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资金价值的含义大全11篇

时间:2024-04-11 16:09:32

资金价值的含义

资金价值的含义篇(1)

一、项目投资概述

项目投资的含义如下:

二、重要考点

【考点一】项目计算期构成和资金构成内容

(一)项目计算期构成

(二)原始投资额和投资总额的内容

1.原始投资额的含义:原始投资额是反映项目所需现实资金水平的价值指标,包括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投资两项内容。

(1)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和开办费投资。

(2)流动资金投资:运营资金投资或垫支流动资金。

2.投资总额的含义:投资总额是反映投资总体规模的价值指标,是原始投资额与建设期资本化利息之和。

【考点二】现金流量的含义

(一)现金流量的含义

现金流量是指投资项目在其计算期内各项现金的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统称。

1.针对特定投资项目,不是针对特定的会计期间。

2.内容既包括流入量,也包括流出量,是流入和流出的统称。

3.现金流量是广义的,不仅包括货币资金,而且包括非货币资源的变现价值。

(二)现金流量的构成

(三)确定现金流量的假设

【考点三】现金流量的内容及其估算

(一)现金流量的内容

现金流量的构成:初始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流量和终结现金流量。

不同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构成内容有一定的差异,又可分为:

上述不同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流出基本一致,只是完整的工业投资项目多了无形资产、开办费等的投资以及流动资金的垫支。

注意:在考虑继续使用旧设备,还是出售旧设备购买新设备的时候,要对出售旧设备涉及现金的流入和投资新设备现金的流出进行比较,主要考虑差量的流量。

【考点四】净现金流量的确定

(一)净现金流量NCF的含义

净现金流量是指项目计算期内由每年现金流入量与同年现金流出的差额所形成的序列指标。

(二)净现金流量NCF的确定

净现金流量=该年现金的流入量-该年现金流出量

【考点五】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及计算

(一)静态评价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1.静态投资回收期

(1)静态投资回收期指以项目经营净现金流量抵偿原始总投资所需要的全部时间。

(2)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的计算方法

①公式法:

计算公式:

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

=原始投资总额/投产后前若干年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

公式法应用的条件:项目投产后开头若干年内每年的净现金流量必须相等,且这些年内经营的净现金流量之和应大于或等于原始投资总额。

②列表法: 先列表计算各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然后再来利用下述公式。

③决策标准:投资项目回收期越短越好。在进行评价时,应将各方案的回收期与基准回收期(含建设期的基准回收期通常为项目计算期的一半;不含建设期的基准回收期通常为经营期的一半)进行对比,只有投资回收期小于或等于基准回收期的方案才是可行方案,否则为不可行。

④指标类型:是一个非折现、绝对量指标,是次要指标。

2.投资利润率

(1)计算公式:投资利润率=经营期年平均利润率/投资总额

不考虑建设期,投资总额是原始投资与资本化利息之和。没有用现金流量,而用的是会计利润。

(2)决策标准:投资项目的投资利润率越高越好,只有当投资方案的投资利润率大于无风险投资利润率或基准收益率时,该方案才是可行方案。

(3)指标类型:是一个非折现、绝对量正指标,是辅助评价指标。

(二)动态评价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1.净现值(NPV)

(1)含义:通俗地讲:净现值是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

(2)计算

基本公式:NPV=投产后各年现金流量的现值-原始投资额现值总额

(3)折现率的确定

(4)净现值指标计算的插入函数法

注意:设计人员不承认0点的现金流量,只承认第一期的流量。因此,流量都向后推了一期,Excel计算出来的净现值需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净现值才是真正的净现值。调整公式如下:

调整后的净现值=按插入法求得的净现值×(1+i)

(5)决策原则:NPV≥0

2.净现值率(NPVR)

(1)含义:净现值率是反映项目的净现值占原始投资现值的比率。

(2)计算公式:

NPVR=(投产后各年现金流量现值-原始投资额现值总额)/原始投资现值总和

(3)决策原则:NPVR≥0

3.获利指数(PI)

(1)含义:获利指数是指投产后按行业基准折现率或设定折现率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与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之比。

(2)计算公式:

PI=投产后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

(3)决策原则:PI≥1

4.内部收益率(IRR)

(1)含义: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投资实际可望达到的收益率,即能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2)内部收益率指标的计算:

即找到NPV=0时的贴现率

①特殊条件下的简便算法

需要满足的条件:项目的全部投资均与建设起点一次投入,建设期为零建设起点,净现金流量等于原始投资的负值;投产后每年净现金流量相等,第1至第n期每期净现金流量符合普通年金的形式。

计算:利用年金现值系数表,然后通过内插法求出内含报酬率。

②一般情况下:逐步测试法

计算步骤:首先通过逐步测试,找到使净现值数额一个大于0、一个小于0两个净现值数和它们所对应的两个贴现率,并且使这两个数最为接近,然后通过内插法求出内含报酬率。

【考点六】独立方案的可行性评价

主要指标: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内含报酬率

次要指标:静态投资回收期

辅助指标:投资利润率

可行性评价:

(一)完全具备财务可行性的条件:主要指标、次要指标、辅助指标均满足。

(二)完全不具备财务可行性的条件:主要指标、次要指标、辅助指标都不满足。

(三)基本具备财务可行性的条件:主要指标处于可行区间,次要指标、辅助指标处于不可行区间。

(四)基本不具备财务可行的条件:主要指标处于不可行区间,次要指标、辅助指标处于可行区间。

【考点七】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

(一)多个互斥方案比较决策的含义:指采纳方案组中的某一方案,就会自动排斥这组方案中的其他方案。

(二)多个互斥方案的比较决策的优选原则

1.当原始投资相同且项目计算期相同时,可以选择净现值大的方案。

2.当原始投资相同,项目计算期不相同时,可以选择净现值率大的方案。

3.原始投资额不同,计算期相同时,选择用差额内部收益率。

差额内部收益率 当IRR≥ic时,选择原始投资额较大的方案。

(IRR)当IRR≤ic时,选择原始投资额较小的方案。

ic是预定的折现率

结论:差额内部收益率确定方法与内部收益率的确定方法完全相同,只不过是根据NCF(差量的净现金流量)来进行计算的。

4.原始投资额不同、特别是项目计算期不同时

【考点八】多项目组合决策

总体原则:在主要考虑投资效益的条件下,多方案比较决策的主要依据是能否保证在充分利用资金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多的净现值总量。

计算诀窍:按NPVR排序,可以帮助快速找到答案。

(三)难点分析

【难点一】净现金流量NCF的简算公式

1.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方法

(1)建设期净现金流量=原始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

(2)经营期净现金流量=营业收入-经营成本-所得税

=营业收入-(总成本-折旧-摊销-利息)-所得税

=营业利润-(折旧-摊销-利息)-所得税

=净利润+折旧+摊销+利息

(3)终结点净现金流量

=净利润+折旧+摊销+利息+回收垫支的流动资金+回收固定资产残值

2.完整工业投资项目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

(2)经营期净现金流量=营业收入-经营成本-所得税

=营业收入-(总成本-折旧-摊销-利息)-所得税

=营业利润-(折旧-摊销-利息)-所得税

=净利润+折旧+摊销+利息

(3)终结净现金流量

=净利润+折旧+摊销+利息+回收垫支的流动资金+回收固定资产残值

3.更新改造投资项目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方法

(1)更新改造投资项目净现金流量确定时应注意的问题:

(2)差量净现金流量的确定

注意:

第一,本部分所计算的净现金流量均为差额净现金流量,某年的差额净现金流量应等于该年购置新设备方案的净现金流量与继续使用旧设备方案的净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假设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设期内全部投入,且不需要追加流动资金投资,则建设期内净现金流量的计算分两种情况:

①若有建设期时

②若无建设期时

NCF0=-差量原始投资=-(新设备投资-旧设备的变价净收入)

经营期第一年NCF1=净利润+折旧+摊销+利息+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减税

经营期其他年度NCF=净利润+折旧+摊销+利息

终结NCF=净利润+折旧+摊销+利息+净残值

【难点二】动态指标之间的关系

1.相同点

(1)评价方案可行与否的结论是一致的。

(2)考虑了项目计算期全部现金流流量。

(3)考虑了时间价值。

(4)都受建设期长短、回收额有无以及现金流量大小的影响。

(5)都是正指标(投资回收期是反指标)。

2.不同点

(1)净现值是绝对数指标,不能反映投入产出的比较。

(2)净现值率、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是相对数指标,反映投入产出的比较。

(3)净现值、净现值率、现值指数指标大小受贴现率的影响(反向),不能从动态角度反映项目本身能达到的报酬率。

(4)内含报酬率指标大小不受贴现率的影响,从动态的角度反映了项目本身所能达到的报酬率。

【难点三】原始投资额不同、特别是项目计算期不同时的决策方法及决策原则

1.年等额净回收额法

年等额净回收额=NPV×1/(P/A,ic,n)

原理:将净现值(NPV)平均到每一年中,如同求年金一样。

2.计算期统一法

(1)方案重复法(最小公倍数法)

用最小公倍数法将计算期不同方案的计算期调整为同样长。

(2)最短计算期法

先求年等额回收额,再将最短计算期内各方案的净现值求出来。

【难点四】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运用

1.计算净现金流量:净现金流量的计算步骤

(1)计算项目计算期

(2)确定固定资产原值

(3)计算经营期的净利润(现计算各年折旧、摊销、利息)

(4)得出各时点净现金流

资金价值的含义篇(2)

对所有者权益性质的认定依赖于人们对会计主体性质的认定。迄今为止,所有者权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有的定义也并没有揭示所有者权益的本质,其根源在于人们对会计主体性质认识的差异。

(一)所有权理论评述所有权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股东拥有企业的所有权”。所有权理论认为,所有者拥有资产和负债,资产是所有者所拥有的权利,而负债是所有者所承担的义务,权利减去负债后的净额便是所有者权益。所有权理论的资产负债表方程式为:资产一负债=所有者权益,其所对应的资产负债表则为报告式。

所有权理论的主要目标就是确定和分析所有者的净财富,也就是所有权的价值。严格的所有权理论进一步认为,负债为“负资产”,“资产一负债”就是企业的净资产,而所有者权益就成为“净资产”。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是:“所有者权益或净资产是某一个主体的资产扣除其负债的剩余部分”,这里将所有者权益等同于净资产,可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概念公告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的依据正是所有权理论。

一般认为,所有权理论只适用于独资和合伙这类不公开募股的公司,并不适用于公众公司。除了股东之外,企业还有许多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职工、社区居民、政府等,这些利益相关者也拥有对企业的特定权益,企业主体理论正是对这种现实的反映。另外,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并不总是归股东所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企业经营不善导致资不抵债)企业的所有权将被债权人接收,剩余权益理论正是对这种现实的反映。

所有权理论将负债抽象为“负资产”,实质上将负债的义务属性抽象掉了,负债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会计要素,而成为特定类别的“资产”;所有者权益的所有权属性也被抽象掉了,而成为“净资产”,成为总资产的一个部分,所有权理论实质上否定了所有权的存在,与其基本的出发点相矛盾。按照所有权理论编制的资产负债表所提供的信息只是有关资产、负资产和净资产的信息,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信息含量,这是所有权理论最致命的缺陷。

(二)企业主体理论评述企业主体理论认为应将企业主体与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分离开来,企业主体是有别于供资者的一个主体,将企业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独立主体,这也是被法律和制度认可的事实。企业主体拥有企业的资源,负有向所有者和债权人支付的义务。相应的资产负债表方程式为:资产=权益,或者,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在这一等式中,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被置于相同的地位,都是企业资产的来源,其区别仅在于,债权人的权益不受其他计价项目的影响,而所有者权益则是一种剩余权益,或者说,负债是企业的特定义务,而剩余部分则是归属于所有者的权益。

企业主体理论将“资产”定义为归属于企业主体的权利,“权益”定义为资产的来源,所有者权益则是权益扣除负债后的剩余权益。企业主体理论的缺陷在于对“权益”的定义。毫无疑问,企业的资产主要来源于债权人和所有者,会计实务核算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主要是债权人和所有者向企业投入资源形成的,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形成新的资产(主要体现为资产价值的增加),这也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这部分资产并不是来源于债权人和所有者的投入,这说明会计实务核算的权益并不全是“资产的来源”。另外,有许多权益项目的形成也并不是“资产的来源”,如,“应计利息”产生的原因不是债权人向企业提供了资金,而是源于企业占用了债权人的资金;“应交税金”产生的原因也不是政府向企业提供了资产,而是企业法定的义务;“留存收益”记录的是企业经营活动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增加,而不是所有者向企业投人资产。可见,将“权益”定义为资产的来源与会计实务相矛盾。

(三)剩余权益理论评述剩余权益理论是介于所有权理论和企业主体理论之间的一种理论,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向普通股股东提供与决策有关的信息。该理论所对应的资产负债表方程式为:资产-特定权益=剩余权益。

特定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和优先股东权益。在通常情况下,优先股票既具有债权的性质又有所有者权益的性质。有些优先股票实际上具有到期日和金额,到期时必须用现金偿还。这样的优先股票与一般债权并无不同。特定权益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数额通常不受资产计价程序的影响,而归属于普通股的权益则受到资产计价程序的影响,即要按上述资产负债表方程式来计算剩余权益。

剩余权益理论兼具所有权理论和企业主体理论缺陷。如果按所有权理论将特定权益定义为“负资产”,则剩余权益也就成为“净资产”,资产负债表也就只能提供有关“资产”的信息。如果按企业主体理论将“特定权益”和“剩余权益”定义为“企业资产来源”,则与会计实务核算的特定权益和所有者权益相矛盾。

(四)基金理论评述基金理论将从事业务活动的单位作为会计核算的对象,这一业务活动单元的利益范围成为基金。该理论所对应的会计等式为:资产=基金。基金可按用途分为基金项目。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采用了基金理论,将资产限定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专项资产,并为之设立了三个相对应的基金,即流动基金、固定基金和专项基金,其根本目的在于控制资产的运用,以达到专款专用。这种做法对国家直接管理企业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限制了企业成为一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追逐利润的主体。基金理论缺陷在于忽视了企业所有权的存在,也忽视了企业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因此,基金理论所建立的会计主体并不适合于企业。

二、资产扣除负债的含义

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是:“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该定义所揭示出的资产的最本质特性是“资源”,负债的最本质特性是“义务”。那么,资产能扣除负债?

(一)两个集合的扣除运算借助两个集合的差来探讨“扣除”的含义。设A和B表示两个任意的集合,从集合A中扣除集合B的元素得到的集合称为A和B的差集,记为A―B。集合A和B之间存在三

种可能的关系,A包含B、A与B不相交、A与B相交,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1)当A包含B,A扣除B就是将集合B从集合A中扣除,剩余部分为A中没有阴影的部分,是集合A的一个子集。(2)由于A与B不相交,集合A扣除集合B,剩余部分仍然为集合A,或者说从集合A中扣除集合B没有产生任何实质的影响。(3)当A与B相交,集合A扣除集合B就是将两集合相交部分从集合A中扣除,剩余部分为A中没有阴影部分,是集合A的一个子集。由此可以看出,集合A扣除集合B剩余部分一定是集合A的一个子集,当A与B不相交时,集合A扣除集合B还是集合A本身,“扣除”没有产生任何实际影响。

(二)资产与负债的关系用符号A表示企业的资产集合。按照资产的定义,集合A的构成元素为具备特定条件的“资源”,或者说具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这三个条件的资源构成了集合A。用符号B表示企业的负债集合。按照负债的定义,集合B的构成元素为具备特定条件的“义务”,或者说具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的”这三个条件的义务构成了集合B。

资源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义务的本质属性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指政治上、法律上或道义上应尽的责任。因此,资源与义务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或者说,不存在既是资源又是义务的资源,也不存在既是义务又是资源的义务。进而可知,集合A和集合B的构成元素没有相同的,也即集合A与集合B不相交,因此,集合A扣除集合B剩余部分仍然是集合A,即资产集合扣除负债集合仍然为资产集合,或者说,资产扣除负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三)资产扣除负债的特定含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石,由该等式可以得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但资产负债表等式仅仅反映的是等式两边的价值相等,并不表示“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性质相同。资产负债表等式可以更为准确地表述为“资产的价值=负债的价值+所有者权益的价值”,“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则实质上是“资产的价值-负债的价值=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因此,“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只能用来计量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并不是对所有者权益属性的规定。“资产扣除负债”的特定含义就是资产的价值减去负债的价值,这只是规定了所有者权益的计量方法,并不是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三、所有者权益定义的改进

资金价值的含义篇(3)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13202

新租赁准则改变了原有准则中将初始直接费用当期费用化的处理,而是在租赁开始日将其资本化计入应收融资租赁款。笔者认为,将初始直接费用资本化本意是为将初始直接费用在租赁期间分期摊销,更好体现配比原则,同时也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趋同。然而,此规定也使得应收融资租赁款的确认不符合融资租赁出租方的现金流量分析,其对于未实现融资收益的规定也与租赁准则第13条存在矛盾之处。另外当出租人转出租赁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等时,准则并未给出相关的处理原则与方法。

1 出租方的初始直接费用是否应该债权化

会计准则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出租人应将初始直接费用与最低租赁收款额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即把初始直接费用资本化为债权。由此引发的最大弊病就是对应收融资租赁款的理解问题。应收融资租赁款作为出租人的一项债权,表明出租人在未来期间有收回的权利。首先,这违背了初始直接费用的费用属性。出租方的初始直接费用是指在出租方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的过程中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费用,主要包括手续费、印花税、差旅费等。其本质上是一种费用,而非债权。其次,由于权利的非独立存在性,则意味着债务人即承租方有偿还的义务。但是,初始直接费用作为出租人租赁投资发生的辅助费用,是其未来取得收益的代价之一,是由出租人自行承担的一项开支,承租人并没有偿还该笔费用的义务。如果现实中承租方承诺补偿,那么往往也是以后续租金的形式予以补偿,出租方在确定租金费用的时候也会考虑到这一点。从这一意义上而言,最低租赁收款额中除了包含租出资产的本金与利息外,还包含了初始直接费用的本金与利息,因此长期应收款反映的金额应该是最低租赁收款额,而非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将初始直接费用计入长期应收款不仅存在逻辑上的混乱,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为实现融资收益的计算。

2 准则第13条与第18条之间的矛盾

根据租赁准则第18条,未实现融资收益为租赁开始日出租人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即: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未担保余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初始直接费用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

由于初始直接费用为付现费用,所以上式可整理为: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①

除租赁准则定义了未实现融资收益外,财政部颁布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对“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的主要账务处理也进行了规范,提出采用倒挤法确定未实现融资收益金额。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

未担保余值(未担保余值)

贷: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

银行存款(初始直接费用)

未实现融资收益(借贷双方差额)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到: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租赁资产公允价值②

令②=①,即有: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租赁资产公允价值=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

整理可得: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租赁资产公允价值③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出租人采用实际利率法分配未实现融资收益时,应当将租赁内含利率作为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率。租赁准则第13条规定,租赁内含利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即以内含利率为折现率时,有以下等式:

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未担保余值现值=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④

对于出租人的一项租赁投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初始直接费用是现金流出,最低租赁收款额和未担保余值是未来的现金流入,租赁内含利率就是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等于租赁初始投资时的折现率,也是出租方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租赁收入的分摊率,其实质是出租方租赁投资的报酬率。很显然,③式与④式出现矛盾,也即准则第18条与第13条存在矛盾,以租赁内含利率作为分摊率分摊未实现融资收益最终也不能将未实现融资收益在租赁期内全部摊销完毕。

对此,《企业会计准则讲解》进行了如下调整规定:由于在计算内含报酬率时,已考虑了初始直接费用因素,为了避免未实现融资收益高估,在初始确认时应对未实现融资收益进行调整: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初始直接费用)

贷: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初始直接费用)

调整后的未实现融资收益即为: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⑤

令⑤=①,即得到:

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

整理可得: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⑥

⑥式与租赁内含利率的定义式④完全一致,也实现了定义法与倒挤法的统一。

但是笔者认为,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在以租赁内含利率为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摊率时,未实现融资收益账户在租赁期届满时结为零,同时也是为了保持准则内部保持一致。解释中所给的未实现融资收益调整说明,意味将初始直接费用从原确认的债权中予以注销,同时减少未实现融资收益的确认价值,这就等同于初始直接费用不需要计入长期应收款中。出租人在将初始直接费用确认为一项债权后随即对其进行冲销的做法,似乎有些多此一举。

3 融资租赁资产是否应以账面价值转出

在融资租赁中,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不相等的情形时有发生,而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未规定对此如何处理。应用指南的附录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按融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贷记“融资租赁资产”科目,按融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或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由此引发的问题是:“融资租赁资产”科目与“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科目整体反映的数额到底代表什么含义?此外,出租方转出融资租赁资产时若以公允价值贷记“融资租赁资产”,那么当融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不等时,“融资租赁资产”科目在租赁资产已经转移的情况下将仍有余额,而这显然是有违事实、有违合理性的。相反的,若以账面价值贷记“融资租赁资产”,将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融资租赁资产”科目将结平,出租人在租赁期开始日会计处理时,“融资租赁资产”科目与因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差额确认的“营业外支出”或“营业外收入”科目整体反映的正是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4 融资租赁出租方初始确认的改进意见

4.1 初始直接费用不应计入应收融资租赁款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初始直接费用会计处理的混乱才使得在应收融资租赁款、未实现融资收益及内含利率的理解与计算上出现了混乱。归根结底,要改变这种局面,关键在于重新定义初始直接费用的计量,即初始直接费用不应计入应收融资租赁款。出租方的初始直接费用作为其租赁投资,获取租赁收益而支付的一项代价,应由其自行承担,承租人无偿还义务,将其计入长期应收款不符合债权的本质属性。另外,出租人在确定租金收入时,势必会把自身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考虑在内,实际上它也就演化成了租赁租金的一部分,随以后各期间租金的收取而得到补偿。同时,根据内含利率的定义可以知道,最低租赁收款额实际上是包含了初始直接费用在内的,二者为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若将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计入应收融资租赁款,则意味着其二者为并列关系,显然存在造成了逻辑上的不合理与互相矛盾。所以出租人在租赁期开始日应该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

这样修改后的租赁准则第18号与第13号也就不存在互相矛盾的问题了。租赁期开始日,出租方确认的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之和即为出租人在未来期间能够收回的本息和,本金实质上为出租人所付出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未来收益与本金的差则是由于货币时间价值带来的利息收益,在此体现为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的以租赁内含利率为折现率得到的现值即为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这也正好与租赁准则13号中内含利率的定义相符。在此基础上确定的未实现融资收益通过倒挤法则为: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⑦

根据内含利率定义式有:

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

所以⑦式变为: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⑧

⑧式正是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定义式,由此实现了倒挤法与定义法的统一,也不会出现未实现融资收益被高估的问题,在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初始确认时无需进行调整。

由此可见,确认应收融资租赁款时不考虑初始直接费用能够完善租赁准则的不合理性,消除准则内部相关规定的矛盾与混乱关系,简化出租人的初始确认,提高其会计处理的明晰性。

4.2 按账面价值转出融资租赁资产

对于融资租赁业务,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可能与其账面价值相等也可能不等。当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不等时,应用指南附录规定以公允价值贷记“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由此出现的问题是在出租方已转出资产时,其“融资租赁资产”科目仍有余额,这显然有失事实性与合理性,也不符合我国会计人员的思维。所以,本文认为,应以账面价值贷记“融资租赁资产”科目,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营业外收支。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融资租赁租赁期开始日,出租方的会计处理应为:

借: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最低租赁收款额)

未担保余值(未担保余值)

营业外支出(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贷:融资租赁资产(账面价值)

银行存款(初始直接费用)

营业外收入(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未实现融资收益(借贷双方差额)

参考文献

[1]吕敏蓉,吕闽晖.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处理方法比较与思考[J].财会月刊,2011,(4).

[2]李从峰.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会计处理的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5).

资金价值的含义篇(4)

高中必修一政治重点知识1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的经营

(一)公司的类型

1、企业

(1)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济组织

(2)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3)所有制类型:

①从性质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构成社会主义企业体系

②从投资方式和组织形式看:企业包括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2、公司

(1)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设立:成立公司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承认。

(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自然人是以生命为存在特征的个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3、公司的类型: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4.通常都设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即公司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的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即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即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5.公司制的优点:二者都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制度等优点

4、公司的组织机构:

公司设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对整个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统一的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二)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1、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

(1)直接目的:利润

(2)意义:保持一定的营利目的,公司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2、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①这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竞争力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

②企业取得优势最根本的是掌握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①企业形象的含义: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可;

②企业信誉和形象的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③企业信誉和形象的作用: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④树立企业信誉与形象的途径:开展正当竞争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3、企业兼并和破产

兼并: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企业的经济现象;

意义: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破产: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照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意义: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和就业

1、劳动

(1)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2)意义: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创造文明,创造了财富,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

高中必修一政治重点知识2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动力)。

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间的关系

①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②各环节间的关系:

A.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B.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

C.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A.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B.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C.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D.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E.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地位、范围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②地位:国民经济的支柱

③作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4)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并广泛存在于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

②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对于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5)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股份制经济不一定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

(6)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作为现代资本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提高企业和资本运作效率,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注意:公有制实现形式就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股份合作制是劳动和资本联合的一种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

(7)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

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个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私营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国家的总和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3)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②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注意:民营经济是除国有经济以外的其它所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官营经济而言的。

社会主义经济是指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4)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理解: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①原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意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高中必修一政治重点知识3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及其它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

(一)供求影响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 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

(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 (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即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即是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2.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劳动生产率及其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提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什么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为什么没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价格上下波动,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波动.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经常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但是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价值相符的可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1)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2)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名词解释:替代品是指如果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是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高中必修一政治重点知识4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1、结算的方式:

(1)现金结算

(2)转账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

(1)信用卡:

A、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B、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C、其中银行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二) 外汇和汇率:

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

3、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

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产生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看: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职能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从重要性看: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定意义上是财富的象征;

(2)对金钱要取之有道,要通过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3)用之有益,要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

(4)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要分轻重缓急。

高中必修一政治重点知识5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

3、货币的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

(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资金价值的含义篇(5)

自由现金流的提出

公司的投资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维持和扩大生产规模而进行的,二类是为了公司的闲置资金寻找投资机会。经营现金流即使大于零,也不表示公司的经营活动可以有自己产生的现金流入维持。如果忽视了这个因素,就可能高估公司产生现金的能力。作为对这种问题的应对,Michael C. Jensen(1986)提出了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的概念。所谓自由现金流就是从经营活动现金流中减掉为了维持生产经营而投入的现金。

自由现金流的定义及计算

与经营现金流量不同的是,自由现金流量没有严格的定义。对自由现金流的含义,有多种观点:自由现金流量是满足所有以相关的资金成本折现后净现值为正的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是公司不必进行再投资以维持当前增长速度的经营现金流量,是指除了在库存、厂房、设备、长期股权等类似资产所需的投入外,公司能够产生的额外现金流量。“……它被定义为纳税后,即不计递延所得税, 营业净利润不包括筹资成本,减去新增资本净投资。资本净投资为固定资产的资本支出,加上其他长期投资,减去折旧和其他非现金费用,例如折旧、折耗和摊销……。”

自由现金流,如前所述,根据不同的定义和不同的需要,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计算:

自由现金流量=EBIT(1-税率)+折旧-资本费用±净流动资金变动

公司自由现金流=营业收入-付现营业成本费用-所得税-资本性支出

公司自由现金流量=EBIT(1-税率)-(净资本费用-折旧)-营运资本变化

在计算公司合并的价值评估时,可以对方法3进行扩展,将公司合并后带来的营运收入增长及费用的相应增加考虑进去:

FCFF=EBIT*(1-税率)(1+g)- 净资本费用(1+g)-年收入(g)*(营运资本同步增长百分比)

其中,g为合并后的增长率。

自由现金流分析的影响因素

确定自由现金流的含义并利用之进行财务分析时,必须考虑到自由现金流量分析的目的和公司的实际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在确定自由现金流的具体含义和计算方法时,必须考虑到以下因素:

公司财务管理目标

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甚至更广的公司经营的目标,是选择自由现金流量具体含义和计算方式的准则。在不同的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下,自由现金流有不同的含义。

公司所处的行业

一般来说,行业前景看好或收益水平较高的公司,其内部投资机会多,需要的内部资金也较多,因此,自由现金流可能会不足。而对于产品处于成熟期的公司,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往往会超过其内部可行的投资机会(即NPV>0的项目)的需要,从而形成大量的自由现金流。

公司的生命周期

处于初创或成长期的公司,因为资本性支出较为集中,因此会影响到自由现金流量指标的准确性。需要综合其他因素进行分析。

自由现金流的应用

对成本模型的解释。在J-M模型中,Jensen和Meckling定义公司为一系列合约关系的集合,成本在公司中不可避免。Jensen(1986)认为,如果公司拥有的现金流超过了所有正限制项目所需的投资现金流,超出的部分被视为自由现金流。股东与经理在自由现金流上存在利益冲突。

并购中的财务协同效应分析。在公司并购中,财务协同效应的计算相对于管理协同效应和经营协同效应来说,更多地体现在不相关行业兼并,即推动公司兼并的重要因素是通过合并,重新在公司内部分配财务资源,从而降低财务成本。

公司价值评估:折现自由现金流公司价值模型FCFF。折现现金流价值估算方法认为公司的价值,等于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即选定恰当的折现率,将公司资产未来的现金流折算到现在的价值之和,作为公司当前的估算价值。其基本思想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t为公司当前现金流的稳定预期期间,CFt为公司第t期间的自由现金流入量,r为折现率。

基于自由现金流的投资组合策略。经典组合投资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果以自由现金流为基础进行投资组合,则既可以达到化解非系统风险,又克服了经典投资组合理论只关心历史数据而忽视内在经济原因的缺点。

资金价值的含义篇(6)

根据原准则,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第十八条则指出:“本制度所称的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比较两者的定义,可以看出两者的差异在于:第一,原准则强调债务人在债务重组时所面临的财务困难,这是判断对已存在的债务重新安排的事项是否属于债务重组的显性条件。新制度和新准则删除了这些显性条件,但从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事项需由债权人同意的规定可以推测,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仍然是债务重组的重要隐性动因。笔者认为,这一改动主要是为了扩大新制度所规范的债务重组的范围,从而适用修改了的会计处理原则及方法。第二,原准则把债权人作出让步作为债务重组的本质特征。让步的结果是债权人发生债务重组损失,债务人获得债务重组收益。新制度放弃了将让步作为债务重组的本质特征的规定,而将凡是有关修改已存在债务的各项条件的事项,不论债权人是否发生债务重组损失,债务人是否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统统归入债务重组,按照新制度的规定,采用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原则及方法进行统一的会计核算。

新制度和原准则关于债务重组的定义依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第一,都是以持续经营作为债务重组的条件和目的之一,即债务重组双方都是以债务人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不被清算或大规模削减业务为前提,旨在维持和改善持续经营的条件,以便债权人最大限度地维持自身债权;第二,债务重组都是重组双方依法进行的行为;第三,都是对已存在的债务(或债权)作出的重新安排。这些共同点体现了债务重组的基本特征或基本要素。

二、债务重组方式的比较研究

原准则将债务重组方式划分为以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以及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新制度和新准则对债务重组方式的分类也基本上同原准则一致,只是将“以资产清偿债务”区别为以现金清偿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并在新制度上就其会计处理作出原则规定。

三、关于债务重组规范范围的比较研究

原准则所规范的债务重组的范围比较狭窄,主要包括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前提下的几种情形:(1)债权人和债务人以低于重组债务帐面价值的现金受偿和清偿债权债务;(2)债权人受偿(债务人清偿)的非现金资产或债权(债务)转为股权(股本)的公允价值低于重组债权(债务)的帐面价值;(3)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权人未来应收金额(不含或有收益)低于重组债权的帐面价值;(4)组合重组方式下出现让步的情形。

新制度扩大了债务重组的规范范围。由于新制度不再以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作为显性条件和不再以让步作为债务重组的特征,其范围包括:(1)债务人(债权人)偿付(受偿)的非现金资产、债务(债权)转为资本的公允价值等于或大于重组债务(债权)的帐面价值;(2)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权人(债务人)未来应收(应付)金额,不含或有收益(含或有支出),大于或等于重组债权(债务)的帐面价值;(3)一般情况下,债务人应以现金清偿债务,当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当属修改债务条件。

需说明的是以上关于债务重组几种情形的描述,均是以原准则所定义的各种概念和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为基础的。新制度抛弃了让步概念,也不以公允价值作为非现金资产、股权的入帐价值。

四、债务重组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

原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分清债务重组收益和转让资产损益的界限。如以公允价值为界限,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帐面之间的差额为转让资产损益,债务人重组的帐面价值高于抵偿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为债务重组收益,并将债务重组收益在“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科目核算。债权人以受偿的非现金资产和债权转为股权的公允价值,以及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应收金额(不含或有收益),作为入帐价值;重组债权的帐面价值高于上述入帐价值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与原准则相比,新制度对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作出了较大的变动。

第一,新制度不再坚持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时必须区分债务重组收益和资产转让损益,而是依据两者的综合是收益还是损失分别处理。当两者的综合影响构成企业损失时,统一计入当期损益,在“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科目中反映。当两者的综合影响产生企业收益时,统一计入所有者权益,而不计入当期损益,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中反映。上述处理原则体现了以下理念:首先是简化会计核算工作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也遵循了明晰性和重要性原则;其次是体现了国家对陷入财务困难寻求企业债务重组方式的鼓励和支持。债务重组企业产生的资产转让收益或债务重组收益,不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是直接贷计“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从而少交企业所得税。

第二,新制度规定:“如果接受多项非现金资产的(指债权人,笔者注),应按接受的各项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应收债权的帐面价值进行分配,并按照分配后的价值作为所接受的各项非现金资产的入帐价值。”新制度对债务重组中债权人拥有的多项股权入帐价值的确定也有类似的规定。新制度将原以公允价值作为与债务重组相关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计价基础,调整为将应收债权帐面价值分配给多项非现金资产或股权以作为其入帐价值的分配标准,显然是有意识地降低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处理中的作用,消除公允价值对确认债务重组损益即让步的消极(盈余管理);同时,也符合我国各类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尚不健全发达的客观实际,防止公允价值并不公允而造成的偏向,也简化了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程序。

第三,新制度对债权人债务人债务重组时涉及的相关非现金资产、股权(或股本)入帐价值进行了重大调整。新制度对债权人受偿的非现金资产和债权转为股权的入帐价值作出了以下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应按应收债权的帐面价值等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入帐价值。”“以债权转为股权的,应按应收债权的帐面价值等作为受让的股权的入帐价值。”(第十八条)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应按应付债务的帐面价值结转。”以债务转为资本的,应按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份的面值总额或股权份额作为股本或实收资本(第七十条)。与入帐价值的调整相适应,债权人债务人债务重组过程中的相关损益的、依据、、类别及核算也作了大量改动。新制度规定,债务人以现金清偿债务的,支付的现金小于应付债务的帐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应付债务的帐面价值大于或小于抵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帐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或计入当期损益。以债务转为资本的,按债务的帐面价值与转作股本(或实收资本)的金额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债权人在现金受偿的情况下,应将实际收到的金额小于应收债权帐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债权人在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或以债权转为股权的债务重组方式下,由于其非现金资产和股权应按应收债权的帐面价值等作为入帐价值,故而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不会产生债务重组收益或损失。

第四,新制度对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方式的会计处理的规定与原准则相比既有所保留,又有所变动。

1、债权人确认债务重组损失的日期、方法和内容均与债务重组原准则一致。即在债务重组日,按未来应收金额(不含或有收益)小于应收债权帐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其或有收益待实际收到时,计入当期的营业外收入。债务人在确认债务重组过程中产生收益的日期、方法和内容均不变,即在债务重组日,债务人按未来应付金额(含或有支出)小于债务重组前应付债务帐面价值的差额予以确认。

2、新制度仍然遵循了谨慎性原则。当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方式下存在或有条件时,债权人不将或有收益包含在未来应收金额中,债务人则将或有支出包含在未来应付金额中。

3、新制度仍然将未来应收或应付的利息包含在未来应收或应付金额中,但不对未来不同会计期间现金流量予以折现求现值。这主要是消除折现率的主观选择导致信息失真的可能。这样处理虽与国际惯例存在差异,但随着会计环境的改善,对未来现金流量依据合理的折现率折现也应是可行的。

资金价值的含义篇(7)

在旧会计准则中,企业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新会计准则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见,新会计准则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

初始计量

与以往以历史成本计价明显不同的是,新准则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要求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应计入初始入账金额,取得时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或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确认。

后续计量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作为投资收益核算。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并非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那样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所有者权益,即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同时,对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若有客观证据表明其确实发生减值的,要计提减值准备,并且在合理情况下其减值是可以转回的。

终止确认

终止确认时,将取得的价款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的同时,也要将原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的金额转入到投资收益。

三、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某些思考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确认条件不清晰

新准则中规定,对于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金融资产,既可能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也可能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因素。这一规定不仅没法有效指导实务,反而为管理层提供了选择的空间。试想有多少会计人员会真正了解企业的持有意图这个悬而又悬的东西,即使部分了解了,当管理当局出于调节利润,否认其原持有目的而改变金融资产的划分类别,我们又有什么话可说。这都是因为持有意图本身就是主观抽象的概念。

资金价值的含义篇(8)

伴随着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股份有限公司从1999年开始计提“四项资产减值准备”,从2001年开始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但是,截至,我国尚未就商誉减值的会计核算问题作出相应规范。因此,商誉减值的会计核算,系统揭示其确认、计量和披露等相关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从国际范围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C)于2001年3月完成战略改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1ASB)于2001年4月开始运作。综观 IASB的组织结构、人事安排、发展目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建设计划和国际会计准则修订计划,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在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拥有相当大的“决策权”。目前,我国对会计国际化的态度是“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下,我们应积极地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除非相关的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规存在冲突或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冯淑萍,2003)。因此,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研究我国商誉减值的会计核算问题,就应当积极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1年6月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2号—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SFAS142)》以及其他与资产减值有关的会计。事实上,为进一步与SFASI42相协调,IASB于2002年12月了《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1AS36))的修正(征求意见稿)》,所建议的商誉减值核算方法与SFASI42基本上同出一辙,FASB对IASB的力由此可见一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解读 SFASI42,并辅助之以IAS36,从中汲取灵感,必将有益于我国商誉减值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的规范有序。

二、商誉减值损失的确认

(一)商誉减值损失的认定

确认商誉减值损失,首先需要认定商誉是否发生减值。如果商誉没有发生减值,则不需要确认商誉减值损失;如果商誉发生减值损失,则需要确认商誉减值损失。而认定商誉是否发生减值,首先需要认定是否存在商誉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则需要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如果不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则不需要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企业通常不需要在每次编制财务报表时对每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而是在有迹象表明资产可能发生减值时才进行减值测试,认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比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21号-长期资产减值和处置的会计核算(SFAS121)》规定,如果存在表明资产账面价值可能无法收回的迹象,企业应进行减值测试,这些迹象包括:资产的市场价值显著下降;资产的使用方式或程度,或其物理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可能影响资产价值的法律或经营环境,包括由监管当局通过的不利法案或采取的不利估价方法,发生重大不利变化;资产的累计成本远远超过初始预计的购买或建造余额;当期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与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或与预算或预测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相加,表明资产将持续发生损失。

商誉由于自身性质的特殊性,不能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合产生现金流量。因此,商誉减值损失的测试,通常应在现金产出单元或报告单元的基础上进行。为便于具体认定商誉是否发生减值,SFAS142规定,商誉不进行摊销,而应在报告单元层次上进行减值测试。通常应在年度基础上进行减值测试,具体可在年度之间的任何时间进行,只要这种减值测试是在每年的同一时间进行。在特定情况下,也可在相关不利因素发生时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如法律因素或经营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监管当局采取重大不利行动、未预见到的竞争、关键雇员的流失等。

判断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是否发生减值的迹象,我国在相关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中已有规定。但是,由于商誉与企业整体有关、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可辨认资产分开出售等特点,判断商誉是否发生减值的迹象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可辨认有形资产。为便于判断商誉是否发生减值,借鉴FASB的做法,给出判断商誉是否发生减值的迹象,不失为可行之举。

(二)商誉减值损失的确认

商誉减值损失的确认,需要解决的主要是确认标准问题。不同的资产减值损失确认标准,其确认方法及金额也各不相同。综观世界各国的做法,目前主要有三种确认标准:(1)永久性标准,即减值损失是永久性时,应予确认;(2)可能性标准,即认为资产很可能发生减值时,应予确认;(3)经济性标准,即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或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时,应予确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4号—长期资产减值或处置的会计核算(SFAS144)》指出,如果长期资产或资产组合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则发生减值。只有当长期资产或资产组合的账面价值不可收回,即其账面价值超过通过使用和最终处置所产生的未折现未来现金流量总额,并高于其公允价值时,企业才应确认减值损失。减值损失等于长期资产或资产组合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公允价值的差额。与FASB相对应,IAS36则规定,只有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其账面价值时,资产的账面价值应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价值即为资产减值损失。具体到商誉减值损失的确认,SFASI42指出,如果商誉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内含公允价值,就表明商誉发生减值,企业应确认商誉减值损失。商誉减值损失确认后,调整后的商誉账面价值就成为商誉新的会计核算基础,禁止转回以前期间已确认的商誉减值损失。

事实上,对于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永久性标准”而言,判断资产减值损失是否为永久性非常困难,并有可能导致递延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风险。这种判断标准与“资产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观点不相配比,没有考虑企业对资产的未来预期。要求管理当局判断资产减值损失是否是永久性的已经超出了他们的判断能力,因而变成了要求管理当局确定性的预测未来事项。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永久性标准”不切实际,无法运用。对于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可能性标准”(FASB采用“可能性标准”)而言,最重要的后果是导致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基础不同。例如,如果资产通过使用和最终处置所产生的未折现未来现金流量总额超过其账面价值,即使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资产已减值),企业也不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这种情况在资产具有较长使用寿命时极易发生。此外,基于与“永久性标准”相同的原因,“可能性标准”也没有考虑资产的经济实质,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与资产相关的特定风险。因此,判断资产减值损失的“可能性标准”具有理论上不可逾越的缺陷。

对于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经济性标准”(1ASB采用“经济性标准”,我国也应采用该标准)而言,它解决了“永久性标准”和“可能性标准”所没有解决的资产的经济实质问题,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与资产相关的特定风险;通过采用相同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保证了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采用相同的确认和计量方法,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这在会计信息质量倍受关注的我国,尤为必要。此外,我国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也采用资产减值损失确认的“经济性标准”,如《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指出,“固定资产的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此外,由于商誉与企业整体不可分割的特性,商誉发生减值损失后,其后商誉价值的回升,在大部分情况下不可能区分是自创商誉价值增加的结果,还是影响商誉发生减值的因素发生回转。目前,自创商誉在我国不允许确认,基于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并借鉴FASB的做法,禁止转回已确认的商誉减值损失似乎比较恰当。

三、商誉减值损失的计量

(一)商誉减值损失的计量

商誉减值损失的计量,主要解决的是初始入账。由于商誉不能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合产生现金流量,因此,出于计量商誉减值损失的目的,合并中获得的所有商誉,都应在合并日分摊至一个或多个报告单元(1ASB称之为“现金产出单元”),并在报告单元层次上进行减值测试。根据SFASI42 的规定(1ASB也拟采用此法),商誉减值损失的计量,通常分为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比较商誉所属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如果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超过其账面价值,则商誉及其所属报告单元没有发生减值,不需要实施商誉减值损失计量的第二步:如果商誉所属报告单元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公允价值,则应实施商誉减值损失计量的第二步,如果商誉发生减值,则应计量并确认商誉减值损失。第二步,比较商誉内含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如果商誉账面价值超过其内含公允价值,则商誉发生减值,减值损失等于商誉账面价值超过其内含公允价值的差额。

如果在财务报表公布之前,商誉减值损失计量的第二步尚未结束,同时商誉减值损失余额能够合理估计,则商誉减值损失的最佳估计金额应在财务报表中确认。随后,由于结束商誉减值损失计量而对该估计损失金额所做的任何调整,都应在进行调整的期间确认。如果同时对商誉和另一项资产或资产组合进行减值测试,企业应在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之前,先对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合已经减值,该减值损失应在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之前予以确认。

(二)商誉内含公允价值的确定

要确定商誉的内含公允价值,首先需要确定商誉所属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其次需要将商誉所属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分摊于报告单元内所有资产和负债;最后,商誉所属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与分摊于报告单元内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差额,即为商誉内含公允价值。

根据SFASI42的规定,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是指在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的当前交易中,买入或卖出报告单元整体所使用的金额。通常情况下,活跃市场的市场报价是公允价值的最佳证据,如果可获得,应作为计量公允价值的基础;如果不能获得,公允价值的估计金额应建立在可获得的最佳信息的基础上,如类似资产和负债的价格、其他估价技术的结果等。一般情况下,现值技术是可获得的最佳技术,可以用来估计诸如报告单元等资产和负债组合的公允价值。为简化核算工作量,SFASI42同时规定,如果满足下述所有条件,详细确定的报告单元公允价值可在各年之间沿用:(1)自最近计算确定报告单元公允价值后,组成报告单元的资产和负债没有发生重大变动,如企业发生重大的购买行为;(2)最近计算确定的报告单元公允价值远远超过其账面价值;(3)自最近计算确定报告单元公允价值后,根据对已出现事项或已变动环境的,当前确定的报告单元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可能性非常小。

计算确定商誉所属报告单元公允价值后,接着就需要将商誉所属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分摊至报告单元内所有资产和负债,从而确定商誉内含公允价值。为此,SFASI42指出,出于计量商誉减值损失的目的,如果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下述资产和负债应包括在商誉所属报告单元内:(1)该资产将在报告单元的经营活动中使用,该负债与报告单元的经营活动相关;(2)确定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时,将会考虑该资产或负债。此外,SFASI42还明确指出,确定商誉内含公允价值的方法应与确定企业合并中商誉金额的方法相同:在企业合并中,购买企业支付的购买价格超过购买企业在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中所占份额的差额,即为商誉的价值;在商誉减值测试中,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超过分摊于报告单元内所有资产和负债(包括未确认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差额,即为商誉的内含公允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分摊过程,只是企业为了测试商誉减值目的实施的,企业不应因为这一分摊过程而增记或减记己确认的资产或负债,也不应因为这一分摊过程而确认以前期间未予确认的无形资产。

考虑到商誉不能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合产生现金流量,必须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合合并在一起产生现金流量的特点,FASB分两步计量商誉减值损失的做法充分反映了商誉为企业带来利益的方式,是可取的,值得我国借鉴。此外,FASB以商誉账面价值超过其内含公允价值的差额计量商誉减值损失,IASB也拟以商誉账面价值超过其内含价值的差额计量商誉减值损失,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值得我国借鉴。但是,FASB在报告单元层次上计量商誉减值损失的做法,却不敢苟同,值得探讨。

FASB将报告单元定义为“业务分部,或低于业务分部层次的组成部分”,同时指出,如果两个或多个业务分部的组成部分具有类似经济特征,则应予以合并,视为一个报告单元,从而使得“报告单元”的内涵有可能远远大于IASB所指的“商誉所属现金产出单元”。因为IASB所指 “商誉所属现金产出单元”是商誉所属最小的现金产出单元,而“报告单元”却不一定是产生的现金流量独立于其他报告单元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最小的报告单元。换句话讲,如果按照“报告单元”计量商誉没有发生减值损失,按照IASB所指“商誉所属现金产出单元”计量商誉却有可能发生减值损失。

资金价值的含义篇(9)

汇率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产生发展,尤其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汇率是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下面试图通过对西方经济汇率理论和马克思汇率理论的回顾,来浅析对汇率本质的初步认识。

一、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

西方经济学汇率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和供求价格论。这种汇率理论假定两国劳动生产率是不变的或中性的,从而排除了劳动生产率和劳动价值量对汇率的影响,而仅考虑货币数量的变化或金融资产数量的变化引致的两国货币或金融资产相对价格的变化对汇率的影响。

国际借贷论,它是以国际收支所引起的国际借贷和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的;购买力平价论,它认为汇率取决于两国物价水平的对比,而物价水平又取决于两国的货币数量;汇率心理论,它认为汇率虽然决定于外汇的供求,但对外汇的需求产生于人们用它可以购买外国商品与劳务来满足某种欲望,由于人们对外汇主观效用评价不同,由此构成了外汇的供求关系;均衡汇率论,它认为汇率的决定和变动取决于外汇的供求,而外汇的供求又是由国际收支尤其是经常项目的差额所决定的,因此,均衡汇率取决于外汇资金流量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利率平价论,它认为两国货币的利差尤其是货币短期存款利率之间的差额影响并决定了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之间的关系,而两国货币的利差又取决于两国货币供求数量的变化;货币主义汇率论,它是在购买力平价论基础上,结合现代货币学派的货币数量论,进一步用两国货币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致物价水平的变化来解释汇率的决定;资产组合平衡论,它认为汇率表面上是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实际上是以两国货币计值的金融资产的相对价格,因此,汇率应该是由在两国资本相对流动过程中以两国货币计值的金融资产的供求状况所决定的。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各种汇率理论都是以货币数量论和供求价格论为理论基础的。

总之,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对于汇率的认识有着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假设前提的固有缺陷,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无法科学地认识汇率的本质。

二、马克思汇率理论

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后期,以马克思完成《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两部宏伟著作为标志。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里,各国普遍实行的是贵金属本位制,因而,货币本身就具有价值,铸币平价构成了不同货币兑换的客观标准,在马克思看来,汇率就是两国货币问的兑换比率或比价,它取决于两国货币所具有的或代表的价值量之比。

马克思主义汇率的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所论述的是不同国家在不同生产率水平基础上生产同一种商品所具有的统一价值。但是,由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现实差异,使得不同国家生产的同一种商品所包含的内在价值量并不相同。因而,各国货币所包含的或代表的价值量也就不同。这样,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即汇率就是由各国货币所包含的或代表的价值量的多少所决定的。汇率就是指两国货币所包含的或代表的内在价值量之间的交换比率。因此,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显然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依据劳动价值论要求的基本假设前提是存在一种同质的可以相互折算的价值量,而且,这种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样,马克思主义认为,汇率的基础则是由各国货币所包含的或代表的价值量的多少所决定的。在马克思看来,影响汇率波动的原因主要有:外汇供求状况、国际收支差额、心理预期因素以及两国货币所具有的或代表的价值量的相对变动。

三、汇率的本质

通过上面对马克思汇率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假设前提以及基本观点等角度分析,我认为马克思比较正确地揭示了汇率的本质,即汇率是国际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国际商品交换的发展必然地要从最初的物物交换、易货贸易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贸易,而当货币最终固定在黄金上,各国货币在国际的使用时,必须脱去其民族的外衣,按照纯金的含量进行折算,于是出现了铸币平价,并产生了不同货币之间折算和兑换的标准比率,即汇率。因此,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认为,汇率在形式上表现为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但实质上汇率是指两国货币所包含的或代表的价值量之间的兑换比率。

汇率不仅体现了两国货币之间的价值对比关系,而且它还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中具有价格传导功能。在国际贸易中,一国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通过汇率转换成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从而使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国际具有可比性。在国际金融活动中,不同的货币单位通过汇率转换成外汇市场所需要的货币单位,使国际资金融通和资本流动成为可能。汇率的本质是价格水平,汇率的变化在中长期只与通胀(通缩)相关,名义汇率并不能决定一国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资金价值的含义篇(10)

一、公允价值及金融工具的含义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我国在2014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即“公允价值是指确定在计量日的脱手价格”。这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一致,反映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趋势。可见,公允价值是指确定在计量日的脱手价格。若脱手价格无法取得,可采用“在用价值”。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都是公允价值的估值手段。

(二)金融工具的含义

IASB将金融工具定义为:形成一个主体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另一个主体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约。FASB将金融工具定义为:由某一个体向其他个体转交现金或其他金融工具,或在潜在的不利条件下与其他个体交换金融工具的合约规定的义务;某一个体从另一个体收到现金或其他金融工具的合约规定的权利。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将金融工具定义为: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企业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可见,各项定义均以合约权利、合约义务和权益为基础要素,反映出“合约”的本质。金融工具的实质应是合约各参与方为融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服务的工具。

二、金融工具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依据

根据产权会计观、经济后果说、价值理论、会计计量理论与虚拟经济理论,以及虚拟经济具有隐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公允价值计量更能适应虚拟经济的产权控制需要。刘运国和易明霞选取了投资性房地产行业进行研究,检验结果表明,与按历史成本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相比,按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更具价值相关性。由于公允价值满足财务报告信息有用性特征并且是唯一具有综合性和内在一致性的计量基础(Barth,2006),因此,金融工具的最优计量基础是公允价值。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金融工具进行确认、计量及披露,有利于及时、充分地反映企业的金融工具所隐含的风险及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更符合财务会计的目标。

三、金融工具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的影响

(一)金融工具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

1.公允价值计量会降低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

新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在权益法核算下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被投资企业的账面价值既包含了企业现实的经营状况,也包括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从而可以更加真实公允的判断被投资企业的投资预期,降低投资风险与投资成本。

2.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盈余管理机会

(1)金融资产出售、减值和重分类时机的选择具有主观性

新会计准则规定,在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时,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转出,计入“投资收益”。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时,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一并转出,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当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将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可见,上市公司可选择金融资产出售、减值及重分类时机进行盈余管理。

(2)估值技术的选择具有主观性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资产或负债,使用的估值技术主要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目前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规定企业应当优先使用何种估值技术,除非在活跃市场上存在相同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报价。(此时以公开报价确定公允价值)。从应用层面看,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选择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尤其在不可观察市场中,运用估值技术时,不可避免的需要人为的主观判断和估计,如估值模型、相关参数的选择,风险的估计等。

3.投资行为相对激进

由于价值相关性原则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有相对激进的金融投资行为(曾雪云、徐经长,公允价值计量、金融投资行为与公司资本结构,金融研究,2013)。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重奖轻罚现象,管理层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中获得了超过其他利润的薪酬激励,但在面对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时却存在着薪酬黏性。因此,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以及价值相关性原则导向下更可能激励管理层的金融投资偏好,导致了金融资产规模的增加。

(二)金融工具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筹资行为的影响

1.债务风险上升。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由于有价证券的持有动机增加,上市公司需要筹集更多的资金去购买有价证券,上市公司理性的融资决策是以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和资本结构最优为目标。上市公司的筹资包括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一般情况下,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内源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才考虑外源筹资。外源资金的筹资渠道包括举债和接受投资两种主要方式。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首先会采取债务筹资,然后用混合性质的股权筹资,之后才是股份筹资。这样,随着债务规模的增加,债务不能偿还的可能性加大,从而提高了债务风险。

2.资本成本的计算更客观。资本成本包括个别资本成本和综合资本成本。在公司筹资有多种筹资方式时,通常要考虑综合资本成本。个别资本成本指公司筹资所付出的代价。它是指公司接受不同来源的资本净额与预计的未来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相等时的折现率。综合资本成本是个别资本成本与其比重的乘积。该比重若以公允价值为权数,保证了个别资本成本与比重的计算口径一致,代表了公司目前实际的资本成本水平,更有利于公司的财务决策。

(三)金融工具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

1.利润与股利的发放不一致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方式包括:股票股利、现金股利、股票回购,股票分割等。其中,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仅仅是所有者权益组成成分的相互转化,并不导致现金的流出;现金股利和股票回购会导致公司现金流量的减少。交易性金融资产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此时,会导致公司利润的上升或下降,但是并没有导致现金流量增加或减少。上市公司是否有能力发放现金股利,取得于它是否有足够的现金,而不是利润。这样,上市公司可能会出现盈利的公司不发股利或亏损的公司发放股利的现象。

2.导致股价虚高或虚低

由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并不导致现金流量发生变化,上市公司会存在利润较多时能够发放较少的现金股利,或企业利润较少时能够发放较多的现金股利两种情况。但是,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利润较多时发放较少的现金股利,市场会因此认为公司未来有较好的后续投资机会而高估企业的价值,而此时上市公司的现金流不足,从而导致企业股价虚高;相反,企业在利润较少时发放较多的现金股利,市场会因此认为公司没有好的发展前景,而此时公司的现金流量很充足,从而会导致股价虚低。可见,公允价值会计的引入对公司治理方面存在影响,可能会损害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四、完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建议

目前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不仅局限于金融市场交易,还拓展到商品市场交易等其他各种要素交易。尽管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很明显,但是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观判断性很强,操作性较差等,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一)健全活跃的市场体制。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有三层次输入值。第一层次输入值为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第二层次输入值为类似资产在活跃或非活跃市场上的报价;第三层次输入值为不能直接观察和无法从由可观察市场数据验证的利率、股票波动率、企业合并中承担的弃置义务的未来现金流量、企业使用自身数据作出的财务预测等。第一层次输入值比较客观,第二、三层次的输入值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若健全活跃的市场机制,企业应当优先使用该活跃市场上的报价确定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避免了人为的判断和操纵。

(二)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移到净利润之后。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收入和费用,因此不能计入净利润中。这样防止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带来利润的大幅波动和利润操纵,以及改变了利润的变动与现金流的变动、股利的发放以及股价的变动不一致的现象。

(三)建立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估价的评价体系。对于非活跃市场,公司可建立综合数据平台,包括估值模型、估值模型验证、估值参数、估值风险控制等一系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明确相关人员职责,从而提高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

[2]张先治.等.会计准则变革、企业财务行为与经济发展的传导效应和循环机理[J].会计研究,2013.

[3]张金若.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性质及其后果[J].会计研究,2013.

资金价值的含义篇(11)

(二)资产计量模式选择随着资产定义的不断变化,资产的计量模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完整的计量模式包括:计量对象、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要恰当地反映出某项资产的价值,要考虑这项资产(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形式,然后确定合适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最后根据所选择的计量属性确定应使用的计量尺度(即货币的量度单位——名义货币或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由于不同的资产有不同的特性或外在形式,如有形或无形、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资产、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等,在计量属性的选择上会有所不同,如对有形的固定资产可采用历史成本,而对金融工具则应选择现值或公允价值。计量尺度的选择要根据计量期间的通货膨胀的因素,在当前物价基本稳定的环境下,可选择名义货币。因此,即使是在经济环境平稳的状态下,资产计量的模式也是不同的,而这些不同主要是在计量属性的选择。

二、会计资产计量信息含量的作用及其在会计准则中的反映

(一)会计信息含量的作用根据资产的特性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因为不同的计量属性所提供的关于资产价值的信息含量是不同的。在基本准则中,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定位在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和“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信息含量已经成为会计信息有用性甚至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志(夏东林,2006)。如果会计信息含量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便成为会计制度改革的契机。对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关于资产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表及其报表附注取得,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对企业资本保全、财务状况、偿债能力、产权关系的确定有基本了解。结合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信息,还可以对资产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进行评估,并对管理层业绩做出评价或对企业价值做出预测,在这些基础上做出准确决策。

(二)会计准则中基于信息含量的选择会计准则制定基于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和计量观。信息观以信息经济学为背景,强调会计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资本市场上股票价格对会计信息越敏感,其信息含量越高。但现实的市场是不完美的,会计信息不能完全被市场所反应时,在确保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前提下,更多地用公允价值来计量资产会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这就是计量观(威廉R·斯科特著,陈汉文译,2006)。计量观在准则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如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也称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虽然高于成本的市价也具备同样的信息含量,在考虑风险因素后,提供给使用者的是低于成本的市价信息,公允价值计量经常会受到源自法律意义上“谨慎”态度的干扰。再如长期资产的可收回净值的确定、减值测试也是部分计量观的运用。金融工具是应用计量观最多的领域。CAS22要求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就将其分类: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按摊余成本及实际利率进行后续计量,可供出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当这些利得或损失实现时,再将其转入净收益。制定准则时还需要考虑委托问题,这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如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其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信息量的大小和提供速度。在整个市场环境中,还有其他多种竞争性的信息来源,会计信息的优势之一是其经过了审计,会计信息含量的表达方式是通过“验证市场预期,而不是直接给出股价的变量”(夏东林,2006)。因此,对会计信息含量的理解在于其验证性,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会计准则的改革目标是让会计信息如实反映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资产计量信息含量体现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资产计量是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选择被计量对象的合理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各项资产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汤云为,1997)。选择不同的资产计量模式体现了管理者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其结果对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具有经济后果。但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可能会偏向不同的会计政策,当管理者所偏好的政策与最佳信息含量(对其他信息使用者而言)存在偏差时,准则的制定者如何进行“微妙平衡”。在会计准则中会出现“不对称”的会计政策,如前面提及的“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在CAS22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在金融工具后续确认时,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处理是不同的。这一方面是阻止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的“拣樱桃”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净收益的波动性(威廉R·斯科特,陈汉文译,2006)。所谓“拣樱桃”是指企业的投资组合以摊余成本计价时,当有价证券(全部或部分)价值上升,企业可出卖升值的证券实现利得,如果发生贬值则继续持有而不用确认损失(因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以成本计价的),这是一种利得交易行为,会降低收益的信息含量。而以公允价值计价在价值发生变化时就确认了利得或损失,在处置时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但如果管理者直接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新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就可以确认利得或损失,而不用将之处置。因此,准则制定设计的规则是: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能重新分类为其他三种类别,其他三类也不能重新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关于类别之间的转换准则也做了严格的限制。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利得或损失不进入利润表的规定是为了降低收益的波动性。

套期保值也是会计准则设计的方面。公允价值套期保值能通过对被套期保值项目进行公允价值计价来抵消衍生工具上的损失,对现金流量套期保值能推迟确认损失而将损失计入所有者权益,会减少报告收益的波动性。这对高杠杆、高成长性的公司特别有利。前提是必须满足准则中规定的标准,标准就是套期保值工具和被套期保值项目的公允价值之间有高度的负相关性。对那些符合条件

的,管理者必须在进行套期保值之初就明确是用于套期保值,并指定被套期保值的项目,以防止管理者任意在需要的时候自由指定套期保值工具(如将面临重大损失的非套期保值工具追溯指定为预期交易的现金流量套期保值,将损失计人资本公积从而推迟对收益的影响),降低报告收益的可靠性。

无形资产是信息含量最低的领域之一,因为大多数对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很难确定,对自创商誉更是如此。对无形资产占较大比例的企业,其利润表所传达到无形资产信息比资产负债表更丰富。高质量的无形资产信息应该促进投资者对投入高额研发成本的企业有积极的反映,在股价上能反映与低投入的企业的区别,但根据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并不能对此进行区别。从管理者角度,其会更倾向于对商誉采用公允价值,放弃系统摊销而采取减值测试,对研发成本进行资本化;但从准则制定者角度,态度是很谨慎的,对可资本化的开发费用设定许多标准以预防管理者的操作行为。资产减值是准则制定者和执行者博弈的重点领域。从筹资角度出发,管理者可能更倾向自我筹资以减少约束和偿还压力,在资产减值政策运用时有强烈的动机对资产估计采取消极态度,以创造秘密准备,逃避税负和股利支付。但这显然不是制定者的意图,也影响了股东利益。我国股市中不少见的“洗大澡”现象对资产信息含量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新准则体系下资产计量信息含量的特征

(一)资产类准则特征《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存货流转的后进先出法,这会使资产负债表中存货的价值更接近市场价值,也提高了存货信息的可比性。但由于不同行业存货的内容有很多差别,存货中原材料和产成品也有不同的信息含量。对于生产周期较长,且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如家电、金属加工类等企业,原用“后进先出”法,若存货价格下跌,在改变存货核算法后,其利润可能出现大幅下降。如果是在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使用后进先出法还可以降低税收,因此转向先进先出法会对企业不利,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会更加明显。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企业成本则较原方法下降,毛利率上升,当期利润上升。《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企业的利润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有波动,稳定性会降低。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业务,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对公司特别是金融行业、能源行业、航空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很大考验,投资者可通过资产价值的变化和利润波动的幅度进行评价。同时要注意到,为了控制这类资产可能的频繁价值变化利润的不利影响,对金融资产分类的改变、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续计量、套期保值工具的指定都有专门规定,应通过附注进行充分了解。《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一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发划分成两个阶段,并允许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与以前全部计入管理费用相比,大为降低了对当期利润的冲击。在解读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无形资产信息时,更要关注其附注信息、历史信息和行业信息,并充分注意其盈余管理的空间,长期持续观察是必要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要求公司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法及预计净残值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只要与原估计有差异时,应当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与净残值,并且调整的方法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因此,对固定资产价值的确认要结合附注中折旧方法信息及会计估计变更公告,分析变化对可比性的影响并评估其恰当性。新《租赁》准则也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取代原来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能够使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中关于租赁资产的计量等更加符合其市场价值,更好反应租赁资产的本质。在《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的股权投资、商誉、生产性生物资产、某些权益工具、矿区权益有多项资产的减值准备一旦计提不得转回,这有助于这些资产信息真实性的提高。但资产减值中的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增多,尤其是在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折现率的选择”、“资产组的认定”等诸多环节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成分的增加,给企业管理层留下的弹性空间自然有所增大,对信息的准确性却又是不利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重新运用了公允价值来计量,鉴于我国的实际经验,规定了限定条件以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公允价值是否运用通过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来决定,运用时强调预计未来的现金流量现值。但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不仅取决于对未来现金流入时点的判断,还有折现率的判断,因此公允价值的运用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在评价因非货币换而换人的资产价值或换出资产而产生的损益时,要结合其他的信息来源才能做出正确理解。

(二)债务重级及其他准则特征《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准则突出了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前提和债权人最终让步的业务实质,要求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时必须满足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这一前提,这在一定程度上抑止了企业随意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实际上是缩小了债务重组的应用范围。因债务重组取得的非现金资产和股权,新准则要求根据真实性原则,对用于偿债的各种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计量采用公允价值。在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下,重组后债务(或债权)按公允价值入账。因债务重组而转出的非现金资产和股权由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价,改为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价;债务重组收益部分由原准则中规定的计人资本公积改为计入当期损益。对那些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债务被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可能大大提高其当期净利润,进而提高每股收益。而通过评估等方式,企业还可人为调高所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可计入当期损益。另外,新准则还可能提高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热情,通过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改善其资产结构,以维持公司业绩或保住“壳资源”(曹阳、杨雯静,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对可能的经济后果仍应关注。勘探支出的会计处理是油气会计核心问题,石油天然气资产计价有两种对立的基本方法——成果法(SuccessfulEfforts,SE)与完全成本法(FullCost,FC),SE和FC的根本差别在于对未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勘探成本的会计处理上,SE将其费用化,FC则资本化。Fc能美化当期财务报表,企业却要付出多交所得税的代价。大型油气企业出于避税考虑都采用SE;中小企业处于发展阶段,资金筹集至关重要更青睐FC。由于SE的油气准则符合我国油气行业特征(由三大石油公司基本垄断),既能统一规范油气实务、增强财务报告可比性、提高信息质量,又有利于我国大型油气公司减少国际融资成本;有利于我国油气公司推行“走出去”战略,展开与外国政府和外国油气公司的全方位合作,对增强我国石油安全、提高我国在国际油气市场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于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