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2-15 17:39:37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篇(1)

河道景观建立在水利对河道的基本要求之上,不可逾越,即河道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行洪顺利。就季节性河流河道景观而言,虽然肩负行洪重任,但是干涸期占到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对满目疮痍的河道而言,进行生态性修复,形成野趣景观是修复季节性河流河道景观的首要措施。中国各省在降水条件上各自不同,河道管理条例也由各省自行制定。根据《北京市市属河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规定》第十三条中的3、4规定河道的建设不得影响河道的行洪功能。

二、景观场地及驳岸设计

根据前文所提及的强制性规范及河道功能的限制,我们对其在景观上的限制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场地及景观小品的设置。季节性河流河道百年一遇蓝线内,主要以园路和小型休闲活动场地为主,不应设置建筑和高大的景观小品。可以局部设置野营、健身等功能区域。百年一遇蓝线0.5-1m区域以外,不影响行洪的区域,可以建设景观建筑,为游客提供休憩、服务等功能。3年一遇洪水线以下可以考虑局部蓄水,形成亲水景观。门城湖段河道景观内设置了不同的场地,场地平坦。在河道干涸时,供市民娱乐使用,同时在行洪时,保证洪峰顺利通过。驳岸的设置。河道驳岸的设置分为刚性驳岸和柔性驳岸。刚性驳岸主要指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的驳岸形式,较为生硬,防洪效果好,亲水效果差。在永定河门城湖段,在现有刚性驳岸外架设了木栈道,对刚性驳岸柔化,增强了亲水性。柔性驳岸又有自然原生驳岸和人工近自然型驳岸两种。自然原生驳岸防洪能力差,基本不见于河道景观。近些年来出现了人工近自然型驳岸,这种驳岸形式常被应用于常水位线以上的驳岸处。植生袋就是这样一种将柔化与硬化相结合的护岸方式。袋内装有种植土、基肥、种子,植物可以穿过袋体生长。外层的生态袋能够保证透水不透土。北京护城河景观带积水潭附近就应用了这种技术。

三、河道的生态型修复

河道的生态型修复是季节性河流河道景观的重中之重。在永定河门城湖段种植设计中,笔者设置了如下原则:以河道蓝线进行区域划分,百年一遇蓝线外连续种植高大乔木,对河道景观和城市干道进行分隔。10年一遇洪水线至百年一遇洪水线之间高大乔木严格控制,主要采用疏林草地的种植模式,重点突出花灌木的使用,保证河道的四时景观。3年一遇洪水线至10年一遇洪水线之间主要采用各种旱生花草组合。3年以下洪水线可以局部蓄水,采用湿生花草组合。在施工方式上,永定河门城湖段主要采用了播撒草籽的施工方式,这种施工方式快捷方便,适用于大面积种植,只要选种适宜,复绿速度快,养护成本低廉,景观效果优良。在种植形式上,3年一遇洪水线至10年一遇洪水线之间,采用大面积大色块的种植形式,形成开敞大气的河道内景观。永定河门城湖段某些色块可以达到成百上千平米。我们设置了不同的草籽组合搭配模式,每种组合模式内,都包含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的多种相近色地被植物的种子,这样既保证盛花期时长,又增加了景观丰富性。地被组合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湿生组合(包括蓝紫色组合、粉紫色组合、白色组合、观叶组合、黄色组合)、旱生组合(包括蓝紫色组合、粉紫色组合、白色组合、黄色组合)、护坡组合(粉紫色组合、黄色组合,主要应用与坡度过大区域)、超级矮生组合(高度在20cm以下地被花卉组合)、矮生组合(高度在20cm-40cm的地被花卉组合)、冷季型缀花草坪、观叶组合、禾本组合以及单一品种主辅组合(即单一品种为主,其他品种为辅的花卉组合)。10年一遇洪水线至百年一遇洪水线之间,乔灌木本着适地适树原则,尽量选择乡土树种。同时考虑河坡具有一定陡度,应选择具有一定护坡性的植物。永定河门城湖段灌木主要选择了紫穗槐、醉鱼草、迎春花、黄栌、连翘、荆条、紫荆、木槿类等植物品种。乔木主要选择了毛白杨、垂柳、旱柳等乔木,为了保证北方的冬季景观,局部点缀了青扦、白扦等常绿树。结语永定河门城湖段实施至今已有4年时间,禁受了多次特大暴雨考验,顺利行洪。同时,门城湖成为了北京城市新景观,吸引着诸多游客,充分贯彻了“以水带绿,以绿养水,丰水多蓄,少水多绿”的设计原则,为北方季节性河流河道景观的探索提供了优良的范本。

作者:朱宇 周奕扬 单位:中林东珠(北京)景观设计研究院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脚步的加快,许多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我国城市的发展却是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之上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要改变发展模式,对城市环境进行整治与保护。而河流作为一座城市的动脉,对其进行整治应该放在城市环境治理的首要位置。以景观生态设计的角度来指导城市河道的整治工作,可以在实现了城市生态环境恢复目标的同时,为城市打造出一道靓丽的沿河风景线。

一、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

由于对城市河道进行整治的目标不仅仅是恢复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保障河水的清洁干净,更是为了构建出一个适合人居的沿河空间,让城市居民享受到河畔风光带来的惬意。因此,在进行河道整治时,通常会根据城市的地域特点,对河道以及河道旁的滩地、堤岸等地点进行景观生态设计,从而达到整治目的。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河道的防洪保安原则

河道的防洪保安是进行景观生态设计的基础,也是保证城市居民正常生活的根本。从古至今,我国就有许多城市建立在河流旁,河流是城市发展的源动力,但同时也对城市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作用。特别是在汛期来临的时候,如果没有做好安全防范措施,那么将十分容易影响到城市内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首先应该考虑到河道的泄洪能力以及堤岸的稳定性,景观设计应该不影响到河道的安全性能。

(二)河道的自然生态原则

在当今城市工业发展的影响下,有许多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了难以恢复的地步。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让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恢复正常,保证河道的生态性。对于存在着自然蜿蜒曲折现象的河道以及深浅不一的河床,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进行大幅度的改动,突出河流的自然特性。而在此基础之上,河道两旁的自然群落应该尽可能丰富,满足多种动植物的栖息要求,让河道两旁的环境能够达到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目标。

(三)河道的休闲亲水原则

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在茶余饭后,于河道旁欣赏河畔景色,流连于河水之上的美景,成为了许多人的共同追求。因此,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满足河道的安全性与生态性只能够让河道治理具有了基本骨架,在充分考虑到河道的观赏价值之后,才能够让河道治理变得有血有肉,让河畔美景成为城市中最为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河道景观的设计不仅仅局限于河畔,还存在于河流之上,通过在河流之上进行景观设计的方法,可以让河道景色更加迷人。

(四)河道的历史文化原则

如果说安全性、生态性以及美观性等让河道的治理具有了骨架与血肉的话,那么历史文化就能够让河道的治理具有灵魂。自古以来,河流就养育了无数的城市人,河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仅仅是排放生活污水的通道或者观赏河畔景色的媒介,更是许多城市的象征。特别是在一些依河而建的城市中,河流更是成为了城市居民心中的图腾,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进行河道的景观生态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许多河道所共有的安全、生态、美观特点,更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点,在河道中以及河道两旁突出文化特色,让人们在看到河畔景色的第一眼,就能够发现这座城市所具有的特点。

二、城市河道治理景观生态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上文所提到的几点原则的基础上,可进行城市河道景观生态的设计,并根据设计内容实施具体的治理措施。在本文中,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国南方某滨河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主要以河道、滩地以及堤岸三个部分为主体进行设计。

(一)河道上的景观生态设计与治理

对河道部分的设计主要指的是河流区域的设计,也就是对河床以及河流水质的改善。在一般情况下,对河床进行设计最为重要的就是保证河流的自然特性,对于存在着蜿蜒曲折的河段,应该保持其特性,尽量不做较大的改变。在此基础之上,可以针对于河流的具体情况,进行淤泥的清除,让河流的泄洪能力能够得到恢复。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在河流之上建立水上公园,为人们提供水上休闲、划船、游泳等娱乐活动服务。另外,对于河床滩涂高低深浅不一致的现象,通常并不进行很大的干预,而是在原有河床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保持河道生态的多样性。同时,要对河道中出现了堵塞的区域进行及时的疏通,让河水真正变为流动的“活水”,恢复河流的生命活力。

(二)滩地上的景观生态设计与治理

在河道系统中,滩地是非常特殊的一部分,在进行设计时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滩地类型特殊对待。一般将河道中的滩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常年被少量河水淹没的低滩地,另一类是只在汛期才被河水淹没的高滩地。对于低滩地,可以将保持滩涂中的原有生态类型作为设计基础,对滩地上的生物群落进行保护,与周围的河道环境共同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卷。对于高滩地,一般可以考虑在上面建立亲水设施,或者修建滨河公园,营造出更加优美的河道环境。滩地上可以栽植一些湿生草本以及对泄洪能力没有太大影响的低矮灌木,丰富河道的生态,起到点缀河道景色,美化滩涂外观的作用。另外,在用地较为紧张的城市中,高滩地也可以经过适当的改造,将其修建成为停车场、观景台等功能性的设施,只是在构建河道的生态环境上将会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堤岸上的景观生态设计与治理

对堤岸的景观设计是构建风景秀美的河道最主要的一部分,通常需要根据河道的走向、河道所处的区域以及城市的特点来进行多样化的设计。堤岸景观设计应重点考虑城市防洪与景观生态的协调,解决生硬的防洪挡墙与河道生态景观之间的矛盾,如老城区内受到区域限制设置直立式挡土墙处,可在堤顶种植攀缘类植物,形成垂直绿化景观。条件允许时可采用斜坡式堤岸,根据不同坡度大小进行景观设计,坡度较陡时,可在坡上种植生态草坪、撒播野花等,即可软化护坡,又美化环境。坡度较缓的情况,则更有利于生态景观设计,可随坡就势,营造自然地形,并结合地形设置功能区域,如活动广场、运动场、停车场、健身区、游戏区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河道治理是当今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影响着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设。而通过景观生态设计来指导城市河道的治理,可以让城市河道具备安全性、生态性、美观性以及文化性等特点,让城市河道景观真正成为象征城市的重要标志。随着未来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日益增强,河道的景观生态效果将会营造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杨石泉. 花都新街河河道综合整治及景观营造中生态技术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篇(3)

2基于游憩功能的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

美国绿道的规划设计程序基本可以概括为:选定绿道调查分析制定概念规划制定最终总体规划方案,根据美国绿道的总体规划流程,分析城市滨河绿道与绿道之间规划的异同点,基于游憩型绿道的特点,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方法。

2.1城市滨河绿道资源调查分析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前期调研内容包括资源情况和需求情况两方面。采取现场勘查、资料收集、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调查游憩绿道、景观资源、设施基础、土地利用、旅游及休闲需求等。1)游憩绿道调查分析。调查滨河绿道所在城区的整体游憩绿道布局,了解规划河流与周边其他河流、农田、山体等自然景观的关系,总结这些资源现状对于规划河流绿道的景观规划的影响,合理规划滨河绿道的控制区。2)景观资源调查分析。城市的景观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前期调查规划范围内以及周边的城市公园、大型绿地、历史街区等景点的位置、规模和对居民的影响,深入挖掘每一种景观资源的起源、特征、文化等,为滨河绿道的景观规划选线布局做准备。3)设施基础调查分析。设施基础包括城市道路、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等,设施基础调查现状的基础设施,将河岸与沿岸的构筑物,分析各类设施的优点和缺点,利用较少的设施进行改造和拆除,结合滨河绿道的总体规划设置更多游憩设施,营造多元的游憩空间。4)土地利用调查分析。调查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分析规划范围内和边界的土地利用性质,为景观规划起到一定的控制和指导作用。调查规划项目的滨河绿道两侧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不同性质建筑布局,通过土地利用调查分析,结合土地发展规划,合理规划设计项目滨河绿道的景观,突出游憩功能。

2.2城市滨河绿道游憩行为需求调查分析此基于游憩功能的城市滨河绿道规划的前提是对居民的游憩需求进行调查分析,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不同游憩空间中使用者行为特征和使用者对于游憩设施的需求情况,来指导滨河绿道的景观设计。1)自然景观区域使用者的游憩行为需求。城市滨河绿道的自然景观区域强调景观的自然性和可达性,人们活动需求是满足其游憩观光的需要。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绿道选线依附城市绿地空间形态进行布置,如驳岸、农田、森林等自然空间,并充分结合其所处的不同空间组织景观设计,增加景观多样性,充分利用景观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空间。2)历史遗址区域使用者的游憩行为需求。滨河绿道的历史遗址区段在具体设计时,保留遗址的核心价值,深刻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社会教育意义,增加整个游览体验的趣味性,同时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增加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使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3)市民居住区域使用者的游憩行为需求。市民居住区域的绿道路段的主要服务对象为老人、小孩以及居住于此地的广大居民,在居住区内部之间,通过绿道的连接,能够有效的将人们的居住空间与户外活动场地、小型商场及学校连接起来,设计应以散步和少量游憩为主,在绿道整个路线当中适当穿插小型广场、运动设施以及配套辅助设施等。4)商业办公区域使用者的游憩行为需求。商业办公区域的路段主要使用者是上下班的人群。在设计时,整体绿道设计以通行为主,配合少量的基础服务配套设施。在设计过程当中,应该考虑到在短时间内,人流通行量大的实际问题,商业区型绿道结合铺装和节点广场适当提供休息椅、遮阴设施或凉亭,另外要保持绿植的空间相对开敞性、通透性。

2.3城市滨河绿道景观专项设计城市滨河绿道仅仅停留在绿道布局和绿色空间的建设上是不够的,与城市游憩绿道相配套的各类专项规划是实现游憩功能的重要保障。通过服务设施设计、亲水驳岸设计、植物景观设计、慢行步道等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游憩绿道的功能,并进行详细规划和管理说明。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篇(4)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化建设进程在加快,生态环境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建立生态型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共识,河道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河道治理既要有水利工程的一般功效,也必须将景观生态融入当中。只有通过对传统规划设计理念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打造出环境优美、人水和谐的新型生态城市。

1、城市河道整治及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河道治理以及景观设计受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要想使期望中的设计效果在现实工程中呈现给大家,以下几条基本原则可以作为借鉴并引用。

1.1安全性:城市防洪规划最基本的要求是河道泄洪的安全性,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中也提到了防洪安全的重要性,所以不影响河道安全泄洪是任何景观工程都应考虑的前提。只有保证了上述前提的情况,美学价值和生态功能才能在河道工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才能达到河道整治完后环境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1.2生态性:能够满足河道中鱼类的生存和繁衍,同时能够维持河道中生态情况正常发展的特性即为生态性。景观设计应该建立满足生态性的基础上,即保留河道中的原生生物,保持河道中生物群的原始循环,进而达到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

1.3观赏性:在进行城市河道治理和景观设计时首先应该注重观赏性,注重设计时考虑审美效果,最终才能在仅有的空间中呈现出不平常的作品。此外在景观设计时还要注重考虑人们的观赏需求,营造出让人赏心悦目的良好环境。

1.4自然性:河道曲折蜿蜒、河床浅滩相间以及河岸植物茂密等是天然河流景观的特有形态。在进行河道治理和景观设计工作中,应该尽最大可能利用自然、回归自然、突出河流的天然性,保留河流中原始部分,使改造出的河流形态得到大众的认可。

1.5亲水性:亲水性是指人们愿意接近水体并从内心想到水边玩耍的天性。在进行河道治理和景观设计时注重在河道旁设置亲水设施,提供一个舒适的亲水空间,供人们在水边休闲娱乐的同时欣赏水景。这种亲水性的设计思想应该渗透到没一个设计人员脑海中。

2、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构思及分区

城市河道景观有很多种设计方法,但一般都离不开岸边的绿树、堤岸、护坡以及供人们行走休息的步道和休息平台。河道景观本身就是一个在狭长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的设计,一般都是以河道在城市的起点或特定的地点作为开始,以出口或特定的节点作为结束进行整体规划,在整个流域范围内设定若干个主题区域,并利用它们之间的绿化、通道等自然元素进行联通和过渡河道景观的基本结构是按照沿河道路、景观带、河岸通道、堤岸这样的顺序排列的。通过布置空间形式丰富的景观建筑群落,来重新界定景观带的分区,引导交通流向。而特色农业并不仅是种植在地面上,景观建筑群落的某些上空位置也可以作为特色农业元素的载体,这样一来,特色农业就不仅是平面的形状,也可以出现带有立体的多层次的效果。

3、基于自然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途径

3.1水域生态系统的维持与恢复

河道改造的首要任务是水域生态系统的维护与恢复。对城市河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应坚持“保持河道自然风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河流生态功能”的开发原则。(1)河道生态功能的恢复与建设应以城市水系为基础健立湿地保护区、生态公园或扩大滨水绿地范围加强完善水系和绿地的联系网络。植被覆盖良好的河岸对提高整个城市气候和局部小气候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特别能改善城市热岛效应。(2)生境的质量和物种的数量都受到廊道宽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岸植被的宽度至少在以上时才能有效发挥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包括降温、过滤、控制水土流失、提高生境多样性的作用河岸植被在的宽度,则可以满足动植物迁移和生存繁衍的需要,并起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

3.2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

(1)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使设计的横断面的复杂化。要造成河岸边坡有陡有缓,能缓则缓提线距水面有宽有窄,能宽则宽。在一定长度内,形成水流速度有快有慢,在岸边甚至造成滞流,回流,以便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切忌河道截弯取直,避免直线段太长用蜿蜒、蛇形、折线等代替直线,因为自然状态的河流不会是笔直的。(2)生态化护坡。天然河流岸线基本都是蜿蜒的沿线由天然植被或石块分布或镶嵌在岸边,既降低近岸流速保护了河岸又稳定了河势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河以考虑保护自然状态配合种植适合滨水且根系发达的植物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对于较陡的坡岸或中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料、木材护底以增加堤岸的抗洪能力。(3)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也应利用河道绿化带降低挡墙高度、通过设置亲水平台以增加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4)对于河道两岸空间充裕的河段宜建造斜坡防护为主。即采用斜坡植草防护在天然稳定护岸的基础上,利用斜坡造鱼巢埋大柳纸、水杨纸等同时在控制河道岸线外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避免土壤硬化和。

3.3水体净化及水污染治理

城市河道中水的质量对水域生态环境有巨大的影响,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是对水源的重要危害,而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汇入河道,也会使城市河道中的水质下降。因此,有效截流污水的工程措施是在城市河道改造整治过程中应予考虑的。

3.4河道景观中的植物设计

3.4.1植物设计手法

本次绿化设计运用美学原理和造园艺术手法,通过植物开阖收放,构成有韵律、连续性的优美种植效果。(1)坚持整体性原则。滨河沿线的植物绿化种植通过融合、渗透和延续,与盐河景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2)规则式布局与自然群落相结合。于地势起伏大、岸线曲折变化多的地段采用自然式布置。以树丛为主,树木种类常绿、落叶树合理搭配,高低错落,疏密相间,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地势平坦,岸线整齐,又临近宽阔道路干线时则采用规则式布置。规则式布置的绿带多以草地、花坛为主,乔木多以孤植或对称种植为主。

3.4.2植物季相设计

滨水区植物造景要充分利用植物季相特色,创造“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按季节变化选择树种,有早春开花的榆叶梅、连翘、丁香等;晚春开花的棣棠、毛鹃等;初夏开花的木槿、紫薇和各种草花等;秋天观叶的三角枫、五角枫、银杏和观果的西府海棠、红果冬青等;冬季翠绿的香樟、圆柏等。

4、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趋势

4.1保持河流生态的完整性

在河流的治理中厂般的方法是更换河流护岸的形式和材料来降低河流水量的下渗,让小河沿着硷砌筑的水路流去。这样就会造成小河断绝了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致使生态环境明显的弱化庆去了原有的自然净化作用这样就会给自然环境和动植物带来伤害、河也就逐渐荒废。为了克服这种方法的弊端沐们逐渐把观念转向“多自然型”的河道改造并通过各种方法多多了解河流的特性尽可能保持其生态的完整性。河流不再使用混凝土铺设改变了原有的僵直的形态而是符合河流的自然姿态肩宽有窄肩小岛阿水也有落差肩浅潭深潭沐工的河流又重新变成了自然河流。

4.2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在河流景观设计中,为了彰显景观效果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景观设计。根据河流所处位置的特性来设计方案避免把根据其它河流和流经场所状况构想的护岸设计方案照搬照抄不结合实际情况。即使是参考学习池要转化成自己的角度和立场。

4.2引入历史文化背景

纵观世界汪何一个著名的城市都必有一条著名的河流。欧洲的很多国家都离不开多瑙河的孕育中国大都市上海,也离不开黄浦江和东海华南地区肩美丽的珠江三角洲。由此可见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河流是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更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建设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人水和谐的理念技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指导和规划建设城市河道景观工程把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建设打造得更符合自然规律、更具有本地特色。

结束语

城市景观建设中,河道景观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加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河道景观为人们提供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并保证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考虑的。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才能使得景观设计更加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并体现出每个城市的特有特点。

参考文献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篇(5)

河道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在实现防洪泄洪功能的基础上,对于改善城市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展示城市独特风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城市河道的建设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河道污染,生态破坏等。本文以大连花园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河流整治工程为例,提出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

花园口经济开发区位于黄海之滨,为大连“全域城市化”战略中“丹大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建设用地30平方公里,交通便利,水网密集,境内九条河流穿境入海,此外还有大量湿地、水产养殖区及灌溉渠等,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一、城市河道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水质有污染:沿河工厂和居民污水没有经过净化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致使水体污染,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2、片面强调河道的防洪泄洪功能:河道防洪规划设计忽略了河流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河道设计成一个缺乏自净能力的封闭系统,与周边环境割裂,成为孤立的个体。

3、驳岸设计硬质化:驳岸设计多采用硬质护坡,从表面上看,仿佛一劳永逸,坚不可摧,但实际却损害了河道原有的土壤植被,破坏了动植物生存的条件,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4、土壤碱化严重,植物生长不良:三河入海口段土壤碱化严重,地下水位较高,导致植物长势不良。

5、单独强调每条河流的景观和功能:设计包含三条河流,每条河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考虑,没有从城市整体格局出发,应作为一个大的河流总系统进行规划,每条河流为其下一层面的子系统,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综合价值。

二、城市河道规划设计策略

1、宏观规划层面,首先从整体格局出发,形成“环”的概念:《大连花园口经济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花园口水系资源丰富的优势,塑造以内湾、岸线、河流为支撑的水系景观,为打造“花园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次规划的三条河流位于经济区的中心,其中老龙头河和圣水河均为南北流向,小马河为圣水河的支流,为东西转南北流向,在小马河支流的东向延伸段(老龙头和圣水河之间)长度不足一公里,且此段落湿地、鱼塘虾塘众多,本次规划提出将此段落湿地连通,这样三条河流实现贯通,形成环城水系,将大大提高城区的生态效果,并在滨河绿带设置环城运动环线和供动植物迁徙的生命廊道,从整体格局层面优化了城市山水框架,这是本次设计的一大亮点。

2、尊重河道原始形态:根据河道天然地形,在满足行洪基础上,随弯就势布置驳岸线形,设计中尽量保留蜿蜒曲折岸线,增加洪峰通过的时间,减少对下游的威胁,与生态理念相呼应。

3、尊重场地肌理,体现历史文脉:三河从北向南依次流经农业片区、城市工业片区和居住片区,设计中尊重流经区域特点,设计各具特色的景观方案,老龙头河中游现存一处日本桥,为历史文物,但已不满足行洪要求,构思将木桥板和桥墩挖掘出来,成为新桥体中的一部分,保留对场地的回忆,同时也可以作为新桥景观的一部分。

4、原有湿地的保护保留:老龙头河和圣水河以及三河入海口有多处大片湿地,是鸟类迁徙和停留的驿站,入海口还可看见壮观的红海滩,此外还有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构思这几个段落以保护为主,不做过多修饰,保持原生态,可成为一处绝佳的户外科普基地。

5、关于污染源的治理:拆除周边临时建筑,将工厂、居民楼的污水收集起来,经水处理形成中水后,再排入河流中,成为枯水期河流的补给源,同时河边种植成片的水生植物,对水质也可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6、关于返碱的考虑:入海口和三条河流的下游段,土壤碱化严重,地下水位较高,为保证植物成活且生长良好,设计中考虑一下措施:

①选择相对耐盐碱的树种,如小叶朴、柳树、白蜡等;

②设置隔盐层,采用300厚碎石层,保证树木成活;

③在重要景观地段,设置微地形,以保障植物生长良好。

7、关于色彩的考虑:项目地处我国北方,冬季相对漫长,景观效果单调,设计中考虑到冬季的效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①植物中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比例,大致为3:7;

②除常绿树以外,考虑采用彩干树种,如白桦(白)、红瑞木(红)、棣棠(绿)等,组团片植形式,增加冬季的景观色彩;

③在重要景观地段,采用绿化+景观小品形式,活跃氛围

8、关于桥梁的专题:经统计,三条河流现状有27座桥梁,大多为工程式桥梁,只满足通行功能,缺乏景观性,在本次设计中,构思将桥梁设为专题进行研究,外表皮进行包装美化,形成桥梁博物馆,也可给每一座桥赋予一定的主题内涵,体现文化特色。

9、关于人群的考虑:花园口经济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明阳镇,下班后或节假日容易形成空城状态,考虑在滨河景观带设置一些特色活动场地,例如户外儿童乐园、溜冰场、种植采摘园等,吸引老城区、大连市、庄河居民周末近郊游,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不仅聚集人气,也可以在一点程度上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结语:

城市河道是城市的血脉,也是一个城市最美的核心,它是城市重要的景观空间和公共空间,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沉淀和文明的缩影。本文从实际案例出发,对城市河道的生态持续、景观营造、植物配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观点,希望可以对类似的河道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进而为人们提供一个亲切怡人的休闲空间和绿化生态空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滨宜.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篇(6)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文环境意识的提高,城市河道作为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其功能发生重要变化,传统的河道作为水灾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发挥泄洪、航运的功能。现如今将对城市河道进行整治与景观生态设计联系在一起,在对城市河道进行治理的同时注重以人为本,发展生态河道,并以安全、资源、环境为一体的进行协调发展。

一、城市河道整治及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1、安全性

城市河道作为水灾防御体系的一部分,首先要保证其最根本的行洪安全,满足城市防洪规划要求。在保证此前提下,再深入发掘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

2、生态性

生态性即是指城市河道整治与景观生态设计中不能忽略河道中生物的生存需要,以尽量满足其生存、繁衍为原则,并确保河道的生态健康发展,景观生态设计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3、亲水性

城市河道设计还要符合亲水性的原则,可以采取修建亲水设施的方法,在沿河两岸形成舒适的水边空间,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等活动的需求。

4、文化性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城市河道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特色,注重保留两岸的文物、建筑,挖掘周边的文化典故,创造独特的、具有当地文化内涵的河道景观。

二、城市河道的特点

城市河道界于天然河道和人工渠之间, 具有其独特的水力特性。 城市河道普遍较浅, 河道顺直, 水量小, 流速慢, 枯水季节甚至断流。 河道两岸甚至河底多采用混凝土衬砌, 两岸植物少, 水中生物少。 这些特性决定了城市河流环境容量小、生态系统脆弱的特点。

从功能而言, 城市河道与农田水利设施相比, 一般不具有灌溉功能。除了有汛期排洪、排涝的安全功能外, 河道两旁平时又是人们休憩的场所, 因此也具有休闲娱乐功能。同时,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廊道, 还具有生态资源的功能。

三、城市河道目前存在的问题

1、水污染严重

改革开放初期,环境没有经济发展重要,人们没有认识到环境好坏的重要性,使得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河流也未能得到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注入,水污染显得格外严重,河流生态环境也被严重破坏。同时,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很好处理,在河道周围经常散布垃圾,不仅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河道景观价值。

2、河道自然生态功能在逐步减弱

很多河道两岸陡直,多用钢筋混凝土建筑成断面,在此条件下不能种植大量绿化植物,影响动物的生存,不仅不能很好美化环境,也严重破坏河道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影响到整个河道的生态系统,使得河道的自然生态功能逐渐减弱。

3、河道景观遭到破坏,亲水空间减小

河道的陡直断面设计使得水流通畅,水流径流速度加快,这样水流对护岸的冲刷也加剧了。下游地区会沉积冲刷下来的沉积物,减少了地下水的渗透,降低了河岸的水调节功能,这样破坏了河道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加上这种设计阻隔人和水面的接触,缺少亲水景观和平台,让人们的亲水空间也变得十分狭小。

四、河道景观生态设计

1、河道线性设计

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河流的治理要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不仅要符合工程设计要求,还要符合自然生态及景观原理。近年来荷兰人提出还河流以空间城市的新理念,使河流在流量、泥沙输移、宽深比等方面达到动态平衡,也就是近年在国内提出的兼容人类亲水性、生态性和河道蓄水防洪功能为一体的复式河流断面,在满足水利防洪要求的前提下,避免了形式单一、无变化的滨水景观形式,规划针对不同河段的用地情况采取不同的断面形式,形成宽窄有致的水面景观。

2、生态护岸材料

(1)人工自然护岸—生态混凝土

生态混凝土护岸既能保障水边岸坡的安全与稳定,又能为水边空间的生态恢复提供有利条件,从而起到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

绿化混凝土是粗砂大孔混凝土,由粗砂砾料或碎石、水泥加混合剂压制而成,具有高透水、透气性、较大抗拔力等特点。该类材料主要包括鱼巢砖、生态砖、环保型透水砖、植草砖等。

无砂混凝土是日本近年在河道护坡方面作出的研究,主要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难溶性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混有高炉炉渣和硅灰的水泥、适量的细料组成,它具有孔隙多、透水性大、抗变形能力好的特点,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自然型护岸

松木桩护坡是在护脚处用松木桩打入地基挡土,当水流通过时,能在卵石缝隙中间长出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有效抵御汛期洪水的冲刷,保护河堤。

生态袋护坡主要运用于建造柔性生态边坡。这种特殊配制的材料抗老化,只透水不透土、可植被绿化,形成良性的生态植被体系;作为最新型边坡构件材料具有环境普适性优势。

(3)自然原型护岸—植物型护岸

水边林:水边林是生长在水岸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的总称。常见的有柳树、赤杨等,水边林可以防止陆地面源污染的流入,落入水中的落叶可以为水生昆虫和底栖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水边陆域部分的树枝是鸟类觅食、筑巢的场所。此外,水边林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效果,是人们林间漫步、享受自然野趣的好去处。

湿生植被带:湿生植被群落一般生长在水际线内侧地下水位高的场所。湿生植被一般有:芦苇、水菖蒲、千屈菜等。湿生植被带不仅可以防止陆域面源污染的流入,还可以防止洪水对河岸带的侵蚀。此外,湿生植被带在动物栖息环境中起到重要作用,水边湿地草丛是蜻蜒和萤火虫的羽化场所。

挺水植被带:挺水植物是根、根茎生长在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的植物。常见有:芦苇、荷花、香蒲等。挺水植被群落通过吸收底泥表层的营养盐、与水中附着的一些微生物共存,分解有机物、吸收营养等,具有净化水体的作用。挺水植物群落生长的浅水带还可以作为鱼类、虾类、两栖类、蜻蜓类等产卵之场所,非常重要。

3、景观生态设计

(1)分段设计

分段设计应作为水边空间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按照上、中、下游区间分为三个主题,使得设计充分体现主题的特色,使河流具有活力。以恢复周围空间和生态环境为目的,打造时尚和自然的主体环境,通过分段设计,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为生态保护区、河流利用区、自然河流恢复区三部分。保护区以保护为主,加强河道在城市中的自然原貌,利用区以加强城市亲水功能为主,恢复区以保护为主,恢复河道亲水特性。

(2)亲水设计

亲水平台是连接人与水的通道,拉近人水之间的空间范围。一般的亲水台阶尽可能平缓舒适,形成了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具有开放空间的景观带,实现防洪、景观、休闲的和谐统一。栈桥式亲水平台,在满足亲水需要的基础上,给人以特定的文化感受,将多元化的亲水平台与传统的水埠形式结合使用,还可以加强空间的围合感,形成别致的私密空间。

亲水护岸:尽量采用斜坡型或阶梯型,并运用自然的绿地和生态材料建筑,营造鱼类栖息地及繁殖场,达到生态驳岸的效果,使人获得良好的亲水感。如取消河岸护栏,在水边栽种灌木防止游人落水,在满足安全性的同时,使人们和水能够亲密接触,同时改善了垂直堤岸给生态带来的破坏,使河岸随着水位的涨落发生变化,让人们注意到河水的自然变化。

(3)植被景观设计

滨水休闲空间的植物造景,要充分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发挥滨水区的生态效益。首先,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其次,植物配置过程中注意贯彻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再者,要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注重比例尺度,注重观赏的连续性以及环境氛围的营造;最后,由于植物景观的四维性,时间对于植物景观的影响也应综合考虑。

结束语

城市河道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的生态走廊。我们在对城市河道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河道本身的功能及作用,更要让河道在实现本身功能的基础上,保证河道生态的完整性,提高河道景观价值,为城市居民带来良好的生态休闲场所,提高河道景观的综合效益,实现城市河道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篇(7)

河道的重要性

河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兴起就位于长江、黄河流域,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形成也与河道具有重要的关联。“得水为上”,这是中国古代对于城市建设以及住宅营造的重要要求之一。由此可见,河道与城市、与人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河道出现的一些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化,对河道环境的治理也有了新的要求,有的要求恢复河道原貌,有的急于改造利用河道,种种的尝试,有好的作用,但是也出现了更多的弊端。

通过几年的河道景观设计工作,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和河道的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市河流治理的“以人为本”

按人的主观意志(为了修路、盖房、旅游)改变河流的走向、切断河流之间的联系,原有河道的自然生态群落遭到毁灭,城市水系失去了自我净化的能力。

防洪堤从解放初的9万km,到目前的25万km,堤线越来越长,堤身越来越高,相应的洪水水位也越来越高。上海的苏州河就有很长一段是地上河,这样的状况严重地影响了景观效果,也加大了安全隐患。

二、护岸的硬质化

河岸、湖岸和底的硬质化。

三、河流成为垃圾场

几乎所有城市河流都成为下水道的排泄场,河流的水质越来越差,河道变成了排污道;

四、河流整治成为政府的形象工程

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土地开发需求,人们常常把城市中的河流越束越窄,甚至被废弃、被填埋 ;

五、不给城市河流足够的空间

城市河流需要在自然的生态环境下方能维持健康,需要不断的资源补给方能保持活力。

六、闸桥的无限制性设置

在同一条河,不远的距离设置好几座闸桥,好似扼住江河的一道道铁锁。在建闸或橡胶坝等拦河建筑物时,往往不考虑留有一定宽度的辅陡坡输水道(鱼道),这就妨碍了生物的上下游交流。

河道设计的理念:Landscape sustainability宏观生态

风景园林是以地球表层景观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人居环境塑造和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为目标,生态是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最基本的特征[1]。

从宏观上来讲,河道流经广大的地域,并与其他的河流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网。时间上,他们能塑造地形,改变气候条件;生态上,具有一套独特的生物体系,并与陆地生物密切联系;人文上,孕育了人类文明,也是地区文化历史的象征;交通上,自古以来河道就是重要的航线,载人发展史上具有不可获缺的作用。

在生态学观点以及可持续发展上,立足于风景园林设计的生态思路和生态法则,以河道生态格局的整体性、生态过程的完整性、生态界面的延伸性、物种的多样性、通道的连接性、生境的原生性、扰动的有限性、足迹的平衡性和环境的健康性9个特征为切入点[2],探讨新时期的河道景观规划设计。

河道设计的手法:微观途径

从微观上来讲,河道为人类、动植物提供水源,水质的清洁与否,直接关系大众生灵的健康与生存,现在全球谈水资源呈现愈来愈紧张状态,有4亿多人口直面水荒,对河道的水资源保护也更加的重要。

结合河道设计出现的一些问题,采用具体的设计方法:

(1)早规划,为河道留出足够空间

河水的每一次涨、旱,就好比它的每一次“呼吸”,给它留有足够的空间,才能够使它“健康”,否则只有不断的加高堤防,建设闸桥,才能抵御一次次的自然灾害。

(2)截污

除了受天气影响(暴雨、洪水等),河道的最大的污染源来自于人类,只有对生活垃圾、工业废物进行有效地处理,阻止他们的排放,才能真正做到水资源的保护。

(3)能弯则弯,尽量采用原有河道本身的流线。

我国古代风水理论

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因为风水认为吉气沿着曲折蜿蜒的路径行进与蓄积,而煞气则沿着直线穿流。河道蜿蜒性的保护和修复对于水曲之美的形成至关重要。

曲折蜿蜒的河道不仅形态上优美,也成就了生物的多样化,群落的出现,使水环境得到改善,水“活了”起来,带动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发展,形成了可持续的环境,这就是现在国际上正在倡导的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4)护岸的生态化、自然化

传统硬质护岸的弊病

传统护岸使自然河流渠道化

护岸和河床材料硬质化

河流横断面几何规则化

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

切断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通道

改变深潭、浅滩交错的形势,急流、缓流相间的格局消失

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的退化,从而使河流生态资源、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功能的丧失

护岸尽量采用生态化的设计,利用当地原有的材料和自然的方法营造:如:柳枝、茅草、木框、条捆、抛石等等[3]。

(5)对动植物群落的保护

每一条河,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形成不同的动植物群落,它们才是河道“活着”的象征与标志。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篇(8)

2城市河滨道路景观设计理念与主题

通过对地块的现场踏勘,地方历史文化的解读以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及对问题的思考分析,提出了武夷新区滨江西路景观带的设计应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具备交通与防洪功能;生态功能和休闲价值;地域山水特色、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挖掘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创造一个由乡土植物构成的景观基底,有城市生活气息,可听、可感、可游、可赏的景观环境。将滨江西路景观带的设计主题定义为:“水墨淡彩滨江路、纵览古今武夷魂”,即在保证崇阳溪的防洪要求上,让整条滨水景观带具有参与性和观赏性,为市民提供一个散步、散心的休闲空间。把武夷地方特色的文化融入到滨河景观中,让文化的传承和宣扬在景观元素中得以展现。

3城市河滨道路景观设计

3.1整体设计

3.1.1景观功能分区

根据地块的特征,以现状及规划桥为分界线,将整个地块分成3个区:崇阳溪大桥至南林大桥为城市生活休闲区、南林大桥至渡头大桥为古韵民俗体验区、渡头大桥至林后大桥为生态绿廊游憩区(图1)。城市生活休闲区结合周边商住区及万达等商业地块的性质,设置公共活动广场,满足附近市民跳舞、健身等户外活动,丰富周边居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在该区放置了一系列情景雕塑,为美丽的滨水景观增添情趣。古韵民俗体验区以尊重历史文化为原则,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特色,结合当地传统民俗文化,采用雕塑小品、景墙等方式再现当地历史民俗文化。生态绿廊游憩区利用现有的地形与植被,秉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的基本原则,在现有的生态自然景观中适当增设一些节点广场及园路,进行有限度开发利用。

3.1.2典型断面

整体断面结合道路交通系统,主要为:2.5m人行道+1.5m绿化带+7m车行道(部分含有中分带)+7m车行道+2.5m绿化带+3.5m非机动车道+1.5m绿化带+2.5m人行道+一定宽度缓坡绿地+2.5m休闲步道(自行车道或休闲广场)+一定宽度缓坡绿地(或钢便桥或园路)+2.5m亲水步道(或滨水绿化带),通过这种多层次不同功能的交通系统与绿化带的设置,形成了丰富的道路景观。

3.1.3道路系统设计

(1)车行交通系统。滨江西路设计为双向4车道,设计时速为40km/h,通过这样的车行道设计,为司乘人员创造良好的观景时间和空间,可以欣赏到滨河美景,带给他们美好的视觉享受。

(2)非机动车交通系统。靠滨河一侧,特别设计了非机动车道,并且采用红色陶瓷颗粒作为其面层铺装材料,使人感觉像是红色的彩带镶嵌在景观带上。

(3)步行系统。人行系统主要有人行道、休闲步道、自行车道、亲水步道几个部分组成,局部位置通过节点广场或台阶梯道等方式,形成了网络状步行系统,为游人驻足或漫步观景提供了便利。自行车道创造性地加入了曲钢便桥,并采用绿色2cm厚PU聚氨酯塑胶面层,自行车或人行走在上面,给人别样的感受。

3.2详细设计

3.2.1驳岸设计

驳岸是水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区域,不仅要承担一定的防洪功能,还要满足生态功能以及人们的亲水需求。驳岸类型大体分为人工驳岸和自然驳岸,根据崇阳溪的情况,以防洪功能为前提,设计重点考虑以自然驳岸。主要采用以下处理方法如下:保护利用原有自然岸线形式,对植被良好的驳岸适当加以修整。对原有的滩涂采用抛石的方式,形成自然的卵石滩,局部位置设置卵石汀步,在常水位或较低水位时可以在卵石汀步上行走,体验亲水的乐趣。并对滩涂种植耐水湿植物,对不具备种植条件的,则通过抛石或打杉木桩排桩方式护脚,创造绿化空间,营造湿地景观,体现生态型郊区驳岸的效果。尽量避免采用直立式驳岸,对有需要采用人工构筑物处理的,则采用具有较强抗风浪、抗水击能力的荣勋生态挡墙,坡面种植水生植物等植被,既可美化环境,调节净化水质,也可保持水土流失。在驳岸边侧设置2.5m宽亲水步道,局部位置有亲水平台,既可以休闲漫步,也可以停留亲水或者驻足远眺,沐浴清新的江风。

3.2.2节点设计

(1)崇阳溪桥下广场。将崇阳溪桥下设计成一个休闲广场,给市民提供了休闲纳凉的空间,同时利用桥台背及侧边混凝土挡墙,创造性设计成浮雕景墙,把武夷山景区的风貌如大王峰、玉女峰等景点以一幅花岗岩浮雕生动展现出来。

(2)竹排广场。这一节点采用了武夷山大家所熟知喜爱的特色旅游产品———竹排漂游九曲溪作为设计元素,采用青铜制作的竹排和划竹排人物,以玉女峰为造型的花岗岩整石作为背景,雕塑下方用花坛来衬托,周边以武夷山特色的建筑材料青瓦做成屏风门洞造型,烘托这组雕塑。

(3)宋慈情景雕塑广场。通过把宋慈圆雕活灵活现展示在这个节点中,以一扇屏风作为其背景,雕塑下方通过植被衬托,体现了宋慈一生求实、求真的态度,用自己的行为和科学著作提倡求实求真的唯物主义思想,无不体现了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有着积极意义。

(4)朱熹情景雕塑广场。通过朱熹人物铜雕像展现其在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讲学的情景,以石雕书卷为背景,把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的朱子呈现在后人面前,表述了朱熹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和儒家人生处世的规范。

3.3绿化设计

植物配植遵循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通过具体的乔、亚乔、灌、亚灌、地被等相互间的搭配,来突出各季的特色景观,打造出“春花含笑”、“夏绿浓荫”、“秋叶硕果”、“冬枝傲雪”的四季植被景观氛围。

3.3.1中分带

中分带绿化设计,通过群落式组合,使其形成了良好的防眩及景观功能,在道路的端头及调头区,采用五针松桩景,配以千层石,下层种植红叶石楠球、金森女贞球,南天竹、毛杜鹃、红花继木,形成了很好的效果;中间段落,通过香樟、造型红叶石楠、速生紫薇、海桐、金森女贞等,营造了不同的景观效果。

4.3.2侧分带

侧分带的绿化设计,主要通道乡土树种,广玉兰或者无患子作为行道树,配以苏铁、毛杜鹃、龟甲冬青等形成了整齐规整的效果。

3.3.3休闲景观带

侧分带通过有缩有放的空间组合,开阔空间通过草坪与银杏、白玉兰等孤赏树,体现了开敞之感;密植的空间,通过香樟、四季桂、落羽杉、福建山樱花、乌桕、红叶石楠、红花继木球、含笑球、棕竹、南天竹、八角金盘、麦冬等高中低等多层次的植物搭配,形成了“密不透风”的视觉效果。

3.3.4滨水绿化带

滨水绿化带,通过水生植物再力花、旱伞草、花叶芦竹、水生美人蕉等的种植,既有效地净化水体,也为微生物、鸟类等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空间。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篇(9)

Abstract: Take the ecology principle of design as the foundation, from the SWOT analysis, the environment appraised and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several aspects elaborated how builds the modern city river cours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s Inner Mongoli Ulanhot to turn over to flow the river concurrently esthetics and the social effect.In order to the river course improvement, the plan and the design has certain instruction function.

Key word: Ecological designTurns over to flow the riverEnvironment appraisalDevelopment strategy

1 引言

城市河道,曾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命脉,也是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根本。然而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河道逐渐失去其防御、运输等功能,直至沦为藏污纳垢之所,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景观建设的热潮,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治理“母亲河”被列入各级市政府的奋斗目标。

乌兰浩特市归流河位于市区西侧,绕城而过,河道基本保持自然形态。河道两侧丛林丰富,植被多样,自然形态完善,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但由于多年来未进行统一规划管理,设施匮乏,交通不便,建设无序。除为防洪而设置的防洪堤外,基本没有人工设施。同时当地居民把河道当成天然的采沙场,致使河道坑坑洼洼,凹凸不平。

2 归流河概况及SWOT分析

2.1 归流河概况

归流系蒙古语,意为山杏。属嫩江水系,儿河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宝格达山,全长218公里,流域面积9706平方公里,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境内汇入挑儿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13立方米。水产资源有水獭、鲤鱼等,其中主要支流有乌兰河,归流河现状见图3-1。

2.2 SWOT分析

2.2.1 Strengths(优势)

现状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水系完整,水质良好;具有良好的湿地与林木景观,对于生态环境及气候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自然文化底蕴深厚,地区文化特征明显(蒙元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易于塑造特色人文景观;当地具有种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优良的民俗风情。

2.2.2 Waknesses(劣势)

水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强,且存在旱涝历史;基地位于新区,周边地区拟定或正在开发难以依照现状发展统一整合景观;缺少完整河流旱涝等历史资料。

2.2.3 Opportunities(机会)

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及良好定位,易于快速提升土地及景观价值品位;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的统一和谐规划;可作为引导性景观规划带动新区形象塑造,提升价值品味,并最终带动经济效益的创造。

2.2.4 Threats(威胁)

开发量及开发时序的控制;现状具体林地保护的程度及保护可控制限度;当地自然条件对生态景观可行性的影响和气候条件及河流水位的多变性。

3 归流河环境评估及相应开发策略

3.1 林业及野生动物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乌兰浩特市林业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1.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5.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41%。林区和山区多产木耳、蘑菇、猴头、南菜等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山珍,野生动物有飞龙、白天鹅、山鸡、鹿等珍禽异兽。同时有沙参、党参、桔梗、防风等多种中草药材。规划基地内的大片林木都将予以保留并进行整治(见图3-1),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图3-1 原有林木分析保护

顺应生态可持续和对于生态本地系统的保护,对于现状林地完全予以保护。并适当扩大林区覆盖范围,实现生态主导原则。

3.2 湿地及自然岸线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侯、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见图3-2)。

图3-2 可适宜湿地分析保留

规划基地内有部分湿地地段,其功能性及完整性不够完善,设计将其进行治理并开发更大范围的湿地,为当地提供一个生态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保留原有部分湿地内植被,并对湿地环境进行整治和范围扩充,创造适宜的湿地生态岛。

3.3 水流及防洪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水资源与北方其他城市相比,本地区具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市内挑儿河、归流河年径流总量7.7亿立方米,挑儿河上游察尔森水库最大蓄水量13亿立方米,年均蓄水量4.2亿立方米。

乌兰浩特地区有记载的大洪水有6次, 1998年乌兰浩特市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7月下旬,归流河流量在1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出现4次。

采用橡胶坝,在发生洪水时进行防洪,而在平时缺水时用于聚集水源以形成大面积水域,可以进行水上娱乐活动,可谓是一举两得!

3.4 自然岸线处理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现状水流环境婉蜒曲折多变,缺少片面水域,难以满足整体景观水域的要求,且现状水流存在较多季节性断流。河道由几米至几十米宽大小不等。考虑到旱期的断流以及洪水汛期,防洪堤坝内有被淹没的可能。

对于自然景观岸线的河断面设计采取分层次、分等级的设计手法,在1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多以种植植物为主,适当地设计一些亲水平台;在2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可以适当地做一些简单的构筑物景观,以不影响整体河流的生态性为前提;在5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可设有部分景观建筑;在10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则可以设计一些使用年限久远的景观构筑物或建筑。对于河道岸线保留地段,做亲水式处理,不变更河道断面形式;对于结合橡胶坝处理的水域处理方面,建议配合湿地典型断面形式,扩大水流面域,塑造片域河流景观。

4 总结及下一步建议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技术研究为专案提供大量所需的咨询。在过往的研究中提供了有关专案基地以及归流河流域的有限的咨询,但是下一步还需要搜集更多的新资料与新咨询。我们建议在完成景观概念性规划之后,应该进行以下的研究工作。

5.1 旅游评估

通过该阶段合理的市场与经济分析。整个方案的风险与回报将被进行量化管理。森林公园和纪念广场,旅游度假村等的设计也需要不同目标市场的容量与划分。市场分析可以被用来协助项目的运作,并保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5.2休闲机会评估

汇总资讯,说明研究区域的休闲用途和价值,以让规划决策有效考虑休闲的机遇和效果。休闲娱乐用地的开发应该用于满足游客的期望,并保护基地的生态资源。

5.3 动植物栖息地评估

提供一个丰富的解说系统概念性设计,用以指导解说系统的开发,具体包括对于生态资源,红色及蒙元文化的的开发内容与计划相吻合的解说系统。

5.4 基地内部的林木、湿地调研

对于基地内部现有的野生动物和林木栽植进行更西部的调研和准确的位置确认。对现有的河岸线标高进行测量与记录。并且,随着河流岸线的开发以及生态保育区的继续扩充,这些性质的调研应该有规律的重复进行。

5.5 野生动物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篇(10)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相继开展了河道改造和治理工程,特别是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通过对河道景观的开发和改造,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滨水空间的人居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上海苏州河、成都府南河、太原汾河等河道的改造工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试图在南淝河河道空间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设计理念出发,结合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提出景观设计理念和策略,以促进南淝河健康稳定运行,还原南淝河“水清,岸绿”的景观面貌。

一、南淝河河道空间现状特征

(一)南淝河水系现状

贯穿合肥市区的南淝河,古称施水、金斗河,全长42.1km,河面宽22~170m,是合肥市的母亲河。由于受长期的水质污染,南淝河河面散发出阵阵腥臭味,严重影响了两岸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整体形象。控制和治理南淝河的污染,改造河道两岸的滨水环境,成为改善当地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重中之重。

(二)南淝河河道空间特征分析

由于河道所处位置和两岸用地特征的不同,沿南淝河自西向东,河道两岸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形成四段空间分区。(见表1)

二、南淝河现存弊端与发展机遇

(一)南淝河现存弊端

1、污染严重,水质恶化

近年来,大量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入河道,使南淝河的排污量远远超出河水的自净能力,造成河道蓝藻年年暴发。虽然政府实施了河道清淤、生态补水、截流排污等工程措施,对水质改善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河道整体环境的改善程度却不容乐观。

2、城区内河道大量采用传统护岸形式,忽视了河岸的生态效应

传统硬质护岸隔离了水和陆地的联系,使水中生物丧失了栖息空间,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水体自净能力大大减弱。如何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成为河道综合整治和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3、岸线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城市与水的关系不够密切

流经市区的河流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河道空间可以密切城市与水的关系,创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通过堤岸景观设计,保护河道自然资源与城市人文资源,既契合城市自身的发展特色,又能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空间。然而目前,南淝河的岸线开发尚属于初级阶段,其河道空间尚未与城市生活产生密切联系。

4、河道沿岸缺少景观设计,无法满足人们的亲水要求

市民对于南淝河环境治理呼声很高,既表达了对于和谐人居环境的向往,也反映出不断高涨的亲水要求。但是由于水质污染、环境恶化、传统型护岸对生态功能的损害、堤岸空间的单一狭窄、生态绿化用地的缺失等原因,南淝河未能给人们带来足够的休闲游憩场所。

(二)南淝河的发展机遇

在《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中,合肥提出了迈向巢湖的设想。南部滨湖新区的快速建设,勾勒出城市“通江达海”的战略意图和向“滨湖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在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发展的趋势之下,南淝河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其与城市的关系更加密切。但是,由于滨水环境的恶化和景观设计的缺失,南淝河并未发挥其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主导作用。如何顺应城市空间发展趋势,满足人们对“水清,岸绿”的人居环境及对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日益高涨的需求,成为南淝河环境整治和景观设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南淝河景观设计理念

南淝河景观总的设计理念:结合南淝河污染治理的空间性和时间性,综合考虑“生态、景观、环境”三要素,积极梳理河道空间,创造一条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融入生活、体验丰富的城市河道,为市民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具体分为:一是景观设计与河道自身环境融合,为市民提供观赏自然和休闲运动的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景观设计与周边环境融合,使河道呼应城市的发展,展现城市的特色魅力。三是景观设计与驳岸形式配合,结合河道不同区段的水力特性和环境特征,优先选择自然型和生态型岸线。对于不同的驳岸形式,采用不同的河岸构筑物组合和设计方式,设计多样性的休憩空间。四是景观设计与城市文化结合,打造“城市文化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的绿色廊道,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凸显城市自身特色。

四、南淝河景观设计策略

在以上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南淝河分区差异和线型变化特征,采用“点、线、面”三个层次控制河道空间的景观设计,并各有偏重:“面”层面主要控制河道风貌和功能定位;“线”层面主要控制河道线型和规范驳岸设计;“点”层面主要控制节点的选点及其景观设计,营造宜人的亲水环境。

(一)“面”控策略

1、因地制宜,分区定位

根据“生态、景观、环境”三要素综合考虑的原则,在符合河道生态效应要求、城市发展趋势以及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等要求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分而治之。对南淝河现有四个区段进行分区定位和景观设计控制,塑造各具特色的滨水空间(见图1)。

(1)区段A:绿色港湾。围绕“绿色港湾”,重点保护和恢复河岸制备,并结合森林公园建设设置沿河步道和节点,营造亲水空间,形成展示合肥山野林趣的自然岸线。

(2)区段B:城市舞台。定位“集中创造城市魅力的展示舞台,营造市民旅游休闲的温馨港湾”。利用环城公园北段现有景观、空间条件,重点设计环城游憩带,使此区段水岸成为集中展示合肥城市生活的绿色岸线。

(3)区段C:码头水岸。围绕“码头水岸”,通过对滨河工业及老码头的改造,打造现代的工业码头水岸,形成亮化城市水岸形象的工作岸线。

(4)区段D:河滨田园。突出“中心城区与滨湖新区的绿色纽带”概念。利用市郊近巢湖流域的生态农业特色,建设沿河滨湖田园景观,使此处水岸成为集中展示合肥阡陌纵横的田园岸线。

2、文化提升,注重特色

通过景观设计,融合自然资源与城市人文资源,形成城市文化的“面”状空间载体。既密切城市与水的关系,又能提升景观设计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四种岸线区段的划分,分别突出山野林趣的自然文化,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文化,水岸码头的工业文化和阡陌纵横的田园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差异性放大,形成特色鲜明的空间体验感受,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合肥素有“三国旧地、包拯故里”之称,南淝河沿河及周边,尚存有历史文化遗存。要在南淝河沿河及周边地区,恢复古旧建筑,建设民间博物馆集群,集成和连接合肥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南淝河历史文化长廊”,即将水文化与历史文化进行串联,展示合肥和南淝河的历史文化风采。

(二)“线”控策略

1、保持河道生态化

(1)河道线型生态化。河道岸线景观不但向人们展示河流的自然美感,同时,也应确保生物群落的栖息空间。景观设计中要避免传统驳岸工程“截弯取直”的做法,保持河道生态线型,“易弯则弯”,特别要注重保留河道自然河湾。

(2)岸线设计生态化。在岸线设计中应用生态护岸的材料和构造设计方法,模仿自然岸线具有的“可渗透”的特性,兼具驳岸工程要求的稳定性和强度。同时,结合景观设计,形成丰富的组合形式和具有韵律的纹理特征,既利于产生丰富的景观效果,又利于淤泥附着,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3)河网群落生态化。植物群落是河道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恢复和培育的基础。河岸植被由堤顶到河床形成多个植物群落序列,从由乔灌木和地被植物组成的陆生植物群落,过渡到岸边湿生挺水植物群落,再变为浮叶沉水植物群落,直至深水区的漂浮植物群落。在河岸植物群落的重建修复中,要考虑河岸的水文水力特征、土壤特性和不同的航运、景观休憩等功能,合理选择植物配置方式。在区段A、D的自然岸线内,形成完整的植物群落序列;在区段A、C的城市水系和园林水系不具备培育完整植物群落序列的岸线中,则要根据不同的滨水环境,选择适应的植物种类和相应的群落结构形式;在河道水体污染的岸线内,优先选择抗污染和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植物群落。

2、河道驳岸分区分类设计

根据空间尺度和所处区段的不同,对于河道驳岸进行分类设计:(1)对于河岸腹地较大、且植被覆盖较好的,可采用自然原型护岸,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2)对于河岸腹地较大、坡岸较陡的易造成冲蚀的河段,可采用自然型驳岸以巩固河道,种植密度较高的耐湿性灌木和水生植物,构建立体层次的植物群落,恢复河岸的自然状态;(3)对于河岸腹地较小的,要对人工驳岸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同样在驳岸上配置植物,形成自然人工型驳岸;(4)结合河段的功能分区,对于亲水活动多的岸线,要开发成人工景观型护岸,在营造良好景观环境的同时,兼顾河道的生态效应,使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融合。(见表2)

驳岸设计中还涉及对已有传统硬质驳岸的改造。传统驳岸重防洪固岸,将断面渠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河流的自然功能,且绿化较为单一,景观效果不佳。对于已经渠化的驳岸,改造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增加河岸带绿化层次,改善景观环境。二是对护岸自身结构进行改造,通过植被培育和景观设施设置,形成良好的滨水环境。如在坡面处进行堆土处理,种植耐水植物,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在驳岸处设置亲水平台或在坡脚处堆石,形成良好的亲水空间等。

(三)“点”控策略

1、结合景观视线控制设置节点

两岸的景观要素设置要彼此呼应,形成通畅感。设计时要考虑河岸现有条件,确定主要视点,通过视线分析,确定其他节点的布设。节点设置分为桥头节点、景观节点和码头节点三个层次。(1)桥是河道的跨越结构,具有纵向分隔和横向连通的作用,通过设计形成节点空间,满足通行和交往的需要。(2)景观节点即一定范围内景观的核心,设计时既考虑河道的整体空间形态,同时也要与城市的道路和绿化轴线结合,形成视觉通廊。(3)码头为满足游人观景休息和工业生产之用,按照使用功能,选择合理的空间尺度和景观设施。

2、结合生态技术设计节点

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的影响,南淝河水质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情况较为严重,这使得河道景观设计不仅要具有美化环境的美学功能,同时要具有维护和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的作用。在对南淝河节点设计中,积极运用生态技术方法,改善滨水人居环境,主要策略包括:(1)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在河岸空间内,建设湿地公园。利用湿地的净化能力,改善水质,美化环境;(2)在河道内铺设人工浮岛,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净化水质,同时通过对浮岛的景观设计,形成多样的河道空间,丰富景观效果。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2008ZX07316-00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7-0625);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

参考文献:

[1] 日本土木学会编.滨河景观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篇(11)

引 言: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水,交通、运输也需要水,自古以来许多的城镇、乡村都是近水而建,依托江河之利而兴盛发达。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穿越城市的河流已不再单纯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角色,其环境功能日趋显现。

1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

1.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从功能出发,挖掘最大的综合效益,恢复场所活力

城市滨水景观系统的建立直接拉动该市滨水经济发展,使城市滨水景观项目的投入加大,利润增多,新型产业加强。如:造船业、交通业、休闲、饮食、娱乐业、体育竞技业、旅游业等。具体讲,根据城市水域景观特点,水形,水系,水质的不同特点开发水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生态度假、剧场。

(2)以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为前提,改善城市水环境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传承到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仍该传承下去并成为现代人生活的追求。然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以水为核心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城市生态安全的头号问题。尽管城市发展客观上给水资源和水环境带来了压力,但是城市水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对该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和解决途径,片面的以工程技术,机械地、单一地去解决问题,如防洪、治污、蓄水造景等等,结果使水系统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遭到严重破坏。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设计滨水空间时要在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有建设性的提出合理的、综合的解决途径和方案。具体而言,滨水设计中的生态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防洪护坡标准;维持和恢复自然水循环平衡;减少污染源、提高河床及地下水的水质;保护和恢复水生及滨水生态系统及栖息地;保护动物、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并提高水体的景观和休闲价值;增加城市滨水和近自然空间等。

(3)传承历史文脉,挖掘地域特色

景观的塑造应体现地方精神,因此滨水景观设计首先要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它包括场地深层次的历史内涵和即将消失的生活记忆。挖掘城市滨水区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因素,创造历史人文景观,维护城市历史文脉等“地方语言”,使城市滨水区景观在现代化节奏中保持自己的个性魅力,让人们在滨水环境的活动中接受历史文化熏陶,我们可以从生活的内容、社会背景、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中发掘,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

1.2 滨水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

(1)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如果遇到河流穿过城市时,设计必须要保证生态河道的连续性。因为只有连续的河流才能够有效的将城市滨水绿地中的各个景观联系起来。而且连续性的流水有着较高的水质,能够防止河流出现富营养化的状况。如果在设计中盲目提高水位而设置高坝或其他蓄水设施,只会对生态河道的连续性造成极大的破坏,不但会影响到水生物的衍生迁徙,而且使得城市居民丧失了其亲水需求,无法达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有的效果。

(2)水上游览线的开闭必须要合理的考虑停靠点,码头的设置不但要恰当的衔接城市滨水绿地各个景观,同时还应该对游船停靠码头加以设计,比如让人们进一步提高亲水体验,应该尽量将水边路面降低,并利用独特的设计和造成来形成独特的景观,达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良好效果。

(3)驳岸的合理设计与处理

在驳岸的处理和设计上必须要得到重视,一个优秀的驳岸设计不但能够有效的保护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系统,而且能够营造一个美丽的生态景观。一般来说,对于城市滨水绿地腹地广阔、坡度小的区域应该采用软式驳岸设计,这一设计与自然驳岸比较接近,主要是通过将草滩、白沙滩、卵石滩延伸至河道浅滩或水面之上,并利用河岸的植物来加以稳固,就可以实现驳岸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且能够解决驳岸建设与管理的经济成本。但是滨水绿地受侵蚀严重且坡度较大的区域,可以使用水泥或石块护岸,这一过程中可以采用挖洞加圈的方式,并大量种植制备,达到美化河岸和增加生机的效果。

(4)保持生态河道原有形态

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过程最好要尽量保持河流原有形态,一般来说自然界的河流中必然会存在凸岸与凹岸、浅滩与深潭等,但是如果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打破了这一自然之美,难以起到景观设计的基本效果。因此必须要保证生态河道的自然形态不受改变,正是由于自然条件下的河道水草茂盛、鱼类丰富、基质稳定、水流缓急才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从而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生态河道连续性不受破坏

2 生态河道治理研究

2.1 生态河道治理的必要性

(1)生态河道是城市美好的公共空间

之所以说城市河道是城市美好的公共空间是因为在这一区域,人工建筑、自然景观、田园风貌相映成趣,是人们游览的主要场所。因此,一个有特色、美丽的城市是离不开生态河道的,他就像城市的指纹,建筑、风格、样式可以一样,但是生态河道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竞争日益激烈,生存条件恶化的今天,人们太多的压力无法释怀,但是通过生态河道的意境美能够对人的心态加以改善和调节。不仅如此,生态河道具有动态美的特征,这是由于他的流动性、柔性所决定的。另外值得提到的是,生态河道还是城市居民重要的生活用水备用系统、以及城市安全的重要防护系统。

(2)生态河道是城市的隔离带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人口数量日益增加,生存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但是生态河道作为城市的天然隔离带与城市滨水绿地结合起来,在城市中构成了一副美好的景观。如果实现人工湿地式的污水处理厂尾水会用与生态河道系统衔接,就能够有效的将大量的水净化处理,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尤其是对于某些水资源短缺的城市而言,这无疑是解决城市缺水的重要举措。

2.2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河道的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城市河道治理往往片面的强调河道的行洪排涝能力,忽视了生态治理的重要性,致使河道越治越窄,水面减少,河道中的许多生物也失去了存在的空间,这样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造成生态破坏。

城市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为化色彩严重。河道的治理多采用硬质护坡,这样一来就不利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发展,造成两岸植被的破坏,打破了生态平衡,也丧失了周边本应有的原貌;同时由于河流的滨水区是一个边缘地带,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河岸带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呈现出人为化的现象,单调且丧失了自然特色。

近年来,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通过改变河道系统实现自身利益需求,这样引起了河道本身形态的变化,加之在治理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措施,河道的生态问题成为现在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2.3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相关措施

上文中简单的论述了一下在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生态问题成为治理工作的关键,加强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至关重要。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就是要在确保河岸的工程具有行洪排泄防止河岸被侵蚀的基础上,以重建河道周边生态系统景观为主要目的的治理模式,创造出“人水和谐”的生态河道环境。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河道治理中的景观建设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实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关键环节。河道治理过程中的景观建设,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将其完美融合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最终形成一个有较强的水体自净能力的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良性健康的发展。

(2)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城市生态河道治理

即在充分尊重河道原有形态的前提下,确定河道主流的中心,避免使用截弯取直的方式进行治理。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以及上下游的情况。要拆除混凝土浇筑的河床,允许自然侵蚀现象的发生,然后运用透水性能较好的卵石或者沙土等材料进行保护性的修护,从而形成河床。对于洪水冲顶的部位需要加强防护措施,稳定提防,而非冲顶的部位则进行清淤工程。

(3)需要下大力度进行生态措施的建设,使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模式深入人心。为此,可以建设绿色生态护岸,改善传统混凝土护岸的封闭环境,在充分考虑排洪的前提下,加大了生态治理的因素。而在护岸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建成以自然草皮为主的护坡,采用复式断面的生态护岸。在岸坡砌护的过程中要使用透气和透水性能较好的材料,保证其渗透性,实现河水与河岸之间的调节。

3 结束语

总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和生态河道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设计和治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握核心的治理理念,充分考虑城市特色特点、环境需求和适应能力,充分挖掘城市内涵,为滨水环境提供充分的支持依据,从而保证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和生态河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