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环保理念大全11篇

时间:2024-03-18 18:28:53

企业环保理念

企业环保理念篇(1)

20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Waldermar Hopfenbeck在《绿色管理革命:来自环境的先进教训》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绿色管理”这一概念,他认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应当将环境保护纳入其中,通过采取各种“绿色管理”方式有效保护和改善环境,并提升企业形象和提高企业利润。之后,“绿色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逐步为企业经营者所接受和重视。具体来讲,“绿色管理”理念,是指把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于企业的管理经营和生产营销活动之中,通过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提高环境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承担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责任等方式,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绿色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所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

与众多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相比,否“绿色管理”理念具有鲜明的特征和更加丰富、先进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目标存有差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并向国家缴纳税收,但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仍然往往成为企业管理的首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传统企业管理理念更多的是凸显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绿色管理”理念则增添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子,强调将企业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现代企业尤其是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的工业企业,其经营活动要兼顾谋求经济利益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步进行,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 管理体系存有差异。传统企业管理理念将员工、商品或服务作为内部管理对象,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与同业竞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外部管理对象。在“绿色管理”理念下,企业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将“绿色管理”的理念融入到企业自身建设当中,企业负责人和相关管理人员以及身处生产或销售一线的普通员工都要参与其中,遵守环保规定;同时,企业管理也是全方位的管理,并不仅仅限于管理相关的人、事、物等,还要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管理范围之中,并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管理内容,涵盖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涉及产品的营销和回收环节,还包括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工作环境等方面。

3. 管理方式存有差异。传统企业管理理念主导下的企业经营往往选择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将资源节约、废物利用、环境保护与企业经济利益割裂开来。“绿色管理”理念遵循循环经济原理,强调用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强度、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实现对环境资源的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和对环境的低消耗、低污染和低排放。

4. 管理效果存有差异。传统企业管理对事前的环境预防重视不足,更为强调事后的污染治理,节省企业排污设备和检测方面的支出,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也存在着极大的经营风险,一旦生产经营行为对环境造成破坏,企业将会面临巨额的经济赔偿和罚款,被责令停运整改也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绿色管理”理念重视生态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要求企业在事前充分考虑生产经营活动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积极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污染,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共赢。

二、 企业环境责任的主要内容及法律后果

企业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在最大限度谋求经济利润和实现股东利益的过程中,应当履行的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的社会共识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由最初的经济责任为主延伸至经济责任与环境责任并重。“绿色管理”理念的提出,明确了企业环境责任的基本构成,为企业切实履行环境责任指明了方向。在我国,企业的环境责任主要分别规定在刑法、民法以及环境法等法律规定的条文之中,包括企业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以及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后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1. 企业环境责任的主要内容。企业环境责任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在要合理使用和保护环境资源,具体来讲主要包括清洁生产、依法排污和接受监督三个方面。

(1)清洁生产。企业应当在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采取各种措施来避免或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一方面,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得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材料。例如国家安监总局发布的《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设备目录(2016年)》列举了一些应被淘汰的工艺、设备,并提供了可供替代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企业应优先使用清洁能源,使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先进工艺和设备,采用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改善管理和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排放污染物。例如,我国环保部门对金属电解业、石油冶炼业、造纸业等制造业的清洁生产标准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涵盖了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末端处理前污染物产生指标等多个环节,为相关企业履行清洁生产义务提供了具体指导。

(2)依法排污。在我国,通过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以发放排污许可证法律文书的形式对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企业如果发生排放工业废气或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或医疗污水等情况,应当事先向环保部门申请办理排污许可证,经上述部门批准并获得排污许可证后,才能排放污染物。但是,即使企业持有排污许可证,也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排放污染物或倾倒废弃物,还必须按照排污许可证上载明的污染物种类、浓度、排放量和排污方式进行排放,要严格遵守?S可证中关于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和维护、企业自行监测和台账记录及公开等方面的规定,不得采取《环保法》等法律禁止的排污形式,例如不能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排放污染物,不能篡改或伪造环境监测数据,不能非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备等。除此之外,排污企业还要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缴纳包括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噪声超标在内的排污费,用于国家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支出。

(3)接受监督。我国2015年施行的新《环保法》首次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作为专门章节进行规定,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于企业来讲,一方面要主动进行环境保护相关信息的公开。例如,企业的建设项目或者编制的开发利用规划可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那么企业在尚未完成环境影响评价之前,不得进行开工和建设;建设项目按照法律规定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时,企业应在编制报告书期间向社会大众说明建设项目的情况,充分征求公众意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排污单位应主动公开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浓度和总量、排放方式和超标排放等与排污行为相关的所有事项。另一方面企业要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例如,当公民要求企业公开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或者排放污染物台账时,企业应当如实、全面、及时地向其公开相关排污信息,并接受相关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以及其它负有环保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现场检查,并向上述部门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2. 企业环境责任相关的法律后果。企业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果企业违反相关环境保护法律规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对生态造成破坏,将要承担法律上的不利后果,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以及行政责任等。

在刑事责任方面,根据我国《刑法》第六章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司法解释规定,对我国企业的环境刑事责任实行双罚制,即企业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均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其中,企业被判处罚金,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被判处刑罚的种类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三类主刑和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三类附加刑。同时,训诫或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等非刑罚方式,在司法实践中也会被作为个人承担企业环境责任的方式。新《环保法》施行后,环境刑事责任成为环保领域的主要责任类型之一,司法机关对企业环境刑事责任的追究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逐渐改变了以往企业环境违法成本低的情况,提高了环保法律对企业的震慑力。

在民事责任方面,按照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八章的原则性规定和《环保法》第四十一条以及各环境单行法的具体规定,主要有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两种方式。排除危害是指通过停止排污行为、排除环境侵权行为对受害人正常行使其人身财产权利所产生的妨害、消除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人身或财产的危险,消除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后果,而赔偿损失则是指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其他单位或个人造成事实上的人身或财产损失时,企业应当向受害人进行财产赔偿。司法实践当中,自新《环保法》施行以来,审判机关一般按照环境虚拟治理成本的三至六倍进行惩罚性赔偿,如被称为“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的“江苏省泰州市环保联合会诉泰兴锦汇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案中,最终法院判令6家被告企业赔偿环境修复费1.6亿余元。

在行政责任方面,根据相关环境行政法规规定,由县级以上环保主管部门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环境监察机构等特定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环境法规的企业进行行政处罚。我国《环境行政处罚办法》规定了多种环境行政处罚方式,包括对企业处以警告和罚款,责令企业停产整顿、停业或关闭,暂扣或吊销相关的许可证,没收企业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以及对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行政拘留等等。尽管企业因环境违法行为所面临的行政责任与刑事、民事责任相比较轻,但是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因此也具有相当的惩防效果。新《环保法》规定行政罚款可按日连续处罚,即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一日不停止,罚款的数额每天都会增加,企业最终将面临巨额罚款。实践表明,按日连续处罚的行政处罚方式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法律规制形式。例如据重庆市统计,新《环保法》实施后当地企业环境违法整改率从过去的4.8%上升至现在的90%。

三、 “绿色管理”理念与企业环境责任的思考与启示

近年来,我国相继制定施行了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首部《环境保护税法》等法律规范,相关部门在《上市公司环境审计公告》、《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建议》和《节能减排授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中也要求企业必须将环境责任作为企业信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和治理问题的高度重视,“绿色管理”理念将成为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当在“绿色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承担环境责任,提升经营管理的水平和成效,在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有效保护自然环境。

企业环保理念篇(2)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和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日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都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我们的各项生产生活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在企业绿色营销管理的创新策略中,国家、政府以及企业应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最重要就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这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压力下低碳理念顺应而生,在低碳生活这一新理念下,在生产观念、推销观念、产品观念、市场营销观念之后,新世纪企业营销模式绿色营销的概念应运而生。绿色营销目前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的新选择,更是发展成了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种指导思想。

1企业绿色营销的发展现状

1.1绿色消费立法的实现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整个社会消费理念与环境保护不协调。深化发展绿色营销理论、增强居民绿色消费意识、让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深人人心,推动企业绿色营销发展前进。绿色消费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所以实现绿色消费立法很有必要。欧洲联盟启动的IS0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其针对销售流入其中的产品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从生产原料、设备制造到产品的销售、利用以及回收处理各个环节制定了严格的要求。这项法律的提出对企业绿色营销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方面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广泛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为企业开展各项相关活动提供了牢固的基础。

1.2绿色营销系统构建

绿色营销管理系统的全面建设是当前企业发展的整体趋势,其构建通常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零库存;零库存并非是简单的库存为零,其真正意义在于实现没有多余的库存;第二,精益求精的生产方式;也就是是在必要的时间内生产出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第三,综合性办公解决方案,指的是从产品的设计、采购到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再利用等各个流程都能够一直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使企业生产过程中极大地降低能源消耗,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有效地减少。

1.3绿色营销管理实践

我国绿色营销起步较晚,1989年我国农业部才正式提出了绿色食品的概念,随后我国的绿色营销就迅速地发展起来。1994年5月,我国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了国家对于绿色产品产生了权威认证,同时授予了商品的h境标志。绿色环境标志的授予有效提升了生产制造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这一举措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绿色营销管理的创新策略

2.1树立绿色低碳理念,深化绿色营销观念

绿色营销管理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才能使之有效实施。绿色营销观念主要包含了绿色价值标准、绿色企业精神、绿色经营理念以及绿色规章制度。因此,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管理策略,应从企业文化建设出发,首先让企业员工都理解绿色低碳理念,从而树立绿色环保价值观,最终深化绿色营销理念。首先,树立绿色资源生态价值观,转变过去的低价利用或资源无价的思想,科学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应立足于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大前提,转变过去以破坏环境或浪费资源为代价来获得经济发展,做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其次,坚持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理念,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运输以及销售各个环节都遵循环境保护的理念,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避免环境资源浪费,确保企业和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构建绿色营销管理,完善绿色管理制度

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组织机构设置是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管理的关键保障,只有科学、合理的组织制度做保障,才能够得以贯彻落实绿色营销。首先应当构建绿色营销管理管理机构,组织确定企业产品设计、绿色生产以及销售使用各个环节的问题;其次应当完善绿色管理制度,包括严格把控产品原材料的采购制度,对于材料供应商施绿色评估;对员工进行环保知识教育培训帮助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2.3采用绿色营销组合,打造绿色企业形象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也进一步恶化、生态资源越来越稀缺,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以绿色环保为基本理念,真正地符合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第一,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加强绿色产品的设计研发;第二,树立环境保护的包装理念,设计绿色环保的产品包装;第三,合理选择绿色营销途径,搭建完善的绿色营销网络,在保证企业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维护好消费者权益。

参考文献

[1] 刘双双.企业市场营销的创新策略及其发展趋势[J].商,2013(01).

[2] 陈伟,高艳霞.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2).

企业环保理念篇(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中,“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将加速由以往低成本投入、高环境资源消耗、高污染代价的粗放发展模式向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益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为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源动力。在企业管理领域,“绿色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紧密契合,是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积极体现。本文结合我国相关立法中有关企业环境责任的规定和要求,对新时期我国企业如何在“绿色管理”理念指引下有效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成效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 “绿色管理”理念的界定与辨析

20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Waldermar Hopfenbeck在《绿色管理革命:来自环境的先进教训》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绿色管理”这一概念,他认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应当将环境保护纳入其中,通过采取各种“绿色管理”方式有效保护和改善环境,并提升企业形象和提高企业利润。之后,“绿色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逐步为企业经营者所接受和重视。具体来讲,“绿色管理”理念,是指把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于企业的管理经营和生产营销活动之中,通过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提高环境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承担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责任等方式,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绿色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所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

与众多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相比,否“绿色管理”理念具有鲜明的特征和更加丰富、先进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目标存有差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并向国家缴纳税收,但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仍然往往成为企业管理的首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传统企业管理理念更多的是凸显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绿色管理”理念则增添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子,强调将企业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现代企业尤其是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的工业企业,其经营活动要兼顾谋求经济利益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步进行,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 管理体系存有差异。传统企业管理理念将员工、商品或服务作为内部管理对象,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与同业竞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外部管理对象。在“绿色管理”理念下,企业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将“绿色管理”的理念融入到企业自身建设当中,企业负责人和相关管理人员以及身处生产或销售一线的普通员工都要参与其中,遵守环保规定;同时,企业管理也是全方位的管理,并不仅仅限于管理相关的人、事、物等,还要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管理范围之中,并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管理内容,涵盖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涉及产品的营销和回收环节,还包括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工作环境等方面。

3. 管理方式存有差异。传统企业管理理念主导下的企业经营往往选择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将资源节约、废物利用、环境保护与企业经济利益割裂开来。“绿色管理”理念遵循循环经济原理,强调用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强度、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实现对环境资源的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和对环境的低消耗、低污染和低排放。

4. 管理效果存有差异。传统企业管理对事前的环境预防重视不足,更为强调事后的污染治理,节省企业排污设备和检测方面的支出,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也存在着极大的经营风险,一旦生产经营行为对环境造成破坏,企业将会面临巨额的经济赔偿和罚款,被责令停运整改也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绿色管理”理念重视生态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要求企业在事前充分考虑生产经营活动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积极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污染,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共赢。

二、 企业环境责任的主要内容及法律后果

企业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在最大限度谋求经济利润和实现股东利益的过程中,应当履行的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的社会共识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由最初的经济责任为主延伸至经济责任与环境责任并重。“绿色管理”理念的提出,明确了企业环境责任的基本构成,为企业切实履行环境责任指明了方向。在我国,企业的环境责任主要分别规定在刑法、民法以及环境法等法律规定的条文之中,包括企业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以及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后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1. 企业环境责任的主要内容。企业环境责任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在要合理使用和保护环境资源,具体来讲主要包括清洁生产、依法排污和接受监督三个方面。

(1)清洁生产。企业应当在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采取各种措施来避免或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一方面,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得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材料。例如国家安监总局的《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设备目录(2016年)》列举了一些应被淘汰的工艺、设备,并提供了可供替代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企业应优先使用清洁能源,使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先进工艺和设备,采用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改善管理和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排放污染物。例如,我国环保部门对金属电解业、石油冶炼业、造纸业等制造业的清洁生产标准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涵盖了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末端处理前污染物产生指标等多个环节,为相关企业履行清洁生产义务提供了具体指导。

(2)依法排污。在我国,通过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以发放排污许可证法律文书的形式对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企业如果发生排放工业废气或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或医疗污水等情况,应当事先向环保部门申请办理排污许可证,经上述部门批准并获得排污许可证后,才能排放污染物。但是,即使企业持有排污许可证,也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排放污染物或倾倒废弃物,还必须按照排污许可证上载明的污染物种类、浓度、排放量和排污方式进行排放,要严格遵守S可证中关于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和维护、企业自行监测和台账记录及公开等方面的规定,不得采取《环保法》等法律禁止的排污形式,例如不能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排放污染物,不能篡改或伪造环境监测数据,不能非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备等。除此之外,排污企业还要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缴纳包括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噪声超标在内的排污费,用于国家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支出。

(3)接受监督。我国2015年施行的新《环保法》首次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作为专门章节进行规定,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于企业来讲,一方面要主动进行环境保护相关信息的公开。例如,企业的建设项目或者编制的开发利用规划可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那么企业在尚未完成环境影响评价之前,不得进行开工和建设;建设项目按照法律规定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时,企业应在编制报告书期间向社会大众说明建设项目的情况,充分征求公众意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排污单位应主动公开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浓度和总量、排放方式和超标排放等与排污行为相关的所有事项。另一方面企业要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例如,当公民要求企业公开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或者排放污染物台账时,企业应当如实、全面、及时地向其公开相关排污信息,并接受相关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以及其它负有环保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现场检查,并向上述部门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2. 企业环境责任相关的法律后果。企业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果企业违反相关环境保护法律规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对生态造成破坏,将要承担法律上的不利后果,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以及行政责任等。

在刑事责任方面,根据我国《刑法》第六章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司法解释规定,对我国企业的环境刑事责任实行双罚制,即企业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均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其中,企业被判处罚金,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被判处刑罚的种类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三类主刑和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三类附加刑。同时,训诫或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等非刑罚方式,在司法实践中也会被作为个人承担企业环境责任的方式。新《环保法》施行后,环境刑事责任成为环保领域的主要责任类型之一,司法机关对企业环境刑事责任的追究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逐渐改变了以往企业环境违法成本低的情况,提高了环保法律对企业的震慑力。

在民事责任方面,按照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八章的原则性规定和《环保法》第四十一条以及各环境单行法的具体规定,主要有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两种方式。排除危害是指通过停止排污行为、排除环境侵权行为对受害人正常行使其人身财产权利所产生的妨害、消除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人身或财产的危险,消除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后果,而赔偿损失则是指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其他单位或个人造成事实上的人身或财产损失时,企业应当向受害人进行财产赔偿。司法实践当中,自新《环保法》施行以来,审判机关一般按照环境虚拟治理成本的三至六倍进行惩罚性赔偿,如被称为“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的“江苏省泰州市环保联合会诉泰兴锦汇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案中,最终法院判令6家被告企业赔偿环境修复费1.6亿余元。

在行政责任方面,根据相关环境行政法规规定,由县级以上环保主管部门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环境监察机构等特定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环境法规的企业进行行政处罚。我国《环境行政处罚办法》规定了多种环境行政处罚方式,包括对企业处以警告和罚款,责令企业停产整顿、停业或关闭,暂扣或吊销相关的许可证,没收企业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以及对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行政拘留等等。尽管企业因环境违法行为所面临的行政责任与刑事、民事责任相比较轻,但是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因此也具有相当的惩防效果。新《环保法》规定行政罚款可按日连续处罚,即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一日不停止,罚款的数额每天都会增加,企业最终将面临巨额罚款。实践表明,按日连续处罚的行政处罚方式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法律规制形式。例如据重庆市统计,新《环保法》实施后当地企业环境违法整改率从过去的4.8%上升至现在的90%。

三、 “绿色管理”理念与企业环境责任的思考与启示

近年来,我国相继制定施行了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首部《环境保护税法》等法律规范,相关部门在《上市公司环境审计公告》、《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建议》和《节能减排授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中也要求企业必须将环境责任作为企业信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和治理问题的高度重视,“绿色管理”理念将成为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当在“绿色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承担环境责任,提升经营管理的水平和成效,在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有效保护自然环境。

1. 强化企业环境责任观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资源是我们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企业应当牢固树立环境保护责任感,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当代人幸福生活的需要,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要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保护产生矛盾时,宁可牺牲经济效益也要保护环境。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观念,不能只看到污染防治和污染治理带来的环境保护成本,营业要清醒认识到企业的环境责任与企业的社会信誉紧密相关,企业的环境风险与企业的金融风险和发展危机并存。要用“绿色管理”理念指导企业发展,将“绿色”贯穿于企业发展战略、产品设计研发和销售回收等所有环节,将环境保护观念融入企业文化当中,把企业环境责任明确列入企业章程,形成企业环境保护自律机制。

2. 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规定。过去,企业常常迫于社会舆论和法律惩治的压力,往往消极应对或被动履行环境责任。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环保法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现了我国加大力度整治环境问题的决心和魄力,企业环境违法成本也随之提高。从长远来看,企业只有做到守法才能保持最低的经营管理成本,而不污染和不破坏环境,是企业最起码的守法底线。企业由过去的被动守法变为主动守法,做到学法、懂法和尊法,自觉遵守关于清洁生产、依法排污和接受监督的各项法律规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防治污染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依法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和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坚决不触碰环保法律底线、模范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形成企业环保守法的常态化。

3. 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进行,创新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大量出现,促使我国企业面对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时必须通过转型升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我国环保法律通过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措施,对积极履行环境责任的企业提供鼓励和支持,而企业则要在守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法律条款赋予的权利,助推自身利完成转型升级。要结合自身实际投身环保产业,生产节能、节水和节材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构建高科技、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产业结构。要加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率。要积极减排,在污染物种类和排污方式等方面符合法定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要积极配合国家环保工作,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转产或搬迁。

参考文献:

[1] Waldermar Hopfenbeck.The green management revolution: Lessons in environmental excellence[M].Prentice Hall,1993.

[2] 常纪文.环境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原则和内容[J].环境资源法论丛,2002,(00).

[3] 江伟钰,陈方林.资源环境法词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4]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5] 吴真.企业环境责任确立的正当性分析――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视角[J].当代法学,2007,(21).

企业环保理念篇(4)

中图分类号:F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11-02

由于环境自我修复周期的漫长性及资源的极其有限性,企业在追求高收益的前提下,还应重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这就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始终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并积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科学的循环经济涵盖生态环境、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应确保以上三方面内容的和谐、统一发展。对企业来讲,“资源--产品--废弃物”这单一的生产形势既浪费资金,又浪费资源,并且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相悖。因此,当前很多企业都必须转变发展思维,积极将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从而使得自己的发展模式能够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一、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概念及意义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指的是在循环经济理念引导下,以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所有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借助综合运用多种成本管理手段,以实现对有限资源的最优化应用,从而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环境收益与社会收益。

企业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成本管理方法,大幅降低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消耗各种资源的数量与种类,从而高效落实“更少投入、更多产出”的发展目标,进而大大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还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成本管理过程还可帮助企业加深与延长生产链,增强企业深度加工产品的能力,这不仅降低生产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压力,而且还可创新出更多的新价值与新产品。并且,在企业的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还能探究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中获得更多生机与活力的方式,并在回收与再利用资源的环节中优化企业的深加工能力,最终不断优化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现状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企业在落实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中,管理成本过高是制约循环经济理念高质量落实的主要问题。现将这些主要问题总结如下:环境管理方面的成本较高。

1.循环经济环境的突出特点是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非常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在发展模式上必须进行创新与改变,传统的低环保成本、无节制地开采资源等发展模式已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了。因此,现代企业在发展中应始终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这就使得他们在生态恢复及资源开采方面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这就对其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质量管理方面的成本增加。质量成本管理直接决定了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的高低,而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以往的高污染、高耗能型企业因为在生产中不能做到生产和污染的全面分离,因此在怎样制定出满足循环经济条件的产品质量标准、怎样提升质量管理成效等方面,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从而大大提高了管理成本。

3.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成本大大提高。当前,市场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高质量人才在推动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主要涵盖:对人力资源成本的利用、保护、调整及运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各种教育形式的全面普及,为了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势在必行,这就显著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资金投入。

三、优化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成效策略

依据上文总结的当前企业给予循环经济的成本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笔者在全面分析出现以上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究了一些应对措施,供各位同仁参考。

1.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渗透循环经济理念。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来讲,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竞争力及发展方向有重大影响;从具体方面来讲,企业文化对每一个企业职工的实践与认识有重大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实效,就需要企业积极将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借助企业文化的传播方式与影响力,使得企业的所有职工都能全面理解、深刻认识循环经济的内容与价值,从而让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牢固植根于企业与职工的观念中,确保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时刻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基本要求,从而高质量完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文化是推动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成本管理中高效应用的有效形式。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全面应用不是立竿见影的,是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积累过程,这就需要企业中全体员工、各个生产环节、各个部门都能积极参与这一过程才能高质量实现,只依靠某一个部门,是很难快速推进的。并且,在落实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还可能会出现摩擦与矛盾,从而不断降低企业的正能量、凝聚力及向心力。因此,在构建与成本管理有关的企业文化过程中,应及时把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其中。

2.通过精工减序措施以优化资源利用率。通过精工减序措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企业降低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并且也是落实循环经济理念的前提条件。精工减序可确保企业在不降低产品质量、合理运行的前提下创新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开销、减少作业人数,可有效地把有限的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到更需要的环节与部门中,从而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应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简而言之,通过精工减序措施,企业可利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3.综合利用多样化的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当前,管理企业成本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并且各个时期的企业在管理成本方面对管理方法的选择与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在循环经济管理理念中,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对环境的保护方面,这就要求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始终将优化企业经济效益作为根本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大胆创新企业成本管理的方法,敢于尝试各种新型的、先进的管理措施,从而实现企业成本管理方法与手段的更新与生机。为了提高循环经济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实效,就需要企业充分重视激励机制的应用,鼓励创新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的行为,以其借助创新企业成本管理措施的方式推动企业快速、稳定、长久发展。针对那些积极应用新型的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的部门及个人,企业应给予适当的奖励,最大限度激发各个部门及职工主动参与企业成本管理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促使创新成果及时而高效地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而切实优化给予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成效。比如,企业可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激励制度,这是确保成本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针对企业职工主动参与技术创新、为设计与研发活动献策献计、在物资采购中与优质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无害环保工艺与清洁工艺的职工,企业都应对其奖励。

4.建立健全的企业成本管理监督制度。要想高效落实企业成本管理策略,就需要有促进其强制执行的监督制度做保障。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监督制度的构建与健全应依据时间的长短分为两个层面,以确保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可持续而稳定地发展,从而实现各种利益的长远化与最大化。就短期来讲,应加大原有监督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格监督企业各种管理环节中形成的成本,全面监督企业各个生产环节及最终产品,针对那些不规范、不合格的行为与产品实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确保企业在执行循环经济政策方面有优异的成效;就长期来讲,应努力构建一套可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理念、操作性很强的成本监督制度,确保循环经济理念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发挥更大积极作用。

5.积极提高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繁琐的成本控制工作,其管理成效受多种因素、多种环节工作的影响。这就需要成本管理人员不仅具有很强的成本控制意识与控制能力,而且还应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环节实际情况有全面而详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在控制成本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因此,企业应充分重视成本管理人员素质对基于循环经济的成本管理成效产生的重大影响,并积极为其提供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与平台,尽可能提高其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业务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依据成本管理人员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恰当的培训计划,对其进行循环经济基本理念的培训,使得他们对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与意义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对其进行成本控制理论知识的培训,不断丰富其专业知识;对其进行成本管理技能的培训,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能灵活选用多种方式方法对企业的多种成本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另一方面,企业还可要求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方面的专家到企业为成本控制人员开办专题讲座,还可选派接受能力强的青年成本管理人员到先进企业学习其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总之,循环经济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效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有效措施。因此,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将循环经济理念全面贯彻到企业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切实降低企业正常运行中的各种管理成本,从而使得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收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最终确保企业能快速、健康、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健梅.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 张益玮,罗亿洋.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4)108

[3] 刘宝荣.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浅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05)82

[4] 谌莉.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4)4-5.

企业环保理念篇(5)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存,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为中心和出发点,并将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环境利益共同结合起来,促进和谐共存发展的一种营销理念。绿色营销要求企业在各种活动中体现绿色思想,生产方式要符合环保标准、经营方式满足绿色要求、企业管理也应该高效、绿色。企业在生产、营销、管理等工作中都应该注重绿色营销理念的体现。在生产中节约生产原料、加强回收利用;在营销中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降低营销污染;在管理中建立绿色管理体系,采用绿色高效的管理办法,施行绿色节能、人性化的管理措施。

二、绿色营销的特点

绿色营销在现代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得益于绿色营销的特点,其特点符合当代消费对于绿色环保概念的要求,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且绿色营销概念与企业发展并不冲突,其特点符合企业经济发展需求。绿色营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兼顾性。兼顾性是说绿色营销能够做到将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以及环境保护三种看似矛盾的因素结合起来,即指企业运用绿色营销理念和方法,能够更好地实现满足消费者需求、企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目标,促进三者的协调发展,这是绿色营销得以发展应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第二,法律性。绿色营销办法在近年来也已经有了更加具体的法律法规的约束,从法律角度保护消费者权益,企业有法可依,也能更好地进行管理体系的构建。第三,相互性。绿色营销并不只针对企业本身,对于消费者也能产生影响,促进消费者自觉保护环境、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企业管理方面,也能够促进员工自身的绿色环保思想的发展,更积极地配合企业管理工作,这种相互影响也能够促进相互进步,加快发展效率。

三、绿色营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转变员工管理理念,建立绿色管理体系

绿色营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首先就体现在对于管理理念的影响方面。在以前的传统管理理念中,许多管理者都忽视了员工的心理,只是一味采取看似高效的压榨型管理方式,但事实上这种管理方式不仅严重影响员工的心理发展,长期发展之后会严重影响企业管理效率,因此首先就应该转变管理理念。在绿色营销理念中,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也应该建立更加和谐的管理方式,通过一些更加有效的方法促使员工的工作效率的发挥,用绿色管理方式既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加强企业管理效率。通过对管理方式的逐渐改善形成绿色管理体系,在对员工、对生产经营的管理方面都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促进绿色发展。

(二)树立绿色营销管理,制定绿色营销策略

产品的生产营销管理也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管理者的决策影响着实际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效率,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树立绿色营销管理的理念,在制定营销策略时,以绿色营销思想为指导,实现绿色营销目标。管理者在应用过程中,首先应该理清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环境保护之间的共同联系,分清利弊。首先,企业应该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工作,了解分析市场绿色营销的现状以及消费者的思想观念;其次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产品生产计划,对于产品原料、生产过程、生产数量等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选择绿色环保的生产原料,采用更加科学高效、降低污染的生产方式,同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产品生产,不要产生过多的滞销浪费情况;除此之外,企业在实际营销过程中也应该把握绿色营销理念,不要造成浪费和污染,用一些小技巧减少污染,例如许多食品企业在一些干果类食品袋中装入垃圾袋和餐巾纸,看似是没必要的细节,实际上却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消费者乱扔垃圾的现象;最后企业可以采取一些绿色促销手段,选择一些绿色媒体进行宣传工作,例如网络、报纸等,避免造成噪声污染、光污染等。企业通过建立这一系列的绿色营销体制,能够很好地体现绿色营销的应用,有效地进行企业的营销管理活动,促进对营销部门的高效管理。

(三)建立企业绿色管理文化

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发展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绿色营销在企业文化培养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企业通过建立绿色人员管理体制、绿色营销体制,能够让员工更深入地体会企业的发展理念,企业在绿色营销活动中取得的成果是企业管理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将这些管理理念、管理成果以及公司的管理发展结合起来,就能逐渐在企业中形成绿色管理文化,这种文化内容能够作为企业发展进步的路标。企业绿色管理文化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强企业管理理念的体现,更能够对员工造成深入的影响,加强员工对企业的理解,增强归属感,同时还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方向的形成,坚定企业管理方式,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绿色管理发展。

四、绿色营销对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意义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要继续发展壮大,就必须直视一些企业管理问题,明确了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传统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巨大的漏洞,尽管短时间内能够节约企业管理成本、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但是长时间发展只会让企业自取灭亡。因此绿色营销的应用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营销理念的转变,更是一种企业发展道路的改变。如果企业能够非常深入、有效地利用绿色营销理念,就能够真正实现企业管理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共存,通过这种和谐发展关系的建立,企业能够获得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企业销售方面,消费者对于企业和产品的选择是处于多方面考虑的,例如价格、外观、实用性、环保性等,在价格、工艺都相近的许多同行业企业中,环保性能就成为了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一项重要指标。企业运用了绿色营销理念之后,就在环保性方面为产品极大地提高了竞争力。并且随着消费者对环保要求的提高,环保性能指标已经越来越重要。因此,绿色营销可以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竞争力,通过这种营销方式的应用,将企业产品与别的企业产品进行区分,能够更多地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在企业管理方面,应用了绿色营销理念的企业管理体系必然更有效率、联系更加紧密,能够更好地发挥企业员工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这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树立企业正面形象

企业环保理念篇(6)

由于环境自我修复周期的漫长性及资源的极其有限性,企业在追求高收益的前提下,还应重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这就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始终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并积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科学的循环经济涵盖生态环境、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应确保以上三方面内容的和谐、统一发展。对企业来讲,“资源--产品--废弃物”这单一的生产形势既浪费资金,又浪费资源,并且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相悖。因此,当前很多企业都必须转变发展思维,积极将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从而使得自己的发展模式能够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一、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概念及意义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指的是在循环经济理念引导下,以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所有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借助综合运用多种成本管理手段,以实现对有限资源的最优化应用,从而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环境收益与社会收益。企业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成本管理方法,大幅降低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消耗各种资源的数量与种类,从而高效落实“更少投入、更多产出”的发展目标,进而大大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还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成本管理过程还可帮助企业加深与延长生产链,增强企业深度加工产品的能力,这不仅降低生产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压力,而且还可创新出更多的新价值与新产品。并且,在企业的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还能探究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中获得更多生机与活力的方式,并在回收与再利用资源的环节中优化企业的深加工能力,最终不断优化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现状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企业在落实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中,管理成本过高是制约循环经济理念高质量落实的主要问题。现将这些主要问题总结如下:环境管理方面的成本较高。

1.循环经济环境的突出特点是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非常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在发展模式上必须进行创新与改变,传统的低环保成本、无节制地开采资源等发展模式已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了。因此,现代企业在发展中应始终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这就使得他们在生态恢复及资源开采方面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这就对其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质量管理方面的成本增加。质量成本管理直接决定了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的高低,而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以往的高污染、高耗能型企业因为在生产中不能做到生产和污染的全面分离,因此在怎样制定出满足循环经济条件的产品质量标准、怎样提升质量管理成效等方面,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从而大大提高了管理成本。

3.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成本大大提高。当前,市场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高质量人才在推动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主要涵盖:对人力资源成本的利用、保护、调整及运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各种教育形式的全面普及,为了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势在必行,这就显著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资金投入。

三、优化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成效策略

依据上文总结的当前企业给予循环经济的成本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笔者在全面分析出现以上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究了一些应对措施,供各位同仁参考。

1.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渗透循环经济理念。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来讲,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竞争力及发展方向有重大影响;从具体方面来讲,企业文化对每一个企业职工的实践与认识有重大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实效,就需要企业积极将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借助企业文化的传播方式与影响力,使得企业的所有职工都能全面理解、深刻认识循环经济的内容与价值,从而让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牢固植根于企业与职工的观念中,确保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时刻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基本要求,从而高质量完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文化是推动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成本管理中高效应用的有效形式。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全面应用不是立竿见影的,是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积累过程,这就需要企业中全体员工、各个生产环节、各个部门都能积极参与这一过程才能高质量实现,只依靠某一个部门,是很难快速推进的。并且,在落实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还可能会出现摩擦与矛盾,从而不断降低企业的正能量、凝聚力及向心力。因此,在构建与成本管理有关的企业文化过程中,应及时把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其中。

2.通过精工减序措施以优化资源利用率。通过精工减序措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企业降低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并且也是落实循环经济理念的前提条件。精工减序可确保企业在不降低产品质量、合理运行的前提下创新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开销、减少作业人数,可有效地把有限的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到更需要的环节与部门中,从而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应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简而言之,通过精工减序措施,企业可利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3.综合利用多样化的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当前,管理企业成本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并且各个时期的企业在管理成本方面对管理方法的选择与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在循环经济管理理念中,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对环境的保护方面,这就要求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始终将优化企业经济效益作为根本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大胆创新企业成本管理的方法,敢于尝试各种新型的、先进的管理措施,从而实现企业成本管理方法与手段的更新与生机。为了提高循环经济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实效,就需要企业充分重视激励机制的应用,鼓励创新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的行为,以其借助创新企业成本管理措施的方式推动企业快速、稳定、长久发展。针对那些积极应用新型的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的部门及个人,企业应给予适当的奖励,最大限度激发各个部门及职工主动参与企业成本管理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促使创新成果及时而高效地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而切实优化给予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成效。比如,企业可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激励制度,这是确保成本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针对企业职工主动参与技术创新、为设计与研发活动献策献计、在物资采购中与优质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无害环保工艺与清洁工艺的职工,企业都应对其奖励。

4.建立健全的企业成本管理监督制度。要想高效落实企业成本管理策略,就需要有促进其强制执行的监督制度做保障。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监督制度的构建与健全应依据时间的长短分为两个层面,以确保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可持续而稳定地发展,从而实现各种利益的长远化与最大化。就短期来讲,应加大原有监督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格监督企业各种管理环节中形成的成本,全面监督企业各个生产环节及最终产品,针对那些不规范、不合格的行为与产品实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确保企业在执行循环经济政策方面有优异的成效;就长期来讲,应努力构建一套可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理念、操作性很强的成本监督制度,确保循环经济理念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发挥更大积极作用。

5.积极提高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繁琐的成本控制工作,其管理成效受多种因素、多种环节工作的影响。这就需要成本管理人员不仅具有很强的成本控制意识与控制能力,而且还应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环节实际情况有全面而详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在控制成本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因此,企业应充分重视成本管理人员素质对基于循环经济的成本管理成效产生的重大影响,并积极为其提供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与平台,尽可能提高其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业务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依据成本管理人员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恰当的培训计划,对其进行循环经济基本理念的培训,使得他们对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与意义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对其进行成本控制理论知识的培训,不断丰富其专业知识;对其进行成本管理技能的培训,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能灵活选用多种方式方法对企业的多种成本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另一方面,企业还可要求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方面的专家到企业为成本控制人员开办专题讲座,还可选派接受能力强的青年成本管理人员到先进企业学习其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总之,循环经济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效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有效措施。因此,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将循环经济理念全面贯彻到企业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切实降低企业正常运行中的各种管理成本,从而使得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收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最终确保企业能快速、健康、长久发展。

作者:谭秀丽 单位:中共枣矿集团公司党校

参考文献:

[1]张健梅.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张益玮,罗亿洋.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4)108

企业环保理念篇(7)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保护意识在各个国家发展起来。绿色概念备受全球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利用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联合国在此影响下推出了保护环境的提议,全世界各个国家开始关注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因此绿色的财务管理模式由此发展起来。为了适应新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做出适宜的发展规划,其管理模式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出现,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那么企业在利用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时具有哪些问题,又该找出怎样的对策与之呼应,这是本文要分析的问题重点。

一、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内涵分析

我国对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目前存在的状况是很多学者对我国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认识不够统一,没有达成共识。我国经济学家孙佳认为,企业中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把保护环境的概念引入到公司的财务管理中,使我国的财务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在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作用。而吴金波和范永太则认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是对企业有限的物质资源和社会效益进行考虑的,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维持生态平衡才是企业盈利的前提条件。刘淑华认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物质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方面,对企业资金的运转做好规划,协调好企业发展和财务资金之间的关系。还有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主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环保经济为主,绿色财务管理的特征倾向于低碳、环保以及高效率,要从企业中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入手进行分析,合理的调节财务关系,把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为环境效益服务,企业作为社会上“一类人”也要对社会发展负责,履行自己的社会公德义务,实现社会和生态的良性发展。作者认为,这些学者和经济学家的分析都有各自的道理,只是在表述上不尽相同,其思想的本质都是以绿色财务管理观念来提升环境保护,提升社会的健康发展。其实,绿色财务管理的概念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综合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概念。其次;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对循环经济环保低碳行为的有力实践。最后;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以“社会人”的角度出发而进行的财务管理模式,而不是“经纪人”。另外,绿色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追求以环境效益为首的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当今时代新兴的一种管理模式,分析这种模式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它是绿色财务的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管理模式起到导向作用。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经济循环发展的理念、企业经营的绿色理念以及社会责任感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主要是人类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子,有保护生存环境的义务。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在发展自己的事业时,不但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还要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活动是否对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另外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要从成本、效益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从节能减排、废物再利用、节约能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在企业绿色财务理念中,发展循环经济要在节约原材料的基础上减少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做到低投入高产出。把用过的产品回收再利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垃圾。绿色经营理念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绿色经营,因此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被称作绿色效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理念是把自己看成一个社会人,把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理念,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负责,最终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减少浪费。

其次,是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容。绿色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绿色筹资和绿色投资管理两个方面。绿色筹资是指企业在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主要用在保护绿色能源和绿色成本支出上。企业的绿色筹资方法可以是政府拨款、绿色债券的发行和银行贷款等。企业把这些绿色筹资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绿色投资管理,是指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不仅仅要考虑到自己的项目收益还要考虑到对绿色因素的投资,这充分说明,企业在对一个方案进行审核时,要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作为共同对象进行分析。企业对收益进行核算时,要把循环经济所作的贡献融入到企业效益的核算中,企业对风险进行评估时,要把投资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破坏作为基本的风险进行分析。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我国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

企业在运行和管理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有章可循。目前,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在制度方面有很大的缺失,虽然我国在财务管理方面出台了很多的文件和章程,但是这些规章制度都是针对企业财务行为的规范和管理的,没有针对绿色财务管理作出相应指导,企业也很少自觉的去建立相关的绿色财务管理制度,所以制度的缺失,阻碍了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应用,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有阻碍作用。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虽然我国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很多地方发展以GDP为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很多地区为了追求GDP,出现了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这种企业在发展中根本不存在绿色财务管理观念。

(二)我国的绿色财务管理理论还不成熟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理论的存在是为了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方法。企业在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上不可缺少理论的指导。我国在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环境效益计量、绿色筹资、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等等方面都没有一定的理论来指导实际的企业生产经营。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后果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但是缺乏一定的指导,所以一再搁置,莫衷一是。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落后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监管处罚力度不够。政府以及相关的监督部门是环境保护的监督者和执行者,要对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但是在此方面我国相关部门没有突出的执行力。例如,企业在经营前,一定要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核才能进行生产经营,但是我国缺少这种审核力度和环境监督工作。

(三)我国企业对绿色经营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

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已经经历了工业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清楚这种问题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所以在经过一系列痛苦后能够深刻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作用。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自觉的拥有绿色发展理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工业生产正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保护的作用,也没有足够的绿色意识去经营管理自己的企业,经常出现的现象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

企业缺乏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能力。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对市场和环境的投资,这种投资在一定的时间内会使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所降低。一些生产技术落后,刚刚起步的小型企业尤其惧怕这种投资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企业愿意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愿意对环境保护作出贡献但是因为企业本身没有实力进行科学技术的更新,使这些企业的愿望只能称为空想,不能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实现。因此说,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让企业难以承受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四)我国企业缺乏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

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在我国是一种新的发展要求,一些企业对这种发展模式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并且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没有形成定性的理论,不能给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做出相应的指导,所以企业对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缺乏基本的技能,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依旧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管理,没有开展绿色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因此,因为基本技能的缺乏,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在发展中受到严重的制约。

三、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路径

(一)在企业中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只有有了相应的制度才能给发展提供动力,因此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前提。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建立环境会计的相关制度。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需要一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支持。其次,对现行的会计制度法规进行完善,加强关于环境在会计制度方面的条款。再次,对企业的财务评价体系进行革新。以前的财务评价体系只是注重经济的增长,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在新的评价体系中要加入绿色资产、绿色信誉、绿色发展动力方面的评价。建立绿色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的绿色生产经营,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环境。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针对环境保护提出的解决策略。落实这一政策就要改变我国国民经济的审算方法,把国民生产总值改成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每一部分都加入绿色的生产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经济行为。其次,需要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的发展现状,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依靠科学技术、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能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只有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才能促进我国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实现,为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绿色法制建设

企业的绿色发展,财务的绿色管理模式都离不开法制环境的支持。加强绿色法制环境的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现行环境制度和资源开发进行法制保护。我国在资源开采及环境保护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法律章程存在,但是这些法律还不完善,对于污染环境的企业处罚力度不明确,执行力差;一些地方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有法不依,不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实行正规的生产经营。因此对于这种现象要不断的加强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力度,让法律在重污染企业面前发挥实力,形成一种强制力和威慑力。其次,加强我国的绿色税收建设。很多发达国家在税收制度方面倾向绿色税收,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的绿色发展观念,遏制污染企业的发展。例如,澳大利亚对本国一些污染低的企业实行三年内免税政策,对污染高的企业加大税收政策。我国在税收方面还没有实行绿色的税收制度,因此需要借鉴他国的做法,建立健全绿色法规法规,促进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

(四)鼓励政策的实施

企业实行绿色的财务管理模式要设定专门的绿色资金平台,对企业中绿色投资和绿色经营部门进行财政的补贴服务。其次,制定绿色信贷政策。这种绿色信贷政策是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效手段。在2008年,某地的兴业银行开始实行对贷款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估,这就是绿色信贷的典型例子。再次,政府的支持。政府在进行产品采购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提高这些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的积极性。最后,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起绿色审计制度。让全社会都了解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同时也让全社会了解那些不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让高污染高消耗企业在社会人民面前曝光,通过这两种企业对社会不同的影响力来鼓励和改变他们的生产经营模式。

(五)提高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能力,加强绿色理论的研究

企业环保理念篇(8)

战后以来,日本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日本企业更是以其优良的产品技术和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在世界上享有强大的竞争力,这不仅得益于企业内部的团队协作精神,也得益于企业较好地协调了与顾客、所在社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日本企业不仅有着和谐的内部氛围,同时也构筑了良好而稳定的外部环境。本文即以日本企业经营理念为视角对日本和谐企业的构建略作论述。

一、良好的经营理念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核心

经营理念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实践形成的企业全体成员所恪守的企业使命、企业愿景、经营思想、行动准则等,是为推动企业正常运营及其持续发展而构建的价值体系,也是企业员工融为一体的共识意念。对外,经营理念是一面旗帜,是企业特质的核心;对内,经营理念是一种纽带,是企业员工的共同信仰。日本企业的经营理念常以“社训”、“社是”、“企业理念”、“经营哲学”等形式表现出来。

日本企业经营理念中诸多有益于和谐稳定的思想元素,其源流最早可上溯至江户时代的商家家训。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当时的商人觉悟日渐提高。通过制定家训来教育子弟、统合全员共同致力于家业的发展,成为许多商家普遍采取的做法。现今日本企业经营理念的基本要素均在江户时代的商家家训中有所体现。(1)“和”文化。江户时代的商家虎屋汤浅家主张“无论商谈何事,均应坦诚相待,若有不解,可径直询问。”妇这则家训强调了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2)诚信经营。菊池长四郎认为,“人无不希求富贵,然求富贵者,有邪、正两途。以正道求之,如探囊中之物,以邪路求之,则似水中捞月,无果而反害其身。”可见,为商之人,若不能正直、诚信经商,则无法在商界博得良好声誉;(3)勤劳节俭。如中井家家训称:“人生在于勤,勤则不匮,勤为利之本,勤自然得真利益。”外村与兵卫门在家训《谨言》中也有“人虽一代,名至末代,保家之道在于勤俭”之句。二者无一例外地都强调了勤俭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4)品质与信用。从事药品生产与销售的富山商人,尤其注重信用,丸药、散药的调配,“需严格按规定之份量进行”,倘若生产不合格的药品,不仅影响日后的信用,且“作为本地第一地产的名誉也将随之失去”,其结果将导致“众商家之商事皆归于衰败”。

由此可见,日本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萌芽于江户时代,而其构建和谐企业的元素也在此期间基本形成。但这并非意味着商家家训的内核直接成为了现代日本企业经营理念的基本要素。从明治中期开始,近代企业渐由官办转为民营,民间资本日益扩大,资本家们以单纯追逐利润为目的,致使劳动条件苛刻。据1901年对关西16家纺织厂调查的结果表明,“工人连续在一家工厂中工作不满一年者几近半数”,“工厂职工每年都要悉数更换”。资本家、企业主们在感叹过去工厂主与职工间“亲睦协和恰如师徒的关系渐渐消失”、“雇主与被雇者的规律紊乱-C73的同时,传统的家族制度与家族道德开始被重新认识和导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此掩盖对工人裸的剥削。

从日本企业经营理念的源流及其发展直至确立的过程可以看出,现代日本企业经营理念在吸收了古代商家经营上百年的历史经验的同时,也汲取了近代非理性经营管理的深刻教训,这一发展过程使得日本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不仅充分体现了日本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同时也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保障,为日本和谐企业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

二、命运共同体的经营理念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基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精神,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被设计为一个合作团队。除了创造利润外,企业还是实现员工价值、张扬个性、成就自我、发展潜能的共同群体,日本企业将之称为“命运共同体”。企业如果难以形成具有凝聚力的集体,必定会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日本传统家族伦理中,不拒绝非血缘关系和阶级身份不同的人进入家庭。模拟的血缘关系被作为一种纽带,将职工与企业紧紧扭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命运共同体”。早在1909年,时任日本铁道院总裁的后藤新平就提出了“国铁一家”和“铁道大家族主义”的口号,并确定以“完善铁道从业员的家族生活,贯彻重信义、以爱情为主的信爱主义”作为从业人员管理的基本方针,以使日本国铁十多万员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时至现代,日本上述传统“大家庭”式的经营理念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如近电公司即以“我等全员乃一家族,相互信爱且敬,以共苦乐”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太平制作所在经营理念中更是强调“我们不是为了太平制作所而存在,而是为了我们的太平制作所而存在”。这样,无疑使企业员工产生与企业的连带感,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

除“同一家族”等口号外,现代企业还常常以“共存共荣”的理念来强调企业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仅举几例:

以共存共荣为基础,一致协作,发展业务,为提高成绩而努力。(熊谷组)

上下和亲,以期共存共荣。(竹中工务店株式会社)

我们要基于共存共荣的理念,举亲和协力之实,通过公司的事业贡献于社会公共福利。(PAINT公司)

在日本人的家族观念中,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要求为了家的存续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这种观念被引入企业道德,就变成了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劳资一家”、“企业一家”的口号受到大力提倡,大大淡化了职工的阶级意识。很多职工相信,有了企业的繁荣,才有他们的幸福,而企业的繁荣是靠每个人的辛勤劳动换来的。

与上述理念相适应的是被称作日本式经营“三大神器”中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都源于江户时代商家的奉公制度。这些家族主义传统被运用于现代企业经营中,像家庭中的父子关系是终生之缘那样,企业强调雇主与雇员之间也是一种终生关系。这种以雇佣双方永久性承诺为特征的终身雇佣制的实施,不仅增强了职工的安定感和对企业的忠诚心,也使企业有了稳定的职工队伍;日本企业在用人体制上实行明显的论资排辈,职工的工资也按其在企业内连续工作的工龄来决定。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的实行,增强了员工对于企业的依赖感,进而保证了企业命运共同体经营理念的贯彻与执行。所有成员齐心协力推动企业发展这一点,不能不说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实现经济的近代化,在战后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并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培养了员工爱社如家的情感

战后以来浓厚的家族主义企业文化氛围中,员工除了经济上对企业有终生依附之外,以企业经营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也培养了员工个人的价值取向和爱社如家的情感,使个人与企业的发展具有了同一性。日本企业“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尊重每一名员工,尊重顾客群体,比较全面地顾及到了企业内外的相关利益者。

首先是尊重员工、尊重人性。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充分尊重员工,视每名职工为有价值的人,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如建筑业的明星工业公司即把“事业即人,应以人和为本”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在许多企业的经营理念中还体现出浓浓的家族式温情主义气氛,诸如关注员工健康、重视员工福利等内容俯拾即是。如汤浅商事株式会社主张“基于尊重人性的理念,增进所有与企业有关人员的福利”,三和门窗工业公司强调“关注员工的生活安定,为提高工资水平尽最大努力。”

在上述经营理念之下,日本企业对于职工的福利倾入了大量心血。从工作、学习到生活,从工资、福利、医疗保障到婚丧嫁娶,都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和关心。“使工作场所成为一个功能复合体,造成了日本人对单位的完全依附性。”充分尊重员工,冲破以往劳资关系的藩篱,员工才能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企业才能够以更为充足的财力和物力用于提高员工福利,从而在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幸福、健康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其次是注重人才,关注员工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松下电器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提出了“经营的根本是人”,“造物之前先造人”的理念。在他亲自制定的“松下七精神”中,“光明正大精神”、“礼节谦让精神”、“顺应同化精神”等均是对员工进行思想教化、旨在提高员工道德修养的内容。在许多日本企业的经营理念中,都注意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如高砂热学工业株式会社强调要以“培养和尊重人才为根本”。大东纺织株式会社则主张“(员工要)常持自主创造之心”,鼓励员工积极进取,谋求自主创新。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还规定“依据其业绩给予其公正的待遇”,为员工的创新举措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是尊重顾客。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顾客对企业及其产品的信任。因此,日本企业“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也扩展到对顾客的尊重。即“以人为本”理念包括所有与企业有关系的群体。如前田金属工业株式会社强调要“以诚实和亲切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是靠产品来维系的,从事服装制造的泷本株式会社即强调“要以高品质的衣料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信用和诚实为根本,注重相互间共存共荣的精神,以“和”来满足顾客的一切需要。”在尊重顾客的经营理念之下,企业不仅在产品设计上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而且还普遍建立了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以提供优良的产品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为媒介,企业与顾客之间构筑了“共存共荣”的关系。

四、贡献于社会的经营理念增强了企业与社会的共存观念

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正日益成为企业和社会所关注的话题。受时代的制约,制定于大正年间的企业经营理念,其社会责任强调往往只强调企业作为“产业人”的强烈的报国思想。如松下电器产业公司的“产业报国精神”、明治乳业株式会社的“营养报国”均是上述产业报国思想的体现。

随着战后经营环境的改变,日本经济同友会于1956年首次提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观念,并把“经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经营者的“新理念”。以此为契机,企业的社会责任在日本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身体力行。据2005年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调查表明,有75.2%的企业(430家)已通过成立组织或委员会和发行报告等开展有关CSR的活动,有90.7%的企业(519家)已制定了相关的“经营理念”。如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强调“企业是社会的公有物,我们必须通过产业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又如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养命酒制造公司的社是只有一句话:“奉仕――通过养命酒,服务于人们的健康生活。”而京滨急行电铁公司的社是首条也是“通过作为都市生活的支柱事业,创造新的价值,贡献于社会的发展。”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只追求企业利润的经营模式日益受到社会民众的批评。为此,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在1973年制定的《行动》中明确提出了完成企业的社会责任的7条原则:①向社会提供有用的财富和服务;②努力实现职工的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富裕;③在注意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展企业活动;④通过各种活动积极为社会做贡献;⑤通过各项事业活动,努力提高所在地区的社会福利水平;⑥不参与破坏社会秩序及安全的活动;⑦努力使企业的行动原则与社会常识一致。日本各企业也都以上述原则为基础,结合自身特点,逐步构建和完善本企业的CSR理念并积极付诸实践。

在企业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日本企业的CSR理念在强调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同时,也开始强调要服务于国际社会、服务于世界。如美能达照相机公司的社是即为“提供受欢迎受信赖的商品与服务,以贡献于国际社会”。第一制药公司也强调要“以优良的技术与合理的管理把优质廉价的产品推向世界,以贡献于社会。”许多企业一方面积极致力于人才、原材料的当地化战略,为投资地解决就业、资源等问题,一方面则进行各种援助活动。如日本电子线路与配件生产商矢崎总业公司在海外投资地泰国开设了正规高中,让大部分女职工家中只能上初中的女孩就读,还时常向有需求的小学图书馆捐赠图书等,为海外投资地区尽企业的一份社会责任。

社会与大众,是企业的生命之源。只有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为企业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是日本企业能够博得社会信赖的一个主要原因。

五、企业环保化经营理念促进了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企业越来越认识到环境是企业经营的基础,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日本的很多企业逐渐将环境的“责任意识”作为最优先考虑的问题,纷纷提出了企业的环保化经营理念。所谓企业环保化经营理念,是使企业经营从单纯追求生产效率和转向追求生产效率与资源效率的统一,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追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也就是说,把追求利润与保护环境统一起来。

企业环保理念篇(9)

由于环境自我修复周期的漫长性及资源的极其有限性,企业在追求高收益的前提下,还应重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这就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始终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并积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科学的循环经济涵盖生态环境、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应确保以上三方面内容的和谐、统一发展。对企业来讲,“资源--产品--废弃物”这单一的生产形势既浪费资金,又浪费资源,并且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相悖。因此,当前很多企业都必须转变发展思维,积极将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从而使得自己的发展模式能够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一、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概念及意义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指的是在循环经济理念引导下,以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所有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借助综合运用多种成本管理手段,以实现对有限资源的最优化应用,从而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环境收益与社会收益。

企业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成本管理方法,大幅降低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消耗各种资源的数量与种类,从而高效落实“更少投入、更多产出”的发展目标,进而大大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还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成本管理过程还可帮助企业加深与延长生产链,增强企业深度加工产品的能力,这不仅降低生产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压力,而且还可创新出更多的新价值与新产品。并且,在企业的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还能探究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中获得更多生机与活力的方式,并在回收与再利用资源的环节中优化企业的深加工能力,最终不断优化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现状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企业在落实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中,管理成本过高是制约循环经济理念高质量落实的主要问题。现将这些主要问题总结如下:环境管理方面的成本较高。

1.循环经济环境的突出特点是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非常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在发展模式上必须进行创新与改变,传统的低环保成本、无节制地开采资源等发展模式已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了。因此,现代企业在发展中应始终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这就使得他们在生态恢复及资源开采方面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这就对其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质量管理方面的成本增加。质量成本管理直接决定了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的高低,而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以往的高污染、高耗能型企业因为在生产中不能做到生产和污染的全面分离,因此在怎样制定出满足循环经济条件的产品质量标准、怎样提升质量管理成效等方面,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从而大大提高了管理成本。

3.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成本大大提高。当前,市场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高质量人才在推动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主要涵盖:对人力资源成本的利用、保护、调整及运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各种教育形式的全面普及,为了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势在必行,这就显著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资金投入。

三、优化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成效策略

依据上文总结的当前企业给予循环经济的成本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笔者在全面分析出现以上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究了一些应对措施,供各位同仁参考。

1.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渗透循环经济理念。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来讲,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竞争力及发展方向有重大影响;从具体方面来讲,企业文化对每一个企业职工的实践与认识有重大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实效,就需要企业积极将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借助企业文化的传播方式与影响力,使得企业的所有职工都能全面理解、深刻认识循环经济的内容与价值,从而让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牢固植根于企业与职工的观念中,确保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时刻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基本要求,从而高质量完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文化是推动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成本管理中高效应用的有效形式。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全面应用不是立竿见影的,是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积累过程,这就需要企业中全体员工、各个生产环节、各个部门都能积极参与这一过程才能高质量实现,只依靠某一个部门,是很难快速推进的。并且,在落实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还可能会出现摩擦与矛盾,从而不断降低企业的正能量、凝聚力及向心力。因此,在构建与成本管理有关的企业文化过程中,应及时把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其中。

2.通过精工减序措施以优化资源利用率。通过精工减序措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企业降低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并且也是落实循环经济理念的前提条件。精工减序可确保企业在不降低产品质量、合理运行的前提下创新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开销、减少作业人数,可有效地把有限的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到更需要的环节与部门中,从而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应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简而言之,通过精工减序措施,企业可利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3.综合利用多样化的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当前,管理企业成本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并且各个时期的企业在管理成本方面对管理方法的选择与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在循环经济管理理念中,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对环境的保护方面,这就要求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始终将优化企业经济效益作为根本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大胆创新企业成本管理的方法,敢于尝试各种新型的、先进的管理措施,从而实现企业成本管理方法与手段的更新与生机。为了提高循环经济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实效,就需要企业充分重视激励机制的应用,鼓励创新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的行为,以其借助创新企业成本管理措施的方式推动企业快速、稳定、长久发展。针对那些积极应用新型的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的部门及个人,企业应给予适当的奖励,最大限度激发各个部门及职工主动参与企业成本管理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促使创新成果及时而高效地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而切实优化给予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成效。比如,企业可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激励制度,这是确保成本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针对企业职工主动参与技术创新、为设计与研发活动献策献计、在物资采购中与优质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无害环保工艺与清洁工艺的职工,企业都应对其奖励。

企业环保理念篇(10)

(一)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期望实现的结果。目前,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目标制定中存在着财务管理缺乏科学发展观、财务管理规划无序、财务内控混乱等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企业内控能力不足、资源过度浪费以及战略规划偏差,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发展理念薄弱

企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通常只是盲目的追求经济增长,不顾资源、环境和个人健康代价,一般只考虑短期经济效益,不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限制等条件,企业的规划与发展对于自然环境保护以及资源浪费并无客观正确认识,只对与自身收益相关的各项因素有所评估和计划,从而导致了绿色财务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

(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致,并占绝对领导地位,企业的投资者就是企业的经营者,这样的管理模式必然会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无序,扩大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负面影响,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企业缺乏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性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财务人员,无法形成现代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无法真正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与优势。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策略

(一)创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引入社会责任风险和环境风险的风险价值观念。树立现代绿色的财务管理观念,提高经营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和方法,才能保证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正确方向。传统的风险价值观念表明: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投资者冒风险进行投资,预期的投资收益率应包括无风险投资收益率与风险投资收益率两部分内容。成功的投资者应该在风险与收益的相互协调中进行权衡,以期获得满意的收益。传统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包含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其中的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如供应商方面的风险、产品销售方面的风险以及税率调整、通货膨胀、宏观政策变化等方面的风险。财务风险是指由于筹资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而绿色财务管理要求重视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绿色财务管理的风险价值观应进一步引入环境风险和社会责任风险。社会责任风险应该是由于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而带来的企业价值或无形资产价值贬值的可能性。企业的发展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增强企业的后劲与再生力。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必须以环境效益为前提,拒绝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提倡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社会声誉。

(二)科学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及保护自然环境

首先,合理确定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强化库存管理,保障资金结构的合理;建立应收账体系,规范产品购销操作流程,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紧缺的问题;其次,企业要有投资管理。在面向市场进行投资的时候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制定正确的投资决策;对内要加强人力资源投资,企业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综合技术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再次,要规范企业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财务管理人员要对投资项目启动后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降低企业投资的风险。最后,合理地对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进行核算与估计,保证企业的经营和投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可控、可恢复的。始终保持绿色理念贯彻到企业财务规划和实施的过程当中。

(三)完善企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增强责任意识

鉴于企业发展存在的资金紧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国家应该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技术、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例如,建立企业信用担保管理体系,降低企业融资难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环保意识方面的引导工作,改善企业的投资环境,引导企业财务管理、投资规划朝着规范化、法律化、科学化、可持续方向发展。同时,提供环境保护意识培训和技改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构建绿色企业文化

企业在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之后,要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一支专业的复合型高素质财务骨干队伍。企业文化是在长久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绿色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和谐的生态价值观,是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全社会应进行广泛的环保宣传和风险意识宣传,尤其应加强对财务和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对树立企业社会形象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绿色理念和绿色管理意识,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的绿色管理新思想,在企业产、供、销过程中,从资源筹措、投放、耗费到资金的收回及分配诸过程都要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风险、环保风险等理念贯穿始终,最终达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以及环境风险评价体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财务管理工作要提高其效率及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必须学会使用先进的相关管理软件。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与风险评估体系,可以保证企业内信息的顺畅流通,内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估,促进财务人员及时获取各方面信息,配合各部门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风险评估体系还可以有效减少财务管理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可持续性。例如,当出现环境污染风险事件、产品质量下降、存货积压或者应收账款成本上升等现象时,就可根据具体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减小危害。

企业环保理念篇(11)

石油企业战略就是石油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做出的全局性的、长远的谋划。实施清洁生产发展战略是解决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法。所谓清洁生产就是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全过程,通过不断改善管理和技术,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消除污染排放,以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从源头抓起,依靠科技进步,选择清洁工艺,预防为主,实施全过程控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行清洁生产不仅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而且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能够调动企业防治工业污染的积极性。国外污染防治的经验表明:清洁生产是工业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石油企业作为重要的资源消耗者和环境污染者,就更加有必要实施清洁生产发展战略。始终将清洁生产纳入发展战略,坚持走零污染、零排放的发展之路,努力提供清洁、优质、高效的能源产品,是中国石油企业的既定发展方针。

绿色环保型石油企业思想理念是在企业的决策、规划、实施、生产控制、流通等各个阶段都建立环境保护的理念,使环境观念深入人的思维,建立环境保护的自我意识,并贯穿于工作的全部过程中,即实现环境保护意识的全民化、大众化。建立绿色环保型石油企业思想理念,可使人类从事的一切活动对人类自身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形成牢固的思想理念:第一领导重视是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因素。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全员参与、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既需要科学管理又需要技术支撑,既需要企业员工自觉参与又需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的综合工程,因此单位领导的支持与推动作用非常关键。第二全员参与是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动员企业的全体员工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提高大家对清洁生产的认识,将环境保护工作变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第三审计排查是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抓手。主要污染源环境保护工作审计程序是严密有序的,通过审计可以比较科学准确地确定出一个工厂、一套生产装置的主要污染源,污染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达到节能降耗、减少跑冒滴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降低污染物治理难度和治理费用的目的。绿色环保型石油企业思想理念在污染治理与管理的认识方面上了一个层次。结合我们的环保工作实际,如果将绿色环保型石油企业思想理念和做法融入其中,我们的污染防治工作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成效。

二、建设绿色环保型石油企业需完善环境保护制度法规

建设绿色环保型石油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到企业的决策要素之中,重视企业发展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建设绿色环保型石油企业的制度性保障就是企业内部形成绿色制度,企业外部构筑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企业内部与外部协调管理。

石油企业绿色制度管理是指围绕减少或者消除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安全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通过对绿色制度因素进行新的组合和配置,使之能创造更多的产出、具有更高的效率。绿色制度创新要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重构,通过建立绿色企业组织,实现包括企业与客户集成、部门集成、信息集成与共享的绿色企业组织的整体集成模式,保证企业的预期纯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激励组织或个人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提高企业安全要素生产效率,实现生态化目标。企业要实现绿色发展,还需要进行内部管理变革,实施绿色管理,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融入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

我国石油企业环境保护已建立起初步的法制框架。在法律的规制下,石油企业内部法治环境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但是这其中还有许多尚待完善之处,应从完善立法、健全执法、协调内部管理和尊重公众参与权、建立信息公开等方面,进一步推动我国石油企业环境保护的法治化。具体做法即是首先制定统一的陆上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法律或法规,有效引导石油勘探开发企业在石油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其次是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关系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和监管质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组成专门的联合执法组对事件予以最终处理,既保证程序公正性,又提高执法效率;第三制订石油行业领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规定企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责任,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和职能的联动机制,切实保证在事故发生后能够有效救助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地降低灾难后果。

协调政府法制外部控制与石油企业内部管理。环境保护的管理应从企业的部门行为转化为大众化的民众行为,使保护环境成为企业和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实现这种转化的有效方式是建立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这种体系的建立过程强化企业和全体职工的环境意识,使建立的体系能够有效运行,使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在社会和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环境形象,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是企业实现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树立形象,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是一套行之有效、国际通行的环境保护管理标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普遍推行和实施,ISO14000认证已成为企业树立形象,加强管理,保护环境,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由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倡导持续改进的思想,对各种企业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因此,石油企业必须转变观念,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标准体系,加强认证力度,将有利于克服进入国际市场遇到的贸易壁垒;有利于环境技术和绿色产品;有利于建立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口市场结构,不断提高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通过进行ISO14000认证,企业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环境行为,通过加强管理,技术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使企业和社会更加融合,同时企业环境的改善将为企业员工创造环境安全的工作条件。

三、建设绿色环保型石油企业需前沿的绿色产业技术链条

提升石油企业绿色技术。科学技术创新是提高石油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振兴我国石油工业的必然选择。石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为企业清洁生产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准备。绿色技术创新是企业绿色创新的主要内容。绿色技术要符合生态要求,能节约资源和能源、消除或减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绿色工艺创新是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体现。绿色工艺创新要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工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工艺模式一清洁工艺以实现清洁生产、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生产高标准的绿色石油产品。绿色产品必须以环境保护为核心,面向环境,便于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现其可循环利用性和环境友好等。针对绿色市场需求,石油产品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必须做到不危害或少危害人体健康,易于回收、重复利用和再生,比以往更加体现低毒低害低排放等特点。石油行业通过燃油质量的不断改进,以及清净剂、添加剂和油产品技术性能的不断提高,使石油产品的利用效率得到空前提高,排放标准不断提升,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