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村医生下沉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6-05 12:34:03

农村医生下沉工作计划

农村医生下沉工作计划篇(1)

(一)基金筹集情况

年筹集资金万元(其中自筹万元,各级财政补助万元);年自筹参合金元。

(二)农民参合情况

年,全县参合农民人,参合率为97%;截止到年12月30日,年度全县农民人有人参合,比上年增加人,参合率达到97.43%。

二、基金运行情况

全年共补偿参合农民人次,补偿额为5085.16万元;其中门诊补偿人次,补偿514.84万元,人均补偿62.8元;住院补偿人次,补偿万元,人均补偿元。当年资金使用率为96%,实际补偿比为60.42%;累计资金沉淀率为17.45%。总体而言,基金运行良好,安全合理,没有风险。

三、主要工作开展及经验

(二)搭建县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是实现科学管理上水平的关键。

积极贯彻落实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推广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实施《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方案》。全年共开展信息化管理培训20期,累计培训县、乡、村定点医疗机构及县、乡新农合管理经办人员600余人次;完成了全县新农合管理机构及定点医疗机构基本信息统计,17个乡镇按县、乡(镇)、村、组、户统一编号,参合农民基础信息采集录入等工作。县乡新农合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于5月、村级定点医疗机构于8月全面试运行,标志着我县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建成,为网上在线审核、适时监控和信息汇总,业务管理实现信息化、数字化、便捷科学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三)不断修订完善补偿方案是切实减轻参合患者医疗负担的关键。

(一)强化管理是确保基金安全合理运行的关键。

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标准制度化,充分发挥乡、村组织的监督作用,实行一年一申报,一年一认定,确保参合农民就医安全。严格落实“三级审核制”和“三级公示制”,按时完成了全年报账补偿兑现工作,当年资金使用率为96%,实现了当年资金深沉率不高于15%的目标任务;增加内设机构稽查股及相应编制人员,稽查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对县内和县外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化,两个管理办法(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外就医管理办法》)已通过县合管委议决、县法制办审核,将于年全面实施。基金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是省、地新农合专项资金审计、检查顺利通过的保障。同时还组织业务骨干和乡镇合管站相关人员到周边县(德江、石阡)开展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为我县新农合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是我县常年筹资工作又创新成绩的关键。

常年筹资工作贯穿于我县日常工作中,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积极引导我县农民转变观念,自觉参合。于元月、二月份在二次补偿资金发放期间,开展了“我与农民面对面讲政策”宣传活动,印发宣传资料10万余份、张贴“县新农合补偿政策宣传公告”1500余份;利用印江门户网站开设“农村合作医疗专栏”对补偿政策进行详细地、永久性宣传;把“六进村”活动与宣传工作有机结合,编排文艺节目,组建宣讲团等进村入户深入宣传。新农合政策成为乡镇逢会必提,干部下乡进村入户工作必讲的基本工作内容,进一步提高了我县新农合政策知晓率、准确率,进一步巩固了新农合制度的全覆盖。

筹资工作早谋划、早安排。在年3月份全面完成了年度参合票据结报及年参合票据调运、分发等工作,在4月19日全县卫生暨新农合工作会上全面启动了年度的筹资工作。经各乡镇共同努力,截止到12月30日,参合农民381626人,提前超额完成了地区考核我县95%的目标任务。

(四),定期对基金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积极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及时提出修定方案意见,反复进行理论测算和现实论证,实现了年方案完善修订和年的方案修订。一是完善了《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性病特殊病大额门诊费用补偿方案》实施办法,新增3种慢病和5种重特大疾病门诊补偿,提高了补偿比例及封顶线;二是扩大了参合患者的就诊选择范围,新增了本县17个乡镇及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站、铜仁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定点医疗机构;三是提高了补偿比例及封顶线,于7月对60岁(含)以上参合老人给予优惠补偿,按年龄段分别提高5-30个百分点。四是于12月实施了《县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补充办法》,对年度累计住院发生费用在1万元以下的补偿比例在原比例的基础上统一提高10%,发生费用在1万元(含)以上的按实际补偿比70%的标准给予补偿,封顶线提高到20万元/人;五是再次扩大了基本用药目录范围,县、乡、村三级基本用药目录扩增391种。六是早落实年补偿方案,主要是提高比例,提高封顶线,实施重特大疾病补偿等扩受益面和提高受益程度,即在本县县、乡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提高到70%,县外指定医疗机构提高到55%;常规补偿封顶线由2万元/人提高到5万元/人;从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特大疾病大额医疗费用补偿方案》,将对5大类及其它疾病大额医疗费用按实际补偿比70%的标准补偿,封顶线为20万元/人;将住院前三天的门诊检查费用列入住院审核补偿;对所有参合农民全面开展健康体检工作等。

四、存在的不足

一是部分合管站管理体制不顺,人员安排不够合理且不专职,工作经费没有保障,难以保证工作贯彻落实。

二是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缓慢。参合基础信息准确率不高;医疗机构既懂医、又懂电脑的业务人员严重不足;移动网速慢,跟不上工作的需要,移动公司维护人员不能及时进行维护等。

三是由于外出务工人口较多,家庭账户得不到有效使用,筹资工作压力和难度较大。五、年工作计划及重点

(一)在年—年常年筹资工作成功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早谋划早安排,继续把常年筹资工作机制纳入日常工作,进一步探索创新筹资方式,增强农村居民互助共济意识,巩固参合成果,确保2012年参合水平不低于年。

(二)统一安排,定期对全县新农合经办人员和定点医疗机构相关人员进行政策及业务能力培训。

(三)积极开展年新农合管理能力建设年活动。全面推行新农合网络化管理,强化全县新农合管理工作,实现网上审核,使我县新农合管理工作切实步入科学、规范化轨道;在医疗费用支出上启动支付方式改革;落实好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及县外就医补偿管理制度;加强稽查工作力度等,确保基金安全合理运行,保证年度资金使用率达到85%以上,实际补偿比达到52%以上。

农村医生下沉工作计划篇(2)

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已经建立了生育保险制度,目的在于保障劳动妇女在生育期间或者在暂时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依靠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措施,使其快速恢复劳动能力。比如,早在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颁布的《生育保险公约》规定在公私企业以及分支机构中的就业女工要加入保险制度。我国在20世纪五十年代建立了生育保险制度,在1951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中加入了生育保险的有关内容。并且在1955年,政务院颁布了有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女工作人员的《关于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规定》。到目前为止,中国生育保险制度覆盖面仅限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城镇的女性劳动者,在我国农村劳动妇女生育保险制度还是巨大的空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我国应该跟多的关注有近八亿人口的农村,更多的关注农村妇女劳动者。

从建立农村育龄劳动妇女生育保险制度必要性的角度上看,在生育期间,家庭劳动力减少,这就造成了直接的家庭经济损失。在生育期间,劳动妇女处于暂时丧失劳动能力的状态,甚至需要其他人的照顾,从而牵制了一定的家庭劳动力,使那些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经济上受到一定的损失。于此同时,高昂的生育费,以及沉重的农村医疗负担使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积极提倡农村育龄妇女去医院生育,这就意味着在她们要承担相对于传统的在家中分娩而言额外的经济开销,但就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这笔开销过于沉重。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同时农村地区根深蒂固的传统生育观念的约束,导致农村无法接受政府的提倡,农村地区生育的风险也就大大增加。

另外,从建立农村育龄劳动妇女生育保险制度可行性的角度上看,首先国家财政多大力支持起到巨大的支称作用。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自1978年以来翻了近67倍,为农村生育保险实施所需的财力提供了保障。其次,目前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安全和风险意识不断加强,实施生育保险制度,农民在经济上已经具备了可接受性。农村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农民对生育保险制度的可接受程度逐步提高。第三、城镇生育保险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经验总结的过程当中,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合理、实用的生育保险体系城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制度为农村地区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鲜活模型。农村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参考城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建立适当的生育保险制度,按照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来发展当地的农村生育保险事业。这些有利条件为生育保险制度在农村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当然,对于生育保险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合理科学的分析以及解决。比如当面对资金亏空时应如何面对。长期发展来看,国家可推出税收优惠政策,任何乡镇企业,在规定的期间范围内,除了按期如数缴纳本企业的生育保险外,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该企业可以享受减免税款一定比例的优惠,同时,国家将在政策范围内优先为其提供诸如贷款等优惠措施,也可以通过向企业发行短期国债募集资金的形式,来维护基金的安全运行。同时还要防止生育医疗服务提供人趁机提高收费标准。医院、医生和药房等,如果遇到趁机提高收费标准的问题,被保险人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参考德国的办法,德国自1989年开始,通过立法对部分药品实行法定价格,凡超过此价格,保险公司可以不予报销,在中国可以推行这样一种措施,即如果是在医院方面的所有医疗费用,患者个人无需直接缴纳,所有的费用由医院负责开出相应的票据,患者拿着此票据去找生育保险经办机构,由经办机构与个人核实后,直接将钱交给医院。医生方面,实行医生责任制,即自孕妇住院并确定主治医生那一时刻起,不得随意更换主治医生,除非属于医疗所需,孕妇在医院里的一切与生育有关的费用必须经过主治医生的签字方可生效,否则不得实施,若已经实施的,经办机构可以行使拒绝给付权。此外,一经发现主治医生有违规或的行为,诸如要求患者做无用的医疗检查等,最高可以吊销其行医资格证并罚款。对于有困难家庭的生育保险缴费,是全额缴纳还是酌情减免,酌情减免又以什么为标准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在该项政策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暴露出来。对于低保户,一是在政策实施前期,将其生育保险划入医疗保险中,对其采用“一缴双保”政策,这样可以缓解低保户的经济压力,当然,其保险待遇不可按照生育保险的标准全额给付,最高不得高于正常参保者缴满3个季度费用所享受的保障金待遇。二是只要低保户在生育前缴费满1个季度,即可以享受标准保险金额的60%;满2个季度的可得到标准保险金额的80%;3个季度以上(包含3个季度),皆可享受全额保险金。

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农民的生育保险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不仅可以为今后农业发展持续不断地提供劳动力,保证农村地区劳动力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也是一项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政策,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基础,在不久的将来,这项制度一定会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郭震威,郭志刚,王广州.2003—2050年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老年夫妇人数变动预测[J].人口研究,2005(2):2-7.

农村医生下沉工作计划篇(3)

找准“三农三牧”出路

石拐区是1950年“一五”时期与包钢配套建成的独立工矿区,2011年和2013年分别列入资源枯竭城市和国家67个资源衰退型城市名单。该区经过两次区划调整才有了农业人口,村庄大多数是自然形成的。

2006年以来,随着沉陷区、棚户区项目的相继实施,区域内近4万名矿工通过异地搬迁,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但留下来的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仍然恶劣艰苦。全区761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有249.1平方公里为地质灾害区域,98%为山地,常住50户以下的自然村有67个,100户以上的自然村仅有11个。由于耕地面积小,土地贫瘠,大量农牧民长期依附采煤业及其附属产业生存,随着地区资源枯竭,农牧民增收渠道变窄,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年仅为9576元,与包头市平均水平相差3137元。全区常住的5200多农业户中五保户和低保户就有1384户。

面对诸多实际困难,石拐区委、政府经过充分征求民意和调研论证,确定了“三集中、四结合”的总体工作思路。

“三集中”,即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原则,实施喜桂图新区“城中村”整体改造,工业园区“园中村”异地搬迁,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百户村落就地改造,沉陷区、生态脆弱区、旅游公路沿线村庄撤并搬迁,推动零散村落农牧民逐步向喜桂图新区、老工业区、五当召生态旅游区“三核”集聚。

“四结合”,就是坚持与创建全国小城镇示范区、传统文化名村、智慧城市、创5A级旅游景区相结合,坚持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坚持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坚持与村镇体系规划相结合,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创出品牌。

主要是因地制宜采取就地整治和整村搬迁推进。对于目前暂时未能覆盖的4个拟搬迁行政村,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对有意搬迁的住户实施搬迁。对暂不愿搬迁的住户,通过成立便民小分队为其定期开展送医疗、送日常生活用品、送社保服务,在人口相对集聚的村落设置医疗服务场所,医疗人员定时坐诊;民政、卫生、社保等有关部门定期赴村办理低保、新农合和养老保险等手续,切实保障农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对于实施搬迁后的村庄,树立“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意识,通过建立环卫保洁制度、开展乡村文明行动等,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管理常态化。

就地整、集中建

圆农牧民宜居安居梦

目前,石拐区已投资8.17亿元,实施了32个自然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就地整治26个村,整村搬迁8个村,惠及农牧民2793户7031人。2016年,计划投资3.35亿元,实施剩余22个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包括整村搬迁13个村,就地整治9个村,彻底改善区内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针对生态脆弱区、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治理区地处偏远、农牧民居住分散的实际,重点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其中,实施马场村整体改造,建成安置房10栋416套,安置马场、铜铺窑子、公益店等村村民986人。2016年拟实施后营子村整村搬迁项目,解决该村1200户农牧民的安居问题。以“十个全覆盖”工程带动,加快城乡统筹,保障喜桂图新区周边农牧民享有更好的公共服务。实施当铺窑村和北福永居村整体搬迁项目,在喜桂图新区建成安置房6栋235套,安置村民566人。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带动,促进企业发展,改善工业园区周边农牧民生活环境。其中,建成棚改房10栋460套,安置沉陷区范围内农牧民120户284人。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带动,推进中心集镇建设,改善沉陷区和地质灾害治理区农牧民生活环境。实施爬榆树村、吉忽伦图嘎查、缸房地村移民新村项目,建设安置房268套,探索“集中居住、抱团养老”的新模式,为60岁以上老人建设互助幸福大院160套,配套建设了文化活动室、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搬迁安置周边农牧民1014人;2016年计划再兴建养老院和幸福大院104套,安置生态脆弱区、沉陷区以及周边老年人104户250人。

整村搬迁实现了搬迁农牧民户均一套新居的目标,配套实施的各类保障机制解决了农牧民后顾之忧。特别是幸福大院的建设,为解决贫困地区农牧民养老问题探索出一条路子。

抓重点、立长远

带动农牧民增收脱贫致富

石拐区是典型的沟谷小农业,种植经营模式单一,难以发展壮大。为此,我们在推进种植、养殖互动发展的同时,将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通过农牧业产业化项目促进农牧民就业,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

以古顺园食品公司为龙头,按照“政府+金融+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五位一体脱贫模式,建设肉羊、肉牛养殖和食品深加工基地,公司与贫困户签订肉羊产业化托管协议,指导其进行科学化养殖,每年按15%的比例返还红利。引入华西希望・特驱集团投资4亿元,建设30万头生猪养殖生态循环产业化项目,按照“公司+家庭农场”的模式,发展家庭农场300个。

充分发挥五当召旅游景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多点开花增加农牧民收入,将农牧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相结合,在五当召旅游公路沿线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等非农产业及连翘、熏衣草等林下产业。重点推进包头市希望花舞人间生态农业园建设,打造以葡萄种植采摘、丹麦风情小镇、酒庄部落等为主题的休闲农业综合体,着力培育现代旅游观光休闲农业。

农村医生下沉工作计划篇(4)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打造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该项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将对保障农民健康,提高农村卫生发展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政府部门直接主导运作下的“新农合”制度,推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其中尤以农保管理资金投入不足、运行成本高;医疗保险专业人员匮乏、医疗风险控制能力薄弱等问题日显突出。本文探讨将商业保险公司引入到政府承担责任的新型合作医疗工作中,利用保险公司和保险机制进行农民医疗保障的探索,创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新模式。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难点

1.资金筹集量少,保障水平低。当前合作医疗有限的政府投入及较低的农民收入和迅速增长的医疗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少量的农民缴费和昂贵的医疗费用及较高的发病率使“保大病”目标在很多地方实际上难以实现,一些地方合作医疗封顶线很低,难以保障农民发生大病时的医疗需求。

2.管理成本高,县(市)级财政压力大。在地方卫生部门主管的新型合作医疗中,管理费用一般要占到总经费的10%以上。中央政府为防止地方政府因为财政困难挤占合作医疗资金,规定合作医疗的管理费用不能从合作医疗资金中提取。这样一来,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维持费用就必须从同级卫生经费和财政中予以支付。受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影响,县乡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下降,合作医疗管理列入县级财政支出,使县级财政压力进一步增大,尤其对财政困难的贫困县。为筹集合作医疗资金,部分乡镇甚至挖东墙补西墙,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面临隐患。

3.缺少专业技术与管理资源,管理能力较为薄弱。农村医疗保险的建设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从医疗服务基础数据的搜集分析、保障范围和给付标准的设计、到费率的厘定等都需要专业的保险知识和精算技术,这些专业技术资源是政府机构和地方卫生管理部门所不具备的。此外,农村医疗保险的管理涉及到参保人身份认证、赔案理算、赔付结报、定点医院管理等环节,这些环节需要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处理。这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难以胜任的。从目前的试点地区看,一些地方合作医疗基金没有严格实行“钱账分离”的基金管理结算办法,经办机构管账又管钱,直接进行账目审核和现金结算,基金安全存在潜在风险。一些试点地区制定的试点方案不够科学、合理,出现基金沉淀过多;而有些定点医院的住院补偿区段和比例设置不够合理,使得住院医疗补偿基金沉淀或者超支;有些则在费用报销上限制较多,手续程序繁杂,而由于具体操作的合作医疗资金又不多,农民享受的报销范围和幅度都不大,对于患大病,所报销的费用根本无济于事,无形中挫伤了部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二、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探索

目前,我国有6家保险公司参与了新农合试点工作,它们是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洋人寿、中国平安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和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在诸多公司的实践中,“江阴模式”和“新乡模式”引起关注。江苏江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国家、集体、个人三方筹资,镇政府负责征缴保费,市医疗保险领导小组负责业务管理,商业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卫生行政部门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又如,河南省新乡市是我国第一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级市,2004年确立“政府组织引导,保险公司承办业务,定点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当地合作医疗办公室监督管理”的运作模式。保险公司不承担经营风险,主要提供日常管理服务,收取相应的管理费。

商业保险公司经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时间不长,收到很好效果:一是提高了保障水平。目前,江阴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大病补偿最高可达6万元,医疗费报销比例也从开始时的14%提高到目前的30%。从2006年开始,参保人不仅可以报销部分住院费用,在各镇社区卫生院门诊就诊所发生的医药费也可以按比例报销。二是降低了管理成本。江阴市政府财政部门经过测算认为,如果由政府直接办理基金结算和支付业务,每年的管理成本需要800万元。如今政府只需为农村医保管理中心提供不到400万元,用于人员开支和办公费用的财政支出节省了一半。新乡市农村合作医疗移交中国人寿新乡市分公司后,全市从事这项工作的财政供养人员从544人减少到50人,运营费用从1038万元减少到300万元以下。加上政府支付给人寿保险公司管理费用(为保险费的百分之一,100万元),政府支付的管理费总额大体为400万元,节约至少600万元左右。三是提高了服务质量。保险公司在县(市、区)建立新农合业务管理中心,在定点医疗机构设立服务窗口,聘用医保专管员或驻院代表,建立电脑信息技术平台,形成“以定点医院为基础、以医保专管员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审核报销管理体系。医保专管员通过服务窗口和业务管理中心之间的电脑联网,将参合农民的有关报销信息传送到业务管理中心,经专业人员审核后,及时完成报销支付。农民领取补助的时间由原来的10—20天缩短到目前的不超过30分钟。四是保证了资金安全。新型合作医疗按照全国一律的管理模式,以县为单位,由县政府集决策、经办、管理、监督多重角色于一身,不仅仅直接管理发生困难,更难的是由县政府直接管理基金,公共权力不受制约,难免发生基金挪用、滞留等问题。而保险公司则有一套按规定收到资金当天上递、支付资金定额补差的管理制度,即保障资金存放安全又保证了资金使用快捷。如,在河南新乡,中国人寿新乡分公司市县两级公司在农行开设了9个专项账户,用于新农合资金的收支结算。政府将新农合基金划拨到保险公司专项账户,实现新农合基金和政府其他资金的有效隔离;新乡分公司再将资金上划到总公司,总公司按照收支两条线统一管理,利用“网上银行”系统进行资金上缴和下拨,实现远程监控和实时到账。

三、商业保险参与是化解“新农合”制度困境的必选之策

一般认为,保险公司经营的险种属于私人保险范畴,在我国被称之为商业保险。它与社会保险属于本质特征完全不同两种制度。商业保险以盈利为目的,社会保险以保护遭受社会风险的人群,尤其是贫困群体为目的。商业保险以市场方式运作,社会保险由政府直接经办和管理。问题是,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我们如何认识和

理解社会保险和私人保险的关系,包括社会保险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关系,是并列对立性的还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鼓励性关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在政府主导和管理下,享受各级政府补贴的农民大病医疗保险,属于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而非私人保险,按照以往的经验,凡社会保险都由政府和直接隶属政府的事业机构承办,保险公司能否经办和如何经办这类保险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江阴模式”和“新乡模式”的实验,开创了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社会保险的新制度形式。

从世界范围看,鉴于经济全球化、失业率增加、人口老龄化导致非生产性人口比例上升等原因,全球的社会保障制度均出现了财政困难。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利用民间保障制度来化解社会保障的危机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一些发达国家从80年代开始,纷纷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总的趋势体现为三个转变。一是从政府统包和单一的社会保障,转变到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二是从政府垄断运作,转变到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宏观调控、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竞争经营;三是从政府是社会保障的提供者,转变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者和监督者。在美国,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很低,绝大多数人口都被民间保险制度所覆盖。1989年,韩国实现在政府管理下的强制性全民健康保险,其中商业保险计划覆盖了全国90%的人口,政府只为购买不起商业保险的穷人(约占人口的10%)提供免费健康保险,同时也为特定人群购买商业保险提供一定补贴。通过这种公私并举的方式,韩国全民健康保险的实现并没有对宏观经济发展增加任何重大负担,也没有明显损害特定行业发展或给小型企业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从韩国经验看,商业健康保险计划在建立强制性全民健康保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政府在为国民建立健康保险努力中并不一定要排除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

就我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而言,政府应当在管理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继续为农民参合提供补贴,但具体组织、运营过程并不一定完全由政府操办。这其中的原因是由于设置新的政府管理机构不但额外增加地方政府财政负担,特别是使税费改革后十分困难的县市财政雪上加霜,而且工作人员能力和软硬件设施等也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工作要求,造成管理效率过低,成本过高。此外,政府身兼监管者和操作者的双重身份,很难避免基金被套取、挪用、截留的可能性及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与此相对应,商业保险公司在保险业务方面拥有较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多年来,商业保险公司在医疗产品开发与推广、核保、理赔及医疗行为规范,管控等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已积累了大量经验,通过引入商业医疗保险的专业经验,合理设计保障内容,科学测算费率,可降低农保业务的经营风险。对商业保险经营主体而言,积极参与“新农合”制度建设,可将服务网络进一步延伸至农村地区,为培养潜在的客户群,促进商业保险业务发展奠定基础。显而易见,商业医疗保险经营主体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合作,不仅互惠双赢,而且潜力巨大,我国应出台政策规范各方行为,实现参合农民、政府部门和商业保险公司三方的共赢。

四、有待完善的政策和制度建设问题

1.制度设计问题。保险公司受政府部门委托承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保险公司只负责具体业务,包括资金存储、业务管理和按规定发放补助。收缴和补助的方案都由政府决策,政府自负盈亏,卫生部门负责监督。保险公司按基金的一定比例提取管理费。这是目前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区所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可避免保险公司为追求商业利益而降低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不能发挥保险公司在精算技术,风险控制方面的优势。从新乡的试验看,由于不是保险公司直接经办,无法调整方案设计上的明显缺陷,导致资金沉淀过多;另外,保险公司对医疗机构的管控能力偏弱,病人可到所有的医院住院,保险公司无法利用定点医院的选择机制控制费用,且无法制衡医院以药养医、医疗行为不规范等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当保险公司要求医院履行规定时,卫生部门常常替医院说话。为此,建议民政部门组织专题小组,联合商业寿险公司和卫生部门,系统研究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托管给保险公司,实行管办分开的政策险方案,规范各方的权责利益范围,使保险公司的自由经营活动不受影响。

农村医生下沉工作计划篇(5)

一、前言

三农问题是我们国家一项需要长期建设的问题,它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安定和中国经济长久持续的发展。而三农问题最重要的就是人的问题,农民的健康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没有农民健康的身体素质,发展农村的经济也就无从谈起。中国农村需要一个合适的医疗保障制度,来配合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基于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随之产生。但是,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不断深入,与之相关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有些甚至严重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实效性。由于相关事业单位管理层法律意识淡薄、财务观念不强、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落实、财务公开不规范和财会人员素质偏低等种种原因,经常引发因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财务混乱问题,从而加剧了党群干群的矛盾,乃至酿成恶性群体事件。新农合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混乱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农合的顺利开展和实效性,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农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由于新农合的受益对象是农民,所以相关事业单位大多都聚集在农村地区,存在的问题大多与农村经济有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财务收支无计划、无预算

财务预算直接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实行村新农合背景下,相关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可以使决策目标具体化、系统化和定量化,让所有单位职工做事心中有数,工作有奋斗目标,也可以使相关事业单位的决策目标顺利实现,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新农合条件下相关工作的主动性。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在很多盲区。如没有根据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的原则编制切实可行的财务收支计划。同时,资产管理不规范,财务开支随意性大基本没有控制措施。由此造成农村事业单位财务遗留问题多,家底不清,业务存款多头开户。此外,应收款增多导致资金大量沉淀,资产被个别单位内部职工无偿占用造成单位集体利益受损。

当前农村发展面临很多风险,由于收支无计划致使财务风险成为农村新农合是否顺利开展的最大的风险,也是当前困扰农村工作的重要障碍,最突出的表现为农村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中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与企业承担债务到期归还日的确定性相互矛盾引起的。因此,只有强化相关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财务收支有计划才能回避新农合条件下的财务风险,保证新农合下相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进行。

3、财务管理混乱

农村事业单位一直以来就存在财务管理混乱,这也是新农合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问题。农村是受计划经济制度影响最深的地区,所以农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仍照传统计划经济一样,存在的业务松弛,会计机构不健全或者消亡,所以对新农合过程中涉及的农民医疗业务很难做到记账、算账、报账的监督与反映作用。每个相关单位一般经费开支都存在缺乏专人审批,账实不符现象,这就很难保证新农合背景下资金发放和专款专用。

尽管农村事业单位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后,进行了调整,采取了一些现代化的财务会计核算和审计监督的范围。但是一些具体执行中,没有按要求将制度落到实处。在旧有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同时,又为农村事业单位相关人员违规操作或中饱私囊留下了制度上的漏洞。主要表现为:利用两头报账或者制作假账,做糊涂账或者不入账、不设账,贪污、私分、挪用新农合财产,这种情况下,新农合如何得到财力上的保证,如何充分发挥其有效性。

三、加强农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策略

新农村合作医疗是关系农民健康的大事,只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针对性财务管理改革,才能推进新农合的顺利展开。具体策略如下:

1、完善各项开支标准和定额,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报酬、各类福利限额及村公务接待标准等。新农合相关负责人员报酬由镇核定干部人数和标准,单位人事部给予一定数目的补贴,事业单位负责人擅自提高标准所发放的工资、奖金、福利、补助等,应当视为私分公款。村农合相关人员参加各类与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学习,其培训费应凭培训通知,凭召集的事业单位单位开出的财政部门印制的票据报销,财会人员所需用账簿、凭证及业务用品,按购货的发票的报销。村农合相关人员因公出差人员的住宿费实行包干,交通费凭票证报销。若需开支生活费,必须上报单位相关部门,方可开支。新农合事业单位相关人员不准以新农合名义支付集资款及利息、赞助款、募捐款和其他费用。

2、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管理体系,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运作,提供依据。如建立健全财务人员岗位责任、财务开支审批、货币资金管理、财产物资管理等制度,确保新农合中农民群众利益不受侵犯,确保财务公开的质量,促进新农合顺利发展。通过规范相关事业单位财务行为,充分发挥事业单位财务记账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作用。相关事业单位会计每月进行一次财务审核,将每笔经济业务对照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合法合规性、真实性、逻辑性审核。发现不合法、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坚决退回,并要求必须取得合法和完整的原始凭证方可入账;对缺乏应有原始凭证附件的应予补全;对不符合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超标准补贴等开支,要求予以纠正。

四、结束语

笔者深感对于新农合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研究还比较粗浅,仅希望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专家、学者对其作进一步的探索,以利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促进新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农村医生下沉工作计划篇(6)

一、沉着应对,勇克时艰,20*年卫生工作硕果累累

20*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接连经历了一些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面对严峻形势,全市卫生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圆满完成了各项急难险重任务,实现了卫生事业在新起点上的新跨越。年初确定的工作任务超额完成,省、市签订的责任目标顺利实现,省、市公开承诺的卫生实事全部兑现。整体工作保持全省领先,部分工作再创全国先进。

(一)沉着果断,突发事件卫生应对亮点纷呈

——抗震卫生救援成绩突出。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市卫生系统全力以赴,第一时间派出的医疗急救队星夜兼程5000余公里,成为第一支经北线进入震中的外省医疗队,成功救治伤员4500余名。相继派出的10支卫生救援队不畏艰险,实现了指令负责的27个自然村、2个乡镇以及活动板房建设工地大灾之后无大疫、卫生消杀无死角、食物中毒零发生、保障建设零距离。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统一行动,80辆救护车50分钟完成了95名伤员的转运和安置;3家三级甲等医院服从大局,伤员救治实现了“全治愈、零致残、零死亡”的预定目标。由我市120急救网络单位组成的医疗急救队中有9名同志火线入党,市卫生局被省卫生厅授予四川地震灾区伤病员救治工作先进集体,由我市卫生防疫监督队伍参加的河南省卫生防疫监督总队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抗震救灾英雄集体”。洛阳协和医院主动赴震区救援的医务人员受到总理的亲切接见;150医院的震区救援队伍成为我市在灾区坚守时间最长的医疗队伍。

——问题奶粉患儿医疗处置有序有效。面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大批待检儿童,沉着应对,周密部署,广大医务人员不计名利,夜以继日,短期内免费筛查22万名儿童,免费治疗初诊患儿3400余人,免费住院治疗的292例确诊患儿全部康复出院。整个筛查治疗有序有效,患儿信息登记真实准确,在善后赔付工作中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手足口病疫情迅速得到控制。面对突如其来的手足口病疫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单位迅速行动,全面部署,严密监控,全力施救,实行日报告制度和行政、业务双督导制度,在2个月内有效控制了疫情,平均日报从最初的28.8例下降到1.3例,实现了省、市政府确定的“不死人、不蔓延、不恐慌”的工作目标。

——火炬传递及奥运卫生保障任务圆满完成。面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3支应急保障队伍依照各种卫生应急预案模拟练兵,狠抓落实,确保了奥运火炬传递期间的医疗急救、食品卫生和公共卫生安全。迎奥运病媒生物防制和传染病控制科学有效,实现了“来洛游客传染性疾病零感染、四害密度零超标、游客病媒生物防制危害零投诉”。被省卫生厅授予火炬传递应急医疗保障工作先进单位。

(二)服务民生,卫生惠民硕果累累

1.农村卫生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资金争取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抢抓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机遇,争取到卫生建设项目132个,项目资金3440万元,完成招商引资目标478%。加快农村卫生项目建设,被列入省定实事的9个县级“三院”建设项目全部完成,被列入省定、市定实事的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项目,新建成612所,完成省定目标的107%、市定目标的125%。新农合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经过5年的探索发展,新农合制度日趋完善,参合率达到97.41%,位居全省前列。一是年度可支配统筹基金支出率达90%,212.12万参合农民受益,补助款达3.4亿元;二是出台了市、县财政基金透支分担意见及新农合监管考评标准、认定办法,强化了基金支出监管;三是开展了市内自主择医试点,启动了城市区定点医院跨区直补服务,使参合农民就医补助更加便利;四是建立了特殊慢性病门诊补助制度,出台了特殊慢性病门诊补助管理暂行办法;五是建立了保底补偿制度,有效缓解了参合农民患大病补助偏低的问题;六是在个人筹资标准翻番的情况下,2009年农民群众参合数再创新高,达到476.71万人,嵩县、伊川、吉利、宜阳、新安、老城等6个县(区)参合率达到99%以上。

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更加完善。相继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了98%的城市人口,15分钟的基本医疗服务圈已经建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初步形成,“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正在为社区居民提供着方便、价廉、质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启动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防治、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中心—站”一体化管理试点四个项目,满足了辖区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作为“一体化管理”试点的涧西区强力推行“双向转诊”,为新的就医模式推广积累了经验。

3.重大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成效突出。一是疾病预防控制财政保障政策进一步落实。全市用于实验室建设经费超过1100万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专项业务经费同比增长52%,县级疾控中心在职人均财政经费同比增长36.2%。二是重大疾病报告发病率相对稳定,全年无重大疾病暴发流行。38种法定管理传染病同比下降10.75%;结核病、艾滋病防治圆满完成省政府责任目标;麻疹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较去年同比下降81%。三是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目标顺利实现。全市共落实扩大免疫规划追加经费390万元,市、县两级疾控机构新增装备冰箱262台、冰柜241台、冷库12座,督导专用车16辆。20*年8月1日起,全市适龄儿童开始享受扩大免疫规划免费接种政策,全面兑现了政府对社会的承诺。四是实施健康促进干预项目。在全省率先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完成了全市8000户的燃煤型氟中毒病区改灶任务;完成了万名妇女免费乳腺癌筛查项目。五是衡量区域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进一步改善。通过实施妇幼保健“降消”项目和健康干预措施,救助贫困孕产妇35211人,发放救助资金515万元,住院分娩率达到98.69%。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31.38∕10万,较去年下降3.89个10万分点,低于全国2.82个10万分点;婴儿死亡率下降至7.03‰,较去年同期下降1.61个千分点,低于全国6.87个千分点。

4.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一是以“三优一满意”和“便民服务40条”活动为载体,持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医院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河科大一附院、汝阳县医院等7家综合医院和市第二中医院等8家中医院在全省管理年综合评价中取得90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二是加大医院管理督查力度,通过开展医院管理评价巡查和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医疗环境明显改观,医疗质量稳步提高、服务流程持续改进、医患关系日趋和谐。三是认真实施重点专科发展带动战略,引进的一大批先进医疗技术提升了全市医学科技水平。洛阳正骨医院、150医院、洛阳东方医院、北方企业集团医院等11家医院的12个专科达到周期建设目标。两年来,全市重点专科固定资产增值2.7亿元,床位达到2610张,增加了44.7%;完成科研立项49个,取得科研成果21项,核心期刊375篇,出版专著64部;门诊人次超过60万、收住病人超过7.7万,分别增长45%和88%,其中外埠患者占到22.4%。四是血液管理成果持续巩固,全年22吨临床用血100%来源于无偿献血,血液临床使用研究不断深入,市中心血站顺利通过国家质量评估,我市第六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五是认真落实二级以上医院门诊辅助检验结果互认制度,积极探索单病种限价管理和按病种付费改革,试点医院已从2家推广到5家。六是积极健全临床检验质控网络,全市二级以上医院质控覆盖率为100%,连续5年室间质评名列全省第一。

5.卫生法制与监督保障更加有力。第一,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市县乡村四级卫生监督一体化管理体系初步形成。92.9%的乡(镇)和92.8%的行政村分别聘任了乡级卫生监督员、村级卫生监督协管员;第二,卫生监督能力建设全面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有序推进,现场快速监测在重大活动卫生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市监督中心代表我市参加全省快速监测技能比武获得综合成绩第一名和3个单项第一名;第三,全市餐饮单位和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97.8%,县城以上餐饮单位卫生监督公示率达到99.8%;第四,以奶制品、食品添加剂为重点开展食品安全大整顿活动,全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第五,建立并实行了卫生监督主办监督员制度、责任监督员制度、卫生执法案件评查制度和监督责任公示制度,严厉打击卫生违法行为,全年查处各类卫生违法案件5500余起,未出现一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败诉案件;第六,依法行政和效能建设成效显著,被市政府授予全市首批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在市属医疗卫生单位开展了依法治院(校、站)活动,科大二附院等9家单位成为依法治院先进单位。卫生许可平均办理时间由18.3天减少为5.6天,市行政服务中心卫生局窗口连续26个季度被评为红旗窗口,被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命名为省级优质服务窗口。

6.中医和科教工作取得新成就。一是以中医专科建设为核心,将中医“三名”战略引向深入。已建成中医骨伤、中医推拿、中医妇科、中医心脑血管病、中医肛肠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医特色专科。二是狠抓中医人才培养和内涵建设。建成了覆盖全市、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县级中医院床位使用率93.4%、业务收入1.4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4%和30%。三是加强中医医疗市场管理,认真开展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先后两次在“全国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试点工作总结会”上介绍经验,获得同行好评。四是积极实施科教兴医战略,注重技术创新,全年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22项。市中心医院、市妇儿中心加大科技投入,引进高层人才,添置新型设备,完善基础设施,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两家医院都通过了卫生部试管婴儿技术的评审准入。五是以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质量为重点,大力培训基层适宜人才,全年培训全科医师、社区护士1306名,参加卫生部统一考核通过率达91.2%,位于全省前列。

7.爱国卫生和卫生村帮建工作超额完成任务。多策并举巩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卫生系统各单位继续保持和发挥了表率作用;卫生单位创建工作实现新突破,名列全省前茅。卫生村帮建超额完成年初目标,在三年帮建周期的开启年,全市卫生系统按照“3+1”的帮建模式,强势推进卫生村帮建,使帮扶的100个行政村中有60个被命名为“市级卫生村”,完成了预定任务的300%,受到帮建村干部群众的好评。

8.卫生行风建设连创佳绩。坚持开展医德医风教育,深化“卫生双创成果”,大力宣扬先进典型,落实季度行风巡查制度,认真开展商业贿赂治理,实行医疗卫生单位物资采购监督制度,坚持执行药品和一次性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深入开展“五进四评”活动,认真办理和解决群众诉求,社会和群众的满意度又有新的提升,在年底的行风政风评议排序中,名列市直63个委局的第四位。此项工作将在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行专题的总结和表彰。

20*年的规划财务保障工作、医疗保健工作、学会协会工作、卫生教育和考试考务工作、安全消防和稳定工作等都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回顾近5年来的工作,我们始终坚持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实现了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卫生事业发展最快最好时期。农村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全市154所乡镇卫生院被建设改造装备一遍,标准化村卫生室建成1517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43%;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建成了一个全国示范区;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建成了“三横五纵”的公共卫生体系,卫生监督和血液管理工作跨入全国先进,期间我市又连续两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连年无重大疾病暴发流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取得圆满成功,大医院管理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重点专科发展带动战略成效明显;卫生行风评议排序由倒数第五跃居正数第四位;全市卫生事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并为今后的新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得益于有关部门与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得益于全市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得益于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奋力拼搏。在此,我代表市卫生局,向长期以来重视、支持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向关心支持我市卫生工作的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向全市卫生系统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卫生工作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全市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县区之间、医疗卫生单位之间、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之间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农村医疗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个别行政村还没有村卫生室;有些村卫生室还达不到标准化村卫生室条件;农村医疗机构缺乏适宜的医疗卫生人才,制约着农村卫生的全面发展。三是经费投入还不到位。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缺乏财政保障政策的支撑,公共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和工作运行缺乏资金保障,对基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补助标准还处于较低水平。四是人才引进政策不灵活。优势医院规模与医务人员比例严重失调,人员编制成为医院倍增发展的瓶颈。五是医院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对“医闹”打击处理仍需要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究政策,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坚持用科学发展的办法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明确目标,把握大局,进一步理清科学发展卫生事业的思路

虽然卫生事业发展也面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挑战,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卫生领域特有的发展机遇。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优势和机遇主要有:

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给卫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日前业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从2009年到2011年,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五项改革。初步测算,为保障上述五项改革,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卫生事业的补偿机制将得到较大幅度、更加合理的调整。

二是扩大内需政策给卫生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央已经做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重民生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因为卫生领域不同于贸易生产领域,而且还是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关注民生、加大投资的重点领域,对卫生领域来说是“危”中有“机”、“机”大于“危”,蕴藏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是省定“五大工程”给洛阳卫生发展明确了新任务。省卫生厅决定,从今年起用5年时间,以实施“五大工程”为突破口,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五大工程”一是“五年百亿”工程,筹资百亿元,重点支持建好县级“三院一所两中心”,完成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所有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二是“51111”工程,免费培养1千名研究生、1万名本科生、1万名专科生,免费轮训10万名注册乡村医生。三是城市医师支农工程。四是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五是加快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程。这五大工程所对应的都是我市卫生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四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给我市卫生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市委、市政府结合我市医疗服务实际,紧抓当前国家重点投资民生领域的政策机遇,适时提出“医院倍增发展计划”,要求优势医院3年规模翻番,5年效益翻番,建立起与洛阳形象和地位相匹配的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

机遇千载难逢,稍纵即逝。结合我市实际,当前特别要紧抓国家扩大内需、重点投资民生领域的战略机遇期,加大资金项目的争取力度和加快项目建设力度;紧抓当前消费品价格回落、建材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一要盯紧首批上报项目。力争5000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做好市一中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县级医院、3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等44个建设项目的资金争取和建设。

二要抓好新项目储备。紧紧跟踪国家投资信息和方向,主动配合发改部门,积极做好卫生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努力在项目的争取上有更大的突破。

三要抓紧已批准的项目建设。所有建设项目都要按照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尽早开工,确保工程质量,确保工程进度,确保按时完工。加强项目的审核监督,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防止损失浪费,防止腐败问题发生。

四要积极推进优势医院倍增发展计划。倍增计划是我市抢抓国家重点投资政策机遇,大跨度推进公立医院发展的宏伟计划。计划用5年的时间、分三个阶段完成优势医院的发展倍增。第一阶段是用半年多时间,完成所有项目的论证、设计、报批工作;第二阶段是用2年半时间,完成基建、内外装修、设备添置、人才培养引进及投入使用等工作;第三阶段用2年时间、即到2013年底完成内涵建设,使倍增医院达到“环境一流、设备一流、技术一流、服务一流、管理一流”,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医院。计划涉及到我市11家医院,资金15亿元,计划迁址新建4个项目,新征土地475亩、调整土地15亩。目前已有3个项目得到国家支持,1个由政府出资新建。各建设项目医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开拓创新和跨越发展的意识,结合医院实际和医院整体规划,科学整合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坚持走重点专科发展道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引进,探索创新运行机制,改革分配制度,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采用多种形式引进和利用社会资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如期完成倍增目标。

三、突出重点,创新发展,确保2009年各项卫生工作圆满完成

2009年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为重点,以实施项目建设和医院倍增计划为突破,以全面提升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原则,发挥卫生系统主力军的作用,通过改革、建设和发展,全面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成果。切实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提高农村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农村卫生工作既是管理的重点,也是建设的重点。一要加大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建设力度,完成1500所村卫生所和17个薄弱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标准化村卫生所年终覆盖率力争达到80%。市委市政府将建设标准化村卫生所列入了市定实事,时间紧,任务重,各县区要高度重视,切实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科学规划、加强督导,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二要进一步加强新农合制度运行的优化管理。建立市级新农合直补平台,分批开展医院管理系统与新农合管理系统对接,全面推行补助报销明细录入,实现新农合的精细化管理;逐步改进参合农民证卡管理,开展IC卡替换工作,进一步简化参合农民报补手续;加强基金支出和定点医院监管,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确保基金安全;提高基金的掌控能力,适时适度扩大新农合报销基本药物目录和基本诊疗项目范围,更大限度地提高新农合的保障范围。三要大力推广适宜医疗卫生技术,结合卫生厅实施的“五大工程”,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养和卫生支农工作,全方位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二)切实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年底前在新区再建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促进新区服务业发展;加大预防保健服务功能下沉力度,传染病管理和预防接种工作下沉率达90%以上,妇幼保健业务下沉率达100%,推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专业机构与社区卫生机构在业务管理、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形成上下统一的管理体系;积极协调计生部门,促进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业务进入社区卫生机构;创新管理方法和评价机制,推行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建立起高效、科学的公共卫生服务评价机制,探索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包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加强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的培训工作,重点加大社区康复的设备配备和专业人员培训,推动社区康复的全面开展;积极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拓宽服务领域,开展老年护理等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推进社区卫生工作更加全面发展。

(三)切实提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和妇幼保健水平。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都是政府主导的公共卫生职能,几年来的体系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今后的重点是要进一步提高能力,改进服务,让公共卫生产品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一要深入贯彻《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经费保障机制。二要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工作。结核病、艾滋病防治继续实施政府目标管理,认真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和结核病“三免”政策,提高结核病病人发现率和正规管理治疗率;继续加强非典、鼠疫、霍乱、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疟疾、狂犬病、麻疹等防控工作。三要做好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继续实施免疫规划政府责任目标管理,全面启动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开展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工程,在确保“老五苗”接种率90%以上的基础上,保持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较高的接种率,切实做好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四要积极开展地方病防治,投资1600万元完成4万户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改灶任务;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干预,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精神疾病的管理治疗。五要进一步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和各项工作制度,投资300万元,启动洛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平台项目建设工程,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决策系统,及时、科学、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六要强化妇幼保健体系内涵建设,落实“降消项目”,培养县乡村妇幼保健队伍,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四)切实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是医疗机构的主要职责,医疗服务质量是衡量医院管理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一要认真总结医院管理年经验。坚持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格新的医疗技术准入,健全医院管理长效机制;启动第二轮医院等级复审、评审,修订一、二级医疗机构区域设置规划,保证医疗机构合理布局、高效运行。二要积极稳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努力搞好医改试点,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辖区和医院等级对公立医院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推动公立医院创新发展。三要确保重点专科三年建设任务圆满完成。重点医学专科建设已经列入市委、市政府承诺为民办的实事,各建设单位必须更加重视,加大资金设备投入,提高技术和人才水平,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圆满实现“4个部级、22个省级”重点专科的建设目标,把洛阳医疗服务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四要高度重视血液管理工作。提升血液安全管理服务体系能力,加强县级供血库、二级医院输血科外供业务管理。五要进一步加强临床检验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实验室管理办法》,搞好市临床检验中心搬迁建设,提高全市临检质控水平。六要树立和宣扬一批医务人员典型。评选推出200名“名医”和200名“明星护士”。另外,还要完成“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万名医师支农”、“微笑列车”、“先心病儿童医疗救助”和“艾滋病医疗救治”等医疗项目任务。

(五)切实加强卫生监督与法制建设。今年食品安全监管将进行职能调整,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监督工作任务繁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监督机构,要积极适应形势,在做好自身建设的同时,解决好社会普遍关注的卫生监督热点问题。当前的主要工作:一要加快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条件。二要突出食品安全监管的关键环节,对学校食堂、农村聚餐、食品添加剂的严格监管,全面推行餐饮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公示制度,切实保障全市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三要重点加强对农村集中供水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四要推行医疗服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市管医疗机构卫生监督量化率达到95%以上。五要针对社会热点卫生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加大打击卫生违法行为力度,严厉查处食品、公共场所、生活饮水、职业放射、医疗服务等领域的卫生违法行为。六要全面贯彻落实依法行政和执法责任制,举办医苑法制论坛,大力开展卫生法律知识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卫生系统管理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的法律素质。

(六)切实推进中医和科教事业发展。一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中医院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院中医科建设,加强中医人员岗位练兵和农村中医人才培养。深化中医“三名三进”战略,规范特色病证管理。切实做好中医药继承教育及优秀临床人才培养,提高中医药继承创新能力。市第一中医院、偃师市中医院要积极利用国债项目资金,加快基础设施改造,促进医院尽快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二要重视人才培养。围绕全省农村卫生人才队伍“51111”工程和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使我市纳入上述两项工程的人数不低于全省的十分之一。三要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强化科研意识,开展医学科研和新技术新业务的申报评审工作;加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监督管理,对已批准开展生殖技术工作的单位进行检查、指导;重视临床特色专科建设;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四要抓好卫生教育。积极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加大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力度;严格组织各级各类卫生考试考务工作。继续支持洛阳卫校升格工作。

农村医生下沉工作计划篇(7)

㈠建立和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抓住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契机,积极做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在周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方案等政策制订工作。之后,作为职能部门,切实做好组织、牵头、协调、管理工作,推进了制度的实施。

一是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在市政府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后,立刻成立了市医管办,市医管办目前已到位人员3人,全面开展工作。二是加强政策宣传。至今,市医管办已编写并印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手册》25万份,分发到各家各户,进行政策的广泛宣传。同时,继续利用当地日报、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及时报道各乡镇(街道)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好的做法及经验。编印了《农村合作医疗》通讯三期,报送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工作指导和情况通报。三是抓好工作指导和督查。市医管办成立了2个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指导组,指导组除进行政策宣传外,主要抓好业务的指导和业务培训。至今市指导组组织讲座5次,受听人员达1200人次。并对开展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四是抓好规范、落实责任。市医管办制订了具体工作细则,流程及管理办法,并结合市实际,成功开发了《市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系统》软件,对具体操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为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乡镇试点及在全市实施中,落实了工作责任。发挥卫生局机关干部对口联系乡镇制度的作用,加强对对口联系乡镇工作指导。

在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卫生局机关各科室齐心协力,积极配合好医管办工作,工作进展顺利,到月底,按时全面完成7个乡镇的试点。至月底,全市64.76万农业人口中已参保缴费56.59万人,占87.4%,全市参保80%以上的目标已圆满完成。

㈡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年初,制订了《年市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意见》,积极推进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向农村延伸,创造条件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转型,目前已有7家乡镇卫生院达标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面已达50%以上。继续抓好西北街道卫生院、河姆渡卫生院两家省、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单位的创建工作。实施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不断拓展,“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内容正在逐步到位。家庭契约式套餐服务得到了进一步推广,新签家庭保健服务协议2823份。并在西南、西北等街道、河姆渡等乡镇实行“联村医生责任制”,更多农村群众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同样优质、便捷、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全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83%以上,各社区卫生服务门诊达53万多,开设家庭病床2451个床日,开展健康教育953场次,发放联系单40313份。

㈢继续巩固完善乡镇村卫生管理一体化。今年以来,结合实际,对镇村卫生管理一体化进行了完善。根据行政区域调整,完成了对全市247家村卫生室的重新规划、设置和认定发证工作。对村卫生室卫生防保职能义务逐步明确、落实。为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三制六统一”的做法得到了规范和推广。

㈣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卫生扶贫和卫生支农。坚持了市级医院对口志支援乡镇卫生院活动,组织支农医疗队40支。继续发挥杏林医疗集团纽带作用,逐步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互联、互助、互补等工作机制。鼓励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错位下沉,到农村服务等措施得到了落实,目前,市二院、中医院等单位的中高级卫技人员下沉到中心、乡镇卫生院及个别民营医疗机构,为农村群众服务,满足了群众对较高层次的医疗需求,深受农民欢迎。这样,促进了卫生支农持久、稳定的工作机制的建立。今年,为强化农村卫技人才的培养,局又出台并实施了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和产科医生轮流到市级医院进修的制度,培训医务人员318名,促使农村卫技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非典防治取得阶段性巨大成果。

非典疫情突如其来,面对疫情,全市卫生工作者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以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以维护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及时地把非典防治作为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执行“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等工作方针,全面落实“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措施,制订出台了《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全市的非典防治工作起到了规范性指导作用。为全面做好非典防治工作,全市按规定建成了较为规范的“非典”隔离病区和相对独立的发热门诊。同时,周密组织医疗救治和物资保障工作,严明工作纪律,大力实施卫生监督执法。

全方位开展非典防治知识宣传。全系统在非典防治期间共发放卫生宣传资料40万份,举办各类防非知识培训几十期,近万人次参加了培训,平均每人2—3次,组织全系统书面考试3次,覆盖率达100%,并开通了咨询热线,发放消毒药液近万公斤。仅上半年共有2600余人投身到这场非典防治工作,全年共投入非典防治经费累计850万元。

卫生系统干部职工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战斗精神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上级领导的肯定,全系统共有7个人次、3个单位被评为各级抗非典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市疾控中心获中华预防医学会全国先进集体,市人民医院党委获省防治非典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卫生局分别获市卫生系统和省抗非先进集体。非典预防工作进入常态管理后,进一步制订了我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应急预案》,加强监测报告和应急反应机制,开展了非典防治的培训和演练,基本建立了防非工作的长效应急机制,并迎接了上级的督查,得到了好评。并基本完成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规划制订工作。

三、医院建设和内部管理得到加强。

年初,市局制订下发了医疗卫生单位年度工作考核标准对各单位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围绕上等级、上档次,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市中医院开展了创建市文明单位,已通过初审,开展了物价、计量“双信”单位创建并达标。市二院、市四院以等级医院为目标,开展创建工作。9大质控的全面工作,促进了医疗质量管理,医院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和完善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医疗质量基本制度,健全了医疗质量监管组织,并定期开展督查和评估。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亿的市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完成了拆迁、设计等各项工程的准备工作,不久将破土开工;市中医院迁建工程完成了立项,已进入规划设计招标;投资3000元的市四院综合住院楼、陆埠中心卫生院住院楼等工程项目按计划建设进展顺利。陆埠中心卫生院住院楼春节后可望投入使用。

四、卫生改革取得新进展。

进一步发展卫生改革成果。巩固卫生分院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管理、帮助、指导工作。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在系统内全面实行了效益工资分配。加大奖金分配力度,市局制订出台了奖励分配方案,对进一步规范分配行为,有效调动激励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医疗卫生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系统内财务管理体制。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健全财务核算管理体系,制订了在中心卫生院建立会计集中核算的方案和操作办法,在中心卫生院成立了7个乡镇卫生院会计集中核算分中心。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拓宽干部选拔渠道,加大干部选用力度。在系统内开展了首次局管后备干部公开选拔工作,107人报名并参加了考试。进行了临时用工制度改革,制订实施了卫生系统临时聘用卫生技术人员若干规定,对规范临时用工,保证临时工的合法权益和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进行了卫生技术人员的管理改革,允许卫技人员一地注册二地执业,有效发挥了有限卫生人才资源的作用。

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公立医疗机构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医疗费用控制。一是继续实施了医药收入核定比例,收支结余上缴的办法;二是从奖金分配上引导医疗单位降低药品收入结构比例;三是扩大药品招标采购单位和范围,努力降低药品价格让利群众。今年合计让利600余万元。全市药品占业务收入比例为58.93%,每床日及门诊费用分别为391.65元和89.84元,均低于市平均水平。

五、疾病控制和卫生执法得到加强

加强卫生宣教。在全市城乡开展了“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送卫生健康科普书籍进社区。结合慢病防治工作,进行有关慢性病防治知识专题讲座,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结合非典防治工作,加强《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培训和宣传,使相关法律知识得到了较好普及。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认真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积极开展卫生知识咨询,努力遏制各类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月份全市共报告甲、乙关传染病10种,计1403例,总发病例为169.87/10万,控制在历史较低水平。慢病防治工作逐步开展,全市乡镇防保机构开展了慢性病普查,全市有27个(村)社区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调查。预防接种计划免疫率保持了较高水平,四苗覆盖率99.68%,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99.91%。非典以后,重点强化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建设。

妇幼保健工作在原有良好工作基础上得到加强。重点加强了规范化儿保门诊、产科建设,有效开展了产前缺陷诊断,保证出生人口素质。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今年我市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为6.8‰,新生儿死亡率为9.67‰,与去年同期持平或下降。卫生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加强执法体系建设,执法网络得到完善,新建临山、马渚等5家卫生监督分所。人员队伍得到优化,人员选用实行了考录制。在做好其他公共卫生执法的同时,今年主要是加大了对医疗市场、职业卫生的执法力度,依法对违法违规事件进行处罚,共受理投诉举报案件111起,对161家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作出了行政处罚。开展了对石棉、蓄电池、蔺草行业等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抓好农贸市场常识、超市日常检查,实施了对学校食堂卫生的分级复评和洗浴业的分级管理,保证了《职业防治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的有效实施。大力开展无偿献血工作。动员公民踊跃参加无偿献血。~月份无偿献血达1384.88升,占总用血量的108.7%,各单位加强了用血管理,成份输血率达96%。

六、爱国卫生工作成效显著。

配合宣传部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今年是环境综合治理的第三年,如期完成了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市爱卫办把改厕作为重点工作,在宣传部的牵头协调下,全面开展了消灭露天粪缸的专项整治,目前该项工作已取得突破性成绩,全市273个行政村(居委)已经验收消灭了露天粪缸。年底前有望全面消灭粪缸的目标。在该项工作过程中,同时抓好改厕技术指导。改水工作取得新建进展,有11个村经一次、二次改水或建村级水站,改善了饮水条件,14500人从中受益。

结合非典防治工作,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经考核,全市命名市级卫生村29个,卫生先进单位45家,有7家单位(村)被推荐为市级卫生先进单位。

七、加强卫生行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

今年,我们把加强卫生行风建设、端正行业作风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抓好党建工作。在市直单位以“星级考评,动态管理”为载体,组织开展了五好党组织创建活动,局党委和市人民医院党委、卫监与疾控中心联合党支部,市人民医院内儿传党支部经考评列为六好党委、五好党组织候选单位。自月份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在局机关和市属医疗卫生单位领导干部中开展了学习郑培民同志等教育活动。结合实际,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举办了迎“七一”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班,为卫生系统行风建设作表率。

在行风建设上,今年组织开展了“卫生信用年”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卫生信用教育。大力宣传非典防治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广大医务人员。为提高教育成效,各医疗卫生单位积极开展了各种医疗便民服务。还积极参与做好慈善助医、招生体检工作。慈善助医和慈善施药均增至800户。全系统积极开展了慈善一日捐活动,其中局机关和直属单位职工个人捐赠额比上年明显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行风建设成效,我们加大了监督约束机制建设的力度。市局与各单位领导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坚持开展了职工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全面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加大对整改意见督办力度。在系统内继续全面推行了院(所、中心、校)务公开制度。凡涉及单位重大问题决策、职工切身利益问题、单位运行情况、干部收入和待遇情况均实行向职工公开制;凡涉及病人的权利、医疗制度、收费标准和收费情况均实行向社会和病人公开制。与此同时,继续组织开展了以医药购销不正之风为重点的行业不正之风的专项整治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农村医生下沉工作计划篇(8)

一是我县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现状是:大的乡(镇)卫生院最多有11人;最少的只有2人,全县农业农村人口按30万人计算,每名医生负责2300人左右的医疗服务。按照卫生部,国家计委、农林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1978年联合下发全国农村卫生院暂行条例(草案)规定每千人口设1.3名工作人员和一张病床的比例计算,目前全县乡(镇)卫生院至少缺200多名医务人员,加上近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乡(镇)卫生院门诊住院病人猛增,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工作人员超负荷劳动,导致了医疗安全事故隐患和农村群众的看病就医困难,同时由于卫生技术人员缺乏,无法抽派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发达地区进行学习、进修和培训,导致了乡(镇)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不高、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不强的恶性循环。

二是全县乡(镇)卫生院127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只有59人具备执业资格,仅占46%,目前有3个卫生院无执业资格人员。

三是医疗设备缺乏、陈旧,不能为农村群众提供必备的医疗设备。据调查:全县卫生院200毫安以上X光机有3台,B型超声诊断仪5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2台,洗胃机1台、心电图机1台。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还有大部分卫生院还用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老三件”诊病,不但制约了乡(镇)卫生院的医疗业务发展,更严重的是无法为农村危重病人的抢救提供必备的医疗设备,无法提高抢救成功率。

下面就乡(镇)卫生院今后发展思路淡几点着法:

一、加快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卫生院的人员素质。一是针对我县乡(镇)卫生院人才不足的现状,人事部门和卫生部门制定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卫生院就业的措施。对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工资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性优惠。二是加强现有农村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扫除乡(镇)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的水平。三是严格准入制度,控制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院,分流、清退非卫生技术人员。四是实行公开招聘或在上级医院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懂管理的优秀人才到乡(镇)卫生院担任院长。对现有的卫生院院长进行管理知识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五是建立对口支援制度,由县级以上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一对一的对口支援关系,提高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

我县乡(镇)卫生院多数只有3至5人,中心卫生院最多也不超过13人,目前,多数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全靠“吃老本”工作,更新知识的行动及意识较差,故此,确有必要实行专业技术人员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对那些工作不积极,不思进取的人员实行转岗分流。同时,分配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拉开分配档次,或者实行绩效工资制,多劳多得。

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卫生行业是窗口行业,必须强化“病人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规范医疗行业,严禁开大处方、吃拿卡要和超标准收费等现象发生。坚持24小时应诊制,并做到随时出诊,推行承诺服务制,设立举报箱,实行一票否决。年终进行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民意测评,满意率达不到90%的,扣发工资并留岗查看,第二年无起色便解聘,从而以优质服务赢得病人的信赖和支持。

三、按照“够用、实用、管用”的思路开展乡(镇)卫生院基本设施建设

乡(镇)卫生院服务范围、服务资源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建设规模有一个相对适合值,小了不够用,大了没必要。

从我县乡(镇)卫生院现有情况看,乡(镇)卫生院仍然业务用房不足、设施设备差、业务水平低,突出的任务是加强配套建设。但在建设中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卫生院的功能规模、服务范围、现有设施条件和筹资能力,不能贪大求全,防止出现房屋建好闲置不用,规模扩大后债务沉重的现象。

农村医生下沉工作计划篇(9)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经济转型工作为统领,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合力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总量保持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实现新突破。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1.6亿元,同比增长25.2%(以下简称增长),完成年计划的100.4%。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13亿元,增长35.1%,实现了突破10亿元的历史性跨越,完成年计划的112.6%;其中市本级完成7.62亿元,增长40.5%,完成年计划的117.2%。

(二)狠抓工业提速增效,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60.3亿元,增长46%,完成年计划的10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3.3亿元,增长43.3%;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3.32亿元,是2005年的5.3倍。“三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工业总产值131.6亿元,增长46%,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2.1%。

(三)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

大力实施投资拉动,加快发展的基础和后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6.2亿元,增长82%。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已有财富产业园特种车、东北袜业工业园、金刚集团、麦达斯铝业二期、金翼集团等新开和续建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巨峰生化等项目即将投产。雷尼森(*)生物药城、国能生物发电等项目开工建设。大唐*热电二期、振源机械掘进机和采煤机、采煤沉陷区补充工程、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有新的进展。辽伊高速公路、辽西铁路、三座立交桥、亚行供排水工程、辽河三角地、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分户供热改造和调峰锅炉建设、东辽河清淤和水源地沉淤、东辽河城防渭津河回水堤等重大工程有序推进。

(四)改革开放成效明显,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提升。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209万美元,增长66.2%,完成年计划的152.8%。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287万美元,增长10%,完成年计划的100.1%。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全年208户改制企业盘活资产35.1亿元,改制后98%的企业启动生产或扩大规模。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五)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农业获得大丰收,粮食产量达到26.7亿斤,增产2.1亿斤,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5元,增长11.9%。畜牧业快速发展,牛、猪、禽、鹿等饲养量分别增长2.6%、3.1%、8.5%和12.9%。建成标准化牧业小区83个,牧业集约化规模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牧业人均收入1757.6元。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稳健开局。首批启动省、市、县三级试点村镇总数达到了48个,占全市村总数的9%。先后共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179个,完成投入7105.5万元,实施了试点村镇的村路建设、旧房改造、美化绿化等公益性工程建设。“村村通”乡村公路建设实际完成868公里,总里程达到了3000公里。

(六)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和谐*建设成效显著。

全年共开发城镇就业岗位3.8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3.65%,低于年计划1.15个百分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8%,全市社会保障面达到了50%以上。提高了职工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缴费基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部分兑现了省定津补贴政策,提高了干部群众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74.33元,增长15.1%。推进科技创新,有36个项目列入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迪康药业博安霉素等项目列入部级新产品计划。基础教育工作质量明显提升,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信息网络建设取得新突破,*网站获全国十佳品牌网站政府上网工程获突出贡献奖。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13‰以内。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基本结束,已有一万多户五万余人喜迁新居。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面积120.4万平方米,市中心医院重建工程主体封闭,显顺琵琶学校、*博物馆、福寿宫广场交付使用,体育场改建工程圆满竣工。*年,我市被国家权威机构评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200强魅力城市之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产高速度、低效益,三产高比例、低层次;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低;生产要素配置不到位,资金、人才、技术制约比较严重;部分企业管理薄弱,自我发展能力差;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繁重。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预期目标

*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也是增强发展基础,集聚发展能力,转变增长方式,加快经济转型步伐的关键一年。根据*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215亿元,增长25%。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7.3%、36.4%和18%。工业增加值93亿元,增长44%;

──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12.6亿元,增长25%,其中市本级9.5亿元,增长2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增长4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30亿元,增长43.5%;

──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增长89.1%;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0元,增长13%;

——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增长6.3%;

——万元GDP能耗降低6%;

——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2.7%。

(二)主要任务

1、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全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组织实施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续建项目97个,总投资378亿元,*年计划投资106亿元;新开工项目64个,总投资73.8亿元,*年计划投资30亿元。一是在新材料领域,重点谋划、推进彤坤新能源科技公司年产1000吨高比能电池材料及5000万支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麦达斯铝业大截面铝合金系列型材、北方工业硅集团年产1万吨硅铝合金及硅铝铁合金等项目建设。二是在健康产业领域,重点谋划、推进雷尼森(*)生物制药城、博大药业公司依达拉奉、*真雨药业“蒲瑞地奥”生物中药等项目建设。三是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重点谋划、推进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振源机械公司掘进机和采煤机、佛罗萨国际皮革公司年深加工100万张坯皮和500万双皮鞋、重型公司新增1.5万吨矿山设备生产能力等项目建设。四是加强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国能*生物发电公司生物发电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大唐*热电公司2台30万千瓦供热机组扩建项目前期工作。抓好*至伊通高速公路、*至西丰铁路和*七一、红五星和连昌立交桥等重点工程建设。按照投产项目抓达产、在建项目抓竣工、新建项目抓进度、规划项目抓开工的要求,层层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千方百计落实项目条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加快项目达产达效。

2、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优势资源向“三大产业”集中,以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在全市重点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加快高新技术的转化和高科技产品的研发,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起区域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坚持以高科技创造高效率,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装备水平,支持企业在抓好核心产品生产开发的同时,积极抓好上下游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产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目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

3、推进工业提速增效,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五大”建设,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在大企业建设方面,着力抓好麦达斯铝业公司、金刚集团、迪康药业公司、利源铝业公司、博大药业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发展。在大园区建设方面,抓好*财富产业园、雷尼森(*)生物制药城、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继续抓好东北袜业工业园建设,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重点塑造以万厦水泥、麦达斯型材、龙泉春酒、大寿塔机、欧蒂爱棉袜等为代表的知名品牌,发挥品牌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快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园区和骨干企业群,集聚生产要素,壮大产业规模,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以提高项目达产率为核心,实施100个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实现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引导和鼓励企业多渠道融资。加强企业管理,抓好节能降耗。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创诚信企业”活动,不断塑造企业新形象。

4、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优先发展畜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综合实力。重点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围绕牛、鹿、鹅、猪、柞蚕等养殖开发产业和大豆、玉米、稻米等种植加工产业等产业链条,发展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专业村、特色镇,努力打造集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储运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集团和龙头企业群体,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重点发挥金昌集团、德春米业公司、金翼集团、鹏翔牧业公司、大志禽业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农村公路630公里。继续增加新农村建设试点启动资金,加大农村饮水、道路、通讯、电网等公用基础设施投入,着力解决“脏、乱、差”问题。改善农村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购销网络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设。抓好寿山镇争列全省十强镇试点工作,做好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基础性工作。

5、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落实省民营经济腾飞计划,研究制定*民营经济跨越发展计划,作为引领民营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完善优惠政策,放手、大胆发展民营经济。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在项目建设、当期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重点发展以金刚集团、利源铝材、迪康药业、博大药业、东丰药业、裕龙油脂公司、华龙建筑塔机、重型机械有限公司、重科机械公司等为代表的具有较强支撑能力的民营企业,并逐步实现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式发展,快速提高民营企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农村医生下沉工作计划篇(10)

1.1行政推动市政府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于20__年10月提出了先行试点,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逐步推开,到20__年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目标。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卫生、财政、农业、民政、计划、审计、药品监督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听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政府在市卫生局设立了__市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挂靠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科,具体负责制定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规划、管理制度与办法,组织实施试点及推广,对基层进行宏观指导和协调等工作。全市6个县(市区)及试点乡镇也都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药监等部门负责人及农民代表参加的新农合管理委员会,组建了办事机构,落实了工作人员,并将工作人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宁阳县、东平县在卫生局设立了独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泰山区、东平县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设为副科(局)级事业单位。

1.2宣传发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伊始,各试点单位针对群众存在的“四怕”(怕运行起来报销不公平、不及时、不受益;怕自己交的钱被挪用;怕上级补助不到位;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长久),普遍加强了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制作电视和广播专题节目、开辟报刊专栏、发放明白纸、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大力宣传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使农民充分了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自己的权益,明白看病和费用报销兑付的办法与程序,消除疑虑和担心。宁阳县将群众缴纳的10元钱分解到365天,张贴出“一天只交三分钱,看病吃药管1年,最多可报1万元”的标语口号,便于群众理解和接受。泰山区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县(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岱岳区实行“三个带头”,带动群众积极主动地缴纳合作医疗基金,即: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及全体机关干部带头落实驻村点的合作医疗资金;村两委成员、小组长,党员、乡村医生带头缴纳合作医疗资金;乡镇机关干部职工家属是农村户口的带头缴纳合作医疗资金。

1.3政策拉动资金筹集上。__市参合农民人均筹资20元,其中,各级财政扶持10元,农民个人负担10元。

补偿报销上。各试点单位本着以收定支、保障适度的原则,经过反复测算,确定了报销比例、报销办法。在报销补偿方面,分为门诊和住院两部分。在乡镇卫生院和定点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符合要求的,门诊医疗费用可报销15%;在乡镇、县级及其以上 医疗单位住院、实行先交费后分段累计报销的办法,封顶线在1万元~8000元之间。由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按照确定比例,每月初向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划拨一定数额的垫底资金,用于门诊、住院医药费的报销,不足部分在每月1次的报销时补齐。为方便群众报销,每个定点医疗单位都在门诊收款处开设了两个窗口,一个窗钱,一个窗口报销,随诊随报。

基金监管上。建立健全严格的财务制度和报销程序,加强基金管理。将群众参保资金及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全部由县(市区)财政统管,并在国有银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每季度都向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报告资金使用情况,并张榜公布,自觉接受监督。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县(市区)审计部门提前介入,定期审计资金的使用情况,县(市区)监察部门事前、事中监管,确保资金的运作合理安全。在县(市区)、乡(镇、办事处),村(居)分别设立公开栏、举报电话。

服务规范上。各试点单位都出台了定点医疗单位服务责任书、就医管理规定、基本用药目录和处方管理制度。所有定点医疗单位都设置了医疗服务公开栏,及时公布收费标准、药品价格和就诊管理等内容,切实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和规范收费。

2取得的主要成效

2.1理顺了就医流向定点医疗机构的逐级转诊,理顺了农村患者的就医流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的门诊人次明显增加,患者直接到县级医院诊治的情况减少。据不完全统计,宁阳县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与20__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了13%和10%左右,业务收入分别上升了17%和12%;县级医院的门诊人次与20__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但住院病人较20__年同期增加了12左右,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20%。

2.2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据统计,截止20__年12月底,__市受益农民31.8万人,占参合人数的44%,特别是为183户患大病、重病的农民家庭缓解了因病致贫的问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民不再感到生病的无奈和无助,充分显示了“一人有病众人帮,共同抗病奔小康”的优越性。

2.3基层医疗机构疾病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实行新农合后,各定点医疗机构普遍加大了投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购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村卫生所所容所貌、乡镇卫生院院容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更加牢固。

3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建议

3.1各级财政应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筹资数额,特别是要建立特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困难群众参合难的问题。

农村医生下沉工作计划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全面”既包含城市,又包含农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保障不是城市人的特权.农民的养老问题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农村老年人更需要党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保证建立完整的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又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传统的社会保障体制正在逐步解体.适应自由经济的新体制正在逐步建立。现有的农村正规的老年保障计划只为特殊的人群提供了老年保障,这部分人群主要是农村“五保户”。这种计划既是特定的,也是不确定的。更重要的是农村老年保障从以前广为覆盖的公共医疗和公共教育计划转向部分的“付费服务”,这使得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老年人从根本上被现有的社会保障计划排除在外、不仅如此,农村老年人还正在随着社会分层而日益边缘化.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贫困、疾病、缺乏资产、丧失劳动力、缺乏经济机会、缺乏获取经济资源的途径、缺乏教育并因此难以利用公共设施以及很少的决策权等等.所有这些都直接冲击脆弱的农村老年人。

由于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养老金计划,他们年轻时在农业和非正规部门工作,年老了也只能继续工作直到健康状况恶化丧失劳动能力为止。他们在其老年时期的福利不是依靠养老金和任何津贴,而是依赖于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是否允许其继续工作。此外,农村老年人还发展出各种策略来应付其老龄问题,如依赖子女和家庭、运用个人储蓄和资产、从亲戚朋友或私人处借贷等。中国农村的老年人婚养多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这种家庭婚养在传统社会里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会经济转型与发展给以家庭为基础的老年人保障机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虽然许多地方的社会和文化规范仍然保持着家庭对老年人的赌养,但是家庭赌养老年人的能力实质上已经受到了削弱。这主要表现在老年父母寿命的延长和家庭子女数的下降等方面,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所导致的诸如年轻人迁出农村、妇女外出就业和年轻人传统价值观的弱化等。自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农村在两个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一是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施行;其二是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这两个改革对于农村老年人、农户家庭以及家庭养老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现阶段农村老年人保障问题进行深人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二、中国现行农村养老的几种方式

现阶段.我国农村形成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养老格局。

1、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为普遍的养老方式。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主流养老方式。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16. 8%,城镇占21. 4%,县(农村地区)占38. 1%,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口占有一定的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经济支柱和居住安排可将当前家庭养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供养型.指由老年人的子女或其他亲属负担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等费用,包括生病求医、死后下葬等费用,即老年人完全靠家庭成员供养。(2)不完全供养型,这种情况是指子女或其他亲属只负担老年人的部分所需费用。属此类情况的老年人或能劳动,或有亲友馈赠,或有其他经济来源,也就是老年人自己与子女或其他亲属一起解决养老所需费用。(3)自己养老型,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养老的经济供养上,指农村老年人靠自己劳动获得收人,靠年轻时存储的积蓄及其利息收人、租金收人、退休金等养老其中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是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养老。而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养老保障方面,老年人与家庭子女的联系依然十分密切,尤其是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方面,分家子女的作用不容忽视,也就是说独居自养并不表示老人中断与子女的关系实际上子女或其他亲属家庭在老年人养老保障中的地位始终是非常重要的

2、集体养老。集体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一种补充形式。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年人进行赡养的制度。“五保”供养制度是集体养老的典型形式、“五保”供养的对象为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供养的内容主要是吃、穿、住、行、葬等方面的费用,具体包括:供给粮食和燃料;供给服装、被褥等用品和零用钱;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房;及时治疗疾病,使生活不能自理者有人照顾;妥善办理丧葬事宜、供养的标准不低于当地一般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

3、社会化养老保险、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一些富裕地区的农村就自发地建立了小社区型的退休养老制度或老人补贴制度。社会化养老保险对大部分农民来说距离还很遥远。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经济水平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尚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

4、农村其他养老保障形式。主要有:(1)金融部门推行的养老储蓄。农村养老储蓄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居民及乡镇企业职工,采取零存整取的方式。存期10年或30年,由储户自定。(2)建立养老基金会,这是由地方自发成立的养老组织,基金多来源干个人交纳、国家和集体补助,少数则完全来源干集体拨款。(3)农村商业养老保险。

三、目前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

多元养老方式并存,不同层面地满足了农村养老的需要,使农村养老获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目前仍处干发展初期,其他养老方式也没能形成对农村养老的强有力支撑,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养老方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的变革给农村现行的养老模式(特别是家庭养老)带来了冲击。 转贴于

1、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这种进程,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更、弱化了上地保障作用,促使了社会养老方式的产生;另一方面,工业大生产劳动方式的重大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作为养老义务承担者的角色,家庭赡养和生活照料功能随之受到削弱。

2、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增加,商品性支出增大农民收入提高,消费尤其是商品性支出的增加,改变了老年人供养以实物支付为主的传统方式,子女对老年人的供养主要表现为货币支出。自给性消费向商品性消费的转变使老年人经济供养来源对市场的依赖性加大,老年人供养状况直接受子女货币收入的影响,缺乏稳定性并隐藏着风险。

3、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人口流动反映社会的文明水平和进步程度,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这些“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人员长年在外务工经商,势必影响对老人的供养,对传统家庭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4、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在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压力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老年供养系数上升,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1991年60岁以上老人供养系数为13. 74% , 2000年为15.6%,预计2010年达到17. 62%,2020年达到23.77% , 2050年达到48. 49% 。

5、家庭规模小型化。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家庭小型化也在发展。一对独生子女夫妇需要同时照顾多位老人,这是很困难的任务。

所有这些,决定了我国农村必须在家庭养老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这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的必然趋势。

四、如何解决当前农村养老的困境

借古鉴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工作。

1、招“才”进“宝”。改善农村养老问题,一要靠经济,二要防止劳动力大量流失,经济能带来物质,劳动力可以为农村家庭带来精神依托。这里提出的招“才”进“宝”,就是为了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的“才”指的是人才,“宝”强调的是宝贵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主要强调以鼓励高校毕业生回乡开发农村经济为主的招“才”,和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和宣传农业管理技术的进“宝”两个部分。通过这项措施,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引导农民致富;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实现人才向农村分流;为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提供物质与人力保障。