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数学教育的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4-01-20 16:42:28

数学教育的特点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1)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56-02

数学教育是学生基础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之后,表现出来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这种差异固然与学生的早期教育有很大联系,但是如果在现阶段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及时改变,将会极大地困扰我们的教学。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基础不同,主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关注学习差异,减轻学习焦虑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强的学习焦虑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阻碍智力的发展。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个体差异对教育效果有显著影响,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要求,都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焦虑和恐惧,因此教师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教学不允许搞向“中等生”拉平的做法。在具体操作时,应该尊重学生的发展特点,认识到学生已有的个体差异,从教学设计、作业布置、测评反馈等多个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使教学变得有层次、分档次,拒绝“一刀切”教学。通过这种个体关注、分层教学,使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帮助,体验成功,消除对学习的厌恶和恐惧,培养起学习的勇气和自尊心。对于那些数学品质高的学生,不要让“一刀切”教学消磨掉他们的激情和斗志,教师可以引导最有才能的学生超出大纲的范围学习,那么集体的智慧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影响到最差的学生也会不甘落后。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因为教育的核心本质就是:使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认定自己是一个优秀的脑力劳动者,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热情并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充分认识到这点,是培养出健康的学生和优秀的数学人才不可缺少的。

二、鼓励和培养学生相互间的答疑互助,使提问者和回答者都能体验到被关注的幸福感

作为孩子,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由一系列兴趣、荣誉甚至些许被迫等情感所引发的,任何学生都渴望自己能有成功的表现,一旦在老师的统一要求下,学生出现这种努力学习的意识,学习的效果就会愈加明显。作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能从同龄人哪里体验心灵交往和倾诉的幸福时刻,得到解除学习苦恼的帮助。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数学上的差异会越来越明显,。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中的优势资源,对学生合理搭配,实行学生互助,层层帮扶。养成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教室的氛围是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努力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充裕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在互助学习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互助中,对互助学习监督和介入,但教师对学生合作的干预要尽可能少而且不易察觉,这样互助教学才能顺利实施,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各尽所能”原则。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的充实、被关注、被关爱会吸引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教师应让学生养成能够根据他人的观点作出总结性发言、有礼貌地表示赞同、鼓励他人参与等等优秀品质。

三、运用多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对于多向型开放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适于学生个性特点的发挥,因而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这类题,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教师应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发展优秀的数学品质。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教学应“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唤起其对知识的兴趣。”学习最怕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冷漠。通过数学阅读,带给学生的第一感知,这份情感体验,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接纳还是困惑不解,都是一种收获。所以,作为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识记创造一个智力背景,适时地阅读材料和机会,通过阅读去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去探求去思索,“越是困难的学生就越需要阅读”。那些优秀的学生更可以借助阅读充分进行知识的拓展,教师也要鼓励这部分学生进行超教科书范围的阅读,使真正有天分的孩子得以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舍得拿出时间指导学生去学习和阅读数学教材,教师会发现学生的能力超乎想象。在做这项工作时,教师必须及时的在学生阅读之后重点讲解,解疑答惑,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逐步完善的知识体系。

五、打造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数学教育与教师的个人成长息息相关

作为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随时变化的学生,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就不具备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就不能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调整,这也就是为什么“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道理。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教学的懈怠心理也会增加,如何长久保持教学热情成为关注点,教师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成长。经常阅读专业书籍,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参与学科教师的探讨,勤写教学反思,都是保持教学热情,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最后一点,教师的个人成长还应包含对学生的关爱,只有真正关心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学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2)

一、高职数学的“服务型”特点

高职人才的培养应走“实用型”的路子,而不能以“学术型”、“理论型”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级应用性、技能性人才,以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某一工作岗位所需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因而不应过多强调其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而应将其作为专业课程的基础,强调其应用性、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所以笔者认为高职数学课程应该是一门“服务型”的课程,服务于其它专业课程,服务于其它专业。

二、高职数学的“应用性”特点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在任何一门学科当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曾有人说,如果一门学科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用数学来表述它,那么这门学科的发展就仍不完善。对高职的数学教学来讲,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更应该加强数学应用性的教学。

然而我国目前的高职教材基本上还是数学专业教材的一种浅化、精简和压缩,为了加强对学生数学素质、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教学内容上必须紧紧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按“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取舍高等数学内容,适当加入一些现代数学中公认的最具基础性的内容。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要提倡分块模化式教学,建立符合专业要求的内容体系,突出专业应用性,经管类、物流类、信工类等不同专业不能选用同一种教材。比如说在经济管理类的教学中要加强导数、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重点突出边际、弹性、最小投入、最大收益、最佳方案等概念;在物流专业的教学中要重视运筹优化和数学建模;在信息工程管理类的教学中要重视算法、数值模拟、上机试验和数学软件的学习。所有内容都要体现一个“用”字,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尽量避免陷入算式游戏,要以应用为中心,生动活泼地突出应用,强调概念解决问题的功用,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意识到数学的真正意义,从中领略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三、高职数学的“实践性”特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职数学课程应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

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

高职数学可增加适当的实验、实训课程。所谓试验课是指让学生学习一些数学软件,比如说Mathematics、Matlab等,将一些简单机械又难于计算的问题交与计算机处理,简化计算,还可以利用这些软件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上机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观。

数学的实训课可以这样进行:挑一些简单有趣的章节让学生代表上台讲授,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胆量,特别是针对性格比较内向收敛的学生。在学期末复习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分章节讨论总结知识点,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高职数学的“大众化”特点

“大众数学”是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应用与实践,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重方法与内容,让学生学习必需的数学;重个性与发展,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一理念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已提出,在高职教育阶段更应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教育理念。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是企业未来的“高级蓝领”。所以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数学教学,不在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多高,对数学公式、定理的论证多么完美,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会应用。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繁琐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易于接受。如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可为什么我们平常看到的却是平面呢?这就是以直代曲的思想。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认为是一个平面,弯曲度很小的曲线也可以认为是直线。这样就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供想象的空间,由此引出微分的以直代曲的思想时,学生就更容易被接受了。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五、高职数学的“德育性”特点

高职数学课程应该发挥数学史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数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绩。学生在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同时,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高职数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优秀的思维品质。一个人在学各门学科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思维既是技巧又是品质。数学教学在培养计算技巧时应该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最好园地。所以一定要经常引导学生培养自己不怕困难、勤于思维、百折不挠的品质,学生只有具备这种品质,才能把数学学好。

数学是21世纪每一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的一个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毕业生要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展,要成为高级技术人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石丽君.关于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科技资讯,2007,(29):100.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3)

【中图分类号】G648.2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1-0054-01

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很多特点更适合实施素质教育与问题发现和探索创新。传统数学教育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数学教学“不自然”,强加于人;缺乏问题意识;重结果,轻过程;重解题技能技巧,轻普适性思考方法的概括;机械模仿多,独立思考少;“讲逻辑而不讲思想”。为了避开以上问题,现在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分几个模块,有必修与选修,具有人性化的设计,有利于因材施教和探索创新,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体现现代教学观念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数学教学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对主要创新点,即设置“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以问题引导学习,从而加强了“问题性”;使用“先行组织者”等手段,加强类比、特殊化、推广等逻辑思考方法的引导,以加强“思想性”;强调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应用,以加强“联系性”……教师对此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这些做法使教材的呈现方式面貌一新,在改进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二、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引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新教材的这些特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课改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基础与创新;数学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数学化与情境化(直观与逻辑、形象与抽象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过程与结果;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书本知识与数学应用。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一点思考:

1、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会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

(1)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2)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

(3)对于有争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我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相互讨论,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有了飞速的提高。

2、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3、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4)

当前,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具体到数学学科,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就是指按照专业化的标准,教师的数学教育专业理念、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专业情感等不断增强和完善的过程。“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是体现教师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问题。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和师范毕业生就业竞争的空前激烈,教师职业对数学教师双专业性的要求更高。而在亚洲各国中,新加坡数学教师职前教育无疑很具特色。

1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教育及课程体系

1.1中学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高层次化

随着问题解决在国际数学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与重视,以及“现实数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的兴起,新加坡中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基础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得到不断更新和发展,数学教师教育模式及其课程设置近年来多次进行调整和改革。中学数学教师的培养已从本科教育学士,发展成为“中等教育研究生文凭”(The postgraduate Diplomain Education(secondary)PGDE(s)),层次较高。即培养模式呈多元化并向高层次发展。中等数学教育专业研究生招收立志从事中学数学教育、非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第五年专攻教师教育专业,重点是进行数学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这类似于美国的“4+1”培养模式。

1.2中学数学教师培养的多样化与综合化

采用PGDE(S)这种一枝独秀的培养模式说明新加坡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资格要求很高。要想成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还必须专攻一年的数学教育专业以获得中等数学教育研究生文凭。而且,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学科的综合化趋势,本科阶段要求研修两门专业,对来自不同专业并且申请获准进入PGDE(S)培养项目的本科毕业生,教育部将依据他们在本科阶段的主辅修专业背景实施双科教育,以便他们能执教数学和其它一门中学课程。这种高起点,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从学术性和师范性两个方面保证了中学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质量。

1.3课程设置与分析

从横向上看,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由核心课程、限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3类构成;而从纵向上看,它又由教育研究、课程研究、教育实践、语言与书写技能四个系列组成。每个系列下又分若干专题。

教育研究系列是所有师范生的公共课,含有教学设计、学生发展与学习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学与课堂管理四门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则内容丰富,主要开设有:学法指导、学习动机与心理学、教与学的评价、教学设计与计算机应用、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与教学、有效思维与学习的策略、对天才学生的理解与帮助、危机处理等二十多门限定选修课,以及IT在教学和评价中的应用、激励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意味着什么等14门专题性任选课。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开拓师范生的视野,丰富其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课程研究系列则由两门执教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组成。其中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要求必修数学教师必备的数学基础、数学的教与学1、数学的教与学2三门核心课程”。特别地,数学基础旨在强化师范生对所教中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以自学和研究中学数学的方式完成,不占学分,但是作为必修课,期末需通过一个与中学数学部级考试对应的测验。

从课程内容的主体结构不难发现,数学的教与学1—2是建立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并集数学学习论、课程论、方法论于一体的高度综合化课程,其课程理念随着数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已从2O世纪80年代初过于关注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发展为90年代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反思并重,并在理论的学习掌握、内容选取、教学策略方法的应用与实践时间的分配等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与改革。

其中,教与学1包括中学数学的教育目的,中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数学概念的形成及学习原理,数学思维策略、问题解决与数学交流,课堂教学设计与IT技术应用等理论性专题。课程主题则由围绕中学数学大纲中的具体课程课题开展的学习困难诊断及教学设计和分析等实践性专题构成,以引导师范生们在中学数学课程所涉及的算术、代数、测量与几何、函数与图形、概率与统计、三角、集合、矩阵、向量、微积分等具体课题中,一一检验和考查自身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学习分析和诊断各专题学习中学生的困难,讨论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方式的选择应用等。特别地,对于中学数学大纲中的核心课题、问题解决与方法策略的教学研究则渗透和贯穿在上述领域的各专题之中。

数学教与学2则为数学教与学I的发展与深化课程,主要由数学教学测量与评价和模拟实习等专题构成。教学方式包括学生上模拟课前与指导教师和小组同学进行的研讨,以及模拟课后指导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的反思、改进、讨论等多样化活动,目的是促进师范生将理论学习与具体课题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检验、反思和改进他们所学理论和在上述专题研讨中形成的教学设计与思想,发展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内涵、方法、技艺的丰富性、专业性、复杂性、创造性等认识,教学模式由传授一训练性向反思型实践转变。

教育实践是新加坡数学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核心和主要部分,在为期一年的教育研究生计划中长达1O周,不占学分,由专设的等级进行评定,其中有1周于上学期到中学见习与观摩,其余9周于下学期在中学全方位的开展教学实践,并在专业化实践中学习、反思和成长。

教学语言与书写技能系列均由选修专题构成,大多不设学分,旨在提升师范生的口语交流能力和沟通、书写技能。

综合上述介绍,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课程设置系列化、综合化、专题化。一方面,重视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关注教师应有的高等、初等数学知识背景;另一方面,特别强调数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突出数学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与引领作用,突出教育实践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模块课程设计使每个学生在修业年限内的数学学术水平和教育专业水平都达到较高要求,保障了数学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也解决了“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问题。

二是突出研究性教师的培养。PGDE(s)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根本性目标不是培养一般的教学型数学教师,它通过对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高要求,利用基础性教育课程和深化拓展性教育课程系列的有机结合,以及广泛的开展反思、改进、讨论、研究的实践活动,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对数学教育的理解都实现从操作型向概念型转化,为学生将来向学术型、科研型教师转化奠定基础。

三是突出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接轨。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师范生对所教中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重视对中学数学教材的理解,关注学生解决中学数学问题的能力,立足于中学课堂展开教学研究,紧跟中学数学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和基础数学教育改革。这种紧密围绕中学数学内容及其认知规律、教育目标与教学要求等来建构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现了中学数学教师培养的针对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在数学学科与数学教育学科两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

四是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注重合作学习与个人反思的作用,重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性意识的培养,教学模式由传授一训练型向反思型实践模式转变。

五是教育类课程比例高,教学实践课时足。从整个大学教育学习教育类课程的时数上看,比例上已占总学时的20%,绝对课时远远高于其它各国的教学课时。包括模拟实习在内的教学实践时间充分,考核方式灵活。

六是重视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在课程设置上,既有通识性的教育技术选修课程,又设有数学学科专业的多媒体学习模块,这大大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能力,更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树立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观念。

2我国普通师范学院数学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

比较中新两国中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结合普通师范院校数学教师教育培训中的实际情况,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凸显出以下主要问题:

2.1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层次单调,课程形式简单

长期以来,数学教育课程设置只偏重数学专业课程,忽视教育类课程,除了开设通识性的教育学与心理学,一般只开设数学教学论课程,没有后续课程,也没有相关课程的辅助。理论课、学术课偏多,实践课、实务课极少。学生普遍把它们作为一般的考试课程,违背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发展规律,严重制约着学生从师任教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落实与达成。

2.2缺乏与中学数学教育的真正接轨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师教育更多的是进行肤浅的应对,如开设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或要求教师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数学教学论》教学中;面对中学数学教材,既没有相应的中学数学解题研究,也没有相应的中学数学教材分析研究,更没有中学数学知识的衔接研究等。单一的《数学教学论》包打天下,缺乏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中学数学教学目标、中学数学内容来设计课程的观念。

2.3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涵。高师院校偏重数学专业课程,忽视教育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单一的现象使得教学理论与中学教学实际相脱离,与中学数学教材相割裂。师范生不了解教育理论的用处,不清楚教师讲授内容的背景,不了解教育学科内容的实际价值。他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理解停留于操作水平上,即使就业后随着教龄的增长,在数学教学水平提高后,其数学学术功底明显缺乏后劲,教育科研方面的弱势就逐渐显现出来。

2.4教学技能培训形式化,教学实践薄弱

高师普遍开设有模拟实习、观摩见习等技能培训活动。但由于指导教师的缺乏,不少从未接触过中学数学教育的高师教师滥竽充数的担任指导教师,难以有效的开展实践、反思模式的专题培训。这样的培训更多是一种形式或一个过程。而在教育实习中,由于中学数学教师受到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不少实习生象征性的上过几节习题课或讲评课,没有真正的体验数学概念教学、公式与定理教学、复习课教学等这些典型的数学课。尽管有6—10周不等的实习时间,其真实的实习时间又有几何呢?而即使在这样的课时数下,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例也仅仅为5%,远远低于新加坡。

2.5有计算机技术,无多媒体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观念与能力

中新两国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强调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客观而言,当代师范生计算机技术娴熟,占有技术优势。但在学生的课件制作作业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我们不难发现,多数所谓的多媒体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是以多媒体代替小黑板,或课件放映代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其标榜为一种整合,不如说是一种赶时髦。

3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是普通文化课程、数学专业课程、一般教育学科课程、数学教育学课程、教育技能与实践课程几方面的结合。由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予现代教师以崭新的角色定位。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实现高师教育目标,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师范生的整体专业发展,统整其教学能力结构,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和富有个性的教师,以确保高师毕业生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适应未来、创造未来”。借鉴新加坡教师教育的先进经验,我们提出构建数学教育课程群的指导思想:以现代学习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为指导,以促进师范生的数学专业化水平为宗旨,以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为核心,立足于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适应性和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构建新的数学教育类课程群体系。

根据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和高师培养目标,我们以“高师学生教学能力构成”为核心,结合对在校师范生、部分往届毕业生以及中学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和座谈反馈,借鉴新加坡课程改革经验,并研究分析与思考,构建与实施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反思层面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数学教学论课程群体系设置。从理论和观念上引导学生“入门”,从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上促使他们“上路”,从科研意识和思路上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从而促成培养目标的实现。本课程改革被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课改项目。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关注以下重要因素:(1)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性——为研究性教师奠定基础;(2)数学教师的双专业性——数学知识和数学教育齐头并进;(3)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接轨——保证数学教师专业化的针对性;(4)学生就业面试内容——教师数学专业化发展的动力;(5)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现代数学教师专业化的特色。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为了使教育资源能够公平普及到少数民族地区,我国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通过招生政策倾斜等手段,吸纳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全国各地高校就读。在这样的背景下,各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高校至关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

1由于区域文化的差异,这部分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有着明显的特征

(1)大多数学生文明有礼,热情开朗,但是由于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差异,容易与其他同学产生矛盾和冲突。从教育和融合的角度来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安置一般都是采用混合编班和混合编寝的原则,穿插在其他汉族同学中,以便于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打破小团体的交际圈子。但是这种“混合”的安置形式,特别是在寝室,不良人际关系是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压力。80%的民族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与同寝室的汉族学生发生过矛盾,50%的学生坚决要求与本民族学生同住。

(2)大部分学生由于汉语水平有限,想要交朋友,但是苦于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所以交往范围狭窄,存在小团体现象,集体观念薄弱。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只有本民族的学生才和自己具有相同的成长经历和文化习俗,避免了由于语言、习俗和学习成绩等因素造成的交往障碍。这种现象也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挑战。

(3)由于环境和文化的差异,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大一新生,有约20%的学生在新生心理普查中,表现出得分偏高,需要重点关注和帮助。主要原因是环境适应不良,新环境中的气候、饮食、语言、习俗等差异,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在心理上会表现出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正常生活。

(4)存在依赖心理,缺乏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我国的边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政府在经济上给予很多扶持。这些学生来到学校以后,学校在各项资助政策中也给予倾斜,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上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长期的被关注和关心,会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依赖,缺乏自己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2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途径

2.1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服务质量

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层面,各个部门发挥联动机制,共同育人。学校教务、学工、后勤等部门应全面配合,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和特点,制定个别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应实行照顾差异的特别化教学;对担任少数民族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及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每个教职员工都了解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服务方法;选拔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的专职老师担任少数民族学生班级的任课老师;选拔优秀的教师党员担任少数民族学生相对集中的班级导师,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指导;选派具有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经验、工作责任心强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少数民族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还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和工作要求,聘请优秀的少数民族教师,指导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动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老师,业余时间为少数民族学生教授汉语;积极开展朋辈引导工作,可以开展学生党员联系少数民族学生寝室“一帮一”活动,带领少数民族学生一起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语言和学习上开展帮扶工作。

2.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

组织开展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给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开展“寝室文化展”、“班级建设文化展”等活动,通过活动提升寝室和班级集体凝聚力,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形成各民族学生友好互助的良好氛围;通过各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打造“爱心”校园文化,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各种大型活动,都给少数民族学生展示的机会,让所有学生更好地认识他们,乐于与他们交朋友。

2.3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档案

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包括学生基本的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详细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种活动,取得的成绩;学生本人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困难,老师为他提供的帮助,老师跟他的谈心谈话情况,老师跟学生家长的联系情况,学生在校所受资助情况;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等。建立成长档案,便于老师掌握所有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轨迹,总结归纳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成为以后工作的重要借鉴;也是探究少数民族学生教育规律,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2.4成立少数民族学生成长辅导室

少数民族学生相对集中的高校可以成立少数民族学生成长辅导室,整合学校各方面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为少数民族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提供支持。比如,可以联合专业课教师、学业成绩优秀的同学,对学习基础较弱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课业辅导,学习策略指导;对语言水平较差的学生进行汉语辅导;对环境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还可以成长辅导室为平台,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各类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提升职业竞争力等。

3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创新机制探索

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可以采用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高校联合培养的模式,采取“1+1+1”或“1+2+1”模式。即专科教育,第一年在本民族地区学习基础课,第二年到内地高校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最后一年再回到本民族地区实习;本科教育,第一年在本民族地区学习基础课,第二年、第三年到内地高校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最后一年再回到本民族地区实习。同时还可以进行师资的交流,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协助学生管理和教学的开展。

这种培养方式的优势主要在于:

(1)充分利用了内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等类型的学校,内地高校相对教育资源丰富,教育质量好。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内地高校学习,保证了专业学习效果。

(2)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内地高校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经验不足,工作方法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3)将实习和就业很好地对接。少数民族学生回原籍就业有很多政策支持,最后一年回原籍实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实习后重新择业的问题。

总之,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高校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应探索更多形式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培育更多的优秀典型,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静珂.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做好学生管理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5(1).

[2] 王建辉,李丽辉,白亮,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3] 陈悦.关于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青春岁月,2012(5).

[4] 熊绍辉.对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的探讨[J].探索,2001(5).

[5] 刘景钱,刘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管理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6)

[作者简介]孙倩(1980- ),女,回族,江苏盐城人,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院学办主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严建骏(1977- ),男,江苏金坛人,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陈晨子(1984-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团委副书记,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苏 南京 21181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67-03

为更好地支持新疆维吾尔族经济社会发展, 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越来越多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内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多年来,围绕努力培养合格的少数民族“四有”人才这一目标,内地高校在学习、生活、德育等方面给予了这些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笔者所在的高校也在2006年迎来了首批学生,在校学生规模由最初的几名发展到目前的近百名。除了在校生数量逐年增多外,学生的专业分布也相对集中。如笔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院,目前共有24名在读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近1/4。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相比,其群体交往有着自身的特点。受到民族情感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他们往往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这种意识的表达一般是通过他们之间特有的交往方式、群体规范去整合、去实现的。有时,民族意识的不恰当表达不仅会影响彼此的交流、交往,严重时还会引发学生,进而对高校带来负面影响。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是新生事物,如今随着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数量的增多,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已不仅仅是针对个体学生简单的关注和关爱。这一群体有什么特点?如何去引导和规范他们的群体交往?这些都对高校“教书育人”这一中心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交往特点及成因分析

1.相似的文化和生活背景让他们联系紧密。文化方面,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但基本保持相似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家庭背景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他们又基本来自当地农村的困难家庭,收入偏低,从新疆来到内地读大学,衣食住行的消费水平均较以往有所增长,生活标准与身边同学相比有一定差距;学习方面,由于受民族地区教育条件的限制,基础教育相对薄弱,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知识面窄,自学能力较弱。不远万里来到内地求学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面临全然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生活环境,除了需要生活上的适应更急需一种来自同文化背景的群体的接纳和帮助,以取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经济条件、学习基础以及文化环境改变所带来问题,往往让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陷入人际交往、自我成长发展的困境。有学者认为“少数民族群体自愿与主流社会相分离的过程叫自我隔离。少数民族群体成员找不到满意的方式与主导群体相处,他们就通过这一过程努力限制与群体外成员的接触”①。于是,随着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在校人数的增加,他们虽然分散在各个院系学习,但是课堂之外却联系紧密,自发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在这个特殊的群体里,生活上他们交往密切希望能够彼此照顾,学习上希望能够相互借鉴探讨,文化习俗方面有着较强的民族意识,每逢本民族的重大节日、纪念日,都要组织进行庆祝和纪念活动。

2.群体内学生多民族特点与群体的统一规范之间存在矛盾。新疆地区本身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我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来自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虽然同样来自新疆地区,这些学生或多或少保留着本民族特有的生活和行为习惯。而相比于群体中的其他同学,来自本民族同地区的学生交往则更加密切。

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学生群体,类似一种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的。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人们在正式组织所安排的共同工作和在相互接触中,必然会以感情、性格、爱好相投为基础形成若干人群,但非正式组织群体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头头”,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校园内这个由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组成的非正式组织,成员文化背景相近但又有差异,群体内部有着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和行为方式。组织中的核心成员即“权威”往往对成员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制定起着重要作用;成员为了获得群体的接纳和帮助,往往顺从于群体的安排。

然而,有时这种群体内的多民族差异与群体要求的统一规范、统一行为方式会产生冲突。我们发现,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当自己的文化习俗或者是生活事件遭遇“权威”的干预时,特别是当有些群体干预带有某种强烈的民族意识时,就会产生群体内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这显然是与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要求相左的。

3.高年级和人数占优势的少数民族学生在群体内的控制与主导作用明显。正如非正式组织所定义的,这个群体存在着特定的“权威”,对群体起着控制和主导作用。那么这样的权威一般是谁来担任呢?我们发现,高年级和人数占优势的少数民族学生往往承担着这样的权威角色。每逢新疆少数民族新生进校,高年级的新疆少数民族同学会主动与他们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接触。他们为新生提供信息和帮助,以帮助新生尽快熟悉、适应环境,同时也会在新生中强化现有群体的规范。有些规范往往带有强制色彩,比如群体中的低年级同学必须在日常交往中服从高年级同学的安排;有些规范还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比如在文化和风俗习惯甚至成员的个人交往方面进行干预,如果不遵守会受到冷落、疏远甚至受到一定的惩罚。

应该承认,存在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往往会在维护和谐的氛围方面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但也不能否认,尽管群体成员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而成员个体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在群体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矛盾甚至冲突。如果群体内分化明显,特别是在校生占总人数优势的少数民族学生意欲控制时,有时个体成员之间的矛盾往往会发展成为群体内不同民族或者不同地域间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矛盾,严重时甚至扩大为校园内的,给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困难。

二、进行“松散结合”的组织管理,营造严谨和谐的管理氛围是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松散结合”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维克最先提出的,他认为学校组织成员之间相互联系却又彼此保持独立。笔者所在高校下设若干二级学院,全校目前共有97名新疆少数民族在校生,笔者所在学院有24名,学生数量多、专业较为集中是客观现状。为了更好地教育、培养好这一特殊群体,我们根据国家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统一要求,结合群体交往特点,在管理上尝试“松散结合”的思路:作为一名普通在校生,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是独立个体,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学会与本班同学朝夕相处、密切联系;考虑到他们在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与内地学生的显著差异,引导他们营造和谐、互助的交往氛围。

1.在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以“一视同仁”为原则,加强交流、融合。淡化“民族生群体”概念,使各年级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松散”地纳入到本专业、本年级的育管理要求中。一是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强调学院、班级、宿舍等集体观念,淡化民族环境,要求他们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入学安排宿舍时,原则上与汉族学生分配在同一宿舍中,为他们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创造条件。二是在组织培养上加强引导,从我们党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战略高度,深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发展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在交流融合中重点关注,以主题党日活动及党组织生活的形式走近他们。2012年笔者所在学院组织了以“维护民族团结,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安排优秀党员与新疆同学结成“一帮一”互助小组,在学习、生活上帮助引导他们。四是在校园民族文化氛围营造上下大力气,以摄影、绘画、知识竞赛等课余文化活动为载体,发挥少数民族同学的歌舞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成为班级文体活动中的活跃分子。另外,在汉族学生中普及少数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等知识,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信仰,加深彼此的了解与融合,构建和谐、稳定、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

2.尊重差异,以学涯规划和奖助评定为切入点,加强学院内全体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结合”管理。实际上,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非正式群体已经形成。我们必须承认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各民族各地区教育的不均等性。如果人们不想放弃传递某种共同文化的目标和所有人的社会整合的话,所有学生表面上平等实际上认可了他们之间存在真实的不平等②。我们认识到校园内客观存在着这样一个非正式群体,不仅是新疆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平台,也是我们教育者了解他们心理需求和提供针对性帮助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学院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加强学院内全体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结合管理,将非正式群体转变为正式,以学涯规划和奖助评定为切入点,以学院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和优秀学生为核心,构建学院内部新疆民族学生的交流和互帮互助的平台。

一是以新疆少数民族新生专场欢迎会的形式,为新老生的熟悉和了解搭建平台。在日常生活中,鼓励他们就学习和生活适应等问题多交流,增强他们“同在一个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重视其教育和培养,关注他们的成长成才,在奖助评定上给予倾斜,树立全体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标兵。三是将新疆优秀学生视为宝贵财富,加强宣传、强化交流。学院的24名新疆少数民族同学分布在四个年级,每个年级均涌现出了优秀分子。学院定期组织学习交流会,邀请优秀的新疆民族同学发言,对他们的学涯规划进行指导。四是开展各类针对新疆籍学生的奖助发放会议,勉励困难学生努力学习,以减轻家庭负担。另外,通过奖助“集中发放”的形式进行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将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物质支持化作的学习动力,树立服务社会、建设美好新疆的远大理想。五是每年毕业前夕以欢送会的形式,表达学院对他们的美好祝愿,一方面促使他们形成对母校对老师的深切情感,以感恩的情怀投入到建设祖国的工作中。另一方面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刻苦学习、诚实做人的成果,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多年探索,令人欣慰的是,笔者所在高校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仅笔者所在学院,从2006年迎来第一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至今,已经有27名学生先后来到学院深造,目前已发展中共党员4人;学习上“学、比、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奖学金获得率超60%,这一比例甚至远超学校的平均数据43.5%;国家英语四级通过率达50%,有的同学还通过了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有六名同学因为成绩优异,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已毕业的两名新疆同学,顺利和两家设计院签约就业,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两名新疆毕业生的就业让很多内地毕业生羡慕不已。

三、工作中的困惑与思考

作为一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培养好、教育好少数民族学生,为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民族的团结进步提供人才支持,是我们承担的光荣使命和应尽义务。2006年至今,笔者所在学院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不断扩展、稳定发展的道路。采用“松散结合”的组织管理办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作为二级单位,笔者所在学院没有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教师担任这些学生的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对他们的民族习惯、语言、信仰等各个方面很不熟悉,仅依靠日常的接触,很难真正融合到中间去。文化的障碍与鸿沟给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群体、及时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带来了困扰。

我们还发现,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是一个难点。陈家才提出:由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学生之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容易发生冲突,一旦处理或处置不当就会演变为重大冲突事件。发生在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突发事件往往具有民族性、隐蔽性、不确定性、紧急性和社会影响性等特点,这些突发事件如果处置不及时不得当,往往会造成事态急剧扩大,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并甚至可能演化为民族问题③。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处理民族事务及开展民族工作的能力,熟悉并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语言、信仰等各个方面,注重积累处理各类问题的方式方法,努力融合到少数民族学生中去,准确掌握民族学生第一手资料,培养这个群体对母校的归属感,才能将他们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主义事业要求的少数民族“四有人才”。

[注释]

①(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10版[M].李强,邓建伟,章谦,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20.

②(法)玛丽・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学校社会学:第2版[M].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4.

③陈家才.高校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突发事件预控[J].社会科学家,2011(7):135.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7)

重视高职数学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数学教育研究的对象应是从小学到大学乃至成人层次的数学教育。然而,当前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蒸蒸日上,其他层次的数学教育研究则显得风平浪静。特别是关于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课之一的数学(以下简称高职数学)教育研究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且呈现出量少质次的特点。高职数学教育的研究与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极不相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成为迅速发展起来的具有广泛前景的教育。据教育部的《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到2008年,我国高职院校就有1036所,招生约202万人,已稳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巨大贡献已显而易见。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稳定发展规模,重点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高职教育的质量已成为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职数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基础课,其教育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要。

高职数学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它既不同于中小学数学教育,也不同于本科数学教育,更不同于数学专业的数学教育。它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等待我们去研究探索。实际上,国际数学教育界已经对此问题给予了一定重视。2004年在丹麦召开的第十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课题研究组和讨论组就分别提出了“职业中学的数学教育”和“非本科的大学数学教育”的课题。遗憾的是,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在量质上均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即使在很少的高职教育研究文献中,基本上都是“感性的”、“经验的”总结,缺乏数学教育现论的指导,少量的文章也只是镶嵌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名词而已,以至于高职数学研究远远落后于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水平。

事实上,高职数学教育研究有着广泛的学术前景。首先,高职教育在我国是蓬勃发展的新兴教育,职业教育在当今时代越来越重要,而“一切技术,说到底包含着一种数学技术”;其次,高职数学教育的对象和内容有着丰富鲜明的特点,建立在特点鲜明基础上的理论,就会有丰富的理论特色;再次,众所周知,中小学教育研究一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其原因是:数学教育的研究成果由于受到高考这个“无形之手”的操控,很难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可是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已经脱离了高考的指挥棒,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数学教育研究理论可以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它将为数学教育研究者提供施展抱负的一个自由平台。因此,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前景广阔。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必须有理论品位和高职特色

(一)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必须具有一定的品位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必须明确首要的问题是建立理论体系,还是解决现实问题。笔者认为,虽然如前所述由于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的高等数学教育,有着大量的现实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同时,对理论建构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为只有建构科学的理论,才能从更高层次对于实践和现实问题给予指导。不可否认,数学教育现实需要教育经验和常识,但仅仅停留在经验和常识的层次上是永远不够的。没有理论的引领,没有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没有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就不可能解决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局限于现实问题解决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可能使得数学教育研究缺乏对问题更宽的辐射面,视野过于偏狭,触不到问题的实质和核心,这样就会弱化理论,从而反过来会伤害到现实问题的科学且完美的解决。因此,高职数学教育研究首先必须有理论品位。

高职数学教育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教育研究的一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其理论品位。首先必须遵循数学教育研究的以下基本理论和规律。

必须明确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郑毓信教授认为,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与“教育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了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所谓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即是数学教育相对于一般教育的特殊性,数学教育应当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所谓数学教育的“教育方面”,则集中表明了数学教育具有一般教育的共同性,数学教育应当体现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数学教育研究的关键任务就是正确处理这个矛盾。如美国的“新数学运动”,由于注重“数学方面”即重视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数学教育的改造,而忽视了“教育方面”,即没有依据教育的规律对那些现代数学思想和概念的“可接受性”以及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惨遭失败;与此相反,美国的新一轮数学教育改革由于过分强调数学的可接受性(教育方面),而使人们担心“通过使数学变得越来越易于接受,最终所得出的将并非数学,而是别的东西”(忽视了“数学方面”)。因此,我们要研究高职数学教育在“数学方面”和“教育方面”的明显特征,既要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高职教育理论为指导,又要体现高职数学的价值,使其有“数学味儿”。

必须弄清数学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与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相对应,单墫教授、喻平教授提出了数学教育学“双逻辑起点”观点,即数学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不是一维的,而是二维的。一个起点是教育学,它与数学教育是演绎关系;另一个起点是数学教学,它与数学教育学是归纳关系。因此,高职数学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有两个:一个是教育学、心理学,另一个是高职数学教学。这是我们进行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必须明确的出发点。

必须符合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式随着数学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数学教育研究方法自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数学教育现展的重要特点,人们已经从仅重视研究方法发展到更为重视相关的研究范式。所谓研究范式是体现研究共同体对于个人研究活动的一种制约或规范。依据“双逻辑起点”理论,认为数学教育研究有两个范式:一个是把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数学教育中进行演绎式、解释性的研究;另一个是遵循“问题发现——经验总结——理论提升”的问题中心研究范式,即有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范式。郑毓信教授在综合了尼尔伦伯格和毕晓普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用一种纵向的、历史的观点提出数学教育研究主要有三种:经验的范式、思辨的范式、实证的范式。

缺乏实证性研究是高职数学研究的弱点之一,因此必须在这方面下工夫。与实证的研究范式相对应,进行教育学术研究必须符合国际上通用的学术规范,张奠宙教授根据尼斯(M.Niss,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前秘书长)于2000年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报告归纳指出国际上通用的学术规范包括五部分:(1)前人已有的结论是什么?尚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哪里?(2)研究的目的和要解决的现象是什么?(3)研究的方法。(4)本人的结论及成立的依据。(5)进一步的问题和挑战。这也是我们进行高职数学教育研究努力的方向。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8)

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学校的学生主管部门要作好此项工作,另一方面,学校的所有教职工也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然而数学课程有它自身的特点,特别是中学的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思想教育就成了难点。高中的学生基础掌握层次不齐,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等都增加了数学教学的难度。那么如何改变现有的数学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呢?那就必须结合数学本身的特点,深入挖掘数学内容内蕴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寓思想教育于智育之中,是积极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可以大大地改善数学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数学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提出一些浅见仅供参考。[1]

一、数学教学中开展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的数学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设置的课程,有其本身的特点,加之长期积留下来的困难或阻力,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畏难情绪。造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钻研精神不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就尤为重要。同时,对学习好的学生,也应该注意思想教育,避免他们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数学综合能力的需要、也是教学中的一项任务、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之一。结合数学本身的特点,不应该有烦琐的思想说教和空洞的政治口号,应结合学科知识,通过教师自身正确的思想、道德信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特别是在普通高中的数学课堂中,结合学生将来深造的需要,选择有关思想教育的数学内容,也更利于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数学教学对学生的特殊教育功能。

二、数学教学中要融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

1.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2]

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的教育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数学发展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不但拓宽学生视野,从中获得启迪,并且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国南朝大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π的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在数学中,通过对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介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数学领域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的光辉事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家的事迹是极感兴趣的,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的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数学家的感人事迹。比如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建国初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冲破层层封锁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受到迫害时仍在祖国各地推广优选法。在国外的数学家中,著名数学家欧拉一生完成论著八百多篇,且很多是在双目失明、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完成的。教师通过这些感人事迹的介绍,可培养学生努力攀登、勇于探索,积极进取。

3. 将近几年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向学生介绍,激励学生奋力拼搏的精神,树立学好数学,为国争光的思想。

三、数学教学中要融实践内容,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1.数学具有多变性、抽象性、逻辑性、广泛性等特点,在学习中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困难。要学好数学,除了应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以外,非智力因素也起很大的作用。教学中,首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拼博精神和崇高的人生追求,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3]

2.教师还应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主动“适应”学生,而不是要学生“适应”教师。当代心理学家指出:教学的最佳效果取决于“我要学”,而不是“我要你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引导得法,对学生循循善诱,亲切关怀,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善于发现并鼓励,与严格管理区分开,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共同提高。同时,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恰到好处地演绎数学严密的逻辑性、介绍其应用广泛性等特点,并教会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数学规律,把数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及今后工作的关系,使其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数学教学中要融科学知识,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恩格斯曾经指出“现实世界的辩证法在数学概念和公式中能得到自己的反映,学生到处都能遇到辩证法这些规律的表现”。这说明我们不应该把辩证法作为外来的东西引入数学,而是应该从数学内容与方法中发现辩证的因素。例如有限与无限、连续与间断、直线与曲线、近似与精确、微分与积分、收敛与发散等等。这些内容都含有丰富的辩证因素,在数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数学本身的辩证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方面,要深刻揭示数学知识本身的物质性,承认它来源于实践。另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掌握一般和特殊的观点。特别是在讲解概念、公式时,常常用到由特殊到一般,然后又在一般性的基础上,注意到它们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接受了一次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又理解了数学中的难点,使其更加便于学习。

总之,思想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只要教师以科学、严谨、求实、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事情,那么无论对他们目前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学生们通过每堂数学课的学习都会感到受益匪浅,得到知识的提高,思想上的启迪,真正达到了将思想教育融于数学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学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2]汪晓勤、韩祥临编注《中学数学史的数学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9)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任务之一。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并要求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要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在课程改革中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点,注重提高劳动和就业的能力。

残疾学生可以通过普通高考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但还有一部分的听力残疾的学生和多重残疾的学生由于生理的特殊情况只能通过高等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单招单考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而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数学教材明显滞后,特殊教育院校的数学课程至今没有统一的教材,往往借用普通高职院校的教材。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造成了学习能力与健全学生的差异,学习基础也与普通高职的学生不同,身体、心理的素质,认知、思维的发展均和健全学生有较大的差距。普通高职的数学教学内容也不能很好地切合残疾学生所学专业。高职中残疾学生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被动、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缺乏适用的教材将会制约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发和建设高质量的适合特殊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材,是确保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研究者就从实际出发,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残疾学生的各种特殊需求来分析和探讨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数学教材的开发。

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材开发的探索

(一)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差异,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高职数学是文化基础课,是为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准备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后期专业学习的基础。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发展、调整和变化,这就对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特殊职业学院的学生有听障学生和肢体残疾的学生,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全聋只能用手语交流的学生、也有残余听力经过康复带助听器的学生、有肢体残疾的学生还有多重残疾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是在各地市县的特殊教育学校完成高中段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通常采用聋校的统编教材,与普通高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也有个别来自普高或普通职高的肢残学生,这些肢体残疾的学生虽然是在普通学校完成高中段教育但由于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学习基础也不扎实,学习困难较大。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认知水平普遍较弱,现在在同一专业一起学习,而数学课程的性质的特点是理论上严密,知识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强这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因此在开发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材,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基础,在保证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教材的内容、要求进行设计整合,通过数学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提高数学的基本能力,通过以职业过程为导向的“应用数学能力”培训,培养学生与专业结合获取、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确定教材内容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缺陷补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既要作为各专业的基础课来提高残疾学生的文化素质,也要为专业的学习服务,并要为残疾学生的就业和持续发展提供服务。数学课程的任务要以数学教材来作为载体来实施。在开发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时既要紧扣专业培养的目标又要突出特殊教育的特点。

1.残疾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欠缺影响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所以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在开发时要注意改进数学的体系和表现形式。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知识的衔接,教材的起点要低。教材安排一定的先修课程(如初等代数的内容)作为衔接教材。保证不同残疾类别、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学习高职数学时平稳过渡。在数学概念的引入时,引入的例子简单直接更加直观、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残疾学生的认知水平,克服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并可用学生容易理解的图形、图表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并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2.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材开发时按专业学习的具体要求,体现出“必须”和“够用”的特点。教材不再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上要降低难度,对于难度较大的基础理论不追求严格的证明,只做简单的几何解释和能够运用即可。注意突出数学的应用性,选用专业问题、社会生活、环境保护等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作为案例,来增强数学课程的适用性。

3.在开发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时要关注到残疾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分类分层教材内容和形式来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教材的编写时可把数学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提高模块。残疾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普遍较薄弱,在基础模块中突出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不要求复杂的计算和变换。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还应在课程内容方面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教材要注意例题的分层,将高职数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知识分解,可分解为若干个学生易掌握的、递进的若干知识点,用残疾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教学手段呈现。

同时在教材的开发中要考虑到各类残疾学生,要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应他们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如听障学生在认知事物特点、记忆和逻辑思维等学习方面比普通学生略有欠缺,但听障学生动手能力强、模仿能力强,自我表现的欲望,渴望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但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论,就理解和接受相对于困难,对知识的掌握需要通过反复与相关知识结合的学习,才能达到理解掌握。而肢体残疾的学生接受能力大多和健全学生相同,但书写等表达存在一定的障碍。在教材开发时,教材的内容进行分层,注意内容深度的层次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考虑到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的需要,注意残疾学生的个性化发挥,关注到残疾学生的发展潜能,调动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增加教学中的信息量使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一样可以同步发展。在每个章节都安排学习指导课,挑选符合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章节内容相关的案例,通过补偿教育来弥补他们的缺陷和不足,尽可能缩小与健全学生的差距,为以后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4.尊重残疾学生的专业需求制定教学内容

充分加强与专业的结合,对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课程进行调研,应用模块的开发在专业老师交流研究专业课程对数学内容的需求的基础上可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的特殊性增加相关的内容,建立符合专业需求的内容体系。残疾学生特别是听障聋生的生理造成听不得人们的语言交流,难以借鉴社会所积累的知识,所以在教材开发时要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教材的开发注重以实例引入概念,再深入到数学应用的思想,可以到达残疾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理解吸收知识。同时在应用模块中补充专业中的实例,结合专业的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如何用数学知识解答学生所学专业中的问题(如建立数学模型解答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热点问题等),既可突出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与专业结合,教材在应用模块加大实际技能的训练提高残疾学生的分析问题和专业技能,将专业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同步建设电子教材

残疾学生特别是听障学生的记忆、理解的缺陷,在课堂的接受知识有时间差,课堂的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制作配套的电子教材,给学生提供再学习、复习的机会,起到给学生查漏补缺的作用,在电子教材的内容可以细化分层知识点,给学生提供弥补知识的短板的学习平台,同时在电子教材中适当加大知识的信息量,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样也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学习内容。电子教材的开发建设可以成为培养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平台。

三、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改革考核方式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10)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数学教学为代表的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依然存在教学理念与方法落后的问题。针对数学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职业院校专业服务目标模式实践为基础,展开数学教育创新的分析与实践研究。

一、当前高职数学教学创新问题分析

在当前高职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学创新工作的开展一直是重要的教学研究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一研究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缺乏创新模式的内容借鉴。在高职数学教学创新过程中,因为高职教育教学的特殊性,使其与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工作具有明显差异,这就使高职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创新过程中缺乏良好的借鉴。这种借鉴的缺乏使得高职数学教学实践研究难以开展,造成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创新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绕弯路”的情况,影响了教学创新的工作质量与效率,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二是创新过程中偏离了职业教育为专业服务的特点,难以实现创新工作的主要目标。

2.缺乏专业数学教学的开展。在高职教育工作中,职业教育的专业性是其重要的特点。在这一特点的要求下,职业应用数学(如土建数学、金融数学等)教育的开展是其为职业教育服务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教学创新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应用数学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展,这就会造成以下问题:一是数学文化教育内容与专业实践教育脱钩,使得职业应用数学开展形同虚设,影响了数学教育的专业性。二是职业应用数学与基础数学教育不能同步开展,使学生应用数学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3.缺乏专业数学教育内容。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教学工作中的实践性特点十分明显。但在现阶段我们发现,其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特点并没有体现出来,这就会造成两个问题:一是影响了职业教学工作的质量,使其实践性特点难以体现。二是数学教学工作难以真正融入到职业教育过程中,无法在高职教育中全面开展。

二、高职数学创新策略研究

在高职数学教学创新工作中,我们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以及技术的应用,以专业服务模式为基础进行了创新性的实践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

1.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针对高职数学教学创新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我们需要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开展教育模式的创新。这类创新工作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是开展全面的教学调研。教育者应根据学生需求、职业教育特点等综合内容,开展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教学调研工作,调研的结果可以为高职数学创新提供数据支持。二是积极开展理论创新研究。为了突出高职数学教学的职业化教育特点,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实际教学工作与调研成果积极地开展教育理论的创新研究工作,促进数学教学创新的全面开展。三是做好教学技术的研究。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新型教学技术的应用对教学创新的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微课程、多媒体技术等都为数学教学创新的开展提供了极大地帮助。

2.提高职业应用数学教学效率。在高职专业教学模式中,为了提高职业应用数学教学效率,使其可以为职业教育工作提供支持,我们开展以下教学实践工作:一是结合职业教育内容,开展应用数学实践工作。职业应用数学教学的开展必须与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进行结合,才能保证应用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如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数学应用设置教学案例。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数学教育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数学教学必须与职业实践内容有关联性,保证应用数学教学的开展具有实用性。二是进行职业应用教学的革新工作。在数学教学创新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高职职业应用教学内容明显出现了落后现象,与当代职业技术的发展情况不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研究中必须结合职业技术发展状况,开展教学内容创新工作,为职业应用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3.做好高职数学教学实践研究。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基础数学还是应用数学的教学工作,都必须与实践进行结合。所以,在教学创新研究中,必须很好地结合实践内容开展工作。就高职数学教学而言,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基础数学教学中结合职业内容特点进行重点教学创新。如在财务职业教学中注重统计、核算等与职业内容相关的数学教学,使基础数学教学可以为职业教学提供帮助。二是在整体的教学工作中,重视理论化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出现基础知识不足,难以在日后的工作中继续学习提高的状况出现。

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创新研究中,我们以职业专业教育模式为研究的出发点,针对教学创新与实践工作中的问题开展实践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既可以保证高职数学教学工作的质量提升,同时还可以保证高职职业教育的顺利完成,因此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赖展翅.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056-01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模式教育,不可能存在某种固定的模式。数学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数学创新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创新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要求,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定。

一、数学创新教育的特点

首先,实施数学创新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注重个性化教育。因为“创新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在精神实质上应该说是潜相交通、互为因果的。”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成功与收获,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他们自主发展创造最佳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数学创新教育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对此不能僵化的理解,更不能抛开现行的教育教学内容,另搞一套,把数学教育变成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创造性教育。实施数学创新教育,主要是在所有内容中渗透理性的创新意识,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唯如此,才能真正达到数学创新教育的目的。

二、在教学实例中探索数学创新教育的运用

要实施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抓住数学教育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一关键,在重视常规思维、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水平,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一,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一题多解是数学教学有的训练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开阔思路,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1,0),(0,-3),且对称轴是直线x=1,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解法一(一般法):设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ax2+bx+c,将A、B两点的坐标及-=1代入即可解出a=1,b= -2,c= -3,从而得到解析式y=x2-2x-3。

解法二(顶点法):设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 a(x-h)2+k,再把A、B两点的坐标代入求解即可。

解法三(交点法):由抛物线的对称性可得它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3,0),由此可设解析式为y=a(x+1)(x-3),然后把B点坐标代入求出a即可。

以上三种解法,由于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因而解法各异,各有特点,都应让学生掌握。这样,对于训练学生克服“常规思维”障碍,摆脱心理“定势”的影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会大有裨益。

第二,提倡发现教学,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精神。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适当运用发现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环境和机会,让他们通过大胆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如下列问题:

问题一:在前10个自然数中任取6个数,求证:一定存在两个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倍数。

问题二:在1、2、3、……、100这100个连续自然数中,任取51个数,上述结论是否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