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战略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2-02-27 06:29:38

企业战略分析

企业战略分析篇(1)

战略定位分析的立足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成本领先战略。以战略发展为目标导向,通过有效的方法,让企业在行业中凭借成本优势,获取更多的竞争主动权;二是差异化战略。多元化的市场环境,强调企业在产品性能、销售体系、售后服务等方面,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符合行业需求的产品性能,以更好地获取市场,增加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重点集中战略。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中,市场细分作为重要的战略手段,通过目标定位,让产品针对某一特定消费领域,提供特性的消费需求。这样一来,企业不仅可以夯实竞争优势,而且在重点集中战略的引导之下,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作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中的基本内容,旨在确定企业的价值链,进而明确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因此,价值链分析强化了企业成本管理,并在竞争优势与成本优势的双重条件之下,为企业创造高效率的创造价值。具体而言,价值链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业价值链分析。将价值链分析延伸至企业上下游,为企业改善各方关系,进而形成良性的作业连;二是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通过对企业竞争对手成本的测算与比较分析,对自身的优劣进行明确,进而为企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三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立足于企业实际情况,强化对如何提高增值作业效率、降低成本消耗与浪费等的分析。

3.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成本动因的识别、分析,强化对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具体而言,成本动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性成本动因。该动因对于企业基础经济结构起到决定性影响,其所包括的技术、经验等要素,为企业的成本结构分析构建了基本框架;另一类是执行性成本动因。该动因影响并决定了企业操作程序的成本动因,其包括企业的产品结构、厂房建设等要素。从一定层面而言,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成本动因分析的延续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战略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缺乏良好的主观能动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但从实际来看,很大部分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上,缺乏良好的思想认识,忽视了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首先,企业缺乏战略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战略成本管理流于形式,难以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有力支撑;其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落实不到位,未能有效地运用到战略分析、战略评估等工作之中,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力难以充分体现;再次,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上,缺乏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力、资金等方面,缺乏足够的投入与支撑,以至于战略成本管理难以实质性开展。

2.战略成本管理缺乏全面性,企业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强调企业各部门主动参与、协调配合。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呈现出财务部门“单肩挑”的尴尬局面,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且缺乏良好的协调配合,以至于战略成本管理难以全面落实。(1)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只由财务部门承担,会计人员负责成本预算、对比等工作,而与之联系密切的采购、销售等部门,却鲜有参与,以至于战略成本管理难以全面而有效落实。特备是成本预算编制,缺乏各部门的参与,导致成本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局限性;(2)战略转变存在滞后性,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更多地是被动应对,而缺乏战略的及时转变,以至于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缺乏“战略”的显著特性;(3)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视角存在局限性,“战略性”不足,且管理的全面性不够,出现战略管理“四不像”的尴尬情形。

3.产品成本控制不到位,忽视售后服务的重要性。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也是企业战略性发展的有力支撑。产品成本控制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在于产品的设计与研发等环节。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企业在产品成本控制仍不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企业在产品设计、研究开发等环节的成本控制不到位,直接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企业缺乏对售后服务的重视,以至于售后服务未纳入战略成本管理之中。这样一来,企业虽然在售后服务中节省了一定的成本支出,但售后服务不到位所带来的品牌形象受损、顾客流失等问题,对于企业的战略性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这也强调狠抓落实售后服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三、强化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的策略

1.树立战略成本管理意识,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应正确的认识当前的市场形势,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主动构建核心竞争力,以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很大部分企业仍沿袭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注重以目标利润为导向下的经营管理,以至于成本管理滞后于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树立战略成本管理意识是突破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也是契合企业改革发展的必要措施;其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战略性,应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也不能与市场需求向相脱节,而是注重战略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基于战略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图,从中可以知道,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与实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强调战略目标导向下,成本管理的有效落实。

2.营造良好的战略成本管理环境,强化产品设计、研发阶段的成本控制。

当前,企业对战略成本管理认识不到位,战略成本管理的缺乏良好的内部环境。因此,企业要强化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地位,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特别是在成本预算编制等环节,应实现各部门积极参与、各司其职,确保成本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做好教育培训等工作,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提高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工作。与此同时,产品设计、研发阶段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强化这些环节的成本控制,对于企业战略发展十分重要。

3.强化知识资本管理,落实非生产环节的成本动因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强化知识资本管理是企业战略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企业要以战略的眼光,强化对知识资本的开发、管理,促使知识资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有机结合,提高核心竞争力。此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涉及面广,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对于非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要对非生产环节的成本动因进行全面而有效的分析,并对结构性成本动因有进一步的了解。充分考虑成本动因分析,让非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落到实处。

企业战略分析篇(2)

关键词:企业战略,核心逻辑

一、前言

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来源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因此,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了战略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企业竞争的范围无限扩大,进入了一个无国界的竞争时代;另一方面,企业与其供应商、生产者、销售商、顾客、其他组织和相关利益者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在是工业时代那种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基于网络思维下的合作网络竞争,即网络经济下的竞争已不在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

在网络竞争环境下,战略管理研究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网络竞争环境下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这些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综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历程,我们认为,理论界和实践中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有4种: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复杂理论、合作竞争理论。本文重点分析了现有4种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逻辑(见表1),通过对这些理论核心逻辑评述,可有效地认识到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二、企业能力理论的核心逻辑分析

企业能力理论的出现源于对传统竞争战略管理理论不足的认识,认为企业的利润并非完全来自于市场的机会、市场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正如Rumelt分析的那样,产业内公司之间的利润率分散程度要比产业间的利润率分散程度大得很多,“很明显,最重要的超额利润源泉是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以C.K.Pahalad和GaryHamel为代表的企业能力理论“越来越注重对公司资源和能力的分析”,强调从识别、培养、应用和捉升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及其过程中的独特能力出发,来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

1.能力理论的逻辑思维是:企业核心能力识别和企业的机会空间分析树立战略意图制定基于核心能力培养和应用的战略规划选择合作伙伴来发挥核心能力的杠杆作用战略实施企业超额利润的获取和企业的持续发展。基于能力的企业战略,首先分析企业的核心能力所在和基于核心能力发挥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树立企业的战略意图和制定现有核心能力发挥与未来核心能力培养的规划,为将自身的资源专注于核心能力之中,必须选择和培养合作伙伴,从而发挥核心能力的杠杆作用,然后实施战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2.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来源于有价值的、独特的、难于模仿的企业核心能力。C.K.Pahalad和GaryHamel把一个多种经营的企业比喻成一棵大树,树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产品,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树叶、花朵和果实是最终产品,而提供抚育、营养来保持企业稳定成长的根系则是核心能力。只有企业的根系——核心能力不断加强,将其营养和能量不断扩展到最终产品,从而不断提供创新产品,创造新市场,使消费者得到更大的满足,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3.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战略起点,是分析和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在于公司产品、市场的结构,而在于其行为反应能力;战略的目标在于识别和开发别人难以模仿的组织能力;在顾客眼里,这种组织能力是将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标志。”C.K.Pahalad和GaryHamel提出了识别核心能力的三条标准:(1)有价值性。核心能力是有很多的经济价值,能为企业带来垄断的超额利润,同时,它也能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也就为企业产品进入多个市场提供了潜在的途径。(2)难于模仿性。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于模仿的,它是企业通过长期积累的多种技术、知识的有机综合体,具有路径依赖性。(3)不易替代性。核心能力在较长的时间内不易被其他能力所代替,否则,其价值性就会降低,无法再继续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4.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战略的重点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用和提升。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利润的源泉,由于各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同,所以就产生了企业的异质性,要保持企业长期的盈利,企业战略必须重点考虑现有核心能力发挥。同时要考虑未来核心能力的方向和培养提升的规划,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5.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战略,改变了对传统的竞争本质的理解。能力理论认为,当今的企业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的对抗竞争,而是企业内部自身的核心能力强弱的竞争,你的核心能力强,你就可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但企业核心能力作用的发挥需要其他企业的合作,能力理论强调要既竞争又合作,通过合作来发挥核心能力的杠杆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上述核心逻辑分析可知,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战略也有不足之处。(1)它的前提是把外部环境看成是线性变化和相对稳定的,这样就可发挥企业现有的核心能力,而实际上当今的环境的变化是非线性的和日趋剧烈。(2)它的合作理念是基于保护自己的核心能力,防止其他公司模仿。因此这种合作是机会主义的合作,不可能保持长期合作。(3)过分强调了内部组织核心能力的作用,而忽略了外部组织的支持、互补作用。

三、动态能力理论的核心逻辑分析

动态能力理论源于20世纪90年代市场环境变化的特点而产生的。市场环境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速度加速,经济的国际化和市场的全球化,顾客需求的多样化,造成了竞争内容越来越快,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越来越低,惟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成功。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R.D’Aveni,他于1994年出版了《超越竞争》一书,全面阐述了动态能力理论的框架。

1.动态能力理论的逻辑思维是:外部环境分析定义新的创新机遇制定响应新的机遇的战略寻找完成新创新机遇的合作伙伴合作竞争新的竞争优势并结束现有合作。即在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定义新的机遇,并制定出响应的战略,选择暂时的、不连续的伙伴来完成特定战略,通过合作竞争,取得新的竞争优势,在完成预定的战略后解散现有的合作,在回到起点去寻找新的创新机遇。通过不断创新来保持企业在超级竞争环境下的持续发展。

2.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战略目标是不断创造新优势。因为在瞬息万变、不可预测的环境下,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短暂的,若固守在保持原有的优势上将导致更大的灾难。只有认真地、不断地和出其不意地打破现有平衡,快速响应机会和企业内外资源的重构,形成一系列暂时的、不相容的新优势,才能保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动态能力战略实质是一个创新战略。

3.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战略制定的关键,是分析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StrategicInteractions)。该理论认为,在超级竞争环境下,竞争对手之间的动态互动明显加快,竞争互动已成为制定战略的决定因素,只有及时正确地预测竞争对手的战略动态,才能保证自己正确地把握时机放弃原有优势,创造新优势。

4.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战略重点,是企业动态能力的培养,不断创造新的核心能力。这种战略是一种动态战略,整个战略实施过程就是按照灵活性、敏捷性的原则动态设计组织结构和系统,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动态重构,形成有自身风格的系统,用自己的战略行为创造一个发展和赢利潜力大的空间。

5.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其他组织的合作来实现。但这种合作是基于时间和任务的合作,与其他组织建立的是一种暂时的、不连续的合作关系,只要任务一完成就解除现有的合作关系。然后,又重新发现新的创新机遇,重新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开始新的战略实施。

从上分析,可知这种理论的主要缺点有:(1)这种理论的前提是假设市场的环境瞬息万变、不可预测,而实际上,市场环境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可以预测的和相对的稳定。(2)企业不存在可持久发挥作用的核心能力,否定了一个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性、路径的依赖性和不可模仿性。(3)组织间的合作是基于任务的合作,合作的关系具有时间性、暂时性。

四、复杂理论的核心逻辑分析

复杂理论研究,源于对网络经济环境下市场的认识及商业生态系统和混沌理论的研究。复杂理论的代表人物是Moor,1996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企业战略管理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该理论的核心逻辑是复杂性,反映了企业战略在动态非线形的复杂环境下,要以创建一个商业生态系统、注重嵌入于系统的不同参与者和过程的动态张力及其相互关系为重点。

1.复杂理论的逻辑思维是:“信息空间”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制定企业战略创造和完善商业生态系统加强网络关系管理和贡献各自的核心能力网络竞争优势企业业绩商业生态系统进化和企业的发展。即首先以“充满机会”的环境分析和论证为起点,结合企业内部的能力和价值分析,制定以创新为重点的企业战略,在战略实施中以创新机会为中心,创造和完善商业生态系统,加强网络关系管理和贡献各自的核心能力,从而在与其他相类似的商业生态系统竞争中获取网络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业绩和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

2.基于复杂理论的战略,突出了企业战略的系统性,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新观念。复杂理论认为,这个系统是一个复杂动态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企业是这个系统的成员之一,系统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价值,决定了企业的战略方向,要求企业从整个企业生态系统来制定战略。

3.基于复杂理论的战略,强调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系统(即网络组织),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由商业生态系统内在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

4.基于复杂理论的战略,目标是建立和保持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商业生态系统。复杂理论认为,企业是商业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这个系统的好坏和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反过来系统的稳定、发展和进化也有赖于各成员的通力合作和相互间的关系。因此,企业的绩效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合作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

5.基于复杂理论的战略,具有周期性。复杂理论把一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合作进化过程分为开拓、扩展、权威、重振或死亡4个阶段,企业在其自身的商业生态系统的合作过程具有周期性,通过系统的不断循环,促进商业生态系统的不断进化和企业的不断发展。

从上分析可知,该理论的主要缺点是:(1)强调系统选择企业,弱化了企业对系统的选择自由。它认为企业的初始条件对建立系统并不重要,而实际上企业本身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系统能否稳定和发展的关键,也影响到其在系统中的位置和收益。(2)它认为商业系统的进化如同自然系统一样,其成长和发展依赖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性质,而忽略了企业本身的能动作用。(3)合作有周期性,而实际上合作往往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得到加强。

五、合作竞争理论核心逻辑分析

合作竞争理论,源于对竞争对抗性本身固有的缺点的认识和适应当今复杂的经营环境。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B.J.Nalebuf和A.M.Brandenbuger,他们的代表作是1996年合著出版的《合作竞争》。他们认为,企业经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博弈,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进行竞争,也有合作,提出了合作竞争(Co-petition)的新理念。它是对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新思维,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有效克服了传统企业战略过分强调竞争的弊端,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注入了崭新的思想。同时,利用博弈理论和方法来制定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强调了战略制定的互动性和系统性,并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进行博弈策略分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合作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逻辑是共赢性,反映了企业战略在网络信息环境下,要以博弈思想分析各种商业互动关系、与商业博弈活动所有参与者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合作竞争关系为重点。

1.合作竞争理论的逻辑思维是:绘制价值链确定所有商业博弈参与者的竞争合作关系实施PARTS战略来改变博弈分析和比较各种商业博弈结果确定合作竞争战略扩大商业机会、实现共赢。即首先将商业博弈绘制成一幅可视化的图——价值链,利用价值链定义所有的参与者,分析与竞争者、供应商、顾客和互补者的互动型关系,寻找合作与竞争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改变构成商业博弈的5要素(参与者,Participators;附加值,Addedvalues;规则,Rules;战术,Tactics;范围,Scope,简称PARTS)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形成多个不同的博弈,保证了“PARTS不会失去任何机会”、“不断产生新战略”,并分析和比较各种博弈的结果,确定适应商业环境的合作竞争战略。通过实施,最终实现扩大商业机会和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

2.基于合作竞争理论的战略起点,是分析商业博弈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合作竞争理论提出了参与者价值链的新观念,利用价值链来描述所有的参与者的竞争合作的互动关系。价值链的思想强调了企业经营活动中同时竞争与合作两种行为,两者的结合意味着一种动态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和“合作”的两字所单独的意思,有效克服了Porter经典竞争战略管理理论利用5个力量模型仅从竞争的角度来分析所有参与者竞争态势的弊端。

3.基于合作竞争理论的战略目标,是建立和保持与所有参与者的一种动态合作竞争关系,最终实现共赢局面。合作竞争理论提出了互补者(Complementor)的新概念,认为商业博弈的参与者除了包括竞争者、供应商、顾客外,还有互补者。强调了博弈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关系,“要创造价值,就要与顾客、供应商、雇员及其他人密切合作。这是开发新市场和扩大原有市场的途径”。因此,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他组织的支持和合作,这是对经典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4.基于合作竞争理论的战略制定过程,贯穿了博弈思想。战略要“从其他参与者的认知角度”来制定战略,克服了传统战略仅从企业本身的利益制定战略的弊端。同时,通过参与者、附加值、规则、战术和范围这5个杠杆对博弈行为和结果的作用分析,选择合适的战略,使企业战略更具有互动性、现实性和可行性。博弈思想是一种结合了合作与竞争思想的革命性战略思维,博弈的理论方法为网络竞争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5.基于合作竞争理论的战略,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动态战略。合作竞争理论认为,商业博弈是一种重复博弈,而且构成博弈的五要素PARTS会随时间而变化,从而改变每次博弈的行为和结果。因此,企业战略并非都是事先计划好的,而是一种不断调整和变化的动态战略,以适应商业博弈的改变。同时,在商业博弈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的”、而且“充满活力,不断进化”,PARTS模式的变化带来博弈的变化,不断创造新的机会。因此,基于合作竞争的企业战略必须着眼于未来的博弈,才能把握住未来的机遇。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合作竞争理论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1)从组织的有限理性出发,按X理论来考虑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博弈关系,忽略了企业的社会性和复杂性对博弈的影响。(2)仅研究了参与者两两之间的两元合作竞争关系,没有结合企业网络理论来研究合作竞争的网络关系。(3)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合作竞争战略管理过程。

六、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尽管现有的主要战略管理理论核心逻辑各有不同,但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它们至少有4个共同点:系统性、合作性、创新性、动态性。这些共同点,反映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在网络竞争环境下的发展趋势。

1.企业战略的主体,已有单个企业转向与企业相关的整个网络。4种理论都已意识到,战略必须具有系统性,企业作为商业系统的子系统,企业战略必然与整个商业系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与环境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的关系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关系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与之相关的参与者及其所构成的商业系统。一种整合网络思想植根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之中,是网络竞争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2.企业战略的核心思想,由传统的敌对竞争思想转变为共赢的合作竞争思想。4种理论都强调合作的重要性,认为要跨越传统企业的边界,加强发展个人间、部门间和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成功需要边界的渗透性和多种至少是暂时的联盟与交流”,同时竞争与合作,以合作求生存,靠竞争求发展。因此,以实现共赢为目标的合作竞争思想,已成为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战略的主导思想。

企业战略分析篇(3)

一、战略管理过程

战略管理过程一般分9个步骤,见图1:

图1 战略管理过程示意图

1.企业的愿景使命

愿景,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期望和描述;是企业的长期愿望及未来状况、发展的蓝图。使命,是组织存在的原因理由及服务公众的形象定位。它们是企业战略制定和评估的依据。

2.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如政府、股东、供应者、竞争者、顾客、公众、媒介、社区等;一类是只能间接地影响企业活动和决策的环境因素,如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客观环境因素。

3.发现机会和威胁

分析了外部环境之后,企业管理者需要评估外部环境中哪些机会可以利用,以及企业可能面临的威胁。机会和威胁都是外部环境的特征。

4.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内部的各种环境因素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企业资源状况(人、财、物、信息、技术等);二是企业在市场营销、财务、生产、研究与开发、人事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现实表现;三是企业管理者是否在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研究与开发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使用了正确的方法。

5.识别优势和劣势

优势是企业可开发利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积极的内部特征,是企业与众不同的能力,即决定作为企业竞争武器的特殊技能和资源;劣势则是抑制或约束企业目标实现的内部特征。

6.确定企业的宗旨和目标

管理者根据SWOT分析结果确定企业的经营宗旨和战略发展目标。

7.制定战略

战略需要分别在公司层、事业层和职能层设立。在这一环节企业将寻求恰当的定位,以便获得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

8.实施战略

战略实施就是将战略转化为行动。无论战略制定得多么有效,如果不能恰当地实施仍不可能保证企业的成功。另外,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最高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固然重要,但中层和基层管理者执行计划的主动性也同样重要。

9.评价战略

战略评价就是通过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审视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战略的效果如何?需要做哪些调整?这涉及到控制过程。

二、战略分析方法

1.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⑴政治法律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

⑵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

⑶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

⑷技术环境,除了要考察与企业所处领域的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化外,还应及时了解:①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资和支持重点;②该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开发费用总额;③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④专利及其保护情况,等等。

2.波特五力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

能力,见图2。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 最终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

图2 波特五力模型图

⑴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

⑵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

⑶新进入者的威胁。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

⑷替代品的威胁。两个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

⑸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大部分行业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的利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企业整体战略一部分的各企业竞争战略,其目标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所以,在实施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与对抗现象,这些冲突与对抗就构成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3.SWO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见表1。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表1 SWOT分析模型图

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可采用PEST分析或波特五力分析的结果。在分析时,应把所有的内部因素(即优劣势)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外部的力量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

⑴优势+机会。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可以用自身内部优势撬起外部机会,使机会与优势充分结合发挥出来。然而,机会往往是稍瞬即http://www.LwlM.com逝的,因此企业必须敏锐地捕捉机会,把握时机,以寻求更大的发展。

⑵机会+劣势。当环境提供的机会与企业内部资源优势不相适合,或者不能相互重叠时,企业的优势再大也将得不到发挥。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就需要提供和追加某种资源,以促进内部资源劣势向优势方面转化,从而迎合或适应外部机会。

企业战略分析篇(4)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enterprises in the strategy formulation process, internal, external environment analysis of commonly used analysis method, for enterprises to develop the strategy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enterprise strategy;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y analysis method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20-02

战略”原是一个军事术语。20世纪60年代,战略思想开始运用于商业领域。对于企业而言,战略是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的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性的重大筹划与谋略。一个成功的战略是建立在科学的战略分析基础上制定的,战略分析方法常用的有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

一、战略管理过程

战略管理过程一般分9个步骤,见图1:

图1 战略管理过程示意图

1.企业的愿景使命

愿景,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期望和描述;是企业的长期愿望及未来状况、发展的蓝图。使命,是组织存在的原因理由及服务公众的形象定位。它们是企业战略制定和评估的依据。

2.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如政府、股东、供应者、竞争者、顾客、公众、媒介、社区等;一类是只能间接地影响企业活动和决策的环境因素,如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客观环境因素。

3.发现机会和威胁

分析了外部环境之后,企业管理者需要评估外部环境中哪些机会可以利用,以及企业可能面临的威胁。机会和威胁都是外部环境的特征。

4.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内部的各种环境因素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企业资源状况(人、财、物、信息、技术等);二是企业在市场营销、财务、生产、研究与开发、人事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现实表现;三是企业管理者是否在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研究与开发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使用了正确的方法。

5.识别优势和劣势

优势是企业可开发利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积极的内部特征,是企业与众不同的能力,即决定作为企业竞争武器的特殊技能和资源;劣势则是抑制或约束企业目标实现的内部特征。

6.确定企业的宗旨和目标

管理者根据SWOT分析结果确定企业的经营宗旨和战略发展目标。

7.制定战略

战略需要分别在公司层、事业层和职能层设立。在这一环节企业将寻求恰当的定位,以便获得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

8.实施战略

战略实施就是将战略转化为行动。无论战略制定得多么有效,如果不能恰当地实施仍不可能保证企业的成功。另外,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最高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固然重要,但中层和基层管理者执行计划的主动性也同样重要。

9.评价战略

战略评价就是通过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审视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战略的效果如何?需要做哪些调整?这涉及到控制过程。

二、战略分析方法

1.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⑴政治法律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

⑵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

⑶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

⑷技术环境,除了要考察与企业所处领域的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化外,还应及时了解:①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资和支持重点;②该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开发费用总额;③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④专利及其保护情况,等等。

2.波特五力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见图2。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 最终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

图2 波特五力模型图

⑴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

⑵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

⑶新进入者的威胁。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

⑷替代品的威胁。两个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

⑸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大部分行业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的利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企业整体战略一部分的各企业竞争战略,其目标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所以,在实施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与对抗现象,这些冲突与对抗就构成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3.SWO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见表1。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表1 SWOT分析模型图

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可采用PEST分析或波特五力分析的结果。在分析时,应把所有的内部因素(即优劣势)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外部的力量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

⑴优势+机会。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可以用自身内部优势撬起外部机会,使机会与优势充分结合发挥出来。然而,机会往往是稍瞬即逝的,因此企业必须敏锐地捕捉机会,把握时机,以寻求更大的发展。

⑵机会+劣势。当环境提供的机会与企业内部资源优势不相适合,或者不能相互重叠时,企业的优势再大也将得不到发挥。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就需要提供和追加某种资源,以促进内部资源劣势向优势方面转化,从而迎合或适应外部机会。

⑶优势+威胁。当环境状况对公司优势构成威胁时,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出现优势不优的脆弱局面。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必须克服威胁,以发挥优势。

企业战略分析篇(5)

矩阵分析法就是以矩阵的形式列举出企业所面临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与自身内部条件,然后进行知己知彼的分析,制定出若干个可行性的财务战略方案,最后通过定量化的方法选择出一个切合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最优方案。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是对企业的生存环境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找出关键外部因素,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求出企业的总得分,以此评价企业的应变能力。内部因素评价矩阵按照同样的步骤对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弱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根据得分情况判断企业的竞争实力。SWOT矩阵是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与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列举出关键外部内素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分别将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内部弱点与外部机会、内部优势与外部威胁、内部弱点与外部威胁相结合,得出SO战略(发挥优势,利用机会)、WO战略(利用机会,克服弱点)、ST战略(利用优势,回避威胁)和WT战略(克服弱点,回避威胁)。SWOT分析的目的在于产生可行的备选战略,而不是选择或确定最佳战略,并不是所有在SWOT矩阵中得出的战略都要实施。

二、建筑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外部因素。1.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正处于全面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投资这架“马车”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全社会每年超过50%的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建筑业转化成为新的生产能力和使用价值。因此,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10多个区域经济规划推出与实施的情况下,建筑业的行业规模仍将不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改造、能源建设市场等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2.行业分割、地方保护阻碍了全国性建筑市场的形成。我国建筑业长期沿袭旧的管理机制,国家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均有相应的建设管理部门、建筑企业,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盛行,统一的大市场管理模式和体制远未形成。3.行业集中度低,建筑业产业运行低效。据统计,2013年我国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79528家,大量规模和实力相近的企业,其业务领域趋同,企业之间更多的是越来越激烈的价格竞争,建筑业市场带资、压价、拖欠工程款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恶性竞争造成了建筑企业的“优不胜、劣不败”局面。(二)内部因素。1.在经营理念上,重发展规模轻发展质量。很多大型企业管理层把企业收益的快速增长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目标,把争夺承揽数量视为头等大事,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如何使企业营销收入不断增加、业务领域不断拓展,为了扩大企业规模不惜采取超低报价等手段,其后果是企业经营生产规模上去了,但效益水平没有得到同步提升。这种粗放性的经营方式导致财务战略制订偏重投资规模、忽视投资质量,多以自有资金和举借外债方式来维持企业运营,资金结构不甚合理、现金流动不畅,财务资源配置没有得到优化。2.在管理模式上,企业规模较大但商业模式单一。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大型建筑企业的规模也迅速扩大,总体上,由于我国建筑业产业链被割裂为设计、施工、管理等不同层面上,不同产业链相互渗透存在诸多壁垒。而建筑企业基本集中在施工层面上,具有完整价值链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导致商业模式单一。大部分建筑企业仍然挣扎在业主招标、企业投标、砍价杀价、企业中标、项目实施,最终项目微利、甚至亏损的商业模式中。3.在人力资源上,人才总量大但高端人才不足。大型建筑企业人力资源较为丰富,工程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较高,人才质量不断提高。但是高层次人才相对较乏,围绕企业自身专业优势的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还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4.在内控建设上,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许多建筑企业内部结构松散,缺乏凝聚力,企业财务管理上过度分权,未达到系统化、一体化的高度,不少建筑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未构建整体的企业财务战略和财务监督体系,难以有效编制全面预算和进行财务分析,难以从企业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统一开展筹资和投资活动。5.在资金融通上,自有资金短缺、筹资渠道单一。拖欠工程款或支付比例偏低,是建筑行业普遍问题。工程款拖欠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持续增加,企业经常性现金流短缺。除部分上市公司外,我国建筑企业筹资渠道单一,基本集中在银行贷款上,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三)矩阵分析法在财务战略制定中的应用。为配合企业总体战略,建筑企业财务战略的重点应分为两部分:一是以发展为中心,主要帮助达成战略发展计划;二是以利润为中心,主要支持实施战略运营计划。制订内容是要将企业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相结合,对企业的资金筹措、投放目标、渠道、结构、方式等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谋划,从资金上确保企业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在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上,有了SWOT矩阵分析的结果,就可应用定量化矩阵进行筛选,确定最佳财务战略方案。应用定量化矩阵时,需对投资战略、融资战略和股利分配战略分别进行分析。

作者:严春燕 单位:山东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企业战略分析篇(6)

企业战略分为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每一个层次的战略都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定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得出,芭富丽酒店集住宿、餐饮、娱乐、商业为一体,但在企业未来的整体发展上,还缺乏整体明确的战略规划。公司层战略方面,目前多是针对酒店发展的短期设想和规划,缺乏3年-5年的公司层战略规划。

2.精品商务酒店愿景模糊

精品商务酒店能够提供独特的文化、体贴的服务以及精致的用户体验。芭富丽酒店业务多元化,住宿、会议、婚宴、茶坊等都是其经营业务,特别是婚宴业务的展开,冲淡了精品商务酒店的定位,婚宴的热闹与喧嚣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酒店客人的宁静空间,而且婚宴盈利水平较低,分散了酒店的现有资源,影响了精品商务酒店准确定位,致使精品商务酒店愿景模糊。

二、企业战略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与法律环境

2012年12月4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致使政务型的会议大幅度减少,许多酒店的档次纷纷调低,酒店业面临转型升级。

(2)经济环境

根据成都市统计数据,2016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17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其中第三?a业实现增加值6463.3亿元,同比增长9%,是三个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1%。伴随着经济的强劲增长,对会议召开的需求增加,并且随着企事业单位会议的召开对场所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会议型酒店的发展前景广阔。

(3)社会文化环境

成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名城之一。成都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有着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金沙遗址、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成都作为“天府之国”以独特魅力吸引众多企事业单位选址成都召开会议。

2.内部环境分析

在对芭富丽酒店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后,我们根据酒店的内部环境来分析企业现在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自己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差距,是否朝着酒店最初设定的目标前进。我们将分析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并且挖掘出精品商务酒店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为总体战略奠定基础。

(1)芭富丽酒店的内部资源和能力情况

企业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组织资源。芭富丽酒店现有的资源为土地、地理位置和配套设施方面的资源。酒店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服务能力上,OTA线上评论对服务的满意度高。

(2)资源与能力关系

作为瑞升集团的子公司,芭富丽酒店可以说享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与资源优势。酒店的建筑面积达到四星级酒店的标准,选址良好,装修精美。但酒店的装修元素单一,过分强调装修的奢华,大厅悬挂的绘画元素与精品商务酒店的风格不统一。不能很好的通过装饰让客户感受到一座城市的人文情怀。另外,OTA网销渠道单一、酒店员工晋升机制不完善,流失率较高等问题也是芭富丽酒店在成为精品商务酒店所面临的一系列调整。

三、总体战略

总体战略是研究企业要去哪儿和企业应该经营哪些业务以使企业长期获利等,是企业的战略总纲领。在这里采用一种战略规划系统方法-TOWS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由基础资源获取变为对机会的准确把握和调动资源去满足这些机会,这个模型下的四种战略选择,更适合社会。

通过芭富丽酒店的TOWS分析,可以形成TOWS战略模型。

企业战略分析篇(7)

一、财务战略管理概述

财务战略管理的逻辑起点定位于企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而这个目标的构建基础则是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与企业未来的发展定位上的。财务战略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选择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的时期,并且企业不同的时期相应的战略规划也会不同,应作出适当的调整。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腰痛财务战略保持相同的步调,企业集团的资源整合决定着企业的平稳发展,而财务战略的实施是集团资源整合的重要部分,也就是说财务战略的实施是确保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二、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未能得到优化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通病就是存在着两个极端现象,一时过度集权,而是过度分权。这两个集分权模式加大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难度,企业的发展没有经过科学规划,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发展战略,没有建立相关的财务管理系统,管理模式与集团的发展不适应等等问题,造成了集团的资源严重浪费,人才的流失问题日益严重,集团的优势条件无法发挥,从而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风险。

(二)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不科学

资金调快分割严重时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是的企业资金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增加了资金的成本;其次是集团的存量资金存盘效果不好,资金的效益不能完全发挥;再就是企业集团对下属企业的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管,增加了资金的风险性。

(三)企业集团对成员企业的财务管理不完善

从我国现阶段的状况来看,集团公司对于成员企业缺乏系统的管理,财务管理体系存在一些问题。集团的财务控制多集中于时候的控制,对于事前的预算与事中的控制十分缺乏,而对于事前事中的控制不重视,导致失误发生后,损失无法挽回。

因为一些企业集团的制度体系还不甚完善,也没有制定统一 的控制机制,所以使得企业集团无法同一控制成员企业,造成投融资活动的混乱,重复投资的现象普遍出现等等问题,一旦遇到了金融危机,就会使企业集团陷入困境。

三、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管理对策

(一)整合企业合力,提升企业价值财务战略

企业应该平衡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成本与企业收益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金融控制与分配系统。一方面以低成本对现有的技术进行高效率的使用,另一方面为技术的不断升级提供资金保障。在市场经济中,内部集成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所以有必要将企业的内外部价值链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

通过一些相关的模型分析可以看出来,投资数与风险规避系数成反比,企业在成长期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运用的融资工具若很单一的话就会增加风险性。所以企业集团应该采用多种融资工具降低投资的风险性,力求用最低的成本为企业获取最多的资金。通过模型分析还可以看出,融资能力与企业的资金量呈正相关,与初始融资额负相关。所以,企业集团应该不断的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不断减少财务风险性,不断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

(二)投资战略

投资战略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它对于企业合理配置资金和资源并对其加以有效利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投资战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扩张型财务战略的投资选择。选取最有利的投资渠道,达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二是防御紧缩型财务战略的投资选择。这一战略主要是在企业财务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的,企业需要在主导业务的发展上面加大力度。三是稳健型财务战略的投资选择。一般企业的第一要务就是最大可能的优化以及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最大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

(三)促进企业成长财务战略

在产权关系清晰的前提下,完善企业集团与子公司之间的管理制度,母公司与子公司都按照各自的经济等级展开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集团对一些重大是想进行决策,引导下属公司按照集团的战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以母公司为核心充分发挥企业集团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相关权利的分配上,子公司都充分的享有自与独立权,且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绩效来拥有经营成果。从法律上来看,下属子公司都是独立的法人单位,拥有独立的财物所有权,所以企业集团更要讲几圈与分权的关系进行清晰的划分。

四、结束语

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想长期稳定的存在下去,就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加强战略的实施与规划。而财务战略制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所以说加强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集团现阶段应该着重加强的方面。企业集团应该转变以往的财务战略的观念与认知,根据企业集团的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速度,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施金龙.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几点思考[J].金融经济,2009.4

[2]黄国良.财务成本管理[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5

企业战略分析篇(8)

企业总是处于特定的市场。一个特定市场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加入者、代用品的威胁、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

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特定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决定着特定市场中获得利润的最终潜力从战略制订的观点看,五种竞争力量共同决定特定市场竞争的强度和获利能力。但是,各种力量的作用是不同的,常常是最强的力量或是某股合力共同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一个特定市场的企业,其竞争战略目标应是在此特定市场中找到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该企业能较好地防御五种竞争力量,或者说,该企业能够对这些竞争力量施加影响,使它们有利于本企业。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分析每个竞争力量的来源。

1、潜在加入者的威胁

这种威胁称为进入威胁。进入威胁的状况取决于进入障碍和原有企业的反击强度。决定进入障碍大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迫使新加入者必须以大的生产规模进入,并冒着现有企业强烈反击的风险;或者以小的规模进入,但要长期忍受产品成本高的劣势。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进入者却步不前。

产品差异优势:产品差异优势是指原有企业所具有的商标信誉和用户的忠诚性等。它所形成的进入障碍,新加入者要用很大代价来树立自己的信誉和克服现有用户对原有产品的忠诚。

资金需求:资金需求所形成的进入障碍,是指在这种特定市场经营的企业,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而且风险大,进入者要在握有大量资金、冒很大风险的情况下才敢进入。

转换成本:这里说的转换成本是指购买者变换供应者所支付的一次性成本。

销售渠道:特定市场的正常销售渠道,已经为原有企业服务,新加入者要进入该渠道,必须通过让价、合作广告和津贴等办法,来使原销售渠道接受自己的产品。这样就形成了进入障碍。还有其他因素。

2、现有竞争者的抗衡

众多的或势均力敌的竞争者:当一个特定市场的企业为数众多时,必然会有一定数量的企业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取得更高的利润,而突破特定市场的一致行动的限制,独立行动,采取打击、排斥其他企业的竞争手段。这势必在现有竞争者之间形成激烈的抗衡。特定市场增长缓慢:在特定市场快速增长时,由于各企业可与特定市场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各自握有的资金和资源的作用来发展自己,因而竞争比较缓和。特定市场处于缓慢增长时,有限的发展势必使各企业为了寻求自己的出路,把力量放在争夺现有市场的占有率上,从而使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激化。高固定成本和库存成本:当一个特定市场固定成本较高时,企业为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势必采用增加产量的措施。企业的这种发展趋势,会使生产能力过剩,而且还会导致价格大战,从而使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激化。产品统一性高和转换成本低。一个特定市场的产品若差异性高,购买者必然是按照对某些特定销售者的偏好和忠诚性来购买,生产企业间的竞争就会缓和。反之,产品统一性高,购买者所选择的是价格和服务,就会使生产者在价格和服务上展开竞争,使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激化。同样,转换成本低时,购买者选择自由,也会产生相同的作用。规模经济的要求。在规模经济要求大量增加企业生产的特定市场,新的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加,就必然会经常打破特定市场的供需平衡,使特定市场产品供过于求,迫使企业不断降价销售,强化了现有竞争者的抗衡。不同性质的竞争者。任何企业都会根据自己的目标、条件制定自己的战略,并设法在竞争中取胜。所以,竞争者的性质不同,采取的竞争方式和手段不同。退出障碍:退出障碍是指经营困难的企业在退出特定市场时所遇到的困难,这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专业化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其清算价值低或转换成本高。 退出的费用高。每个特定市场的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的高低是不同的,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组合。

转贴于 3、代用品的压力

代用品是指那些与特定市场的产品具有同样功能的其他产品。代用品的价格一般比较低,它投入市场,会使特定市场产品价格的上限只能处在较低水平,这就限制了特定市场的收益。代用品的价格越有吸引力,这种限制作用也就越牢固,对特定市场构成的压力也就越大。正因为如此,特定市场与生产代用品的其他特定市场进行的对抗,常常是特定市场所有企业采取共同措施。

4、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和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

任何特定市场的购买者和供应者,都会在各种交易条件上尽力迫使对方让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收益。在这个过程中,讨价还价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作为供应者还是购买者,其讨价还价均能力由以下因素决定。

特定市场的集中度:不论购买者特定市场或供应者特定市场,如果程度比对方高,由几家大公司控制,这就提高了自己的重要地位,使对方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条件成交。交易量的大小,若购买量占供应者供应量的比重大,购买者讨价还价的地位就高;若供应量占购买者购买量的比重大,供应者讨价还价地位就高。产品差异化情况:如果是标准化产品,购买者确信还可能找到对自己更有利的供应者,他们就可在讨价还价中持强硬态度。如果是差异性产品,供应者知道购买者别处买不到,供应者就会在交易中持强硬态度。转换供货单位费用的大小:购货单位转换供货单位的费用大,转换困难,购货单位讨价还价的地位自然就低。反之,购货单位可以轻易地转换供货单位,其讨价还价的地位自然就高。纵向一体化程度:若购买者已实现了后向一体化,就会使供应者处于不利地位。若供应者实现了前向一体化,就会使购买者处于不利地位。信息掌握程度。谁掌握的信息多,谁就会占主动地位。其他因素。当供应者的产品对购买者的产品影响大时,供应者的讨价还价地位就高,当批发商、零售商能左右最终购买者的购买决策,影响其是否购买某种产品时,他们就取得了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特定市场结构分析的目的在于了解特定市场的竞争力量及其基本情况,明确与这些竞争比较,本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确定本企业对各种竞争力量的态度,以及采取的基本政策,制定出有效的竞争战略。其中包括如何抵制进入者,如何与代用品竞争,如何提高与供应者和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如何应付原有竞争者的抗衡等。这些都是在特定市场结构分析基础上应考虑的问题。

二、产业内特定战略集团分析

产业内特定战略集团分析,是按照产业内各企业战略地位的差别,把企业划分成不同的战略集团,并分析各集团间的相互关系和集团内的企业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产业及其竞争状况。一个产业内的企业,在战略上会有许多共同点,但也会有许多不同点。战略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纵向一体化程度不同。有的企业自己生产原材料和零部件,有的则完全从外部采购,有的企业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网点,有的则全靠批发商和零售商。专业化程度不同。有的企业只经营某一种产品和服务项目,有的则生产多品种多规格的产品和服务,有的甚至是跨产业经营。研究开发重点不同。有的企业注重争取开发新产品的领导地位,不断投放新产品,有的企业把研发重点放在生产技术上,力争在质量和成本上取得优势。营销重点不同。有的企业重视维持高价产品,有的企业则采取低价策略展开竞争;有的企业特别重视对最终用户的推销活动,有的企业主要采用为中间商的服务来扩大疏通渠道。

企业战略分析篇(9)

一、特定市场竞争结构

    企业总是处于特定的市场。一个特定市场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加入者、代用品的威胁、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

 

    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特定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决定着特定市场中获得利润的最终潜力从战略制订的观点看,五种竞争力量共同决定特定市场竞争的强度和获利能力。但是,各种力量的作用是不同的,常常是最强的力量或是某股合力共同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一个特定市场的企业,其竞争战略目标应是在此特定市场中找到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该企业能较好地防御五种竞争力量,或者说,该企业能够对这些竞争力量施加影响,使它们有利于本企业。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分析每个竞争力量的来源。

 

1、潜在加入者的威胁

     这种威胁称为进入威胁。进入威胁的状况取决于进入障碍和原有企业的反击强度。决定进入障碍大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迫使新加入者必须以大的生产规模进入,并冒着现有企业强烈反击的风险;或者以小的规模进入,但要长期忍受产品成本高的劣势。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进入者却步不前。

产品差异优势:产品差异优势是指原有企业所具有的商标信誉和用户的忠诚性等。它所形成的进入障碍,新加入者要用很大代价来树立自己的信誉和克服现有用户对原有产品的忠诚。

资金需求:资金需求所形成的进入障碍,是指在这种特定市场经营的企业,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而且风险大,进入者要在握有大量资金、冒很大风险的情况下才敢进入。

转换成本:这里说的转换成本是指购买者变换供应者所支付的一次性成本。

销售渠道:特定市场的正常销售渠道,已经为原有企业服务,新加入者要进入该渠道,必须通过让价、合作广告和津贴等办法,来使原销售渠道接受自己的产品。这样就形成了进入障碍。还有其他因素。

 

2、现有竞争者的抗衡

     众多的或势均力敌的竞争者:当一个特定市场的企业为数众多时,必然会有一定数量的企业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取得更高的利润,而突破特定市场的一致行动的限制,独立行动,采取打击、排斥其他企业的竞争手段。这势必在现有竞争者之间形成激烈的抗衡。特定市场增长缓慢:在特定市场快速增长时,由于各企业可与特定市场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各自握有的资金和资源的作用来发展自己,因而竞争比较缓和。特定市场处于缓慢增长时,有限的发展势必使各企业为了寻求自己的出路,把力量放在争夺现有市场的占有率上,从而使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激化。高固定成本和库存成本:当一个特定市场固定成本较高时,企业为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势必采用增加产量的措施。企业的这种发展趋势,会使生产能力过剩,而且还会导致价格大战,从而使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激化。产品统一性高和转换成本低。一个特定市场的产品若差异性高,购买者必然是按照对某些特定销售者的偏好和忠诚性来购买,生产企业间的竞争就会缓和。反之,产品统一性高,购买者所选择的是价格和服务,就会使生产者在价格和服务上展开竞争,使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激化。同样,转换成本低时,购买者选择自由,也会产生相同的作用。规模经济的要求。在规模经济要求大量增加企业生产的特定市场,新的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加,就必然会经常打破特定市场的供需平衡,使特定市场产品供过于求,迫使企业不断降价销售,强化了现有竞争者的抗衡。不同性质的竞争者。任何企业都会根据自己的目标、条件制定自己的战略,并设法在竞争中取胜。所以,竞争者的性质不同,采取的竞争方式和手段不同。退出障碍:退出障碍是指经营困难的企业在退出特定市场时所遇到的困难,这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专业化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其清算价值低或转换成本高。 退出的费用高。每个特定市场的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的高低是不同的,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组合。

3、代用品的压力      代用品是指那些与特定市场的产品具有同样功能的其他产品。代用品的价格一般比较低,它投入市场,会使特定市场产品价格的上限只能处在较低水平,这就限制了特定市场的收益。代用品的价格越有吸引力,这种限制作用也就越牢固,对特定市场构成的压力也就越大。正因为如此,特定市场与生产代用品的其他特定市场进行的对抗,常常是特定市场所有企业采取共同措施。

 

4、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和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

     任何特定市场的购买者和供应者,都会在各种交易条件上尽力迫使对方让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收益。在这个过程中,讨价还价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作为供应者还是购买者,其讨价还价均能力由以下因素决定。

 

     特定市场的集中度:不论购买者特定市场或供应者特定市场,如果程度比对方高,由几家大公司控制,这就提高了自己的重要地位,使对方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条件成交。交易量的大小,若购买量占供应者供应量的比重大,购买者讨价还价的地位就高;若供应量占购买者购买量的比重大,供应者讨价还价地位就高。产品差异化情况:如果是标准化产品,购买者确信还可能找到对自己更有利的供应者,他们就可在讨价还价中持强硬态度。如果是差异性产品,供应者知道购买者别处买不到,供应者就会在交易中持强硬态度。转换供货单位费用的大小:购货单位转换供货单位的费用大,转换困难,购货单位讨价还价的地位自然就低。反之,购货单位可以轻易地转换供货单位,其讨价还价的地位自然就高。纵向一体化程度:若购买者已实现了后向一体化,就会使供应者处于不利地位。若供应者实现了前向一体化,就会使购买者处于不利地位。信息掌握程度。谁掌握的信息多,谁就会占主动地位。其他因素。当供应者的产品对购买者的产品影响大时,供应者的讨价还价地位就高,当批发商、零售商能左右最终购买者的购买决策,影响其是否购买某种产品时,他们就取得了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特定市场结构分析的目的在于了解特定市场的竞争力量及其基本情况,明确与这些竞争比较,本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确定本企业对各种竞争力量的态度,以及采取的基本政策,制定出有效的竞争战略。其中包括如何抵制进入者,如何与代用品竞争,如何提高与供应者和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如何应付原有竞争者的抗衡等。这些都是在特定市场结构分析基础上应考虑的问题。

二、产业内特定战略集团分析

     产业内特定战略集团分析,是按照产业内各企业战略地位的差别,把企业划分成不同的战略集团,并分析各集团间的相互关系和集团内的企业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产业及其竞争状况。一个产业内的企业,在战略上会有许多共同点,但也会有许多不同点。战略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纵向一体化程度不同。有的企业自己生产原材料和零部件,有的则完全从外部采购,有的企业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网点,有的则全靠批发商和零售商。专业化程度不同。有的企业只经营某一种产品和服务项目,有的则生产多品种多规格的产品和服务,有的甚至是跨产业经营。研究开发重点不同。有的企业注重争取开发新产品的领导地位,不断投放新产品,有的企业把研发重点放在生产技术上,力争在质量和成本上取得优势。营销重点不同。有的企业重视维持高价产品,有的企业则采取低价策略展开竞争;有的企业特别重视对最终用户的推销活动,有的企业主要采用为中间商的服务来扩大疏通渠道。

     战略集团间的抗衡程度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般说,各战略集团的市场占有率相同,而战略很不相同,集团间的抗衡就会激烈;或各战略集团的目标是同一类顾客,其战略差异越大,抗衡也就会越激烈;一个产业内战略集团越多,相互的对抗也就越激烈。如果一个产业中虽然有不少战略集团,但其中少数战略集团处于领导地位,并且市场占有率很高,这个产业战略集团间的对抗就不会激烈。在战略集团内部同样存在着竞争,这主要是由于各企业的优势不同造成的在一个战略集团内,各企业会有生产规模和能力上的差别,如果一个战略集团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产量规模,那么,规模大的企业就会处于优势地位。另外,同一战略集团内的企业,虽然常常采用相同的战略,但各企业的战略实施能力是不同的,即在管理能力、生产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和销售能力等方面是有差别的,能力强者就会站优势。

企业战略分析篇(10)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力量,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小企的作用也越发明显。在数量上中小企占有我国企业总数的99%,这对社会就业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对此应积极进行研究,找到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解决,使中小企业能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1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必要性

企业战略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战略专家所提出的,他认为战略事实上就是让自身能够领先于竞争对手的措施[1]。所以说重要的并不是怎样将工作做好,而是怎样能领先于其他的企业。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战略已经将短期的经济利润追求转换成为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

1.1是促使企业制胜的法宝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并成为我国当前最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2]。我国中小企业积极的研究战略措施并进行应用,不仅能有效的保证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还能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降低金融风险,这对国家经济稳定和企业的竞争力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十分庞大,面临当前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一定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提升,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3]。我国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做出了改革,并在不断地完善,市场中的竞争机制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才能占有更多的优势,给企业奠定稳定的基础。

1.3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战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同时也是衡量这个企业经营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会将企业内部结构进行优化,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1.4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当前国际社会发展迅速,很多外国商品流入国内,这给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小企业只有积极的制定发展战略才能更好地走进国际市场,为海外的拓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2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正确的认识

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很多领导者并没有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战略重要性,同时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企业文化等都缺少相应的思考和分析,表现出了缺乏诚信的一面。同时,很多中小企业会将提升经济利润放在企业经营的主要位置上,并将其看作是发展的唯一目标[4]。这种思想虽然可以理解,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企业却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很难真正的促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此外,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个人经营或者家族结构的经营模式,因此,部分老板会将个人的享受放在首位,企业有钱就用来购置个人物品,导致企业的周转资金比较缺乏,这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2.2发展战略持续性差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那就是发展战略制定上的缺失[5]。通常企业比较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对企业未来发展却不管不顾。同时,部分中小企业中并没有主业,会跟随市场的变化来进行经营和生产。这种企业往往经不起市场的大风大浪,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企业面临破产的局面。此外,在自然环境方面,很多企业并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生产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社会环境健康,直接给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

2.3专业人才的缺失

中小企业招人难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领导者会认为企业最缺少的是资金,并没有认识到人才缺失的问题。部分领导者缺少对人的信任感,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资产过亿的企业中,印章或是发票都会在老板手上,完全的集权在一人身上,其他员工都是摆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金流通速度比较快,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企业内部缺少完善的管理理念,领导者根本就没有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其次,不少高校毕业的专业人才不愿意投入到中小企业进行工作,认为对自己的长远发展并没有好的作用。出现这种现象事实上是因为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制度不够到位,企业自身对员工的不重视,就会引起人才的轻视,很难找到优秀的人才与企业同甘共苦。

2.4经营管理水平低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的结构调整问题。当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普遍为传统加工业或者服务行业,当中存在着工作人员老龄化和产品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对企业的竞争力提升起到了限制性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不够重视,只有少数的中小企业会进行适当的创新[6]。面临当前的市场竞争状况,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投入新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前行。可以说在经营管理中中小企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每一项问题都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影响,应及时地进行相应措施研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5环保意识差

我国中小型企业当中存在着环保性差的问题,以煤矿企业来说,只有国有的大型煤矿企业才有先进的设备的仪器,同时能够根据完善的措施来进行全面的工程开采。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他们为了进一步的提升经济效益,会对安全和环保性比较忽视,导致出现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情况。其他行业的中小型企业也是如此,由于缺少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浪费,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持续发展。

3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3.1企业制度战略创新

企业制度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对企业有着一定的约束力。当中主要包含了管理制度、经营制度和产权制度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企业制度上的创新,能促使企业的权利和利益更加充分的体现,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虽然我国中小企业近年来也在企业制度上进行了相应的创新,但并没有取得好的成效。对此,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同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其能适应于我国国情[7]。并通过相应的集权制和分权制等制度来使企业长期的保持活力,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3.2制定品牌战略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外在形象,同时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当前中小企业中品牌性比较差,在其开发和创新方面投入的比较少。主要是因为企业并没有看到品牌所带来的利益和效果,它足以让一个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永远屹立不倒。对此,企业一定要加以重视,积极制定品牌战略,加大在此方面的投资力度,完善企业品牌管理。

3.3经营管理战略

企业的管理积极创新是企业的发展保障,同时也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保障。知识管理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当中十分重视对员工的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重视人才的能力充分发挥。对此,企业可以实施松散型联合管理或者紧密型联合管理方式。在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方面都进行联合管理,充分挖掘人才的内在潜能,为企业经营提供支持[8]。此外,企业应制定科学的经营战略,以此来面对当前市场的变化。应正确认识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加强在经营、生产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全面管理,促使企业的竞争力能够得到提升。

3.4市场创新战略

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急需市场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此,中小企业应认识到企业的优势,在自身优势之上来进行市场战略的创新。市场创新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因素,企业所有的创新效果都要放在市场创新中来进行检验。对此,首先企业应善于收集市场变化信息和发展信息,及时找到有用的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创新和调整,适应于市场的发展。同时,企业应不断地寻求新客户,实现发展方向的转变和调整。此外,中小企业要不断研发新的产品和市场提升企业活力,制定一条特色化的企业发展战略道路,同时应用有特色的经营手段来进行市场的竞争力的提升。

4结语

中小企业在世界发展中竞争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在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时期,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和风险十分巨大。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作为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一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以全新的思想来看待社会的变化,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目标来面对市场的挑战。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在市场中始终充满活力,并健康持续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建华.进一步改善新疆民营企业发展环境[J].新疆社科论坛,2011,03:51-55.

[2]冯桂林.企业发展环境的现状与特征———来自对湖北省670份企业调查问卷的分析[J].中州学刊,2012,02:62-64.

[3]程宇.论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优化[J].职大学报,2014,02:41-45.

[4]湖北省委政研室经济发展环境调研组,湖北省社科院经济发展环境调研组.湖北省企业发展环境问卷调查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03:25-28.

[5]宋朝丽.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及战略选择———以河南省民营企业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01:71-75.

[6]刘飞.泉州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3:69-71.

企业战略分析篇(11)

1.1.1优势(S)

①国有企业的牌子,生产比较稳定。可持续供应。②产品属侏罗纪煤,中等热值,含硫低。适合发电。③以质定价,价格便宜。

1.1.2劣势(W)

①热值低,运输半径超出50千米或公路出境无优势。②没有铁路专用线和洗煤厂。③合理库存3万吨左右,储存能力差,煤易燃。④营销能力有限,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1.1.3机会(O)

①50千米范围内(无须出境、县境内)有火力发电厂12座,已经有业务关系的9座。9家电厂年需求量450万吨电煤。有洗煤厂12座,有5家与我公司有业务关系。公司南24千米处神华神朔铁路的孤山集装站在配煤中有一定需求。②电厂要求成本最低,所需煤炭热值不上4800大卡。

1.1.4威胁(T)

①市场下行,煤炭过剩,竞争激烈。②我公司在神府东胜煤田腹地,处在神华神东集团、神华国能集团、陕煤集团、陕西能源集团、内蒙古伊泰集团、内蒙古汇能集团等煤炭巨无霸的夹缝中。数量更多的民营煤矿,其经营能力、竞争优势比较明显。③煤炭行业正在进行重新洗牌。

1.2SWOT矩阵分析

1.2.1SO战略(依靠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

陕西涌鑫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陕西陕煤陕北矿业公司控股并管理的企业,公司高管一半由府谷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派出,这些人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丰富的人脉资源。国有的品牌和政府的背景,使企业生产运营比较稳定。其商品煤的发热量也正好与周边电厂的要求相适应。所以,把50千米范围内的电厂、洗煤厂和孤山集装站这些用煤户紧紧抓住,就可结成一个理想的战略组合,使该公司实现产销平衡和正常发展。

1.2.2ST战略(利用企业优势,避免或减轻外部威胁的打击)

利用自身在府谷境内的品牌、人脉优势和50千米范围内的中低热值煤需求的对接,盯着50千米范围内的4350大卡发热量的用户,避开5000大卡以上发热量和石碳煤用户及50千米外的上站发煤等大企业以及大批量煤炭运销和煤炭物流企业的竞争,在这个能够消化该公司全部产品的区域内发挥该公司的供应能力,营造企业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1.2.3WO战略(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弱点)

有50千米范围内的958万吨煤炭需求,克服国企灵活性差、反应慢和商品煤发热量低的弱点。而且,这个范围内的电厂是低热值燃煤机组,所需煤的发热量是4000多大卡。这样正好将该公司煤热值低的劣势变成了优势。并通过改善服务、科学经营,形成在50千米范围的比较优势,使该公司能保持一定的经营主动权。

1.2.4WT战略(直接克服内部弱点,避免外部威胁)

把国企的“慢”转化成“谨”,把国企的不灵活转化成“慎”,把该公司的低热值煤变成目标客户的“必需品”,不与大集团对决、不与民企抢道。扎实管理、谨慎经营,避免在行业大洗牌中淘汰出局。

2营销战略选择

(1)陕西涌鑫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目标客户:一是50千米范围内的电厂;二是50千米范围内的洗煤厂;三是孤山集装站,也在50千米范围内。(2)根据陕西涌鑫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资源状况、商品煤平均发热量和电厂的要求,主打产品定位在4350大卡商品沫煤。(3)在市场营销战略上,要明确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大客户战略。低成本是在竞争中增加盈利、减少亏损、持续经营的基础。差异化是由该企业煤田的资源禀赋和用户偏好形成的。大客户是煤炭作为生产资料不同于消费品的特点所决定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营销,甚或可称B2B。

3建议采取的营销策略

3.1稳定煤质

既然选择了4350大卡发热量的沫煤为主打产品,那么就应该坚持这个定位,把煤炭发热量稳定在4300~4400大卡。煤质稳定了,用户才能稳定。煤质稳定了,价格才可能相对稳定。有了煤质、价格的稳定,再加上国有企业的生产稳定,即供应数量的稳定,才有可能实现与用户的供需业务稳定。要培养专门的煤质员,负责供应商品煤发热量的准确判断和供煤质量的把关。使所有发出的商品煤发热量不脱离4300~4400大卡的范围。煤质员是专业技工,用目测、手抓和在各种亮度、角度、温度、远近等条件下能判断煤炭的发热量。

3.2控制50区域

陕西涌鑫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煤炭销售运出距离超过50千米比在50千米范围内销售要困难很多。这是由运输费用以及销售物流成本高低和50千米范围内电厂、洗煤厂集聚等因素形成的。50区域是该公司的营销战略目标区,是市场定位聚焦点,也是基本市场和战略基地,对这一区域的用户要精心呵护,一个也不能丢。在这个区域内竞争的原则是“让利不让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