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资金成本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5:15

资金成本论文

资金成本论文篇(1)

目前在我国财务学的融资决策研究中,既使用资本成本概念,又使用资金成本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令人莫衷一是,造成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混乱,并在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引发了不良影响。本文将分析它们的根本区别并探讨两者混淆所带来的危害,希望能够引起理论界的关注。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有更多参考内容。 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混淆的危害 一、我国财务理论中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混淆 关于资本成本,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是《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给出的:“资本成本是商业资产的投资者要求获得的预期收益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的经理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贴现率或最低回报率(《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第一卷第470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可见,按照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解释,资本成本既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回报率即预期收益率,同时又是有条件约束的资金使用者的融资成本。 而资金成本,属于我国财务理论研究中特有的范畴。“所谓资金成本,是指资金使用者为筹措和占用资金而支付的各种筹资费和各种形式的占用费等,是将盈利和资金的一部分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体现着资金使用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刘恩禄、汤谷良:《高级财务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3页)”。从资金成本的这一定义看,是单纯从资金使用者角度考虑融资成本。 两者的计算方法也完全不同:以普通股为例,资本成本的计算通常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折现现金流量模型以及债券收益加风险报酬法;而在我国财务学界,资金成本=每年的用资费用/(筹资数额-筹资费用)(汤谷良、王化成:《企业财务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95页)。从上述我国资金成本的定义出发,还有一种经常被引用、直接以定义计算普通股资金成本的方法,即把股票投资股利(率)和股权融资交易费用(率)简单相加的结果作为普通股资金成本。 二、从定价理论看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根本区别 从定义上看,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都是企业发行融资工具的代价,也即决定企业融资决策的价格指标。这一共同点启发我们应该到定价理论中去探讨它们的根本区别。 (一)从是否应考虑风险因素看 在金融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定价理论一直作为贯彻其中的轴心,推动着整个金融理论的发展。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定价理论的轨迹正是沿着商品价格-资金价格(利率)-货币资产价格-资本资产价格这样的路线向前发展。与普通商品相比,金融资产最大的特点是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资本资产的风险性远远大于货币资产。因此对金融资产定价时,其风险就成为人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其中,货币资产由于期限很短,可以忽略其风险,直接以筹集费和占用费来定价。但资本资产的定价就必须考虑其风险的大小。西方公司企业在融资决策中就主要使用风险定价的资本成本概念。相反地,我国理论界过去一直都忽视资本定价中的风险因素,在我国理论界缺乏风险意识的背景下,企业融资时侧重使用建立在筹集费和占用费基础上的资金成本概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目前在我国财务学的融资决策研究中,既使用资本成本概念,又使用资金成本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令人莫衷一是,造成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混乱,并在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引发了不良影响。本文将分析它们的根本区别并探讨两者混淆所带来的危害,希望能够引起理论界的关注。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有更多参考内容。 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混淆的危害 一、我国财务理论中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混淆 关于资本成本,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是《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给出的:“资本成本是商业资产的投资者要求获得的预期收益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的经理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贴现率或最低回报率(《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第一卷第470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可见,按照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解释,资本成本既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回报率即预期收益率,同时又是有条件约束的资金使用者的融资成本。 而资金成本,属于我国财务理论研究

资金成本论文篇(2)

一、证券投资基金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同样具有双向影响效应,一方面,它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中间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我国的金融稳定。

1.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利润增长有积极影响。

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中有利于组织低成本的存款。无论是基金开户还是基金投资前的沉淀,基金的存款都是低成本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不论基金是商业银行通过为基金提供销售、交易服务,在银行系统内部十分简便地以低成本直接将存款划转为基金,这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扩大了客户源。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可以收取基金托管费,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由于证券投资基金是发起、管理、托管三权分立的机制,根据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基金托管业务必须由商业银行担任。但基金托管要求托管人有熟悉托管业务的专职人员,而且要具备安全保管基金资产的条件,托管人必须有安全、高效的清算、交割能力,以保证基金发行、运营、赎回与清算的效率和质量,目前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来担任,一些资本实力雄厚而且业务能力强的股份制银行也加入这一行列,所以基金托管业务将是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业务,具体见下表。从证券投资基金历年托管费收入来看,托管费收入上升速度很快,已经从1998年的1600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10.53亿元。商业银行通过介入基金托管业务,既可以改善其自身的资产结构,促进商业银行中介业务的发展,增加无风险业务收入,改善业务收入结构,也可以促进新型商业银行业务人员素质提高与知识结构的改善,为商业银行现代资本市场金融业务发展拓宽空间。

2.证券投资基金对银行业的消极影响。

首先,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带来了冲击。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品种,具有强大的专业理财功能,它的出现顺应了降低资源配置成本的需要,使得投资者和融资者都愿意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出现存款“脱媒”

现象,使得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样具有转型经济国家的一般特征,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间接融资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短期内迅速削弱其传统业务,中间业务又无法迅速跟上,银行的不稳定性增加,将会对我国的金融稳定产生冲击。进而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其次,证券投资基金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投资基金的发展和变化,对传统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制度下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货币政策中的M1、M2、M3等形式的货币定义不断发生变化。毫无疑问,证券投资基金对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增加了货币控制的难度,对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提出了新的考验。此外,由于证券投资基金带来的低风险高盈利效应,银行同业竞争加剧,对银行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挑战。

二、商业银行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的对策。

①发挥商业银行优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鉴于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大力发展基金托管业务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加强基金托管业务的市场开拓,不断增加托管基金的数量和资产总量;另一方面,要加强银行基金销售业务的市场开拓,目的是将销售的基金按照协议的要求推介出去、销售出去。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销售基金,顺应潮流尽快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便利投资人投资的方式,让投资者享受安全、高效、便利的基金代销服务。还可以借鉴美国筹建类似于“基金超市”网站,销售各个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也要充分考虑银行卡在基金销售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电话银行销售基金,给投资者带来便利。

②商业银行争取在政策指导下成立银行系基金,开展多元化经营。2005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公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4月6日,确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为首批直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交银施罗德、建信基金、工银瑞信等银行系基金应运而生。到2008年底,这3家基金公司的排名大幅上升,管理规模逆势增长,其中交银施罗德排名12位,建信基金排名20位,工银瑞信成为2008年规模增长最快公司,而且赢得市场和不俗的业绩。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对银行业带来了新机遇,不仅有利于在分业框架下推动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而且有助于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商业银行的储蓄和资产的多元化。大量的储蓄资金将有可能通过购买银行基金的方式,间接进入证券市场,有效转化为投资性基金,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因此,各家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尽快尽早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减少存差,促进储蓄———投资的转化。一旦今后政策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银行就可以转换角色,成为基金管理人,直接管理经营基金业务。

③向开放式基金提供融资便利,进行业务创新,为混业经营创造条件。证券投资基金的相关规定中允许基金管理人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条件,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融资,这使证券业与银行业合作又增加了一个途径。由于开放式基金可能面临非正常巨额赎回压力而产生流动性需要,往往需要借助于银行的短期资金支持,在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银证合作的前景十分看好。这也是商业银行积极进行业务创新,为将来实现混业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④为证券投资基金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托管业务服务。基金托管要求银行在财务核算系统软件、清算网络、监控手段、整体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提供快捷、便利、周到的基金销售和服务。商业银行庞大的储蓄网点、丰富的储户资源、先进的网络设备、良好的信誉等软硬件条件,不仅为基金提供了理想的基金销售平台,而且商业银行拥有完善的清算结算网络系统、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和完善的系统结构,完全可以承担基金托管人的职责。在基金托管业务服务过程中,一定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发挥银行的优势,为证券投资基金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服务。

⑤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目前基金托管业务存在的很大问题是商业银行托而不管,过分注重基金的清算交割和保管功能,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监督管理基金规范运行,避免发生风险,影响金融稳定性,同样是商业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⑥加强银行基金业务人员的培训,在基金销售过程中进行专业化的服务。由于基金是新业务,在分业经营的体制下,商业银行人员难免对基金业务产生陌生感,对基金业务销售和托管过程中需要具有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因此加强岗前培训、人才引入和员工业务素质学习才能保证证券基金业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资金成本论文篇(3)

一、多元化是房地产资金需求特点的内在要求,其发展加速受宏观调控影响与市场机会驱使,也符合国外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

(一)宏观调控诱发和推动了融资多元化的进程

一般而言,国内房地产开发项目资金的筹集渠道主要有自有资金、预售所得款项及银行借贷三方面。但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筹资金主要来源于商品房销预售收入,而大部分销预售收入来自购房者的银行按揭贷款,订金和预收款也有一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因此,房地产开发中直接或间接使用银行贷款的比例较高。人民银行《2004年房地产金融报告》中指出,该比重在55%以上,有统计更认为该比重高至70%。这就意味着在房地产企业高负债运营模式下,其面临的风险将大部分由银行埋单,通过宏观调控保障金融安全成为必须。为此,2003年之后,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在化解金融潜在风险的同时,也掐住了房地产企业的咽喉,使大部分企业资金链趋紧、资金成本上升、运营效率降低,不得不在创新融资渠道方面寻求突破。

(二)海外资金高调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加速了融资多元化发展

海外资金一直看好人民币的升值潜力,本币升值导致的汇兑损益将降低投资房地产的整体持有成本,同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海外资金提供了良好的回报预期。2005年8月人民币汇率机制调整,人民币小幅升值政策加剧了对人民币长期步入升值通道的预期,更提高了中国对外资的的吸引力。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中国房地产行业长期向好的前景促使海外资金长期内持续流入中国房地产业。

(三)大型房地产企业成为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内在推动者

宏观调控使行业分化和整合加剧。资金实力弱、融资难度大的小企业和项目公司面临破产危机,其控制下的在建及储备项目近乎闲置;中等开发商中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在资金、规模方面面临压力和挑战。与小企业求生存、中型企业求稳健的情况形成对比的是,大型房地产开发商抓住市场优胜劣汰和资源整合的机遇,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用相对低的成本加快收购兼并步伐,扩大项目用地储备量,完善区域布局,进一步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四)房地产行业资金需求特点是融资多元化的内在要求

房地产开发具有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投入期与回收期不一致等特点,客观上决定了房地产行业的资本密集型特点,决定了房地产企业必须通过其他融资渠道--而不是银行借款--解决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及时性问题。事实上,国际房地产金融市场以房地产信托基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模式也代表了未来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实践和发展方向。

二、在多元化融资格局下,银行贷款仍将占据主要地位,同时随着市场发展和房地产企业的不断成熟,银行房地产业务中的银企关系、产品体系、创新格局将面临全新解构。

(一)银行借款的主体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以银行贷款为主、阶段性组合融资模式、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格局是发展方向

首先,在有效控制风险和不超越政策限制的前提下,各行对房地产信贷业务的投放力度并未放松,始终保持了谨慎的乐观态度。人民银行《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0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9.5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77万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房地产开发商贷款余额为9141亿元,增长17%;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84万亿元,增长15.8%。尽管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及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的增幅同比回落,但增长势头仍然高于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的总体增长水平,其中房地产开发商贷款自2005年7月以来保持了稳步上升趋势。

其次,尽管眼下房地产金融多元化正风生水起,但短期内实现大发展的可能性较小,大部分企业仍然主要通过银行借款、房地产信托、自我融资满足资金需求。从市场选择和资金流向看,融资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有实力雄厚、业绩优秀、品牌出众、居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房地产企业,才有足够实力、精力和人力进行这样的尝试,也只有和这些大企业合作,资金提供方--无论是海外资金还是国内资金--才可能得到稳定、较高的回报。另外,从目前已经存在的各创新融资渠道现状看,现实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的不顺:受人民银行212号文件影响,房地产信托资金介入房地产企业的难度加大、门槛抬高,企业在项目储备和建设初期的资金缺口再次出现“补缺者”缺失;目前我国中长期债券市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迅速,但基于房地产企业资金利用和开发周期的特殊性,能否让房地产企业通过发债进行短期融资尚属未知;自2001年国内资本市场恢复房地产企业IPO上市以来,成功上市的房地产专业公司寥寥可数,上市门槛依然很高;内地物业要实现在香港上市REITs,面临着如何合法申请到国外的一家项目公司(SPV公司)与之关联、以使内地物业可以在法律上以海外物业身份出现的操作难题,其间还需经过外汇管理局、商务部、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审批,程序繁琐。

再次,商业银行仍然是国内最主要的资金供应方,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的金融资源,这种优势短期内较难发生大的逆转。根据《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5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总量为31507亿元,其中贷款24617亿元,占比78.1%。

最后,如前所述,房地产融资格局多元化趋势是宏观调控背景下,银行贷款融资受限后的被动选择,但根本上符合房地产投资的资金需求特点,也被国外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的实践所验证,房地产金融市场多元化符合房地产业发展的要求,符合国家保护整个金融及银行体系安全的要求,是大势所趋。以银行贷款为主、阶段性组合融资模式、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格局,是下一阶段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银企关系、银行房地产业务产品体系及创新格局面临全新解构

在宏观调控和房地产企业融资多元化的背景下,银行房地产业务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资金成本论文篇(4)

=Σ(×)

资金成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的个别资金成本

例1:设长城公司拟投资建设C项目,投资总额为1000万元,其中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各500万元。股东期望的投资报酬率为40%,借款利率为10%。项目建设期为0,生产经营期为10年。每年现金净流量为285万元。试对该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作出决策。

加权平均500500

=×10%+×40%=25%

资金成本10001000

净现值(C)=285×(P/A,25%,10)-1000

=285×3.571-1000=17.74(万元)

根据285×(P/A,r,10)=1000,(P/Ar,10)=3.509,求得项目的内含报酬率r=25.68%。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C项目的净现值大于0,内含报酬率大于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故该投资项目可行。

笔者分析研究后发现,以上决策过程和结论是错误的,举例分析如下:

[例2]设上例长城公司的C项目系由A、B两个配套项目构成,A项目投资额为500万元,以借款方式筹集资金,每年现金净流量为80万元;B项目投资额为500万元,以自有资金投资,每年现金净流量为205万元。试分别对A、B项目的可行性作出决策判断。

净现值(A)=80×(P/A,10%,10)-500

=80×6.145-500

=-8.4(万元)

净现值(B)=205×(P/A,40%,10)-500

=205×2.414-500

=-5.13(万元)

500

根据(P/A,r,10)==6.250,求得A项目的内含报酬率r=9.62%;

80

500

根据(P/A,r,10)==2.439,求得B项目的内含报酬率r=39.59%。

205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知,A、B两个项目的净现值都小于0,内含报酬率都小于其资金成本,故A、B两个投资项目都不可行。这与例1的结论正好相反。

表1投资项目决策分析表单位:万元

项目A项目B项目C项目

投资总额5005001000

建设期(年)000

生产经营期(年)101010

资金成本10%40%25%

每年现金净流量80205285

净现值-8.4-5.1317.74

内含报酬率9.62%39.59%25.68%

可行性决策不可行不可行可行

为什么就同一个投资项目会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呢?笔者认为,问题出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上。资金成本是按年计算的每期用资费用(不考虑筹资费用)与所筹资金总额之间的比率。在筹资决策中,通常假设用资费用按期支付,本金到期一次偿还。所以,按照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的各期现金流出量与按照各种资金来源的个别资金成本计算的各期现金流出量完全相同。

[例3]假设上例中长城公司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银行现向长城公司提供两个贷款方案,甲方案为向长城公司按10%和40%的利率分别提供2笔金额为500万元的贷款,共计贷款1000万元;乙方案为向长城公司按25%的利率提供贷款1000万元。问长城公司应作何种选择。

(1)如果利息按年支付,本金到期一次偿还,则两个筹资方案的还本付息现金流出量分别为:

甲方案每年支付利息=500×10%+500×40%=250(万元)

乙方案每年支付利息=1000×25%=250(万元)

两个方案每年支付的用资费用都是250万元,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都是为25%,从筹资的角度看,两个方案完全一样。

(2)如果采用等额本息还款方式,则两个筹资方案的还本付息现金流出量分别为:

甲方案每年500500

=+=288.5(万元)

还本付息额(P/A,10%,10)(P/A,40%,10)

乙方案每年1000

==280.03(万元)

还本付息额(P/A,25%,10)

甲方案每年还本付息额为288.5万元,乙方案每年还本付息额为280.03万元,乙方案每年还本付息额比甲方案少8.47万元,从筹资角度看,长城公司应选择乙方案。

(3)如果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则两个筹资方案的还本付息现金流出量分别为:

甲方案到期一次还本付息额=500×(1+10%)10+500×(1+40%)10

=500×2.5937+500×28.926

=15759.85(万元)

乙方案到期一次还本付息额=1000×(1+25%)10

=1000×9.31323

=9313.23(万元)

甲方案到期一次还本付息额为15759.85万元,乙方案到期一次还本付息额为9313.23万元,乙方案比甲方案到期一次还本付息额少6446.65万元,从筹资角度看,长城公司应选择乙方案。

可见,在等额分期还本付息或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条件下,按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的年现金流出量并不等于(一般要小于)按个别资金成本加权计算得到的年现金流出量。

表2筹资方案还本付息现金流量表单位:万元

年限

方案12……910

按期付息

到期还本甲方案250250……2501250

乙方案250250……2501250

等额分期

还本付息甲方案288.5288.5……288.5288.5

乙方案280.03280.03……280.03280.03

到期一次

还本付息甲方案//……/15759.85

乙方案//……/9313.23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只适用于按期付息到期一次偿还本金的筹资方案决策,而不适用于投资方案的决策。因为投资决策需要考虑时间因素,按资金成本将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换算成同一时点的价值(通常为现值)。根据前面的举例可知,同一现金流量按照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得到的现值要大于分别按个别资金成本计算得到的现值累加,按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得到的终值要小于分别按个别资金成本计算得到的终值累加。所以,不能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来判断投资项目经济上的可行性。

一个项目投产后,回收的现金首先要用于偿还负债的本息,然后才是回收的投资成本,向股东支付投资收益。当企业长期投资的资金来源于多种渠道时,决策者应站在股东立场评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一个投资项目的优劣以股东净现值(或股东净现值指数)的大小或股东内含报酬率高低来判断,而不是按投资总额计算的净现值(或净现值指数)大小或内含报酬率高低来判断。即应采用股东净现值(或股东净现值指数)和股东内含报酬率指标来进行投资决策。

设Z1为负债投资额,Z2为权益投资额,I1为负债资金成本,I2为权益资金成本,X为每年全额现金净流量,X1为负债的还本付息现金净流量,r为股东内含报酬率,则:

Z1

负债还本付息现金净流量(X1)=

(P/A,I1,n)

股东净现值=(X-X1)×(P/A,I2,n)-Z2

Z2

根据(P/A,r,n)=计算股东内含报酬率r。

X-X1

如上例C项目的股东净现值和股东内含报酬率分别为:

负债还本付息500500

===81.37(万元)

现金净流量(P/A,10%,10)6.145

股东净现值(C)=(285-81.37)×(P/A,40%,10)-500

=203.63×2.414-500

=-8.44(万元)

500

根据(P/A,r,10)==2.4554,可计算得股东内含报酬率r=39.30%。

资金成本论文篇(5)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也在随之变化和深入,笔者就企业权益资金、折旧资金、公益资金、债权(债务)资金、其它资金(改制剥离及代管资金)等,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方法,提出与同行切磋,以达到增进企业现有实力、保障职工权益、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促进良性循环、推动和谐发展的目的。 一、企业的权益资金 1、实收资本 :应按公司章程(约定)归集到位。货币要按时缴存银行;设备、存货要点交、验收入库,无形资产、车辆、房屋要办理验证、过户等手续,属于企业法人的财产要集合到法人财务账目中核算,并制定企业财产管理制度,实施切实有效管理。 2、资本公积金: 来源要合法,核算要及时、正确,接受赠与的货币资金要存入基本账户,接受赠与的物资要办理入库,接收赠与的无形资产要办理过户、确认等合法手续。 3、盈余公积金: 来源要清晰、合法。利润分配增加的,要合法有序,接收划转(拨)要依据充分;其支出项目要真实有据,审批手续完备。 4、上级拨入资金:要按有关文件及时办理确认、登记手续,钱存银行货入库,正确核算有制度,增减变化及依据与拨款单位同步、相对应。 5、未分配利润 :来源于利润分配科目的借方余额,如企业亏损未能及时弥补,也可能是借方户余额,其期末余额是借方或贷方余额,直接调整着所有者权益的净存量。 资本金、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上级拨入资金,未分配利润组成了企业的权益资金,这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权益资金方面正常存在的问题是:投资人的出资资本金不能准时、足额出资到位,构成了企业的先天性营养不良,如某市属三建公司,靠联营方式形成注册资本金1200万元,申报了国家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证书,实质性拥有的可调度资金只有10多万元及联营企业的部分机械设备。为了完成承担的工程项目施工任务,贷款100多万元购置施工机械,周转材料。这样,小马拉大车、高额的贷款利息、费用,难以消化,工程接转不畅,机械、周转材料闲置、损耗、失窃;人浮于事;出不了生产效益。其结果,收益不抵费用,最终只得以亏损、歇业告终。企业倒闭、所有物资、人员流散。造成了社会总资产和资源的损失。 留存收益也是权益资金的重要来源,收益来源于产品销售、工程结算收入等。企业为社会造出了可用产品,就必须按时收回货款、工程款。收入实现后,先上完税,再补给成本(费用)消耗,剩余的就归集到利润科目核算。这样,企业为实现利润指标的目的,就将资金管理,存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债权、债务管理,对外投资管理,固定资产和其它资产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等事项,摆到了重要日程,没有利润目标,自然就会放松上列八项管理,就会出现散乱现象。某施工企业是历史悠久的老企业,由于利润意识淡薄,管理制度的更新、修订不及时,粗放经营,忽视环节和过程的控制,产值指标完成得很好,质量指标完成得也很出色,劳动生产率逐年上升,建设单位信誉也很好。但工程结算不及时,不能准确做到工程完工盘点、核算利润,项目亏损金额高达数百万元之巨也得不到反映。有多少企业能经得起这样重创? 二、折旧资金 国家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有宽松的政策。企业应该认真学,全面用。固定资产核算的目的就是要完善管理,发挥效能,实现增值,实现更新换代,促进企业发展,增加竞争力和创利能力。折旧基金是固定资产价值的辅助核算,折旧费用可以合法进入成本费用。局外人看物状,财会人计价值,拥有必要的固定资产(不动产)还能增强企业消化通货膨胀的能力。但是固定资产的核算必须科学、合理。现代企业制度下,财产是企业法人所有,是股东权利。当固定资产消耗时,不按期将折旧费用计算,列入成本(费用)支出。就容易产生成本费用不实,易产生超量分配、超前消耗现象,造成更新固定资产经费不足。按时足额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后,对折旧基金的管理也是企业经营者和出资人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折旧费用的存在形式

资金成本论文篇(6)

在后金融危机中国企海外并购活动频繁时期,以往产业资本参与支持的海外并购已力不从心,迫切需要金融资本的加入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完美结合能更好的促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顺利完成。在当前跨国并购已逐步替代绿地投资成为中国海外投资最主要形式的背景下,对于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的专门研究已迫在眉睫。本文在理论上以微观企业分析和宏观金融支持相结合为视角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问题,为海外并购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框架。

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理论研究回顾

国外学者有关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的研究较少,主要有Gary C.Hufbauer, Rita M. Rodriguez(2001)《21世纪的美国进出口银行―一条新途径?》收录了美国进出口银行成立65周年的相关研究文章,主要介绍美国进出口银行的经营环境、对美国企业出口的支持作用及所面临的问题等。

国内学者对于海外投资与金融服务支持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中国“走出去”战略框架下,将政策性金融服务支持与商业性金融支持相结合宏观总体把握金融服务对于海外投资的支持。严明(2005)在《海外投资金融支持―以中国企业为对象》第一次全面的阐述海外投资与金融服务支持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的专著。其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研究对象比较广泛,其所研究的海外投资支持问题主要指“走出去”战略框架下的对外直接投资,包含了对出口、对外工程承包、绿地投资、海外并购等“走出去”内容的总体支持探讨;第一次建立了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此专著理论上沿着钱纳里“双缺口”理论分析思路,在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框架下,建立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需求分析模型,其突出的理论贡献弥补了以往此研究领域的理论空白;对有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外投资及金融支持风险分析和手段分析,其涵盖内容全面深入;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客观全面,同时介绍了国外发展情况并予以中国借鉴,提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的发展与战略选择等。

另一方面是单纯从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角度讨论其对于海外投资的支持。佟志广(1996)以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业务实践探讨了政策性进出口金融支持功能。白钦先、徐爱田、欧建雄(2003)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及管理体制并予以比较。虞瑾(2006)从理论论证和最小二乘法实证论证外汇管制放松、国内金融深化、政策性金融支持等三大政策量化指标推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和影响力,并提出完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黄人杰(2007)认为政策性资金的运用应当以间接模式为主,通过以少量的政策性资金带动巨量社会资金的杠杆效应,改变商业性机构和社会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分布,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开发型金融和以市场化方式实现政策性目标的运营机制等问题。

以上文献主要从理论的角度定性分析“走出去”战略框架下的海外投资的金融支持问题,其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包括商品和劳务的对外输出,即对外贸易和对外承包工程等对外经济交往形式,还包括资本的对外输出,即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等跨国合作经营开发等对外经济交往形式,对于以跨国并购方式的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支持的专门研究还尚属空白。同时还发现,以往文献中定性研究居多,主要讨论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功能作用,及其与其他形式的金融支持之间的关系,研究视角主要在国家战略层面和宏观政策层面。然而对于中国企业自身而言,海外并购过程中何种形式的金融支持是其迫切需要的,如何针对企业金融支持诉求因地制宜地实施金融支持促成企业海外并购,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理论研究的应用分析

本文试图将微观企业金融实力融入宏观金融支持分析中,一方面在理论上将严明(2006)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需求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研究中,论证政府与金融部门对企业海外并购支持需求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将企业自身金融优势置于OIL框架下作为企业所有权优势的一部分,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对企业的支持通过企业财务金融实力表现出来,表明宏观金融支持有利于增强微观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以此研究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问题,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一)海外并购金融支持“双缺口”需求理论

本文借鉴严明(2006)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需求理论,沿用“双缺口”理论的分析思路,对海外并购的金融支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总结不同类型的支持需求。设在某一时点上,一国的资本数量为Ct。封闭条件下,一国资本供给来源于企业自我资本积累E、金融储蓄S和政府税收T之和。资本需求主要由企业自我资本积累的使用E、社会资本I和政府支出G组成。因此有:

Ct= E +S +T =E +I +GS +T =I +G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将外国资本(仅讨论跨国并购的对外直接投资形式)流动考虑在内,用Ci表示外国资本流入,Cx表示跨国并购对外资本流出,有:

Ct= E+S+T+Ci=E +I +G+CxS+T+Ci =I +G+Cx(Cx-Ci)=(S-I)+(T-G)(1)

通过变形推导得出上式(1),等式左边代表一国跨国并购资本流动情况,等式右边(S-I)表示该国金融部门对企业资金支持(商业性金融支持),(T-G)表示该国政府部门财政支持(政府财政补贴资助及政策性金融支持)。等式(1)说明一国的国际资本(跨国并购)流动与该国国内的资金供应状况和国家财政情况有关,当一国出现资本跨国流动、本国的资本存量发生变动时,本国金融部门与财政部门也相应调整,最终达到国家经济均衡。

当一国跨国并购形式的资本输出大于资本流入(Cx-Ci)>0,金融部门的融资支持与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之和必大于零,说明如果出现因企业跨国并购引起的资本输出除了有企业的内源性融资支持,必然会引起金融部门的外源性融资和政府部门的财政资助。

将外国资本流入移至等式右边,等式(1)变形:Cx=(S-I)+(T-G)+Ci(等式2)由于外国流入的资本Ci大多进入国民经济各个实体经济生产流通领域成为生产性资本或准生产性资本来实现资本价值的增值,其以现金形式流入金融系统的量很少,转化为本国对外投资的资本(成为融资来源)可能性非常小,因此外国资本流入很难有效支持本国跨国并购,Ci趋向0,由此等式(2)可简化为:

Cx=(S-I)+(T-G)(等式3)

如等式(3),当本国进行海外并购的资本输出时,Cx>0,为保持等式平衡,相应的本国的金融支持和政府政策财政支持也增加,且跨国并购规模越大,商业性金融支持和财政金融支持需求也越大。跨国并购资本流动Cx规模受到金融部门融资支持(S-I)和政府部门财政支持(T-G)限制。当金融部门认为当时海外投资风险太大,不愿意承担融资支持而导致商业性金融支持不足时,出现“金融支持缺口”。此时为保持经济平衡,需要财政部门提供财政政策性支持来填补此缺口。相反,如果政府因财政支持力度较弱出现“财政支持缺口”时,需借助民间金融储蓄的力量,调动社会中潜在的商业性金融资源支持跨国并购。若此支持来源因高风险而意愿不强,政府可提供相应的风险保障措施免除商业性金融支持的风险问题。

以上理论分析表明,企业海外并购有强烈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诉求,其规模受限于金融部门的商业性金融支持和政府部门的财政金融政策性支持。

(二)OIL框架下外部金融支持与企业自身实力结合的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分析

海默(1960)在垄断优势论中提到跨国公司一方面自身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借助其在国际上良好的资信顺利获得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融资,而邓宁在OIL框架下概括为企业的融资信用优势和融资成本优势(1983)、金融资产优势(1993)。Jens Forssb・ck, Lars Oxelheim(2008)则将金融要素纳入企业所有权优势中论证其对促成跨国并购的重要性,其将企业金融特有变量总结为企业股票价格销售率、海外上市、负债成本、阿特曼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政府补助、税收减让、自由现金流等。Oxelheim(2001)提出支撑所有权优势三大金融策略:获得并保持全球性成本和资本可获得性;获取财政补贴或税收减让以增加自由现金流;实施价值创造为基础的风险管理项目。

由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中国企业情况加入融资担保与投资保险服务的政策性支持因素,形成基于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的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理论分析框架。本文认为资金实力是海外并购企业的金融优势的中心,企业需考虑如何最大化利用资本进行海外并购的同时使成本最小化,其中包括资信实力、融资来源和成本、相关政策支持三大要素。企业拥有良好经营业绩形成的资信实力并能获得低成本的外源融资和政府财税政策支持的优势就是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具体而言,资信实力体现在企业控制内部现金流能力(自由现金流)和反映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的公司信用评级(阿特曼财务危机预警模型Z值)两方面;低成本外源融资表现在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资本性融资(市收率、海外上市)和债务性融资能力(负债成本);政府财税政策支持是使企业获得来自政府的财税支持(税收减让、政府补助)、融资便利及融资担保与投资保险的能力(融资担保与保险);通过内部经营和外部支持结合增强企业的金融实力形成所谓的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

本文认为,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应盲目进行金融支持,应以企业自身实力为基础,提供针对性多形式多渠道支持,不仅可保证国家资产安全,而且可以避免由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使一些本身实力较弱、资信较差的企业逆向选择而所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支持思路如图1,对企业自身实力测评基础上,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商业性融资和海外上市融资服务以填补金融支持缺口,政府针对性政策为实力和资信不同的企业提供相应的税收补贴支持和政策性融资支持填补财政支持缺口。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将国内有关海外金融支持理论与国外学者OIL框架下对企业金融因素的研究成果研究相结合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问题,认为应在企业内部资信实力基础上提供商业性金融支持和政府财税金融支持来增强企业的金融所有权优势,从而促成海外并购。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在理论视角上为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研究提供分析框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明.海外投资金融服务支持―以中国企业为对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黄人杰.政策性金融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金融支持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7,4

3.陈群.金融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相关探讨.福建金融,2006,6

资金成本论文篇(7)

学院:会计学院

专业: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

学生姓名:yjbys

一、论文选题的动因(背景或意义)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集团作为若干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最重要的联结纽带是资金。在企业集团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情况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由于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都可以综合地反映在资金运动中,有效合理地组织资金活动,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只有加强资金管理,合理组织资金供应、降低资金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金控制和监督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选择适当的资金管理模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论文拟阐明的主要问题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与模式,以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论文的构思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基础上,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探讨企业资金管理的内容和作用,指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再着重分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多种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并对它们的适用性和现实中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试图提出作者自己对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建议。

本论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逻辑方法,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图表分析进行了论证。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解决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三、论文提纲

一、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概述

1.企业集团的概念与特征;

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内容;

3.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目标;

4.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原则。

二、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分析基于图表

1.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常见模式

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优劣分析

三、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常见问题分析基于案例和数据分析

1.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下;

2.监管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

3.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解决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1.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现金池先进管理技术介绍

2.探索多种监督方式,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3.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减少人为因素,实现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序号论文各阶段内容时间节点

1、20xx.9.10选题

2、20xx.10.5确定论文题目

3、20xx.10.10开始写开题报告

4、20xx.11.1开始写论文初稿

5、20xx.2.28完成论文初稿

6、20xx.3.30论文定稿

7、20xx.5.15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

[2]伍柏麟。中国企业集团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3]袁琳。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会计之友》,2000年第9期。

[4]马学然。树立资金管理的三个理念。[M],《经济师》,2015年第1期。

[5]赵东方。集团结算中心结算系统的构建。[J],《财会月刊》,2015年第19期。

[6]任勇。财务结算中心:集团公司集中管理内部资金的有效方式。[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5年第13期。

[7]于增彪、梁文涛。现代公司预算编制起点。[J],《会计研究》,2002年第8期。

[8]张芳。论企业集团的未来财务管理模式。[J],《上海会计》,2001年第4期。

[9]陆正飞。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财会通讯》,2000年第9期。

[10]CharlesT.Horngren,GaryL.Sundem.WilliamO.Stratton.IntroductiontoManagementAccounting,PrenticeHall,12thEdition

资金成本论文篇(8)

企业资金来源于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之间的不同比例,对企业的资金成本、盈利能力和财务风险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合理地确定企业的资金结构,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是财务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前,财务理论界对企业最佳资金结构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大多附有较多的假设条件,有的与现实不符,有的缺乏可操作性。在实际工作中,通常运用每股利润无差异点分析法和比较资金成本法进行筹资决策,这两种方法在本质上是对筹资方案的选择,而并非确定企业最佳资金结构的方法。

一、企业资金结构的界定

“资金结构”一词是从英文Capital structure翻译过来的,多数学者称之为“资本结构”。笔者认为,用“资金结构”表述更为准确,因为对于债务资金,无论期限长短均不属于“资本”。另外,部分学者将“资金结构”界定为权益资金和非流动负债的比例,也是不恰当的。比如商品流通企业,其流动负债往往要大于非流动负债,此时,抛开流动负债研究企业的资金结构,会得出的不合理甚至错误的结论,会误导企业的财务决策。

本文将企业资金结构界定为企业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之间的比例,其中债务资金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在内的全部债务资金。

二、企业最佳资金结构

一般认为,企业最佳资金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使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小,同时企业实现每股价值最大时的资金结构。也就是说,企业最佳资金结构应同时满足综合资金成本最小和每股价值最大两方面的要求。

1综合资金成本最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是有成本的,企业要获得资金,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企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从不同渠道来筹集所需要的资金。而在不同的筹资方式或渠道下,筹资的成本是不同的。为了正确进行筹资决策,必须计算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综合资金成本是指企业权益资金成本和债务资金成本的加权平均数。

2每股价值最大

现在比较认同的观点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把负债作为企业价值的一部分,是有一定缺陷的。本文将最佳资金结构的标准定位于每股价值最大化。每股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充分考虑了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获利能力和风险程度等因素。

三、企业最佳资金结构的确定

以下分别从资金成本分析、每股价值分析、资产负债率分析和中庸思想分析等几个方面,讨论企业最佳资金结构的确定。

1资金成本分析

设企业债务资金总额为a,权益资金总额为b,债务资金成本为c1,权益资金成本为c2,综合资金成本为C,则:

C=aa+bc1+ba+bc2

公式1

正常情况下,企业资产负债率较低时,企业财务风险较低,企业筹集债务资金的成本c1较小;当企业负债率提高时,企业的财务风险就会提高,企业筹集债务资金的成本c1也会增大,即负债筹资成本随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提高而加大。

只有企业债务资金成本c1小于或等于权益资成本c2时,企业才会借债;当企业债务资金成本大于权益资金成本c2时,企业不会再对外借债。因此,企业债务资金成本c1一般小于或等于权益资金成本c2。

以下用具体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发现企业综合资金成本公式中的规律。

设企业资产负债率a/(a+b)由0增大到100%,相应地股权比率b/(a+b)由100%减小到0;企业权益资金成本c2,是投资者追求的投资回报率,假定保持10%不变;债务资金成本随着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提高由5%增加到10%。将以上数据代入公式1,得到企业综合资金成本计算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企业资产负债率由0增加到100%,企业综合资金成本先由10%下降到875%,然后又提高到10%。在资产负债率为50%时,企业综合资金成本C最小,C为875%。用其它数据代入公式,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当企业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数量相等时,企业综合资金成本最低。

2每股价值分析

引用上海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盛连东、裴振东研究的企业每股价值计算模型。①

①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年3月,第104期。

V=(y×c)/R (1)

V表示权益资金每股价值,y表示权益资金利润率,c表示每股净值,R表示股票期望收益率。其中:

y=(1-t)(x-d×i)/(1-d) (2)

t表示所得税率,x表示营业利润率,d表示资产负债率,i表示负债资金成本。

R= Rf+(1-t)σx(Rm-Rf)/(1-d)σm (3)

其中Rf表示无风险报酬率,Rm表示平均股票报酬率,σx表示营业利润率标准差,σm表示平均股票报酬标准差。

将(2)和(3)代入(1)得:

V=[(1-t)(x-d×i)/(1-d)×c]/[Rf+

(1-t)σx(Rm-Rf)/(1-d)σm]公式2

利用以上公式,设企业各参数如下:t=025,x=02,c=10元,Rf=01,Rm=015,σx=02,σm=015,i随d的增加而上升。企业在不同负债水平下每股价值的计算表如下: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企业资产负债率d从0增加到50%时,企业每股价值不断增加。当d=50%时,每股价值达到最大,每股15元。当d从60%增加到90%时每股价值开始不断减小。用其它数据代入公式,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当企业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金额相等时,企业每股价值最大。

3资产负债率分析

当许多学者对企业最佳资金结构进行苦苦探寻时,实际上走了许多弯路。我们追求的企业的最佳资金结构本质上就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而对于企业资产负债率,在财务理论界长期研究和中外企业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早已有了定论,即企业最优的资产负债率为50%左右。当企业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各占50%时,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负债获得财务杠杆收益;同时可以利用和负债总额相等的资产,保障企业的偿债能力,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

4中庸思想分析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两千多年以前就阐明了“中庸思想”。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我们经常运用这一思想来做决策,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广泛运用这一思想。企业适度负债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获取财务杠杆收益;但是,当企业过度举债时,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在不知道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的最佳比例的情况下,运用“中庸思想”决策的结果是: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各占50%,这样这既可以获取财务杠杆收益,又可以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可谓“进可攻,退可守”。运用中庸思想决策的结果与前面定量分析的结果不谋而合。

四、结论及解释

经过以上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企业的最佳资金结构是:企业全部资金中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各占50%左右。

当然,这只是一般性的规律,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其资金结构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企业进行财务决策时,可以借鉴该结论,但不能生搬硬套。企业要充分考虑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以及企业自身特点加以适当调整,以实现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发挥财务杠杆效用,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王涛试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J]财经界,2013,(22)

资金成本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154-04

一、引言

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是一个备受学者关注但又未能被充分解释的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试图从各种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释但至今仍无令人信服的理论出现。封闭式基金折价是由Pratt(1966)首次正式提出的,它是指封闭式基金的价格低于其单位资产净值(Net Asset Value,NAV)的现象。

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普遍存在,美国的封闭式基金平均折价率在10%左右(weiss and Kathleen,1989)。我国从1998年3月开始证券投资基金试点,截至2008年1月25日,沪、深两市上市的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达57只,和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相似,我国证券市场的封闭式基金也存在折价现象。特别是近些年折价幅度逐渐加大,且远大于欧美成熟资本市场的折价率。

国外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这一成熟的资本市场,对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关注不多,照搬西方的研究模型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已有的针对我国封闭式折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影响折价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系统的实证及理论研究还未出现。

本文从实证角度,详细描述了截至2007年12月31日20家封闭式基金自2003年至2007年12月31日以来的折价变化趋势,并试图从行为金融前景理论的角度对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进行解释。实证结果表明:行为金融对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在控制了封闭式基金规模等因素后以封闭式基金仓位作为投资者情绪指标能很好的解释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深刻理解并建立适合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行为金融模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本文的余下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回顾了相关文献;第三部分描述了研究设计,包括数据来源以及相关变量的选取;第四部分具体内容包括模型设计及实证检验结果;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在有效市场的前提下,封闭式基金的投资收益应取决于自身的风险偏好(β),封闭式基金不能取得超额收益,故其内在价值应等于其资产净值(Net Asset Value,NAV)。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的行为违背了有效市场假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个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根据对基金折价的理论解释上的差别,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古典经济学的有效市场理论框架,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提出的传统解释,如净值偏差假说、成本假说、纳税时机假说。另一类研究是运用行为金融学的框架,从投资者非理性出发对封闭式基金折价作出的解释,如噪声交易理论。

(一)传统理论解释

1.净值偏差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基金之所以出现折价,是因为单位资产净值存在错误的高估。导致单位资产净值高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未实现的资本利得;二是基金与其投资组合中资产流动性的不足。然而,Malkiel(1977)的实证研究表明,未实现的资本利得虽然与基金折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也只能解释不超过6%的基金折价。同样资本流动性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Lee、Shleifer和Thaler(199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现实中,大多数封闭式基金很少会投资于流动性较差的股票,而基金折价仍普遍存在。

2.成本理论

该理论从管理费用和管理业绩两个方面,来解释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现象。如果基金的管理费用过高或者基金未来的管理业绩低于市场平均水平,那么基金的价格应当低于其单位资产净值。

成本假说同样存在这一些缺陷。Malkiel(1977)以美国市场上的封闭式基金为样本,研究发现基金折价幅度与基金管理费用和基金未来业绩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Thompson(1978)发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封闭式基金的价格低于其单位净值,但这些基金的收益却高于市场收益,这显然与管理业绩说相违背。

3.纳税时机理论

纳税时机假说认为,如果投资者直接投资于基金投资组合中的资产,就可以利用资产价格波动带来的有利的税收交易机会。Briekley、Manaster和Sehallheim(1991)找到了支撑纳税时机假说的证据,其研究证明基金折价幅度与基金组合资产的平均波动幅度正相关。但是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只有很小一部分的投资者是出于降低税负的动机而进行交易,绝大部分的投资者具有长期的投资目标。

4.其他假说

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的传统理论解释还包括投资组合换手率、外国资产、红利分配等方面。

(二)行为金融学解释

由于基于有效市场假说的传统理论均不能很好地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一些学者跳出有效市场的框架,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构建出基于有限理性的模型,来解释折价现象。

1.噪声交易理论

Zweig(1973)指出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可能反映了投资者的预期,其实证表明1966―1970年基金折价变化率能预测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变化。

Black(1986)最早界定了噪声与噪声交易者的概念。De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简称DSSW,1990)开创性的提出了噪声交易假说。DSSW(1990)建立了一个噪声交易模型,包括理性和非理性投资者及其动态博弈。由于噪声交易者的长期存在,理性投资者持有封闭式基金的风险可以分解为两部分:持有基金基础资产的风险和噪声交易者风险。因此,投资者持有封闭式基金比直接持有基金基础资产的风险更大,基金的市场价格应低于其基础价格,于是形成了封闭式基金的长期折价现象。

2.投资者情绪理论

Lee、Shleifer和Thaler(简称LST,1991)在DSSW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投资者情绪假说,并认为基金折价的变化是由个人投资者情绪波动引起的,并找到了美国市场的证据。Bodurtha、Kin和lee(1995)在国际证券市场上找到了支持投资者情绪假说的证据。但是,Chen、Kan和Miller(1993)再次对基金折价与小公司股票收益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对投资者情绪假说提出了质疑。认为LST(1991)的结论与检验的时期有关,并不具备很强的说服力。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成果。很多学者运用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探讨和解释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问题。虽然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现象得到了公认,但在理论解释的效力上至今未形成统一意见。如顾娟(2001)对基金折价和基金业绩、基金风险、投资组合集中度之间的关系做了分析,认为基金折价与基金基本面因素关系不大,但并没有解释影响基金折价的因素是什么。此外,她还发现投资者情绪显著影响我国封闭式基金的折价水平。金晓斌、高道德、石建民和刘红忠(2002)运用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我国基金折价率大小的具体因素,发现基金规模大小、上市时间、分红情况以及集中投资度等因素对基金折价率具有显著影响,但并没有解释清楚基金折价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王擎(2004)从折价的形成机制上分析了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形成的原因,得出折价即包含噪声成分又包含理性预期成分,但主要体现为噪声成分的结论。伍燕然、韩立岩(2007)通过检验封闭式基金的过度波动说明国内市场的非有效性和投资者的不完全理性,并从不完全理性角度来解释折价问题。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样本基金,主要是1997年11月14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后成立的封闭式基金。截至2008年1月25日,沪、深两市上市的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达57只。考虑到研究需要存续时间较长的样本,以便观察和研究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交易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选取了1998―2002年12月之间成立的规模在20亿以上的20只基金作为样本,其中沪市10只,深市10只,以2003―2007年作为样本区间。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基于以下四个原因:(1)1997年11月14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选取该法颁布以后发行的基金可以确保样本基金的同质性,避免了短期因素的影响。(2)剔除掉改制基金,改制基金是由早期的非规范基金经过重组、资产置换而形成,在资金运用上存在一些问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证券投资基金。(3)规模小的基金容易被庄家操纵,往往成为市场炒作的对象,市场表现大起大落,不适合做分析。(4)2003―2007年的样本区间内,中国股市经历了完整的牛市与熊市。这样选择,避免了选择偏差等问题。

样本数据均来自于香港理工大学与深圳国泰安公司联合开发的CSMAR中国封闭式基金研究数据库,相关数据处理主要使用EView 5.0分析软件。

(二)变量选择与度量

1.封闭式基金折价率

本文以“折价率”为被解释变量,一般将封闭式基金的市场价格与其单位净值的差异同其单位净值之间的比率定义为基金的折价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DIS=×100%

其中:DIS是基金i在第t周的折(溢)价率;

P是基金i在第t周的价格;

NAV是基金i在第t周的单位净值。

折价率为负,就表示折价交易;折价率为正,则表示基金溢价交易。折价率的数值越小,折扣幅度就越大。

2.基金仓位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基于理性经纪人假设的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有悖于有效市场假说的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并提出基于有限理性的模型来解释折价之谜。根据行为金融理论引起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投资者情绪变动。本文用“基金仓位”作为捕捉整个资本市场情绪变动的变量,定义为基金持有的股票的总市值与基金净值总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CW=×100%

其中:CW是基金i在第t期的仓位量;

STOCK表示基金i在第t期的股票总市值;

NAV×m表示基金i在第t期的基金总净值,m为基金的份额。

本文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出发,将基金仓位作为整个市场情绪的指标,并且我们预计基金仓位变化能很好地反映市场情绪的变化。当整个市场行情看好或利好消息出现时,投资者情绪高涨,封闭式基金经理会调整其投资组合将更多的资金配置在股票市场,基金仓位增大,于是,封闭式基金折价率趋于变小;当整个市场处于熊市或利空消息出现时,投资者情绪低迷,封闭式基金经理会更少地持有股票等高风险资产,基金仓位变小,封闭式基金折价率趋于变大。

3.控制变量

根据现有研究封闭式基金折价还与基金换手率、持股集中度等因素有关。本文重点研究封闭式基金仓位变动对折价率的影响,出于与现有研究的可比性,本文选取如下指标作为研究的控制变量。

(1)换手率

董超和白重恩(2006)的研究表明基金的换手率是影响封闭式基金折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基金的换手率越大,说明其流动性越好,其折价率也越小。我们将其定义为基金交易量和基金份额之比,即:To=

其中:To是基金i在第t期的换手率;

vol表示基金i在第t期的交易量;

m表示基金的份额。

(2)持股集中度

根据资产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的多样性能有效的分散风险。因此,基金的股票投资高度集中的话,基金面临的风险就相对较大。因此,基金的折价率也会较大。刘红忠等(2002)通过比较不同基金或统一基金不同时期的折价率和基金重仓股组合的变现能力,从市场流动性的角度分析了重仓股变现能力和基金折价的关系。持股集中度采用上证综合研究中的定义,即基金前十名股票投资占总股票投资总额的比值。

Cen=

其中:Cen表示基金i在第t期的持股集中度;

hy表示基金i的重仓股市值,sk表示其股票投资总额。

(3)基金业绩

据王擎(2004)的实证分析,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与基金的净资产收益率及其一阶滞后值有很强的相关性。本文用基金净值增长率(Per)代表基金业绩。

虽然封闭式基金是每日交易的,但是其基金净值是每周公布的,而基金仓位、持股集中度的数据则是每季度公布的,基金的净值增长率则是半年公布的。由于数据公布的周期不一致,因此在实证分析时,以半年作为周期,对于周期小于半年的以半年为周期取均值。

(一)模型设计

以前有关学者在对影响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因素的研究时往往单独采用时间序列或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环境比较特殊,单纯的利用时间序列或截面数据都有局限,因此,本文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经过处理之后,我们得到一组平衡的面板数据,其横截面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各支基金,时间序列上以季度为周期。由于各封闭式基金在规模、投资策略、风险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故本文采用固定影响的变截距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型设定如下:

DIS=α+xβ+ui=1,2 …,20

其中,x为解释变量向量,x=(CW,To,Cen,Per);

β为解释变量的系数,β=(β,β,β,β);

α为模型的常数项,代表个体影响的差别;

u为随机误差项,且满足相互独立、均值为零和方差为σ的假设。

(二)实证结果

在回归方程中,样本基金20只时间跨度为10个半年度,共获得200个观测数据。经过回归我们发现基金仓位的变化能很好地解释封闭式基金折价变化。从回归结果看,除了持股集中度不显著外其余变量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可检验,这说明模型设计较为理想,但是方程的拟合程度有待进一步的加强。下面的表格是方程的回归结果。

(三)结果分析

由上表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文中引入的控制变量除了持股集中度外都通过了统计检验,且与以前学者的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但基金业绩的代表变量净值增长率虽然通过了统计检验,却没有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从上表可以看出,基金业绩与基金折价率成正相关关系,即基金净值增长率变大时基金的折价率也加大。出现这一矛盾的结果也正好说明投资者不重视封闭式基金的内在价值,实际上是非理性的表现。

2.用于捕捉市场情绪的变量基金仓位具有显著性(t检验值为-3.962101,相伴概率p值为0.0001)。从回归结果看,仓位的回归系数为负,与预期的结果一致。即当封闭式基金仓位增大时,基金的折价会变小,而当基金公司减仓,增加其他非股票型资产时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反而会加大。下面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对该指标选取的合理性以及与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

(1)基金仓位代表市场投资者情绪的合理性。从世界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逐渐庞大,其重要作用也逐步体现。在证券市场上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往往被视为领导者形象,同时也成为市场的风向标。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证券投资基金是市场行情的发起者,他们利用资金、人才和信息处理能力的优势,提前介入和挖掘极具潜力的板块和个股。在证券投资基金的引导下,市场出现了一波一波的上涨行情。因此,可以将基金仓位作为市场情绪的变量。

同时,由于中国的股票市场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个人投资者在市场投资者构成中占了很大比例,这部分投资者入市主要希望通过买卖价差获取资本利得,市场交易的投机性很强。据李心丹等人(2002)调查显示,中国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比较明显,投资行为中存在各种偏差,如“从众心理”、“庄家情结”。在从众心理等偏差的影响下,投资基金作为市场领导者的形象会进一步的加强。如上所述,将基金仓位变动作为市场情绪的变量是合理的。

(2)基于前景理论的封闭式基金仓位变动引起折价率变动的原因分析。前景理论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决策的过程和其中决策偏好的理论,更加真实地描述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人们的决策心理过程。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1979)通过实验对比发现,人们的判断行为不完全像主流理论所假设的那样,在每一种情景下都能清楚地计算得失和风险的概率;人们的选择行为往往受到个人偏好、社会规范、观念习惯的影响,其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不总是风险回避的,其决策过程不一定能够实现期望收益最大化。

当市场行情看好或市场处于牛市时,人们情绪高涨,此时封闭式基金经理和管理层会主动调整基金的投资组合,增加股票的仓位和股票组合,这时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会减小。根据前景理论:一方面,人们在面对确定性收益时往往是风险回避的,当市场整体看好时,虽然基金经理们清楚此时市场已转好,也不会过于激进的调整仓位,这可能造成封闭式基金的收益低于整个市场收益。而此时个人投资者会更加专注于股票市场,于是造成了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形成;另一方面,人们在面对损失时又倾向于偏好风险,当市场疲软或处于熊市时,面对确定性损失,封闭式基金经理虽然会调整投资组合,但调整的幅度也不会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行情的下跌,基金所持股票的市值会进一步的下降。基金净值下降的幅度又会超过整个市场下跌幅度,于是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会进一步地加大。

五、结论与拓展

本文运用我国20只封闭式基金2003―2007年期间有效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我国封闭式基金仓位与折价间的关系,同时,运用行为金融学前景理论对封闭式基金折价进行了解释。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封闭式基金仓位与折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封闭式基金仓位变化能很好地解释我国封闭式折价。同时,封闭式基金仓位可以很好地捕捉到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对整个市场的看法和对未来的预测,仓位的变化能很好地反映基金的运作行为,因此与持股集中度等指标相比,用封闭式基金仓位指标作为封闭式基金行为和市场情绪的变量可能更适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2)本文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并运用前景理论解释了基金的行为,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变动。

本文从封闭式基金仓位的变动情况入手,深入地分析了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从而为深刻理解封闭式基金折价的根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们认为,投资者情绪是造成封闭式基金折价的根源。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以封闭式基金仓位为情绪变量对封闭式基金折价有较强的解释力,这也进一步地证实了上述判断。总之,本文的研究认为从行为金融实证的角度更能解释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

参考文献:

[1]Pratt,Eugene J. Myths associated with closed-end investment company discount[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1996,22:79-82.

[2]Weiss,Kathleen.The post-offering price performance of close-end funds[J],Financial Management. 1989,Autumn:57-67.

[3]Malkiel,Burton G.The valuation of closed-end investment-company shares[J],Journal of finance. 1977,32:847-858.

[4]Lee,Charles M.C., A.Shleifer,R.H.Thaler.Anomalies:closed-end mutual fund[J],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1990,4:

153-164.

[5]Thompson,Pex.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discounts and premiums on closed-end fund shar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8,6:151-186.

[6]Briekley,James A.,Steven Manaster and Jame Sehallheim.The tax-timing option and the discounts on closed-end investment

companies[J].Journal of Business,1991,64:287-312.

[8]Zweig,Martin E.An investor expectations stock price predictive model using closed-end fund premiums[J].Journal of Finance.

1973,28:67-78.

[9]Black,Fischer.Presidental address:noise[J].Journal of Finance. 1986,41:529-543.

[10]De Long,Bradford J.,Shleifer A.,Summers L.H.,Waldmann R.J.Noise trader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s[J].Journal of Political E

conomy. 1990,98:703-738.

[11]Lee,Charles M.C., A.Shleifer,R.H.Thaler.Investor sentiment and the closed-fund puzzle[J].Journal of Finance .1991,46:76-110.

[12]Bodurtha J.,kin E.,Lee C.,Closed-end country funds and U.S.market sentiment[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5,8(3):

879-918.

[13]Chen,Nai-Fu,Raymond Kan,Merton H.Miller.Are the discounts in closed-end funds a sentiment index?[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9,52;379-408.

[14]顾娟.中国封闭式基金贴水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1,(11).

[15]刘红忠,等.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理论与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5).

[16]杜书明,张新.如何理解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增刊.

资金成本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F23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0-0115-04

2016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结合实际,对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松绑”+“激励”。因此,如何在科研经费使用“松绑”的情况下,合理投入科研资金,精准评价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设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模型,并进行分析评价,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背景

科研资金,顾名思义是进行科研活动的专项资金,有特定用途和既定支出目标,要求专款专用,具有支出提前性、效益滞后性的特点。我国高校科研资金根据性质划分为自然科学类科研资金和人文社科类科研资金,根据来源不同又划分为纵向科研资金和横向科研资金[ 1 ]。效益即效果及利益,科研资金使用效益就是通过评估科研资金使用及产出成果,从而判断科研资金运行机制是否合理、科研资金使用过程是否科学高效[ 2 ]。而科研资金效益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科研资金效益仅指科研效益,广义的科研资金效益不仅包括科研效益,还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因此,科研资金的性质、来源及其效益的广义狭义,均会造成效益评价指标的差异。本文由于篇幅限制,只研究自然科学类纵向科研资金使用产生的科研效益。

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产生不了科学的结论。科学的方法是产生有效结论的重要保障和前提。目前效益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定量及综合评价法。笔者认为科研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量化考评,应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最早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tty)提出的一种把复杂问题排序简化的评价方法,其主要步骤是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指标多级化,构造出各级指标的判断矩阵,确定权重之后,再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出各指标权重值。高校科研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指标的复合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可以大幅度提高权重的可信度。

二、构建指标体系

(一)构建层次Y构

根据层次分析法理论,笔者将科研资金开支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合并统筹后,再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咨询了校内23位长期从事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的专家,这些专家分别来自建筑、化工、机电、材料等理工科一级学院或科研机构,资历深厚并且拥有较强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征询方法为当面咨询或电邮。本研究共计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每一轮发放咨询表数量均为23份,有效回收数也均为23份,专家回复率达到百分之百。经过两轮咨询及讨论,最终专家达成一致意见,专家对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设计及指标设计均认可。

本研究借鉴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理论,分别从投入、产出两个角度进行评价,初步形成高校科研资金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4 ],如表1。笔者将科研资金投入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合并统筹后划分为实验经费(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仪器设备及房屋损耗、水电气暖消耗)、学术交流经费(包括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人员经费(包括专家咨询费、劳务费以及科研人员绩效工资)、资料数据经费(包括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数据采集费)。科研效益产出划分为论文影响力及数量(包括一类数量、二类数量、三类及以下数量、论文被引用频次)、专著数(包括编著数、教材数、译著数)、专利及成果转化(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总额)、成果获奖(包括获部级奖励次数、获省部级奖励次数、获校级及其他奖励次数)。

(二)计算指标权重

1.重要标度

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将同级各指标两两相比,重要性比较标度参照表2。

2.计算指标权重

依据层次分析法及专家意见汇总,首先构建投入产出各级指标判断矩阵,再根据式(1)计算得到各指标权重。各级指标判断矩阵及权重分别见表3至表12。

?棕ij=■ (1)

3.一致性检验

根据式(2),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其中RI值见表13。

CR=■=■

(2)

接下来,利用Matlab软件计算上述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进而根据式(2)计算一致性指标CI。查表13得到修正系数RI,再计算出一致性比例CR。CR计算过程省略,计算结果详见表3至表12。经计算各矩阵CR值均≤0.10,满足一致性检验。通过一致性检验,说明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设置合理可接受。再根据式(3)计算得出指标综合权重,综合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

Bi=∑CiDij (3)

三、效益评价模型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科学合理的指标综合权重?棕,继而求得科研资金投入B1及科研资金产出B2,再根据科研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模型式(4)计算出科研资金使用效益A。A值越大,表明科研资金使用效益越好;A值越小,则反映科研资金使用效益越差。

科研资金使用效益A=■ (4)

本文将高等学校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及成本收益理论,通过对科研资金投入、产出进行比较,对科研资金使用总体效益做出评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期对科研资金合理分配、规范使用及效益评价等方面有促进作用。但笔者深知研究过程还有如下不足之处:首先,调查问卷样本量较少,样本范围受限,极易导致层次结构中指标构成和权重分配有差异。其次,由于学科性质差异,本文只研究了自然科学类科研资金使用效益指标体系,而未对人文社科类科研资金使用效益指标体系进行讨论。最后,广义的科研资金产出效益不仅包括科研效益,还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由于篇幅受限,仅仅讨论了科研效益,而未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仅仅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上述问题都需今后逐步完善,以期取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超豪,闫青.高校科研经费模糊综合绩效评价研究 [J].会计之友,2013(10):116-120.

资金成本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一般来说,研究对象的概念很重要,因此金融业市场结构的定义是此类研究的前提条件,明确了研究起点之后,才能对具体的内容进行展开。依据这样的逻辑推理,本文在以下的内容中,首先从金融结构定义的回顾开始,依次对分析方法、市场效率研究、市场的进出障碍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说明,最后还对我国的情况作出了综述和分析。

一、研究出发点的辩证回顾

戈德.史密斯(Goldsmith)对金融市场结构的定义是: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第一,金融工具、金融机构资源自身在金融市场上的配置,这是金融市场结构的数量含义;第二,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比例分配,这是金融市场结构的微观构成。本文认为,这个定义存在缺陷,即从逻辑上来看,仅局限在金融市场的宏观分析,而没有考察市场主体的行为特征。另外,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对金融业市场结构的研究也产生了影响,使得很多金融市场结构的研究过于理想化。因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我们将金融业市场结构定义为:以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为基础,微观决策主体之间的构成及其关系的总和。

随着各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学家们发现原有的定义存在问题,这为他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影响,于是出现了新的认识。 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 (MichaelE・Porter) 在分析产业竞争战略时指出“产业结构分析是建立竞争战略的基础,理解产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分析的起点”。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强调竞争战略的制定要结合产业结构的特点,也就是把企业行为加入到市场结构的范畴。美国哈佛大学的梅森( E. S.Masson )和贝恩(J. S. Bain )提出了分析现代产业组织的S (structure ) -C ( conduct) -P ( per-formance)理论(SCP模型):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效率三个方面研究产业结构,其中心思想是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效率,而后两者对产业市场结构起反作用。这一理论对市场结构提出了新的分析,并在很长的时间内指导着金融业市场结构的研究。

在回顾金融市场结构的定义、理论基础之后本文认为,随着政府对金融业严格管制逐渐减弱,金融业在世界各国已经成为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产业。研究金融业市场的出发点不应局限于理论上的定义、概念,而需要结合不同国家、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特性,找到金融业市场结构的共同规律,探索最佳的金融市场结构。

二、金融业市场结构相关研究的评说

(一) 关于金融业市场组成

金融业市场的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业市场结构的性质,我国学者林毅夫(2001)认为金融市场由两个主要的部分组成:1.银行业内部的结构,即信贷资产在不同银行间的分布状况,特别是不同规模的银行在信贷活动中所处地位和相应的分工;2.指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即以股市融资为代表的市场型直接融 资(MS型)和以银行融资为代表的关系型间接融资(BS型)的相对比例及其分工。

谢平(2003)将我国的金融市场组成概括为:由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共同组成的金融体制。

蔡丛露(2007)的研究了银行集中度和金融稳定关系,并对银行业产权结构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汪静波(2013年)主要从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间接和直接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其与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本文认为金融业市场的组成具有层次性,如图所示:

国家监管部门

第一层次 宏观金融 货币、财政政策(中央银行)

国际金融形势

单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影响 决定

银行业机构(商业银行为主体)

第二层次 微观金融 金融融资结构(资本、保险市场)

公司金融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这方面的研究不多,而且存在着层次划分不明确的缺陷,有时会将宏观金融结构的组成与微观金融的组成相交叉,在本文看来,两者的关系是决定与影响,这种分层次的金融结构组成分析,有利于发挥它们的协同效应,准确把握金融行业市场的结构。

(二) 金融业市场组织模式

1、金融市场结构与资本市场模式。

Asli Demirguc-Kunt 和 Ross Levine(1996)的研究表明,中央银行资产、商业银行资产、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公司信用、金融深化程度与股票市场资本化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和不同的时间截面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高收入国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比例和股票市场资本化明显高于中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中央银行资产比例则要高于高收入国家。由此可见,金融结构对资本市场的有效使用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2、金融市场结构与金融中介。

Gurley 和Shaw(1955,1960)以及Goldsmith(1969)论证了银行中介债务融资的产生以及证券市场出现的必然性。本文认为,金融中介的发展是优化金融业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从西方国家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加大中介组织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有利于产业市场的信息传递。

3、国家对金融业结构的管制

这是本文的分析,因为通过对国际金融的分析发现,国家的金融管制政策和力度会对金融业结构产生作用。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证论据,本文只是基于合理的逻辑分析。前文已经把金融市场结构划分为微观、宏观两个部分,宏观金融的主体以政府为主,而一般来看,不存在纯粹的无管制的自由金融市场。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以商品市场为基础,自由放任的金融政策可能会导致两个市场的连动,在国际贸易较为发达的情况下,如果处理不当则存在着较大风险,所以国家必须进行必要的管制。

国家管制的手段主要是外汇、货币政策,这其中又包括对利率、汇率等重要指标的调节,这些政策、指标都是微观金融主体进行决策的依据,从而影响着金融市场资源的配置,最终调节了金融业市场结构。

4、金融业市场结构与公司融资

Titman 和Wessels (1988)对美国公司债务/权益比率的实证研究、Rajan和Zingales(1994)对一些工业化国家样本的研究、Demirguc-Kunt 和Maksimovic(1994)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样本的研究以及Mayer(1989)和Singh(1995)对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公司融资状况的比较研究都表明,不论是在发达经济体还是在新兴经济体,金融结构与公司融资行为之间的相关程度并不高。

学者们根据自己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作了分析。本文认为,金融业市场结构一定会影响企业的融资,但是具体的影响程度不同,原因是:金融市场是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但是企业也会依靠其他市场融资,这种多元化融资降低了金融市场结构变动与企业融资的相关度。

三、金融业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

研究金融市场结构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经济增长,从现在的研究来看,这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林毅夫等人(2001)从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金融体系的融资成本、资金提供成本与金融分工和融资成本、资金供求多个角度分析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们的结论是:如果银行结构、融资结构(作者注: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内容和要求相匹配,将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反之,则会对经济的发展和增长起阻碍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林毅夫等人的研究是以资源禀赋优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为依据,这与很多西方学者的信息经济学研究方法不同。本文认为所谓的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相匹配是指,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流向要符合效率原则,同时也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学者孙杰(2003)指出:从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发达经济体比发展中经济体显得要密切得多。这个分析结论表明,金融业市场结构的组成、内容、运行方式都收到经济增长水平的影响,体现了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此外,还有其他角度的分析,例如Goldsmith教授(1969)使用1860-1963 年的数据证明了人均收入随着的金融中介资产与GDP 的比例(金融结构的指标之一)增长而增长,而且增长速度高于平均水平的国家,金融中介资产与GDP 的比例也高于平均水平。

Mckinnon(1973)则强调了金融部门的改革对于增长的重要性,他指出,金融部门的改革主要是金融信息服务、健全金融法制的改革。

基于上述的研究成果和一些文献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金融业市场结构从多个方面促进或制约着经济增长状况,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是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源。

四、我国的金融业市场结构

在名为《中国金融结构调整问题研究》的报告中阙紫康(2003)对我国的金融结构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研究内容包括:中国金融结构的特征;当前我国金融结构合理性的判断;我国金融结构是否存在帕累托改进的可能性;金融结构演变的需求驱动因素分析;我国金融结构调整的方向。

该报告的主要结论是,

(一)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属于政府主导型,在很多方面体现了现代金融市场结构的特点

(二)我国现行的金融结构不利于新企业的出现和成长,存在缺陷。

(三)我国金融结构具有帕累托改进的可能。

(四)储蓄投资转化需求是塑造中国金融结构最主要的需要驱动因素。

(五)中国金融结构调整,报告认为调整有两条主线:一是稳步推进多元化,

二是尽快形成金融市场的分层化。

五、主要启示

综上所述,本文对金融业市场结构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和简要评述,本文认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已经计入稳定增长的“新常态”,加之利率市场化和未来存款保险制度的双重冲击,金融业市场结构将面临相机抉择的调整机遇,同时,市场风险加大也必然带来银行也结构的大调整。本文认为,未来金融业市场结构的相关研究将更加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金融业市场结果也将表现为出以下特征:一是传统五大国有银行将继续扮演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同时,面临着严峻的冲击和挑战,总体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将放缓;二是民营银行、外资银行等将会逐步分化,一部分实力较弱的银行将面临转型或退出;三是金融创新力度将不断加大,银行系统外运作的资金规模将随着电商的发展而加大,对银行利润造成冲击,原有较为单一的商业银行结构将真正过渡为较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并存的结构。

参考文献

[1]汪敬波;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理论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30期

[2]蔡丛露;银行业市场结构、产权结构与金融稳定研究[D] ;厦门大学;2007年

[3]蒋含明;金融发展、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中小企业创业[J] ;南方经济;2014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