本国特色文化事业,挖掘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才能走在时代前沿,设计出既符合本国国情、满足人们需求,又能与世界接轨、发扬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设计师肩负着为环境艺术空间创造文化价值的重任,需要考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本土民族文化特色、展示风俗习惯和地方特征。在现代社会中,环境艺术设计师可以通过直接实践或间接学习来获取国内外设计经验,避免了许多弯路,能够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创作方法,尽早设计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扬光大。
三、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地位
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是人们审美习惯的直接反映,时代、地域、民族、年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等诸多因素都能反映出不同的审美习惯和审美需求,在迥异的审美习惯背后,蕴含着对传统文化始终如一的青睐和追求。遗憾的是,现代化思潮的疯狂冲击动摇了人们对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坚守,发酵出一些似是而非、浅薄空泛、不求甚解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一部分作品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一部分作品严格遵循古法,还有一部分作品采用形式主义把本土“符号”强加于环境艺术设计之中。总体看来,这些艺术创作可以概括为矫揉造作、简陋粗糙、空间混乱、附庸风雅、理念不清,完全背离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初衷。民族文化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挥之不去,时代的更迭和风雨的的冲刷无法抹平传统文化的印记,地域风俗反而会随着历史的沉积而历久弥新。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固步自封,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革新,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展现出多样化的形象,但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民族特色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是新兴事物的灵魂和本质。
四、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要探讨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用,首先需要了解现代建筑精神。现代建筑思潮形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战的残酷现实和灾难毁灭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幻想,正视现实逐渐成为现代建筑艺术的指导思想,而环境艺术设计也别无选择,只能尊重现实。现代主义建筑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勇于探索满足工业化社会需求的全新建筑风格和样式,具有激进主义和理性主义色彩。这些现代建筑以几何形体作为构图元素,整体形象简洁大方,基本上没有装饰性的雕刻。现代建筑的最显著特点是充分发挥了建筑的实用功效,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但这并不代表现代人们审美价值和审美取向的遗失,只不过现代人们的美学观念有所转变罢了。现代主义既是对当下、新颖、现代和普遍性的强调,又是与古典、古代、传统的决裂。正如林内斯库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主要指的是“新”,更重要的是,它是指“求新意志”——基于对传统的彻底批判来进行革新和提高的计划,以及一种比过去更严格更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审美需求的雄心。虽然后现代建筑风格各异,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反对以结构和功能主宰建筑形式,认为建筑形式应该显露出历史文化的情感因素和传统的形象,纠正了现代主义建筑精神理念。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都具有非理性特征,现代主义强调实体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功能性。现代主义利用力量、生命和意志等非理性实体取代传统理性实体,本质特征在于“居”。后现代主义的理性不仅包括了传统与现代的理性实体,还包括消弭的非理性实体,所以是功能性的。后现代主义无中心、无终结,其本质特征在于“流”。西方建筑将抽象的几何关系和数的规律绝对化,其建筑理念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纯粹与完美,建筑形体简洁明晰、因果逻辑分明,体现了西方建筑的优势。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形式更为抽象,不能用几何体进行归纳。
传统工艺美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产物,它既具有工艺美术的一般特质,又保持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性,彰显了中国的文化特色。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集合了以下几种特征:一是地域性。受地域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居民的造物方式略有不同,造就了传统工艺美术不同的特色。以刺绣为例,苏绣上绘有栩栩如生、构思巧妙的秀丽图案,做工精致,针法活泼,色彩斑斓。而湘绣则大多采用硬缎、软缎、透明纱等材质,利用丝线、绒线等绘制出一幅幅色彩鲜明、构图严谨、变现力极强的人物画;二是审美性。最初的传统工艺美术创作是以使用为基本前提,制作较为美观。古代人民大都向往美满的生活,并将这种情怀表现在文化创作上,所以在传统工艺品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喜庆的事物,气氛表现热烈,表达形式各有不同;三是人文性。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寄托了不同历史时期古人的情思,其与单纯的工业化产品在人文特性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选材、加工工艺、功能取向和装饰方式上。
二、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现状
传统工艺美术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涵养,使其备受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这无疑为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政府越来越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并将传统工艺美术纳入到文化建设项目当中。但是,在传统工艺美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更多的是作为奢侈品出现,过于偏重其审美价值,从而出现了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与生活需求日渐脱节的现象,限制了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另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传统工艺美术正在承受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冲击。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影响下,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生活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审美观念和价值的改变,这致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步退化,使传统工艺美术逐步退化出人们的视野之外。很多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人,受市场化经济的冲击自信心逐步退化,甚至审美观发生动荡,在繁琐的市场环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再坚定的认可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技艺不断退化甚至衰败,使得传统工艺手艺后继无人。以当前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形势来看,其面临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资源、创新、经营匮乏几个方面。社会是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观念也会随之变化,这要求传统工艺美术时刻跟进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加强经营管理,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从而在繁琐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一席之地。现如今,文化创意产业的衍生与发展,标示着新文化产业格局的形成,这就为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我们需要重新确立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促进其转型成功。
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人口较少,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锦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等地。因分布地区不同,一部分使用赫哲族语,一部分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也通用汉语文。赫哲族的传统工艺美术主要有图案、岩画、剪纸、雕刻等,其中图案、剪纸、雕刻属于造型艺术,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它们源于生活、实用性强,为广大民众所喜爱,也是比较发达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最为知名的是桦皮制品、木制品、鱼兽皮制品。
一、独特的鱼皮文化
1.鱼皮画是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赫哲族的传统艺术产品。赫哲族人因有用鱼皮制衣的习俗,故被称为“鱼皮部落”。赫哲族妇女挑选三四尺长的鲤鱼、鲟鱼、鳇鱼等尽量完整地剥下鱼皮,晾干去鳞,用木棒捶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再染色制衣。长衫、短衣、套裤等主要由整张鱼皮制成,风格粗放,说明赫哲族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创造生活的顽强意志与智慧。千百年来,赫哲族通过对鱼皮的粘贴和镂刻,以独特的形式,展现了赫哲族人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意识。赫哲族的鱼皮文化已有深远的历史,鱼皮工艺品已远涉重洋在国外展出,深受世人瞩目。鱼皮工艺品在制作过程中,有多种艺术形式,如镶嵌、镂刻、浮雕、绣缝、漆艺等技法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多是天然的材料制成,外面还刻有花纹图案,美观、严密、实用,雕刻艺术追求精细,每创作一幅精美的鱼皮画,都要经过非常复杂的工艺和创作过程。传统的鱼皮画,多以描绘赫哲族人的生活为主,多是表现赫哲族人传统的日常生活画面,也有一部分是表现赫哲族人的,画面极具浓郁的赫哲族民俗色彩。
2.许多工艺美术师也越来越关注赫哲族的工艺美术和鱼皮文化,如工艺美术师张琳就意外结缘鱼皮画艺术,她不是赫哲族人,但对鱼皮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拥有很高的造诣。多年来,她先后多次深入赫哲族渔乡,向赫哲族老人学习传统鱼皮画技艺,研究鱼皮画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总结了最简单的制作鱼皮画步骤,认为“制作鱼皮画首先要把画有创作题材的画纸剪下,并拓印在纸板上,然后按照纸板上画的形状,剪出同样形状的鱼皮。最后将裁剪好的鱼皮贴在背纸板上,着色装裱,这样一幅鱼皮画就诞生了”。据了解,张琳创作的鱼皮画作品在上海世博会、深圳文博会、深圳大运会上展出,先后被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齐白石艺术馆收藏。鱼皮画独有的立体感和动感,是其他美术材料所无法取代的,即使收藏多年都不会变质,是艺术收藏的珍品。2011年,张琳和黑龙江省残联的十几位残疾人学员共同用400多张鱼皮创作了一幅长5米、宽2米的鱼皮画《松花江百里湿地》,经上海吉尼斯总部确认,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彩色鱼皮画。为了将鱼皮文化传承下去,张琳每年都要去几次赫哲族人居住地,并与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等高校合作,面向大学生开设鱼皮画的课程,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这门艺术。在未来的日子里,鱼皮画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3.如今黑龙江省境内有许多家关于赫哲族鱼皮文化的产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在保持民族风格外,还不断汲取其他种类的设计题材,加入了很多具有时代感的新元素,更具有现代化的色彩。鱼皮画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他们多次在国家文化博览会、省经贸洽谈会展出,深受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产品销往祖国各地,远销俄罗斯、韩国、日本等世界各国。不仅传承了鱼皮文化,还为一些下岗职工搭建了就业的平台。他们创作的《吉祥龙》《金玉满堂》《猎捕》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大弘扬了我国的民族文化。
二、精湛的图案艺术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图案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他们常常在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绣制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及几何形图案等。妇女们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裤腿等处用彩线刺绣的花纹、图案更为精美。图案是赫哲族传统的绘画,主要有服饰图案、桦皮器皿图案、风俗绘画等。服饰图案主要有兽形图案、旋涡纹、菱形纹、螺旋纹等,其中螺旋纹图案最多,一般用于装饰胸巾以及袍子的后身和前襟。在桦树皮制品上,也绘有类似装饰图案或花纹。这些图案造型别具一格,构图大方、色彩鲜艳,具有别致的民族特点。赫哲族妇女的衣饰因受满族影响,鱼皮长衫与旗袍相似,有领窝,但没有衣领。他们在长衫的衣领、袖边等装饰各种图案,生动雅致。赫哲族人的鱼皮衣饰纹样以卷曲繁缛,左右对称的云水纹为主,布局考究、变化有序,可见其图案造型艺术之成熟。
鱼皮画是赫哲族渔乡走出的极具黑龙江民俗色彩的独特艺术,虽然这个民族人口很少,但他们创造的鱼皮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体现了赫哲族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遐想。
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色彩,并不是简单的进行渗透,而是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要素较好地融合起来形成新的艺术设计观念。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设计者积极寻找中国传统色彩的内涵,并且将传统色彩灵活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促使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充满丰富的传统色彩。虽然艺术设计在色彩应用方面体现着各个时代的精神内涵,但是作为中国传统的色彩始终被人们尊崇。很多设计者将中国传统色彩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从而创造了众多杰出的作品。其中中国传统色彩应用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红,中国人们始终喜欢红色,甚至红色被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中国红在经过长时间的沉淀,象征着热情、奔放、团结的民族品格。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在春节期间推出的广告。其在中国市场的宣传过程中,广告内容就将传统色彩与艺术设计较好的融合在一起。在这则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整幅画面红色的背景,同时也能够看到穿着红色衣服的福娃和身穿红色衣服的人们,同时手举可口可乐展现出一家人高兴、和谐的画面。
1.2中国传统书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文字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递设计作品的信息,更发挥着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作用,这也就对现代艺术设计文字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观察这几年的艺术作品,我们便能够清晰的看到很多作品中的文字都是经过电脑合成,这样的字体与书法相比缺乏灵动性,呆板生硬,缺乏内涵。然而,将传统书法较好的融合到现代艺术设计中,能够较好的体现现代艺术作品的风格。不同的书法具有不同的文字特征,不同的文化特征对艺术设计作品产生的影响也就不一样。其中篆书代表着高雅;隶书代表着古朴的特征;草书代表着活泼和灵动。通过将中国传统书法较好的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有利于将作者的思想情感更好地体现出来,为艺术作品增添精神内涵,从而引发人们的共鸣。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印”的设计,就是传统书法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设计者通过深入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内涵和含义,然后将其灵活的应用到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中,从而创造出非常灵动的标志。这个标志通过自身蕴含的内涵有力的向世界传递了“新北京、新奥运”的全新理念。为了将传统书法灵活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便需要设计者深入理解书法表达的意义和内涵,然后将书法内涵的经典之处进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艺术设计作品具有更强的魅力。
1.3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关于吉祥的图案。这些吉祥图案大多数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代表着人们对幸福生活和吉祥平安的美好期盼,并且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得到了完善。其中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包括“福禄双喜”、“龙凤呈祥”、“年年有余”、“如意纹”、“云纹”、“龙纹”等。这些吉祥图案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中国联通的标志。这个标志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佛教的“盘长”图案,从而让整个标志都充满了东方神韵。同时这个标志环环相连,蕴含着“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公司文化内涵。除此之外,还有中国华夏银行的玉龙标志、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邮政的回纹图像标志。这些现代艺术设计作品都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元素的延生和分解应用,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寓意,并且准确形象的将设计者的思想理念体现出来。但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时,不仅要注意对吉祥图案形的把握,还应该注意吉祥图案的“意”。只有深入领会了传统吉祥图案的意蕴,才能够灵活应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有效提高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价值。
现代艺术设计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集中概括的设计已逐渐成为主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现代艺术设计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
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绘画讲究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用多”,构图上“计白当黑”等审美追求能为平面设计师提供大量的营养。这已经在我国艺术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如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
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融合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又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水—生命—文化”招贴图形作品,更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品。2008年的深奥标志也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在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等,特别是中国画,巧妙的运了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西方传统艺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入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中国艺术家则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胜境。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沉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艺术家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常用而常新,这种程式化的处理在我国招贴画的装饰性形象处理上,也常得到应用,显示了夺目的光彩。齐白石曾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著名论断,我们的一些招贴画,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而是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的可贵提升。
靳埭强招贴作品“金、木、水、火、土”招贴图形设计,也充分显示了这种文化精神,萦绕着极其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的精神光环。陈幼坚包装设计作品“奇礼”,靳埭强包装设计作品“双妹花露水”。设计者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传统观念在设计中的应用挥洒自如。
由于艺术设计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设计画面上所起到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宋代苏轼曾画朱竹,有人责难他,难道有红色的竹子吗?他反问:难道有黑色的竹子么?意思是既然大家对“墨竹”习以为常,为什么不允许画朱竹呢?这说明传统美学观中对色彩的主观想象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这种主观想象不等于主观臆造,装饰色彩同样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样需要从客观事物中吸取营养。这正是包装画面所刻意追求的。“意足不求颜色似”说明了这种关系。人们常从彩蝶、霓虹、彩霞等自然色彩受到启发而创造出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装饰色彩的主观性使某些联想,将自然景色“拟人化”。传统中国画中也经常把荷花画得红艳艳得,荷叶只用淋漓得水墨,面对这些形象,人们自然会觉得所画的水墨叶子是绿色的。在艺术设计作品上,常常也有这样的例证,一张蓝色的画面,上面画几束灿烂的焰火,这块蓝色自然会被人接受为深邃的蓝天。同样是蓝色的底色,画上几块白色的三角帆影,这块蓝色又会被人们视为无边的海洋。一张绿色的画纸上画一对嬉戏的小羊,这绿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为只是单纯的底色,空间更大了,给人的联想更多了。
一、 前言
标志设计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现代标志设计的模式主要来自欧美,深受构成主义、国际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等现代艺术潮流与流派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国际品牌的大量进入,本土自主品牌的不断诞生与成长,更加之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大型活动的举办,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标志设计的重要性。标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视觉传达符号,代表着特定的事物并且内涵丰富,是将具有实像的具体事物来表示抽象的精神内容的一种象征艺术。
中国图形艺术早有起源,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梅花篆、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等,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
将中国传统图形与民族精神运用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中,是设计出具有中国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的现代标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能将这种方式的结合理解成纯粹的拷贝、挪用,我们需要解构传统图形、了解传统文化,挖掘其可改造的创新点,从而美化标志的形,升华标志的韵。
二、 形的传承
标志首要的特性就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形符号所具备的信息传播功能,人们可以通过标志对一事物产生印象、认同、记忆。它有助于建立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关联、方便了个人信息传递、企业观念的推广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它超越了语言,起到了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标志的独特功能造就其特殊的形式,要求简洁明确,一目了然,使人在较短时间内,对传达的信息有所了解。
在这些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现代设计师提供了很多启示,而我们的设计师对此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譬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设计(见图1),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这种印章的造型,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
再比如,靳埭强设计公司的标志设计(见图2)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成功传承。其标志图形借鉴了中国传统图案“方胜”,取其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美好寓意,结合传统图案“盘长”,寓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美好意愿。设计师以“方胜”为形,用现代图形的构成手法进行重新演绎,并赋予其新的形象寓意:两个菱形互相扣叠,象征着设计师和客户的密切合作;周围八个圆点则体现了公司多元化的经营策略。标志图形简洁而理性,虽源于传统图案,但又不全套照搬,通过对传统图案的解构重组,使标志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三、韵的启迪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对现代标志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它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国人自古崇尚“天人合一”,是先秦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质朴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的辩证统一和相互之间的关联。譬如,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汉代霍去病墓前伏虎石蛙的巧然天成,国画中写意的虚实相生等无不透射出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情趣。这种“不似胜似”、“迁想妙得”打破了现实物体对人们想象力的禁锢,超越了自然与现实的界限,创造出一种现实世界并不真正存在的鲜活的艺术意境。若能将这种传统文化瑰宝延穿到现代标志设计中,必能让标志设计风韵倍增。
中国工商银行标志(见图3)以一个隐性的方孔钱币为形,不仅体现出金融业的行业特征也同样传达出“方圆的规矩”的哲理。标志的中心是一个“工”字,通过解构重组加入现代设计的思维模式,中间断开,使工字更加突出,同时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以断强化续”、“以分强化合”这种辩证同一的思想,体现出银行与客户的共存互利的实际意义。
再回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前文讲到了它的形,现在来看它的韵。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精神,将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环环相扣,一个舞动着打太极的动态姿势传达出洒脱飘逸、行云流水的灵动和谐,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表达的淋漓尽致,同时,传达出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至高境界,是传统艺术的精髓,凝聚着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它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是要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表现无限可能,体现出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姿态。笔墨当随时代——设计师也应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传统文化以新鲜血液,常用常新,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从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
四、结语
如今,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到来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全球化语境中,设计民族化并不意味着保守和守旧,而是创造性的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解读。中国现代标志设计要与国际相接轨、相融合,与各国设计界更好地交流合作,就必须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及时了解和熟悉当代设计的变化趋势,更好地掌握标志设计的国际通用语言。汲取清华,继承传统,以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粹融入现代化的设计语言,在融合与超越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从而开创属于当代中国的设计美学。(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楠.标志设计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中国风”一直以来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主要手段。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及闭幕式上,从四大发明、文房四宝,到太极万象、记忆之塔,一幕幕极具创意的文艺表演,为全世界观众呈现出一幅浓墨重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画卷。北京奥运会通过现念演绎传统文化,运用创新手法发掘“中国元素”,不但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让观众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这无疑给现代艺术设计带来了启示。
传统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历史前进中的积淀,它为人类历史前进积蓄着力量,提供着营养。所以,它对人类创造的现代的和未来的文明,都必然产生不可否认的巨大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电影运用上,中国的导演表现出色,如《菊豆》《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等,这些电影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或直接或间接、或从色彩或从场景、或从传统理念或从民俗仪式,都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等,以张光宇先生、张仃先生为首的老一代艺术家亲自参与动画形象的创作,把他们多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修养、艺术素养全部带入了艺术造型之中,不仅在于采用了传统壁画、水墨画、年画、京剧脸谱等艺术样式,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上,还借鉴了前辈艺术大师如齐白石、李可染的创作,充分体现出了中国艺术的意蕴与独特的美学风格,因而也获得了一系列的国际殊荣。
除了影视界,“中国符号”的观念已渗透到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如广告、招贴、标志、包装、书籍装帧、环境艺术等,包括最近的服装设计展――“衣装盛典”。很多设计师成功地运用本民族的文化符号来推广自己的设计理念,并成为设计领域的佼佼者。在我们的邻邦日本、韩国。一些优秀的设计师更是将典型的东方韵味运用得淋漓尽致,从而在国际设计界得到广泛认可。我们必须正视传统,提炼出那些具有恒久光芒的价值因子。由此,因“中国风”的流行而在高校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作业普遍出现的“跟风”情况就不言而喻了。应该说,“中国风”的流行是一个好的契机,学生们普遍认识到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从而改变了过去一味模仿和照搬国外流行设计的状况,具有东方特色的元素和符号开始在设计中有了越来越多的体现。但同时,学生们在大量运用中国书法、传统水墨以及民间民俗文化元素时,也不免陷于表面的拼凑和罗列,作品往往缺乏内在文化精神的传达,这就使得大量使用中国元素的设计作品流于表面形式,远离了作品应有的文化内涵,归结起来,这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符号审美及认知上的偏差不无关系,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现代艺术设计者,应该注重审视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不论是传统木版年画,还是木雕、砖雕、石雕等都有艺术设计所需求的造型元素,但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综合提炼,仍需要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既需要文化上的整合。更需要符合艺术设计的规律,传统艺术形象转化的过程即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文化方面的成就更影响持久,这些文化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特定的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地区的自然、风土、生态等基础上经过长时间历史集聚形成的,这些正与设计中心理、社会、文化的脉络相联系。所以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现代设计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早在几千年之前,我们聪明勤劳的先祖们就已开始使用图形符号来传情达意,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画刻符都记载下了人类最初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及他们当时内心的希求与期盼。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随着科学技术、材料工艺的不断演进,以及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而不断的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象征符号体系。这个传统文化符号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的传统元素中来涵盖以上的概念,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秦砖汉瓦、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京戏脸谱、中国结、皮影、剪纸、木刻、年画、风筝、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国画、汉字、石窟壁画、石狮、唐装、筷子、元宝、如意、八卦等。传统文化元素与符号包罗如此之广,正是设计师们汲取营养的沃土,对现代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将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是现代设计走向成熟、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细心洞悉那些让全球市场广泛接受的强势品牌时,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成功品牌的背后都蕴含源于本土文化精神的力量。许多著名的有创意的标志设计无不在简洁、明了的形式美中蕴含着一个企业、团体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因此这种运用,并不是指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怎样更好地借助传统文化符号去准确传达设计意图,并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它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沉淀,深植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它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创作观。有根的艺术才能够枝繁叶茂日益强大,没有根的艺术最终不过是浮萍一叶,昙花一朵,经不起时间的雕琢。而艺术的根,是扎根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当中的,扎根在我们本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当中的。靳埭强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强调: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巧妙的“中”字凸显中国银行的招牌。这个标志可谓是靳埭强现代设计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
今天,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我们且不暇接,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结合、发展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在我们的现代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完全背离传统事实证明是不可取的, 对西方现代艺术纯粹的模仿、简单的挪用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而无法立足:中国的设计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基础之上的,一些著名设计师的成功之路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然而,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几千年的文明史固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但一味地沉迷在传统的襁褓里,在我们的设计中单纯的奉行“拿来主义”,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将会导致民族传统发展的停滞。这就要求学生在设计时,既要对传统文化符号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又要和现代设计的思维和理念进行结合,这也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任务。
透过传统文化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在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因此,要使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当中得以延伸发展,我们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文化符号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使其更具文化性与民族性。北京申奥标志是由奥运五环的蓝、黑、红、黄、绿这五种颜色组成的五角星形状,又以中国手工艺品的“盘长”方式相互环扣在一起,这就代表了华夏传统的“中国结”形象,还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整体图形又好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乃是中国古老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体现。这种多元互补的设计构想不但增强了文化厚重感,而且有助于设计理念的延伸和视觉感染力的增强。在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设计中,汉字的巧妙应用再次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现代气息。这些成功的例子深值我们品味和借鉴。
当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符号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中去并达到成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与演绎,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层次的发展和提升。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我们摆脱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相,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的。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文化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在这一点上,我国很多成功的设计师将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符号经逐步挖掘、发展成为了现代设计中极具文化内涵的元素。如:书法篆刻、祥云图案、太极八卦、中国结等,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当看到,绚丽多姿、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是我们聪明勤劳的先祖们创新的积累和结晶,它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不断创新是传统文化符号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虽然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新的发展的契机。因为,新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导人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符号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维度,而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也为我们传统文化符号的再设计提供了更多样的可能性。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它题材之广泛、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流传之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张道一先生对待传统文化的看法“张果老倒骑驴,骑在驴上向后看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形形,五花八门,在比较中鉴别,在现象中归纲,理出一条思路,驴儿驮着往前走,走向新的时代,不是固守于旧的迂腐不化,而是创造者新的去开拓未来。”传统文化之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设计,如鱼得水,须臾不可离开。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重要意义并使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必定会使现代艺术设计焕发出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2]徐江华,张敏,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重构[J],包装工程,2007,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